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2906B - 離心式送風機、空調裝置以及冷凍循環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離心式送風機、空調裝置以及冷凍循環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2906B
TWI832906B TW108134589A TW108134589A TWI832906B TW I832906 B TWI832906 B TW I832906B TW 108134589 A TW108134589 A TW 108134589A TW 108134589 A TW108134589 A TW 108134589A TW I832906 B TWI832906 B TW I83290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istance
side wall
centrifugal blower
scroll
extended surfa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45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45822A (zh
Inventor
林弘恭
寺本拓矢
堀江亮
山谷貴宏
堤博司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458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458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29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2906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2Centrifugal or radial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8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16Centrifugal pumps for displacing without appreciable compress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8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16Centrifugal pumps for displacing without appreciable compression
    • F04D17/162Double suction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8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281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fans or blowers
    • F04D29/282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fans or blowers the leading edge of each vane being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rotation axi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 F04D29/424Double entry ca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04D29/441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50/00Geometry
    • F05D2250/50Inlet or outlet
    • F05D2250/51Inle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50/00Geometry
    • F05D2250/50Inlet or outlet
    • F05D2250/52Outl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離心式送風機係包括:葉輪,係具有主板;及渦形殼,係具有:周壁,係被配置成與主板之轉軸的軸向平行並覆蓋葉輪,且在主板之轉向被形成為渦旋形;及第1側壁,係沿著在轉軸的軸向之周壁之一方的第1端部所形成,與是主板之虛擬的延長面並對轉軸垂直的延長面相對向,並形成取入空氣之第1吸入口;形成排出葉輪所產生之氣流的排出口;在將在渦旋形之渦旋起始部之第1側壁與延長面的距離定義為距離LS、將在第1側壁與延長面之間的距離比距離LS更擴大之擴大部的第1側壁與延長面之間的距離定義為距離LM、將在形成排出口之第1側壁的第1緣部在遠離轉軸之側之第1緣端部的第1側壁與延長面之間的距離定義為距離L1的情況,渦形殼係在轉向,按照渦旋起始部、擴大部以及第1緣端部之順序所形成,且以滿足距離L1≧距離LM>距離LS之關係的方式所形成。

Description

離心式送風機、空調裝置以及冷凍循環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具有渦形殼之離心式送風機、具備該離心式送風機之空調裝置以及具備該離心式送風機之冷凍循環裝置。
以往之離心式送風機係藉由利用葉輪之轉動所吹出的氣流在外殼內流動而被升壓。該外殼係從被形成為渦旋形之渦形周壁的渦旋起始部至排出口,渦形周壁在葉輪之徑向擴大。可是,以往之離心式送風機係在將單元組裝加入考慮的情況,有時在渦形周壁之徑向的擴大發生限制。因此,提議一種離心式送風機(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該離心式送風機係不僅渦形周壁之徑向的擴大,而且使渦形側壁在葉輪之轉軸方向擴大,藉此,一面抑制渦形周壁之徑向的擴大,一面使渦形殼內之流路截面擴大。專利文獻1之離心式送風機係使渦形側壁從渦旋起始部在葉輪之轉向逐漸地擴大,並使其從最大擴大部在渦旋起始部方向逐漸地減少,藉此,可不僅具有升壓效果,而且可圓滑地導引再流入舌部之氣流。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特開2007-127089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可是,在專利文獻1之離心式送風機,係在使渦形側壁從渦形側壁之最大擴大部往渦旋起始部減少時,朝向排出口之側壁亦使側壁高度減少。因此,專利文獻1之離心式送風機係因為有從最大擴大部往渦旋起始部因流路截面減少而增速的可能,所以具有無法使氣流高效率地升壓的課題。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如上述所示之課題者,其目的在於得到一種離心式送風機、空調裝置以及冷凍循環裝置,該離心式送風機係一面使側壁在葉輪之轉軸方向擴大,一面可使氣流高效率地升壓。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之離心式送風機係包括:葉輪,係具有被進行轉動驅動的主板;及渦形殼,係具有:周壁,係被配置成與主板之轉軸的軸向平行並覆蓋葉輪,且在主板之轉向被形成為渦旋形;及第1側壁,係沿著在轉軸的軸向之周壁之一方的第1端部所形成,與是主板之虛擬的延長面並對轉軸垂直的延長面相對向,並形成取入空氣之第1吸入口;形成排出葉輪所產生之氣流的排出口;在將在渦旋形之渦旋起始部之第1側壁與延長面的距離定義為距離LS、將在第1側壁與延長面之間的距離比距離LS更擴大之擴大部的第1側壁與延長面之間的距離定義為距離LM、將在形成排出口之第1側壁的第1緣部在遠離轉軸之側之第1緣端部的第1側壁與延長面之間的距離定義為距離L1的情況,渦形殼係在轉向,按照渦旋起始部、擴大部以及第1緣端部之順序所形成,且以滿足距離L1≧距離LM>距離LS之關係的方式所形成。
