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600C - 粘性流体供应控制装置及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粘性流体供应控制装置及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600C
CN1080600C CN98103366A CN98103366A CN1080600C CN 1080600 C CN1080600 C CN 1080600C CN 98103366 A CN98103366 A CN 98103366A CN 98103366 A CN98103366 A CN 98103366A CN 1080600 C CN1080600 C CN 1080600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scous fluid
pressure
carrier pipe
delivery pump
out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81033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07963A (zh
Inventor
房间正树
中川修
佐藤英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wasaki Motors Ltd
Original Assignee
Kawasaki Jukogy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wasaki Jukogyo KK filed Critical Kawasaki Jukogyo KK
Publication of CN12079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079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060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600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APPARATU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05C1/00 - B05C9/00
    • B05C11/10Storage, supply or control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Recovery of excess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 B05C11/1002Means for controlling supply, i.e. flow or pressure,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to the applying apparatus, e.g. val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APPARATU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05C1/00 - B05C9/00
    • B05C11/10Storage, supply or control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Recovery of excess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 B05C11/1002Means for controlling supply, i.e. flow or pressure,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to the applying apparatus, e.g. valves
    • B05C11/1007Means for controlling supply, i.e. flow or pressure,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to the applying apparatus, e.g. valves responsive to condition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 B05C11/1013Means for controlling supply, i.e. flow or pressure,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to the applying apparatus, e.g. valves responsive to condition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responsive to flow or pressure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Coating Apparatus (AREA)
  • Application Of Or Painting With Fluid Materials (AREA)
  • Spray Control Apparatus (AREA)
  •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Abstract

一种能够减少输送泵初级侧压力与其次级恻压力之问差值而减少输送泵内部泄漏的粘性流体供应控制装置,包括:粘性流体供应源22;输出嘴24;输送泵26;检测输送泵26初级侧压力的第一压力传感器;检测输送泵26次级侧压力的第二压力传感器;及控制压力调节装置34动作的压力调节控制装置92。压力调节控制装置92控制压力调节装置34的动作而使得输送系26的初级侧压力集中于其次级侧压力上。

Description

粘性流体供应控制 装置及其方法
本发明涉及控制粘性流体由粘性流体供应源向输出嘴的供应的装置及方法。
例如,日本实用新型公报平3-123557号中公开了一种粘性流体供应控制装置。已知的供应控制装置具有如图10所示的基本结构,例如包括:一用于供应如涂料等的粘性流体的粘性流体供应源2;一用于输出粘性流体的输出嘴4;以及一用于将粘性流体自粘性流体供应源2输送到输出嘴4的输送泵6。粘性流体供应源2和输送泵6通过第一输送管8相连接。输送泵6和输出嘴4通过第二输送管10相连接。第一输送管8上配备有一调节器12,此调节器12用于控制通过第一输送管8的粘性流体的压力、也就是输送流量。第二输送管10上配备有一压力检测传感器14,用于检测通过第二输送管10的粘性流体的压力。检测信号由压力检测传感器14送入控制装置16。控制装置16根据压力检测传感器14送来的检测信号来控制调节器12的动作。结果,使通过第一输送管8的粘性流体的压力得到控制。
在这种已知的供应控制装置中,粘性流体压力是通过一简单回路进行控制的,从而使得第二输送管10中的粘性流体的压力、即粘性流体的输出值相当于第一输送管8中的粘性流体的压力值、即粘性流体输入值。因此,例如如图11中(a)所示,当输出嘴4输出少量粘性流体时,输送泵6内的粘性流体压力却并不显著增大。因而,第二输送管10中的粘性流体的压力也不显著增大,以便保持第一和第二输送管8和10内粘性流体的平衡。然而,例如如图11中(b)所示,如果输出嘴4输出的粘性流体量增加,则通过输送泵6的粘性流体压力也增大。从而,第二输送管10内的粘性流体压力也趋于增大。当第二输送管10内的粘性流体压力如此增大时,控制装置16对调节器12进行控制,使得此增大的压力相当于第一输送管8内的粘性流体的压力。结果,第一和第二输送管8和10中粘性流体压力的增大由图11(b)中实线所示的状态变为虚线所示的状态,进而又变为短划线所示的状态。因此,当粘性流体压力失去平衡且当粘性流体压力增大(或降低)时,粘性流体的压力便无限增大(或无限减少),从而使得第一和第二输送管8和10内的粘性流体的压力无法控制。
美国专利US3584977公开了一种通过串联的泵计量液体的方法,第一、第二齿轮泵串联在液体源和容器之间,第一齿轮泵14由电机18驱动,而电机18的速度由电机控制装置22控制。第二泵16由电机24控制,电机24的速度由控制单元26调整,压力传感器28,30分别连接到泵16的上、下游,其信号传递给转换器32,34,而将液压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这些信号依次经线36,38至合适的比较器40,当两信号有差别时,向电机控制装置发出校正信号,使电机加速或减速,从而使第二齿轮泵16的压差保持恒定。在该专利中,尽管在泵14和16之间的管线上连接有压力蓄能器44来减小瞬时压力变化的影响,但该蓄能器所实现的压力调节是不精确的,使得在粘性流体压力暂时性迅速上升(或下降)时,泵16的初级侧和次级侧仍存在压力差,从而增加泵的内部泄漏。
在此粘性流体供应控制装置中,如果粘性流体的温度发生变化,则由输出嘴输出的粘性流体量也要发生变化,从而使得无法准确地输出预定量的粘性流体。例如,当上午或下午开始工作时,粘性流体已在输出嘴处停留一段时间,且温度下降。在这种状态下,如果粘性流体自输出嘴输出,则由于粘性流体的粘度增大(硬化),使得输出的粘性流体量比通常小。
为了消除此类缺陷,例如,可在输出嘴处设置一加热器,以将输出嘴处的粘性流体加热到一预定温度。但使用加热器使电线易损。因此,最好实现一种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来加热粘性流体的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粘性流体供应控制装置,它能够减少输送泵初级侧压力与其次级侧压力之间的差值,从而减少输送泵的内部泄露。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粘性流体供应控制装置,它能够减少使输送泵定量性能劣化的输送泵磨损。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粘性流体供应控制装置,它利用比较简单的结构,便能抑制输出的粘性流体量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通常是输出量的减少,有时是输出量的增加)。
本发明第一方面所涉及的是一种粘性流体供应控制装置,它包括:一个用于供应粘性流体的粘性流体供应源;一个输出粘性流体的输出嘴;一个将粘性流体从粘性流体供应源输送到输出嘴的输送泵;一个将粘性流体供应源连接输送泵的第一输送管;一个将输送泵连接到输出嘴上的第二输送管;设置在第一输送管上、用来调节通过第一输送管的粘性流体输送压力的压力调节装置;用于检测第一输送管中粘性流体压力的第一压力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第二输送管中粘性流体压力的第二压力检测装置;以及根据第一和第二压力检测装置获得的检测值控制压力调节装置动作的压力调节控制装置,其中,压力调节控制装置控制压力调节装置的动作,使得输送泵的初级侧压力,在第一和第二压力检测装置所获得的检测值的基础上,集中于其次级侧压力上;并且,在其第一输送管上设置有用于暂存第一输送管中粘性流体的缓冲装置,且该缓冲装置的驱动压力由压力调节控制装置进行控制,从而使第一输送管和缓冲装置中的粘性流体压力基本上互相相等。
