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25598B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25598B
CN108025598B CN201680042402.5A CN201680042402A CN108025598B CN 108025598 B CN108025598 B CN 108025598B CN 201680042402 A CN201680042402 A CN 201680042402A CN 108025598 B CN108025598 B CN 1080255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land portion
tire
circumferential
groov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4240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025598A (zh
Inventor
铃木菜穗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kohama Rub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kohama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0255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255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0255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2559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6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 B60C11/0309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further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2Tread patterns directional pattern, i.e. with main rolling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4Asymmetric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76Three dimensional block surfaces departing from the enveloping tread contour
    • B60C11/1392Three dimensional block surfaces departing from the enveloping tread contour with chamfered block e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2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roperties of the tread pattern
    • B60C11/033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roperties of the tread pattern by the footprint-ground contacting area of the tyre tr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48Narrow grooves, i.e. having a width of less than 4 m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6Narrow grooves, i.e. having a width of less than 3 m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65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characterised by wid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67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characterised by depth
    • B60C2011/0369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characterised by depth with varying depth of the groo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81Blind or isolated groo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86Continuous ribs
    • B60C2011/0388Continuous ribs provided at the equatorial pla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86Continuous ribs
    • B60C2011/0393Narrow ribs, i.e. having a rib width of less than 8 m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B60C2011/1209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straight at the tread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B60C2011/12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sinusoidal or zigzag at the tread surf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改善积雪路面、湿润路面、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在胎面部的胎面表面具备:第一周向槽(3A)以及第二周向槽(3B),沿轮胎周向延伸设置;第一中间环岸部(4B),形成于各周向槽(3A、3B)之间;楔部(9),在第二周向槽(3B)的至少第一中间环岸部(4B)侧的开口边缘向轮胎周向倾斜,并且在轮胎周向连续设有多个;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B),各端与各周向槽(3A、3B)连通,在轮胎周向设有多条,将第一中间环岸部(4B)分割为在轮胎周向并列的多个花纹块环岸部;以及周向细槽(10),各端与在轮胎周向邻接的各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B)连通,在轮胎宽度方向将各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B)之间的花纹块环岸部一分为二,并且槽宽在邻接的各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B)之间增大或减小,沿轮胎周向延伸。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改善积雪路面、湿润路面以及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目的在于提高驾驶稳定性能以及噪音性能。在该充气轮胎中,在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一对周向主槽称为胎肩主槽、将由胎肩主槽所划分出的环岸部中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左右的环岸部称为第二环岸部、将一方的第二环岸部称为外侧第二环岸部并且将另一方的第二环岸部称为内侧第二环岸部时,外侧第二环岸部具备:锯齿细槽,具有锯齿形状,并且在轮胎周向延伸并在轮胎宽度方向截断外侧第二环岸部;以及多条刀槽花纹,在轮胎周向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并且从外侧第二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边缘部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并与所述锯齿细槽连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289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一般而言,在改善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情况下,优选提高边缘效果,可以考虑像上述专利文献1的充气轮胎那样设置锯齿状的槽。但是,具有锯齿状的槽因蛇行而有损排水性的倾向,因此,具有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降低的倾向。此外,锯齿状的槽在环岸部形成有锐角部分,因此,环岸部的刚性会因周围的环岸部的形状而降低,具有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降低的倾向。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改善积雪路面、湿润路面、以及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充气轮胎。
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达成目的,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周向槽以及第二周向槽,在胎面部的胎面表面,沿轮胎周向延伸设置;第一中间环岸部,形成于各所述周向槽之间;楔部,在所述第二周向槽的至少所述第一中间环岸部侧的开口边缘,向轮胎周向倾斜,并且在轮胎周向连续设有多个;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各端与各所述周向槽连通,在轮胎周向设有多条,并将所述第一中间环岸部分割为在轮胎周向并列的多个花纹块环岸部;以及周向细槽,各端与在轮胎周向邻接的各所述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连通,在轮胎宽度方向将各所述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之间的所述花纹块环岸部一分为二,并且槽宽在邻接的各所述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之间增大或减小,且沿轮胎周向延伸。
根据该充气轮胎,在由第一周向槽以及第二周向槽形成的第一中间环岸部,能通过由楔部所得到的边缘效果来提高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并且,通过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将第一中间环岸部分割为在轮胎周向并列的多个花纹块环岸部,由此,能提高边缘效果来提高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并且能提高排水性来提高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并且,设有槽宽在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之间增大或减小并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细槽,由此,能通过由槽宽的增大或减小得到的边缘效果来提高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并且能提高排水性来提高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
