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40397B - 车辆的副车架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副车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40397B
CN108240397B CN201711205258.5A CN201711205258A CN108240397B CN 108240397 B CN108240397 B CN 108240397B CN 201711205258 A CN201711205258 A CN 201711205258A CN 108240397 B CN108240397 B CN 1082403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der
positioning
bush
component member
constituent memb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20525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40397A (zh
Inventor
藤企三宜
初冈晋
仲本忍
吉川修司
安藤正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Auto Industry Co Ltd
Hiruta Kogy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Auto Industry Co Ltd
Hiruta Kogy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Auto Industry Co Ltd, Hiruta Kogyo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Auto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2403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403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403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403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3/00Parts of bearings; Special methods for making bearings or parts thereof
    • F16C33/02Parts of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 F16C33/04Brasses; Bushes; Lin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车辆的副车架,使利用接合凸缘而焊接至侧梁的衬套保持件的所述接合凸缘的位置始终恒定。在具有对中结构的侧梁的车辆的后副车架(1)中,侧梁(2)构成为将衬套保持件(5)嵌合至形成于下侧构成部件(22)的端部的保持件安装孔(221),衬套保持件(5)具有:接合凸缘(52),从筒状的保持件主体(51)朝向半径方向外侧伸出;支承凸缘(53),从所述保持件主体(51)朝向半径方向内侧伸出,在所述支承凸缘(53)设置定位切口(531)。

Description

车辆的副车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对中结构的侧梁的车辆的副车架。
背景技术
车辆的副车架(前副车架或者后副车架)例如在与车辆的主体车架的连接部分夹装衬套。衬套在金属制的内筒以及外筒之间夹着弹性体(通常是弹性橡胶),通过所述弹性体的弹性变形而吸收或者缓和振动或冲击。在构成副车架的侧梁的规定部位(通常是侧梁的前后端部)焊接并固定衬套保持件,在使外筒内接于所述衬套保持件的状态下嵌入,由此构成衬套(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第0016段、图4)。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893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车辆侧梁中的衬套,经由衬套保持件被固定于侧梁的规定部位,因此需要将所述衬套保持件稳定并且牢固地固定在所述规定部位。在这一点上,专利文献1并没有提及如何将衬套保持件焊接于侧梁的规定部位。一般想到例如在衬套保持件上设置焊接用的接合凸缘,使所述接合凸缘与侧梁面接触并进行焊接。近年来,因为焊接作业的机械化,所以需要确定衬套保持件相对于侧梁的圆周方向位置,并始终使与侧梁面接触的接合凸缘的位置保持恒定。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副车架,使用接合凸缘将衬套保持件焊接于侧梁,能够始终使所述接合凸缘的位置保持恒定。
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
