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52649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52649A
CN108352649A CN201780003932.3A CN201780003932A CN108352649A CN 108352649 A CN108352649 A CN 108352649A CN 201780003932 A CN201780003932 A CN 201780003932A CN 108352649 A CN108352649 A CN 1083526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terminal fittings
state
dielectric
outer condu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0393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52649B (zh
Inventor
松井元
大森康雄
前岨宏芳
尾敏文
一尾敏文
奥村公康
田端正明
山崎隆太郎
小林浩
原基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3526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526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526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526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6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36Securing a plurality of contact members by one locking piece or operation
    • H01R13/4361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perpendicular to direction of contact inser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01R13/6592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conductive member being a shielded cab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3/00Two poles

Abstract

一种连接器,在不同规格中也能极力实现零件的共用化,从而能够使成本的降低和零件管理变得容易。在具有高屏蔽功能的第一规格中,将与屏蔽电线(15)连接的端子配件(20)收容到电介质(23)内,进一步利用外导体(40)进行包围并与编织线(18)连接。在不要求屏蔽功能的第二规格中,不使用外导体(40),而使用形状、大小与第一规格中的外导体(40)的一部分相同的替代外壳(70)。替代外壳(70)构成为将端子配件(20)以防脱状态收容,并且当被收容到在两个规格中共用的外壳(10)时,以与第一规格相同的防脱状态卡定。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有屏蔽功能的连接器。在该连接器中,装配与屏蔽线的终端部连接的端子配件、收容端子配件的电介质以及包围电介质并与端子配件连接的外导体,从而发挥较高的屏蔽功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194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根据车型的等级,有时不对连接器要求较高的屏蔽功能。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针对各等级分别设定了专用的连接器的话,则会产生成本增加和零件管理上的问题。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的情况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在不同规格中也能极力实现零件的共用化,从而能够使成本的降低和零件管理变得容易。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连接器能够选择第一规格和第二规格,
所述第一规格具备:端子配件,安装在具有屏蔽层的电线的前端;电介质,由绝缘材料形成,将所述端子配件以防脱状态收容;外导体,由导电材料形成,包围所述电介质并与所述屏蔽层连接;以及外壳,将所述端子配件、所述电介质以及所述外导体以防脱状态收容,
所述第二规格至少共用所述外壳,且至少不具备所述外导体,
所述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规格中,取代所述电介质而具备将所述端子配件以防脱状态收容的替代外壳,并且,在所述替代外壳形成有能够与形成在所述外壳内的锁定部卡定的锁定承受部,所述替代外壳以防脱状态装配到所述外壳内。
另外,另一发明的连接器能够选择第一规格和第二规格,
所述第一规格具备:端子配件,安装在具有屏蔽层的电线的前端;电介质,由绝缘材料形成,将所述端子配件以防脱状态收容;外导体,由导电材料形成,包围所述电介质并与所述屏蔽层连接;以及外壳,将所述端子配件、所述电介质以及所述外导体以防脱状态收容,
所述第二规格至少共用所述外壳,且不具备所述外导体,并且,对于所述电线,使用不具有所述屏蔽层的形式的电线,
所述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规格中,取代所述电介质而具备将所述端子配件以防脱状态收容的替代外壳,并且,在所述替代外壳形成有能够与形成在所述外壳内的锁定部卡定的锁定承受部,所述替代外壳以防脱状态装配到所述外壳内。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当从第一规格向第二规格变更时,第一规格中的外导体和电介质被置换为替代外壳。即,即使进行这样的置换,替代外壳也构成为能够以防脱状态装配在外壳内,因此能够在第一规格与第二规格之间进行自由的变更。此时,至少对于外壳能够直接利用第一规格的外壳,因此能够实现成本降低且能够进行两个规格的切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规格下的连接器的整体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一规格下的连接器的整体的侧剖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规格下的连接器的整体的主剖视图。
