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28415B - 離心風扇、送風裝置、空調裝置以及冷凍循環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離心風扇、送風裝置、空調裝置以及冷凍循環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28415B TWI728415B TW108126504A TW108126504A TWI728415B TW I728415 B TWI728415 B TW I728415B TW 108126504 A TW108126504 A TW 108126504A TW 108126504 A TW108126504 A TW 108126504A TW I728415 B TWI728415 B TW I728415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peripheral wall
- fan
- centrifugal fan
- distance
- closest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 F04D29/424—Double entry cas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04D29/441—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6—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 F04D29/661—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663—Sound attenu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離心風扇係包括:風扇,被旋轉驅動;以及蝸殼,收納風扇;蝸殼係具有將與分流自前述風扇被吹出之氣流之舌部之邊界,當作渦卷開始部以形成為渦卷狀之周壁,在周壁中,當將周壁與風扇的旋轉軸間之距離成為最小之位置,定義為最接近部時,周壁係在風扇之旋轉方向中,具有:縮小部,自渦卷開始部綿延至最接近部,被形成為周壁與旋轉軸間之距離接近;以及鼓脹部,在縮小部與最接近部之間,周壁與旋轉軸間之距離係擴大。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具有蝸殼之離心風扇、包括此離心風扇之送風裝置、空調裝置以及冷凍循環裝置。
先前之離心風扇係包括:風扇,在蝸殼內,由圓盤上的主板與多數個翼體所構成;以及舌部,為了使自被形成於風扇之旋轉軸方向端之吸入口流入之空氣,往離心方向吹出而昇壓,其成為必要者。離心風扇係當自吸入口流入之蝸殼內的氣流往吐出口時,氣流的一部分將舌部當作分歧點,以再流入渦卷內。此時,被形成於舌部與翼體間之氣體之流路急遽縮小,藉此,在往吐出口之氣流與再流入渦卷內之氣流間,產生較大之壓力差,其成為噪音增加之主要因素。在此,提案有一種使蝸殼與風扇的外周之間隙成為最小之位置,自舌部移動到翼體旋轉方向之離心風扇(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1之離心風扇,係使蝸殼與風扇的外周之間隙成為最小之位置,自舌部移動往翼體旋轉方向,藉此,減少在舌部所產生之急遽壓力差,謀求低噪音化。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09-242697號公報
但是,專利文獻1之離心風扇,係使蝸殼與風扇的外周之間隙成為最小之位置,自舌部移動到翼體旋轉方向,所以,流動在自舌部至該位置為止之流路之氣體之風量減少。因此,專利文獻1之離心風扇,係有在被形成為渦卷狀之渦卷部中,無法效率良好地上昇壓力之虞。
本發明係為解決如上述之課題所研發出者,其目的在於獲得一種即使將蝸殼與風扇的外周之間隙成為最小之位置,自舌部移動往翼體旋轉方向,也可效率良好地上昇渦卷部中之壓力之離心風扇、送風裝置、空調裝置以及冷凍循環裝置。
本發明之離心風扇,係包括:風扇,被旋轉驅動;以及蝸殼,收納風扇;蝸殼係具有將與分流自風扇被吹出之氣流之舌部之邊界,當作渦卷開始部,以形成為渦卷狀之周壁,在周壁中,當將周壁與風扇的旋轉軸間之距離成為最小之位置,定義為最接近部時,周壁係在風扇之旋轉方向中,具有:縮小部,自渦卷開始部綿延至最接近部,被形成為周壁與旋轉軸間之距離係接近;以及鼓脹部,在縮小部與最接近部之間,周壁與旋轉軸間之距離係擴大。
[發明效果]
本發明之離心風扇,係在風扇之旋轉方向中,係具有自渦卷開始部綿延至最接近部,被形成為周壁與旋轉軸間之距離係接近之縮小部,在縮小部與最接近部之間,具有周壁與旋轉軸間之距離擴大之鼓脹部。因此,離心風扇係自舌部綿延至最接近部,周壁與風扇的外周部間之距離逐漸變窄後,在最接近部之前,周壁與風扇的外周部間之距離擴大。離心風扇係在最接近部之前,周壁與風扇的外周部間之距離擴大,藉此,確保風量,風量被確保之氣體通過最接近部,藉此,氣體之風速係上昇,所以,變得在渦卷部,可效率良好地上昇壓力。
以下,參照圖面等,說明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離心風扇1、離心風扇1A、離心風扇1B、離心風扇1C、離心風扇1D、離心風扇1E、離心風扇1F及離心風扇1G。又,針對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送風裝置30、空調裝置40及冷凍循環裝置50,也參照圖面等以說明之。而且,在包含圖1之以下圖面中,各構成構件之相對性尺寸之關係及形狀等,有時與實際者係不同。又,在以下之圖面中,賦予同一編號者,係同一或相當於此者,此情事係在專利說明書之全文中為共通。又,為了容易理解,係適宜使用表示方向之用語(例如「上」、「下」、「右」、「左」、「前」、「後」等),但是,這些標記,僅係為了方便說明而做如此之敘述,其並不侷限裝置或零件之配置及方向。
實施形態1.
[離心風扇1]
圖1係本發明實施形態1之離心風扇1之立體圖。圖2係自本發明實施形態1之離心風扇1的吸入口5側所見之概念圖。而且,圖2係表示在後述之旋轉軸RS之軸向中,蝸殼4的中央部分之剖面之概念圖。在以下之說明中,於旋轉軸RS之軸向中,雖然說明蝸殼4的中央部分之剖面,但是,在旋轉軸RS之軸向中,其也可以係蝸殼4的其他部分之剖面。而且,以下說明之離心風扇1之構造,係在旋轉軸RS之軸向中,只要存在於至少一部分即可,或者,也可以在旋轉軸RS之軸向中,存在於全部領域。使用圖1及圖2,說明離心風扇1之基本構造。離心風扇1係例如多翼式風扇或渦輪風扇等之多翼體離心型之離心風扇1,其具有產生氣流之風扇2、及收納風扇2之蝸殼4。
(風扇2)
風扇2係被馬達等(圖示省略)旋轉驅動,藉以旋轉所產生之離心力,空氣強制性地往徑向外邊送出。如圖1所示,風扇2係具有:主板2a,呈圓盤狀;以及複數片翼體2d,被設於主板2a的周緣部2a1。而且,主板2a只要係板狀即可,其也可為圓盤狀以外之形狀(例如多角形)。在主板2a的中心部,設有連接有馬達(圖示省略)之軸部2b。風扇2係藉主板2a與複數個翼體2d,被構成筒狀,在軸部2b的旋轉軸RS之軸向中,於主板2a的相反側的端部,形成有用於流入氣體到由主板2a與複數個翼體2d所包圍之空間之吸入口2e。
複數翼體2d係以軸部2b為中心,被配置為圓周狀,基端被固定於主板2a。複數翼體2d係在軸部2b的旋轉軸RS之軸向中,被設於主板2a的兩側。而且,例如當係吸入口5僅形成有一個之單邊吸入之離心風扇1時,複數翼體2d係在軸部2b的旋轉軸RS之軸向中,也可以僅被設於主板2a的單側。各翼體2d係在主板2a的周緣部2a1,彼此隔開一定間隔以被配置。各翼體2d係例如被形成為彎曲之長方形之板狀,沿著徑向,或相對於徑向而言,以既定角度傾斜設置。
風扇2係藉馬達(圖示省略)之驅動,以旋轉軸RS為中心,被旋轉驅動。藉風扇2旋轉,離心風扇1的外部的氣體,係通過被形成於蝸殼4之吸入口5與風扇2的吸入口2e,被吸入由主板2a與複數翼體2d所圍成之空間。而且,藉風扇2旋轉,被吸入由主板2a與複數翼體2d所包圍之空間之空氣,係通過翼體2d與隣接之翼體2d間,往徑向外邊被送出。而且,在實施形態1中,雖然各翼體2d係相對於主板2a而言,被設成大概垂直立起,但是,本發明並不侷限於該構造,各翼體2d也可以相對於主板2a之垂直方向而言,被設成傾斜。
(蝸殼4)
蝸殼4係收納風扇2,整流自風扇2被吹出之空氣。蝸殼4係具有渦卷部41與吐出部42。
(渦卷部41)
渦卷部41係形成使風扇2所產生之氣流之動壓,轉換成靜壓之風路。渦卷部41係具有:側壁4a,自構成風扇2之軸部2b的旋轉軸RS之軸向,覆蓋風扇2,形成有取入空氣之吸入口5;以及周壁4c,自軸部2b的旋轉軸RS之徑向,包圍風扇2。又,渦卷部41係具有位於吐出部42與周壁4c的渦卷開始部41a之間,構成曲面,使風扇2所產生之氣流,透過渦卷部41以導引到吐出口42a之舌部43。而且,所謂旋轉軸RS之徑向,係垂直於旋轉軸RS之方向。由周壁4c及側壁4a所構成之渦卷部41的內部空間,係成為自風扇2被吹出之空氣,沿著周壁4c流動之空間。
(側壁4a)
