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88088A - 注塑模排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注塑模排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88088A
CN108688088A CN201710549500.4A CN201710549500A CN108688088A CN 108688088 A CN108688088 A CN 108688088A CN 201710549500 A CN201710549500 A CN 201710549500A CN 108688088 A CN108688088 A CN 1086880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ppet
helical spring
compression helical
injection mould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54950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天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86880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8808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26Moulds
    • B29C45/34Moulds having vent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46Means for plasticising or homogeni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or forcing it into the mould
    • B29C45/58Details
    • B29C45/63Venting or degass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注塑模排气装置,包括:流入槽,为管道状,设置在注塑模内面贯通形成的排出通道,使型腔与外部连通,而使在型腔内残留的气体流入、排出;流入座,在所述流入槽的内部由横向设置,分隔为第1气体流入通道和第2气体流入通道,在中央形成有使提升阀贯通的中央孔,并沿着所述中央孔的外侧形成有多个气体连通道;提升阀,包括贯通所述中央孔的主体、形成于所述主体一端并通过往复移动开闭所述第1气体流入通道的头部及形成于所述主体另一端的支撑环;第1弹性部件,介入安装于所述提升阀的头部与所述流入座之间,弹性支撑所述提升阀的一端;第2弹性部件,介入安装于所述提升阀的支撑环与所述流入座之间而弹性支撑所述提升阀的另一端。

Description

注塑模排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注塑模排气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在进行注塑工艺的过程中,能够顺利进行在注塑模的型腔内残留的气体的吸入及排出的注塑模排气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使用模具制造注塑物时,向上部模具和下部模具相互连接而形成的型腔(cavity,空洞)投入熔融树脂。此时,熔融树脂普遍使用塑料等可溶性树脂。
但,向型腔快速地投入熔融树脂时,在型腔内容纳的空气无法排出,而使得与残留在型腔内的空气混合的熔融树脂直接被冷却并制造成注塑物,导致在注塑物上形成包括气泡和气孔(porosity,多孔)的各种缺陷。
尤其,通过注塑制造鞋子的外底、中底、内底等时,在EVA等树脂混合添加物而注入,此时,添加物被加热而气化发生气体。因此,在制造注塑物时,主要解决课题之一就是要排出在型腔内的空气和注塑时发生的气体。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韩国登录专利第10-1684222号提供了一种注塑模排气装置,其'作为将由动模和定模构成的注塑模的型腔内部存在的气体向外部排出的注塑模排气装置,包括:主体部,形成有在所述定模的型腔内周面由外侧方向贯通结合,用于将型腔内部的气体向外部排出的第1中空,并且,形成于所述型腔侧的第1中空入口部越向内侧内径越窄,形成于所述型腔相反侧的第1中空出口部由与所述入口部连通的多个第1连通孔形成;开闭部,由插入于所述主体部的第1中空并通过弹性部件而被弹性支撑的螺钉形状形成,根据与所述第1中空的型腔侧入口部对应地形成的头部的往复移动,使得所述入口部开闭;支撑部,结合于所述定模的贯通面而支撑所述主体部,并形成有将通过所述主体部的第1中空的气体向外部引导的第2中空;及气体排出调整部,形成于所述主体部与支撑部之间,使得所述第1连通孔的至少一部分遮蔽或开放。
