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77045B - 薄型支撑装置及其扁状支架外壳的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薄型支撑装置及其扁状支架外壳的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77045B
CN107977045B CN201710202623.0A CN201710202623A CN107977045B CN 107977045 B CN107977045 B CN 107977045B CN 201710202623 A CN201710202623 A CN 201710202623A CN 107977045 B CN107977045 B CN 1079770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groove
section
column
lo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20262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977045A (zh
Inventor
张国峰
许柏涵
黄圣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rllyte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rllyte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TW10610624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TWI653925B/zh
Application filed by Jarllytec Co Ltd filed Critical Jarllyte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9770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770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9770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770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01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ed to the housing of computer displays, e.g. of CRT monitors, of flat displa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薄型支撑装置包括升降机构以及扁状支架,升降机构包括立柱、两个滑动单元及定力弹簧,立柱的两个柱端接固于扁状支架中,这两个滑动单元通过连接结构越过立柱柱身而彼此拉掣,以沿着立柱的至少两个柱侧滑移,从而形成同步升降,再通过立柱柱端的定力弹簧接固连接结构,以拉掣这两个滑动单元停滞,其中一个滑动单元还穿过并沿着扁状支架窄侧的纵向长孔滑移,用以承接显示器;而本发明薄型支撑装置的扁状支架外壳的形成方法,是通过在条状胚板上加工出各固定区(段)及平行的两条渐开状凹沟,并使各沟底形成薄连接部,再以两两桥接结构间隔接固于前、后板的长段,接着依次进行一次性弯折,使其中的两个桥接结构接固板中短段,形成外壳。

Description

薄型支撑装置及其扁状支架外壳的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支撑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薄型支撑装置,其适用于连接并支撑显示器,且通过该薄型支撑装置内具有的升降机构,使所承接的显示器产生升降运动。
背景技术
由于现今显示器的技术进步,具有相同面板对角线长度的显示器已经渐趋轻薄,为了配合渐趋轻薄的显示器结构并降低其厚重感,通过改变传统支架的结构设计,使其整体通过减少采用金属铸件、或是避免采用整个支架为一体铸造等技术手段,以此达到有效利用空间且减少结构宽度/厚度的效果。例如本申请人申请过一种升降装置(中国台湾新型专利公告号M527198)所示,其包括一支架,该支架包括一上立架,其左右侧对向地设有一对轨槽,该对轨槽前方各自纵向开设一穿槽;一支承座,其具有一后端垂直向延伸一对翼片的座片,该对翼片的左右侧壁对称地设有一对套设于该对轨槽内的滑移座,各所述滑移座开设复多个排成两列且与各所述滑移座之一相邻侧壁相通的轮孔,各所述列轮孔中的至少一个轮孔内套设一滚轮,使各所述滚轮局部外露于各所述滑移座的该相邻侧壁,并邻接于各所述轨槽的对应内壁,另将一端封片结合于该滑移座,以便将该两列轮孔封闭,而该对翼片则穿设于该对穿槽;以及一卷绕成圈状的定力弹簧,其连接于该上立架与支承座之间。
然而,在结构设计方面,由于上述专利忽略了从使用者的视角观看显示器画面,即受到上述支撑座与各侧所搭配的滑移座等结构影响,使上述支架在前述视角时,整个结构仍存在尺寸上的结构宽度/厚度;其次,虽然该支架的上支架已不是金属铸件,但该支架的下立架仍采用金属铸件;再者,由于传统结构是采用塑料制的前壳罩和后壳罩相互对接而成,以将作为主支撑结构的金属支架包覆在内,所以作为外观组件的前、后壳罩在结构设计及生产制造上,均会增加成本及工序;因此如何再进一步使其中的整个支架在结构设计上,减少采用金属铸件或是避免采用一体铸造而成的技术手段,并从使用者观看显示器画面的视角显现该类支架具有更轻薄的结构宽度/厚度的优势,再进一步替代塑料制的前、后壳罩;上述为本发明希望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升降机构,通过在立柱的至少两个柱侧设有彼此拉掣的两个滑动单元,以助于沿着该立柱的至少两个柱侧同步升降滑移,再通过设在柱端的定力弹簧拉掣这两个滑动单元停滞,更通过将其中一个滑动单元的部分结构延伸而出,用以直接或间接的承接显示器,而非只是隐藏在支架内仅起到滑移作用,这样有利于整个升降机构从观看显示器画面的视角形成薄型化的效果,并借此简化构件并缩减整体体积,有利于降低成本,便于生产制造。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升降机构的薄型支撑装置,通过扁状支架将上述升降机构保护在扁状支架的内部,且扁状支架通过将其外壳以相同宽度的两个长侧板和一个短顶板进行铝挤成型后再弯折而成,再通过多个长、短连接片作为该外壳与该立柱之间的连接组件及补强结构,使组装后的扁状支架具有结构强度,并借此减少铸造而成的组成构件,以保有薄型化的效果。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薄型支撑装置的扁状支架外壳的制造方法,借由在条状胚板的长宽侧分别加工出各固定区(段)并横向深削出彼此平行的两个渐开状凹沟,使各沟底分别形成薄连接部,再搭配至少四个桥接结构,以两两间隔接固在条状胚板的前、后板长段,接着依次一次性弯折各板长段,使其中两个桥接结构再接固该条状胚板的板中短段,以补强该外壳各转角处结构,让该条状胚板的相同长宽侧在弯折变形后保有完整的连续表面,还让各所述渐开状凹沟经过一次性弯折变形后能够形成狭小缝隙,以降低挤料影响所产生的开缝情形,从而使组装后的扁状支架兼具有薄型化效果及结构强度。
为实现上述发明的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升降机构,用以承接显示器产生升降运动;该升降机构包括:立柱,其两个柱端之间为柱身;第一滑动单元,用以承接该显示器,该第一滑动单元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滚动件,以滚动接触该柱身的柱侧;第二滑动单元,其位于该柱身的另一柱侧,并通过至少一个连接结构越过该柱身以连接且固定在第一滑动单元上,使彼此拉掣的两个滑动单元分别沿着柱身的至少两个柱侧滑移,从而形成同步升降;以及定力弹簧,其设置在立柱的柱端,而定力弹簧伸出的端部连接且固定在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结构上,以通过预先设定的弹力形成拉掣作用,使同步动作的这两个滑动单元停滞。
