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63401B - 鞍乘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463401B CN108463401B CN201780006478.7A CN201780006478A CN108463401B CN 108463401 B CN108463401 B CN 108463401B CN 201780006478 A CN201780006478 A CN 201780006478A CN 108463401 B CN108463401 B CN 10846340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cleaner
- intake air
- saddle
- adjusting device
- type vehic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0/00—Arrangements of air clea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J40/10—Arrangements of air clea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haracterised by air duct arrange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7/00—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 B62M7/02—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with engine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9/00—Controlling engines by throttling air or fuel-and-air induction conduits or exhaust conduits
- F02D9/08—Throttle valv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Arrangements of such valves in conduits
- F02D9/10—Throttle valv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Arrangements of such valves in conduits having pivotally-mounted flap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6—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use in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其保护进气量调整装置不受前轮飞溅的泥水等影响,并且也能够获得发动机冷却作用。具备:空气滤清器(20),其配置于前轮(WF)的后方;发动机(30),其配置于空气滤清器(20)的后方,具有从曲轴箱(31)朝向前方且空气滤清器(20)的下方突出的气缸(32);进气量调整装置(40),其安装于进气管(33),根据驾驶员的操作来调整向发动机(30)的进气量,所述进气管(33)从空气滤清器(20)向发动机(30)供给进气,向空气滤清器(20)的车体后方延伸的延伸部(50)指向进气量调整装置(40)的下方且进气量调整装置(40)与气缸上表面(32u)之间而延伸,相对于气缸上表面(32u)隔开规定的间隔(C1)而配置在气缸上表面(32u)与空气滤清器(20)之间的空间(S1)。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鞍乘型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鞍乘型车辆,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已知有如下结构,具备:
前轮(4),其支承于车体的前部;
空气滤清器(61),其配置于该前轮(4)的后方;
发动机(7),其配置于该空气滤清器(61)的后方,具有曲轴箱(51)和从该曲轴箱(51)朝向前方且所述空气滤清器(61)的下方突出的气缸(52);以及
进气量调整装置(55),其安装在进气管(54),根据驾驶员的操作来调整向发动机(7)的进气量,所述进气管(54)从所述空气滤清器(61)向所述发动机(7)供给进气;
在空气滤清器壳体(62)具有:第一遮挡板(62G),其从壳体(62)的前端(62F)周围朝向左右及下方一体地延伸出来;左右一对第二遮挡板(62J),其从壳体(62)的左右壁(62H)向左右延伸,由此,前轮(4)飞溅的泥水、包括由前轮(4)卷起的灰尘在内的行驶风很难向空气滤清器(61)的后方侵入(该公报0039段落)。
