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193C - 叠层结构物 - Google Patents

叠层结构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193C
CN1080193C CN98114910A CN98114910A CN1080193C CN 1080193 C CN1080193 C CN 1080193C CN 98114910 A CN98114910 A CN 98114910A CN 98114910 A CN98114910 A CN 98114910A CN 1080193 C CN1080193 C CN 108019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backfall
frame parts
inner face
laminated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981149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11501A (zh
Inventor
本田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kisui Techno Mold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26454224&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80193(C)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Cent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2115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115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019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19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1/00Methods, systems, or installations for draining-off sewage or storm wate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11/00Drainage of soil, e.g. for agricultural purpos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E02B3/046Artificial reef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E02B3/12Revetment of banks, dams, watercourses, or the like, e.g. the sea-floor
    • E02B3/122Flexible prefabricated covering elements, e.g. mats, strip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E02B3/12Revetment of banks, dams, watercourses, or the like, e.g. the sea-floor
    • E02B3/14Preformed blocks or slabs for forming essentially continuous surfac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3/00Improving or preserving soil or rock, e.g. preserving permafrost soil
    • E02D3/02Improving by compacting
    • E02D3/10Improving by compacting by watering, draining, de-aerating or blasting, e.g. by installing sand or wick drai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08Rainwater harves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ewage (AREA)
  • Revetment (AREA)
  • Pit Excavations, Shoring, Fill Or Stabilisation Of Slopes (AREA)
  • Stackable Containers (AREA)
  • Gyroscopes (AREA)
  • Fuel Cell (AREA)
  • Magnetic Heads (AREA)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 Pall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叠层结构物,该叠层结构物可使现场的作业内容变得容易、并提高作业效率。本发明的叠层结构物包括框架部件(50),该框架部件具有沿X轴方向保持连续的基本呈山形的山形部(51),并且沿与X轴方向正交的Y轴方向具有按照基本相同的截面延伸的形状,该叠层结构物是沿与X轴方向和Y轴方向正交的Z轴方向将上述框架部件(50)叠置而形成的,沿Z轴方向相邻的框架部件(50)中的一个框架部件( 50)中的保持连续的基本呈山形的山形部(51)的底部(56)、以及相邻的框架部件(50)中的另一框架部件(50)的山形部(51)的顶部(54)以交叉布置的方式叠置。

Description

叠层结构物
本发明涉及用作地下储水的结构物的叠层结构物。
日本特开平8-184080号文献描述了一种已有的地下储水结构物。在该结构物中,其周围由防水层和防水层保护材料覆盖的中空部分是开挖地基而形成的,多个带孔管以与中空部分紧密接触的方式填充设置,顶板混凝土和防水层由带孔管从下方支承,其设置有使中空部分和地上保持连通的供水管和排水管。
但是,由于要将设置于中间部分内的带孔管搬运到现场或对其进行保管,这样已有的地下储水结构物必需要求较大的空间,另外,由于在施工时,带孔管按照填充的方式设置,这样其操作是不容易的,为了实现定位,要耗费较多时间。此外,还具有下述问题,即由于形状方面的原因,带孔管的制造成本较高。
本发明就是针对上述问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叠层结构物,其不限用于地下储水结构物,另外其强度较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叠层结构物包括框架部件,该框架部件具有其截面形状保持连续的基本呈山形的山形部,并且其沿与上述截面正交的方向具有按照基本相同的截面延伸的形状,该叠层结构物是将上述框架部件叠置而形成的,相邻的上述框架部件中的一个框架部件中的保持连续的基本呈山形的山形部的底部、以及相邻的上述框架部件中的另一框架部件中的山形部的顶部以交叉布置方式叠置。