图4是从上表面侧观察终端模块时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使终端模块从图4的状态发生了翻转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使端子配件与电线连接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上罩和上壳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从上表面侧观察上罩与上壳体组装在一起的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从图8的状态发生了翻转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在组装上罩与上壳体所得的结构中收容有端子配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在上罩中收容有电线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下罩和下壳体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使上罩与上壳体合体且安装有端子配件的状态发生了翻转而且下罩与下壳体合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是下部电介质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安装有端子配件的状态下的下部电介质和上部电介质的立体图。
图16是从上表面侧观察上下的电介质合体的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17是从下表面侧观察上下的电介质合体的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18是在上下的电介质合体的状态下错开了前止挡突起的位置处的侧剖视图。
图19是表示向外壳的装配状态的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中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本发明的连接器优选构成为,所述电介质以及所述替代外壳均由沿着长度方向的分割面分割成一对半分体,另一方面,在所述端子配件相对于一方的所述半分体从所述分割面侧嵌入时,所述端子配件的一部分能够与形成在所述一方的半分体内的卡定部非弹性地卡定,且所述端子配件通过所述两个半分体合体而以防脱状态被收容。
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将电介质以及替代外壳均沿着长度方向分割,从而能够使端子配件相对于半分体的卡定部非弹性地卡定。即,在电介质以及替代外壳不是分割形态而是一体形成的形态的情况下,要在内部利用如矛状物那样的弹性卡定件来使端子配件卡定,但如果是这样的形态,则必须在电介质、替代外壳内确保弹性卡定件的挠曲空间,相应地会导致电介质、替代外壳均发生大型化。关于这一点,若是上述构成,则能够使电介质以及替代外壳小型化,因此能够装配到小型的共用外壳。
(2)另外,也可以是,所述电线是将分别由绝缘内皮包覆的两根芯线绞合而成的绞合线,在所述第一规格中,使用屏蔽电线,该屏蔽电线具备将所述绝缘内皮一起包围的作为所述屏蔽层的编织线和包围该编织线的绝缘外皮,所述第二规格中的所述电线能够选择性地使用所述编织线,
在所述第一规格中,通过剥去所述外皮的端部而露出且翻折到所述外皮上的状态的编织线由形成于所述外导体的敛紧片敛紧,
在所述第二规格中,设有敛紧环,该敛紧环以使翻折后的所述编织线介于中间的状态间接地敛紧所述外皮,或者不使所述编织线介于中间而直接敛紧所述外皮。
根据上述构成,在第一规格中,外导体的敛紧片敛紧于翻折后的编织线而进行电连接,并且外皮隔着编织线敛紧于内皮,因此能够避免外皮相对于内皮偏移移动的情况。在第二规格中,敛紧环以隔着编织线或不隔着编织线的方式使外皮敛紧内皮,因此能够避免外皮相对于内皮偏移移动的情况。
(实施例的说明)
接着,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的连接器具体化的实施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连接器例如在汽车的自动驾驶控制系统等中使用,是实现了小型化的连接器。另外,本实施例的连接器能够选择以下所说明的具备屏蔽功能的第一规格和不具备屏蔽功能的第二规格。
<关于第一规格>
在图1~图13中表示第一规格。第一规格下的连接器A构成为具备外壳10和向外壳10内插入的终端模块14(参照图2~5)。终端模块14安装在屏蔽电线15的终端部,构成为具备一对端子配件20、电介质23、外导体40。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前后的方向,将图1、4~10、12、13中的左下方以及图2、3、11中的左方定义为前方。对于上下的方向,将图1~13中展示的朝向直接定义为上方、下方。对于左右的方向,将图3中展示的朝向直接定义为左方、右方。
(外壳10)
外壳10为合成树脂制。如图2、3所示,在外壳10的内部形成有用于收容终端模块14的收容空间11。收容空间11是在前后方向上贯通外壳10的形态。在收容空间11内形成有沿着其上表面向前方呈悬臂状延伸出的形态的弹性防脱片12。弹性防脱片12能够向上下方向(与终端模块14相对于收容空间11的插入方向交差的方向)弹性挠曲。在收容空间11内形成有从其下表面向上方突出的形态的阻挡部13。
(电线15)
如图6、11所示,第一规格中的电线15是屏蔽电线。电线15具备:由两根包覆电线组成的芯线16;包围两根芯线16的合成树脂制的绝缘内皮17;将由绝缘内皮17包围的两根芯线16一起包围的编织线18(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屏蔽层);以及包围编织线的合成树脂制的外皮19。在外皮19的内部空间中,两根芯线16被绞合而构成了双绞线。在电线15的前端部,两根芯线16被解除绞合且从外皮19的前端大致平行地并排露出。同样是在电线15的前端部,除去外皮19而露出的编织线18向后方翻折而盖在外皮19的前端部外周上。
(端子配件20)
如图6所示,在两根芯线16的终端部分别以可导通的方式固定有在前后方向上细长的端子配件20的后端部。端子配件20的前端侧区域成为方筒状的端子主体部21,在端子保持部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形成有朝上突出的一对定位凸部22。
(电介质23)
电介质23为合成树脂制,整体呈在前后方向上细长的形状。电介质23通过使图7所示的上罩24(权利要求所记载的一方的半分体)与图12所示的下罩34(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另一方的半分体)合体而构成。使上罩24与下罩34合体的方向是上下方向(即,相对于端子配件20与电线15的终端部所排列的前后方向交差的方向)。