在具有对中结构的侧梁的车辆的副车架中,通过如下车辆的副车架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述车辆的副车架的特征在于,侧梁构成为将衬套保持件嵌合至形成于构成部件中至少一个构成部件的端部的保持件安装孔,衬套保持件具有:接合凸缘,从筒状的保持件主体朝向半径方向外侧伸出;支承凸缘,从所述保持件主体朝向半径方向内侧伸出,在所述支承凸缘设置有定位切口。也可以是,衬套保持件在支承凸缘设置了2个以上的定位切口。对中结构是指如下的中空结构:一对板状的构成部件各自的缘部重叠,一个构成部件的缘部与另一个构成部件的缘部接合。
对中结构的侧梁是使一对构成部件分别位置固定于夹具,利用恒定的位置关系而在组合的状态下进行焊接并使其一体化。本发明是使定位突起从将构成部件中的一个构成部件位置固定的夹具向保持件安装孔突出,使设置在衬套保持件的支承凸缘的定位切口勾挂于所述定位突起,由此使衬套保持件的接合凸缘相对于所述构成部件中的一个构成部件的位置始终恒定。保持件安装孔为圆形,若定位切口以及定位突起为1组,则也能够确定接合凸缘的位置。但是,若定位切口以及定位突起为2个以上,则也能够更准确地确定接合凸缘的位置。也可以是,多个定位切口在圆周方向上等间隔地(2个定位切口的情况下为点对称位置)设置。
本发明的副车架是以如下的顺序进行制造的:侧梁在构成部件中至少一个构成部件的端部形成嵌合衬套保持件的保持件安装孔,衬套保持件具有:接合凸缘,从筒状的保持件主体朝向半径方向外侧伸出;支承凸缘,从所述保持件主体朝向半径方向内侧伸出,在所述支承凸缘设置定位切口,使定位突起从将侧梁的构成部件中的一个构成部件位置固定的夹具向保持件安装孔内突出,使所述定位突起勾挂至使保持件主体嵌合于所述保持件安装孔的衬套保持件的定位切口,由此将衬套保持件相对于保持件安装孔在圆周方向上定位,将与构成部件中的一个构成部件面接触的接合凸缘焊接至所述构成部件中的一个构成部件。
发明效果
通过本发明,在使用接合凸缘而将衬套保持件焊接于侧梁的构成中,因为能够始终使衬套保持件的接合凸缘相对于侧梁的构成部件中的一个构成部件位置恒定,因此能够利用机械化的焊接作业,能够实现侧梁或者副车架的制造时间的缩短或制造成本的降低。使衬套保持件嵌合于保持件安装孔的作业也可以由作业者手动操作。但是,例如在通过机械将衬套保持件嵌合于保持件安装孔后,使衬套保持件在圆周方向上自转,由此若定位突起勾挂至定位缺口而停止所述自转,则也能够自动化地进行接合凸缘的位置确定,能够更可靠地缩短副车架的制造时间或降低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后副车架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2是图1中A向视图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例的衬套保持件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例的后副车架中的侧梁的制造顺序1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例的后副车架中的侧梁的制造顺序1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例的后副车架中的侧梁的制造顺序2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例的后副车架中的侧梁的制造顺序2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例的后副车架中的侧梁的制造顺序3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例的后副车架中的侧梁的制造顺序3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例如如图1所示,本发明被应用于由左右的侧梁2与前后的横梁3构成的车辆的后副车架1。本实施例的后副车架1的侧梁2以及横梁3均为对中结构。侧梁2是由上侧构成部件21以及下侧构成部件22构成的对中结构,相对于设置在前后两端的保持件安装孔221,从下方嵌入有衬套保持件5。为了方便说明,以右侧的侧梁2为例(图1中的上侧)进行说明。
右侧的侧梁2是由在上下方向上对开的上侧构成部件21以及下侧构成部件22构成的对中结构。如图4以及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侧梁2,相对于夹具4对上侧构成部件21向上地进行位置固定,从上方将向下的下侧构成部件22嵌入至所述上侧构成部件21的内侧,将上侧构成部件21的缘部焊接至下侧构成部件22的外表面,对上侧构成部件21以及下侧构成部件22进行接合。侧梁2也可以构成为:与本实施例相反而将上侧构成部件21嵌入至下侧构成部件22的内侧,将下侧构成部件22的缘部焊接至上侧构成部件21的外表面并进行接合。
本实施例的衬套保持件5的外观为:从圆筒状的保持件主体51一侧的端缘朝向半径方向外侧、并且从点对称位置伸出一对在俯视状态下为梯形形状的接合凸缘52,从所述保持件主体51的另一侧的端缘朝向半径方向内侧、并且伸出圆环状的支承凸缘53,接合凸缘52以及支承凸缘53与保持件主体51的边界呈截面圆弧状地连结。衬套(图示省略)从设置了接合凸缘52的一侧的端缘侧嵌入至保持件主体51内,以抵接于支承凸缘53的状态被保持。支承凸缘53在点对称位置设置有一对在俯视状态下为圆弧状的切口即定位切口531。