此外,本发明的叠层结构物包括框架部件,该框架部件具有沿X轴方向保持连续的基本呈山形的山形部,并且其沿与上述X轴方向正交的Y轴方向具有按照基本相同的截面延伸的形状,上述叠层结构物是沿与上述X轴方向和Y轴方向正交的Z轴方向将框架部件叠置而形成的,沿Z轴方向相邻的上述框架部件中的一个框架部件中的保持连续的基本呈山形的山形部的底部、以及相邻的上述框架部件中的另一框架部件中的山形部的顶部以交叉布置方式叠置。
另外,本发明的叠层结构物包括框架部件,该框架部件具有沿X轴和与该X轴方向正交的Z轴剖开的截面形状保持连续的基本呈山形的山形部,并且其沿与上述X轴和Z轴正交的Y轴方向具有按照基本相同的截面延伸的形状,上述叠层结构物是沿Z轴方向将框架部件叠置而形成的,沿Z轴方向相邻的上述框架部件中的一个框架部件中的保持连续的基本呈山形的山形部的底部、以及相邻的上述框架部件中的另一框架部件中的山形部的顶部以交叉布置方式叠置。
还有,本发明的叠层结构物是在上述叠层结构物中,上述山形部的内面侧的形状沿外表侧的山形部的形状设置,在上述山形部的内面侧形成有内面侧空间。
再有,本发明的叠层结构物是在上述叠层结构物中,山形部的内面侧的形状沿外表侧的山形部的形状设置,在上述山形部的内面侧形成有内面侧空间,在所述内面侧空间内设置增强部件,该增强部件与上述山形部的内面侧相对的斜面保持连续以增强上述山形部。
此外,本发明的叠层结构物是在上述叠层结构物中,设置于沿Z轴方向叠置的相邻的框架部件中的一个框架部件的山形部的底部的底部凹部固定于这样的顶部凹部中,该顶部凹部设置于相邻的框架部件中的另一框架部件的山形部的顶部,上述底部凹部为从上述框架部件的内面侧朝向上述底部观看到的凹部,上述顶部凹部为从上述框架部件的外表侧朝向上述顶部观看到的凹部。
另外,本发明的叠层结构物是在上述叠层结构物中,设置于沿Z轴方向叠置的相邻的框架部件中的一个框架部件的山形部的底部的底部凹部固定于这样的顶部凹部中,该顶部凹部设置于相邻的框架部件中的另一框架部件的山形部的顶部;上述顶部凹部为从上述框架部件的外表侧朝向上述顶部观看到的凹部,该凹部为沿由横切上述山形部的顶部的方向倾斜的第1、第2顶部倾斜面、以及第3顶部平直面所围成的空腔,该第3顶部平直面与上述第1顶部倾斜面和第2顶部倾斜面保持连续、并且与上述山形部的顶部保持平行;上述底部凹部为从上述框架部件的内面侧朝向上述凹部观看到的凹部,该凹部为沿横切上述山形部的底部的方向倾斜的第1、第2底部倾斜面、以及第3底部平直面所围成的空腔,该第3底部平直面与上述第1、第2底部倾斜面和第2底部倾斜面保持连续、并且与上述山形部的底部保持平行;上述山形部的顶部的角度与上述山形部的底部的角度均为θ;上述第1顶部倾斜面和上述第2顶部倾斜面按照朝向外侧远离、朝向内侧靠近的方式倾斜,上述第1顶部倾斜面和上述第2顶部倾斜面之间的夹角为θ;上述第1底部倾斜面和上述第2底部倾斜面按照朝向外侧远离、朝向内侧靠近的方式倾斜,上述第1底部倾斜面和上述第2底部倾斜面之间的夹角为θ;在上述底部凹部固定于上述顶部凹部中的状态下,上述第3顶面平直面和上述第3底部平直面相对,上述第1底部倾斜面和上述第2底部倾斜面与上述另一框架部件的山形部的外表侧相对,上述第1顶部倾斜面和上述第2顶部倾斜面与上述一个框架部件的山形部的内面侧相对。
还有,本发明的叠层结构物是在上述叠层结构物中,山形部的内面侧的形状沿外表侧的上述山形部的形状设置,在上述山形部的内面侧形成有内面侧空间,另外设置有使上述山形部的外表侧和上述内面侧连通的开口;该叠层结构物是是采用下述空间而形成的地下储水叠层结构物,该空间包括内面侧空间,该内面侧空间通过上述开口使水通过,其设置于叠置形成的上述框架部件与框架部件之间。
再有,本发明的叠层结构物是在上述叠层结构物中,最底部的框架部件的山形部的内面侧的形状沿外表侧的山形部的形状设置,在上述山形部的内面侧形成有内面侧空间,按照将该内面侧空间覆盖的方式设置有最底部增强部件,该最底部增强部件分别与上述山形部的内面侧中相对的斜面相接触,其底面呈平直面状。
此外,本发明的叠层结构物是在上述叠层结构物中,在最顶部的框架部件中的相邻的外表侧的山形部之间形成有外表侧空间,按照将该外表侧空间覆盖的方式设置有平直面部件,该平直面部件分别与相邻的上述山形部的外表侧中的相对的斜面相接触,其顶面呈平直面状,该平直面部件的顶面与上述山形部的顶部保持平齐。
另外,本发明的叠层结构物包括框架部件,该框架部件具有沿X轴方向保持连续的基本呈山形的山形部,在该山形部的顶部具有顶部凹部、在其底部具有底部凹部,沿与上述X轴方向正交的Y轴方向具有按照基本相同的截面延伸的形状;上述框架部件并排设置于由X轴方向和与该X轴方向正交的Y轴方向形成的平面上;沿与上述并排设置的上述框架部件的沿与X轴方向和Y轴方向正交的Z轴方向并排设置框架部件,依次沿Z轴方向叠置该框架部件,从而形成叠层结构物;按照下述方式在上述平面中沿相邻的2个上述框架部件的Z轴方向设置上述框架部件的山形部,该方式为:交叉地跨过在上述平面中相邻的2个上述框架部件的山形部;下述底部凹部固定于在上述平面中相邻的2个上述框架部件的上述顶部凹部中,该底部凹部为设置于上述平面中相邻的2个上述框架部件的沿Z轴方向设置的上述框架部件的底部凹部;上述顶部凹部为从上述框架部件的外表侧朝向上述顶部观看到的凹部;上述底部凹部为从上述框架部件的内面侧朝向上述底部观看到的凹部。
图1为使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叠层结构物的地下储水结构物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2为图1中所采用的框架部件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3(a)为图2中的框架部件的示意性剖面图,图3(b)为图2中的框架部件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4为表示图2中的框架部件以交叉方式叠置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5(a)~(g)为表示框架部件中的山形部实例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6为表示图2中的框架部件沿相同方向叠置的状态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7为表示框架部件以可折叠方式形成、并且该框架部件处于折叠状态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8为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叠层结构物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9为图8中的框架部件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10(a)为以放大的方式表示图3的局部的示意性局部放大平面图,图10(b)为沿图10(a)中A-A线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11(a)为图10(a)所示的框架部件的其它实施例的示意性局部放大平面图,图11(b)为沿图11(a)中B-B线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12为图9所示的框架部件的其它实施例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13为表示图1中地下储水结构物的其它实施例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14(a)为图2所示的框架部件在第1层中处于并排设置的状态的示意性平面图,图14(b)为图2所示的框架部件在第1层上并排设置成第2层的状态的示意性平面图,图14(c)为图2所示的框架部件在第2层上并排设置成第3层状态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15为在于第1层上叠置第2层时,按照以交叉跨过第1层中并排设置的骨架部件的山形部的方式设置第2层框架部件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16为下述场合下的叠层结构物的示意性透视图,该场合指在叠层结构物的底部设置最底部增强部件、在其顶部设置平直面部件;