在上罩24形成有使其下表面凹陷而成的形态的左右一对收容凹部25。收容凹部25在前后方向上细长,形成于上罩24的全长范围。如图9、11所示,在收容凹部25内形成有使其上表面凹陷而成的形态的前后一对定位凹部26。在收容凹部25内收容有端子配件20的大致上半部分。
在上罩24的前端部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形态的前壁部27。在前壁部27形成有左右一对突片插入口28。突片插入口28被配置成与嵌合于收容凹部25的端子配件20的端子主体部21的前端对向。设于对方侧连接器(省略图示)的阳形端子的突片(省略图示)在连接器彼此嵌合时贯通突片插入口28而插入到端子配件20的端子主体部21内。
如图7所示,在上罩24的上表面形成有上表面突起29。上表面突起29被配置在上罩24的前端部。在上罩24的左右两个外侧面形成有左右对称的一对第一侧面突起30。第一侧面突起30被配置在上罩24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第一侧面突起30由主突起部31和副突起部32构成。副突起部32与主突起部31相比突出尺寸较小,且与主突起部31相比上下尺寸较小。副突起部32从主突起部31的上端部后表面向后方突出。在上罩24的左右两个外侧面形成有左右对称的一对第二侧面突起33。第二侧面突起33被配置在上罩24的后端部(比第一侧面突起30靠后方的位置)。
如图12所示,在下罩34形成有使其上表面凹陷而成的形态的左右一对收容槽35。收容槽35在前后方向上细长,且形成于下罩34的全长范围。如图3所示,在各收容槽35收容有端子配件20的大致下半部分。收容于收容槽35的端子配件20由收容槽35的内侧面夹持,从而被定位成相对于下罩34向左右方向的相对位移受到限制的状态。
如图5所示,在下罩34的下表面形成有下表面突起36。下表面突起36被配置在下罩34的前端部。在下罩34的左右两个外侧面形成有左右对称的两对侧面凹部37。两对侧面凹部37被配置在下罩34的前端部和下罩34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
上罩24和下罩34通过以使收容凹部25与收容槽35上下对向的方式合体而构成电介质23。在将两罩24、34合体的状态下,在电介质23的内部形成有由收容凹部25与收容槽35构成的左右一对端子收容室38。在上罩24和下罩34上没有形成彼此直接卡定、相互嵌合的部位。因此,电介质自身不具有将两个罩24、34保持为合体状态的功能,经由后述的外导体40被保持为合体状态。
(外导体40)
外导体40是通过对规定形状的金属板材实施弯曲加工等而成形为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大致方筒状的构件,具有屏蔽功能。外导体通过使图7所示的上壳体41与图12所示的下壳体52合体而构成。与电介质23相同,使上壳体41与下壳体52合体的方向是上下方向(即,相对于端子配件20与电线15的终端部所排列的前后方向交差的方向)。
上壳体41构成为具备上面板部42、从上面板部42的左右两侧缘向下方延伸出的左右对称的一对内侧面板部43、上侧压接部44。在上面板部42形成有向上方(外方)突出的形态的防脱突起45。防脱突起45被配置在上面板部42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在上面板部42的前端部形成有贯通其板厚方向(上下方向)的形态的上面卡定部46。
在左右两个内侧面板部43形成有左右对称的一对第一侧面卡定部47。第一侧面卡定部47被配置在比内侧面板部43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稍靠前方的位置。第一侧面卡定部47是在左右方向上贯通内侧面板部43并且向内侧面板部43的下端缘开放的形态。第一侧面卡定部47的开口形状是第一侧面突起30的整体能够嵌合的形状。在左右两个内侧面板部43形成有左右对称的一对第二侧面卡定部48。第二侧面卡定部48被配置在内侧面板部43的后端部。第二侧面卡定部48是在板厚方向(左右方向)上贯通内侧面板部43的形态。第二侧面卡定部48的开口形状是第二侧面突起33的整体能够嵌合的形状。
在左右两内侧面板部43形成有左右对称的两对嵌合孔49。两对嵌合孔49被配置在内侧面板部43的前端部和内侧面板部43中的第一侧面卡定部47与第二侧面卡定部48之间的位置。嵌合孔49是在板厚方向(左右方向)上贯通内侧面板部43的形态。
上侧压接部44是从上面板部42的后端向后方延伸出的形态。上侧压接部44呈具备与上面板部42相连的上侧基板部50和从上侧基板部50的左右两侧缘向下方延伸出的一对上侧敛紧片51的开放桶状。一对上侧敛紧片51被配置在彼此前后错开的位置。上侧压接部44被固定于编织线18的外周。编织线18在整周范围内被夹持在屏蔽电线的外皮19的外周与上侧压接部44之间,相对于上壳体41(外导体40)以可导通的方式连接。
下壳体52构成为具备下面板部53、从下面板部53的左右两侧缘向上方延伸出的左右对称的一对外侧面板部54、下侧压接部55。在下面板部53突出形成有向下方(外方)突出的形态的前止挡部56。前止挡部56被配置在下面板部53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与防脱突起45大致相同的位置)。在下面板部53的前端部形成有贯通其板厚方向(上下方向)的形态的下面卡定部57。
在左右两个外侧面板部54形成有左右对称的两对侧面凸部58。侧面凸部58被配置在外侧面板部54的前端部和外侧面板部54的前后方向中央部。侧面凸部58是向内侧击打外侧面板部54而成的形态。同样是在左右两个外侧面板部54,形成有左右对称的两对嵌合突起59。嵌合突起59被配置在外侧面板部54的前端部和外侧面板部54的前后方向中央部。侧面凸部被配置在比嵌合突起更靠近下面板部的位置。与侧面凸部58同样,嵌合突起59是向内侧击打外侧面板部54而成的形态。
在左右两个外侧面板部54形成有左右对称的一对定位用切口部60。定位用切口部60是在板厚方向(左右方向)上贯通外侧面板部54并且向外侧面板部54的上端缘开放的形态。定位用切口部60的开口形状是只与上罩24的第一侧面突起30中的主突起部31嵌合的形状。
下侧压接部55是从下面板部53的后端向后方延伸出的形态。下侧压接部55呈具备与下面板部53相连的下侧基板部61和从下侧基板部61的左右两侧缘向上方延伸出的一对下侧敛紧片62的开放桶状。一对下侧敛紧片62被配置在彼此前后错开的位置。下侧压接部55被固定于上侧压接部44的外周。在固定状态下,下侧基板部61与上侧敛紧片51的外周面紧贴,下侧敛紧片62与上侧基板部50的外周面紧贴。
(第一规格的组装工序)
第一规格下的连接器A按照如下顺序组装。首先,如图8、9所示,将上罩24向上壳体41内组装。在组装状态下,上罩24被夹持在上壳体41的左右两个内侧面板部43之间,上罩24的上表面与上壳体41的上面板部42的下表面紧贴或者接近且对向。另外,上罩24的上表面突起29与上壳体41的上面卡定部46嵌合,上罩24的第一侧面突起30及第二侧面突起33分别与上壳体41的第一侧面卡定部47及第二侧面卡定部48嵌合。通过以上工序,上罩24和上壳体41成为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上的相对位移受到限制的定位状态,被保持为组装状态。
