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06221A - 离心送风机、空调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离心送风机、空调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06221A
CN113906221A CN201980097191.9A CN201980097191A CN113906221A CN 113906221 A CN113906221 A CN 113906221A CN 201980097191 A CN201980097191 A CN 201980097191A CN 113906221 A CN113906221 A CN 1139062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tance
side wall
centrifugal blower
scroll
impe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9719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弘恭
寺本拓矢
堀江亮
山谷贵宏
堤博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9062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0622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2Centrifugal or radial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8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16Centrifugal pumps for displacing without appreciable compress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8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16Centrifugal pumps for displacing without appreciable compression
    • F04D17/162Double suction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8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281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fans or blowers
    • F04D29/282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fans or blowers the leading edge of each vane being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rotation axi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 F04D29/424Double entry ca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04D29/441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50/00Geometry
    • F05D2250/50Inlet or outlet
    • F05D2250/51Inle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50/00Geometry
    • F05D2250/50Inlet or outlet
    • F05D2250/52Outl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离心送风机(1)具备叶轮(2)和涡旋壳体(4),该叶轮具有主板(2a),该涡旋壳体具有周壁(4c)和第一侧壁(4a),该周壁与主板的旋转轴的轴向平行地配置并覆盖叶轮,并且在主板的旋转方向上形成为涡旋形状,该第一侧壁沿着旋转轴的轴向上的周壁的一方的第一端部形成,与主板的假想的延长面即垂直于旋转轴的延长面(L)相向,并形成有取入空气的第一吸入口,该涡旋壳体形成有排出叶轮产生的气流的排出口(42a),在将涡旋形状的卷绕开始部(41s)处的第一侧壁与延长面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距离LS,将第一侧壁与延长面之间的距离比距离LS扩大的扩大部(41m)处的第一侧壁与延长面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距离LM,将在形成排出口的第一侧壁的第一缘部中远离旋转轴的一侧的第一缘端部(42a11)处的第一侧壁与延长面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距离L1的情况下,涡旋壳体在旋转方向上按照卷绕开始部、扩大部、第一缘端部的顺序形成,并且形成为满足距离L1≥距离LM>距离LS的关系。

Description

离心送风机、空调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涡旋壳体的离心送风机、具备该离心送风机的空调装置以及具备该离心送风机的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离心送风机中,通过叶轮的旋转而吹出的气流通过从形成为涡旋形状的涡旋周壁的卷绕开始部到排出口,在涡旋周壁在叶轮的径向上扩大的壳体内流动而被升压。但是,以往的离心送风机在考虑到单元安装的情况下,涡旋周壁的径向的扩大有时会产生制约。因此,提出了如下的离心送风机,该离心送风机除涡旋周壁的径向的扩大之外,还通过在叶轮的旋转轴方向上扩大涡旋侧壁,来抑制涡旋周壁的径向的扩大并且使涡旋壳体内的流路截面扩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离心送风机通过使涡旋侧壁从卷绕开始部向叶轮的旋转方向逐渐扩大,并使其从最大扩大部向卷绕开始部方向逐渐减少,由此,除了升压效果之外,还能够顺畅地引导向舌部再次流入的气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270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离心送风机中,在使涡旋侧壁从涡旋侧壁的最大扩大部朝向卷绕开始部减少时,朝向排出口的侧壁也使侧壁高度减少。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离心送风机中,流路截面从最大扩大部朝向排出口减少,有可能增速,因此,存在无法高效地使气流升压的课题。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在叶轮的旋转轴方向上使侧壁扩大并且高效地使气流升压的离心送风机、空调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离心送风机具备:叶轮,所述叶轮具有被旋转驱动的主板;以及涡旋壳体,所述涡旋壳体具有周壁和第一侧壁,所述周壁与主板的旋转轴的轴向平行地配置并覆盖叶轮,并且在主板的旋转方向上形成为涡旋形状,所述第一侧壁沿着旋转轴的轴向上的周壁的一方的第一端部形成,与主板的假想的延长面即垂直于旋转轴的延长面相向,并形成有取入空气的第一吸入口,所述涡旋壳体形成有排出叶轮产生的气流的排出口,在将涡旋形状的卷绕开始部处的第一侧壁与延长面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距离LS,将第一侧壁与延长面之间的距离比距离LS扩大的扩大部处的第一侧壁与延长面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距离LM,将在形成排出口的第一侧壁的第一缘部中远离旋转轴的一侧的第一缘端部处的第一侧壁与延长面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距离L1的情况下,涡旋壳体在旋转方向上按照卷绕开始部、扩大部、第一缘端部的顺序形成,并且形成为满足距离L1≥距离LM>距离LS的关系。
本发明的空调装置具备上述离心送风机和配置在与该离心送风机的排出口相向的位置的热交换器。
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上述离心送风机。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离心送风机的涡旋壳体在旋转方向上按照卷绕开始部、扩大部、第一缘端部的顺序形成,并且形成为满足距离L1≥距离LM>距离LS的关系。其结果是,在涡旋壳体内流动的气流一边随着涡旋侧壁的扩大而升压一边朝向排出口,朝向卷绕开始部的一部分气流能够伴随着满足距离LM>距离LS的关系的第一侧壁的高度的减少而顺畅地向卷绕开始部再次流入。并且,涡旋壳体形成为满足距离L1≥距离LM的关系,流路截面从扩大部朝向排出口不减少地形成。因此,具备该结构的离心送风机、空调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能够使侧壁扩大并且高效地使气流升压。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的立体图。
图2是从旋转轴方向RS观察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的概念图。
图3是图2的离心送风机的S-M线剖视图。
图4是从排出口方向观察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的侧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的涡旋壳体的立体图。
图6是从旋转轴RS方向观察图5的涡旋壳体的概念图。
图7是表示涡旋部中的涡旋侧壁高度H与角度θ的关系的图。
图8是表示涡旋部和排出部中的涡旋侧壁高度H与角度θ的关系的图。
图9是表示变形例的涡旋壳体的涡旋部中的涡旋侧壁高度H与角度θ的关系的图。
图10是从旋转轴方向RS观察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的概念图。
图11是从侧面观察图10的离心送风机的鼓出部的概念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的涡旋部中的涡旋侧壁高度H与角度θ的关系的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的另一涡旋部中的涡旋侧壁高度H与角度θ的关系的图。
图14是用于说明鼓出部的效果的概念图。
图15是实施方式3的离心送风机的、图2的离心送风机的S-M线截面位置处的剖视图。
图16是实施方式4的离心送风机的、图2的离心送风机的S-M线截面位置处的剖视图。
图17是概念性地表示实施方式5的空调装置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空调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一例的概念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6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等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进行说明。另外,也参照附图等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40以及制冷循环装置50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包括图1在内的以下的附图中,各结构部件的相对的尺寸的关系以及形状等有时与实际的不同。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的部件是相同或相当的部件,这在说明书全文中是共通的。另外,为了容易理解,适当使用表示方向的用语(例如“上”、“下”、“右”、“左”、“前”、“后”等),但这些表述仅是为了便于说明而记载,并不限定装置或部件的配置以及朝向。
实施方式1.