又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具有升降机构的薄型支撑装置,该装置内部的升降机构能使所承接的显示器产生升降运动;该薄型支撑装置包括:扁状支架,其窄侧设有纵向长孔,以连通该扁状支架内所具有的容置空间;立柱,以其两个柱端分别接固在容置空间中的相对的两个端部,从而使立柱所具有的柱身形成中心支柱;第一滑动单元,用以承接显示器,该第一滑动单元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滚动件,以滚动接触该柱身的柱侧,并使第一滑动单元穿过并能沿着纵向长孔滑移;第二滑动单元,其位于该柱身的另外的相对柱侧,并通过至少一个连接结构越过该柱身以连接且固定在第一滑动单元,使彼此拉掣的两个滑动单元分别沿着柱身的相对的两个柱侧滑移,从而形成同步升降;以及定力弹簧,其设置在立柱的柱端,而定力弹簧伸出的端部连接且固定在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结构上,以通过预先设定的弹力形成拉掣作用,使同步作动的这两个滑动单元停滞。
还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薄型支撑装置的扁状支架外壳的制造方法,其具有两个实施例,其中,第一实施例包括下列步骤:步骤A:提供以金属挤压制成的条状胚板;步骤B:在该条状胚板的长宽侧的前、后两端部及两端部之间,分别加工出前段固定区、后段固定区以及中间固定区,并在中间固定区横向深削出彼此平行的第一渐开状凹沟和第二渐开状凹沟,且在各所述渐开状凹沟的沟底分别形成第一薄连接部和第二薄连接部;其中,该长宽侧被这两个渐开状凹沟划分成板前长段、板中短段和板后长段,且该中间固定区被划分成板前固定区段、板中第一固定区段、板中第二固定区段和板后固定区段;步骤C:提供至少四个桥接结构,各所述桥接结构包括彼此相连以形成夹角的固定片段和作为基准用的对接片段,并使其中两个桥接结构以各自的固定片段分别对接板前固定区段和板后固定区段,以让各自的对接片段立起并分别对齐沟边棱线,而另两个桥接结构以各自的固定片段分别对接前段固定区和后段固定区,以让各自的对接片段立起;以及步骤D:定位条状胚板的板中短段后,分别压迫板前长段和板后长段以进行一次性弯折,使其中的这两个桥接结构以各自的对接片段分别触及并接固于板中第一固定区段和板中第二固定区段,而另两个桥接结构的对接片段相交错,由此完成一次性弯折成型,使条状胚板及其板中短段、板前长段和板后长段分别成为外壳的短顶板和该短顶板两侧的长侧板,并使容置空间形成在该外壳内的所述至少四个桥接结构之间。
再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薄型支撑装置的扁状支架外壳的制造方法,其中,第二实施例包括下列步骤:步骤A:提供以金属挤压制成的条状胚板;步骤B:在该条状胚板的长宽侧横向深削出一条渐开状凹沟,使其沟底形成薄连接部,以连接被分隔的两个板段,渐开状凹沟分别在各个板段形成沟侧斜面以及在薄连接部形成沟底窄面;步骤C:提供有辅助工具,其包括有平面、立面以及两面相交而成的圆弧状转角,以该平面接合和定位在长宽侧的板段,使立面对齐板段的沟边棱线,以使沟边棱线与圆弧状转角之间形成缓冲间隙;以及步骤D:该条状胚板的板段被辅助工具定位后,压迫该条状胚板的另一个板段以进行一次性弯折,并通过缓冲间隙容许辅助工具的圆弧状转角压迫,使另一个板段触及辅助工具的立面而停止,由此完成一次性弯折成型。
为便于对本发明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将在下文进行详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升降机构的侧视剖断面图。
图2是本发明升降机构的侧视图。(图中的两个滑移单元因局部结构被遮蔽,为了便于展示理解,其以隐藏虚线表示。)
图3是图2中,A至A线段的俯视断面图。(图3中的第二滑动单元采用无滚动件的滑轨,搭配立柱柱身的轨道使用。)
图4是将图3的第二滑动单元替换为具有至少一个第二滚动件的滑轨,搭配立柱柱身的轨道使用的示意图。
图5是将图3的第二滑动单元替换为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滚动件,以滚动接触立柱柱身的另一个柱侧使用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升降机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7是本发明升降机构在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8是本发明薄型支撑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中将承接座的局部外型壳罩以虚拟线标示,便于揭示与支承臂结构枢接的枢纽器。)
图9是图8的薄型支撑装置在组合后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薄型支撑装置的侧视剖断面图。
图11是图9中,B至B线段的俯视断面图。
图12是图10中的滑车结构的另外的端部触及第二横梁的阶部而形成下降止挡状态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薄型支撑装置的正视图。(即从用户观看显示器画面的视角,图中去除承接板,以便揭示扁状支架的薄型化效果)
图14是本发明薄型支撑装置的扁状支架外壳的制造方法流程图。
图15是本发明条状胚板经过制造方法的步骤B机具加工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16-1及图16-2分别为本发明制造方法的步骤C组装桥接结构的局部侧视示意图。
图16-3及图16-4分别为本发明第一渐开状凹沟和第二渐开状凹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7及图18分别为本发明制造方法的步骤D及步骤F的外壳侧视图。
图19及图20分别为本发明桥接结构与各板段以雷射熔焊的连续动作示意图。
图21及图22分别为本发明制造方法的第二实施例的连续动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升降机构的薄型支撑装置,其中的升降机构能够直接承接显示器(图中未示出,后续不再重复提示)、或是再通过支承板(参阅图10的标号60)间接承接显示器,产生升降运动,该升降机构的操作状态请参阅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提供的具有升降机构的薄型支撑装置适用于连接并支撑显示器,且通过薄型支撑装置内具有的升降机构,使所承接的显示器产生升降运动,该薄型支撑装置的操作状态请参阅图8至图13所示;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薄型支撑装置的扁状支架外壳的制造方法,如图14至图22所示,其具有两个实施例,后续将对该薄型支撑装置及其扁状支架外壳的制造方法等这两种操作状态分别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的升降机构包括有立柱20、第一滑动单元30、第二滑动单元40a、40b、40c以及定力弹簧50;立柱20的两个柱端之间为柱身21;第一滑动单元30用以承接显示器,且在该第一滑动单元30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滚动件312(例如,滚轮或滚珠),以滚动接触柱身21的一个柱侧;第二滑动单元40a、40b、40c位于柱身21的另一个柱侧,并通过至少一个连接结构411越过柱身21以连接且固定于第一滑动单元30,使彼此拉掣的两个滑动单元分别沿着柱身21的至少两个柱侧滑移,从而形成同步升降;定力弹簧50设置在立柱20的柱端,而定力弹簧50伸出的端部连接且固定在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结构411上,以通过预先设定的弹力形成拉掣作用,使同步动作的这两个滑动单元停滞。
在上述升降机构中,通过采用立柱20、第一滑动单元30、第二滑动单元40a、40b、40c以及定力弹簧50的组合设计,以简化整个升降机构且有助于缩减整体体积,并且通过将这两个滑动单元分别设置在立柱柱身21的至少两个柱侧且彼此拉掣,有助于它们稳定地同步运动以及分担承受载重,但是第一滑动单元30还用于承接显示器,所承受的负荷较大,为了避免发生传统滑轨组件的脱轨情形(例如,滚珠滑轨的活动轨或固定轨受外力挤压而形变,使彼此脱离),将第一滑动单元30设计为一体成型结构,通过在第一滑动单元30与柱身21的一侧之间设置至少一个第一滚动件312(例如,滚轮或滚珠),采用滚动接触方式以便于滑移,至少一个第一滚动件312还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滚动件312,借以分担负荷并平衡支撑,从而促进滚动接触的效果,还可以减少组成构件。