此时,根据以往技术,开闭部的头部被一个弹性部件而被弹性支撑的状态下,开闭第1中空的型腔侧入口,因此,反复的开闭使得弹性部件的弹性力降低,而使得头部与第1中空的型腔侧入口之间的间隔缩小,从而,使得在注塑模的型腔残留的气体的吸入及排出无法顺利进行。
即,为了排出在型腔残留的气体,在外部形成真空压,如果弹性部件的弹性力降低时,在排出气体之前头部因真空压而被关闭,而发生无法排出气体的严重问题。并且,在执行下一个注塑工艺时头部需回复原来状态,但,如果弹性部件的弹性力降低,头部不能完全复归使得第1中空成为完全开放的状态,而在进行下一个注塑工艺时,无法顺利进行气体的排出。
作为另一个先行技术,韩国公开专利第10-1480048号公开了一种注塑模用排气道装置,在形成于成型空间一侧的排出通道上设置,而将成型材料的注塑时在成型空间内部存在的空气和气体向外部排出的注塑模用排气道装置,包括:主体,设置在所述排出通道的前端,由上下贯通形成将所述成型空间与所述排出通道连通的贯通孔,所述贯通孔的上部形成容纳空间,所述贯通孔的下部由相比所述容纳空间更小直径的第1排出孔形成,在所述容纳空间的下侧设置有上端形成有向外侧向下倾斜的第1上升倾斜面的支撑管;第1弹性部件,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的下侧;下降芯片,在所述容纳空间的上侧通过所述第1弹性部件向上方支撑的状态下,可向下方移动地设置,在上端形成有加压倾斜面以便施加所述成型材料的注塑压力,上下贯通地形成有由水平部和垂直部形成的第2排出孔,以便使得所述成型空间与所述第1排出孔连通,并且,在所述第2排出孔的垂直部内周面,形成有在高于所述第1上升倾斜面的位置向外侧向下倾斜的下降倾斜面,在所述成型材料的注塑时通过所述第2排出孔将所述空气和气体向所述第1排出孔排出,并在所述成型材料的注塑压力达到既定以上时,向下方移动;第2弹性部件,设置在所述第2排出孔的内部上侧,向上方支撑所述下降芯片;上升芯片,在所述第2排出孔的内部下侧通过所述第2弹性部件被支撑的状态下可由上方移动地设置,上部由根据移动限制所述第2排出孔的水平部的限制部件构成,下部由在上端和下端分别形成有支撑所述第2弹性部件的支撑端和向中心向下倾斜的第2上升倾斜面的上升部件构成,并且,在所述下降芯片向下方移动的过程中,将所述第2排出孔的水平部闭锁而堵塞所述成型材料的流出;及多个上升引导球,在所述第2排出孔的内部与所述第1上升倾斜面和所述下降倾斜面及所述第2上升倾斜面接触地以既定间隔设置,而当所述下降芯片向下方移动时,与所述下降倾斜面分离,与所述第2排出孔的垂直部内周面接触,以使所述上升芯片向上方移动,而缩短所述第2排出孔的水平部被闭锁的时间。
上述的以往技术使用2个弹性部件(第1弹性部件、第2弹性部件),当下降芯片关闭时,弹性部件都被压缩,而再次复归时被压缩的两个弹性部件同时被伸张,从而,使得下降芯片容易复归至原状态,各个弹性部件具有分散注塑压力的效果,因此,具有能够降低弹性力的优点。
但,因为将两个弹性部件连接成串联,而使得弹性系数提高,即使通过注塑压力也无法关闭,而发生使得成型材料向第2排出孔排出的问题。但,如果将第1弹性部件和第2弹性部件的弹性系数都降低,将导致下降芯片的复归不顺利。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韩国登录专利10-1684222(2016.12.1)"注塑模排气装置"
-韩国登录专利10-1480048(2014.12.31)"注塑模用排气道装置"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在进行注塑工艺的过程中,能够顺利地进行残留在注塑模的型腔的空气或气体的吸入和排出的注塑模排气装置,尤其,提供一种防止提升阀被用于气体吸入的外部真空压关闭,而通过注塑压力被关闭,当注塑工艺完成后,提升阀可再次快速地通过弹性部件被开放的注塑模排气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两个压缩螺旋弹簧而延长耐久性和寿命的塑模排气装置。