此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按每一所述第二周向槽的楔部配置,所述周向细槽设为:在各所述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之间,槽宽沿所述楔部的倾斜而增大或减小。
根据该充气轮胎,由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第二周向槽的楔部、以及周向细槽所围出的环岸部在胎面表面的形状大致接近平行四边形,能使环岸部的刚性均匀化,因此,能抑制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降低。
此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楔部通过设于所述第二周向槽的开口边缘的倒角来形成。
根据该充气轮胎,通过倒角来形成楔部,由此,能得到边缘效果并且抑制环岸部的体积减少来抑制刚性降低,能兼顾积雪路面以及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
此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具备:宽度方向细槽,将各所述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间的所述花纹块环岸部在轮胎周向一分为二。
根据该充气轮胎,能通过宽度方向细槽的边缘效果来提高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并且提高排水性来提高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
此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周向槽相对于所述第一周向槽配置于靠近轮胎赤道面的一侧。
配置于轮胎赤道面的附近,由此,能更显著地得到由楔部的边缘效果所产生的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提高效果。因此,将设有楔部的第二周向槽配置于靠近轮胎赤道面的一侧,由此,能显著地得到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提高效果。
此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具备:中央环岸部,所述第二周向槽配置于靠近轮胎赤道面的一侧,并通过在该第二周向槽的所述轮胎赤道面侧邻接设置的第三周向槽而在与所述第二周向槽之间形成于所述轮胎赤道面上;中央环岸部第一横纹槽,一端与所述第二周向槽连通而另一端在所述中央环岸部内终止,并在轮胎周向设有多条;以及中央环岸部第二横纹槽,一端与所述第三周向槽连通而另一端在所述中央环岸部内终止,并在轮胎周向设有多条,所述中央环岸部第一横纹槽和所述中央环岸部第二横纹槽不连通地在轮胎周向交替配置。
根据该充气轮胎,在设于轮胎赤道面上的中央环岸部终止地设置的中央环岸部第一横纹槽和中央环岸部第二横纹槽不连通而是在轮胎周向交替配置,由此,中央环岸部形成为肋状,因此,会抑制有助于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提高的中央环岸部的刚性降低,由此,能提高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
此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二中间环岸部,通过在所述第三周向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邻接设置的第四周向槽而形成于与所述第三周向槽之间;以及第二中间环岸部横纹槽,各端与所述第三周向槽和所述第四周向槽连通,并在轮胎周向设有多条,并将所述第二中间环岸部分割为在轮胎周向并列的多个花纹块环岸部。
根据该充气轮胎,形成于轮胎赤道面上的中央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第一中间环岸部和第二中间环岸部分别被分割形成为花纹块环岸部,由此,能谋求由边缘效果所产生的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以及由排水效果所产生的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提高,并且能通过相互的花纹块环岸部来抑制隔着中央环岸部的环岸部的极度的刚性差异来确保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
此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四周向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形成有第一胎肩环岸部,具备:第一胎肩环岸部主横纹槽,一端贯通所述第一胎肩环岸部并开口至所述胎面表面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周向槽连通,在轮胎周向设有多条;以及第一胎肩环岸部副横纹槽,设于在轮胎周向邻接的所述第一胎肩环岸部主横纹槽之间,一端与所述第四周向槽连通而另一端在所述第一胎肩环岸部内终止。
根据该充气轮胎,在第一胎肩环岸部,除了在轮胎周向设有多条的第一胎肩环岸部主横纹槽之外,还在沿轮胎周向邻接的第一胎肩环岸部主横纹槽之间具备第一胎肩环岸部副横纹槽,由此,能谋求由各横纹槽相互的边缘效果所产生的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以及由排水效果所产生的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提高。
此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二胎肩环岸部,在所述第一周向槽或所述第二周向槽中所述第一周向槽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并且形成于该第一周向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一端贯通所述第二胎肩环岸部并开口至所述胎面表面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另一端在所述第二胎肩环岸部内终止,并在轮胎周向设有多条;以及至少一条宽度方向细槽,在沿轮胎周向邻接的所述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之间与轮胎周向交叉地设置。
根据该充气轮胎,在第二胎肩环岸部,除了在轮胎周向设有多条的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之外,还在沿轮胎周向邻接的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之间具备宽度方向细槽,由此,能谋求由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以及宽度方向细槽的相互的边缘效果所产生的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以及由排水效果所产生的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提高。
此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各所述宽度方向细槽具有0.4mm以上且1.5mm以下的槽宽。
当宽度方向细槽的槽宽小于0.4mm时,具有排水性能降低的倾向,当槽宽大于1.5mm时,具有环岸部的刚性降低的倾向。因此,优选将宽度方向细槽的槽宽设为0.4mm以上且1.5mm以下。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能改善积雪路面、湿润路面、以及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子午剖面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例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受本实施方式的限定。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且容易置换的要素或者实质上相同的要素。此外,本实施方式中所记载的多个改进例可以在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范围内进行任意组合。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子午剖面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俯视图。
在以下的说明中,轮胎周向是指以充气轮胎1的旋转轴(未图示)为中心轴的圆周方向。此外,轮胎宽度方向是指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是指轮胎宽度方向中朝向轮胎赤道面(轮胎赤道线)CL的一侧,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是指轮胎宽度方向中远离轮胎赤道面CL的一侧。轮胎径向是指与所述旋转轴正交的方向,轮胎径向内侧是指轮胎径向中朝向旋转轴的一侧,轮胎径向外侧是指轮胎径向中远离旋转轴的一侧。轮胎赤道面CL是指与所述旋转轴正交并且通过充气轮胎1的轮胎宽度的中心的平面。轮胎赤道线是指位于轮胎赤道面CL上并沿充气轮胎1的轮胎周向的线。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轮胎赤道线赋予与轮胎赤道面相同的符号“CL”。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具有胎面部2。胎面部2由橡胶材形成,在充气轮胎1的轮胎径向的最外侧露出,其表面作为胎面表面2a而成为充气轮胎1的轮廓。
胎面部2在胎面表面2a沿轮胎宽度方向并列设有多条(本实施方式中为四条)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槽3。在这些周向槽3中,将一方(图1以及图2的右方)的周向槽3设为第一周向槽3A,并按照从第一周向槽3A朝向另一方(图1以及图2的左方)的顺序设为第二周向槽3B、第三周向槽3C、第四周向槽3D。然后,第一周向槽3A以及第二周向槽3B隔着轮胎赤道面CL配置于一方(图1以及图2的右方)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第三周向槽3C以及第四周向槽3D隔着轮胎赤道面CL配置于另一方(图1以及图2的左方)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需要说明的是,周向槽3是指例如槽宽为5mm以上且15mm以下、槽深(从胎面表面2a的开口位置至槽底的尺寸)为5mm以上且15mm以下的槽。
胎面部2通过周向槽3而在胎面表面2a在轮胎宽度方向划分形成有多条(本实施方式中为五条)环岸部4。然后,将位于第二周向槽3B与第三周向槽3C之间且轮胎赤道面CL上的环岸部4设为中央环岸部4A。此外,将第一周向槽3A与第二周向槽3B之间的邻接于中央环岸部4A的一方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环岸部4称为第一中间环岸部4B。此外,将第三周向槽3C与第四周向槽3D之间的邻接于中央环岸部4A的另一方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环岸部4称为第二中间环岸部4C。此外,将第四周向槽3D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邻接于第二中间环岸部4C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并且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环岸部4称为第一胎肩环岸部4D。此外,将第一周向槽3A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邻接于第一中间环岸部4B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并且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环岸部4称为第二胎肩环岸部4E。
