CN108693638B - 扫描光束的光扫描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扫描光束的光扫描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693638B CN108693638B CN201810239627.0A CN201810239627A CN108693638B CN 108693638 B CN108693638 B CN 108693638B CN 201810239627 A CN201810239627 A CN 201810239627A CN 108693638 B CN108693638 B CN 10869363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region
- scanning direction
- main scanning
- shielding reg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2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108091008695 photoreceptors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889 copper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88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19 statis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6/00—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6/08—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 G02B26/10—Scanning systems
- G02B26/105—Scanning systems with one or more pivoting mirrors or galvano-mirror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 G03G15/04036—Details of illuminating systems, e.g. lamps, reflectors
- G03G15/04045—Details of illuminating systems, e.g. lamps, reflectors for exposing image information provided otherwise than by direct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to the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e.g. digital copiers
- G03G15/04072—Details of illuminating systems, e.g. lamps, reflectors for exposing image information provided otherwise than by direct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to the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e.g. digital copiers by laser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6/00—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6/08—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 G02B26/10—Scanning system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6/00—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6/08—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 G02B26/10—Scanning systems
- G02B26/12—Scanning systems using multifaceted mirro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6/00—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6/08—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 G02B26/10—Scanning systems
- G02B26/12—Scanning systems using multifaceted mirrors
- G02B26/127—Adaptive control of the scanning light beam, e.g. using the feedback from one or more detector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 G03G15/0409—Details of projection optic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08—Driving control for rotary photosensitive medium, e.g. speed control, stop position control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4—Arrangements for exposing and producing an image
- G03G2215/0402—Exposure devices
- G03G2215/0404—Las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Exposure Or Original Feed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Laser Beam Printer (AREA)
- Mechanical Optical Scan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扫描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光扫描装置能够以不需要费事的模拟性的调整的方式检测光束在副扫描方向上的位置是否落在目标范围内以及距所述目标范围的偏移量。在光扫描装置中,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分别遮挡所述光束向相对于光传感器的受光面中的带状的目标区域的一侧的第一区域的一部分的第一遮光区域和另一侧的第二区域的一部分的第二遮光区域的入射。所述第一遮光区域和所述第二遮光区域分别是从沿着所述目标区域的主扫描方向的两端之间的第一基端部以及第二基端部向构成所述副扫描方向的两端的第一侧缘以及第二侧缘,所述主扫描方向的宽度逐渐扩大的区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扫描装置以及具备该光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对感光体的表面扫描光束的光扫描装置。通过由所述光扫描装置扫描的所述光束,在所述感光体的表面写入静电潜像。
在所述光扫描装置中,多面反射镜等扫描反射镜一边反射所述光束一边向主扫描方向扫描。并且,配置在所述光束的扫描路线上的光传感器检测接收到所述光束。并且,控制部根据所述光传感器产生检测信号的时机,控制所述光束写入所述静电潜像的写入时机。
另外,已为公众所知,具有阶梯状遮光部和透过部的光罩配置在所述光束入射向光量传感器的受光面的入射路线上。此时,通过所述光罩的作用,根据所述光束在副扫描方向上的位置,所述光束通过所述受光面期间的所述光量传感器的受光量模拟性地改变。
使用所述光罩时,所述光量传感器的检测信号的采样值的平均值表示所述光束通过所述受光面期间的所述光量传感器的受光量。
因此,可以考虑由控制部控制对反射所述光束的反射镜的方向进行调节的压电执行器等,以使所述采样值的平均值接近预先设定的目标值。