图17为表示图2中的框架部件的其它实施例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18为图17中的框架部件处于沿相同方向叠置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9为图17中的框架部件处于并排设置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叠层结构物处于设置于填土内的状态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2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叠层结构物设置水路内的水路示意性剖面图;
图22为图4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23为沿图22中I-I线的示意性剖面图。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描述。图1作为本发明的叠层结构物的一个实例表示采用作为地下储水结构物的叠层结构物的地下储水结构物的剖面图。空间10是通过向下开挖地面形成的,侧壁11具有倾斜面。对空间的侧壁11和底面12进行过去所采用的隔水处理,由此形成隔水空间,从而将空间内外的水的渗透隔断。
此外,上述的“隔水处理”指通过图1所示的隔水片S将下述叠层结构物40的周围,即叠层结构物40的底面、侧面、顶面覆盖起来的处理,该叠层结构物40是按照图1、4所示的方式将比如图2、图3所示的框架部件50(或板状体)叠置而形成的,在其内部形成隔水空间,该空间用于地下储水。
另外,如图1所示,在地面设置有收集雨水等的储水槽21,此外,将雨水从储水槽21送向隔水空间内的顶部的导水管20(导水部)按照比如穿过隔水片S的方式设置。因此,雨水是从储水槽21、通过导水管20供向隔水空间内部的。
此外,在隔水空间内部叠置有框架部件50,在每个框架部件50中设置具有用于使后面将要描述的水通过的开口的顶部凹部55、底部凹部57。下述的空间用作地下储水池,该空间包括设置于在借助该开口(顶部凹部55、底部凹部57)使水通过的、以叠置方式形成的框架部件50与框架部件50之间的后面将要描述的内面侧空间52a。
另外,还设置有下述的排水部30,该排水部30将雨水等从隔水空间朝向隔水空间之外、比如朝向地表上的池(图中省略)排出。该排水部30由按照穿过隔水片S的方式设置的排水管31、泵32和送水管33构成。排水管31设置于隔水空间的底部,在隔水空间的内外部保持连续,隔水空间内的雨水等通过泵32从排水管32送向送水管33。
在隔水空间内部设置有叠层结构物40,该叠层结构物40以交叉方式、比如正交方式叠置有框架部件50(或板状体),在其内部具有空间。
如图2、图3所示,从平面看,框架部件50基本成长方形,其呈下述的形状,即板厚基本相同的平板沿长边方向(Y轴方向Y)保持平行,沿短边方向(X轴方向X)以交替方式弯折,具有呈山形的、保持连续的山形部51。图2为透视图。
即,一个框架部件50(或板状体):
包括截面形状保持连续的基本呈山形的山形部,其具有沿与上述截面正交的方向、按基本相同的截面延伸的形状;
具体来说,包括沿X轴方向X保持连续的基本呈山形的山形部51,其具有沿与X轴方向X正交的Y轴方向Y、按基本相同的截面延伸的形状;
更具体地说,包括沿X轴和与该X轴正交的Z轴剖开的截面形状保持连续的基本呈山形的山形部51,具有沿与上述X轴和上述Z轴正交的Y轴方向,按基本相同的截面延伸的形状。
此外,上述框架部件50(或板状体)具有使叠置的框架部件50固定的顶部凹部55、底部凹部57。该顶部凹部55、底部凹部57按照用于固定框架部件50以及用作下述开口的方式形成,该开口与山形部51的表面和内面连通,可通过该顶部凹部55、底部凹部57而使水通过。再有,底部凹部57是从框架部件50的内面侧朝向底部56观看到的,顶部凹部55是从框架部件50的外面侧朝向顶部54观看到的。
框架部件50具有基本相同的板厚度,外面侧的山形形状与内面侧的山形形状基本相同,即如图2、图3(b)所示,山形部51的内面侧的形状沿外面侧的山形部51的形状设置,在山形部51的内面侧形成有内面侧空间52a,由此,当沿相同方向叠置时,如图6所示,它们完全叠合在一起。当框架部件50按照图4所示的方式,沿相互正交的方向叠置时,在框架部件50与框架部件50之间便形成空间(如图3(b)、图4所示,该空间具有设置于山形部51的内面侧的内面侧空间52a与设置于山形部51的外面侧的外面侧空间52b)。因此,通过按照图6所示方式,以沿相同方向将框架部件50叠置的方式对其进行运输或保管,则可节省空间,另外,图4所示的叠层结构物40可由其内部具有空间的结构物构成,这样可减小结构物的密度。
在叠置后,通过采用比如固定部件等(图中省略),可使叠层结构物40形成一个整体,但是也可通过顶部凹部55、底部凹部57(比如,缺口)嵌合的方式形成一个整体。
此外,当以将框架部件沿与X轴方向X和Y轴方向Y正交的Z轴方向Z叠置的方式形成叠层结构物40时,使框架部件50相互正交,但是,不必限于该正交方式,也可按照至少上下的山形交叉,使框架部件50按朝向上方(Z轴方向Z)叠置的方式设置。
即,如图4所示,沿Z轴方向Z相邻的框架部件50中的一个框架部件50(比如,由图4中的标号A所表示的一个框架部件50)中保持连续的基本呈山形的山形部51的底部57,以及相邻的框架部件50中的另一框架部件50(比如,由图4中的标号B所表示的另一框架部件50)的山形部51的顶部54按照交叉(最好是正交)布置的方式叠置。
在这里,叠层结构物40的整体密度(重量)可根据应用情况进行适当设计,构成叠层结构物40的框架部件50的材质可适当选择,比如合成树脂或金属等材料。
框架部件50也可借助模具由树脂形成,在此场合,可降低成本或进一步减轻重量。此外,如图7所示,除了采用按照在折线(顶部54、底部56)处不开口的方式不可伸缩(不可旋转)的成整体的框架部件以外,还可采用折线(顶部54,底部56)沿X轴方向X伸缩(可旋转的铰链结构)的框架部件50。
在后一场合,在使用时,在伸展开的状态下利用,但是在运输或保管时,如图7所示,可收缩折叠起来,这样在运输或保管时很容易搬运,另外还有助于节省空间。此外,也可形成可保持呈规定的山形状的状态的折线,但是在伸展开而呈平板状态的场合,可按照在叠置时不沿X轴方向X伸缩的方式设置下述的约束机构,比如形成后面将要描述的缺口的嵌合,从而可获得在结构上保持稳定的叠层结构物40。
