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38798B - 鼓风机及具备该鼓风机的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鼓风机及具备该鼓风机的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38798B
CN108138798B CN201580083543.7A CN201580083543A CN108138798B CN 108138798 B CN108138798 B CN 108138798B CN 201580083543 A CN201580083543 A CN 201580083543A CN 108138798 B CN108138798 B CN 1081387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air blower
angle
impeller
main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8354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38798A (zh
Inventor
河野惇司
池田尚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1387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387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387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387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6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 F04D29/661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666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by means of rotor construction or layout, e.g.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blades or va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8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281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fans or blow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8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281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fans or blowers
    • F04D29/282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fans or blowers the leading edge of each vane being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rotation axis
    • F04D29/283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fans or blowers the leading edge of each vane being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rotation axis rotors of the squirrel-cage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8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30Va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鼓风机具有涡形壳体和叶轮,该涡形壳体开设有吸入口,该叶轮具备圆盘形状的主板、环状的侧板、以及配置在所述主板与所述侧板之间的多个叶片,所述叶轮收纳在所述涡形壳体内,所述叶片具有配置在所述主板侧的第一叶片和配置在所述第一叶片与所述侧板之间的第二叶片,所述第二叶片的外周侧后缘部的第二叶片出口角以与所述第一叶片的外周侧后缘部的第一叶片出口角不同的角度构成,所述第二叶片的正压面和所述第二叶片的负压面中的至少一方具有从外周侧后缘部向内周侧前缘部侧延伸设置的平面部。

Description

鼓风机及具备该鼓风机的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鼓风机及具备该鼓风机的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鼓风机,已知具有涡形壳体的多叶式离心风扇。多叶式离心风扇将在周缘具备多个叶片的叶轮以转动自如的方式配置在涡形壳体的内部。并且,从在涡形壳体的侧面开设的吸入口向叶轮内吸入外部的空气,从旋转的叶轮的多个叶片之间向涡形壳体内吹出空气,将空气从涡形壳体的吹出口进行送风。由多个叶片连接配置电机一侧的圆盘形状的主板与配置在涡形壳体的吸入口侧的环状的侧板而构成叶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708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这样的多叶式离心风扇中,空气从叶轮的一方侧即侧板侧向叶轮内流入。于是,在叶轮的侧板侧与主板侧向叶片流入的空气的角度不同。而且,空气从叶片流出的角度在叶轮的侧板侧与主板侧也不同。
因此,如果使叶片的形状在侧板侧与主板侧成为同一形状,则会在叶片的侧板侧和主板侧中的一方产生气流从叶片的表面剥离的现象。当发生该气流的剥离时,不仅会产生噪音,而且存在鼓风效率显著下降的问题。
本发明以上述那样的课题为背景而作出,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具备叶轮的鼓风机及具备该鼓风机的空气调节装置,在该鼓风机中,调节叶片的形状,防止气流从叶片的表面剥离,从而实现噪音的抑制及鼓风效率的提高。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鼓风机具有涡形壳体和叶轮,该涡形壳体开设有吸入口,该叶轮具备圆盘形状的主板、环状的侧板、以及配置在所述主板与所述侧板之间的多个叶片,所述叶轮收纳在所述涡形壳体内,所述叶片具有配置在所述主板侧的第一叶片和配置在所述第一叶片与所述侧板之间的第二叶片,所述第二叶片的外周侧后缘部的第二叶片出口角以与所述第一叶片的外周侧后缘部的第一叶片出口角不同的角度构成,所述第二叶片的正压面和所述第二叶片的负压面中的至少一方具有从外周侧后缘部向内周侧前缘部侧延伸设置的平面部。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鼓风机中,第二叶片的外周侧后缘部的第二叶片出口角以与第一叶片的外周侧后缘部的第一叶片出口角不同的角度构成,第二叶片的正压面和第二叶片的负压面中的至少一方具有从外周侧后缘部延伸设置的平面部,因此在叶片处能降低气流的剥离,气流的紊乱减少,从而能够实现鼓风机的高效率化和低噪音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搭载实施方式1的多叶式离心风扇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2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叶轮的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叶片的从侧板侧沿旋转轴线J的方向观察的放大图。
图5是实施方式2的叶片的从侧板侧沿旋转轴线J的方向观察的放大图。
图6是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叶片的从侧板侧沿旋转轴线J的方向观察的放大图。
图7是实施方式3的叶片的从侧板侧沿旋转轴线J的方向观察的放大图。
图8是实施方式4的叶片的从侧板侧沿旋转轴线J的方向观察的放大图。
图9是实施方式5的多叶式离心风扇的立体图。
图10是实施方式5的多叶式离心风扇的从另一角度观察的立体图。
图11是实施方式6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说明作为本发明的鼓风机的一例的多叶式离心风扇。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说明的结构、动作等只不过是一例,本发明的鼓风机没有限定为这样的结构、动作等。而且,在各图中,对于相同或类似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或省略符号的标注。而且,关于细微的构造,适当简化或省略图示。而且,关于重复或类似的说明,适当简化或省略。
另外,以下,说明将本发明的鼓风机应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情况,但是没有限定为这样的情况,例如,通常也可以应用于换气装置或鼓风装置。
实施方式1.