此外,胎面部2在作为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环岸部4的第一胎肩环岸部4D以及第二胎肩环岸部4E存在接地端T。此外,在胎面部2中,将作为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环岸部4的第一胎肩环岸部4D以及第二胎肩环岸部4E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端设为设计末端DE。
在此,接地端T是指接地区域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个最外端,在图2中在轮胎周向连续地示出了接地端T。接地区域是在将充气轮胎1组装于正规轮辋,并且填充正规内压同时施加正规载荷的70%时,该充气轮胎1的胎面部2的胎面表面2a与干燥的平坦路面接地的区域。正规轮辋是指,由JATMA规定的“标准轮辋”、由TRA规定的“DesignRim(设计轮辋)”、或者由ETRTO规定的“Measuring Rim(测量轮辋)”。此外,正规内压是指,由JATMA规定的“最高空气压”、由TRA规定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中所记载的最大值、或者由ETRTO规定的“INFLATION PRESSURES”。此外,正规载荷是指,由JATMA规定的“最大负荷能力”、由TRA规定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PRESSURES”中所记载的最大值、或者由ETRTO规定的“LOAD CAPACITY”。此外,设计末端DE称为接地端T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且胎面部2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是胎面部2中形成有槽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在图2中在轮胎周向连续地示出了设计末端DE。即,在干燥的平坦路面上,胎面部2的比接地端T靠近设计末端DE侧的区域为通常不与路面接地的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以第一中间环岸部4B的构成为特征,以下主要对第一中间环岸部4B进行说明。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3是以第一中间环岸部4B为主的放大图。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第一周向槽3A与第二周向槽3B之间形成有第一中间环岸部4B。
在第一周向槽3A,槽宽在轮胎周向不变化,而是沿轮胎周向呈直线状形成。
第二周向槽3B设有楔部9。楔部9设于第二周向槽3B的第一中间环岸部4B侧以及中央环岸部4A侧的各开口边缘,向轮胎周向倾斜来增大或减小第二周向槽3B的开口部,并且在轮胎周向连续设有多个。多个楔部9在第一中间环岸部4B侧的开口边缘的倾斜方向相同,在中央环岸部4A侧的开口边缘的倾斜方向也相同。此外,在第一中间环岸部4B侧的开口边缘和中央环岸部4A侧的开口边缘,楔部9在轮胎宽度方向对置设置,倾斜方向相互逆向设置。因此,在第二周向槽3B,楔部9设为:沿作为第二周向槽3B的延伸方向的轮胎周向,交替地或缩小或扩大第二周向槽3B的开口宽度(槽宽)。此外,如图1所示,楔部9构成为:第二周向槽3B的开口边缘通过以三角形的面切削而成的倒角来形成,第二周向槽3B的开口边缘以外的槽宽不变化。或者,虽然未在图中明示,但楔部9也可以形成为:第二周向槽3B的槽壁随着从槽底至开口边缘,槽宽增大或减小。需要说明的是,该楔部9设于第二周向槽3B的至少第一中间环岸部4B侧的开口边缘即可。设有该楔部9的第二周向槽3B配置在相对于第一周向槽3A靠近轮胎赤道面CL的一侧。
第一中间环岸部4B形成有横纹槽5、周向细槽10、以及宽度方向细槽8。
第一中间环岸部4B的横纹槽5相对于轮胎周向交叉地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B。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B的一端5Ba与第一周向槽3A连通,另一端5Bb与第二周向槽3B连通。该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B在轮胎周向隔开间隔地设有多条。此外,各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B设为大致平行延伸而不相互交叉。然后,各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B将第一中间环岸部4B分割为在轮胎周向并列的多个花纹块环岸部。这样的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B优选如图2以及图3所示的那样按增大或减小的楔部9配置于各楔部9之间,但虽然未在图中明示,却也可以不按楔部9配置,而是配置于楔部9的倾斜的中途。
周向细槽10贯通在轮胎周向邻接的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B并沿各轮胎周向延伸设置。在邻接的各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B之间,周向细槽10的轮胎周向的两端与各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B连通,将形成于邻接的各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B之间的花纹块环岸部在轮胎宽度方向均等地一分为二。此外,在邻接的各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B之间,周向细槽10设为:槽宽在轮胎周向增大或减小。该周向细槽10形成为:随着其槽壁从槽底至开口边缘,槽宽增大或减小。此外,周向细槽10设为:在邻接的各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B之间的花纹块环岸部中,随着从一方的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B至另一方的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B,槽宽从一端至另一端在轮胎周向的一个方向同等程度地增加或者减少,且增大或减小不会在中途逆转。然后,在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B配置于各楔部9之间的情况下,周向细槽10的由槽宽增大或减小而形成的倾斜沿楔部9的倾斜同向设置,由此,将形成于各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B之间的花纹块环岸部的第二周向槽3B侧分割为大致平行四边形。此外,周向细槽10形成为:在槽宽在轮胎周向的一个方向同等程度地增加或者减少的情况下,槽深随着槽宽减少而变浅。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周向槽3B的楔部9通过倒角来形成的情况下,该楔部9设于比周向细槽10的槽深浅的位置,设为比周向细槽10的槽底更靠近胎面表面2a。
第一中间环岸部4B的宽度方向细槽8在轮胎周向将邻接的各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B之间的花纹块环岸部均等地一分为二。如图2以及图3所示,宽度方向细槽8在邻接的各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B的轮胎周向的中央与周向细槽10交叉,一端8a与第一周向槽3A连通,另一端8b与第二周向槽3B连通。由此,宽度方向细槽8在轮胎周向将邻接的各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B之间的花纹块环岸部一分为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未在图中明示,但也可以是:宽度方向细槽8与周向细槽10交叉,且一端8a与邻接的一方的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B连通,另一端8b与邻接的另一方的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B连通,由此,在轮胎周向将邻接的各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B之间的花纹块环岸部一分为二。
此外,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第二周向槽3B与第三周向槽3C之间且轮胎赤道面CL上形成有中央环岸部4A。
在第三周向槽3C,槽宽在轮胎周向不变化而在轮胎周向呈直线状形成。
中央环岸部4A形成有横纹槽5和宽度方向细槽8。
中央环岸部4A的横纹槽5相对于轮胎周向交叉地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中央环岸部第一横纹槽5A和中央环岸部第二横纹槽5A′。中央环岸部第一横纹槽5A的一端5Aa与第二周向槽3B连通,另一端5Ab在中央环岸部4A内终止。该中央环岸部第一横纹槽5A在轮胎周向隔开间隔地设有多条。此外,各中央环岸部第一横纹槽5A设为:大致平行延伸而不相互交叉。该中央环岸部第一横纹槽5A设为:在第二周向槽3B,一端5Aa与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B的另一端5Bb对置,在俯视图中,与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B呈一体地贯通第二周向槽3B。
中央环岸部第二横纹槽5A′的一端5A′a与第三周向槽3C连通,另一端5A′b在中央环岸部4A内终止。该中央环岸部第二横纹槽5A′在轮胎周向隔开间隔地设有多条。此外,各中央环岸部第二横纹槽5A′设为:大致平行延伸而不相互交叉。
中央环岸部第一横纹槽5A与中央环岸部第二横纹槽5A′不相互连通而是在轮胎周向交替配置。因此,中央环岸部4A构成为在轮胎周向连续的肋状环岸部。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央环岸部第一横纹槽5A以及中央环岸部第二横纹槽5A′,另一端5Ab、5A′b在轮胎赤道面CL上或不与轮胎赤道面CL交叉的位置终止。
中央环岸部4A的宽度方向细槽8的一端8a与第三周向槽3C连通,另一端8b在中央环岸部4A内终止。此外,宽度方向细槽8设为:在沿轮胎周向邻接的各中央环岸部第二横纹槽5A′之间设有一条,与中央环岸部第二横纹槽5A′大致平行地延伸,而不与中央环岸部第二横纹槽5A′以及中央环岸部第一横纹槽5A交叉。需要说明的是,宽度方向细槽8的另一端8b在轮胎赤道面CL上或不与轮胎赤道面CL交叉的位置终止。
此外,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第三周向槽3C与第四周向槽3D之间形成有第二中间环岸部4C。
第四周向槽3D的槽宽在轮胎周向不变化而在轮胎周向呈直线状形成。需要说明的是,第四周向槽3D和第一周向槽3A都是隔着轮胎赤道面CL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周向槽3,形成为大致相同的槽宽。此外,第四周向槽3D以及第一周向槽3A形成为:槽宽大于其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第二周向槽3B以及第三周向槽3C。此外,第二周向槽3B由于形成有楔部9,因此形成为槽宽小于第三周向槽3C。
第二中间环岸部4C形成有横纹槽5和宽度方向细槽8。
第二中间环岸部4C的横纹槽5相对于轮胎周向交叉地设置,设为第二中间环岸部主横纹槽(第二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C和第二中间环岸部副横纹槽5C′。第二中间环岸部主横纹槽5C的一端5Ca与第三周向槽3C连通,另一端5Cb与第四周向槽3D连通。该第二中间环岸部主横纹槽5C在轮胎周向隔开间隔地设有多条。此外,各第二中间环岸部主横纹槽5C设为:大致平行延伸而不相互交叉。然后,各第二中间环岸部主横纹槽5C将第二中间环岸部4C分割为在轮胎周向并列的多个花纹块环岸部。该第二中间环岸部主横纹槽5C设为:在第三周向槽3C,一端5Ca与中央环岸部第二横纹槽5A′的一端5A′a对置,在俯视图中,与中央环岸部第二横纹槽5A′呈一体地贯通第三周向槽3C。
