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91923A - 样本分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样本分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91923A
CN108291923A CN201680069347.9A CN201680069347A CN108291923A CN 108291923 A CN108291923 A CN 108291923A CN 201680069347 A CN201680069347 A CN 201680069347A CN 108291923 A CN108291923 A CN 1082919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mple
unit
reaction vessel
transferred
reag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6934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91923B (zh
Inventor
胜见宏则
齐藤直介
小田浩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ysmex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ysmex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ysmex Corp filed Critical Sysmex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2919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919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919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919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2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 G01N35/026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having blocks or racks of reaction cells or cuvett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2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 G01N35/04Details of the conveyor system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17Systems in which incident light is mod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 G01N21/25Colour; Spectral properties, i.e. comparison of effect of material on the light at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lengths or wavelength bands
    • G01N21/251Colorimeters; Construction thereof
    • G01N21/253Colorimeters; Construction thereof for batch operation, i.e. multisample apparatu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84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099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comprising robots or similar manipulato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2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 G01N35/025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having a carousel or turntable for reaction cells or cuvett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84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G01N2021/8405Application to two-phase or mixed materials, e.g. gas dissolved in liquid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2035/00178Special arrangements of analysers
    • G01N2035/00277Special precautions to avoid contamination (e.g. enclosures, glove- boxes, sealed sample carriers, disposal of contaminated material)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2035/00346Heating or cooling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2035/00346Heating or cooling arrangements
    • G01N2035/00356Holding samples at elevated temperature (incuba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2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 G01N35/04Details of the conveyor system
    • G01N2035/0401Sample carriers, cuvettes or reaction vessels
    • G01N2035/0406Individual bottles or tub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2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 G01N35/04Details of the conveyor system
    • G01N2035/0401Sample carriers, cuvettes or reaction vessels
    • G01N2035/0418Plate elements with several rows of samples
    • G01N2035/0422Plate elements with several rows of samples carried on a linear conveyor
    • G01N2035/0424Two or more linear conveyo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2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 G01N35/04Details of the conveyor system
    • G01N2035/0439Rotary sample carriers, i.e. carousels
    • G01N2035/0443Rotary sample carriers, i.e. carousels for reagen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2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 G01N35/04Details of the conveyor system
    • G01N2035/0439Rotary sample carriers, i.e. carousels
    • G01N2035/0444Rotary sample carriers, i.e. carousels for cuvettes or reaction vesse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75Systems in which material is subjected to a chemical reaction, the progress or the result of the reaction being investigated
    • G01N21/77Systems in which material is subjected to a chemical reaction, the progress or the result of the reaction being investigated by observing the effect on a chemical indicator
    • G01N21/78Systems in which material is subjected to a chemical reaction, the progress or the result of the reaction being investigated by observing the effect on a chemical indicator producing a change of colou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75Systems in which material is subjected to a chemical reaction, the progress or the result of the reaction being investigated
    • G01N21/77Systems in which material is subjected to a chemical reaction, the progress or the result of the reaction being investigated by observing the effect on a chemical indicator
    • G01N21/82Systems in which material is subjected to a chemical reaction, the progress or the result of the reaction being investigated by observing the effect on a chemical indicator producing a precipitate or turbidity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201/00Features of devices classified in G01N21/00