使通过组装而一体化的上罩24和上壳体41如图9所示那样成为上下翻转后的朝向,如图10所示,在上罩24的收容凹部25内收容端子配件20。此时,端子配件20不是从上罩24的后方沿电线15的长度方向位移,而是从上罩24的上方向收容凹部25内落入。此时的端子配件20的位移方向是相对于端子配件20与电线15的终端所排列的前后方向交差的方向。
收容于收容凹部25的端子配件20通过如图3、10所示那样被收容凹部25的内侧面夹持,从而被定位成相对于上罩24向左右方向的相对位移受到限制的状态。另外,如图11所示,收容于收容凹部25的端子配件20通过使其定位凸部22与定位凹部26嵌合,而被定位成相对于上罩24向前后方向的相对位移受到限制的状态。通过以上工序,端子配件20相对于上罩24和上壳体41被临时保持。
在将端子配件20收容到上罩24之后,将上侧压接部44向编织线18的外周压接。此时,以将上侧敛紧片51卷绕于编织线18的外周的方式进行敛紧。由此,上壳体41与电线15的外皮19一体化,因此组装于上壳体41的上罩24和以定位状态收容于上罩24的端子配件20相对于屏蔽电线15的外皮19向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移受到限制。
在如上述那样组装上罩24与上壳体41的工序的同时或者前后,如图13所示,进行将下罩34向下壳体52内组装的工序。在组装状态下,下罩34被夹持在下壳体52的左右两个外侧面板部54之间,下罩34的下表面与下壳体52的下面板部53的上表面紧贴或者接近且对向。另外,下罩34的下表面突起36与下壳体52的下面卡定部57嵌合,下罩34的侧面凹部37与下壳体52的侧面凸部58嵌合。通过以上工序,下罩34与下壳体52成为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上的相对位移受到限制的定位状态,被保持为组装状态。
通过组装而一体化的下罩34和下壳体52相对于上下翻转后的上罩24和上壳体41以从其上方夹持端子配件20的方式合体。当进行合体时,下罩34的收容槽35与端子配件20嵌合,由上罩24和下罩34构成电介质23,同时由上壳体41和下壳体52构成外导体40。另外,在电介质23内,由收容凹部25和收容槽35构成左右两个端子收容室38,端子配件20以定位状态(即,向电介质23的外部的脱离受到限制的状态)收容在端子收容室38内。
在将上壳体41与下壳体52合体的状态下,下壳体52的嵌合突起59与上壳体41的嵌合孔49嵌合,上罩24的第一侧面突起30中的主突起部31与下壳体52的定位用切口部60嵌合。通过这些嵌合,上壳体41与下壳体52成为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上的相对位移受到限制的定位状态,被保持为合体状态。
当将上壳体41与下壳体52合体后,组装于上壳体41的上罩24与组装于阴侧密封部的下罩34被定位保持为合体状态。即,上罩24与下罩34通过经由外导体40而被保持为合体状态。之后,将下侧压接部55向上侧压接部44的外周压接。由此,下壳体52与上壳体41以及电线15一体化,因此下罩34相对于电线15的外皮19向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移也受到限制。通过以上工序,构成终端模块14。
完成了组装的终端模块14从外壳10的后方向收容空间11内插入。在插入过程中,弹性防脱片12与上罩的前壁部27、上壳体41发生干涉而向上方弹性位移。当终端模块14到达正规的插入位置时,前止挡部56与阻挡部13抵接,由此限制终端模块14的进一步的插入动作而进行定位。与此同时,弹性防脱片12弹性恢复而相对于防脱突起45从后方进行卡定,通过该卡定,终端模块14被保持为防脱状态。
<关于第二规格>
以下,对第二规格进行说明,但关于前后的方向,将图16中的左下方的朝向定义为前方。关于上下的方向,将图16所展示的朝向直接定义为上方、下方。关于左右的方向,也将图16中的从左上方朝向右下方的方向定义为右方向,将反方向定义为左方向。
在第二规格中,不使用在第一规格中使用的外导体40,但第一规格中的端子配件20以及外壳10分别在第二规格中直接使用。关于电线15,能够直接使用第一规格的电线,但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从第一规格的电线15仅除去了编织线18的形态的电线15。因此,包括电线15在内,不进行关于端子配件20以及外壳10的重复说明。另外,关于与第一规格共通的部件,在图中也标注了共通的标号。在第二规格中,取代第一规格中的电介质23而使用替代外壳70。
(替代外壳70)
本实施例的替代外壳70由沿着长度方向的分割面分割成上下两部分。其结果是,替代外壳70由分别作为半分体的上侧替代外壳71和下侧替代外壳72构成。使该上侧替代外壳71与下侧替代外壳72合体的方向是上下方向。
首先,基于图14从上侧替代外壳71开始说明。上侧替代外壳71由合成树脂材料一体地形成,具有形成为板状的基部73。在基部73形成有使其内面侧凹陷而成的形态的左右一对嵌合凹部74。嵌合凹部74在前后方向上细长,形成于从基部73的前端到靠近后端部的位置的规定长度范围。如图18所示,在两个嵌合凹部74内形成有使其上表面凹陷而成的形态的前后一对定位凹处75。在嵌合凹部74内收容端子配件20的大致上半部分。
在基部73的前端部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形态的前壁部76。在前壁部76上,与两嵌合凹部74的前端对应地形成有左右一对突片插入用开口部77。两个突片插入用开口部77均形成为下表面侧开放。如图16所示,当上侧替代外壳71与后述的下侧替代外壳72合体时,由在下侧替代外壳72的前端部形成的封闭壁78(参照图15)将形成在上侧替代外壳71的两个突片插入用开口部77中的朝下的开放部分封闭,形成左右一对突片插入口79。在阴阳连接器(阳侧的连接器未图示)的嵌合时,使收容于阳侧的连接器内的阳端子配件的突片贯通突片插入口79而插入到端子配件20(阴端子配件)的端子主体部21内。
如图15等所示,从基部73的后部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朝向后方延伸出左右一对延伸部80。两个延伸部80以比基部73侧更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另外,在两个延伸部80与基部73之间设有左右一对切口槽81,该一对切口槽81以向下方以及左右方向开放的方式形成。
在基部73的两侧面设有左右一对凹陷部82,设有凹陷部82的区域的基部73在左右方向上宽度变窄。两个凹陷部82在基部73的前后端部之间形成于规定长度范围。另外,在两个凹陷部82中前后对向的端面上,以前后对向的方式形成有前后一对连结突起83。两个连结突起83在侧视下形成为大致半圆状,在各自的外表面中的下半部分形成有向上方成为上升斜度的倾斜面84。
如图16、19所示,在基部73的上表面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突出形成有能够与外壳10的弹性防脱片12(权利要求中的锁定部)卡定的锁定承受部85。锁定承受部85的前表面向后方成为上升斜度,后表面以大致垂直地立起的方式形成。
下侧替代外壳72也由合成树脂材料一体地形成。下侧替代外壳72具有平板状的台板部86。在上下的替代外壳71、72的合体时,台板部86覆盖上侧替代外壳71的基部73的开放侧。