另外,当形成本发明中所称的框架部件50(基本呈山形的山形部51)时,其不必限于图5(a)所示的、沿一个方向保持连续的山形状,其可为图5(b)所示的山形具有平直面部分的形状,图5(c)所示的倾斜部分变为直立的形状,图5(d)所示的波浪形状,另外还可为图5(e)、(f)、(g)所示的、在这些呈山形状的山形部与山形部之间具有平直面部分的形状,或按照等间距、规则的不等间距设有平直面部分的形状。形状的种类和其尺寸可根据各种使用条件进行适当确定。
如图2、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从平面看,一个框架部件50的外形呈长方形,但是不必限于此形状,其可为与所采用的隔水空间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
此外,框架部件50的板厚度基本相同,但是其局部的厚度也可变化,从而沿上述的重叠方向改变叠置厚度。
即,在表面形成的连续的山形的山形部51的内面的形状沿表面的呈山形的山形部51的形状设置,另外,其也可为在山形部51的内面侧设置有内面侧空间52a的形状。
下面对作为叠层结构物40而叠置的框架部件50之间的固定进行描述。如图2和图3所示,分别沿折线(顶部54、底部56)按照规定间距在山形部51的顶部54设置有多个顶部凹部55,在山形部51的底部设置有多个底部凹部57。由于缺口作用,运输与保管时的空间的节省空间不会受到影响。
如图4所示,顶部凹部55、底部凹部57的规定间距a小于在通过顶部54连接第1脚部58和第2脚部59的山形部51中,顶部54和顶部54(或底部56与底部56)之间的开口侧的前端间距b。
因此,设置于沿Z轴方向Z叠置的相邻框架部件50中的一个框架部件50(由图4中标号A所表示的一个框架部件50)的山形部51的底部的底部凹部57固定于设置于相邻的框架部件50中的另一框架部件50(由图4中符号A所表示的另一框架部件50)的山形部51中的顶部凹部55。
特别是,如图4所示,顶部凹部55为下述的空腔,其由沿横切山形部51的顶部54的方向倾斜的第1、第2顶部倾斜面55K、55L、第3顶部平直面55M围成,该第3顶部平直面55M与该第1顶部倾斜面55K和第2顶部倾斜面55L保持连续,并且与山形部51的顶部54保持平行,另外,底部凹部57为下述的空腔,该空腔由沿横切山形部51的底部56的方向倾斜的第1、第2底部倾斜面57K、57L、第3底部平直面57M围成,该第3底部平直面57M与第1底部倾斜面57K和第2底部倾斜面57L保持连续,并且与山形部51的底部56保持平行。
此外,山形部51的顶部54的角度与山形部51的底部56的角度均为θ,第1顶部倾斜面55K与第2顶部倾斜面55L按照朝向外侧远离,朝向内侧靠近的方式倾斜,第1顶部倾斜面55K与第2顶部倾斜面55L之间形成角度θ,另外,第1底部倾斜面57K与第2底部倾斜面57L按照朝向外侧远离,朝向内侧靠近的方式倾斜,第1底部倾斜面57K与第2底部倾斜面57L之间也形成角度θ。
因此,在底部凹部57固定于顶部凹部55中的状态下,第3顶部平面55M与第3底部平直面57M相对(最好是相接触),第1底部倾斜面57K和第2底部倾斜面57L与另一框架部件50(由图4中标号B所表示的另一框架部件50)的山形部51的外面侧相对,而第1底部倾斜面55K和第2顶部倾斜面55L与一个框架部件50(由图4中标号A所表示的一个框架部件50)的山形部51的内面侧相对(最好是相接触),底部凹部57和顶部凹部55固定(最好是相嵌合),从而可防止所固定的框架部件50沿X轴方向X和Y轴方向Y移动(在嵌合的场合,可沿X轴方向X和Y轴方向Y移动),只允许该固定的框架部件50沿Z轴方向Z移动。
如图2和图3所示,从平面看,底部凹部57的形状基本呈六边形。此外,由于顶部凹部55、底部凹部57穿过框架部件50的内外,这样它们可同时用作通水用的开口。
沿折线(顶部54、底部56)方向的间距为这样的尺寸,该尺寸可在按照相互正交的方向叠置时使顶部凹部55和底部凹部57固定。
于是,可根据框架部件50的山形部51的尺寸或形状采用最适合的间距。
顶部凹部55和底部凹部57设置于沿Y轴方向Y错开半个间距的位置处。根据这样的相对位置关系,可采用相同的框架部件50沿直立方向(Z轴方向Z)叠置,这样可减少所采用的框架部件50的种类,可降低成本。此外通过适当改变相对位置关系,可形成各种形状的叠层结构物40。
即使在上述的平板的框架部件50弯曲而形成山形部51的场合,仍可设置相同的顶部凹部55、底部凹部57。
图4表示相邻的框架部件50以叠置方式固定的状态。通过使顶部凹部55与底部凹部57固定,无需进行沿相互正交方向叠置时的定位,叠置作业很容易,这样可提高作业效率。
此外,由于当在叠置状态下,使顶部凹部55与底部凹部57嵌合时,沿X轴方向X和Y轴方向Y的移动受到约束,这样如果从上方施加荷载,嵌合状态不会脱开,无需通过固定部件等固定框架部件50,这样可使叠置作业更加容易,部件数量减少,作业效率提高,降低成本等。
在于上述的折线(顶部54、底部56)处伸缩的框架部件50的场合,通过使顶部凹部55和底部凹部57嵌合,伸缩受到约束。另外,通过采用比如图8所示的辅助体61(下侧平板),可阻止最底层的框架部件50的铰链的伸缩(阻止脚部的移动)。
在未设有缺口或凹部(凹处)的场合下,在按照X轴方向X相互交叉的方式叠置时,按照山形部51的内面侧的内面侧空间52a的高度沿Z轴方向Z高度增加,但是当设置有缺口等时,叠置的框架部件50啮合,按照其本身的高度,高度降低,按照上述方式,无需进行定位,具有叠置作业容易等效果。
按照本实施例,全部的框架部件50设置有相同的缺口,按照相互啮合的方式叠置,框架部件50沿X轴方向X和Y轴方向Y的移动受到约束,但是上述缺口也可按照允许其中的任意一个移动方式形成。如果按照上述方式,叠层结构物40可以很容易地保持倾斜面,即使在隔水空间保持有倾斜面的情况下,仍可适应。
于是,一个框架部件50铺设在由X轴方向X和Y轴方向Y形成的平面上,并且沿Z轴方向叠置,如图1所示,在叠层结构物40基本靠近地表面位置叠置好后,通过隔断水的渗透的顶部13,将隔水空间覆盖,同时与地表面保持平齐。此外,由于缺口之间以嵌合方式叠置,通过顶部凹部55、底部凹部57可确保水的通路。另外,在最顶层的框架部件50上设置图8所示的顶板62(顶侧平板),在最底层的框架部件50下面设置图8所示的底板61(底侧平板),这样可使施工表面呈平直面状。
此外,在前述的实施例中,形成有使山形部51的顶部凹部55、底部凹部57的外面侧和内面侧连通的开口,其除了具有固定框架部件50的作用以外,还具有使水通过的作用,但是当使在整个顶部凹部55、底部凹部57区域设置开口时,则无法确保框架部件50的强度。
在上述的场合,比如如图9所示,也可在一个框架部件50中设置作为不具有通孔的凹部的顶部凹部55、底部凹部57。在此场合,作为其它用途的通水用的孔,连通山形部51的外面侧和内面侧的开口K必须设置于山形部51的顶部、底部、斜面等适合的部位(在图9中,开口K设置于顶部)。
即,如图9所示,将顶部凹部55、底部凹部57全部盖住,另外如图10(a)(b)所示,通过下述方式将顶部凹部55、底部凹部57的局部盖住(在顶部凹部55、底部凹部57中留有开口K),该方式为:通过该增强部件H在内面侧空间52a的内部使山形部51的内面侧的相对斜面保持连续,也可通过借助增强部件H使山形部51的内面侧的相对斜面保持连续的方式,来增强山形部51,此外,如图11(a)(b)所示,在将顶部凹部55、底部凹部57全部盖住的状态下,可通过借助增强部件H在内面侧空间52a内部使山形部5 1的内面侧的相对斜面保持连续的方式,来进一步增加强度。
还有,采用图9、图12所示的框架部件50、50’可形成图13所示的叠层结构物40。该框架部件50、50’均具有沿X轴方向X保持连续的基本呈山形的山形部51,另外均在山形部51的顶部54具有顶部凹部55,并均沿与X轴方向X正交的Y轴方向Y具有按照基本相同的截面延伸的形状,但是框架部件50的山形部51具有4排(参照图9),框架部件50’的山形部51具有2排(参照图12)。