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注塑模排气装置,包括:流入槽,为管道形状,设置在注塑模的内面贯通形成的排出通道,使得型腔与外部连通,而使得在型腔内残留的气体流入、排出;流入座,在所述流入槽的内部由横向设置,分隔为第1气体流入通道和第2气体流入通道,在中央形成有使得提升阀贯通的中央孔,并沿着所述中央孔的外侧形成有多个气体连通道;提升阀,包括贯通所述中央孔的主体、形成于所述主体的一端并通过往复移动开闭所述第1气体流入通道的头部及形成于所述主体的另一端的支撑环;第1弹性部件,介入安装于所述提升阀的头部与所述流入座之间,弹性支撑所述提升阀的一端;第2弹性部件,介入安装于所述提升阀的支撑环与所述流入座之间而弹性支撑所述提升阀的另一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弹性部件为以被压缩的状态设置的第1压缩螺旋弹簧,所述第2弹性部件为以被压缩的状态设置的第2压缩螺旋弹簧,所述第1压缩螺旋弹簧的弹簧常数大于所述第2压缩螺旋弹簧的弹簧常数。
在此,所述第2压缩螺旋弹簧的直径大于所述第1压缩螺旋弹簧的直径。
并且,所述提升阀的头部阻断所述第1气体流入通道时,所述第1压缩螺旋弹簧被更加压缩,所述第2压缩螺旋弹簧以相同于所述第1压缩螺旋弹簧被压缩的长度伸张,并且,维持被压缩的状态并不完全解除。
并且,在所述流入座的中央孔突出形成有用于引导所述提升阀的主体的管形状的直线导轨。
并且,所述支撑环为可插入所述提升阀的主体的垫片,在所述主体的端部形成有销孔,而将支撑销插入至所述销孔,由此,能够防止所述垫片的脱离。
并且,在所述流入槽的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纹,以使能够与模具通过螺丝结合。
并且,所述流入座是与所述流入槽的内周面通过螺丝结合而能够由上下移动的结构。
发明的效果
根据如上所述的构成的本发明,使用具有相互不同的弹簧常数的两个压缩螺旋弹簧,而防止提升阀被吸入气体的真空压而关闭,而易于被注塑压力关闭,从而,能够顺利地排出气体,并能够有效地防止熔融树脂的泄露。
并且,完成注塑工艺后,使得具有更大弹簧常数的第1压缩螺旋弹簧复原,而能够顺利地开放提升阀。
并且,能够分散因两个压缩螺旋弹簧反复的压缩、伸张而发生的疲劳,从而,提高部件的耐久性和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注塑模排气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在图1中图示的本发明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在图1中图示的本发明的截面图;
图4为本发明的运转状态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注塑模排气装置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流入槽 11:第1气体流入通道
12:第2气体流入通道 13:外螺纹
20:流入座 21:中央孔
22:气体连通道 23:直线导轨
30:提升阀 31:主体
32:头部 32a:压缩卡止棱
33:支撑环 34:销孔
40:第1弹性部件 40a:第1压缩螺旋弹簧
50:第2弹性部件 50a:第2压缩螺旋弹簧
60:支撑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更详细地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
参照附图的说明是为了更容易地理解本发明,本发明的范畴并非限定于其。并且,在说明本发明时有关公知技术的详细说明可能混淆本发明的要旨时,省略详细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注塑模排气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在图1中图示的本发明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在图1中图示的本发明的截面图。
如图所示,根据本发明的注塑模排气装置是为了排出在注塑模的型腔内残留的空气或气体,大致包括:流入槽(10)、流入座(20)、提升阀(30)、第1弹性部件(40)、第2弹性部件(50)。
首先,所述流入槽(10)大致形成管道或管路形状,而上下贯通使得流体通过。所述流入槽(10)可为圆筒形状,并设置在所述注塑模的内面贯通形成的排出通道(未图示)上。
为此,在所述排出通道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在所述流入槽(10)的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纹(13),而使得相互螺丝结合。
从而,所述流入槽(10)具有连接注塑模内部的型腔和注塑模外部的结构,以使在型腔内残留的气体或空气从型腔向一侧流入,向另一侧排出,而被排出至注塑模外部。
