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70203A - 线圈成形装置以及线圈成形方法 - Google Patents

线圈成形装置以及线圈成形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70203A
CN108370203A CN201680051954.2A CN201680051954A CN108370203A CN 108370203 A CN108370203 A CN 108370203A CN 201680051954 A CN201680051954 A CN 201680051954A CN 108370203 A CN108370203 A CN 1083702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end side
straight line
shaping dies
form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5195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70203B (zh
Inventor
本石直弘
川村浩司
增田尚俊
泷泽勇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3702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702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702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7020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4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windings, prior to mounting into machines
    • H02K15/0435Wound windings
    • H02K15/0442Loop windings
    • H02K15/045Form wound coi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4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windings, prior to mounting into machines
    • H02K15/0435Wound windings
    • H02K15/0464Lap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4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windings, prior to mounting into machines
    • H02K15/0414Windings consisting of separate elements, e.g. bars, hairpins, segments, half coi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6Embedding prefabricated windings in machines
    • H02K15/062Windings in slots; salient pole windings
    • H02K15/064Windings consisting of separate segments, e.g. hairpin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arranged in slo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线圈成形装置(50)具有:多个成形模具(1S~4S),能够将内周面的曲率中心作为旋转轴的轴心(P)旋转;多个夹紧模具(1C~4C),能够将内周面的曲率中心作为旋转轴的轴心(P)旋转;驱动机构(52),驱动各个成形模具以及夹紧模具旋转;和驱动方向转换机构(51),转换各个成形模具(1S~4S)以及夹紧模具(1C~4C)的旋转方向,从周向的两侧把持平面弯曲加工而成的中间线圈(6)的直线部(61a1~61b2)的一对成形模具和夹紧模具,各自在线圈成形装置(50)的径向的宽度相等,线圈成形装置(50)的把持从内周侧向外周侧配置的多个直线部(61a1~61b2)的成形模具和夹紧模具,夹着直线部(61a1~61b2)在周向上交替配置。

Description

线圈成形装置以及线圈成形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旋转电机的定子的线圈成形的线圈成形装置以及线圈成形方法,特别涉及有助于分布绕组用线圈的成形过程中的生产率的提高和线圈的品质提高的线圈成形装置以及线圈成形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电动机、发电机等旋转电机需要应对各种用途,期望生产率的提高和品质提高。特别是,在使用分布绕组线圈的旋转电机中,向定子芯设置线圈的工序复杂,期望提高线圈以及定子的装配性。
作为能够提高向定子芯设置线圈的装配工序的作业性的定子,提出如下方式制作出的定子:制作用同芯卷绕形成、且在相邻的导线之间具有能够插入其他导线的间隙、并且形成为在线圈终端部处形成的移线部跨越(日文:かわす)1根导线量的宽度的线圈体,并在周向上配设多个线圈体而形成的线圈笼中配置定子芯而制作出该定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作为将分布绕组的叠绕线圈成形的方法,提出了一种中间成形线圈的制造方法,该中间成形线圈的制造方法具有:中间成形线圈成形工序,在线圈架上卷绕线圈而将中间成形线圈成形;曲拐成形工序,针对中间成形线圈的线圈终端部形成移线部;以及圆弧成形工序,将中间成形线圈与定子芯的形状匹配地弯曲成圆弧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25043号公报(第8-10页、第3-4图、第7图)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2098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如专利文献2那样的以往的线圈成形方法中,在将分布绕组用的线圈成形时,经由在线圈架上卷绕导线而将中间成形线圈成形的中间线圈成形工序、针对中间线圈的线圈终端部形成移线部的曲拐成形工序、以及与定子芯的形状匹配地将中间线圈弯曲成圆弧状的圆弧成形工序,将线圈的最小单位成形。此时,由于最初在中间线圈成形工序中成形之后经由曲拐成形工序以及圆弧成形工序,所以,中间成形线圈的插槽收纳部的各直线部分相互的位置关系变动。由此,存在难以将线圈高精度地成形为期望的形状,在向定子线圈插入定子芯时,难以对定子线圈的导线施加压力而高精度地装配这样的课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述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圈成形装置以及线圈的成形方法,线圈的成形性良好,在向装配有多个线圈的定子线圈插入定子芯时,无线圈的形状变化,能够防止导线的覆膜的损伤。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成形装置,将由1根导线构成的折弯的中间线圈展开为能够安装到旋转电机的定子芯的不同的2个插槽的叠绕线圈,该定子芯具有环状的轭部、和从所述轭部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齿部,其中,
所述中间线圈是1根导线遍及全长地在平面上被平面弯曲加工而成的,
使所述导线的两端部朝向作为末端侧的同一方向,使4根以上的偶数的直线部重叠地并排,所述导线的与所述两端部相连的2根所述直线部以外的所述直线部的所述末端侧,分别通过末端侧折回部与其他所述直线部的末端侧相连,
所有所述直线部的末端侧相反侧分别通过末端侧相反侧折回部,以与其他任意所述直线部的末端侧相反侧相连的方式折弯,
所述线圈成形装置具备:
多个成形模具,该多个成形模具将所述末端侧折回部以及所述末端侧相反侧折回部作为所述叠绕线圈的线圈终端部成形,该多个成形模具的与所述线圈成形装置的轴向垂直的剖面的内周侧以及外周侧是圆弧状,该多个成形模具能够将内周面的曲率中心作为旋转轴的轴心而相互相对地旋转;
多个夹紧模具,该多个夹紧模具在与各个所述成形模具的周向端面之间分别从周向的两侧把持1根所述直线部,该多个夹紧模具的与所述线圈成形装置的轴向垂直的剖面的内周侧以及外周侧是圆弧状,该多个夹紧模具能够将内周面的曲率中心作为旋转轴的轴心而相互相对地旋转;
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驱动各个所述成形模具以及所述夹紧模具旋转;和
驱动方向转换机构,该驱动方向转换机构转换各个所述成形模具以及所述夹紧模具的旋转方向,
从周向的两侧把持各个所述直线部的一对所述成形模具和所述夹紧模具,各自在所述线圈成形装置的径向的宽度相等,
把持从所述线圈成形装置的内周侧向外周侧配置的多个所述直线部的所述成形模具和所述夹紧模具,夹着所述直线部在周向上交替配置。
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成形方法,将由1根导线构成的折弯的中间线圈展开为向旋转电机的定子芯的不同的2个插槽安装的叠绕线圈,该定子芯具有环状的轭部、和从所述轭部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齿部,其中,
所述中间线圈使所述导线的两端部朝向作为末端侧的同一方向,使4根以上的偶数的直线部重叠地并排,所述导线的与所述两端部相连的2根所述直线部以外的所述直线部的所述末端侧,分别通过末端侧折回部,与其他所述直线部的末端侧相连,