衬套保持件5使保持件主体51贯通于俯视状态下为圆形的保持件安装孔221,所述保持件安装孔221设置于下侧构成部件22的两端,使与保持件安装孔221的外表面面接触的接合凸缘52焊接于所述外表面,并固定于下侧构成部件22。保持件安装孔221比保持件主体51的外径大。由此,截面圆弧状的接合凸缘52与保持件主体51的边界不干涉保持件安装孔221的内周缘,必定能够使衬套保持件5的接合凸缘52与下侧构成部件22的外表面成为面接触。
上侧构成部件21在两端设置与下侧构成部件22的保持件安装孔221同心的、在俯视状态下为圆弧状的保持件安装切口211。保持件安装切口211与保持件安装孔221不同,内周缘的内径被设定为与保持件主体51的外径相等。由此,使贯通于下侧构成部件的保持件安装孔221的保持件主体51的外表面抵接于保持件安装切口211的内周缘。如后所述,上侧构成部件21以及下侧构成部件22的位置关系被夹具4确定,因此外表面抵接于保持件安装切口211的衬套保持件5利用上侧构成部件21而确定衬套保持件5相对于下侧构成部件22的保持件安装孔221的位置关系。
对本实施例的后副车架1中的侧梁2的制造顺序(参照图4~图9)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夹具4在对上侧构成部件21以及下侧构成部件22进行接合时确定两者的位置关系(功能1),并且确定对中的上侧构成部件21以及下侧构成部件22的缘部的重叠程度(功能2)。进而,在本发明中,对嵌合于下侧构成部件22的保持件安装孔221的衬套保持件5的接合凸缘52的圆周方向位置进行确定(功能3)。在制造本发明的侧梁2时使用的夹具4只要具备所述功能1以及功能3即可,在本实施例中为进一步增加了功能2的构成。
如图4以及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夹具4在模仿侧梁2的俯视状态下的形状而弯曲的夹具底座44中设置有:上侧构成部件定位部41,对向上的上侧构成部件21进行位置固定并支承上侧构成部件21;嵌合量确定部43,对嵌合于所述上侧构成部件21的内侧的下侧构成部件22的嵌合量进行确定;下侧构成部件定位部42,对向下地嵌合于所述上侧构成部件定位部41所支承的上侧构成部件21的内侧的下侧构成部件22进行位置固定并支承下侧构成部件22;以及保持件定位部45,插入至所述下侧构成部件22的保持件安装孔221。
上侧构成部件定位部41由从夹具底座44向上突出的支承块与从所述支承块向上方突出的支承销构成。与形成于上侧构成部件21的定位孔相对应地各配置有1个、合计2个以上的上侧构成部件定位部41(在本实施例中为2个)。上侧构成部件21插入有与定位孔分别对应的上侧构成部件定位部41的支承销,并在水平方向上被位置固定,使支承块的上表面抵接于上侧构成部件21的外表面并在上下方向上被位置固定,确定其相对于夹具基座44的位置关系并且对其进行位置固定(功能1)。
嵌合量确定部43由以下部件构成:支承块,从夹具基座44向上突出,自如地接近或远离上述上侧构成部件定位部41所支承的上侧构成部件21;支承销,从所述支承块向所述上侧构成部件21突出。虽然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说明而将嵌合量确定部43设为2个(在左右对称位置上的2个),但优选是在上侧构成部件21以及下侧构成部件22的延伸方向上配置有隔开的2个以上的嵌合量确定部43。下侧构成部件22嵌入至所述上侧构成部件21,使其缘部抵接于插入至上侧构成部件21的插入孔的嵌合量确定部43的支承销,由此确定嵌合量(功能2)。
下侧构成部件定位部42由被夹具底座44支承并在上下方向上摆动自如的挤压块与从所述挤压块向下方突出的支承销构成。与形成于下侧构成部件22的定位孔相对应地各配置有1个、合计2个以上的下侧构成部件定位部42(在本实施例中为2个)。上侧构成部件定位部41与下侧构成部件定位部42的水平位置可以一致,也可以不同(在本实施例中为一致)。下侧构成部件22在通过上述嵌合量确定部43以确定的嵌合量嵌入至上侧构成部件21的内侧的状态下,插入有与定位孔分别对应的下侧构成部件定位部42的支承销,在水平方向上被位置固定,使挤压块的下表面抵接于下侧构成部件22的外表面而在上下方向上被位置固定,确定其相对于夹具基座44的位置关系并且对其进行位置固定(功能1)。
保持件定位部45由设置于从夹具底座44向上突出的支承块的上表面的圆柱状的主体与配备于所述主体的定位突起451构成。保持件定位部45也可以仅仅是定位突起451。本实施例的定位突起451朝向主体在俯视状态下的中心稍微在半径方向上移动自如,其常态是被朝向半径方向外侧施力,圆柱状的主体作为朝向半径方向内侧的止动器起作用。保持件定位部45的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移动的定位突起451以能够勾挂至衬套保持件5的定位切口531的程度远离定位切口531,圆柱状的主体具有被所述定位突起451夹着的外径。
与上侧构成部件21的保持件安装切口211或下侧构成部件22的保持件安装孔221相对应地配置有各1个、合计2个的保持件定位部45。若上侧构成部件21以及下侧构成部件22分别被位置固定于上侧构成部件定位部41以及下侧构成部件定位部42,则保持件定位部45的主体的水平位置与保持件安装切口211或保持件安装孔221为同心,保持件定位部45在夹具4中从成为下侧的上侧构成部件21的保持件安装切口211被插入到稍稍向上方突出,使定位突起451勾挂至嵌入于保持件安装孔221的衬套保持件5的定位切口531(功能3)。