但是,根据所述光束在副扫描方向上的位置,所述光量传感器的受光量模拟性地改变时,需要根据所述光束的光源以及所述光量传感器等设备的特性,设定所述光量传感器的受光量的目标值。此时,设定适当的所述目标值比较费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光扫描装置以及具备该光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光扫描装置能够以不需要费事的模拟性的调整的方式检测光束在副扫描方向上的位置是否落到目标范围内以及距所述目标范围的偏移量。
本发明提供的光扫描装置是对感光体的表面扫描静电潜像写入用的光束的装置。所述光扫描装置具备扫描反射镜、光传感器、第一遮光部以及第二遮光部。所述扫描反射镜一边反射所述光束,一边向预定的主扫描方向扫描。所述光传感器具有受光面,检测在所述受光面上接收到由所述扫描反射镜扫描的所述光束。所述第一遮光部遮挡所述光束向第一遮光区域的入射,所述第一遮光区域是所述受光面中的相对于从所述主扫描方向的上游端到下游端的带状的目标区域位于垂直于所述主扫描方向的副扫描方向的一侧的第一区域的一部分。所述第二遮光部遮挡所述光束向第二遮光区域的入射,所述第二遮光区域是所述受光面中的相对于所述目标区域位于所述副扫描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区域的一部分。所述第一遮光区域和所述第二遮光区域是分别将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分割成所述主扫描方向的上游区域和下游区域的区域。并且所述第一遮光区域和所述第二遮光区域分别是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沿着所述目标区域的所述主扫描方向的两端之间的第一基端部和第二基端部向构成所述受光面中的所述副扫描方向的两端的第一侧缘和第二侧缘,所述主扫描方向的宽度逐渐扩大的区域。
本发明还提供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所述光扫描装置、感光体、显影装置和转印装置。所述感光体通过由所述光扫描装置扫描的所述光束写入所述静电潜像。所述显影装置将所述感光体上的所述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像。所述转印装置将所述感光体上的所述调色剂像向薄片体转印。
通过本发明,能够提供以不需要费事的模拟性的调整的方式就能够检测光束在副扫描方向上的位置是否落到目标范围内以及距所述目标范围的偏移量的光扫描装置以及具备该光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说明书适当地参照附图,通过使对以下详细说明中记载的概念进行总结的内容简略化的方式来进行介绍。本说明书的意图并不是限定权利要求中记载的主题的重要特征和本质特征,此外,意图也不是限定权利要求中记载的主题的范围。此外,在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对象,并不限定于解决本发明中任意部分中记载的一部分或全部缺点的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备的光扫描装置和控制部的结构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备的光传感器和遮光部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光传感器的受光面和光检测信号的时序图的图。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备的光传感器和遮光部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光传感器的受光面和光检测信号的时序图的图。
图7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备的光传感器和遮光部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光传感器的受光面和光检测信号的时序图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边参照附图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具体化的一例,而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第一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是由电子照相方式执行图像形成处理的装置。所述图像形成处理是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的处理。所述薄片体是纸或者胶片等薄片体状的图像形成介质。
图像形成装置10具备薄片体供给机构2、薄片体输送机构3、图像形成部4以及控制部8等。
薄片体供给机构2将所述薄片体向装置内的输送通道30送出。薄片体输送机构3沿着输送通道30输送所述薄片体。薄片体输送机构3包括对准辊对31。所述对准辊对31通过使所述薄片体在到达图像形成部4的跟前暂时停止,调整所述薄片体的输送时机。
图像形成部4用电子照相方式执行所述图像形成处理。图像形成部4具备滚筒状的感光体41、带电装置42、显影装置43、转印装置44、清洁装置45、定影装置46以及光扫描装置5等。
感光体41由显影系统马达M1旋转驱动,带电装置42使感光体41的表面均匀带电。
光扫描装置5对感光体41的表面扫描静电潜像写入用的光束B0。由此,光扫描装置5在带电的感光体41的表面写入所述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43通过向感光体41的表面供给调色剂,将所述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像。转印装置44将感光体41上的所述调色剂像转印到正在输送通道30中移动的所述薄片体上。此外,也可以考虑转印装置44将感光体41上的所述调色剂像向未图示的转印带一次转印,并且,向所述薄片体上转印所述转印带上的所述调色剂像。
清洁装置45去除残留于感光体41的表面的所述调色剂。定影装置46通过一边加热已转印到所述薄片体上的所述调色剂像一边按压所述薄片体,使所述调色剂像定影在所述薄片体上。
控制部8从未图示的信息终端等接收印刷作业数据,使图像形成部4执行基于所述印刷作业数据的所述图像形成处理。
如图2所示,控制部8具备主控制部80、同步信号输出电路81、发光控制部82、图像处理部83以及马达驱动电路84等。
例如,可以考虑主控制部80、发光控制部82以及图像处理部83由MPU(MicroProcessing Unit微处理单元)或者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等处理器实现。另外,可以考虑同步信号输出电路81以及马达驱动电路84包含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等集成电路。另外,也可以考虑发光控制部82以及图像处理部83由包含所述处理器的电路实现。
主控制部80执行各种数据处理,并总体控制包括光扫描装置5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设备。例如,主控制部80通过未图示的通信接口设备,从其他装置接收所述印刷作业数据。并且,主控制部80通过图像处理部83、发光控制部82以及马达驱动电路84等,使图像形成部4执行基于所述印刷作业数据的所述图像形成处理。
图像处理部83执行各种图像处理。例如,图像处理部83将所述印刷作业数据转换为图像形成用的图像数据Di0。例如,图像数据Di0是光栅数据。
另外,光扫描装置5具备至少一个激光源50、多面反射镜51、fθ透镜等透镜52以及光传感器53等。
激光源50是出射光束B0的光源。光束B0由配置在一定位置的反射镜54等引导向多面反射镜51。
多面反射镜51一边反射光束B0一边向预定的主扫描方向D1扫描。主扫描方向D1是感光体41的长边方向。多面反射镜51具有排列成正多边形状的多个单位反射面51a。例如,多面反射镜51具有6个或者8个等偶数个单位反射面51a。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垂直于主扫描方向D1的方向称为副扫描方向D2。
多面反射镜51由扫描马达M2旋转驱动。多面反射镜51的旋转轴51b设置在多个单位反射面51a形成的正多边形的中心的位置。
通过多面反射镜51的旋转,多个单位反射面51a分别依次使光束B0沿主扫描方向D1扫描。由多面反射镜51反射的光束B0通过fθ透镜等透镜52照射到感光体41的表面。此外,多面反射镜51是扫描反射镜的一个例子。
本实施方式中,光扫描装置5具备多个激光源50。多面反射镜51对这些从多个激光源50出射的多个光束B0成批地进行扫描。此时,光扫描装置5由多个光束B0将多线程的所述静电潜像同时写入到感光体41上。