側壁4a係被配置成相對於風扇2的旋轉軸RS之軸向而言,略成垂直,以覆蓋風扇2。在蝸殼4的側壁4a,形成有吸入口5,使得空氣可流通在風扇2與蝸殼4外部之間。吸入口5係被形成為圓形,被配設成吸入口5的中心與風扇2的軸部2b的中心大概一致。藉側壁4a之該構造,吸入口5附近之空氣係滑順地流動,又,自吸入口5效率良好地流入風扇2。離心風扇1係在軸部2b的旋轉軸RS之軸向中,於主板2a的兩側,具有具備形成有吸入口5之側壁4a之兩吸入型蝸殼4。亦即,離心風扇1係蝸殼4具有兩個側壁4a,側壁4a係分別被配置成相向。而且,離心風扇1也可以係在軸部2b的旋轉軸RS之軸向中,具有僅在主板2a的單側形成有吸入口5之側壁4a之單吸入型之蝸殼4。在此情形下,離心風扇1的蝸殼4係具有:側壁4a,形成有吸入口5;以及側壁(圖示省略),未形成有被配置成相向於該側壁4a之吸入口5。
被設於側壁4a之吸入口5,係由喇叭口3形成。喇叭口3係整流被吸入風扇2之氣體,以流入風扇2的吸入口2e。喇叭口3係被形成為自蝸殼4的外部往內部,開口直徑逐漸變小。
(周壁4c)
周壁4c係自軸部2b之徑向包圍風扇2,構成與複數翼體2d相向之內周面。周壁4c係與風扇2的翼體2d的空氣的吹出側相向。周壁4c係例如被配置成與風扇2的旋轉軸RS之軸向平行,以覆蓋風扇2。如圖2所示,周壁4c係被設於自位於與舌部43之邊界之渦卷開始部41a,沿著風扇2之旋轉方向R,至位於自舌部43離開之側的吐出部42與渦卷部41之邊界之渦卷結束部41b為止。渦卷開始部41a係在構成彎曲面之周壁4c中,由風扇2旋轉所產生之氣流上游側的端部,渦卷結束部41b係由風扇2旋轉所產生之氣流下游側的端部。
周壁4c係在風扇2的旋轉軸RS之軸向具有寬度。周壁4c係被形成為渦卷狀。渦卷狀有例如依據對數螺旋、阿基米德螺旋、或漸開曲線等之渦卷狀。周壁4c的內周面,係構成自成為渦卷狀的渦卷開始處之渦卷開始部41a,至成為渦卷狀的渦卷結束處之渦卷結束部41b為止,沿著風扇2之圓周方向滑順地彎曲之彎曲面。藉這種構造,自風扇2被送出之空氣,係往吐出部42之方向,在風扇2與周壁4c之間隙滑順地流動。因此,在蝸殼4內,自舌部43往吐出部42,空氣之靜壓係效率良好地上昇。而且,周壁4c之詳細構造係後述之。
(吐出部42)
吐出部42係形成風扇2所產生,通過渦卷部41之氣流被吐出之吐出口42a。吐出部42係與沿著周壁4c流動之空氣之流動方向相直交之剖面,以成為矩形之中空管構成。如圖1及圖2所示,吐出部42係形成導引之流路,使得自風扇2被送出,以流動在周壁4c與風扇2之間隙之空氣,往蝸殼4外部排出。
如圖1所示,吐出部42係由延長板42b、擴散板42c、第1側板42d及第2側板42e等所構成。延長板42b係在周壁4c下游側的渦卷結束部41b滑順地連續,以與周壁4c一體形成。擴散板42c係與蝸殼4的舌部43一體形成,其與延長板42b相向。擴散板42c係被形成為與延長板42b具有既定角度,使得沿著吐出部42內的空氣之流動方向,流路之剖面積逐漸擴大。第1側板42d係與蝸殼4的側壁4a一體形成,第2側板42e係與蝸殼4的相反側的側壁4a一體形成。而且,第1側板42d與第2側板42e,係被形成於延長板42b與擴散板42c之間。如此一來,吐出部42係藉延長板42b、擴散板42c、第1側板42d及第2側板42e,形成有剖面呈矩形之流路。
(舌部43)
在蝸殼4中,於吐出部42的擴散板42c與周壁4c的渦卷開始部41a之間,形成有舌部43。舌部43係抑制空氣自渦卷狀流路的渦卷結束處往渦卷開始處流入。又,舌部43係具有分流被設於通風路徑的上游部,朝向風扇2之旋轉方向R之氣流,與自通風路徑的下游部往吐出口42a之吐出方向之氣流之任務。舌部43係被設於渦卷部41與吐出部42之邊界部分,其係往蝸殼4內部鼓脹之凸部。舌部43係在蝸殼4中,在與軸部2b的旋轉軸RS之軸向平行之方向延伸。舌部43係位於吐出部42的端部與周壁4c的渦卷開始部41a之間,構成曲面,使風扇2所產生之氣流,透過渦卷部41以導引到吐出口42a。
舌部43係以既定之曲率半徑形成,周壁4c係透過舌部43,與擴散板42c滑順地連接。自吸入口5通過風扇2以被送出之空氣,係當被蝸殼4集中而流入吐出部42時,舌部43成為空氣流路的分歧點。亦即,在吐出部42的流入口中,形成有往吐出口42a之氣流,與自舌部43往上游側再流入之氣流。又,流入吐出部42之氣流,係在通過蝸殼4時,靜壓上昇,成為比蝸殼4內還要高壓。因此,舌部43係具有分隔這種壓力差之功能,同時具有藉曲面,使流入吐出部42之空氣往各流路導引之功能。
(周壁4c之詳細構造)
圖3係圖2之離心風扇1的B部之放大圖。而且,在圖3中,實施形態1離心風扇1的周壁4c,係為了與後述之基準周壁CL相比較,以長虛線表示。使用圖2及圖3,說明實施形態1離心風扇1之構造。
圖2及圖3所示之外周部FL,係表示風扇2的外周部。外周部FL係在自旋轉軸RS之軸向觀看離心風扇1所得之俯視中,其係位於風扇2的最外周之翼體2d的尖端部之位置。外周部FL與旋轉軸RS間之距離係總是一定。而且,這裡所謂翼體2d的尖端部,係指風扇2徑向之尖端。
圖3所示之基準周壁CL,係表示做為比較例之離心風扇的周壁。基準周壁CL係自渦卷開始部41a綿延至後述之最接近部41c,以一定之比例,周壁4c接近旋轉軸RS之虛擬之周壁。
最接近部41c係在自基準周壁CL的渦卷開始部41a,至渦卷結束部41b為止之間,基準周壁CL與旋轉軸RS間之距離成為最小之部分。換言之,最接近部41c係在自基準周壁CL的渦卷開始部41a至渦卷結束部41b為止之間,基準周壁CL與風扇2的外周部FL間之距離成為最小之部分。同樣地,將在周壁4c的渦卷開始部41a至渦卷結束部41b為止之間,蝸殼4的周壁4c與旋轉軸RS間之距離成為最小之位置,定義為最接近部41c。亦即,最接近部41c係在自周壁4c的渦卷開始部41a至渦卷結束部41b為止之間,蝸殼4的周壁4c與風扇2的外周部FL間之距離成為最小之部分。
做為比較例之離心風扇,具有自舌部43移動最接近部41c往風扇2之旋轉方向R之構造。實施形態1之離心風扇1,也具有自舌部43移動最接近部41c往風扇2之旋轉方向R之構造。而且,在圖2及圖3中,最接近部41c係在將旋轉軸RS當作中心之圓周方向中,被形成於離開渦卷開始部41a約90°之位置,但是,最接近部41c之位置,並不侷限於被形成於離開渦卷開始部41a約90°之位置。最接近部41c只要係例如被形成於離開渦卷開始部41a約180°之位置等,被形成於自渦卷開始部41a至渦卷結束部41b為止之間即可。最接近部41c係尤其最好被形成於設有離心風扇1之例如室內機等單元的吸入口的旁邊。而且,最接近部41c與空調裝置的吸入口之關係係後述之。
第1基準線BL1係在與旋轉軸RS垂直之方向之剖面中,連接旋轉軸RS與渦卷開始部41a之虛擬之直線。第2基準線BL2係在與旋轉軸RS垂直之方向之剖面中,連接旋轉軸RS與最接近部41c之虛擬之直線。
圖2所示之距離L,係表示旋轉軸RS與周壁4c或基準周壁CL間之距離者。圖3所示之距離LP,係表示在旋轉軸RS之垂直方向中,旋轉軸RS與周壁4c間之距離者。距離LS係表示旋轉軸RS與基準周壁CL間之距離者。
距離L1係在旋轉軸RS之垂直方向中,旋轉軸RS與做為比較例之離心風扇的周壁的渦卷開始部41a間之距離。換言之,其係第1基準線BL1之長度。同樣地,距離L1係在旋轉軸RS之垂直方向中,旋轉軸RS與周壁4c的渦卷開始部41a間之距離。亦即,做為比較例之離心風扇與實施形態1之離心風扇1,係在風扇2之圓周方向及徑向中,渦卷開始部41a位於相同位置。
距離L2係在旋轉軸RS之垂直方向中,旋轉軸RS與做為比較例之離心風扇的周壁的最接近部41c間之距離。換言之,其係第2基準線BL2之長度。同樣地,距離L2係在旋轉軸RS之垂直方向中,旋轉軸RS與周壁4c的最接近部41c間之距離。亦即,做為比較例之離心風扇與實施形態1之離心風扇1,係在風扇2之圓周方向及徑向中,最接近部41c位於相同位置。
圖2所示之角度θ係在與旋轉軸RS垂直之方向之剖面中,於自連接旋轉軸RS與渦卷開始部41a之第1基準線BL1,至連接旋轉軸RS與最接近部41c之第2基準線BL2為止之間,自第1基準線BL1前進到風扇2之旋轉方向R之角度。而且,圖3所示之角度θP,係在自旋轉軸RS之軸向,自觀看離心風扇1所得之俯視中,將旋轉軸RS當作中心,自渦卷開始部41a開始,至距離LP之測量位置為止之圓周方向之角度。角度θS係在自旋轉軸RS之軸向,觀看做為比較例之離心風扇所得之俯視中,將旋轉軸RS當作中心,自渦卷開始部41a開始,至距離LS之測量位置為止之圓周方向之角度。
角度θL係在自旋轉軸RS之軸向,觀看離心風扇1所得之俯視中,將旋轉軸RS當作中心,自渦卷開始部41a開始,至最接近部41c之位置為止之圓周方向之角度。而且,在圖2及圖3中,雖然角度θL被形成為約90°,但是,如上所述,角度θL並不侷限於被形成為約90°。角度θL只要係例如180°等,自渦卷開始部41a開始,至渦卷結束部41b為止之間中之角度即可。
圖4係表示圖3之離心風扇1及比較例之離心風扇中之各角度θ與距離L之關係之圖。使用圖3及圖4,更詳細說明離心風扇1之構造。
圖4所示之基準線A-A’,係表示自渦卷開始部41a開始,至最接近部41c為止之基準周壁CL之角度θ與距離LS之關係者。如圖4所示,基準周壁CL係被形成為自渦卷開始部41a綿延至最接近部41c,隨著角度θ變大,以一定之比例,距離LS係減少。因此,比較例之離心風扇,係被形成為自渦卷開始部41a綿延至最接近部41c,基準周壁CL以一定之比例,接近旋轉軸RS。亦即,比較例之離心風扇,係被形成為自渦卷開始部41a綿延至最接近部41c,氣體之流路以一定之比例縮小。