所有所述直线部的末端侧相反侧分别通过末端侧相反侧折回部,与其他任意所述直线部的末端侧相反侧相连,
具有:
平面弯曲工序,成形所述中间线圈;和
线圈展开工序,使所述中间线圈的相邻的2根所述直线部之间的相对距离,在将所述叠绕线圈安装到所述定子芯时的周向上相对地扩大。
本发明所涉及线圈成形方法,
使用线圈成形装置,展开中间线圈,
该线圈成形装置将由1根导线构成的折弯的所述中间线圈展开为能够安装到旋转电机的定子芯的不同的2个插槽的叠绕线圈,
该定子芯具有环状的轭部、和从所述轭部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齿部,其中,
所述中间线圈是1根导线遍及全长地在平面上被进行平面弯曲加工而成的,
使所述导线的两端部朝向作为末端侧的同一方向,使4根以上的偶数的直线部重叠地并排,所述导线的与所述两端部相连的2根所述直线部以外的所述直线部的所述末端侧,分别通过末端侧折回部与其他所述直线部的末端侧相连,
所有所述直线部的末端侧相反侧分别通过末端侧相反侧折回部以与其他任意所述直线部的末端侧相反侧相连的方式折弯,
所述线圈成形装置具备:
多个成形模具,该多个成形模具将所述末端侧折回部以及所述末端侧相反侧折回部作为所述叠绕线圈的线圈终端部成形,该多个成形模具的与所述线圈成形装置的轴向垂直的剖面的内周侧以及外周侧是圆弧状,该多个成形模具能够将内周面的曲率中心作为旋转轴的轴心相互相对地旋转;
多个夹紧模具,该多个夹紧模具在与各个所述成形模具的周向端面之间,分别从周向的两侧把持1根所述直线部,该多个夹紧模具的与所述线圈成形装置的轴向垂直的剖面的内周侧以及外周侧是圆弧状,该多个夹紧模具能够将内周面的曲率中心作为旋转轴的轴心相互相对地旋转;
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驱动各个所述成形模具以及所述夹紧模具旋转;和
驱动方向转换机构,该驱动方向转换机构转换各个所述成形模具以及所述夹紧模具的旋转方向,
从周向的两侧把持各个所述直线部的一对所述成形模具和所述夹紧模具,各自在所述线圈成形装置的径向的宽度相等,
把持从所述线圈成形装置的内周侧向外周侧配置的多个所述直线部的所述成形模具和所述夹紧模具,夹着所述直线部而在周向上交替配置,
在所述线圈成形装置的径向的最内周侧配置的所述夹紧模具的内周侧,具备与所述线圈成形装置的轴向垂直的剖面的外周侧是圆弧状,能够将外周面的曲率中心作为旋转轴的轴心旋转的内壁,
在所述线圈成形装置的径向的最外周侧配置的所述夹紧模具的外周侧,具备与所述线圈成形装置的轴向垂直的剖面的内周侧是圆弧状,能够将内周面的曲率中心作为旋转轴的轴心旋转的外壁,
在所述内壁与在所述内壁的所述线圈成形装置的径向外侧配置的最初的所述成形模具之间、
所述成形模具与在该成形模具的所述线圈成形装置的径向外侧配置的下一个的所述成形模具之间、以及
所述外壁与在所述外壁的所述线圈成形装置的径向内侧配置的最外周侧的所述成形模具之间,
形成引导所述线圈终端部的引导槽,
从内侧起第N个引导槽和从内侧起第N+1个引导槽的径向的位置相差向第N个所述引导槽引导的导线量,
在所述成形模具的末端侧并且与该成形模具成所述一对的所述夹紧模具侧的角处,设置有倾斜地切掉而成的末端侧斜边部成形斜坡,
在所述成形模具的末端侧相反侧并且与该成形模具成所述一对的所述夹紧模具侧的角处,设置有倾斜地切掉而成的末端侧相反侧斜边部成形斜坡,
在所述末端侧斜边部成形斜坡的最末端侧的端部、和所述末端侧相反侧斜边部成形斜坡的最末端侧相反侧的端部处,具备与轴向垂直地切出的切口,
所述线圈成形方法具有:
平面弯曲工序,成形所述中间线圈;和
线圈展开工序,使所述中间线圈的相邻的2根所述直线部之间的相对距离在将所述叠绕线圈向所述定子芯安装时的周向上相对地扩大,
在所述线圈展开工序中,
1个所述末端侧折回部在径向上相差所述导线的1根量的位置的2个所述引导槽内在周向上延长,通过在构成各个所述引导槽的所述成形模具的所述切口之间形成的移线槽,成为末端侧的线圈终端部的移线部,
1个所述末端侧相反侧折回部在最内侧和最外侧的2个所述引导槽内在周向上延长,通过在构成各个所述引导槽的所述成形模具的所述切口之间形成的移线槽,跨越其他末端侧相反侧的线圈终端部而成为所述末端侧相反侧的线圈终端部的移线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成形装置,能够从周向的两侧使用成形模具、夹紧模具把持中间线圈的直线部,按照与向定子芯安装的位置的曲率相同的曲率在周向上展开,所以能够按照与将成形后的线圈的各插槽收纳部收纳到定子芯的插槽时的相互的位置关系相同的位置关系一次高精度地成形。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成形方法,另外,在一旦将平面状的中间线圈成形之后,展开为与实际的线圈形状相同形状的同芯卷绕形状,所以线圈的成形性良好。另外,在向装配有多个线圈的定子线圈插入定子芯时,无线圈的形状变化,能够防止导线的覆膜的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定子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定子与轴向垂直地剖切而得到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分割芯的立体图和俯视图。
图4是示出向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定子线圈插入分割芯的工序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线圈的主视图和俯视图。
图6是将配设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1个线圈的定子芯相对轴向垂直地剖切而得到的剖面的局部示意图。
图7是示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线圈成形的工序的概略的流程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第一平面弯曲工序结束后的导线的俯视图。
图9是图8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第二平面弯曲工序结束后的中间线圈的俯视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线圈成形装置的结构的概念图。
图12是从末端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线圈成形装置的图。
图13是示出将图12的内壁拆下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是从末端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线圈成形装置的俯视图。
图15是从末端侧相反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线圈成形装置的图。
图16是示出将图15的内壁拆下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7是从末端侧相反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线圈成形装置的俯视图。
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线圈成形装置的与轴向垂直的剖面图,是从末端侧观察剖面的图。
图19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线圈成形装置上安装的中间线圈的直线部向插槽收纳部展开的方向的图。
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定子的主要部分剖面图。
图21是示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线圈成形的工序的概略的流程图。
图2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导线的剖面形状成形部的图。
图23是示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中间线圈的直线部成形的前后的示意图。
图2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中间线圈的俯视图。
图25是安装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中间线圈的线圈成形装置的与轴向垂直的剖面图,是从末端侧观察剖面的图。
图26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线圈成形装置上安装的中间线圈的直线部向线圈的插槽收纳部展开的方向的图。
图2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其他线圈的例子的主视图。
图28是示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线圈成形的工序的概略的流程图。
图29是示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中间线圈的直线部成形的前后的示意图。
图3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中间线圈的俯视图。
图3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线圈的主视图和俯视图。
图32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定子芯安装有收缩线圈笼的状态的定子的立体图。
图33是从轴向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定子芯的图。
图3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线圈笼的立体图。