    • G01N2201/08Optical fibres; light guid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obotics (AREA)
  • Automatic Analysis And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减小样本分析装置的设置面积并提高样本的处理能力的样本分析装置。样本分析装置(10)具有:加热台(11);试剂分装单元(12),其向反应容器(33)分装试剂;检测单元(13),其有用于安放收纳有由样本和试剂制备而成的测定试样的反应容器(33)的第1安放部(13a)和第2安放部(13c),以及用于从反应容器(33)中的测定试样检测出用于分析的信号的第1检测部(13b)和第2检测部(13d);第2控制部(24b),其基于在检测单元(13)检测出的信号进行样本分析;第1移送部(14),其将安放于加热台(11)的反应容器(33)移送至第一区域(13e)的安放部(13a)的其中之一;第2移送部(15),其将安放于加热台(11)的反应容器(33)移送至第2区域(13f)的安放部(13d)的其中之一。

Description

样本分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对混合样本和试剂制备而成的试样进行分析的样本分析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对混合样本和试剂制备而成的试样进行分析的样本分析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血液凝固测定装置。在该血液凝固测定装置中,通过架运送收纳样本的样本容器,样本容器中收纳的样本分装到反应杯。分装了样本的反应杯移送至加热台单元。在加热台单元的反应杯在分装了试剂之后被第三抓取器单元移送至检测单元。检测单元对反应杯中收纳的试样进行光学测定。收纳测定结束之后的试样的反应杯通过第三抓取器单元投下到废弃孔。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日本专利公开)2010−1339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临床检查中也是同样的情况,在血液凝固检查中,为了获得正确的测定结果,要求严格遵守分装试剂的时机和加热时间等预先决定的测定条件。
另外,血液凝固测定装置将收纳有试样的反应杯置于检测单元,基于检测单元检测出的信号的随着时间的变化求出凝固反应结束的时间点,由此算出凝固时间。但是,每个样本的凝固时间不同,因此无法预知试样的凝固反应何时结束。
除了上述制约之外,人们还希望样本分析装置将设置面积限制到很小并且提高样本的处理能力。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第1形态涉及一种样本分析装置。本形态所涉及的样本分析装置具有:加热台,其有用于分别安放收纳有样本的数个反应容器的数个安放孔和对分别安放于数个安放孔的数个反应容器进行加热的加热器;试剂分装单元,其向被加热台加热了的数个反应容器分装试剂;检测单元,其有用于分别安放收纳有由样本和试剂制备而成的测定试样的数个反应容器的数个安放部和从分别安放于数个安放部的数个反应容器中的测定试样分别检测出用于分析的信号的数个检测部;控制部,其基于检测单元检测出的信号进行样本分析;第1移送部,其将安放于加热台的安放孔的反应容器移送至位于检测单元的第1区域的数个安放部的其中之一;第2移送部,其将安放于加热台的安放孔的反应容器移送至位于检测单元的不同于第1区域的第2区域的数个安放部的其中之一。
本发明的第2形态涉及一种样本分析装置。本形态所涉及的样本分析装置具有:检测单元,其有用于分别安放收纳有由样本和试剂制备而成的测定试样的数个反应容器的数个安放部和从分别安放于数个安放部的数个反应容器中的测定试样分别检测出用于分析的信号的数个检测部;控制部,其基于检测单元检测出的信号进行样本分析;废弃单元,其收纳废弃的反应容器;第1废弃用移送部,其向废弃单元移送位于检测单元的第1区域的安放部所安放的变为废弃对象的反应容器;第2废弃用移送部,其向废弃单元移送位于检测单元的不同于第1区域的第2区域的安放部所安放的变为废弃对象的反应容器。
发明效果
通过本发明能够减小样本分析装置的设置面积并提高样本的处理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样本分析装置的概要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样本分析装置的具体结构的示图;
图3(a)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从侧向看反应容器的截面的图;图3(b)、(c)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送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4(a)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送部的结构的示意性的示图;图4(b)、(c)分别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送部的臂部附近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5(a)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反应容器收容部和反应容器供应部的结构的示图;图5(b)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反应容器供应部的结构的示图;
图6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试剂分装部、试剂台、支撑部和基底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7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台附近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8(a)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照射单元的结构的示意图;图8(b)是从光入射一侧看过滤器部的图;
图9(a)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以与Y−Z平面平行的平面切断检测部而成的截面图;图9(b)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以与X−Z平面平行的平面切断检测部而成的截面图;
图10(a)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壳体的结构的示意性的斜视图;图10(b)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从上方看壳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1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测定部的回路结构和信息处理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1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反应容器的移送路径的示图;
图13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反应容器的移送路径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样本分析装置是一种血液凝固分析装置,其向通过向样本添加试剂而制备成的测定试样照射光,通过凝固法、合成基质法、免疫比浊法或凝集法解析所获得的透射光或散射光,由此进行血液凝固能力的相关分析。在实施方式分析的样本是从血液分离出来的血浆或血清。
参照图1,就实施方式的样本分析装置的概要进行说明。在图1中,XYZ轴相互正交,X轴正方向与左方对应,Y轴正方向与后方对应,Z轴正方向与铅直下方对应。在其他图中,XYZ轴也与图1同样设定。
样本分析装置10具有加热台11、试剂分装单元12、检测单元13、第1移送部14、第2移送部15、第1废弃用移送部16、第2废弃用移送部17、第1样本移送部18、第2样本移送部19、样本分装单元20、试剂台21、废弃单元22、运送部23、控制部24。第1移送部14、第2移送部15、第1废弃用移送部16和第2废弃用移送部17具有用于夹持反应容器33的抓取器和驱动抓取器的机构。
运送部23运送安放有样本容器32的样本架31。样本分装单元20吸移样本容器32所收纳的样本,并向反应容器33排出所吸移的样本。第1样本移送部18和第2样本移送部19向加热台11移送分装有样本的反应容器33。
加热台11具有安放孔11a和加热器11b。安放孔11a安放由第1样本移送部18或第2样本移送部19移送来的反应容器33。加热器11b将安放孔11a安放的反应容器33加热到37℃。为了在检测单元13中获得正确的测定结果,反应容器33被加热台11加热的时间分别按照每个测定项目来决定。在测定项目PT中,例如使用希森美康株式会社制的トロンボチェック(注册商标)PT plus时,加热时间为3分钟。在测定项目APTT中,例如使用希森美康株式会社制的トロンボチェック(注册商标)APTT时,加热时间为3分钟。在测定项目D-dimer中,例如使用希森美康株式会社制的リアスオート(注册商标)・D-dimer neo时,加热时间为3分钟。
试剂分装单元12具有第1试剂分装部12a和第2试剂分装部12b。第1试剂分装部12a从安放于试剂台21的试剂容器34吸移试剂,并在通过第1移送部14从加热台11向检测单元13的第1区域13e的第1安放部13a移送反应容器33的一定位置向反应容器33排出所吸移的试剂。第2试剂分装部12b从安放于试剂台21的试剂容器34吸移试剂,并在通过第2移送部15从加热台11向检测单元13的第2区域13f的第2安放部13c移送反应容器33的一定位置向反应容器33排出所吸移的试剂。
根据测定项目还需要向会在加热台11加热的反应容器33分装试剂时,第1试剂分装部12a和第2试剂分装部12b还从安放于试剂台21的试剂容器34吸移对应的试剂,并将所吸移的试剂分装至会在加热台11加热的反应容器33。
检测单元13有数个第1安放部13a和分别与数个第1安放部13a对应设置的数个第1检测部13b。检测单元13还有数个第2安放部13c和分别与数个第2安放部13c对应设置的数个第2检测部13d。第1安放部13a和第1检测部13b在检测单元13的Y轴正侧与X轴平行排列。第2安放部13c和第2检测部13d在检测单元13的Y轴负侧与X轴平行排列。第1安放部13a和第1检测部13b配置于检测单元13的Y轴正侧的第1区域13e,第2安放部13c和第2检测部13d配置于检测单元13的Y轴负侧的第2区域13f。
第1区域13e和第2区域13f也可以不像图1那样在X轴方向上延伸,例如也可以将在X轴方向上将配置有安放部和检测部的区域分割成2个之后形成的各区域设定为第1区域13e和第2区域13f。第1区域13e和第2区域13f也可以以其他布局进行设定。
第1安放部13a和第2安放部13c为相互同样的结构,第1检测部13b和第2检测部13d也为相互同样的结构。第1检测部13b从安放于第1安放部13a的反应容器33中的测定试样检测出用于分析的信号。第2检测部13d从安放于第2安放部13c的反应容器33中的测定试样检测出用于分析的信号。
