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16394A - 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16394A
CN108016394A CN201710971920.1A CN201710971920A CN108016394A CN 108016394 A CN108016394 A CN 108016394A CN 201710971920 A CN201710971920 A CN 201710971920A CN 108016394 A CN108016394 A CN 1080163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portion
keeper
rib
main
l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97192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016394B (zh
Inventor
野田诚
宫原邦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0163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163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0163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163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dashbo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7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they are fold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 B60R2021/21506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comprising tearing tabs, legs or the like for holding the lid before deployment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囊装置,其设置于车辆的内饰板,其中,所述气囊装置具备气囊袋体、保持所述气囊袋体的保持件、以及覆盖所述保持件的盖体,所述保持件具备收纳所述气囊袋体的收纳部,所述收纳部具有朝向所述气囊袋体的展开方向开口的开口部,所述盖体具备沿着所述内饰板设置的基部、以及从所述基部突出并覆盖所述收纳部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的壁部,所述壁部具备沿着所述开口部的一边的方向的主壁部、以及沿着与所述开口部的所述一边邻接的另一边的方向的侧壁部,在所述主壁部的外表面形成有沿着所述壁部从所述基部突出的突出方向形成的主肋、以及在所述主肋与所述侧壁部之间沿着所述突出方向形成得比所述主肋短的副肋。

Description

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车辆的副驾驶席用的气囊装置构成为收纳有袋体的保持件配置在仪表板内(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7-117609号)。保持件固定于仪表板、车辆的骨架构件等。
发明内容
然而,气囊装置构成为在保持件上(车厢侧)具备盖体以便在通常时不会从车厢侧看到袋体。当组装气囊装置时,需要将收纳有袋体的保持件组装于盖体。或者由于维护等各种理由而有时在将保持件组装于盖体后卸下保持件。
当袋体展开时,袋体打开盖体而朝车厢侧鼓出。因此,保持件与盖体之间的组装需要能够耐受袋体的展开的相应的强度。因此,当作业者向盖体组装保持件时或者从盖体卸下保持件时需要耗费工时。
本发明所涉及的方案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实现能够耐受袋体的展开的强度与相对于盖体组装或者卸下保持件时的作业性的兼顾的气囊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方案。
(1)本发明的一方案所涉及的气囊装置设置于车辆的内饰板,其中,所述气囊装置具备气囊袋体、保持所述气囊袋体的保持件、以及覆盖所述保持件的盖体,所述保持件具备收纳所述气囊袋体的收纳部,所述收纳部具有朝向所述气囊袋体的展开方向开口的开口部,所述盖体具备沿着所述内饰板设置的基部、以及从所述基部突出并覆盖所述收纳部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的壁部,所述壁部具备沿着所述开口部的一边的方向的主壁部、以及沿着与所述开口部的所述一边邻接的另一边的方向的侧壁部,在所述主壁部的外表面形成有沿着所述壁部从所述基部突出的突出方向形成的主肋、以及在所述主肋与所述侧壁部之间沿着所述突出方向形成得比所述主肋短的副肋。
(2)在上述(1)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一边为所述开口部的长边,所述另一边为所述开口部的短边。
(3)在上述(1)或者(2)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保持件具备将所述收纳部卡定于所述盖体的安装片,所述主壁部具有供所述安装片卡定的卡合部,所述副肋形成在所述基部与所述卡合部之间的范围内。