第二中间环岸部副横纹槽5C′的一端5C′a与第四周向槽3D连通,另一端5C′b在第二中间环岸部4C内终止。此外,第二中间环岸部副横纹槽5C′设为:在沿轮胎周向邻接的各第二中间环岸部主横纹槽5C之间设有一条,与第二中间环岸部主横纹槽5C大致平行地延伸,而不与第二中间环岸部主横纹槽5C交叉。
第二中间环岸部4C的宽度方向细槽8的一端8a与第二中间环岸部副横纹槽5C′的另一端5C′b的终端连通,另一端8b与第三周向槽3C连通。该宽度方向细槽8设为:在第三周向槽3C,另一端8b与中央环岸部4A的宽度方向细槽8的一端8a对置,在俯视图中,分别呈一体地贯通第三周向槽3C。
此外,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第四周向槽3D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形成有第一胎肩环岸部4D。
第一胎肩环岸部4D形成有横纹槽5、胎肩环岸部细槽11、以及宽度方向细槽8。
第一胎肩环岸部4D的横纹槽5相对于轮胎周向交叉地设置,设为第一胎肩环岸部主横纹槽5D和第一胎肩环岸部副横纹槽5D′。第一胎肩环岸部主横纹槽5D的一端5Da开口至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设计末端DE,另一端5Db与第四周向槽3D连通。该第一胎肩环岸部主横纹槽5D在轮胎周向隔开间隔地设有多条。此外,各第一胎肩环岸部主横纹槽5D设为:大致平行地延伸而不相互交叉。然后,各第一胎肩环岸部主横纹槽5D将第一胎肩环岸部4D分割为在轮胎周向并列的多个花纹块环岸部。该第一胎肩环岸部主横纹槽5D设为:在第四周向槽3D,另一端5Db与第二中间环岸部副横纹槽5C′的一端5C′a对置,在俯视图中,与第二中间环岸部副横纹槽5C′呈一体地贯通第四周向槽3D。即,第一胎肩环岸部主横纹槽5D、第二中间环岸部副横纹槽5C′、第二中间环岸部4C的宽度方向细槽8、以及中央环岸部4A的宽度方向细槽8设为:呈一体地从设计末端DE开始贯通第四周向槽3D以及第三周向槽3C。
第一胎肩环岸部副横纹槽5D′的一端5D′a与第四周向槽3D连通,另一端5D′b在第一胎肩环岸部4D内终止。此外,第一胎肩环岸部副横纹槽5D′设为:在沿轮胎周向邻接的各第一胎肩环岸部主横纹槽5D之间设有一条,与第一胎肩环岸部主横纹槽5D大致平行地延伸,而不与第一胎肩环岸部主横纹槽5D交叉。该第一胎肩环岸部副横纹槽5D′设为:在第四周向槽3D,一端5D′a与第二中间环岸部主横纹槽5C的另一端5Cb对置,在俯视图中,与第二中间环岸部主横纹槽5C呈一体地贯通第四周向槽3D。
胎肩环岸部细槽11的一端11a开口至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设计末端DE,另一端11b在第一胎肩环岸部4D内终止而不与第四周向槽3D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胎肩环岸部细槽11虽然优选另一端11b在接地端T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终止来整个设于接地端T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但也可以设为:另一端11b在接地端T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终止。此外,胎肩环岸部细槽11设为:在沿轮胎周向邻接的各第一胎肩环岸部主横纹槽5D之间设有一条,与第一胎肩环岸部主横纹槽5D大致平行地延伸,而不与第一胎肩环岸部主横纹槽5D交叉。
第一胎肩环岸部4D的宽度方向细槽8的一端8a与第一胎肩环岸部副横纹槽5D′的另一端5D′b的终端连通,另一端8b与胎肩环岸部细槽11的另一端11b的终端连通。即,胎肩环岸部细槽11、第一胎肩环岸部4D的宽度方向细槽8、第一胎肩环岸部副横纹槽5D′、第二中间环岸部主横纹槽5C、以及中央环岸部第二横纹槽5A′设为:呈一体地贯通第四周向槽3D以及第三周向槽3C。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横纹槽5是指例如槽宽为1.5mm以上且周向槽3以下、槽深为周向槽3以下的槽。此外,周向细槽10以及胎肩环岸部细槽11是指例如槽宽为4.0mm以下(优选为1.0mm以上且4.0mm以下)、槽深为周向槽3以下的槽。此外,宽度方向细槽8是指例如槽宽为0.4mm以上且1.5mm以下且为周向细槽10以及胎肩环岸部细槽11以下、槽深为周向槽3、横纹槽5以下的槽。需要说明的是,在周向细槽10以及胎肩环岸部细槽11,在槽深变化的情况下,将最深的槽深设为上述范围。
关于槽宽、槽深,虽然宽度方向细槽8与周向细槽10以及胎肩环岸部细槽11相互连通,但该连通部分由槽宽的变化来规定。此外,宽度方向细槽8与周向细槽10以及胎肩环岸部细槽11的连通部分的槽深可以相同,但也可以形成为周向细槽10以及胎肩环岸部细槽11的槽深比宽度方向细槽8深。
如此,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在胎面部2的胎面表面2a具备:第一周向槽3A以及第二周向槽3B,沿轮胎周向延伸;第一中间环岸部4B,形成于各所述周向槽3A、3B之间;楔部9,在第二周向槽3B的至少第一中间环岸部4B侧的开口边缘向轮胎周向倾斜,并且在轮胎周向连续设有多个;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B,各端与各所述周向槽3A、3B连通,在轮胎周向设有多条,将第一中间环岸部4B分割为在轮胎周向并列的多个花纹块环岸部;以及周向细槽10,各端与在轮胎周向邻接的各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B连通,在轮胎宽度方向将各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B之间的所述花纹块环岸部一分为二,并且槽宽在邻接的各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B之间增大或减小,沿轮胎周向延伸。
根据该充气轮胎1,在通过第一周向槽3A以及第二周向槽3B而形成的第一中间环岸部4B,能通过由楔部9得到的边缘效果来提高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并且,通过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B将第一中间环岸部4B分割为在轮胎周向并列的多个花纹块环岸部,由此,能提高边缘效果来提高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并且能提高排水性来提高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并且,设有槽宽在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B之间增大或减小并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细槽10,由此,能通过由槽宽的增大或减小得到的边缘效果来提高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并且能提高排水性来提高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优选楔部9设于第二周向槽3B的两个开口边缘,能通过边缘效果来进一步提高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此外,周向细槽10在轮胎宽度方向将各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B之间的花纹块环岸部均等地一分为二,由此,环岸部在胎面表面2a的面积变得均等,能抑制环岸部的极度的刚性降低,因此,能抑制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降低。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优选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B按第二周向槽3B楔部9来配置,周向细槽10设为:在各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B之间,槽宽沿楔部9的倾斜而增大或减小。
根据该充气轮胎1,由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B、第二周向槽3B的楔部9、以及周向细槽10所围出的环岸部在胎面表面2a的形状大致接近平行四边形,能使环岸部的刚性均匀化,因此,能抑制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优选周向细槽10形成为:槽宽沿楔部9的倾斜而增大或减小地设置,由此,槽宽在轮胎周向的一个方向同等程度地增加或减少,且槽深随着槽宽减少而变浅。因此,以将槽宽减少且槽深浅的刚性高的一侧设为踏入侧、将槽宽增加且槽深深的刚性低的一侧设为踢出侧的方式来指定充气轮胎1的旋转方向,由此,能加强踏入而柔化踢出,能提高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虽然未在图中明示,但充气轮胎1的旋转方向的指定例如通过设于轮胎侧部的标识(例如,朝向车辆前进时的箭头)来表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优选楔部9通过设于第二周向槽3B的开口边缘的倒角来形成。
根据该充气轮胎1,通过倒角来形成楔部9,由此,能得到边缘效果并且抑制环岸部的体积减少来抑制刚性降低,能兼顾积雪路面以及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优选具备在轮胎周向将各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B之间的花纹块环岸部一分为二的宽度方向细槽8。
根据该充气轮胎1,能通过宽度方向细槽8的边缘效果来提高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并且能提高排水性来提高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宽度方向细槽8在轮胎周向将各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B之间的花纹块环岸部均等地一分为二,由此,环岸部在胎面表面2a的面积变得均等,能抑制环岸部的极度的刚性降低,因此,能抑制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降低。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优选设有楔部9的第二周向槽3B配置在相对于第一周向槽3A靠近轮胎赤道面CL的一侧。
通过配置于轮胎赤道面CL的附近,能更显著地得到由楔部9的边缘效果所产生的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提高效果。因此,将设有楔部9的第二周向槽3B配置于靠近轮胎赤道面CL的一侧,由此,能显著地得到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提高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优选具备:中央环岸部4A,设有楔部9的第二周向槽3B配置于靠近轮胎赤道面CL的一侧,并通过在该第二周向槽3B的轮胎赤道面CL侧邻接设置的第三周向槽3C而形成于第三周向槽3C与第二周向槽3B之间且轮胎赤道面CL上;中央环岸部第一横纹槽5A,一端5Aa与设有楔部9的第二周向槽3B连通,另一端5Ab在中央环岸部4A内终止,在轮胎周向设有多条;以及中央环岸部第二横纹槽5A′,一端5A′a与第三周向槽3C连通,另一端5A′b在中央环岸部4A内终止,在轮胎周向设有多条,中央环岸部第一横纹槽5A和中央环岸部第二横纹槽5A′不连通而是在轮胎周向交替配置。