通过将上侧构成部件21的缘部焊接至下侧构成部件22的外表面而对被位置固定于夹具4的上侧构成部件21以及下侧构成部件22进行接合。在焊接作业为使用了焊接机器人的机械作业的情况下,优选是确定上侧构成部件21以及下侧构成部件22的位置关系或嵌合量。在所述焊接作业的同时或者前后,衬套保持件5被接合于下侧构成部件22。在衬套保持件5的焊接作业也为机械作业的情况下,因为能够利用上侧构成部件21以及下侧构成部件22的焊接作业所使用的焊接机器人,所以优选是同时实施两项焊接作业。
如图6以及图7所示,衬套保持件5以使接合凸缘52在上、支承凸缘53在下的姿势,从上方将保持件主体51嵌入至下侧构成部件22的保持件安装孔221。此时,即便保持件主体51与下侧构成部件22的保持件安装孔221的中心偏离,在使保持件主体51的外表面抵接于上侧构成部件21的保持件安装切口211的内周缘的状态下,使接合凸缘52与下侧构成部件22的外表面面接触,由此能够消除所述偏离。因为衬套保持件5具有确定衬套的位置的作用,所以优选是确定其相对于上侧构成部件21以及下侧构成部件22的位置关系。
此外,即便衬套保持件5的定位切口531与保持件定位部45的定位突起451在圆周方向上偏离,定位突起451朝向半径方向内侧移动并抵接于支承凸缘53的内周缘,由此能够暂且将衬套保持件5嵌入至保持件安装孔221。衬套保持件5在圆周方向上旋转,若定位突起451勾挂至定位切口531而能够感觉到节奏感,则在圆周方向上被定位。以点对称的位置关系设置有一对的本实施例的衬套保持件5的接合凸缘52,因此使定位突起451勾挂至定位切口531的圆周方向的旋转只要是180度以下即可。
以接合凸缘52与下侧构成部件22的外表面最大限度地面接触的位置关系设定在圆周方向上被定位的衬套保持件5。如图8以及图9所示,这样接合凸缘52在与下侧构成部件22的外表面面接触的状态下,若使接合凸缘52焊接至下侧构成部件22的外表面(在图8以及图9中,图示出焊道54),则完成衬套保持件5相对于下侧构成部件22的安装。因为接合凸缘52相对于下侧构成部件22的外表面的面接触范围较宽,所以焊道54也较长地形成,能够将衬套保持件5更牢固地固定于下侧构成部件22。
本实施例的衬套保持件5以使接合凸缘52在下,支承凸缘53在上的姿势从下方嵌入至设置在侧梁2的下侧构成部件22的保持件安装孔221。因此,衬套(图示省略)从下方被嵌入至衬套保持件5,从支承凸缘53所包围的开口突出的支承杆连接于例如车体架(图示省略)。本发明是确定衬套保持件5相对于侧梁2的安装方法,只要是安装于所述侧梁2的衬套保持件5,其具体的安装结构也可以不同。
附图标记说明
1 后副车架
2 侧梁
21 上侧构成部件
22 下侧构成部件
3 横梁
4 夹具
41 上侧构成部件定位部
42 下侧构成部件定位部
43 嵌合量确定部
44 夹具底座
45 保持件定位部
5 衬套保持件
51 保持件主体
52 接合凸缘
53 支承凸缘
531 定位切口
54 焊道

Claims (3)

1.一种车辆的副车架,具有对中结构的侧梁,其特征在于,
侧梁构成为将衬套保持件嵌合至形成于构成部件中至少一个构成部件的端部的保持件安装孔,
衬套保持件具有:接合凸缘,从筒状的保持件主体朝向半径方向外侧伸出;支承凸缘,从所述保持件主体朝向半径方向内侧伸出,
在所述支承凸缘设置有定位切口,
所述保持件主体被嵌入所述保持件安装孔,
所述接合凸缘与所述构成部件中的一个构成部件的外表面焊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衬套保持件在支承凸缘上设置了2个以上的定位切口。
3.一种车辆的副车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制造具有对中结构的侧梁的车辆的副车架时,
侧梁在构成部件中至少一个构成部件的端部形成嵌合衬套保持件的保持件安装孔,
衬套保持件具有:接合凸缘,从筒状的保持件主体朝向半径方向外侧伸出;支承凸缘,从所述保持件主体朝向半径方向内侧伸出,
在所述支承凸缘设置定位切口,
使定位突起从将侧梁的构成部件中的一个构成部件位置固定的夹具向保持件安装孔内突出,使所述定位突起勾挂至使保持件主体嵌合于所述保持件安装孔的衬套保持件的定位切口,由此将衬套保持件相对于保持件安装孔在圆周方向上定位,将与构成部件中的一个构成部件面接触的接合凸缘焊接至所述构成部件中的一个构成部件。
CN201711205258.5A 2016-12-26 2017-11-27 车辆的副车架 Active CN1082403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50845 2016-12-26
JP2016250845A JP6882732B2 (ja) 2016-12-26 2016-12-26 車両のサブフレー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40397A CN108240397A (zh) 2018-07-03
CN108240397B true CN108240397B (zh) 2020-01-31

Family

ID=627003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205258.5A Active CN108240397B (zh) 2016-12-26 2017-11-27 车辆的副车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882732B2 (zh)