以圖4所示之長虛線表示之曲線PL,係表示自渦卷開始部41a至最接近部41c為止之周壁4c之角度θP與距離LP之關係者。如圖3及圖4所示,周壁4c係在渦卷開始部41a與最接近部41c之間,具有鼓脹部4c1。如圖3及圖4所示,鼓脹部4c1係在周壁4c中,旋轉軸RS與周壁4c間之距離LP,被形成為大於旋轉軸RS與基準周壁CL間之距離LS之部分。鼓脹部4c1係當與自渦卷開始部41a綿延至最接近部41c為止,以一定之比例,周壁4c接近旋轉軸RS之虛擬之基準周壁CL相比較下,周壁4c的一部分係往風扇2之徑向鼓脹。鼓脹部4c1係在比最接近部41c還要靠近渦卷開始部41a側,周壁4c與旋轉軸RS間之距離擴大之部分。亦即,鼓脹部4c1係在比最接近部41c還要靠近渦卷開始部41a側,周壁4c與風扇2的外周部FL間之距離擴大之部分。而且,如圖4所示,鼓脹部4c1的周壁4c與旋轉軸RS間之距離,係小於渦卷開始部41a的周壁4c與旋轉軸RS間之距離。
而且,如圖4所示,周壁4c係具有在風扇2之旋轉方向R中,自渦卷開始部41a綿延至最接近部41c為止,被形成為周壁4c與旋轉軸RS間之距離相接近之縮小部4d。縮小部4d係周壁4c在風扇2之旋轉方向R中,自渦卷開始部41a綿延至最接近部41c為止,被形成為周壁4c與風扇2的外周部FL間之距離相接近之部分。縮小部4d係被形成為在風扇2之旋轉方向R中,被形成於自渦卷開始部41a至鼓脹部4c1為止,自渦卷開始部41a綿延至最接近部41c為止,隨著角度θ變大,以一定之比例,距離LP係減少。而且,隨著角度θ變大,距離LP減少之比例,係與隨著角度θ變大,距離LS減少之比例相同。亦即,自渦卷開始部41a至鼓脹部4c1為止之周壁4c,係曲線PL之傾斜,與基準線A-A’之傾斜相同。
如圖3及圖4所示,周壁4c係在鼓脹部4c1中,具有第1拐點部U1及第2拐點部M1。如圖4所示,第1拐點部U1係鼓脹部4c1中之曲線PL之極小點,第2拐點部M1係鼓脹部4c1中之曲線PL之極大點。第1拐點部U1係自渦卷開始部41a綿延至最接近部41c為止,自周壁4c接近旋轉軸RS之部分離開之部分的邊界部。換言之,第1拐點部U1係自渦卷開始部41a綿延至最接近部41c為止,自周壁4c接近風扇2的外周部FL之部分離開之部分的邊界部。第2拐點部M1係自渦卷開始部41a綿延至最接近部41c為止,自周壁4c離開旋轉軸RS之部分,轉變為接近之部分的邊界部。換言之,第2拐點部M1係自渦卷開始部41a綿延至最接近部41c為止,自周壁4c離開風扇2的外周部FL之部分,轉變為接近之部分的邊界部。亦即,如圖4所示,周壁4c的鼓脹部4c1係在角度θP與距離LP之關係中,被形成為在自渦卷開始部41a往最接近部41c之方向中,具有往下凸之曲線與往上凸之曲線。而且,周壁4c係在旋轉方向R中,自第1拐點部U1綿延至第2拐點部M1為止,被構成為自旋轉軸RS逐漸離開。亦即,周壁4c係在旋轉方向R中,自第1拐點部U1綿延至第2拐點部M1為止,被構成為自風扇2的外周部FL逐漸離開。因此,離心風扇1係在旋轉方向R中,第1拐點部U1與第2拐點部M1間之氣體之流路係擴大。
如上所述,風扇2的外周部FL與旋轉軸RS之距離係總是一定。而且,被形成為在風扇2之旋轉方向R中,自渦卷開始部41a至鼓脹部4c1為止之周壁4c,係自渦卷開始部41a綿延至最接近部41c為止,隨著角度θ變大,以一定之比例,距離LP減少。因此,離心風扇1係自渦卷開始部41a綿延至鼓脹部4c1為止,周壁4c與翼體2d間之距離逐漸變窄。又,離心風扇1係具有鼓脹部4c1,當比較自渦卷開始部41a至鼓脹部4c1為止之周壁4c與翼體2d間之距離時,在鼓脹部4c1之周壁4c與翼體2d間之距離係擴大。而且,舌部43係被形成於比渦卷開始部41a還要靠近氣流之上游側,在舌部43的下游側端部形成有渦卷開始部41a。由如上之構造,離心風扇1係自舌部43綿延至最接近部41c為止,周壁4c與風扇2的外周部FL間之距離逐漸變窄後,在最接近部41c之前,周壁4c與風扇2的外周部FL間之距離係擴大。亦即,蝸殼4係自渦卷開始部41a綿延至最接近部41c為止,於縮小部4d中,被形成於周壁4c與風扇2的外周部FL間之氣體之流路逐漸縮小後,在鼓脹部4c1中,氣體之流路係擴大。
[離心風扇1之動作例]
當風扇2旋轉時,蝸殼4外的空氣,係通過吸入口5以被吸入蝸殼4的內部。被吸入蝸殼4的內部之空氣,係被喇叭口3導引以被吸入風扇2。被風扇2吸入之空氣,係於通過複數翼體2d間之過程中,成為被附加動壓與靜壓之氣流,往風扇2的徑向外側被吹出。自風扇2被吹出之氣流,係在渦卷部41中,於周壁4c的內側與翼體2d間被導引時,動壓被轉換為靜壓,通過渦卷部41後,自被形成於吐出部42之吐出口42a,往蝸殼4外被吹出。
[離心風扇1之作用效果]
離心風扇1係在風扇2之旋轉方向R中,具有自渦卷開始部41a綿延至最接近部41c為止,周壁4c與旋轉軸RS間之距離接近之縮小部4d。又,離心風扇係具有在縮小部4d與最接近部41c之間,周壁4c與旋轉軸RS間之距離擴大之鼓脹部4c1。因此,離心風扇1係自舌部43綿延至最接近部41c為止,周壁4c與風扇2的外周部FL間之距離逐漸變窄後,於最接近部41c之前,周壁4c與風扇2的外周部FL間之距離係擴大。離心風扇1係藉於最接近部41c之前,周壁4c與風扇2的外周部FL間之距離擴大,確保風量。而且,離心風扇1係藉風量被確保之氣體通過最接近部41c,氣體之風速上昇,所以,在渦卷部41可效率良好地上昇壓力。
又,蝸殼4係自渦卷開始部41a綿延至最接近部41c為止,於縮小部4d中,被形成於周壁4c與風扇2的外周部FL間之氣體之流路逐漸縮小後,於鼓脹部4c1中,流路係擴大。離心風扇1係藉在最接近部41c之前,周壁4c與風扇2的外周部FL間之距離擴大,確保風量。而且,離心風扇1係藉風量被確保之氣體通過最接近部41c,氣體之風速上昇,所以,在渦卷部41可效率良好地上昇壓力。
又,鼓脹部4c1係當與自渦卷開始部41a綿延至最接近部41c為止,以一定之比例,周壁4c接近旋轉軸RS之虛擬之基準壁相比較時,往風扇2之徑向鼓脹。離心風扇1係藉在最接近部41c之前,周壁4c與風扇2的外周部FL間之距離擴大,確保風量。而且,離心風扇1係藉風量被確保之氣體通過最接近部41c,氣體之風速上昇,所以,在渦卷部41可效率良好地上昇壓力。
又,周壁4c係具有:第1拐點部U1,自周壁4c接近旋轉軸RS之部分轉變為離開之部分之邊界部;以及第2拐點部M1,自周壁4c離開旋轉軸RS之部分,轉變為接近之部分之邊界部。離心風扇1係在最接近部41c之前,周壁4c與風扇2的外周部FL間之距離擴大,藉此,確保風量。而且,離心風扇1係藉風量被確保之氣體通過最接近部41c,氣體之風速上昇,所以,在渦卷部41可效率良好地上昇壓力。
又,周壁4c係被構成為自第1拐點部U1綿延至第2拐點部M1為止,自旋轉軸RS逐漸離開。離心風扇1係藉在最接近部41c之前,周壁4c與風扇2的外周部FL間之距離擴大,確保風量。而且,離心風扇1係藉風量被確保之氣體通過最接近部41c,氣體之風速上昇,所以,在渦卷部41可效率良好地上昇壓力。
又,鼓脹部4c1的周壁4c與旋轉軸RS間之距離,係小於渦卷開始部41a的周壁4c與旋轉軸RS間之距離。因此,離心風扇1係可使在縮小部4d加速之流路內的氣體之速度,維持一定程度,可抑制氣體之剝離。
又,離心風扇1係使周壁4c與風扇2的外周部FL間之距離成為最小之最接近部41c,自舌部43往風扇2之旋轉方向R移動,可減少在舌部43所產生之急遽壓力差,可抑制噪音。
圖5係本發明實施形態1之離心風扇1之變形例之放大圖。圖6係表示本發明實施形態1之離心風扇1之變形例及比較例之離心風扇中之各角度θ與距離L之關係之圖。使用圖5及圖6,說明做為離心風扇1之變形例之離心風扇1A、離心風扇1B及離心風扇1C。而且,對於具有與圖1~圖4之離心風扇1相同構造之部位,係賦予相同編號,省略其說明。
距離L11係在離心風扇1A的旋轉軸RS之垂直方向中,離心風扇1A的旋轉軸RS與周壁4ca間之距離。距離L12係在離心風扇1B的旋轉軸RS之垂直方向中,離心風扇1B的旋轉軸RS與周壁4cb間之距離。距離L13係在離心風扇1C的旋轉軸RS之垂直方向中,離心風扇1C的旋轉軸RS與周壁4cc間之距離。而且,離心風扇1A的周壁4ca、離心風扇1B的周壁4cb及離心風扇1A的周壁4cc,分別係相當於離心風扇1的周壁4c之壁部。
上述角度θP,係在自旋轉軸RS之軸向,觀看離心風扇1A所得之俯視中,將旋轉軸RS當作中心,自渦卷開始部41a至距離L11之測量位置為止之圓周方向之角度。同樣地,上述角度θP,係在自旋轉軸RS之軸向,觀看離心風扇1B所得之俯視中,將旋轉軸RS當作中心,自渦卷開始部41a至距離L12之測量位置為止之圓周方向之角度。同樣地,上述角度θP,係在自旋轉軸RS之軸向,觀看離心風扇1C所得之俯視中,將旋轉軸RS當作中心,自渦卷開始部41a至距離L13之測量位置為止之圓周方向之角度。
以圖6所示之長虛線所表示之曲線PL1,係表示自渦卷開始部41a至最接近部41c為止之角度θP與距離L11之關係者。同樣地,以圖6所示之中心線所表示之曲線PL2,係表示自渦卷開始部41a至最接近部41c為止之角度θP與距離L12之關係者。同樣地,以圖6所示之短虛線所表示之曲線PL3,係表示自渦卷開始部41a至最接近部41為止之角度θP與距離L13之關係者。如圖5及圖6所示,周壁4ca、周壁4cb及周壁4cc分別係在渦卷開始部41a與最接近部41c之間,具有鼓脹部4c1。
而且,如圖6所示,在風扇2之旋轉方向R中,自渦卷開始部41a至鼓脹部4c1為止之周壁4ca,係具有隨著自渦卷開始部41a綿延至最接近部41c為止,角度θ變大,距離L11減少之縮小部4d1。同樣地,在風扇2之旋轉方向R中,自渦卷開始部41a至鼓脹部4c1為止之周壁4cb,係具有隨著自渦卷開始部41a綿延至最接近部41c為止,角度θ變大,距離L12減少之縮小部4d2。同樣地,在風扇2之旋轉方向R中,自渦卷開始部41a至鼓脹部4c1為止之周壁4cc,係具有隨著自渦卷開始部41a綿延至最接近部41c為止,角度θ變大,距離L13減少之縮小部4d3。