所述流入槽(10)的内周面可形成相同的内径,但,也可如图所示,以后述的流入座(20)为基准而分隔的第1气体流入通道(11)和第2气体流入通道(12)的内径不同地形成。
即,使得所述第2气体流入通道(12)的内径相比所述第1气体流入通道(11)的内径较大地形成,而形成阶梯形状或逐渐扩张的形状的锥形的内径的形状。
并且,所述流入槽(10)的入口侧,即,与注塑模的型腔连通的入口侧形成小于所述第1气体流入通道(11)的内径,同时小于后述的提升阀(30)的头部(32)的外径。
其次,所述流入座(20)可在所述流入槽(10)的内部中央由横向设置。即,所述流入座(20)由所述流入槽(10)的截面方向与截面对应的形状形成,被分隔为与注塑模的型腔连通的第1气体流入通道(11)和与注塑模的外部连通的第2气体流入通道(12)。
并且,所述流入座(20)在中央形成有中央孔(21),在所述中央孔(21)周围形成有多个气体连通道(22)。即,所述中央孔(21)供后述的提升阀(30)贯通插入,所述气体连通道(22)使得所述第1气体流入通道(11)与第2气体流入通道(12)连通以使气体通过。
作为实施例,所述流入槽(10)形成圆筒形的内周面时,所述流入座(20)可为圆盘形状,并且,在所述中央孔(21)周围沿着外周排列有多个气体连通道(22)。
并且,在所述流入座(20)的中央孔(21)突出形成有用于引导所述提升阀(30)的主体的管形状的直线导轨(23)。所述直线导轨(23)与所述中央孔(21)连通,使得所述主体(31)插入于所述中央孔(21)而被插入至所述直线导轨(23)贯通。
即,所述直线导轨(23)用于引导所述主体(31)防止其左右晃动而以直线进行往复移动。此时,所述直线导轨(23)由气体的流路方向即向注塑模的外部方向延伸。
其次,所述提升阀(30)由头部(32)、主体(31)及支撑环(33)构成。
所述主体(31)是插入至所述流入座(20)的中央孔(21)而能够进行往复移动的棒形状。
并且,在所述主体(31)的一端形成有头部(32),所述头部(32)被容纳至注塑模的型腔,具有大于所述主体(31)的外径的外径,因此,通过往复移动而能够开闭所述流入槽(10)的第1气体流入通道(11)。
即,在初始状态下,所述提升阀(30)的头部(32)成为将所述第1气体流入通道(11)开放的状态,而在所述头部(32)被流入至注塑模的型腔的熔融树脂的注塑压力向闭锁所述第1气体流入通道(11)方向移动时,能够将所述第1气体流入通道(11)闭锁。
并且,在所述头部(32)可形成有使得后述的第1弹性部件(40)被挂接的大于所述主体(31)的外径的外径的压缩卡止棱(32a)。所述压缩卡止棱(32a)在下面进行详细说明。
并且,在所述主体(31)的另一端可形成有支撑环(33)。
所述支撑环(33)的作用是将所述主体(31)的另一端的外径延伸,可为从所述主体(31)以放射状延伸形成的盘状,也可为将环状的垫片(washer)单独插入而结合的形状。
此时,为了在插入垫片时防止所述垫片脱离,可在所述主体(31)的另一端部插入另外的支撑销(60)。为此,在所述主体(31)的另一端部形成有贯通的销孔(34),而通过所述销孔(34)插入所述支撑销(60)。
由此,形成有可分离的所述垫片时,将所述销孔(34)的支撑销(60)去除而分离所述垫片,而能够将内置于所述流入槽(10)内部的提升阀(30)、第1弹性部件(40)、第2弹性部件(50)进行分解。其有能够分解并更换寿命到期的各个部件的优点。
其次,说明所述第1弹性部件(40)。
所述第1弹性部件(40)介入安装在所述提升阀(30)的头部(32)与所述流入座(20)之间,而弹性支撑所述提升阀(30)的一端即所述头部(32)。
本发明中所述第1弹性部件(40)可为第1压缩螺旋弹簧(40a)。
压缩螺旋弹簧是将钢丝缠绕成螺旋状的弹簧,是对压缩力弹性支撑的部件。
所述第1压缩螺旋弹簧(40a)是以在所述主体(31)的外周螺旋状缠绕的状态设置,两端分别挂接于所述提升阀(30)的头部(32)和所述流入座(20)的一侧面的状态弹性支撑所述头部(32),而使得所述头部(32)始终维持开放所述第1气体流入通道(11)的状态。
在此,所述第1压缩螺旋弹簧(40a)并非以无压缩力的初始状态介入安装,而是以被压缩的状态介入安装,以弹性加压所述头部(32)。其与后述的第2压缩螺旋弹簧(50a)联动,因此,在下面进行详细的说明。
并且,所述第1压缩螺旋弹簧(40a)可以挂接在所述头部(32)的状态介入安装,也可以挂接在上述的所述压缩卡止棱(32a)被压缩的状态而介入安装。
其次,所述第2弹性部件(50)是介入安装在所述提升阀(30)的支撑环(33)与所述流入座(20)之间,而弹性支撑所述提升阀(30)的另一端即所述支撑环(33)。
并且,所述第2弹性部件(50)也可为第2压缩螺旋弹簧(50a)。