为了实现从观看显示器画面的视角获得薄型化的观感,在结构设计上,需使整个升降机构形成扁状,因此将第一滑动单元30设计为扁状结构、且与第二滑动单元40a、40b、40c分别位于柱身21的相对的两个柱侧,第一滑动单元30包括彼此相连为一体的滑车结构31和支承臂结构32,支承臂结构32是朝远离立柱20的方向延伸而出,用以直接承接显示器、或是再通过支承板(参阅图8的标号60)间接承接显示器,而滑车结构31具有窄侧以面向立柱20的柱身21,窄侧设有至少一个凹槽311,以配置至少一个第一滚动件312,借此形成限位作用,降低彼此松动或脱开的情形,而至少一个凹槽311还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凹槽311,各自对应配置多个第一滚动件312。
由于第一滑动单元30是扁状结构而滑车结构31具有相对的两个宽侧面,为了不受其结构形状的影响,使彼此拉掣的两个滑动单元在同步运动的过程中能够紧靠柱身21的至少两个柱侧而不倾斜,因此在滑车结构31的各个宽侧面分别隆起有台阶313,第二滑动单元40a、40b、40c设有可拆卸的衔接片41,至少一个连接结构411是由衔接片41的相对的两个侧边分别弯折而成的两个连接侧翼,各自越过立柱柱身21以连接及固定在滑车结构31的各个台阶313上,除了能保护第二滑动单元40a、40b、40c之外,还能进一步接固第一滑动单元30相对的两个宽侧的台阶313,从而形成夹持,更通过包围立柱柱身21的周侧以防止倾斜,以利于促进动作的稳定性。
在定力弹簧50方面,可以采用卷簧结构或是其它具有近似功效的弹力结构,图中所示为卷簧结构,其本身具有宽度且是由带状薄型簧片卷绕而成,只露出端部为薄型宽簧片段,在立柱20的柱端设有簧座24,以配置容纳定力弹簧50。为了配合薄型化的结构设计,将定力弹簧50的端部51以及滑车结构31的台阶313分别连接和固定在其中一个连接结构411(该衔接片41的连接侧翼)的相对两面,而为了防止定力弹簧50的端部51松脱,另设有固定片42和连接结构411以将定力弹簧的端部51夹固。
为了限制这两个滑动单元在柱身21的至少两个柱侧的升降范围,立柱20相对两个柱端分别形成第一横梁22和第二横梁23,使立柱20能够形成「工」字形状、「ユ」形符号状、
Figure GDA0002182158810000071
形符号状、「ㄈ」形符号状以及相关形状中的任一个,以在滑车结构31的一端触及第一横梁22的斜面221时形成上升止挡状态(参阅图10)、或是在滑车结构31的另一端触及第二横梁23的一阶部231时形成下降止挡状态(参阅图11);另一方面,第一、第二横梁22、23同样也能作为第二滑动单元上升或下降至停止点的止挡结构。
再者,为了提供多一层保护并防止上述立柱20、第一及第二滑动单元30、40a、40b、40c和定力弹簧50松动或分开,在前述组成构件的基础上,还可包括:由多个长、短连接片151、152拼接而成的扁状框体15,这些连接片151、152是以冲压制造而成,可分为纵向跨接的多个长连接片151和横向并排的多个短连接片152,并通过定位及锁固结构(例如,凸榫/卡榫搭配榫孔、螺丝搭配螺孔等技术手段,其中螺丝在图中未示出)以接固在立柱20相对的两个柱端(即第一及第二横梁22、23处),使成型的扁状框体15的相对两侧是窄侧、而另外的相对两侧是长侧,并在立柱20通过其相对的两个柱端的第一横梁22和第二横梁23分别连接并固定在扁状框体15内的相对两个端部后,使立柱20的柱身21形成扁状框体15内的中心支柱;又在第一滑动单元30所具有的相对的两个宽侧分别设置具有调整功能的摩擦块314,以分别抵靠且摩擦接触扁状框体15各长侧的长连接片151(这对长连接片151如图1及图2所示,其用于与这对摩擦块314选择性地搭配使用,可视实际情况拆卸或组装);并使第一滑动单元30穿过并沿着扁状框体15窄侧的纵向长孔12(该纵向长孔12是成型于扁状框体15窄侧的至少一个长连接片151上)滑移;因此,除了通过扁状框体15的纵向长孔12引导支承臂结构32之外,还使各摩擦块314能够被调整紧抵或松靠扁状框体15各长侧的长连接片151,从而产生辅助摩擦力,以与至少一个第一滚动件312和立柱柱身21之间的摩擦力形成补偿作用,并进一步分担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滚动件312的负荷,从而稳定这两个滑动单元与立柱柱身21之间的升降运动。
除此之外,如图8至图13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具有升降机构的薄型支撑装置,是在上述立柱20、第一滑动单元30、第二滑动单元40a、40b、40c以及定力弹簧50的基础上,进一步包括有扁状支架10,其相对两侧是窄侧、另外相对两侧是长侧,形成薄型化(参阅图12),并用以遮蔽前述组成构件且增进保护的效果,使整个薄型支撑装置与上述升降机构的差异特征在于:扁状支架10的窄侧设有纵向长孔12,以连通扁状支架10内所具有的容置空间11,立柱20以其两个柱端分别接固在容置空间11中相对的两端部,使立柱20所具有的柱身21形成中心支柱,进而使这两个滑动单元分别位于柱身21的相对的两个柱侧,从而使扁状支架10内且彼此拉掣的两个滑动单元分别沿着柱身21相对两个柱侧滑移,从而形成同步升降,也可以通过定力弹簧50拉掣这两个滑动单元停滞。
在上述薄型支撑装置中,由于容置空间11的空间形状与扁状支架10的结构形状相对应,为了有效利用空间,将进一步限定出两个纵向通道111、112,其是由立柱20以其柱身21从容置空间11中划分出的,第一滑动单元30位于其中一个纵向通道111中,第二滑动单元40a、40b、40c位于柱身21相对柱侧的另一个纵向通道112中;柱身21的另一相对的两个柱侧分别与扁状支架10的各长侧内壁之间形成间隙113、114,以供至少一个连接结构411和定力弹簧50的端部51通过;该薄型化的结构设计有利于这两个滑动单元及相连的组成构件进行活动。
其次,还限定出扁状支架10进一步包括基板13、外壳14以及多个长、短连接片151、152,这些长连接片151和这些短连接片152分别纵向跨接和横向并排在立柱20相对的两个柱端,且各自接固在外壳14内壁面上,使容置空间11形成在扁状支架10的上部内,外壳14是以相同宽度的两个长侧板141和一个短顶板142,其采用铝挤成型后再弯折而成「ㄇ」形状,通过这两个长侧板141使外壳14跨置在基板13上,并在扁状支架10的下部形成开口16,以供连接显示器信号和电源等的线路在汇集通过;薄型支撑装置还进一步包括:承接板60和底座70,底座70的座顶设有定位凹槽71,以供基板13嵌入而使扁状支架10站立,承接板60的一面承接显示器,而该承接板60的相对面则通过枢纽器61与第一滑动单元30的支承臂结构32形成枢接,使显示器在升降的过程中可以调整前倾或后仰角度;其中,这些长、短连接片151、152各自与立柱20和外壳14内壁的接触面、以及与外壳14与基板13的接触面分别设有相对应的定位及锁固结构(例如,凸榫搭配榫孔、螺丝搭配螺孔),以便进行拆卸和组装固定,并使这些长、短连接片151、152除了作为立柱20与外壳14之间的连接组件之外,还能作为补强结构,以与立柱20搭配来增加扁状支架10的结构强度。
至于其它特征,例如,第一滑动单元30是扁状,其包括彼此相连为一体的滑车结构31和支承臂结构32,支承臂结构32穿过纵向长孔12并且能沿着纵向长孔12滑移,滑车结构31具有窄侧以面向立柱20的柱身21,该窄侧设有至少一个凹槽311,以配置至少一个第一滚动件312。第一滑动单元30是扁状,其包括彼此相连为一体的滑车结构31和支承臂结构32,该支承臂结构32穿过纵向长孔12并且能沿着纵向长孔12滑移,滑车结构31具有窄侧以面向立柱20的柱身21,该窄侧设有至少一个凹槽311,以配置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滚动件312。第一滑动单元30是在该滑车结构31具有相对两个宽侧面,其各个宽侧面分别隆起有台阶313和设置可调整的摩擦块314,第二滑动单元40a、40b、40c设有可拆卸的衔接片41,进一步的,至少一个连接结构411进一步是由衔接片41相对的两个侧边分别弯折而成的两个连接侧翼,分别越过立柱柱身21的间隙113、114,以连接且固定在第一滑动单元30的滑车结构31的各台阶313上,此时各摩擦块314分别直接抵靠且摩擦接触扁状支架10的各长侧内壁面,以产生辅助摩擦力,形成补偿作用。立柱20的柱端设有簧座24,以配置容纳定力弹簧50,定力弹簧50的端部51以及第一滑动单元30的滑车结构31的台阶313分别连接和固定在其中一个连接结构411的相对两面,另外设有固定片42与连接结构411将定力弹簧50的端部51夹固,通过沿用上述升降机构的技术手段,其结构设计具有相近的用途和功效,因而在此段落不再详加说明。