如圖5及圖6所示,周壁4ca係具有第1拐點部PU1及第2拐點部PM1。如圖6所示,第1拐點部PU1係曲線PL1之極小點,第2拐點部PM1係曲線PL1之極大點。亦即,如圖6所示,周壁4ca係被形成為在角度θP與距離L11之關係中,於自渦卷開始部41a往最接近部41c之方向,具有往下凸之曲線與往上凸之曲線。而且,周壁4ca係在旋轉方向R中,構成第1拐點部PU1與第2拐點部PM1間之壁部,係自風扇2的外周部FL離開。因此,周壁4ca係在旋轉方向R中,第1拐點部PU1與第2拐點部PM1間的氣體之流路係擴大。
周壁4ca係圖6所示第1拐點部PU1,位於比基準線A-A’還要下方。亦即,周壁4ca係在旋轉方向R中,自渦卷開始部41a至第1拐點部PU1為止之壁部,係接近風扇2的外周部FL。因此,周壁4ca係在旋轉方向R中,渦卷開始部41a與第1變由部U1間的氣體之流路係縮小。結果,離心風扇1A係可減少舌部43所產生之急遽壓力差,更可抑制噪音。
周壁4ca係在旋轉方向R中,縮小渦卷開始部41a與第1拐點部PU1間的氣體之流路後,以鼓脹部4c1擴大氣體之流路。因此,離心風扇1A係在縮小渦卷開始部41a與第1拐點部PU1間的氣體之流路之部分中,加速氣體,以鼓脹部4c1增加風量,可藉最接近部41c上昇壓力。離心風扇1A係藉該構造及作用,均衡最接近部41c之前後中之風速,可取得壓力之平衡。
如圖5及圖6所示,周壁4cb係在鼓脹部4c1中,具有第1拐點部PU2及第2拐點部PM2。如圖6所示,第1拐點部PU2係鼓脹部4c1中之曲線PL2之極小點,第2拐點部PM2係在鼓脹部4c1中之曲線PL2之極大點。亦即,如圖6所示,周壁4cb的鼓脹部4c1,係被形成為在角度θP與距離L12之關係中,於自渦卷開始部41a往最接近部41c之方向,具有往下凸之曲線與往上凸之曲線。而且,周壁4cb係在旋轉方向R中,構成第1拐點部PU2與第2拐點部PM2間之壁部,係與風扇2的外周部FL分開。因此,周壁4cb係在旋轉方向R中,第1拐點部PU2與第2拐點部PM2間的氣體之流路係擴大。
周壁4cb係在旋轉方向R中,自渦卷開始部41a至第1拐點部PU2為止之壁部,係接近風扇2的外周部FL。因此,周壁4cb係在旋轉方向R中,渦卷開始部41a與第1拐點部PU2間的氣體之流路係縮小。但是,周壁4cb係圖6所示之第1拐點部PU2,位於比基準線A-A’還要上方。因此,離心風扇1B係在旋轉方向R中,周壁4cb接近風扇2的外周部FL之比例,係小於基準周壁CL接近風扇2的外周部FL之比例。離心風扇1B係與比較例之離心風扇相比較下,被形成於周壁4cb與風扇2的外周部FL間之氣體之流路之容積變大,可增加吸入風量。
如圖5及圖6所示,周壁4cc係在鼓脹部4c1中,具有第1拐點部PU3及第2拐點部PM3。如圖6所示,第1拐點部PU3係鼓脹部4c1中之曲線PL3之極小點,第2拐點部PM3係鼓脹部4c1中之曲線PL3之極大點。亦即,如圖6所示,周壁4cc的鼓脹部4c1係被形成為在角度θP與距離13之關係中,自渦卷開始部41a往最接近部41c之方向,具有往下凸之曲線與往上凸之曲線。而且,周壁4cc係在旋轉方向R中,構成第1拐點部PU3與第2拐點部PM3間之壁部,係自風扇2的外周部FL離開。因此,周壁4cc係在旋轉方向R中,第1拐點部PU3與第2拐點部PM3間的氣體之流路係擴大。
周壁4cc係在旋轉方向R中,自渦卷開始部41a至第1拐點部PU1為止之壁部,係接近風扇2的外周部FL。因此,周壁4cc係在旋轉方向R中,渦卷開始部41a與第1拐點部PU3間的氣體之流路係縮小。但是,周壁4cc係圖6所示之第1拐點部PU3,位於比基準線A-A’還要上方。因此,離心風扇1C係在旋轉方向R中,周壁4cc接近風扇2的外周部FL之比例,係小於基準周壁CL接近風扇2的外周部FL之比例。離心風扇1C係與比較例之離心風扇相比較下,被形成於周壁4cc與風扇2的外周部FL間之氣體之流路之容積變大,可增加吸入風量。又,周壁4cc係第1拐點部PU3被形成於比第1拐點部PU2還要靠近渦卷開始部41a之位置。因此,離心風扇1C係鼓脹部4c1被形成為大於離心風扇1B者。結果,離心風扇1C係與離心風扇1B相比較下,被形成於周壁4cc與風扇2的外周部FL間之氣體之流路之容積變大,可增加吸入風量。
而且,離心風扇1係在圖4中,更期望曲線PL位於比點A還要下方之位置。亦即,離心風扇1係期望具有被形成為周壁4c與旋轉軸RS間之距離,小於渦卷開始部41a中之旋轉軸RS與周壁4c之距離L1之周壁4c。因此,離心風扇1係鼓脹部4c1也期待具有被形成為周壁4c與旋轉軸RS間之距離,小於渦卷開始部41a中之旋轉軸RS與周壁4c之距離L1之周壁4c。同樣地,離心風扇1A係期待具有被形成為周壁4ca與旋轉軸RS間之距離,小於渦卷開始部41a中之旋轉軸RS與周壁4ca之距離L1之周壁4ca。同樣地,離心風扇1B係期待具有被形成為周壁4cb與旋轉軸RS間之距離,小於渦卷開始部41a中之旋轉軸RS與周壁4cb之距離L1之周壁4cb。同樣地,離心風扇1C係期待具有被形成為周壁4cc與旋轉軸RS間之距離,小於渦卷開始部41a中之旋轉軸RS與周壁4cc之距離L1之周壁4cc。離心風扇1、離心風扇1A、離心風扇1B及離心風扇1C係藉包括該構造,可加速流路內的氣體,可抑制氣體之剝離。
實施形態2.
[離心風扇1D]
圖7係本發明實施形態2之離心風扇1D之局部放大圖。圖8係表示圖7之離心風扇1D及比較例之離心風扇中之各角度θ與距離L之關係之圖。而且,對於具有與圖1~圖6之離心風扇1等相同構造之部位,係賦予相同編號,省略其說明。實施形態2之離心風扇1D,係實施形態1之離心風扇1中之周壁4c之形狀不同者。因此,在以下之說明中,使用圖7及圖8,以實施形態2離心風扇1D的周壁4c之構造為中心做說明。
圖8所示之以長虛線表示之曲線TL,係表示自渦卷開始部41a至最接近部41c為止之角度θP與距離LP之關係者。如圖7及圖8所示,周壁4c係在渦卷開始部41a與最接近部41c之間,具有鼓脹部4c2。如圖7及圖8所示,鼓脹部4c2係在周壁4c中,被形成為旋轉軸RS與周壁4c間之距離LP,大於旋轉軸RS與基準周壁CL間之距離LS之部分。亦即,鼓脹部4c2係與自渦卷開始部41a綿延至最接近部41c為止,以一定之比例,周壁4c接近旋轉軸RS之虛擬之基準周壁CL相比較下,周壁4c的一部分係往風扇2之徑向鼓脹。鼓脹部4c2係在比最接近部41c還要靠近渦卷開始部41a側,周壁4c與旋轉軸RS間之距離擴大之部分。亦即,鼓脹部4c2係在比最接近部41c還要靠近渦卷開始部41a側,周壁4c與風扇2的外周部FL間之距離擴大之部分。
如圖8所示,周壁4c係在風扇2之旋轉方向R中,具有被形成為自渦卷開始部41a綿延至最接近部41c為止,周壁4c與旋轉軸RS間之距離相接近之縮小部4d。縮小部4d係周壁4c在風扇2之旋轉方向R中,被形成為自渦卷開始部41a綿延至最接近部41c,周壁4c與風扇2的外周部FL間之距離相接近之部分。縮小部4d係在風扇2之旋轉方向R中,被形成於自渦卷開始部41a至鼓脹部4c2為止,隨著自渦卷開始部41a綿延至最接近部41c為止,角度θ變大,以一定之比例,距離LP係減少。而且,隨著角度θ變大,而距離LP減少之比例,係與隨著角度θ變大,而距離LS減少之比例相同。亦即,自渦卷開始部41a至鼓脹部4c2為止之周壁4c,係曲線TL之傾斜係與基準線A-A’之傾斜相同。
如圖7及圖8所示,周壁4c係在鼓脹部4c2中,具有第1拐點部J1及第2拐點部K1。第1拐點部J1係自渦卷開始部41a綿延至最接近部41c為止,自周壁4c接近旋轉軸RS之部分,轉變為周壁4c與旋轉軸RS間之距離係一定之部分之邊界部。換言之,第1拐點部J1係自渦卷開始部41a綿延至最接近部41c為止,自周壁4c接近風扇2的外周部FL之部分,轉變為周壁4c與風扇2的外周部FL間之距離成為一定之部分之邊界部。第2拐點部K1係自渦卷開始部41a綿延至最接近部41c為止,自周壁4c與旋轉軸RS間之距離成為一定之部分,轉變為相接近之部分之邊界部。換言之,第2拐點部K1係自渦卷開始部41a綿延至最接近部41c為止,自周壁4c與風扇2的外周部FL間之距離成為一定之部分,轉變為相接近之部分之邊界部。
周壁4c係具有構成第1拐點部J1與第2拐點部K1間的周壁4c之等距離部4c3。等距離部4c3係在縮小部4d與最接近部41c之間,周壁4c與旋轉軸RS之距離被形成為一定之部分。換言之,等距離部4c3係在縮小部4d與最接近部41c之間,周壁4c與風扇2的外周部FL之距離被形成為一定之部分。周壁4c係在風扇2之旋轉方向R中,自第2拐點部K1綿延至最接近部41c,隨著角度θ變大,使距離LP減少。
如上所述,風扇2的外周部FL與旋轉軸RS之距離,係總是一定。而且,在風扇2之旋轉方向R中,自渦卷開始部41a至鼓脹部4c2為止之周壁4c,係被形成為自渦卷開始部41a綿延至最接近部41c為止,隨著角度θ變大,以一定之比例,距離LP係減少。因此,離心風扇1D係自渦卷開始部41a綿延至鼓脹部4c2為止,周壁4c與風扇2的外周部FL間之距離逐漸變窄。又,離心風扇1D係具有鼓脹部4c2,當將自渦卷開始部41a至鼓脹部4c2為止之周壁4c與風扇2的外周部FL間之距離相比較下,在鼓脹部4c2之周壁4c與翼體2d間之距離係擴大。又,周壁4c係在鼓脹部4c2中,具有旋轉軸RS與周壁4c間之距離成為一定之等距離部4c3。自如上之構造,離心風扇1D係自舌部43綿延至最接近部41c,周壁4c與風扇2的外周部FL間之距離逐漸變窄後,在最接近部41c之前,周壁4c與風扇2的外周部FL間之距離係擴大。亦即,蝸殼4係自渦卷開始部41a綿延至最接近部41c為止,在縮小部4d中,被形成於周壁4c與風扇2的外周部FL間之氣體之流路係逐漸縮小後,在鼓脹部4c2中,流路係擴大。又,離心風扇1D係在周壁4c中,具有旋轉軸RS與周壁4c間之距離成為一定之等距離部4c3。
