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74231B - 阻尼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阻尼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74231B
CN108474231B CN201780007138.6A CN201780007138A CN108474231B CN 108474231 B CN108474231 B CN 108474231B CN 201780007138 A CN201780007138 A CN 201780007138A CN 108474231 B CN108474231 B CN 1084742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pair
closing body
arm portions
por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0713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74231A (zh
Inventor
加藤幸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iolax Inc
Original Assignee
Piolax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iolax Inc filed Critical Piolax Inc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7/000750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7126400A1/ja
Publication of CN1084742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742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742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742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5/00Braking devices, e.g. checks; Stops; Buffers
    • E05F5/02Braking devices, e.g. checks; Stops; Buffers specially for preventing the slamming of swinging wings during final closing movement, e.g. jamb sto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7/00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 B60R7/04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in driver or passenger space, e.g. using racks
    • B60R7/06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in driver or passenger space, e.g. using racks mounted on or below dashboard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3/00Closers or openers with braking devices, e.g. checks; Construction of pneumatic or liquid braking devices
    • E05F3/16Closers or openers with braking devices, e.g. checks; Construction of pneumatic or liquid braking devices with friction brak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5/00Braking devices, e.g. checks; Stops; Buff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373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 F16F1/377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having holes or open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7/00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7/00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 F16F7/08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with friction surfaces rectilinearly movable along each other
    • F16F7/087Elastomeric surface effect damp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 Spring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部件件数较少且能够使构造简化的阻尼装置。该阻尼装置(10)具有:弹性树脂部件(20),其装配于开闭体(3)的凸部(5);以及对所述弹性树脂部件(20)进行承接的承接凹部(40),弹性树脂部件(20)具有:基部(25),其具有嵌合部(26);一对臂部(30、30),它们从基部外周延伸;桥部(35),其将一对臂部(30、30)的前端部彼此连结;以及止动单元,其在开闭体打开时限制开闭体(3)的打开,基部(25)、一对臂部(30、30)、桥部(35)以及止动单元一体成型,承接凹部(40)具有:导入部(43),其在开闭体(3)打开而使得弹性树脂部件(20)移动时使一对臂部(30、30)缩径;以及限制部(46),其与止动单元抵接而限制开闭体(3)的打开。

Description

阻尼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进行制动而使得开闭体缓慢地相对于固定体的开口部打开的阻尼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盖等开闭体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安装于在汽车的杂物箱等固定体形成的开口部。在这种开闭构造的情况下,有时设置有用于抑制开闭体急剧地打开而使其缓慢地打开的阻尼装置。
作为这种阻尼装置,例如存在由缸体、活塞等构成的气压阻尼器、液压阻尼器,但这些阻尼器的构造复杂。因此,有时使用未采用缸体、活塞等构造比较简单的阻尼装置。
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开闭机构的阻尼装置,即,该阻尼装置的一端安装于由主体、以及对该主体进行开闭的开闭体构成的开闭机构的开闭体,该开闭体对将主体打开的动作进行制动,该阻尼装置具有:阻尼体,其具有从安装于开闭体的一端部以分岔状延伸的至少两个脚杆;以及预紧单元,其在使得上述阻尼体的两脚之间扩张的方向上进行预紧,在所述主体设置有使上述两个脚杆抵抗弹簧的预紧而缩窄并通过的狭缝。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5-963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阻尼装置中,需要阻尼体、以及对阻尼体的两个脚杆进行预紧的预紧单元这两个部件,存在如下问题,即,部件件数较多,构造复杂而难以制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部件件数较少、且能够使构造简化的阻尼装置。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阻尼装置设置于具有开口部的固定体、与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安装于该固定体的所述开口部的开闭体之间,用于在相对于所述开口部对所述开闭体进行开闭时对所述开闭体施加制动力,所述阻尼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弹性树脂部件,其装配于在所述开闭体设置的凸部;以及承接凹部,其设置于所述固定体且对所述弹性树脂部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进行承接,所述弹性树脂部件具有:基部,其具有供所述凸部嵌合的嵌合部;一对臂部,它们从该基部的外周延伸,且能够进行弹性变形;桥部,其直接或经由所述基部将该一对臂部的前端部彼此连结,且随着所述一对臂部的弹性变形而进行弹性变形;以及止动单元,其在所述开闭体打开时与所述承接凹部抵接而限制该开闭体的打开,所述基部、所述一对臂部、所述桥部、以及所述止动单元一体成型,所述承接凹部具有:导入部,其在所述开闭体打开而使得所述弹性树脂部件移动时与所述一对臂部抵接而缩径;以及限制部,其与所述止动单元抵接而限制所述开闭体的打开。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如果从固定体的开口部将开闭体打开,则使得弹性树脂部件在承接凹部内移动,如果一对臂部与导入部抵接,则使一对臂部缩径而弹性变形,并且使桥部弹性变形,止动部与限制部抵接,因此,能够获得阻尼效果,并且能够从固定体的开口部缓慢地将开闭体打开。而且,在该阻尼装置中,弹性树脂部件具有基部、一对臂部、桥部以及止动单元,对上述部件进行一体成型,因此能够使构造简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阻尼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的分解斜视图。