使用图1、图2说明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
图1是搭载实施方式1的多叶式离心风扇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2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空气调节装置1的结构>
空气调节装置1具备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顶棚面设置的壳体2。壳体2例如由长方体形状构成。壳体2包括上面部2a、下面部2b、以及4个面的侧面部2c。
在4个面的侧面部2c中的1个面上开设有例如矩形形状的吹出口3。在吹出口3设置有例如能够沿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进行风向调节的导向叶3a。
在下面部2b开设有例如矩形形状的吸入口4。在吸入口4设置有吸入格栅4a。在壳体2中的吸入格栅4a的内部侧设有对于通过吸入格栅4a之后的空气进行除尘的过滤器(未图示)。
在空气调节装置1的壳体2内收容有多叶式离心风扇5、风扇电机6、以及热交换器7。多叶式离心风扇5由涡形壳体5a、在涡形壳体5a的吸入口形成的喇叭口5b、以及旋转自如地配置在涡形壳体5a内的圆筒状的叶轮10构成。
风扇电机6由固定在壳体2的下面部2b上的电机支承件6a支承。而且,风扇电机6驱动多叶式离心风扇5的叶轮10的旋转轴6b旋转。
热交换器7配置于多叶式离心风扇5进行送风的空气的流路,在空气和在热交换器7的传热管(未图示)内流动的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
多叶式离心风扇5的涡形壳体5a以包围叶轮10的方式设置,对于从叶轮10吹出的空气进行整流。在涡形壳体5a的吸入口形成有喇叭口5b,对于向多叶式离心风扇5流入的气流进行整流。喇叭口5b所连通的壳体2内的吸入侧空间2d与涡形壳体5a的吹出口所连通的壳体2内的吹出侧空间2e由分隔板2f分隔。
在空气调节装置1的结构中,当叶轮10旋转时,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空气从吸入口4被吸入壳体2内。被吸入到壳体2内的空气经由喇叭口5b被吸入多叶式离心风扇5的涡形壳体5a内。被吸入到涡形壳体5a内的空气通过叶轮10的旋转而向叶轮10的径向外侧吹出。并且,吹出的空气在叶轮10与涡形壳体5a的内壁之间被加压而整体压力上升。从涡形壳体5a吹出的空气在热交换器7中通过而被调整了温湿度,之后从空气调节装置1的吹出口3向空气调节空间供给。
接下来,使用图3、图4说明实施方式1的多叶式离心风扇5的详细情况。
图3是实施方式1的叶轮的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叶片的从侧板侧沿旋转轴线J的方向观察的放大图。
<叶轮10的结构>
如图3所示,多叶式离心风扇5的叶轮10构成为圆筒状,其将圆盘形状的主板10a与环状的侧板10b平行地相向配置。叶轮10以旋转轴线J为旋转轴朝向旋转方向12旋转。
在主板10a的外周缘与侧板10b之间,与旋转轴线J平行地配置有多个叶片11。多个叶片11以包围叶轮10的旋转轴线J的方式设置。
另外,主板10a具备在旋转轴线J上连接风扇电机6的旋转轴6b的凸台部10c。
该叶轮10以侧板10b与涡形壳体5a的喇叭口5b侧相向地配置的方式安装。即,从喇叭口5b吸入到涡形壳体5a内的空气从侧板10b侧向叶轮10内流入。
叶轮10可以作为树脂成形品而一体成形,也可以是分别分体形成主板10a、侧板10b、叶片11并将三者组装的结构。材质可以适当采用树脂或各种金属等。
<叶片11的结构>
多个叶片11形成为同一形状。如图3所示,叶片11由配置在主板10a侧的第一叶片20和配置在侧板10b侧的第二叶片21构成。第一叶片20与第二叶片21可以一体成形,也可以是分体并组装的结构。第一叶片20与第二叶片21由连接部22连接。
如图4所示,从旋转轴线J的方向观察叶片11时,该第一叶片20与第二叶片21为安装角度不同的结构。
第一叶片20为由与旋转轴线J平行的板状体构成的前曲叶片形。
另一方面,第二叶片21为从侧板10b侧的侧端面21e以与第一叶片20相连的方式扭转的形状。
另外,如图3所示,相对于叶片11的旋转轴线J方向的长度L1,第二叶片21的旋转轴线J方向的长度(侧端面21e与连接部22之间的长度)L2构成为使L2/L1在1/2以内。
第一叶片20具有位于叶轮10的内周侧的一端的内周侧前缘部20a和位于叶轮10的外周侧的另一端的外周侧后缘部20b。而且,具有旋转方向12侧的叶片表面即正压面20c和旋转方向12的相反侧的叶片表面即负压面20d作为构成面。
第二叶片21具有位于叶轮10的内周侧的一端的内周侧前缘部21a和位于叶轮10的外周侧的另一端的外周侧后缘部21b。而且,具有旋转方向12侧的叶片表面即正压面21c和旋转方向12的相反侧的叶片表面即负压面21d作为构成面。
并且,如图4所示,第一叶片20和第二叶片21在与旋转轴线J垂直的截面中,正压面20c、21c构成为包含圆弧的凹面,负压面20d、21d构成为包含圆弧的凸面。而且,外周侧后缘部20b、21b配置在比内周侧前缘部20a、21a向旋转方向12前进了的位置。该叶片11的形状被定义为前曲叶片形,通常被用作西洛克风扇的叶片形状。
<第一叶片出口角α1和第二叶片出口角β1>
在此,说明外周侧后缘部20b、21b处的第一叶片出口角α1和第二叶片出口角β1的定义。
如图4所示,在外周侧后缘部20b处,第一叶片出口角α1被定义为表示第一叶片20的厚度方向的中心的第一叶片中心线20f的切线20g与外周侧后缘部20b所通过的第一假想圆30的切线20h所成的角度。此时,在图4中,第一叶片出口角α1成为以第一假想圆30的切线20h为基准逆时针旋转至第一叶片中心线20f的切线20g时的旋转角。
如图4所示,在外周侧后缘部21b处,第二叶片出口角β1被定义为表示第二叶片21的厚度方向的中心的第二叶片中心线21f的切线21g与外周侧后缘部21b所通过的第一假想圆30的切线21h所成的角度。此时,在图4中,第二叶片出口角β1成为以第一假想圆30的切线21h为基准逆时针旋转至第二叶片中心线21f的切线21g时的旋转角。
于是,第一叶片出口角α1在旋转轴线J的方向上恒定。另一方面,第二叶片出口角β1在侧端面21e上成为最大值,朝向第二叶片21与第一叶片20的连接部22而逐渐减少至第一叶片出口角α1。即,第二叶片出口角β1始终为比第一叶片出口角α1大的值。而且,第一叶片出口角α1与第二叶片出口角β1的角度差为20°以内。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叶片21的外周侧后缘部21b的位置为比对应的第一叶片20的外周侧后缘部20b的位置向旋转方向12前进了的位置。
<空气的流动>
接下来,说明叶轮10处的空气的流动。
首先,说明空气的吹出角γ1的定义。
如图4所示,空气的吹出角γ1被定义为外周侧后缘部20b、21b所通过的第一假想圆30处的吹出空气40的风向与第一假想圆30的切线41所成的角度。