根据本发明,压力调节控制装置控制压力调节装置的动作,使得输送泵的初级侧压力集中于其次级侧压力上。结果,输送泵的初级侧压力与其次级侧压力被控制为几乎互相相等。从而,输送泵的初级侧压力与其次级侧压力之间的差值显著降低,且输送泵的内部泄漏减少。因此基本能够消除内部泄漏的不良影响。
根据本发明,缓冲装置设置于第一输送管上。因此,必要时,它可以缓冲第一输送管中粘性流体压力的变化,例如,当粘性流体从输出嘴开始输出时,由输送泵反转引起的压力升高以及由输送泵快速正转引起的压力下降。
本发明第二方面所涉及的粘性流体供应控制装置,其中,压力调节控制装置包括一个用于供应压缩空气的压缩空气供应源,以及用于调节自压缩空气供应源送入到压力调节装置及缓冲装置中的压缩空气压力的空气压力调节装置,空气压力调节装置根据第一及第二压力检测装置所获得的检测值,对由压力调节装置调节的输送压力以及缓冲装置的驱动压力进行调节。
根据本发明,压力调节装置和缓冲装置的驱动由共同的压缩空气进行控制,而由压力调节装置所得到的输送压力和缓冲装置的驱动压力则由经空气压力调节装置控制的空气压力来进行调节。因此,比较容易控制。
本发明第三方面所涉及的粘性流体供应控制装置,其中,在输送泵的输出口附近设置有第二压力检测装置。
根据本发明,在输送泵的输出口附近设置有第二压力检测装置。因此,当粘性流体自输出嘴输出时,能够对第二输送管中的粘性流体压力变化进行高可靠性地检测。
本发第四方面所涉及的是一种粘性流体供应控制装置,它包括:一个用于供应粘性流体的粘性流体供应源;一个用于输出粘性流体的输出嘴;一个将粘性流体自粘性流体供应源输送到输出嘴的输送泵;一个将粘性流体供应源连接到输送泵的第一输送管;一个将输送泵连接到输出嘴的第二输送管;设置于第一输送管上、用于调节通过第一输送管的粘性流体的输送压力的压力调节装置;以及用于控制输送泵动作的泵驱动控制装置,其中,泵驱动控制装置对输送泵进行控制,使得其在粘性流体不从输出嘴输出的嘴关闭状态下,旋转力基本上为零。
根据本发明,泵控制装置对输送泵进行控制,使得在输出嘴关闭状态下,其旋转力基本上为零。因此,输送泵在初级侧压力和次级侧压力之间压差所造成的粘性流体流动作用下自由旋转。因此,允许粘性流体从第一输送管自由流入第二输送管或相反。因此,可显著减少输送泵内部的机械磨损。
本发明第五方面所涉及的粘性流体供应控制装置,其中,第一输送管和第二输送管通过一个用于对输送泵起旁路作用的旁通管互相连接,该旁通管配备有一个管道开关阀,此管道开关阀在输出嘴关闭时打开,第一输送管与第二输送管通过旁通管相连通。
根据本发明,输出嘴关闭时,第一输送管与第二输送管通过对输送泵起旁路作用的旁通管相连通。因此,如果第一输送管和第二输送管之间存在压差,粘性流体则流过旁通管。因此,允许粘性流体通过旁通管从第一输送管自由流入第二输送管或相反。因此能够显著降低输送泵内的机械磨损。
本发明第六方面所涉及的粘性流体供应控制装置,其中,输送泵被驱动,输送泵通过一个减速齿轮与一电动机相连,减速齿轮为球形减速齿轮。
根据本发明,电动机输出的用于使输送泵旋转的旋转力通过球形减速齿轮传送到输送泵。球形减速齿轮具有较小的起动力矩。从而输送泵易于进行自由旋转,且易于在粘性流体的作用下进行旋转。
本发明第七方面所涉及的是一种粘性流体供应控制装置,它包括:一用于供应粘性流体的粘性流体供应源;一用于输出粘性流体的输出嘴;一用于将粘性流体自粘性流体供应源输送到输出嘴的输送泵;一用于将粘性流体供应源连接到输送泵的第一输送管;一用于将输送泵连接到输出嘴的第二输送管;设置于第一输送管上、用于调节通过第一输送管的粘性流体输送压力的压力调节装置;用于控制输送泵动作的泵驱动控制装置;用于实现温度补偿的装置。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所涉及的粘性流体供应控制装置,其中实现温度补偿的装置包括:一用于对输送泵起旁路作用的、将第一输送管连接到第二输送管上的旁通管;以及一个设置于旁通管上的管道开关阀,其中,管道开关阀在输出嘴不输出粘性流体的输出嘴关闭状态下是打开的,且第一输送管与第二输送管通过旁通管相连通。
根据本发明,输出嘴关闭时,第一输送管和第二输送管通过对输送泵起旁路作用的旁通管相连通。因此,如果第一输送管和第二输送管之间存在压差,粘性流体则流过旁通管。从而允许粘性流体自第一输送管自由流入第二输送管或相反。结果可显著降低输送泵内部的机械磨损。
本发明第九方面所涉及的粘性流体供应控制装置,其中,泵驱动控制装置沿输送方向的反方向旋转输送泵,从而使得第二输送管中的粘性流体压力在粘性流体自输出嘴输出之前变为输出准备压力,从而使第二输送管中的粘性流体压力低于输出压力。
根据本发明,粘性流体自输出嘴输出之前,输送泵反向旋转,且粘性流体相反地自第二输送管流向第一输送管。因此,第二输送管中的粘性流体压力降低,粘性流体压力保持在输出准备压力上。因此,能够避免大量粘性流体自输出嘴快速输出。进而,粘性流体利用一输送泵反转的简单结构即能保持在输出准备压力上。
本发明第十方面所涉及的粘性流体供应控制装置,其中实现温度补偿的装置包括:一用于将第一输送管连接到第二输送管的旁通管;以及一个设置于旁通管上的管道开关阀,其中,管道开关阀在粘性流体自输出嘴输出之前的输出准备期间,保持在打开状态,在输送泵的驱动作用下,自第一输送管输送到第二输送管中的粘性流体通过旁通管返回到第一输送管。
根据本发明,用于将第一输送管连接到第二输送管上的旁通管在输出准备期间接通。因此来自第一输送管的粘性流体在输送泵的驱动下流入第二输送管中。如此输送的粘性流体又通过旁通管回流到第一输送管。因此,导致粘性流体循环流动。通过粘性流体的这种循环流动,粘性流体放出的热量使进行粘性流体循环的部分、也就是输送泵等部分的温度升高。因此能够消除因粘性流体温度下降所造成的损害。
本发明第十一方面所涉及的粘性流体供应控制装置,其中实现温度补偿的装置包括:一用于将输出嘴连接到粘性流体供应源上的回流管;以及一个设置于回流管上的管道开关阀,其中,管道开关阀在粘性流体自输出嘴输出之前的输出准备期间,保持在打开状态,且在输送泵驱动下自第一输送管通过第二输送管输送到输出嘴处的粘性流体又通过回流管回流到粘性流体供应源。
根据本发明,用于将输出嘴连接到粘性流体供应源的回流管在输出准备期间接通。因此由第一输送管通过输送泵和第二输送管输送的粘性流体通过回流管回流到粘性流体供应源。因此,来自粘性流体供应源的粘性流体循环流动。通过粘性流体的这种循环流动,粘性流体放出的热量进行粘性流体循环的部分,也就是第一输送管、输送泵、第二输送管、输出嘴等部分的温度升高。因此能够消除因粘性流体温度下降所造成的损害。
本发明第十二方面所涉及的粘性流体供应控制装置,其中实现温度补偿的装置包括:一用于对输送泵起旁路作用而将第一输送管连接到第二输送管上的旁通管;一设置于此旁通管上的第一管道开关阀;一用于将输出嘴连接到粘性流体供应源上的回流管;以及一设置于回流管上的第二管道开关阀,其中,第一和第二管道开关阀在粘性流体自输出嘴输出之前的输出准备期间保持在打开状态,且通过旁通管或通过输送泵及旁通管自第一输送管送入到第二输送管中的粘性流体又通过回流管回流到粘性流体供应源。
根据本发明,用于将输出嘴连接到粘性流体供应源上的旁通管在输出准备期间接通。因此,由第一输送管通过旁通管或由第一输送管通过旁通管和输送泵流入第二输送管和输出嘴的粘性流体又通过回流管回流到粘性流体供应源。因此,来自粘性流体供应源的粘性流体循环流动。通过粘性流体的这种循环流动,粘性流体放出的热量进行粘性流体循环的部分,也就是第一输送管、第二输送管、输出嘴等部分的温度升高。因此能够消除因粘性流体温度下降所造成的损害。
本发明第十三方面所涉及的是一种粘性流体供应控制方法,其中,在输送管上设置有一用于将粘性流体供应源连接到输出嘴的输送泵,且来自粘性流体供应源的粘性流体在输送泵的驱动作用下自输出嘴输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设定输出方式,此方式时粘性流体以一预定输出压力自输出嘴处输出;设定准备压力方式,此方式是在紧接粘性流体自输出嘴输出之前设定一小于预定输出压力的输出准备压力;以及设定松驰方式,此方式时允许粘性流体通过输送泵自由流动,且在输出方式时沿预定方向旋转输送泵,而在松驰方式时输送泵的旋转力基本为零。
根据本发明,可设置粘性流体以预定输出压力输出的输出方式,可设置用于设定低于输出压力的输出准备压力的准备压力方式,且可设置允许粘性流体自由流动的松驰方式。准备压力方式在紧接粘性流体自输出嘴输出之前进行设置。因此,当粘性流体自输出嘴开始输出时,粘性流体压力低于输出压力。因此,可避免输出开始时大量粘性流体同时输出。输出嘴关闭时保持为松驰方式。在松驰方式时,输送泵的旋转力基本为零。因此粘性流体可通过输送泵自由流动。结果可显著降低输送泵内部的机械磨损。
本发明第十四方面所涉及的粘性流体供应控制方法,其中,在准备压力方式中,输送泵沿预定方向的反方向略微旋转。
根据本发明,输送泵在准备压力方式中沿预定方向的反方向进行旋转。从而第二输送管中的粘性流体反向流向第一输送管。结果,第二输送管中的粘性流体压力低于输出压力。
图1是一原理图,简要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粘性流体供应控制装置;
图2是一局部放大的剖视图,示出图1供应控制装置中经放大的输送泵的一部分;
图3是一局部放大的剖视图,部分示出了连接到输送泵上的一个连接件以及一个安装于该连接件上的压力传感器;
图4是一个流程图,所示的是图1中供应控制装置所实现的控制;
图5是一图表,所示的是图1供应控制装置中第一和第二输送管内粘性流体压力的变化状态;
图6是一原理图,简要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粘性流体供应控制装置;
图7中(a)、(b)、和(c)的原理图,分别简要示出了用于补偿第二输送管中粘性流体温度的结构;
图8是一剖视图,所示的是另外一种调节器的结构;
图9是一剖视图,所示的是图8中调节器处于连通通道打开的状态;
图10是一原理图,简要示出了根据已有技术的粘性流体供应控制装置实例;以及
图11中(a)和(b)为图表,分别示出了图10供应控制装置中粘性流体的压力变化状态。
下面将参考相关附图给出详细说明。
图1是一原理图,简要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粘性流体供应控制装置(它能够实施根据本发明的供应控制方法)。在图1中,所示的供应控制装置包括:一用于供应粘性流体的粘性流体供应源22;一用于输出粘性流体的输出嘴24;以及一用于将粘性流体自粘性流体供应源22输送到输出嘴24的输送泵26。其供应由供应控制装置进行控制的粘性流体可以是诸如涂料或密封剂等。举例来说,粘性流体供应源22由用于将涂料涂于汽车车身上、将密封剂加于车体接合处等等的给料器构成。输送泵26可以是容积式泵,最好是一齿轮泵,该齿轮泵通过一对齿轮沿预定方向进行旋转,而使粘性流体沿预定方向进行输送。输送泵26沿预定方向(例如正向旋转)和预定方向的反方向(例如反向旋转)进行旋转。输出嘴24包括一输出嘴本体28,其上部具有一输出孔。
