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76202A - 液体收纳体、液体填充方法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收纳体、液体填充方法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776202A CN107776202A CN201710702583.6A CN201710702583A CN107776202A CN 107776202 A CN107776202 A CN 107776202A CN 201710702583 A CN201710702583 A CN 201710702583A CN 107776202 A CN107776202 A CN 10777620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 liquid accommodating
- intermediate storage
- room
- supply chan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57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2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5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6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8000012432 intermediate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8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0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5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6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3329 compou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10000004907 glan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837 de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Phosphorus Chemical compound [P]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52 re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237 body shap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21 depo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28 ele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01 inhibi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99 meniscu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86 pu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KRHYYFGTRYWZRS-UHFFFAOYSA-M Fluoride anion Chemical compound [F-] KRHYYFGTRYWZRS-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1
- PEDCQBHIVMGVHV-UHFFFAOYSA-N Glycerine Chemical compound OCC(O)CO PEDCQBHIVMGVH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45 absorb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50 absorb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124 body flui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839 body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34 disappearanc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99 edible fruit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06 elast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69 flow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10 flushing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88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41 inkjet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5 nonwoven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864 performance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47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44 regulatory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38 satur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332 silic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FVBUAEGBCNSCDD-UHFFFAOYSA-N silicide(4-) Chemical compound [Si-4] FVBUAEGBCNSCD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96—Ink pumps, ink valv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016—Structure of bubble jet print heads
- B41J2/14032—Structure of the pressure chamber
- B41J2/14048—Movable member in the chamb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05—Caps, spittoons or covers for cleaning or preventing drying out
- B41J2/16508—Caps, spittoons or covers for cleaning or preventing drying out connected with the printer fram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6—Means for regulating the pressure in the cartridg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3—Ink filt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9—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for removing air bubb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41J2002/17516—Inner structure comprising a collapsible ink holder, e.g. a flexible ba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 B41J2002/17569—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based on the amount printed or to be printed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使利用目视确认部而实施的液面的目视确认性得到提高的液体收纳体、液体填充方法以及液体喷射装置。液体收纳体(30)具备:液体收纳室(55),其能够收纳油墨;注入口(64),其能够向液体收纳室注入油墨;目视确认部(68),其以能够对被收纳于液体收纳室内的油墨的液面(KS)进行目视确认的方式而被设置于形成液体收纳室的侧壁上;隔壁(56),其将液体收纳室在与重力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隔成,从注入口注入油墨的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和包含目视确认部的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55B);以及液体连通部(57),其被设置于隔壁与形成液体收纳室的底壁(60)之间,并使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和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连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收纳体以及具备该液体收纳体的液体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