(4)在上述(3)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主肋形成得比所述基部与所述卡合部之间的范围长。
(5)在上述(1)~(4)的任一方案中,也可以是,多个所述主肋沿着所述一边并排地形成于所述主壁部的外表面。
(6)在上述(5)的方案中,在所述主壁部的所述一边的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所述侧壁部,在沿着所述一边并排地形成的多个所述主肋与所述侧壁部各自之间形成所述副肋。
根据上述(1)的方案,盖体具有形成得比主壁部的外表面长的主肋、以及形成得比主壁部的外表面短的副肋,因此,能够在副肋的延长线上局部地设定主壁部容易变形的区域。由此,能够提高相对于盖体组装或者卸下保持件的作业性。
另外,在主壁部中,副肋配置于主肋与侧壁部之间,因此,在展开气囊袋体时,不易对副肋的位置作用载荷。由此,以主肋为主体来保持主壁部的强度。因而,能够实现能够耐受气囊袋体的展开的强度与从盖体卸下保持件的作业性的兼顾。
根据上述(2)的方案,主肋与副肋隔开间隔地并排设置的方向成为沿着保持件的开口部的长边的方向。因此,容易在主肋与侧壁部之间适当地设定配置副肋的间隔(主肋或者侧壁部与副肋的距离)。由此,当在副肋的延长线上设定主壁部容易变形的区域的范围时,能够根据副肋的长度与间隔容易地调整主壁部的局部的变形性。
根据上述(3)的方案,副肋形成在盖体的基部与卡合部之间的范围内,因此,当在副肋的延长线上使主壁部变形时,能够从卡合部容易解除安装片的卡定。因此,相对于盖体组装或者卸下保持件的作业变得更加容易。
根据上述(4)的方案,主肋形成得比盖体的基部与卡合部之间的范围长,因此,安装片相对于接近主肋的卡合部的卡定变得不易松弛。因此,能够提高在盖体组装有保持件的状态下的稳定性。
根据上述(5)的方案,多个主肋沿着一边并排地形成,因此,能够将因气囊袋体的展开而产生的载荷分散到多个主肋,从而进一步提高主壁部的强度。
根据上述(6)的方案,在多个主肋与一对侧壁部之间分别形成副肋,因此,能够在副肋的延长线上在主壁部的两侧的两个部位设定主壁部容易变形的区域。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相对于盖体组装或者卸下保持件的作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具备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气囊装置的车辆的车厢内的立体图。
图2是与图1的II-II线相当的剖视图。
图3是从下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气囊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从上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气囊装置的保持件的立体图。
图5是图2的V部放大图。
图6是与图3的VI-VI线相当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上下左右等朝向,若没有特别记载则与车辆的朝向相同。另外,图中箭头UP表示上方,箭头FR表示前方。
图1是示出具备气囊装置10的车辆1的车厢内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0是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在车辆1中,在驾驶席D以及副驾驶席P的前方配置有内饰板(仪表板20)。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0搭载于仪表板20的内侧(前方)且是与副驾驶席P对应的位置。
图2是与图1的II-II线相当的剖视图。
如图1以及图2所示,仪表板20具有板主体21以及盖体22。在板主体21中的位于副驾驶席P的前方的部分形成有贯通板主体21的气囊开口21a。
气囊开口21a是用于向仪表板20设置气囊装置10的开口。
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0主要具有保持件11、袋体(气囊袋体)12以及盖体22。
气囊袋体12是当气囊装置10工作时膨胀而朝车厢侧展开的袋体。当气囊装置10没有工作时,袋体12以折叠的状态收纳于保持件11。袋体12由保持件11以及覆盖保持件11的盖体22包围。
盖体22嵌入板主体21的气囊开口21a。盖体22主要具备基部23以及壁部24。
基部23从车厢侧覆盖气囊开口21a。基部23沿着板主体21设置。基部23也可以在车厢侧的表面具有装饰面。基部23的表面与板主体21的表面平滑地相连。基部23的表面也可以具有与板主体21的表面一体的装饰。
在基部23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具有当气囊装置10工作时断裂的撕裂线23a。撕裂线23a例如是基部23中的薄壁部。撕裂线23a沿着仪表板20的长度方向(车宽方向)延伸。
基部23中的将撕裂线23a作为中央的两侧构成罩部23b。罩部23b当气囊装置10工作时以撕裂线23a的断裂为契机而朝车厢侧开放。罩部23b也可以是开闭自如的门状。
壁部24从基部23的背面朝下方延伸设置。相对于沿着仪表板20的基部23,壁部24朝与车厢侧相反的一侧突出。具体而言,壁部24形成为随着朝向下方而朝前方倾斜地延伸的方筒状。
壁部24具备沿着开口部14f的一边的方向的主壁部24a、24b、以及沿着开口部14f的另一边的方向的侧壁部24c、24d。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开口部14f的一边为车宽方向(与纸面大致垂直的方向),开口部14f的另一边为车辆的前后方向(纸面的大致左右方向)。开口部14f的另一边是与开口部14f的一边邻接的边。