本發明之空調裝置係包括:上述之離心式送風機;及熱交換器,係被配置於與該離心式送風機之排出口相對向的位置。
本發明之冷凍循環裝置係具備上述之離心式送風機。 [發明之效果]
若依據本發明,離心式送風機之渦形殼係在轉向,按照渦旋起始部、擴大部以及第1緣端部之順序所形成,且以滿足距離L1≧距離LM>距離LS之關係的方式所形成。結果,在渦形殼內流動的氣流係隨著渦形側壁之擴大而一面升壓一面往排出口,往渦旋起始部之一部分的氣流係可伴隨如滿足距離LM>距離LS之關係的第1側壁之高度的減少而向渦旋起始部圓滑地再流入。進而,渦形殼係以滿足距離L1≧距離LM之關係的方式所形成,而被形成為流路截面從擴大部往排出口不會減少。因此,具備該構成之離心式送風機、空調機以及冷凍循環裝置係可一面使側壁擴大,一面使氣流高效率地升壓。
以下,一面參照圖面等一面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離心式送風機1。又,亦一面參照圖面等一面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空調裝置40及冷凍循環裝置50。此外,在包含圖1之以下的圖面,係有各構成元件之相對的尺寸之關係及形狀與實際者相異的情況。又,在以下的圖面,附加相同的符號者係相同或與其相當者,這係在專利說明書的全文共通。又,為了易於理解,適當地使用表示方向之術語(例如「上」、「下」、「左」、「右」、「前」、「後」等),但是這些記載係為了便於說明,只是依此方式記載,不是限定裝置或元件之配置及方向。
實施形態1 [離心式送風機1] 圖1係實施形態1之離心式送風機1的立體圖。圖2係在轉軸方向RS觀察實施形態1之離心式送風機1的示意圖。圖3係圖2之離心式送風機1的S-M線剖面圖。圖4係從排出口方向觀察實施形態1之離心式送風機1的側視圖。離心式送風機1係在葉輪2的轉軸方向RS,從兩端側吸入空氣之雙吸入式的離心式送風機1。在圖1所示之離心式送風機1的構成係因為相反側亦成為相同的構成,所以使用圖1來說明離心式送風機1的構成,與圖1係相反側之離心式送風機1之構成的圖示係省略。
首先,使用圖1~圖4,說明離心式送風機1之基本的構造。離心式送風機1係例如是西洛哥送風機(sirocco fan)、或渦流送風機等之多翼離心式的離心式送風機1,並具有:葉輪2,係產生氣流;及渦形殼4,係收容葉輪2。
(葉輪2) 葉輪2係藉馬達等(圖示係省略)進行轉動驅動,並利用藉轉動所產生之離心力,向徑向外側強迫地送出空氣。葉輪2係如圖1及圖2所示,具有:圓盤形之主板2a;及複數片葉片2d,係被設置於主板2a的周緣部2a1。此外,主板2a係只要是板狀即可,例如亦可是多角形等圓盤形以外的形狀。在主板2a的中心部,係設置連接馬達(圖示係省略)的軸部2b。主板2a係經由軸部2b藉馬達進行轉動驅動。
複數片葉片2d係被配置於以軸部2b為中心的圓周上,並基端被固定於主板2a。複數片葉片2d係在葉輪2之轉軸RS的軸向,被設置於主板2a的兩側。各葉片2d係在主板2a的周緣部2a1,被配置成彼此隔著固定的間隔。各葉片2d係被形成為例如彎曲之長方形的板狀,並被設置成沿著徑向或對徑向傾斜既定角度。各葉片2d係被形成為是相同的截面形狀在轉軸RS之軸向連續的二維葉片,但是亦可是具有扭曲之形狀的三維葉片。又,各葉片2d係被設置成對主板2a幾乎垂直地站立,但是不是被限定為該構成,亦可各葉片2d係被設置成對主板2a之垂直方向傾斜。
葉輪2係如圖3及圖4所示,在轉軸RS之軸向,具有在複數片葉片2d之與主板2a相反側的端部所安裝之環形的側板2c。側板2c係藉由連結複數片葉片2d,維持各葉片2d之前端的位置關係,且,對複數片葉片2d補強。因此,複數片葉片2d之各片係一端與主板2a連接,另一端與側板2c連接,而被配置於主板2a與側板2c之間。
葉輪2係如圖1所示,由在主板2a所配置之複數片葉片2d構成筒狀。而且,葉輪2係在轉軸RS之軸向,在與主板2a相反側的側板2c側,形成用以使氣體流入由主板2a與複數片葉片2d所包圍之空間的吸入口2e。葉輪2係在構成主板2a之板面的兩側分別配置葉片2d及側板2c,並在構成主板2a之板面的兩側形成吸入口2e。
葉輪2係藉由馬達(圖示係省略)驅動,而以轉軸RS為中心進行轉動驅動。藉由葉輪2轉動,離心式送風機1之外部的氣體通過在渦形殼4所形成的吸入口5與葉輪2的吸入口2e,被吸入由主板2a與複數片葉片2d所包圍之空間。而且,藉由葉輪2轉動,在由主板2a與複數片葉片2d所包圍之空間所吸入的空氣通過與葉片2d鄰接的葉片2d,並向徑向外側被送出。
(渦形殼4) 渦形殼4係如圖1所示,收容葉輪2,並對從葉輪2所吹出之空氣進行整流。渦形殼4係具有渦形部41與排出部42。
(渦形部41) 渦形部41係形成將葉輪2所產生之氣流的動壓變換成靜壓的風路。渦形部41係具有:側壁4a,係從構成葉輪2之軸部2b之轉軸RS的軸向覆蓋葉輪2,並形成取入空氣的吸入口5;及周壁4c,係從軸部2b之轉軸RS的徑向包圍葉輪2。又,渦形部41係具有舌部43,該舌部43係位於排出部42與周壁4c的渦旋起始部41s之間並構成曲面,並是為了在離心方向吹出從吸入口5所流入的空氣並使其升壓所需的節流部。此外,轉軸RS的徑向係與轉軸RS垂直的方向。由周壁4c及側壁4a所構成之渦形部41的內部空間係成為從葉輪2所吹出之空氣沿著周壁4c流動的空間。
(側壁4a) 側壁4a係如圖1及圖3所示,在葉輪2之轉軸RS的軸向,被配置於葉輪2的兩側。在渦形殼4的側壁4a,係為了空氣可在葉輪2與渦形殼4的外部之間流通,而形成用以取入空氣的吸入口5。吸入口5係被形成為圓形,葉輪2係被配置成吸入口5的中心與葉輪2之軸部2b的中心大致一致。此外,吸入口5的形狀係不是被限定為圓形,亦可是例如橢圓形等其他的形狀。離心式送風機1之渦形殼4係在葉輪2之轉軸RS的軸向,在主板2a的兩側具有形成吸入口5的側壁4a之雙吸入式的外殼。離心式送風機1係渦形殼4具有2片側壁4a,側壁4a係分別被配置成相對向。
渦形殼4係如圖1所示,作為側壁4a,具有第1側壁4a1與第2側壁4a2。第1側壁4a1係沿著在轉軸RS的軸向之周壁4c之一方的第1端部4c11所形成,與是主板2a之虛擬的延長面L並對轉軸RS垂直的延長面L相對向。第2側壁4a2係沿著在轉軸RS的軸向之周壁4c之另一方的第2端部4c12所形成,並與延長面L相對向。如圖3及圖4所示,第1側壁4a1係形成與配置第1側板2c1之側之主板2a的板面相對向之第1吸入口5a。第2側壁4a2係形成與配置第2側板2c2之側之主板2a的板面相對向之第2吸入口5b。此外,上述之吸入口5係第1吸入口5a及第2吸入口5b之總稱。
在側壁4a所設置之吸入口5係如圖1及圖2所示,由鐘形口3所形成。鐘形口3係對葉輪2所吸入之氣體進行整流,並使其流入葉輪2的吸入口2e。鐘形口3係如圖3所示,以開口徑從渦形殼4之外部朝向內部逐漸地變小的方式所形成。藉側壁4a之該構成,吸入口5之附近的空氣係圓滑地流動,又從吸入口5高效率地流入葉輪2。
(周壁4c) 周壁4c係使葉輪2所產生之氣流沿著彎曲之壁面,經由渦形部41導引至排出口42a。周壁4c係被設置於彼此相對向的側壁4a之間的壁,並在葉輪2的轉向R構成彎曲面。周壁4c係例如被配置成與葉輪2之轉軸RS的軸向平行並覆蓋葉輪2。此外,周壁4c係亦可是對葉輪2之轉軸RS的軸向傾斜的形態,不是被限定為被配置成與葉輪2之轉軸RS的軸向平行的形態。周壁4c係構成對轉軸RS從徑向覆蓋葉輪2,並與複數片葉片2d相對向的內周面。周壁4c係與葉輪2之葉片2d之空氣的吹出側相對向。周壁4c係如圖2所示,被設置成從位於與舌部43之邊界的渦旋起始部41s至位於沿著葉輪2之轉向R遠離舌部43之側的排出部42與渦形部41之邊界的渦旋終部41b。渦旋起始部41s係在構成彎曲面之周壁4c,藉葉輪2之轉動所產生的氣流之上游側的端部,渦旋終部41b係藉葉輪2之轉動所產生的氣流之下游側的端部。