CN (1) CN10824039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10140842A (ko) * 2020-05-14 2021-11-2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서브프레임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4713773A (zh) * 2022-04-11 2022-07-08 宁波百宏模具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副车架加工模具的芯体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62Y2 (ja) * 1987-06-19 1996-01-1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スペンションサブフレ−ムの取付け構造
JPH057909Y2 (zh) * 1987-10-01 1993-02-26
JP3350262B2 (ja) * 1994-12-16 2002-11-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US5862877A (en) * 1994-12-20 1999-01-26 Cosma International Inc. Cradle assembly
JP2008196395A (ja) * 2007-02-13 2008-08-28 Toyoda Gosei Co Ltd エンジンカバー
JP5848950B2 (ja) * 2011-10-28 2016-01-27 株式会社ニフコ 防振クランプ
JP2015189311A (ja) * 2014-03-28 2015-11-02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KR101601441B1 (ko) * 2014-06-27 2016-03-0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서브 프레임 마운팅 부시
CN205478915U (zh) * 2016-01-29 2016-08-17 科沃斯机器人有限公司 轴套及带轴套的盘刷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40397A (zh) 2018-07-03
JP2018103714A (ja) 2018-07-05
JP6882732B2 (ja) 2021-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40397B (zh) 车辆的副车架
JP5877899B2 (ja) 車体組立方法及び車体組立装置
JP2008024158A (ja) コイルスプリングの位置決め構造
TWI635008B (zh) 鐵道車輛用台車之軸箱支承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KR101116721B1 (ko) 보호 슬리브를 구비한 피스톤-실린더 장치
JP6082295B2 (ja) ナックルブラケット、一対のナックルブラケット、及びサスペンションの製造方法
JP2006090409A (ja) 防振ブッシュ
KR20160077165A (ko) 서스펜션 아암 제조 방법 및 자동차용 멀티 링크 서스펜션 아암
JP2008185193A (ja) 防振装置
JP6700612B2 (ja) 車両側部構造
US20020135213A1 (en) Strut spring seat support
JP2015085837A (ja) シート構成部品の位置決め構造
JP2005188648A (ja) 油圧緩衝器のナックルブラケット構造
US9815145B2 (en) Frame assembly for a vehicle
JP2014159291A (ja) ガラス支持具
JP6619654B2 (ja) ブラケット付パイプの製造方法
JP4617619B2 (ja)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組付け構造
CN215883237U (zh) 一种汽车减震器总成及汽车
CN211308798U (zh) 一种用于发动机安装的胎具
KR20180016186A (ko) 폐단면 곡면용 뒷댐 플레이트 및 이를 이용한 강관 기둥의 접합 방법
KR200245000Y1 (ko) 자동차의 컨트롤 암 댐핑 부싱 탈/장착용 공구
JP3555545B2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JPH1191658A (ja) 未完成車体の製造方法
JP2009143406A (ja) 車両の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JP4196787B2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の車体取付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