根据该充气轮胎1,在设于轮胎赤道面CL上的中央环岸部4A终止设置的中央环岸部第一横纹槽5A和中央环岸部第二横纹槽5A′不连通而是在轮胎周向交替配置,由此,中央环岸部4A形成为肋状,因此,会抑制有助于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提高的中央环岸部4A的刚性降低,由此,能提高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央环岸部4A设置一端8a与第三周向槽3C连通而另一端8b在中央环岸部4A内终止的宽度方向细槽8,由此,能通过边缘效果来提高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并且能提高排水性来提高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此外,中央环岸部第一横纹槽5A、中央环岸部第二横纹槽5A′以及宽度方向细槽8的另一端5Ab、5A′b、8b在轮胎赤道面CL上或不与轮胎赤道面CL交叉的位置终止,由此,能抑制中央环岸部4A的极度的刚性降低,能提高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优选具备:第二中间环岸部4C,通过在第三周向槽3C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邻接设置的第四周向槽3D而形成于第四周向槽3D与第三周向槽3C之间;以及第二中间环岸部主横纹槽(第二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C,各端与第三周向槽3C和第四周向槽3D连通,在轮胎周向设有多条,并将第二中间环岸部4C分割为在轮胎周向并列的多个花纹块环岸部。
根据该充气轮胎1,形成于轮胎赤道面CL上的中央环岸部4A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第一中间环岸部4B和第二中间环岸部4C分别被分割形成为花纹块环岸部,由此,能谋求由边缘效果所产生的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以及由排水效果所产生的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提高,并且能通过相互的花纹块环岸部来抑制隔着中央环岸部4A的环岸部的极度的刚性差异来确保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中间环岸部4C设置一端5C′a与第四周向槽3D连通而另一端5C′b在第二中间环岸部4C内终止的第二中间环岸部副横纹槽5C′,由此,能谋求由边缘效果所产生的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以及由排水效果所产生的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提高。此外,在第二中间环岸部4C设置一端8a与第二中间环岸部副横纹槽5C′的另一端5C′b的终端连通而另一端8b与第三周向槽3C连通的宽度方向细槽8,由此,能谋求由边缘效果所产生的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以及由排水效果所产生的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提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优选在第四周向槽3D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形成有第一胎肩环岸部4D,具备:第一胎肩环岸部主横纹槽5D,一端5Da贯通第一胎肩环岸部4D并开口至胎面表面2a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另一端5Db与第四周向槽3D连通,在轮胎周向设有多条;以及第一胎肩环岸部副横纹槽5D′,设于在轮胎周向邻接的第一胎肩环岸部主横纹槽5D之间,一端5D′a与第四周向槽3D连通而另一端5D′b在第一胎肩环岸部4D内终止。
在该充气轮胎1中,在第一胎肩环岸部4D,除了在轮胎周向设有多条的第一胎肩环岸部主横纹槽5D之外,还在沿轮胎周向邻接的第一胎肩环岸部主横纹槽5D之间具备第一胎肩环岸部副横纹槽5D′,由此,能谋求由各横纹槽5D、5D′相互的边缘效果所产生的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以及由排水效果所产生的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胎肩环岸部4D具备:胎肩环岸部细槽11,一端11a贯通第一胎肩环岸部4D并开口至胎面表面2a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另一端11b在第一胎肩环岸部4D内终止;以及宽度方向细槽8,一端8a与第一胎肩环岸部副横纹槽5D′的另一端5D′b的终端连通而另一端8b与胎肩环岸部细槽11的另一端11b的终端连通,由此,能补足由胎肩环岸部细槽11以及宽度方向细槽8的边缘效果所产生的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以及由排水效果所产生的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优选:在第一周向槽3A或第二周向槽3B中,第一周向槽3A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具备:第二胎肩环岸部4E,形成于该第一周向槽3A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一端5Ea(参照图4以及图5)贯通第二胎肩环岸部4E并开口至胎面表面2a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另一端5Eb(参照图4以及图5)在第二胎肩环岸部4E内终止,在轮胎周向设有多条;以及至少一条宽度方向细槽8,在沿轮胎周向邻接的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之间与轮胎周向交叉地设置。
根据该充气轮胎1,在第二胎肩环岸部4E,除了在轮胎周向设有多条的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之外,还在沿轮胎周向邻接的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之间具备宽度方向细槽8,由此,能谋求由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以及宽度方向细槽8的相互的边缘效果所产生的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以及由排水效果所产生的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提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优选宽度方向细槽8具有0.4mm以上且1.5mm以下的槽宽。
当宽度方向细槽8的槽宽小于0.4mm时,具有排水性能降低的倾向,当槽宽大于1.5mm时,具有环岸部的刚性降低的倾向。因此,优选将宽度方向细槽8的槽宽设为0.4mm以上且1.5mm以下。
再者,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中央环岸部4A的中央环岸部第一横纹槽5A和第一中间环岸部4B的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B设为:在第二周向槽3B,一端5Aa与另一端5Bb对置,并呈一体地贯通第二周向槽3B。因此,槽在轮胎宽度方向通第二周向槽3B,由此,排水性提高,能有助于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提高。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中央环岸部4A的中央环岸部第二横纹槽5A′和第二中间环岸部4C的第二中间环岸部主横纹槽5C设为:在第三周向槽3C,一端5Ca与一端5A′a对置,并呈一体地贯通第三周向槽3C。而且,第二中间环岸部主横纹槽5C和第一胎肩环岸部4D的第一胎肩环岸部副横纹槽5D′设为:在第四周向槽3D,另一端5Cb与一端5D′a对置,并呈一体地贯通第四周向槽3D。而且,第一胎肩环岸部副横纹槽5D′、胎肩环岸部细槽11、以及第一胎肩环岸部4D的宽度方向细槽8设为:呈一体地连通。因此,槽在轮胎宽度方向贯通第三周向槽3C以及第四周向槽3D,由此,排水性提高,能有助于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提高。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胎肩环岸部4D,关于第一胎肩环岸部副横纹槽5D′,虽然另一端5D′b与宽度方向细槽8连通,但由于宽度方向细槽8的槽宽比第一胎肩环岸部副横纹槽5D′窄,因此,实质上是在第一胎肩环岸部4D内终止。由于该第一胎肩环岸部副横纹槽5D′的终端部位于接地端T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因此,会抑制气柱共鸣音的发出,因此,具有车外噪音的降低效果。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中央环岸部4A的宽度方向细槽8和第二中间环岸部4C的宽度方向细槽8设为:在第三周向槽3C,一端8a与另一端8b对置,并呈一体地贯通第三周向槽3C。然后,第二中间环岸部4C的宽度方向细槽8的一端8a与第二中间环岸部副横纹槽5C′的另一端5C′b连通。而且,第二中间环岸部副横纹槽5C′和第一胎肩环岸部4D的第一胎肩环岸部主横纹槽5D设为:在第四周向槽3D,一端5Ca与另一端5Db对置,并呈一体地贯通第四周向槽3D。因此,槽在轮胎宽度方向贯通第三周向槽3C以及第四周向槽3D,由此,排水性提高,能有助于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提高。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对优选的胎面部2的形态进行说明。
图4以及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6以及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图4~图7是第二胎肩环岸部4E的放大图。
如图2以及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在第二胎肩环岸部4E形成有横纹槽5、交叉细槽6、分支细槽7、以及宽度方向细槽8。
第二胎肩环岸部4E的横纹槽5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设为:以与接地端T交叉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周向交叉。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的一端5Ea开口至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设计末端DE,另一端5Eb在第二胎肩环岸部4E内终止而不与第一周向槽3A连通。该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在轮胎周向隔开间隔地设有多条。此外,各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设为:大致平行地延伸而不相互交叉。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未在图中明示,但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的另一端5Eb也可以与第一周向槽3A连通。
交叉细槽6设为:相对于各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在接地端T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交叉。交叉细槽6的一端6a开口至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设计末端DE,另一端6b在第二胎肩环岸部4E内终止而不与第一周向槽3A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优选交叉细槽6的另一端6b在接地端T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终止,且整个设于接地端T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但也可以设为另一端6b在接地端T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终止。