在台板部86形成有使其内面侧凹陷而成的形态的左右一对嵌合槽87。嵌合槽87在前后方向上细长,沿着台板部86的前后方向形成。如图18所示,在各嵌合槽87中收容端子配件20的大致下半部分。收容于嵌合槽87的端子配件20被嵌合槽87的内侧面夹持,从而以左右方向上的位移受到限制的状态被定位。
如图19所示,在下侧替代外壳72的下表面突出形成有限制突起88。限制突起88被配置在台板部86的长度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如图19所示,在上下的替代外壳71、72进行了合体时,限制突起88在前后方向上被配置在与锁定承受部85大致相同的位置。限制突起88的左右方向的宽度被设定得比锁定承受部85窄。另外,限制突起88的前表面沿垂直方向立起,而后表面被设定有朝向前方的下降斜度。此外,当图16、图17所示的终端模块89(在替代外壳70中装配端子配件而成的结构)向外壳10内插入到正规位置时,如图19所示,限制突起88的前表面与外壳10的阻挡部13抵接而实现前止挡,并且弹性防脱片12与锁定承受部85卡定。由此,端子配件20以实现了向前方的移动限制和向后方的防脱的状态被装配到外壳10内。
在台板部86的左右方向两侧缘竖立设置有一对侧壁90。两侧壁90形成为:如朝向外方扩开那样的弹性变形被允许,在合体时,能够匹配上侧替代外壳71的两个凹陷部82,一边从外侧紧贴夹持两个凹陷部82的侧面一边嵌入两个凹陷部82。
在两侧壁90的前后两端缘凹陷形成有前后一对连结凹处91。各连结凹处91凹陷形成为半圆状,在上侧替代外壳71与下侧替代外壳72的合体时,上侧替代外壳71的各连结突起83与下侧替代外壳72的对应的连结凹处91嵌合。由此,上下的替代外壳71、72以不能分离的方式连结,并且左右方向前后方向上的定位也一并实现。
在台板部86中的后端部的左右方向两端部,朝向后方延伸形成有左右一对伸出片92。在上下的替代外壳71、72进行了合体时,如图16、图17所示,两个伸出片92的后端面与上侧替代外壳71的延伸部80的前端面抵接。
(第二规格的组装工序)
在第二规格中,与第一规格共用端子配件20以及外壳10。如前所述,关于电线15,不具备编织线18,但其他部分是与第一规格中所使用的电线15相同的结构(也可以使用与第一规格完全相同的电线、即具备编织线18的形式的电线)。在本实施例中,在这样的电线15的终端处剥去了外皮19且解除了绞合的状态下,使绝缘内皮17在规定范围内露出。进一步剥去绝缘内皮17的终端来使芯线16露出。在该状态下,在端子配件20的后部对芯线16的部分和绝缘内皮17的部分分别进行敛紧,进行端子配件20相对于电线15的连接。然后,特别地在第二规格中,在外皮19的终端部进行敛紧环93的安装(参照图15等)。
敛紧环93为金属制,如图15所示,在敛紧时,变形成在整周范围内将电线15的外皮19系入的环状,并且一对压溃部94以向左右方向伸出的方式变形。将这样安装了敛紧环93的带有端子配件的电线安设到上侧替代外壳71。
在该情况下,端子配件20不是从上侧替代外壳71的后方插入,而是相对于开放侧朝上的状态的上侧替代外壳71从上方朝向两个嵌合凹部74落入。即,两个端子配件20相对于对应的嵌合凹部74从与前后方向交差的方向即替代外壳70的分割面侧进行嵌入。嵌入到上侧替代外壳71的端子配件20通过其定位凸部22分别与定位凹处75嵌合,而成为相对于上侧替代外壳71在前后、左右两个方向上被定位了的状态。同时,通过敛紧环93嵌入切口槽,来提高关于前后方向的定位功能。另外,敛紧环利用向外皮19的敛紧来将外皮19与绝缘内皮17敛紧,由此,也能限制在电线15被拉拽时外皮19相对于绝缘内皮17偏移移动那样的事态。通过以上工序,端子配件20相对于上侧替代外壳71被临时保持(图15的状态)。
接着,相对于如上述那样临时保持了端子配件20的上侧替代外壳71,进行下侧替代外壳72的合体作业(参照图16~图18)。下侧替代外壳72相对于进行了上下翻转的状态的上侧替代外壳71,以夹持端子配件20的方式合体。伴随着合体,下侧替代外壳72的嵌合槽87与端子配件20的大致下半部分嵌合,由上侧替代外壳71和下侧替代外壳72构成替代外壳70。另外,在替代外壳内,由嵌合凹部74和嵌合槽87形成两个端子收容室95,端子配件20以防脱状态收容在两端子收容室95内。
在上侧替代外壳71与下侧替代外壳72合体的状态下,各连结突起83与对应的连结凹处91嵌合。由此,上侧替代外壳71和下侧替代外壳72成为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上的相对位移受到限制的定位状态,被保持为合体状态。
在该合体状态下,利用上侧替代外壳71和下侧替代外壳72来包围(收容)端子配件20以及电线15的部分的外形与在第一规格中利用处于合体状态的上壳体41和下壳体52来包围(收容)端子配件20以及电线15的部分的外形为大致相同的形状且大致相同的大小。这样,构成能够与第一规格的终端模块14置换的终端模块89。
组装完成后的终端模块89从外壳10的后方向收容空间11内插入。在插入过程中,与上侧替代外壳71的前壁部76干涉而向上方弹性位移。当终端模块89被插入到正规位置时,限制突起88的前表面与外壳10的阻挡部13抵接而实现前止挡。与此同时,弹性防脱片12弹性恢复而相对于锁定承受部85从后方进行卡定。
如前所述,由于在第二规格下构成为合体状态的替代外壳70中的包围端子配件20以及电线15的部分的外形和大小与在第一规格下构成为合体状态的外导体40中的包围端子配件20以及电线15的部分的外形和大小被设定为大致相同,因此限制突起88相对于阻挡部13的卡定量以及锁定承受部85相对于弹性防脱片12的卡定量与第一规格中的卡定量大致相同。由此,在第二规格中,与第一规格的情况相同,终端模块也被保持为良好的防脱状态。
对如以上那样构成的本实施例的效果进行说明,由于将第二规格中的替代外壳70中的包围端子配件20和电线15的部分的外形和大小设定成与第一规格中的外导体40中的包围端子配件20和电线15的部分的外形和大小大致相同,因此即使省略外导体40,也能够以与第一规格相同的卡定状况将终端模块89保持为防脱状态。即,作为第二规格中的替代外壳70,只要构成为能够将端子配件20以防脱状态收容并且以与第一规格相同的卡定量在外壳10中实现前止挡以及防脱即可。
这样,能够可靠地响应第一规格与第二规格的选择要求。在该情况下,由于至少在两个规格之间共用端子配件20和外壳10,所以能够一并实现成本的降低和零件管理的简易化。也可以是,在两个规格之间也共用电线15,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成本、零件管理方面更有优势。
另外,在第一规格中,也包括外导体40在内,将电介质23上下分割为两部分,在第二规格中,将替代外壳70上下分割为两部分,能够不从后方而从分割面侧将端子配件20嵌入并以防脱状态保持。如前所述,在假设将端子配件20相对于不分割为两部分而一体构成的构件从后方插入的情况下,作为端子配件20的防脱手段,成为如矛状部(lance)那样的要在内部确保挠曲空间的结构,相应地无法避免替代外壳70的大型化。但是,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规格中的替代外壳70、第一规格中的电介质23均不需要在内部确保挠曲空间,因此能够将它们小型化。因此,共用的外壳10也能够是小型的,其结果是,能够有助于连接器的小型化。