利用主壁部24a、24b与侧壁部24c、24d构成方筒状的壁部24。在沿着一边的方向的两侧,主壁部24a、24b分别与侧壁部24c、24d相连。主壁部24a、24b与侧壁部24c、24d也可以大致垂直地连结。主壁部24a、24b与侧壁部24c、24d的各连结部也可以带有圆角。
主壁部24a、24b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对置。在主壁部24a、24b分别形成有卡合部25。卡合部25是形成于主壁部24a、24b的至少内表面的凹部。图2所示的卡合部25是沿着厚度方向贯通各主壁部24a、24b的开口(卡定开口)。有时将主壁部24a、24b中的前方侧区分为前壁部24a,将后方侧区分为后壁部24b。
保持件11主要具备收纳并保持袋体12的收纳部14、以及将收纳部14卡定于盖体22的卡合部25的安装片42。
收纳部14形成为朝向上方(袋体12的展开方向)开口的箱型。
收纳部14例如通过冲压加工等而形成。
袋体12在折叠的状态下收纳于收纳部14。袋体12的上部以从收纳部14朝上方鼓出的状态朝向盖体22中的基部23的背面配置。袋体12的顶部12a与基部23的背面隔开规定的间隙H在上下方向上对置。
收纳部14的开口部14f被盖体22中的基部23覆盖。收纳部14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被盖体22中的壁部24覆盖。收纳部14中的在前后方向上对置的部分(前壁部14a以及后壁部14b)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盖体22中的主壁部24a、24b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隙地重叠。
收纳部14的前壁部14a以及后壁部14b在壁部24中的主壁部24a、24b所延伸的方向上随着朝向上方而朝后方倾斜。
安装片42分别设置于收纳部14中的前壁部14a以及后壁部14b。在保持件11安装于盖体22的状态下,在卡合部25卡定安装片42。安装片42具有从保持件11中的前壁部14a或者后壁部14b的外表面突出的部分。安装片42也可以具有从盖体22中的卡合部25朝主壁24a、24b的外侧突出的部分。
安装片42构成为,在当输入冲击载荷时等收纳部14与盖体22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位移的情况下,安装片42与卡合部25相互接触,对位移赋予阻力。在图2所示的状态下,安装片42不与卡合部25的周缘部接触。但是,也可以使安装片42与卡合部25始终接触来阻止相对位移。
在收纳部14的底壁部14e固定有充气机13。充气机13具有朝袋体12内供给气体而使袋体12展开的功能。充气机13在沿着上下方向贯通底壁部14e的状态下固定于底壁部14e。基于充气机13的袋体12的展开时期由电子控制单元(ECU)等控制装置(未图示)决定。控制装置(ECU等)通过导线13a与充气机13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保持件11具有设置于收纳部14的底壁部14e的托架15。具体而言,托架15的上端部与充气机13一并固定于底壁部14e的前部。另一方面,托架15的下端部15a与周边构件(车辆的骨架构件等)连结。具体而言,下端部15a固定于从转向吊架5朝前方斜下方突出的突出片5a。
转向吊架5构成车辆的骨架构件的一部分,在仪表板20的内侧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转向吊架5在驾驶席D侧支承未图示的转向轴。
图3是从下方观察包括盖体22的气囊装置10的立体图。另外,图4是从上方观察从气囊装置10省略了盖体22的状态的立体图。
盖体22中的侧壁部24c、24d在车宽方向上相互对置。在各侧壁部24c、24d形成有安装台座26。各安装台座26分别从侧壁部24c、24d朝车宽方向的外侧突出。各安装台座26的上端部与基部23的背面相连。
在保持件11的收纳部14中的在车宽方向上对置的部分(侧壁部14c、14d)分别形成有安装用支柱16。各安装用支柱16在从侧壁部14c、14d朝车宽方向的外侧突出后朝向上方延伸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的例子中,安装用支柱16的上端缘位于比收纳部14的上端开口缘(开口部14f的周缘)靠上方的位置。
各安装用支柱16的上端部固定于盖体22的上述的安装台座26。
通过使各安装用支柱16的上端部分别对接于安装台座26的下端部,能够使上下方向上的基部23与保持件11的相对位置一致。由此,在袋体12的顶部12a与基部23的背面之间隔开间隙H(参照图2)的状态下将保持件11固定于盖体22。
在壁部24的外表面形成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加强肋30。加强肋30在壁部24的外周面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各加强肋30是沿着壁部24从基部23突出的突出方向(大致上下方向)形成的。加强肋30为大致三角形的板状。加强肋30的上端部与基部23的背面接合。加强肋30的内缘部与壁部24的外表面接合。
在图3中示出在主壁部24a、24b中的前壁部24a形成卡合部25、主肋27以及副肋28的结构。如图2所示,也可以在前壁部24a以及后壁部24b的双方形成卡合部25、主肋27以及副肋28。后壁部24b中的卡合部25、主肋27以及副肋28的结构也可以分别与前壁部24a中的卡合部25、主肋27以及副肋28的结构对应。也可以在前壁部24a侧与后壁部24b侧使各结构的位置、个数等不同。
在主壁部24a、24b中,卡合部25在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在各卡合部25分别卡定保持件11的安装片42。
在主壁部24a、24b的外表面设置有主肋27与副肋28来作为加强肋30。主肋27以及副肋28在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分别形成为大致平行。副肋28形成为比主肋27短。
