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23414A - 喷流产生装置及喷流产生系统 - Google Patents

喷流产生装置及喷流产生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23414A
CN107923414A CN201680048213.9A CN201680048213A CN107923414A CN 107923414 A CN107923414 A CN 107923414A CN 201680048213 A CN201680048213 A CN 201680048213A CN 107923414 A CN107923414 A CN 1079234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jet flow
reference electrode
sparking electrode
genera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4821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923414B (zh
Inventor
前田登
伊藤功治
秋山清和
佐竹正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9234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234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9234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234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41/00Discharge tubes for measuring pressure of introduced gas or for detecting presence of gas; Discharge tubes for evacuation by diffusion of ions
    • H01J41/12Discharge tubes for evacuating by diffusion of ions, e.g. ion pumps, getter ion pum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457Ventilation unit, e.g. combined with a radi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MECHANICAL-POWER PRODUCING DEVICES OR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USING ENERGY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7/00Mechanical-power-produc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using energy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7/06Mechanical-power-produc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using energy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expansion or contraction of bodies due to heating, cooling, moistening, drying or the lik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33/00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with other than pure rotation, e.g. of oscillating ty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9/00Devices providing for corona discharge
    • H01T19/04Devices providing for corona discharge having pointed electro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DFLUID DYNAMICS, i.e. METHODS OR MEANS FOR INFLUENCING THE FLOW OF GASES OR LIQUIDS
    • F15D1/00Influencing flow of fluids
    • F15D1/009Influencing flow of fluids by means of vortex 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23/00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e.g. into the atmosphe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limination Of Static Electricity (AREA)
  • Plasma Technology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一种喷流产生装置,具备:放电电极(20);基准电极(30),该基准电极与所述放电电极分离地配置;电源电路(40),该电源电路产生对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的电位差进行控制的输出电压;控制部(50),该控制部将所述电源电路的输出电压在第一电压与第二电压之间切换,所述第一电压是在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之间不诱发电晕放电的电压,所述第二电压是在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之间诱发电晕放电的电压;以及壳体(10),该壳体至少收容所述基准电极并且具有喷射离子风的喷出口(12),该离子风由所述电晕放电产生的离子所形成。

Description

喷流产生装置及喷流产生系统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2015年8月1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5-162068号,并将其所记载的内容通过参照而编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射喷流的喷流产生装置及喷流产生系统。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具备空气室和与之连通的发射口且具备空气炮、杆、凸轮的装置。空气炮使空气室的容积变化而发射空气涡流。杆设置于空气炮,且能够在缩小空气室的前进位置和扩大空气室的后退位置自由移动。凸轮以旋转中心相对于杆倾斜的方式组装于杆,从而使杆向前进位置和后退位置移动。在该装置中,杆通过凸轮的旋转而瞬间移动,从而空气室的空气从发射口喷射,并由此产生空气涡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038869号公报
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形成为使机械机构即杆瞬间高速移动的结构,因此产生冲击声。另外,由于不能控制凸轮的除了转速以外的要素,因此不能使从发射口喷射的喷流的特性细致地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能够确保静音性并且能够使喷流的特性细致地变化。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喷流产生装置具备:放电电极;基准电极,该基准电极与放电电极分离地配置;电源电路,该电源电路产生对放电电极与基准电极的电位差进行控制的输出电压;控制部,该控制部将电源电路的输出电压在第一电压与第二电压之间切换,第一电压是在放电电极与基准电极之间不诱发电晕放电的电压,第二电压是在放电电极与基准电极之间诱发电晕放电的电压;以及壳体,该壳体至少收容基准电极并且具有喷射离子风喷出口,该离子风由电晕放电产生的离子所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当电源电路的输出电压通过控制部而于在放电电极与基准电极之间不诱发电晕放电的第一电压和在放电电极与基准电极之间诱发电晕放电的第二电压之间切换时,由电晕放电产生的离子所形成的离子风成为喷流而从喷出口喷射,因此能够确保静音性并使喷流的特性细致地变化。
另外,根据其他观点,喷流产生系统具备多个喷流产生装置,还具备:合流部,该合流部使从各喷流产生装置的喷出口喷射的喷流合流;以及多个诱导路,该多个诱导路将从各喷流产生装置的喷出口喷射的喷流向合流部引导。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流产生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流产生装置的电源电路的输出波形的图。
图3是用于对离子风的产生进行说明的图。
图4是用于对涡环的产生进行说明的图。
图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流产生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流产生装置的电源电路的输出波形的图。
图7是用于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流产生装置的离子风的产生进行说明的图。
图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流产生装置的电源电路的输出波形的图。
图9是用于对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流产生装置的离子风的产生进行说明的图。
图10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流产生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11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流产生装置的电源电路的输出波形的图。
图12是表示具备多个放电电极和平行线状配置的多个基准电极的变形例的图。
图13是表示具备多个放电电极和平行线状配置的多个基准电极的变形例的图。
图14是表示具备多个放电电极和网格状的基准电极的变形例的图。
图15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流产生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6是放电电极及其周边的部件的立体图。
图17是图15的XVII-XVII剖视图。
图18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流产生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流产生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流产生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1是图20的XXI-XXI剖视图。
图22是表示第九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流产生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3是表示第十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流产生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4是表示第十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流产生装置的电源电路的输出波形的图。
图25是表示第十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流产生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6是表示第十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流产生装置中的控制部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27是表示第十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流产生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8是表示第十四实施方式中的控制部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29是表示第十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流产生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0是表示第十五实施方式中的控制部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31是表示第十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流产生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32是表示第十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恢复模式时的工作内容的时序图。
图33是表示第十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流产生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4是图33的XXXIV-XXXIV剖视图。
图35是表示第十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流产生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36是表示电源电路的工作时刻的其他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相互之间,对彼此相同或等同的部分,在图中附加相同符号。
(第一实施方式)
图1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流产生装置的结构。本喷流产生装置是为了提高舒适性而以朝向车辆的乘员的脸部喷射喷流并输出空气涡环的方式安装于车辆的仪表等的装置。
本喷流产生装置具备壳体10、放电电极20、基准电极30、电源电路40及控制部50。此外,图1中的壳体10的部分表示为对壳体10的内部进行透视的状态。
壳体10收容基准电极30及放电电极20,并且具有中空圆筒状的主体部11、使由后述的电晕放电产生的离子所形成的离子风喷射的筒状的喷射喷嘴12、支承部13。主体部11、喷射喷嘴12及支承部13由绝缘性部件构成。喷射喷嘴12与喷出口对应。
在主体部1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形成有开口部13a,该开口部13a将壳体10的外部的空气取入该壳体10内。在该开口部13a形成有支承部13。另外,在主体部11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形成有圆筒状的喷射喷嘴12。喷射喷嘴12与主体部11相比缩径。即,喷射喷嘴12内的空气流路的水力直径小于主体部11内的空气流路的水力直径。另外,在主体部11中的放电电极20与喷射喷嘴12之间设置有导电金属制的基准电极30。
放电电极20是具有针状的顶端部20a的放电电极。放电电极20由导电金属制(例如,铜)的部件构成。放电电极20以顶端部20a位于壳体10的内面侧的方式被支承部13支承。在放电电极20与壳体10之间设置有未图示的绝缘部件,放电电极20与壳体10被绝缘。
基准电极30是呈中空圆筒形状的基准电极。基准电极30以基准电极30的外周面与壳体10的内周面接触的方式配置于壳体10内。
电源电路40产生对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的电位差进行控制的输出电压。电源电路40具有正极端子及负极端子。电源电路40的负极端子经由配线40a而与放电电极20连接。另外,电源电路40的正极端子经由配线40b而与放电电极20及接地端子GND连接。电源电路40能够输出3kV以上的输出电压。另外,电源电路40能够输出矩形形状的电压。
控制部50构成为具有CPU、RAM、ROM、I/O等的计算机,CPU通过存储于ROM的程序来实施各种处理。
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50将电源电路40的输出电压在第一电压与第二电压之间切换,第一电压是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不诱发电晕放电的电压,第二电压是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诱发电晕放电的电压。由此,由电晕放电产生的离子风从喷射喷嘴12作为喷流喷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压为-2千伏,第二电压为-3千伏。