[离心送风机1]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的立体图。图2是从旋转轴方向RS观察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的概念图。图3是图2的离心送风机1的S-M线剖视图。图4是从排出口方向观察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的侧视图。离心送风机1是在叶轮2的旋转轴方向RS上从两端侧吸入空气的双向吸入型的离心送风机1。图1所示的离心送风机1的结构成为相反侧也相同的结构,因此,使用图1对离心送风机1的结构进行说明,省略与图1相反侧的离心送风机1的结构的图示。
首先,使用图1~图4对离心送风机1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离心送风机1例如是西洛克风扇或涡轮风扇等多翼离心式的离心送风机1,具有产生气流的叶轮2和收纳叶轮2的涡旋壳体4。
(叶轮2)
叶轮2由电机等(省略图示)旋转驱动,通过由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向径向外侧强制性地送出空气。如图1及图2所示,叶轮2具有圆盘状的主板2a和设置于主板2a的周缘部2a1的多片叶片2d。需要说明的是,主板2a只要是板状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多边形等圆盘状以外的形状。在主板2a的中心部设置有连接电机(省略图示)的轴部2b。主板2a经由轴部2b由电机旋转驱动。
多个叶片2d配置在以轴部2b为中心的圆周上,基端固定于主板2a。多个叶片2d在叶轮2的旋转轴RS的轴向上设置在主板2a的两侧。各叶片2d在主板2a的周缘部2a1相互隔开一定间隔地配置。各叶片2d例如形成为弯曲的长方形的板状,以沿着径向的方式或者以相对于径向倾斜规定角度的方式设置。各叶片2d形成为相同的截面形状在旋转轴RS的轴向上连续的二维叶片,但也可以是具有扭转的形状的三维叶片。另外,各叶片2d以相对于主板2a大致垂直地立起的方式设置,但并不限于该结构,各叶片2d也可以相对于主板2a的垂直方向倾斜地设置。
如图3及图4所示,叶轮2在旋转轴RS的轴向上具有安装在多个叶片2d的与主板2a相反侧的端部的环形的侧板2c。侧板2c通过将多个叶片2d连结来维持各叶片2d的前端的位置关系,并且对多个叶片2d进行加强。因此,多个叶片2d各自的一端与主板2a连接,另一端与侧板2c连接,配置在主板2a与侧板2c之间。
如图1所示,叶轮2由配置于主板2a的多个叶片2d构成为筒形状。而且,叶轮2在旋转轴RS的轴向上,在与主板2a相反侧的侧板2c侧形成有用于使气体流入被主板2a和多个叶片2d包围的空间的吸入口2e。叶轮2在构成主板2a的板面的两侧分别配置有叶片2d以及侧板2c,在构成主板2a的板面的两侧形成有吸入口2e。
通过驱动电机(省略图示),叶轮2以旋转轴RS为中心进行旋转驱动。通过使叶轮2旋转,离心送风机1的外部的气体通过形成于涡旋壳体4的吸入口5和叶轮2的吸入口2e,被吸入到由主板2a和多个叶片2d包围的空间。而且,通过使叶轮2旋转,被吸入到由主板2a和多个叶片2d包围的空间的空气通过叶片2d和相邻的叶片2d之间,向径向外侧送出。
(涡旋壳体4)
如图1所示,涡旋壳体4收纳叶轮2,对从叶轮2吹出的空气进行整流。涡旋壳体4具有涡旋部41和排出部42。
(涡旋部41)
涡旋部41形成将叶轮2产生的气流的动压转换为静压的风路。涡旋部41具有:侧壁4a,所述侧壁4a从构成叶轮2的轴部2b的旋转轴RS的轴向覆盖叶轮2,形成有取入空气的吸入口5;以及周壁4c,所述周壁4c从叶轮2的轴部2b的旋转轴RS的径向包围叶轮2。另外,涡旋部41具有舌部43,所述舌部43位于排出部42与周壁4c的卷绕开始部41s之间而构成曲面,该舌部43是为了使从吸入口5流入的空气向离心方向吹出并升压而需要的节流部。需要说明的是,旋转轴RS的径向是与旋转轴RS垂直的方向。由周壁4c以及侧壁4a构成的涡旋部41的内部空间成为从叶轮2吹出的空气沿着周壁4c流动的空间。
(侧壁4a)
如图1及图3所示,侧壁4a在叶轮2的旋转轴RS的轴向上配置在叶轮2的两侧。在涡旋壳体4的侧壁4a形成有用于取入空气的吸入口5,以使空气能够在叶轮2与涡旋壳体4的外部之间流通。吸入口5形成为圆形,叶轮2以吸入口5的中心与叶轮2的轴部2b的中心大致一致的方式配置。需要说明的是,吸入口5的形状并不限于圆形,例如也可以是椭圆形等其他形状。离心送风机1的涡旋壳体4是在叶轮2的旋转轴RS的轴向上,在主板2a的两侧具有形成有吸入口5的侧壁4a的双向吸入型的壳体。离心送风机1的涡旋壳体4具有两个侧壁4a,侧壁4a以分别相向的方式配置。
如图1所示,涡旋壳体4具有第一侧壁4a1和第二侧壁4a2作为侧壁4a。第一侧壁4a1沿着旋转轴RS的轴向上的周壁4c的一方的第一端部4c11形成,与主板2a的假想的延长面L即垂直于旋转轴RS的延长面L相向。第二侧壁4a2沿着旋转轴RS的轴向上的周壁4c的另一方的第二端部4c12形成,并与延长面L相向。如图3及图4所示,第一侧壁4a1形成与配置有第一侧板2c1的一侧的主板2a的板面相向的第一吸入口5a。第二侧壁4a2形成与配置有第二侧板2c2的一侧的主板2a的板面相向的第二吸入口5b。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吸入口5是第一吸入口5a以及第二吸入口5b的总称。
如图1及图2所示,设置于侧壁4a的吸入口5由喇叭口3形成。喇叭口3对被吸入到叶轮2的气体进行整流而使其流入叶轮2的吸入口2e。如图3所示,喇叭口3以开口直径从涡旋壳体4的外部朝向内部逐渐变小的方式形成。通过侧壁4a的该结构,吸入口5附近的空气顺畅地流动,另外,从吸入口5高效地流入叶轮2。
(周壁4c)
周壁4c使叶轮2产生的气流沿着弯曲的壁面经由涡旋部41向排出口42a引导。周壁4c是设置在彼此相向的侧壁4a之间的壁,在叶轮2的旋转方向R上构成弯曲面。周壁4c例如与叶轮2的旋转轴RS的轴向平行地配置并覆盖叶轮2。需要说明的是,周壁4c也可以是相对于叶轮2的旋转轴RS的轴向倾斜的形态,并不限定于与旋转轴RS的轴向平行地配置的形态。周壁4c相对于旋转轴RS从径向覆盖叶轮2,构成与多个叶片2d相向的内周面。周壁4c与叶轮2的叶片2d的空气的吹出侧相向。如图2所示,周壁4c从位于与舌部43的边界的卷绕开始部41s沿着叶轮2的旋转方向R设置到位于远离舌部43的一侧的排出部42与涡旋部41的边界的卷绕结束部41b。卷绕开始部41s是在构成弯曲面的周壁4c中通过叶轮2的旋转而产生的气流的上游侧的端部,卷绕结束部41b是通过叶轮2的旋转而产生的气流的下游侧的端部。