[離心風扇1D之作用效果]
離心風扇1D係在周壁4c中,具有旋轉軸RS與周壁4c間之距離成為一定之等距離部4c3。離心風扇1D係具有等距離部4c3,藉此,旋轉軸RS與周壁4c間之距離成為一定,可減少風速之變動。因此,離心風扇1D係在等距離部4c3中,可抑制壁面壓力之變動,也可抑制噪音。
又,等距離部4c3係被形成於第1拐點部J1與第2拐點部K1之間。離心風扇1D係具有等距離部4c3,藉此,旋轉軸RS與周壁4c間之距離成為一定,可減少風速之變動。因此,離心風扇1D係在等距離部4c3中,可抑制壁面壓力之變動,也可抑制噪音。
離心風扇1D係自舌部43綿延至最接近部41c為止,周壁4c與風扇2的外周部FL間之距離逐漸變窄後,在最接近部41c之前,周壁4c與風扇2的外周部FL間之距離係擴大。離心風扇1D係在最接近部41c之前,周壁4c與風扇2的外周部FL間之距離擴大,藉此,確保風量。而且,離心風扇1係風量被確保之氣體通過最接近部41c,藉此,氣體之風速上昇,所以,在渦卷部41可效率良好地上昇壓力。
又,離心風扇1D係使周壁4c與旋轉軸RS間之距離成為最小之最接近部41c,自舌部43往風扇2之旋轉方向R移動,藉此,可減少在舌部43所產生之急遽壓力差,而可抑制噪音。
圖9係本發明實施形態2之離心風扇1D之變形例之放大圖。圖10係表示本發明實施形態2之離心風扇1D之變形例及比較例之離心風扇中之各角度θ與距離L之關係之圖。使用圖9及圖10,說明做為離心風扇1D之變形例之離心風扇1E、離心風扇1F及離心風扇1G。而且,對於具有與圖1~圖8之離心風扇1等相同構造之部位,係賦予相同編號,省略其說明。
距離L21係在離心風扇1E的旋轉軸RS之垂直方向中,離心風扇1E的旋轉軸RS與周壁4ce間之距離。距離L22係在離心風扇1F的旋轉軸RS之垂直方向中,離心風扇1F的旋轉軸RS與周壁4cf間之距離。距離L23係在離心風扇1G的旋轉軸RS之垂直方向中,離心風扇1G的旋轉軸RS與周壁4cg間之距離。而且,離心風扇1E的周壁4ce、離心風扇1F的周壁4cf及離心風扇1G的周壁4cg,分別係相當於離心風扇1D的周壁4c之壁部。
上述之角度θP,係在自旋轉軸RS之軸向,觀看離心風扇1E所得之俯視中,將旋轉軸RS當作中心,自渦卷開始部41a至距離L21之測量位置為止之圓周方向之角度。同樣地,上述之角度θP,係在自旋轉軸RS之軸向,觀看離心風扇1F所得之俯視中,將旋轉軸RS當作中心,自渦卷開始部41a至距離L22之測量位置為止之圓周方向之角度。同樣地,上述之角度θP,係在自旋轉軸RS之軸向,觀看離心風扇1G所得之俯視中,將旋轉軸RS當作中心,自渦卷開始部41a至距離L23之測量位置為止之圓周方向之角度。
圖10所示之以長虛線表示之曲線TL1,係表示自渦卷開始部41a至最接近部41c為止之角度θP與距離L21之關係者。同樣地,圖10所示之以中心線表示之曲線TL2,係表示自渦卷開始部41a至最接近部41c為止之角度θP與距離L22之關係者。同樣地,圖10所示之以短虛線表示之曲線TL3,係表示自渦卷開始部41a至最接近部41c為止之角度θP與距離L23之關係者。如圖9及圖10所示,周壁4ce、周壁4cf及周壁4cg,分別在渦卷開始部41a與最接近部41c之間,具有鼓脹部4c2。
而且,如圖9及圖10所示,在風扇2之旋轉方向R中,自渦卷開始部41a至鼓脹部4c2為止之周壁4ce,係具有隨著自渦卷開始部41a綿延至最接近部41c為止,角度θ變大,而距離L21減少之縮小部4d4。同樣地,在風扇2之旋轉方向R中,自渦卷開始部41a至鼓脹部4c2為止之周壁4cf,係具有隨著自渦卷開始部41a綿延至最接近部41c,角度θ變大,而距離L22減少之縮小部4d5。同樣地,在風扇2之旋轉方向R中,自渦卷開始部41a至鼓脹部4c2為止之周壁4cg,係具有隨著自渦卷開始部41a綿延至最接近部41c為止,角度θ變大,而距離L23減少之縮小部4d6。
如圖9及圖10所示,周壁4ce係具有第1拐點部TJ1及第2拐點部TK1。而且,周壁4ce係具有構成第1拐點部TJ1與第2拐點部TK1間的周壁4ce之等距離部4c4。等距離部4c4係旋轉軸RS與周壁4ce間之距離成為一定之部分。換言之,等距離部4c4係周壁4ce與風扇2的外周部FL間之距離成為一定之部分。周壁4ce係隨著自第2拐點部TK1綿延至最接近部41c為止,角度θ變大,而減少距離L21。
如圖9及圖10所示,周壁4cf係具有第1拐點部TJ2與第2拐點部TK2。而且,周壁4cf係具有構成第1拐點部TJ2與第2拐點部TK2間的周壁4cf之等距離部4c5。等距離部4c5係旋轉軸RS與周壁4cf間之距離成為一定之部分。換言之,等距離部4c5係周壁4cf與風扇2的外周部FL間之距離成為一定之部分。又,周壁4cf係隨著自第2拐點部TK2綿延至最接近部41c為止,角度θ變大,而減少距離22。
如圖9及圖10所示,周壁4cg係具有第1拐點部TJ3及第2拐點部TK3。而且,周壁4cg係具有構成第1拐點部TJ3與第2拐點部TK3間的周壁4cg之等距離部4c6。等距離部4c6係旋轉軸RS與周壁4cg間之距離成為一定之部分。換言之,等距離部4c6係周壁4cg與風扇2的外周部FL間之距離成為一定之部分。又,周壁4cg係隨著自第2拐點部TK3綿延至最接近部41c為止,角度θ變大,而減少距離L23。
如圖10所示,離心風扇1E的等距離部4c4、離心風扇1F的等距離部4c5、離心風扇1G的等距離部4c6,係長度分別不同。亦即,離心風扇1D係使等距離部4c3之長度,形成為適合該離心風扇1D之長度,藉此,可抑制壁面壓力之變動,也可抑制噪音。
實施形態3.
[離心風扇1H]
圖11係自本發明實施形態3之離心風扇1H的吸入口側所見之概念圖。圖12係圖11之離心風扇1H的B2部之放大圖。圖13係圖12之B-B線剖面圖。而且,對於具有與圖1~圖10之離心風扇1等相同構成之部位,係賦予相同編號,省略其說明。實施形態3之離心風扇1H,係實施形態1之離心風扇1中之周壁4c之構造不同者。因此,在以下之說明中,係使用圖11~圖13,以實施形態3離心風扇1H的周壁4c之構造為中心做說明。
離心風扇1H係在周壁4c的最接近部41c,具有凸部44。凸部44係自周壁4c的內壁,往蝸殼4的內部突出之部分。凸部44係被形成為在圖12所示之圓周方向,中央最突出,自中央往下擺部分突出之壁體之壁厚變薄之滑順凸狀。而且,凸部44只要係自周壁4c往蝸殼4的內部突出之形狀即可,其並不侷限於在圖12所示之圓周方向,中央部分突出之滑順凸狀者,而可為任何形狀。如圖13所示,凸部44係被形成為在風扇2之旋轉軸方向中,往相向之側壁4a間延伸。凸部44係在風扇2之旋轉軸方向中,在全部範圍,被形成為一定之厚度。
離心風扇1H係在周壁4c的最接近部41c,具有凸部44,藉節流流路,確保自舌部43綿延至最接近部41c為止之吸入風量,可提高在最接近部41c流動之空氣之速度。
圖14係本發明實施形態3之離心風扇1H之變形例1之剖面圖。圖15係本發明實施形態3之離心風扇1H之變形例2之剖面圖。圖16係本發明實施形態3之離心風扇1H之變形例3之剖面圖。圖17係本發明實施形態3之離心風扇1H之變形例4之剖面圖。圖18係本發明實施形態3之離心風扇1H之變形例5之剖面圖。離心風扇1H的凸部44之形狀,並不侷限於在上述風扇2之旋轉軸方向中,於全部之範圍,被形成為一定之厚度之態樣。例如,如圖14所示,凸部44也可以係在風扇2之旋轉軸方向中,被形成為延伸至相向之側壁4a之間,在風扇2之旋轉軸方向中,被形成為厚度不同。亦即,凸部44也可以係在風扇2之旋轉軸方向中,被形成為厚度不為一定,因部分而厚度不同。
又,如圖15所示,凸部44也可以係在風扇2之旋轉軸方向中,於相向之側壁4a之間,被形成於周壁4c的中央部分。而且,如圖15所示,凸部44也可以係在風扇2之旋轉軸方向中,被形成為厚度不為一定,因部分而厚度不同。
又,如圖16所示,凸部44也可以在風扇2之旋轉軸方向中,於相向之側壁4a之間,被形成於自周壁4c的中央部分接近側壁4a之位置。而且,如圖16所示,凸部44也可以在自周壁4c的中央部分接近側壁4a之位置,於風扇2之旋轉軸方向中,被形成為一定之厚度。
又,如圖17所示,凸部44也可以在風扇2之旋轉軸方向中,於相向之側壁4a之間,被形成於周壁4c的中央部分。而且,如圖17所示,凸部44也可以在周壁4c的中央部分之位置,於風扇2之旋轉軸方向中,被形成為一定之厚度。
又,如圖18所示,凸部44也可以在風扇2之旋轉軸方向中,於相向之側壁4a之間,分別被形成於自周壁4c的中央部分接近側壁4a之位置。亦即,凸部44也可以在風扇2之旋轉軸方向中,於相向之側壁4a之間,僅被形成於側壁4a側。又,凸部44也可以在風扇2之旋轉軸方向中,於相向之側壁4a之間形成有複數個。而且,如圖18所示,凸部44也可以在自周壁4c的中央部分接近側壁4a之各位置,於風扇2之旋轉軸方向中,被形成為厚度不為一定,因部分而厚度不同。
如上所述,如圖13及圖14所示,凸部44也可以在相向之側壁4a之間,被形成於周壁4c的全部範圍,如圖15~圖18所示,也可以在相向之側壁4a之間,被形成於周壁4c的一部分。又,凸部44可以係圖18所示之形成有複數個,也可以僅被形成於側壁4a側。凸部44之形狀,係用於使最接近部41c之風速,在風扇2之旋轉軸方向為相同速度之形狀,其在剖面形狀中,可為波形或矩形等,也可為任何形狀。
實施形態4.