所述第2压缩螺旋弹簧(50a)以螺旋状缠绕在所述主体(31)的外周的状态设置,两端分别挂接在所述提升阀(30)的支撑环(33)和所述流入座(20)的另一侧面的状态弹性支撑所述支撑环(33),由使得所述提升阀(30)的头部(32)闭锁所述第1气体流入通道(11)的方向弹性支撑。与此不同地,所述第2压缩螺旋弹簧(50a)也可以缠绕在所述直线导轨(23)的外周的状态设置。
在此,所述第2压缩螺旋弹簧(50a)也以被压缩的状态介入安装,而弹性加压所述支撑环(33)。
更详细地,将所述第1压缩螺旋弹簧(40a)和第2压缩螺旋弹簧(50a)分别设置在所述提升阀(30)时,所述头部(32)与流入座(20)之间的之间相比所述第1压缩螺旋弹簧(40a)的初始状态长度更短地形成,所述支撑环(33)与流入座(20)之间的距离相比所述第2压缩螺旋弹簧(50a)的初始状态的长度较短地形成,从而,使得所述第2压缩螺旋弹簧(50a)和所述第1压缩螺旋弹簧(40a)都能够维持被压缩的状态,而相互弹性力形成均衡。
本发明的核心特征是所述第1压缩螺旋弹簧(40a)的弹簧常数大于所述第2压缩螺旋弹簧(50a)的弹簧常数。
弹簧常数更大意味着弹性力更大,其是指对于相同的压缩力变形量更小。
从而,所述第1压缩螺旋弹簧(40a)的弹性力大于第2压缩螺旋弹簧(50a)的弹性力,因此,相比所述第1压缩螺旋弹簧(40a),第2压缩螺旋弹簧(50a)成为更加压缩的状态,而使得所述提升阀(30)的头部(32)维持开放所述第1气体流入通道(11)的状态。
更详细的,为了将所述第1压缩螺旋弹簧(40a)的弹簧常数更大地设计,将所述第2压缩螺旋弹簧(50a)的直径设计成大于所述第1压缩螺旋弹簧(40a)的直径。
一般而言,螺旋弹簧的弹簧常数K如下面表示。
在此,G为弹簧材料的横弹性系数、d为线圈的直径、D为弹簧的直径、N为有效缠绕数。
由此,如果其他特性为既定的,可通过将D更长地设计,以降低弹簧常数。
并且,在本发明中设置所述第2压缩螺旋弹簧的第2气体流入通道的内径大于第1气体流入通道的内径,因此,将所述第2压缩螺旋弹簧的直径更长地设计为适宜。
以下,参照图3和图4说明本发明的运转关系。图4表示本发明的运转状态图;图3中虚线箭头表示气体的流动;图4中较粗的箭头表示注塑压力。
在本发明注塑模的内面贯通形成的排出通道上以螺丝结合方式设置,使得所述提升阀(30)的头部(32)容纳在注塑模内部的型腔,并使得所述提升阀(30)的支撑环(33)向注塑模的外部地设置。
此时,为了顺利地吸入气体,在注塑模的外部附加形成有施加真空压的真空泵,并连接于所述排出通道。作为参考,真空压大致为-50~-70Kpa。
首先,向注塑模的型腔开始注入熔融树脂时,所述提升阀成为开放状态,因此,在型腔内的气体或空气开始被排出。并且,在注塑模的外部施加真空压,因此,气体排出如图3所示的虚线箭头顺利地进行。
此时,所述第1压缩螺旋弹簧(40a)和第2压缩螺旋弹簧(50a)为一部分被压缩的状态,所述提升阀(30)的头部(32)成为借助于所述第1压缩螺旋弹簧(40a)弹性力被加压而完全开放的状态。
在此,即使施加真空压,也能够通过所述第1压缩螺旋弹簧(40a)的弹性力而使得所述提升阀(30)的头部(32)开启。即,所述第1压缩螺旋弹簧(40a)具有的弹簧常数值足以使得通过真空压的压力向所述头部(32)发生引力(拉动的力量)也能够不关闭地弹性支撑的程度,同时,优选地,弹簧常数值达到可被注塑压力加压而容易地被关闭。
因为弹簧常数值过小时,在进行注塑之前通过真空压被关闭,如果弹簧常数值过大,即使被注塑压力也无法关闭,而发生熔融树脂通过所述第1气体流入通道(11)被排出的问题。
熔融树脂几乎填满型腔时,如同图4中图示的箭头,所述提升阀(30)的头部(32)被熔融树树脂的注塑压力开始被加压。并且,所述第1压缩螺旋弹簧(40a)被所述头部(32)压缩,所述提升阀(30)移动,所述头部(32)将闭锁所述流入槽(10)的第1气体流入通道(11)。
在此,所述头部(32)被真空压更快速地被关闭。即,如果没有真空压只通过注塑压力则不易关闭,而在施加真空压的状态下施加所述注塑压力,以使所述头部更容易地被关闭。
此时,所述第2压缩螺旋弹簧(50a)被伸张(膨胀)。
即,所述第2压缩螺旋弹簧(50a)在开始注塑工艺之前是以被压缩的状态介入,而开始注塑工艺使得所述提升阀(30)被关闭时,则与所述第1压缩螺旋弹簧(40a)相反地被伸张。即,所述第2压缩螺旋弹簧(50a)将所述第1压缩螺旋弹簧(40a)的弹性阻抗力减少一部分,而使得所述提升阀(30)更容易地被闭锁。
作为参考,所述第2压缩螺旋弹簧(50a)即使伸张也非伸张至未被压缩的初始状态,而是伸张至某种程度。即,所述第2压缩螺旋弹簧(50a)被伸张相同与所述第1压缩螺旋弹簧(40a)被压缩的长度,但,伸张的长度相比在原来初始状态下所述第2压缩螺旋弹簧(50a)被压缩的长度更短,从而,即使所述头部被关闭,所述第2压缩螺旋弹簧(50a)也不解除被压缩状态,而维持一部分被压缩的状态。