在副肋28的延长线上及其附近设置有平坦部29。在这些平坦部29中,主壁部24a、24b不具有加强肋。因此,能够将主壁部24a、24b容易变形的区域局部地设定于平坦部29。通过使平坦部29局部地变形,能够提高从盖体22卸下保持件11的作业性。
在图2以及图3所示的例子中,在主壁部24a、24b的各一方形成有多个主肋27以及一对副肋28。副肋28中的一方配置于一方的侧壁部24c侧。副肋28的另一方配置于另一方的侧壁部24d侧。多个主肋27沿着车宽方向并排地形成于一对副肋28之间。
为了向盖体22的壁部24插入保持件11而需要载荷。例如,当使收纳部14的安装片42卡定于主壁部24a、24b的卡合部25时,在保持件11侧或者盖体22侧的一方或者双方产生弹性变形,在抵抗保持件11向盖体22插入的方向上产生其反作用。
作为对保持件11给予向壁部24插入保持件11的载荷的方法,可举出按压收纳部14的底壁部14e的方法、按压托架15的下端部15a的方法。
在使设置于收纳部14的前壁部14a的安装片42卡定于在盖体22的前壁部24a设置的卡合部25的情况下,也可以按压底壁部14e中的靠前壁部14a的部分。在使设置于收纳部14的后壁部14b的安装片42卡定于在盖体22的后壁部24b设置的卡合部25的情况下,也可以按压底壁部14e中的靠后壁部14b的部分。
在托架15配置于收纳部14的底壁部14e中的靠后壁部14b的部分的情况下,当使设置于收纳部14的后壁部14b的安装片42卡定于在盖体22的后壁部24b设置的卡合部25时,也可以按压托架15的下端部15a。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盖体22的主壁部24a、24b具有主肋27与副肋28,因此能够在副肋28的延长线上局部地设定主壁部24a、24b容易变形的区域(平坦部29)。由此,在向壁部24插入保持件11时,安装片42容易通过平坦部29的背侧,能够减小用于压入保持件11的载荷。因而,能够提高向盖体22插入保持件11的作业性。
由于沿着车宽方向(左右方向)在主肋27与侧壁部24c、24d之间配置副肋28,因此在向壁部24的内侧压入保持件11的情况下,若使力偏向车宽方向的一侧或者两侧,则能够对通过平坦部29的背侧的安装片42施加更多的载荷。由此,即便不使用夹具、工具等,也能够容易地制造出向壁部24的内侧压入保持件11的契机。
在展开袋体12时,副肋28配置于侧壁部24c、24d的附近,因此,难以对副肋28的位置作用载荷。能够将主肋27作为主体来提高能够耐受袋体12的展开的主壁部24a、24b的强度。由此,能够实现能够耐受袋体12的展开的强度与相对于盖体22组装保持件11的作业性的兼顾。
在因维护等理由而从盖体22卸下保持件11时,需要从安装台座26解除安装用支柱16的固定,并且从多个卡合部25分别解除安装片42的卡定。在从卡合部25解除安装片42的卡定时,作业者例如使用夹具等使主壁部24a、24b局部地变形,由此能够使安装片42相对于卡合部25的位置关系变动。
例如,通过使用夹具等相对于容易变形的平坦部29集中载荷,能够先进行从与副肋28邻接的卡合部25解除安装片42的卡定。在依次进行从沿着车宽方向远离副肋28的卡合部25解除安装片42的卡定的情况下,每当安装片42的卡定被解除时,主壁部24a、24b的容易变形的范围便扩大,因此,能够提高解除安装片42的卡定的作业性。
也可以在部分地进行在先的安装片42的卡定的解除的阶段下,进行接下来的安装片42的卡定的解除。由此,能够缓和因主壁部24a、24b的变形而引起的应变。
由于沿着保持件11的开口部14f的长边隔开间隔地设置主肋27与副肋28,因此,在主肋27与侧壁部24c、24d之间容易确保供副肋28以及平坦部29配置的空间(沿着车宽方向的距离)。由此,容易适当地设定为了相对于卡合部25卡定安装片42或者解除安装片42的卡定所需的主壁部24a、24b的变形性。
副肋28形成在盖体22的基部23与卡合部25之间的范围内,因此,当在副肋28的延长线上的平坦部29使主壁部24a、24b变形时,能够相对于卡合部25容易地卡定安装片42以及容易地解除安装片42的卡定。
如图2所示,在保持件11安装于盖体22的状态下,副肋28形成为比基部23的背面与保持件11的开口部14f之间的范围长。由此,在展开袋体12时,即便未被收纳部14覆盖的部分的袋体12与主壁部24a、24b的内表面接触,也利用主肋27以及副肋28整体地加强主壁部24a、24b。
主肋27形成为比基部23与卡合部25之间的范围长,因此,安装片42相对于接近主肋27的卡合部25的卡定不易松弛。由此,能够提高在盖体22组装有保持件11的状态下的稳定性。
在主壁部24a、24b的一方或者双方分别隔开间隔地并排形成多个主肋27,因此,能够将因袋体12的展开而作用于盖体22的载荷分散到多个主肋27。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主壁部24a、24b的强度。
在各主壁部24a、24b的多个主肋27与一对侧壁部24c、24d之间分别形成副肋28,因此,能够在副肋28的延长线上,在各主壁部24a、24b中的左右两侧设定主壁部24a、24b容易变形的平坦部29的区域。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向盖体22组装保持件11或者从盖体22卸下保持件11的作业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以及图4所示,在保持件11的前壁部14a以及后壁部24b分别设置有保持件钩17。保持件钩17主要具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固定部41、以及在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的多个安装片42。保持件钩17例如通过冲压加工等一体地形成。保持件钩17固定于前壁部14a或者前壁部14a中的从收纳部14的开口缘朝下方分离的位置。