[送風裝置30]
圖19係表示本發明實施形態4之送風裝置30之構造之圖。對於具有與圖1~圖10之離心風扇1等相同構造之部位,係賦予相同編號,省略其說明。實施形態4之送風裝置30,係例如換氣扇、桌上型風扇等。送風裝置30係包括實施形態1之離心風扇1或實施形態2之離心風扇1D、及收容離心風扇1等之殼體7。殼體7形成有吸入口71及吐出口72之兩個開口。如圖19所示,送風裝置30係被形成於吸入口71與吐出口72相向之位置。而且,送風裝置30也可以係例如吸入口71或吐出口72之任一者,被形成於離心風扇1之上方或下方等,未必被形成於吸入口71與吐出口72相向之位置。殼體7內係包括形成有吸入口71之部分之空間SP1,與包括形成有吐出口72之部分之空間SP2,被分隔板73所分隔。離心風扇1係被設置成在吸入口5位於形成有吸入口71之側之空間SP1,吐出口42a位於形成有吐出口72之側之空間SP2之狀態。
[送風裝置30之動作例]
送風裝置30係當風扇2被馬達6驅動以旋轉時,空氣通過吸入口71以被吸入到殼體7的內部。被吸入殼體7的內部之空氣,係被喇叭口3導引,被吸入風扇2。被吸入風扇2之空氣,係往風扇2之徑向外側被吹出。自風扇2被吹出之空氣,係在通過蝸殼4的內部後,自蝸殼4的吐出口42a被吹出,自殼體7的吐出口72被吹出。
[送風裝置30之作用效果]
實施形態4之送風裝置30,係包括實施形態1之離心風扇1或實施形態2之離心風扇1D,所以,在渦卷部41可效率良好地上昇壓力。又,送風裝置30係可實現減少噪音。
實施形態5.
[空調裝置40]
圖20係本發明實施形態5之空調裝置40之立體圖。圖21係表示本發明實施形態5之空調裝置40之內部構造之圖。圖22係本發明實施形態5之空調裝置40之剖面圖。圖23係本發明實施形態5之空調裝置40之變形例之剖面圖。而且,對於具有與圖1~圖10之離心風扇1等相同構造之部位,係賦予相同編號,省略其說明。又,在圖21中,為了表示空調裝置40之內部構造,而省略上表面部16a。實施形態5之空調裝置40,係包括實施形態1之離心風扇1及實施形態2之離心風扇1D之超過任一者、及被配置於與離心風扇1等的吐出口42a相向之位置之熱交換器10。又,實施形態5之空調裝置40,係包括被設置於空調對象之房間的天花板內之殼體16。而且,在以下之說明中,當表示離心風扇1時,係使用實施形態1之離心風扇1或實施形態2之離心風扇1D之任一者。
(殼體16)
如圖20所示,殼體16係被形成為包含上表面部16a、下表面部16b及側面部16c之立方體狀。而且,殼體16之形狀並不侷限於立方體狀者,其也可為例如圓柱狀、角柱狀、圓錐狀、具有複數角部之形狀、具有複數曲面部之形狀等之其他形狀。殼體16係側面部16c之一,有形成有殼體吐出口17之側面部16c。殼體吐出口17之形狀,如圖20所示,係形成為矩形。而且,殼體吐出口17之形狀,並不侷限於矩形者,其也可為例如圓形、橢圓形等之其他形狀。殼體16係在側面部16c之中,於形成有殼體吐出口17之面成為內之表面,具有形成有殼體吸入口18之側面部16c。殼體吸入口18之形狀,如圖21所示,係被形成為矩形。而且,殼體吸入口18之形狀,並不侷限於矩形者,其也可為例如圓形、橢圓形等之其他形狀。在殼體吸入口18,也可以配置有去除空氣中的塵埃之過濾器。
在殼體16的內部,收容有兩個離心風扇1、風扇馬達9及熱交換器10。離心風扇1係包括風扇2、及形成有喇叭口3之蝸殼4。風扇馬達9係被被固定於殼體16的上表面部16a之馬達支撐器9a所支撐。風扇馬達9係具有輸出軸6a。輸出軸6a係被配置成側面部16c之中,相對於形成有殼體吸入口18之面及形成有殼體吐出口17之面而言,平行地延伸。如圖21所示,空調裝置40係兩個風扇2被安裝於輸出軸6a。風扇2係自殼體吸入口18,被吸入殼體16內,形成自殼體吐出口17往空調對象空間被吹出之氣流。而且,被配置於殼體16內之離心風扇1,並不侷限於兩個,其也可以係一個或超過三個。
如圖21所示,離心風扇1係被安裝於分隔板19,殼體16的內部空間,係蝸殼4的吸入側的空間SP11、及蝸殼4的吹出側的空間SP12,被分隔板19所分隔。
如圖22所示,熱交換器10係被配置於與離心風扇1的吐出口42a相向之位置,在殼體16內,被配置於離心風扇1所吐出之空氣之風路上。熱交換器10係調整自殼體吸入口18被吸入殼體16內,自殼體吐出口17往空調對象空間被吹出之空氣之溫度。而且,熱交換器10係可適用眾所周知之構造者。又,殼體吸入口18係只要被形成於與離心風扇1的旋轉軸RS之軸向垂直之位置即可,其也可以例如在圖23所示之下表面16b,形成有殼體吸入口18a。
圖24係圖23之空調裝置40之變形例之C部放大圖。圖25係圖23之空調裝置40之另一變形例之C部放大圖。圖24及圖25所示之箭頭,係表示被吸入殼體16之氣體之流動者。離心風扇1係被形成為在形成有殼體吸入口18a之殼體壁部16S,與通過風扇2的旋轉軸RS,且與殼體壁部16S平行之虛擬之平面部VS之間,配置有最接近部41c。更詳細說明時,係離心風扇1當將自風扇2的旋轉軸RS開始,垂直於形成有殼體吸入口18a之殼體壁部16s之線,當作第3基準線BL3時,自第3基準線BL3往渦卷開始部41a方向,使最接近部41c移動角度θ’之構造。亦即,最接近部41c係被配置於第3基準線BL3與渦卷開始部41a之間。
如圖24所示,在空調裝置40之變形例之情形下,於旋轉方向R中,第1基準線BL1與第3基準線BL3間之角度係成為約90°。但是,第3基準線BL3之位置,並不侷限於第1基準線BL1與第3基準線BL3間之角度成為約90°之位置。例如也可以係如圖25所示之空調裝置40之變形例所示,在旋轉方向R中,第1基準線BL1與第3基準線BL3間之角度係約180°。離心風扇1係被形成為形成有殼體吸入口18之殼體壁部16S,與通過風扇2的旋轉軸RS,且與殼體壁部16S平行之虛擬之平面部VS之間,配置有最接近部41c。亦即,第3基準線BL3係在旋轉軸RS之垂直剖面中,只要係自風扇2的旋轉軸RS開始,與形成有殼體吸入口之殼體壁部16S相垂直之直線即可。
[空調裝置40之動作例]
當藉馬達6之驅動而風扇2旋轉時,空調對象空間的空氣,係通過殼體吸入口18或殼體吸入口18a,被吸入殼體16的內部。被吸入殼體16的內部之空氣,係被喇叭口3導引,被吸入風扇2。被吸入風扇2之空氣,係往風扇2之徑向外側被吹出。自風扇2被吹出之空氣,在通過蝸殼4的內部後,自蝸殼4的吐出口42a被吹出,被供給到熱交換器10。被供給到熱交換器10之空氣,在通過熱交換器10時,被熱交換,溫度及濕度係被調整。通過熱交換器10後之空氣,係自殼體吐出口17被吹出到空調對象空間。
[空調裝置40之作用效果]
實施形態5之空調裝置40,係包括實施形態1之離心風扇1或實施形態2之離心風扇1D,所以,在渦卷部41可效率良好地上昇壓力。又,送風裝置30係可實現減少噪音。
又,被空調裝置40收容之離心風扇1之構造,係自第3基準線BL3往渦卷開始部41a方向,使最接近部41c移動角度θ’。因此,被空調裝置40收容之離心風扇1,係可增加渦卷部41之吸入風量與用於昇壓之距離。
實施形態6.
