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37108B - 车辆的后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后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37108B
CN108137108B CN201680002877.1A CN201680002877A CN108137108B CN 108137108 B CN108137108 B CN 108137108B CN 201680002877 A CN201680002877 A CN 201680002877A CN 108137108 B CN108137108 B CN 1081371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width direction
vehicle width
posture
spoi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0287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37108A (zh
Inventor
中村裕辅
岩尾典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1371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371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371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371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7/00Stabilising vehicle bodies without controlling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2D37/02Stabilising vehicle bodies without controlling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by aerodynamic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1/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 B60Q1/26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1/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 B60Q1/26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 B60Q1/3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for indicating rear of vehicle, e.g. by means of reflecting surf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5/00Vehicl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streamlining
    • B62D35/007Rear spoil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3/0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 F21S43/5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characterised by aesthetic compon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decorative trim, partition walls or cov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的后部结构包括:后部灯光(6),设置于车辆的后部(1R);整流构件(3),从车宽方向中央向左右的外侧延伸。所述整流构件(3)包含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部(32)和位于车宽方向中央的中央部(31)。所述外侧部(32)至少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划分所述后部灯光(6),所述中央部(31)的上表面在比所述后部灯光(6)更位于车辆上方沿车宽方向延伸。

Description

车辆的后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后部结构,该车辆的后部结构中设有车辆的后部灯光和从车宽方向中 央向左右的外侧延伸的后扰流器等整流构件。
背景技术
车辆后部有时会设置后扰流器。这样的后扰流器为了在行驶时进行整流通常如专利文献 1所示的车辆后部结构那样被设置在车辆后部上侧面。
然而,在基于所希望实现的美观度或车载附件布置的关系而将后扰流器设置在上下划分 后灯等后部灯光的位置时,因后扰流器整体处于较低的位置而会产生不能确保空气动力性能 的问题。因此,希望能够改善这样的问题。另外,所述专利文献1中完全没有着眼于这样的 问题的内容,也没有有关为了确保所希望实现的美观度并且确保空气动力性能的具体结构的 内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公开公报US 2015/0016131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由整流构件上下划分尾灯等后部灯光的设计,确保设计自由度并 且确保空气动力性能。