图3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叠绕线圈的正面示意图。
图3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叠绕线圈的侧面示意图。
图37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中间线圈把持的状态的线圈成形装置的立体图。
图38是将图37在中间线圈的部分中在轴向上剖切而得到的剖面图。
图39是示出将图37的内壁拆下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0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叠绕线圈成形之后的线圈成形装置550的立体图,是示出将内壁拆下的状态的图。
图41是从轴向、末端侧观察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线圈笼的内侧配置有内侧芯的状态的图。
图42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线圈笼的内侧配设有内侧芯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43是安装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收缩线圈笼的内侧芯的立体图。
图44是将安装有图43所示的收缩线圈笼504k2的内侧芯502a用通过中心轴的平面剖切而得到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使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线圈成形装置以及线圈成形方法。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定子100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将定子100与轴向垂直地剖切而得到的剖面示意图。
图3(a)是构成定子芯2的分割芯20的立体图。
图3(b)是分割芯20的俯视图。
在本说明书中的关于定子100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在称为“轴向”、“周向”、“径向”、“内周侧”、“外周侧”、“内周面”、“外周面”、“内侧”、“外侧”时,是指定子芯2的“轴向”、“周向”、“径向”、“内周侧”、“外周侧”、“内周面”、“外周面”、“内侧”、“外侧”。另外,在称为“上”、“下”时,在成为基准的场所中,设想与轴向垂直的面,以该面作为交界,将包括定子芯2的中心点的那侧设为“下”,将其相反侧设为“上”。另外,在比较高度的高低的情况下,将距定子芯2中心的距离长的一方设为“高”。
在本说明书中的关于线圈成形装置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在称为“轴向”、“周向”、“径向”、“内周侧”、“外周侧”、“内周面”、“外周面”、“内侧”、“外侧”时,是指线圈成形装置的“轴向”、“周向”、“径向”、“内周侧”、“外周侧”、“内周面”、“外周面”、“内侧”、“外侧”。另外,在称为“上”、“下”时,在成为基准的场所中,设想与轴向垂直的面,以该面为作交界,将包括线圈成形装置的中心点的那侧设为“下”,将其相反侧设为“上”。另外,在比较高度的高低的情况下,将距线圈成形装置的中心的距离长的一方设为“高”。
另外,在定子100中,将作为线圈4的一方末端线的第一末端线42a、和作为另一方末端线的第二末端线42b分别从定子芯2向轴向上方延伸出的那侧设为末端侧,将其相反侧(无末端线的那侧)设为末端侧相反侧。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00具备:圆筒状的定子芯2;通过在周向上结合多个(在此48根)叠绕线圈4(以下简称为线圈4)而构成的定子线圈10。
如图2、3所示,定子芯2由在周向上分割的多个分割芯20构成。分割芯20具有完全相同的形状,由在周向上等分的背轭(日文:バックヨーク)22、和从背轭22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的齿21构成。如图2所示,在组合时,在相邻的齿21的周向之间形成收纳定子线圈10的插槽5。
此外,虽然未图示,在定子芯2与定子线圈10之间安装有确保相互的绝缘性的片状的绝缘部件。
定子线圈10是将详细后述的多个线圈4结合而构成的,U相、V相、以及W相这3相的线圈群被Y形接线。各线圈4的插槽收纳部在轴向的两端部处从定子芯2露出,跨越多个(在此6个)齿21地插入到其他插槽5内而卷绕到定子芯2。即,定子线圈10是分布绕组线圈。
图4是示出向将多个线圈4组合而结合起来的线圈笼即定子线圈10插入分割芯20的工序的示意图。
定子线圈10是将线圈4在周向上等间隔地排列而以笼状构成的。以将线圈4隔着绝缘部件配置到在2个齿21周向之间形成的插槽5的方式,相对于定子线圈10从径向外侧向内侧,插入安装有未图示的绝缘部件的分割芯20。若相对于定子线圈10组装所有分割芯20并进行线圈4的端部的接线,则成为组装有定子芯2和定子线圈10而成的定子100。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线圈4、插槽5以及齿21分别成为48个的定子线圈10以及定子芯2,但不限于此。
接下来,说明线圈4。
图5(a)是作为构成定子线圈10的最小单位的线圈4的主视图。
图5(b)是从末端侧观察线圈4的俯视图。
图5(c)是从末端侧相反侧观察线圈4的俯视图。
线圈4是将由导体部和覆盖导体部的表面的绝缘覆膜构成的1根导线3以大致六边形形状叠绕而成形的。即,被成形为同芯卷绕。另外,如图5(b)所示,作为导线3,使用剖面是圆形的圆线,但也可以使用剖面是矩形的扁线。
图6是将配设有1个线圈4的定子芯2相对轴向垂直地剖切而得到的剖面的局部示意图。
将线圈4中的收纳于插槽5的部分称为插槽收纳部41。另外,在将插槽收纳部41之间在定子芯2的轴向端面上连结的部分中,将存在于线圈4的末端侧的部分称为末端侧线圈终端部42c,将存在于末端侧相反侧的部分称为末端侧相反侧线圈终端部43(第一末端侧相反侧线圈终端部43a、第二末端侧相反侧线圈终端部43b)(详细后述)。另外,将从插槽收纳部41在轴向上延伸出的端部称为第一末端线42a、第二末端线42b。
接下来,说明线圈4的详细的形状、和定子芯2的插槽5内的导线3的各部分的收纳位置关系。
在图6中,示出了一个线圈4的收纳状态,所以导线3的剖面仅描绘4个部位。实际上,在1个插槽5中,收纳有4根导线(线圈4用1根导线构成,但在仅着眼于插槽5内时成为4根)。将收纳最内侧的导线3的位置设为A(A线道),将A外侧的收纳位置设为B(B线道),将B外侧的收纳位置设为C(C线道),将最外侧的收纳位置设为D(D线道)。
插槽收纳部41中的、位于图5(a)中的纸面左侧的一方插槽收纳部41(两根一组)是第一插槽收纳部41a。位于纸面右侧的另一方插槽收纳部41(两根一组)是第二插槽收纳部41b。另外,如图5(a)、图6所示,第一插槽收纳部41a由在插槽5内位于定子芯2内侧的第一插槽内侧收纳部41a1、和位于外侧的第一插槽外侧收纳部41a2构成。同样地,第二插槽收纳部41b由在另一插槽5内位于内侧的第二插槽内侧收纳部41b1、和位于外侧的第二插槽外侧收纳部41b2构成。末端侧相反侧线圈终端部43由第一末端侧相反侧线圈终端部43a和第二末端侧相反侧线圈终端部43b构成。
在着眼于1个线圈4时,与第一末端线42a相连的第一插槽外侧收纳部41a2从末端侧向末端侧相反侧,收纳到某个插槽5的C位置。另外,从该插槽5向末端侧相反侧延伸出的导线3成为第一末端侧相反侧线圈终端部43a,跨越6个齿21而在另一插槽5的B位置成为第二插槽内侧收纳部41b1而被收纳。
而且,从该插槽5向末端侧延伸出的导线3成为末端侧线圈终端部42c,跨越上述的6个齿21而返回,在最初的插槽5的A的位置成为第一插槽内侧收纳部41a1而被收纳。另外,从该插槽5向末端侧相反侧延伸出的导线3成为第二末端侧相反侧线圈终端部43b,在先前的第一末端侧相反侧线圈终端部43a上交叉,跨越6个齿21,在上述的另一插槽5的D位置成为第二插槽外侧收纳部41b2而被收纳,向轴向末端侧延伸出而成为第二末端线42b。
至此,着眼于1个线圈4而说明了构成线圈4的各部分如何构成,是否配设于定子芯2。接下来,着眼于1个插槽5,说明某个插槽5内的导线3的配置。
在1个插槽5中,某个线圈4的第一插槽内侧收纳部41a1收纳到A位置,相同的线圈4的第一插槽外侧收纳部41a2收纳到C位置。另外,在B的位置收纳另一线圈4的第二插槽内侧收纳部41b1,在D的位置收纳上述另一线圈4的第二插槽外侧收纳部41b2。这样,在1个插槽5内,将构成某个线圈4的第一插槽收纳部41a的导线3、和构成另一线圈4的第二插槽收纳部41b的导线3交替收纳有4根(实际的物理上的导线的数量是2根)。
如图5(b)、图6所示,在末端侧线圈终端部42c设置有移线部42c1,该移线部42c1用于调整位置以使第二插槽内侧收纳部41b1相对于第一插槽内侧收纳部41a1向径向外侧位移1根导线3的量(在此为直径量)。
如图5(c)、图6所示,在第一末端侧相反侧线圈终端部43a设置有移线部43a1,该移线部43a1用于调整位置以使第一插槽外侧收纳部41a2相对于第二插槽内侧收纳部41b1向径向外侧位移导线3的直径量。
同样地,在第二末端侧相反侧线圈终端部43b设置有移线部43b1,该移线部43b1用于调整位置以使第二插槽外侧收纳部41b2相对于第一插槽内侧收纳部41a1向径向外侧位移导线3的直径的3倍量。另外,第二末端侧相反侧线圈终端部43b被配置成从轴向上侧覆盖第一末端侧相反侧线圈终端部43a,在从末端侧相反侧观察时,移线部43b1和移线部43a1交叉。
接下来,说明作为线圈4的中间成形体的中间线圈6的制造工序。
图7是示出将线圈4成形的工序的概略的流程图。
首先,针对直线状的导线3连续地实施第一平面弯曲工序和第二平面弯曲工序,将成为线圈4的起源的平面状的中间线圈6成形。
接下来,通过线圈展开工序将中间线圈6展开,成形为能够安装到定子芯2的立体形状的线圈4。