通常,在具有前曲叶片形的多叶式离心风扇(西洛克风扇)中,在叶片11的主板10a附近,吹出角γ1减小,在叶片11的侧板10b附近,吹出角γ1增大。
叶片11的出口角在旋转轴线J方向上恒定时,以使叶片11的第一叶片出口角α1与吹出角γ1的角度差在叶片11的主板10a侧减小的方式设计,防止气流从叶片11的表面剥离。
于是,由于叶片11的出口角在旋转轴线J方向上恒定,因此在吹出角γ1大的叶片11的侧板10b附近,叶片11的第二叶片出口角β1与吹出角γ1的角度差增大。由此,在叶片11的侧板10b附近,气流容易紊乱,由于气流从叶片11剥离而使压力损失增大。
相对于此,在实施方式1的多叶式离心风扇5中,由于侧板10b侧的第二叶片21的第二叶片出口角β1比主板10a侧的第一叶片20的第一叶片出口角α1大,因此第二叶片出口角β1与吹出角γ1的角度差缩小。
<效果>
在实施方式1的多叶式离心风扇5中,着眼于空气的吹出角γ1在叶片11的主板10a侧与侧板10b侧的不同来调节第一叶片出口角α1和第二叶片出口角β1,成为在叶片11的整面不产生气流的剥离的结构。
即,使侧板10b侧的第二叶片21的第二叶片出口角β1比主板10a侧的第一叶片20的第一叶片出口角α1大,第二叶片出口角β1与吹出角γ1的角度差缩小。
由此,尤其是在第二叶片21处降低气流的剥离,气流的紊乱减少,从而能够实现多叶式离心风扇5的高效率化和低噪音化。
另外,叶片11的第一叶片20侧是相对于第二叶片21侧空气的通过风速高且吹出角γ1稳定,有助于高效率化的部位。由此,通过将第一叶片20的第一叶片出口角α1固定成恒定值而能够实现多叶式离心风扇5的高效率化和低噪音化。
实施方式2.
使用图5,说明实施方式2的多叶式离心风扇5。
图5是实施方式2的叶片的从侧板侧沿旋转轴线J的方向观察的放大图。
实施方式2的多叶式离心风扇关于叶轮10、涡形壳体5a等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叶片11的结构>
多个叶片11形成为同一形状。与实施方式1同样,如图3所示,叶片11由配置在主板10a侧的第一叶片20和配置在侧板10b侧的第二叶片21构成。第一叶片20与第二叶片21可以一体成形,也可以是分体并组装的结构。第一叶片20与第二叶片21由连接部22连接。
如图5所示,从旋转轴线J的方向观察叶片11时,该第一叶片20与第二叶片21为安装角度不同的结构。
第一叶片20为由与旋转轴线J平行的板状体构成的前曲叶片形。
另一方面,第二叶片21为从侧板10b侧的侧端面21e以与第一叶片20相连的方式扭转的形状。
第一叶片20具有位于叶轮10的内周侧的一端的内周侧前缘部20a和位于叶轮10的外周侧的另一端的外周侧后缘部20b。而且,具有旋转方向12侧的叶片表面即正压面20c和旋转方向12的相反侧的叶片表面即负压面20d作为构成面。
第二叶片21具有位于叶轮10的内周侧的一端的内周侧前缘部21a和位于叶轮10的外周侧的另一端的外周侧后缘部21b。
另外,具有旋转方向12侧的叶片表面即正压面21c和旋转方向12的相反侧的叶片表面即负压面21d作为构成面。
并且,如图5所示,第一叶片20和第二叶片21在与旋转轴线J垂直的截面中,正压面20c、21c构成为包含圆弧的凹面,负压面20d、21d构成为包含圆弧的凸面。而且,外周侧后缘部20b、21b配置在比内周侧前缘部20a、21a向旋转方向12前进了的位置。
在第二叶片21的正压面21c,第一平面部21i从外周侧后缘部21b向规定的径向范围延伸设置。第一平面部21i从外周侧后缘部21b形成至内周侧端部21p。
第一平面部21i的从外周侧后缘部21b至内周侧端部21p的径向长度L3在旋转轴线J方向上从连接部22朝向侧板10b侧逐渐扩大。
另外,当将内周侧前缘部20a、21a所通过的轨迹设为第二假想圆31时,第二假想圆31与内周侧端部21p之间的穿过旋转轴线J的半径方向长度M2与第一假想圆30与第二假想圆31之间的半径方向长度M1相比,为超过M1的2/3倍的尺寸(M2>2/3×M1)。
<效果>
根据如以上那样构成的实施方式2的多叶式离心风扇5,除了实施方式1中得到的效果之外,在扩大了第二叶片出口角β1的范围内,在正压面21c的外周侧后缘部21b侧形成第一平面部21i。于是,在从叶片11吹出空气时,能够利用平面部21i使空气的流动稳定。由此,尤其是在第二叶片21处能降低气流的剥离,气流的紊乱减少,从而能够实现多叶式离心风扇5的高效率化和低噪音化。
另外,在对叶轮10进行树脂成型的情况下,因增大侧板10b侧的第二叶片出口角β1而无法拔出叶片间的模具,但是通过形成第一平面部21i能够从外周侧拔出模具,因此能够进行主板10a、侧板10b、叶片11的一体成形。
另外,在分别成形主板10a与叶片11的情况下,叶片11和侧板10b能够通过对开的模具一体成形,主板10a和叶片11能够通过例如超声波熔敷而一体熔敷。
<变形例>
使用图6,说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多叶式离心风扇5。
图6是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叶片的从侧板侧沿旋转轴线J的方向观察的放大图。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多叶式离心风扇关于叶轮10、涡形壳体5a等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实施方式2中,从第二叶片21的正压面21c的外周侧后缘部21b向规定的径向范围形成有第一平面部21i,但是在该变形例中,从第二叶片21的负压面21d的外周侧后缘部21b向规定的径向范围形成有第二平面部21j。第二平面部21j从外周侧后缘部21b形成至内周侧端部21q。
第二平面部21j的叶片11的壁厚朝向外周侧缩小。
第二平面部21j的从外周侧后缘部21b至内周侧端部21q的径向长度L4在旋转轴线J方向上从连接部22朝向侧板10b侧逐渐扩大。
另外,当将内周侧前缘部20a、21a所通过的轨迹设为第二假想圆31时,第二假想圆31与内周侧端部21q之间的穿过旋转轴线J的半径方向长度N2与第一假想圆30与第二假想圆31之间的半径方向长度N1相比,为超过N1的2/3倍的尺寸(N2>2/3×N1)。
<效果>
根据如以上所述构成的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多叶式离心风扇5,在作为凸面的第二叶片21的负压面21d处,气流即使暂时剥离,在第二平面部21j处也容易再附着。因此,能抑制由于在负压面21d处剥离的气流向正压面20c、21c流入而使气流集中于正压面20c、21c的情况,气流容易稳定。于是,能够实现多叶式离心风扇5的高效率化和低噪音化。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采用实施方式2的第一平面部21i和变形例的第二平面部21j这两方的结构。这种情况下,能够期待通过第一平面部21i和第二平面部21j来抑制气流紊乱的协同效应。
并且,形成有第一平面部21i和第二平面部21j这两方的部分的叶片11的壁厚也可以为恒定尺寸。通过使壁厚恒定,能够在确保第二叶片21的外周侧后缘部21b的强度的同时对气流进行整流。
实施方式3.