本发明的车辆的后部结构包括:后部灯光,设置于车辆的后部;整流构件,从车宽方向 中央向左右的外侧延伸;其中,所述整流构件包含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部和位于车宽方 向中央的中央部,所述外侧部至少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划分所述后部灯光,所述中央部的上表 面在比所述后部灯光更位于车辆上方沿车宽方向延伸。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车辆后部的从后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2是扰流器处于下降姿势时的车辆后部的要部背视图。
图3是扰流器处于立起姿势时的车辆后部的要部背视图。
图4是扰流器处于下降姿势时的从上方所看到的车辆后侧左端部的立体图。
图5是扰流器处于立起姿势时的车辆后部的要部俯视图。
图6是扰流器处于下降姿势时的车辆后部的要部左侧视图。
图7是扰流器处于立起姿势时的车辆后部的要部左侧视图。
图8是表示后灯单元的内部结构的车辆后部的剖面略图。
图9是表示扰流器的驱动支撑装置的图(扰流器处于下降姿势时)。
图10是表示扰流器的驱动支撑装置的简略图(扰流器处于立起姿势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至图8详述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图中,箭头F表示车辆前方,箭头LE表示车宽方向的左方,箭头RI表示车宽方向的右方。
如图1至图6所示,在车辆后部1R的左右各侧安装有后灯单元2、2,在左右一对后灯单元2、2的后方设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扰流器3(相当于本发明的整流构件)。
此外,图1中的101为后窗玻璃,102为后舱盖板,103为保险杠罩面,104为后翼子板。
车辆后部1R的后灯单元2的设置部位(车辆后部1R的左右各部)上设置有通过使车身向 车辆前方凹陷而成的凹部4。凹部4在后视下从车宽方向的外端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被形 成为车宽方向的长度大于上下方向的长度的横宽形状。
此外,在车辆后部1R设置有在左右的后灯单元2、2之间亦即在左右的凹部4、4的车宽方向内端上部之间连续地将凹部4、4彼此连结的上下长度短于该凹部4的凹状部分45。由此,车辆后部1R具有如下的结构:左右的后灯单元2、2经由凹状部分45而在车宽方向 上相连(参照图3、图8)。
如图2至图7所示,在车身上的与车辆后部1R的左右两端部的后灯单元2的设置部相 当的部位形成有成为凹部4的开口部的缘部而且朝着前方延伸的延伸缘部41。
如图1至图8所示,上述的凹部4的内周面的大致全体由后灯单元2所具备的树脂制的 灯框5所形成。灯框5被形成为在后端具备开口部的有底形状。如图8所示,灯框5的前缘部与车身的所述延伸缘部41抵接。即,通过该灯框5和延伸缘部41而形成向车辆前方凹陷的有底形状的凹部4的圆滑的内周面。
此外,本实施例的凹部4的开口部没有被透镜或透明盖等覆盖,该凹部4的内部空间与 车辆外侧的空间相连通。
如图1至图7所示,后灯单元2包括作为灯光的两个后灯灯体6(6a、6b)和转向信号部 7,它们被收纳在凹部4中并且从该凹部4的车宽方向内侧向外侧排列设置。
本实施例中,车宽方向内侧的后灯灯体6(内侧后灯灯体6a)是车辆后退时点灯的倒车灯 (后退信号灯)。车宽方向外侧的后灯灯体6(外侧后灯灯体6b)是通过操作省略了图示的车内的 开关而被点灯并且在踩踏制动踏板(省略图示)时更强地被点灯的尾灯和制动灯的组合灯(尾灯 /制动信号灯)。内侧后灯灯体6a与外侧后灯灯体6b以后述的这些灯体的透镜面141朝向车 辆后方的方式在俯视下互相平行地设置。
此外,图2至图4中的符号7a、7b是作为转向信号部7的一部分而具备的叶状导光板, 转向信号部7基于方向指示灯杆被操作而对设置在后灯单元2内部的省略图示的转向信号用 光源的光进行导光而闪光。这些叶状导光板7a、7b由丙烯等透光性构件所形成。
下面,说明后灯灯体6的内部结构。左右的后灯单元2、2左右对称地形成,上述的内侧后灯灯体6a和外侧后灯灯体6b为大致相同的内部结构。因此,根据图8来对后灯灯体6 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图8模式地表示了左侧后灯单元2的内侧后灯灯体6a的纵剖面。此 外,图8是内侧后灯灯体6a的中心部被剖切后的与车宽方向正交的剖面图,此外,图8中 的后扰流器3表示处于下降姿势时的状态,后灯单元以外的车辆后部的内部结构的图示被省 略。
后灯灯体6(6a)主要包括灯具壳11、LED光源12、反射镜13、透镜14及散热器15。
灯具壳11收容反射镜13、LED光源12等,以后部比前部小径的方式形成为具备台阶部11a的有台阶的圆筒状。本实施例中,灯具壳11以其中心轴与前后方向相一致的状态安装于灯框5的底面中所形成的凹部5a(参照图8)。
LED光源12设置在后灯灯体6的前端且后视下的大致中央部,虽省略了图示,但其经 由线束等而连接于设置在后灯灯体6(6a)外侧的控制器。
反射镜13设置在LED光源12的周边,以包围该LED光源12周边的方式形成为侧视下的大致U状,以使LED光源12发出的光朝车辆后方反射。
透镜14由透明合成树脂形成为剖视下的扁平形状,以封盖灯具壳11的后端的开门部的 方式被安装。
散热器15在后灯灯体6的外侧且LED光源12的前方与该LED光源12对应地设置, 具有作为向周围释放从LED光源12发出的热的散热部的功能。