图8是结束第一平面弯曲工序后的导线3的俯视图。
图9是图8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通过第一平面弯曲工序,将直线状的导线3在平面上以对折的方式折弯。将通过第一平面弯曲工序弯曲的部分设为第一曲部62c1。
在使导线3以发夹形状弯曲而成形第一曲部62c1时,如图9所示,在具有预定的直径的销7等上卷绕导线3并使之折回。此时,以在折回后的导线3彼此之间不隔开间隙的方式,从接近销7的部分(图所示的N部分)相互接触。第一曲部62c1的形状不限于图9所示的发夹形状,能够使导线3折回成两部分并使导线3彼此相互接触即可。
图10是结束第二平面弯曲工序后的中间线圈6的俯视图。
接下来,如图10所示,将结束第一弯曲工序后的导线3进一步在同一平面上2根一起以对折方式折回。此时,以使无第一曲部62c1的一侧稍微变长的方式折回。于是,在与第一曲部62c1相反的方向上成形第二曲部63。在第二曲部63中,导线3被双重地重叠而弯曲。
这样,通过使1根导线3在同一平面上折回二次,将以使4根导线3重叠的方式并排地排列的(严密而言导线3是连续的1根,但为便于说明,将导线3各自的直线部分作为1根而进行说明)平面状的中间线圈6成形。
从图10所示的上侧2根导线3(将直线部分数为1根)的X1-X1线看的左侧部分是第一折回部62c(末端侧折回部)。另外,在第一折回部62c中的从图10的纸面X2-X2线看的左侧部分是第一曲部62c1。通过后面的线圈展开工序,第一折回部62c成为线圈4的末端侧线圈终端部42c,第一曲部62c1成为移线部42c1。
另外,从图10所示的Y1-Y1线起右侧并且双重地折回的导线3的内侧的部分是第二内侧折回部63a(末端侧相反侧折回部),外侧部分是第二外侧折回部63b(末端侧相反侧折回部)。另外,第二内侧折回部63a中的从图10所示的Y2-Y2线看的右侧部分是第二内侧曲部63a1,第二外侧折回部63b的该部分是第二外侧曲部63b1。
通过后面的线圈展开工序,第二内侧折回部63a成为线圈4的第一末端侧相反侧线圈终端部43a,第二外侧折回部63b成为第二末端侧相反侧线圈终端部43b。另外,第二内侧曲部63a1成为第一末端侧相反侧线圈终端部43a的移线部43a1,第二外侧曲部63b1成为第二末端侧相反侧线圈终端部43b的移线部43b1。
这样,中间线圈6的图10所示的中间部分(用B1表示的范围)的直线部61a1~61b2是通过后面的线圈展开工序成为线圈4的插槽收纳部41的部分。直线部61a1成为第一插槽内侧收纳部41a1,直线部61b1成为第二插槽内侧收纳部41b1,直线部61a2成为第一插槽外侧收纳部41a2,直线部61b2成为第二插槽外侧收纳部41b2。
中间线圈6的直线部61a1~61b2按照在插槽5内配置的位置从成为内侧的部分到成为外侧的部分的顺序排列。此外,在此,中间线圈6的直线部成为在线圈4的各插槽收纳部内导线3在径向上从配置于内侧的部分依次排列的结构,但也可以是相反的顺序。
接下来,说明将中间线圈6成形为线圈4的线圈成形装置、和使用该线圈成形装置由中间线圈6成形线圈4的方法。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0所示的中间线圈6的导线3中的、包括直线部61a1的纸面左端至右端的部分称为第1线。同样地,将包括直线部61b1的部分称为第2线,将包括直线部61a2的部分称为第3线,将包括直线部61b2的部分称为第4线。
图11是示出线圈成形装置50的结构的概念图。线圈成形装置50包括:成形模具1S~4S,它们将中间线圈6成形为线圈4的形状;夹紧模具1C~4C,它们相对于成形模具1S~4S固定中间线圈6;外壁OUT,从外周侧保持中间线圈6;内壁IN,从内周侧保持中间线圈6;驱动方向转换机构51,其单独地转换成形模具1S~4S、夹紧模具1C~4C、外壁OUT、内壁IN的驱动方向;作为驱动机构的马达52,其对驱动方向转换机构51施加驱动力;以及控制器53,控制对马达52的驱动量和驱动方向转换机构51。
图12(a)是从末端侧观察线圈成形装置50的主要部分立体图,示出安装中间线圈6之前的状态(准备位置)。驱动方向转换机构51、马达52以及控制器53省略。
图12(b)是从末端侧观察线圈成形装置50的主要部分立体图,示出安装了中间线圈6的状态(把持位置)。
图12(c)是从末端侧观察线圈成形装置50的主要部分立体图,示出将中间线圈6成形为线圈4的形状后的状态(成形位置)。
图13(a)是示出将图12(b)的左侧的内壁IN拆下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b)是示出将图12(c)的左侧的内壁IN拆下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a)是从末端侧观察线圈成形装置50的俯视图,示出安装中间线圈6之前的状态。
图14(b)是从末端侧观察线圈成形装置50的俯视图,示出安装了中间线圈6的状态。
图14(c)是从末端侧观察线圈成形装置50的俯视图,示出将中间线圈6成形为线圈4的形状后的状态。
图15(a)是从末端侧相反侧观察线圈成形装置50的主要部分立体图,示出安装中间线圈6之前的状态。由于是从相反侧观察图12(a)的图,所以左右与图12(a)相反。
图15(b)是从末端侧相反侧观察线圈成形装置50的主要部分立体图,示出安装了中间线圈6的状态。由于是从相反侧观察图12(b)的图,所以左右与图12(b)相反。
图15(c)是从末端侧相反侧观察线圈成形装置50的主要部分立体图,示出将中间线圈6成形为线圈4的形状后的状态。由于是从相反侧观察图12(c)的图,所以左右与图12(c)相反。
图16(a)是示出将图15(b)的右侧的内壁IN拆下的状态的立体图。由于是从相反侧观察图13(a)的图,所以左右与图13(a)相反。
图16(b)是示出将图15(c)的右侧的内壁IN拆下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7(a)是从末端侧相反侧观察线圈成形装置50的俯视图,示出安装中间线圈6之前的状态。由于是从相反侧观察图14(a)的图,所以左右与图14(a)相反。
图17(b)是从末端侧相反侧观察线圈成形装置50的俯视图,示出安装了中间线圈6的状态。由于是从相反侧观察图14(b)的图,所以左右与图14(b)相反。
图17(c)是从末端侧相反侧观察线圈成形装置50的俯视图,示出将中间线圈6成形为线圈4的形状后的状态。由于是从相反侧观察图14(c)的图,所以左右与图14(c)相反。
图18(a)是线圈成形装置50的与轴向垂直的剖面图,是从末端侧观察剖面的图。示出安装中间线圈6之前的状态。
图18(b)是安装有中间线圈6的线圈成形装置50的与轴向垂直的剖面图,是从末端侧观察剖面的图。示出线圈4的成形前的状态。
图18(c)是线圈成形装置50的与轴向垂直的剖面图,是从末端侧观察剖面的图。示出将中间线圈6成形为线圈4的形状后的状态。
图19是示出安装到线圈成形装置50的中间线圈6的直线部61a1~61b2向插槽收纳部41a1~41b2展开的方向的图。
各图所示的线圈成形装置50的成形模具1S~4S是用于使中间线圈6的第1线~第4线沿着成形模具1S~4S的外周面而由中间线圈6成形线圈4的模具架。夹紧模具1C~4C是用于在与成形模具1S~4S的周向的端面之间夹着固定第1线~第4线的直线部61a1~61b2的固定工具。
如图12、图14(a)所示,线圈成形装置50在未把持中间线圈6的开放状态下,从内侧向外侧在径向上排列配置与轴向垂直的剖面的内周侧以及外周侧分别是圆弧状的内壁IN、夹紧模具1C、成形模具2S、夹紧模具3C、成形模具4S,作为图14(a)的左侧所示的第一群组的构成部件。另外,与这些一群在周向上隔开间隙地从内侧向外侧在径向上排列配置有与轴向垂直的剖面的内周侧以及外周侧分别是圆弧状的成形模具1S、夹紧模具2C、成形模具3S、夹紧模具4C、外壁OUT,作为右侧所示的第二群组的构成部件。
内壁IN、成形模具1S~4S、夹紧模具1C~4C、外壁OUT的外周面以及内周面的与轴向垂直的剖面全部是在将定子芯2假设为与线圈成形装置50从轴向重叠时,各自的曲率中心成为同心的圆弧状。另外,一对成形模具1S和夹紧模具1C处于距线圈成形装置50的旋转轴的轴心P相同距离的位置,径向的宽度相等。成形模具2S和夹紧模具2C、成形模具3S和夹紧模具3C、成形模具4S和夹紧模具4C也是同样的。另外,第一、第二中的任意一个的群组都被配置成成形模具和夹紧模具在径向上交替排列。即,在第一群组中,成形模具2S和4S夹着夹紧模具3C配置,成形模具2S和内壁IN夹着夹紧模具1C配置。另外,在第二群组中,夹紧模具2C和4C夹着成形模具3S配置,成形模具3S和外壁OUT夹着夹紧模具4C配置。因此,在着眼于从周向把持中间线圈6的各直线部61a1~61b2的成形模具和夹紧模具的组合时,朝向外周侧将左右替换而交替配置。内壁IN、成形模具1S~4S、夹紧模具1C~4C、外壁OUT能够将上述曲率中心作为旋转轴的轴心P,分别按顺时针、逆时针旋转。
接下来,说明通过线圈成形装置50,如图12(b)所示把持中间线圈6的中间线圈把持工序。
线圈成形装置50以使中间线圈6的长度方向与线圈成形装置50的轴向一致,使中间线圈6的各直线部61a1~61b2在线圈成形装置的径向上排列的方式,把持中间线圈6。
在内壁IN、夹紧模具1C、成形模具2S、夹紧模具3C、成形模具4S从图12(a)所示的准备位置绕顺时针旋转至图12(b)所示的把持位置,成形模具1S、夹紧模具2C、成形模具3S、夹紧模具4C、外壁OUT从开放位置绕逆时针旋转至把持位置时,从周向的两侧通过成形模具1S和夹紧模具1C遍及全长地把持第1线的直线部61a1,从周向的两侧通过成形模具2S和夹紧模具2C遍及全长地把持第2线的直线部61b1,从周向的两侧通过成形模具3S和夹紧模具3C遍及全长地把持第3线的直线部61a2,从周向的两侧通过成形模具4S和夹紧模具4C遍及全长地把持第4线的直线部61b2。
接下来,说明通过线圈成形装置50,将中间线圈6成形为线圈4的形状的线圈成形工序。
在中间线圈把持工序中,从把持着中间线圈6的各直线部61a1~61b2的状态,原样地把持各个直线部61a1~61b2,如图14(c)、图18(c)所示,使内壁IN、成形模具2S、夹紧模具2C、成形模具4S、夹紧模具4C绕顺时针旋转22.5度至线圈成形位置。