此外,如图14(a)所示,在第一层(最底层)中,在由X轴方向X和与X轴方向X正交的Y轴方向Y形成的平面上并排设置有框架部件50,沿该并排设置的框架部件50中的与X轴方向X和Y轴方向Y正交的Z轴方向,按照图14(b)、图14(c)的方式并排设置有框架部件50,50’,沿Z轴方向逐渐叠置至第2层、第3层,从而形成图13所示的呈正方体形状的叠层结构物40。
此时,按照下述方式沿在由X轴方向X和与X轴方向X正交的Y轴方向Y形成的平面中相邻的2个框架部件(在图14、图15中由标号C、D分别表示的2个框架部件)的Z轴方向设置框架部件(在图14、图15中由标号E表示的框架部件)的山形部,该方式为:交叉地跨过在上述平面中相邻的2个框架部件(在图14、图15中由标号C、D分别表示的2个框架部件)的山形部,另外在上述平面中相邻的2个框架部件(在图14、图15中由标号C、D分别表示的2个框架部件)的顶部凹部(图9中的顶部凹部55),沿上述平面中的相邻的2个框架部件(在图14、图15中由标号C、D分别表示的框架部件)的Z轴方向设置的框架部件50(在图14、图15中由标号E表示的框架部件)的山形部51的底部56处设置的底部凹部(图9中的底部凹部57)固定,在上述平面中相邻的2个框架部件(在图14、图15中由标号C、D分别表示的2个框架部件)相连接。
此外,在前述实施例中,作用于叠层结构物40上的荷载集中于最底部的框架部件50上,从而产生前述的不利情况。为了消除该不利情况,按照将在最底部的框架部件50的山形部的内面侧形成的内面侧空间52a盖住的方式设置下述的最底部增强部件41,该最底部增强部件41分别与山形部的内面侧的相对斜面相接触,其底面为平直面,其基本呈三角形,在该最底部增强部件41的作用下,作用于叠层结构物40上的荷载也由其支承,这样可减小作用于最底部的框架部件50上的荷载,提高叠层结构物40的强度。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设置有顶板62,但是也可按照下述方式设置其顶面为平直面的平直面部件42以代替上述顶板62,该部件42分别与相邻的山形部(在图16中,由标号F、G表示的相邻的山形部)的外表侧的相对斜面相接触,该方式为:将在最顶部的框架部件50中的相邻的外表侧的山形部51之间形成的外表侧空间52b盖住,这样平直面部件42的顶面与山形部的顶部54保持平齐。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针对隔水空间的场合进行了描述,但是上述描述同样也可适用于将雨水等暂时存储、并使水慢慢渗透到地面中的空间的场合。另外,上述的空间还可用于开挖地面形成的场合,以及其周围由砂土等材料围成而形成地下空间的场合。
还有,在上述实施例中,框架部件50具有沿X轴方向X保持连续的基本呈山形的山形部,但是下面描述的框架部件50(板状体)沿X轴方向X具有一个呈山形的山形部51。此场合中的框架部件50呈图17所示的外形,图2中的框架部件50由每个山形分割。
因此,在将框架部件50叠置而形成叠层结构物40的场合下,沿X轴方向X并排设置框架部件50,在使山形保持连续的同时形成组合体。之后,按照相互成正交的方式依次叠置。通过该方式,叠层结构物40的外形尺寸可广泛地适应于许多场合。
此外,当框架部件50均按照相同的方向整齐地叠置时,如图18所示,它们可紧密地叠置在一起。另外,在并排设置的中间部,可设置1个或多个,可根据设置的部位或各种条件,形成具有多种形式的叠层结构物40。
除了以连续地盖住的方式并排设置框架部件50而形成的组合体以外,还可形成并排设置1个框架部件50的组合体(图中省略),如果采用具有一个山形状的山形部51的框架部件50,则可适应于设置部位或使用情况。此外,如图19所示,如果按照形成将框架部件50错开地并排设置而形成的组合体72,则可进一步提高叠层结构物40的整体强度,可适应众多的使用环境。
在本实施例中,针对采用叠层结构物40的地下储水结构物,即叠层结构物40进行了说明,该叠层结构物40指采用下述空间的地下储水用的叠层结构物40,该空间包括设置通过开口使水通过,按照叠置方式形成的框架部件50与框架部件50之间的内面侧空间52a,但是本发明不必限于该情况,比如如图20所示,在地面81上形成填土的场合,也可采用按照在内部使框架部件50交叉的方式叠置形成的叠层结构物40,从而通过砂土等材料82仅仅将外侧覆盖。
一般填土用的材料为砂土或混凝土等较重材料,但是如果地基为非坚固的地方,必须进行地基加固处理,从而工期或成本会增加。然而,如果采用内部具有空间的叠层结构物40,则即使在软弱地基的场合,仍可省略地基加固施工,从而可缩短工期或削减成本。此外,在上述场合,可按照不将砂土填入到叠层结构物40的内部的方式,在通过层片83围绕叠层结构物40的周围之后,通过砂土等材料82将其覆盖。此外,由于在周围的砂土的作用下,上方的荷载作用于叠层结构物40上,这样按照上述方式框架部件50保持嵌合状态,从而使叠层结构物40成整体。
还有,按照交叉的方式将框架部件50叠置而形成的叠层结构物40还可用于鱼礁块、消波块、水路、水门、壁部件等结构物。在为鱼礁块等的场合下,如图8所示,如果按照连接的方式设置框架部件50和顶板62(顶侧平板),则可按照成整体的方式使用。如果采用具有一定重量的顶板62,则由于在其自重的作用下,缺口之间的嵌合不会脱开,这样无需固定部件。当采用除金属以外的合成树脂形成框架部件50时,由于即使其在海水中使用的情况下,仍不会产生生锈现象,另外也无需采用金属制的固定部件,这样可提供下述的叠层结构物40,其没有生锈等腐蚀等危险,具有较高的耐久性。为了减少流水的阻力,也可设置多个适合的通水孔。
此外,在为水路的场合,如图21所示,通过在混凝土制的水路的下方两端设置叠层结构物40,则也可形成并保持鱼等的生态系统。具有施工容易,缩短工期,降低成本,维护容易等效果。可适当确定此场合中的板状体的材质、其山形部的形状、尺寸、开口的位置与数量、尺寸等。
按照第1(2或3)项技术方案所述的叠层结构物,框架部件在相邻的山形部之间形成空间,这样框架部件的重量减轻,另外由于框架部件中的一个框架部件中的保持连续的呈山形的山形部的底部、与相邻的框架部件中的另一框架部件的山形部的顶部按照交叉布置的方式叠置,这样可获得强度较高的叠层结构物。
此外,按照第4项技术方案所述的叠层结构物,除了上述的第1项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效果以外,山形部的内面侧的形状沿外表侧的山形部的形状设置,可使框架部件形成较薄的厚度,可进一步减轻框架部件的重量。
另外,按照第5项技术方案所述的叠层结构物,除了上述的第1项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效果以外,由于通过增强部件使山形部的内面侧中的相对的斜面保持连续,从而增强山形部,这样可获得强度更高的叠层结构物。
按照第6项技术方案所述的叠层结构物,除了上述的第1项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效果以外,沿Z轴方向叠置的、相邻的框架部件中的一个上述框架部件的底部凹部可固定于设置于相邻的上述框架部件中的另一框架部件的山形部处的顶部凹部处,这样装配很容易,另外,可使沿Z轴方向叠置的框架部件保持叠置状态,可获得强度较高的叠层结构物。
还有,按照第7项技术方案所述的叠层结构物,相对上述第4项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效果,可获得强度更高的叠层结构物。