如图1所示,所述后扰流器3是在车辆后部1R在车宽方向的大致全长范围延伸的树脂 制的板状构件。如图1至图7所示,后扰流器3左右对称的形成,其一体地具有:位于车宽方向中央侧的中央部31;位于比该中央部31更靠车宽方向的两外侧且低于中央部31的位置的外侧部32、32;连结上述各部的连结部33。后扰流器3形成为中央部31、连结部33 及外侧部32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均大于上下方向的厚度且整体上车宽方向的长度较长的板状。如图2、图4及图6所示,这样的后扰流器3以能够在下降姿势Pd和立起姿势Pu之间位 移的方式构成,所述下降姿势Pd为后扰流器3下降到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划分后灯灯体6的 位置时的姿势,所述立起姿势Pu如图3及图7所示为相对于下降姿势Pd立起的姿势。
如图1、图2、图4及图6所示,后扰流器3的外侧部32在该后扰流器3处于下降姿势Pd的状态时以横过后灯单元2的方式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至该后灯单元2的车宽方向的外端。
详细而言,后扰流器3的外侧部32以后视下上下划分(横过)设置在后灯灯体6(内侧后灯 灯体6a及外侧后灯灯体6b,相当于本发明的后部灯光)后端的透镜面141的方式延伸(参照 同图)。由此,后扰流器3的外侧部32以能够从外侧部32的上方及下方的双方直接视角辨 认到后灯灯体6的透镜面141亦即后灯灯体6的闪烁的方式设置(参照图2、图4)。
更详细而言,后扰流器3的外侧部32以后视下透镜面141中的相对于该外侧部32位于 下侧的下侧部分141d的上下方向长度大于相对于该外侧部32位于上侧的上侧部分141u的 上下方向长度的方式(Hd>Hu)设置(参照图2、图8)。
即,如图8所示,外侧部32以后视下在比后灯灯体6所具备的透镜面141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更上方处将该透镜面141上下划分的方式设置。
此外,在后扰流器3被设置于下降姿势Pd的状态下,外侧部32以俯视下相对于凹部4 的开口部进入到其内侧的状态从后方与透镜面141相向(参照图6、图8)。
这样的外侧部32虽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亦即具有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但后灯灯体6的 透镜面141中的位于外侧部32下方的下侧部分141d被设置为能够在后视下被直接视角辨 认(参照图2)。
此处,若采用与如本实施例那样使透镜面141朝着车辆后方设置的结构不同的结构例如 采用以透镜面141朝向后斜上方的方式而使透镜14以仰角设置的结构(省略图示)时,透镜面 141中的下侧部分141d在俯视下与外侧部32重叠,有可能导致例如不能从后斜上方视角辨 认到该部分。然而,由于相对于外侧部32位于下侧的下侧部分141d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于 上侧部分141u,因此,下侧部分141d的除了上述重叠部分的其余的部分能够从后斜上方或 上方直接被视角辨认。
如图1、图2及图3所示,后扰流器3的中央部31位于与车宽方向上的左右一对后灯单元2、2的大致两者之间的部分相当的位置,至少该中央部31的上表面不仅在立起姿势 Pu的状态下而且在下降姿势Pd的状态下部在位于比后灯灯体6的透镜面141更上方的高 度位置处沿车宽方向延伸(参照图2)。
而且,后扰流器3的中央部31在下降姿势Pd的状态下,如图6所示,位于保险杠罩面103的上端部的位置,从后舱盖板102的后端向后方突出,所述保险杠罩面103形成车辆后部1R的后表面。
如图2及图6所示,上述的后扰流器3的中央部31及外侧部32的各上表面均以越往车 宽方向外侧其高度越低且越往车辆后方其高度越低的方式形成为向下方渐渐倾斜的圆滑的弯 曲面。
此外,连结部33以将中央部31与设置在比该中央部31在车宽方向外侧更低的位置处 的外侧部32连结的方式形成为越往车宽方向外侧高度越低的倾斜的圆滑的台级形状(参照图 1、图2、图6),并且以随着向后方延伸而渐渐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参照图4至图 6)。
如图9及图10所示,上述的后扰流器3被驱动支撑装置20(相当于本发明的驱动装置) 可变更姿势地支撑,该姿势为下降姿势Pd和立起姿势Pu中的任一姿势。
驱动支撑装置20的大致全体被组装于车辆后部1R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31,驱动支撑 装置20以使后扰流器3能够在下降姿势Pd和立起姿势Pu之间位移的方式从下侧支撑后扰 流器3的中央部31。
有关驱动支撑装置20的一实施方式,利用图9及图10所示的模式图进行说明。驱动支 撑装置20主要包括基台21、臂安装支架22、支撑臂23及伸缩支撑臂24。
此外,图9是模式地表示了图5中的A-A线剖面处的驱动支撑装置的结构说明图,图9 及图10分别为后扰流器处于下降姿势时和处于立起姿势时的剖视图。不过,在该图中,省略了驱动支撑装置以外的车身内部的结构的图示。此外,在车辆后部1R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左右各侧各具备一对的支撑臂23和伸缩支撑臂24,后扰流器3由共计四个支撑臂23、24所支撑。然而,在图9及图10中,仅图示了车宽方向的左右各侧中的一侧的支撑臂23及伸 缩支撑臂24。
在车身侧设置有引导构件27(参照图9),由板状构件构成的所述基台21以能够相对于车 辆后部1R向后方突出或退回的方式被该引导构件27(参照图9)滑动自如地支撑。
基台21上沿着其滑动方向安装有齿条25,在车身侧安装有与该齿条25啮合的小齿轮 26以及驱动小齿轮26转动的基台滑动用马达28。由此,基台21被驱动。
臂安装支架22具有能够支持支撑臂23及伸缩支撑臂24的刚度,通过形成在外端的凸 缘22a而与基台21的上表面一体地被紧固。