分支细槽7从各交叉细槽6分支出来并配置于各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之间。分支细槽7以一端7a开口至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设计末端DE的方式从交叉细槽6的一端6a分支出来,另一端7b在第二胎肩环岸部4E内终止而不与第一周向槽3A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优选分支细槽7的另一端7b在接地端T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终止,且整个设于接地端T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但也可以设为另一端7b在接地端T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终止。
宽度方向细槽8设为:从第一周向槽3A直至交叉细槽6的在第二胎肩环岸部4E内终止的另一端6b。此外,宽度方向细槽8设为:从第一周向槽3A直至分支细槽7的在第二胎肩环岸部4E内终止的另一端7b。即,交叉细槽6以及分支细槽7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另一端6b、7b)经由宽度方向细槽8而与第一周向槽3A连通。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横纹槽5是指例如槽宽为1.5mm以上且周向槽3以下、槽深为周向槽3以下的槽。此外,交叉细槽6以及分支细槽7是指例如槽宽为0.4mm以上且1.5mm以下、槽深为周向槽3以下的槽。此外,宽度方向细槽8是指例如槽宽为0.4mm以上且1.5mm以下并且交叉细槽6以及分支细槽7以下、槽深为周向槽3和横纹槽5以下的槽。需要说明的是,在横纹槽5、交叉细槽6、分支细槽7以及宽度方向细槽8,在槽深变化的情况下,将最深的槽深设为上述范围。
关于槽宽、槽深,虽然宽度方向细槽8和交叉细槽6以及分支细槽7相互连通,但该连通部分通过槽宽来的变化规定。此外,宽度方向细槽8和交叉细槽6以及分支细槽7的连通部分的槽深可以相同,但也可以形成为交叉细槽6以及分支细槽7的槽深比宽度方向细槽8深。
如此,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在胎面部2的胎面表面2a,通过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槽3(第一周向槽3A)而在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形成有第二胎肩环岸部4E(环岸部4),且在该第二胎肩环岸部4E存在接地端T,在第二胎肩环岸部4E具备: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横纹槽5),与接地端T交叉并且在轮胎周向设有多条;以及交叉细槽6,相对于各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在接地端T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交叉地设置。
根据该充气轮胎1,设有在接地端T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与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交叉的交叉细槽6,由此,在积雪路面上行驶时,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与交叉细槽6的交叉部进入雪中并实质上存在于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扩展的接地区域,因此,积雪路面上的牵引性变得良好,能提高制动性能。并且,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与交叉细槽6的交叉部在干燥路面上不存在于接地区域之外,因此,不会对干燥路面、湿润路面上的行驶造成影响。并且,使交叉细槽6的槽深至少在与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交叉的部分浅,由此,能抑制第二胎肩环岸部4E的刚性降低,能改善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在第二胎肩环岸部4E具备:分支细槽7,在接地端T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从各交叉细槽6分支出来并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配置于各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之间。
根据该充气轮胎1,在积雪路面上行驶时,交叉细槽6与分支细槽7的分支部进入雪中并实质上存在于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扩展的接地区域,因此,积雪路面上的牵引性变得良好,能进一步提高制动性能。并且,交叉细槽6与分支细槽7的分支部在干燥路面上不存在于接地区域之外,因此,不会对干燥路面、湿润路面上的行驶造成影响。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优选交叉细槽6以及分支细槽7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6b、7b在第二胎肩环岸部4E终止。
根据该充气轮胎1,交叉细槽6以及分支细槽7设为在第二胎肩环岸部4E终止,由此,能抑制第二胎肩环岸部4E的刚性降低,能抑制对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影响。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4所示,优选交叉细槽6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另一端6b)配置为比在轮胎周向邻接的各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的中间S更靠近与该交叉细槽6自身交叉的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而且,优选分支细槽7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另一端7b)配置为比在轮胎周向邻接的各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的中间S更靠近与分支出该分支细槽7自身的交叉细槽6交叉的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
在轮胎周向邻接的各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的中间S是在轮胎周向邻接的各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的彼此间的中央,以与距离各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的最近的从槽边缘通过的辅助线L平行的中央线来表示。
根据该充气轮胎1,交叉细槽6以及分支细槽7的另一端6b、7b配置为比邻接的各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的中间S更靠近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因此,即使具有交叉细槽6以及分支细槽7,也能抑制邻接的各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之间的第二胎肩环岸部4E的刚性降低,能抑制对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影响。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4所示,将在轮胎周向邻接的各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之间的轮胎周向的距离(辅助线L1、L2之间的距离)设为α,将交叉细槽6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另一端6b)与交叉细槽6自身所交叉的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的辅助线L1的轮胎周向的距离设为βa,将分支细槽7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另一端7b)与分支出分支细槽7自身的交叉细槽6所交叉的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的辅助线L2的轮胎周向的距离设为βb,优选满足0.1α<βa<0.5α以及0.1α<βb<0.5α的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辅助线L1是与交叉细槽6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另一端6b)侧的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的开口边缘的最内侧相接的切线。此外,辅助线L2是与分支细槽7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另一端7b)侧的分支出分支细槽7自身的交叉细槽6所交叉的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的开口边缘的最内侧相接的切线。辅助线L1、L2相互平行。此外,上述的中间S以辅助线L1、L2的中央的直线来表示。
根据该充气轮胎1,通过交叉细槽6和分支细槽7将邻接的各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之间一分为三,因此,即使具有交叉细槽6以及分支细槽7,也能抑制各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之间的第二胎肩环岸部4E的刚性降低,能抑制对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影响。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5所示,优选交叉细槽6与从该交叉细槽6分支出的分支细槽7所成的角度γ满足γ<80°的范围。
如图5所示,角度γ设为如下角度:在胎面部2的俯视图中,引出将分支细槽7从交叉细槽6的分支点和交叉细槽6的顶端6b连结的直线,并引出将分支细槽7从交叉细槽6的分支点和分支细槽7的顶端7b连结的直线,各直线所成的角度。
根据该充气轮胎1,使角度γ小于80°,由此,交叉细槽6以及分支细槽7在胎面部2的设计末端DE变为相互连接的粗槽,因此,该连接部分在轮胎行驶时设为接地面之外的宽槽,由此,能减轻在轮胎内部产生的发热,能减轻该轮胎的滚动阻力,能实施舒适的轮胎行驶,因此,能提高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并且能提高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此外,在角度γ为80°以上的情况下,分支部分的开角过大而接近轮胎周向,因此,对积雪路面上的牵引性贡献低,制动性能的提高效果低,但通过使角度γ小于80°,能显著地得到制动性能的提高效果。需要说明的是,从更显著地得到制动性能的提高效果方面考虑,更优选将角度γ设于40°以上且60°以下的范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5所示,优选交叉细槽6与该交叉细槽6所交叉的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在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所成的角度ε满足10°<ε<90°的范围。
如图5所示,角度ε设为如下角度:在胎面部2的俯视图中,引出将交叉细槽6向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的交叉点和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的顶端5Eb连结的直线,并引出将交叉细槽6向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的交叉点和交叉细槽6的顶端6b连结的直线,各直线所成的角度。