第1检测部13b和第2检测部13d分别向安放于第1安放部13a和第2安放部13c的反应容器33的侧面照射光,用光检测器接收其透射光或散射光并输出与受光光量相应的检测信号。检测信号输出到控制部24的第2控制部24b。第1检测部13b和第2检测部13d分别对反应容器33分时照射数种波长的光,并向第2控制部24b输出针对各波长的光的检测信号。第1检测部13b和第2检测部13d都能够就在样本分析装置10进行的所有测定项目进行测定。在反应容器33中的测定试样上发生的反应的变化根据样本而不同,因此到测定完成为止所需时间也根据样本而不同。
第1移送部14将安放于加热台11的安放孔11a内的反应容器33移送至检测单元13的第1区域13e的数个第1安放部13a的其中之一。第2移送部15将安放于加热台11的安放孔11a内的反应容器33移送至检测单元13的第2区域13f的数个第2安放部13c的其中之一。即,第1移送部14用于针对第1区域13e的反应容器33的移送作业,第2移送部15用于针对第2区域13f的反应容器33的移送作业。
在检测单元13中,测定结束了的反应容器33随时被第1废弃用移送部16或第2废弃用移送部17废弃。第1废弃用移送部16将安放于第1区域13e的第1安放部13a的内废弃对象反应容器33移送至废弃单元22。第2废弃用移送部17将安放于第2区域13f的第2安放部13c内的废弃对象反应容器33移送至废弃单元22。通过第1废弃用移送部16和第2废弃用移送部17能够并行向废弃单元22移送在检测单元13的废弃对象反应容器33。
第1样本移送部18和第2样本移送部19向加热台11移送如上所述由样本分装单元20分装了样本的反应容器33。样本分装单元20在运送部23的运送路径的一定位置从样本容器32吸移样本,并将所吸移的样本分装至反应容器33。试剂台21安放分别收纳有用于测定的各种试剂的试剂容器34。废弃单元22具有废弃口。
被第1废弃用移送部16和第2废弃用移送部17移送的测定完毕的反应容器33向废弃单元22的废弃口投下。
控制部24具有第1控制部24a和第2控制部24b。第1控制部24a控制在样本分析装置10中用于测定测定试样的机构。第2控制部24b基于第1检测部13b和第2检测部13d检测出的信号对反应容器33中的样本进行分析。
如上所述,第1检测部13b和第2检测部13d将分别照射数种波长的光时从测定试样获得的检测信号输出到第2控制部24b。基于所获取的针对各个波长的检测信号,第2控制部24b基于凝固法、合成基质法、免疫比浊法或凝集法进行样本分析。
例如在凝固时间法中,向测定试样照射660nm波长的光,用光检测器检测出来自测定试样的透射光或散射光,由此分析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转化为纤维蛋白(fibrin)的时间。凝固时间法的测定项目有PT(凝血酶原(prothrombin)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Fbg(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量)等。在合成基质法中,向测定试样照射405nm波长的光,用光检测器检测出来自测定试样的透射光或散射光。合成基质法的测定项目有ATIII、α2−PI(α2−纤维蛋白溶酶抑制剂(α2−Plasmin Inhibitor))、PLG(纤维蛋白溶酶原(plasminogen))等。在免疫比浊法中,向测定试样照射800nm波长的光,用光检测器检测出来自测定试样的透射光或散射光。免疫比浊法的测定项目有D-二聚体(D-dimer)、FDP等。在血小板凝集法中,向测定试样照射575nm波长的光,用光检测器检测出来自测定试样的透射光或散射光。
例如,第2控制部24b基于从第1检测部13b和第2检测部13d输出的检测信号算出测定试样的吸光度,并算出所算出的吸光度超过一定阈值为止的时间并将其作为该测定试样的凝固时间。也可以由检测信号求出浊度来代替吸光度,算出浊度超过一定阈值为止的时间并将其作为该样本的凝固时间。还可以算出从第1检测部13b和第2检测部13d输出的检测信号超过一定阈值为止的时间并将其作为该测定试样的凝固时间。
试剂分装单元12从安放于试剂台21的试剂容器34吸移与收纳于反应容器33的样本的测定项目所对应的试剂,并向反应容器33分装所吸移的试剂。
例如,就基于上述凝固时间法的测定项目APTT进行测定时,试剂分装单元12从收纳包含磷脂质和活化剂的第1试剂的试剂容器34吸移该第1试剂,并向会在加热台11加热的反应容器33分装所吸移的第1试剂。这样,第1试剂与样本混合。之后,在从加热台11向检测单元13移送反应容器33时,试剂分装单元12从收纳包含钙盐的第2试剂的其他试剂容器34吸移该第2试剂,并向该反应容器33分装所吸移的第2试剂。这样,第2试剂与样本混合。
另外,就基于上述凝固时间法的测定项目PT进行测定时,试剂分装单元12从包含含组织因子和钙盐的试剂的试剂容器34吸移该试剂,并向从加热台11向检测单元13移送的反应容器33分装所吸移的试剂。此时,在向加热台11移送反应容器33时,不向反应容器33分装试剂。这样,包括组织因子和钙盐的试剂与样本混合。
这样,如上所述,检测单元13从混合有与测定项目APTT或测定项目PT对应的试剂的测定试样获取检测信号,并将其输出到第2控制部24b。如上所述,第2控制部24b基于从检测单元13提供获取的检测信号来分析样本中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时间,获取分析结果。
在基于凝固时间法的分析中,需要等待测定试样凝固,因此测定需要时间。一般在基于凝固时间法的分析中,需要使反应容器33在第1安放部13a或第2安放部13c中安放数分钟,持续进行第1检测部13b或第2检测部13d的检测。因此,反应容器33容易滞留在检测单元13。
在加热台11中也需要等待测定试样上升到一定温度,因此加热需要时间。一般在加热台11,到测定试样的加热完成为止需要使反应容器33在加热台11的安放孔11a持续安放数分钟。因此,反应容器33容易滞留在加热台11。
在实施方式的样本分析装置10中,通过第1移送部14和第2移送部15并行从加热台11向检测单元13移送反应容器33。因此,能够避免应该从加热台11向检测单元13移送的反应容器33变成等待移送的状态,能够让加热台11的安放孔11a迅速开放以收入下一个反应容器33。因此能够提高样本分析装置10的处理能力。
为了在检测单元13中获得正确的测定结果,反应容器33由加热台11加热的时间分别按照每个测定项目来决定。为了正确地按照测定项目加热反应容器33,需要时机恰当地从加热台11的安放孔11a移送反应容器33。在样本分析装置10中,为了从加热台11移送反应容器33设置有数个移送部,即第1移送部14和第2移送部15,因此能够时机正确地从加热台11移送反应容器33。由此能够轻松地实现正确的加热时间。
特别是在凝固时间法、免疫比浊法和血小板凝集法中,要检测出在测定试样中发生的反应的变化,因此到测定完成为止的时间按照样本而不同。因此,很难正确地预测使反应容器33在检测单元13的第1安放部13a和第2安放部13c中安放多长时间。因此,反应容器33就在安放部安放不论是什么样本都完成大致测定的时间,反应容器33容易滞留在检测单元13。但是,在样本分析装置10中,为了向检测单元13移送反应容器33,设置有数个移送部,即第1移送部14和第2移送部15,因此能够迅速地向检测单元13的开放的安放部移送反应容器33。由此能够提高样本分析装置10的处理能力。
第1检测部13b第2检测部13d都能够就在样本分析装置10进行的所有测定项目进行测定。由此,不论是什么测定项目,检测单元13都能够收纳反应容器33,因此能够提高样本分析装置10的处理能力。
加热台11对于第1移送部14和第2移送部15来说是通用的,因此与分别针对第1移送部14和第2移送部15分别配置加热台的情况相比,能够汇集各部布局。因此,能够防止样本分析装置10的设置面积增大。
另外,第1移送部14和第2移送部15分别与第1区域13e和第2区域13f相对应,因此能够顺利地控制各移送部。
而且,通过第1废弃用移送部16和第2废弃用移送部17能够并行向废弃单元22移送在检测单元13的废弃对象反应容器33。因此能够避免在检测单元13留下等待废弃的反应容器33,能够让检测单元13的第1安放部13a和第2安放部13c迅速开放以收入下一个反应容器33。由此,能够顺利地推进针对检测单元13的反应容器33的移送作业。因此能够提高样本分析装置10的处理能力。
通过第1样本移送部18和第2样本移送部19还能够并行向加热台11移送分装有样本的反应容器33。因此,能够高效地向加热台11移送从样本容器32分装了样本的反应容器33。因此能够提高样本分析装置10的处理能力。
从加热台11向检测单元13移送反应容器33的移送部的数量也可以不是2个,也可以是3个以上。从检测单元13向废弃单元22移送反应容器33的移送部的数量也可以不是2个,也可以是1个或3个以上。试剂分装单元12所装备的试剂分装部的数量也不限于2个,也可以是1个或3个以上。向加热台11移送由样本分装单元20分装了样本的反应容器33的移送部的数量也可以不是2个。
<具体的结构例>
以下就实施方式的样本分析装置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在以下结构例中,检测单元分为2个检测单元,且配置在不同的位置。从加热台向检测单元移送反应容器的移送部与从检测单元向废弃单元移送反应容器的移送部共用。为方便起见,以下将从加热台向检测单元移送时向反应容器分装的试剂称为“激发试剂”,将在加热台加热时分装于反应容器的试剂称为“调整试剂”。激发试剂是用于针对样本让反应开始的试剂,调整试剂是用于促进激发试剂的反应的试剂。
如图2所示,样本分析装置100具有测定部101、运送部102、信息处理装置103。
运送部102对应于图1的运送部23。运送部102具有架装配部111、架运送部112、架回收部113、条形码读取器114。架装配部111和架回收部113分别与架运送部112的右端和左端相连。条形码读取器114在架运送部112的后方,其能够向左右方向移动。
用户将装配有样本容器32的样本架31设置于架装配部111。样本架31和样本容器32上贴附有条形码。运送部102将设置于架装配部111的样本架31送到架运送部112的右端,再将其送到条形码读取器114的前方。条形码读取器114读取贴附于样本架31的条形码,且读取贴附于样本容器32的条形码。样本架31的条形码上有用于识别样本架31的识别信息,样本容器32的条形码上有用于识别样本容器32所收纳的样本的识别信息。读取的识别信息发送到信息处理装置103,以获取针对样本的测定项目。
然后,运送部102运送样本架31,依次使样本容器32位于样本吸移位置121或样本吸移位置122。在样本吸移位置121、122从样本容器32吸移样本。在针对安放于样本架31的所有样本容器32的样本吸移结束之后,运送部102将样本架31运送至架回收部113。
测定部101在样本吸移位置121、122从样本容器32吸移样本,并向所吸移的样本混合试剂进行测定。
测定部101具有样本分装部130、140、移送部150、160、加热台170、试剂台180、反应容器台190、条形码读取器200、反应容器收容部210、反应容器供应部220、移送部230、试剂分装部240、250、移送部260、270、检测单元280、290、废弃口301、302、废弃单元303。
样本分装部130、140分别构成图1的样本分装单元20。样本分装部130具有吸移管131、能够回转的臂132、用于驱动臂132的无图示的驱动部、用于经由吸移管131吸移、排出样本的无图示的泵,其中吸移管131设置于臂132的端部。同样地,样本分装部140具有吸移管141、能够回转的臂142、用于驱动臂142的无图示的驱动部、用于经由吸移管141吸移、排出样本的无图示的泵,其中吸移管141设置于臂142的端部。
样本分装部130从位于样本吸移位置121的样本容器32吸移样本,并将所吸移的样本排出到安放于反应容器台190的新的反应容器33。样本分装部140从位于样本吸移位置122的样本容器32或安放于反应容器台190的反应容器33吸移样本,并将所吸移的样本排出到安放于移送部150、160的新的反应容器33。
移送部150、160分别对应于图1的第1样本移送部18和第2样本移送部19。移送部150、160能够沿导轨向前后方向移动。移送部150、160上设置有用于安放反应容器33的安放孔。