伸缩支撑臂24包括:臂伸缩用马达241;螺杆轴242(参照图10);位于臂伸缩用马达241与螺杆轴242之间,将臂伸缩用马达241的驱动力传递给螺杆轴242的突台部244(耦合);随着螺杆轴242的转动而螺入螺出的螺母构件245。
支撑臂23是与作为主动连杆的伸缩支撑臂24的摆动连动而摆动的从动连杆。
支撑臂23及伸缩支撑臂24的上端部经由枢装部23u、24u而分别连结于后扰流器3的 下表面的前后各部。即,伸缩支撑臂24、螺母构件245的上端连结于后扰流器3的下表面。
另一方面,支撑臂23及伸缩支撑臂24的下端部经由枢装部23d、24d而分别连结于安 装支架的前后各部。这样,支撑臂23及伸缩支撑臂24经由臂安装支架22而连结于基台21。
通过上述的驱动支撑装置20来使后扰流器3从图9所示的下降姿势Pd的状态往图10 所示的立起姿势Pu位移时,基于基台滑动用马达28的驱动,小齿轮26转动,基于该小齿轮26和齿条25,基台21从车辆后部1R向外侧后方直线前进。由此,后扰流器3从凹部4 向车辆后方离开间隔。
此后,基于臂伸缩用马达241的驱动,螺杆轴242转动,从而螺母构件245直线前进,随此,伸缩支撑臂24伸长。基于伸缩支撑臂24的伸长,支撑臂23和伸缩支撑臂24互相连 动而相对于基台21立起地在左侧视下绕逆时针方向摆动,通过支撑臂23和伸缩支撑臂24 从下侧上推后扰流器3。由此,后扰流器3一边向车辆上方移动一边位移到立起姿势Pu的 位置(参照图7)。
此处,若着眼于后扰流器3的外侧部32时,外侧部32基于后扰流器3从下降姿势Pd位移到立起姿势Pu而以从凹部4向后上方离开间隔的方式位移。
即,如图2及图6所示,在后扰流器3处于下降姿势Pd的状态下,被设置在上下划分后灯灯体6的高度上的外侧部32在后扰流器3处于立起姿势Pu的状态下,如图2及图7 所示,被设置在相对于凹部4的上缘部4u向上方且后方离开间隔的位置。
换言之,外侧部32在立起姿势Pu下被设置在比后灯灯体6更上方的位置。即,本实施 例中,外侧部32在立起姿势Pu下被设置在比后灯灯体6的透镜面141的上端更上方的位置(参照图3)。
另一方面,若着眼于后扰流器3的中央部31时,中央部31在后扰流器3处于下降姿势 Pd的状态下被设置为在侧视下从后舱盖板102的后端且保险杠罩面103的上端向后方延出(参照图6),而在后扰流器3处于立起姿势Pu的状态下被设置为从后舱盖板102向上方且从 保险杠罩面103向后方离开间隔(参照图7、图10)。即,在后扰流器3的中央部31的下表面和后舱盖板102之间形成在前后方向连通的空间A。此外,后扰流器3的中央部31及外 侧部32在该后扰流器3处于立起姿势Pu的状态下成为越往车辆前方高度越低的倾斜姿势 (参照图6)。
此外,使后扰流器3从立起姿势Pu向下降姿势Pd位移时,进行与使该后扰流器3从上述的下降姿势Pd向立起姿势Pu位移时的动作相反的动作。即,使伸缩支撑臂24收缩而 往下方移动,之后,使基台21退回到车辆后部1R的内部。
本实施例中,后扰流器3在车辆停车时保持于下降姿势Pd,随着车辆行驶,其基于上 述的驱动支撑装置20被自动地驱动而姿势被变更到立起姿势Pu。此外,作为对车辆的行驶 和停止进行检测的手段,例如可根据加速踏板有无被踩踏来进行检测,不过,该检测手段的 具体结构并没有特别的限定。
该实施例的车辆的后部结构设置有:后灯灯体6(6a、6b),作为后部灯光而被设置于车 辆后部1R所设的后灯单元2;后扰流器3,作为整流构件而从车宽方向中央向左右的外侧延 伸;其中,该后扰流器3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部32至少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划分后灯灯体6, 而且在车宽方向中央侧的中央部31,至少该中央部31的上表面在后灯灯体6的车辆上方延 伸。
根据上述结构,在后扰流器3处于下降姿势Pd的状态下,在改善空气动力特性方面上 有效的后扰流器3的车宽方向中央侧的中央部31以至少其上表面在后灯灯体6的车辆上方 延伸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确保空气动力性能。
另一方面,后扰流器3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部32以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划分后灯灯体6且 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确保设计自由度和提高美观度,实现所希望的设计。
因此,根据上述结构,即使在后扰流器3被设计为由外侧部32上下划分后灯灯体6那 样的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后扰流器3的中央部31处确保空气动力性能,由此,能够确保设计自由度和确保空气动力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设置有作为驱动后扰流器3的驱动装置的驱动支撑装置20,该 驱动支撑装置20在车辆行驶时使后扰流器3位移到后灯灯体6的上方(参照图3、图7)。
根据上述结构,在车辆行驶时将后扰流器3设为立起姿势Pu,至于该后扰流器3的外 侧部32,只要使其位移到后灯灯体6的上方,便能够对从后舱盖板102上或从后翼子板104 上流往后灯灯体6的行驶风进行整流。因此,能够提高行驶时的后扰流器3的外侧部32的 空气动力性能。