如果没有所述第2压缩螺旋弹簧(50a)只使用所述第1压缩螺旋弹簧(40a),当要通过注塑压力使得所述提升阀(30)闭锁时,要使用具有更小的弹簧常数的第1压缩螺旋弹簧(40a)。具有较低的弹簧常数的第1压缩螺旋弹簧(40a),当完成注塑工艺后解除注塑压力而使得所述提升阀(30)再次被开放时,无法具有充分的复原弹性力,而延迟所述提升阀(30)成为开放状态。
注塑工艺是反复而持续地进行,因此,如果只使用所述第1压缩螺旋弹簧(40a),将导致累积疲劳,耐久性急剧降低,而无法发挥正常的弹性力。因此,附加地发生部件更换的问题。
本发明中附加地使用所述第2压缩螺旋弹簧(50a),是为了分散反复作业的疲劳,提高耐久性,使得所述提升阀(30)能够持续性地开闭,而提供的值得信赖的排气装置。
然后,当注塑工艺完成后,将在型腔成型的注塑物引出时,加压所述提升阀(30)的头部(32)压力被解除,而使得被压缩的所述第1压缩螺旋弹簧(40a)被伸张,所述提升阀(30)的头部(32)移动,再次开放所述第体流入通道(11)。此时,所述第2压缩螺旋弹簧(50a)在此被压缩复归。
重要的是当所述注塑完成时,为了气体吸入而施加的真空压被解除,而能够使得所述提升阀的头部快速地复归至原状态。
图5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
如图所示,所述流入座(20)使得所述流入槽(10)的内周面通过螺丝结合,而能够沿着所述流入槽(10)的内周面移动。
即,在所述流入槽(10)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在所述流入座(20)的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纹,将所述流入座(20)旋转,使其沿着所述流入槽(10)的内周而能够上下移动。
由此,使得所述流入座(20)移动,而能够调整所述第1压缩螺旋弹簧(40a)和第2压缩螺旋弹簧(50a)的压缩程度。即,同时调整所述第1压缩旋转弹簧(40a)和第2压缩螺旋弹簧(50a)的弹性力。
例如,所述流入座(20)向所述第1压缩螺旋弹簧(40a)移动时,所述第1压缩螺旋弹簧(40a)的弹性力增加,相反,所述第2压缩螺旋弹簧(50a)的弹性力减少,而当所述流入座(20)向所述第2压缩螺旋弹簧(50a)移动时,所述第2压缩螺旋弹簧(50a)的弹性力增加,相反,所述第1压缩螺旋弹簧(40a)的弹性力减少。从而,根据本发明的注塑模排气装置利用所述流入座(20)容易地调整所述第1压缩螺旋弹簧(40a)和第2压缩螺旋弹簧(50a)的弹性力,并容易地调节所述提升阀(30)的头部(32)与第1气体流入通道(11)之间的间隔。
<实施例>
本发明中所述第1压缩螺旋弹簧(40a)的弹簧常数为100时,相对地,所述第2压缩螺旋弹簧(50a)的弹簧常数可为50以上70以下。
并且,将所述第1压缩螺旋弹簧(40a)和第2压缩螺旋弹簧(50a)以被压缩的状态安装时,如果第1压缩螺旋弹簧(40a)的压缩长度为1,相对地,第2压缩螺旋弹簧(50a)的压缩长度为3至4。
并且,所述提升阀(30)完全被关闭时,所述第1压缩螺旋弹簧(40a)的压缩长度可为2至3左右,如果所述第1压缩螺旋弹簧(40a)的压缩长度为2,相对地,所述第2压缩螺旋弹簧(50a)的压缩长度可为2至3。
并且,只安装所述第1压缩螺旋弹簧(40a),而将所述提升阀(30)完全关闭时,如果作用于所述头部(32)的压缩力为100以下,如同本发明将所述第1压缩螺旋弹簧(40a)及第2压缩螺旋弹簧(50a)全部安装使得所述提升阀(30)完全被关闭时,作用于所述头部(32)的压缩力大致为80至90。即,通过安装所述第2压缩螺旋弹簧(50a),能够借助于相比以往以80~90%减少的压缩力也能够关闭所述提升阀(30)。
从而,为了完成注塑工艺后顺利地开放所述提升阀(30),即使提高所述第1压缩螺旋弹簧(40a)的弹簧常数,也能够在注塑工艺进行时通过所述第2压缩螺旋弹簧(50a)使得所述第1压缩螺旋弹簧(40a)的弹簧常数减少,而容易地关闭所述提升阀(30)。并且,因为使用两个压缩螺旋弹簧,能够分散反复性的荷重,而大幅提高耐久性。
上述的实施例的值是适用鞋子的模型而通过无数的实验和执行错误而演算的值。即,如果超出各个数值的范围,所述提升阀将提前被关闭,而无法排出气体,或及时被注塑压力也无法使得提升阀被关闭,导致熔融树脂流出的问题。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代表性的实施例,但,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上述的内容为基础而在本发明的范畴内进行各种应用及变形。因此,本发明的权利范围不能局限于说明的实施例,应担根据权利要求书和与其均等物被定义。

Claims (7)