在上述现有的鞍乘型车辆中,与空气滤清器壳体(62)一体的第一遮挡板(62G)的下端延伸到接近气缸盖罩的位置,(该公报的图3、图6),由于进气量调整装置(55)配置在第一遮挡板(62G)的后方,第一遮挡板(62G)具有保护进气量调整装置(55)不受前轮(4)飞溅的泥水等影响的功能。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行驶风很难向空气滤清器(61)的后方侵入,第一遮挡板(62G)妨碍行驶风向气缸(52)上部流动,就发动机冷却这一点而言,这是不希望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744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保护进气量调整装置不受前轮飞溅的泥水等影响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发动机冷却作用的鞍乘型车辆。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具备:
前轮,其支承于车体的前部;
空气滤清器,其配置于该前轮的后方;
发动机,其配置在该空气滤清器的后方,具有曲轴箱、从该曲轴箱朝向前方且所述空气滤清器的下方突出的气缸;以及
进气量调整装置,其安装于进气管,根据驾驶员的操作来调整向发动机的进气量,所述进气管从所述空气滤清器向所述发动机供给进气;
自所述空气滤清器向车体后方延伸的延伸部指向所述进气量调整装置的下方且该进气量调整装置与所述气缸上表面之间而延伸,
所述延伸部相对于所述气缸上表面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在所述气缸上表面与所述空气滤清器之间的空间。
根据该鞍乘型车辆,因为自空气滤清器向车体后方延伸的延伸部指向进气量调整装置的下方且该进气量调整装置与气缸上表面之间而延伸,所以利用该延伸部,能够保护进气量调整装置不受前轮飞溅的泥水等影响。
另一方面,因为该延伸部相对于气缸上表面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在气缸上表面与空气滤清器之间的空间,所以气缸上表面与延伸部之间的空间能够确保朝向气缸上表面的行驶风的流动。
因此,根据该鞍乘型车辆,能够保护进气量调整装置不受前轮飞溅的泥水等影响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发动机冷却作用。
在该鞍乘型车辆中,
在侧视下,所述延伸部的至少一部分能够构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至与所述进气量调整装置重叠的位置。
通过如此构成,能够更可靠地保护进气量调整装置不受从前方飞来的泥水等影响。
在该鞍乘型车辆中,
所述空气滤清器的车宽方向上的一侧部的至少一部分能够构成为,具备向车体后方鼓出的鼓出部,在侧视下与所述进气量调整装置重叠。
通过如此构成,由于空气滤清器的车宽方向上的一侧部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至进气量调整装置的侧方,所以能够提高空气滤清器的容量,并且利用与进气量调整装置重叠的所述一部分,能够从侧方保护进气量调整装置不受朝向进气量调整装置的泥水等影响。
在该鞍乘型车辆中,
所述空气滤清器的下表面能够构成为伴随着朝向车体后方而向上方倾斜し,
所述延伸部的至少后部是板状体,伴随着朝向车体后方,向与所述空气滤清器的下表面分离的方向延伸。
通过如此构成,容易在伴随着朝向车体后方而向上方倾斜的空气滤清器的下表面与朝向车体后方而向与空气滤清器的下表面分离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的板状体的后部之间确保用于配置进气量调整装置的空间,同时,利用延伸部,容易保护进气量调整装置不受前轮飞溅的泥水等影响。
在该鞍乘型车辆中,
所述延伸部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能够构成为,在向后方延伸后,经由向后方且下方延伸的台阶部进一步向后方延伸。
通过如此构成,能够利用所述台阶部,形成相对于从前方飞来的泥水等的行进方向的倾斜角大的阻挡面,因此利用该阻挡面,能够有效地阻挡泥水等。
在该鞍乘型车辆中,
在所述进气量调整装置具备节气门滚筒的情况下,
在侧视下,所述延伸部的至少一部分能够构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至与所述节气门滚筒重叠的位置。
通过如此构成,能够更可靠地保护节气门滚筒不受从前方飞来的泥水等影响。
在该鞍乘型车辆中,
所述延伸部的至少后部能够构成为板状体,该板状部和所述空气滤清器的外表面利用向纵向延伸的纵肋而连结为一体。
通过如此构成,能够提高延伸部的板状体部分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左侧视图。
图2是图1的局部剖切放大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从斜后方观察空气滤清器的立体图。
图5是空气滤清器的左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应予说明,沿附图标记的朝向来观察附图,在以下说明中,前后、左右、上下按照从驾驶者来看的方向,根据需要,在附图中,将车辆的前方表示为Fr,将后方表示为Rr,将左侧表示为L,将右侧表示为R,将上方表示为U,将下方表示为D。在各图中,对相同的部分或者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如图1所示,该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1具备:
前轮WF,其支承于车体10的前部;
空气滤清器20,其配置于该前轮WF的后方;
发动机30,其配置于该空气滤清器20的后方,具有曲轴箱31、从该曲轴箱31朝向前方且所述空气滤清器20的下方突出的气缸32;
进气量调整装置40,其安装在进气管33,根据驾驶员的操作来调整向发动机30的进气量,所述进气管33从所述空气滤清器20向所述发动机30供给进气。
如图2所示,在空气滤清器20设置有延伸部50。该延伸部50比空气滤清器20更向车体后方延伸,指向进气量调整装置40的下方且进气量调整装置40与气缸上表面32u之间而延伸,从气缸上表面32u隔开规定的间隔C1而配置在气缸上表面32u与空气滤清器20之间的空间S1。
根据该鞍乘型车辆,因为自空气滤清器20向车体后方延伸的延伸部50指向进气量调整装置40的下方且该进气量调整装置40与气缸上表面32u之间而延伸,所以能够利用该延伸部50保护进气量调整装置40不受前轮WF飞溅的泥水等(包括小石子、砂砾等小个体物)影响。
另一方面,因为该延伸部50相对于气缸上表面32u隔开规定的间隔C1而配置在气缸上表面32u与空气滤清器20之间的空间S1,气缸上表面32u与延伸部50之间的空间S2能够确保朝向气缸上表面32u的行驶风A1的流动。
因此,根据该鞍乘型车辆,在保护进气量调整装置40不受前轮WF飞溅的泥水等影响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发动机30的冷却作用。
应予说明,行驶风A1不仅冷却气缸上表面,也冷却进气管33、曲轴箱31(图1)。
如图2所示,延伸部50的至少一部分(图示的后部53)在侧视下,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至与进气量调整装置40重叠的位置。即,延伸部50(后部53)的后端53r位于比进气量调整装置40的前端40f更靠后方的位置。
通过如此构成,能够更可靠地保护进气量调整装置40不受从前方飞来的泥水等影响。
如图2所示,空气滤清器20的车宽方向上的一侧部21的至少一部分21r(参照图4、图5)具备向车体后方鼓出的鼓出部,在侧视下与进气量调整装置40重叠。
通过如此构成,通过使空气滤清器20的车宽方向上的一侧部21的至少一部分21r延伸至进气量调整装置40的侧方,从而能够提高空气滤清器20的容量,并且能够利用与进气量调整装置40重叠的所述一部分21r,从侧方保护进气量调整装置40不受朝向进气量调整装置40的泥水等影响。
如图2、图3、图5所示,空气滤清器20的下表面20b伴随着朝向车体后方而向上方倾斜。另一方面,延伸部50的至少后部53是板状体,伴随着朝向车体后方,向与空气滤清器20的下表面20b分离的方向延伸。
通过如此构成,容易在伴随着朝向车体后方而向上方倾斜的空气滤清器20的下表面20b与伴随着朝向车体后方而向与空气滤清器20的下表面20b分离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50的板状体的后部53之间确保用于配置进气量调整装置40的空间S3,同时,利用延伸部50,容易保护进气量调整装置40不受前轮飞溅的泥水等影响。
另外,通过形成上述空间S3,能够使进气量调整装置40接近空气滤清器20的背部而配置,因此能够实现进气系统的紧凑化。
如图2、图3所示,延伸部50的下表面50b在向后方延伸后(以附图标记51来表示向后方延伸的部位),经由向后方且下方延伸的台阶部52进一步向后方延伸(以附图标记53来表示向台阶部后方延伸的部位)。
通过如此构成,因为能够利用台阶部52,形成相对于从前方飞来的泥水等的行进方向(图3箭头W参照)的倾斜角θ大的阻挡面52s,所以能够利用该阻挡面52s,有效地阻挡泥水等。
因为利用阻挡面52s有效地阻挡泥水等,所以减小通过台阶部52与气缸32之间而朝向后方的泥水等的量,也减小从向台阶部后方延伸的部位(上述后部)53的后端53r朝向进气量调整装置40上扬的泥水等的量。
而且,阻挡面52s也作为使行驶风A1朝向气缸32的引导面而起作用。
应予说明,在该实施方式中,延伸部50的下表面50b整体构成为,在向后方延伸后,经由向后方且下方延伸的台阶部52而进一步向后方延伸,但是只要延伸部50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构成为在向后方延伸后,经由向后方且下方延伸的台阶部而进一步向后方延伸,就能够获得相同的作用效果。
如图2所示,进气量调整装置40具备节气门滚筒41。
在侧视下,延伸部50的至少一部分(图示的后部53)在侧视下,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至与节气门滚筒41重叠的位置。即,延伸部50(后部53)的后端53r位于比节气门滚筒41的前端41f更靠后方的位置。
通过如此构成,能够更可靠地保护节气门滚筒41不受从前方飞来的泥水等影响。
参照图3而如上所述地,延伸部50的至少后部53是板状体,该板状部(53)和空气滤清器20的外表面20s利用沿纵向延伸的纵肋20r1而连结为一体。
通过如此构成,能够提高延伸部50的板状体部分的强度。
应予说明,在该实施方式中,形成延伸部50的下表面50b的台阶部52的前方部分(前部)51、台阶部52也是板状体,前部51和空气滤清器20的下表面20b也利用纵肋20r2而连结为一体。