移送部150将新的反应容器33安放于安放孔,并使该反应容器33位于第1样本排出位置151。如后所述,针对移送部150装配新的反应容器33的作业由移送部230进行。通过样本分装部140向位于第1样本排出位置151的反应容器33排出样本之后,移送部150向后方移送该反应容器33,使其位于加热台170的左侧附近。加热台170的移送部173将位于加热台170的左侧附近的反应容器33移送至加热台170的安放孔171。
同样地,移送部160将新的反应容器33安放于安放孔,并使该反应容器33位于第2样本排出位置161。如后后述,针对移送部160装配新的反应容器33的作业由移送部260进行。通过样本分装部140向位于第2样本排出位置161的反应容器33排出样本之后,移送部160向后方移送该反应容器33,使其位于加热台170的右侧附近。移送部270将位于加热台170的右侧附近的反应容器33移送到加热台170的安放孔171。
这样,能够通过移送部150、160向加热台170移送反应容器33,因此与通过移送部150、160的其中之一向加热台170移送反应容器33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处理能力。
如图3(a)所示,反应容器33是反应杯。反应容器33具有上方有开口的圆周状的主体部33a和设置于主体部33a上部的边缘部33b。主体部33a下部的直径小于上部。
如图3(b)所示,移送部150具有:保持器152,其有用于安放反应容器33的2个安放孔152a;导轨153,其用于对保持器152进行引导;传送带154,其与保持器152相连接;电机155,其用于驱动传送带154。为方便起见,在图3(b)中以截面图表示保持器152。安放孔152a的直径能够供反应容器33的下部嵌入。导轨153沿反应容器33的移送方向设置。传送带154与导轨153平行配置。传送带154被电机155的驱动轴和滑轮架着。保持器152的下端安装于传送带154。传送带154被电机155驱动,由此保持器152被导轨153引导着移送。由此移送反应容器33。
如图3(c)所示,移送部160的结构也与移送部150相同。移送部160具有:保持器162,其有用于安放反应容器33的2个安放孔162a;导轨163,其对保持器162进行引导;传送带164,其与保持器162相连接;电机165,其用于驱动传送带164。为方便起见,在图3(c)中以截面图表示保持器162。
返回图2,加热台170有用于分别安放收纳有样本的数个反应容器33的数个安放孔171、对分别安放于数个安放孔171的数个反应容器33进行加热的加热器172、用于移送反应容器33的移送部173。加热台170、安放孔171和加热器172分别对应于图1的加热台11、安放孔11a和加热器11b。
在平面视图中,加热台170有圆形轮廓,其能够向周向旋转。加热台170向周向旋转的话,数个安放孔171被向周向移送。加热器172将安放于安放孔171的反应容器33加热到37℃。移送部173能够向加热台170的周向旋转。
试剂台180对应于图1的试剂台21。试剂台180能够设置数个收纳有试剂的试剂容器34。试剂台180在外周侧装配有3个能够收容10个试剂容器34的试剂架181,在内周侧装配有4个能够收容2个试剂容器34的试剂架182。试剂台180能够向周向旋转。试剂台180向周向旋转,由此经由试剂架181、182将设置于试剂台180的试剂容器34向由试剂分装部240吸移试剂的第1吸移位置241和由试剂分装部250吸移试剂的第2吸移位置251移送。
试剂分装部240、250分别对应于图1的第1试剂分装部12a和第2试剂分装部12b。试剂分装部240、250向被加热台170加热的数个反应容器33分装试剂。
例如,向反应容器33分装调整试剂时,加热台170的移送部173使得安放于加热台170的安放孔171内的反应容器33位于第1排出位置261或第2排出位置271。试剂分装部240或试剂分装部250从位于第1吸移位置241或第2吸移位置251的试剂容器34吸移调整试剂,并将所吸移的调整试剂分装到位于第1排出位置261或第2排出位置271的反应容器33。这样,调整试剂混合于样本。之后,移送部173再次将反应容器33装配于加热台170的安放孔171。
另外,向反应容器33分装激发试剂时,移送部260或移送部270使得安放于加热台170的安放孔171内的反应容器33位于第1排出位置261或第2排出位置271。试剂分装部240或试剂分装部250从位于第1吸移位置241或第2吸移位置251的试剂容器34吸移激发试剂,并将所吸移的激发试剂分装至位于第1排出位置261或第2排出位置271的反应容器33。这样,激发试剂混合于样本。之后,移送部260或移送部270将反应容器33装配于检测单元280的安放部281或检测单元290的安放部291。
这样,按照对样本设定的测定项目,有向反应容器33仅排出激发试剂的情况和向反应容器33排出调整试剂与激发试剂的情况。向反应容器33排出激发试剂时,移送部260夹持反应容器33并使其位于第1排出位置261,或者移送部270夹持反应容器33并使其位于第2排出位置271。排出激发试剂之后,反应容器33由移送部260、270分别移送至检测单元280、290。向反应容器33排出调整试剂时,移送部173夹持反应容器33并使其位于第1排出位置261或第2排出位置271。排出调整试剂之后,移送部173使反应容器33返回加热台170的安放孔171。
移送部260、270分别对应于图1的第1移送部14和第2移送部15。
如图4(a)所示,移送部260具有支撑构件262、对支撑构件262进行引导的导轨263、与支撑构件262连接的传送带264、用于驱动传送带264的电机265。导轨263沿X轴方向设置。传送带264与导轨263平行配置。传送带264被电机265的驱动轴和滑轮架着。支撑构件262的端部安装于传送带264。通过电机265驱动传送带264,由此支撑构件262被导轨263引导着向X轴方向移送。
支撑构件262上设置有支撑构件266、对支撑构件266进行引导的导轨262a、与支撑构件266连接的传送带262b、用于驱动传送带262b的电机262c。导轨262a沿Z轴方向设置。传送带262b与导轨262a平行配置。传送带262b被电机262c的驱动轴和滑轮架着。支撑构件266的端部安装于传送带262b。通过电机262c驱动传送带262b,由此支撑构件266被导轨262a引导着向Z轴方向移送。
支撑构件266上设置有支撑构件267、对支撑构件267进行引导的导轨266a、与支撑构件267连接的传送带266b、用于驱动传送带266b的电机266c。导轨266a沿Y轴方向设置。传送带266b与导轨266a平行配置。传送带266b被电机266c的驱动轴和滑轮架着。支撑构件267的端部安装于传送带266b。通过电机266c驱动传送带266b,由此支撑构件267被导轨266a引导着向Y轴方向移送。
如图4(b)所示,臂部267a的Y轴正侧的端部设置于支撑构件267的Z轴负侧的面上。因此,臂部267a随着支撑构件267的移动向Y轴方向移动。臂部267a的Y轴负侧的端部设置有一对爪部件267b,该一对爪部件267b能够在X轴方向接近、远离。一对爪部件267b之间架有弹簧267c。由此,一对爪部件267b被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施加力。如图4(b)所示,一对爪部件267b在一定间隔的位置上移动被限制,且被定位于该位置。
驱动电机266c,支撑构件267向Y轴负方向移动的话,臂部267a向Y轴负方向移动。在如图4(b)所示一对爪部件267b抵于反应容器33的侧面的状态下,臂部267a再向Y轴负方向移动的话,爪部件267b在反应容器33的侧面滑动并向相互远离的方向打开。由此,如图4(c)所示,一对爪部件267b夹持反应容器33。弹簧267c赋予一对爪部件267b夹持反应容器33的力。一对爪部件267b构成夹持反应容器33的夹持部。
如上所述,移送部260驱动电机265、262c、266c,让爪部件267b在X、Y、Z轴方向上移动。由此夹持并移送反应容器33。关于反应容器33的夹持的解除,例如在将反应容器33插入安放部281的状态下,让爪部件272b向Y轴正方向移动。由此,爪部件267b在反应容器33的侧面滑动,解除对反应容器33的夹持。
移送部270的结构也与移送部260相同。移送部173变更为导轨263和传送带264让支撑构件262旋转的结构。例如,支撑构件262能够旋转地由支轴支撑,电机265的驱动力通过齿轮等传递机构传递给支撑构件262。移送部173的其他结构与移送部260相同。
在向反应容器33排出激发试剂时,移送部260将安放于加热台170的安放孔171内的反应容器33移送至第1排出位置261,并在向该反应容器33排出激发试剂之后,将该反应容器33移送至检测单元280的安放部281。在向反应容器33排出激发试剂时,移送部270将安放于加热台170的安放孔171内的反应容器33移送至第2排出位置271,并在向该反应容器33排出激发试剂之后将该反应容器33移送至检测单元290的安放部291。
这样,试剂分装部240在移送部260的反应容器33的移送路径的第1排出位置261向反应容器33分装激发试剂。试剂分装部250在移送部270的反应容器33的移送路径的第2排出位置271向反应容器33分装激发试剂。由此,在分装激发试剂之后,能够迅速将反应容器33移送至检测单元280、290。另外,激发试剂的分装由试剂分装部240、250进行,因此能够分别对移送部260、270移送的反应容器33分装激发试剂。由此能够防止向反应容器33分装激发试剂的等待时间,因此能够提高样本分析装置100的处理效率。
检测单元280有数个安放部281和分别与数个安放部281对应设置的数个检测部282。检测单元290有数个安放部291和分别与数个安放部291对应设置的数个检测部292。配置检测单元280、290的区域分别对应于图1的第1区域13e和第2区域13f。安放部281、291分别对应于图1的第1安放部13a和第2安放部13c。检测部282、292分别对应于图1的第1检测部13b和第2检测部13d。安放部281、291安放收纳有由样本和试剂制备而成的测定试样的反应容器33。检测部282、292分别从安放于安放部281、291的反应容器33中的测定试样检测出用于分析的信号。
信息处理装置103具有控制部103a。控制部103a对应于图1的第2控制部24b。控制部103a基于检测部282检测出的信号对安放于安放部281的反应容器33中的样本进行分析,并基于检测部292检测出的信号对安放于安放部291的反应容器33中的样本进行分析。
废弃单元303对应于图1的废弃单元22。废弃单元303具有废弃口301、302。移送部260将安放于检测单元280的安放部281的、变为废弃对象的反应容器33移送至废弃口301,由此将其移送至废弃单元303。移送部270将安放于检测单元290的安放部291的、变为废弃对象的反应容器33移送至废弃口302,由此将其移送至废弃单元303。
移送部260有图1的第1移送部14的功能,还有第1废弃用移送部16的功能。移送部270有图1的第2移送部15的功能,还有第2废弃用移送部17的功能。这样,第1移送部14和第1废弃用移送部16的功能由移送部260实现,第2移送部15和第2废弃用移送部17的功能由移送部270实现的话,能够简单地构成样本分析装置10。
与废弃单元303相连的废弃口也可以是1个。此时也通过移送部260、270向1个废弃口移送变为废弃对象的反应容器33。废弃单元也可以与废弃口301、302相对应地设置2个。
在平面视图中,反应容器台190为环状,其配置于试剂台180的外侧。反应容器台190能够向周向旋转。反应容器台190有用于安放反应容器33的数个安放孔。条形码读取器200读取贴附于试剂架181、182的条形码和贴附于试剂容器34的条形码。试剂架181、182的条形码上有用于识别试剂架181、182的识别信息,试剂容器34的条形码上有用于识别试剂容器34的识别信息。
反应容器收容部210收容新的反应容器33。反应容器供应部220从反应容器收容部210供应反应容器33。
如图5(a)所示,反应容器收容部210具有投入口211且收容从投入口211投入的反应容器33,用户能够将新的反应容器33投入投入口211。反应容器供应部220具有取出机构221、引导件222、以及送出机构223。取出机构221从反应容器收容部210一个一个地取出反应容器33。引导件222由用于支撑反应容器33的边缘部33b的底面的2个导轨构成。取出机构221取出的反应容器33一边被引导件222支撑着边缘部33b的下表面一边滑落,被移送到送出机构223。