光传感器53具有受光面530,检测由受光面530接收到通过扫描反射镜扫描的光束B0。光传感器53配置在由多面反射镜51扫描光束B0的整个扫描范围中的有效扫描范围的外侧的位置。所述有效扫描范围是光束B0的整个扫描范围中的能够成为所述静电潜像的写入对象的最大的范围。
在受光面530接收到超过预定的光量的光束B0时,光传感器53输出脉冲状的检测信号Sp0。即,光传感器53是二值输出型传感器。
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光传感器53配置在相对于感光体41在主扫描方向D1的上游的位置。此外,也可以考虑光传感器53配置在相对于感光体41在主扫描方向D1的下游的位置。另外,也可以考虑两个光传感器53配置在相对于感光体41在主扫描方向D1的上游位置和下游位置。
同步信号输出电路81是每当光传感器53产生检测信号Sp0时输出主扫描同步信号Syc0的电路。主扫描同步信号Syc0是成为在主扫描方向D1上的每一次扫描的所述静电潜像的写入开始的基准的信号。
发光控制部82以主扫描同步信号Syc0表示预定的变化的时刻为基准,控制主扫描方向D1的每一次扫描的发光控制时机。所述发光控制根据图像数据Di0中的多个像素值,控制激光源50的点亮和熄灭。
例如,每当主扫描同步信号Syc0表示预定的变化时,在从产生此变化的时刻经过预定的时间的时刻,发光控制部82开始主扫描方向D1的每一次扫描的所述发光控制。
同步信号输出电路81是时机控制部的一个例子,根据检测信号Sp0产生的时机控制光束B0写入所述静电潜像的写入时机。
马达驱动电路84根据来自主控制部80的控制指令,控制显影系统马达M1以及扫描马达M2等各种马达。马达驱动电路84是马达控制部的一个例子。
此外,在控制部8中,控制发光控制部82时的主控制部80、同步信号输出电路81、发光控制部82、控制扫描马达M2的马达驱动电路84构成光扫描装置5的一部分。
但是,已为公众所知,具有阶梯状的遮光部和透过部的光罩配置在光束B0射向光量传感器的路线上。此时,由于所述光罩的作用,根据光束B0的副扫描方向D2的位置,所述光量传感器的受光量模拟性地变化。
根据光束B0在副扫描方向D2上的位置,所述光量传感器的受光量模拟性地变化时,需要根据激光源50以及所述光量传感器等设备的特性,设定所述光量传感器的受光量的目标值。此时,设定适当的所述目标值比较费事。
光扫描装置5能够以不需要费事的模拟性的调整的方式检测光束B0在副扫描方向D2上的位置是否落到目标范围内以及距所述目标范围的偏移量。以下,对这样的光扫描装置5的功能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光扫描装置5具备包含第一遮光部61和第二遮光部62的光罩6。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遮光部61和第二遮光部62是在包含光传感器53上的受光面530的表面上印刷的金属箔。此时,光罩6能够通过与将铜箔的布线图案印刷到印刷基板的工序相同的简易工序,印刷到光传感器53的表面上。
例如,可以考虑光罩6是铜箔。另外,也可以考虑光罩6是合成树脂膜。
另外,由于光罩6与光传感器53一体形成,不需要进行光罩6相对于光传感器53的位置调整。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受光面530中的从主扫描方向D1的上游端530a到下游端530b的带状的区域称为目标区域A0。图3中,目标区域A0的边界用虚线表示。
另外,将受光面530中的相对于目标区域A0位于副扫描方向D2的一侧的区域称为第一区域A1,将另一侧的区域称为第二区域A2。目标区域A0、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的整体是受光面530的整个区域。
光束B0的光点的至少一部分通过目标区域A0的状态是光束B0在副扫描方向D2上的位置落到目标范围内的状态。即,根据光束B0在副扫描方向D2上的所述目标范围,规定目标区域A0。
第一遮光部61遮挡光束B0向第一区域A1的一部分即第一遮光区域A31的入射。第二遮光部62遮挡光束B0向第二区域A2的一部分即第二遮光区域A32的入射。此外,在图3~图8中,阴影的区域是受光面530中的被遮光的区域。
第一遮光区域A31是将第一区域A1在主扫描方向D1上分割为上游区域和下游区域的区域。同样地,第二遮光区域A32是将第二区域A2在主扫描方向D1上分割为上游区域和下游区域的区域。
第一遮光区域A31是从第一区域A1中的沿着目标区域A0的第一基端部A311向沿着构成受光面530中的副扫描方向D2的一端的第一侧缘530c的第一末端部A312,主扫描方向D1的宽度逐渐扩大的区域。第一基端部A311位于第一区域A1中的主扫描方向D1的两端之间。
另一方面,第二遮光区域A32是从第二区域A2中的沿着目标区域A0的第二基端部A321向沿着构成受光面530中的副扫描方向D2的另一端的第二侧缘530d的第二末端部A322,主扫描方向D1的宽度逐渐扩大的区域。第二基端部A321位于第二区域A2中的主扫描方向D1的两端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遮光区域A31的第一基端部A311与第二遮光区域A32的第二基端部A321相比,位于向主扫描方向D1的上游错开的位置。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遮光区域A31的第一末端部A312与第二遮光区域A32的第二末端部A322相比,位于向主扫描方向D1的上游错开的位置。第一末端部A312是第一区域A1中的沿着第一侧缘530c的部分。第二末端部A322是第二区域A2中的沿着第二侧缘530d的部分。
换句话说,第一末端部A312是第一遮光区域A31中的与第一基端部A311相反一侧的边缘部。另外,第二末端部A322是第二遮光区域A32中的与第二基端部A321相反一侧的边缘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遮光区域A31中的主扫描方向D1的上游的边缘即第一上游边缘A313沿着副扫描方向D2形成。第二遮光区域A32中的主扫描方向D1的下游的边缘即第二下游边缘A323也沿着副扫描方向D2形成。
另一方面,第一遮光区域A31中的主扫描方向D1的下游的边缘即第一下游边缘A314相对于副扫描方向D2倾斜形成。第二遮光区域A32中的主扫描方向D1的上游的边缘即第二上游边缘A324也相对于副扫描方向D2倾斜形成。
此外,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第一下游边缘A314和第二上游边缘A324呈相对于副扫描方向D2倾斜的直线状。但是,也可以考虑第一下游边缘A314和第二上游边缘A324形成为相对于副扫描方向D2倾斜的阶梯状或者曲线状。
另外,如图2所示,控制部8还具备偏移检测部85。偏移检测部85检测光束B0在副扫描方向D2上的扫描位置的偏移量。所述偏移量是表示通过受光面530的光束B0相对于目标区域A0向副扫描方向D2偏离多少的指标值。
在图4中,第一时序图TC1表示光束B0通过目标区域A0时的检测信号Sp0的产生状况。另外,第二时序图TC2表示光束B0通过第一区域A1时的检测信号Sp0的产生状况。另外,第三时序图TC3表示光束B0通过第二区域A2时的检测信号Sp0的产生状况。
如第一时序图TC1所示,光束B0通过目标区域A0时,在光束B0向主扫描方向D1扫描一次期间,检测信号Sp0只产生一次。
另一方面,如第二时序图TC2和第三时序图TC3所示,光束B0通过第一区域A1或者第二区域A2时,在光束B0向主扫描方向D1扫描一次期间,检测信号Sp0产生两次。
另外,受光面530中的光束B0的通过位置在副扫描方向D2上越远离目标区域A0,两次产生的检测信号Sp0之间的遮光时间Ts0越长。
检测信号Sp0在预定的监视时间Tw0内产生两次时,偏移检测部85通过对监视时间Tw0内的没有产生检测信号Sp0的遮光时间Ts0进行计时,检测所述偏移量。
例如,可以考虑偏移检测部85是包含脉冲检测电路、计时电路和比较电路的电路。所述脉冲检测电路检测检测信号Sp0的上升沿和下降沿的时刻即信号变化时刻。所述计时电路通过进行时钟信号的累加等,对由所述脉冲检测电路检测的多个所述信号变化时刻的间隔进行计时。所述比较电路判断由所述计时电路得到的多个计时结果的大小。
另外,也可以考虑偏移检测部85由MPU或者DSP等处理器实现,所述处理器通过执行程序,执行与所述脉冲检测电路、所述计时电路以及所述比较电路等同的处理。
监视时间Tw0根据光束B0从受光面530的上游端530a扫描到下游端530b所需要的时间确定。监视时间Tw0是从检测信号Sp0产生的时刻开始计时。
并且,偏移检测部85区分光束B0偏离到第一区域A1扫描的第一偏移状态和光束B0偏离到第二区域A2扫描的第二偏移状态,检测所述偏移量。
在以下的说明中,第一个检测信号Sp0和第二个检测信号Sp0分别指在监视时间Tw0内产生的第一个检测信号Sp0和第二个检测信号Sp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个检测信号Sp0是监视时间Tw0内最后产生的检测信号Sp0。