另外,在上述升降机构与薄型支撑装置的操作状态中,当第一滑动单元30连接显示器时,第二滑动单元40a、40b、40c可以选择是否需要连接另一显示器,若在未额外连接另一显示器的情况下,第二滑动单元40a、40b、40c可具有多样化的结构设计,如图5所示,第二滑动单元40c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滚动件412,以滚动接触柱身21的另一柱侧,此时的至少一个第二滚动件412与第一滚动件312同样采用滚轮,以节省成本;或是例如图3所示,在柱身21的另一柱侧设有轨道25,第二滑动单元40a为无滚动件的滑轨,以沿着轨道25滑移,此时的第二滑动单元40a搭配轨道25以形成无滚珠的滑轨组件;或是如图5和图13所示,在柱身21的另一柱侧设有轨道25,第二滑动单元40b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滚动件412,以滚动接触轨道25,进而使第二滑动单元40b沿着轨道25滑移,此时的至少一个第二滚动件412为滚珠,使第二滑动单元40b成为滚珠滑轨,再搭配轨道25而形成滚珠滑轨组件。
另一方面,为了达到减少采用金属铸件的目的,本发明的替代方案是采用金属挤压制成的条状胚板1400,再加工弯折成型为外壳14来使用,且外壳14本身为扁状支架10的外观组件,还能取代传统塑料外壳,有助于降低成本及减少组装工序,因此,如图14至图20所示,本发明研发出一种薄型支撑装置的扁状支架外壳的制造方法,其第一实施例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A:提供以金属挤压制成的条状胚板1400;
步骤B:在该条状胚板1400的长宽侧的前、后两端部及两端部之间,分别加工出前段固定区1451、后段固定区1452以及中间固定区1453,并在中间固定区1453横向深削出彼此平行的第一渐开状凹沟1431和第二渐开状凹沟1432,且在各所述渐开状凹沟1431、1432的沟底分别形成第一薄连接部1441和第二薄连接部1442;其中,长宽侧被这两个渐开状凹沟1431、1432划分成板前长段1411、板中短段1421和板后长段1412,且中间固定区1453被划分成板前(沟边)固定区段146a、板中第一(沟边)固定区段146b、板中第二(沟边)固定区段146c和板后(沟边)固定区段146d;
步骤C:提供至少四个桥接结构152a、152b、152c、152d,各所述桥接结构152a、152b、152c、152d包括彼此相连以形成夹角θ的固定片段1521和作为基准用的对接片段1522,其中两个桥接结构152a、152b以各自的固定片段1521分别对接板前(沟边)固定区段146a和板后(沟边)固定区段146d,以让各自的对接片段1522立起并分别对齐沟边棱线L,而另两个桥接结构152c、152d以各自的固定片段1521分别对接前段固定区1451和后段固定区1452,以让各自的对接片段1522立起;以及
步骤D:定位条状胚板1400的板中短段1421后,分别压迫板前长段1411和板后长段1412以进行一次性弯折,使其中的这两个桥接结构152a、152b以各自的对接片段1522分别触及并接固在板中第一(沟边)固定区146b段和板中第二(沟边)固定区段146c,而另两个桥接结构152c、152d的对接片段1522相交错,借此一次性弯折成型,使条状胚板1400及其板中短段1421、板前长段1411和板后长段1412分别成为外壳14的短顶板142和短顶板142两侧的长侧板141,并使容置空间11形成在外壳14内的至少四个桥接结构152a~152d之间。
在上述的制造方法的第一实施例中,步骤A的条状胚板1400是以含铝金属挤压制成,其所形成的含铝挤型结构具有相同横断面,并使条状胚板1400的前、后两端面等同横截面,条状胚板1400的长侧周面包括顶、底两个长宽侧1401、1402以及左、右两个长窄侧,各所述长窄侧分为上阶斜面1403和下阶立面1404,位于顶侧的长宽侧1401邻接各所述上阶斜面1403,而位于底侧的相对长宽侧1402邻接各所述下阶立面1404,长宽侧1401的宽度小于相对长宽侧1402的宽度;各所述长窄侧的上阶斜面1403和下阶立面1404也能在步骤B中,通过工具机的刀具沿着其中一个长宽侧的相对两个长边分别纵向切削而成,但仍以在步骤A中直接通过挤压成型较为方便。
接着,在步骤B中,通过工具机(例如,可选用NC工具机/CNC工具机)的刀具对条状胚板1400进行加工,以形成各固定区及各渐开状凹沟,由于在第一、第二薄连接部1441、1442等处的厚度T1、T2能够小于1mm,致使结构强度会弱于条状胚板1400的其它部位,因此在制作上,最好先加工出各固定区后再横削出该第一、第二渐开状凹沟1431、1432,避免刀具在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力对第一、第二薄连接部1441、1442造成影响(例如,变形或断裂);其中,步骤B还包括:第一薄连接部1441连接被分隔的板前长段1411和板中短段1421,使第一渐开状凹沟1431分别在板前长段1411、板中短段1421和第一薄连接部1441形成板前沟侧斜面1471、板中第一沟侧斜面1472和第一沟底窄面1473,使板前沟侧斜面1471和板中第一沟侧斜面1472之间会形成第一夹角θ1,并使第一沟底窄面1473的窄面宽度W1小于第一薄连接部1441的厚度T1;第二薄连接部1442连接被分隔的板中短段1421和板后长段1412,且使第二渐开状凹沟1432分别在板中短段1421、板后长段1412和第二薄连接部1442形成板中第二沟侧斜面1481、板后沟侧斜面1482和第二沟底窄面1483,使板中第二沟侧斜面1481和板后沟侧斜面1482之间形成第二夹角θ2,并使第二沟底窄面1483的窄面宽度W2小于第二薄连接部1442的厚度T2;借此使各弯折中心接近各沟底窄面,以降低弯折过程的变异影响,有助于完成后续步骤D的一次性弯折动作,从而在弯折变形过程中,使各所述渐开状凹沟中相对两个沟侧斜面彼此逐渐接近,形成狭小缝隙、甚至是相接触的状态,弯折变形过后的各所述薄连接部仍呈现相连接的状态,而让该条状胚板1400的相对长宽侧面仍为完整的连续表面。
接着,步骤C中,桥接结构152a、152b、152c、152d通过采用含铁金属冲压弯折而成具有夹角θ的固定片段1521和对接片段1522,各所述固定片段1521与各所述对接片段1522的相连处形成圆弧状转角,在各所述固定片段1521和各所述对接片段1522分别冲压出对应固定结构,以搭配各所述固定区(段),使各所述桥接结构152a、152b、152c、152d的固定片段1521分别定位在条状胚板1400的板前长段1411和板后长段1412,再通过多个锁固件(例如螺丝)进行锁固,由于条状胚板1400经过步骤B的机具加工后,仅能在后续的步骤D中进行一次性弯折,为了提升完成效果,在这一步骤中,需要将立起的其中一个桥接结构152a对接片段1522垂直对齐第一渐开状凹沟1431沟口且位于板前长段1411的沟边棱线L,并将立起的另一桥接结构152a对接片段1522垂直对齐第二渐开状凹沟1432沟口且位于板后长段1412的沟边棱线L,使这两个桥接结构152a、152b为相同结构,并以各自的圆弧状转角分别与各所述沟边棱线L之间形成缓冲间隙S;将这两个对接片段1522分别作为后续步骤D的弯折动作的止动基准,有助于界定施力值范围,避免过度弯折而发生折断或是崩裂的情形,也可避免弯折角度不够而再施力弯折所产生的问题(例如,接续弯折的施力值会有变化,施力过大会形成过度弯折,施力不足又需再次弯折,易使薄连接部逐渐裂开,进而折断)。
接着,在步骤D中,通过夹具/治具将条状胚板1400的板中短段1421定位在工作台后,可分别或是同时压迫板前长段1411和板后长段1412以进行一次性弯折动作,直至其中的两个桥接结构152a、152b以各自的对接片段1522触及板中短段1421的各固定区段而停止,再通过多个锁固件(例如螺丝)进行锁固,使条状胚板1400弯折成型为外壳14,各所述缓冲间隙S分别形成在外壳14的两个转角处内,以分别容许这两个桥接结构152a、152b的圆弧状转角压迫;在这一步骤中,除了借由这两个桥接结构152a、152b的对接片段1522作为弯折停止基准之外,这两个桥接结构152a、152b也能用于分担承受应力,以防应力集中在弯折状态的各所述薄连接部,还能增加外壳14的两个转角处的结构强度,另外两个桥接结构152c、152d的对接片段1522相交错,使外壳14的两长侧板141之间保持间隔状态,有助于后续将上述升降机构组装在容置空间11中。