如图5(b)所示,送出机构223具有支撑台223a和旋转台223b。引导件222移送来的反应容器33通过设置于旋转台223b的槽口223c被安放。旋转台223b旋转,由此移送安放于槽口223c的反应容器33。旋转台223b移送来的反应容器33安放在设置于支撑台223a的槽口部223d。
返回图2,移送部230将安放于反应容器供应部220的槽口部223d的新的反应容器33移送至移送部150的安放孔152a和反应容器台190的安放孔。移送部260将安放于反应容器供应部220的槽口部223d的新的反应容器33移送至移送部160的安放孔162a。如此,反应容器供应部220供应的新的反应容器33移送至移送部150、160和反应容器台190。由此,与为了向移送部150、160和反应容器台190供应新的反应容器33而设置数个反应容器供应部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样本分析装置100的设置面积增大。
如图6所示,试剂分装部240、250被配置于试剂台180上方的支撑部201支撑。试剂台180设置于基底202上。试剂分装部240、250在X−Y平面内的位置和试剂台180在X−Y平面内的位置相互有一部分重合。在该结构中,不需要在基底202中确保用于设置试剂分装部240、250的空间。因此,与将试剂分装部240、250配置于基底202上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样本分析装置100的设置面积增大。
试剂分装部240具有水平移送部242、铅直移送部243、第1吸移管244、第1加热器245、用于经由第1吸移管244吸移、排出试剂的无图示的泵。水平移送部242在水平面内,即在X−Y平面中向一定方向移送铅直移送部243。铅直移送部243向铅直方向,即Z轴方向移送第1吸移管244。第1加热器245设置于第1吸移管244的下端附近,其加热第1吸移管244安放的试剂。
分装试剂时,试剂分装部240将第1吸移管244插入位于图2所示第1吸移位置241的试剂容器34并吸移试剂容器34内的试剂。试剂分装部240通过第1加热器245将第1吸移管244安放的试剂加热到一定温度。之后,试剂分装部240对位于第1排出位置261的反应容器33排出第1吸移管244安放的试剂。
同样地,试剂分装部250具有水平移送部252、铅直移送部253、第2吸移管254、第2加热器255、用于经由第2吸移管254吸移、排出试剂的无图示的泵。水平移送部252在水平面内,即在X−Y平面中向一定方向移送铅直移送部253。铅直移送部253向铅直方向,即Z轴方向移送第2吸移管254。第2加热器255设置于第2吸移管254的下端附近,其加热第2吸移管254安放的试剂。
分装试剂时,试剂分装部250将第2吸移管254插入位于图2所示第2吸移位置251的试剂容器34并吸移试剂容器34内的试剂。试剂分装部250通过第2加热器255将第2吸移管254安放的试剂加热到一定温度。之后,试剂分装部250对位于第2排出位置271的反应容器33排出第2吸移管254安放的试剂。
如图7所示,在检测单元280中,在区域280a,安放部281在第1方向,即X轴方向排列配置。区域280a对应于图1的第1区域13e。在检测单元290中,在区域290a,安放部291在第2方向,即Y轴方向上排列配置。区域290a对应于图1的第2区域13f。检测单元280的安放部281的列和检测单元290的安放部291的列之间配置有加热台170。通过这样配置检测单元280、290和加热台170,能够紧密地汇集检测单元280、290和加热台170,能够防止样本分析装置100的设置面积增大。
在要通过试剂分装部240排出试剂时,在第1位置174通过移送部173或移送部260从安放孔171取出安放在加热台170的安放孔171的反应容器33,并使其位于第1排出位置261。通过移送部260从第1排出位置261向Y轴正方向移送在第1排出位置261激发试剂排出之后的反应容器33并使其位于检测单元280。之后,向X轴方向移送反应容器33,并将其移送到检测单元280的某安放部281。移送部260沿Y轴正方向将反应容器33移送至检测单元280的安放部281所排列的列L1的正上位置P1后,不论安放部281位于什么位置,移送部260将反应容器33移送到安放部281的时间都为一定时间。从第1排出位置261到正上位置P1的移送部260的移送距离为d1。
同样地,在要通过试剂分装部250排出试剂时,在第2位置175通过移送部173或移送部270从安放孔171取出安放在加热台170的安放孔171内的反应容器33,并使其位于第2排出位置271。从第2排出位置271向X轴负方向移送在第2排出位置271将激发试剂排出之后的反应容器33,并使其位于检测单元290。之后,向Y轴方向移送反应容器33,并将其移送至检测单元290的某安放部291。移送部270沿X轴负方向将反应容器33移送至检测单元290的安放部291所排列的列L2的正上位置P2后,不论安放部291位于什么位置,移送部270将反应容器33移送到安放部291的时间都为一定时间。从第2排出位置271到正上位置P2的移送部270的移送距离为d2。
在此,移送部260将反应容器33从第1排出位置261移送到检测单元280的距离与移送部270将反应容器33从第2排出位置271移送到检测单元290的距离相等。具体而言,设定第1排出位置261、第2排出位置271、检测单元280、290的位置并使得d1=d2。另外,正上位置P1相对于检测单元280的位置关系和正上位置P2相对于检测单元290的位置关系彼此相等,安放部281的间距和安放部291的间距彼此相等。由此,从第1排出位置261到检测单元280的安放部281的距离和从第2排出位置271到位于与该安放部281相对应的位置的检测单元290的安放部291的距离相等。
这样,在通过试剂分装部240分装激发试剂时和通过试剂分装部250分装激发试剂时,从排出激发试剂的位置到检测单元280、290的相互对应的安放部281、291的移送距离相互相等。由此,能够对检测单元280和检测单元290适用同样的移送控制并使得在检测单元280的检测部282进行测定时和在检测单元290的检测部292进行测定时从分装激发试剂之后到检测开始为止的时间相互相等。由此能够防止检测单元280、290的测定结果产生差异。
正上位置P1优选为在区域280a中配置于X轴方向,即安放部281的排列方向的中央位置。由此能够抑制正上位置P1和离正上位置P1最远的安放部281的距离。因此,在以相同时间从第1排出位置261向各安放部281移送反应容器33的移送时间的调整中,能够缩短移送时间。同样地,正上位置P2优选为在区域290a中配置于Y轴方向,即安放部291的排列方向的中央位置。
移送部260、270的移送路径为直线,但是移送部260、270的移送路径也可以包含曲线。此时,沿着曲线和直线的移送路径移送的反应容器33的移送距离为移送部260、270的移送距离。
设定移送距离d1、d2相等,但也可以设定为不相等。移送距离d1、d2只要设定为由于移送距离d1、d2的差异而产生的测定结果的不同不会导致信息处理装置103的分析结果产生临床性的不同的程度即可。
移送部260向安放部281移送位于第1位置174的安放孔171所安放的反应容器33。移送部270向安放部291移送位于不同于第1位置174的第2位置175的安放孔171所安放的反应容器33。由此,能够通过移送部260、270并行将加热台170所安放的反应容器33从不同的2个位置分别移送至检测单元280、290。
如图8(a)所示,光照射单元400具有光源部401、系束构件461、462、13条第1光纤471、13条第2光纤472。光源部401具有光源410、镜子421、422、聚光镜431~436、电机440、光透射型的传感器450、圆盘形状的过滤器部500。
光源410由卤素灯构成。光源410具有从两面出射光的板状的灯丝411,从灯丝411的两面出射相同特性的光。由此,相同特性的光从光源410分别向镜子421、422出射。镜子421、422反射从光源410出射的光。
聚光镜431~433聚集镜子421反射的光。聚光镜431~433聚集的光透射过滤器部500的光学过滤器511~515的其中之一,并被导向第1光纤471。聚光镜434~436聚集镜子422反射的光。聚光镜434~436聚集的光透射过滤器部500的光学过滤器511~515的其中之一,并被导向第2光纤472。过滤器部500能够以轴501为中心旋转,轴501与电机440的旋转轴相连接。
13条第1光纤471被系束构件461束起,13条第2光纤472被系束构件462束起。第1光纤471的前端与检测单元280相连接,第2光纤472的前端与检测单元290相连接。第1光纤471将光源部401照射的光导向检测单元280的检测部282,第2光纤472将光源部401照射的光导向检测单元290的检测部292。
这样,从1个光源部401照射的光被导向检测部282、292,因此基于检测部282、292的测定结果难以产生偏差。
如图8(b)所示,过滤器部500具有过滤器板510和安放构件520。在过滤器板510中,在同一圆周上以60度的间隔形成6个孔510a,6个孔510a中的5个上安装有光学过滤器511~515。光学过滤器511~515分别是透射一定波长带的光,并截止其他波长带的光的带通滤波器。光学过滤器511~515的透射波长带域的中心波长分别是340nm、405nm、575nm、660nm、800nm。未安装光学过滤器的孔510a被塞住,以使得光不通过。波长660nm的光用于血液凝固时间测定,波长405nm的光用于合成基质测定,波长800nm的光用于免疫比浊测定。
安放构件520安放过滤器板510,并使得光学过滤器511~515的两面露出。过滤器板510被安放构件520固定。在安放构件520中,在同一圆周上以60度的间隔形成1个狭缝521和5个狭缝522。狭缝521在旋转方向上宽度大于狭缝522。
过滤器部500旋转的话,光学过滤器511~515依次配置于由聚光镜431~433聚集的光的通路和由聚光镜434~436聚集的光的通路上。过滤器部500旋转的话,狭缝521、522通过传感器450的检测位置。因此,通过传感器450的检测信号把握过滤器部500的旋转位置。透射过光学过滤器511~515的其中之一的光入射到被系束构件461束起的第1光纤471的端部,且入射到被系束构件462束起的第2光纤472的端部。
过滤器部500的旋转控制为角速度一定。由此,不同波长带的光以一定时间间隔供应到第1光纤471和第2光纤472。过滤器部500的旋转控制用到传感器450的检测信号中对应于狭缝521的检测信号。具体而言,控制电机440,使得对应于狭缝521的检测信号被周期性地检测出来。关于正在向第1光纤471和第2光纤472供应哪个波长带的光,用到传感器450的检测信号中对应于狭缝522的检测信号。具体而言,看对应于狭缝522的检测信号是自对应于狭缝521的检测信号起的第几个,由此来识别所供应的光的波长带。测定时,过滤器部500例如以10旋转/秒程度的速度进行旋转。
这样,光源部401按顺序反复照射血液凝固时间测定用的波长660nm的光、合成基质测定用的波长405nm的光、免疫比浊测定用的波长800nm的光。
如图9(a)所示,检测部282具有聚光镜601和传感器602。第1光纤471的端部471a插进圆形的穴283,端部471a的背面被板弹簧284推着。由此,端部471a固定于穴283。聚光镜601安装于穴283的Y轴正侧的侧面。孔285让穴283和安放部281连通。从端部471a出射的、由聚光镜601聚集的光通过孔285被导向安放于安放部281的反应容器33。聚光镜601构成向反应容器33照射从第1光纤471出射的光的光照射部。
孔286让传感器602和安放部281连通。从聚光镜601导向反应容器33的光透射过反应容器33和测定试样之后,导向传感器602。传感器602接收来自安放于安放部281的反应容器33的光,并输出用于分析的信号。检测部282除聚光镜601之外,也可以具有准直透镜等其他光学元件作为光照射部的结构。
如图9(b)所示,与检测部282同样地,检测部292具有聚光镜611和传感器612。第2光纤472的端部472a插进圆形的穴293,端部472a的背面被板弹簧294推着。由此,端部472a固定于穴293。聚光镜611安装于穴293的X轴负侧的侧面。孔295让穴293和安放部291连通。从端部472a出射的、被聚光镜611聚集的光通过孔295被导向安放于安放部291的反应容器33。聚光镜611构成向反应容器33照射从第2光纤472出射的光的光照射部。