前壁部14a以及后壁部24b的各保持件钩17为彼此相同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为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对设置于前壁部14a的保持件钩17进行说明,对于设置于后壁部14b的保持件钩17适当省略说明。
图5是与图2的V部相当的放大剖视图。固定部41形成为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板状。固定部41通过焊接等固定于前壁部14a的下半部。安装片42形成为从固定部41的上端缘朝前方弯曲。安装片42在从车宽方向观察的侧视下形成为L字状。具体而言,各安装片42具有从固定部41的上端缘朝向前方突出的外向突出部42a、以及从外向突出部42a的顶端部(前端部)朝下方弯曲的弯曲部42b。
外向突出部42a位于前壁部14a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在外向突出部42a形成有朝向下方凹陷的补强筋44。补强筋44沿着前后方向延伸。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一个外向突出部42a形成多个补强筋44。另外,能够适当地调整设置于各保持件钩17的安装片42的个数。并且,安装片42也可以形成为从固定部41的下端缘弯曲。
在固定部41的上端缘,肋43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设置。即,肋43中的位于在车宽方向上相邻的安装片42间的部分在这些安装片42彼此之间连续地形成。具体而言,肋43形成为从固定部41的上端缘朝前方弯曲。肋43的前端缘位于比安装片42(外向突出部42a)的前端缘靠后方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相邻的安装片42彼此通过肋43进行连接,因此,能够提高各安装片42的强度。另外,假设在对一个安装片42局部地作用载荷的情况下,能够经过肋43朝其他的安装片42等分散载荷。而且,安装片42与肋43朝相同方向突出,因此,能够通过冲压成型等容易地制作多个安装片42以及肋43。
需要说明的是,肋43的结构能够适当地变更。在该情况下,肋43只要构成为至少连接相邻的安装片42彼此即可,也可以不形成在比位于车宽方向的最外侧的安装片42靠外侧的位置。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保持件钩17不设置肋43。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对于设置于后壁部14b的保持件钩17,也设定为安装片42(外向突出部42a)从后壁部14b的上下方向的中间位置朝后方突出。但是,各保持件钩17也可以固定于前壁部14a或者后壁部14b的上部或者下部。
图6是与图3的VI-VI线相当的剖视图。
能够在托架15的下端部15a中的端缘部15c设置倒角或者圆角。由此,在作业者用手按压托架15的下端部15a的情况下,能够缓和局部的压力。因此,提高相对于盖体22插入保持件11时的作业性。
需要说明的是,端缘部15c的倒角或者圆角只要设置于下端部15a的至少一部分即可。例如,在朝托架15的侧方(左右)突出的突片部15b中,能够省略端缘部15c的倒角或者圆角。作为在端缘部15c形成倒角或者圆角的范围,例如可举出托架15中的与托架15固定于收纳部14的底壁部14e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包括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对上述的实施方式实施各种变更的结构。即,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举出的结构等只不过是一例而已,能够适当地变更。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于在副驾驶席用的气囊装置10应用本发明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即便是副驾驶席以外的其他的气囊装置也能够应用本发明的结构。供气囊装置设置的内饰板并不限定于仪表板,只要是构成设置于车身的内部(车厢侧)的任意的构件(内饰构件)的至少一部分的板即可。
气囊的袋体从保持件的收纳部展开的方向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上方(随着朝向上方而朝后方倾斜的方向),能够设为任意的方向。壁部从盖体的基部突出的方向能够与气囊的袋体从保持件的收纳部展开的方向一致并适当变更。
设置于盖体的侧壁部的加强肋也可以包括与设置于主壁部的主肋以及副肋相同的主肋以及副肋。也可以在开口部的短边侧配置盖体的主壁部。
此外,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将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适当地置换成公知的构成要素,另外,也可以适当地组合上述的各变形例。

Claims (6)

1.一种气囊装置,其设置于车辆的内饰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装置具备气囊袋体、保持所述气囊袋体的保持件、以及覆盖所述保持件的盖体,
所述保持件具备收纳所述气囊袋体的收纳部,所述收纳部具有朝向所述气囊袋体的展开方向开口的开口部,
所述盖体具备沿着所述内饰板设置的基部、以及从所述基部突出并覆盖所述收纳部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的壁部,