此外,在车辆行驶时通过驱动支撑装置20的驱动来使后扰流器3位移到后灯灯体6的 上方,能够省略使后扰流器位移的劳力,并且能够预防忘记位移的情况,因此,能够切实地 提高外侧部32的空气动力性能。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后扰流器3中连结外侧部32与中央部31的连结部33以俯视下越往车辆后方越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参照图3至图6)。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连结部33以俯视下越往车辆后方越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 因此,在将后扰流器3发为立起姿势Pu的状态下,在从后扰流器3的中央部31与车辆后 部1R的车身之间的空间A导入行驶风时,后扰流器3的中央部31的车辆前方端部的车宽方向长度长于中央部31的车辆后方端部的车宽方向长度。因此,能够容易地导入更多的行驶风,且容易将在连结部33的附近流动的行驶风引入,因而能够更有效抑制车宽方向中央侧的负压。
此外,即使在后扰流器3处于下降姿势Pd的状态下,由于后扰流器3的中央部31从保 险杠罩面103的上端向后方延出(参照图3、图5),因此,能够使行驶风流往后方,有效地改 善空气动力特性。而且,由于连结部33以俯视下越往车辆后方越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 倾斜,因此,后扰流器3不仅在中央部31处而且在包含连结部33处也能够有效地使行驶风 流往后方,由此改善空气动力特性。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外侧部32以后视下越往车宽方向外侧或越往车辆后方 而高度越低的方式形成(往车辆下方下降)(参照图2、图6、图8)。
根据上述结构,在下降姿势Pd下,外侧部32的上表面在后视下成为越往车宽方向外侧 或越往车辆后方而高度越低的形状,因此,即使冰雪或雨水、泥尘等落下到外侧部32的上 表面,也能够抑制其附着或停留等,从而能够抑制后灯灯体6的被视角辨认性能的下降。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的结构。
例如,本发明的凹部并不限于如上述的实施例的后灯单元2那样在车辆后部1R且在以 向车辆前方凹陷的方式形成的凹部4中排列设置两个后灯灯体6及转向信号部7的结构,后 灯灯体6的个数也可以是2以外的个数,或者,后灯单元2也可以采用如乘用车等中所采用 的具备形成车身表面局部的壳体或透镜的一般的结构。
此外,上述的本实施例中,后扰流器3采用了基于车辆的停车或行驶而在下降姿势Pd 与立起姿势Pu之间进行姿势变更的结构,不过,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后扰流器3也可以采用根据车辆自身的状态来进行姿势变更的结构,例如在检测到行驶速度为指定速度以上的情况时自动地从下降姿势Pd变更到立起姿势Pu等。而且,还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检测后续车辆或步行者等自身车辆周边的状态和从基础设施接收信息,据此来进行姿势变更(例如, 在判断到需要向后续车辆的乘员或步行者报告自身车辆的状态时,使扰流器3从下降姿势Pd 自动地变更到立起姿势Pu)。
此外,本实施例中,驾驶员也可以有选择地将姿势变更为下降姿势Pd和立起姿势Pu。 此时,可采用如下的结构:驾驶员例如通过操作车室内所具备的遥控或操作仪表板或中控台 等上所设置的开关而能够任意地进行姿势变更。此外,进行姿势变更的结构没有特别的限定, 或者也可以不设置驱动装置而按照乘员的喜好而在行驶前以手动来进行姿势变更等。
以上所说明的本发明总结如下。
本发明的车辆的后部结构包括:后部灯光,设置于车辆的后部;整流构件,从车宽方向 中央向左右的外侧延伸;其中,所述整流构件包含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部和位于车宽方 向中央的中央部,所述外侧部至少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划分所述后部灯光,所述中央部的上表 面在比所述后部灯光更位于车辆上方沿车宽方向延伸。
根据上述结构,即使整流构件以上下划分后部灯光的方式而被设置时,也能够在整流构 件中划分后部灯光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处确保空气动力性能。由此,能够确保设计自由度和确 保空气动力性能。
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驱动装置,驱动所述整流构件;其中,所述驱动装置 在车辆行驶时使所述整流构件位移到所述后部灯光的上方。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提高行驶时的所述整流构件的外侧部的空气动力性能。
此外,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整流构件还包含连结所述外侧部与所述中央部的连 结部,所述连结部以俯视下越往车辆后方越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车宽方向中央侧的负压。
此外,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外侧部以后视下越往车宽方向外侧或越往车辆后方 其高度越低的方式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因积雪或泥尘附着于所述整流构件等而导致的所述后部灯光的 被视角辨认性能的下降。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对于设有车辆的后部灯光和从车宽方向中央向左右外侧延伸的后扰流 器等整流构件的车辆的后部结构具有实用性。

Claims (3)

1.一种车辆的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部灯光,设置于车辆的后部;
整流构件,从车宽方向中央向左右的外侧延伸;以及
驱动装置,驱动所述整流构件,
所述后部灯光是后端具有透镜的尾灯/制动信号灯,
所述整流构件包含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部和位于车宽方向中央的中央部,