周壁4c係在轉向R被形成為渦旋形,作為渦旋形,係例如有對數螺旋、阿基米德(Archimedes)螺旋、或漸開線(involute)曲線等之渦旋形。周壁4c的內周面係構成從成為渦旋形之渦旋起點的渦旋起始部41s至成為渦旋形之渦旋終點的渦旋終部41b沿著葉輪2之圓周方向圓滑地彎曲的曲面。藉這種構成,從葉輪2所送出之空氣係向排出部42的方向在葉輪2與周壁4c的間隙圓滑地流動。因此,在渦形殼4內,係空氣之靜壓從舌部43往排出部42高效率地上升。
(排出部42) 排出部42係形成排出葉輪2所產生並已通過渦形部41之氣流的排出口42a。排出部42係由與沿著周壁4c流動之空氣的流向垂直的截面成為矩形之中空的管所構成。排出部42係形成流路,該流路係將從葉輪2所送出並在周壁4c與葉輪2之間隙流動的空氣導引成向渦形殼4的外部排出。
排出部42係如圖1所示,由延設板42b、擴散板42c、第1側壁4a1以及第2側壁4a2所構成。延設板42b係與周壁4c之下游側的渦旋終部41b圓滑地連續,而與周壁4c一體地形成。擴散板42c係與渦形殼4之舌部43一體地形成,並與延設板42b相對向。擴散板42c係以流路之截面積沿著排出部42內之空氣的流向逐漸地擴大的式方被形成為與延設板42b具有既定角度。而且,延設板42b與擴散板42c係被形成於第1側壁4a1與第2側壁4a2之間。依此方式,排出部42係藉延設板42b、擴散板42c、第1側壁4a1以及第2側壁4a2形成截面矩形的流路。
(舌部43)
在渦形殼4,在排出部42的擴散板42c與周壁4c的渦旋起始部41s之間形成舌部43。舌部43係以既定曲率半徑所形成,周壁4c係經由舌部43與擴散板42c圓滑地連接。舌部43係抑制從渦旋形流路之渦旋終點往渦旋起點之空氣的流入。舌部43係被設置於通風路之上游部,並具有使往葉輪2的轉向R之空氣的流動、與從通風路之下游部往排出口42a的排出方向之空氣的流動分流的作用。又,流入排出部42之空氣的流動係在通過渦形殼4之間靜壓上升,而成為比渦形殼4內更高壓。因此,舌部43係具有隔開這種壓力差的功能。
(渦形殼4之細部的構成)
圖5係實施形態1之離心式送風機1之渦形殼4的立體圖。圖6係在轉軸RS方向觀察圖5之渦形殼4的示意圖。使用圖3~圖6,說明側壁4a之細部的構成。
此處,如圖3、圖5以及圖6所示,將在渦旋形之渦旋起始部41s之第1側壁4a1與延長面L的距離定義為距離LS。而且,將第1側壁4a1與延長面L之間的距離比距離LS更擴大的位置定義為擴大部41m。又,將在擴大部41m之第1側壁4a1與延長面L之間的距離定義為距離LM。此外,擴大部41m係如圖6所示,在葉輪2之轉向R,被形成於對渦旋起始部41s180度的位置、與連接轉軸RS與第1緣端部42a11的直線所形成之第1角度θ1的位置之間。需特別說明的是,如圖3、圖5所示,鐘形口3的外緣部所構成的上部係,在周方向的所有位置中都從第1側壁4a1突出而位於比第1側壁4a1更上方的位置。
其次,如圖4、圖5以及圖6所示,將在形成排出口42a之第1側壁 4a1的第1緣部42d在遠離轉軸RS之側之第1緣端部42a11的第1側壁4a1、與延長面L之間的距離定義為距離L1。又,將在第1緣部42d在接近轉軸RS之側之第2緣端部42a12的第1側壁4a1、與延長面L之間的距離定義為距離L2。
渦形殼4係在轉向R,按照渦旋起始部41s、擴大部41m以及第1緣端部42a11之順序所形成,且以滿足距離L1≧距離LM>距離LS之關係的方式所形成。進而,渦形殼4係以滿足距離L1≧距離L2≧距離LS之關係的方式所形成較佳。
圖7係表示在渦形部41之渦形側壁高度H與角度θ之關係的圖。使用圖7,說明在渦形部41之渦形側壁高度H與角度θ的關係。圖7所示之渦形側壁高度H係側壁4a與延長面L之間的距離。角度θ係葉輪2之轉向R的角度,是以渦旋起始部41s為起點之轉向R的角度。如圖7所示,渦形殼4係在轉向R,以渦形側壁高度H從渦旋起始部41s至擴大部41m變大的方式所形成。因此,渦形殼4係在葉輪2之轉向R,以第1側壁4a1與延長面L之間的距離從渦旋起始部41s側往擴大部41m側逐漸地擴大的方式所形成。
又,如圖7所示,渦形殼4係在轉向R,以渦形側壁高度H從擴大部41m至渦旋起始部41s變小的方式所形成。因此,渦形殼4係在葉輪2之轉向R,以第1側壁4a1與延長面L之間的距離從擴大部41m側往渦旋起始部41s側逐漸地縮小的方式所形成。
圖8係表示在渦形部41與排出部42之渦形側壁高度H與角度θ之關係的圖。使用圖8,說明在渦形部41與排出部42之渦形側壁高度H與角度θ的關係。如圖8所示,渦形殼4係在轉向R,以渦形側壁高度H從渦旋起始部41s至擴大部41m變大的方式所形成。因此,渦形殼4係在葉輪2之轉向R,以第1側壁4a1與延長面L之間的距離從渦旋起始部41s側往擴大部41m側逐漸地擴大的方式所形成。
又,如圖8所示,渦形殼4係以渦形側壁高度H從擴大部41m至第1緣端部42a11成為定值的方式所形成。因此,渦形殼4係以第1側壁4a1與延長面L之間的距離從擴大部41m側往第1緣端部42a11側成為定值的方式所形成。
又,如圖8之以虛線DL所示,亦可渦形殼4係以渦形側壁高度H從擴大部41m至第1緣端部42a11變大的方式所形成。因此,亦可渦形殼4係以第1側壁4a1與延長面L之間的距離從擴大部41m側往第1緣端部42a11側擴大的方式所形成。
如圖7及圖8所示,渦形殼4係在葉輪2之轉向R,以第1側壁4a1與延長面L之間的距離從渦旋起始部41s側往擴大部41m側逐漸地擴大的方式所形成。
圖9係表示在變形例之渦形殼4的渦形部41之渦形側壁高度H與角度θ之關係的圖。此外,在變形例的渦形殼4之從擴大部41m往第1緣端部42a11的構成係與圖8所示的構成相同。
在葉輪2之轉向R,將第1側壁4a1與延長面L之間的距離開始擴大的位置定義為擴大開始部41p。變形例之渦形殼4係在將渦旋起始部41s之位置的角度定義為0度的情況,擴大開始部41p係在轉向R被形成於0度的位置與180度的位置之間。
因此,變形例之渦形殼4係在轉向R,按照渦旋起始部41s、擴大開始部41p、擴大部41m以及第1緣端部42a11之順序所形成,且以滿足距離L1≧距離LM>距離LS之關係的方式所形成。又,變形例之渦形殼4係與上述之渦形殼4一樣,以滿足距離L1≧距離LM≧距離LS之關係的方式所形成較佳。
在以上的說明,說明了第1側壁4a1與虛擬之延長面L的關係,但是該關係係亦被應用於第2側壁4a2與虛擬之延長面L的關係。因此,如圖3所示,將在渦旋形之渦旋起始部41s的第2側壁4a2與延長面L的距離定義為距離LS2。而且,將第2側壁4a2與延長面L之間的距離比距離LS2更擴大的位置定義為第2擴大部41m2。又,將在第2擴大部41m2之第2側壁4a2與延長面L之間的距離定義為距離LM2。此外,第2擴大部41m2係在葉輪2之轉向R,被形成於對渦旋起始部41s180度的位置、與連接轉軸RS與第3緣端部42a21的直線所形成之第2角度θ2的位置之間。又,第2擴大部41m2與擴大部41m係在轉向R亦可被形成於相同的位置,亦可被形成於相異的位置。即,第1角度θ1與第2角度θ2係亦可相等,亦可相異。
其次,如圖4所示,將在形成排出口42a之第2側壁4a2的第2緣部42e在遠離轉軸RS之側之第3緣端部42a21的第2側壁4a2、與延長面L之間的距離定義為距離L3。又,將在第2緣部42e在接近轉軸RS之側之第4緣端部42a22的第2側壁4a2、與延長面L之間的距離定義為距離L4。
渦形殼4係在轉向R,按照渦旋起始部41s、第2擴大部41m2以及第3緣端部42a21之順序所形成,且以滿足距離L3≧距離LM2>距離LS2之關係的方式所形成。進而,渦形殼4係以滿足距離L3≧距離L4≧距離LS2之關係的方式所形成較佳。
圖7及圖8所示之在渦形部41之渦形側壁高度H與角度θ之關係係亦被應用於第2側壁4a2。因此,渦形殼4係在轉向R,以渦形側壁高度H從渦旋起始部41s至第2擴大部41m2逐漸地變大的方式所形成。即,渦形殼4係在葉輪2之轉向R,以第2側壁4a2與延長面L之間的距離從渦旋起始部41s側往第2擴大部41m2逐漸地擴大的方式所形成。