粘性流体供应源22和输送泵26通过第一输送管30相连接,而输送泵26和输出嘴24则通过第二输送管32相连接。第一输送管30配备有一用于调节自粘性流体供应源22流入输送泵26的粘性流体量、即粘性流体压力的压力调节机构34。所示的压力调节机构34包括一个用于调节通过第一输送管30的粘性流体量、也就是粘性流体输送压力的调节器36(形成压力调节装置),以及用于暂存第一输送管中粘性流体的缓冲装置38。压力已调的压缩空气送入调节器36的压力口36a和缓冲装置38的压力室40,这将在下面进行描述。因此,来自调节器36的粘性流体输送压力由送入压力口36a的空气压力进行调节。如果施加到压力口36a内的空气压力上升(或下降),则自调节器36输出的粘性流体输送压力也上升(或下降)。缓冲装置38除压力室40之外,还有一流体室42。流体室42与第一输送管30相通。第一活塞部件44可动地设置在压力室40内,第二活塞部件46可动地设置在流体室42内,第一和第二活塞部件44和46通过一连杆部件48相连。因此,缓冲装置38的工作压力,也就是由第二活塞部件46施加到流体室42内流体上的压力,由施加到压力室40上的空气压力进行调节。如果施加到压力室40内的空气压力上升(或下降),则通过第二活塞部件46施加到流体室42内流体上的工作压力也上升(或下降)。
此缓冲装置38对第一输送管30中的粘性流体压力的快速变化起缓冲作用。更确切地说,当第一输送管30中的粘性流体压力暂时性地迅速上升(或下降)时,在与第一输送管30相连通的流体室42内粘性流体的作用下、使第二活塞部件46移向压力室40的力变得大于(或小于)在送入压力室40的压缩空气的作用下、使第一活塞部件44移向流体室42的力。结果,第一和第二活塞部件44和46向压力室40或流体室42侧移动,从而使得流体室42的容积增大(或减小)。因此,部分粘性流体自第一输送管30(或流体室42)流入流体室42(或第一输送管30)。结果,第一输送管30中粘性流体的压力变化,由于缓冲装置38的第一和第二活塞部件44和46的移动而得到缓冲,从而使得第一输送管30中的粘性流体压力保持在一预定压力上,其压力不会由于外部负载或类似情况而发生实质上的变化。
在本实施例中,输送泵26在伺服电机50的作用下进行旋转。伺服电机50被驱动,并通过一减速齿轮52与输送泵26相连。因此当伺服电机50沿预定方向(或预定方向的反方向)旋转时,旋转力通过减速齿轮52传递到输送泵26上,从而使得输送泵26沿预定方向(或预定方向的反方向)正转(或反转)。当输送泵26正转(或反转)时,粘性流体供应源22中的粘性流体通过第一输送管30(或第二输送管32)输入第二输送管32(或第一输送管30)。当粘性流体自输送泵26流入输出嘴24时,粘性流体便自输出嘴24的输出口(未示出)输出,这将在下面进行说明。例如,在粘性流体是一种涂于汽车车身的涂料时,涂料向车身输出。在粘性流体是一种用于车身接合处的密封剂时,则按预定宽度将密封剂施加于接合处。
伺服电机50的旋转由构成泵驱动控制装置的自动控制装置54进行控制。自动控制装置54发出的驱动信号送入到一伺服放大器56中。伺服放大器56的输出信号送入到伺服电机50中。根据伺服放大器56发出的输出信号对伺服电机50的旋转进行控制。在伺服电机50上设置有一个旋转速度检测器58。旋转速度检测器58给出的检测信号送入伺服放大器56。伺服放大器56的输出信号值受旋转速度检测器58给出的检测信号的控制。自动控制装置54同时控制输出嘴24输出口的开关操作。自动控制装置54产生的打开信号(或关闭信号)送入到输出嘴24。输出嘴24的输出口响应打开信号(或关闭信号)而打开(或关闭)。结果,通过第二输送管32的粘性流体自输出嘴24输出(完成自输出嘴24的输出)。
在本实施例中,自动控制装置54可设定输出方式、准备压力方式和松驰方式。当设定输出方式时,自动控制装置54产生一个使伺服电机50正转的正向旋转信号以及一个使输出嘴24的输出口打开的打开信号。正向旋转信号通过伺服放大器56送入伺服电机50,使得伺服电机50响应此正向旋转信号而正转。进而,打开信号送入输出嘴24,使得输出嘴24的输出口响应此打开信号而打开。因此,通过输送泵26的正转而沿箭头60所示输送方向输送的粘性流体在所要求的输出压力下自输出嘴24的输出口输出。
当设定准备压力方式时,自动控制装置54产生一个使伺服电机50反转的方向旋转信号以及一个使输出嘴24的输出口关闭的关闭信号。反向旋转信号通过伺服放大器56送入伺服电机50。伺服电机50响应此反向旋转信号而反转。进而,关闭信号送入到输出嘴24,输出嘴24的输出口响应此关闭信号而关闭。因此,粘性流体不再从输出嘴24输出。由于输送泵26的反转,粘性流体自第二输送管32流向第一输送管30,从而使得第二输送管内的粘性流体压力低于输出压力。
当设定松驰方式时,自动控制装置54产生一个使电流停止供给伺服电机50的松驰信号和一个关闭输出嘴24输出口的关闭信号。当产生松驰信号时,自动控制装置54向伺服放大器56的电信号停止供给,从而使电流停止供给到伺服电机50。当关闭信号传送到输出嘴24时,输出嘴24的输出口响应此关闭信号而关闭。因此,粘性流体不再从输出嘴24输出。输送泵26的旋转力基本为零,从而使得输送泵26在基于压差由第一输送管30(或第二输送管32)流向第二输送管32(或第一输送管30)的粘性流体作用下自由旋转。因此,粘性流体基本上无法起到施加于输送泵26上的负载的作用。故而可显著降低输送泵26的内部磨损。
在设置为松驰方式的情况下,最好用一球形减速齿轮作为减速齿轮52。球形减速齿轮在将旋转力从伺服电机50传递到输送泵26的期间具有较小的起动力矩,且基本上无自锁性。因此可高效轻捷地传递驱动力,从而使得上述的松驰方式易于设置。
在第一输送管30和第二输送管32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压力传感器62(形成第一压力检测装置)和第二压力传感器64(形成第二压力检测装置)。第一压力传感器62对通过第一输送管30的粘性流体压力进行检测,第二压力传感器64则对通过第二输送管32的粘性流体压力进行检测。
所设置的第一和第二压力传感器62和64最好如图2和3所示。参见图2和3,输送泵26包括一泵体66。在泵体66上形成有与齿轮室(未示出)相通的一入口管68和一出口管70。在齿轮室内设置有一对泵齿轮(未示出)。用一螺栓74将装配件72安装到泵体66上。管状连接件76和78拧入到装配件72上。连接件76的一侧与第一输送管30相通,另一侧与泵体66的入口管68相通。连接件78的一侧与第二输送管32相通,另一侧与泵体66的出口管70相通。因此,自粘性流体供应源22送到第一输送管30的粘性流体,如箭头80所示,通过连接件76流入输送泵26的入口管68,并通过入口管68流入到齿轮室(未示出)中。在一对泵齿轮(未示出)的驱动作用下,由齿轮室流入出口管70的粘性流体,如箭头82所示,通过连接件78流入第二输送管32。
第二压力传感器64最好设置在输送泵26出口管70的附近。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压力传感器64如图3所示,安装于连接件78上。在连接件78上形成一沿轴向延伸的管道84。在管道84接近轴向中心的部位上设有一锥形部分84a。锥形部分84a具有沿输出方向渐增的内径。在连接件78的锥形部分84a上形成一装配孔86。装配孔86沿基本垂直于轴向的径向延伸。第二压力传感器64的端部64a安装到此装配孔86上。第二压力传感器64端部64a的端面用作压力检测面,从而此压力检测面形成了一个与用于形成连接件78的通道84的平面基本相同的平面。如此设置的第二压力传感器64的端面可使粘性流体顺畅地流过连接件78,因而可避免粘性流体的停滞。进而,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压力传感器64设置于输送泵26的出口管70的附近,也就是设置于连接件78上。因此,在粘性流体自输出嘴24输出期间,粘性流体的压力变化能够高可靠性、高精确度地检测出来。
第一压力传感器62最好设置在输送泵26的入口管68的附近。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压力传感器62以与第二压力传感器64基本相同的的方式(见图3)安装到连接件76上。因此,第一压力传感器62的端部62a设计成能使粘性流体顺畅地流过连接件7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压力传感器62设置于输送泵26的入口管68的附近,也就是设置于连接件76上。结果,能够高精确度地检测出输送泵26的入口侧压力、也就是初级侧压力以及输送泵26的出口侧压力、也就是次级侧压力。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完成下述的粘性流体供应控制。
再参见图1,来自第一和第二压力传感器62和64的检测信号送入标号92所示的压力调节控制装置中。所示的压力调节控制装置92包括将在下面进行描述的、对来自第一和第二压力传感器62和64的检测信号进行运算处理的运算处理装置94;用于供应压缩空气的压缩空气供应源96;以及用于控制自压缩空气供应源96送入压力调节机构34的压缩空气的压力的空气压力调节装置98。运算处理装置94可包括在自动控制装置54中。
在本实施例中,运算处理装置94根据将在下面进行描述的流程图来进行操作。来自运算处理装置94的操作信号送入到空气压力调节装置98的输入部分98a。例如,压缩空气供应源96由一压缩机构成。压缩空气供应源96的供应压力设置成高于由空气压力调节装置98设置的压力。空气压力调节装置98由一个将电信号值转换为空气压力值的电-气动转换器构成。具有与自运算处理装置94输入到输入部分98a的操作值相对应的压力的压缩空气通过空气管道100送入到压力调节机构34,也就是调节器36的压力口36a和缓冲装置38的压力室40。必要时,调节器36和缓冲装置38根据来自空气管道100的压缩空气压力来调节通过第一输送管30的粘性流体压力即调节器36的输送压力和缓冲装置38的驱动压力。
接下来,除图1外,再参考图4和5对上述的供应控制装置的操作进行描述。第一和第二压力传感器62和64输出的检测信号送入到运算处理装置94。运算处理装置94根据图4中所示的流程图对此检测信号进行运算处理。在步骤S1中,读取第一和第二压力传感器输出的检测信号(根据与压力值相对应的电压值进行检测)。在本实施例中,例如每0.03秒读取一次检测信号。因此,图4中所示的流程图每0.03秒执行一次。第一压力传感器62输出的检测信号和第二压力传感器64输出的检测信号送入到运算处理装置94的一个相减点102上。在相减点102处,计算出次级侧压力P2和初级侧压力P1的差值ΔP(ΔP=P2-P1)(步骤S2)。差值ΔP在运算单元104上乘以一比例增益K1。经过放大的压差(K1×ΔP)送入到相加点106处。第二压力传感器64的检测信号也送入到该相加点106处。在相加点106上,经过放大的压差(K1×ΔP)和次级侧压力P2相加(步骤S3)。因此,次级侧压力P2加于经放大的压差值(K1×ΔP)上,使得初级侧压力P1和次级侧压力P2之间的差值ΔP成为一个具有绝对压力值的变量。相加获得的数值[P2+(K1×ΔP)]在运算单元108上乘以一比例增益K2。相乘获得的数值{K2×[P2+(K1×ΔP)])送入空气压力调节装置98的输入部分98a(步骤S4)。当运算处理装置94如此给出操作值时,程序进行到步骤S5。空气压力调节装置98根据此操作值对通过空气通道100的压缩空气压力进行调节。通过控制来自压缩空气供应源96的压缩空气供应量对压力进行调节,从而使空气管道100内压缩空气的压力基本上等于与运算处理装置94给出的操作值相对应的压力。尽管在本实施例中,只将运算单元104和108的系数简单地设置为比例增益K1和K2,但根据所使用的粘性流体的不同特性,除比例增益K1和K2之外,或者代替比例增益K1和K2,还可使用的有基本延迟元件、比例元件、微分元件、积分元件以及诸如此类的元件。