与此同时,使成形模具1S、夹紧模具1C、成形模具3S、夹紧模具3C、外壁OUT绕逆时针旋转22.5度至线圈成形位置。由此,第1线和第3线这2根、以及第2线和第4线这2根分离到在周向上离开45度的位置。针对360度存在48个插槽,所以在45度中,分离6插槽量。由此,直线部61a1~61b2被成形为线圈4的插槽收纳部41a1~41b2。
接下来,说明由中间线圈6成形线圈4的各线圈终端部的过程。为便于说明,主要使用第1线进行说明。如图12(a)~(c)所示,在内壁IN的外周面与成形模具2S的内周面之间形成引导槽A,同样地,在成形模具2S与成形模具4S之间形成引导槽C,在成形模具1S与成形模具3S之间形成引导槽B,在成形模具3S与外壁OUT之间形成引导槽D。引导槽A~D距线圈成形装置50的轴心P的距离分别等于图6所示的插槽收纳部41a1~41b2的、从定子100的轴心至图6所示的A~D位置的距离。即,定子芯2中的A~D位置与线圈成形装置50中的引导槽A~D的位置对应,引导槽A和引导槽B距离线圈成形装置50的轴心P的距离相差被引导到引导槽A的导线3的1根量(在此为直径量)。线圈4的末端侧线圈终端部42c、第一末端侧相反侧线圈终端部43a、第二末端侧相反侧线圈终端部43b,在引导槽A~D内沿着成形模具1S~4S的轴向端面成形。各引导槽A~D成为引导线圈终端部42c、43a、43b的槽。
在从图12(b)、图13(a)所示的把持位置驱动线圈成形装置50的内壁IN、成形模具1S~4S、夹紧模具1C~4C、外壁OUT,移动到图13(b)所示的成形位置时,第1线的直线部61a1被成形模具1S和夹紧模具1C把持而绕逆时针移动,第2线的直线部61b1被成形模具2S和夹紧模具2C把持而绕顺时针移动,所以,在直线部61a1的末端侧端部与直线部61b1的末端侧端部之间形成的第一折回部62c在线圈成形装置50的周向上逐渐延长。
此时,第一折回部62c的靠图14(c)所示的夹紧模具1C侧的不足一半(除了第一曲部62c1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处于引导槽A内,靠夹紧模具2C侧的不足一半的部分处于引导槽B内。在成形模具1S的末端侧并且夹紧模具1C侧的角处,设置有倾斜地切掉而成的斜边部成形斜坡1sst(末端侧斜边成形斜坡)。另外,在成形模具1S的末端侧相反侧并且夹紧模具1C侧的角处,也设置有倾斜地切掉而成的斜边部成形斜坡1ssh(末端侧相反侧斜边成形斜坡)。
逐渐延长的第一折回部62c的靠夹紧模具1C侧的不足一半的部分,沿着成形模具1S的斜边部成形斜坡1sst被成形为斜边部42cs1。第一折回部62c的靠夹紧模具2C侧的不足一半的部分,同样地沿着在成形模具2S的末端侧并且夹紧模具2C侧的角处形成的斜边部成形斜坡2sst被成形为斜边部42cs2。此外,斜边部42cs1、42cs2在从径向内侧观察时,如图13(b)看起来倾斜,但在从末端侧观察时,沿着内壁IN、成形模具1S以圆弧状弯曲。此外,实际上,引导槽A、B的径向宽度大于导线3的直径,所以不会成为完全的圆弧形状。
但是,如图13(a)所示,斜边部成形斜坡1sst、2sst的最末端侧的端部,分别与轴向垂直地被切削。该部分是切口1skt、2skt。在线圈成形装置50的各可动构成部件处于成形位置时,成形模具1S的切口1skt和成形模具2S的切口2skt在径向上倾斜地从引导槽A连通到引导槽B,形成在轴向上凹陷的移线槽M1。通过该移线槽M1中,成形末端侧线圈终端部42c的移线部42c1。这样,通过使线圈成形装置50的各可动构成部件从把持位置移动到成形位置,沿着线圈成形装置50的引导槽A内、引导槽B内、斜边部成形斜坡1sst、2sst、移线槽M1的底部,成形末端侧线圈终端部42c。此外,在末端侧,不存在结合第3线和第4线的线圈终端部,所以,在成形模具3S、4S的末端侧无斜边部成形斜坡、切口。
另外,即使无斜边部成形斜坡和切口,也能够成形线圈终端部,但通过设置它们,能够以接近设计值的形状成形末端侧线圈终端部42c。
接下来,说明第一末端侧相反侧线圈终端部43a的成形。
在从图16(a)所示的把持位置,驱动线圈成形装置50的内壁IN、成形模具1S~4S、夹紧模具1C~4C、外壁OUT,移动到图16(b)所示的成形位置时,如图18所示,第2线的直线部61b1被成形模具2S和夹紧模具2C把持,第3线的直线部61a2被成形模具3S和夹紧模具3C把持。而且,在成形模具2S、3S、夹紧模具2C、3C移动到成形位置时,在直线部61b1的末端侧相反侧端部与直线部61a2的末端侧相反侧端部之间形成的第二内侧折回部63a,在线圈成形装置50的周向上逐渐延长。
此时,第二内侧折回部63a的靠夹紧模具2C侧的不足一半的部分,处于末端侧相反侧的引导槽B内,靠夹紧模具3C侧的不足一半的部分,处于末端侧相反侧的引导槽C内。在成形模具2S的末端侧相反侧并且夹紧模具2C侧的角处,设置有倾斜地切掉而成的斜边部成形斜坡2ssh。另外,在成形模具3S的末端侧相反侧并且夹紧模具3C侧的角处,也设置有倾斜地切掉而成的斜边部成形斜坡3ssh。
逐渐地延长的第二内侧折回部63a的靠夹紧模具2C侧的不足一半的部分,沿着图17(c)所示的成形模具2S的斜边部成形斜坡2ssh成形为斜边部43as1。第二内侧折回部63a的靠夹紧模具3C侧的不足一半的部分,同样地沿着在成形模具3S的末端侧相反侧并且夹紧模具3C侧的角处形成的斜边部成形斜坡3ssh成形为斜边部43as2。
斜边部成形斜坡2ssh、3ssh的最末端侧相反侧的端部,分别与轴向垂直地切削。该部分是切口2skh、3skh。在线圈成形装置50的各可动构成部件处于成形位置时,成形模具2S的切口2skh和成形模具3S的切口3skh在径向上倾斜地连通,形成在轴向上凹陷的图17(c)所示的移线槽M2。
通过该移线槽M2中,成形第一末端侧相反侧线圈终端部43a的移线部43a1。这样,通过使线圈成形装置50的各可动构成部件从把持位置移动到成形位置,沿着线圈成形装置50的末端侧相反侧的引导槽B内、引导槽C内,斜边部成形斜坡2ssh、3ssh、移线槽M2的底部,成形第一末端侧相反侧线圈终端部43a。
接下来,说明末端侧相反侧的、第二末端侧相反侧线圈终端部43b的成形。实际上,上述第一末端侧相反侧线圈终端部43a的成形工序、和以下说明的第二末端侧相反侧线圈终端部43b的成形工序同时行进。
在从图16(a)所示的把持位置,驱动线圈成形装置50的内壁IN、成形模具1S~4S、夹紧模具1C~4C、外壁OUT,移动到图16(b)所示的成形位置时,第1线的直线部61a1被成形模具1S和夹紧模具1C把持,第4线的直线部61b2被成形模具4S和夹紧模具4C把持。而且,在成形模具1S、4S、夹紧模具1C、4C移动到成形位置时,在直线部61a1的末端侧相反侧端部与直线部61b2的末端侧相反侧端部之间形成的第二外侧折回部63b,在线圈成形装置50的周向上逐渐地延长。
此时,第二外侧折回部63b的靠夹紧模具1C侧的1/3程度的部分,处于末端侧相反侧的引导槽A内,靠夹紧模具4C侧的1/3程度的部分,处于末端侧相反侧的引导槽D内。在成形模具1S的末端侧相反侧并且夹紧模具1C侧的角处,设置有倾斜地切掉而成的斜边部成形斜坡1ssh。另外,在成形模具4S的末端侧相反侧并且夹紧模具4C侧的角处,也设置有倾斜地切掉而成的斜边部成形斜坡4ssh。
逐渐地延长的第二外侧折回部63b的靠夹紧模具4C侧的1/3程度的部分,沿着图17(c)所示的成形模具4S的斜边部成形斜坡4ssh成形为斜边部43bs1。第二外侧折回部63b的夹紧模具1C的1/3程度的部分,同样地沿着在成形模具1S的末端侧相反侧并且夹紧模具1C侧的角处形成的斜边部成形斜坡1ssh成形为斜边部43bs2。
在斜边部成形斜坡1ssh、4ssh中,末端侧相反侧端部分别与轴向垂直地切削。该部分是切口1skh、4skh。在线圈成形装置50的各可动构成部件处于成形位置时,成形模具1S的切口1skh和成形模具4S的切口4skh在径向上倾斜地形成与先前的移线槽M2连通的图17(c)所示的移线槽M3。
通过该移线槽M3中,将第一末端侧相反侧线圈终端部43a的轴向上方在径向上倾斜地横切,成形第二末端侧相反侧线圈终端部43b的移线部43b1。这样,通过使线圈成形装置50的各可动构成部件从把持位置移动到成形位置,沿着线圈成形装置50的末端侧相反侧的引导槽A内、引导槽D内、斜边部成形斜坡1ssh、4ssh、移线槽M3的底部,在径向上倾斜地横跨在第一末端侧相反侧线圈终端部43a的移线部43a1之上而成形第二末端侧相反侧线圈终端部43b。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线圈成形方法,能够将直线状地切出的导线3通过在平面上成形为中间线圈6的平面弯曲工序(第一曲工序、第二弯曲工序)、和把持成为插槽收纳部的中间线圈的直线部61a1~61b2并在周向的相反方向上相对距离交替扩大的线圈展开工序这2个工序成形线圈4,所以能够抑制线圈4的制造工序数,能够提高线圈4的生产率。
另外,能够全部同时成形叠绕线圈4的各插槽收纳部41a1~41b2、各线圈终端部42c、43的斜边部42cs1等、移线部42c1等,所以能够提高线圈4的成形性和精度。
另外,在一旦成形平面状的中间线圈6之后,展开为与实际的线圈形状相同的形状的同芯卷绕形状的线圈4,所以线圈4的成形性良好。另外,在向装配有多个线圈4的定子线圈10插入分割芯20时,无线圈4的形状变化,能够防止导线3的覆膜的损伤。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线圈成形装置,能够使用成形模具1S~4S、夹紧模具1C~4C从周向的两侧把持中间线圈6的直线部61a1~61b2,以与安装到定子芯2的位置的曲率相同的曲率在周向上展开,所以能够以与将成形后的线圈4的各插槽收纳部41a1~41b2收纳到定子芯2的插槽5时的相互的位置关系相同的位置关系,一次高精度地成形。
另外,能够与将线圈4安装到定子芯2的位置处的定子芯2的曲率匹配地,将线圈终端部42c、43成形为圆弧形状,所以能够实现精度高的线圈4的形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构成线圈成形装置50的第一、第二各群组的各部件从中间线圈6的把持位置分别向相反方向旋转22.5度(3插槽量),但也可以固定构成一方插槽收纳部41的2根直线部,并使构成另一方插槽收纳部的2根直线部旋转45度(6插槽量)。即,能够使中间线圈6的直线部61a1~61b2以它们之间的相对距离交替在周向的相反方向上扩大的方式移动即可,例如,能够以如果从成形模具1S观察则看起来成形模具2S旋转,如果从成形模具2S观察则看起来成形模具1S旋转的方式,使相邻的成形模具相互相对地旋转即可。夹紧模具也是同样的。
实施方式2.