周壁4c在旋转方向R上形成为涡旋形状。作为涡旋形状,例如有基于对数螺旋、阿基米德螺旋或渐开线曲线等的涡旋形状。周壁4c的内周面构成从成为涡旋形状的卷绕开始的卷绕开始部41s起直至成为涡旋形状的卷绕结束的卷绕结束部41b为止沿着叶轮2的周向平滑地弯曲的曲面。通过这样的结构,从叶轮2送出的空气向排出部42的方向在叶轮2与周壁4c的间隙中顺畅地流动。因此,在涡旋壳体4内,空气的静压从舌部43朝向排出部42高效地上升。
(排出部42)
排出部42形成将叶轮2产生且通过了涡旋部41的气流排出的排出口42a。排出部42由与沿着周壁4c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截面为矩形的中空的管构成。排出部42形成以将从叶轮2送出并在周壁4c与叶轮2的间隙中流动的空气向涡旋壳体4的外部排出的方式对该空气进行引导的流路。
如图1所示,排出部42由延伸设置板42b、扩散板42c、第一侧壁4a1以及第二侧壁4a2构成。延伸设置板42b与周壁4c的下游侧的卷绕结束部41b平滑地连续,与周壁4c一体地形成。扩散板42c与涡旋壳体4的舌部43一体地形成,并与延伸设置板42b相向。扩散板42c以流路的截面积沿着排出部42内的空气的流动方向逐渐扩大的方式与延伸设置板42b具有规定的角度而形成。而且,延伸设置板42b和扩散板42c形成在第一侧壁4a1与第二侧壁4a2之间。这样,排出部42通过延伸设置板42b、扩散板42c、第一侧壁4a1以及第二侧壁4a2形成截面呈矩形的流路。
(舌部43)
在涡旋壳体4中,在排出部42的扩散板42c与周壁4c的卷绕开始部41s之间形成有舌部43。舌部43以规定的曲率半径形成,周壁4c经由舌部43与扩散板42c平滑地连接。舌部43抑制空气从涡旋状流路的卷绕结束处向卷绕开始处的流入。舌部43设置在通风路径的上游部,具有使朝向叶轮2的旋转方向R的空气流和从通风路径的下游部朝向排出口42a的排出方向的空气流分流的作用。另外,流入排出部42的空气流在通过涡旋壳体4期间静压上升,与涡旋壳体4内相比成为高压。因此,舌部43具有分隔这样的压力差的功能。
(涡旋壳体4的详细结构)
图5是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的涡旋壳体4的立体图。图6是从旋转轴RS方向观察图5的涡旋壳体4的概念图。使用图3~图6,对侧壁4a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在此,如图3、图5及图6所示,将涡旋形状的卷绕开始部41s处的第一侧壁4a1与延长面L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距离LS。而且,将第一侧壁4a1与延长面L之间的距离比距离LS扩大的位置定义为扩大部41m。另外,将扩大部41m处的第一侧壁4a1与延长面L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距离LM。需要说明的是,如图6所示,扩大部41m在叶轮2的旋转方向R上形成在相对于卷绕开始部41s为180度的位置与连结旋转轴RS和第一缘端部42a11的线所形成的第一角度θ1的位置之间。
接着,如图4、图5及图6所示,将在形成排出口42a的第一侧壁4a1的第一缘部42d中远离旋转轴RS的一侧的第一缘端部42a11处的第一侧壁4a1与延长面L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距离L1。另外,将在第一缘部42d中靠近旋转轴RS的一侧的第二缘端部42a12处的第一侧壁4a1与延长面L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距离L2。
涡旋壳体4在旋转方向R上按照卷绕开始部41s、扩大部41m、第一缘端部42a11的顺序形成,并且形成为满足距离L1≥距离LM>距离LS的关系。并且,涡旋壳体4优选形成为满足距离L1≥距离L2≥距离LS的关系。
图7是表示涡旋部41中的涡旋侧壁高度H与角度θ的关系的图。使用图7,对涡旋部41中的涡旋侧壁高度H与角度θ的关系进行说明。图7所示的涡旋侧壁高度H是侧壁4a与延长面L之间的距离。角度θ是叶轮2的旋转方向R的角度,是以卷绕开始部41s为起点的旋转方向R的角度。如图7所示,在旋转方向R上,涡旋壳体4形成为涡旋侧壁高度H从卷绕开始部41s到扩大部41m变大。因此,涡旋壳体4形成为,在叶轮2的旋转方向R上,第一侧壁4a1与延长面L之间的距离从卷绕开始部41s侧朝向扩大部41m侧逐渐扩大。
另外,如图7所示,在旋转方向R上,涡旋壳体4形成为涡旋侧壁高度H从扩大部41m到卷绕开始部41s变小。因此,涡旋壳体4形成为,在叶轮2的旋转方向R上,第一侧壁4a1与延长面L之间的距离从扩大部41m侧朝向卷绕开始部41s侧逐渐缩小。
图8是表示涡旋部41和排出部42中的涡旋侧壁高度H与角度θ的关系的图。使用图7,对涡旋部41和排出部42中的涡旋侧壁高度H与角度θ的关系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在旋转方向R上,涡旋壳体4形成为涡旋侧壁高度H从卷绕开始部41s到扩大部41m变大。因此,涡旋壳体4形成为,在叶轮2的旋转方向R上,第一侧壁4a1与延长面L之间的距离从卷绕开始部41s侧朝向扩大部41m侧逐渐扩大。
另外,如图8所示,涡旋壳体4形成为涡旋侧壁高度H从扩大部41m到第一缘端部42a11恒定。因此,涡旋壳体4形成为,第一侧壁4a1与延长面L之间的距离从扩大部41m侧朝向第一缘端部42a11侧恒定。
另外,如图8的虚线DL所示,涡旋壳体4也可以形成为涡旋侧壁高度H从扩大部41m到第一缘端部42a11变大。因此,涡旋壳体4也可以形成为,第一侧壁4a1与延长面L之间的距离从扩大部41m侧朝向第一缘端部42a11侧扩大。
如图7以及图8所示,涡旋壳体4形成为,在叶轮2的旋转方向R上,第一侧壁4a1与延长面L之间的距离从卷绕开始部41s侧朝向扩大部41m侧逐渐扩大。
图9是表示变形例的涡旋壳体4的涡旋部41中的涡旋侧壁高度H与角度θ的关系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变形例的涡旋壳体4中的从扩大部41m朝向第一缘端部42a11的结构与图8所示的结构相同。
在叶轮2的旋转方向R上,将第一侧壁4a1与延长面L之间的距离开始扩大的位置定义为扩大开始部41p。变形例的涡旋壳体4在将卷绕开始部41s的位置的角度定义为0度的情况下,扩大开始部41p在旋转方向R上形成在0度的位置与180度的位置之间。
因此,变形例的涡旋壳体4在旋转方向R上按照卷绕开始部41s、扩大开始部41p、扩大部41m、第一缘端部42a11的顺序形成,并且形成为满足距离L1≥距离LM>距离LS的关系。另外,变形例的涡旋壳体4与上述涡旋壳体4同样地,优选形成为满足距离L1≥距离L2≥距离LS的关系。