其压力已由空气压力调节装置98进行调节的压缩空气通过空气管道100送入到压力调节机构34,也就是压力调节器36和缓冲装置38。压缩空气的压力作用在调节器36的输入部分36a及缓冲装置38的压力室40上(步骤S6)。因此,调节器36对来自粘性流体供应源22并通过调节器36的粘性流体进行控制,使通过第一输送管30的粘性流体压力与压缩空气的压力相一致。更确切地说,当通过第一输送管30的粘性流体压力高于(或低于)与压缩空气压力相对应的压力时,通过调节器36的粘性流体量减少(或增加),从而使得第一输送管30中的粘性流体压力下降(或上升)。来自空气管道100的压缩空气作用于缓冲装置38的压力室40上。因此,缓冲装置38的驱动压力(作用于第一活塞部件44上)和第一输送管30内的流体压力(作用于第二活塞部件46上)互相平衡。结果,缓冲装置38的压力对应于通过空气管道100的压缩空气压力而保持良好的平衡。因此,可调节通过第一输送管30的粘性流体的压力、也就是初级侧压力(步骤S7)。
当根据图4中所示的流程图对粘性流体的压力进行调节时,初级侧压力P1和次级侧压力P2的变化如图5所示。为易于进行说明,图5所示的是运算单元104和108的比例增益K1和K2设置为“1”(K1=K2=1)时的情形。
在图5中,第一压力传感器62设置于自调节器36延伸至输送泵26的第一输送管30上。第一输送管30内的粘性流体压力由于管道阻力或类似因素(压降)的作用自调节器36到输送泵26逐渐下降。第二压力传感器64设置于自输送泵26延伸至输出嘴24的第二输送管32上。第二输送管32内的粘性流体压力由于管道阻力或类似因素的作用也是自输送泵26到输出嘴24逐渐下降。在图5中,Q1表示设置调节器36的点,Q2表示设置第一压力传感器62的点,Q3表示设置输送泵26的点,Q4表示设置第二压力传感器64的点。Q1到Q4点处的粘性流体压力由相应的电压值表示。在运算处理装置94进行的第一次操作中,例如当读取的第一压力传感器62的压力值(电压值)为2V,读取的第二压力传感器64的压力值为3V,则如上所述,由调节器36设定的压力值(电压值)设定为4V。当调节器36的压力值设定为4V时,例如第一压力传感器62的压力值变为3.5V,第二压力传感器64的压力值变为3.2V。则在第二次运算中,读取的压力值为3.5V和3.2V。结果,运算处理装置94,例如在3.5V和3.2V压力值的基础上,将调节器36的压力值设定为2.9V。因此当在第二次(或第三次)操作中将调节器36的压力值设定为2.9V(或3.2V)时,第一压力传感器62的压力值变为2.6V(或2.9V),第二压力传感器64的压力值变为2.9V(或3.0V)。在第三次(或第四次)操作中读取的压力值为2.6V(或2.9V)和2.9V(或3.0V)。结果,运算处理装置94在压力值2.6V(或2.9V)和2.9V(或3.0V)的基础上,将调节器36的压力值设定为3.2V(或3.1V)。因此调节器36的压力得到控制。为易于理解起见,就是对通过第一输送管30的粘性流体压力、也就是输送泵26的初级侧压力P1进行控制,使其集中于并变得基本上等于通过第二输送管32的粘性流体压力、即次级侧压力P2。因此输送泵26初级侧压力P1和次级侧压力P2之间的差值大大减少。结果,可显著减少由于输送泵26内部泄漏引起的粘性流体泄漏(从第一和第二输送管30和32的较高流体压力侧流向其较低流体压力侧的泄漏)。能够避免内部泄漏的不良影响,例如输送泵26中的机械磨损。
在本实施例中,在未使用供应控制装置、即粘性流体不从输出嘴输出的情形下,设定为松驰方式。在松驰方式时,如上所述,自动控制装置54产生一个松驰信号和一个关闭信号。当产生松驰信号时,来自自动控制装置54的电信号停止供给伺服放大器56。从而使电流停止供给伺服电机50。当产生关闭信号时,输出嘴24的输出口响应此关闭信号而关闭。因此,粘性流体不再从输出嘴24输出,且输送泵26的旋转力基本为零。如果初级侧压力P1(或次级侧压力P2)与次级侧压力P2(或初级侧压力P1)之间存在差值,则粘性流体在输送泵26的自由旋转作用下流向低压侧。
在开始使用供应控制装置、即粘性流体自输出嘴24输出之前,设定为准备压力方式。在此准备压力方式中,如上所述,自动控制装置54产生一反转信号和一关闭信号,使得伺服电机50响应反转信号而反向旋转,且输出嘴24的输出口响应于关闭信号而关闭。因此,粘性流体不从输出嘴24输出。进而,由于输送泵26反转,粘性流体自第二输送管32流向第一输送管30,同时将第二输送管32中的粘性流体压力设定为低于输出压力的输出准备压力。当粘性流体自第二输送管32反向流入到第一输送管30中时,第一输送管30中的粘性流体压力稍微增大。从而,缓冲装置38的第一和第二活塞部件44和46移向压力室40这一侧,使得流体室46的容积增大。因此,反向供应的粘性流体流入到流体室42,使得在缓冲装置38的作用下,第一输送管30中的粘性流体压力的升高得到缓冲。
接着,应用供应控制装置时,设定为输出方式。在输出方式中,自动控制装置54产生一个正转信号和一个打开信号,使得伺服电机50响应正转信号而正向旋转,且输出嘴24的输出口响应打开信号而打开。因此,其压力如上述已进行调节的粘性流体由于输送泵26的正转而流入输出嘴24,且以所要求的输出压力自输出口输出。当粘性流体开始输出时,第二输送管32中的粘性流体压力保持低于输出压力。因此,能够防止大量粘性流体同时输出。很容易理解,当输出嘴24开始输出时,第二输送管32中的粘性流体压力迅速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暂存于缓冲装置38的流体室42内的粘性流体首先流入第二输送管32。结果,可防止第二输送管32中的压力迅速下降。
图1中所示的供应控制装置,例如通过结合以下结构,能够满足防爆性能要求。更确切地说,可以用抗压电机作为伺服电机50,用能够满足本征安全特性要求的压力传感器作为第一和第二压力传感器62和64。此外,使用设置于爆炸危险区域之外的粘性流体供应源22、压缩空气供应源96及空气压力调节装置98,也能够实现防爆性能。
图6是一原理图,该图简要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供应控制装置。在图6所示的供应控制装置中,与图1中基本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参考标号来表示,且对其省略描述。
参见图6,在此第二实施例中设置了一个用于对输送泵26起旁路作用的旁通管122。旁通管122的一侧连接第一输送管30,更详细地说是连接到压力调节机构34和输送泵26之间的部分上;另一侧连接第二输送管32,更详细地说是连接到输送泵26和输出嘴24之间的部分上。在旁通管122上设置有一开关阀124。如果开关阀124保持在打开状态,则第一输送管30和第二输送管32通过旁通管122相连通。
开关阀124的动作由自动控制装置54发出的信号进行控制。在本实施例中,当自动控制装置54中设置为松驰方式时,自动控制装置54则产生一个阀门打开信号。开关阀124响应此阀门打开信号而保持在打开状态。在输出方式和准备压力方式时,自动控制装置54不产生阀门打开信号。因此,第一输送管30和第二输送管32不能通过旁通管122相连通。由于根据此第二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图1中所示第一实施例的相应结构基本相同,所以不再对这些结构进行描述。
下面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操作。当在自动控制装置54中设置为松驰方式时,自动控制装置54产生一个松驰信号和一个阀门打开信号。当产生松驰信号时,来自自动控制装置54的电信号停止供给伺服放大器56。从而电流停止供给伺服电机50。当产生阀门打开信号时,开关阀124响应此阀门打开信号而保持在打开状态。因此,第一输送管30和第二输送管32通过旁通管122相连通。因此,输送泵26的旋转力基本为零。进而,旁通管122打开。因此,如果初级侧压力P1(或次级侧压力P2)和次级侧压力P2(或初级侧压力P1)之间存在差值,由于输送泵自由旋转,所以粘性流体通过旁通管122流向低压侧。因此,可避免输送泵26内的机械磨损。在此第二实施例中,允许粘性流体通过旁通管122流动。因此粘性流体能够更加顺畅地流动。在松驰方式时,输出嘴24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保持在关闭状态。
在此第二实施例中,设置了旁通管122。因此,在松驰方式时输送泵26的旋转力不必一定保持为零,但输送泵26的旋转速度应保持为零。例如向伺服电机50供应电流而使其旋转保持在停止状态下,便可获得输送泵26转速为零的状态。
如果粘性流体的温度发生变化,则其流动特性也要发生变化。由于这种原因,很难从输出嘴24均匀地输出粘性流体。因此,在开始工作时粘性流体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特别是在第二输送管32中粘性流体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在粘性流体自输出嘴24开始输出之前,最好应提高粘性流体温度以进行温度补偿。例如,图7中(a)到(c)所示的任一结构都可用来提高粘性流体的温度。在图7的(a)到(c)中,与图1中第一实施例相应部件基本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参考标号,并略去其说明。
图7中(a)所示的是用于实现温度补偿的结构形式之一。在图7中(a)中,本实施例设置有一个对输送泵26起旁路作用的旁通管142。旁通管142的一侧连接第一输送管30,更详细地说是连接到压力调节机构34和输送泵26之间的部分上;另一侧连接第二输送管32,更详细地说是连接到输送泵26和输出嘴24之间的部分上。在旁通管142上设置有一用于打开和关闭旁通管142的开关阀144。
当粘性流体自输出嘴24输出之前准备输出时,管道开关阀144保持在打开状态,且输送泵26正转。因此,在输送泵26的驱动作用下,粘性流体自第一输送管30流入第二输送管32。流入第二输入管32中的粘性流体通过旁通管142回流到第一输送管30。因此,如图7中(a)中箭头所示,粘性流体通过第一输送管30、第二输送管32和旁通管142进行循环,从而使循环的粘性流体的热量传递到进行粘性流体循环的部位,也就是输送泵26或类似部位处,故其温度升高。因此,第二输送管32中粘性流体的温度也升高,从而粘性流体保持在预定温度上。因此,粘性流体温度得到补偿。当准备输出之后将输出嘴24的输出口打开时,因为粘性流体保持在预定温度,所以可从输出口输出预定量的粘性流体。结果,可消除由于温度下降造成的粘性流体输出量不足这一问题。
通过与图6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理解,根据图7(a)中所示实施例的旁通管142也可用作能够设定为松驰方式的旁通管。
图7的(b)所示的是用于进行温度补偿的另一结构形式。在此实施例中,在图7(a)所示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设置了一回流管,该回流管用于将输出嘴24连接到粘性流体供应源22上。根据图7的(b)中的实施例,设置有一个用于对输送泵26起旁路作用的旁通管152。在旁通管152上设置有一用于打开及关闭旁通管152的第一管道开关阀154。进而,设置有一回流管156。此回流管156用于使粘性流体自输出嘴24回流到粘性流体供应源22。回流管156的一端连于输出嘴24,另一端连于粘性流体供应源22。在回流管156上设置有一第二管道开关阀158。