图2表示该阻尼装置的各结构部件,图2(a)是弹性树脂部件的主视图,图2(b)是弹性树脂部件的斜视图,图2(c)是凸部的斜视图。
图3表示该阻尼装置的使用状态,图3(a)是将开闭体关闭后的状态的说明图,图3(b)是表示将开闭体打开时的第1状态的说明图。
图4表示该阻尼装置的使用状态,图4(a)是表示将开闭体打开时的第2状态的说明图,图4(b)是表示将开闭体打开时的第3状态的说明图,图4(c)是开闭体打开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该阻尼装置中的承接凹部的其他形状的斜视图。
图6表示本发明的阻尼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图6(a)是弹性树脂部件的主视图,图6(b)是弹性树脂部件的斜视图,图6(c)是将开闭体关闭后的状态的说明图,图6(d)是将开闭体打开时的第1状态的说明图。
图7表示该阻尼装置的使用状态,图7(a)是表示将开闭体打开时的第2状态的说明图,图7(b)是表示将开闭体打开时的第3状态的说明图,图7(c)是将开闭体打开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8表示本发明的阻尼装置的第3实施方式,图8(a)是弹性树脂部件的主视图,图8(b)是弹性树脂部件的斜视图,图8(c)是将开闭体关闭后的状态的说明图,图8(d)是表示将开闭体打开时的第1状态的说明图。
图9表示该阻尼装置的使用状态,图9(a)是表示将开闭体打开时的第2状态的说明图,图9(b)是表示将开闭体打开时的第3状态的说明图,图9(c)是将开闭体打开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0表示本发明的阻尼装置的第4实施方式,图10(a)是弹性树脂部件的斜视图,图10(b)是弹性树脂部件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该阻尼装置与凸部的安装关系的斜视图。
图12表示该阻尼装置的使用状态,图12(a)是表示将开闭体打开时的第1状态的说明图,图12(b)是表示将开闭体打开时的第2状态的说明图,图12(c)是表示将开闭体打开时的第3状态的说明图。
图13表示该阻尼装置的使用状态,图13(a)是表示开闭体打开时的第1状态的说明图,图13(b)是开闭体打开时的第2状态(完全打开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4表示该阻尼装置的使用状态,图14(a)是表示从开闭体关闭的状态起要将开闭体关闭时的第1状态的说明图,图14(b)是表示其第2状态的说明图。
图15是图13(b)中的A-A箭头标识线处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阻尼装置的第5实施方式的斜视图。
图17(a)是开闭体打开后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7(b)是图17(a)中的B-B箭头标识线处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阻尼装置的第6实施方式的斜视图。
图19是表示在该阻尼装置中弹性树脂部件装配于凸部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20表示该阻尼装置中的弹性树脂部件向凸部的装配步骤,图20(a)是表示第1步骤的说明图,图20(b)是表示第2步骤的说明图。
图21表示该阻尼装置的使用状态,图21(a)是开闭体关闭后的状态的说明图,图21(b)是表示将开闭体打开时的第1状态的说明图。
图22表示该阻尼装置的使用状态,图22(a)是表示将开闭体打开时的第2状态的说明图,图22(b)是开闭体打开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阻尼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阻尼装置10例如设置于车辆的仪表板的杂物箱等具有开口部2的固定体1与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安装于该固定体1的开口部2的开闭体3之间,在相对于开口部2而对开闭体3进行开闭时,用于对该开闭体3施加制动力。
此外,该阻尼装置10例如可以应用于箱状的杂物箱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仪表板的开口部的构造(在该情况下,仪表板成为“固定体”,杂物箱成为“开闭体”),或者可以应用于盖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安装于仪表板的开口部的构造(在该情况下,仪表板成为“固定体”,盖成为“开闭体”),可以广泛用于对固定体的开口部进行开闭的各种开闭体。
而且,该阻尼装置10具有:弹性树脂部件20,其装配于凸部5,该凸部5设置于开闭体3;以及承接凹部40,其设置于固定体1,在开闭体3打开时对弹性树脂部件20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进行承接(参照图1)。
如图1所示,所述凸部5从作为开闭体3的杂物箱的侧面凸出设置。一并参照图2(c),本实施方式的凸部5具有:轴部5a;圆板状的凸缘部5b,其形成于上述轴部5a的基端侧;以及尖头状的前端部5c,其在轴部5a的前端侧凸出设置。另外,轴部5a形成为长度方向两端带有圆角的长方形状。
另一方面,如图2(a)、图2(b)所示,所述弹性树脂部件20具有:基部25;一对臂部30、30;桥部35;以及止动单元,其在开闭体3打开时与承接凹部40抵接而对开闭体3的打开进行限制。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如下构造,即,在基部25一体地设置有构成止动单元的止动部28,基部25具有止动单元。
所述基部25具有与凸部5嵌合的嵌合部26。如图2(a)所示,该实施方式的基部25形成为如下近似椭圆状,即,具有长轴及短轴、且长度方向两端带有圆角的形状。在该基部25的长度方向一端侧设置有嵌合部26,该嵌合部26以适合于所述凸部5的轴部5a的方式形成为长度方向两端带有圆角的长孔状。与该嵌合部26相邻地在基部25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设置有外侧面形成为曲面状的规定厚度的止动部28。该止动部28成为本发明中的“止动单元”。此外,该止动部28在开闭体3打开时,相对于承接凹部40的后述的限制部46、以及同样后述的保持部45的接触面45a、45a的角部而隔开规定间隙地与限制部46抵接(参照图4(c))。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所述嵌合部26以适合于所述凸部5的轴部5a的方式形成为长度方向两端带有圆角的长孔状,多个凸部27在其内周以在周向上隔开均等间隔的方式凸出设置(参照图2(a))。
而且,将凸部5的轴部5a插入于基部25的嵌合部26,并且凸部5的凸缘部5b与嵌合部26的里侧的孔周缘部抵接,凸部5的前端部5c与嵌合部26的表面侧的孔周缘部卡合,由此将弹性树脂部件20装配于凸部5。
此外,作为上述嵌合部,可以形成为未贯通的凹状而并非孔状,只要能够与开闭体侧的凸部嵌合,则并不特别限定。
从所述基部25的外周面25a设置有一对臂部30、30,这一对臂部30、30向彼此背离的方向延伸、且能够进行弹性变形。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臂部30、30从构成基部25的止动部28的端部外周面朝向所述嵌合部26侧,以彼此背离的方式朝斜外侧以相同的长度而延伸。另外,一对臂部30、30形成为相同的形状。并且,一对臂部30、30的外侧面30a、30a形成为相对于所述止动部28的外周面无阶梯差等的连续的面。此外,在一对臂部30、30的外侧面30a、30a、止动部28的外周面可以凸出设置多个凸部、凸条,或者实施梨皮状的褶皱加工。
另外,各臂部30以规定宽度延伸,在该臂部30的内部沿其延伸方向形成有规定长度的狭缝31。
并且,在各臂部30的延伸方向前端部的内侧面分别凸出设置有凸起32(参照图2(a))。如图4(c)所示,该凸起32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开闭体3打开而使得止动部28与承接凹部40的后述的限制部46抵接,在利用同样后述的保持部45保持一对臂部30、30的缩径状态时,该凸起32与基部25的外周面25a抵接。
另外,在各臂部30的基端部的内侧面形成有切口部33,在将开闭体3关闭时,容易使一对臂部30进行弹性变形。即,在存在切口部33的情况下,臂部30进行弹性变形以使得臂部30的基端部内侧面几乎无间隙地与基部25的外周面25a抵接(参照图4(b)、图4(c)),在不存在切口部33的情况下,在臂部30进行弹性变形时,在臂部30的基端部内侧面与基部25的外周面25a之间产生间隙,臂部30难以进行变形。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4(c)所示,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在开闭体3打开而使得止动部28与承接凹部40的后述的限制部46抵接时,一对臂部30、30的外侧面30a、30a与后述的保持部45的接触面45a、45a进行面接触。
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在开闭体3打开而止动部28与承接凹部40的限制部46抵接时,一对臂部30、30夹持于保持部45的接触面45a、45a与基部25的外周面25a之间(参照图4(c))。