在上述说明中,对第一侧壁4a1与假想的延长面L的关系进行了说明,但该关系也适用于第二侧壁4a2与假想的延长面L的关系。因此,如图3所示,将涡旋形状的卷绕开始部41s处的第二侧壁4a2与延长面L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距离LS2。而且,将第二侧壁4a2与延长面L之间的距离比距离LS2扩大的位置定义为第二扩大部41m2。另外,将第二扩大部41m2处的第二侧壁4a2与延长面L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距离LM2。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扩大部41m2在叶轮2的旋转方向R上,形成在相对于卷绕开始部41s为180度的位置与连结旋转轴RS和第三缘端部42a21的线所形成的第二角度θ2的位置之间。另外,第二扩大部41m2和扩大部41m可以在旋转方向R上形成在相同的位置,也可以形成在不同的位置。即,第一角度θ1和第二角度θ2可以相等,也可以不同。
接着,如图4所示,将在形成排出口42a的第二侧壁4a2的第二缘部42e中远离旋转轴RS的一侧的第三缘端部42a21处的第二侧壁4a2与延长面L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距离L3。另外,将在第二缘部42e中靠近旋转轴RS的一侧的第四缘端部42a22处的第二侧壁4a2与延长面L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距离L4。
涡旋壳体4在旋转方向R上按照卷绕开始部41s、第二扩大部41m2、第三缘端部42a21的顺序形成,并且形成为满足距离L3≥距离LM2>距离LS2的关系。并且,涡旋壳体4优选形成为满足距离L3≥距离L4≥距离LS2的关系。
图7及图8所示的涡旋部41中的涡旋侧壁高度H与角度θ的关系也适用于第二侧壁4a2。因此,在旋转方向R上,涡旋壳体4形成为涡旋侧壁高度H从卷绕开始部41s到第二扩大部41m2变大。即,涡旋壳体4形成为,在叶轮2的旋转方向R上,第二侧壁4a2与延长面L之间的距离从卷绕开始部41s侧朝向第二扩大部41m2侧逐渐扩大。
另外,在旋转方向R上,涡旋壳体4形成为涡旋侧壁高度H从第二扩大部41m2到卷绕开始部41s变小。因此,涡旋壳体4形成为,在叶轮2的旋转方向R上,第二侧壁4a2与延长面L之间的距离从第二扩大部41m2侧朝向卷绕开始部41s侧逐渐缩小。
另外,涡旋壳体4形成为涡旋侧壁高度H从第二扩大部41m2到第三缘端部42a21恒定。因此,涡旋壳体4形成为,第二侧壁4a2与延长面L之间的距离从第二扩大部41m2侧朝向第三缘端部42a21侧恒定。
另外,涡旋壳体4也可以形成为涡旋侧壁高度H从第二扩大部41m2到第三缘端部42a21变大。因此,涡旋壳体4也可以形成为,第二侧壁4a2与延长面L之间的距离从第二扩大部41m2侧朝向第三缘端部42a21侧扩大。
并且,变形例的涡旋壳体4在第二侧壁4a2中,在将卷绕开始部41s的位置的角度定义为0度的情况下,第二扩大开始部41p2在旋转方向R上形成在0度的位置与180度的位置之间。第一侧壁4a1的扩大开始部41p和第二侧壁4a2的第二扩大开始部41p2在旋转方向R上形成在相同的位置。但是,第一侧壁4a1的扩大开始部41p和第二侧壁4a2的第二扩大开始部41p2并不限定于在旋转方向R上形成在相同的位置的结构。第一侧壁4a1的扩大开始部41p和第二侧壁4a2的第二扩大开始部41p2也可以在旋转方向R上形成在不同的位置。
[离心送风机1的动作例]
当叶轮2旋转时,涡旋壳体4外的空气通过在叶轮2的两侧形成的吸入口5被吸入到涡旋壳体4的内部。此时,被吸入到涡旋壳体4的内部的空气被喇叭口3引导而被吸入到叶轮2。被吸入到叶轮2的空气在通过多个叶片2d之间的过程中,成为附加了动压和静压的气流而朝向叶轮2的径向外侧吹出。从叶轮2吹出的气流在涡旋部41中在周壁4c的内侧与叶片2d之间被引导的期间将动压转换为静压,在通过涡旋部41之后,从形成于排出部42的排出口42a向涡旋壳体4外吹出。此时,气流的一部分在通过涡旋部41之后不朝向排出口42a,而是从舌部43再次流入涡旋部41。
[离心送风机1的作用效果]
离心送风机1的涡旋壳体4在旋转方向R上按照卷绕开始部41s、扩大部41m、第一缘端部42a11的顺序形成,并且形成为满足距离L1≥距离LM>距离LS的关系。其结果是,通过随着侧壁4a的扩大而扩大流路的截面积,在涡旋壳体4内流动的气流一边升压一边朝向排出口42a。另外,朝向卷绕开始部41s的一部分气流能够伴随着满足距离LM>距离LS的关系的第一侧壁4a1的高度的减少而顺畅地向卷绕开始部41s再次流入。并且,涡旋壳体4形成为满足距离L1≥距离LM的关系,流路截面从扩大部41m朝向排出口42a不减少地形成。因此,具备该结构的离心送风机1能够高效地使气流升压。
另外,离心送风机1的涡旋壳体4在旋转方向R上按照卷绕开始部41s、第二扩大部41m2、第三缘端部42a21的顺序形成,并且形成为满足距离L3≥距离LM2>距离LS2的关系。其结果是,通过随着侧壁4a的扩大而扩大流路的截面积,在涡旋壳体4内流动的气流一边升压一边朝向排出口42a。另外,朝向卷绕开始部41s的一部分气流能够伴随着满足距离LM2>距离LS2的关系的第二侧壁4a2的高度的减少而顺畅地向卷绕开始部41s再次流入。并且,涡旋壳体4形成为满足距离L3≥距离LM2的关系,流路截面从第二扩大部41m2朝向排出口42a不减少地形成。因此,具备该结构的离心送风机1能够高效地使气流升压。另外,离心送风机1通过使第一侧壁4a1和第二侧壁4a2分别具有上述关系,例如在空气的吸入量等的关系中,能够形成为适合于所安装的单元的形态的结构。
另外,涡旋壳体4在旋转方向R上,侧壁4a与延长面L之间的距离从卷绕开始部41s侧朝向扩大部41m侧逐渐扩大。因此,离心送风机1能够抑制径向的扩大并且使涡旋壳体4内的流路截面扩大。
另外,扩大开始部41p在旋转方向R上形成在0度的位置与180度的位置之间。离心送风机1在从卷绕开始部41s附近流入的吸入风量极少的情况下使侧壁4a扩大的结构中,有时气流无法充分地在由叶轮2和涡旋壳体4之间构成的风路中流动。因此,在该结构中,在涡旋壳体4的内壁面的随处会产生气流的剥离,反而有可能降低效率。离心送风机1通过将扩大开始部41p在旋转方向R上形成在0度的位置与180度的位置之间,即便在从卷绕开始部41s附近流入的吸入风量极少的情况下,也能够从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吸入风量的位置使侧壁4a扩大。
另外,涡旋壳体4形成为满足距离L1≥距离L2≥距离LS的关系。或者,涡旋壳体4形成为满足距离L3≥距离L4≥距离LS2的关系。涡旋壳体4通过该结构能够抑制排出流的过度的节流,能够抑制增速作用。