接着,参照图2、图3对喷流产生装置的工作进行说明。首先,如图2所示,控制部50将电源电路40控制为从电源电路40输出-2kV的电压。由此,放电电极20的电位成为-2kV,基准电极30的电位成为0V。如此,即使电源电路40的输出电压成为-2kV,在放电电极20的周围也不会产生电晕放电。
接着,控制部50在一定期间将电源电路40控制为从电源电路40输出-3kV的电压。该一定期间在本实施方式中为0.2秒。由此,放电电极20的电位成为-3kV,基准电极30的电位成为0V。如此,当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施加-3kV的电压时,在放电电极20的顶端部20a的附近产生强电场,从而如图3中的范围R1所示那样在放电电极20的周围诱发电晕放电,并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产生电晕放电。
接着,如图3中的范围R2所示,由于电晕放电的产生,放电电极20的周围的空气电离而产生空气离子。具体而言,放电电极20的周围的空气电离而生成正离子和负离子。
接着,如图3中的范围R3所示,负的离子通过电极间的电场而被加速并且向基准电极30侧移动。另外,如图3中的范围R4所示,负的离子在向基准电极30侧移动的过程中,将放电电极20及基准电极30的周围的空气卷入而产生离子风,该离子风被从形成于壳体10的喷射喷嘴12喷射。此外,壳体10内的负的离子的一部分经由接地端子GND而被吸收,壳体10内的负的离子的一部分以离子的状态停留于壳体10内,壳体10内的负的离子的剩余一部分与周围的空气一起被从喷射喷嘴12向壳体10外喷射。
此时,如图3中的范围R5所示,圆筒状的空气喷流的核心70被从喷射喷嘴12吹出。如图3中的范围R6所示,该从喷射喷嘴12吹出的空气喷流的核心70通过与周围静止的空气的摩擦而形成涡环。如此,产生空气的涡环。
当控制部50再次控制电源电路40以使电源电路40的输出电压成为-2kV时,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施加-2kV的电压。此时,放电电极20的附近的电场变小,电晕放电结束,也变成不产生离子风。通过重复上述的处理,能够从形成于壳体10的喷射喷嘴12间歇性地喷射离子风。
此外,在从壳体10内通过喷射喷嘴12喷射离子风之后,在壳体10内,从形成于壳体10的开口部13a导入有壳体10外的空气。即,壳体10外的空气通过形成于主体部1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的开口部13a而被导入壳体10内,从形成于主体部11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的喷射喷嘴12喷射离子风。
接着,参照图4对涡环的产生进行说明。图4表示当在纸板箱71形成圆孔71a且敲击纸板箱71时空气从圆孔71a流出的样子。
如此,从孔吹出的流体的流动被称为喷流。另外,呈圆筒状地从孔流出的空气被称为核心。由于核心的吹出是瞬间的且由于核心与周围静止的流动间的粘性摩擦,因此核心急剧地减速,并在短时间且短距离内衰弱。
另外,在空气从纸板箱流出时,在核心的高速流动与周围静止的空气之间作用有粘性摩擦,从而作用有使周围的空气旋转的力而产生涡流。
该涡流绕核心连接成环状而被称为涡环。即使在核心衰减之后,如此产生的涡环也能够通过自身的旋转的作用而前进,能够移动较长距离。
如图1所示,本喷流产生装置使由电晕放电产生的离子风作为喷流从喷射喷嘴12喷射。由此,产生空气的涡环,且该涡环向圆筒状的喷射喷嘴12的轴向传播。
根据上述的结构,当通过控制部50而使电源电路40的输出电压在不使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诱发电晕放电的第一电压和使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诱发电晕放电的第二电压之间切换时,由电晕放电产生的离子所形成的离子风成为喷流而被从喷射喷嘴12喷射,因此能够确保静音性并使喷流的特性细致地变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加0.2秒的使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诱发电晕放电的第二电压。但是,也能够使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施加第二电压的时间变化。另外,将电源电路40的输出电压设定为-3kV来作为使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诱发电晕放电的第二电压。但是,也能够使该第二电压变化。另外,也能够使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施加第二电压的周期变化。
例如,在初期控制施加于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的电压以使从喷射喷嘴12喷射的喷流的速度为高速,在经过规定期间之后,控制施加于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的电压以使喷流的速度降低,并且能够再次控制施加于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的电压以使喷流的速度变为高速。如此,能够控制所期望的涡环的形成及推进。
另外,在壳体10的与喷射喷嘴12不同的位置具有将该壳体10的外部的空气取入该壳体内的开口部13a,因此不需要将壳体10的外部的空气从喷射喷嘴12取入到该壳体内,能够从开口部13a快速地将壳体10的外部的空气取入到壳体10内并作为喷流而从喷射喷嘴12喷射。
(第二实施方式)
图5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流产生装置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比较,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的结构的不同点在于还具备控制电极31及电源电路41。
控制电极31配置于基准电极30与形成于壳体10的喷射喷嘴12之间。控制电极31是呈中空圆筒形状的控制电极,由导电金属制部件(例如,铜)构成。基准电极30以基准电极30的外周面与壳体10的内周面接触的方式配置于壳体10内。
电源电路41产生对基准电极30与控制电极31的电位差进行控制的输出电压。电源电路41具有正极端子及负极端子。电源电路41的负极端子经由配线40b而与基准电极30、电源电路40的正极端子及接地端子GND连接。另外,电源电路41的正极端子经由配线40c而与控制电极31连接。另外,正极端子与壳体10之间及负极端子与壳体10之间被绝缘。
电源电路41能够输出-3kV以上并且3kV以下的输出电压。另外,电源电路41能够输出矩形形状的电压。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50对电源电路40的输出电压及电源电路41的输出电压进行控制。
接着,参照图6、图7对喷流产生装置的工作进行说明。首先,如图6所示,控制部50将电源电路40控制为从电源电路40输出-2kV的电压。由此,放电电极20的电位成为-2kV,基准电极30的电位成为0V。如此,即使电源电路40的输出电压成为-2kV也不会在放电电极20的周围产生电晕放电。
与此同时,控制部50控制电源电路41以使电源电路41的输出电压成为0V。由此,控制电极31及基准电极30的电位分别成为0V。
其后,控制部50在一定期间将电源电路40控制为从电源电路40输出-3kV的电压,并且在相同的一定期间将电源电路41控制为从电源电路41输出3kV的电压。该一定期间在本实施方式为0.2秒。此外,控制部50以同时切换电源电路40的输出电压与电源电路41的输出电压的方式控制电源电路40及电源电路41。由此,放电电极20的电位成为-3kV,基准电极30的电位成为0V,控制电极31的电位成为3kV。
如此,当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施加有-3kV的电压时,在放电电极20的顶端部20a的附近产生强电场,从而如图7中的范围R11所示那样在放电电极20的周围诱发电晕放电,并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产生电晕放电。
接着,如图7中的范围R12所示,由于产生电晕放电,放电电极20的周围的空气电离而产生空气离子。具体而言,放电电极20的周围的空气电离而生成正离子和负离子。
接着,如图7中的范围R13所示,负的离子通过电极间的电场而被加速并且向基准电极30侧移动。另外,如图7中的范围R14所示,负的离子在向基准电极30侧移动的过程中,将放电电极20及基准电极30的周围的空气卷入而产生离子风。
此外,控制电极31的电位成为3kV且基准电极30的电位成为0V,因此在基准电极30与控制电极31之间产生电场。因此,通过了基准电极30的负的离子在向控制电极31侧移动的过程中被加速而产生更大的离子风。接着,通过了控制电极31的离子风作为喷流被从喷射喷嘴12吹出。此外,壳体10内的负的离子的一部分经由接地端子GND而被吸收,壳体10内的负的离子的一部分以离子的状态停留于壳体10内,壳体10内的负的离子的剩余一部分与周围的空气一起被从喷射喷嘴12向壳体10外喷射。
如上所述,本喷流产生装置具备控制电极31和电源电路41,控制电极31在壳体10内配置于基准电极30与喷射喷嘴12之间,电源电路41输出施加于基准电极30与控制电极31之间的电压。并且,在将电源电路40的输出电压从第一电压切换到第二电压的期间中,控制部50以使由在壳体10内电晕放电产生的离子风朝向喷射喷嘴12加速的方式控制电源电路41的输出电压。由此,由电晕放电产生的负的离子能够通过基准电极30与控制电极31之间的电场而被加速,从而产生更大的离子风。即,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相比较,能够使从喷射喷嘴12喷射的喷流变得更高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所起到的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流产生装置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的结构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
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在将电源电路40的输出电压从-2kV切换到-3kV并且维持于-3kV期间,控制电源电路41以将电源电路41的输出电压从0V切换到3kV并且维持于3k。与此相对,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在将电源电路40的输出电压从-2kV切换到-3kV并且维持于-3kV期间,控制电源电路41以将电源电路41的输出电压从-3kV切换到3kV并且维持于3kV。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当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间歇性地产生电晕放电的情况下,有时会在壳体10的内部留下由上一次的电晕放电所生成的负的离子。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50在电源电路40的输出电压成为-2kV期间,控制电源电路40及电源电路41以使电源电路41的输出电压成为-3kV。如此,控制电极31的电位变得比基准电极30低,使由上一次的电晕放电所生成的负的离子中的存在于基准电极30与控制电极31之间的离子向基准电极30侧移动。即,使存在于基准电极30与控制电极31之间的离子积蓄到基准电极30侧。
接着,控制部50将电源电路40的输出电压从-2kV切换到-3kV并且同时将电源电路41的输出电压从-3kV切换到3kV。
由此,在放电电极20的周围诱发电晕放电,并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产生电晕放电,通过该电晕放电的产生而电离放电电极20的周围的空气从而产生空气离子。
具体而言,放电电极20的周围的空气电离而生成正离子和负离子。并且,负的离子通过电极间的电场而被加速并且向基准电极30侧移动。另外,负的离子在向基准电极30侧移动的过程中,将放电电极20及基准电极30的周围的空气卷入而产生离子风。
此外,控制电极31的电位成为3kV且基准电极30的电位成为0V,因此通过了基准电极30的负的离子在向控制电极31侧移动的过程中被加速而产生更大的离子风。然后,通过了控制电极31的离子风被从喷射喷嘴12吹出。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50在以使由电晕放电产生的负的离子朝向喷射喷嘴12加速的方式控制电源电路41的输出电压之前,如图9中的范围R21所示,控制电源电路41的输出电压以使存在于基准电极30与控制电极31之间的负的离子向基准电极30侧移动。
由此,负的离子以被从基准电极30与控制电极31之间推回到基准电极30侧的方式移动并被积蓄。因此,在以使由电晕放电产生的负的离子朝向喷射喷嘴12加速的方式控制电源电路41的输出电压时,这些负的离子也在向控制电极31侧移动的过程中被加速。其结果是,产生更大的离子风,该离子风作为喷流而从喷射喷嘴12被吹出。即,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相比较,能够使从喷射喷嘴12喷射的喷流变得更高速。另外,也能够使从喷射喷嘴12向壳体10的外部喷射的负的离子的量增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所起到的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图10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流产生系统的结构。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系统具备喷流产生装置1a~1c、诱导路12a~12c、合流部14及时刻调整部60。
喷流产生装置1a~1c是将由电晕放电产生的离子风作为喷流而喷射的装置,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为相同的结构。
在喷流产生装置1a与合流部14之间设置有诱导路12a。该诱导路12a是将从喷流产生装置1a喷射的空气的喷流向合流部14诱导的空气流路。
在喷流产生装置1b与合流部14之间设置有诱导路12b。该诱导路12b是将从喷流产生装置1b喷射的空气的喷流向合流部14诱导的空气流路。
在喷流产生装置1c与合流部14之间设置有诱导路12c。该诱导路12c是将从喷流产生装置1c喷射的空气的喷流向合流部14诱导的空气流路。
在本实施方式中,诱导路12a~12c的长度不同。具体而言,诱导路12b的长度最长,诱导路12a的长度比诱导路12b短,诱导路12c的长度比诱导路12a短。
合流部14具有喷射喷嘴14a。合流部14使从喷流产生装置1a经由诱导路12a而流入的喷流、从喷流产生装置1b经由诱导路12b而流入的喷流及从喷流产生装置1c经由诱导路12c而流入的喷流合流并从喷射喷嘴14a喷射。
时刻调整部60构成为具有CPU、RAM、ROM、I/O等的计算机,CPU通过存储于ROM的程序来实施各种处理。此外,RAM及ROM均为非易失性的实体的存储介质。
时刻调整部60经由通信线而与喷流产生装置1a~1c的各控制部50连接。
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诱导路12a~12c的长度不同的情况下,在各个喷流产生装置1a~1c中由电晕放电产生的离子风不会一齐到达合流部14,喷流的强度不固定,从而涡环的生成被阻碍。
因此,本喷流产生系统的时刻调整部60对各喷流产生装置1a~1c的电源电路40的输出电压的切换时刻进行调整。具体而言,时刻调整部60根据诱导路12a~12c的长度来对各电源电路40的输出电压的切换时刻进行调整,以使从各个喷流产生装置1a~1c的喷射喷嘴喷射的喷流到达合流部14的时刻一致。
图11表示本喷流产生系统中的喷流产生装置1a~1c的各电源电路40的输出电压的输出波形。如图11所示,时刻调整部60以如下的方式控制喷流产生装置1a~1c的各电源电路40:诱导路12a~12c的长度越长,则喷流产生装置1a~1c的各电源电路40的输出电压的下降越早。
即,当在时刻t0将喷流产生装置1a的电源电路40的输出电压从-2kV切换到-3kV之后,在时刻t1将喷流产生装置1b的电源电路40的输出电压从-2kV切换到-3kV。并且,在时刻t2将喷流产生装置1c的电源电路40的输出电压从-2kV切换到-3kV。
根据上述结构,在各个喷流产生装置1a~1c中由电晕放电产生的离子风一齐到达合流部14,因此喷流的强度能够变得强力,能够良好地进行涡环的生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所起到的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15、图16、图17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流产生装置改变了支承部13、放电电极20的结构,并且追加了状态响应部件15、架台16。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以下,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5是在包含壳体10的中心轴的面切断喷流产生装置而得到的剖视图。图16是仅表示喷流产生装置中的支承部13、放电电极20、状态响应部件15、架台16的立体图。图17是图15的XVII-XVII剖视图。
如图15、图16所示,在支承部13的与壳体10的中心轴重合的部分及其附近形成有螺纹孔13b。另外,放电电极20具有导电金属制且圆柱形状的圆柱形状部和导电金属制且圆锥形状的圆锥形状部。并且圆柱形状部的一方侧的底面与圆锥形状部的底面接触。圆柱形状部与圆锥形状部形成为一体。并且,在圆柱形状部的外周(即侧面)的一部分形成有与上述的螺纹孔13b对应的外螺纹20b。
螺纹孔13b与外螺纹20b如图15所示那样螺合。并且,放电电极20通过该螺纹孔13b而贯通支承部13。并且,圆锥形状部的整体配置于壳体10的内部,圆柱形状部的一部分配置于壳体10的外部。并且,放电电极20在以放电电极20的中心轴为中心旋转时,通过螺纹孔13b与外螺纹20b的作用而沿壳体10的中心轴的方向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放电电极20的中心轴与壳体10的中心轴一致。