在粘性流体自输出嘴24输出之前的输出准备期间,第一及第二管道开关阀154及158保持在打开状态(此时,输送泵26不旋转)。因此,来自粘性流体供应源22的粘性流体通过压力调节机构34、第一输送管30、旁通管152以及第二输送管32流入输出嘴24。流入输出嘴24的粘性流体通过回流管156回流至粘性流体供应源22。因此,如图7的(b)中箭头所示,粘性流体通过压力调节机构34、第一输送管30、旁通管152、第二输送管32、输出嘴24以及回流管156进行循环。循环的粘性流体的热量传递到进行粘性流体循环的部位,即压力调节机构34、输出嘴24及诸如此类部位,并提高其温度。因此,第二输送管32中粘性流体的温度,特别是输出嘴24中粘性流体的温度也提高,从而使粘性流体保持在预定温度上。因此,粘性流体温度得到补偿。结果,当输出准备之后打开输出嘴24的输出口时,因为粘性流体保持在预定温度上,所以自输出口输出预定量的粘性流体。因此,可消除由于温度下降造成的粘性流体输出量不足这一问题。特别是,在此结构形式中,输出嘴24内的粘性流体也进行循环。因此,粘性流体可保持在最佳状态。
通过与图6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理解,根据图7的中(b)中所示实施例的旁通管152也可用作能够设定为松驰方式的旁通管。
根据图7的中(b)中所示的实施例,设置旁通管152,使粘性流体自第一输送管30通过此旁通管152流入第二输送管32。或者可略去旁通管152,且使输送泵26正转,以便在输送泵26的驱动作用下使粘性流体从第一输送管30流入到第二输送管32。
图7中(c)所示的是用于进行温度补偿的又一结构形式。在本实施例中,结构与图7的(b)中所示的结构基本相同,而操作却与图7的(b)中的操作不同。在图7的(c)所示的结构形式中,当粘性流体自输出嘴24输出之前准备输出时,第一及第二管道开关阀154及158保持在打开状态,且输送泵26正转。因此如图7的(c)中箭头所示,来自粘性流体供应源22的粘性流体通过压力调节机构34、第一输送管30和旁通管152流入第二输送管32,且在第一输送泵26的驱动作用下,自第一输送管30流入第二输送管32。接着,粘性流体自第二输送管32流入输出嘴24,并通过一回流管156回流至粘性流体供应源22。同时在此结构形式下,粘性流体通过压力调节机构34、第一输送管30、旁通管152、输送泵26、第二输送管32、输出嘴24以及回流管156进行循环。循环的粘性流体的热量传递到进行粘性流体循环的部位,即压力调节机构34、输送泵26、输出嘴24及诸如此类部位,并提高其温度。同时在此结构形式下,能够以与图7的(b)中所示结构形式相同的方式进行粘性流体的温度补偿。进而根据此结构形式,粘性流体在输送泵26的驱动作用下进行输送。因此,可提高输送泵26的温度。
如上所述,在图7的(a)到(c)所示的实施例中,当粘性流体输出之前准备输出时,粘性流体进行循环。但也可利用下述结构。在第二输送管32或输出嘴24处设置一用于检测粘性流体温度的温度检测传感器,当此温度检测传感器检测到温度等于或低于预定温度时,便如上所述使粘性流体进行循环。
尽管在图7的(a)到(c)中所示的结构形式中都对粘性流体进行循环,但用下述结构代替循环或附加于循环之上,也都能够对输出的粘性流体量进行补偿。一般来说,如果温度较低则粘性流体的流动性差。随着温度的升高,流动性增大,从而使输出嘴的输出量增大。因此,为了补偿输出量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最好是在温度升高时降低输出量。
作为补偿粘性流体输出量的方法之一,例如,可在第二输送管32中设置温度检测传感器,以便根据温度检测传感器给出的检测信号来调节第二输送管32中的粘性流体压力、也就是粘性流体的输出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例如需利用一设定了第二输送管32中粘性流体温度及粘性流体压力之间关系的变换图。该变换图示出了粘性流体温度和压力之间的关系。设置这种关系,使得温度升高时压力按预定方式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读取与温度检测传感器给出的检测温度值相对应的粘性流体压力值,并进行调节,使第二输送管32中的粘性流体压力具有由变换图读取的数值。因此,沿输出粘性流体量减少的方向进行控制。因此输出量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这一情形得到补偿。
除上述方法之外,例如还可以用下述方法对输出的粘性流体量进行控制。更确切地说,可将温度检测传感器设置在第二输送管32中,以便根据温度检测传感器给出的检测信号调节输出嘴24输出口的开口区域或样品气的开口区域。在这种情况下,例如需利用一设定了输出嘴24输出口粘性流体温度与开口区域之间关系的变换图。此变换图示出输出嘴24输出口的温度和开口区之间的关系。设定此关系,使得随着温度上升,开口区域按预定方式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与温度检测传感器给出的检测温度值相对应的输出嘴24输出口的开口区域被读取,并对其进行调节,使其具有一读自变换图的数值。在这种情况下,输出嘴24输出口的开口区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因此,对输出的粘性流体量进行控制以使其减少。因此输出量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这一情形得到了补偿。在输出嘴24输出的粘性流体为密封剂时,最好对输出口的开口区域进行控制,使输出嘴24输出的粘性流体的图案宽度恒定不变。
尽管在第一实施例中,压力控制装置34是由分别设置的调节器36和缓冲装置40构成的,但也可使用图8及9中所示的整体形成的调节器。参见图8及9,所示的调节器202包括一壳体204。壳体204一侧具有一个形成于其上的第一室206,另一侧具有一个形成于其上的第二室208。第一室206和第二室208之间形成了一个第三室210。第一室206与第三室210通过一连通通路212相连通。
相对于第一室206设置有阀门装置214。阀门装置214设置在壳体204的一侧上,并且包括:一阀门部件216;一个自阀门部件216两端伸出的伸出部件218;以及一个支持部件220。阀门部件216设置在第一室206内。阀门部件216的一部分设置有一用于控制自第一室206流入连通通路212的流体(可是粘性流体)量的阀门部件216a。利用阀门部件216a和连通通路212开口之间的间隙来对流量进行控制。伸出部件218自阀门部件216的一端通过连通通路212向第三室210延伸。支持部件220通过壳体204的分隔壁222而从阀门部件216的另一侧向形成于壳体204一侧上的第四室224延伸。在图8和9中,支持部件220沿垂直方向可动地支持于分隔壁222上。从而,阀门装置214也沿垂直方向可动地支持于分隔壁222上。第四室224内设置有一螺旋弹簧226。螺旋弹簧226作用于支持部件220的端部220a上。在图8中,螺旋弹簧226使阀门装置214弹性地上移。因此,阀门装置214保持在一关闭状态,其中阀门部件216关闭了连通通路212,也就是图8中所示的状态。因此,阻止流体从第一室206流入连通通路212。在分隔壁222和支持部件220之间设置有一密封件228,用于防止流体泄漏。
相对于第二室208设置有活塞装置230。活塞装置230包括一个设置于第二室208内的活塞部件232,和一个自活塞部件232伸出的工作部件234。活塞部件232沿垂直方向可动地安装于第二室208中。密封件236安装于活塞部件232的外缘面上,用于密封活塞部件232与壳体204之间的间隔。工作部件234通过壳体204的分隔壁238从活塞部件232向第三室210延伸。在图8和9中,工作部件234沿垂直方向可动地支持于分隔壁238上。因此,活塞装置230沿垂直方向可动地支持于分隔壁238上。在分隔壁238和工作部件234之间设置有一密封件240,用于防止流体泄漏。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室206内形成一流体入口242,在第二室208内形成一控制压力口244及一空气口245,在第三室210内形成一流体出口246。如图1所示,例如在将调节器202用于供应控制装置的情况下,则流体入口242连接到粘性流体供应源22,控制压力口244连接到空气压力调节装置98,而流体出口246连接到输送泵26上。
调节器按下述方式进行操作。当压缩空气未通过控制压力口244送入到第二室208内(或送入的压缩空气压力较低)时,如图8所示,阀门装置214在螺旋弹簧226的作用下保持在关闭状态,且自流体入口242流入的流体无法流入到流体出口246。此时,压缩空气未作用在活塞装置230上(或以低压作用于活塞装置230上)。因此,活塞装置230处于一种可相对于壳体204自由移动的状态(或处于一种紧靠在阀门装置214伸出部件218上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如果通过控制压力口244输入压力比较高的压缩空气,活塞装置230则在压缩空气的作用下向第三室210移动,使活塞装置230的工作部件234如图9所示向下压阀门装置214的伸出部件218。因此,阀门装置214克服螺旋弹簧226的作用向下移动,且阀门部件216离开连通通路212的开口处,从而使连通通路212打开。因此,如箭头252所示通过流体入口242流入第一室206内的流体,通过连通通路212流入到第三室210,并如箭头254所示,通过流体出口246流出。
第一室206内的流体作用使阀门装置214(当活塞装置230紧靠在阀门装置214上时,也包括活塞装置230)上移,而第三室210内的流体作用使活塞装置230上移。因此,阀门装置214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即其中在压缩空气的作用下使活塞装置230下移的力,和在螺旋弹簧226以及第一和第三室206及210内流体作用下使阀门装置214及活塞装置230上移的力互相平衡,例如图9中所示的状态。如果在压缩空气的作用下使活塞装置230下移的力大于(或小于)使活塞装置230上移的力,则活塞装置230和阀门装置214相对于壳体204而相对下移(或上移)。结果,自第一室206流入第三室210内的流体量增加(或减少)。因此通过流体出口246流出的流体量得到控制。
在调节器202中,阀门装置214和活塞装置230能够独立运动。因此,例如在第三室210下游侧的流体压力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此压力变化能够得到缓中。如果第三室210下游侧压力暂时升高(或降低),则此压力变化传递到第三室210中。当第三室210的压力由于此压力变化而升高(或降低)时,活塞装置230便上移(或下移)。因此,第三室210的容积增大(或减小)。由于第三室210容积的这种变化,从而可对下游侧的压力变化进行缓冲。