偏移检测部85执行状态判断处理,所述状态判断处理判断光束B0处于所述第一偏移状态和所述第二偏移状态的两状态中的哪种状态。在所述状态判断处理中,偏移检测部85对基准时刻和比较时刻的时间差进行计时。并且,在所述状态判断处理中,偏移检测部85通过判断所述时间差和预定的基准值的大小,判断光束B0处于所述第一偏移状态和所述第二偏移状态中的哪种状态。
例如,所述基准时刻是第一个检测信号Sp0上升的第一检测开始时刻T01或者第二个检测信号Sp0下降的第二检测结束时刻T02。另一方面,所述比较时刻是第一个检测信号Sp0下降的第一检测结束时刻T11、T21或者第二个检测信号Sp0上升的第二检测开始时刻T12、T22。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光束B0处于所述第一偏移状态时,第一检测开始时刻T01和第一检测结束时刻T11的所述时间差总是与第一基准时间Tx1大致相等。另一方面,在光束B0处于所述第二偏移状态时,第一检测开始时刻T01和第一检测结束时刻T21的所述时间差总是比第一基准时间Tx1大。
因此,偏移检测部85能够通过比较第一检测开始时刻T01与第一检测结束时刻T11、T21的所述时间差,以及相当于第一基准时间Tx1的所述基准值,判断光束B0处于所述第一偏移状态和所述第二偏移状态中的哪种状态。这对于第二检测结束时刻T02和第一检测结束时刻T11、T21之间的所述时间差,也能够将所述时间差和所述基准值的大小关系反过来应用。此外,这些情况下,第一检测开始时刻T01或者第二检测结束时刻T02是所述基准时刻,第一检测结束时刻T11、T21是所述比较时刻。
同样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光束B0处于所述第二偏移状态时,第二检测结束时刻T02和第二检测开始时刻T22的所述时间差总是与第二基准时间Tx2大致相等。另一方面,在光束B0处于所述第一偏移状态时,第二检测结束时刻T02和第二检测开始时刻T12的所述时间差总是比第二基准时间Tx2大。
因此,偏移检测部85能够通过比较第二检测结束时刻T02与第二检测开始时刻T12、T22的所述时间差,以及相当于第二基准时间Tx2的所述基准值,判断光束B0处于所述第一偏移状态和所述第二偏移状态中的哪个状态。这对于第一检测开始时刻T01和第二检测开始时刻T12、T22之间的所述时间差,也能够将所述时间差和所述基准值的大小关系反过来应用。此外,这些情况下,第一检测开始时刻T01或者第二检测结束时刻T02是所述基准时刻,第二检测开始时刻T12、T22是所述比较时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末端部A312与第二末端部A322相比,位于向主扫描方向D1的上游错开的位置(参照图3)。因此,光束B0处于所述第一偏移状态时的第一检测结束时刻T11以及第二检测开始时刻T12的中点与光束B0处于所述第二偏移状态时的第一检测结束时刻T21以及第二检测开始时刻T22的中点相比,总是更接近第一检测开始时刻T01的时刻。
因此,偏移检测部85能够通过将第一检测结束时刻T11、T21以及第二检测开始时刻T12、T22的中点作为所述比较时刻,将第一检测开始时刻T01或者第二检测结束时刻T02作为所述基准时刻的所述状态判断处理,能够判断光束B0处于所述第一偏移状态和所述第二偏移状态中的哪个状态。
偏移检测部85对每个分别由多个单位反射面51a反射的光束B0检测所述偏移量。图2所示的多面反射镜51具有八个单位反射面51a。此时,在多面反射镜51扫描八次光束B0期间,偏移检测部85执行八次所述偏移量的检测以及光束B0处于所述第一偏移状态和所述第二偏移状态中的哪种状态的判断。
并且,偏移检测部85向主控制部80输出包含检测的所述偏移量和处于所述第一偏移状态或者所述第二偏移状态的判断结果的偏移检测数据Dx0。
在所述偏移量处于预定的容许范围内时,主控制部80使发光控制部82执行所述静电潜像的写入时机的控制。例如,可以考虑所述容许范围为零或者接近零的狭窄的范围。
另外,主控制部80通过控制部8所具备的输出接口86输出偏移检测数据Dx0。例如,可以考虑输出接口86是图像形成装置10所具备的未图示的显示装置,或者是能够与装置调整用的信息终端进行通信的通信设备等。
通过参照偏移检测数据Dx0,能够调整光扫描装置5的反射镜54的角度等。
另外,也可以考虑光扫描装置5具备改变反射镜54的角度的未图示的压电执行器。此时,也可以考虑控制部8通过根据偏移检测数据Dx0控制所述压电执行器,向使所述偏移量变为零的方向自动调整反射镜54的角度。
另外,存储偏移检测数据Dx0,分析存储的偏移检测数据Dx0,有助于多面反射镜51的不良发生或者光束B0的光轴校准不良等的统计分析或者查明原因等。
例如,可以考虑控制部8向使与多个单位反射面51a对应的多个所述偏移量的最大值接近零的方向控制所述压电执行器。
另外,可以考虑偏移检测部85的检测结果满足预定的轻错误条件时,控制部8执行后面所述的临时控制。所述轻错误条件是如下所述条件:对全部单位反射面51a中的一个以上检测出超过所述容许范围的所述偏移量,且对全部单位反射面51a中的相邻的两个未检测出超过所述容许范围的所述偏移量。
即,所述轻错误条件意味着,只有多面反射镜51中的周向的第奇数个单位反射面51a,或者,只有第偶数个单位反射面51a,检测到超过所述容许范围的所述偏移量。
在所述临时控制中,马达驱动电路84根据主控制部80的指令,将显影系统马达M1的旋转速度控制为第一标准速度的二分之一的速度。所述第一标准速度是对所有的单位反射面51a都未检测到超过所述容许范围的所述偏移量时执行的正常模式下的所述图像形成处理中的显影系统马达M1的旋转速度。
并且,在所述临时控制中,同步信号输出电路81根据主控制部80的指令,输出主扫描同步信号Syc0,所述主扫描同步信号Syc0只对应于与第奇数个单位反射面51a相对应的检测信号Sp0或者与第偶数个单位反射面51a相对应的检测信号Sp0。
即,在所述临时控制中,同步信号输出电路81以及发光控制部82只对所有的单位反射面51a中在多面反射镜51的周向上每隔一个排列且未检测到超过所述容许范围的所述偏移量的半数的单位反射面51a反射的光束B0,控制所述静电潜像的写入时机。此时,不执行由剩余的半数的单位反射面51a反射的光束B0进行的所述静电潜像的写入。
另外,主控制部80通过未图示的显示装置输出内容为图像形成装置10已转移到所述临时控制的模式的信息。另外,当偏移检测部85的检测结果满足预定的轻错误条件时,也可以考虑主控制部80根据对未图示的触摸板等操作机构进行的操作,选择让图像形成部4执行所述临时控制的模式下的所述图像形成处理或是让图像形成部4执行所述正常模式下的所述图像形成处理。
光扫描装置5不需要进行对模拟性地变化的光束B0的受光量的检测值是否接近目标值进行判断的处理。因此,如果采用光扫描装置5,则能够以不需要费事的模拟性的调整的方式检测光束B0在副扫描方向D2上的位置是否落到目标区域A0内以及距目标区域A0的光束B0的位置的所述偏移量。
并且,第一遮光区域A31和第二遮光区域A32被分开存在于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此时,能够使用受光面530中的主扫描方向D1上的较宽的范围,通过对遮光时间Ts0进行计时来检测所述偏移量。因此,偏移检测部85能够以更高分辨率检测所述偏移量。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边参照图5和图6边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x所具备的光罩6x和图像形成装置10x中的偏移检测部85的处理进行说明。
在图5、图6中,与图1~图4所示的构成部件相同的构成部件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图像形成装置10x具备图像形成装置10中的光罩6被置换为图5所示的光罩6x的构成。
图像形成装置10x的光罩6x与图像形成装置10的光罩6一样,包含第一遮光部61x和第二遮光部62x。第一遮光部61x遮光的第一遮光区域A31以及第二遮光部62x遮光的第二遮光区域A32都分别将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分割为主扫描方向D1的上游区域和下游区域。
以下,对光罩6x的遮光区域中的与光罩6的遮光区域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在光罩6x的遮光区域中,第一遮光区域A31的第一上游边缘A313相对于副扫描方向D2倾斜形成。第二遮光区域A32的第二下游边缘A323也相对于副扫描方向D2倾斜形成。
并且,第一遮光区域A31的第一下游边缘A314向相对于副扫描方向D2与第一上游边缘A313的倾斜方向相反的一侧倾斜形成。同样,第二遮光区域A32的第二上游边缘A324向相对于副扫描方向D2与第二下游边缘A323的倾斜方向相反的一侧倾斜形成。
因此,第一遮光区域A31和第二遮光区域A32都是分别从第一基端部A311和第二基端部A321向第一侧缘530c和第二侧缘530d,主扫描方向D1的宽度逐渐扩大的区域。