再有,按照第8项技术方案所述的叠层结构物,除了上述的第1项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效果以外,在将叠层结构物的周围通过隔绝层片覆盖、并用作储水用的叠层结构物的场合,接纳于上方的框架部件中的水通过设置山形部处的开口送向下方框架部件,另外在框架部件中相邻的山形部之间形成的空间可用作存留水的部分。
此外,按照第9项技术方案所述的叠层结构物,除了上述的第1项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效果以外,作用于叠层结构物上的荷载也由最底部增强部件支承,这样可使作用于最底部的框架部件的山形部上的荷载减轻,可获得强度较高的叠层结构物。
另外,按照第10项技术方案所述的叠层结构物,除了上述的第1项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效果以外,由于平直面部件的顶面与山形部的顶部保持平齐,平直面部件的斜面与相邻的山形部的外表侧的相对斜面分别相接触,叠层结构物的顶面呈平面状,这样在将框架部件叠置而形成叠层结构物时,可将叠层结构物顶面形成的外表侧空间的凹部埋入。
此外,按照第11项技术方案所述的叠层结构物,除了上述的第1项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效果以外,由于按照交叉地跨过在平面上相邻的2个框架部件的山形部的方式,在上述平面中设置相邻的2个上述框架部件中的沿Z轴方向的框架部件的山形部,这样框架部件沿Z轴方向叠置,另外在平面上相邻的2个框架部件也可保持连续,可提供强度较高的叠层结构物。

Claims (8)

1.一种叠层结构物,该叠层结构物包括框架部件,该框架部件具有沿X轴方向保持连续的基本呈山形的山形部,并且其沿与上述X轴方向正交的Y轴方向具有按照基本相同的截面延伸的形状,上述叠层结构物是沿与上述X轴方向和Y轴方向正交的Z轴方向将框架部件叠置而形成的,其特征在于:
沿Z轴方向相邻的上述框架部件中的一个框架部件中的保持连续的基本呈山形的山形部的底部、以及相邻的上述框架部件中的另一框架部件中的山形部的顶部以交叉布置方式叠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层结构物,其特征在于,上述山形部的内面侧的形状沿外表侧的山形部的形状设置,在上述山形部的内面侧形成有内面侧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层结构物,其特征在于:
山形部的内面侧的形状沿外表侧的山形部的形状设置,在上述山形部的内面侧形成有内面侧空间;
在所述内面侧空间内设置增强部件,该增强部件与上述山形部的内面侧相对的斜面保持连续以增强上述山形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层结构物,其特征在于,设置于沿Z轴方向叠置的相邻的框架部件中的一个框架部件的山形部的底部的底部凹部固定于这样的顶部凹部中,该顶部凹部设置于相邻的框架部件中的另一框架部件的山形部的顶部,上述底部凹部为从上述框架部件的内面侧朝向上述底部观看到的凹部,上述顶部凹部为从上述框架部件的外表侧朝向上述顶部观看到的凹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层结构物,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沿Z轴方向叠置的相邻的框架部件中的一个框架部件的山形部的底部的底部凹部固定于这样的顶部凹部中,该顶部凹部设置于相邻的框架部件中的另一框架部件的山形部的顶部;
上述顶部凹部为从上述框架部件的外表侧朝向上述顶部观看到的凹部,该凹部为沿由横切上述山形部的顶部的方向倾斜的第1、第2顶部倾斜面、以及第3顶部平直面所围成的空腔,该第3顶部平直面与上述第1顶部倾斜面和第2顶部倾斜面保持连续、并且与上述山形部的顶部保持平行;
上述底部凹部为从上述框架部件的内面侧朝向上述凹部观看到的凹部,该凹部为沿横切上述山形部的底部的方向倾斜的第1、第2底部倾斜面、以及第3底部平直面所围成的空腔,该第3底部平直面与上述第1、第2底部倾斜面和第2底部倾斜面保持连续、并且与上述山形部的底部保持平行;
上述山形部的顶部的角度与上述山形部的底部的角度均为θ;
上述第1顶部倾斜面和上述第2顶部倾斜面按照朝向外侧远离、朝向内侧靠近的方式倾斜,上述第1顶部倾斜面和上述第2顶部倾斜面之间的夹角为θ;
上述第1底部倾斜面和上述第2底部倾斜面按照朝向外侧远离、朝向内侧靠近的方式倾斜,上述第1底部倾斜面和上述第2底部倾斜面之间的夹角为θ;
在上述底部凹部固定于上述顶部凹部中的状态下,上述第3顶面平直面和上述第3底部平直面保持相对,上述第1底部倾斜面和上述第2底部倾斜面与上述另一框架部件的山形部的外表侧相对,上述第1顶部倾斜面和上述第2顶部倾斜面与上述一个框架部件的山形部的内面侧相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层结构物,其特征在于:
山形部的内面侧的形状沿外表侧的上述山形部的形状设置,在上述山形部的内面侧形成有内面侧空间,另外设置有使上述山形部的外表侧和上述内面侧连通的开口;
该叠层结构物是采用下述空间而形成的地下储水叠层结构物,该空间包括内面侧空间,该内面侧空间通过上述开口使水通过,其设置于叠置形成的上述框架部件与框架部件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层结构物,其特征在于,最底部的框架部件的山形部的内面侧的形状沿外表侧的山形部的形状设置,在上述山形部的内面侧形成有内面侧空间,按照将该内面侧空间覆盖的方式设置有最底部增强部件,该最底部增强部件分别与上述山形部的内面侧中相对的斜面相接触,其底面呈平直面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层结构物,其特征在于,在最顶部的框架部件中的相邻的外表侧的山形部之间形成有外表侧空间,按照将该外表侧空间覆盖的方式设置有平直面部件,该平直面部件分别与相邻的上述山形部的外表侧中的相对的斜面相接触,其顶面呈平直面状,该平直面部件的顶面与上述山形部的顶部保持平齐。
CN98114910A 1997-05-21 1998-05-20 叠层结构物 Expired - Lifetime CN108019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30852/97 1997-05-21
JP13085297 1997-05-21
JP10115778A JP2901959B2 (ja) 1997-05-21 1998-04-24 積層構造物
JP115778/98 1998-04-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11501A CN1211501A (zh) 1999-03-24
CN1080193C true CN1080193C (zh) 2002-03-06

Family

ID=264542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8114910A Expired - Lifetime CN1080193C (zh) 1997-05-21 1998-05-20 叠层结构物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6176065B1 (zh)
EP (1) EP0879922B1 (zh)
JP (3) JP2901959B2 (zh)
KR (1) KR100508394B1 (zh)