因此,可利用上述调节器将传统的调节器和缓冲装置集成在一起。从而能够简化结构。通过调节控制压力,能够控制自流体出口246流出的流体量。进而,活塞装置230能够相对于阀门装置214自由移动。因此,流体出口246下游侧的压力瞬时变化也能够通过活塞装置230的移动得到缓冲。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压力调节控制装置控制压力调节装置的动作,使得输送泵的初级侧压力集中于其次级侧压力上。结果,输送泵的初级侧压力与其次级侧压力控制为几乎互相相等。从而,输送泵的初级侧压力与其次级侧压力之间的差值显著降低,且输送泵的内部泄漏减少。因此基本能够消除内部泄漏的不良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缓冲装置设置于第一输送管上。因此,必要时,它可以缓冲第一输送管中粘性流体压力的变化,例如,当粘性流体从输出嘴开始输出时,由输送泵反转引起的压力升高以及由输送泵快速正转引起的压力下降。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压力调节装置和缓冲装置的驱动由共同的压缩空气进行控制,而由压力调节装置所得到的输送压力和缓冲装置的驱动压力则由经空气压力调节装置控制的空气压力来进行调节。因此,比较容易控制。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不使用低精确度的流量传感器,但使用压力检测装置,以便能够进行半闭合回路控制。在输送泵的输出口附近设置有第二压力检测装置。因此,当粘性流体自输出嘴输出时,能够对第二输送管中的粘性流体压力变化进行高可靠性地检测。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泵控制装置对输送泵进行控制,使得在输出嘴关闭状态下,其旋转力基本上为零。因此,输送泵在初级侧压力和次级侧压力之间压差所造成的粘性流体流动作用下自由旋转。因此,允许粘性流体从第一输送管自由流入第二输送管或相反。因此,可显著减少输送泵内部的机械磨损。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输出嘴关闭时,第一输送管与第二输送管通过对输送泵起旁路作用的旁通管相连通。因此,如果第一输送管和第二输送管之间存在压差,粘性流体则流过输送泵和旁通管内部。因此,允许粘性流体通过输送泵和旁通管从第一输送管自由流入第二输送管或相反。因此能够显著降低输送泵内的机械磨损。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电动机输出的用于使输送泵旋转的旋转力通过球形减速齿轮传送到输送泵。球形减速齿轮具有较小的起动力矩。因而,输送泵易于进行自由旋转,且易于在粘性流体的流动作用下进行旋转。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输出嘴关闭时,第一输送管和第二输送管通过对输送泵起旁路作用的旁通管相连通。因此,如果第一输送管和第二输送管之间存在压差,粘性流体则流过旁通管。因而,允许粘性流体自第一输送管自由流入第二输送管或相反。结果可显著降低输送泵内部的机械磨损。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紧接粘性流体自输出嘴输出之前,输送泵反向旋转,且粘性流体相反地自第二输送管流向第一输送管。因此,第二输送管中的粘性流体压力降低,粘性流体压力保持在输出准备压力上。因此由于将第二输送管内的这种减压膨胀加至一通常恒定的供应量上所得到的大量粘性流体,能够避免从输出嘴迅速输出。因此不浪费材料。进而,粘性流体在不进行喷出调节的情况下利用一输送泵反转的简单结构即能保持在输出准备压力上。因此,相对于外界环境可获得很大的优势。
在这种情形下,第一输送管和第二输送管和压力互相平衡。因而即使输送泵的容效降低,也能够保持输出准备压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用于将第一输送管连接到第二输送管上的旁通管在输出准备期间接通。因此来自第一输送管的粘性流体在输送泵的驱动下流入第二输送管。如此输送的粘性流体又通过旁通管回流到第一输送管。因此,导致粘性流体循环流动。通过粘性流体的这种循环流动,粘性流体放出的热量使进行粘性流体循环的部分、也就是输送泵等部分的温度升高。因此能够消除因粘性流体温度下降所造成的损害。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用于将输出嘴连接到粘性流体供应源上的回流管在输出准备期间接通。因此由第一输送管通过输送泵和第二输送管流入的粘性流体通过回流管回流到粘性流体供应源。因此,来自粘性流体供应源的粘性流体循环流动。通过粘性流体的这种循环流动,粘性流体放出的热量使进行粘性流体循环的部分,也就是第一输送管、输送泵、第二输送管、输出嘴等部分的温度升高。因此能够消除因粘性流体温度下降所造成的损害。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用于将输出嘴连接到粘性流体供应源上的旁通管在输出准备期间接通。因此由第一输送管通过旁通管、或由第一输送管通过旁通管和输送泵流入第二输送管和输出嘴内的粘性流体又通过回流管回流到粘性流体供应源。因此,来自粘性流体供应源的粘性流体循环流动。通过粘性流体的这种循环流动,粘性流体放出的热量使进行粘性流体循环的部分,也就是第一输送管、第二输送管、输出嘴等部分的温度升高。因此能够消除因粘性流体温度下降所造成的损害。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可设置粘性流体以预定输出压力输出的输出方式,用于设定低于输出压力的输出准备压力的准备压力方式,及允许粘性流体自由流动的松驰方式。准备压力方式在紧接粘性流体自输出嘴输出之前进行设置。因此,当粘性流体自输出嘴开始输出时,粘性流体压力低于输出压力。因此,可避免输出开始时大量粘性流体同时输出。输出嘴关闭时保持为松驰方式。在松驰方式时,输送泵的旋转力基本为零。因此粘性流体可自由流过输送泵。结果可显著降低输送泵内部的机械磨损。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输送泵在准备压力方式时沿预定方向的反方向进行旋转。从而第二输送管中的粘性流体反向流向第一输送管中。结果,第二输送管中的粘性流体压力低于输出压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壳体内配备有阀门装置和活塞装置。阀门装置包括用于控制自第一室流入第三室的流体量的阀门部件,活塞装置包括控制压力施加于其上的活塞部件。如果施加于活塞部件上的控制压力增加,活塞装置的工作部件则减少第三室的容积,首先供应存于第三室内的流体。接着,工作部件进一步作用于阀门装置的伸出部件上。结果,来自流体入口的流体,通过第一室、连通通路和第三室自流体出口流出。因此,调节控制压力以便能够对自流体出口流出的流体量进行控制。进而,活塞装置可相对于阀门装置自由移动。因此,当第三室内流体压力迅速增大时,活塞装置便相对于阀门装置移动。结果第三室的容积增大,使流体压力的升高能够得到缓冲。
尽管参考相关附图并结合实例对本发明进行了充分地描述,但应知道,各种改变和变形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只要这些改变及变形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便都应包含于其内。

Claims (14)

1.一种粘性流体供应控制装置,包括:
用于供应粘性流体的粘性流体供应源;
输出粘性流体的输出嘴;
将粘性流体从粘性流体供应源输送到输出嘴的输送泵;
将粘性流体供应源连接到输送泵上的第一输送管;
将输送泵连接到输出嘴上的第二输送管;
设置在第一输送管上、用来调节通过第一输送管的粘性流体输送压力的压力调节装置;
用于检测第一输送管中粘性流体压力的第一压力检测装置;
用于检测第二输送管中粘性流体压力的第二压力检测装置;以及
根据第一和第二压力检测装置的检测值控制压力调节装置动作的压力调节控制装置,
其中,压力调节控制装置控制压力调节装置的动作,从而根据第一和第二压力检测装置所获得的检测值使得输送泵的初级侧压力集中于其次级侧压力上;并且在第一输送管上设置有用于暂存第一输送管中粘性流体的缓冲装置,且所述缓冲装置的驱动压力由压力调节控制装置进行控制,从而使第一输送管和缓冲装置中的粘性流体压力基本上互相相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性流体供应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压力调节控制装置包括一个用于供应压缩空气的压缩空气供应源,以及用于调节自压缩空气供应源送入到压力调节装置及缓冲装置中的压缩空气的压力的空气压力调节装置,空气压力调节装置根据第一及第二压力检测装置所获得的检测值对由压力调节装置调节的输送压力以及缓冲装置的驱动压力进行调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粘性流体供应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压力检测装置设置于输送泵的输出口附近。
4.一种粘性流体供应控制装置,包括:
用于供应粘性流体的粘性流体供应源;
用于输出粘性流体的输出嘴;
将粘性流体自粘性流体供应源输送到输出嘴的输送泵;
将粘性流体供应源连接到输送泵上的第一输送管;
将输送泵连接到输出嘴上的第二输送管;
设置于第一输送管上、用来调节通过第一输送管的粘性流体的输送压力的压力调节装置;以及
用于控制输送泵动作的泵驱动控制装置,
其中,泵驱动控制装置对输送泵进行控制,使得其在粘性流体不从输出嘴输出的嘴关闭状态下,旋转力基本上为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粘性流体供应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输送管和第二输送管通过用于对输送泵起旁路作用的旁通管互相连接,旁通管配备有一个管道开关阀,管道开关阀在输出嘴关闭时保持打开,第一输送与第二输送管通过旁通管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粘性流体供应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对输送泵进行驱动,输送泵通过一个减速齿轮与一电动机相连,减速齿轮为球形减速齿轮。
7.一种粘性流体供应控制装置,包括:
用于供应粘性流体的粘性流体供应源;
用于输出粘性流体的输出嘴;
用于将粘性流体自粘性流体供应源输送到输出嘴的输送泵;
用于将粘性流体供应源连接到输送泵上的第一输送管;
用于将输送泵连接到输出嘴上的第二输送管;
设置于第一输送管上、用来调节通过第一输送管的粘性流体输送压力的压力调节装置;
用于控制输送泵动作的泵驱动控制装置;
用于实现温度补偿的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粘性流体供应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实现温度补偿的装置包括:
用于对输送泵起旁路作用而将第一输送管连接到第二输送管上的旁通管;以及
设置于旁通管上的管道开关阀,