此外,作为臂部,也可以不具有狭缝31、凸起32、切口部33,其形状并不特别限定。另外,也可以设置多对成对的臂部。并且,本实施方式的臂部从基部25的止动部28的外周面延伸,但也可以从嵌合部26的外周面延伸。
另外,该弹性树脂部件20具有桥部35,该桥部35将一对臂部30、30的前端部彼此相互连结,并且随着一对臂部30、30的弹性变形而进行弹性变形。该实施方式的桥部35形成为将一对臂部30、30的延伸方向前端部彼此连结的、弯曲成圆角状的形状。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弹性树脂部件20由基部25、一对臂部30、30以及桥部35构成为近似扇形。
如图4(a)~图4(c)所示,该桥部35随着一对臂部30、30的弹性变形而进行弹性变形,在相对于固定体1的开口部2而将开闭体3关闭时,与在固定体1设置的承接凹部40内周的靠保持部45的相反侧的端部(后述的桥抵接部47)抵接而弹性恢复为原来的圆角形状(参照图4(c)的虚拟线)。
此外,该实施方式的桥部35将一对臂部30、30彼此直接连结,但也可以经由基部而将它们连结(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对此进行说明)。另外,桥部的形状可以是山形等而不是圆角形状,并不特别限定,在开闭体关闭时,为了与承接凹部的靠限制部的相反侧的端部抵接而形成为向开闭体的打开方向的相反侧伸出的形状。
构成以上说明的弹性树脂部件20的基部25、一对臂部30、30、桥部35、以及止动部28,由能够吸收来自对方部件的冲击的规定的弹性材料一体成型。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基部25、一对臂部30、30、桥部35、以及止动部28全部以相同的厚度而形成(参照图2(b)),但也可以在局部减薄或增厚。而且,作为形成弹性树脂部件20的弹性材料,例如,可以优选使用丁基橡胶(异丁烯·异戊二烯:IIR)、丁腈橡胶(NBR)、乙丙橡胶(EPM、EPDM)、聚丁橡胶(BR)、聚氨酯系橡胶、硅系橡胶、氟系橡胶、丙烯酸系橡胶等橡胶材料、热可塑性的弹性体等。特别优选采用反弹弹性较低(冲击吸收能力较大)、且在止动部28与承接凹部40的保持部45抵接时难以反弹的弹性材料。
另一方面,如图1、图3及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所述承接凹部40具有:导入部43,在开闭体3打开而使得弹性树脂部件20移动时,该导入部43与一对臂部30、30抵接而缩径;限制部46,其与止动部28抵接而限制所述开闭体3的打开;以及保持部45,在止动部28与限制部46抵接时,该保持部45将一对臂部30、30保持为缩径的状态。此外,该承接凹部40设置于固定体1的开口部内侧面。
另外,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承接凹部40设置于在固定体1的开口部2的内侧面设置的凹部形成件7,具有面向固定体1的开口部2侧的开口。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承接凹部40形成为以贯通的方式形成于凹部形成件7的孔状,但也可以如图5所示的承接凹部40a那样形成为未将凹部形成件7贯通的凹状,并不特别限定。即,本发明中的承接凹部的“凹部”不仅是指贯通的孔状,还包含未贯通的凹状。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的承接凹部40形成于相对于固定体1的开口部2而分体的凹部形成件7,但例如也可以将承接凹部直接设置于固定体1的开口部2的内侧面,并不特别限定。此外,在图1中,承接凹部40形成为以沿着开闭体3的打开方向的方式而弯曲的形状,为了便于说明,在图3及图4中设为近似直线状。
另外,如图3及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承接凹部40具有引导部41,该引导部41以能够不使一对臂部30、30进行弹性变形的程度的恒定宽度而延伸,能够对弹性树脂部件20的移动进行引导。此外,在图3及图4中,引导部41形成为直线状,但当然也可以如图1所示那样弯曲。
如图3(a)所示,从该引导部41的延伸方向一端形成有导入部43,该导入部43具有逐渐缩小的锥状的内侧面43a、43a。该导入部43的内侧面43a、43a在弹性树脂部件20移动时与一对臂部30、30的外侧面30a、30a抵接而使得该一对臂部30、30缩径(参照图4(a)、图4(b))。另外,该导入部43的宽度最小的部分形成为窄幅端部43b、43b。
并且,如图3(a)所示,宽度小于所述引导部41以及所述导入部43的宽度且以恒定宽度而延伸的保持部45,以具有从上述导入部43的窄幅端部43b起相互平行的接触面45a、45a的方式设置为与导入部43连接。如图4(c)所示,该保持部45在止动部28与限制部46抵接时将一对臂部30、30保持为缩径的状态,另外,该接触面45a、45a构成为在止动部28与限制部46抵接时与一对臂部30、30的外侧面30a、30a进行面接触,但是该接触面45a、45a未必一定要以恒定宽度而延伸,例如,也可以形成为趋向承接凹部一端部而逐渐扩大的近似“ハ”字状等,并且,可以使凸部等从保持部内表面凸出而将其端面作为接触面,并不特别限定。
而且,经由上述保持部45而在承接凹部40的一端部设置有限制部46,该限制部46与止动部28抵接而限制开闭体3的打开。本实施方式中的限制部46以相对于在承接凹部40内移动的弹性树脂部件20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式,设置为与保持部45的一对接触面45a、45a的前端部连结。另外,在止动部28与限制部46抵接时,在该限制部46与保持部45的接触面45a、45a的角部之间形成有规定的间隙(参照图4(c))。
另外,在承接凹部40的内周的靠限制部46的相反侧的端部形成有桥抵接部47,该桥抵接部47在开闭体3关闭时与弹性树脂部件20的桥部35抵接而使得该桥部35进行弹性变形(参照图4(c)以及图3(a))。
此外,上述承接凹部的形状是一个例子,只要是具有与臂部抵接而缩径的导入部、以及与止动部抵接而限制开闭体的打开的限制部的结构,则并不特别限定。
下面,对由上述结构构成的阻尼装置10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该阻尼装置10中,将设置于开闭体3侧的凸部5插入于弹性树脂部件20的嵌合部26,使凸部5的轴部5a与该嵌合部26嵌合,并且使凸部5的凸缘部5b与嵌合部26的里侧的孔周缘部抵接,使凸部5的前端部5c与嵌合部26的表面侧的孔周缘部卡合,由此能够将弹性树脂部件20装配于凸部5。
此时,如图2(a)所示,嵌合部26为了适合于凸部5的轴部5a的形状而形成为长孔状,因此通过使轴部5a插入嵌合于嵌合部26而能够相对于凸部5限制弹性树脂部件20的旋转。另外,在凸部5的轴部5a与嵌合部26嵌合的状态下,嵌合部内周的多个凸部27与轴部5a的外周抵接,因此能够将嵌合部26的内径、凸部5的轴部5a的外径的尺寸波动吸收,能够抑制晃动地将弹性树脂部件20装配于凸部5(参照图2(a))。
而且,如图3(a)所示,如果从固定体1的开口部2被开闭体3封闭的状态起将开闭体3打开,则弹性树脂部件20一边被向承接凹部40的引导部41引导一边移动。
于是,一对臂部30、30的前端部与导入部43的内侧面43a、43a抵接(参照图3(b)),如果弹性树脂部件20进一步移动,则如图4(a)所示,导入部43的内侧面43a、43a与一对臂部30、30的外侧面30a、30a抵接而使得该一对臂部30、30向彼此接近的方向进行弹性变形而缩径,与此相伴,使桥部35弹性变形为近似山状。
然后,如图4(b)所示,由导入部43的窄幅端部43b、43b对一对臂部30、30的外侧面30a、30a进行强力按压,使各臂部30以将狭缝31压扁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而缩径,并且使桥部35进行弹性变形。在该状态下,各臂部30的内侧面与基部25的外周面25a抵接,并且该臂部30夹持于导入部43的内侧面43a以及保持部45的接触面45a与基部25的外周面25a之间。
并且,如图4(c)所示,如果弹性树脂部件20的止动部28与限制部46抵接,则开闭体3的打开受到限制,并且一对臂部30、30的外侧面30a、30a以面接触的方式与保持部45的接触面45a、45a抵接,各臂部30被夹持于保持部45的接触面45a与基部25的外周面25a之间,一对臂部30、30被保持为缩径的状态,能够将开闭体3打开。另外,桥部35以朝向承接凹部40的桥抵接部47侧凸出变形的方式弹性变形为近似Ω字形状,并且在臂部内侧面凸出设置的凸起32、32与基部25的外周面25a抵接。
这样,在该阻尼装置10中,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在开闭体3打开时,利用导入部43使一对臂部30、30进行弹性变形且使桥部35进行弹性变形,使得止动部28与限制部46抵接,因此即使不设置气压阻尼器等,在开闭体打开时也能够获得阻尼效果,并且能够缓慢地将开闭体3打开。
即,通过使导入部43的内侧面43a、43a与一对臂部30、30的外侧面30a、30a抵接而使得一对臂部30、30以缩径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以及通过使它们弹性复原而与导入部43的内侧面43a、43a抵接、进而利用桥部35容易使弹性变形后的一对臂部30、30弹性复原(如果不具有桥部35,则一对臂部30、30难以弹性复原),从而能够增大一对臂部30、30的外侧面30a、30a相对于导入部43的内侧面43a、43a的摩擦阻力,从而能够获得阻尼效果(参照图4(a)、图4(b))。并且,弹性树脂部件20进入宽度小于导入部43的宽度的保持部45而对一对臂部30、30的缩径状态进行保持,因此利用一对臂部30、30的外侧面30a、30a相对于保持部45的接触面45a、45a的摩擦阻力而获得更高的阻尼效果(参照图4(c))。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对臂部30、30从导入部43的宽度最小的窄幅端部43b、43b通过时,一对臂部30、30大幅地进行弹性变形(参照图4(b)),因此能够获得较高的阻尼效果。