1.一种注塑模排气装置,其包括:流入槽,为管道形状,设置在注塑模的内面贯通形成的排出通道,使得型腔与外部连通,而使得在型腔内残留的气体流入、排出;流入座,在所述流入槽的内部由横向设置,分隔为第1气体流入通道和第2气体流入通道,在中央形成有使得提升阀贯通的中央孔,并沿着所述中央孔的外侧形成有多个气体连通道;提升阀,包括贯通所述中央孔的主体、形成于所述主体的一端并通过往复移动开闭所述第1气体流入通道的头部及形成于所述主体的另一端的支撑环;第1弹性部件,介入安装于所述提升阀的头部与所述流入座之间,弹性支撑所述提升阀的一端;第2弹性部件,介入安装于所述提升阀的支撑环与所述流入座之间而弹性支撑所述提升阀的另一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弹性部件为以被压缩的状态设置的第1压缩螺旋弹簧,所述第2弹性部件为以被压缩的状态设置的第2压缩螺旋弹簧,所述第1压缩螺旋弹簧的弹簧常数大于所述第2压缩螺旋弹簧的弹簧常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压缩螺旋弹簧的直径大于所述第1压缩螺旋弹簧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提升阀的头部阻断所述第1气体流入通道时,所述第1压缩螺旋弹簧被更加压缩,所述第2压缩螺旋弹簧以相同于所述第1压缩螺旋弹簧被压缩的长度伸张,并且,维持被压缩的状态并不完全解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流入座的中央孔突出形成有用于引导所述提升阀的主体的管形状的直线导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环为可插入所述提升阀的主体的垫片,在所述主体的端部形成有销孔,而将支撑销插入至所述销孔,由此,能够防止所述垫片的脱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流入槽的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纹,以使能够与模具通过螺丝结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入座是与所述流入槽的内周面通过螺丝结合而能够由上下移动的结构。
CN201710549500.4A 2017-01-19 2017-07-07 注塑模排气装置 Pending CN10868808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170008956 2017-01-19
KR10-2017-0043812 2017-04-04
KR1020170043812A KR101747945B1 (ko) 2017-01-19 2017-04-04 사출금형 가스배출장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88088A true CN108688088A (zh) 2018-10-23

Family

ID=592785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549500.4A Pending CN108688088A (zh) 2017-01-19 2017-07-07 注塑模排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KR (1) KR101747945B1 (zh)
CN (1) CN108688088A (zh)
DE (1) DE102017127226A1 (zh)
TW (1) TW20183681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96005A (zh) * 2020-01-09 2020-05-26 杨保长 一种塑料加工的注塑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08184B1 (ko) * 2017-06-27 2018-01-18 (주)창신아이엔씨 사출금형용 에어배출장치
KR102237599B1 (ko) * 2018-12-17 2021-04-07 조용만 밀핀을 이용한 사출금형의 공기 및 탄화가스 배출장치
KR20220129174A (ko) * 2021-03-16 2022-09-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사출 성형 장치 및 시스템
TWI790840B (zh) * 2021-12-03 2023-01-21 陳銘棟 塑膠、橡膠、發泡模具之模內排氣治具結構