CN (1) CN1080193C (zh)
AT (1) ATE261027T1 (zh)
DE (1) DE69822035T2 (zh)
ES (1) ES2216202T3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PL354358A1 (en) * 1999-05-27 2004-01-12 Peter Kuppers Lightweight construction element in the form of a hollow body contoured honeycomb structure
ATE354707T1 (de) * 2000-09-15 2007-03-15 Joerg R Bauer Verfahren und system zum lösbaren befestigen eines flächigen bauteils auf einem untergrund, insbesondere einer fliese an einer wand oder auf einem boden, sowie formfolie hierfür
US6659687B1 (en) * 2001-01-12 2003-12-09 James Donlin Subterranean fluid distribution and drainage system
JP4493958B2 (ja) * 2003-09-09 2010-06-30 Jfe建材株式会社 軽量盛土構造物およびその構築法並びにその盛土材
JP4528176B2 (ja) * 2005-03-25 2010-08-18 積水化成品工業株式会社 浮力対策構造を備えた軽量盛土構造体
JP2007016555A (ja) * 2005-07-11 2007-01-25 Bridgestone Corp 雨水貯留浸透槽用の構成部材及び雨水貯留浸透槽
JP4673264B2 (ja) * 2006-07-25 2011-04-20 株式会社Eng工房 貯留装置
KR100840350B1 (ko) 2006-10-19 2008-06-20 한림에코텍 주식회사 저류 장치
US7861480B2 (en) * 2007-01-04 2011-01-04 Top-Hat Framing System, Llc Roof subframe system
JP4840998B2 (ja) * 2007-07-23 2011-12-21 積水化成品工業株式会社 積層構造体に用いる構造部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積層構造体
US20090274865A1 (en) * 2008-03-20 2009-11-05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atent Foundation Cellular lattice structures with multiplicity of cell sizes and related method of use
WO2009121016A2 (en) 2008-03-28 2009-10-01 Noble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Engineered molded fiberboard panels, methods of making the panels, and products fabricated from the panels
JP5162320B2 (ja) * 2008-05-12 2013-03-13 株式会社Eng工房 雨水貯留装置及び雨水貯留装置の形成方法
JP5089562B2 (ja) * 2008-12-01 2012-12-05 積水化成品工業株式会社 浸透側溝構造体
JP5379857B2 (ja) * 2009-09-25 2013-12-25 積水化成品工業株式会社 樹脂製積層構造物を備える地中構造物
KR101121820B1 (ko) * 2010-01-20 2012-03-16 주식회사 봄에코텍 골격 블록, 골격 블록 조립 구조, 골격 블록의 내크리프성 향상 방법 및 골격 블록 조립 구조의 내전단하중 또는 경사방향하중의 향상 방법
US20120052233A1 (en) * 2010-08-24 2012-03-01 Miroslav Planeta Interlocking sheets an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aking same
CN102220779B (zh) * 2011-04-15 2013-03-27 袁国珊 一种集雨保墒板及其铺设方法
US8496810B2 (en) 2011-05-04 2013-07-30 Rainflex, Llc Rainwater collection, storage,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JP5652320B2 (ja) * 2011-05-11 2015-01-14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打込工具
KR101605662B1 (ko) 2014-11-27 2016-03-22 김충기 다중 지지벽 구조체
CN105155666A (zh) * 2015-10-16 2015-12-16 南通沪望塑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反冲洗功能的雨水收集模块
US10030392B2 (en) 2016-10-26 2018-07-24 Tim Alan Lane Subframe support for retrofit roof
CN112854118A (zh) * 2021-01-14 2021-05-28 鲍韵清 一种消波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17536A (en) * 1989-01-31 1990-04-17 Eljen Corporation Fluid storage system
EP0770735A1 (fr) * 1995-10-25 1997-05-02 Redco N.V. Bassin tampon enterré de stockage et de traitement des eaux pluvial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019666A1 (de) * 1970-04-23 1971-12-23 Dr Becker Otto Alfred Wandelement mit Isolierung
DE2119863A1 (en) * 1971-04-23 1972-10-26 Langfeldt, Werner, 7453 Burladingen Lightweight building panel prodn - with deformed reinforcing core
DE2237707A1 (de) * 1972-08-01 1974-02-07 Bayer Ag Draenageelement fuer den erd-, grundund wasserbau