[冷凍循環裝置50]
圖26係表示本發明實施形態6之冷凍循環裝置50之構造之圖。而且,在實施形態6之冷凍循環裝置50的室內機200中,係使用實施形態1之離心風扇1或實施形態2之離心風扇1D。又,在以下之說明中,針對冷凍循環裝置50,雖然係說明被使用於空調用途之情形,但是,冷凍循環裝置50並不侷限於被使用於空調用途。冷凍循環裝置50係例如被使用於冰箱或冷凍庫、自動販賣機、空調裝置、冷凍裝置、熱水器等之冷凍用途或空調用途。
實施形態6之冷凍循環裝置50,係透過冷媒,在外部空氣與室內空氣間移動熱,藉此,使室內暖房或冷房以進行空調。實施形態6之冷凍循環裝置50係具有室外機100及室內機200。冷凍循環裝置50係室外機100與室內機200,藉冷媒配管300及冷媒配管400而被配管連接,構成冷媒循環之冷媒迴路。冷媒配管300係氣相冷媒所流動之氣體配管,冷媒配管400係液相冷媒所流動之液體配管。而且,在冷媒配管400,也可以流過氣液雙相之冷媒。而且,在冷凍循環裝置50的冷媒迴路中,壓縮機101、流路切換裝置102、室外熱交換器103、膨脹閥105、室內熱交換器201,係透過冷媒配管以被依序連接。
(室外機100)
室外機100係具有壓縮機101、流路切換裝置102、室外熱交換器103及膨脹閥105。壓縮機101係壓縮吸入之冷媒以吐出。在此,壓縮機101也可包括變頻裝置,藉變頻裝置以改變運轉頻率,可變更壓縮機101之容量。而且,所謂壓縮機101之容量,係每單位時間送出之冷媒之量。流路切換裝置102係例如四通閥,其係切換冷媒流路之方向之裝置。冷凍循環裝置50係依據來自控制裝置110之指示,使用流路切換裝置102以切換冷媒之流動,藉此,可實現暖房運轉或冷房運轉。
室外熱交換器103係進行冷媒與室外空氣之熱交換。室外熱交換器103係在暖房運轉時,使蒸發器作動,在自冷媒配管400流入之低壓冷媒與室外空氣之間,進行熱交換,使冷媒蒸發氣化。室外熱交換器103係在冷房運轉時,使冷凝器作動,在自流路切換裝置102側流入之被壓縮機101壓縮過之冷媒與室外空氣之間,進行熱交換,使冷媒冷凝液化。在室外熱交換器103中,為了提高冷媒與室外空氣間之熱交換之效率,設有室外風扇104。室外風扇104也可以安裝變頻裝置,改變風扇馬達之運轉頻率,以變更風扇之旋轉速度。膨脹閥105係節流裝置(流量控制機構),藉調節流過膨脹閥105之冷媒之流量,發揮做為膨脹閥之功能,改變開度,藉此,調整冷媒之壓力。例如當膨脹閥105係以電子式膨脹閥等所構成時,係依據控制裝置110之指示,進行開度調整。
(室內機200)
室內機200係具有:室內熱交換器201,在冷媒與室內空氣之間,進行熱交換;以及室內風扇202,調整室內熱交換器201所進行熱交換之氣流。室內熱交換器201係在暖房運轉時,使冷凝器作動,在自冷媒配管300流入之冷媒與室內空氣之間,進行熱交換,使冷媒冷凝液化,流出到冷媒配管400側。室內熱交換器201係在冷房運轉時,使蒸發器作動,在被膨脹閥105做成低壓狀態之冷媒與室內空氣之間,進行熱交換,冷媒奪取空氣之熱以蒸發氣化,流出到冷媒配管300側。室內風扇202係被設成面對室內熱交換器201。在室內風扇202,係適用實施形態1之離心風扇1或實施形態2之離心風扇1D之超過任一者。室內風扇202之運轉速度,係由使用者之設定而被決定。在室內風扇202也可以安裝變頻裝置,改變風扇馬達(圖示省略)之運轉頻率,以變更風扇2之旋轉速度。
[冷凍循環裝置50之動作例]
接著,冷凍循環裝置50之動作例,說明冷房運轉動作。被壓縮機101壓縮而被吐出之高溫高壓之氣體冷媒,係經由流路切換裝置102,以流入室外熱交換器103。流入室外熱交換器103之氣體冷媒,係藉與被室外風扇104送風之外部空氣做熱交換而冷凝,成為低溫之冷媒,自室外熱交換器103流出。自室外熱交換器103流出之冷媒,係藉膨脹閥105而膨脹及減壓,成為低溫低壓之氣液雙相冷媒。此氣液雙相冷媒,係流入室內機200的室內熱交換器201,藉與被室內風扇202送風之室內空氣做熱交換而蒸發,成為低溫低壓之氣體冷媒,以自室內熱交換器201流出。此時,被冷媒吸熱以被冷卻之室內空氣,係成為空調空氣,以自室內機200的吐出口往空調對象空間被吹出。自室內熱交換器201流出之氣體冷媒,係經由流路切換裝置102以被壓縮機101吸入,再度被壓縮。以上之動作係被重複。
接著,冷凍循環裝置50之動作例,說明暖房運轉動作。被壓縮機101壓縮而被吐出之高溫高壓之氣體冷媒,係經由流路切換裝置102,流入室內機200的室內熱交換器201。流入室內熱交換器201之氣體冷媒,係藉與被室內風扇202送風之室內空氣做熱交換而冷凝,成為低溫之冷媒,以自室內熱交換器201流出。此時,自氣體冷媒接受熱而被加熱之室內空氣,係成為空調空氣,自室內機200的吐出口往空調對象空間被吹出。自室內熱交換器201流出之冷媒,係被膨脹閥105膨脹及減壓,成為低溫低壓之氣液雙相冷媒。此氣液雙相冷媒,係流入室外機100的室外熱交換器103,藉與被室外風扇104送風之外部空氣做熱交換而蒸發,成為低溫低壓之氣體冷媒,以自室外熱交換器103流出。自室外熱交換器103流出之氣體冷媒,係經由流路切換裝置102以被壓縮機101吸入,再度被壓縮。以上之動作係被重複。
實施形態6之冷凍循環裝置50,係包括實施形態1之離心風扇1或實施形態2之離心風扇1D,所以,在渦卷部41可效率良好地上昇壓力。又,送風裝置30係可實現減少噪音。
以上之實施形態所示之構造,係表示本發明的內容的一例者,其也可與其他眾所周知之技術組合,或者,在不脫逸本發明的要旨之範圍內,可省略或變更構造的一部分。
1:離心風扇
1A:離心風扇
1B:離心風扇
1C:離心風扇
1D:離心風扇
1E:離心風扇
1F:離心風扇
1G:離心風扇
1H:離心風扇
2:風扇
2a:主板
2a1:周緣部
2b:軸部
2d:翼體
2e:吸入口
3:喇叭口
4:蝸殼
4a:側壁
4c:周壁
4c1:鼓脹部
4c2:鼓脹部
4c3:等距離部
4c4:等距離部
4c5:等距離部
4c6:等距離部
4ca:周壁
4cb:周壁
4cc:周壁
4ce:周壁
4cf:周壁
4cg:周壁
4d:縮小部
4d1:縮小部
4d2:縮小部
4d3:縮小部
5:吸入口
6:馬達
6a:輸出軸
7:殼體
9:風扇馬達
9a:馬達支撐器
10:熱交換器
16:殼體
16S:殼體壁部
16a:上表面部
16b:下表面部
16c:側面部
17:殼體吐出口
18:殼體吸入口
18a:殼體吸入口
19:分隔板
30:送風裝置
40:空調裝置
41:渦卷部
41a:渦卷開始部
41b:渦卷結束部
41c:最接近部
42:吐出部
42a:吐出口
42b:延長板
42c:擴散板
42d:第1側板
42e:第2側板
43:舌部
44:凸部
50:冷凍循環裝置
71:吸入口
72:吐出口
73:分隔板
100:室外機
101:壓縮機
102:流路切換裝置
103:室外熱交換器
104:室外風扇
105:膨脹閥
110:控制裝置
200:室內機
201:室內熱交換器
202:室內風扇
300:冷媒配管
400:冷媒配管
〔圖1]本發明實施形態1之離心風扇之立體圖。
〔圖2〕自本發明實施形態1之離心風扇的吸入口側所見之概念圖。
〔圖3〕圖2之離心風扇之B部之放大圖。
〔圖4〕表示圖3之離心風扇及比較例之離心風扇中之各角度θ與距離L之關係之圖。
〔圖5〕本發明實施形態1之離心風扇之變形例之放大圖。
〔圖6〕表示本發明實施形態1之離心風扇之變形例及比較例之離心風扇中之各角度θ與距離L之關係之圖。
〔圖7〕本發明實施形態2之離心風扇之局部放大圖。
〔圖8〕表示圖7之離心風扇及比較例之離心風扇中之各角度θ與距離L之關係之圖。
〔圖9〕本發明實施形態2之離心風扇之變形例之放大圖。
〔圖10〕表示本發明實施形態2之離心風扇之變形例及比較例之離心風扇中之各角度θ與距離L之關係之圖。
〔圖11〕自本發明實施形態3之離心風扇的吸入口側所見之概念圖。
〔圖12〕圖11之離心風扇之B2部之放大圖。
〔圖13〕圖12之B-B線剖面圖。
〔圖14〕本發明實施形態3之離心風扇之變形例1之剖面圖。
〔圖15〕本發明實施形態3之離心風扇之變形例2之剖面圖。
〔圖16〕本發明實施形態3之離心風扇之變形例3之剖面圖。
〔圖17〕本發明實施形態3之離心風扇之變形例4之剖面圖。
〔圖18〕本發明實施形態3之離心風扇之變形例5之剖面圖。
〔圖19〕表示本發明實施形態4之送風裝置之構造之圖。
〔圖20〕本發明實施形態5之空調裝置之立體圖。
〔圖21〕表示本發明實施形態5之空調裝置之內部構造之圖。
〔圖22〕本發明實施形態5之空調裝置之剖面圖。
〔圖23〕本發明實施形態5之空調裝置之變形例之剖面圖。
〔圖24〕圖23之空調裝置之變形例之C部放大圖。
〔圖25〕圖23之空調裝置之另一變形例之C部放大圖。
〔圖26〕表示本發明實施形態6之冷凍循環裝置之構造之圖。
4c1:鼓脹部
4d:縮小部
L1:距離
L2:距離
LP:距離
LS:距離
M1:第2拐點部
U1:第1拐點部
Claims (19)
- 一種離心風扇,其包括: 風扇,被旋轉驅動;以及 蝸殼,收納前述風扇, 前述蝸殼係 具有將與分流自前述風扇被吹出之氣流之舌部之邊界,當作渦卷開始部以形成渦卷狀之周壁, 在前述周壁中,當將前述周壁與前述風扇的旋轉軸間之距離成為最小之位置,定義為最接近部時, 前述周壁係具有: 縮小部,在前述風扇之旋轉方向中,被形成使得自前述渦卷開始部綿延至前述最接近部,前述周壁與前述旋轉軸間之距離係相接近;以及 鼓脹部,在前述縮小部與前述最接近部之間,前述周壁與前述旋轉軸間之距離擴大,或者,前述周壁與前述旋轉軸間之距離被形成為一定。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離心風扇,其中,前述蝸殼係 自前述渦卷開始部綿延至前述最接近部, 在前述縮小部中,被形成於前述周壁與前述風扇的外周部間之氣體之流路逐漸縮小後, 在前述鼓脹部中,前述流路係擴大。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離心風扇,其中,前述鼓脹部係 與自前述渦卷開始部綿延至前述最接近部,前述周壁以一定比例,接近前述旋轉軸之虛擬之基準周壁相比較下,往前述風扇之徑向鼓脹。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離心風扇,其中,前述周壁係 在前述渦卷開始部與前述最接近部之間,具有: 第1拐點部,成為前述周壁自接近前述旋轉軸之部分,轉變為離開之部分之邊界部;以及 第2拐點部,成為前述周壁自離開前述旋轉軸之部分,轉變為接近之部分之邊界部, 前述第2拐點部係位於前述鼓脹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離心風扇,其中,前述周壁係 自前述第1拐點部綿延至前述第2拐點部,被構成使得自前述旋轉軸逐漸離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離心風扇,其中,前述周壁係 具有在前述縮小部與前述最接近部之間,前述周壁與前述旋轉軸之距離被形成為一定之等距離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離心風扇,其中,前述周壁係 自前述渦卷開始部綿延至前述最接近部,具有: 第1拐點部,成為自前述周壁接近前述風扇的外周部之部分,轉變為前述周壁與前述風扇的外周部間之距離成為一定之部分之邊界部;以及 第2拐點部,成為自前述周壁與前述風扇的外周部間之距離成為一定之部分,轉變為接近之部分之邊界部, 前述第2拐點部係位於前述鼓脹部, 前述等距離部係被形成於前述第1拐點部與前述第2拐點部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離心風扇,其中,前述鼓脹部的前述周壁與前述旋轉軸間之距離,係小於前述渦卷開始部的前述周壁與前述旋轉軸間之距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離心風扇,其中,前述周壁係 具有自前述最接近部的內壁,往前述蝸殼的內部突出之凸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離心風扇,其中,前述凸部係 在前述風扇之旋轉軸方向,被形成於前述周壁之全部範圍。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離心風扇,其中,前述凸部係 在前述風扇之旋轉軸方向,被形成於前述周壁之一部分。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離心風扇,其中,前述凸部係 在前述風扇之旋轉軸方向,形成有複數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離心風扇,其中,前述凸部係 在前述風扇之旋轉軸方向,以一定厚度被形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離心風扇,其中,前述凸部係 在前述風扇之旋轉軸方向,被形成為依照部分而厚度不同。
- 一種送風裝置,其包括: 離心風扇,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14項中任一項所述者;以及 殼體,收容該離心風扇。
- 一種空調裝置,其包括: 離心風扇,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14項中任一項所述者;以及 熱交換器,被配置於與該離心風扇的吐出口相向之位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空調裝置,其中,更包括殼體, 前述殼體係收納前述離心風扇與前述熱交換器,具有形成有流入前述離心風扇之氣體所通過之殼體吸入口之殼體壁部, 在前述旋轉軸之垂直剖面中, 在通過前述旋轉軸,且與前述殼體壁部平行之虛擬平面部與前述殼體壁部之間,配置有前述最接近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空調裝置,其中,更包括殼體, 前述殼體係收納前述離心風扇與前述熱交換器,具有形成有流入前述離心風扇之氣體所通過之殼體吸入口之殼體壁部, 在前述旋轉軸之垂直剖面中, 當將自前述旋轉軸垂直於前述殼體壁部之線,當作基準線時,於前述基準線與前述渦卷開始部之間,配置有前述最接近部。