另外,如图15、图16、图17所示,放电电极20的圆柱形状部中的远离放电电极20的一侧的端部的侧面固定于状态响应部件15。
状态响应部件15的形状根据处于状态响应部件15的周围的气体的湿度而变化。处于状态响应部件15的周围的气体在喷流产生装置的工作时被吸入到壳体10内,变为离子风而被从喷射喷嘴12吹出。处于状态响应部件15的周围的气体当然也是处于喷流产生装置的周围的气体。
状态响应部件15具有第一部件151及第二部件152。第一部件151是主要包含湿敏材料的部件。作为湿敏材料,可以使用树脂也可以使用纸。第一部件151具有细长的板形状。
第二部件152是主要包含非湿敏材料的部件。作为非湿敏材料,可以使用金属制(例如,黄铜制、42合金制)的部件。第二部件152具有与第一部件151大致相同的细长的板形状。
由此,相对于相同湿度的变化量,第一部件151与第二部件152的长度方向的伸长量彼此不同。具体而言,在状态响应部件15的周围的气体(即空气)的湿度从第一湿度上升到第二湿度的情况下,第一部件151的长度方向的伸长量大于第二部件152的长度方向的伸长量。另外,在状态响应部件15的周围的气体的湿度从第二湿度降低到第一湿度的情况下,第一部件151的长度方向的收缩量大于第二部件152的长度方向的收缩量。
如图15、图16、图17所示,第一部件151的厚度方向上的第二部件152侧的面与第二部件152的厚度方向上的第一部件151侧的面彼此贴合。因此,第一部件151与第二部件152沿两者的厚度方向层叠。
并且,如图15、图16、图17所示,第一部件151及第二部件152一起沿着两者的长度方向延伸成涡旋形状。在该涡旋形状中,第一部件151配置于外周侧,第二部件152配置于内周侧。
并且,第一部件151及第二部件152的螺旋的外侧的端部固定于架台16。另外,如图17所示,第二部件152的螺旋的中央部侧的端部中的与第一部件151贴合的面的相反侧的面固定于放电电极20的圆柱形状部的侧面。
架台16固定于喷流产生装置的安装对象部件(例如,车室内的车顶、仪表、方向盘、头枕)。
以下,对于上述那样结构的喷流产生装置的工作,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中,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时刻,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施加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电压。
在从电源电路40输出-3kV的高电压期间(即,图2中的0.2秒期间),在放电电极20的顶端部20a附近产生强电场,从而产生电晕放电,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产生离子风。
在此,当因用于产生电晕放电而施加的高电压导致的强电场过大时,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产生火花放电。当产生火花放电时,产生放电电极20、基准电极30的电极的缺损、臭氧的产生这样的不希望的状态。
发明者着眼于:火花放电的产生不仅受到施加的电压的影响,也受到电极间的距离及放电电极20、基准电极30的周围的气体(例如大气)的状态的影响。尤其是,即使电极间距离、施加于电极间的电压相同,在电极的周围的气体的湿度高的情况下,也容易引起绝缘击穿而变得容易产生火花放电。
在日本特开2010-010138号公报所记载的以往技术中,在传感器检测到即将产生火花放电之前的尖峰状增加的电流时,控制电路使放电电极的电压瞬间降低而防止火花放电。
但是,在这样的以往技术中,需要追加用于尖峰的检测的复杂电路及用于在瞬间使电压降低的电路。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中,状态响应部件15具有长度方向的伸长量相对于相同湿度的变化量彼此不同的第一部件151、第二部件152。并且其结果是,状态响应部件15的形状根据处于状态响应部件15的周围的气体的湿度而变化。
具体而言,当状态响应部件15的周围的气体的湿度上升时,第一部件151吸湿而膨胀,长度方向的长度增大。此时,第二部件152的膨胀程度不及第一部件151的膨胀程度,因此长度方向的长度的增大量小于第一部件151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的增大量。
其结果是,在状态响应部件15所形成的螺旋形状中,外周侧的延伸程度大于内周侧的延伸程度。于是,状态响应部件15向该螺旋形状的卷数增加的方向变形。其结果是,放电电极20相对于支承部13以放电电极20的中心轴为中心而沿图17的箭头W所示的方向旋转。
当像这样放电电极20旋转时,通过螺纹孔13b与外螺纹20b的作用,放电电极20向远离基准电极30的一侧而沿着壳体10的中心轴的方向移动。其结果是,顶端部20a与基准电极30的最短距离变长。
如此,即使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的周围的湿度上升的情况下,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的距离延伸。因此,即使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施加与湿度上升前相同的电压,引起火花放电的可能性也变低。
另外,当状态响应部件15的周围的气体的湿度降低时,第一部件151放湿而收缩,长度方向的长度减少。此时,第二部件152收缩的程度不及第一部件151收缩的程度,因此长度方向的长度的减少量小于第一部件151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的减少量。
其结果是,在状态响应部件15所形成的螺旋形状中,外周侧的收缩程度大于内周侧的收缩程度。于是,状态响应部件15向该螺旋形状的卷数减少的方向变形。其结果是,放电电极20相对于支承部13以放电电极20的中心轴为中心而沿与图17的箭头W所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
当像这样放电电极20旋转时,通过螺纹孔13b与外螺纹20b的作用,放电电极20向靠近基准电极30的一侧而沿着壳体10的中心轴的方向移动。其结果是,顶端部20a与基准电极30的最短距离变短。
如此,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的周围的湿度降低的情况下,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的距离缩短。因此,即使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施加与湿度降低前相同的电压,也能够使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产生能够实现充分的电晕放电的程度的强电场。
此外,第一部件151、第二部件152的长度及形状能够进行适当地调整,以在喷流产生装置中,在多数的湿度下施加-3kV的电压而不产生火花放电,并且在多数的湿度下施加-3kV的电压而产生适当的电晕放电。
(第六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18对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相对于第五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将状态响应部件15置换为状态响应部件17,并且,追加弹簧部件17x。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第五实施方式相同。弹簧部件17x与弹性部件对应。
图18是将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在与壳体10的中心轴垂直并且包含架台16、状态响应部件17、弹簧部件17x、放电电极20的剖面处切开的剖视图。但是,对于弹簧部件17x,简略化地记载。
状态响应部件17是主要包含与第五实施方式相同的湿敏材料的膨胀部件。状态响应部件17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固定于架台16。状态响应部件17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以在图18中绕顺时针缠绕的方式固定于放电电极20的圆柱形状部的侧面。
弹簧部件17x是与状态响应部件17相比弹性率低的弹性部件。弹簧部件17x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固定于架台16。弹簧部件17x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以在图18中绕逆时针缠绕的方式固定于放电电极20的圆柱形状部的侧面。
弹簧部件17x通常处于与自然长度相比伸长的状态。因此,弹簧部件17x通常对放电电极20作用使放电电极20绕图18中顺时针旋转的方向的力。因此,弹簧部件17x经由放电电极20而对状态响应部件17向状态响应部件17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增大的方向施力。由此,能够抑制状态响应部件17的伸长时的松弛,从而使放电电极20恰当地移动。
在状态响应部件17的周围的气体(即空气)的湿度从第一湿度上升到第二湿度的情况下,状态响应部件17沿长度方向伸长。另外,在状态响应部件17的周围的气体的湿度从第二湿度降低到第一湿度的情况下,状态响应部件17沿长度方向收缩。
以下,对于上述那样结构的喷流产生装置的工作,以与第五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中,同样地,在与第五实施方式相同的时刻,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施加与第五实施方式相同的电压。其结果是,产生电晕放电,从而产生离子风。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状态响应部件17的周围的气体的湿度上升时,状态响应部件17吸湿而膨胀,从而长度方向的长度增大。其结果是,放电电极20通过从弹簧部件17x受到的作用力而相对于支承部13以放电电极20的中心轴为中心沿图18的箭头W的方向旋转。
当像这样放电电极20旋转时,通过螺纹孔13b与外螺纹20b的作用,放电电极20向远离基准电极30的一侧沿着壳体10的中心轴的方向移动。其结果是,顶端部20a与基准电极30的最短距离变长。
如此,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的周围的湿度上升的情况下,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的距离延伸。因此,即使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施加与湿度上升前相同的电压,引起火花放电的可能性也变低。
另外,当状态响应部件17的周围的气体的湿度降低时,状态响应部件17放湿而收缩,长度方向的长度减少。其结果是,放电电极20被状态响应部件17拉拽。因此,放电电极20对抗从弹簧部件17x受到的作用力而相对于支承部13以放电电极20的中心轴为中心沿与图18的箭头W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
当像这样放电电极20旋转时,通过螺纹孔13b与外螺纹20b的作用,放电电极20向靠近基准电极30的一侧沿着壳体10的中心轴的方向移动。其结果是,顶端部20a与基准电极30的最短距离变短。
如此,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的周围的湿度降低的情况下,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的距离缩短。因此,即使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施加与湿度降低前相同的电压,也能够使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产生能够实现充分的电晕放电的程度的强电场。
此外,状态响应部件17的长度及弹簧部件17x的弹性率能够进行适当地调整,以在喷流产生装置中,在多数的湿度下施加-3kV的电压而不产生火花放电,并且在多数的湿度下施加-3kV的电压而产生适当的电晕放电。
(第七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19对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相对于第六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将状态响应部件17置换为状态响应部件18,并且,将弹簧部件17x置换为弹簧部件18x。另外,相对于第六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本实施方式改变了喷流产生装置的放电电极20与架台16的连接方式。另外,相对于第六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废弃螺纹孔13b和外螺纹20b。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弹簧部件18x与弹性部件对应。
图19是将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在包含壳体10的中心轴且包含架台16、状态响应部件18、弹簧部件18x、放电电极20的剖面处切开的剖视图。但是,对于弹簧部件18x,简略化地记载。
状态响应部件18是主要包含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的湿敏材料的膨胀部件。状态响应部件18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固定于架台16。状态响应部件18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固定于支承部13。状态响应部件18从长度方向的一端到另一端与放电电极20的中心轴平行地延伸。
弹簧部件18x是与状态响应部件18相比弹性率低的弹性部件。弹簧部件18x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固定于架台16。弹簧部件18x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固定于支承部13。弹簧部件18x从长度方向的一端到另一端与放电电极20的中心轴平行地延伸。
弹簧部件18x通常处于与自然长度相比收缩的状态。因此,弹簧部件18x通常对架台16作用使架台16远离支承部13的方向的力。因此,弹簧部件18x经由架台16而对状态响应部件18向状态响应部件18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增大的方向施力。由此,能够抑制状态响应部件18的伸长时的松弛,从而使放电电极20恰当地移动。
在状态响应部件18的周围的气体(即空气)的湿度从第一湿度上升到第二湿度的情况下,状态响应部件18沿长度方向伸长。另外,在状态响应部件18的周围的气体的湿度从第二湿度降低到第一湿度的情况下,状态响应部件18沿长度方向收缩。
另外,放电电极20的圆柱形状部的底面中的远离圆锥形状部的一方的底面固定于架台16。本实施方式的架台16与第五、第六实施方式不同,未被固定而能够移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废弃第六实施方式的螺纹孔13b与外螺纹20b,但在支承部13中的与壳体10的中心轴重合的部分形成有贯通孔20c。放电电极20通过该贯通孔20c而贯通支承部13。并且,放电电极20的圆柱形状部在贯通孔20c中相对于支承部13可滑动地支承于支承部13。
以下,对于上述那样结构的喷流产生装置的工作,以与第六实施方式不同点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中,在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的时刻,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施加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的电压。其结果是,产生电晕放电,从而产生离子风。
当状态响应部件18的周围的气体的湿度上升时,状态响应部件18吸湿而膨胀,长度方向的长度增大。于是,弹簧部件18x变得能够伸长。其结果是,架台16通过被弹簧部件18x按压而向远离支承部13的方向移动。并且,放电电极20也与架台16一起移动。因此,放电电极20沿着壳体10的中心轴向远离基准电极30的方向移动,其结果是,顶端部20a与基准电极30的最短距离变长。
如此,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的周围的湿度上升的情况下,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的距离延伸。因此,即使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施加与湿度上升前相同的电压,引起火花放电的可能性也变低。
另外,当状态响应部件18的周围的气体的湿度降低时,状态响应部件18放湿而收缩,长度方向的长度减少。其结果是,架台16通过被状态响应部件18拉拽而抵抗弹簧部件18x的作用力并向靠近支承部13的方向移动。并且,放电电极20也与架台16一起移动。因此,放电电极20沿着壳体10的中心轴向靠近基准电极30的方向移动,其结果是,顶端部20a与基准电极30的最短距离变短。
如此,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的周围的湿度降低的情况下,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的距离缩短。因此,即使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施加与湿度降低前相同的电压,也能够使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产生能够实现充分的电晕放电的程度的强电场。