另外,由于在两个规格中所使用的电线15均为利用外皮19将两个绝缘内皮17一起覆盖的形式,因此在绝缘内皮17与外皮19之间产生间隙,外皮19相对于绝缘内皮17容易产生位置偏移。鉴于此,在第一规格中,外导体40隔着编织线18将电线15的外皮19敛紧,在不具有外导体40的第二规格中,专用的敛紧环93将外皮19敛紧。由此,在任何一个规格中,外皮19与绝缘内皮17均被敛紧而成为固定关系,因此能够可靠地避免在对电线15施加了拉拽力时外皮19相对于绝缘内皮17偏移移动的事态。
此外,如已述那样,在第二规格中,电线15也可以具有编织线18,在该情况下,敛紧环93隔着翻折后的编织线18将外皮19敛紧。
标号说明
10…外壳
12…弹性防脱片(锁定部)
15…电线
18…编织线(屏蔽层)
20…端子配件
23…电介质
40…外导体
51…上侧敛紧片
70…替代外壳
71…上侧替代外壳
72…下侧替代外壳
85…锁定承受部
93…敛紧环

Claims (4)

1.一种连接器,能够选择第一规格和第二规格,
所述第一规格具备:端子配件,安装在具有屏蔽层的电线的前端;电介质,由绝缘材料形成,将所述端子配件以防脱状态收容;外导体,由导电材料形成,包围所述电介质并与所述屏蔽层连接;以及外壳,将所述端子配件、所述电介质以及所述外导体以防脱状态收容,
所述第二规格至少共用所述外壳,且至少不具备所述外导体,
所述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规格中,取代所述电介质而具备将所述端子配件以防脱状态收容的替代外壳,并且,在所述替代外壳形成有能够与形成在所述外壳内的锁定部卡定的锁定承受部,所述替代外壳以防脱状态装配到所述外壳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介质以及所述替代外壳均由沿着长度方向的分割面分割成一对半分体,另一方面,在所述端子配件相对于一方的所述半分体从所述分割面侧嵌入时,所述端子配件的一部分能够与形成在所述一方的半分体内的卡定部非弹性地卡定,并且,所述端子配件通过所述两个半分体合体而以防脱状态被收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线是将分别由绝缘内皮包覆的两根芯线绞合而成的绞合线,在所述第一规格中使用屏蔽电线,该屏蔽电线具备将所述绝缘内皮一起包围的作为所述屏蔽层的编织线和包围该编织线的绝缘外皮,所述第二规格中的所述电线能够选择性地使用所述编织线,
在所述第一规格中,通过剥去所述外皮的端部而露出且翻折到所述外皮上的状态的编织线由形成于所述外导体的敛紧片敛紧,
在所述第二规格中,设有敛紧环,该敛紧环以使翻折后的所述编织线介于中间的状态间接地敛紧所述外皮,或者不使所述编织线介于中间而直接敛紧所述外皮。
4.一种连接器,能够选择第一规格和第二规格,
所述第一规格具备:端子配件,安装在具有屏蔽层的电线的前端;电介质,由绝缘材料形成,将所述端子配件以防脱状态收容;外导体,由导电材料形成,包围所述电介质并与所述屏蔽层连接;以及外壳,将所述端子配件、所述电介质以及所述外导体以防脱状态收容,
所述第二规格至少共用所述外壳,且不具备所述外导体,并且,对于所述电线,使用不具有所述屏蔽层的形式的电线,
所述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规格中,取代所述电介质而具备将所述端子配件以防脱状态收容的替代外壳,并且,在所述替代外壳形成有能够与形成在所述外壳内的锁定部卡定的锁定承受部,所述替代外壳以防脱状态装配到所述外壳内。
CN201780003932.3A 2016-01-12 2017-01-05 连接器 Active CN1083526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03275A JP6462601B2 (ja) 2016-01-12 2016-01-12 コネクタ
JP2016-003275 2016-01-12
PCT/JP2017/000157 WO2017122574A1 (ja) 2016-01-12 2017-01-05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52649A true CN108352649A (zh) 2018-07-31
CN108352649B CN108352649B (zh) 2020-02-14

Family

ID=59310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03932.3A Active CN108352649B (zh) 2016-01-12 2017-01-05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10490928B2 (zh)
JP (1) JP6462601B2 (zh)
CN (1) CN108352649B (zh)
DE (1) DE112017000228B4 (zh)
WO (1) WO2017122574A1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63925A (zh) * 2016-01-13 2018-08-28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
CN112086804A (zh) * 2019-06-14 2020-12-15 安波福技术有限公司 加固的阴电端子
CN113196580A (zh) * 2018-12-28 2021-07-30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端子模块及连接器
CN113196581A (zh) * 2018-12-28 2021-07-30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端子模块及连接器
CN113228428A (zh) * 2018-12-28 2021-08-06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
CN113823961A (zh) * 2020-06-19 2021-12-21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线缆组件
CN113994545A (zh) * 2019-06-17 2022-01-28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
CN114006200A (zh) * 2020-07-27 2022-02-01 爱沛股份有限公司 壳体及连接器
CN114600322A (zh) * 2019-10-29 2022-06-07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62601B2 (ja) * 2016-01-12 2019-01-3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JP6769353B2 (ja) * 2017-03-13 2020-10-1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ユニット及びコネクタ