- 一種冷凍循環裝置,其包括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1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離心風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WOPCT/JP2018/046779 | 2018-12-19 | ||
PCT/JP2018/046779 WO2020129179A1 (ja) | 2018-12-19 | 2018-12-19 | 遠心送風機、送風装置、空気調和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024487A TW202024487A (zh) | 2020-07-01 |
TWI728415B true TWI728415B (zh) | 2021-05-21 |
Family
ID=711011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8126504A TWI728415B (zh) | 2018-12-19 | 2019-07-26 | 離心風扇、送風裝置、空調裝置以及冷凍循環裝置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994148B2 (zh) |
EP (1) | EP3901470B1 (zh) |
JP (1) | JP6984043B2 (zh) |
CN (1) | CN113195902B (zh) |
AU (1) | AU2018453648B2 (zh) |
ES (1) | ES2940739T3 (zh) |
TW (1) | TWI728415B (zh) |
WO (1) | WO202012917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D938570S1 (en) * | 2019-02-04 | 2021-12-14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Casing for blower |
USD944966S1 (en) * | 2019-02-04 | 2022-03-0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Casing for blower |
EP3815520B1 (de) * | 2019-10-29 | 2022-07-06 | Andreas Stihl AG & Co. KG | Handgeführtes bearbeitungsgerät mit radialgebläse |
US11913460B2 (en) * | 2020-03-20 | 2024-02-27 | Greenheck Fan Corporation | Exhaust fan |
JP1681183S (zh) * | 2020-07-31 | 2021-03-15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238913A1 (de) * | 1982-10-21 | 1984-04-26 | Werner Dr. 8972 Sonthofen Röhrs | Radialventilatorgehaeuse |
CN1712742A (zh) * | 2004-06-16 | 2005-12-28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离心式风扇 |
CN1966994A (zh) * | 2003-06-13 | 2007-05-23 | 美国标准国际公司 | 气流增加的倒圆的鼓风机外壳 |
TW200916663A (en) * | 2007-03-27 | 2009-04-1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Sirocco fan and air conditioner |
JP2011149328A (ja) * | 2010-01-21 | 2011-08-04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多翼遠心ファン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
CN103228929A (zh) * | 2010-11-26 | 2013-07-31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离心式鼓风机以及内置有其的带消音盒的鼓风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74599U (zh) * | 1988-11-25 | 1990-06-07 | ||
JPH09242679A (ja) * | 1996-03-06 | 1997-09-16 | Aisin Seiki Co Ltd | ベーンポンプ |
JPH09242697A (ja) | 1996-03-06 | 1997-09-16 | Akaishi Kinzoku Kogyo Kk | 送風機 |
JP2005036679A (ja) * | 2003-07-17 | 2005-02-1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送風機 |
US8591183B2 (en) * | 2007-06-14 | 2013-11-26 | Regal Beloit America, Inc. | Extended length cutoff blower |
JP6265545B2 (ja) * | 2014-07-29 | 2018-01-24 |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 シロッコ型遠心送風機 |
JP2016033338A (ja) * | 2014-07-31 | 2016-03-10 |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 遠心式送風機 |
KR101615445B1 (ko) * | 2014-08-14 | 2016-04-2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 조화기 |
US10465697B2 (en) * | 2014-10-16 | 2019-11-05 | Lg Electronics Inc. | Centrifugal fan and air conditioner having the same |
WO2016139732A1 (ja) | 2015-03-02 | 2016-09-0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シロッコファン及びこのシロッコファン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US10907655B2 (en) * | 2016-12-20 | 2021-02-0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Multiblade fan |
-
2018
- 2018-12-19 ES ES18943779T patent/ES2940739T3/es active Active
- 2018-12-19 WO PCT/JP2018/046779 patent/WO2020129179A1/ja unknown
- 2018-12-19 EP EP18943779.1A patent/EP3901470B1/en active Active
- 2018-12-19 CN CN201880100152.5A patent/CN113195902B/zh active Active
- 2018-12-19 JP JP2020560698A patent/JP6984043B2/ja active Active
- 2018-12-19 AU AU2018453648A patent/AU2018453648B2/en active Active
- 2018-12-19 US US17/287,826 patent/US11994148B2/en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7-26 TW TW108126504A patent/TWI728415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238913A1 (de) * | 1982-10-21 | 1984-04-26 | Werner Dr. 8972 Sonthofen Röhrs | Radialventilatorgehaeuse |
CN1966994A (zh) * | 2003-06-13 | 2007-05-23 | 美国标准国际公司 | 气流增加的倒圆的鼓风机外壳 |
CN1712742A (zh) * | 2004-06-16 | 2005-12-28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离心式风扇 |
TW200916663A (en) * | 2007-03-27 | 2009-04-1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Sirocco fan and air conditioner |
JP2011149328A (ja) * | 2010-01-21 | 2011-08-04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多翼遠心ファン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
CN103228929A (zh) * | 2010-11-26 | 2013-07-31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离心式鼓风机以及内置有其的带消音盒的鼓风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984043B2 (ja) | 2021-12-17 |
CN113195902A (zh) | 2021-07-30 |
US11994148B2 (en) | 2024-05-28 |
ES2940739T3 (es) | 2023-05-11 |
AU2018453648B2 (en) | 2022-10-06 |
US20210388847A1 (en) | 2021-12-16 |
AU2018453648A1 (en) | 2021-06-03 |
EP3901470B1 (en) | 2023-02-15 |
TW202024487A (zh) | 2020-07-01 |
EP3901470A4 (en) | 2021-12-29 |
CN113195902B (zh) | 2024-04-16 |
WO2020129179A1 (ja) | 2020-06-25 |
EP3901470A1 (en) | 2021-10-27 |
JPWO2020129179A1 (ja) | 2021-09-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28415B (zh) | 離心風扇、送風裝置、空調裝置以及冷凍循環裝置 | |
TWI731570B (zh) | 離心式送風機、送風裝置、空調裝置及冷凍循環裝置 | |
TWI676741B (zh) | 離心式送風機、送風裝置、空調裝置以及冷凍循環裝置 | |
TWI696789B (zh) | 離心風扇、送風裝置、空調裝置及冷凍循環裝置 | |
TWI714957B (zh) | 遠心送風機、送風裝置、空氣調和裝置及冷凍循環裝置 | |
TWI716681B (zh) | 離心式送風機、送風裝置、空調裝置以及冷凍循環裝置 | |
US11885339B2 (en) | Turbo fan, air sending device, air-conditioning device,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 |
TWI832906B (zh) | 離心式送風機、空調裝置以及冷凍循環裝置 | |
CN113195903B (zh) | 离心式鼓风机、鼓风装置、空调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 |
TWI754505B (zh) | 遠心送風機的渦形殼體、具備這個渦形殼體的遠心送風機、空氣調和裝置以及冷凍循環裝置 | |
JP7258099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