又,渦形殼4係在轉向R,以渦形側壁高度H從第2擴大部41m2至渦旋起始部41s變小的方式所形成。因此,渦形殼4係在葉輪2之轉向R,以第2側壁4a2與延長面L之間的距離從第2擴大部41m2側往渦旋起始部41s側逐漸地縮小的方式所形成。
又,渦形殼4係在轉向R,以渦形側壁高度H從第2擴大部41m2至第3緣端部42a21成為定值的方式所形成。因此,渦形殼4係以第2側壁4a2與延長面L之間的距離從第2擴大部41m2側往第3緣端部42a21側成為定值的方式所形成。
又,亦可渦形殼4係以渦形側壁高度H從第2擴大部41m2至第3緣端部42a21變大的方式所形成。因此,亦可渦形殼4係以第2側壁4a2與延長面L之間的距離從第2擴大部41m2側往第3緣端部42a21側擴大的方式所形成。
進而,變形例之渦形殼4係在第2側壁4a2,將渦旋起始部41s之位置的角度定義為0度的情況,第2擴大開始部41p2係在轉向R被形成於0度的位置與180度的位置之間。第1側壁4a1之擴大開始部41p與第2側壁4a2之第2擴大開始部41p2係在轉向R被形成於相同的位置。但,第1側壁4a1之擴大開始部41p與第2側壁4a2之第2擴大開始部41p2係不是被限定為在轉向R被形成於相同之位置的構成。亦可第1側壁4a1之擴大開始部41p與第2側壁4a2之第2擴大開始部41p2係在轉向R被形成於相異的位置。
[離心式送風機1的動作例] 葉輪2轉動時,渦形殼4之外的空氣係經由在葉輪2之兩側所形成的吸入口5,被吸入渦形殼4之內部。在此時,在渦形殼4之內部所吸入的空氣係被導引至鐘形口3,並被葉輪2吸入。葉輪2所吸入之空氣係在通過複數片葉片2d之間的過程,成為被附加動壓與靜壓的氣流,並朝向葉輪2之徑向外側被吹出。從葉輪2所吹出之氣流係在渦形部41在周壁4c的內側與葉片2d之間被導引之間動壓被變換成靜壓,並在通過渦形部41後,從在排出部42所形成之排出口42a向渦形殼4之外被吹出。在此時,氣流之一部分係在通過渦形部41後不往排出口42a,而從舌部43再流入渦形部41。
[離心式送風機1之作用效果] 離心式送風機1之渦形殼4係在轉向R,按照渦旋起始部41s、擴大部41m以及第1緣端部42a11之順序所形成,且以滿足距離L1≧距離LM>距離LS之關係的方式所形成。結果,在渦形殼4內流動的氣流係藉由隨著側壁4a之擴大而流路的截面積擴大,一面升壓一面往排出口42a。又,往渦旋起始部41s之一部分的氣流係可伴隨如滿足距離LM>距離LS的關係之第1側壁4a1之高度的減少而向渦旋起始部41s圓滑地再流入。進而,渦形殼4係以滿足距離L1≧距離LM之關係的方式所形成,而被形成為流路截面從擴大部41m往排出口42a不會減少。因此,具備該構成之離心式送風機1係可使氣流高效率地升壓。
又,離心式送風機1之渦形殼4係在轉向R,按照渦旋起始部41s、第2擴大部41m2以及第3緣端部42a21之順序所形成,且以滿足距離L3≧距離LM2>距離LS2之關係的方式所形成。結果,在渦形殼4內流動的氣流係藉由隨著側壁4a之擴大而流路的截面積擴大,一面升壓一面往排出口42a。又,往渦旋起始部41s之一部分的氣流係可伴隨如滿足距離LM2>距離LS2的關係之第2側壁4a2之高度的減少而向渦旋起始部41s圓滑地再流入。進而,渦形殼4係以滿足距離L3≧距離LM2之關係的方式所形成,而被形成為流路截面從第2擴大部41m2往排出口42a不會減少。因此,具備該構成之離心式送風機1係可使氣流高效率地升壓。又,離心式送風機1係藉由第1側壁4a1與第2側壁4a2分別具有上述之關係,例如在空氣之吸入量等的關係,可作成適合所組裝之單元之形態的構成。
又,渦形殼4係在轉向R,側壁4a與延長面L之間的距離從渦旋起始部41s側往擴大部41m側逐漸地擴大。因此,離心式送風機1係可一面抑制徑向的擴大一面使渦形殼4內之流路截面擴大。
又,擴大開始部41p係在轉向R被形成於0度的位置與180度的位置之間。離心式送風機1係在從渦旋起始部41s之附近所流入的吸入風極少的情況使側壁4a擴大的構成,有在藉葉輪2與渦形殼4之間所構成的風路氣流未充分地流動的情況。因此,在該構成係在渦形殼4之內壁面的任意處發生氣流之剝離,反而有降低效率的可能。離心式送風機1係藉由在轉向R在0度的位置與180度的位置之間形成擴大開始部41p,即使在從渦旋起始部41s之附近所流入的吸入風極少的情況亦可從已確保某程度之吸入風量的位置使側壁4a擴大。
又,渦形殼4係以滿足距離L1≧距離L2≧距離LS之關係的方式所形成。或者,渦形殼4係以滿足距離L3≧距離L4≧距離LS2之關係的方式所形成。渦形殼4係藉該構成可抑制排出流之過度的節流,而可抑制增速作用。
又,擴大部41m係在轉向R,被形成於對渦旋起始部41s180度的位置、與連接轉軸RS與第1緣端部42a11的直線所形成之第1角度θ1的位置之間。或者,第2擴大部41m2係在轉向R,被形成於對渦旋起始部41s180度的位置、與連接轉軸RS與第3緣端部42a21的直線所形成之第2角度θ2的位置之間。因此,離心式送風機1係可一面抑制徑向的擴大一面使渦形殼4內之流路截面擴大。而且,在渦形殼4內流動的氣流係隨著側壁4a之擴大而一面升壓一面往排出口42a。
實施形態2 [離心式送風機1A] 圖10係在轉軸方向RS觀察實施形態2之離心式送風機1A的示意圖。圖11係從側面觀察圖10之離心式送風機1A之膨出部14的示意圖。此外,對具有與圖1~圖9之離心式送風機1相同之構成的部位係附加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其說明。實施形態2之離心式送風機1A係在實施形態1之離心式送風機1之側壁4a的形狀相異者。因此,在以下的說明,係使用圖10及圖11,主要說明實施形態2之離心式送風機1A之側壁4a的構成。此外,圖10所示之空白箭號FL係表示吸入風量多之風的流動。
如圖10及圖14所示,側壁4a係具有膨出部14。膨出部14係在側壁4a,向與延長面L係相反側膨出的部分。膨出部14係在轉向R,被形成於渦旋起始部41s與擴大部41m之間。膨出部14係如圖10所示,被形成於 吸入風量多之風所流入的位置。膨出部14係以對轉軸RS在徑向延伸的方式所形成。
膨出部14係亦可被形成於第1側壁4a1及第2側壁4a2之任一方,亦可被形成於第1側壁4a1及第2側壁4a2之雙方。又,第1側壁4a1之膨出部14的形成位置、與第2側壁4a2之膨出部14的形成位置係在自渦旋起始部41s之轉向R亦可被形成於相同的位置,亦可被形成於相異的位置。
圖12係表示實施形態2的離心式送風機1A之在渦形部41的渦形側壁高度H與角度θ之關係的圖。圖13係表示實施形態2的離心式送風機1A之其他的在渦形部41之渦形側壁高度H與角度θ之關係的圖。如圖12及圖13所示,膨出部14係在從渦旋起始部41s至擴大部41m以既定變化率增大之渦形側壁高度H,局部地改變增大之變化率的部分。膨出部14係配合局部地增大之吸入風量所形成。如圖12及圖13所示,膨出部14係亦可形成僅一個,亦可形成複數個。又,如圖10及圖11所示,亦可膨出部14係在鐘形口3亦被形成。進而,在圖10係表示在第1側壁4a1(側壁4a)之徑向的整體形成膨出部14的形態,但是亦可膨出部14係被形成於第1側壁4a1(側壁4a)之徑向的區域內之僅一部分的區域。一樣地,亦可膨出部14係被形成於第2側壁4a2(側壁4a)之徑向的區域內之僅一部分的區域。
[離心式送風機1A之作用效果] 圖14係用以說明膨出部14之效果的示意圖。在圖14,係在單元30內配置實施形態2之離心式送風機1A,離心式送風機1A係被配置於單元30的壁部31之間。在單元30所搭載之離心式送風機1A係藉單元30內之風路流入離心式送風機1A的氣流係成為不均勻。以圖14為例,因為氣流從左方向流動,所以從渦旋起始部41s在轉向R180度的位置吸入風量成為增加傾向。因此,側壁4a之轉軸RS方向的擴大是固定的擴大率時,有因擴大不足而在由葉輪2與渦形殼之間所構成之風路增速的可能。離心式送風機1A係配合吸入方向來設置膨出部14,藉由局部地改變側壁4a之轉軸RS方向的擴大率來擴大流路,可抑制增速而高效率地變換成壓力。
實施形態3 [離心式送風機1B] 圖15係實施形態3的離心式送風機1B之在圖2之離心式送風機1之S-M線剖面位置的剖面圖。此外,對具有與圖1~圖14之離心式送風機1等相同之構成的部位係附加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其說明。實施形態3之離心式送風機1B係在實施形態1之離心式送風機1之第2側壁4a2的形狀相異者。因此,在以下的說明,係使用圖15,主要說明實施形態3之離心式送風機1B之側壁4a的構成。