此外,状态响应部件18的长度及弹簧部件18x的弹性率能够进行适当地调整,以在喷流产生装置中,在多数的湿度下施加-3kV的电压而不产生火花放电,并且在多数的湿度下施加-3kV的电压而产生适当的电晕放电。
(第八实施方式)
接着,利用图20、图21对第八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相对于第七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将状态响应部件18置换为状态响应部件19,并且,将弹簧部件18x置换为弹簧部件19x。另外,相对于第七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改变了放电电极20与架台16的连接方式及支承部13与架台16的连接方式。另外,相对于第七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改变了主体部11与支承部13的连接方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中,基准电极30被置换为基准电极30a。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第七实施方式相同。弹簧部件19x与弹性部件对应。
图20是将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在包含壳体10的中心轴并且包含架台16、状态响应部件19、弹簧部件19x、放电电极20的剖面处切开的剖视图。但是,对于弹簧部件19x,简略化地记载。
状态响应部件19是主要包含与第七实施方式相同的湿敏材料的膨胀部件。状态响应部件19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固定于架台16。状态响应部件19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固定于放电电极20的圆柱形状部的侧面。状态响应部件19从长度方向的一端到另一端相对于放电电极20的中心轴垂直地延伸。
弹簧部件19x是与状态响应部件19相比弹性率低的弹性部件。弹簧部件19x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固定于架台16。弹簧部件19x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固定于放电电极20的圆柱形状部的侧面。弹簧部件19x从长度方向的一端到另一端相对于放电电极20的中心轴垂直地延伸。
弹簧部件19x通常处于与自然长度相比收缩的状态。因此,弹簧部件19x通常对放电电极20作用使放电电极20远离架台16的方向的力。因此,弹簧部件19x经由放电电极20而对状态响应部件19向状态响应部件19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增大的方向施力。由此,能够抑制状态响应部件19的伸长时的松弛,从而使放电电极20恰当地移动。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架台16与第七实施方式不同,固定于车辆内的其他部分。
在状态响应部件19的周围的气体(即空气)的湿度从第一湿度上升到第二湿度的情况下,状态响应部件19沿长度方向伸长。另外,在状态响应部件19的周围的气体的湿度从第二湿度降低到第一湿度的情况下,状态响应部件19沿长度方向收缩。
另外,放电电极20相对于支承部13固定。另外,支承部13未固定于壳体10的主体部11,而是相对于壳体10能够沿与壳体10的中心轴正交的方向滑动。另外,支承部13嵌入形成于架台16的槽内。由此,支承部13由架台16保持为能够相对于架台16滑动。
如图20、图21所示,基准电极30a是如下的形状:将无底中空圆筒形状的部件在包含该圆筒形状的中心轴的剖面切断为两个,基准电极30a是与这两个中的一方的部件相同的形状。换言之,基准电极30a是以沿着主体部11的内周面并以壳体10的中心轴为中心而描绘半圆的方式弯曲的板部件。该基准电极30a为导电性金属制成,且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该基准电极30a与电源电路40的正极端子及接地端子GND连接。如图20、图21所示,在壳体10的内部,基准电极30a覆盖主体部11的内周面的下半侧部分,不覆盖主体部11的内周面的上半侧部分。如此,基准电极30a关于放电电极20的中心轴而非轴对称地配置。
以下,对于上述那样结构的喷流产生装置的工作,以与第七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中,在与第七实施方式相同的时刻,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a之间施加与第七实施方式相同的电压。其结果是,产生电晕放电,从而产生离子风。
当状态响应部件19的周围的气体的湿度上升时,状态响应部件19吸湿而膨胀,从而长度方向的长度增大。于是,弹簧部件19x变得能够伸长。其结果是,放电电极20及支承部13通过被弹簧部件19x按压而向远离架台16的方向移动。即,放电电极20及支承部13沿与壳体10的中心轴正交的方向而向图20中上方向移动。此时,支承部13一边由架台16及主体部11支承一边不改变姿态地滑动。因此,放电电极20向远离位于壳体10内的下部的基准电极30a的方向移动,其结果是,顶端部20a与基准电极30a的最短距离变长。
如此,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a的周围的湿度上升的情况下,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a之间的距离延伸。因此,即使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a之间施加与湿度上升前相同的电压,引起火花放电的可能性也变低。
另外,当状态响应部件19的周围的气体的湿度降低时,状态响应部件19放湿而收缩,从而长度方向的长度减少。其结果是,放电电极20及支承部13通过被状态响应部件19拉拽而抵抗弹簧部件19x的作用力并向靠近架台16的方向移动。即,放电电极20及支承部13沿与壳体10的中心轴正交的方向而向图20中下方向移动。此时,支承部13一边由架台16及主体部11支承一边不改变姿态地滑动。因此,放电电极20向靠近位于壳体10内的下部的基准电极30a的方向移动,其结果是,顶端部20a与基准电极30a的最短距离变短。
如此,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a的周围的湿度降低的情况下,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a之间的距离缩短。因此,即使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a之间施加与湿度降低前相同的电压,也能够使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a之间产生能够实现充分的电晕放电的程度的强电场。
此外,状态响应部件19的长度及弹簧部件19x的弹性率能够进行适当地调整,以在喷流产生装置中,在多数的湿度下施加-3kV的电压而不产生火花放电,并且在多数的湿度下施加-3kV的电压而产生适当的电晕放电。
(第九实施方式)
接着,利用图22对第九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相对于第七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将状态响应部件18置换为状态响应部件22,并且,将弹簧部件18x置换为弹簧部件22x。另外,相对于第七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追加有轴部件21及追加保持部件161。另外,相对于第七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改变了放电电极20与架台16的连接方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中,基准电极30被置换为基准电极30a。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的结构与第七实施方式相同。弹簧部件22x与弹性部件对应。
图22是将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在包含壳体10的中心轴并且包含架台16、状态响应部件22、弹簧部件22x、放电电极20、轴部件21的剖面处切开的剖视图。但是,对于弹簧部件22x,简略化地记载。
轴部件21以与放电电极20的中心轴正交的方式并且沿与图22的纸面正交的方向贯通放电电极20的圆柱形状部。并且,轴部件21的两端由未图示的车内的支承部件支承为可旋转。
另外,轴部件21固定于放电电极20。另外,放电电极20固定于支承部13。另外,放电电极20的圆柱形状部的两个底面中的远离顶端部20a的一侧的底面固定于追加保持部件161。另外,支承部13未相对于主体部11固定。因此,轴部件21、放电电极20、支承部13、追加保持部件161能够以轴部件21为轴一起旋转。
状态响应部件22是主要包含与第七实施方式相同的湿敏材料的膨胀部件。状态响应部件22的长度方向的上端固定于架台16。状态响应部件22的长度方向的下端固定于追加保持部件161。状态响应部件22从长度方向的一端(即上端)到另一端(即下端)相对于放电电极20的中心轴垂直地延伸。
弹簧部件22x是与状态响应部件22相比弹性率低的弹性部件。弹簧部件22x的长度方向的上端固定于架台16。弹簧部件22x的长度方向的下端固定于追加保持部件161。弹簧部件22x从长度方向的一端(即上端)到另一端(即下端)相对于放电电极20的中心轴垂直地延伸。
弹簧部件22x通常处于与自然长度相比收缩的状态。因此,弹簧部件22x通常对追加保持部件161作用使追加保持部件161远离架台16的方向的力。因此,弹簧部件22x经由追加保持部件161而对状态响应部件22向状态响应部件22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增大的方向施力。由此,能够抑制状态响应部件22的伸长时的松弛,从而使放电电极20恰当地移动。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架台16与第七实施方式不同,固定于车辆内的其他部分。
在状态响应部件22的周围的气体(即空气)的湿度从第一湿度上升到第二湿度的情况下,状态响应部件22沿长度方向伸长。另外,在状态响应部件22的周围的气体的湿度从第二湿度降低到第一湿度的情况下,状态响应部件22沿长度方向收缩。
基准电极30a是与第八实施方式的基准电极30a相同的材质、形状及同样配置的部件。具体而言,基准电极30a是如下的形状:将无底中空圆筒形状的部件在包含该圆筒形状的中心轴的剖面切断为两个,基准电极30a是与这两个中的一方的部件相同的形状。另外,基准电极30a为导电性金属制成,且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该基准电极30a与电源电路40的正极端子及接地端子GND连接。壳体10的内部的基准电极30a覆盖主体部11的内周面的下半侧部分,不覆盖主体部11的内周面的上半侧部分。如此,基准电极30a关于放电电极20的中心轴而非轴对称地配置。
以下,对于上述那样结构的喷流产生装置的工作,以与第七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に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中,同样地,在与第七实施方式相同的时刻,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a之间施加与第七实施方式相同的电压。其结果是,产生电晕放电,从而产生离子风。
当状态响应部件22的周围的气体的湿度上升时,状态响应部件22吸湿而膨胀,从而长度方向的长度增大。于是,弹簧部件22x变得能够伸长。其结果是,追加保持部件161通过被弹簧部件22x按压而向远离架台16的方向移动。即,追加保持部件161向图20中大致下方移动。伴随于此,追加保持部件161、放电电极20、支承部13及轴部件21以轴部件21为中心沿箭头W的方向(即绕图22中半时针方向)旋转。
因此,放电电极20的顶端部20a向远离位于壳体10内的下部的基准电极30a的方向移动。其结果是,顶端部20a与基准电极30a的最短距离变长。
如此,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a的周围的湿度上升的情况下,顶端部20a与基准电极30a之间的距离伸长。因此,即使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a之间施加与湿度降低前相同的电压,也能够使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a之间产生能够实现充分的电晕放电的程度的强电场。
当状态响应部件22的周围的气体的湿度降低时,状态响应部件22放湿而收缩,长度方向的长度减少。其结果是,追加保持部件161通过被状态响应部件22拉拽而抵抗弹簧部件22x的作用力并向靠近架台16的方向移动。即,追加保持部件161向图20中大致上方向移动。伴随于此,追加保持部件161、放电电极20、支承部13及轴部件21以轴部件21为中心沿与箭头W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图22中顺时针方向)旋转。
因此,放电电极20的顶端部20a向靠近位于壳体10内的下部的基准电极30a的方向移动。其结果是,顶端部20a与基准电极30a的最短距离变短。
如此,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a的周围的湿度降低的情况下,顶端部20a与基准电极30a之间的距离缩短。因此,即使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a之间施加与湿度降低前相同的电压,也能够使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a之间产生能够实现充分的电晕放电的程度的强电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放电电极20通过状态响应部件22的形状的变化而以处于远离顶端部20a的位置的轴部件21为中心旋转。因此,通过调整轴部件21与追加保持部件161之间的距离,从而能够容易地调整与湿度变化对应的顶端部20a的位置变化。另外,通过使轴部件21与追加保持部件161之间的距离变长,从而能够使由状态响应部件22、弹簧部件22x形成的作用力而产生的转矩适当增大。
此外,状态响应部件22的长度及弹簧部件22x的弹性率能够进行适当地调整,以在喷流产生装置中,在多数的湿度下施加-3kV的电压而不产生火花放电,并且在多数的湿度下施加-3kV的电压而产生适当的电晕放电。
(第十实施方式)
接着,利用图23对第十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相对于第九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是将状态响应部件22、部件18x及追加保持部件161置换为第五实施方式所说明的状态响应部件15的装置。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的结构与第九实施方式相同。图23是将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在包含状态响应部件15的剖面处切开的剖视图。但是,在图23中,省略壳体10及基准电极30a的图示。
状态响应部件15的结构如第五实施方式所说明的那样。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状态响应部件15中,第二部件152的螺旋的中央部侧的端部中的与第一部件151贴合的面的相反侧的面固定于轴部件21的侧面。
以下,对于上述那样结构的喷流产生装置的工作,以与第九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中,在与第五实施方式相同的时刻,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a之间施加与第九实施方式相同的电压。其结果是,产生电晕放电,从而产生离子风。
当状态响应部件15的周围的气体的湿度上升时,第一部件151吸湿而膨胀,长度方向的长度增大。此时,第二部件152膨胀程度不及第一部件151的膨胀程度,因此长度方向的长度的增大量小于第一部件151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的增大量。
其结果是,在状态响应部件15所形成的螺旋形状中,外周侧与内周侧相比延伸。于是,状态响应部件15向该螺旋形状的卷数增加的方向变形。其结果是,轴部件21相对于壳体10以轴部件21为中心而沿图23的箭头W所示的方向(即,图23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支承部13及放电电极20也与轴部件21同样地旋转。
因此,放电电极20的顶端部20a向远离位于壳体10内的下部的基准电极30a的方向移动。其结果是,顶端部20a与基准电极30a的最短距离变长。
如此,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a的周围的湿度上升的情况下,顶端部20a与基准电极30a之间的距离延伸。因此,即使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a之间施加与湿度上升前相同的电压,引起火花放电的可能性也变低。
另外,当状态响应部件15的周围的气体的湿度降低时,第一部件151放湿而收缩,从而长度方向的长度减少。此时,第二部件152收缩的程度不及第一部件151收缩的程度,因此长度方向的长度的减少量小于第一部件151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的减少量。