在角度ε为10°以下的情况下,会在交叉细槽6向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的交叉部产生锐角部分,因此,恐怕会产生交叉部的脱落等故障。另一方面,在角度ε为90。以上的情况下,交叉细槽6接近轮胎周向,因此,对积雪路面上的牵引性贡献低,制动性能的提高效果低。因此,优选将角度8设于10°<ε<90°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从能更显著地得到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提高效果以及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提高效果方面考虑,更优选将角度ε设于40°<ε<60°的范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优选交叉细槽6以及分支细槽7形成为:槽宽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变细。
根据该充气轮胎1,形成为:交叉细槽6以及分支细槽7的槽宽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变细,由此,会抑制交叉细槽6与分支细槽7的间隔、交叉细槽6以及分支细槽7与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的间隔变窄的状况,因此,即使具有交叉细槽6以及分支细槽7,也能抑制各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之间的第二胎肩环岸部4E的刚性降低,能抑制对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影响。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优选交叉细槽6和分支细槽7的至少一方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另一端6b、7b)经由宽度方向细槽8与而第一周向槽3A连通。
根据该充气轮胎1,设置宽度方向细槽8,由此,从交叉细槽6、分支细槽7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另一端6b、7b)在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使第二胎肩环岸部4E的柔软性提高,因此,能提高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并且,根据该充气轮胎1,设置宽度方向细槽8,由此,能通过边缘效果来提高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并且能通过提高排水性来提高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6以及图7所示,关于交叉细槽6和该交叉细槽6所交叉的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优选至少交叉部分的交叉细槽6的槽深da和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的槽深D满足da≤0.5D的范围。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6以及图7所示,关于分支细槽7和在轮胎周向邻接于分支细槽7的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优选分支细槽7的槽深db和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的槽深D满足db≤0.5D的范围。
图6以及图7分别是沿交叉细槽6的延伸方向切断的剖面图,以不同的形态示出了交叉细槽6以及分支细槽7。图6所示的交叉细槽6以及分支细槽7以大致相同的槽深延伸。此外,在图7所示的交叉细槽6,在与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的交叉部,槽底被抬高,由此槽深变浅。然后,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的槽深D在与交叉细槽6的交叉部处设为最深的槽深。此外,交叉细槽6的槽深da在与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的交叉部处,在向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的开口部设为最深侧的槽深。此外,分支细槽7的槽深db除了从交叉细槽6的分支部,在分支细槽7单体也设为最深的槽深。
在交叉细槽6以及分支细槽7的槽深da、db超出da≤0.5D且db≤0.5D的范围的情况下,槽深过深,因此,恐怕会因具有交叉细槽6以及分支细槽7而导致各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之间的第二胎肩环岸部4E的刚性降低,或具有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降低的倾向、或产生脱落等故障。因此,优选将交叉细槽6以及分支细槽7的槽深da、db设于da≤0.5D且db≤0.5D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数值,交叉细槽6以及分支细槽7的槽深da、db在上述范围内优选为2mm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上述的第二胎肩环岸部4E的各槽5、6、7、8的形态即使仅应用于一方的胎肩环岸部也能得到上述的效果,虽然未在图中明示,但即使应用于两方的胎肩环岸部也能得到上述的效果。实例
在本实例中,对条件不同的多种试验轮胎进行了与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以及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有关的性能试验(参照图8)。
在该性能试验中,将轮胎尺寸205/55R16的充气轮胎组装于16×6.5JJ的正规轮辋,填充正规内压(200kPa),并装接于试验车辆(1600cc·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车)。
在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评价方法中,测定以上述试验车辆在干燥路面的测试跑道上从时速100km/h开始的制动距离。然后,基于该测定结果进行以以往例为基准(100)的指数评价。该评价的数值越大越优选。
在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评价方法中,测定以上述试验车辆在水深1mm的湿润路面的测试跑道上从时速100km/h开始的制动距离。然后,基于该测定结果进行以以往例为基准(100)的指数评价。该评价的数值越大越优选。
在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评价方法中,测定以上述试验车辆在积雪压缩路面的测试跑道上从时速40km/h开始的ABS制动下的制动距离。然后,基于该测定结果进行以以往例为基准(100)的指数评价。该评价的数值越大越优选。
在图8中,作为试验轮胎的充气轮胎在胎面表面形成有四条周向槽,具有五条环岸部,环岸部由配置于轮胎赤道面上的中央环岸部、在中央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两外侧邻接配置的第一中间环岸部和第二中间环岸部、以及在各中间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邻接配置的第一胎肩环岸部和第二胎肩环岸部构成。
在图8所示的以往例的充气轮胎中,未在形成第一中间环岸部的两条周向槽(第一周向槽以及第二周向槽)设有楔部。此外,以往例的充气轮胎的中间环岸部为肋状,不具有周向细槽。比较例的充气轮胎未在形成第一中间环岸部的两条周向槽(第一周向槽以及第二周向槽)设有楔部。此外,在以往例的充气轮胎中,中间环岸部为肋状,具有槽宽同等的周向细槽。
另一方面,在实例1~实例13的充气轮胎中,关于形成第一中间环岸部的两条周向槽(第一周向槽以及第二周向槽),在一方的周向槽设有楔部。此外,在实例1~实例13的充气轮胎中,通过横纹槽(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被分割为花纹块环岸部,设有槽宽在邻接的各横纹槽之间增大或减小并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细槽。此外,在实例5~实例13的充气轮胎中,设有楔部的一方的周向槽(第二周向槽)相对于另一方的周向槽(第一周向槽)配置于轮胎赤道面侧。此外,在实例6~实例13的充气轮胎中,中央环岸部通过分别终止的中央环岸部第一横纹槽和中央环岸部第二横纹槽而形成为肋状。此外,在实例7~实例13的充气轮胎中,第二中间环岸部通过第二中间环岸部主横纹槽(第二中间环岸部横纹槽)被分割为花纹块环岸部。此外,在实例8~实例13的充气轮胎中,第一胎肩环岸部通过第一胎肩环岸部主横纹槽被分割为花纹块环岸部,各第一胎肩环岸部主横纹槽之间的第一胎肩环岸部副横纹槽终止。此外,在实例9~实例13的充气轮胎中,通过终止的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而形成为肋状,在实例10~实例13的充气轮胎中,在各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之间形成有两条宽度方向细槽。此外,在实例11~实例13的充气轮胎中,规定了宽度方向细槽的槽宽。
如图8的试验结果所示,可知:实例1~实例13的充气轮胎的积雪路面、湿润路面、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得到改善。
符号说明
1充气轮胎
2胎面部
2a胎面表面
3A第一周向槽
3B第二周向槽
3C第三周向槽
3D第四周向槽
4A中央环岸部
4B第一中间环岸部
4C第二中间环岸部
4D第一胎肩环岸部
4E第二胎肩环岸部
5A中央环岸部第一横纹槽
5A′中央环岸部第二横纹槽
5B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
5C第二中间环岸部主横纹槽
5C′第二中间环岸部副横纹槽
5D第一胎肩环岸部主横纹槽
5D′第一胎肩环岸部副横纹槽
5E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
8宽度方向细槽
9楔部
10周向细槽
CL轮胎赤道面

Claims (7)

1.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周向槽以及第二周向槽,在胎面部的胎面表面,沿轮胎周向延伸设置;
第一中间环岸部,形成于各所述周向槽之间;
楔部,在所述第二周向槽的至少所述第一中间环岸部侧的开口边缘向轮胎周向倾斜,并且在轮胎周向连续设有多个;
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各端与各所述周向槽连通,并在轮胎周向设有多条,并将所述第一中间环岸部分割为在轮胎周向并列的多个花纹块环岸部;
周向细槽,各端与在轮胎周向邻接的各所述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连通,在轮胎宽度方向将各所述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之间的所述花纹块环岸部一分为二,并且槽宽在邻接的各所述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之间增大或减小,且沿轮胎周向延伸;
第二胎肩环岸部,在所述第一周向槽或所述第二周向槽中所述第一周向槽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并且形成于所述第一周向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
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一端贯通所述第二胎肩环岸部并开口至所述胎面表面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另一端在所述第二胎肩环岸部内终止,并在轮胎周向设有多条;以及