其中,管道开关阀在输出嘴不输出粘性流体的输出嘴关闭状态下是保持打开的,且第一输送管与第二输送管通过旁通管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粘性流体供应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泵驱动控制装置沿输送方向的反方向旋转输送泵,从而使得第二输送管中的粘性流体压力在紧接粘性流体自输出嘴输出之前变为输出准备压力,从而使第二输送管中的粘性流体压力低于输出压力。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粘性流体供应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实现温度补偿的装置包括:
用于将第一输送管连接到第二输送管上的旁通管;以及
设置于旁通管上的管道开关阀,
其中,管道开关阀在粘性流体自输出嘴输出之前的输出准备期间保持在打开状态,且在输送泵的驱动作用下自第一输送管输送到第二输送管中的粘性流体通过旁通管流回第一输送管。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粘性流体供应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实现温度补偿的装置包括:
用于将输出嘴连接到粘性流体供应源上的回流管;以及
设置于回流管上的管道开关阀;
其中,管道开关阀在粘性流体自输出嘴输出之前的输出准备期间保持在打开状态,且在输送泵驱动下自第一输送管通过第二输送管输送到输出嘴处的粘性流体,又通过回流管回流到粘性流体供应源。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粘性流体供应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实现温度补偿的装置包括:
用于对输送泵起旁路作用而将第一输送管连接到第二输送管上的旁通管;
设置于旁通管上的第一管道开关阀;
用于将输出嘴连接到粘性流体供应源上的回流管;以及
设置于回流管上的第二管道开关阀;
其中,第一和第二管道开关阀在粘性流体自输出嘴输出之前的输出准备期间保持在打开状态,且通过旁通管或通过输送泵及旁通管自第一输送管送入到第二输送管中的粘性流体,又通过回流管回流到粘性流体供应源。
13.一种粘性流体供应控制方法,其中,在输送管上设置有用于将粘性流体供应源连接到输出嘴的输送泵,且来自粘性流体供应源的粘性流体在输送泵的驱动作用下自输出嘴输出,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设定输出方式,其中粘性流体以一预定输出压力自输出嘴处输出;设定准备压力方式,其中紧接粘性流体自输出嘴输出之前,设定一小于预定输出压力的输出准备压力;以及设定松驰方式,其中允许粘性流体自由流过输送泵;并且
在输出方式时沿预定方向旋转输送泵,而在松驰方式时保持输送泵的旋转力基本为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粘性流体供应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准备压力方式时,输送泵沿预定方向的反方向略微旋转。
CN98103366A 1997-07-04 1998-07-04 粘性流体供应控制装置及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060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8007397A JP3238102B2 (ja) 1997-07-04 1997-07-04 粘性流体の供給制御装置および方法
JP180073/97 1997-07-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07963A CN1207963A (zh) 1999-02-17
CN1080600C true CN1080600C (zh) 2002-03-13

Family

ID=160769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810336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0600C (zh) 1997-07-04 1998-07-04 粘性流体供应控制装置及其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6089469A (zh)
EP (1) EP0888827B1 (zh)
JP (1) JP3238102B2 (zh)
CN (1) CN1080600C (zh)
DE (1) DE69814532T2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35901A (zh) * 2015-07-06 2018-03-23 利乐拉瓦尔集团及财务有限公司 用于冰淇淋冷冻机的自调节泵
TWI633936B (zh) * 2013-05-28 2018-09-01 兵神裝備股份有限公司 Spit width variable device and discharge devic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9833100T2 (de) * 1998-11-09 2006-08-03 Mixpac Systems Ag Vorrichtung zur Überführung von Reaktionsharzen von einer entfernt aufgestellten Quelle bis zu der Auftragstelle
US6848625B2 (en) * 2002-03-19 2005-02-01 Tokyo Electron Limited Process liquid supply mechanism and process liquid supply method
EP1654072A4 (en) * 2003-07-14 2007-10-03 Nordson Corp DEVICE AND METHOD FOR DISPENSING INDIVIDUAL QUANTITIES OF VISCOSEM MATERIAL
KR100710683B1 (ko) * 2004-05-12 2007-04-24 주식회사 탑 엔지니어링 씰런트 디스펜서
TWI242472B (en) * 2004-07-02 2005-11-01 Hannstar Display Corp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cessing a substrate
AT502771B1 (de) * 2005-04-04 2008-06-15 Seibt Kristl & Co Gmbh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sollwert-regelung
DE102005042336A1 (de) * 2005-09-06 2007-03-15 Dürr Systems GmbH Beschichtungsanlage und zugehöriges Beschichtungsverfahren
DE102005044796A1 (de) * 2005-09-19 2007-03-29 Hilger U. Kern Gmbh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einer Dosiereinrichtung für flüssige oder pasteuse Medien
US7934466B2 (en) 2006-03-02 2011-05-03 Durr Systems Inc. Coating plant and associated coating process
DE102006021623A1 (de) * 2006-05-09 2007-11-15 Dürr Systems GmbH Dosiersystem für eine Beschichtungsanlage
US7959201B2 (en) * 2008-07-29 2011-06-14 Honda Motor Co., Ltd. Gear damper
JP5388538B2 (ja) * 2008-10-27 2014-01-15 東洋炭素株式会社 気体発生装置
CN102166631A (zh) * 2010-11-25 2011-08-31 苏州苏铸成套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涂料补偿装置
US20120168011A1 (en) * 2011-01-03 2012-07-05 Global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Llc Liquid delivery system
US9393586B2 (en) * 2012-11-21 2016-07-19 Nordson Corporation Dispenser and method of dispensing and controlling with a flow meter
JP5917379B2 (ja) * 2012-11-29 2016-05-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塗布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6003707B2 (ja) * 2013-02-18 2016-10-0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塗布装置
JP6211328B2 (ja) 2013-07-24 2017-10-11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吐出装置および吐出方法
JP6295053B2 (ja) * 2013-09-27 2018-03-14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塗布装置および塗布方法
CN103920623B (zh) * 2014-04-15 2016-08-31 中南大学 一种用于喷射点胶过程的一致性控制方法及系统
JP6510765B2 (ja) * 2014-05-02 2019-05-08 兵神装備株式会社 流動物吐出システム、及びアキュムレータ
CN103977978B (zh) * 2014-05-29 2016-09-14 浙江德清宝丰射流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具有枪机连锁装置的高压水枪泵站
EP3043228B1 (de) * 2015-01-09 2018-09-19 Levitronix GmbH Strömungsregler sowie verfahren zum einstellen vorgebbaren volumenstroms
KR102474346B1 (ko) * 2016-12-14 2022-12-05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실러 순환 시스템