而且,在该阻尼装置10中,弹性树脂部件20具有基部25、一对臂部30、30、桥部35、以及止动单元(止动部28),这些部件一体成型,因此能够使构造简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承接凹部40具有保持部45,在止动部28与限制部46抵接时,该保持部45将一对臂部30、30保持为缩径的状态(参照图4(c)),因此能够增大相对于一对臂部30、30的摩擦阻力而获得较高的阻尼效果,并且在止动部28与限制部46抵接时能够抑制弹性树脂部件20反弹(回弹)。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45构成为具有接触面45a、45a,在止动部28与承接凹部40的限制部46抵接时,该接触面45a、45a与一对臂部30、30的外侧面30a、30a进行面接触(参照图4(c))。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开闭体3打开时的阻尼效果,另外,能够进一步抑制止动部28与限制部46抵接时的弹性树脂部件20的反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c)所示,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在止动部28与承接凹部40的限制部46抵接时,一对臂部30、30被夹持于保持部45的接触面45a、45a与基部25的外周面25a之间。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开闭体3打开时的阻尼效果,并且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止动部28与限制部46抵接时的弹性树脂部件20的反弹。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在一对臂部30、30的内侧面凸出设置有凸起32、32,将开闭体3打开而使得止动部28与限制部46抵接,在由保持部45保持一对臂部30、30的缩径状态时,凸起32、32与基部25的外周抵接(参照图4(c))。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有效地抑制止动部28与限制部46抵接时的弹性树脂部件20的反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臂部30的内部形成有狭缝31而能够实现如下效果。即,如图4(c)所示,在弹性树脂部件20以使得承接凹部40的宽度方向中央相对于沿轴向延伸的中心线L处于与凸部5的轴心C匹配的位置的方式进入承接凹部40的保持部45的情况下,在狭缝31、31被均匀地压扁的状态下,一对臂部30、30被缩径保持。然而,有时凸部5的轴心C相对于承接凹部40的中心线L也错位。在这种情况下,因一对狭缝31、31的压扁量变化(一个狭缝31与另一个狭缝31相比被大幅压扁)而能够将上述错位吸收,能够以缩径状态可靠地将一对臂部30、30保持于保持部45。
另外,如果从开闭体3打开而一对臂部30、30被缩径保持于承接凹部40的保持部45的状态(参照图4(c))起将开闭体3关闭,则从保持部45将一对臂部30、30拔出,使得弹性树脂部件20向承接凹部40的桥抵接部47侧移动。此时,优选使桥部35迅速地弹性复原而使得一对臂部30、30张开,如果弹性树脂部件20因长年使用所导致的劣化等而发生疲劳,则有时桥部35、一对臂部30、30无法立即弹性复原。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在将开闭体3关闭时,弹性树脂部件20的桥部35与承接凹部40的内周的靠限制部46的相反侧的端部(桥抵接部47)抵接而进行弹性变形,因此,在开闭体3关闭时,能够经由与桥抵接部47抵接而进行弹性变形的桥部35使一对臂部30、30张开,能够防止一对臂部30、30因疲劳而难以打开。另外,在开闭体3关闭时,桥部35与承接凹部40的所述桥抵接部47抵接而能够获得阻尼效果,能够缓慢地将开闭体3关闭,并且能够抑制将开闭体3关闭的状态下的开闭体3的晃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c)所示,弹性树脂部件20的止动部28在开闭体3打开时相对于承接凹部40的限制部46和保持部45的接触面45a、45a的角部而隔开规定间隙地与限制部46抵接,因此止动部28与限制部46抵接,在该止动部28进行弹性变形时,能够使该弹性变形的部分避开,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弹性树脂部件20的反弹(在限制部、保持部接触面和止动部的外周面的形状匹配的情况下,止动部在弹性变形时不会避开,由此容易使弹性树脂部件反弹)。
图6及图7中示出了本发明的阻尼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此外,对实质上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将其说明省略。
本实施方式的阻尼装置10A的弹性树脂部件的构造与所述实施方式不同。
即,如图6(a)、图6(b)所示,该弹性树脂部件20A形成为如下构造,即,基部25和桥部35由从桥部35的内周朝向基部25延伸的连结部37彼此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连结部37将基部25的桥部侧端部的中央部的外周面、和桥部35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的内周面彼此连结。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从图6(c)所示的状态起将开闭体3打开,则在一对臂部30、30与承接凹部40的导入部43抵接之后(参照图6(d)),如图7(a)所示,一对臂部30、30进行弹性变形,并且桥部35以连结部37为支点并以将2座山连结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并且,如图7(b)所示,一对臂部30、30进行弹性变形,使得桥部35弹性变形为近似Y字形状,并且如图7(c)所示,利用保持部45对一对臂部30、30进行缩径保持,并且作为止动单元的止动部28与承接凹部40的限制部46抵接,能够获得阻尼效果且将开闭体3打开。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连结部37将弹性树脂部件20A的基部25和桥部35彼此连结,因此即使将一对臂部30、30、桥部35较薄地形成,也能够获得适度的弹力,能够发挥期望的阻尼效果。
图8及图9中示出了本发明的阻尼装置的第3实施方式。其中,对实质上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将其说明省略。
本实施方式的阻尼装置10B形成为经由基部25而间接地将桥部35连结的构造。
即,如图8(a)、图8(b)所示,该弹性树脂部件20B的与一个臂部30的前端部连结的桥部35经由连结部37而与基部25的外周面连结,并且与另一个臂部30的前端部连结的桥部35经由连结部37而与基部25的外周面连结。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从图8(c)所示的状态起将开闭体3打开,则在一对臂部30、30与承接凹部40的导入部43抵接之后(参照图8(d)),如图9(a)所示,一对臂部30、30以及多个桥部35进行弹性变形。并且,如图9(b)所示,一个臂部30以及桥部35、和另一个臂部30以及桥部35分别弹性变形为近似U字状,如图9(c)所示,弹性变形为近似U字状的臂部30以及桥部35进一步弹性变形为压缩后的形状,保持该缩径状态、且使得作为止动单元的止动部28与限制部46抵接,由此能够获得阻尼效果且将开闭体3打开。
图10~图15中示出了本发明的阻尼装置的第4实施方式。其中,对实质上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将其说明省略。
本实施方式的阻尼装置10C的弹性树脂部件20C的基部25C、臂部30C的位置关系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不同。
即,如图10(a)、图10(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弹性树脂部件20C具有基部25C、一对臂部30C、30C、以及桥部35C,但是并非如所述实施方式那样是在基部25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设置有作为止动单元的止动部28的构造,而是桥部35C具有止动单元的构造。此外,在本发明中,“桥部具有止动单元”是指桥部与止动单元形成为一体的情况(即,桥部本身形成为止动单元的情况),还包含桥部具有与桥部不同的止动单元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桥部35C本身形成为止动单元。
此外,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设置于开闭体3的凸部5C具有:筒状的轴部5a,其向一个方向较长地延伸,并且长度方向两端带有圆角,剖面形成为近似梯形;凸缘部5b,其形成于上述轴部5a的前端外周;以及多个肋5e,它们设置于轴部5a的基端侧外表面。
而且,如图10(b)所示,所述基部25C形成为在中央具有供凸部5C嵌合的嵌合部26C的近似四边形形状。另外,嵌合部26C以与上述凸部5C匹配的方式形成为如下近似梯形的孔状,即,长度方向一端侧的宽度较窄、且长度方向另一端侧的宽度较大,长度方向两端带有圆角。通过设置这种形状的嵌合部26C,能够使基部25C的一对侧壁部的、后述的切口部33的周缘部分及其附近形成得较厚,其结果,在臂部30C发生弹性变形时,难以在臂部30C和基部25C的连结部分产生裂纹或者破损(在嵌合部为简单的长孔状等的情况下,基部的侧壁部因切口部而形成得较薄,在臂部变形时,容易在臂部和基部的连结部分产生裂纹、破损)。