使用图7,说明实施方式3的多叶式离心风扇5。
图7是实施方式3的叶片的从侧板侧沿旋转轴线J的方向观察的放大图。
实施方式3的多叶式离心风扇关于叶轮10、涡形壳体5a等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叶片11的结构>
多个叶片11形成为同一形状。如图3所示,叶片11由配置在主板10a侧的第一叶片20和配置在侧板10b侧的第二叶片21构成。第一叶片20与第二叶片21可以一体成形,也可以是分体并组装的结构。第一叶片20与第二叶片21由连接部22连接。
如图7所示,从旋转轴线J的方向观察叶片11时,该第一叶片20与第二叶片21为叶片形状不同的结构。
第一叶片20为由与旋转轴线J平行的板状体构成的前曲叶片形。
另一方面,第二叶片21为从侧板10b侧的侧端面21e以与第一叶片20相连的方式扭转的形状。
另外,如图3所示,相对于叶片11的旋转轴线J方向的长度L1,第二叶片21的旋转轴线J方向的长度(侧端面21e与连接部22之间的长度)L2以使L2/L1成为1/2以内的方式构成。
第一叶片20具有位于叶轮10的内周侧的一端的内周侧前缘部20a和位于叶轮10的外周侧的另一端的外周侧后缘部20b。而且,具有旋转方向12侧的叶片表面即正压面20c和旋转方向12的相反侧的叶片表面即负压面20d作为构成面。
第二叶片21具有位于叶轮10的内周侧的一端的内周侧前缘部21a和位于叶轮10的外周侧的另一端的外周侧后缘部21b。而且,具有旋转方向12侧的叶片表面即正压面21c和旋转方向12的相反侧的叶片表面即负压面21d作为构成面。
并且,如图7所示,第一叶片20和第二叶片21在与旋转轴线J垂直的截面中,正压面20c、21c构成为包含圆弧的凹面,负压面20d、21d构成为包含圆弧的凸面。而且,外周侧后缘部20b、21b配置在比内周侧前缘部20a、21a向旋转方向12前进了的位置。该叶片11的形状被定义为前曲叶片形,通常被用作西洛克风扇的叶片形状。
<第一叶片入口角α2和第二叶片入口角β2>
在此,说明内周侧前缘部20a、21a处的第一叶片入口角α2和第二叶片入口角β2的定义。
如图7所示,在内周侧前缘部20a处,第一叶片入口角α2被定义为表示第一叶片20的厚度方向的中心的第一叶片中心线20f的切线20m与内周侧前缘部20a所通过的第二假想圆31的切线20k所成的角度。此时,在图7中,第一叶片入口角α2为以第二假想圆31的切线20k为基准逆时针旋转至第一叶片中心线20f的切线20m时的旋转角。
如图7所示,在内周侧前缘部21a处,第二叶片入口角β2被定义为表示第二叶片21的厚度方向的中心的第二叶片中心线21f的切线21m与内周侧前缘部21a所通过的第二假想圆31的切线21k所成的角度。此时,在图7中,第二叶片入口角β2为以第二假想圆31的切线21k为基准逆时针旋转至第二叶片中心线21f的切线21m时的旋转角。
于是,第一叶片入口角α2在旋转轴线J的方向上恒定。另一方面,第二叶片入口角β2在侧端面21e上成为最小值,朝向第二叶片21与第一叶片20的连接部22而逐渐增加至第一叶片入口角α2。即,第二叶片入口角β2始终为比第一叶片入口角α2小的值。而且,第二叶片21的第二叶片入口角β2比第一叶片入口角α2缩小的旋转轴线J方向的范围设为实施方式1的第二叶片出口角β1的出口角比第一叶片出口角α1大的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叶片21的内周侧前缘部21a的位置为比对应的第一叶片20的内周侧前缘部20a的位置向旋转方向12前进了的位置。
<效果>
根据如以上所述构成的实施方式3的多叶式离心风扇5,如图7所示,将空气的流入角γ2定义为内周侧前缘部20a、21a所通过的第二假想圆31处的流入空气50的风向与第二假想圆31的切线51所成的角度。于是,在相对于主板10a侧风量小且气流的流入角γ2小的侧板10b侧的第二叶片21中,第二叶片21的第二叶片入口角β2与流入角γ2的角度差减小。由此,在第二叶片21的内周侧前缘部21a的负压面21d中,难以产生气流的剥离。而且,能抑制由内周侧前缘部21a的气流的剥离而引起气流向正压面20c、21c流入从而使得气流集中于正压面20c、21c的情况,气流容易稳定。于是,能够实现多叶式离心风扇5的高效率化和低噪音化。
实施方式4.