所述壁部具备沿着所述开口部的一边的方向的主壁部、以及沿着与所述开口部的所述一边邻接的另一边的方向的侧壁部,
在所述主壁部的外表面形成有沿着所述壁部从所述基部突出的突出方向形成的主肋、以及在所述主肋与所述侧壁部之间沿着所述突出方向形成得比所述主肋短的副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边为所述开口部的长边,所述另一边为所述开口部的短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件具备将所述收纳部卡定于所述盖体的安装片,
所述主壁部具有供所述安装片卡定的卡合部,
所述副肋形成在所述基部与所述卡合部之间的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肋形成得比所述基部与所述卡合部之间的范围长。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主肋沿着所述一边并排地形成于所述主壁部的外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壁部的所述一边的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所述侧壁部,在沿着所述一边并排地形成的多个所述主肋与所述侧壁部各自之间形成所述副肋。
CN201710971920.1A 2016-11-01 2017-10-18 气囊装置 Active CN1080163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14162 2016-11-01
JP2016214162A JP6551367B2 (ja) 2016-11-01 2016-11-01 エアバッ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16394A true CN108016394A (zh) 2018-05-11
CN108016394B CN108016394B (zh) 2020-06-16

Family

ID=620802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971920.1A Active CN108016394B (zh) 2016-11-01 2017-10-18 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551367B2 (zh)
CN (1) CN10801639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285900B1 (en) * 2020-10-22 2022-03-2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irbag housing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526708A (ja) * 2006-02-16 2009-07-23 サビック イノベーティブ プラスチックス イーペー ベスローテン フェンノートシャップ 隠れたエアバッグドア及び一体のエアバッグシュートを備えた自動車構造
CN103072542A (zh) * 2011-09-22 2013-05-01 大协西川株式会社 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
JP5543727B2 (ja) * 2009-05-12 2014-07-09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CN204279332U (zh) * 2014-11-28 2015-04-22 高木汽车部件(佛山)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安全气囊盖板结构
CN105473387A (zh) * 2013-08-23 2016-04-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安全气囊装置
US20160176376A1 (en) * 2014-12-22 2016-06-2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nti-rattle interface for airbag chute to airbag module
JP2016165931A (ja) * 2015-03-09 2016-09-15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55870B2 (ja) * 2003-05-16 2008-09-24 ダイキョーニシカワ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ドア付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
DE102009008383B4 (de) * 2009-02-11 2016-09-22 Autoliv Development Ab Befestigungsanordnung
KR101042738B1 (ko) * 2009-12-09 2011-06-20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초경량 조수석 에어백 모듈
US8336908B1 (en) * 2011-08-08 2012-12-2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Insert molded TPO chute for automotive air bag system