CN114603790B (zh) * 2022-04-06 2023-10-31 佛山市顺德区天玛仕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零部件注塑模具
CN115387614B (zh) * 2022-08-30 2023-08-08 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伸缩型气动振捣器、振捣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339163B (en) * 1998-05-27 2002-12-24 Dunlop Tyres Ltd Mould vents
CN203919599U (zh) * 2014-05-21 2014-11-05 苏州柏德纳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弹簧排气阀的模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480048B1 (ko) 2014-06-02 2015-01-09 한연수 사출 금형용 에어 벤트 장치
KR101527067B1 (ko) 2014-11-06 2015-06-09 한연수 작동 신뢰성을 보장하는 사출 금형용 에어 벤트 장치
KR101725190B1 (ko) 2016-04-08 2017-04-11 주식회사 에스지이노션 사출금형용 에어벤트
KR101684222B1 (ko) 2016-05-04 2016-12-07 김형수 사출금형 가스배출장치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339163B (en) * 1998-05-27 2002-12-24 Dunlop Tyres Ltd Mould vents
CN203919599U (zh) * 2014-05-21 2014-11-05 苏州柏德纳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弹簧排气阀的模具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96005A (zh) * 2020-01-09 2020-05-26 杨保长 一种塑料加工的注塑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36813A (zh) 2018-10-16
DE102017127226A1 (de) 2018-10-04
KR101747945B1 (ko) 2017-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88088A (zh) 注塑模排气装置
CA2522762A1 (en) Air compressor with inlet control mechanism and automatic inlet control mechanism
CN109139995A (zh) 一种手动泄压阀
CN206669039U (zh) 一种氮气弹簧气门芯
US20180281253A1 (en) Gas exhausting device for injection mold
CN101131153B (zh) 压缩机及其操作方法
CN106968921B (zh) 空气压缩机的汽缸出气构造
CN106979144B (zh) 空气压缩机的汽缸出气结构
CN110608206A (zh) 旅客逃生快速引射充气系统引射器
KR102121375B1 (ko) 타이어 가황금형의 벤트 플러그
CN105818341A (zh) 一种注塑模具的斜顶机构
CN107131115B (zh) 空气压缩机的汽缸出气构造
CN106979143B (zh) 空压机的汽缸出气构造
CN109049491A (zh) 一种用于伺服机构球形蓄压器的胶囊组件及其成型模具和成型方法
CN105904676B (zh) 模具的抽芯机构
CN104191508B (zh) 建筑构件自加压膨胀式成孔模具
CN209179961U (zh) 活塞式打气筒
CN206929368U (zh) 一种球阀启闭件
CN108223833B (zh) 150MPa超高压流体调压阀
CN211901126U (zh) 一种超高压比例溢流阀
CN213088899U (zh) 一种用于充放气的控制器
CN105522122A (zh) 射砂嘴和包括其的射芯机
CN209179962U (zh) 嵌入式打气筒
CN202091587U (zh) 弹簧薄膜式减压阀
KR102520185B1 (ko) 타이어 가류 블래더 제조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