其结果是,在状态响应部件15所形成的螺旋形状中,外周侧的收缩程度大于内周侧的收缩程度。于是,状态响应部件15向该螺旋形状的卷数减少的方向变形。其结果是,轴部件21相对于壳体10以轴部件21为中心而沿图23的箭头W所示的方向的反方向(即,图23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且,支承部13及放电电极20也与轴部件21同样地旋转。
因此,放电电极20的顶端部20a向靠近位于壳体10内的下部的基准电极30a的方向移动。其结果是,顶端部20a与基准电极30a的最短距离变短。
如此,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a的周围的湿度降低的情况下,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a之间的距离缩短。因此,即使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a之间施加与湿度降低前相同的电压,也能够使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a之间产生能够实现充分的电晕放电的程度的强电场。
此外,第一部件151、第二部件152的长度及形状能够进行适当地调整,以在喷流产生装置中,在多数的湿度下施加-3kV的电压而不产生火花放电,并且在多数的湿度下施加-3kV的电压而产生适当的电晕放电。
(第十一实施方式)
接着,利用图24对第十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改变了控制部50的控制内容。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50在通常模式和电极恢复模式这两个模式下工作。在通常模式中,首先,如图24所示,控制部50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将电源电路40控制为从电源电路40输出-2kV的电压。此时,在放电电极20的周围不产生电晕放电。接着,控制部50在一定期间(即0.2秒)将电源电路40控制为从电源电路40输出-3kV的电压。由此,产生电晕放电,且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产生离子风。
在通过电晕放电而产生离子风的喷流产生装置中,通过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施加高电压而产生电晕放电,并且通过电极间的离子移动而产生空气的流动。此时,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大多将放电电极20侧相对于基准电极30设为负电压。但是,作为其他例,有时也将放电电极20侧相对于基准电极30设为负电压。
在利用电晕放电来产生离子风的装置中,已知:对于在电晕放电中施加负电压的电极,吸附有漂浮于该电极的空气中的硅、氟树脂等。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随着时间的经过而在产生电晕放电的放电电极20的顶端堆积硅等。若将该堆积置之不理,有时会导致堆积随着产生电晕放电的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并最终变得不能电晕放电。
作为对此的应对措施,以往,能够进行使放电电极20可交换、使喷流产生装置可分解而能够清扫放电电极20、在喷流产生装置内装去除堆积物的刷子等的清除机构等措施。这虽然有效,但有便利性、成本方面的缺点。
因此,在电极恢复模式中,在通过放电冲击、火花等除去堆积物的程度的短时间,控制部50对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施加能够火花放电的级别的电压。由此,放电电极20的顶端再度露出而能够电晕放电。
具体而言,如图24所示,在电极恢复模式中,控制部50首先将电源电路40控制为从电源电路40输出-2kV的电压。由此,放电电极20的电位成为-2kV,基准电极30的电位成为0V。如此,在电源电路40的输出电压为-2kV时,在放电电极20的周围既不产生电晕放电也不产生火花放电。
如图24所示,在电极恢复模式中,控制部50接着在一定期间(在本实施方式中为0.2秒)将电源电路40控制为从电源电路40输出-5kV的电压。由此,放电电极20的电位成为-5kV,基准电极30的电位成为0V。如此,当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施加有-5kV的电压时,在放电电极20的顶端部20a的附近产生强电场,从而产生火花放电。通过该火花放电,而除去附着于放电电极20的堆积物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由此,放电电极20的顶端再度露出。其结果是,在通常模式中能够电晕放电。
在电极恢复模式中,如图24所示,控制部50其后将电源电路40控制为从电源电路40输出-2kV的电压。由此,放电电极20的电位成为-2kV,基准电极30的电位成为0V。由此,火花放电结束,也不产生电晕放电。
此外,控制部50也可以基于用户对于未图示的操作部的切换操作来进行通常模式和电极恢复模式的切换。
如以上那样,为了使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产生火花放电,控制部50将电源电路40的输出电压切换到-5kV的第三电压。该第三电压的绝对值大于第二电压的-3kV的绝对值。由此,能够进行附着于放电电极20的堆积物的除去。
在日本特开2007-293066号公报中,发明了在使用放电电极的电晕放电的复印机中,在放电电极设置旋转机构而与刷子摩擦的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需要追加放电过程所不需要的刷子、旋转机构,导致箱体的尺寸增加和成本增加。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不追加复杂的结构要素而以低成本的方式除去堆积于放电电极的异物。
(第十二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25对第十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相对于第七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废弃状态响应部件18、弹簧部件18x,且将架台16置换为致动器23及输出轴23x。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的结构与第七实施方式相同。
图25是将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在包含壳体10的中心轴且包含致动器23、输出轴23x的剖面处切开的剖视图。但是,对于致动器23,简略化地记载。
致动器23是由控制部50控制而工作的电动致动器。致动器23在工作时使输出轴23x沿与放电电极20及壳体10的中心轴平行的方向移动。致动器23也可以是例如线性电机。
输出轴23x的一端与放电电极20的圆筒形状部的底面中的远离顶端部20a的一方的底面连接。输出轴23x的另一端与致动器23连接。
以下,对于上述那样结构的喷流产生装置的工作进行说明。控制部50在通常模式和电极恢复模式这两个模式下工作。在通常模式中,控制部50通过控制致动器23而将输出轴23x及放电电极20的位置配置到规定的通常位置。在放电电极20处于该通常位置的情况下,顶端部20a与基准电极30的最短距离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此外,在通常模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控制部50首先如图2所示那样将电源电路40控制为从电源电路40输出-2kV的电压。此时,在放电电极20的周围不产生电晕放电。控制部50接着在一定期间(即0.2秒)将电源电路40控制为从电源电路40输出-3kV的电压。由此,产生电晕放电,且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产生离子风。
另外,在电极恢复模式中,控制部50通过控制致动器23而将输出轴23x及放电电极20的位置配置到规定的恢复位置。由此,放电电极20沿着壳体10的中心轴向箭头W所示的方向移动。在放电电极20处于该恢复位置的情况下的顶端部20a与基准电极30的最短距离与放电电极20处于通常位置的情况相比短。
此外,在电极恢复模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控制部50首先如图2所示那样将电源电路40控制为从电源电路40输出-2kV的电压。此时,在放电电极20的周围既不产生电晕放电也不产生火花放电。
控制部50接着如图2所示那样在一定期间(即0.2秒)将电源电路40控制为从电源电路40输出-3kV的电压。由此,产生火花放电。在此,产生火花放电而非电晕放电是由于与通常模式时相比,顶端部20a与基准电极30的最短距离变短。
通过该火花放电而除去附着于放电电极20的堆积物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由此,放电电极20的顶端再度露出。其结果是,在通常模式中能够电晕放电。
在电极恢复模式中,其后,控制部50如图2所示那样将电源电路40控制为从电源电路40输出-2kV的电压。由此,火花放电结束。
此外,控制部50也可以基于用户对于未图示的操作部的切换操作来进行通常模式和电极恢复模式的切换。
如以上那样,为了使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产生火花放电,与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产生电晕放电的情况相比,控制部50使放电电极20的顶端部20a与基准电极30之间的最短距离变短。由此,能够进行附着于放电电极20的堆积物的除去。另外,能够维持用于通常的离子风产生的电压控制而产生火花放电。
(第十三实施方式)
接着,利用图26对第十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相对于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改变了控制部50的处理内容。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的结构与第十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通常模式中,控制部50通过在规定的时刻间歇性地重复图24所示那样的方法而实现间歇性地重复(例如以1秒的间隔)电晕放电。
另外,控制部50与上述处理同时并行地执行图26所示的处理。在图5的处理中,首先在步骤S10,控制部50到判定出自身装置是否执行了电晕放电为止进行待机。然后,在自身装置执行了电晕放电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0。
在步骤S20,将紧前的(即最新的)电晕放电所进行的期间的长度与电晕放电的累积时间相加。电晕放电的累积时间是最后在恢复模式下进行火花放电之后进行电晕放电的累积时间。但是,在喷流产生装置的新使用开始后一次也没有进行电晕放电的情况下,电晕放电的累积时间是喷流产生装置的新使用开始后进行电晕放电的累积时间。此外,喷流产生装置的新使用开始时的累积时间的初期值为零。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4所示,进行一次电晕放电的期间固定为0.2秒。因此,在步骤S20,控制部50在电晕放电的累积时间上加上0.2秒。
接着在步骤S30,判定上述累积时间的当前值是否超过基准时间值。在未超过基准时间值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10。因此,到累积时间的当前值超过基准时间值为止,每有一次电晕放电,控制部50使累积时间增加该电晕放电的期间的量。
在步骤S30,在判定为上述累积时间的当前值超过基准时间值的情况下,控制部50进入步骤S40。在步骤S40,与第十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执行恢复模式。其结果是,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产生火花放电,从而除去附着于放电电极20的堆积物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由此,放电电极20的顶端再度露出。
接着,在步骤S50,使上述的累积时间复位。由此,累积时间归零。在步骤S50之后,返回步骤S10。
如此,当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产生电晕放电的累积时间超过基准时间值时,即,在基于该累积时间而确定的时刻,控制部使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产生火花放电。
如以说明的那样,放电电极20的堆积物在每次电晕放电时增加。因此,控制部50如上述那样工作,从而能够在适当的时刻自动地除去放电电极20的堆积物。
(第十四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27、图28对第十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相对于第十三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追加有电流计24。另外,相对于第十三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改变了控制部50的处理内容。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的结构与第十三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27所示,电流计24是对流经与电源电路40的负极端子连接的配线40a的电流的电流值进行检测,并将检测出的电流值输出到控制部50的电路。
以下,对喷流产生装置的工作进行说明。代替第十三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图26的处理,控制部50执行图28的处理。在图26与图28中附加有相同符号的步骤进行相同的处理。
当在步骤S10判定为自身装置执行了电晕放电时,控制部50进入步骤S20a。在进行电晕放电时,电流计24对流经配线40a的电流的电流值Ix进行检测并将检测出的电流值Ix输出到控制部50。控制部50存储从电流计24输出的电流值Ix。此外,流经配线40a的电流的电流值Ix与流经放电电极20及基准电极30的电流的电流值相同。
在步骤S20a,控制部50读出在紧前的(即最新的)电晕放电时电流计24所检测出的电流值Ix。在进行电晕放电时,电源电路40的输出电压如已说明的那样被维持于-3kV的一定电压。
在放电电极20未附着有堆积物的状态下,进行适当地电晕放电。但是,当放电电极20的堆积物增加时,虽然进行电晕放电,但流动到放电电极20、基准电极30的电流的电流值的绝对值变小。其结果是,离子风的风量降低。并且,当放电电极20的堆积物进一步增加时,则导致不能进行电晕放电。因此,在当电晕放电时由电流计24检测出的电流值Ix的绝对值与基准电流值相比降低的时刻,控制部50执行电极恢复模式。
具体而言,控制部50在接着步骤S20a之后的步骤S30a判定在电晕放电时由电流计24检测出的电流值Ix的绝对值与基准电流值相比是否降低。并且,在该电流值Ix的绝对值与基准电流值相比未降低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10。另外,在该电流值Ix的绝对值与基准电流值相比降低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40而执行恢复模式。
其结果是,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产生火花放电,从而除去附着于放电电极20的堆积物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由此,放电电极20的顶端再度露出。在步骤S40之后返回步骤S10。
如此,基于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产生电晕放电时,流经放电电极20的电流而确定的时刻,控制部50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产生火花放电。在固定电压下,流经放电电极20的电流的降低意味着附着于放电电极20的堆积物的增加。因此,控制部50如上述那样工作,从而能够在适当的时刻自动地除去放电电极20的堆积物。
(第十五实施方式)
接着,利用图29、图30对第十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相对于第十三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追加有电压计25。另外,相对于第十三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改变了控制部50的处理内容。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中的电源电路40与第一~第十四实施方式不同,在电晕放电时作为固定电流源而起作用。
如图29所示,电压计25是对被施加在配线40b和配线40a之间的电压值进行检测并将检测出的电压值输出到控制部50的电路,配线40b与电源电路40的正极端子连接,配线40a与电源电路40的负极端子连接。
以下,对喷流产生装置的工作进行说明。代替在第十三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图26的处理,控制部50执行图30的处理。在图26与图30中附加有相同的符号的步骤进行相同的处理。
当在步骤S10判定为自身装置执行电晕放电时,控制部50进入步骤S20b。在执行电晕放电时,电压计25对被施加于配线40a、40b间的电压值Vx进行检测并将检测出的电压值Vx输出到控制部50。控制部50存储从电压计25输出的电压值Vx。
在步骤S20b,控制部50读出在紧前的(即最新的)电晕放电时电压计25所检测出的电压值Vx。在进行电晕放电时,电源电路40的输出电压如已说明的那样被维持为用于实现流动有一定电流的电晕放电的电压。在放电电极20未附着有堆积物的状态下,通过施加上述的-3kV的电压而产生电晕放电。