以下,使用附图,以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线圈成形装置以及线圈成形方法。
图20是定子200的主要部分剖面图。
如图20所示,线圈204是为了提高相对于插槽5的占空系数而使插槽收纳部241(241a1~241b2)的剖面成形为沿着插槽5的形状的梯形形状的线圈。
接下来,说明线圈204的成形方法。图20所示的定子芯2的与插槽5的轴向垂直的剖面形状是向外周侧扩大的梯形形状,所以该线圈204的插槽收纳部241a1~241b2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剖面形状也成形为梯形形状。此外,插槽收纳部41的剖面形状不限于梯形形状而也可以是例如矩形形状。
图21是示出成形线圈204的工序的概略的流程图。
图22是示出导线3的剖面形状成形部和模具的配置的图。
图23是示出成形中间线圈206的直线部261a1的前后的示意图,图23(a)示出成形前,图23(b)示出成形后。
图24是中间线圈206的俯视图。
图25(a)是安装有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中间线圈206的线圈成形装置50的与轴向垂直的剖面图,是从末端侧观察剖面的图。示出线圈204的成形前的状态。
图25(b)是线圈成形装置50的轴向的剖面图。示出将中间线圈206成形为线圈204的形状后的状态。
图26是示出安装到线圈成形装置50的中间线圈206的直线部261a1~261b2向插槽收纳部241a1~241b2展开的方向的图。
在插槽收纳部241a1~241b2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剖面形状是梯形形状的情况下,各线的成形模具1S~4S和夹紧模具1C~4C对导线3的各直线部261a1~261b2进行夹紧的周向端部部分(夹紧部)的形状也成为沿着中间线圈206的直线部261a1~261b2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剖面形状的形状。由此,在使直线部261a1~261b2在周向上旋转而对线圈进行成形的途中,导线3的剖面形状不会扭转,能够以在线圈204的成形后也使梯形形状的剖面形状朝向定子芯2的轴心方向排列的方式,成形线圈204。
以使成为直线状的导线3的插槽收纳部241a1~241b2的4个部位的直线部261b2、261a1、261b1、261a2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剖面形状分别沿着成为线圈204而收纳到插槽5的场所的与轴向垂直的剖面形状的方式,预先对导线3进行成形。即,导线3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被折回2次,所以在导线3处于直线状态的状态下加工时,需要以使外周侧和内周侧成为相反的方式,成形直线部261b2和261b1的组、以及261a1和261a2的组。因此,为了从直线状的导线3将4个部位的直线部261a1~261b2各自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剖面加工成梯形形状,图23所示的下模具261a1d、上模具261a1u的集合(日文:セット)需要4组。
将如上所述加工直线部261a1~261b2而成的导线3按照实施方式1所示的要点成形为平面状的中间线圈206,之后,成形线圈204。将导线3的与直线部261b2、261a1、261b1、261a2对应的部分配置到与各自的形状对应的下模具261b2d、261a1d、261b1d、261a2d内,使用与各个下模具对应的上模具261a1u等,以使长度方向垂直剖面成为梯形形状的方式,成形直线部261a1~261b2(剖面形状成形部成形工序A)。
之后,通过与实施方式的1同样地实施平面弯曲工序,成形图23所示的中间线圈206。将与长度方向垂直的剖面成形为梯形形状的4根插槽收纳部241a1~241b2逐根把持,使4根插槽收纳部241a1~241b2分别在预定的旋转方向上旋转预定的旋转角度,交替向相反方向在扩大的方向上移动。
如以上所述,在假设将线圈成形为叠绕线圈形状之后,进行插槽收纳部的剖面形状的成形时,线圈变形而得不到期望的最终形状。另外,在将线圈成形为叠绕线圈形状之后成形线圈的剖面形状的情况下,实施挤压(日文:潰し)加工的部分的两端之间延伸,插槽收纳部的长度在轴向上变长,线圈终端部在轴向上变高。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线圈成形装置50以及线圈成形方法,在将1根导线3中的成为线圈204的插槽收纳部241a1~241b2的部分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剖面形状预先成形的基础上,成形线圈204,所以能够以使线圈204接近期望的最终形状的形状成形线圈204,线圈204的成形性高。另外,在使线圈204成为最终形状之前,成形要成为插槽收纳部241a1~241b2的直线部261a1~261b2的剖面形状,所以最终形状中的线圈204的插槽收纳部241a1~241b2无延伸,能够降低线圈204的线圈终端部。
图2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其他线圈204b的主视图。
将导线3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剖面形状预先成形为梯形的剖面形状成形部S的范围,也可以比成形后的线圈的插槽收纳部241的区域B2更长地成形。使导线3的剖面形状成形部S延长至与线圈204b的末端侧线圈终端部242c、第一末端侧相反侧线圈终端部243a、第二末端侧相反侧线圈终端部243b、第一末端线242a、第二末端线242b的一部分相当的部分而成形。即,在针对中间线圈的剖面形状成形部成形工序A中,在包括直线部261a1~261b2且比直线部261a1~261b2长的范围,成形导线3的剖面形状。
由此,即使在成形中间线圈时在直线状的导线3的剖面形状成形部有位置偏移的情况下,也能够制造在将中间线圈成形为线圈204b时插槽收纳部241b的剖面形状被可靠地成形的线圈204b。
另外,能够使成为各线圈终端部中的成为锥形形状的剖面形状成形部S与剖面形状是圆形的非成形部N的交界部K、和插槽收纳部241b与末端侧线圈终端部242c、第一末端侧相反侧线圈终端部243a、第二末端侧相反侧线圈终端部243b的交界的圆弧部R的位置错开,所以能够防止导线3在交界部K中弯曲而导线3的绝缘劣化。此外,4个部位的剖面形状成形部S的长度也可以不同。
实施方式3.
以下,使用附图,以与实施方式1、2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线圈成形装置以及线圈成形方法。
与实施方式2同样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线圈304是为了提高相对于插槽5的占空系数而使插槽收纳部的剖面成形为沿着插槽5的形状的形状的线圈304。以下,说明该线圈304的成形方法。在此,与实施方式2同样地,说明梯形的剖面形状的情况。
图28是示出成形线圈304的工序的概略的流程图。是由直线状的导线3,用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方法,首先成形平面卷绕形状的中间线圈306,之后将4根中间线圈306的插槽收纳部同时进行剖面形状成形(剖面形状成形部成形工序B),成形线圈304这样的流程。
图29是示出将中间线圈306的直线部361a1~361b2成形前后的示意图,图29(a)示出成形前,图29(b)示出成形后。
如图29(a)、(b)所示,在下模具361d内统一配置4根中间线圈306的直线部361a1~361b2(剖面形状成形部),由上模具361u同时成形4根。之后,用与实施方式2同样的方法,成形线圈304。
根据本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线圈成形装置以及线圈成形方法,除了得到与实施方式2同样的效果以外,能够一次成形4个部位的剖面形状成形部,所以能够抑制线圈304的工序数,能够提高线圈304的生产率。
另外,在成形中间线圈306之后进行插槽收纳部的形状成形,所以相比于实施方式2,中间线圈306的剖面形状成形部的偏移少,成形性良好。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中,通过使导线3的剖面形状成形部的范围比线圈304的插槽收纳部长,多余地挤压导线3,也能够与实施方式2同样地制造插槽收纳部41的剖面形状被可靠地成形的线圈304。另外,能够防止导线3的绝缘性的劣化。此外,4根各导线3的剖面形状成形部的成形范围也可以不同。
实施方式4.
以下,使用附图,以与实施方式1~3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线圈成形装置以及线圈成形方法。在实施方式1~3中,说明了插槽收纳部41的数量是4根的线圈。在本实施方式4中,说明插槽收纳部是6根的线圈。
图30是具有6根插槽收纳部的叠绕线圈用的中间线圈406的俯视图。
图31(a)是将中间线圈406展开而成形的线圈404的主视图。
图31(b)是从末端侧观察线圈404的俯视图。
图31(c)是从末端侧相反侧观察线圈404的俯视图。
与实施方式1~3同样地,通过把持成为平面卷绕形状的中间线圈406的插槽收纳部的各直线部461a1~461b2,以使距离交替在周向上向相反方向离开的方式展开,而对线圈404进行成形。
在本实施方式4中,示出了插槽收纳部是6根的情况,但插槽收纳部不限于6根,在8根、10根等4根以上并且偶数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在将平面卷绕形状的中间线圈成形之后进行线圈展开,而成形线圈404。
根据本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线圈成形装置以及线圈成形方法,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在成形平面状的中间线圈406之后展开而成形为叠绕线圈404,所以能够以期望的最终形状成形线圈404,线圈404的成形性高。另外,能够用在平面上进行的平面弯曲工序、和线圈展开工序这2个工序进行线圈成形,所以线圈404的制造工序数少且线圈404的生产率高。
实施方式5.
以下,使用附图,以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线圈成形装置以及线圈成形方法。在实施方式1中,用将分割芯20从外周侧插入到作为组合多个叠绕线圈4而成的线圈笼的定子线圈10的方法,制造出定子100。另外,详细说明了成形线圈4的线圈成形装置50以及线圈成形方法。在本实施方式5中,说明用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工序制造的叠绕线圈的线圈成形装置以及线圈成形方法。此外,在实施方式5中,中间线圈的成形方法也与实施方式1相同。
图32是在定子芯502安装有收缩线圈笼504k2的状态的定子500的立体图。
图33是从其轴向观察定子芯502的图。
如图33所示,定子芯502由内侧芯502a、和相对于内侧芯502a独立并且内周面与内侧芯502a的外周面嵌合的圆筒状的外侧芯502b构成。内侧芯502a由多个齿521和多个连结部521a构成。
多个齿521在周向上隔开恒定的间隔放射状地配置。连结部521a连结邻接的齿521的径向内侧的前端部彼此。另外,用多个齿521的径向内侧的前端部和多个连结部521a形成1个环状体。邻接的齿521之间成为插槽505。另外,外侧芯502b成为定子芯502的背轭。
图34是组合了多个叠绕线圈504而成的线圈笼504k的立体图。将如图32所示那样线圈笼504k在径向上收缩而进入到内侧芯502a的结构称为收缩线圈笼504k2。在图32所示的定子500中,第一末端线542a和第二末端线542b尚未在周向上折弯、并且未通过焊接等接合。
图35是作为构成线圈笼504k的1个单位线圈的叠绕线圈504(以下简称为线圈504)的正面示意图。
图36是线圈504的侧面示意图。
在本实施方式5中,线圈504的形状以及线圈笼504k的形状与实施方式1不同。其中,在线圈504中的插槽收纳部541a1~541b2的导线数、各线圈终端部542c、543a、543b的数量、及移线部542c1、543a1、543b1在径向上位置位移的宽度、以及线圈504是将1根导线3卷绕而形成这点,与实施方式1相同。
如图35所示,线圈504的末端侧线圈终端部542c的周向的宽度E1比第一末端侧相反侧线圈终端部543a以及第二末端侧相反侧线圈终端部543b的周向的宽度E2宽。
接下来,说明线圈504的成形方法。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中间线圈506。
图37是把持着中间线圈506的状态的线圈成形装置550的立体图。
图38是将图37在中间线圈506的部分在轴向上剖切而得到的剖面图。
线圈成形装置550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基本上相同,但相比于实施方式1的线圈成形装置50,线圈成形装置550在内壁IN2、外壁OUT2、各夹紧模具1C2~4C2以及成形模具1S2~4S2相对于线圈成形装置550的中心轴倾斜地配置这点不同。即,成形模具1S2~4S2在末端侧的轴向端部和末端侧相反侧的轴向端部,曲率中心都处于线圈成形装置550的中心轴上,但曲率半径不同,末端侧相反侧小。
中间线圈506倾斜与成形模具1S2~4S2的倾斜同样的角度而配置到线圈成形装置550,被各夹紧模具1C2~4C2、成形模具1S2~4S2把持。
图39是示出将图37所示的线圈成形装置550的内壁IN2拆下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0是成形线圈504之后的线圈成形装置550的立体图,是示出将内壁IN2拆下的状态的图。