另外,扩大部41m在旋转方向R上,形成在相对于卷绕开始部41s为180度的位置与连结旋转轴RS和第一缘端部42a11的线所形成的第一角度θ1的位置之间。或者,第二扩大部41m2在旋转方向R上,形成在相对于卷绕开始部41s为180度的位置与连结旋转轴RS和第三缘端部42a21的线所形成的第二角度θ2的位置之间。因此,离心送风机1能够抑制径向的扩大并且使涡旋壳体4内的流路截面扩大。而且,在涡旋壳体4内流动的气流一边随着侧壁4a的扩大而升压一边朝向排出口42a。
实施方式2.
[离心送风机1A]
图10是从旋转轴方向RS观察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1A的概念图。图11是从侧面观察图10的离心送风机1A的鼓出部14的概念图。需要说明的是,对具有与图1~图9的离心送风机1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1A与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中的侧壁4a的形状不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图10及图11,以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1A的侧壁4a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10所示的空心箭头FL表示吸入风量多的风的流动。
如图10及图14所示,侧壁4a具有鼓出部14。鼓出部14是在侧壁4a中向与延长面L相反的一侧鼓出的部分。鼓出部14在旋转方向R上形成在卷绕开始部41s与扩大部41m之间。如图10所示,鼓出部14形成在吸入风量多的风流入的位置。鼓出部14形成为相对于旋转轴RS沿径向延伸。
鼓出部14可以形成在第一侧壁4a1以及第二侧壁4a2中的任一方,也可以形成在第一侧壁4a1以及第二侧壁4a2双方。另外,第一侧壁4a1的鼓出部14的形成位置和第二侧壁4a2的鼓出部14的形成位置可以在从卷绕开始部41s起的旋转方向R上形成在相同的位置,也可以形成在不同的位置。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1A的涡旋部41中的涡旋侧壁高度H与角度θ的关系的图。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1A的另一涡旋部41中的涡旋侧壁高度H与角度θ的关系的图。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鼓出部14是在从卷绕开始部41s到扩大部41m以规定的变化率增大的涡旋侧壁高度H中部分地改变了增大的变化率的部分。鼓出部14与局部增大的吸入风量相应地形成。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鼓出部14可以仅形成一个,也可以形成多个。另外,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鼓出部14也可以还形成于喇叭口3。并且,在图10中示出鼓出部14形成于第一侧壁4a1(侧壁4a)的整个径向的形态,但鼓出部14也可以仅形成于第一侧壁4a1(侧壁4a)的径向的区域内的一部分区域。同样地,鼓出部14也可以仅形成于第二侧壁4a2(侧壁4a)的径向的区域内的一部分区域。
[离心送风机1A的作用效果]
图14是用于说明鼓出部14的效果的概念图。在图14中,在单元30内配置有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1A,离心送风机1A配置在单元30的壁部31之间。搭载于单元30的离心送风机1A由于单元30内的风路而使得流入离心送风机1A的气流变得不均匀。以图14为例,由于气流从左方向流动,因此,在从卷绕开始部41s起在旋转方向R上处于180度的位置处,吸入风量有增加的倾向。因此,如果侧壁4a的旋转轴RS方向的扩大是恒定的扩大率,则扩大不足而有可能在由叶轮2和涡旋壳体之间构成的风路中增速。离心送风机1A通过与吸入方向相应地设置鼓出部14,使侧壁4a的旋转轴RS方向的扩大率部分地变化而扩大流路,由此能够抑制增速并高效地转换为压力。
实施方式3.
[离心送风机1B]
图15是实施方式3的离心送风机1B的、图2的离心送风机1的S-M线截面位置处的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对具有与图1~图14的离心送风机1等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3的离心送风机1B与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中的第二侧壁4a2的形状不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图15,以实施方式3的离心送风机1B的侧壁4a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3的离心送风机1B的涡旋壳体4具有如下的第二侧壁4a21,该第二侧壁4a21沿着旋转轴RS的轴向上的周壁4c的另一方的第二端部4c12形成,与延长面L相向,并形成有取入空气的第二吸入口5b。将第二扩大部41m2处的第二侧壁4a21与延长面L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距离LM21。将涡旋形状的卷绕开始部41s处的第二侧壁4a21与延长面L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距离LS21。离心送风机1B具有距离LM21与距离LS21大致相等的关系。即,第二侧壁4a21在旋转方向R上与延长面L之间的距离大致恒定。离心送风机1B将侧壁4a的旋转轴RS方向的扩大仅应用于第一侧壁4a1,具有形状在两个吸入方向上不同的涡旋壳体4。
[离心送风机1B的作用效果]
在将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搭载于单元时,在侧壁4a的一方存在障碍物等的情况下,离心送风机1的吸入风量在左右不同。在该情况下,若对吸入风量少的侧壁4a应用旋转轴RS方向的扩大,则对离心送风机1而言,涡旋壳体4内的流路相对于风量过剩地扩大。在该情况下,在离心送风机1中,气流有可能从涡旋壳体4的内壁面剥离。与此相对,离心送风机1B的第二侧壁4a21在旋转方向R上与延长面L之间的距离恒定。离心送风机1B通过将第二侧壁4a21应用于吸入风量少的侧壁4a,能够使相对于风量的涡旋壳体4内的流路面积成为适当的大小。其结果是,离心送风机1B能够抑制气流从涡旋壳体4的内壁面剥离。
实施方式4.