并且,一对臂部30C、30C从基部25C的两侧的外周面25a、25a的长度方向一端侧伸出,在该基部25C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设置有形成为相对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形状的抵接部29。该抵接部29是如下部分,即,在开闭体3打开而使得弹性树脂部件20C移动、且成为止动单元的桥部35C与承接凹部40的限制部46抵接时,与该桥部35C的后述的一对倾斜部36、36的内侧面抵接(参照图13(b))。
另外,如图10(b)所示,一对臂部30C、30C从基部25C的长度方向一端侧的两侧的外周面25a、25a,在与基部25C之间经由狭缝31而朝向开闭体3相对于开口部2的打开方向F1侧、且朝彼此张开的方向延伸。此外,一对臂部30C、30C也可以不相互平行地延伸,并不特别限定。
另外,在各臂部30C的靠近伸出方向前端的内侧面分别凸出设置有凸起32(参照图10(b))。该凸起32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在开闭体3打开而使得成为止动单元的桥部35C与承接凹部40的限制部46抵接、且利用保持部45对一对臂部30C、30C的缩径状态进行保持时,与基部25C的沿着长度方向的一对外周面25a、25a抵接(参照图13(b))。另外,通过设置该凸起32,即使在桥部35C与限制部46抵接而利用保持部45对一对臂部30C、30C的缩径状态进行保持的状态下,如图15所示,在各臂部30C的内侧面与基部25C的外周面25a、25a之间也确保有间隙(狭缝31)。
并且,在所述基部25C的一对外周面25a、25a的与各臂部30C的连结部分分别形成有圆角状的切口部33(参照图10(b)),在将开闭体3关闭时,容易使一对臂部30进行弹性变形。
另外,如图15所示,从开闭体3的打开方向F1方向观察时,各臂部30C的外侧面30b形成为呈R状的曲面状。因此,即使在因凸部5C的外周面、弹性树脂部件20C的嵌合部26C的内周的尺寸波动等而使得弹性树脂部件20C相对于凸部5C被倾斜地装配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各臂部30C的外侧面30b相对于承接凹部40的内侧面的接触面积保持恒定,能够灵活地应对尺寸波动等。
而且,桥部35C具有从一对臂部30C、30C的伸出方向前端部朝向开闭体3的打开方向F1侧以相互接近的方式延伸的一对倾斜部36、36,形成为将它们的前端部彼此连结的形状。
如图10(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一对倾斜部36、36由如下部件构成:第1脚部38、38,它们从所述一对臂部30C、30C的伸出方向前端部以相互接近的方式相对于打开方向F1以规定角度而倾斜地伸出;以及第2脚部39、39,它们从上述第1脚部38、38的伸出方向前端部以相互接近的方式相对于打开方向F1以比所述第1脚部38更陡的角度而倾斜地伸出,第2脚部39、39的伸出方向前端部彼此经由前端部37a而连结,整体形成为近似V字形状。
另外,上述桥部35C作为在开闭体3打开时其前端部37a与承接凹部40的限制部46抵接而限制开闭体3的打开的本发明中的“止动单元”而起作用(参照图13)。另外,此时,一对倾斜部36、36的第1脚部38、38的彼此接近的方向上的端部38a、38a(参照图10)彼此相互抵接,并且所述基部25C的抵接部29能够在该状态下进一步与第1脚部38、38的内侧面38b、38b(参照图10)抵接(参照图13(b))。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一对倾斜部36、36形成为具有由角度在中途发生变化的2个部分构成的脚部38、39的形状,但例如也可以将以相同角度倾斜地延伸的脚部连结而形成为更接近V字的形状,并不特别限定。
如上所述,在本第4实施方式的弹性树脂部件20C中,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的弹性树脂部件20、20A、20B相比,基部和桥部的位置处于相反方向上,即,在所述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中,在基部25的打开方向F1的相反侧的、长度方向一端部的外侧配置有桥部35,与此相对,在该第4实施方式中,在基部25C的打开方向F1侧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的外侧配置有桥部35C。
而且,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12(a)所示,如果从开闭体3相对于固定体1的开口部2关闭的状态起将开闭体3向打开方向F1侧打开,则如图12(b)所示,一对臂部30C、30C的外侧面30b、30b的伸出方向前端侧与承接凹部40的导入部43的内侧面43a、43a抵接,如果进一步将开闭体3打开,则如图12(c)所示,各臂部30C被导入部43的内侧面43a按压,一对臂部30C、30C以接近基部25C的外周面25a、25a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而缩径,另外,随着上述臂部30C、30C的变形,桥部35C的一对倾斜部36、36彼此向关闭的方向(接近的方向)进行弹性变形。
然后,如果进一步将开闭体3打开而使得一对臂部30C、30C进入保持部45内,则由该保持部45的接触面45a、45a对一对臂部30C、30C的外侧面30b、30b进行按压,倾斜地张开的一对臂部30C、30C以彼此平行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并且桥部35C进行弹性变形而使得一对倾斜部36、36的第1脚部38、38的端部38a、38a彼此抵接,并且,桥部35C的前端部37a与承接凹部40的限制部46抵接而限制开闭体3的打开(参照图13(a))。在该状态下,基部25C的抵接部29以在与第1脚部38、38之间产生微小的间隙的方式在局部与一对倾斜部36、36的第1脚部38、38的内侧面38b、38b抵接(参照图13(a))。
而且,如图13(b)所示,如果构成止动单元的桥部35C的前端部37a与限制部46抵接,则桥部35C因其弹力而反弹,一对倾斜部36、36要向彼此分离的方向张开,与此相伴,一对臂部30C、30C也要略微张开。此时,如图13(b)所示,基部25C的抵接部29以不形成所述间隙且进行面接触的方式与一对倾斜部36、36的第1脚部38、38的内侧面38b、38b抵接,形成为大致一体的实心的弹性体而夹持于保持部45的接触面45a、45a之间,因此桥部35C的反弹、臂部30C的变形受到限制,开闭体3被维持为完全打开的状态。
这样,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13(b)所示,在开闭体3以最大限度打开时,一对倾斜部36、36的第1脚部38、38的端部38a、38a彼此抵接,并且基部25C的抵接部29与该第1脚部38、38的内侧面38b、38b抵接,因此上述抵接部分即第1脚部38、38的端部38a、38a、该第1脚部38、38的内侧面38b、38b、以及基部25C的抵接部29的彼此抵接的部分形成为一体、且形成为实心的弹性体,夹持于保持部45的接触面45a、45a之间,因此作为止动部的桥部35C能够抑制承接凹部40与限制部46碰撞时的反弹(回弹)。另外,在开闭体3以最大限度打开之前,因一对臂部30C、30C、以及桥部35C的一对倾斜部36、36的弹性变形而能够获得适度的阻尼效果。
另外,如上所述,在开闭体3打开的状态下,一对臂部30C、30C夹持于保持部45的接触面45a、45a与基部25C的外周面25a、25a之间,一对臂部30C、30C被保持为缩径的状态,并且一对臂部30C、30C的凸起32、32在与基部25C的外周面25a、25a之间确保有狭缝31(参照图15),并且与基部25C的外周面25a、25a抵接(参照图13(b))。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随着臂部30C的弹性变形而进行弹性变形的桥部35C具有止动单元,因此在开闭体3打开时利用桥部35C的止动单元(这里为桥部35C的前端部37a)在承接凹部40与限制部46抵接时也能够施加弹力,能够提高阻尼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作为止动单元的桥部35C与承接凹部40的限制部46抵接,在由保持部45保持一对臂部30C、30C的缩径状态时,凸起32、32与基部25C的外周面25a、25a抵接。因此,在开闭体3关闭时,在利用保持部45对一对臂部30C、30C进行按压而使其进行弹性变形时,能够可靠地使凸起32、32与基部25C的外周面25a、25a抵接,能够始终使恒定的按压载荷作用于基部外周,因此能够获得稳定的阻尼效果。此外,在不具有凸起的情况下,一对臂部30C、30C的内侧面容易与基部25C的外周面25a、25a进行面接触,因臂部30C的厚度会使得按压载荷产生波动,难以获得稳定的阻尼效果。
另一方面,在从图13(b)所示的开闭体3完全打开的状态起将开闭体3关闭时,本实施方式的弹性树脂部件20C以如下方式进行动作。即,如果将开闭体3关闭,则如图14(a)所示,箭头F2方向的拉伸力作用于弹性树脂部件20C的基部25C,如图14(b)所示,一对倾斜部36、36的第1脚部38、38的端部38a、38a抵接的状态得到维持,并且基部25C的抵接部29从其内侧面38b、38b离开。此时,一对臂部30C、30C从基部25C的两侧的外周面25a、25a经由狭缝31、31而向开闭体3相对于开口部2的打开方向F1侧延伸至与该基部25C之间,因此如果从开闭体3打开而将弹性树脂部件20C承接于承接凹部40的保持部45内的状态起将开闭体3关闭,则利用经由开闭体3的凸部5C向开闭体3的关闭方向F2侧拉伸的基部25C而对一对臂部30C、30C进行拉伸(参照图14(a)、图14(b)的箭头),则力施加于一对臂部30C、30C关闭的方向,能够减小臂部30C、30C相对于保持部45的接触面45a、45a的摩擦阻力,能够容易将开闭体3关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臂部30C、30C朝向开闭体3的打开方向F1、且朝彼此张开的方向延伸,因此在开闭体3打开时,容易使一对臂部30C、30C与承接凹部40的导入部43的内侧面43a、窄幅端部43b抵接,能够提高阻尼效果,另外,在开闭体3关闭时,经由基部25C而倾斜地拉伸一对臂部30C、30C(参照图14(a)、图14(b)的箭头),能够容易减小承接凹部40相对于保持部45的接触面45a、45a的摩擦阻力,能够容易将开闭体3关闭。