其次,在上述制造方法的第一实施例中,由于各所述薄连接部在弯折变形后,会在弯折夹角处形成挤料情况,虽然能被各所述渐开状凹沟相对两个沟侧斜面在弯折变形后所形成的狭小缝隙所容纳,但为了降低挤料的影响,使外壳14在两转角处不会产生明显的开缝,在步骤B至步骤D还分别包括:步骤B,在板前沟侧斜面1471和板中第一沟侧斜面1472、板中第二沟侧斜面1482和板后沟侧斜面1481等各所述沟侧斜面的底边,均进一步加工出斜率相异的沟侧底斜面1474、1475、1484、1485,各所述渐开状凹沟相对的两个沟侧底斜面1474、1475、1484、1485之间分别形成第三夹角θ3和第四夹角θ4,各所述沟侧底斜面1474、1475、1484、1485的斜率小于各沟侧斜面1471、1472、1481、1482的斜率,第三夹角θ3大于第一夹角θ1,第四夹角θ4大于第二夹角θ2,例如令第一、第二夹角θ1,θ2均等于90度,而第三、第四夹角θ3,θ4均同样选用92~98度中的任一个,且使各所述沟侧底斜面1474、1475、1484、1485分别与相邻的各所述沟底窄面1473、1483形成沟底容置部1433,1434,其中,第三、第四夹角θ3,θ4均同样选用的角度值愈小,则愈有助于各所述渐开状凹沟和各所述沟底容置部一起变形成比较狭小的缝隙;步骤C,令两个相同结构桥接结构152a、152b的夹角θ分别与第一、第二夹角θ1,θ2互为补角,例如90度,也令另两个桥接结构152c、152d的夹角θ均等于90度;以及步骤D,在一次性弯折的过程中,板前沟侧斜面1471接近、甚至触及板中第一沟侧斜面1472,以及板中第二沟侧斜面1482接近、甚至触及板后沟侧斜面1481,使变形后的各所述沟底容置部1433、1434形成狭缝状,分别容纳第一、第二薄连接部1441、1442在一次性弯折后的变形挤料,以形成填补作用,由于空隙小,从外观上看,可将外壳14各转角处的狭缝看作是密合的,并使外壳14的各转角分别形成直角,借此使外壳14两侧的长侧板141相互平行。
当条状胚板1400通过上述步骤A~D的方法,一次性弯折成型为外壳14后,为了使外壳14再组装成扁状支架10,本发明薄型支撑装置的扁状支架外壳的制造方法,还进一步包括:
步骤E,对步骤D的另两个桥接结构152c、152d的对接片段1522进行暂时接固;
步骤F:将外壳14的两侧长侧板141底端切削修整齐平;以及
步骤G:提供基板13,将外壳14的两个长侧板141分别对接基板13板顶所间隔设置的两个容置槽131中,使外壳14跨置在基板13上,形成扁状支架10的基本形态,以让容置空间11形成在扁状支架10的上部内,并在扁状支架10的下部形成开口16。
在上述外壳14组装成扁状支架10的过程中,如果未将外壳14两侧的长侧板141暂时接固,则在后续步骤E的机具加工修整的过程中,则容易造成第一、第二薄连接部1441、1442发生断裂,因此,通过至少一个锁固组件(例如螺丝搭配螺帽)将另两个桥接结构152c、152d的对接片段1522暂时连接并锁固在一起,或是通过至少一个系固件(例如铁丝)捆绑和系紧,均能稳定外壳14两侧的长侧板141并使彼此保持间距,有助于后续步骤E再通过工具机的刀具对外壳14两侧的长侧板141底端进行加工,以切削修整而使两长侧板141相互平行且各长侧板141底端平齐,再对各长侧板141的底端面进行钻孔及攻牙,接着将外壳14两侧的长侧板分别对应插接在步骤G的基板13的两个容置槽131中,由于基板13同样也由机具加工成型,因此各容置槽131也配合钻孔,以对应各长侧板141底端面的锁孔,方便再通过多个锁固件(例如螺丝)将外壳14锁固在基板13上,以形成结构稳定的扁状支架10。
后续将上述升降机构与扁状支架10的组装方法,是将步骤E中暂时接固的两对接片段1522解开,以便于将上述升降机构置入扁状支架10的容置空间11,以使各所述桥接结构152a~152d分别接固在升降机构的立柱20的顶、底两个柱端,还在其中具有相同结构的两个桥接结构152a、152b上分别从各自的固定片段1521边缘垂直延伸出连接片段1523,以使各自的连接片段1523接固于立柱20顶柱端的第一横梁22,而另外两个桥接结构152c、152d则以各自的对接片段1522分别接固于立柱20底柱端的第二横梁23,使至少四个桥接结构152a~152d成为扁状支架10的这些短连接片152,以两两横向并排在立柱20相对两个柱端并分别接固第一、第二横梁22、23,接着将扁状支架10的这些长连接片151分别纵向跨接立柱20相对的两个柱端且分别接固第一、第二横梁22、23,使扁状支架10的容置空间11能容纳升降机构,以形成本发明薄型支撑装置基本形态。
再者,在上述制造方法的第一实施例中,步骤B的机具加工出的前段固定区1451与板前(沟边)固定区段146a的间距,与后段固定区1452与板后(沟边)固定区段146d的间距相等,至于各所述桥接结构152a~152d分别与各所述固定区(段)1451~1453的对接方式其受限于要达成薄型化的效果及目的,使得外壳14成型后的两长侧板141之间的间距偏窄,必须依次组装,以避免反复组装及拆卸造成各所述薄连接部逐渐裂开,进而折断,因此在步骤B~D的过程中有两个方案,第一方案是先在步骤B中,在板中第一、第二(沟边)固定区段146b、146c均加工出成对锁孔1454,并在前、后段固定区1451、1452与板前、板后(沟边)固定区段146a、146d均加工出横向排列的成对锁孔1454及这对锁孔1454之间的大、小定位孔1455、1456;接着在步骤C中,提供的各所述桥接结构152a~152d分别在各自的固定片段1521和对接片段1522上均设有成对穿孔1524,并在各所述固定片段1521设有大、小凸榫1525、1526,且各所述桥接结构152a~152d还设有多个桥接锁固件1527,这样在各所述桥接结构152a~152d的固定片段1521分别与各所述固定区(段)1451~1453对接时,各大、小凸榫1525,1526分别对应插接各大、小定位孔1455、1456形成定位,再以工具(例如螺丝起子)将其中多个桥接锁固件1527分别穿设各所述固定片段1521的成对穿孔1524并锁固于对应的成对锁孔1454;接着在步骤D中,在各所述对接片段1522依次触及板中短段1421时,再以工具将其它多个桥接锁固件1527分别依次穿设各所述对接片段1522的成对穿孔1524并锁固于对应的两个锁孔1454,以帮助外壳14定型。
上述对接方式的第二方案,有别于上述第一方案的差异之处在于:先于步骤B中以机具分别在板中第一、第二(沟边)固定区段146b、146c,前、后段固定区1451、1452与板前、板后(沟边)固定区段146a、146d上均加工出大、小定位孔1455、1456;接着在步骤C中,提供相同金属材质(例如铝合金)的各所述桥接结构152a~152d,以各所述固定片段1521的大、小凸榫1525、1526分别对应插接大、小定位孔1455、1456形成定位,再通过雷射焊接机,针对各所述固定片段1521边缘与板前长段1411和板后长段1412的邻接处,进行雷射熔焊(例如雷射点焊接或是雷射直线焊),使各所述桥接结构152a~152d分别接固于前、后段固定区1451、1452以及板前、板后(沟边)固定区段146a、146d;接着在步骤D中,在各所述对接片段1522触及板中短段1421时,各所述对接片段1522的大、小凸榫1525、1526分别对应插接在板中短段1421的大、小定位孔1455、1456形成定位,再通过雷射焊接机,针对各所述对接片段1522边缘和板中第一、第二(沟边)固定区段146b、146c的邻接处进行雷射熔焊(例如雷射点焊接或是雷射直线焊),以帮助外壳14定型;前述各所述桥接结构152a~152d采用大、小凸榫1525、1526分别定位于各所述固定区(段)的方式,还能以黏着方式(例如涂布黏胶、粘合剂)取代。
此外,由于薄型支撑装置会因为需要适应不同机种的设计规范而具有不同的尺寸,因此研发出另一种薄型支撑装置的扁状支架外壳的制造方法,可配合参阅图21和图22所示进行理解,方法比上述第一实施例略为简易,适用于量产之前的试产测验,以配合运用在量产的制造程序中,即为本发明制造方法的第二实施例,其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A:提供以金属挤压制成的条状胚板1400;
步骤B:在条状胚板1400的长宽侧1401横向深削出一条渐开状凹沟1430,使其沟底形成薄连接部1440,以连接被分隔的两板段1410、1420,渐开状凹沟1430分别在板段1410、1420上形成沟侧斜面1470、1480以及在薄连接部1440上形成沟底窄面1435;
步骤C:提供辅助工具80,其包括平面81、立面82以及两面相交而成的圆弧状转角,以平面81接合和定位在长宽侧1401的板段1420,使立面82对齐板段1420的沟边棱线L,并让沟边棱线L与圆弧状转角之间形成缓冲间隙S;以及
步骤D:条状胚板1400的板段1420被辅助工具80定位后,压迫条状胚板1400的另一板段1410以进行一次性弯折,并通过缓冲间隙S容许辅助工具80的圆弧状转角压迫,使另一板段1410触及辅助工具80的立面82而停止,借此完成一次性弯折成型法。