此外,光罩6x的第一遮光区域A31和第二遮光区域A32中的第一基端部A311和第二基端部A321的位置关系以及第一末端部A312和第二末端部A322的位置关系与光罩6中的它们的位置关系一样。
在图6中,第一时序图TC1表示光束B0通过目标区域A0时的检测信号Sp0的产生状况。另外,第二时序图TC2表示光束B0在所述第一偏移状态时的检测信号Sp0的产生状况。另外,第三时序图TC3表示光束B0在所述第二偏移状态时的检测信号Sp0的产生状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偏移检测部85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检测所述偏移量。即,检测信号Sp0在监视时间Tw0内产生两次时,偏移检测部85通过对监视时间Tw0内的没有产生检测信号Sp0的遮光时间Ts0进行计时,检测所述偏移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偏移检测部85能够通过将第一检测结束时刻T11、T21以及第二检测开始时刻T12、T22的中点作为所述比较时刻,将第一检测开始时刻T01或者第二检测结束时刻T02作为所述基准时刻的所述状态判断处理,判断光束B0处于所述第一偏移状态和所述第二偏移状态中的哪个状态。
采用图像形成装置10x时也能够得到与采用图像形成装置10时同样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边参照图7和图8边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y所具备的光罩6y和图像形成装置10y中的偏移检测部85的处理进行说明。
在图7、图8中,与图1~图6所示的构成部件相同的构成部件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但是,如后面所述,图8中的参照符号T02的使用,与图4、图6中的参照符号T02有少许不同的含义。
图像形成装置10y具备图像形成装置10x中的光罩6x被置换为图7所示的光罩6y的构成。
图像形成装置10y的光罩6y与图像形成装置10x的光罩6x一样,包含第一遮光部61x和第二遮光部62x。第一遮光部61x遮光的第一遮光区域A31以及第二遮光部62x遮光的第二遮光区域A32都分别将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分割为主扫描方向D1的上游区域和下游区域。
以下,对光罩6y中的与光罩6x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在光罩6y的遮光区域中,第一遮光区域A31和第二遮光区域A32位于主扫描方向D1上的相同的范围内。
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第一基端部A311和第二基端部A321位于主扫描方向D1上的相同位置。同样,第一末端部A312和第二末端部A322位于主扫描方向D1上的相同的位置。
光罩6y除了第一遮光部61x和第二遮光部62x之外,还具备第三遮光部63和第四遮光部64。
第三遮光部63在受光面530的第一区域A1中的主扫描方向D1的上游端530a和第一遮光区域A31之间,遮挡光束B0向沿着副扫描方向D2横断第一区域A1的带状的第三遮光区域A33的入射。第三遮光区域A33位于比第二遮光区域A32靠主扫描方向D1的上游。
第四遮光部64在受光面530的第二区域A2中的第二遮光区域A32和主扫描方向D1的下游端530b之间,遮挡光束B0向沿着副扫描方向D2横断第二区域A2的带状的第四遮光区域A34的入射。第四遮光区域A34位于比第一遮光区域A31靠主扫描方向D1的下游。
在图8中,第一时序图TC1表示光束B0通过目标区域A0时的检测信号Sp0的产生状况。另外,第二时序图TC2表示光束B0在所述第一偏移状态时的检测信号Sp0的产生状况。另外,第三时序图TC3表示光束B0在所述第二偏移状态时的检测信号Sp0的产生状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偏移检测部85在检测信号Sp0在监视时间Tw0内产生三次时,执行后面所述的状态判断处理,并且检测所述偏移量。偏移检测部85通过对监视时间Tw0内的没有产生检测信号Sp0的遮光时间Ts0进行计时,检测所述偏移量。
在以下的说明中,第一个检测信号Sp0、第二个检测信号Sp0以及第三个检测信号Sp0分别指在监视时间Tw0内产生的第一个检测信号Sp0、第二个检测信号Sp0以及第三个检测信号Sp0。
图8中的参照符号T02表示第三个检测信号Sp0下降的时刻即第三检测结束时刻。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个检测信号Sp0是监视时间Tw0内最后产生的检测信号Sp0。
在所述状态判断处理中,偏移检测部85对基准时刻和比较时刻的时间差进行计时。并且,在所述状态判断处理中,偏移检测部85通过判断所述时间差和预定的基准值的大小,判断光束B0处于所述第一偏移状态和所述第二偏移状态中的哪种状态。
例如,所述基准时刻是第一个检测信号Sp0上升的第一检测开始时刻T01或者第三个检测信号Sp0下降的第三检测结束时刻T02。另一方面,所述比较时刻是第一个检测信号Sp0下降的第一检测结束时刻T11、T21,第二个检测信号Sp0上升的第二检测开始时刻T12、T22,或者第三个检测信号Sp0上升的第三检测开始时刻T14、T24。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光束B0处于所述第一偏移状态时,第一检测开始时刻T01和第一检测结束时刻T11之间的所述时间差总是与第一基准时间Tx1大致相等。另一方面,在光束B0处于所述第二偏移状态时,第一检测开始时刻T01和第一检测结束时刻T21的所述时间差总是比第一基准时间Tx1大。
因此,偏移检测部85能够通过对第一检测开始时刻T01与第一检测结束时刻T11、T21的所述时间差以及相当于第一基准时间Tx1的所述基准值进行比较,判断光束B0处于所述第一偏移状态和所述第二偏移状态中的哪种状态。这对于第三检测结束时刻T02和第一检测结束时刻T11、T21之间的所述时间差,也能够将所述时间差和所述基准值的大小关系反过来应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光束B0处于所述第二偏移状态时,第三检测结束时刻T02和第三检测开始时刻T24之间的所述时间差总是与第二基准时间Tx2大致相等。另一方面,在光束B0处于所述第一偏移状态时,第三检测开始时刻T14和第三检测结束时刻T02之间的所述时间差总是比第二基准时间Tx2大。
因此,偏移检测部85能够通过对第三检测结束时刻T02和第三检测开始时刻T14、T24的所述时间差以及相当于第二基准时间Tx2的所述基准值进行比较,判断光束B0处于所述第一偏移状态以及所述第二偏移状态中的哪种状态。这对于第一检测开始时刻T01和第三检测开始时刻T14、T24之间的所述时间差,也能够将所述时间差和所述基准值的大小关系反过来应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偏移检测部85通过所述状态判断处理判断光束B0处于所述第一偏移状态时,通过对从第二个检测信号Sp0的下降沿时刻即第二检测结束时刻T13到第三个检测信号Sp0上升沿时刻即第三检测开始时刻T14的遮光时间Ts0进行计时,检测所述偏移量。
另一方面,偏移检测部85通过所述状态判断处理判断光束B0处于所述第二偏移状态时,通过对从第一个检测信号Sp0下降沿时刻即第一检测结束时刻T21到第二个检测信号Sp0上升沿时刻即第二检测开始时刻T22的遮光时间Ts0进行计时,检测所述偏移量。
采用图像形成装置10y时也能够得到与采用图像形成装置10、10x时同样的效果。
(第一应用例)
在以上所示的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考虑在偏移检测部85的检测结果满足所述轻错误条件时,控制部8执行以下所示的临时控制。
在本应用例的所述临时控制中,马达驱动电路84根据主控制部80的指令,将扫描马达M2的速度控制为第二标准速度的两倍。所述第二标准速度是对于全部单位反射面51a都未检测到超过所述容许范围的所述偏移量时执行的所述正常模式下的所述图像形成处理中的扫描马达M2的旋转速度。
并且,在本应用例的所述临时控制中,发光控制部82与所述正常模式相比升高激光源50的发光功率。此时,光束B0的功率设定为能够以所述正常模式时的一半的时间写入同等浓度的所述静电潜像的功率。由此,以与所述正常模式时相同的速度执行所述图像形成处理。
(第二应用例)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考虑采用以MEMS(Micro Electro MechanicalSystem微电子机械系统)方式周期性地改变方向的MEMS反射镜或者检流计反射镜作为扫描光束B0的扫描反射镜。
所述MEMS反射镜通过由与正弦波状的驱动信号共振的反射镜反射光束B0,使光束B0往复扫描。所述检流计反射镜也同样地往复扫描光束B0。