所述驱动装置使所述整流构件变更姿势,在车辆停车时使所述整流构件采取下降姿势,在车辆行驶时使所述整流构件采取比所述后部灯光更位于上方的立起姿势,
所述外侧部在所述下降姿势时,延伸设置到比所述后部灯光中的所述透镜的透镜面更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并且至少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划分所述透镜面,
所述中央部的上表面在比所述后部灯光更位于车辆上方沿车宽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整流构件还包含连结所述外侧部与所述中央部的连结部,
所述连结部以俯视下越往车辆后方越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部以后视下越往车宽方向外侧或越往车辆后方其高度越低的方式形成。
CN201680002877.1A 2015-10-26 2016-10-20 车辆的后部结构 Active CN1081371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09764A JP6311691B2 (ja) 2015-10-26 2015-10-26 車両の後部構造
JP2015-209764 2015-10-26
PCT/JP2016/081094 WO2017073451A1 (ja) 2015-10-26 2016-10-20 車両の後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37108A CN108137108A (zh) 2018-06-08
CN108137108B true CN108137108B (zh) 2020-07-31

Family

ID=586301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02877.1A Active CN108137108B (zh) 2015-10-26 2016-10-20 车辆的后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179614B2 (zh)
JP (1) JP6311691B2 (zh)
CN (1) CN108137108B (zh)
DE (1) DE112016000617T5 (zh)
WO (1) WO20170734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518233B1 (ko) * 2016-11-15 2023-04-0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리어 범퍼의 가변 스포일러 장치
KR102518234B1 (ko) * 2016-11-15 2023-04-0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리어 범퍼의 가변 스포일러 장치
DE112018000342T5 (de) * 2017-01-10 2019-10-02 Ryan Leonard Joshua Aerodynamische Fahrzeugstrukturen
US10618572B2 (en) * 2017-05-18 2020-04-14 Kubota Corporation Vehicle having a load carrying deck and attachment device for the same
US10220892B1 (en) * 2017-08-24 2019-03-0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ctive hybrid spoiler for a motor vehicle
US20200114985A1 (en) * 2018-10-10 2020-04-1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erodynamic wing assembly
JP7343835B2 (ja) * 2019-09-20 2023-09-13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構造
JP7375660B2 (ja) * 2020-04-02 2023-11-0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2022124013A (ja) * 2021-02-15 2022-08-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整流装置
JP7157189B2 (ja) * 2021-02-18 2022-10-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ポイラ構造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19489U (zh) * 1987-01-30 1988-08-02
WO2006119746A1 (de) * 2005-05-11 2006-11-16 Webasto Ag Luftleitvorrichtung eines fahrzeugs
CN101045471A (zh) * 2006-03-28 2007-10-03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用于汽车的导流装置
WO2008041757A1 (fr) * 2006-09-28 2008-04-10 Yoshiaki Takida Dispositif fonctionnel pour une automobile