JPS5526840A (en) * 1978-08-17 1980-02-26 Toukouen Kk Irrigation tank for plant cultivating soil in hard foundation
FR2502458A2 (fr) * 1980-01-14 1982-10-01 Renard Patrick Perfectionnements au dispositif souterrain d'irrigation ou de drainage
FR2682410B1 (fr) * 1991-10-11 1994-07-22 Hamon Ind Thermique Structure de reservoir de retenue d'eau.
KR0119563Y1 (ko) * 1994-08-01 1999-02-01 손연호 배수판
KR960011008U (ko) * 1994-09-06 1996-04-15 허동수 액체용기와 뚜껑의 연결편 구조
JP3164988B2 (ja) 1994-12-28 2001-05-14 大林道路株式会社 地下貯水構造物
US6003283A (en) * 1998-05-07 1999-12-21 Hexcel Corporation Vented flexible honeycomb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17536A (en) * 1989-01-31 1990-04-17 Eljen Corporation Fluid storage system
EP0770735A1 (fr) * 1995-10-25 1997-05-02 Redco N.V. Bassin tampon enterré de stockage et de traitement des eaux pluvial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0879922B1 (en) 2004-03-03
ATE261027T1 (de) 2004-03-15
JP2001032334A (ja) 2001-02-06
US6176065B1 (en) 2001-01-23
JP2901959B2 (ja) 1999-06-07
DE69822035D1 (de) 2004-04-08
JPH11190049A (ja) 1999-07-13
DE69822035T2 (de) 2004-12-30
EP0879922A2 (en) 1998-11-25
JP3258995B2 (ja) 2002-02-18
ES2216202T3 (es) 2004-10-16
KR19980087146A (ko) 1998-12-05
JPH1136383A (ja) 1999-02-09
EP0879922A3 (en) 1999-02-03
CN1211501A (zh) 1999-03-24
JP3258966B2 (ja) 2002-02-18
KR100508394B1 (ko) 2005-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193C (zh) 叠层结构物
CN1104532C (zh) 海岸结构用中间防护块及其布置方法
KR101073750B1 (ko) 방파제의 단위 유닛 및 방파제 구조물과 그 설치 방법
CN1678808A (zh) 具有堆装起重机的无托板台架型停车系统
CN212103878U (zh) 一种防波堤构件及其防波堤结构
JP2001103862A (ja) 人工魚礁
CN1291123C (zh) 台挑交错结构花园洋房
KR100806244B1 (ko) 빗물 저류 구조용 부재와 이것을 사용한 빗물 저류 구조물
JP2006169814A (ja) 雨水流出抑制施設及びその清掃方法
CN101067340A (zh) 一种异形砌块及其形成的墙体结构
JP2005290677A (ja) 地下水槽の充填構造
CN108104508A (zh) 一种用于景区或公园内的升降式房屋
JP4912440B2 (ja) 緑化用擁壁ブロック
US20100040416A1 (en) Method for construction of waste landfills
JP4264309B2 (ja) 雨水等貯留浸透施設用面板部材、雨水等貯留浸透施設用構造体、及び、雨水等貯留浸透施設
JP6864446B2 (ja) 床下断熱構造
JP3802919B1 (ja) 雨水貯留構造用部材と雨水貯留構造物
KR102599844B1 (ko) 해안바닥에 해상기둥을 설치하는 방법
JP2006104721A (ja) 雨水貯留構造用部材とこれを用いた雨水貯留構造物
CN205400214U (zh) 一种可拆卸式压裂液蓄液池
JP2009007769A (ja) 雨水貯留構造用部材と雨水貯留構造物
JP2007046443A (ja) 雨水貯留構造用部材と雨水貯留構造物
CN213114170U (zh) 多用途板状构件结构与混凝土预制件
RU42536U1 (ru) Конструкция укрепления водоотвода на быстротоке
CN1094545C (zh) 用于结构建筑系统的空心线性热塑结构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INGE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CENTER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070518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70518

Address after: Shizuoka

Patentee after: British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Shizuoka

Patentee befor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Center Co., Ltd.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EKISUI TECHNO SEIKEI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ENG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10222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SHIZUOKA PREFECTURE, JAPAN TO: NARA PREFECTURE, JAPA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10222

Address after: Nara Japan

Patentee after: Sekisui Techno Seikei Co., Ltd.

Address before: Shizuoka

Patentee before: British Corporation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20306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