但是,当放电电极20的堆积物增加时,用于实现一定电流的电晕放电所必要的电压的绝对值变大。并且,当放电电极20的堆积物进一步增加时,即使电源电路40的能力上的最大绝对值的电压施加于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也不产生电晕放电。因此,在当电晕放电时由电压计25检测出的电压值Vx的绝对值大于基准电压值的时刻,控制部50执行电极恢复模式。
具体而言,在接着步骤S20b之后的步骤S30b,控制部50判定在电晕放电时由电压计25检测出的电压值Vx的绝对值是否高于基准电压值。并且,在该电压值Vx的绝对值为基准电压值以下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10。另外,在该电压值Vx的绝对值为基准电压值以上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40而执行恢复模式。
其结果是,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产生火花放电,从而除去附着于放电电极20的堆积物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由此,放电电极20的顶端再度露出。在步骤S40之后返回步骤S10。
如此,基于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产生电晕放电时,施加到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的电压而确定的时刻,控制部50使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产生火花放电。在固定电流下,施加于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的电压的上升意味着附着于放电电极20的堆积物的增加。因此,控制部50如上述那样工作,从而能够在适当的时刻自动地除去放电电极20的堆积物。
(第十六实施方式)
接着,利用图31、图32对第十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相对于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将基准电极30置换为基准电极30a。另外,相对于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追加了追加电极30b及切换电路42。另外,相对于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的电极恢复模式时的工作不同。
如图31所示,基准电极30a是如下的形状:将无底中空圆筒形状的部件在包含该圆筒形状的中心轴的剖面切断为两个,基准电极30a是与这两个中的下侧的一方的部件相同的形状。换言之,基准电极30a是以沿着主体部11的内周面的下侧部分并以壳体10的中心轴为中心而描绘半圆的方式弯曲的板部件。该基准电极30a为导电性金属制成,且与配线40d连接。如此,基准电极30a关于放电电极20的中心轴而非轴对称地配置。
如图31所示,追加电极30b是如下的形状:将无底中空圆筒形状的部件在包含该圆筒形状的中心轴的剖面切断为两个,追加电极30b是与这两个中的上侧的一方的部件相同的形状。换言之,追加电极30b是以沿着主体部11的内周面的上侧部分并以壳体10的中心轴为中心而描绘半圆的方式弯曲的板部件。该追加电极30b为导电性金属制成,且与配线40e连接。
如此,基准电极30a与追加电极30b配置于彼此不同的位置并且彼此并不电导通。
切换电路42是将与电源电路40的正极端子及接地端子GND连接的配线40b的连接对象在配线40d与配线40e之间切换的电路。该切换电路42的工作由控制部50控制。
以下,对喷流产生装置的工作进行说明。在通常模式中,控制部50将切换电路42控制为配线40b与配线40d连接。因此,基准电极30a接地,追加电极30b不接地而变为浮动状态。在该情况下,与处于浮动状态的追加电极30b相比,处于接地的状态的基准电极30a与放电电极20的电位差的绝对值更大。因此,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a之间比放电电极20与追加电极30b之间更易产生电晕放电。
在通常模式中,与第十一实施方式相同,控制部50首先将电源电路40控制为从电源电路40输出-2kV的电压。此时,在放电电极20的周围不产生电晕放电。控制部50接着在一定期间(即0.2秒)将电源电路40控制为从电源电路40输出-3kV的电压。由此,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a之间产生电晕放电,且与第十一实施方式相同,产生离子风。
另外,在电极恢复模式中,如图32所示,控制部50控制切换电路42,从而在一定的规定周期T1切换配线40b与配线40d连接的状态和配线40b与配线40e连接的状态。
在配线40b与配线40d连接的状态下,基准电极30a接地,追加电极30b不接地而变为浮动状态。在该情况下,与处于浮动状态的追加电极30b相比,处于接地的状态的基准电极30a与放电电极20的电位差的绝对值更大。因此,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a之间比放电电极20与追加电极30b之间更易产生火花放电。
另外,在配线40b与配线40e连接的状态下,追加电极30b接地,基准电极30a不接地而变为浮动状态。在该情况下,与处于浮动状态的基准电极30a相比,处于接地的状态的追加电极30b与放电电极20的电位差的绝对值更大。因此,放电电极20与追加电极30b之间比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a之间更易产生火花放电。
另外,在电极恢复模式中,如图32所示,控制部50在期间T2期间将电源电路40的输出电压维持于-2kV,其后,在0.2秒的期间T3的期间维持于-5kV。其结果是,在电源电路40的输出电压成为-5kV的时间点产生火花放电。
由此,在某一期间T3中,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a之间产生火花放电,在下一期间T3中,在放电电极20与追加电极30b之间产生火花放电。并且,在接着下一次的期间T3中,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a之间产生火花放电,在更下一次的期间T3中,在放电电极20与追加电极30b之间产生火花放电。即,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a之间的火花放电和放电电极20与追加电极30b之间的火花放电交替产生。
如上所述,基准电极30a的位置与追加电极30b的位置不同。因此,在使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a之间产生火花放电时和在使放电电极20与追加电极30b之间产生火花放电时,放电路径不同。其结果是,在使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a之间产生火花放电时和在使放电电极20与追加电极30b之间产生火花放电时,在放电电极20上除去堆积物的位置不同。
其结果是如下的可能性降低:附着于放电电极20的堆积物中,仅有附着于特定的部分的堆积物被集中地除去而附着于除此以外的部分的堆积物未被除去。即,能够降低放电电极20上堆积物的除去位置的偏差。
如以上那样,控制部50在某一期间使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a之间产生火花放电,并在与该某一期间不同的期间使在放电电极20与追加电极30b之间产生火花放电。为此控制部50将接地的电极在基准电极30a与追加电极30b之间交替切换。由此,能够降低在放电电极20上堆积物的除去位置的偏差。
(第十七实施方式)
接着,利用图33、图34对第十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相对于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将致动器23置换为致动器26,将输出轴23x置换为输出轴26x,将基准电极30置换为基准电极30a。另外,控制部50的控制内容与第十二实施方式不同。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的结构与第十二实施方式相同。
图33是将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在包含壳体10的中心轴且包含致动器26、输出轴26x的剖面处切开的剖视图。但是,对于致动器26,简略化地记载。
致动器26是由控制部50控制而工作的电动致动器。致动器26在工作时使输出轴26x以放电电极20及壳体10的中心轴为中心而沿箭头W所示的方向旋转。致动器26也可以是例如电动机。
输出轴26x的一端与放电电极20的圆筒形状部的底面中的远离顶端部20a的一方的底面连接。输出轴26x的另一端与致动器26连接。因此,当输出轴26x以放电电极20及壳体10的中心轴为中心而沿箭头W所示的方向旋转时,放电电极20也与输出轴26x同样地旋转。此时,放电电极20相对于支承部13滑动。
如图33、图34所示,基准电极30a是如下的形状:将无底中空圆筒形状的部件在包含该圆筒形状的中心轴的剖面切断为两个,基准电极30a是与这两个中的下侧一方的部件相同的形状。换言之,基准电极30a是以沿着主体部11的内周面并以壳体10的中心轴为中心而描绘半圆的方式弯曲的板部件。该基准电极30a为导电性金属制成,且与电源电路40的正极端子及接地端子GND连接。如图33、图34所示,在壳体10的内部,基准电极30a覆盖主体部11的内周面的下半侧部分,不覆盖主体部11的内周面的的上半侧部分。如此,基准电极30a关于放电电极20的中心轴而非轴对称地配置。
以下,对于上述那样结构的喷流产生装置的工作进行说明。控制部50在通常模式和电极恢复模式这两个模式下工作。在通常模式中,控制部50不使致动器26工作,而如图24所示,与第十一实施方式相同,首先将电源电路40控制为从电源电路40输出-2kV的电压。此时,在放电电极20的周围不产生电晕放电。接着,控制部50在一定期间(即0.2秒)将电源电路40控制为从电源电路40输出-3kV的电压。由此,产生电晕放电,且与第十一实施方式相同,产生离子风。
另外,在电极恢复模式中,控制部50通过控制致动器26而使输出轴26x及放电电极20以放电电极20及壳体10的中心轴为中心沿箭头W所示的方向旋转。
并且,在电极恢复模式中,控制部50一边如上述那样使放电电极20旋转一边使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a之间的火花放电间歇性地产生。具体而言,控制部50重复进行如下处理:将电源电路40控制为从电源电路40输出-2kV的电压,其后,将电源电路40控制为从电源电路40输出-5kV的电压。
由此,特定次的火花放电时的基准电极30a相对于放电电极20的相对位置与下一次的火花放电时的基准电极30a相对于放电电极20的相对位置产生变化。具体而言,在该特定次的火花放电时的放电电极20的姿态与下一次的火花放电时的放电电极20的姿态下,以放电电极20的中心轴为中心的旋转角的偏移为360°的倍数以外的角度(例如30°)。
由此,放电电极20的顶端部20a以外的表面中的变得与基准电极30a最近而产生火花放电的地方在该特定次的火花放电时和下一次的火花放电时不同。因此,在放电电极20上堆积物被除去的位置在该特定次的火花放电时和下一次的火花放电时不同。
其结果是如下的可能性降低:附着于放电电极20的堆积物中,仅有附着于特定的部分的堆积物被偏差地除去而附着于除此以外的部分的堆积物未被除去。即,能够降低放电电极20上堆积物的除去位置的偏差。
如以上那样,控制部50一边改变基准电极30a相对于放电电极20的相对位置,一边使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a之间产生火花放电。由此,能够降低在放电电极20上堆积物的除去位置的偏差。
(第十八实施方式)
接着,利用图35对第十八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相对于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追加有供给装置27。另外,相对于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本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的控制部50的控制内容不同。
供给装置27是将水蒸气及雾状态的水28吹出到壳体10内的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的装置。供给装置27由控制部50控制。与处于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的空气相比,水蒸气及雾状态的水28的电阻率低。因此,供给装置27将水蒸气及雾状态的水28供给到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从而降低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的空间的电阻。
以下,对于上述那样结构的喷流产生装置的工作进行说明。控制部50在通常模式和电极恢复模式这两个模式下工作。在通常模式中,控制部50不使供给装置27工作。因此,在通常模式中,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的空间未供给有水蒸气及雾状态的水。
此外,如图24所示,在通常模式中,与第十一实施方式相同,控制部50首先将电源电路40控制为从电源电路40输出-2kV的电压。此时,在放电电极20的周围不产生电晕放电。控制部50接着在一定期间(即0.2秒)将电源电路40控制为从电源电路40输出-3kV的电压。由此,产生电晕放电,且与第十一实施方式相同,产生离子风。
另外,在电极恢复模式中,控制部50使供给装置27工作。因此,在电极恢复模式中,在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的空间供给有水蒸气及雾状态的水28。由此,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的空间的电阻降低。
此外,在电极恢复模式中,与通常模式相同,控制部50首先将电源电路40控制为从电源电路40输出-2kV的电压。此时,在放电电极20的周围既不产生电晕放电也不产生火花放电。控制部50接着在一定期间(即0.2秒)将电源电路40控制为从电源电路40输出-3kV的电压。由此,在夹着电阻降低了的空间的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产生火花放电。通过该火花放电而除去附着于放电电极20的堆积物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由此,放电电极20的顶端再度露出。其结果是,在通常模式中能够电晕放电。
在电极恢复模式中,其后,控制部50将电源电路40控制为从电源电路40输出-2kV的电压。由此,火花放电结束。
此外,控制部50也可以基于用户对于未图示的操作部的切换操作来进行通常模式和电极恢复模式的切换。
如以上那样,为了使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产生火花放电,供给装置27将降低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的电阻的物质(即水蒸气及雾)供给到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由此,能够维持用于通常的离子风产生的电压控制而产生火花放电。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低于基准电极30的电压施加于放电电极20而使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产生电晕放电。但是,也可以将高于基准电极30的电压施加到放电电极20而使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产生电晕放电。
(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展示了具有针状的顶端部20a的一个放电电极20和呈中空圆筒形状的一个基准电极30的结构。但是,如图12、图13所示,喷流产生装置也可以具备:具有针状的顶端部20a的多个放电电极20和彼此平行地配置的多个基准电极30。具体而言,也可以是,多个放电电极20配置为阵列状,并且与各放电电极20相对的基准电极30配置为平行线状。如此,喷流产生装置具备多个放电电极20和多个基准电极30,从而能够使离子风的风量增加并使喷流的强度更强。此外,图13所示的结构与图12所示的结构相比较,不同点在于基准电极30相对于壳体10的轴向旋转90度。
(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展示了具有针状的顶端部20a的一个放电电极20和呈中空圆筒形状的一个基准电极30的结构。但是,如图14所示,喷流产生装置也可以具备:具有针状的顶端部20a的多个放电电极20和网格状的基准电极30。具体而言,也可以是,多个放电电极20配置成阵列状,并且与各放电电极20相对的基准电极30配置成平行线状。如此,喷流产生装置具备多个放电电极20和网格状的基准电极30,从而能够使离子风的风量增加并使喷流的强度更强。
(4)相对于上述各实施方式所展示的结构,此外,也可以在壳体10的开口部13a或者壳体10的内部等具备对放出芳香油等的芳香成分的板进行储存的芳香单元。如此,通过在芳香单元对放出芳香成分的板进行储存,从而能够从喷射喷嘴12放出芳香成分。
(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展示了为了提高舒适性而以朝向车辆的乘员的脸部喷射喷流的方式将本喷流产生装置安装于车辆的仪表等的例子。但是,喷流产生装置也可以构成为为了空气调节而朝向车辆的乘员的脸部等喷射冷风或者暖风。在该情况下,例如能够构成为将由空气调节装置生成的冷风或者暖风从形成于壳体10的开口部13a取入到壳体10内。