至少一条宽度方向细槽,在沿轮胎周向邻接的所述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之间与轮胎周向交叉地设置,
所述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按每一所述第二周向槽的楔部配置,所述周向细槽设为:贯通所述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在各所述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之间,槽宽沿所述楔部的倾斜增大或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楔部通过设于所述第二周向槽的开口边缘的倒角来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具备:宽度方向细槽,在轮胎周向将各所述第一中间环岸部横纹槽间的所述花纹块环岸部一分为二。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具备:
中央环岸部,所述第二周向槽配置于靠近轮胎赤道面的一侧,并通过在所述第二周向槽的所述轮胎赤道面侧邻接设置的第三周向槽而在与所述第二周向槽之间形成于所述轮胎赤道面上;
中央环岸部第一横纹槽,一端与所述第二周向槽连通而另一端在所述中央环岸部内终止,并在轮胎周向设有多条;以及
中央环岸部第二横纹槽,一端与所述第三周向槽连通而另一端在所述中央环岸部内终止,并在轮胎周向设有多条,
所述中央环岸部第一横纹槽和所述中央环岸部第二横纹槽不连通地在轮胎周向交替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二中间环岸部,通过在所述第三周向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邻接设置的第四周向槽而形成于与所述第三周向槽之间;以及
第二中间环岸部横纹槽,各端与所述第三周向槽和所述第四周向槽连通,且在轮胎周向设有多条,并将所述第二中间环岸部分割为在轮胎周向并列的多个花纹块环岸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四周向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形成有第一胎肩环岸部,
具备:
第一胎肩环岸部主横纹槽,一端贯通所述第一胎肩环岸部并开口至所述胎面表面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周向槽连通,在轮胎周向设有多条;以及
第一胎肩环岸部副横纹槽,设于在轮胎周向邻接的所述第一胎肩环岸部主横纹槽之间,一端与所述第四周向槽连通而另一端在所述第一胎肩环岸部内终止。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宽度方向细槽具有0.4mm以上且1.5mm以下的槽宽。
CN201680042402.5A 2015-07-22 2016-03-18 充气轮胎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0255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44796A JP2017024542A (ja) 2015-07-22 2015-07-22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5-144796 2015-07-22
PCT/JP2016/058839 WO2017013902A1 (ja) 2015-07-22 2016-03-18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25598A CN108025598A (zh) 2018-05-11
CN108025598B true CN108025598B (zh) 2020-05-12

Family

ID=578342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42402.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025598B (zh) 2015-07-22 2016-03-18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696099B2 (zh)
JP (1) JP2017024542A (zh)
KR (1) KR101955948B1 (zh)
CN (1) CN108025598B (zh)
WO (1) WO201701390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14244B2 (ja) * 2017-02-14 2018-10-3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97189B2 (ja) * 2017-03-16 2021-06-30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887908B2 (ja) * 2017-07-27 2021-06-1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6946923B2 (ja) * 2017-10-19 2021-10-13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985895B2 (ja) * 2017-11-08 2021-12-22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131358B2 (ja) * 2018-12-13 2022-09-06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7412172B2 (ja) * 2018-12-27 2024-01-12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205241B2 (ja) * 2019-01-15 2023-01-1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US20230020227A1 (en) * 2019-12-13 2023-01-19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Tire
DE102020204070A1 (de) * 2020-03-30 2021-09-30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luftreifen
JP6981509B1 (ja) 2020-08-24 2021-12-15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タイヤ
DE102021200630A1 (de) * 2021-01-25 2022-07-28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luftreifen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78722A (zh) * 2007-06-12 2010-03-24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232306C2 (de) * 1992-09-26 1995-09-21 Continental Ag Laufrichtungsgebundener Fahrzeugreifen mit Querrillen
JPH07186623A (ja) * 1993-12-27 1995-07-25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217267B1 (ja) * 2007-09-13 2009-01-2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0105552A (ja) * 2008-10-30 2010-05-13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677027B2 (ja) 2008-12-24 2011-04-2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スパイクタイヤ
CN102770285B (zh) * 2010-02-22 2015-05-13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JP4905599B1 (ja) 2011-04-27 2012-03-28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626383B2 (ja) * 2012-03-21 2014-11-19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A2877642C (en) * 2012-11-15 2017-03-21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US10252577B2 (en) 2012-11-15 2019-04-09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WO2015011964A1 (ja) 2013-07-23 2015-01-29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KR101668712B1 (ko) * 2013-09-04 2016-10-25 요코하마 고무 가부시키가이샤 올 시즌 타이어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78722A (zh) * 2007-06-12 2010-03-24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25598A (zh) 2018-05-11
JP2017024542A (ja) 2017-02-02
KR20170108133A (ko) 2017-09-26
US10696099B2 (en) 2020-06-30
US20180194171A1 (en) 2018-07-12
KR101955948B1 (ko) 2019-03-08
WO2017013902A1 (ja) 2017-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25598B (zh) 充气轮胎
KR101602462B1 (ko) 공기입 타이어
CN107053957B (zh) 充气轮胎
EP2199111B1 (en) Pneumatic tire with sipes
KR101830139B1 (ko) 공기입 타이어
US8555940B2 (en) Pneumatic tire with tread having circumferential grooves
CN109070655B (zh) 充气轮胎
KR101475670B1 (ko) 공기입 타이어
JP510973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9070648B (zh) 充气轮胎
CN110271373B (zh) 轮胎
CN106945469B (zh) 充气轮胎
US11027579B2 (en) Pneumatic tire
KR101898453B1 (ko) 공기입 타이어
US20110067793A1 (en) Pneumatic tire
KR101855923B1 (ko) 공기입 타이어
JP694665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KR101922891B1 (ko) 공기입 타이어
CN109070657B (zh) 充气轮胎
EP3549792B1 (en) Tyre
CN109562655B (zh) 充气轮胎
JP2018034524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KR101955947B1 (ko) 공기입 타이어
CN112976954A (zh) 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