使用图8,说明实施方式4的多叶式离心风扇5。
图8是实施方式4的叶片的从侧板侧沿旋转轴线J的方向观察的放大图。
实施方式4的多叶式离心风扇关于叶轮10、涡形壳体5a等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实施方式4的多叶式离心风扇5中,以使喇叭口5b的最小内径5c比内周侧前缘部20a、21a所通过的第二假想圆31的直径大的方式形成。
<效果>
根据如以上所述构成的实施方式4的多叶式离心风扇5,除了实施方式1的多叶式离心风扇5的效果之外,由于气流也从叶片11的侧端面21e侧流入叶片11之间,因此第二叶片21的叶片间的风量增加。于是,在叶片11的正压面20c、21c的外周侧后缘部20b、21b处气流难以剥离,能抑制气流的紊乱。
实施方式5.
使用图9、图10,说明实施方式5的多叶式离心风扇5。
图9是实施方式5的多叶式离心风扇的立体图。
图10是实施方式5的多叶式离心风扇的从另一角度观察的立体图。
<叶轮10的结构>
如图9、图10所示,多叶式离心风扇5的叶轮10构成为圆筒状,其将圆盘形状的主板10a与在主板10a的两端部配置两张的环状的侧板10b平行地配置。叶轮10以旋转轴线J为旋转轴朝向旋转方向12旋转。
在主板10a的外周缘与两张侧板10b之间,与旋转轴线J平行地配置有多个叶片11。多个叶片11以包围叶轮10的旋转轴线J的方式设置。
另外,主板10a具备在旋转轴线J上连接风扇电机6的旋转轴6b的凸台部10c。如图10所示,风扇电机6配置在两张侧板10b中的一方侧。
该叶轮10以侧板10b与在涡形壳体5a的相向的两个面上配置的2个喇叭口5b相向配置的方式安装。即,从喇叭口5b吸入到涡形壳体5a内的空气从两张侧板10b的两侧向叶轮10内流入。
叶轮10可以作为树脂成形品而一体成形,也可以是分别分体形成主板10a、侧板10b、叶片11并将三者组装的结构。材质可以适当采用树脂或各种金属等。
<叶片的结构>
多个叶片11通过配置在主板10a的一面侧的叶片A(11A)和配置在主板10a的另一面侧的叶片B(11B)而分别形成为同一形状。如图9所示,叶片A(11A)由配置在主板10a侧的第一叶片20A和配置在侧板10b侧的第二叶片21A构成。而且,如图9所示,叶片B(11B)由配置在主板10a侧的第一叶片20B和配置在侧板10b侧的第二叶片21B构成。第一叶片20A与第二叶片21A由连接部22A连接。而且,第一叶片20B与第二叶片21B由连接部22B连接。
从旋转轴线J的方向观察时,该第一叶片20A、20B与第二叶片21A、21B分别为安装角度不同的结构。
第一叶片20A、20B为由与旋转轴线J平行的板状体构成的前曲叶片形。
另一方面,第二叶片21A、21B为从侧板10b侧的侧端面21e以与第一叶片20A、20B相连的方式扭转的形状。
另外,如图10所示,叶片A(11A)的第二叶片21A的旋转轴线J方向的长度L5比叶片B(11B)的第二叶片21B的旋转轴线J方向的长度L6的长度长。
并且,风扇电机6配置在叶片A(11A)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叶片20A、20B、第二叶片21A、21B分别具备第一叶片出口角α1和第二叶片出口角β1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效果>
根据如以上所述构成的实施方式5的多叶式离心风扇5,在从主板10a的两端面侧吸入气流的双吸入型的多叶式离心风扇中,在设置有风扇电机6的一侧,气流的通风阻力增大。于是,配置有叶片A(11A)的风扇电机侧的、第二叶片出口角β1与吹出角γ1的角度差增大的旋转轴线J方向的长度扩大。由此,第二叶片21A的长度L5比相反侧的第二叶片21B的长度L6相对长,在第二叶片21A中能够减小第二叶片出口角β1与吹出角γ1所成的角度差。因此,尤其是在第二叶片21A处能降低气流的剥离,气流的紊乱减少,从而能够实现多叶式离心风扇5的高效率化和低噪音化。
实施方式6.
图11是实施方式6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图。
在实施方式6中,说明具有室内机200的空气调节装置,该室内机200具备上述的多叶式离心风扇5。
空气调节装置具有室外机100和室内机200,它们由制冷剂配管连结而构成制冷剂回路。将制冷剂配管中的、气体制冷剂流动的配管设为气体配管300,将液态制冷剂或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动的配管设为液体配管400。
在实施方式7中,室外机100由压缩机101、四通阀102、室外侧热交换器103、室外侧鼓风机104、节流装置(膨胀阀)105构成。
压缩机101将吸入的气体制冷剂压缩而排出。在此,将压缩机101设为:具备变频装置等,通过使运转频率任意地变化而能够使压缩机101的容量(每单位时间送出制冷剂的量)变化。四通阀102基于来自控制装置(未图示)的指示,根据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来切换制冷剂的流动。
另外,室外侧热交换器103进行制冷剂与室外的空气的热交换。例如,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进行从液体配管400流入的低压的制冷剂与空气的热交换,使制冷剂蒸发。而且,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进行在压缩机101中被压缩后的制冷剂与空气的热交换,使制冷剂冷凝。
为了高效地进行制冷剂与空气的热交换,在室外侧热交换器103的附近配置有室外侧鼓风机104。作为室外侧鼓风机104,可以采用例如上述实施方式1~6记载的多叶式离心风扇5。室外侧鼓风机104可以通过变频装置使风扇电机6的运转频率任意地变化来使多叶式离心风扇5的旋转速度变化。节流装置105通过使开度变化来调整制冷剂的前后压力差。
另一方面,室内机200由负载侧热交换器201及负载侧鼓风机202构成。负载侧热交换器201进行制冷剂与室内的空气的热交换。负载侧热交换器201例如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负载侧热交换器201进行从气体配管300流入的制冷剂与空气的热交换,使制冷剂冷凝,并使其向液体配管400侧流出。另一方面,负载侧热交换器201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负载侧热交换器201例如进行通过节流装置105而成为低压状态的制冷剂与空气的热交换,使液态制冷剂蒸发,并使其向气体配管300侧流出。而且,在室内机200设有用于调节进行热交换的空气的流量的负载侧鼓风机202。该负载侧鼓风机202的运转速度例如通过利用者的设定来确定。作为负载侧鼓风机202,可以采用例如上述实施方式1~6记载的多叶式离心风扇5。
<效果>
如以上所述,在实施方式6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在室外机100、室内机200采用实施方式1~5中记载的多叶式离心风扇5,由此能够得到高效率且抑制了噪音的产生的空气调节装置。
以上,参照优选实施方式而具体地说明了本发明的内容,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基于本发明的基本技术思想及教导采取各种改变形态的情况不言自明。
另外,可以将实施方式1~6记载的多叶式离心风扇5的各结构组合而适当采用。
在上述实施方式1~6的发明的鼓风机中,
(1)具有涡形壳体5a和叶轮10,该涡形壳体5a开设有吸入口,该叶轮10具备圆盘形状的主板10a、环状的侧板10b、以及配置在主板10a与侧板10b之间的多个叶片11,叶轮10收纳在涡形壳体5a内,具有配置在主板10a侧的第一叶片20和配置在所述第一叶片与所述侧板之间的第二叶片,第二叶片21的外周侧后缘部21b的第二叶片出口角β1以与第一叶片20的外周侧后缘部20b的第一叶片出口角α1不同的角度构成,第二叶片21的正压面21c和第二叶片21的负压面21d中的至少一方具有从外周侧后缘部21b向内周侧前缘部21a侧延伸设置的平面部21i、21j。于是,从叶片11吹出空气时,通过平面部21i、21j能够使空气的流动稳定。由此,尤其是在第二叶片21处能降低气流的剥离,气流的紊乱减少,从而能够实现多叶式离心风扇5的高效率化和低噪音化。
(2)另外,在上述(1)记载的鼓风机中,平面部21i配置于第二叶片21的正压面21c。
(3)另外,在上述(1)记载的鼓风机中,平面部21j配置于第二叶片21的负压面21d。