如图1所示,车体10具有头管11、从该头管11向后方延伸的主架12。
具有把手13h和前叉13f的转向装置1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在头管11,前轮WF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前叉13f的下端。
在主架12的后端设置有枢轴架14,在该枢轴架14利用枢轴14p配置有以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的摇臂15,并且在摇臂15的后端支承有被所述发动机30驱动的后轮WR。
发动机30紧固固定于主架12的发动机安装部12e及枢轴架14的发动机安装部14e。
如图2、图4、图5所示,空气滤清器20具备形成外部气体导入室D的不干净侧壳体22、形成清洁空气室C的干净侧壳体23、空气滤清器单元24。空气滤清器20经由空气滤清器单元24将不干净侧壳体22与干净侧壳体23以它们的接合面25(图5)进行接合,通过紧固固定而构成。
如图4所示,在干净侧壳体23的背部设置有凹部23d,主架12(图1)的前部局部进入该凹部23d。
在干净侧壳体23的上部左右的肋23r设置有螺栓23b用的孔23h,利用螺栓23将空气滤清器20固定于主架12。
如图4、图5所示,在干净侧壳体23的上部左右端分别设置有外部气体吸入口23i。该外部气体吸入口23i与分别形成于不干净侧壳体22的上部左右端的上升用管道22u的下端22u1连通。上升用管道22u形成从其下端22u1朝向上端22u2的导入路径(上升路径)。上升用管道22u的上端22u2与分别设置于干净侧壳体23的上部左右的下降用管道23c的上端23c2连通。下降用管道23c形成从其上端23c2朝向滤清器中央方向下降的导入路径(下降路径),下端23c1与位于不干净侧壳体22的外部气体导入室D连通。
因此,外部气体从干净侧壳体23侧的外部气体吸入口23i进入壳体内,在不干净侧壳体22侧的上升用管道22u上升,在干净侧壳体23侧的下降用管道23c倾斜地下降而导入到不干净侧壳体22侧的外部气体导入室D。
在该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延伸部50相对于气缸上表面32u隔开规定的间隔C1而配置在气缸上表面32u与空气滤清器20之间的空间S1,因为在气缸上表面32u与延伸部50之间的空间S2流动朝向气缸上表面32u的行驶风A1,所以泥水等与该行驶风A1一起流动。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现有技术(日本特开2011-174428号公报)相比,朝向空气滤清器的泥水的飞沫等的量可能变多。
相对于此,在该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因为外部气体从干净侧壳体23侧的外部气体吸入口23i进入壳体内,在不干净侧壳体22侧的上升用管道22u上升,在干净侧壳体23侧的下降用管道23c倾斜地下降而导入到不干净侧壳体22侧的外部气体导入室D,所以特别是在外部气体在上升用管道22u上升的过程中,空气与泥水的飞沫等容易分离。
导入到外部气体导入室D的外部气体通过流过空气滤清器单元24而被净化从而进入清洁空气室C,并且经由连接于干净侧壳体23的连接管26(图4)及进气管33供给到发动机30。
在图4、图5中,27是将漏气导向清洁空气室C的漏气用管道,28是通气管道。
进气量调整装置40的基本结构本身是公知的结构,如图2所示,具备:所述节气门滚筒41;收纳有利用该节气门滚筒41的旋转操作而旋转的节气门(未图示)的节气门主体42。
节气门滚筒41是利用两个节气门缆线43、44而旋转的方式的部件,在节气门滚筒41设置有孔43h、44h,所述孔43h、44h与分别固定于节气门缆线43、44的前端的挡块卡合。
节气门缆线43、44与安装于把手13h(图1)的节气门手柄(未图示)连结,节气门滚筒41(伴随与此是节气门)与驾驶员所进行的节气门手柄的旋转操作连动地旋转。
在图2中,45是用于保持节气门缆线43、44的托架,固定于主架12。
在空气滤清器20设置有凹部20d,所述凹部20d是用于对螺母43n进行旋转操作的工具(未图示)退避的凹部,所述螺母43n固定靠空气滤清器20的节气门缆线43。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实施适当的变形。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体、WF:前轮、20:空气滤清器、20b:空气滤清器下表面、20s:空气滤清器外表面、20r1:纵肋、21:一侧部、30:发动机、31:曲轴箱、32:气缸、32u:气缸上表面、33:进气管、40:进气量调整装置、41:节气门滚筒、50:延伸部、50b:延伸部下表面、52:台阶部、53:后部。
Claims (6)
1.一种鞍乘型车辆,具备:
前轮(WF),其支承于车体(10)的前部;
空气滤清器(20),其配置在该前轮(WF)的后方;
发动机(30),其配置在该空气滤清器(20)的后方,具有曲轴箱(31)、从该曲轴箱(31)朝向前方且所述空气滤清器(20)的下方突出的气缸(32);以及
进气量调整装置(40),其安装在进气管(33),根据驾驶员的操作来调整向发动机(30)的进气量,所述进气管(33)从所述空气滤清器(20)向所述发动机(30)供给进气,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