JP6939529B2 (ja) * 2017-12-26 2021-09-2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
JP6996465B2 (ja) * 2018-09-27 2022-01-1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端子
CN112740485A (zh) * 2018-10-09 2021-04-30 3M创新有限公司 具有小外形的连接器组件
JP7047753B2 (ja) * 2018-12-28 2022-04-05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構造体
JP6922884B2 (ja) * 2018-12-28 2021-08-1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構造体
JP7052736B2 (ja) * 2019-01-08 2022-04-1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内導体端子及びシールド端子
JP7172750B2 (ja) * 2019-03-07 2022-11-1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シールド構造、及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JP6748929B1 (ja) * 2019-04-17 2020-09-0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付通信ケーブル、及び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JP7116896B2 (ja) * 2019-05-31 2022-08-1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EP3783741A1 (en) * 2019-08-20 2021-02-24 Aptiv Technologies Limited Connector and assembly for automotive applications
JP2021136067A (ja) 2020-02-21 2021-09-1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モジュール、コネクタ付通信ケーブル、及び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JP7363703B2 (ja) 2020-07-28 2023-10-1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構造体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308928A (en) * 1996-01-05 1997-07-09 Whitaker Corp Seal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0156261A (ja) * 1998-09-17 2000-06-06 Harness Syst Tech Res Ltd シ―ルドコネクタ
JP2002319456A (ja) * 2001-04-20 2002-10-31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CN104103942A (zh) * 2013-04-04 2014-10-15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64156B2 (ja) 1990-06-14 1999-10-18 富士通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H0446371U (zh) * 1990-08-23 1992-04-20
JPH0722107A (ja) * 1993-07-05 1995-01-24 Yazaki Corp シールド電線用コネクタ構造
JP2803981B2 (ja) * 1993-09-17 1998-09-2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用端子
JPH09106854A (ja) * 1995-10-13 1997-04-22 Yazaki Corp 防水コネクタ用雌端子及び樹脂充填防水コネクタ
JP2002042990A (ja) 2000-07-21 2002-02-0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シールド端子
JP3864732B2 (ja) * 2001-07-25 2007-01-1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377736B2 (ja) 2004-04-07 2009-12-0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シールド電線用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のシールド電線との接続方法
JP4760683B2 (ja) * 2006-11-20 2011-08-3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111995B2 (ja) * 2007-10-04 2013-01-0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329100B2 (ja) * 2008-01-23 2013-10-3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線付きコネクタ端子が挿入されたコネクタ
JP5472679B2 (ja) * 2009-04-07 2014-04-1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02859795B (zh) * 2010-03-30 2015-08-19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压接端子、连接构造体和连接器
JP2014093222A (ja) 2012-11-05 2014-05-19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JP6551187B2 (ja) 2015-11-24 2019-07-31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付きシールドケーブル