(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展示了以朝向车辆的乘员的脸部喷射喷流的方式将本喷流产生装置安装于车辆的仪表等的例子。但是,喷流产生装置也可以构成为朝向车辆的乘员的脸部等喷射湿度较高的空气。在该情况下,例如能够构成为将由加湿器生成的湿度较高的空气从形成于壳体10的开口部13a取入到壳体10内。
(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展示了以朝向车辆的乘员的脸部喷射喷流的方式将本喷流产生装置安装于车辆的仪表等的例子。但是,例如也可以相对于车辆的各座位的乘员分别设置本喷流产生装置,以对车辆的各乘员分别产生喷流。
(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展示了以朝向车辆的乘员的脸部喷射喷流的方式将本喷流产生装置安装于车辆的仪表等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将本喷流产生装置安装于车辆的车顶、方向盘、头枕等。另外,也可以具备容易安装于车辆的仪表、车辆的车顶、方向盘、头枕等的安装部。
(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展示了以朝向车辆的乘员的脸部喷射喷流的方式将本喷流产生装置安装于车辆的仪表等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将本喷流产生装置用作提神、气帘。
(1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展示了将时刻调整部60与喷流产生装置1a~1c的各控制部50分别构成的例子。但是,也可以用一台计算机构成时刻调整部60与喷流产生装置1a~1c的各控制部50。
(11)在上述第二、第三实施方式中,使电源电路40的输出电压的切换时刻与电源电路41的输出电压的切换时刻同步。但是,并不一定要同步,例如,也可以使电源电路41的输出电压的切换时刻稍迟于电源电路40的输出电压的切换时刻。
具体而言,在第二、第三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的喷流产生装置中,控制部50在图36所示的时刻控制电源电路40、41。更具体而言,控制部50将电源电路40控制为从电源电路40输出-2kV的电压。由此,放电电极20的电位成为-2kV,基准电极30的电位成为0V。如此,即使电源电路40的输出电压成为-2kV也不在放电电极20的周围产生电晕放电。与此同时,控制部50控制电源电路41以使电源电路41的输出电压成为0V。由此,控制电极31及基准电极30的电位分别成为0V。
其后,控制部50在一定期间将电源电路40控制为从电源电路40输出-3kV的电压,并且在相同的一定期间,控制电源电路41以使电源电路41的输出电压成为0V。该一定期间为例如0.2秒。由此,控制电极31及基准电极30的电位分别维持于0V。因此,在该一定期间,在与没有控制电极31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下产生离子风。
其后,控制部50将电源电路40控制为从电源电路40输出-2kV的电压。与此同时,控制部50以将电源电路41的输出电压维持于0V的方式控制电源电路41。由此,放电电极20的电位切换到-2kV,控制电极31及基准电极30的电位分别维持于0V。此时,放电电极20的附近的电场变小,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之间的电晕放电结束。但是,由于结束前的电晕放电的效果,在从放电电极20到基准电极30之间及从基准电极30到控制电极31之间残留有离子风。
lei其后马上,控制部50在一定期间将电源电路40控制为从电源电路40继续输出-2kV的电压,并且在相同的一定期间,将电源电路41控制为从电源电路41输出3kV的电压。该一定期间为例如0.2秒。由此,放电电极20的电位成为-2kV,基准电极30的电位成为0V,控制电极31的电位成为3kV。其结果是,使基准电极30与控制电极31之间产生电场。因此,在该一定期间,在电晕放电结束之前产生且在基准电极30与控制电极31之间移动的负的离子在向控制电极31侧移动的过程中被加速,从而产生更大的离子风。
如此控制部50在将电源电路40的电源电路40的输出电压从第二电压(例如3kV)切换到第一电压(例如2kV)之后,以使由电晕放电产生的离子朝向喷射喷嘴12加速的方式控制电源电路41的输出电压。
(12)在上述第二~第三实施方式中,喷流产生装置具备一段控制电极31,但也可以具备两段以上的控制电极31。
(1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喷流产生装置具有喷射喷嘴12来作为喷出口,但也可以代替喷射喷嘴12而具有单纯的开口(即小孔)。
(14)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壳体10收容有放电电极20及基准电极30。但是,壳体10至少收容基准电极30即可。另外,在上述第二、第三实施方式中,壳体10收容有放电电极20、基准电极30及控制电极31,但壳体10至少收容控制电极31即可。
(15)在上述第五~第十实施方式中,喷流产生装置不使基准电极30的位置变化而使放电电极20的位置变化,从而使顶端部20a与基准电极30的最短距离变化。但是,反之,喷流产生装置也可以不使放电电极20的位置变化而使基准电极30的位置变化,从而使顶端部20a与基准电极30的最短距离变化。
(1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状态响应部件15、17、18、19、22是包含根据周围的气体的湿度变化而变形的湿敏材料的感湿伸缩部件。但是,状态响应部件15、17、18、19、22不限于此。
例如,状态响应部件15、17、18、19、22也可以是根据周围的气体的温度变化而变形的材料(例如双金属)。即使电极间距离、施加于电极间的电压相同,在电极的周围的气体的温度高的情况下,由于容易绝缘击穿而容易产生火花放电。因此,在该情况下,状态响应部件15、17、18、19、22根据处于喷流产生装置的周围的气体温度的上升而变形,从而使顶端部20a与基准电极30的最短距离变长。另外,状态响应部件15、17、18、19、22根据处于喷流产生装置的周围的气体温度的降低而变形,从而使顶端部20a与基准电极30的最短距离变短。
另外,例如,状态响应部件15、17、18、19、22也可以是根据周围的气体的压力变化而变形的材料。另外,例如,状态响应部件15、17、18、19、22也可以是根据周围的气体的组成(例如氧气浓度)而变形的材料。
(17)对于上述第五~第十八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也可以应用第二~第四实施方式的技术。
(18)对于上述第十一~第十八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也可以应用第五~第十实施方式的技。此外,在第五~第十实施方式中,发明了抑制火花放电的产生的技术。另一方面,在第十一~第十八实施方式中,发明了以除去堆积物为目的而积极地引起火花放电的技术。这两种技术并不矛盾,能够并存。这是由于,即使积极地引起火花放电,在想要产生电晕放电时产生火花放电也是缺陷。因此,优选在想要产生电晕放电时抑制火花放电的产生,在想要除去堆积物时积极地引起火花放电。
(19)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通过使施加于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的电压变高而产生火花放电。另外,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通过缩小放电电极20的顶端部20a与基准电极30之间的最短距离而产生火花放电。另外,第十八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通过将减小电阻的物质供给到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而产生火花放电。用于产生火花放电的这三种技术能够任意地组合。
(20)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实施方式展示了确定进行电晕放电的时刻的各种技术。这些各种技术也能够应用于第十二、第十六、第十七实施方式的喷流产生装置。
(21)在上述第一~第十八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圆管形状的放电电极20、基准电极30、控制电极31分别变为平板形状的电极。
(22)在第十七实施方式中,喷流产生装置在火花放电时也可以不使放电电极20旋转而使基准电极30a以壳体10的中心轴为中心旋转。即使如此,在火花放电中,也能够改变放电电极20相对于基准电极30a的相对位置。因此,能够降低在放电电极20上堆积物的除去位置的偏差。
(23)在第十七实施方式中,喷流产生装置在火花放电时也可以不使放电电极20旋转而使放电电极20沿着放电电极20的中心轴移动。或者,喷流产生装置在火花放电时也可以使放电电极20沿着与放电电极20的中心轴交差的方向移动。即使如此,在火花放电中,也能够改变放电电极20相对于基准电极30a的相对位置。因此,能够降低在放电电极20上堆积物的除去位置的偏差。
(24)在第十八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水蒸气及雾作为减少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的电阻的物质。但是,减少放电电极20与基准电极30之间的电阻的物质也可以是其他物质(例如气体)。
(25)上述的空气的湿度为相对湿度。另外,上述的气体的湿度是随该气体所含的水蒸气的量上升而上升的量。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适当的变更。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并不是彼此无关的,除了明确表示不能进行组合的情况,能够进行适当地组合。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的数值的情况下,除了特别明确表示为必须的或原理上明显被限定为特定的数的情况等,并不限定于该特定的数。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构成要素等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明确表示的情况及原理上被限定为特定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其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不被限定。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源电路40与第一电源电路对应,电源电路41与第二电源电路对应。

Claims (18)

1.一种喷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放电电极(20);
基准电极(30、30a),该基准电极与所述放电电极分离地配置;
电源电路(40),该电源电路产生对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的电位差进行控制的输出电压;
控制部(50),该控制部将所述电源电路的输出电压在第一电压与第二电压之间切换,所述第一电压是在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之间不诱发电晕放电的电压,所述第二电压是在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之间诱发电晕放电的电压;以及
壳体(10),该壳体至少收容所述基准电极并且具有喷射离子风的喷出口(12),该离子风由所述电晕放电产生的离子所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电源电路作为第一电源电路时,
该喷流产生装置还具备控制电极(31)和第二电源电路(41),该控制电极在所述壳体内配置于所述基准电极与所述喷出口之间,该第二电源电路输出施加于所述基准电极与所述控制电极之间的电压,
所述控制部在将所述第一电源电路的输出电压从所述第一电压切换到所述第二电压并维持于所述第二电压的期间中,或者在将所述第一电源电路的输出电压从所述第二电压切换到所述第一电压之后,以使由所述电晕放电产生的离子朝向所述喷出口加速的方式控制所述第二电源电路的输出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以使由所述电晕放电产生的离子朝向所述喷出口加速的方式控制所述第二电源电路的输出电压之前,以使存在于所述基准电极与所述控制电极之间的离子向所述基准电极侧移动的方式控制所述第二电源电路的输出电压。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喷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在与所述喷出口不同的位置具有开口部(13a),该开口部将该壳体的外部的空气取入到该壳体内。
5.一种喷流产生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喷流产生装置,
还具备:合流部(14),该合流部使从各喷流产生装置的所述喷出口喷射的所述喷流合流;以及
多个诱导路(12a~12c),该多个诱导路将从各所述喷流产生装置的所述喷出口喷射的所述喷流向所述合流部引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流产生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备时刻调整部(60),该时刻调整部基于所述多个诱导路的长度而对多个所述喷流产生装置的所述第一电源电路的输出电压的切换时刻进行调整,以使从各所述喷流产生装置的所述喷出口喷射的所述喷流到达所述合流部的时刻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喷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状态响应部件(15、16、17、18、19、22),该状态响应部件的形状根据处于该喷流产生系统的周围的气体的状态变化而变化,
所述状态响应部件通过形状变化而使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之间的距离变化。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喷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处于该喷流产生系统的周围的气体的湿度高时,所述状态响应部件使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之间的距离变大。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喷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弹性部件(17x、18x、19x、22x),
所述状态响应部件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根据所述气体的状态变化而变化,
所述弹性部件对所述状态响应部件向所述状态响应部件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增大的方向施力。
10.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喷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电电极通过所述状态响应部件的形状变化而以位于远离所述放电电极的顶端部(20a)的位置的轴为中心旋转。
11.根据权利要求1~4及7~10中任一项所述的喷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将所述电源电路的输出电压切换为第三电压,以在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之间产生火花放电,
所述第三电压的绝对值大于所述第二电压的绝对值。
12.根据权利要求1~4及7~11中任一项所述的喷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之间的距离相比于在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之间产生电晕放电的情况下的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之间的距离变短,以在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之间产生火花放电。
13.根据权利要求1~4及7~12中任一项所述的喷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基于在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之间产生电晕放电的累积时间而确定的时刻,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之间产生火花放电。
14.根据权利要求1~4及7~13中任一项所述的喷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基于在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之间产生电晕放电时流经所述放电电极的电流而确定的时刻,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之间产生火花放电。
15.根据权利要求1~4及7~14中任一项所述的喷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基于在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之间产生电晕放电时施加于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之间的电压而确定的时刻,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之间产生火花放电。