(4)另外,在上述(1)记载的鼓风机中,平面部21i、21j配置于第二叶片21的正压面21c和负压面21d这两面。
在上述(2)~(4)记载的鼓风机中,平面部21i、21j的设置位置形成于叶片11的正压面21c及负压面21d中的一方或两方,由此能够使空气的流动稳定。由此,尤其是在第二叶片21处能降低气流的剥离,气流的紊乱减少,从而能够实现多叶式离心风扇5的高效率化和低噪音化。
(5)另外,在上述(4)记载的鼓风机中,平面部21i、21j处的第二叶片21的壁厚成为恒定值,因此能够在确保第二叶片21的外周侧后缘部21b的强度的同时对气流进行整流。
(6)另外,在上述(2)~(5)记载的鼓风机中,平面部21i、21j在叶轮10的径向上的径向长度在叶轮10的旋转轴线J方向上从主板10a侧朝向侧板10b侧逐渐变长。由此,在气流容易产生紊乱的第二叶片21的侧板10b侧较长地取得平面部21i、21j的径向长度,能够使气流稳定。
(7)另外,在上述(1)~(6)记载的鼓风机中,第二叶片出口角β1大于第一叶片出口角α1,因此在空气的吹出角γ1增大的叶片11的侧板10b侧,缩小吹出角γ1与第二叶片出口角β1之差,能够防止气流的剥离而实现多叶式离心风扇5的高效率化和低噪音化。
(8)另外,在上述(1)~(7)记载的鼓风机中,第一叶片出口角α1在叶轮的旋转轴线J方向上成为恒定值,因此在吹出角γ1稳定的叶片11的主板10a侧,不使气流从叶片11的表面剥离,能够高效率地传送空气。
(9)另外,在上述(1)~(8)记载的鼓风机中,第二叶片出口角β1为从第二叶片21的侧板10b侧朝向主板10a侧逐渐减少的结构。由此,尤其是在吹出角γ1的角度增大的侧板10b侧较大地取得第二叶片出口角β1,能够防止气流的剥离而实现多叶式离心风扇5的高效率化和低噪音化。
(10)另外,在上述(1)~(9)记载的鼓风机中,第二叶片21的内周侧前缘部21a的第二叶片入口角β2以与第一叶片20的内周侧前缘部20a的第一叶片入口角α2不同的角度构成。因此,对应于空气的流入角γ2在叶片11的主板10a侧与侧板10b侧不同的情况,能够成为在叶片11的整面不产生气流的剥离的结构。
(11)另外,在上述(10)记载的鼓风机中,第二叶片入口角β2小于第一叶片入口角α2,因此在空气的流入角γ2减小的叶片11的侧板10b侧,缩小流入角γ2与第二叶片入口角β2之差,能够防止气流的剥离而实现多叶式离心风扇5的高效率化和低噪音化。
(12)另外,在上述(10)或(11)记载的鼓风机中,第二叶片入口角β2为从第二叶片21的侧板10b侧朝向主板10a侧逐渐增加的结构。由此,尤其是在流入角γ2的角度减小的侧板10b侧较小地取得第二叶片入口角β2,能够防止气流的剥离而实现多叶式离心风扇5的高效率化和低噪音化。
(13)另外,在上述(1)~(12)记载的鼓风机中,涡形壳体5a的吸入口具有喇叭口5b,喇叭口5b的最小直径大于第二叶片21的内周侧前缘部21a所通过的第二假想圆31的直径。由此,气流也从叶片11的侧端面21e侧向叶片11之间流入,因此第二叶片21的叶片间的风量增加。于是,在叶片11的正压面20c、21c的外周侧后缘部20b、21b处气流难以剥离,能抑制气流的紊乱。
(14)另外,在上述(1)~(13)记载的鼓风机中,叶轮10包括配置于中央的主板10a、隔着主板10a而配置于两端的一对侧板10b、配置在主板10a与一对侧板10b的一方之间的多个叶片11、以及配置在主板10a与一对侧板10b的另一方之间的多个叶片11,在一对侧板10b的一方侧配置有驱动叶轮10旋转的风扇电机6,在侧板10b的一方侧配置的第二叶片21的旋转轴线J方向的长度比在侧板10b的另一方侧配置的第二叶片21的旋转轴线J方向的长度长。
在从主板10a的两端面侧吸入气流的双吸入型的多叶式离心风扇中,在设置有风扇电机6的一侧,气流的通风阻力增大。于是,风扇电机6侧的、第二叶片出口角β1与吹出角γ1的角度差增大的旋转轴线J方向的长度扩大。由此,图10的第二叶片21A的长度L5比相反侧的第二叶片21B的长度L6相对长,在第二叶片21A中能够减小第二叶片出口角β1与吹出角γ1所成的角度差。因此,尤其是在第二叶片21A处能降低气流的剥离,气流的紊乱减少,从而能够实现多叶式离心风扇5的高效率化和低噪音化。
(15)另外,通过设为具备上述(1)~(14)记载的鼓风机的空气调节装置,能够得到高效率且抑制了噪音的产生的空气调节装置。
符号说明
1空气调节装置,2壳体,2a上面部,2b下面部,2c侧面部,2d吸入侧空间,2e吹出侧空间,2f分隔板,3吹出口,3a导向叶,4吸入口,4a吸入格栅,5多叶式离心风扇,5a涡形壳体,5b喇叭口,5c最小内径,6风扇电机,6a电机支承件,6b旋转轴,7热交换器,10叶轮,10a主板,10b侧板,10c凸台部,11叶片,11A叶片A,11B叶片B,12旋转方向,20第一叶片,20A第一叶片,20B第一叶片,20a内周侧前缘部,20b外周侧后缘部,20c正压面,20d负压面,20f第一叶片中心线,20g第一叶片中心线的切线,20h第一假想圆的切线,20k第二假想圆的切线,20m第一叶片中心线的切线,21第二叶片,21A第二叶片,21B第二叶片,21a内周侧前缘部,21b外周侧后缘部,21c正压面,21d负压面,21e侧端面,21f第二叶片中心线,21g第二叶片中心线的切线,21h第一假想圆的切线,21i第一平面部,21j第二平面部,21k第二假想圆的切线,21m第二叶片中心线的切线,21p内周侧端部,21q内周侧端部,22连接部,22A连接部,22B连接部,30第一假想圆,31第二假想圆,40吹出空气,41第一假想圆的切线,50流入空气,51第二假想圆的切线,100室外机,101压缩机,102四通阀,103室外侧热交换器,104室外侧鼓风机,105节流装置,200室内机,201负载侧热交换器,202负载侧鼓风机,300气体配管,400液体配管,A旋转轴线,α1第一叶片出口角,α2第一叶片入口角,β1第二叶片出口角,β2第二叶片入口角,γ1吹出角,γ2流入角。

Claims (15)

1.一种鼓风机,其中,
所述鼓风机具有:
涡形壳体,所述涡形壳体开设有吸入口;以及
叶轮,所述叶轮具备圆盘形状的主板、环状的侧板、以及配置在所述主板与所述侧板之间的多个叶片,
所述叶轮收纳在所述涡形壳体内,
所述叶片具有配置在所述主板侧的第一叶片和配置在所述第一叶片与所述侧板之间的第二叶片,
所述第二叶片的外周侧后缘部的第二叶片出口角以与所述第一叶片的外周侧后缘部的第一叶片出口角不同的角度构成,
所述第二叶片的正压面和所述第二叶片的负压面中的至少一方具有从外周侧后缘部向内周侧前缘部侧延伸设置的平面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鼓风机,其中,
所述平面部配置于所述第二叶片的正压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鼓风机,其中,
所述平面部配置于所述第二叶片的负压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鼓风机,其中,
所述平面部配置于所述第二叶片的正压面和负压面这两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鼓风机,其中,
所述平面部处的所述第二叶片的壁厚为恒定值。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鼓风机,其中,
所述平面部在所述叶轮的径向上的径向长度在所述叶轮的旋转轴线方向上从所述主板侧朝向所述侧板侧逐渐变长。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鼓风机,其中,
所述第二叶片出口角大于所述第一叶片出口角。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鼓风机,其中,
所述第一叶片出口角在所述叶轮的旋转轴线方向上为恒定值。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鼓风机,其中,
所述第二叶片出口角从所述第二叶片的所述侧板侧朝向所述主板侧逐渐减少。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鼓风机,其中,
所述第二叶片的内周侧前缘部的第二叶片入口角以与所述第一叶片的内周侧前缘部的第一叶片入口角不同的角度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鼓风机,其中,
所述第二叶片入口角小于所述第一叶片入口角。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鼓风机,其中,