采用所述MEMS反射镜或者所述检流计反射镜时,主扫描方向D1在光束B0的扫描的去路和归路上成为相反方向。因此,光罩6、6x、6y中的第一遮光部61以及第二遮光部62在光束B0的扫描的去路和归路中交替。同样,光罩6y中的第三遮光部63和第四遮光部64在光束B0的扫描的去路和归路上交替。
(第三应用例)
也可以考虑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第一遮光区域A31是从第一基端部A311向第一末端部A312,主扫描方向D1的宽度逐渐变窄地形成的区域,并且,第二遮光区域A32是从第二基端部A321向第二末端部A322,主扫描方向D1的宽度逐渐变窄地形成的区域。
例如,本应用例中的第一遮光区域A31和第二遮光区域A32的形状是将所述各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遮光区域A31和第二遮光区域A32的形状,沿着主扫描方向D1的直线的周围旋转180度得到的形状。
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上述内容,而是由权利要求的记载来定义,所以可以认为本说明书记载的实施方式只是举例说明,而并非进行限定。因此,所有不脱离权利要求的范围、界限的更改,以及等同于权利要求的范围、界限的内容都包含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光扫描装置,所述光扫描装置对感光体的表面扫描静电潜像写入用的光束,所述光扫描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扫描反射镜,一边反射所述光束,一边向预定的主扫描方向扫描;
光传感器,具有受光面,检测在所述受光面上接收到由所述扫描反射镜扫描的所述光束;
第一遮光部,遮挡所述光束向第一遮光区域的入射,所述第一遮光区域是所述受光面中的相对于从所述主扫描方向的上游端到下游端的带状的目标区域位于垂直于所述主扫描方向的副扫描方向的一侧的第一区域的一部分;以及
第二遮光部,遮挡所述光束向第二遮光区域的入射,所述第二遮光区域是所述受光面中的相对于所述目标区域位于所述副扫描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区域的一部分,
所述第一遮光区域和所述第二遮光区域是分别将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分割成所述主扫描方向的上游区域和下游区域的区域,
并且所述第一遮光区域和所述第二遮光区域分别是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沿着所述目标区域的所述主扫描方向的两端之间的第一基端部和第二基端部分别向沿着构成所述受光面中的所述副扫描方向的两端的第一侧缘和第二侧缘的第一末端部和第二末端部,所述主扫描方向的宽度逐渐变化的区域,
所述第一遮光区域的所述第一基端部相对于所述第二遮光区域的所述第二基端部,位于向所述主扫描方向的上游错开的位置,
所述第一遮光区域的所述第一末端部相对于所述第二遮光区域的所述第二末端部,位于向所述主扫描方向的上游错开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遮光区域中的所述主扫描方向的上游的边缘和所述第二遮光区域中的所述主扫描方向的下游的边缘沿着所述副扫描方向,
所述第一遮光区域中的所述主扫描方向的下游的边缘和所述第二遮光区域中的所述主扫描方向的上游的边缘相对于所述副扫描方向倾斜。
3.一种光扫描装置,所述光扫描装置对感光体的表面扫描静电潜像写入用的光束,所述光扫描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扫描反射镜,一边反射所述光束,一边向预定的主扫描方向扫描;
光传感器,具有受光面,检测在所述受光面上接收到由所述扫描反射镜扫描的所述光束;
第一遮光部,遮挡所述光束向第一遮光区域的入射,所述第一遮光区域是所述受光面中的相对于从所述主扫描方向的上游端到下游端的带状的目标区域位于垂直于所述主扫描方向的副扫描方向的一侧的第一区域的一部分;以及
第二遮光部,遮挡所述光束向第二遮光区域的入射,所述第二遮光区域是所述受光面中的相对于所述目标区域位于所述副扫描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区域的一部分,
所述第一遮光区域和所述第二遮光区域是分别将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分割成所述主扫描方向的上游区域和下游区域的区域,
并且所述第一遮光区域和所述第二遮光区域分别是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沿着所述目标区域的所述主扫描方向的两端之间的第一基端部和第二基端部分别向沿着构成所述受光面中的所述副扫描方向的两端的第一侧缘和第二侧缘的第一末端部和第二末端部,所述主扫描方向的宽度逐渐变化的区域,
所述光扫描装置还具备:
第三遮光部,在所述受光面的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所述主扫描方向的上游端和所述第一遮光区域之间,遮挡所述光束向沿着所述副扫描方向横断所述第一区域的带状的第三遮光区域的入射;
第四遮光部,在所述受光面的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第二遮光区域和所述主扫描方向的下游端之间,遮挡所述光束向沿着所述副扫描方向横断所述第二区域的带状的第四遮光区域的入射。
4.一种光扫描装置,所述光扫描装置对感光体的表面扫描静电潜像写入用的光束,所述光扫描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扫描反射镜,一边反射所述光束,一边向预定的主扫描方向扫描;
光传感器,具有受光面,检测在所述受光面上接收到由所述扫描反射镜扫描的所述光束;
第一遮光部,遮挡所述光束向第一遮光区域的入射,所述第一遮光区域是所述受光面中的相对于从所述主扫描方向的上游端到下游端的带状的目标区域位于垂直于所述主扫描方向的副扫描方向的一侧的第一区域的一部分;以及
第二遮光部,遮挡所述光束向第二遮光区域的入射,所述第二遮光区域是所述受光面中的相对于所述目标区域位于所述副扫描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区域的一部分,
所述第一遮光区域和所述第二遮光区域是分别将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分割成所述主扫描方向的上游区域和下游区域的区域,
并且所述第一遮光区域和所述第二遮光区域分别是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沿着所述目标区域的所述主扫描方向的两端之间的第一基端部和第二基端部分别向沿着构成所述受光面中的所述副扫描方向的两端的第一侧缘和第二侧缘的第一末端部和第二末端部,所述主扫描方向的宽度逐渐变化的区域,
所述光扫描装置还具备:
偏移检测部,在所述光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在预定的监视时间内产生多次时,通过对所述监视时间内不产生所述检测信号的遮光时间进行计时,检测所述光束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上的扫描位置的偏移量;以及
时机控制部,所述偏移量在预定的容许范围内时,根据所述检测信号产生的时机,控制所述光束写入所述静电潜像的写入时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遮光区域的所述第一基端部相对于所述第二遮光区域的所述第二基端部,位于向所述主扫描方向的上游错开的位置,
所述第一遮光区域的所述第一末端部相对于所述第二遮光区域的所述第二末端部,位于向所述主扫描方向的上游错开的位置,
所述偏移检测部执行状态判断处理,所述状态判断处理判断所述光束偏离到所述第一区域扫描的第一偏移状态和所述光束偏离到所述第二区域扫描的第二偏移状态两种状态,
所述偏移检测部在所述状态判断处理中,根据基准时刻和比较时刻的时间差判断所述两种状态,
所述基准时刻是所述监视时间内的第一个所述检测信号上升的第一检测开始时刻或者所述监视时间内的第二个所述检测信号下降的第二检测结束时刻,
所述比较时刻是所述监视时间内的第一个所述检测信号下降的第一检测结束时刻和所述监视时间内的第二个所述检测信号上升的第二检测开始时刻的中点。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遮光区域的所述第一基端部相对于所述第二遮光区域的所述第二基端部,位于向所述主扫描方向的上游错开的位置,
所述第一遮光区域的所述第一末端部相对于所述第二遮光区域的所述第二末端部,位于向所述主扫描方向的上游错开的位置,