在上述制造方法的第二实施例中,条状胚板1400同上述制造方法的第一实施例一样为含铝挤型结构,例如铝合金挤型制成的条状胚板,也同样令条状胚板1400的相同长宽侧1402在弯折变形后保有完整的连续表面,为了让渐开状凹沟1430经过一次性弯折变形后能够形成狭小缝隙,以降低挤料影响所产生的开缝情形,进一步的,在步骤B至步骤D中还分别包括:步骤B,渐开状凹沟1430相对的两个沟侧斜面1470、1480之间会形成夹角θ5,并使其沟底窄面1435宽度小于薄连接部1440的厚度,且在各所述沟侧斜面1470、1480的底边均进一步加工出斜率相异的沟侧底斜面1476、1486,各所述沟侧底斜面1476、1486之间分别形成另一夹角θ6,其大于各所述沟侧斜面1470、1480之间的夹角θ5,且使各所述沟侧底斜面1476、1486分别与相邻的沟底窄面1435形成沟底容置部1436;步骤C,令辅助工具80的圆弧状转角与各所述沟侧斜面1470、1480之间的夹角θ5互为补角;以及步骤D,变形后的沟底容置部1436形成狭缝状,以容纳薄连接部1440在一次性弯折后的变形挤料;辅助工具80(例如夹具/治具、量测标尺)也能运用在上述制造方法的第一实施例中,以其平面81压制在条状胚板1400的板中短段1421,使辅助工具80的立面82依次对齐第一、第二渐开状凹沟1431、1432沟口和位于板中短段1421的沟边棱线L,而让各所述沟边棱线L与辅助工具80的圆弧状转角之间也形成缓冲间隙S,接着分别压迫板前长段1411和板后长段1412以进行一次性弯折,在相同的两个桥接结构152a、152b的对接片段1522分别触及板中第一、第二(沟边)固定区段146b、146c时,板前长段1411和板后长段1412也能依次触及辅助工具80的立面82,借以辅助止动。
因此,本发明具有以下的优点:
1、本发明的薄型支撑装置采用扁状支架以容纳薄型化的升降机构并将其保护在扁状支架内部,扁状支架的外壳是以金属挤压制成的条状胚板、再通过加工弯折成型制成,使外壳作为扁状支架的外观组件,除了达到减少采用金属铸件的目的之外,还能取代传统塑料外壳,有助于降低成本及减少组装工序,则使升降机构通过在立柱的至少两个柱侧设有彼此拉掣的两个滑动单元,以利于沿着立柱的至少两个柱侧同步升降滑移,再通过设在柱端的定力弹簧拉掣这两个滑动单元停滞,还可以通过将其中一个滑动单元的部分结构延伸而出,用以直接或间接承接显示器,而并不只是隐藏在支架内仅起到滑移作用,从而有利于整个升降机构从观看显示器画面的视角形成薄型化的效果,并借此简化构件及缩减整体体积,有利于降低成本,便于生产制造。
2、本发明的扁状支架外壳的制造方法,是通过在条状胚板的长宽侧分别加工出固定区(段)并横向深削出彼此平行的两个渐开状凹沟,使沟底分别形成薄连接部,接着采用呈弯折状的至少四个桥接结构,分别以两两间隔接固在条状胚板的前、后板长段,然后定位条状胚板的板中短段,再依次一次性弯折板长段,使其中两个桥接结构再接固于板中短段,以作为外壳的两个转角处的补强结构,并使成型的外壳具有相同宽度的两个长侧板和一个短顶板,且让条状胚板的相同长宽侧弯折变形后保有完整的连续表面,还让各所述渐开状凹沟经过一次性弯折变形后能够形成狭小缝隙,以降低挤料影响所产生的开缝情形,从而使组装后的扁状支架兼具有薄型化效果及结构强度。
综上所述,根据上文所揭示的内容,本发明的确可达到预期的目的,提供一种具有薄型化效果的升降机构以及将该升降机构保护在内、由非铸造制成的扁状支架形成的薄型支撑装置,还有薄型支撑装置的扁状支架外壳的一次性弯折成型法,这些在产业上都极具利用价值,因此依法提出发明专利申请;此外,本发明虽为实现上述目的而揭露了较佳的具体实施例,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制本发明的构造特征,任何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道,在本发明的技术精神下,任何轻易想到的变化或修饰都是可能的,且均被本发明的申请专利范围所涵盖。
符号说明
扁状支架10 容置空间11
纵向通道111、112 间隙113、114
纵向长孔12 基板13
容置槽131 外壳14
条状胚板1400 长宽侧1401、1402
上阶斜面1403 下阶斜面1403
长侧板141 板段1410
板前长段1411 板后长段1412
短顶板142 板段1420
板中短段1421 渐开状凹沟1430
第一渐开状凹沟1431 第二渐开状凹沟1432
沟底窄面1435 沟底容置部1433、1434、1436
薄连接部1440 第一薄连接部1441
第二薄连接部1442 前段固定区1451
后段固定区1452 中间固定区1453
锁孔1454 大定位孔1455
小定位孔1456 板前固定区段146a
板中第一固定区段146b 板中第二固定区段146c
板后固定区段146d 沟侧斜面1470、1480
板前沟侧斜面1471 板中第一沟侧斜面1472
第一沟底窄面1473 沟侧底斜面1474、1475、1476
板后沟侧斜面1481 板中第二沟侧斜面1482
第二沟底窄面1483 沟侧底斜面1484、1485、1486
框体15 长连接片151
短连接片152 桥接结构152a、152b、152c、152d
固定片段1521 对接片段1522
连接片段1523 穿孔1524
大凸榫1525 小凸榫1526
桥接锁固件1527 开口16
立柱20 柱身21
第一横梁22 斜面221
第二横梁23 阶部231
簧座24 轨道25
第一滑动单元30 滑车结构31
凹槽311 第一滚动件312
台阶313 摩擦块314
支承臂结构32
第二滑动单元40a、40b、40c 衔接片41
连接结构411 第二滚动件412
固定片42
定力弹簧50 端部51
承接板60 枢纽器61
底座70 定位凹槽71
辅助工具80 平面81
立面82 缓冲间隙S
沟边棱线L 夹角θ,θ5,θ6
第一夹角θ1 第二夹角θ2
第三夹角θ3 第四夹角θ4
窄面宽度W1、W2 厚度T1、T2

Claims (20)

1.一种具有升降机构的薄型支撑装置,其内的升降机构能使所承接的显示器产生升降运动;而所述薄型支撑装置包括:
扁状支架,其窄侧设有纵向长孔,以连通所述扁状支架内所具有的容置空间;
立柱,以其两个柱端分别接固容置空间中的相对的两个端部,从而使所述立柱所具有的柱身形成中心支柱;
第一滑动单元,用以承接所述显示器,所述第一滑动单元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滚动件,以滚动接触所述柱身的柱侧,并使所述第一滑动单元穿过并沿着所述纵向长孔滑移;
第二滑动单元,其位于所述柱身的相对柱侧,并通过至少一个连接结构越过所述柱身以连接且固定于所述第一滑动单元,使彼此拉掣的两个滑动单元分别沿着所述柱身相对的两个柱侧滑移,形成同步升降;以及
定力弹簧,其设置在所述立柱的柱端,所述定力弹簧伸出的端部连接且固定于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结构,以通过预先设定的弹力形成拉掣作用,使同步动作的这两个滑动单元停滞;
其中所述第一滑动单元是扁状,其包括彼此相连为一体的滑车结构和支承臂结构,所述支承臂结构穿过所述纵向长孔且沿着所述纵向长孔滑移,所述滑车结构具有窄侧以面向所述立柱的柱身,所述窄侧设有至少一个凹槽,以配置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滚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升降机构的薄型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以其柱身在所述容置空间中划分出两个纵向通道,所述第一滑动单元位于其中一个纵向通道中,而所述第二滑动单元位于所述柱身相对柱侧的另一个纵向通道中;所述柱身的另外的相对的两个柱侧分别与所述扁状支架的长侧内壁之间形成间隙,以供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结构和所述定力弹簧的端部通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升降机构的薄型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相对的两个柱端分别形成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滑车结构的一端触及所述第一横梁的斜面形成上升止挡状态、或是所述滑车结构的另一端触及所述第二横梁的阶部形成下降止挡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具有升降机构的薄型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单元具有相对的两个宽侧面,各宽侧面分别隆起有台阶并设置有摩擦块,所述第二滑动单元设有可拆卸的衔接片,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结构进一步是由所述衔接片的相对的两个侧边分别弯折而成的两个连接侧翼,它们分别越过所述立柱柱身的间隙以连接且固定于所述第一滑动单元的各个台阶,各个摩擦块分别抵靠且摩擦接触于所述扁状支架的各个长侧内壁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具有升降机构的薄型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的柱端设有簧座,以配置容纳所述定力弹簧,所述定力弹簧的端部以及所述第一滑动单元的台阶分别连接和固定于其中一个连接结构的相对两面,另外设有固定片与所述连接结构将所述定力弹簧的所述端部夹固。