使用线圈成形装置550的线圈504的成形步骤与实施方式1相同,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通过从图39的状态使内壁IN2、成形模具1S2~4S2、夹紧模具1C2~4C2、外壁OUT2在周向上旋转,将中间线圈506成形为线圈504。
通过使用该线圈成形装置550,能够用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工时成形线圈,所以无需增加制造工序就能够制造具有复杂的形状的线圈504。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500的制造方法。
如图34所示,在线圈笼504k的末端侧的内径大于末端侧相反侧的内径。即,在将图36所示的中心轴X设为线圈笼504k的中心轴时,第一插槽内侧收纳部541a1的末端侧的端部与中心轴X的距离T1大于第一插槽收纳部541a1的末端侧相反侧的端部与中心轴X的距离T2。这样,形成有线圈笼504k的线圈504的第一插槽收纳部541a、第二插槽收纳部541b相对中心轴X倾斜。
图41是从轴向、末端侧观察在线圈笼504k的内侧配置有内侧芯502a的状态的图。
图42是示出在线圈笼504k的内侧配设有内侧芯502a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如图41、42所示,内侧芯502a的外径502aOUT小于线圈笼504k的末端侧端部的内径LT,且大于末端侧相反侧的端部的内径LH。
图43是安装有收缩线圈笼504k2的内侧芯502a的立体图。
图44是将安装有图43所示的收缩线圈笼504k2的内侧芯502a用通过中心轴的平面剖切而得到的剖面图。
为了在内侧芯502a安装线圈笼504k,首先,从线圈笼504k的末端侧在轴向上插入内侧芯502a。此时,各线圈504的插槽收纳部541a1~541b2的末端侧相反侧被倾斜地插入到插槽505内。而且,如图41、图42的箭头Q所示,从线圈笼504k的外周侧向内侧均等地施加力。
于是,如图43所示,线圈笼504k的末端侧向径向内侧收缩,线圈笼504k的插槽收纳部541a1~541b2被完全收纳到内侧芯502a的插槽505内,线圈笼504k成为收缩线圈笼504k2。接下来,向安装有收缩线圈笼504k2的内侧芯502a的外周面压入外侧芯502b的外周面,而得到定子500。
此外,也可以如图39的夹紧模具1C2所示,在实施方式1~5中,在各夹紧模具1c2~4c2设置切口K2。另外,各夹紧模具1c2~4c2的线圈把持部的长度Z1也可以与各成形模具1S2~4S2的线圈把持部的长度Z2不同。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线圈成形装置以及线圈成形方法,即使是具有复杂的形状的线圈504,也能够无需比实施方式1增加制造工序地制造。
另外,通过使用分割成内侧芯502a、外侧芯502b的定子芯502,定子芯502的内周的形状精度优良,能够减少使用定子500的旋转电机的齿槽转矩以及转矩脉动。
此外,在上述线圈成形方法中,说明了线圈504的末端侧线圈终端部542c的宽度E1比末端侧相反侧线圈终端部543a、543b的宽度E2宽的情况,但也可以相反。
此外,本发明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自由地组合各实施方式、或者将各实施方式适宜地变形、省略。

Claims (17)

1.一种线圈成形装置,将由1根导线构成的折弯的中间线圈展开为能够安装于旋转电机的定子芯的不同的2个插槽的叠绕线圈,该定子芯具有环状的轭部、和从所述轭部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齿部,其中,
所述中间线圈是1根导线遍及全长地在平面上被平面弯曲加工而成的,
使所述导线的两端部朝向作为末端侧的同一方向,使4根以上的偶数的直线部重叠地并排,所述导线的与所述两端部相连的2根所述直线部以外的所述直线部的所述末端侧,分别通过末端侧折回部与其他所述直线部的末端侧相连,
所有所述直线部的末端侧相反侧,分别通过末端侧相反侧折回部以与其他任意所述直线部的末端侧相反侧相连的方式折弯,
所述线圈成形装置具备:
多个成形模具,该多个成形模具将所述末端侧折回部以及所述末端侧相反侧折回部作为所述叠绕线圈的线圈终端部成形,该多个成形模具的与所述线圈成形装置的轴向垂直的剖面的内周侧以及外周侧是圆弧状,该多个成形模具能够将内周面的曲率中心作为旋转轴的轴心相互相对地旋转;
多个夹紧模具,该多个夹紧模具在与各个所述成形模具的周向端面之间分别从周向的两侧把持1根所述直线部,该多个夹紧模具的与所述线圈成形装置的轴向垂直的剖面的内周侧以及外周侧是圆弧状,该多个夹紧模具能够将内周面的曲率中心作为旋转轴的轴心相互相对地旋转;
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驱动各个所述成形模具以及所述夹紧模具旋转;和
驱动方向转换机构,该驱动方向转换机构转换各个所述成形模具以及所述夹紧模具的旋转方向,
从周向的两侧把持各个所述直线部的一对所述成形模具和所述夹紧模具,各自在所述线圈成形装置的径向的宽度相等,
把持从所述线圈成形装置的内周侧向外周侧配置的多个所述直线部的所述成形模具和所述夹紧模具,夹着所述直线部在周向上交替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成形装置,其中,
在所述线圈成形装置的径向的最内周侧配置的所述夹紧模具的内周侧,具备与所述线圈成形装置的轴向垂直的剖面的外周侧是圆弧状,且能够将外周面的曲率中心作为旋转轴的轴心旋转的内壁,
在所述线圈成形装置的径向的最外周侧配置的所述夹紧模具的外周侧,具备与所述线圈成形装置的轴向垂直的剖面的内周侧是圆弧状,且能够将内周面的曲率中心作为旋转轴的轴心旋转的外壁,
在所述内壁与在所述内壁的所述线圈成形装置的径向外侧配置的最初的所述成形模具之间、
所述成形模具与在该成形模具的所述线圈成形装置的径向外侧配置的下一个的所述成形模具之间、以及
所述外壁与在所述外壁的所述线圈成形装置的径向内侧配置的最外周侧的所述成形模具之间,
形成有引导所述线圈终端部的引导槽,
从内侧起第N个引导槽和从内侧起第N+1个引导槽的径向的位置,相差引导到第N个所述引导槽的导线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成形装置,其中,
在所述成形模具的末端侧并且与该成形模具成所述一对的所述夹紧模具侧的角处,设置有倾斜地切掉而成的末端侧斜边部成形斜坡,
在所述成形模具的末端侧相反侧并且与该成形模具成所述一对的所述夹紧模具侧的角处,设置有倾斜地切掉而成的末端侧相反侧斜边部成形斜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成形装置,其中,
在所述末端侧斜边部成形斜坡的最末端侧的端部、和所述末端侧相反侧斜边部成形斜坡的最末端侧相反侧的端部处,具备与轴向垂直地切出的切口。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圈成形装置,其中,
各个所述成形模具以及各个所述夹紧模具的曲率半径,在所述末端侧和所述末端侧相反侧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圈成形装置,其中,
各个所述成形模具以及各个所述夹紧模具的曲率半径,在所述末端侧和所述末端侧相反侧不同,
所述内壁以及所述外壁的曲率半径在所述末端侧和所述末端侧相反侧不同。
7.一种线圈成形方法,将由1根导线构成的折弯的中间线圈展开为向旋转电机的定子芯的不同的2个插槽安装的叠绕线圈,该定子芯具有环状的轭部、和从所述轭部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齿部,其中,
所述中间线圈使所述导线的两端部朝向作为末端侧的同一方向,使4根以上的偶数的直线部重叠地并排,所述导线的与所述两端部相连的2根所述直线部以外的所述直线部的所述末端侧,分别通过末端侧折回部与其他所述直线部的末端侧相连,
所有所述直线部的末端侧相反侧,分别通过末端侧相反侧折回部与其他任意所述直线部的末端侧相反侧相连,
所述线圈成形方法具有:
平面弯曲工序,成形所述中间线圈;和
线圈展开工序,使所述中间线圈的相邻的2根所述直线部之间的相对距离,在将所述叠绕线圈向所述定子芯安装时的周向上相对地扩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成形方法,其中,
在所述线圈展开工序中,使相邻的所述直线部交替在相反方向上扩大而展开所述中间线圈。
9.根据权利要求7或者8所述的线圈成形方法,其中,
在所述平面弯曲加工前,实施将成为在所述定子芯的插槽内收纳的插槽收纳部的所述直线部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剖面形状成形的剖面形状成形部成形工序A。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者8所述的线圈成形方法,其中,
在所述平面弯曲加工后,实施针对所述中间线圈将成为在所述定子芯的插槽内收纳的插槽收纳部的直线部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剖面形状一次成形的剖面形状成形部成形工序B。
11.根据权利要求7或者8所述的线圈成形方法,其中,
在所述平面弯曲加工前,实施将包括成为在所述定子芯的插槽内收纳的插槽收纳部的所述直线部且比所述直线部长的部分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剖面形状成形的剖面形状成形部成形工序A。
12.根据权利要求7或者8所述的线圈成形方法,其中,
在所述平面弯曲加工后,实施针对所述中间线圈将包括成为在所述定子芯的插槽内收纳的所有插槽收纳部的直线部且比所述直线部长的部分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剖面形状一次成形的剖面形状成形部成形工序B。
13.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圈成形方法,其中,
所述剖面形状是矩形。
14.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圈成形方法,其中,
所述剖面形状是梯形。
15.根据权利要求7至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圈成形方法,其中,
所述中间线圈中的在所述叠绕线圈展开时成为最外侧的插槽收纳部的所述直线部和成为最内侧的插槽收纳部的所述直线部,在所述末端侧相反侧通过末端侧相反侧折回部连接。
16.一种线圈成形方法,使用线圈成形装置展开中间线圈,该线圈成形装置将由1根导线构成的折弯的所述中间线圈展开为能够安装于旋转电机的定子芯的不同的2个插槽的叠绕线圈,该定子芯具有环状的轭部、和从所述轭部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齿部,其中,
所述中间线圈是1根导线遍及全长地在平面上被平面弯曲加工而成的,
使所述导线的两端部朝向作为末端侧的同一方向,使4根以上的偶数的直线部重叠地并排,所述导线的与所述两端部相连的2根所述直线部以外的所述直线部的所述末端侧,分别通过末端侧折回部与其他所述直线部的末端侧相连,
所有所述直线部的末端侧相反侧,分别通过末端侧相反侧折回部以与其他任意所述直线部的末端侧相反侧相连的方式折弯,
所述线圈成形装置具备:
多个成形模具,该多个成形模具将所述末端侧折回部以及所述末端侧相反侧折回部作为所述叠绕线圈的线圈终端部成形,该多个成形模具的与所述线圈成形装置的轴向垂直的剖面的内周侧以及外周侧是圆弧状,该多个成形模具能够将内周面的曲率中心作为旋转轴的轴心相互相对地旋转;
多个夹紧模具,该多个夹紧模具在与各个所述成形模具的周向端面之间分别从周向的两侧把持1根所述直线部,该多个夹紧模具的与所述线圈成形装置的轴向垂直的剖面的内周侧以及外周侧是圆弧状,该多个夹紧模具能够将内周面的曲率中心作为旋转轴的轴心相互相对地旋转;
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驱动各个所述成形模具以及所述夹紧模具旋转;和
驱动方向转换机构,该驱动方向转换机构转换各个所述成形模具以及所述夹紧模具的旋转方向,
从周向的两侧把持各个所述直线部的一对所述成形模具和所述夹紧模具,各自在所述线圈成形装置的径向的宽度相等,
把持从所述线圈成形装置的内周侧向外周侧配置的多个所述直线部的所述成形模具和所述夹紧模具,夹着所述直线部而在周向上交替配置,
在所述线圈成形装置的径向的最内周侧配置的所述夹紧模具的内周侧,具备与所述线圈成形装置的轴向垂直的剖面的外周侧是圆弧状,且能够将外周面的曲率中心作为旋转轴的轴心旋转的内壁,
在所述线圈成形装置的径向的最外周侧配置的所述夹紧模具的外周侧,具备与所述线圈成形装置的轴向垂直的剖面的内周侧是圆弧状,且能够将内周面的曲率中心作为旋转轴的轴心旋转的外壁,
在所述内壁与在所述内壁的所述线圈成形装置的径向外侧配置的最初的所述成形模具之间、
所述成形模具与在该成形模具的所述线圈成形装置的径向外侧配置的下一个的所述成形模具之间、以及
所述外壁与在所述外壁的所述线圈成形装置的径向内侧配置的最外周侧的所述成形模具之间,
形成有引导所述线圈终端部的引导槽,
从内侧起第N个引导槽和从内侧起第N+1个引导槽的径向的位置,相差引导到第N个所述引导槽的导线量,
在所述成形模具的末端侧并且与该成形模具成所述一对的所述夹紧模具侧的角处,设置有倾斜地切掉而成的末端侧斜边部成形斜坡,
在所述成形模具的末端侧相反侧并且与该成形模具成所述一对的所述夹紧模具侧的角处,设置有倾斜地切掉而成的末端侧相反侧斜边部成形斜坡,
在所述末端侧斜边部成形斜坡的最末端侧的端部、和所述末端侧相反侧斜边部成形斜坡的最末端侧相反侧的端部处,具备与轴向垂直地切出的切口,
所述线圈成形方法具有:
平面弯曲工序,对所述中间线圈进行成形;和
线圈展开工序,使所述中间线圈的相邻的2根所述直线部之间的相对距离,在将所述叠绕线圈向所述定子芯安装时的周向上相对地扩大,
在所述线圈展开工序中,