孔296让传感器612和安放部291连通。从聚光镜611导向反应容器33的光透射过反应容器33和测定试样之后,导向传感器612。传感器612接收来自安放于安放部291的反应容器33的光,并输出用于分析的信号。检测部292除聚光镜611之外,还可以具有准直透镜等其他光学元件作为光照射部的结构。
从检测部282的传感器602输出的信号和从检测部292的传感器612输出的信号发送到图2的信息处理装置103的控制部103a。控制部103a基于传感器602输出的信号的随着时间的变化对安放于安放部281的反应容器33中的样本进行分析。控制部103a基于传感器612输出的信号的随着时间的变化对安放于安放部291的反应容器33中的样本进行分析。
例如,在基于凝固时间法的分析中,控制部103a基于传感器602、612输出的检测信号算出测定试样的吸光度,并算出所算出的吸光度超过一定阈值为止的时间并将其作为该测定试样的凝固时间。也可以由检测信号求出浊度来代替吸光度,算出浊度超过一定阈值为止的时间并将其作为该样本的凝固时间。也可以算出传感器602、612输出的检测信号超过一定阈值为止的时间并将其作为该测定试样的凝固时间。
图9(a)、(b)表示检测出透射过测定试样的光时的检测部282、292的结构,但也可以是用传感器602、612接收被测定试样散射的光,并根据基于散射光的检测信号通过上述各手法进行分析。此时,在检测部282中修正传感器602和孔286的配置,在检测部292中修正传感器612和孔296的配置。
传感器602、612输出的信号包括通过向测定试样照射所有波长的光而获得的基于所有波长的光的信号。基于所有波长的光的信号发送至信息处理装置103。信息处理装置103的控制部103a使用所接收的基于所有波长的光的信号中,基于与针对样本所设定的测定项目相对应的波长的光的信号进行样本分析。具体而言,控制部103a分别针对上述5个波长的光生成时间序列数据,使用所生成的时间序列数据中与样本的测定项目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样本分析。由此,不论是什么测定项目,都能维持高处理能力。
如上所述,测定试样的凝固时间基于从测定试样获得的吸光度、浊度等光学信息算出来。“凝固时间”例如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rothrombin时间等。
凝固时间也可以基于由于血液凝固导致的粘度的増加等光学信息以外的信息进行测定。基于粘度的増加算出凝固时间时,检测部282、292具有高频发信线圈、高频受信线圈、在高频发信线圈和高频受信线圈之间的、设置收纳有钢球的反应容器的反应容器设置部、以及设置于反应容器设置部两端的电磁铁。反应容器内的钢球由于电磁铁所发出的磁力而向左右振幅运动。该振幅运动随着粘度的増加而減少。测定试样的凝固开始之后,测定试样的粘度増加,因此钢球的振幅減少。因此,高频受信线圈接收高频发信线圈发送的高频,由此检测部282、292检知振幅的变化。信息处理装置103的控制部103a基于所检知的振幅随着时间的变化算出凝固时间。
如图10(a)所示,样本分析装置100具有壳体104、105。壳体104覆盖与移送部160相比位于X轴正侧的测定部101的各部。壳体104包括位于Y轴正侧的与X−Z平面大致平行的第1侧面104a、位于X轴负侧的与Y−Z平面大致平行的第2侧面104b、位于Y轴负侧的与X−Z平面大致平行的第3侧面104c。第2侧面104b与第1侧面104a相邻,第3侧面104c与第2侧面104b相邻,不与第1侧面104a相邻。壳体105覆盖移送部160、移送部270、检测单元290。壳体105设置于壳体104且挂在第2侧面104b的一部分上。
如图10(b)所示,在相邻部分104d,第1侧面104a和第2侧面104b相邻。相邻部分104d在Z轴方向上延伸。加热台170配置于壳体104的内侧,且在相邻部分104d的附近。检测单元280在第1侧面104a的近相邻部分104d一侧沿第1侧面104a配置。检测单元290在第2侧面104b的近相邻部分104d一侧沿第2侧面104b配置。在平面视图中,检测单元280的数个安放部281沿第1侧面104a排列。在平面视图中,检测单元290的数个安放部291沿第2侧面104b排列。运送部102沿第3侧面104c配置。
如图10(a)、(b)所示,加热台170和检测单元280、290配置于相邻部分104d的附近,因此能够在测定部101内使得加热台170和检测单元280、290相互接近来设置。由此能够防止样本分析装置100的设置面积的增大。
另外,运送部102沿第3侧面104c配置,检测单元280、290配置于第1侧面104a一侧。因此,从样本容器32吸移样本的工序在测定部101的前方一侧进行,进行测定试样的测定的工序在测定部101的后方一侧进行。由此,在测定部101内,将样本向一个方向,即从前方向后方移送即可,因此能够简化测定部101的结构。
如图11所示,测定部101的回路部的结构具有控制部101a和存储部101b。控制部101a对应于图1的第1控制部24a。控制部101a具有CPU等演算处理装置,其按照存储部101b所存储的程序控制测定部101内的各部和运送部102。存储部101b具有ROM、RAM和硬盘等存储媒介,其保存控制部101a的控制所需的程序和信息。存储部101b还用作控制时的工作区域。
信息处理装置103具有控制部103a、存储部103b、显示部103c、输入部103d。控制部103a具有CPU等演算处理装置,其按照存储部103b所存储的程序控制分析处理和信息处理装置103内的各部。存储部103b具有ROM、RAM和硬盘等存储媒介,其保存控制部103a的处理和控制所需的程序和信息。存储部103b还用作处理和控制时的工作区域。显示部103c具有显示屏等显示件。输入部103d具有键盘和鼠标等输入件。信息处理装置103例如由个人电脑构成。
如上所述,控制部101a将从传感器602、612输出的检测信号输出到控制部103a。控制部103a基于所接收的检测信号分析测定试样。具体而言,如上所述,控制部103a基于所接收的检测信号算出吸光度,再由吸光度算出凝固时间。控制部103a让算出的凝固时间等作为分析结果显示在表示部103c。
参照图12和图13就反应容器33的移送路径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在检测单元280测定样本时,样本分装部130在样本吸移位置121从样本容器32吸移样本,并将所吸移的样本分装至反应容器台190上的反应容器33。反应容器台190旋转,使得反应容器33位于能够由样本分装部140进行吸移的位置。样本分装部140从经上述移动之后的反应容器33吸移样本,并将所吸移的样本分装到在移送部150上的第1样本排出位置151的反应容器33。之后,移送部150将反应容器33移送到加热台170附近的位置。移送的反应容器33被移送部173移送并设置在加热台170上。适当地,移送部173向第1排出位置261移送反应容器33,试剂分装部240向反应容器33分装调整试剂。
加热台170中的加热完成之后,加热台170旋转,反应容器33被移送到第1排出位置261附近。移送部260将反应容器33移送到第1排出位置261。在第1排出位置261,试剂分装部240向反应容器33分装激发试剂。之后,移送部260将反应容器33移送并装配到检测单元280的某安放部281。检测部282对安放部281装配的反应容器33进行测定,并向信息处理装置103输出检测信号。测定结束之后,移送部260向废弃口301移送反应容器33,将反应容器33废弃到废弃单元303。
如图13所示,在检测单元290测定样本时,样本分装部130在样本吸移位置121从样本容器32吸移样本,并将所吸移的样本分装到反应容器台190上的反应容器33。反应容器台190旋转,使得反应容器33位于能够由样本分装部140进行吸移的位置。样本分装部140从经上述移动之后的反应容器33吸移样本,并将所吸移的样本分装到在移送部160上的第2样本排出位置161处的反应容器33。之后,移送部160将反应容器33移送到加热台170附近的位置。移送的反应容器33被移送部270移送并设置到加热台170。适当地,移送部173向第2排出位置271移送反应容器33,试剂分装部250向反应容器33分装调整试剂。
加热台170中的加热完成之后,加热台170旋转,反应容器33被移送到第2排出位置271附近。移送部270向第2排出位置271移送反应容器33。在第2排出位置271,试剂分装部250向反应容器33分装激发试剂。之后,移送部270将反应容器33移送并装配到检测单元290的某安放部291。检测部292对安放部291装配的反应容器33进行测定,并向信息处理装置103输出检测信号。测定结束之后,移送部270向废弃口302移送反应容器33,将反应容器33废弃到废弃单元303。
如图13中虚线所示,样本分装部140在样本吸移位置122从样本容器32吸移样本时,所吸移的样本直接分装至在第1样本排出位置151的反应容器33或在第2样本排出位置161的样本。如此分装有样本的反应容器33之后以与上述同样的路径移送到检测单元280或检测单元290。
另外,移送部150移送之后,装配于加热台170的反应容器33也可以由移送部270移送到检测单元290的某安放部291进行测定。移送部160移送之后,装配于加热台170的反应容器33也可以由移送部260移送到检测单元280的某安放部281进行测定。
图11的控制部101a例如以提高样本的处理效率为目的决定反应容器33的移送路径。例如,控制部101a优先向检测单元280、290中,未安放反应容器33的安放部281的数量较多的检测单元移送反应容器33。或者,在检测单元280、290中装配有反应容器33的安放部的数量相同的话,控制部101a优先向所装配的反应容器33的某个的测定先完成为止的时间较短的检测单元移送反应容器33。另外,反应容器台190中未安装空的反应容器33时,也可以通过样本分装部140直接向在第1样本排出位置151或第2样本排出位置161的反应容器33中分装样本。也可以通过上述以外的标准决定反应容器33的移送路径。
符号说明
10样本分析装置
11加热台
11a 安放孔
11b 加热器
12 试剂分装单元
12a 第1试剂分装部
12b 第2试剂分装部
13 检测单元
13a 第1安放部
13b 第1检测部
13c 第2安放部
13d 第2检测部
13e 第1区域
13f 第2区域
14 第1移送部
15 第2移送部
16 第1废弃用移送部
17 第2废弃用移送部
18 第1样本移送部
19 第2样本移送部
20 样本分装单元
21 试剂台
22 废弃单元
24 运送部
24a 第1控制部
24b 第2控制部
32 样本容器
33 反应容器
34 试剂容器
100 样本分析装置
101a、103a 控制部
102 运送部
121、122 样本吸移位置
130、140 样本分装部
150 移送部
151 第1样本排出位置
160 移送部
161 第2样本排出位置
170 加热台
171 安放孔
172 加热器
174 第1位置
175 第2位置
180 试剂台
201 支撑部
240、250 试剂分装部
244 第1吸移管
254 第2吸移管
260 移送部
261 第1排出位置
270 移送部
271 第2排出位置
280、290 检测单元
281、291 安放部
282、292 检测部
303 废弃单元
400 光照射单元
410 光源
471 第1光纤
472 第2光纤
602、612 传感器

Claims (21)

1.一种样本分析装置,包括:
加热台,具有用于分别安放收纳有样本的数个反应容器的数个安放孔,以及对分别安放于所述数个安放孔的所述数个反应容器进行加热的加热器;
试剂分装单元,向被所述加热台加热的所述数个反应容器分装试剂;
检测单元,具有数个安放部和数个检测部,其中,所述数个安放部用于分别安放收纳有由所述样本和所述试剂制备而成的测定试样的所述数个反应容器,所述数个检测部从分别安放于所述数个安放部的所述数个反应容器中的所述测定试样分别检测出用于分析的信号,
控制部,基于在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出的信号进行所述样本的分析;
第1移送部,将安放于所述加热台的所述安放孔的所述反应容器移送至位于所述检测单元的第1区域的所述数个安放部的其中之一;