图16及图17中示出了本发明的阻尼装置的第5实施方式。此外,对实质上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将其说明省略。
本实施方式的阻尼装置10D相对于所述第4实施方式的阻尼装置10C,桥部35D的形状不同。
即,本实施方式的阻尼装置10D设置有异常变形抑制肋50,该异常变形抑制肋50在开闭体3打开而使得弹性树脂部件20D移动并进入承接凹部40内时抑制桥部35D的异常的弹性变形(参照图16)。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6及图17(b)所示,在构成桥部35D的一对倾斜部36、36的内表面侧,在该倾斜部36的宽度方向(弹性树脂部件20D的厚度方向)上,以互不相同的方式分别凸出设置有异常变形抑制肋50、50。即,在一个倾斜部36的内表面、且在其宽度方向一端侧凸出设置有形成为近似三角板状的异常变形抑制肋50,并且在另一个倾斜部36的内表面、且在其宽度方向另一端侧凸出设置有形成为近似三角板状的异常变形抑制肋50(参照图16以及图17(b))。
另外,上述异常变形抑制肋50、50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在开闭体3打开而使得弹性树脂部件20D进入承接凹部40内的状态下(参照图17(a)),如图17(b)所示那样互不干扰(参照图17(b)),不会妨碍桥部35D的一对倾斜部36、36的弹性变形。
此外,在开闭体3以最大限度打开的状态下(参照图17(a)),如图17(b)所示,一个倾斜部36的异常变形抑制肋50与另一个倾斜部36的内侧面抵接,另一个倾斜部36的异常变形抑制肋50与一个倾斜部36的内侧面抵接。
而且,在该实施方式中,从开闭体3相对于固定体1的开口部2而关闭的状态起,开闭体3打开而使得弹性树脂部件20D移动,一对臂部30C、30C被导入部43的内侧面43a、43a、保持部45的接触面45a、45a按压而发生变形,与此相伴,在桥部35D的一对倾斜部36、36进行弹性变形时,能够获得如下作用效果。
即,在桥部35D的各倾斜部36分别设置有异常变形抑制肋50,由此能够提高各倾斜部36的刚性,因此在倾斜部36在上述那样的开闭体3的打开时进行弹性变形时,能够抑制一个倾斜部36与通常的变形相比而过大地变形等异常的变形,能够使一对倾斜部36、36这两者均衡且均匀地进行弹性变形,能够防止由桥部35D引起的阻尼效果受损。
另外,上述异常变形抑制肋的形状、形成的位置等并不特别限定。
图18~图22中示出了本发明的阻尼装置的第6实施方式。此外,对实质上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将其说明省略。
该实施方式的阻尼装置10E形成为如下构造,即,在开闭体3设置有用于抑制弹性树脂部件20E的变形的第1限制凸部65以及第2限制凸部70。
本实施方式的弹性树脂部件20E与第4实施方式的弹性树脂部件20C、第5实施方式的弹性树脂部件20D同样地形成为如下构造,即,在基部25C的开闭体3的打开方向F1侧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的外侧配置有桥部35D。另外,一对臂部30C、30C从基部25C的两侧的长度方向一端侧伸出。即,一对臂部30C、30C经由连结部24而与基部25C的两侧的长度方向一端部连结。此外,该连结部24的外周面24a形成为曲面形状。并且,桥部35D具有从一对臂部30C、30C的伸出方向前端部朝向开闭体3的打开方向F1侧以彼此接近的方式延伸的一对倾斜部36、36,形成为将它们的前端部彼此连结的形状。
在所述基部25C形成有嵌合部26E,该嵌合部26E与在开闭体3凸出设置的形成为近似T字状的凸部60嵌合。该嵌合部26E形成为由如下部位构成的近似T字状:纵槽26f,其沿开闭体3的打开方向F1延伸;以及横槽26g,其在上述纵槽26f的、开闭体3的关闭方向F2侧的端部相对于该关闭方向F2正交地延伸。另外,在基部25C的、抵接部29的相反侧的上端部34的外侧、且在与开闭体3的打开方向F1正交的方向上的中央部凸出设置有定位凸部34a。并且,在构成桥部35D的一对倾斜部36、36的内表面侧,与所述第5实施方式的弹性树脂部件20D相同地,异常变形抑制肋50、50在倾斜部36的宽度方向(弹性树脂部件20E的厚度方向)上以互不相同的方式凸出设置。
另一方面,从开闭体3凸出设置的凸部60(这里,从作为开闭体3的杂物箱的侧面的表侧凸出设置)形成为适合于弹性树脂部件20E的嵌合部26E的形状。即,该凸部60形成为由如下部位构成的近似T字状:纵壁61,其沿开闭体3的打开方向F1延伸、且进入所述嵌合部26E的纵槽26f;以及横壁63,其在上述纵壁61的靠开闭体3的关闭方向F2侧的端部相对于该关闭方向F2正交地延伸、且进入所述嵌合部26E的横槽26g。
而且,在开闭体3设置有第1限制凸部65,该第1限制凸部65从该开闭体3朝向承接凹部40内凸出、且配置于一对倾斜部36、36的外侧,该第1限制凸部65在开闭体3的打开时进入承接凹部40的保持部45内,但不与限制部46抵接。
即,如图18、图19以及图2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第1限制凸部65、65从开闭体3朝向承接凹部40内以规定高度凸出,上述一对第1限制凸部65、65在所述凸部60与弹性树脂部件20E的嵌合部26E嵌合的状态下配置于弹性树脂部件20E的一对倾斜部36、36的外侧。
另外,一对第1限制凸部65、65形成为由如下部位构成的近似“く”字状:第1凸部66、66,它们沿开闭体3的打开方向F1相互平行地延伸;以及第2凸部67、67,它们从各第1凸部66的开闭体3的关闭方向F2侧的端部朝向该关闭方向F2侧以彼此扩大的方式朝斜外侧伸出。此外,所述第1凸部66配置于倾斜部36的第2脚部39的外侧,所述第2凸部67配置于倾斜部36的第1脚部38的外侧。
而且,第1限制凸部65、65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开闭体3在从开闭体3关闭的状态起(参照图21(a))打开时,进入承接凹部40的保持部45内(参照图21(b)以及图22(a)),不与承接凹部40的一端部的限制部46抵接(图22(b)参照)。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阻尼装置10E在开闭体3形成有第2限制凸部70,该第2限制凸部70从该开闭体3朝向承接凹部40内凸出、且配置于一对臂部30C、30C的与基部25C的连结部24的靠开闭体3的关闭方向F2侧的外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8、图19以及图21所示,一对第2限制凸部70、70从开闭体3朝向承接凹部40内以规定高度凸出。该第2限制凸部70以与弹性树脂部件20E的臂部30C的同基部25C的连结部24的外周面24a相适合的曲面形状而凸出。另外,在各第2限制凸部70的与凸出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外表面,沿着第2限制凸部70的凸出方向而设置有形成为凸条的加强肋71、71,实现了第2限制凸部70的加强。
而且,上述一对第2限制凸部70、70在所述凸部60与弹性树脂部件20E的嵌合部26E嵌合的状态下,配置于该弹性树脂部件20E的、一对臂部30C、30C的与基部25C的连结部24的靠开闭体3的关闭方向F2侧的外侧。在该实施方式中,一对第2限制凸部70、70以能够供所述定位凸部34a插入的方式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于一对第2限制凸部70、70之间。
另外,一对第2限制凸部70、70配置为与凸部60的横壁63的长度方向两端部重叠(参照图19),其结果,在凸部60与弹性树脂部件20E的嵌合部26E嵌合的状态下,一对第2限制凸部70、70配置为与嵌合部26E的横槽26g的长度方向两端部重叠。
另外,如图20所示,各第1限制凸部65以及各第2限制凸部70的向承接凹部40内的凸出高度设定为大于所述凸部60的向承接凹部40内的凸出高度。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第1限制凸部65以及第2限制凸部70的向承接凹部40内的凸出高度为相同的高度(参照图20)。
以上说明的各第1限制凸部65、以及各第2限制凸部70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与凸部60形成为分体结构,例如利用凸出高度比凸部60、各限制凸部65、70的凸出高度低的肋将一对第1限制凸部65、65与凸部60之间、凸部60与一对第2限制凸部70、70之间相互连结,可以将第1限制凸部65、第2限制凸部70、以及凸部60与开闭体3设置为一体。另外,第1限制凸部、第2限制凸部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形状,可以采用各种形状。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一对第2限制凸部70、70,作为第2限制凸部,例如可以设为沿基部25C的与开闭体3的打开方向F1正交的方向较长地延伸的一个部件,并不特别限定。
下面,对由上述结构构成的第6实施方式的阻尼装置10E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首先,使得用于将弹性树脂部件20E装配于凸部60的凸部60的纵壁61以及横壁63分别与弹性树脂部件20E的嵌合部26E的纵槽26f以及横槽26g匹配,相对于开闭体3将弹性树脂部件20E压入。此时,在该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各第1限制凸部65以及各第2限制凸部70的向承接凹部40内的凸出高度设定为大于所述凸部60的向承接凹部40内的凸出高度,因此如图20(a)所示,在利用第1限制凸部65以及第2限制凸部70对弹性树脂部件20E的倾斜部36的外侧、以及臂部30C的与基部25C的连结部24的外侧对位之后,如图20(b)所示,能够将凸部60压入于嵌合部26E,能够提高弹性树脂部件20E相对于开闭体3的凸部60的装配作业性。