自所述空气滤清器(20)向车体后方延伸的延伸部(50)指向所述进气量调整装置(40)的下方且该进气量调整装置(40)与所述气缸上表面(32u)之间而延伸,
所述延伸部(50)相对于所述气缸上表面(32u)隔开规定的间隔(C1)而配置在所述气缸上表面(32u)与所述空气滤清器(20)之间的空间(S1),
所述空气滤清器(20)的车宽方向上的一侧部(21)的至少一部分(21r)具备向车体后方鼓出的鼓出部,所述鼓出部在侧视下与所述进气量调整装置(40)所具备的节气门滚筒(41)重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侧视下,所述延伸部(50)的至少一部分(53)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至与所述进气量调整装置(40)重叠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滤清器(20)的下表面(20b)伴随着朝向车体后方而向上方倾斜,
所述延伸部(50)的至少后部(53)是板状体,伴随着朝向车体后方而向与所述空气滤清器20的下表面(20b)分离的方向延伸。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部(50)的下表面(50b)的至少一部分在向后方延伸后,经由向后方且下方延伸的台阶部(52)进一步向后方延伸。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气量调整装置(40)具备节气门滚筒(41),
在侧视下,所述延伸部(50)的至少一部分(53)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至与所述节气门滚筒(41)重叠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部(50)的至少后部(53)是板状体,该板状体和所述空气滤清器(20)的外表面(20s)利用沿纵向延伸的纵肋(20r1)而连结为一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056349 | 2016-03-19 | ||
JP2016056349 | 2016-03-19 | ||
PCT/JP2017/009678 WO2017163930A1 (ja) | 2016-03-19 | 2017-03-10 | 鞍乗型車両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463401A CN108463401A (zh) | 2018-08-28 |
CN108463401B true CN108463401B (zh) | 2020-02-14 |
Family
ID=599002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06478.7A Active CN108463401B (zh) | 2016-03-19 | 2017-03-10 | 鞍乘型车辆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539739B2 (zh) |
CN (1) | CN108463401B (zh) |
PH (1) | PH12018501523A1 (zh) |
WO (1) | WO2017163930A1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47174A (ja) * | 1996-08-07 | 1998-02-17 | Daihatsu Motor Co Ltd | エンジンのエアクリーナ |
CN102126539A (zh) * | 2010-01-19 | 2011-07-20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跨骑式车辆 |
JP2011174428A (ja) * | 2010-02-25 | 2011-09-08 | Hond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の吸気温センサ配置構造 |
WO2011122254A1 (ja) * | 2010-03-31 | 2011-10-0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 |
JP2011255869A (ja) * | 2010-06-11 | 2011-12-22 | Honda Motor Co Ltd | 鞍乗り型車両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6113042A (en) * | 1980-02-08 | 1981-09-05 | Yamaha Motor Co Ltd | Engine for vehicle |
JPH01102087U (zh) * | 1987-12-28 | 1989-07-10 | ||
JP2011031872A (ja) * | 2009-07-07 | 2011-02-17 | Yamah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 |