所述第二叶片入口角从所述第二叶片的所述侧板侧朝向所述主板侧逐渐增加。
13.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鼓风机,其中,
所述涡形壳体的所述吸入口具有喇叭口,
该喇叭口的最小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叶片的内周侧前缘部所通过的假想圆的直径。
14.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鼓风机,其中,
所述叶轮包括:配置于中央的所述主板;隔着该主板而配置于两端的一对所述侧板;配置在所述主板与一对所述侧板的一方之间的多个所述叶片;以及配置在所述主板与一对所述侧板的另一方之间的多个所述叶片,
在一对所述侧板的一方侧配置有驱动所述叶轮旋转的风扇电机,
在所述侧板的一方侧配置的所述第二叶片的旋转轴线方向的长度比在所述侧板的另一方侧配置的所述第二叶片的旋转轴线方向的长度长。
15.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鼓风机。
CN201580083543.7A 2015-10-07 2015-10-07 鼓风机及具备该鼓风机的空气调节装置 Active CN1081387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78486 WO2017060987A1 (ja) 2015-10-07 2015-10-07 送風機、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38798A CN108138798A (zh) 2018-06-08
CN108138798B true CN108138798B (zh) 2019-10-11

Family

ID=584882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83543.7A Active CN108138798B (zh) 2015-10-07 2015-10-07 鼓风机及具备该鼓风机的空气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634168B2 (zh)
JP (1) JP6415741B2 (zh)
CN (1) CN108138798B (zh)
WO (1) WO201706098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50569A1 (ja) * 2012-04-06 2013-10-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US10375901B2 (en) * 2014-12-09 2019-08-13 Mtd Products Inc Blower/vacuum
US10527054B2 (en) * 2016-05-24 2020-01-07 Mohammad Hassan Orangi Impeller for centrifugal fans
JP6945739B2 (ja) * 2018-07-03 2021-10-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多翼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WO2020090005A1 (ja) * 2018-10-30 2021-09-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ターボファン、送風装置、空気調和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KR102584453B1 (ko) * 2018-11-30 2023-10-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양흡입 팬 및 이를 구비한 공기조화기
EP3922860A4 (en) * 2019-02-07 2022-02-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CENTRIFUGAL AIR FAN AND AIR CONDITIONING WITH IT
JP7217176B2 (ja) * 2019-03-04 2023-02-02 新晃工業株式会社 遠心送風機のブレード構造
CN110374894A (zh) * 2019-08-16 2019-10-25 东莞市雅高通风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消防用柜式离心风机
US11723172B2 (en) * 2021-03-05 2023-08-08 Apple Inc. Fan impeller with sections having different blade design geometries
CN114458626A (zh) * 2022-03-17 2022-05-10 奥普家居股份有限公司 风机组件、吹风装置
CN114704488A (zh) * 2022-04-02 2022-07-05 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机叶片、离心叶轮及离心风机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71791A (ja) * 2000-03-27 2001-10-05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多翼ファン
JP2010156391A (ja) * 2008-12-26 2010-07-15 Honda Motor Co Ltd トルクコンバータ
CN104870823A (zh) * 2012-11-22 2015-08-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29149A (en) * 1985-01-08 1990-05-29 Superstream, Inc. Gas blower
US5152661A (en) * 1988-05-27 1992-10-06 Sheets Herman 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fluid pressure and controlling boundary layer
GB2225814B (en) * 1988-12-06 1993-03-24 Johnston Eng Ltd Fan impellers for road sweeping vehicles
JP2859448B2 (ja) * 1990-12-29 1999-02-17 株式会社東芝 多翼ファン
US5141397A (en) * 1991-01-18 1992-08-25 Sullivan John T Volute housing for a centrifugal fan, blower or the like
JP3629690B2 (ja) 1996-01-17 2005-03-1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多翼送風機
US6910483B2 (en) * 2001-12-10 2005-06-28 Resmed Limited Double-ended blower and volutes therefor
ITBO20020519A1 (it) * 2002-08-02 2004-02-03 Spal Srl Girante per ventilatore centrifugo dotata di pale
JP4873865B2 (ja) * 2004-03-05 2012-02-0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送風機
US7173353B2 (en) * 2004-07-07 2007-02-06 Industrial Design Laboratories Inc. Integrated blower for cooling device