實施形態3之離心式送風機1B的渦形殼4係作為第2側壁4a21,該第2側壁4a21係沿著在轉軸RS之軸向的周壁4c之另一方的第2端部4c12所形成,與延長面L相對向,並形成取入空氣之第2吸入口5b。將在第2擴大部41m2之第2側壁4a21與延長面L之間的距離定義為距離LM21。將在渦旋形之渦旋起始部41s之第2側壁4a21與延長面L之間的距離定義為距離LS21。離心式送風機1B係具有距離LM21與距離LS21大致相等的關係。即,第2側壁4a21係在轉向R與延長面L之距離是大致固定。離心式送風機1B係僅對第1側壁4a1應用側壁4a之轉軸RS方向的擴大,並具有在雙吸入方向相異之形狀的渦形殼4。
[離心式送風機1B之作用效果] 在將實施形態1之離心式送風機1搭載於單元時,在側壁4a之單側有障礙物等的情況,離心式送風機1之吸入風量係在左右相異。在此情況,將轉軸RS方向的擴大應用於吸入風量少之側壁4a時,離心式送風機1係渦形殼4內之流路對風量成為過度寬。在此情況,離心式送風機1係有氣流從渦形殼4之內壁面剝離的可能。相對地,離心式送風機1B係第2側壁4a21在轉向R與延長面L的距離是固定。離心式送風機1B係藉由將第2側壁4a21應用於吸入風量少的側壁4a,可使對風量之渦形殼4內的流路面積成為適當的大小。結果,離心式送風機1B係可抑制氣流從渦形殼4之內壁面剝離。
實施形態4 [離心式送風機1C] 圖16係實施形態4的離心式送風機1C之在圖2的離心式送風機1之S-M線剖面位置的剖面圖。此外,對具有與圖1~圖15之離心式送風機1等相同之構成的部位係附加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其說明。實施形態4之離心式送風機1C係在實施形態1之離心式送風機1之第2側壁4a2的形狀相異者。因此,在以下的說明,係使用圖16,主要說明實施形態4之離心式送風機1C之側壁4a的構成。
實施形態4之離心式送風機1C的渦形殼4係具有第2側壁4a23,該第2側壁4a23係沿著在轉軸RS之軸向的周壁4c之另一方的第2端部4c12所形成,並與延長面L相對向。第2側壁4a23係被形成為在轉軸RS之軸向覆蓋葉輪2。第2側壁4a23係被形成為板狀,在第2側壁4a23,空氣之吸入口5係未形成。離心式送風機1C係僅對第1側壁4a1應用側壁4a之轉軸RS方向的擴大,並具有單吸入之渦形殼4。
[離心式送風機1C之作用效果] 實施形態4之離心式送風機1C係第1側壁4a1是與實施形態1之離心式送風機1相同的構成。因此,具有單吸入之渦形殼4之實施形態4的離心式送風機1C亦可得到與與實施形態1之離心式送風機1相同的效果。
實施形態5 [空調裝置40] 圖17係示意地表示實施形態5的空調裝置40之一例的立體圖。圖18係表示實施形態5之空調裝置40的內部構成之一例的示意圖。此外,對具有與圖1~圖16之離心式送風機1等相同之構成的部位係附加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其說明。又,在圖18,係為了表示空調裝置40之內部構成,上面部16a係省略。實施形態5之空調裝置40係包括:離心式送風機1、離心式送風機1A、離心式送風機1B或離心式送風機1C之任一個以上;及熱交換器10,係被配置於與離心式送風機1等之排出口42a相對向的位置。又,實施形態5之空調裝置40係具備在空調對象之房間的天花板背面所設置之箱16。此外,在以下的說明,在表示離心式送風機1的情況,係當作是離心式送風機1、離心式送風機1A、離心式送風機1B或離心式送風機1C之任一個。
箱16係如圖17所示,被形成為包含上面部16a、下面部16b以及側面部16c的長方體。此外,箱16的形狀係不是被限定為長方體,例如亦可是圓柱形、角柱形、圓錐形;具有複數個角部的形狀、具有複數個曲面部的形狀等其他的形狀。箱16係作為側面部16c之一,具有形成箱排出口17之側面部16c。箱排出口17及箱吸入口18的形狀係如圖17所示,被形成為矩形。此外,箱排出口17及箱吸入口18的形狀係不是被限定為矩形,例如,亦可是圓形、橢圓形等,亦可是其他的形狀。箱16係在側面部16c中成為與形成箱排出口17之面相反側的面,具有形成箱吸入口18的側面部16c。亦可在箱吸入口18,係配置濾除空氣中之塵埃的過濾器。此外,箱吸入口18係只要被形成於與離心式送風機1之轉軸RS的軸向垂直的位置即可,例如,亦可在下面部16b形成箱吸入口18。
在箱16之內部,收容2台離心式送風機1、馬達6以及熱交換器10。離心式送風機1係包括:葉輪2;及渦形殼4,係形成鐘形口3。馬達6係由在箱16之上面部16a所固定的馬達支架9a支撐。馬達6係具有輸出軸6a。輸出軸6a係被配置成對在側面部16c中形成箱吸入口18之面及形成箱排出口17之面平行地延伸。空調裝置40係如圖18所示,在輸出軸6a安裝2個葉輪2。葉輪2係形成空氣之流動,該空氣係從箱吸入口18被吸入箱16內,再從箱排出口17向空調對象空間被吹出。此外,在箱16內所配置之離心式送風機1係不是被限定為2台,亦可是1台或3台以上。
離心式送風機1係如圖18所示,被安裝於隔板19,箱16之內部空間係藉隔板19將渦形殼4之吸入側的空間SP11與渦形殼4之吹出側的空間SP12隔開。
熱交換器10係被配置於與離心式送風機1之排出口42a相對向的位置,並在箱16內,被配置於離心式送風機1所排出之空氣的風路上。熱交換器10係調整空氣之温度,該空氣係從箱吸入口18被吸入箱16內,再從箱排出口17向空調對象空間被吹出。此外,熱交換器10係可應用周知之構造者。
[空調裝置40的動作例] 藉馬達6之驅動,葉輪2轉動時,空調對象空間之空氣係經由箱吸入口18被吸入箱16之內部。吸入箱16之內部所吸入的空氣係被導引至鐘形口3,並被葉輪2吸入。葉輪2所吸入的空氣係朝向葉輪2之徑向外側被吹出。從葉輪2所吹出之空氣係通過渦形殼4之內部後,從渦形殼4之排出口42a被吹出,再被供給至熱交換器10。被供給至熱交換器10之空氣係在通過熱交換器10時,被進行熱交換,而被調整温度及濕度。已通過熱交換器10之空氣係從箱排出口17被吹出至空調對象空間。
[空調裝置40之作用效果] 實施形態5之空調裝置40係因為具備實施形態1之離心式送風機1等,所以可得到與實施形態1之離心式送風機1相同的效果。因此,空調裝置40係例如可將藉離心式送風機1已高效率地升壓之空氣送至熱交換器10。
實施形態6 [冷凍循環裝置50] 圖19係表示實施形態6之冷凍循環裝置50之構成的圖。此外,在實施形態6之冷凍循環裝置50的室內送風機202,係使用離心式送風機1、離心式送風機1A、離心式送風機1B或離心式送風機1C之任一個以上。又,在以下之說明,係就用於空調用途的情況來說明冷凍循環裝置50,但是冷凍循環裝置50係不是被限定為用於空調用途者。冷凍循環裝置50係例如,用於冰箱或冷凍庫、自動販賣機、空調裝置、冷凍裝置、熱水器等之冷凍用途或空調用途。
實施形態6之冷凍循環裝置50係藉由經由冷媒使熱在外氣與室內的空氣之間移動,對室內供給暖氣或冷氣而進行空調。實施形態6之冷凍循環裝置50係具有室外機100與室內機200。冷凍循環裝置50係室外機100與室內機200藉冷媒配管300及冷媒配管400進行配管連接,構成冷媒所循環之冷媒迴路。冷媒配管300係氣相之冷媒所流動的氣體配管,冷媒配管400係液相之冷媒所流動的液體配管。此外,亦可在冷媒配管400,係使氣液二相之冷媒流動。而,在冷凍循環裝置50之冷媒迴路,係經由冷媒配管依序連接壓縮機101、流路切換裝置102、室外熱交換器103、膨脹閥105以及室內熱交換器201。
(室外機100) 室外機100係具有壓縮機101、流路切換裝置102、室外熱交換器103以及膨脹閥105。壓縮機101係對所吸入之冷媒壓縮後排出。流路切換裝置102係例如是四通閥,是進行冷媒流路之方向之切換的裝置。冷凍循環裝置50係根據來自控制裝置110的指示,使用流路切換裝置102,切換冷媒之流向,藉此,可實現暖氣運轉或冷氣運轉。