[离心送风机1C]
图16是实施方式4的离心送风机1C的、图2的离心送风机1的S-M线截面位置处的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对具有与图1~图15的离心送风机1等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4的离心送风机1C与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中的第二侧壁4a2的形状不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图16,以实施方式4的离心送风机1C的侧壁4a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4的离心送风机1C的涡旋壳体4具有如下的第二侧壁4a23,该第二侧壁4a23沿着旋转轴RS的轴向上的周壁4c的另一方的第二端部4c12形成,并与延长面L相向。第二侧壁4a23形成为在旋转轴RS的轴向上覆盖叶轮2。第二侧壁4a23形成为板状,在第二侧壁4a23未形成空气的吸入口5。离心送风机1C将侧壁4a的旋转轴RS方向的扩大仅应用于第一侧壁4a1,具有单向吸入的涡旋壳体4。
[离心送风机1C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4的离心送风机1C的第一侧壁4a1是与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相同的结构。因此,具有单向吸入的涡旋壳体4的实施方式4的离心送风机1C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5.
[空调装置40]
图17是概念性地表示实施方式5的空调装置40的一例的立体图。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空调装置40的内部结构的一例的概念图。需要说明的是,对具有与图1~图16的离心送风机1等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另外,在图18中,为了表示空调装置40的内部结构而省略上表面部16a。实施方式5的空调装置40具备:离心送风机1、离心送风机1A、离心送风机1B和离心送风机1C的任一个以上;以及配置在与离心送风机1等的排出口42a相向的位置的热交换器10。另外,实施方式5的空调装置40具备设置于空调对象的房间的天花板背面的壳体16。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在表示离心送风机1的情况下,设为离心送风机1、离心送风机1A、离心送风机1B或离心送风机1C的任一个。
如图17所示,壳体16形成为包括上表面部16a、下表面部16b以及侧面部16c在内的长方体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壳体16的形状并不限于长方体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圆柱形状、棱柱状、圆锥状、具有多个角部的形状、具有多个曲面部的形状等其他形状。壳体16具有形成有壳体排出口17的侧面部16c作为侧面部16c之一。如图17所示,壳体排出口17以及壳体吸入口18的形状形成为矩形。需要说明的是,壳体排出口17以及壳体吸入口18的形状并不限于矩形,例如也可以是圆形、椭圆形状等,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壳体16在侧面部16c中的与形成有壳体排出口17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具有形成有壳体吸入口18的侧面部16c。在壳体吸入口18也可以配置除去空气中的尘埃的过滤器。需要说明的是,壳体吸入口18只要形成在与离心送风机1的旋转轴RS的轴向垂直的位置即可,例如,也可以在下表面部16b形成壳体吸入口18。
在壳体16的内部收容有两个离心送风机1、电机6以及热交换器10。离心送风机1具备叶轮2和形成有喇叭口3的涡旋壳体4。电机6由固定于壳体16的上表面部16a的电机支架9a支承。电机6具有输出轴6a。输出轴6a以相对于侧面部16c中的形成有壳体吸入口18的面以及形成有壳体排出口17的面平行地延伸的方式配置。如图18所示,空调装置40将两个叶轮2安装于输出轴6a。叶轮2形成从壳体吸入口18被吸入到壳体16内并从壳体排出口17向空调对象空间吹出的空气流。需要说明的是,配置在壳体16内的离心送风机1并不限于两个,也可以是一个或三个以上。
如图18所示,离心送风机1安装于分隔板19,壳体16的内部空间被分隔板19分隔成涡旋壳体4的吸入侧的空间SP11和涡旋壳体4的吹出侧的空间SP12。
热交换器10配置在与离心送风机1的排出口42a相向的位置,在壳体16内,配置在离心送风机1排出的空气的风路上。热交换器10对从壳体吸入口18被吸入到壳体16内并从壳体排出口17向空调对象空间吹出的空气的温度进行调整。需要说明的是,热交换器10能够应用公知的结构的热交换器。
[空调装置40的动作例]
当叶轮2通过电机6的驱动而旋转时,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通过壳体吸入口18被吸入到壳体16的内部。被吸入到壳体16的内部的空气被喇叭口3引导而被吸入到叶轮2。被吸入到叶轮2的空气朝向叶轮2的径向外侧吹出。从叶轮2吹出的空气在通过涡旋壳体4的内部后,从涡旋壳体4的排出口42a吹出,向热交换器10供给。被供给到热交换器10的空气在通过热交换器10时,进行热交换并进行温度以及湿度调整。通过了热交换器10的空气从壳体排出口17向空调对象空间吹出。
[空调装置40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5的空调装置40具备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等,因此,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相同的效果。因此,空调装置40例如能够将利用离心送风机1高效地升压后的空气向热交换器10输送。
实施方式6.
[制冷循环装置50]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6的制冷循环装置50的结构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实施方式6的制冷循环装置50的室内送风机202使用离心送风机1、离心送风机1A、离心送风机1B和离心送风机1C的任一个以上。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制冷循环装置50用于空调用途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制冷循环装置50并不限定于用于空调用途。制冷循环装置50例如能够用于冰箱或冷冻库、自动售卖机、空调装置、制冷装置、热水器等制冷用途或空调用途。
实施方式6的制冷循环装置50通过经由制冷剂在外部空气与室内的空气之间使热量移动,从而对室内进行制热或制冷而进行空气调节。实施方式6的制冷循环装置50具有室外机100和室内机200。制冷循环装置50通过制冷剂配管300以及制冷剂配管400将室外机100和室内机200配管连接,构成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制冷剂配管300是供气相的制冷剂流动的气体配管,制冷剂配管400是供液相的制冷剂流动的液体配管。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使气液二相的制冷剂在制冷剂配管400中流动。而且,在制冷循环装置50的制冷剂回路中,压缩机101、流路切换装置102、室外热交换器103、膨胀阀105、室内热交换器201经由制冷剂配管依次连接。
(室外机100)
室外机100具有压缩机101、流路切换装置102、室外热交换器103以及膨胀阀105。压缩机101压缩并排出吸入的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02例如是四通阀,是进行制冷剂流路的方向的切换的装置。制冷循环装置50基于来自控制装置110的指示,使用流路切换装置102来切换制冷剂的流动,由此能够实现制热运转或制冷运转。
室外热交换器103进行制冷剂与室外空气的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103在制热运转时起到蒸发器的作用,在从制冷剂配管400流入的低压的制冷剂与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使制冷剂蒸发而气化。室外热交换器103在制冷运转时起到冷凝器的作用,在从流路切换装置102侧流入的由压缩机101压缩后的制冷剂与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使制冷剂冷凝而液化。为了提高制冷剂与室外空气之间的热交换的效率,在室外热交换器103设置有室外送风机104。室外送风机104也可以安装逆变器装置,使风扇电机的运转频率变化来变更风扇的旋转速度。膨胀阀105是节流装置(流量控制构件),通过调节在膨胀阀105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作为膨胀阀发挥功能,通过使开度变化来调整制冷剂的压力。例如,在膨胀阀105由电子式膨胀阀等构成的情况下,基于控制装置110的指示进行开度调整。
(室内机200)
室内机200具有:在制冷剂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室内热交换器201;以及对室内热交换器201进行热交换的空气流进行调整的室内送风机202。室内热交换器201在制热运转时起到冷凝器的作用,在从制冷剂配管300流入的制冷剂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使制冷剂冷凝而液化,并使其向制冷剂配管400侧流出。室内热交换器201在制冷运转时起到蒸发器的作用,在通过膨胀阀105成为低压状态的制冷剂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使制冷剂夺取空气的热量而蒸发气化,并使其向制冷剂配管300侧流出。室内送风机202以与室内热交换器201面对的方式设置。室内送风机202应用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实施方式4的离心送风机1~离心送风机1C中的任一个以上。室内送风机202的运转速度由用户的设定来决定。也可以在室内送风机202安装逆变器装置,使风扇电机(省略图示)的运转频率变化来变更叶轮2的旋转速度。
[制冷循环装置50的动作例]
接着,作为制冷循环装置50的动作例,对制冷运转动作进行说明。由压缩机101压缩并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102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03。流入到室外热交换器103的气体制冷剂通过与由室外送风机104吹送的外部空气的热交换而冷凝,成为低温的制冷剂,从室外热交换器103流出。从室外热交换器103流出的制冷剂通过膨胀阀105进行膨胀以及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该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入室内机200的室内热交换器201,通过与由室内送风机202吹送的室内空气的热交换而蒸发,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室内热交换器201流出。此时,被制冷剂吸热而冷却的室内空气成为调节空气,从室内机200的排出口向空调对象空间吹出。从室内热交换器201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102被吸入到压缩机101,再次被压缩。反复进行以上的动作。