JP4501575B2 (ja) * 2004-07-26 2010-07-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軸流送風機
JP3794423B2 (ja) 2004-09-06 2006-07-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多翼送風機の羽根車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多翼送風機
JP2006329099A (ja) * 2005-05-27 2006-12-07 Daikin Ind Ltd クロスフローファン
US8337157B2 (en) * 2005-07-04 2012-12-25 Behr Gmbh & Co. Kg Blower wheel
FR2899654B1 (fr) * 2006-04-10 2008-07-04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Canal de refroidissement pour un moteur de ventilateur d'un systeme de ventilation, chauffage et/ou de climatisation
JP4876784B2 (ja) * 2006-08-24 2012-02-1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両吸込型遠心送風機
EP4039301A1 (en) * 2009-11-19 2022-08-10 ResMed Motor Technologies Inc. Blower
JP5111582B2 (ja) * 2010-09-28 2013-01-09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遠心ファンと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及び遠心ファンの金型
JP5269025B2 (ja) * 2010-09-29 2013-08-21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遠心ファン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US9567942B1 (en) * 2010-12-02 2017-02-14 Concepts Nrec, Llc Centrifugal turbomachines having extended performance ranges
JP5269060B2 (ja) * 2010-12-24 2013-08-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貫流ファン及び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US9200635B2 (en) * 2012-04-05 2015-12-01 Gast Manufacturing, Inc. A Unit Of Idex Corporation Impeller and regenerative blower
KR20140125287A (ko) * 2013-04-18 2014-10-28 한라비스테온공조 주식회사 연료전지 차량용 공기 블로워
DE102015204304A1 (de) * 2015-03-11 2016-09-15 Voith Patent Gmbh Axiallaufrad und Ventilator mit einem solchen Axiallaufrad
JP6551173B2 (ja) * 2015-11-09 2019-07-3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遠心送風機
US10935039B2 (en) * 2017-11-07 2021-03-02 Mtd Products Inc Blower impeller for a handheld blower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71791A (ja) * 2000-03-27 2001-10-05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多翼ファン
JP2010156391A (ja) * 2008-12-26 2010-07-15 Honda Motor Co Ltd トルクコンバータ
CN104870823A (zh) * 2012-11-22 2015-08-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38798A (zh) 2018-06-08
WO2017060987A1 (ja) 2017-04-13
US10634168B2 (en) 2020-04-28
US20180238351A1 (en) 2018-08-23
JPWO2017060987A1 (ja) 2018-03-15
JP6415741B2 (ja) 2018-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38798B (zh) 鼓风机及具备该鼓风机的空气调节装置
JP2021183843A (ja) 送風装置
KR20140136180A (ko) 프로펠러 팬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공기 조화기
CN107850084A (zh) 离心送风机、空气调节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EP3315785B1 (en) Air conditioner
CN108350898A (zh) 鼓风机、室外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EP3460254B1 (en) Air conditioner
JP5295321B2 (ja) 送風機、室外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TW202037853A (zh) 離心風扇、送風裝置、空調裝置及冷凍循環裝置
CN106481574A (zh) 离心式风机和包括其的空调机
CN109073266A (zh) 空气调节机
CN108350903B (zh) 轴流风扇及具有该轴流风扇的空气调节装置
CN101395381A (zh) 涡轮风扇和空调机
TWI832906B (zh) 離心式送風機、空調裝置以及冷凍循環裝置
US11885339B2 (en) Turbo fan, air sending device, air-conditioning device,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JP2004060622A (ja) シロッコ形遠心ファンロータを用いた遠心送風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6430032B2 (ja) 遠心ファン、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463497B2 (ja) 送風装置、室外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21152775A1 (ja) 遠心送風機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CN109891101A (zh) 螺旋桨风扇、室外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CN106537066A (zh) 冷凝器的散热装置
JP6429887B2 (ja) 空気調和装置用室内機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JP2024000134A (ja) 多翼送風機および室内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