所述第一遮光区域中的所述主扫描方向的上游的边缘和所述第二遮光区域中的所述主扫描方向的下游的边缘沿着所述副扫描方向,
所述第一遮光区域中的所述主扫描方向的下游的边缘和所述第二遮光区域中的所述主扫描方向的上游的边缘相对于所述副扫描方向倾斜,
所述偏移检测部执行状态判断处理,所述状态判断处理判断所述光束偏离到所述第一区域扫描的第一偏移状态和所述光束偏离到所述第二区域扫描的第二偏移状态两种状态,
所述偏移检测部在所述状态判断处理中,根据基准时刻和比较时刻的时间差判断所述两种状态,
所述基准时刻是所述监视时间内的第一个所述检测信号上升的第一检测开始时刻或者所述监视时间内的第二个所述检测信号下降的第二检测结束时刻,
所述比较时刻是所述监视时间内的第一个所述检测信号下降的第一检测结束时刻、所述监视时间内的第二个所述检测信号上升的第二检测开始时刻或者所述第一检测结束时刻和所述第二检测开始时刻的中点。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第三遮光部,在所述受光面的比所述第二遮光区域靠所述主扫描方向的上游,遮挡所述光束向第三遮光区域的入射,所述第三遮光区域是在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所述主扫描方向的上游端和所述第一遮光区域之间沿着所述副扫描方向横断所述第一区域的带状的区域,
第四遮光部,在所述受光面的比所述第一遮光区域靠所述主扫描方向的下游,遮挡所述光束向第四遮光区域的入射,所述第四遮光区域是在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第二遮光区域和所述主扫描方向的下游端之间的位置沿着所述副扫描方向横断所述第二区域的带状的区域,
所述偏移检测部执行状态判断处理,所述状态判断处理判断所述光束偏离到所述第一区域扫描的第一偏移状态和所述光束偏离到所述第二区域扫描的第二偏移状态两种状态,
所述偏移检测部在所述状态判断处理中,根据基准时刻和比较时刻的时间差判断所述两种状态,
所述基准时刻是所述监视时间内的第一个所述检测信号上升的第一检测开始时刻或者所述监视时间内的第三个所述检测信号下降的第三检测结束时刻,
所述比较时刻是所述监视时间内的第一个所述检测信号下降的第一检测结束时刻、第二个所述检测信号上升的第二检测开始时刻、第二个所述检测信号下降的第二检测结束时刻或者第三个所述检测信号上升的第三检测开始时刻。
8.根据权利要求4~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扫描反射镜是具有正多边形状排列的多个单位反射面的多面反射镜,
所述偏移检测部对每个分别由所述多个单位反射面反射的所述光束检测所述偏移量。
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如权利要求4~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光扫描装置;
感光体,通过由所述光扫描装置扫描的所述光束写入所述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将所述感光体上的所述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像;以及
转印装置,将所述感光体上的所述调色剂像向薄片体转印。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控制旋转驱动所述感光体的马达的马达控制部,
所述扫描反射镜是具有正多边形状排列的偶数个单位反射面的多面反射镜,
所述偏移检测部对每个分别由所述多个单位反射面反射的所述光束检测所述偏移量,
所述偏移检测部对所有的所述单位反射面中的一个以上检测到超过所述容许范围的所述偏移量,并且对所有的所述单位反射面中的相邻的两个未检测到超过所述容许范围的所述偏移量时,
所述马达控制部将所述马达的旋转速度控制为未检测到超过所述容许范围的所述偏移量时的标准速度的二分之一的速度,
所述时机控制部只对所有的所述单位反射面中在所述多面反射镜的周向上每隔一个排列且未检测到超过所述容许范围的所述偏移量的半数的所述单位反射面反射的所述光束,控制所述静电潜像的写入时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069064A JP6673278B2 (ja) | 2017-03-30 | 2017-03-30 | 光走査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7-069064 | 2017-03-3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693638A CN108693638A (zh) | 2018-10-23 |
CN108693638B true CN108693638B (zh) | 2020-10-30 |
Family
ID=636693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239627.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693638B (zh) | 2017-03-30 | 2018-03-22 | 扫描光束的光扫描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139748B2 (zh) |
JP (1) | JP6673278B2 (zh) |
CN (1) | CN10869363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543986B (zh) * | 2022-03-07 | 2024-11-01 | 英特尔产品(成都)有限公司 | 光阻挡装置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206429A (ja) * | 1999-01-13 | 2000-07-28 | Minolta Co Ltd | 光ビ―ム走査光学装置 |
CN1501118A (zh) * | 2002-11-18 | 2004-06-02 | 伍复军 | 用旋转反光镜组构成的图像投影装置 |
CN1658012A (zh) * | 2004-02-17 | 2005-08-24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光束扫描装置及成像设备 |
CN1900758A (zh) * | 2005-07-20 | 2007-01-24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激光扫描单元及具有该激光扫描单元的成像设备 |
CN101149477A (zh) * | 2006-09-19 | 2008-03-26 | 株式会社理光 | 光学扫描装置,遮光材料,遮挡亮光的方法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
JP2008233562A (ja) * | 2007-03-20 | 2008-10-02 | Brother Ind Ltd | 光走査装置及び光走査型画像表示装置及び網膜走査型画像表示装置 |
CN101299094A (zh) * | 2007-05-01 | 2008-11-05 | 佳能株式会社 | 光学扫描装置和使用其的成像设备 |
CN101782733A (zh) * | 2009-01-20 | 2010-07-21 | 夏普株式会社 | 光扫描装置和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
JP2014142432A (ja) * | 2013-01-23 | 2014-08-07 | Ricoh Co Ltd |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03713491B (zh) * | 2012-09-28 | 2016-05-25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JP2016099551A (ja) * | 2014-11-25 | 2016-05-3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6218087A (ja) * | 2015-05-14 | 2016-12-2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89904U (zh) * | 1990-11-08 | 1992-08-05 | ||
JP3065865B2 (ja) | 1993-11-30 | 2000-07-17 | 大日本スクリーン製造株式会社 | 光ビーム走査装置 |