EP1935765A2 (de) * 2006-12-18 2008-06-25 HS Genion GmbH Luftleitvorr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
CN103342137A (zh) * 2013-07-09 2013-10-09 大连理工大学 气流调节式汽车尾部扰流板
CN203528618U (zh) * 2013-11-17 2014-04-09 杨驰 汽车隐藏式自动升降尾翼
CN104276221A (zh) * 2013-07-11 2015-01-14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用于车辆、尤其用于机动车辆的后部扰流器安排
CN104787132A (zh) * 2015-05-15 2015-07-22 傅晓琳 一种车尾空气动力学辅助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511134A1 (en) * 2011-04-13 2012-10-17 Volvo Car Corporation Vehicle Light Unit
DE102012112145A1 (de) * 2012-12-12 2014-06-26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Beleuchtungsvorrichtung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19489U (zh) * 1987-01-30 1988-08-02
WO2006119746A1 (de) * 2005-05-11 2006-11-16 Webasto Ag Luftleitvorrichtung eines fahrzeugs
CN101045471A (zh) * 2006-03-28 2007-10-03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用于汽车的导流装置
WO2008041757A1 (fr) * 2006-09-28 2008-04-10 Yoshiaki Takida Dispositif fonctionnel pour une automobile
EP1935765A2 (de) * 2006-12-18 2008-06-25 HS Genion GmbH Luftleitvorr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
CN103342137A (zh) * 2013-07-09 2013-10-09 大连理工大学 气流调节式汽车尾部扰流板
CN104276221A (zh) * 2013-07-11 2015-01-14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用于车辆、尤其用于机动车辆的后部扰流器安排
CN203528618U (zh) * 2013-11-17 2014-04-09 杨驰 汽车隐藏式自动升降尾翼
CN104787132A (zh) * 2015-05-15 2015-07-22 傅晓琳 一种车尾空气动力学辅助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37108A (zh) 2018-06-08
DE112016000617T5 (de) 2017-10-19
US10179614B2 (en) 2019-01-15
JP6311691B2 (ja) 2018-04-18
JP2017081295A (ja) 2017-05-18
US20170274944A1 (en) 2017-09-28
WO2017073451A1 (ja) 2017-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37108B (zh) 车辆的后部结构
CN108137107B (zh) 车辆的后部结构
CN108136957B (zh) 车辆的后部结构
CN106696819B (zh) 警示车辆车门开启的系统和方法
CN1680131A (zh) 汽车仪表板构造
US9150152B2 (en) Lighted vehicle cargo area arrangement
CN102287735B (zh) 灯具及机动二轮车
CN101486367A (zh) 跨骑式车辆
MX2007011203A (es) Dispositivo de faro para motocicleta.
JP2014169086A (ja) リヤアンダーミラー
CN1590690A (zh) 车辆的滑动门支撑结构
US11815595B2 (en) Vehicle sensor mounting structure and vehicle sensor bracket set
CN102582507A (zh) 一种自适应车灯转向系统及汽车
JP4961487B2 (ja) 車両の後方確認装置
US7618169B1 (en) Light projecting rear view mirror apparatus
CN101712294A (zh) 机动二轮车的头灯装置
JP2005059822A (ja) アウターミラー
JP3436359B2 (ja) 車両用サイドバイザー
CN109823170B (zh) 油门踏板组件和车辆
CN2811749Y (zh) 一种车辆前照灯调光装置的驱动结构
CN201484517U (zh) 正三轮摩托车驾驶室
JP2946824B2 (ja) 車両用ハイマウントストップランプ配設構造
JP2007203979A (ja) ドアバイザーおよび自動車
TWI296981B (zh)
RU44965U1 (ru) Наружное двойное зеркало заднего вид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