而且,如果从图21(a)所示的、开闭体3相对于固定体1的开口部2关闭的状态起将开闭体3向打开方向F1侧打开,则如图21(b)所示,弹性树脂部件20E的一对臂部30C、30C与承接凹部40的导入部43的内侧面43a、43a抵接而缩径。并且,如果将开闭体3打开,则如图22(a)所示,一对臂部30C、30C进入承接凹部40的保持部45内,利用其接触面45a、45a对一对臂部30C、30C进行按压而使得一对倾斜部36、36缩径,并且该一对倾斜部36、36从一对第1限制凸部65、65离开。
然后,如图22(b)所示,如果成为止动单元的桥部35D与承接凹部40的限制部46抵接,则一个倾斜部36的异常变形抑制肋50与另一个倾斜部36的内侧面抵接,另一个倾斜部36的异常变形抑制肋50与一个倾斜部36的内侧面抵接,并且基部25C的抵接部29与该第1脚部38、38的内侧面38b、38b抵接而维持开闭体3完全打开的状态。此外,在该状态下,一对倾斜部36、36从一对第1限制凸部65、65大幅离开(参照图22(b)),与图22(a)所示的情况相比,倾斜部36与第1限制凸部65的间隙扩大。
而且,如上所述,在开闭体3从关闭的状态起打开时,优选弹性树脂部件20E以使得凸部60的轴心C相对于承接凹部40的中心线L匹配的方式移动,但根据情况的不同,有时弹性树脂部件20E从承接凹部40的中心线L上错位地移动,有时臂部30C的一者仅与承接凹部40的导入部43的内侧面43a的一者抵接(参照图21(a)的虚拟线)。
在上述那样的情况下,在该阻尼装置10E中也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将第1限制凸部65、65配置于弹性树脂部件20E的一对倾斜部36、36的外侧,上述第1限制凸部65、65在开闭体3打开时进入承接凹部40的保持部45内,但不与限制部46抵接,因此能够获得如下作用效果。
即,如上所述,在开闭体3打开时,弹性树脂部件20E的一对臂部30C、30C不与承接凹部40的导入部43的内侧面43a、43a均匀地抵接,即使在臂部30C的一者与导入部43的内侧面43a的一者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弹性树脂部件20E的分别配置于各倾斜部36、36的外侧的第1限制凸部65、65抑制弹性树脂部件20E的过度的变形,能够提高弹性树脂部件20E的倾斜部36、臂部30C、进而与臂部30C连结的基部25C等的耐久性。
另外,在弹性树脂部件20E的臂部30C的一者与承接凹部40的导入部43的内侧面43a的一者接触的情况下(参照图21(a)的虚拟线)、一对臂部30C、30C与导入部43的内侧面43a、43a抵接的情况下(参照图21(b))、进而一对臂部30C、30C被承接凹部40的保持部45的接触面45a、45a按压的情况下(参照图22(a)),如图21(a)、(b)以及图22(a)的箭头F3所示,臂部30C的与基部25C的连结部24要以向开闭体3的关闭方向F2侧升起的方式变形。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在该阻尼装置10E的情况下,在开闭体3、且在一对臂部30C、30C的与基部25C的连结部24的开闭体3的关闭方向F2侧的外侧配置有第2限制凸部70,该第2限制凸部70从该开闭体3朝向承接凹部40内凸出,因此如上所述,即使臂部30C的与基部25C的连结部24要以向开闭体3的关闭方向F2侧升起的方式变形,也能够利用第2限制凸部70抑制臂部30C的变形,能够提高臂部30C、与臂部30C连结的基部25C等的耐久性。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主旨范围内可以实施各种变形实施方式,这种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标号的说明
1 固定体
2 开口部
3 开闭体
5、5C 凸部
10、10A、10B、10C、10D、10E 阻尼装置
20、20A、20B、20C、20D、20E 弹性树脂部件
24 连结部
25、25C 基部
25a 外周面
26、26C、26E 嵌合部
30、30C 臂部
32 凸起
35、35C、35D 桥部
36 倾斜部
37 连结部
40、40a 承接凹部
43 导入部
45 保持部
46 限制部
60 凸部
65 第1限制凸部
70 第2限制凸部

Claims (15)

1.一种阻尼装置,其设置于具有开口部的固定体、与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安装于该固定体的所述开口部的开闭体之间,用于在相对于所述开口部对所述开闭体进行开闭时对所述开闭体施加制动力,
所述阻尼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阻尼装置具有:弹性树脂部件,其装配于在所述开闭体设置的凸部;以及承接凹部,其设置于所述固定体,对所述弹性树脂部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进行承接,
所述弹性树脂部件具有:
基部,其具有供所述凸部嵌合的嵌合部;
一对臂部,它们从该基部的外周延伸,且能够进行弹性变形;
桥部,其直接或经由所述基部将该一对臂部的前端部彼此连结,且随着所述一对臂部的弹性变形而进行弹性变形;以及
止动单元,其在所述开闭体打开时与所述承接凹部抵接而限制该开闭体的打开,
所述基部、所述一对臂部、所述桥部以及所述止动单元一体成型,
所述承接凹部具有:导入部,其在所述开闭体打开而使得所述弹性树脂部件移动时与所述一对臂部抵接而缩径;以及限制部,其与所述止动单元抵接而限制所述开闭体的打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桥部具有所述止动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部具有所述止动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接凹部具有保持部,该保持部在所述止动单元与所述限制部抵接时将所述一对臂部保持为缩径的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接凹部具有保持部,该保持部在所述止动单元与所述限制部抵接时将所述一对臂部保持为缩径的状态,
所述一对臂部从所述基部的两侧的外周面,经由与该基部之间的狭缝而向所述开闭体相对于所述开口部的打开方向侧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对臂部的内侧面凸出设置有凸起,
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在所述止动单元与所述承接凹部的限制部抵接而利用所述保持部保持所述一对臂部的缩径状态时,所述凸起与所述基部的外周面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臂部朝向所述开闭体的打开方向而沿彼此张开的方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2、5、7中任一项所述的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桥部具有从所述一对臂部的延伸方向前端部朝向所述开闭体的打开方向侧以彼此接近的方式延伸的一对倾斜部,该一对倾斜部的前端部彼此相互连结,
在所述开闭体相对于所述开口部打开后的状态下,所述一对倾斜部相互抵接,并且所述基部能够与该一对倾斜部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具有接触面,该接触面在所述止动单元与所述承接凹部的限制部抵接时,与所述一对臂部的外侧面进行面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尼装置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在所述止动单元与所述承接凹部的限制部抵接时,所述一对臂部夹持于所述保持部的接触面与所述基部的外周面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尼装置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在将所述开闭体关闭时,所述弹性树脂部件的桥部与所述承接凹部内周的靠所述限制部的相反侧的端部抵接而进行弹性变形。
12.根据权利要求3或11所述的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利用从所述桥部的内周朝向所述基部延伸的连结部,将所述弹性树脂部件的基部和所述桥部相互连结。
13.根据权利要求2、5、7中任一项所述的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桥部具有从所述一对臂部的延伸方向前端部朝向所述开闭体的打开方向侧以彼此接近的方式延伸的一对倾斜部,该一对倾斜部的前端部彼此相互连结,
所述承接凹部具有保持部,该保持部在所述止动单元与所述限制部抵接时将所述一对臂部保持为缩径的状态,
在所述开闭体设置有第1限制凸部,该第1限制凸部从该开闭体朝向所述承接凹部内凸出,配置于所述一对倾斜部的外侧,该第1限制凸部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在所述开闭体打开时进入所述保持部内但不与所述限制部抵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开闭体设置有第2限制凸部,该第2限制凸部从所述开闭体朝向所述承接凹部内凸出,配置于所述一对臂部的与所述基部的连结部的靠所述开闭体的关闭方向侧的外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限制凸部以及所述第2限制凸部向所述承接凹部内的凸出高度,设定为大于所述凸部向所述承接凹部内的凸出高度。