US7142338B2 (en) * | 2004-03-29 | 2006-11-28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Optical multi-beam scan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07178761A (ja) * | 2005-12-28 | 2007-07-12 | Ricoh Co Ltd |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KR102002539B1 (ko) * | 2013-01-31 | 2019-10-01 |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 광 주사 장치, 광 주사 장치의 동기 검지 불량 검출 방법 및 이를 채용한 전자 사진 방식의 화상 형성 장치 |
-
2017
- 2017-03-30 JP JP2017069064A patent/JP667327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8
- 2018-03-20 US US15/926,743 patent/US10139748B2/en active Active
- 2018-03-22 CN CN201810239627.0A patent/CN108693638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206429A (ja) * | 1999-01-13 | 2000-07-28 | Minolta Co Ltd | 光ビ―ム走査光学装置 |
CN1501118A (zh) * | 2002-11-18 | 2004-06-02 | 伍复军 | 用旋转反光镜组构成的图像投影装置 |
CN1658012A (zh) * | 2004-02-17 | 2005-08-24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光束扫描装置及成像设备 |
CN1900758A (zh) * | 2005-07-20 | 2007-01-24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激光扫描单元及具有该激光扫描单元的成像设备 |
CN101149477A (zh) * | 2006-09-19 | 2008-03-26 | 株式会社理光 | 光学扫描装置,遮光材料,遮挡亮光的方法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
JP2008233562A (ja) * | 2007-03-20 | 2008-10-02 | Brother Ind Ltd | 光走査装置及び光走査型画像表示装置及び網膜走査型画像表示装置 |
CN101299094A (zh) * | 2007-05-01 | 2008-11-05 | 佳能株式会社 | 光学扫描装置和使用其的成像设备 |
CN101782733A (zh) * | 2009-01-20 | 2010-07-21 | 夏普株式会社 | 光扫描装置和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
CN103713491B (zh) * | 2012-09-28 | 2016-05-25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JP2014142432A (ja) * | 2013-01-23 | 2014-08-07 | Ricoh Co Ltd |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6099551A (ja) * | 2014-11-25 | 2016-05-3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6218087A (ja) * | 2015-05-14 | 2016-12-2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673278B2 (ja) | 2020-03-25 |
US20180284639A1 (en) | 2018-10-04 |
US10139748B2 (en) | 2018-11-27 |
JP2018169585A (ja) | 2018-11-01 |
CN108693638A (zh) | 2018-10-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150043936A1 (en) | Reflective optical senso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3376550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8693638B (zh) | 扫描光束的光扫描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
JP5515347B2 (ja) | 走査位置検知装置、光書き込み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光書き込み装置の走査位置検知方法 | |
US7889221B2 (en) | Optical scanning apparatus | |
JP2013109113A (ja) |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9138947A (ja) |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20027180A (ja) | 情報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
US10802415B2 (en) |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identification of reflection face of polygonal mirror | |
US10503093B2 (en) |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that corrects image data,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nnected thereto | |
US10365599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write start timing determination | |
JP201721140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20040252A (ja) |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09417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321370B2 (ja) | 光書き込み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光書き込み装置の位置ずれ補正方法 | |
JP6576406B2 (ja) |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7203937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9036905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1281570A (ja) | 光走査装置 | |
JP200729678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190243275A1 (en) |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that corrects image data,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21154646A (ja) |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2118214A (ja) |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471999B2 (ja) | 光走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9042487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