室外熱交換器103係進行冷媒與室外空氣的熱交換。室外熱交換器103係在暖氣運轉時發揮蒸發器之功用,在從冷媒配管400所流入之低壓的冷媒與室外空氣之間進行熱交換,使冷媒蒸發而氣化。室外熱交換器103係在冷氣運轉時發揮凝結器之功用,在從流路切換裝置102側所流入之已被壓縮機101壓縮的冷媒與室外空氣之間進行熱交換,使冷媒凝結而液化。在室外熱交換器103,係為了提高冷媒與室外空氣之間之熱交換的效率,而設置室外送風機104。亦可室外送風機104係安裝變頻裝置,改變風扇馬達之運轉頻率,變更風扇之轉速。膨脹閥105係節流裝置(流量控制手段),藉由調整在膨脹閥105流動之冷媒的流量,發揮作為膨脹閥的功能,藉由改變開度,調整冷媒的壓力。例如,在膨脹閥105由電子式膨脹閥等所構成的情況,係根據控制裝置110的指示來調整開度。
(室內機200) 室內機200係具有:室內熱交換器201,係在冷媒與室內空氣之間進行熱交換;及室內送風機202,係調整室內熱交換器201進行熱交換之空氣的流動。室內熱交換器201係在暖氣運轉時,係發揮凝結器之功用,在從冷媒配管300所流入之冷媒與室內空氣之間進行熱交換,使冷媒凝結而液化,再使其流出至冷媒配管400側。室內熱交換器201係在冷氣運轉時發揮蒸發器之功用,在藉膨脹閥105變成低壓狀態的冷媒與室內空氣之間進行熱交換,使冷媒奪取空氣之熱令蒸發而氣化,再使其流出至冷媒配管300側。室內送風機202係被設置成與室內熱交換器201相對向。在室內送風機202,係應用實施形態1之離心式送風機1~實施形態4之離心式送風機1C之任一個以上。室內送風機202之運轉速度係藉使用者之設定所決定。亦可在室內送風機202,係安裝變頻裝置,改變風扇馬達(圖示係省略)之運轉頻率,變更葉輪2之轉速。
[冷凍循環裝置50的動作例] 其次,作為冷凍循環裝置50的動作例,說明冷氣運轉動作。被壓縮機101壓縮所排出之高温高壓的氣體冷媒係經由流路切換裝置102,流入室外熱交換器103。流入室外熱交換器103之氣體冷媒係藉與被室外送風機104所送風之外氣的熱交換而凝結,成為低温的冷媒,再從室外熱交換器103流出。從室外熱交換器103所流出的冷媒係藉膨脹閥105膨脹及被降壓,成為低温低壓之氣液二相冷媒。此氣液二相冷媒係流入室內機200之室內熱交換器201,藉與被室內送風機202所送風之室內空氣的熱交換而蒸發,成為低温低壓之氣體冷媒,再從室內熱交換器201流出。在此時,被冷媒吸熱所冷卻之室內空氣係成為空調空氣,從室內機200之排出口被吹出至空調對象空間。從室內熱交換器201所流出的氣體冷媒係經由流路切換裝置102被壓縮機101吸入,再被壓縮。重複以上的動作。
其次,作為冷凍循環裝置50的動作例,說明暖氣運轉動作。被壓縮機101壓縮所排出之高温高壓的氣體冷媒係經由流路切換裝置102,流入室內機200之室內熱交換器201。流入室內熱交換器201之氣體冷媒係藉與被室內送風機202所送風之室內空氣的熱交換而凝結,成為低温的冷媒,再從室內熱交換器201流出。在此時,從氣體冷媒接受熱而變暖之室內空氣係成為空調空氣,從室內機200之排出口被吹出至空調對象空間。從室內熱交換器201所流出的冷媒係藉膨脹閥105膨脹及被降壓,成為低温低壓之氣液二相冷媒。此氣液二相冷媒係流入室外機100之室外熱交換器103,藉與被室外送風機104所送風之外氣的熱交換而蒸發,成為低温低壓之氣體冷媒,再從室外熱交換器103流出。從室外熱交換器103所流出的氣體冷媒係經由流路切換裝置102被壓縮機101吸入,再被壓縮。重複以上的動作。
實施形態6之冷凍循環裝置50係因為具備實施形態1之離心式送風機1等,所以可得到與實施形態1之離心式送風機1相同的效果。因此,冷凍循環裝置50係例如可將藉室內送風機202已高效率地升壓之空氣送至室內熱交換器201。
上述之各實施形態1~6係可互相組合並實施。又,以上之實施形態所示的構成係表示一例,亦可與別的周知的技術組合,亦可在不超出主旨的範圍,省略或變更構成之一部分。
1:離心式送風機 1A:離心式送風機 1B:離心式送風機 1C:離心式送風機 2:葉輪 2a:主板 2a1:周緣部 2b:軸部 2c:側板 2c1:第1側板 2c2:第2側板 2d:葉片 2e:吸入口 3:鐘形口 4:渦形殼 4a:側壁 4a1:第1側壁 4a2:第2側壁 4a21:第2側壁 4a23:第2側壁 4c:周壁 4c11:第1端部 4c12:第2端部 5:吸入口 5a:第1吸入口 5b:第2吸入口 6:馬達 6a:輸出軸 9a:馬達支架 10:熱交換器 14:膨出部 16:箱 16a:上面部 16b:下面部 16c:側面部 17:箱排出口 18:箱吸入口 19:隔板 30:單元 31:壁部 40:空調裝置 41:渦形部 41b:渦旋終部 41m:擴大部 41m2:第2擴大部 41p:擴大開始部 41p2:第2擴大開始部 41s:渦旋起始部 42:排出部 42a:排出口 42a11:第1緣端部 42a12:第2緣端部 42a21:第3緣端部 42a22:第4緣端部 42b:延設板 42c:擴散板 42d:第1緣部 42e:第2緣部 43:舌部 50:冷凍循環裝置 100:室外機 101:壓縮機 102:流路切換裝置 103:室外熱交換器 104:室外送風機 105:膨脹閥 110:控制裝置 200:室內機 201:室內熱交換器 202:室內送風機 300:冷媒配管 400:冷媒配管
[圖1]係實施形態1之離心式送風機的立體圖。 [圖2]係在轉軸方向RS觀察實施形態1之離心式送風機的示意圖。 [圖3]係圖2之離心式送風機的S-M線剖面圖。 [圖4]係從排出口方向觀察實施形態1之離心式送風機的側視圖。 [圖5]係實施形態1之離心式送風機之渦形殼的立體圖。 [圖6]係在轉軸RS方向觀察圖5之渦形殼的示意圖。 [圖7]係表示在渦形部之渦形側壁高度H與角度θ之關係的圖。 [圖8]係表示在渦形部與排出部之渦形側壁高度H與角度θ之關係的圖。 [圖9]係表示在變形例之渦形殼的渦形部之渦形側壁高度H與角度θ之關係的圖。 [圖10]係在轉軸方向RS觀察實施形態2之離心式送風機的示意圖。 [圖11]係從側面觀察圖10之離心式送風機之膨出部的示意圖。 [圖12]係表示在實施形態2的離心式送風機之渦形部的渦形側壁高度H與角度θ之關係的圖。 [圖13]係表示在實施形態2的離心式送風機之其他的渦形部之渦形側壁高度H與角度θ之關係的圖。 [圖14]係用以說明膨出部之效果的示意圖。 [圖15]係實施形態3的離心式送風機之在圖2的離心式送風機之S-M線剖面位置的剖面圖。 [圖16]係實施形態4的離心式送風機之在圖2的離心式送風機之S-M線剖面位置的剖面圖。 [圖17]係示意地表示實施形態5的空調裝置之一例的立體圖。 [圖18]係表示實施形態5之空調裝置的內部構成之一例的示意圖。 [圖19]係表示實施形態6之冷凍循環裝置之構成的圖。
3:鐘形口
4:渦形殼
4a1:第1側壁
4a2:第2側壁
4c:周壁
4c11:第1端部
4c12:第2端部
41m:擴大部
41p:擴大開始部
41p2:第2擴大開始部
41s:渦旋起始部
42:排出部
42a:排出口
42a11:第1緣端部
42a12:第2緣端部
42a21:第3緣端部
42a22:第4緣端部
42b:延設板
42c:擴散板
42d:第1緣部
42e:第2緣部
43:舌部

Claims (18)