接着,作为制冷循环装置50的动作例,对制热运转动作进行说明。由压缩机101压缩并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102流入室内机200的室内热交换器201。流入到室内热交换器201的气体制冷剂通过与由室内送风机202吹送的室内空气的热交换而冷凝,成为低温的制冷剂,从室内热交换器201流出。此时,从气体制冷剂接收热量而被加热的室内空气成为调节空气,从室内机200的排出口向空调对象空间吹出。从室内热交换器201流出的制冷剂通过膨胀阀105进行膨胀以及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该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入室外机100的室外热交换器103,通过与由室外送风机104吹送的外部空气的热交换而蒸发,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室外热交换器103流出。从室外热交换器103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102被吸入到压缩机101,再次被压缩。反复进行以上的动作。
实施方式6的制冷循环装置50具备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等,因此,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相同的效果。因此,制冷循环装置50例如能够将利用室内送风机202高效地升压后的空气向室内热交换器201输送。
上述各实施方式1~6能够相互组合来实施。另外,以上的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表示一例,也可以与其他公知的技术组合,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也可以省略、变更结构的一部分。
附图标记说明
1离心送风机、1A离心送风机、1B离心送风机、1C离心送风机、2叶轮、2a主板、2a1周缘部、2b轴部、2c侧板、2c1第一侧板、2c2第二侧板、2d叶片、2e吸入口、3喇叭口、4涡旋壳体、4a侧壁、4a1第一侧壁、4a2第二侧壁、4a21第二侧壁、4a23第二侧壁、4c周壁、4c11第一端部、4c12第二端部、5吸入口、5a第一吸入口、5b第二吸入口、6电机、6a输出轴、9a电机支架、10热交换器、14鼓出部、16壳体、16a上表面部、16b下表面部、16c侧面部、17壳体排出口、18壳体吸入口、19分隔板、30单元、31壁部、40空调装置、41涡旋部、41b卷绕结束部、41m扩大部、41m2第二扩大部、41p扩大开始部、41p2第二扩大开始部、41s卷绕开始部、42排出部、42a排出口、42a11第一缘端部、42a12第二缘端部、42a21第三缘端部、42a22第四缘端部、42b延伸设置板、42c扩散板、42d第一缘部、42e第二缘部、43舌部、50制冷循环装置、100室外机、101压缩机、102流路切换装置、103室外热交换器、104室外送风机、105膨胀阀、110控制装置、200室内机、201室内热交换器、202室内送风机、300制冷剂配管、400制冷剂配管。

Claims (18)

1.一种离心送风机,其中,所述离心送风机具备:
叶轮,所述叶轮具有被旋转驱动的主板;以及
涡旋壳体,所述涡旋壳体具有周壁和第一侧壁,所述周壁与所述主板的旋转轴的轴向平行地配置并覆盖所述叶轮,并且在所述主板的旋转方向上形成为涡旋形状,所述第一侧壁沿着所述旋转轴的轴向上的所述周壁的一方的第一端部形成,与所述主板的假想的延长面即垂直于所述旋转轴的所述延长面相向,并形成有取入空气的第一吸入口,所述涡旋壳体形成有排出所述叶轮产生的气流的排出口,
在将所述涡旋形状的卷绕开始部处的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延长面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距离LS,
将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延长面之间的距离比距离LS扩大的扩大部处的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延长面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距离LM,
将在形成所述排出口的所述第一侧壁的第一缘部中远离所述旋转轴的一侧的第一缘端部处的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延长面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距离L1的情况下,
所述涡旋壳体在所述旋转方向上按照所述卷绕开始部、所述扩大部、所述第一缘端部的顺序形成,并且形成为满足距离L1≥距离LM>距离LS的关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所述涡旋壳体在所述旋转方向上,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延长面之间的距离从所述卷绕开始部侧朝向所述扩大部侧逐渐扩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在所述旋转方向上,在将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延长面之间的距离开始扩大的位置定义为扩大开始部,将所述卷绕开始部的位置的角度定义为0度的情况下,
所述扩大开始部在所述旋转方向上形成在0度的位置与180度的位置之间。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在将在所述第一缘部中靠近所述旋转轴的一侧的第二缘端部处的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延长面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距离L2的情况下,
所述涡旋壳体形成为满足距离L1≥距离L2≥距离LS的关系。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所述扩大部在所述旋转方向上,形成在相对于所述卷绕开始部为180度的位置与连结所述旋转轴和所述第一缘端部的线所形成的第一角度的位置之间。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所述第一侧壁具有向与所述延长面相反的一侧鼓出的鼓出部。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所述涡旋壳体还具有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沿着所述轴向上的所述周壁的另一方的第二端部形成,与所述延长面相向,并形成有取入空气的第二吸入口,
在将所述卷绕开始部处的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延长面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距离LS2,
将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延长面之间的距离比距离LS2扩大的第二扩大部处的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延长面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距离LM2,
将在形成所述排出口的所述第二侧壁的第二缘部中远离所述旋转轴的一侧的第三缘端部处的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延长面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距离L3的情况下,
在所述旋转方向上,按照所述卷绕开始部、所述第二扩大部、所述第三缘端部的顺序形成,并且形成为满足距离L3≥距离LM2>距离LS2的关系。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所述涡旋壳体在所述旋转方向上,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延长面之间的距离从所述卷绕开始部侧朝向所述第二扩大部侧逐渐扩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在所述旋转方向上,在将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延长面之间的距离开始扩大的位置定义为第二扩大开始部,将所述卷绕开始部的位置的角度定义为0度的情况下,
所述第二扩大开始部在所述旋转方向上形成在0度的位置与180度的位置之间。
10.如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在将在所述第二缘部中靠近所述旋转轴的一侧的第四缘端部处的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延长面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距离L4的情况下,
所述涡旋壳体形成为满足距离L3≥距离L4≥距离LS2的关系。
11.如权利要求7~10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所述第二扩大部在所述旋转方向上,形成在相对于所述卷绕开始部为180度的位置与连结所述旋转轴和所述第三缘端部的线所形成的第二角度的位置之间。
12.如权利要求7~11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所述第二侧壁具有向与所述延长面相反的一侧鼓出的鼓出部。
13.如权利要求6或12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所述鼓出部形成为相对于所述旋转轴沿径向延伸。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所述鼓出部在所述旋转方向上形成有多个。
15.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所述涡旋壳体还具有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沿着所述轴向上的所述周壁的另一方的第二端部形成,与所述延长面相向,并形成有取入空气的第二吸入口,
所述第二侧壁在所述旋转方向上与所述延长面之间的距离恒定。