第2移送部,将安放于所述加热台的所述安放孔的所述反应容器移送至位于所述检测单元的不同于所述第1区域的第2区域的所述数个安放部的其中之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样本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出的信号的随着时间的变化算出凝固时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样本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个安放部包括位于所述第1区域的第1安放部和位于所述第2区域的第2安放部;
所述数个检测部包括第1检测部和第二检测部,其中所述第1检测部从安放于所述第1安放部的所述反应容器中的所述测定试样检测出用于分析的信号,所述第2检测部从安放于所述第2安放部的所述反应容器中的所述测定试样检测出用于分析的信号;
所述控制部基于通过所述第1检测部检测出的信号对安放于所述第1安放部的所述反应容器中的所述样本进行分析,并基于通过所述第2检测部检测出的信号对安放于所述第2安放部的所述反应容器中的所述样本进行分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样本分析装置,还包括:
废弃单元,收纳废弃的所述反应容器;
第1废弃用移送部,向所述废弃单元移送安放于所述第1安放部的变为废弃对象的所述反应容器;
第2废弃用移送部,向所述废弃单元移送安放于所述第2安放部的变为废弃对象的所述反应容器。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样本分析装置,还包括:
光照射单元,具有光源部、将从所述光源部照射的光导向所述第1检测部的第1光纤、将从所述光源部照射的光导向所述第2检测部的第2光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样本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部照射血液凝固时间测定用的第1波长的光、合成基质测定用的第2波长的光和免疫比浊测定用的第3波长的光的至少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样本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部照射血液凝固时间测定用的第1波长的光、合成基质测定用的第2波长的光和免疫比浊测定用的第3波长的光。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其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样本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部按顺序反复照射第1波长的光、第2波长的光和第3波长的光,所述控制部分别针对所述第1波长、第2波长和第3波长的各波长的光生成时间序列数据,并基于所生成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样本,
所述第1波长的光、第2波长的光和第3波长的光分别是血液凝固时间测定用光、合成基质测定用光和免疫比浊测定用光的某种。
9.根据权利要求3至8其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样本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检测部具有接收所述第1安放部安放的所述反应容器的光并输出用于分析的信号的传感器;
所述第2检测部具有接收所述第2安放部安放的所述反应容器的光并输出用于分析的信号的传感器;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第1检测部的所述传感器输出的随时间变化的信号对安放于所述第1安放部的所述反应容器中的所述样本进行分析,并基于所述第2检测部的所述传感器输出的随时间变化的信号对安放于所述第2安放部的所述反应容器中的所述样本进行分析。
10.根据权利要求3至9其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样本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移送部向所述第1安放部移送安放于第1位置的所述安放孔内的所述反应容器;
所述第2移送部向所述第2安放部移送安放于不同于所述第1位置的第2位置的所述安放孔内的所述反应容器。
11.根据权利要求3至10其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样本分析装置,还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第1侧面和与所述第1侧面相邻的第2侧面,其中,
所述加热台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侧,且位于所述第1侧面和所述第2侧面的相邻部分的附近;
所述检测单元具有第1检测单元和第2检测单元,其中,所述第一检测单元配置在所述第1侧面的近所述相邻部分一侧沿所述壳体的所述第1侧面,所述第2检测单元配置在所述第2侧面的近所述相邻部分一侧沿所述壳体的所述第2侧面;
所述第1检测单元具有在平面视图中沿所述第1侧面排列的数个所述第1安放部;
所述第2检测单元具有在平面视图中沿所述第2侧面排列的数个所述第2安放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样本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数个所述第1安放部的排列方向和数个所述第2安放部的排列方向实质上是正交的。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样本分析装置,还包括:
运送部,向样本吸移位置运送收纳有所述样本的样本容器;
样本分装单元,从所述运送部运送的样本容器向所述反应容器分装所述样本;其中
所述壳体包括不与所述第1侧面相邻且与所述第2侧面相邻的第3侧面;
所述运送部沿所述壳体的所述第3侧面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1至13其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样本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试剂分装单元在所述第1移送部的所述反应容器的移送路径上的第1排出位置向所述反应容器分装所述试剂,且在所述第2移送部的所述反应容器的移送路径的第2排出位置向所述反应容器分装所述试剂。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样本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移送部从所述第1排出位置将所述反应容器移送至所述第1检测单元的移送距离和所述第2移送部从所述第2排出位置将所述反应容器移送至所述第2检测单元的移送距离实质上是相等的。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其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样本分析装置,还包括:
运送部,向样本吸移位置运送收纳有所述样本的样本容器;
样本分装单元,从运送到所述样本吸移位置的所述样本容器吸移所述样本,将所吸移的所述样本分装至在第1样本排出位置的所述反应容器,并从运送到所述样本吸移位置的所述样本容器吸移所述样本,将所吸移的所述样本分装至在第2样本排出位置的所述反应容器;
第1样本移送部,从所述第1样本排出位置向所述加热台移送由所述样本分装单元分装了所述样本的所述反应容器;
第2样本移送部,从所述第2样本排出位置向所述加热台移送由所述样本分装单元分装了所述样本的所述反应容器。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其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样本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试剂分装单元具有包括第1吸移管的第1试剂分装部和包括第2吸移管的第2试剂分装部;
所述第1试剂分装部向由所述第1移送部移送的所述反应容器分装所述试剂;
所述第2试剂分装部向由所述第2移送部移送的所述反应容器分装所述试剂。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7其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样本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样本分析装置还包括用于设置收纳有试剂的数个试剂容器的试剂台;
所述试剂分装单元被配置于所述试剂台上方的支撑部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18其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样本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包括控制用于测定所述测定试样的机构的第1控制部和进行所述样本的分析的第2控制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19其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样本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样本是血浆或血清。
21.一种样本分析装置,包括:
检测单元,具有数个安放部和数个检测部,其中所述数个安放部用于分别安放收纳有由样本和试剂制备而成的测定试样的数个反应容器,所述数个检测部从分别安放于所述数个安放部的所述数个反应容器中的所述测定试样分别检测出用于分析的信号;
控制部,基于在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出的信号进行所述样本的分析;
废弃单元,收纳废弃的所述反应容器;
第1废弃用移送部,向所述废弃单元移送位于所述检测单元的第1区域的所述安放部安放的变为废弃对象的所述反应容器;
第2废弃用移送部,向所述废弃单元移送位于所述检测单元的不同于所述第1区域的第2区域的所述安放部安放的变为废弃对象的所述反应容器。
CN201680069347.9A 2015-11-27 2016-11-25 样本分析装置 Active CN1082919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32375A JP6581483B2 (ja) 2015-11-27 2015-11-27 検体分析装置
JP2015-232375 2015-11-27
PCT/JP2016/085994 WO2017090780A1 (ja) 2015-11-27 2016-11-25 検体分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91923A true CN108291923A (zh) 2018-07-17
CN108291923B CN108291923B (zh) 2022-07-12

Family

ID=587642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69347.9A Active CN108291923B (zh) 2015-11-27 2016-11-25 样本分析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259545A1 (zh)