KR102429008B1 (ko) * 2016-12-14 2022-08-03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실러 순환 시스템
CN109392299B (zh) * 2017-08-08 2022-03-29 伊利诺斯工具制品有限公司 锡膏喷嘴、工作台和加锡膏装置
CN107497638B (zh) * 2017-09-18 2019-04-30 宜昌宏晨包装有限公司 一种包装盒涂胶机的涂胶定位装置
DE102019109208B3 (de) * 2019-04-08 2020-10-01 Dürr Systems Ag Applikationseinrichtung und entsprechendes Applikationsverfahren
CN115155953A (zh) * 2022-07-13 2022-10-11 吴宪君 一种适用于粘性流体的智能输出和补充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84977A (en) * 1969-04-17 1971-06-15 Du Pont Process for metering liquid through serially connected pumps
CN1030032A (zh) * 1987-05-26 1989-01-04 福雷得克·S·姆克英特雷 空气控制式间歇和连续喷涂粘性液体的方法及装置
US4850513A (en) * 1987-07-31 1989-07-25 Porter Donald L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for high production plaster pump
JPH06328546A (ja) * 1993-05-25 1994-11-29 Toshiba Mach Co Ltd 複合形押出成形装置の制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285597A1 (fr) * 1974-09-20 1976-04-16 Anvar Procede de mesure de debit de fluide et debitmetre en application du procede
US4274380A (en) * 1979-02-01 1981-06-23 The Bendix Corporation Check valve central metering injection system
US4506690A (en) * 1979-10-15 1985-03-26 The Garrett Corporation Pressure regulator system
JPS58184368A (ja) * 1982-04-23 1983-10-27 Hitachi Ltd ポンプの軸シ−ル水供給システム
US4585169A (en) * 1982-06-02 1986-04-29 Dunham-Bush, Inc. Constant volume flow burner fuel control system
JPS6219280A (ja) * 1985-07-19 1987-01-28 Nissan Motor Co Ltd 粘性材料の吐出装置
JPS6274110A (ja) * 1985-09-27 1987-04-04 Toyota Motor Corp 粘性流体の流量制御方法及び装置
JPS62109846A (ja) * 1985-11-06 1987-05-21 Daikin Ind Ltd 含フツ素共重合体粒子水性分散体ならびに含フツ素共重合体粒子オルガノゾル組成物
US4699575A (en) * 1986-02-12 1987-10-13 Robotics, Inc. Adhesive pump and it's control system
JPH0673652B2 (ja) * 1986-10-31 1994-09-21 トリニテイ工業株式会社 塗布剤供給装置
JP2640846B2 (ja) * 1988-12-13 1997-08-13 ノード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のミタリング吐出方法とその装置
US5312042A (en) * 1989-02-02 1994-05-17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Spray apparatus comprising a vortex tube
JP2767127B2 (ja) * 1989-03-23 1998-06-18 株式会社大阪真空機器製作所 真空ポンプシステム
US5048754A (en) * 1989-04-10 1991-09-17 W. R. Grace & Co.-Conn.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water based can sealants
JPH0810381Y2 (ja) 1990-03-26 1996-03-29 マツダ株式会社 塗料の吐出量制御装置
DK85892A (da) * 1992-06-30 1993-12-31 Westergaard Knud E Ind As Forbraendingsmotordrevet hoejtryksrenser
US5397054A (en) * 1992-08-26 1995-03-14 Dolmar Gmbh Pressure jet cleaning appliance
US5620606A (en) * 1994-08-01 1997-04-15 Rpc Waste Management Service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acting oxidizable matter with particle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84977A (en) * 1969-04-17 1971-06-15 Du Pont Process for metering liquid through serially connected pumps
CN1030032A (zh) * 1987-05-26 1989-01-04 福雷得克·S·姆克英特雷 空气控制式间歇和连续喷涂粘性液体的方法及装置
US4850513A (en) * 1987-07-31 1989-07-25 Porter Donald L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for high production plaster pump
JPH06328546A (ja) * 1993-05-25 1994-11-29 Toshiba Mach Co Ltd 複合形押出成形装置の制御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33936B (zh) * 2013-05-28 2018-09-01 兵神裝備股份有限公司 Spit width variable device and discharge device
CN107835901A (zh) * 2015-07-06 2018-03-23 利乐拉瓦尔集团及财务有限公司 用于冰淇淋冷冻机的自调节泵
CN107835901B (zh) * 2015-07-06 2019-09-20 利乐拉瓦尔集团及财务有限公司 用于冰淇淋冷冻机的自调节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07963A (zh) 1999-02-17
JP3238102B2 (ja) 2001-12-10
EP0888827A2 (en) 1999-01-07
DE69814532D1 (de) 2003-06-18
EP0888827A3 (en) 2000-08-30
US6089469A (en) 2000-07-18
EP0888827B1 (en) 2003-05-14
JPH1119569A (ja) 1999-01-26
DE69814532T2 (de) 2004-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600C (zh) 粘性流体供应控制装置及其方法
CN1231661C (zh) 气体压缩机控制装置以及燃气轮机成套设备控制机构
CN2929791Y (zh) 调速节能控制系统
CN1809794A (zh) 从具有流量控制装置的气体供给设备向容器分流地供给气体的气体分流供给装置及气体分流供给方法
GB2444220A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upply of barrier gas in a compressor module
CN105179314B (zh) 一种新型轴流风机静叶调节系统
CN107810337A (zh) 用于执行直线运动的液压驱动器
EP1065379A3 (de) Elektrohydraulische Druckversorgung mit verstellbarer Pumpe und regelbarem elektrischem Antrieb
CN110454208B (zh) 协同液压支架跟机运行的供液动力自适应控制方法
US10393122B2 (en) Method for shutting off a pump as well as pump station arrangement
CN110470127A (zh) 谷物干燥机智能调温系统
CN108980208A (zh) 一种超高精度压力控制装置
CN106555768B (zh) 在线可调离心泵及其在线调节方法
CN210510314U (zh) 一种燃烧器风量调节阀
CN1410245A (zh) 变频注塑机的节能装置及其节能方法
CN107957321A (zh) 一种高压风场模拟系统
CN111412201A (zh) 直连式实验台流量调节装置
Nahian et al. Development of a Pressure Sensing Module and Flow Control System for a Prototype Pump Test Bed
CN213629082U (zh) 一种电控式真空调压阀
CN214741990U (zh) 一种齿轮泵跑合测试装置
CN214147425U (zh) 一种储罐增压系统
SU1435835A1 (ru)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 насосной станцией
CN216842325U (zh) 一种用于真空泵除尘系统的流量控制装置及除尘系统
CN209244948U (zh) 框架式轮胎硫化机的液压站控制系统
CN216429894U (zh) 一种基于可调余隙的海上平台往复式压缩机无级调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20313

Termination date: 2013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