US8469393B1 (en) * 2012-07-31 2013-06-25 Faurecia Interior Systems, Inc. Foam-in-place interior panels having integrated airbag door for motor vehicle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the same
CN203472780U (zh) * 2013-08-05 2014-03-12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气囊与仪表板安装结构及汽车
CN204340959U (zh) * 2014-12-19 2015-05-20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安全气囊框架及副驾安全气囊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526708A (ja) * 2006-02-16 2009-07-23 サビック イノベーティブ プラスチックス イーペー ベスローテン フェンノートシャップ 隠れたエアバッグドア及び一体のエアバッグシュートを備えた自動車構造
JP5543727B2 (ja) * 2009-05-12 2014-07-09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3072542A (zh) * 2011-09-22 2013-05-01 大协西川株式会社 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
CN105473387A (zh) * 2013-08-23 2016-04-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安全气囊装置
CN204279332U (zh) * 2014-11-28 2015-04-22 高木汽车部件(佛山)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安全气囊盖板结构
US20160176376A1 (en) * 2014-12-22 2016-06-2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nti-rattle interface for airbag chute to airbag module
JP2016165931A (ja) * 2015-03-09 2016-09-15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16394B (zh) 2020-06-16
JP2018070019A (ja) 2018-05-10
JP6551367B2 (ja) 2019-07-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96679B2 (en) Air bag device
US8491006B2 (en) Airbag device
JP7243602B2 (ja) 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US8662526B2 (en) Airbag device for passenger's seat
US7641227B2 (en) Dynamic ramp apparatus for curtain airbag in automobile
CN108016394A (zh) 气囊装置
JP5359104B2 (ja) 自動車のドアトリム構造
US20140232090A1 (en) Airbag device for vehicle
JP2009208731A (ja) エアバッグドア構造
JP6039884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507586B2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搭載車両のルーフサイド補強構造
WO2013094338A1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そのモジュールカバー
JP5321734B2 (ja) 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モジュール
JP4881669B2 (ja) 車両用ラゲッジボード
JP2003182497A (ja) エアバッグドア
JP2006256381A (ja) エアバッグドア
JP4539419B2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316488B2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EP2127960A1 (en) Vehicle airbag device
JP4614796B2 (ja) エアバッグドア
JP2012206664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955495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7137379A (ja) 車両後部構造
JP2008168668A (ja)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215247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バッグカバ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