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具有升降机构的薄型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扁状支架进一步包括基板、外壳以及多个长、短连接片,这些长连接片和这些短连接片分别纵向跨接和横向并排于所述立柱相对的两个柱端,且分别接固于所述外壳内壁面,使所述容置空间形成在所述扁状支架的上部内,所述外壳是以相同宽度的两个长侧板和一个短顶板弯折而成,通过这两个长侧板使所述外壳跨置在所述基板上,并在所述扁状支架的下部形成有开口;其中还进一步包括:承接板和底座,所述底座的座顶设有定位凹槽,以供所述基板嵌入而使所述扁状支架站立,所述承接板的一面承接所述显示器,所述承接板的相对面则通过枢纽器与所述第一滑动单元形成枢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具有升降机构的薄型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动单元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滚动件,以滚动接触所述柱身的另一个柱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具有升降机构的薄型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柱身的另一个柱侧设有轨道,所述第二滑动单元是无滚动件的滑轨,以沿着所述轨道滑移。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具有升降机构的薄型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柱身的另一个柱侧设有轨道,所述第二滑动单元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滚动件,以滚动接触所述轨道,进而使所述第二滑动单元沿着所述轨道滑移。
10.一种薄型支撑装置的扁状支架外壳的形成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A:提供以金属挤压制成的条状胚板;
步骤B:在所述条状胚板的长宽侧的前、后两端部及两端部之间,分别加工出前段固定区、后段固定区以及中间固定区,并在所述中间固定区横向深削出彼此平行的第一渐开状凹沟和第二渐开状凹沟,且在各所述渐开状凹沟的沟底分别形成第一薄连接部和第二薄连接部;其中,所述长宽侧被这两个渐开状凹沟划分成板前长段、板中短段和板后长段,且所述中间固定区被划分成板前固定区段、板中第一固定区段、板中第二固定区段和板后固定区段;
步骤C:提供至少四个桥接结构,各所述桥接结构包括彼此相连以形成夹角的固定片段和作为基准用的对接片段,并使其中两个桥接结构以各自的固定片段分别对接所述板前固定区段和所述板后固定区段,以使各自的对接片段立起并分别对齐沟边棱线,而另外两个桥接结构以各自的固定片段分别对接所述前段固定区和所述后段固定区,以让各自的对接片段立起;以及
步骤D:定位所述条状胚板的板中短段后,分别压迫所述板前长段和所述板后长段以进行一次性弯折,使其中的这两个桥接结构以各自的对接片段分别触及并接固于所述板中第一固定区段和所述板中第二固定区段,而另外两个桥接结构的对接片段相交错,由此完成一次性弯折成型,使所述条状胚板及其板中短段、板前长段和板后长段分别成为外壳的短顶板和所述短顶板两侧的长侧板,并使容置空间形成于所述外壳内的所述至少四个桥接结构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薄型支撑装置的扁状支架外壳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的步骤B至步骤D还分别包括:
步骤B,所述第一渐开状凹沟的相对的两个沟侧斜面之间会形成第一夹角,并使其沟底窄面宽度小于所述第一薄连接部的厚度,所述第二渐开状凹沟的相对的两个沟侧斜面之间会形成第二夹角,并使其沟底窄面宽度小于所述第二薄连接部的厚度;
步骤C,使其中的这两个桥接结构为相同结构,并以各自的圆弧状转角分别与各所述沟边棱线之间形成缓冲间隙;以及
步骤D,各所述缓冲间隙分别形成于所述外壳的两个转角处内,以分别容许这两个桥接结构的圆弧状转角压迫。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薄型支撑装置的扁状支架外壳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至步骤D还进一步分别包括:
步骤B,在各所述沟侧斜面的底边均进一步加工出斜率相异的沟侧底斜面,各所述渐开状凹沟的相对的两个沟侧底斜面之间分别形成第三夹角和第四夹角,所述第三、第四夹角分别大于所述第一、第二夹角,且使各所述沟侧底斜面分别与相邻的各所述沟底窄面形成沟底容置部;
步骤C,令两个相同结构的桥接结构的夹角分别与第一、第二夹角互为补角;以及
步骤D,变形后的各所述沟底容置部形成狭缝状,分别容纳所述第一、第二薄连接部在一次性弯折后的变形挤料。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薄型支撑装置的扁状支架外壳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还进一步包括:
步骤E,将另两个桥接结构的对接片段进行暂时接固;
步骤F:将所述外壳的两侧长侧板底端切削修整齐平;以及
步骤G:提供基板,并将所述外壳的两个长侧板分别对接在所述基板板顶所间隔设置的两个容置槽中,使所述外壳跨置在所述基板上,形成扁状支架的基本形态,以让所述容置空间形成在所述扁状支架的上部内,并在所述扁状支架的下部形成开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薄型支撑装置的扁状支架外壳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扁状支架的容置空间还能容纳升降机构,使各所述桥接结构分别接固于所述升降机构的立柱的顶、底两个柱端,其中两个相同结构的桥接结构还分别由各自的固定片段边缘垂直向延伸出连接片段,以各自的连接片段接固于所述立柱顶柱端的第一横梁,而另外两个桥接结构则以各自的对接片段分别接固于所述立柱底柱端的第二横梁。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薄型支撑装置的扁状支架外壳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至步骤D还进一步分别包括:
步骤B,分别在所述前、后段固定区以及所述中间固定区的各个固定区段均加工出成对锁孔,并在所述前、后段固定区与其中的板前、板后固定区段的成对锁孔之间均加工出大、小定位孔,以横向排列;
步骤C,各所述桥接结构分别在各片段均设有成对穿孔以及多个桥接锁固件,并在各所述固定片段设有大、小凸榫,以在对接时使各大、小凸榫分别对应插接各大、小定位孔形成定位,再以其中多个桥接锁固件分别穿设各所述固定片段的成对穿孔并锁固在对应的成对锁孔中;以及
步骤D,在各所述对接片段依次触及所述板中短段时,再以其它多个桥接锁固件分别依次穿设各所述对接片段的成对穿孔并锁固在对应的成对锁孔中,以帮助所述外壳定型。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薄型支撑装置的扁状支架外壳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至步骤D还进一步分别包括:
步骤B,分别在所述板中第一、第二固定区段,所述前、后段固定区与所述板前、板后固定区段均加工出大、小定位孔;
步骤C,提供相同金属材质的各所述桥接结构,以各所述固定片段的大、小凸榫分别对应插接各大、小定位孔形成定位,再以雷射熔焊各所述固定片段边缘与所述板前、板后长段的邻接处,而使彼此接固;以及