  1. 一種離心式送風機,其係:包括:葉輪,係具有被進行轉動驅動的主板;及渦形殼,係具有:周壁,係被配置成與該主板之轉軸的軸向平行並覆蓋該葉輪,且在該主板之轉向被形成為渦旋形;及第1側壁,係沿著在該轉軸的軸向之該周壁之一方的第1端部所形成,與是該主板之虛擬的延長面並對該轉軸垂直的該延長面相對向,並形成取入空氣之第1吸入口;形成排出該葉輪所產生之氣流的排出口;該渦形殼係,在該第1吸入口具有鐘形口,該鐘形口係,該鐘形口的外緣部所構成的上部係,在周方向的所有位置中都從該第1側壁突出而位於比該第1側壁更上方的位置;在將在該渦旋形之渦旋起始部之該第1側壁與該延長面的距離定義為距離LS、將在該第1側壁與該延長面之間的距離比距離LS更擴大之擴大部的該第1側壁與該延長面之間的距離定義為距離LM、將在形成該排出口之該第1側壁的第1緣部在遠離該轉軸之側之第1緣端部的該第1側壁與該延長面之間的距離定義為距離L1的情況,該渦形殼係在該轉向,按照該渦旋起始部、該擴大部以及該第1緣端部之順序所形成,且以滿足距離L1≧距離LM>距離LS之關係的方式所形成。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離心式送風機,其中該渦形殼係在該轉向,以該第1側壁與該延長面之間的距離從該渦旋起始部側往該擴大部側逐漸地 擴大。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離心式送風機,其中在該轉向,在將該第1側壁與該延長面之間的距離開始擴大的位置定義為擴大開始部,並將該渦旋起始部之位置的角度定義為0度的情況,該擴大開始部係在該轉向被形成於0度的位置與180度的位置之間。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之離心式送風機,其中在將在該第1緣部在接近該轉軸之側之第2緣端部的該第1側壁、與該延長面之間的距離定義為距離L2的情況,該渦形殼係以滿足距離L1≧距離L2≧距離LS之關係的方式所形成。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之離心式送風機,其中該擴大部係在該轉向,被形成於對該渦旋起始部180度的位置、與連接該轉軸與該第1緣端部的直線所形成之第1角度的位置之間。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之離心式送風機,其中該第1側壁係具有向與該延長面係相反側膨出的膨出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之離心式送風機,其中該渦形殼係:更具有第2側壁,該第2側壁係沿著在該軸向之該周壁之另一方的第2端部所形成,與該延長面相對向,並形成取入空氣之第2吸入口;在將在該渦旋起始部之該第2側壁與該延長面的距離定義為距離LS2、將在該第2側壁與該延長面之間的距離比距離LS2更擴大之第2擴大部的該第2側壁與該延長面之間的距離定義為距離LM2、將在形成該排出口之該第2側壁的第2緣部在遠離該轉軸之側之第3緣端部的該第2側壁與該延長面之間的距離定義為距離L3的情況,在該轉向,按照該渦旋起始部、該第2擴大部以及該第3緣端部之順序所形 成,且以滿足距離L3≧距離LM2>距離LS2之關係的方式所形成。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離心式送風機,其中該渦形殼係在該轉向,該第2側壁與該延長面之間的距離從該渦旋起始部側往該第2擴大部側逐漸地擴大。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離心式送風機,其中在該轉向,在將該第2側壁與該延長面之間的距離開始擴大的位置定義為第2擴大開始部,並將該渦旋起始部之位置的角度定義為0度的情況,該第2擴大開始部係在該轉向被形成於0度的位置與180度的位置之間。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離心式送風機,其中在將在該第2緣部在接近該轉軸之側之第4緣端部的該第2側壁與該延長面之間的距離定義為距離L4的情況,該渦形殼係以滿足距離L3≧距離L4≧距離LS2之關係的方式所形成。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離心式送風機,其中該第2擴大部係在該轉向,被形成於對該渦旋起始部180度的位置、與連接該轉軸與該第3緣端部的直線所形成之第2角度的位置之間。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離心式送風機,其中該第2側壁係具有向與該延長面係相反側膨出的膨出部。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離心式送風機,其中該膨出部係以對該轉軸在徑向延伸的方式所形成。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離心式送風機,其中該膨出部係在該轉向被形成複數個。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之離心式送風機,其中該渦形殼係:更具有第2側壁,該第2側壁係沿著在該軸向之該周壁之另一方的第2端部所 形成,與該延長面相對向,並形成取入空氣之第2吸入口;該第2側壁係在該轉向與該延長面的距離是固定。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之離心式送風機,其中該渦形殼係:更具有第2側壁,該第2側壁係沿著在該軸向之該周壁之另一方的第2端部所形成,並與該延長面相對向;該第2側壁係被形成為在該軸向覆蓋該葉輪。
  17. 一種空調裝置,其係包括: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6項中任一項之離心式送風機;及熱交換器,係被配置於與該離心式送風機之該排出口相對向的位置。
  18. 一種冷凍循環裝置,其係具備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6項中任一項之離心式送風機。
TW108134589A 2019-06-13 2019-09-25 離心式送風機、空調裝置以及冷凍循環裝置 TWI8329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23397 WO2020250363A1 (ja) 2019-06-13 2019-06-13 遠心送風機、空気調和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PCT/JP2019/023397 2019-06-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45822A TW202045822A (zh) 2020-12-16
TWI832906B true TWI832906B (zh) 2024-02-21

Family

ID=737813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4589A TWI832906B (zh) 2019-06-13 2019-09-25 離心式送風機、空調裝置以及冷凍循環裝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976824B2 (zh)
EP (1) EP3985262A4 (zh)
JP (1) JPWO2020250363A1 (zh)
CN (1) CN113906221A (zh)
AU (1) AU2019450775B2 (zh)
TW (1) TWI832906B (zh)
WO (1) WO202025036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50930A (zh) * 2021-08-04 2021-10-26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离心风叶、风机及包含其的空调系统
CN113983550B (zh) * 2021-09-30 2022-11-1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内机的新风装置、空调器
CN116123117B (zh) * 2023-03-22 2023-12-12 广东鑫风风机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节气流温度的离心风机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45497A (ja) * 1983-12-29 1985-07-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遠心送風機