16.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所述涡旋壳体还具有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沿着所述轴向上的所述周壁的另一方的第二端部形成,并与所述延长面相向,
所述第二侧壁形成为在所述轴向上覆盖所述叶轮。
17.一种空调装置,其中,所述空调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送风机;以及
配置在与该离心送风机的所述排出口相向的位置的热交换器。
18.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送风机。
CN201980097191.9A 2019-06-13 2019-06-13 离心送风机、空调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Pending CN11390622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23397 WO2020250363A1 (ja) 2019-06-13 2019-06-13 遠心送風機、空気調和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06221A true CN113906221A (zh) 2022-01-07

Family

ID=737813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97191.9A Pending CN113906221A (zh) 2019-06-13 2019-06-13 离心送风机、空调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976824B2 (zh)
EP (1) EP3985262A4 (zh)
JP (1) JPWO2020250363A1 (zh)
CN (1) CN113906221A (zh)
AU (1) AU2019450775B2 (zh)
TW (1) TWI832906B (zh)
WO (1) WO202025036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83550B (zh) * 2021-09-30 2022-11-1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内机的新风装置、空调器
CN116123117B (zh) * 2023-03-22 2023-12-12 广东鑫风风机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节气流温度的离心风机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38248U (zh) * 1976-09-08 1978-04-04
JPS60145497A (ja) * 1983-12-29 1985-07-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遠心送風機
US5156524A (en) * 1990-10-26 1992-10-20 Airflow Research And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 Centrifugal fan with accumulating volute
KR20030063901A (ko) * 2002-01-24 2003-07-3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용 원심팬
JP2006152936A (ja) * 2004-11-30 2006-06-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送風機
JP2007127089A (ja) * 2005-11-07 2007-05-24 Daikin Ind Ltd 遠心送風機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CN101451542A (zh) * 2007-12-06 2009-06-1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鼓风机以及具有该鼓风机的空调
CN104343727A (zh) * 2013-07-30 2015-02-11 三电有限公司 离心送风机及包括该离心送风机的车用空调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07995A (en) * 1966-10-12 1968-10-29 Lau Blower Co Blower assembly
JPS61229999A (ja) * 1985-04-03 1986-10-14 Matsushita Refrig Co 送風装置
JP4185654B2 (ja) 2000-08-04 2008-11-26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遠心式の多翼送風機
JP2003222098A (ja) 2002-01-29 2003-08-08 Toshiba Corp 遠心送風装置および遠心送風装置を有する電子機器
JP4769118B2 (ja) * 2006-04-21 2011-09-07 サンデン株式会社 遠心式多翼送風機
JP5163974B2 (ja) * 2006-12-05 2013-03-13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ジャパン 送風ユニット
KR101218690B1 (ko) * 2010-07-09 2013-01-04 선문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스크롤 케이스용 벨마우스
JP6073604B2 (ja) * 2012-09-03 2017-02-01 サンデ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遠心送風機
KR102412277B1 (ko) * 2014-09-03 2022-06-27 코웨이 주식회사 원심 송풍기
JP2016196208A (ja) * 2015-04-02 2016-11-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室内空調ユニットおよび送風機
WO2019082392A1 (ja) 2017-10-27 2019-05-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遠心送風機、送風装置、空気調和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38248U (zh) * 1976-09-08 1978-04-04
JPS60145497A (ja) * 1983-12-29 1985-07-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遠心送風機
US5156524A (en) * 1990-10-26 1992-10-20 Airflow Research And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 Centrifugal fan with accumulating volute
KR20030063901A (ko) * 2002-01-24 2003-07-3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용 원심팬
JP2006152936A (ja) * 2004-11-30 2006-06-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送風機
JP2007127089A (ja) * 2005-11-07 2007-05-24 Daikin Ind Ltd 遠心送風機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CN101451542A (zh) * 2007-12-06 2009-06-1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鼓风机以及具有该鼓风机的空调
CN104343727A (zh) * 2013-07-30 2015-02-11 三电有限公司 离心送风机及包括该离心送风机的车用空调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250363A1 (ja) 2020-12-17
EP3985262A1 (en) 2022-04-20
AU2019450775A1 (en) 2022-01-06
AU2019450775B2 (en) 2023-08-24
US20220196254A1 (en) 2022-06-23
US11976824B2 (en) 2024-05-07
JPWO2020250363A1 (ja) 2021-12-02
TW202045822A (zh) 2020-12-16
TWI832906B (zh) 2024-02-21
EP3985262A4 (en) 2022-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79085B (zh) 离心送风机、送风装置、空调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TWI676741B (zh) 離心式送風機、送風裝置、空調裝置以及冷凍循環裝置
JP7031061B2 (ja) 遠心送風機、送風装置、空気調和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9247023B (zh) 离心送风机、空气调节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13195902B (zh) 离心式鼓风机、鼓风装置、空调装置以及冷冻循环装置
CN111247345B (zh) 离心送风机、送风装置、空气调节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AU2019450775B2 (en) Centrifugal fa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CN113195903B (zh) 离心式鼓风机、鼓风装置、空调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12930444A (zh) 涡轮风扇、送风装置、空气调节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JP7301236B2 (ja) 遠心送風機のスクロールケーシング、このスクロールケーシングを備えた遠心送風機、空気調和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24038573A1 (ja) 送風機用ファン、多翼遠心送風機、及び、空調室内機
JP7258099B2 (ja)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