EP (1) EP3382398A4 (zh)
JP (1) JP6581483B2 (zh)
CN (1) CN108291923B (zh)
WO (1) WO2017090780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10319A (zh) * 2019-02-22 2020-09-01 希森美康株式会社 容器架、样本分析装置及样本分析方法
CN112098662A (zh) * 2019-06-18 2020-12-18 希森美康株式会社 样本测定方法及样本测定装置
WO2021104498A1 (zh) * 2019-11-29 2021-06-03 深圳市帝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样本分析仪的检测装置、样本分析仪及样本检测组件
WO2021134610A1 (zh) * 2019-12-31 2021-07-08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样本分析装置和样本分析方法
WO2021218443A1 (zh) * 2020-04-30 2021-11-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检测芯片的分析装置及其操作方法、分析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77843A (zh) * 2017-09-26 2018-02-09 迈克医疗电子有限公司 试剂容器封闭装置
JP7456719B2 (ja) * 2017-12-28 2024-03-27 シスメックス株式会社 検体測定装置および検体測定方法
JP7017942B2 (ja) * 2018-01-31 2022-02-09 シスメックス株式会社 試料測定システムおよび試料測定方法
CN110275030B (zh) * 2018-03-13 2022-05-27 北京中生金域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阴道分泌物自动分析仪
JP6793176B2 (ja) * 2018-12-21 2020-12-02 シスメックス株式会社 検体測定装置および検体測定方法
EP3988943A4 (en) * 2019-06-24 2023-07-19 Sekisui Medical Co., Ltd. AUTOMATIC ANALYZER
JP7340034B2 (ja) * 2019-11-19 2023-09-0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検査装置
WO2021153002A1 (ja) * 2020-01-28 2021-08-0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処理装置および測定システム
WO2021153003A1 (ja) * 2020-01-28 2021-08-0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処理装置および測定システム
JP2022113204A (ja) * 2021-01-25 2022-08-04 株式会社島津製作所 転送システム及び自動分析システム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229830A1 (en) * 2006-03-30 2007-10-04 Sysmex Corporation Sample analyzer and sample analyzing method
CN101074964A (zh) * 2006-05-18 2007-11-21 希森美康株式会社 试样分析仪及其容器传送装置
CN101126761A (zh) * 2006-08-18 2008-02-20 希森美康株式会社 凝血分析仪及凝血分析方法
CN101726608A (zh) * 2008-10-31 2010-06-09 希森美康株式会社 检体分析装置以及检体分析方法
EP2244092A2 (en) * 2009-03-31 2010-10-27 Sysmex Corporation Sample analyzer and sample analyzing method
CN102654507A (zh) * 2011-03-02 2012-09-05 希森美康株式会社 分析装置及位置确认方法
US20140170636A1 (en) * 2012-12-19 2014-06-19 Roche Diagnostics Operations, Inc. Device and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reaction vessels
CN104350386A (zh) * 2012-06-11 2015-02-11 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 自动分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46592B2 (ja) * 2000-12-25 2010-04-07 シスメックス株式会社 液体試料測定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自動液体試料分析装置
DE102011055899B4 (de) * 2011-11-30 2013-11-21 Andreas Hettich Gmbh & Co. Kg Verfahren und eine Vorrichtung zum Handhaben von Probenbehältern
EP2746774A1 (en) * 2012-12-19 2014-06-25 F.Hoffmann-La Roche Ag System and method for testing liquid samples
JP6101655B2 (ja) * 2014-03-27 2017-03-22 シスメックス株式会社 分析装置
WO2017033641A1 (ja) * 2015-08-27 2017-03-02 株式会社 日立ハイテクノロジーズ 自動分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229830A1 (en) * 2006-03-30 2007-10-04 Sysmex Corporation Sample analyzer and sample analyzing method
CN101074964A (zh) * 2006-05-18 2007-11-21 希森美康株式会社 试样分析仪及其容器传送装置
EP1857820A2 (en) * 2006-05-18 2007-11-21 Sysmex Corporation Sample analyzer
CN101126761A (zh) * 2006-08-18 2008-02-20 希森美康株式会社 凝血分析仪及凝血分析方法
CN101726608A (zh) * 2008-10-31 2010-06-09 希森美康株式会社 检体分析装置以及检体分析方法
EP2244092A2 (en) * 2009-03-31 2010-10-27 Sysmex Corporation Sample analyzer and sample analyzing method
CN102654507A (zh) * 2011-03-02 2012-09-05 希森美康株式会社 分析装置及位置确认方法
CN104350386A (zh) * 2012-06-11 2015-02-11 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 自动分析装置
US20140170636A1 (en) * 2012-12-19 2014-06-19 Roche Diagnostics Operations, Inc. Device and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reaction vessels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10319A (zh) * 2019-02-22 2020-09-01 希森美康株式会社 容器架、样本分析装置及样本分析方法
CN112098662A (zh) * 2019-06-18 2020-12-18 希森美康株式会社 样本测定方法及样本测定装置
WO2021104498A1 (zh) * 2019-11-29 2021-06-03 深圳市帝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样本分析仪的检测装置、样本分析仪及样本检测组件
WO2021134610A1 (zh) * 2019-12-31 2021-07-08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样本分析装置和样本分析方法
WO2021218443A1 (zh) * 2020-04-30 2021-11-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检测芯片的分析装置及其操作方法、分析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82398A1 (en) 2018-10-03
EP3382398A4 (en) 2019-08-07
JP2017096895A (ja) 2017-06-01
JP6581483B2 (ja) 2019-09-25
CN108291923B (zh) 2022-07-12
US20180259545A1 (en) 2018-09-13
WO2017090780A1 (ja) 2017-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91923A (zh) 样本分析装置
CN108291922A (zh) 样本分析装置
US10261016B2 (en) Specimen analyzing method and specimen analyzing apparatus
US7854891B2 (en) Method of specimen analysis and specimen analyzer
CN105759066B (zh) 全自动凝血检测分析仪、方法
JP5746607B2 (ja) 容量の小さい液体の光度測定のためのキュベット
CN101438144B (zh) 用于血红蛋白定量确定的方法和系统
CN107850612B (zh) 自动分析装置
JP2008185527A (ja) 試料測定装置
US9213037B2 (en) Sample analyzer and sample analyzing method
JP5946776B2 (ja) 自動分析装置
CN112955742A (zh) 一种血样分析方法及凝血分析仪
WO2008044311A1 (fr) Procédé d'identification d'état anormal, analyseur, et réactif
JP6659773B2 (ja) 検体分析装置
JP6637550B2 (ja) 検体分析装置
JP6979054B2 (ja) 検体分析装置
JP5054701B2 (ja) 異常特定方法および分析装置
JP2007315786A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6111457B2 (ja) 自動血液凝固分析装置
JP2007017413A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2017083296A (ja) 自動分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