JPS61229999A (ja) * 1985-04-03 1986-10-14 Matsushita Refrig Co 送風装置
US5156524A (en) * 1990-10-26 1992-10-20 Airflow Research And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 Centrifugal fan with accumulating volute
JP2007291877A (ja) * 2006-04-21 2007-11-08 Sanden Corp 遠心式多翼送風機
JP2016196208A (ja) * 2015-04-02 2016-11-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室内空調ユニットおよび送風機
WO2019082392A1 (ja) * 2017-10-27 2019-05-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遠心送風機、送風装置、空気調和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07995A (en) * 1966-10-12 1968-10-29 Lau Blower Co Blower assembly
JPS5338248U (zh) * 1976-09-08 1978-04-04
JP4185654B2 (ja) 2000-08-04 2008-11-26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遠心式の多翼送風機
KR100789817B1 (ko) * 2002-01-24 2007-12-3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용 원심팬
JP2003222098A (ja) 2002-01-29 2003-08-08 Toshiba Corp 遠心送風装置および遠心送風装置を有する電子機器
JP2006152936A (ja) * 2004-11-30 2006-06-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送風機
JP2007127089A (ja) * 2005-11-07 2007-05-24 Daikin Ind Ltd 遠心送風機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JP5163974B2 (ja) * 2006-12-05 2013-03-13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ジャパン 送風ユニット
KR101271065B1 (ko) * 2007-12-06 2013-06-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송풍기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공기조화기
KR101218690B1 (ko) * 2010-07-09 2013-01-04 선문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스크롤 케이스용 벨마우스
JP6073604B2 (ja) * 2012-09-03 2017-02-01 サンデ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遠心送風機
JP6143596B2 (ja) * 2013-07-30 2017-06-07 サンデ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遠心送風機及び該遠心送風機を備えた車両用空調装置
KR102412277B1 (ko) * 2014-09-03 2022-06-27 코웨이 주식회사 원심 송풍기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45497A (ja) * 1983-12-29 1985-07-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遠心送風機
JPS61229999A (ja) * 1985-04-03 1986-10-14 Matsushita Refrig Co 送風装置
US5156524A (en) * 1990-10-26 1992-10-20 Airflow Research And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 Centrifugal fan with accumulating volute
JP2007291877A (ja) * 2006-04-21 2007-11-08 Sanden Corp 遠心式多翼送風機
JP2016196208A (ja) * 2015-04-02 2016-11-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室内空調ユニットおよび送風機
WO2019082392A1 (ja) * 2017-10-27 2019-05-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遠心送風機、送風装置、空気調和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0250363A1 (ja) 2021-12-02
AU2019450775A1 (en) 2022-01-06
US11976824B2 (en) 2024-05-07
WO2020250363A1 (ja) 2020-12-17
EP3985262A4 (en) 2022-06-15
AU2019450775B2 (en) 2023-08-24
CN113906221A (zh) 2022-01-07
TW202045822A (zh) 2020-12-16
EP3985262A1 (en) 2022-04-20
US20220196254A1 (en) 2022-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79085B (zh) 离心送风机、送风装置、空调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TWI728415B (zh) 離心風扇、送風裝置、空調裝置以及冷凍循環裝置
TWI832906B (zh) 離心式送風機、空調裝置以及冷凍循環裝置
TWI714957B (zh) 遠心送風機、送風裝置、空氣調和裝置及冷凍循環裝置
JP7031061B2 (ja) 遠心送風機、送風装置、空気調和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9247023B (zh) 离心送风机、空气调节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13195903B (zh) 离心式鼓风机、鼓风装置、空调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TWI754505B (zh) 遠心送風機的渦形殼體、具備這個渦形殼體的遠心送風機、空氣調和裝置以及冷凍循環裝置
WO2024038573A1 (ja) 送風機用ファン、多翼遠心送風機、及び、空調室内機
US20240280109A1 (en) Centrifugal air-sending device,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WO2017085889A1 (ja) 遠心ファン、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