16.根据权利要求1~4及7~15中任一项所述的喷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追加电极(30b),该追加电极配置在与所述基准电极不同的位置并且不与所述基准电极导通,
所述控制部在某一期间使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之间产生火花放电,并在与所述某一期间不同的期间,使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追加电极之间产生火花放电。
17.根据权利要求1~4及7~16中任一项所述的喷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一边改变所述基准电极相对于所述放电电极的相对位置,一边使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之间产生火花放电。
18.根据权利要求1~4及7~17中任一项所述的喷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供给装置(27),该供给装置将使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之间的电阻降低的物质供给到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之间,以在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基准电极之间产生火花放电。
CN201680048213.9A 2015-08-19 2016-08-11 喷流产生装置及喷流产生系统 Active CN1079234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62068 2015-08-19
JP2015-162068 2015-08-19
PCT/JP2016/073690 WO2017030078A1 (ja) 2015-08-19 2016-08-11 噴流発生装置および噴流発生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23414A true CN107923414A (zh) 2018-04-17
CN107923414B CN107923414B (zh) 2019-05-03

Family

ID=580517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48213.9A Active CN107923414B (zh) 2015-08-19 2016-08-11 喷流产生装置及喷流产生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211036B2 (zh)
JP (1) JP6531828B2 (zh)
CN (1) CN107923414B (zh)
DE (1) DE112016003757B4 (zh)
WO (1) WO2017030078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81816A (zh) * 2018-09-11 2019-01-29 嘉兴学院 一种组合式无机械离子风气泵
CN111765149A (zh) * 2020-06-01 2020-10-13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电场作用的轴向扰动的涡环发生器
CN114109873A (zh) * 2021-11-22 2022-03-01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风阻回弹机构的涡环产生装置
CN114561903A (zh) * 2022-02-28 2022-05-31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大尺寸空间电晕放电的公路除雾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29962A1 (ja) * 2015-08-19 2017-02-23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イオン風送出装置
JP2018176983A (ja) * 2017-04-12 2018-11-15 株式会社Soken 噴流発生装置
JP2018195384A (ja) * 2017-05-12 2018-12-06 株式会社Soken 渦輪送出装置
WO2018212077A1 (ja) * 2017-05-15 2018-11-2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イオン発生装置
JP6766834B2 (ja) * 2017-05-15 2020-10-14 株式会社Soken イオン発生装置
JP6915499B2 (ja) * 2017-10-24 2021-08-04 株式会社Soken 噴流発生装置
JP2019139965A (ja) * 2018-02-09 2019-08-22 株式会社Soken 気流搬送装置
JP2019145307A (ja) * 2018-02-20 2019-08-29 株式会社Soken 渦輪送出装置
US10938188B2 (en) * 2018-04-02 2021-03-02 Igistec Co., Ltd. Ion wind generating device
DE102018116261B3 (de) 2018-07-05 2019-08-22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Ladedose eines Elektrofahrzeugs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54553A (en) * 1959-08-11 1962-09-18 Cottrell Res Inc Electrostatic blower apparatus
JP2004335134A (ja) * 2003-04-30 2004-11-25 Nippon Pachinko Buhin Kk イオン発生装置
US20130214054A1 (en) * 2012-02-09 2013-08-22 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 Generat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vortex rings entrained with charged particles
CN103608587A (zh) * 2011-06-20 2014-02-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流体运送装置
JP2014057660A (ja) * 2012-09-14 2014-04-03 Daikin Ind Ltd 空気清浄機
CN104769367A (zh) * 2012-07-24 2015-07-08 赤木富士雄 流体搬运装置以及流体搬运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38869B2 (zh) 1972-06-13 1975-12-12
JPS5075104U (zh) * 1973-11-13 1975-07-01
US4210847A (en) * 1978-12-28 1980-07-01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Electric wind generator
US6664741B1 (en) 2002-06-21 2003-12-16 Igor A. Krichtafovitch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electrostatic fluid acceleration control of a fluid flow
US7122070B1 (en) 2002-06-21 2006-10-17 Kronos Advanced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electrostatic fluid acceleration control of a fluid flow
US6963479B2 (en) 2002-06-21 2005-11-08 Kronos Advanced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electrostatic fluid acceleration control of a fluid flow
US6919698B2 (en) 2003-01-28 2005-07-19 Kronos Advanced Technologies, Inc. Electrostatic fluid accelerator for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a fluid flow
US6727657B2 (en) 2002-07-03 2004-04-27 Kronos Advanced Technologies, Inc. Electrostatic fluid accelerator for and a method of controlling fluid flow
CN102078842B (zh) 2002-06-21 2013-06-05 德塞拉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流体流动的静电流体加速器和方法
US6937455B2 (en) 2002-07-03 2005-08-30 Kronos Advanced Technologies, Inc. Spark management method and device
US7053565B2 (en) 2002-07-03 2006-05-30 Kronos Advanced Technologies, Inc. Electrostatic fluid accelerator for and a method of controlling fluid flow
JP4138385B2 (ja) * 2002-07-19 2008-08-27 九州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イオン発生器具
JP2007293066A (ja) 2006-04-26 2007-11-08 Trinc:Kk 複写機用帯電器
US7911146B2 (en) * 2006-05-31 2011-03-22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High-velocity, multistage, nozzled, ion driven wind generator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of the same adaptable to mesoscale realization
JP2008188189A (ja) * 2007-02-05 2008-08-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渦輪空気搬送機
JP2008202462A (ja) 2007-02-19 2008-09-04 Sharp Corp 送風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換気装置と空気調和機
JP4921249B2 (ja) * 2007-05-29 2012-04-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JP5038869B2 (ja) 2007-11-30 2012-10-03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渦発射装置
JP5015910B2 (ja) * 2008-03-28 2012-09-05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点火装置
US9380689B2 (en) * 2008-06-18 2016-06-28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Silicon based charge neutralization systems
JP2015162068A (ja) 2014-02-27 2015-09-0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運転支援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54553A (en) * 1959-08-11 1962-09-18 Cottrell Res Inc Electrostatic blower apparatus
JP2004335134A (ja) * 2003-04-30 2004-11-25 Nippon Pachinko Buhin Kk イオン発生装置
CN103608587A (zh) * 2011-06-20 2014-02-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流体运送装置
US20130214054A1 (en) * 2012-02-09 2013-08-22 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 Generat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vortex rings entrained with charged particles
CN104769367A (zh) * 2012-07-24 2015-07-08 赤木富士雄 流体搬运装置以及流体搬运方法
JP2014057660A (ja) * 2012-09-14 2014-04-03 Daikin Ind Ltd 空気清浄機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81816A (zh) * 2018-09-11 2019-01-29 嘉兴学院 一种组合式无机械离子风气泵
CN111765149A (zh) * 2020-06-01 2020-10-13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电场作用的轴向扰动的涡环发生器
CN114109873A (zh) * 2021-11-22 2022-03-01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风阻回弹机构的涡环产生装置
CN114561903A (zh) * 2022-02-28 2022-05-31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大尺寸空间电晕放电的公路除雾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6003757T5 (de) 2018-05-17
US10211036B2 (en) 2019-02-19
JP6531828B2 (ja) 2019-06-19
DE112016003757B4 (de) 2022-03-03
CN107923414B (zh) 2019-05-03
WO2017030078A1 (ja) 2017-02-23
US20180204710A1 (en) 2018-07-19
JPWO2017030078A1 (ja) 2018-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23414B (zh) 喷流产生装置及喷流产生系统
EP3253235B1 (en) An electronic device for generating aerosol, and a method of generating aerosol
JP4631821B2 (ja) ヘアードライヤー
US20170238613A1 (en) Electronic smoking device and atomizer
CN104620451B (zh) 离子发生装置和电器设备
JP4396580B2 (ja) 静電霧化装置
CN206254773U (zh) 一种车顶隔热板
CN104013109A (zh) 一种不燃烧香烟
JP6845278B2 (ja) 空気清浄機および空気清浄機の製造方法
CN109291124A (zh) 一种基于粉尘吸收原理的电路板切割设备
JP6380680B2 (ja) イオン風送出装置
JPH10199653A (ja) 負イオンによる起風装置
EP3955756B1 (en) Aerosol-generat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an inductive sensor
JP6870446B2 (ja) 噴流発生装置
JP2019139965A (ja) 気流搬送装置
CN103170222A (zh) 除湿与脱附装置及系统
CN107156914A (zh) 玻璃发热体、雾化器、电子烟及玻璃发热体的制备方法
JP5201754B1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
JP2018176983A (ja) 噴流発生装置
CN207595243U (zh) 无人机及其无人机起落架电动机构
JP2019145307A (ja) 渦輪送出装置
CN106158013A (zh) 电阻式存储器及其存储单元的数据写入方法
CN106901405B (zh) 电子烟
JP2007143678A (ja) マイナスイオン供給装置およびマイナスイオン供給方法
CN114532307A (zh) 一种鱼竿防触电绝缘护套辅助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