步骤D,在各所述对接片段触及所述板中短段时,各所述对接片段的大、小凸榫分别对应插接于所述板中短段的各大、小定位孔形成定位,再以雷射熔焊各所述对接片段边缘与所述板中第一、第二固定区段的邻接处,而使彼此接固,以帮助所述外壳定型。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薄型支撑装置的扁状支架外壳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还进一步包括:提供辅助工具,其包括平面、立面以及两面相交而成的圆弧状转角,以所述平面压制于所述条状胚板的板中短段,使所述立面对齐所述板中短段的沟边棱线,而让各所述沟边棱线与所述辅助工具的圆弧状转角之间也形成缓冲间隙,使所述辅助工具的立面依次对齐第一、第二渐开状凹沟沟口和位于所述板中短段的沟边棱线,各板段依次一次性弯折,以在各所述对接片段依次触及所述板中短段的各固定区段时,使各板段依次触及所述辅助工具的立面,借以辅助止动。
18.一种薄型支撑装置的扁状支架外壳的形成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A:提供以金属挤压制成的条状胚板;
步骤B:在所述条状胚板的长宽侧横向深削出一条渐开状凹沟,使其沟底形成薄连接部,以连接被分隔的两板段,所述渐开状凹沟分别在各板段形成沟侧斜面以及在所述薄连接部形成沟底窄面;
步骤C:提供辅助工具,其包括平面、立面以及两面相交而成的圆弧状转角,以所述平面接合和定位在所述长宽侧的板段上,使所述立面对齐所述板段的沟边棱线,而使所述沟边棱线与圆弧状转角之间形成缓冲间隙;以及
步骤D:所述条状胚板的所述板段被所述辅助工具定位后,压迫所述条状胚板的另一板段以进行一次性弯折,并通过所述缓冲间隙容许所述辅助工具的圆弧状转角压迫,使另一板段触及所述辅助工具的立面而停止,由此完成一次性弯折成型法。
19.根据权利要求10或18所述的薄型支撑装置的扁状支架外壳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还进一步包括:所述条状胚板为含铝挤型结构,其具有相同横断面,且所述条状胚板的前、后两端面具有等同横截面,所述条状胚板的长侧周面包括顶、底两个长宽侧以及左、右两个长窄侧,各所述长窄侧分为上阶斜面和下阶立面,位于顶侧的所述长宽侧邻接各所述上阶斜面,而位于底侧的相对长宽侧邻接各所述下阶立面,使所述长宽侧的侧宽小于所述相对长宽侧的侧宽。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薄型支撑装置的扁状支架外壳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的步骤B至步骤D还进一步分别包括:
步骤B,所述渐开状凹沟的相对的两个沟侧斜面之间会形成夹角,并使其沟底窄面宽度小于所述薄连接部的厚度,且在各所述沟侧斜面的底边均进一步加工出斜率相异的沟侧底斜面,各所述沟侧底斜面之间分别形成另一夹角,其大于各所述沟侧斜面之间的夹角,且使各所述沟侧底斜面分别与相邻的沟底窄面形成沟底容置部;
步骤C,令所述辅助工具的圆弧状转角与各所述沟侧斜面之间的夹角互为补角;以及
步骤D,变形后的沟底容置部形成狭缝状,以容纳所述薄连接部在一次性弯折后的变形挤料。
CN201710202623.0A 2016-10-21 2017-03-30 薄型支撑装置及其扁状支架外壳的形成方法 Active CN1079770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16153 2016-10-21
TW105216153 2016-10-21
TW106106248 2017-02-23
TW106106248A TWI653925B (zh) 2016-10-21 2017-02-23 升降機構、薄型支撐裝置及其扁狀支架外殼的形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77045A CN107977045A (zh) 2018-05-01
CN107977045B true CN107977045B (zh) 2020-09-22

Family

ID=620052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202623.0A Active CN107977045B (zh) 2016-10-21 2017-03-30 薄型支撑装置及其扁状支架外壳的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977045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703530U (zh) * 2014-02-11 2014-07-09 信锦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升降模组与具有该升降模组的底座
CN204534035U (zh) * 2014-12-27 2015-08-05 泰州市创新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滑动升降型显示器支撑架
CN105156852A (zh) * 2015-07-29 2015-12-16 山东超越数控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四维调节功能的显示器支架
CN105805497A (zh) * 2014-12-27 2016-07-27 泰州市创新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器用升降支撑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526800U (zh) * 2016-02-03 2016-08-01 信錦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可升降式支撐裝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703530U (zh) * 2014-02-11 2014-07-09 信锦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升降模组与具有该升降模组的底座
CN204534035U (zh) * 2014-12-27 2015-08-05 泰州市创新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滑动升降型显示器支撑架
CN105805497A (zh) * 2014-12-27 2016-07-27 泰州市创新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器用升降支撑架
CN105156852A (zh) * 2015-07-29 2015-12-16 山东超越数控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四维调节功能的显示器支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77045A (zh) 2018-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06954B1 (ja) カメラの車載構造
US6786452B2 (en) Wing structure of airplane
US20170001323A1 (en) Razor
JP5912865B2 (ja) 外壁板取付金具および外壁板取付構造
CN107977045B (zh) 薄型支撑装置及其扁状支架外壳的形成方法
TWI653925B (zh) 升降機構、薄型支撐裝置及其扁狀支架外殼的形成方法
JP4897412B2 (ja) 車両用ドアハンドル
EP0381782B1 (en) Hinge
JP4791293B2 (ja) 間仕切パネル装置
JP5534639B2 (ja) デスク
JP4442403B2 (ja) 机上パネル装置
JPH10317495A (ja) 木造建築物の継手金具
JP2022147529A (ja) 階段
JP4347198B2 (ja) 遊技機用取付枠
JP2011236577A (ja) 階段、階段形成用の側板及び階段の施工方法
JP4627279B2 (ja) 配線ボックス
JP3995777B2 (ja) 階段用踏板の位置決め方法
JP2964126B2 (ja) 建築軸組用フック
JP2529731Y2 (ja) 窓枠取付用スペーサー
JP2013094266A (ja)
JP2001090447A (ja) 互いに直交する部材の接合構造
CN110861589B (zh) 用于车载行李架的组合对接装置
JP2008230014A (ja) プリンタ
JP6628563B2 (ja) 部材連結装置
US20040040231A1 (en) Mounting frame for a recessed ligh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