1个所述末端侧折回部在沿径向相差所述导线的1根量的位置的2个所述引导槽内在周向上延长,通过在构成各个所述引导槽的所述成形模具的所述切口之间形成的移线槽,成为末端侧的线圈终端部的移线部,
1个所述末端侧相反侧折回部在最内侧和最外侧的2个所述引导槽内在周向上延长,通过在构成各个所述引导槽的所述成形模具的所述切口之间形成的移线槽,跨越其他末端侧相反侧的线圈终端部而成为所述末端侧相反侧的线圈终端部的移线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线圈成形方法,其中,
以使多个所述直线部相对于所述线圈成形装置的轴向倾斜地在径向上排列的方式,将所述中间线圈配设到所述线圈成形装置,使相邻的所述直线部交替向相反方向扩展而展开所述中间线圈,从而成形所述末端侧的线圈终端部的宽度和所述末端侧相反侧的线圈终端部的宽度不同的所述叠绕线圈。
CN201680051954.2A 2015-11-17 2016-05-11 线圈成形装置以及线圈成形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3702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24427 2015-11-17
JP2015224427 2015-11-17
PCT/JP2016/064067 WO2017085953A1 (ja) 2015-11-17 2016-05-11 コイル成形装置及びコイル成形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70203A true CN108370203A (zh) 2018-08-03
CN108370203B CN108370203B (zh) 2019-11-29

Family

ID=587185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51954.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370203B (zh) 2015-11-17 2016-05-11 线圈成形装置以及线圈成形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331605A1 (zh)
EP (1) EP3379704A4 (zh)
JP (1) JP6395953B2 (zh)
CN (1) CN108370203B (zh)
WO (1) WO201708595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99069A (zh) * 2021-12-23 2022-05-13 江苏本格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卧式整形机
TWI823305B (zh) * 2021-03-24 2023-11-21 日商日本電產股份有限公司 定子和定子的製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8121745A1 (de) * 2018-09-06 2020-03-12 Aumann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Herstellen einer Anordnung von Spulenelementen für eine Steckspule einer elektrischen Maschine
KR102323758B1 (ko) * 2018-09-18 2021-11-08 재단법인대구경북과학기술원 스테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어셈블리
JP2021058076A (ja) * 2019-04-24 2021-04-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導体成形装置及び波巻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02170A (en) * 1987-02-09 1988-09-21 Hitachi Ltd Alternator stator with inserted windings
US20110043059A1 (en) * 2006-12-29 2011-02-24 Gert Wolf Alternating current generator comprising a stator and a stator winding inserted in stator grooves made of winding element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n inventive stator
CN102859849A (zh) * 2010-04-19 2013-01-0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机以及电机制造方法
JP2014087187A (ja) * 2012-10-24 2014-05-12 Asmo Co Ltd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04160594A (zh) * 2012-03-19 2014-11-1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车用旋转电机的定子及其制造方法
CN104426271A (zh) * 2013-08-21 2015-03-18 株式会社电装 用于旋转电机的定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76707B2 (ja) * 2001-07-18 2005-07-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の固定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786058B2 (ja) * 2002-06-25 2006-06-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のセグメント順次接合ステータコイ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975891B2 (ja) * 2002-11-18 2007-09-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コイルセグメントの円環整列方法、および円環整列装置
JP4609190B2 (ja) * 2005-05-31 2011-01-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回転電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02170A (en) * 1987-02-09 1988-09-21 Hitachi Ltd Alternator stator with inserted windings
US20110043059A1 (en) * 2006-12-29 2011-02-24 Gert Wolf Alternating current generator comprising a stator and a stator winding inserted in stator grooves made of winding element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n inventive stator
CN102859849A (zh) * 2010-04-19 2013-01-0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机以及电机制造方法
CN104160594A (zh) * 2012-03-19 2014-11-1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车用旋转电机的定子及其制造方法
JP2014087187A (ja) * 2012-10-24 2014-05-12 Asmo Co Ltd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04426271A (zh) * 2013-08-21 2015-03-18 株式会社电装 用于旋转电机的定子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23305B (zh) * 2021-03-24 2023-11-21 日商日本電產股份有限公司 定子和定子的製造方法
CN114499069A (zh) * 2021-12-23 2022-05-13 江苏本格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卧式整形机
CN114499069B (zh) * 2021-12-23 2023-09-26 江苏本格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卧式整形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7085953A1 (ja) 2018-02-08
CN108370203B (zh) 2019-11-29
WO2017085953A1 (ja) 2017-05-26
US20180331605A1 (en) 2018-11-15
EP3379704A1 (en) 2018-09-26
JP6395953B2 (ja) 2018-09-26
EP3379704A4 (en) 2019-07-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70203B (zh) 线圈成形装置以及线圈成形方法
CN102812620B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定子的制造方法、以及定子的线圈的制造方法
US8344575B2 (en) Sta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4506895B2 (ja) 波巻きステータ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CA2840973C (en) Stator for an electric machine
ES2524078T3 (es) Método y aparato para retorcer las porciones finales de conductores de barra, en particular para bobinados de barras de máquinas eléctricas
US8082653B2 (en) Method of producing coil made up of rectangular wave-shaped windings
JP5637301B2 (ja) ステータ、及びステータ製造方法
CN104067491B (zh) 线圈的制造方法
US20090160286A1 (en) Folded lap winding for a stator
JP2011229248A (ja) モータ
JP5821606B2 (ja)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US11509200B2 (en) Process for making a continuous bar winding for an electric machine
JP7042295B2 (ja) 波巻コイルの製造方法及び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JP2019208323A (ja) 電動機のステー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257470B2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コイルおよび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CN102570641A (zh) 电机的定子
JP6486545B2 (ja)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これを用いた回転電機、および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JP4483241B2 (ja) 3相モータ
JP2019176589A (ja) 巻きコイル、回転電機用のコイル、回転電機、巻きコイルの製造方法及び装置
CN117411222A (zh) 在外径上具有串联连接部的用于电机的叠绕组
JP4996359B2 (ja) 予備成形された多角形環状巻線を用いた蛇行環状巻線コイル成形手法
JP2009240018A (ja) 環状蛇行巻線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環状蛇行巻線の成形機
JP2015216752A (ja) ステータ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JP2012235573A (ja) モータ、及びモータ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129

Termination date: 2021051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