JP6462601B2 (ja) * 2016-01-12 2019-01-3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308928A (en) * 1996-01-05 1997-07-09 Whitaker Corp Seal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0156261A (ja) * 1998-09-17 2000-06-06 Harness Syst Tech Res Ltd シ―ルドコネクタ
JP2002319456A (ja) * 2001-04-20 2002-10-31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CN104103942A (zh) * 2013-04-04 2014-10-15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63925A (zh) * 2016-01-13 2018-08-28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
CN113196581B (zh) * 2018-12-28 2022-11-22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端子模块及连接器
CN113196580A (zh) * 2018-12-28 2021-07-30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端子模块及连接器
CN113196581A (zh) * 2018-12-28 2021-07-30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端子模块及连接器
CN113228428A (zh) * 2018-12-28 2021-08-06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
CN113228428B (zh) * 2018-12-28 2024-03-12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
CN113196580B (zh) * 2018-12-28 2023-08-15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端子模块及连接器
CN112086804A (zh) * 2019-06-14 2020-12-15 安波福技术有限公司 加固的阴电端子
CN112086804B (zh) * 2019-06-14 2022-05-17 安波福技术有限公司 加固的阴电端子
CN113994545A (zh) * 2019-06-17 2022-01-28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
CN114600322A (zh) * 2019-10-29 2022-06-07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
CN114600322B (zh) * 2019-10-29 2024-04-23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
CN113823961B (zh) * 2020-06-19 2023-06-2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线缆组件
CN113823961A (zh) * 2020-06-19 2021-12-21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线缆组件
CN114006200A (zh) * 2020-07-27 2022-02-01 爱沛股份有限公司 壳体及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52649B (zh) 2020-02-14
US20190013614A1 (en) 2019-01-10
DE112017000228B4 (de) 2023-08-10
WO2017122574A1 (ja) 2017-07-20
JP2017126408A (ja) 2017-07-20
DE112017000228T5 (de) 2018-08-23
US10490928B2 (en) 2019-11-26
US20200059033A1 (en) 2020-02-20
US10931056B2 (en) 2021-02-23
JP6462601B2 (ja) 2019-0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52649A (zh) 连接器
CN103378496B (zh) 屏蔽连接器
CN107946823A (zh) 连接器构造
CN109962358A (zh) 连接器
CN109804511B (zh) 连接器结构
US6935893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terminal position assurance device
US6106338A (en) Cable end receptacle connector having a device preventing excess molten material from flowing into the connector
CN108463925A (zh) 连接器
CN110011085A (zh) 端子零件
CN109845047A (zh) 连接器结构
CN104882693B (zh) 连接器
CN111628321B (zh) 屏蔽端子及屏蔽连接器
CN110011084A (zh) 端子零件
CN103682818A (zh) 连接器装置
CN109845046A (zh) 连接器结构
US10819071B2 (en) Connector structure that is reconfigurable to accommodate either an STP cable or a UTP cable
US20190199006A1 (en) Terminal fitting and connector
US10714868B2 (en) Waterproof connector for a board
CN107534257A (zh) 接头连接器
CN110495053A (zh) 内导体端子及屏蔽连接器
CN110311248A (zh) 连接器
KR100743401B1 (ko) 전기 자동차에 사용되는 와이어 대 와이어형 수형 커넥터
CN108565615A (zh) 屏蔽式板对板插座
US11652311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CN108711687A (zh) 屏蔽式板对板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