-
2017
- 2017-03-10 WO PCT/JP2017/009678 patent/WO201716393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03-10 JP JP2017532189A patent/JP6539739B2/ja active Active
- 2017-03-10 CN CN201780006478.7A patent/CN108463401B/zh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7-16 PH PH12018501523A patent/PH12018501523A1/en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47174A (ja) * | 1996-08-07 | 1998-02-17 | Daihatsu Motor Co Ltd | エンジンのエアクリーナ |
CN102126539A (zh) * | 2010-01-19 | 2011-07-20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跨骑式车辆 |
JP2011174428A (ja) * | 2010-02-25 | 2011-09-08 | Hond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の吸気温センサ配置構造 |
WO2011122254A1 (ja) * | 2010-03-31 | 2011-10-0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 |
JP2011255869A (ja) * | 2010-06-11 | 2011-12-22 | Honda Motor Co Ltd | 鞍乗り型車両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17163930A1 (ja) | 2018-07-26 |
JP6539739B2 (ja) | 2019-07-03 |
WO2017163930A1 (ja) | 2017-09-28 |
CN108463401A (zh) | 2018-08-28 |
PH12018501523A1 (en) | 2019-03-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006313B1 (en) | Straddled vehicle | |
EP2832985B1 (en) | Air cleaner device for vehicle | |
JP5922333B2 (ja) | 小型車両用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 |
JP2009202827A (ja) | 自動二輪車 | |
JP6703821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2018052413A (ja) | 鞍乗型車両の導風構造 | |
US10577043B2 (en) | Saddle-riding vehicle | |
JP6114048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支持構造 | |
US20190061511A1 (en) | Saddle riding vehicle | |
CN211343074U (zh) | 摩托车 | |
JP6012576B2 (ja) | 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 |
EP2873840B1 (en) | Air intake control device | |
JP4964618B2 (ja) | 吸気ダクト | |
JP2013136342A (ja) | 鞍乗型車両 | |
CN108463401B (zh) | 鞍乘型车辆 | |
JP6878368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燃料供給構造 | |
JP2019093826A (ja) | 自動二輪車 | |
EP3321497B1 (en) | Scooter type motorcycle | |
JP2007191104A (ja) | 不整地走行車両 | |
WO2021065733A1 (ja) | 鞍乗型車両の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 |
EP2610476B1 (en) | Air cleaner apparatus and straddle-type vehicle equipped with the apparatus | |
US10899409B2 (en) | Saddled vehicle | |
JP2006083840A (ja) | オートバイ用エアフィルタ | |
JP2005313899A5 (zh) | ||
US20220333564A1 (en) | Utility vehicl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