CN201780007138.6A 2016-01-19 2017-01-12 阻尼装置 Active CN1084742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08277 2016-01-19
JP2016008277 2016-01-19
JPPCT/JP2016/080605 2016-10-14
PCT/JP2016/080605 WO2017126169A1 (ja) 2016-01-19 2016-10-14 ダンパー装置
PCT/JP2017/000750 WO2017126400A1 (ja) 2016-01-19 2017-01-12 ダンパー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74231A CN108474231A (zh) 2018-08-31
CN108474231B true CN108474231B (zh) 2020-05-01

Family

ID=593626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07138.6A Active CN108474231B (zh) 2016-01-19 2017-01-12 阻尼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458169B2 (zh)
CN (1) CN108474231B (zh)
WO (1) WO201712616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12019001876T5 (de) 2018-04-10 2021-01-07 Piolax Inc. Dämpfervorrichtung
JP7348433B2 (ja) * 2020-10-26 2023-09-21 山下ゴム株式会社 開閉体用液封ダンパ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96359U (ja) * 1992-05-28 1993-12-27 株式会社ニフコ 開閉機構のダンパー装置
JPH1178702A (ja) * 1997-09-17 1999-03-23 Suzuki Motor Corp グローブボックス構造
CN101985964A (zh) * 2009-07-28 2011-03-16 大和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缓冲夹
CN203567657U (zh) * 2013-11-13 2014-04-30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汽车杂物箱缓冲垫
CN103921723A (zh) * 2013-01-15 2014-07-16 大和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缓冲夹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78702A (ja) * 1988-01-08 1989-07-14 Fuji Electric Co Ltd 複流構造式トータルフロータービン
DE4109308C1 (zh) 1991-03-21 1992-01-16 Man B & W Diesel Ag, 8900 Augsburg, De
JPH0541976A (ja) 1991-08-09 1993-02-23 W R Grace & Co 細胞培養試験用基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541976U (ja) * 1991-11-07 1993-06-08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グラブドア取付装置
US5845954A (en) * 1996-06-25 1998-12-08 Toyota Technical Center, U.S.A., Inc. Glove box assembly including glove box that is positionable in a partially open position
US5951083A (en) * 1997-11-13 1999-09-14 Chrysler Corporation Glove box door damper
JP4025602B2 (ja) * 2002-08-19 2007-12-26 株式会社ニフコ ダンパ
KR100447568B1 (ko) * 2002-09-13 2004-09-04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글로브 박스의 댐퍼 시스템
US6899364B2 (en) * 2003-10-17 2005-05-31 Hyundai Mobis Co., Ltd. Stopper structure in a glove box
US6799785B1 (en) * 2003-10-22 2004-10-05 Lear Corporation Glove box door damping device
KR100535760B1 (ko) * 2003-11-19 2005-12-12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글로브 박스의 댐퍼 장착구조
KR100565372B1 (ko) * 2004-06-09 2006-03-30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글로브 박스의 댐핑 시스템
US7044529B2 (en) * 2004-09-30 2006-05-16 Intier Automotive Inc. Articulating door for a storage compartment
DE102004055654B4 (de) * 2004-11-15 2007-11-29 Faurecia Innenraum Systeme Gmbh Staufachvorrichtung
JP5797846B2 (ja) * 2012-08-07 2015-10-21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緩衝装置
US10131283B2 (en) * 2016-09-27 2018-11-2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Glove box bin bumper stop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96359U (ja) * 1992-05-28 1993-12-27 株式会社ニフコ 開閉機構のダンパー装置
JPH1178702A (ja) * 1997-09-17 1999-03-23 Suzuki Motor Corp グローブボックス構造
CN101985964A (zh) * 2009-07-28 2011-03-16 大和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缓冲夹
CN103921723A (zh) * 2013-01-15 2014-07-16 大和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缓冲夹
CN203567657U (zh) * 2013-11-13 2014-04-30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汽车杂物箱缓冲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032388A1 (en) 2019-01-31
CN108474231A (zh) 2018-08-31
US10458169B2 (en) 2019-10-29
WO2017126169A1 (ja) 2017-07-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10420B1 (ko) 자동차의 도어핸들장치
US4805345A (en) Sealing device for a door
JP6400192B2 (ja) 緩衝装置
EP3214248B1 (en) Damping device and furniture hinge comprising the same
CN108474231B (zh) 阻尼装置
US7069697B2 (en) Door glass run
CN111971489B (zh) 阻尼器
JP3052059B2 (ja) 自動車用ドアチェッカ
CN111684172B (zh) 阻尼器
WO2019039370A1 (ja) エアダンパー
CN113574238B (zh) 开闭体的锁定装置
WO2017126400A1 (ja) ダンパー装置
JP5031394B2 (ja) クッションクリップ
KR101419416B1 (ko) 슬라이드 유닛 기구
JP4248175B2 (ja) ダンパ
JP5124880B2 (ja) チェックリンク装置
KR102429508B1 (ko) 마찰 힌지장치
JP2010037915A (ja) 自動車用ドアチェッカにおけるチェックプレート支持構造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JP4015542B2 (ja) 自動車用ドアチェッカ
KR100668263B1 (ko) 휴대용 단말기의 슬라이딩 방식 개폐장치
WO2019188810A1 (ja) ダンパー
JP7444766B2 (ja) ダンパー
JPWO2012073663A1 (ja) ダンパ装置
KR101272926B1 (ko) 가속페달의 답력 조절장치
JP7133421B2 (ja) 緩衝ストッパ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