存在有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将被收纳于液体收纳体内的液体经由管等而供给到从喷嘴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部,所供给的液体从液体喷射部被喷射至作为介质的一个示例的纸张等上,从而在纸张上印刷图像等。在这样的液体喷射装置所具备的液体收纳体中,有一种液体收纳体具有如下的结构,即,在由于向液体喷射部的供给而使所收纳的液体的收纳量减少了的情况下,能够从被设置于该液体收纳体上的注入口向液体收纳体注入(补充)液体。
然而,在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液体收纳体中,在从注入口注入液体时,有时会随着液体的下落而在被注入的液体中产生泡沫(气泡),且所产生的泡沫从注入口溢出。因此,一直以来,存在一种在液体收纳体(液体收纳容器)中降低注入液体时所产生的泡沫从注入口(液体注入口)溢出的可能性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
另外,在使用者初次使用这样的液体喷射装置时,液体供给流道处于未填充任何物质(填充有气体)的状态。因此,液体喷射装置实施向未填充任何物质的液体供给流道填充液体的液体填充动作(初始填充动作)。例如,通过在液体喷射部中对被盖密封的喷嘴的周围的空间内部进行减压,而使来自液体收纳体的液体与液体供给流道内的空气一起从喷嘴被抽吸,从而实施向液体供给流道填充液体的填充动作(例如专利文献2)。
但是,专利文献1的液体收纳体在液体收纳体内,在与注入口相比靠成为反重力方向侧的上方处设置空间部,使所产生的泡沫滞留在该空间部。因此,能够降低所产生的泡沫从注入口溢出的可能性,但是,不会降低所产生的泡沫存在于液体收纳体内的注入口的下方位置的可能性。其结果为,存在如下问题,即,在被设置于注入口附近的、表示成为所注入(补充)的液体的收纳量的上限的液面位置的上限显示部(上限线)处,所注入的液体的液面的目视确认性会由于所存在的泡沫而恶化。
并且,这样的问题在如下的液体收纳体中基本是会共同地产生的问题,其中,所述液体收纳体具备:能够收纳液体的液体收纳室;能够向液体收纳室注入液体的注入口;以及以能够对被收纳于液体收纳室内的液体的液面进行目视确认的方式而设置的目视确认部。
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液体喷射装置中,存在如下的问题,即,在填充动作中必须将存在于液体供给流道(特别是供给管)内的空气以与液体混合存在的状态而从与液体收纳体连接的连接端部经由压力调节机构以及液体喷射部向外部排出,因此,空气易残留于填充动作后的液体供给流道内。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2035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371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鉴于上述的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注入液体的液体收纳体以及具备该液体收纳体的液体喷射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向对液体收纳体和液体喷射部进行连接的液体供给流道填充液体的液体填充方法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以下,对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手段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液体收纳体具备:液体收纳室,其能够收纳液体;注入口,其能够向所述液体收纳室注入所述液体;目视确认部,其以能够对被收纳于所述液体收纳室内的所述液体的液面进行目视确认的方式而被设置于形成所述液体收纳室的侧壁上;隔壁,其将所述液体收纳室在与重力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隔成,从所述注入口注入所述液体的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和包含所述目视确认部的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以及液体连通部,其被设置于所述隔壁与形成所述液体收纳室的底壁之间,并使所述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和所述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连通。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对在液体注入时所产生的泡沫从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向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流入的情况进行抑制,因此,利用目视确认部所实施的液面的目视确认性得以提高。
在上述液体收纳体中,优选为,在所述液体收纳室的所述侧壁上,至少对所述目视确认部的成为所述液体收纳室侧的内壁实施防液处理。
根据该结构,目视确认部中的液面的目视确认性得以提高。
在上述液体收纳体中,优选为,具备使所述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以及所述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中的至少所述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部。
根据该结构,利用目视确认部目视确认的液面的位置成为与收纳量相对应的位置,因此,适于作为能够通过注入而收纳液体的液体收纳体。
在上述液体收纳体中,优选为,所述液体连通部位于,与所述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的所述底壁中的从所述注入口注入的所述液体下落的下落区域相比靠重力方向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对在被注入到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中的液体下落至下落区域时所产生的泡沫从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向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流入的情况进行抑制,因此,利用目视确认部所实施的液面的目视确认性得以提高。
在上述液体收纳体中,优选为,在所述目视确认部上设置有下限显示部,所述下限显示部表示成为所述液体收纳室中的所述液体的收纳量的下限的液面位置,所述液体连通部位于与所述下限显示部相比靠重力方向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内的液体的液面与液体连通部相比下降的情况得到抑制,因此,能够降低泡沫从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向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流入的情况,从而目视确认部中的液面的目视确认性得以提高。
在上述液体收纳体中,优选为,在所述目视确认部上设置有上限显示部,所述上限显示部表示成为所述液体收纳室中的所述液体的收纳量的上限的液面位置,所述液体收纳室具备上方连通部,所述上方连通部在与所述上限显示部相比靠反重力方向侧使所述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和所述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连通。
根据该结构,能够对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内的液体的液面的位置与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内的液体的液面的位置之间的差进行抑制,因此,目视确认部中的液面的位置精度得以提高。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液体喷射装置具备:液体喷射部,其从喷嘴喷射液体;以及上述液体收纳体,其能够收纳所述液体喷射部所喷射的所述液体。
根据该结构,能够对在液体注入时所产生的泡沫从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向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流入的情况进行抑制,因此,利用目视确认部所实施的液面的目视确认性得以提高。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液体填充方法用于向液体喷射装置填充液体,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备:液体喷射部,其喷射所述液体;以及液体供给流道,其以能够将液体收纳体所收纳的所述液体向所述液体喷射部供给的方式而对该液体收纳体和该液体喷射部进行连接,该液体供给流道在处于所述液体收纳体与所述液体喷射部之间的位置处,具有能够连接中间贮存体的中间贮存体连接部,所述中间贮存体具有能够对所述液体进行贮存的中间贮存部,在所述液体填充方法中,使所述液体从该中间贮存体连接部向所述液体供给流道中的与所述中间贮存体连接部相比成为上游侧的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内流动,从而向该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填充该液体。
在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液体喷射装置中,具备:液体喷射部,其喷射液体;液体收纳体,其具有能够收纳所述液体的液体收纳部、能够从外部向该液体收纳部注入该液体的注入口以及使该液体收纳部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孔;液体供给流道,其以能够将所述液体收纳体所收纳的所述液体向所述液体喷射部供给的方式而对该液体收纳体和该液体喷射部进行连接,该液体供给流道在处于所述液体收纳体与所述液体喷射部之间的位置处,具有能够连接中间贮存体的中间贮存体连接部,所述中间贮存体具有能够对所述液体进行贮存的中间贮存部;以及液体流动机构,其使与所述中间贮存体连接部连接的所述中间贮存体的所述中间贮存部所贮存的所述液体向所述液体供给流道中的与该中间贮存体连接部相比成为上游侧的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内流动。
附图说明
图1为被设为具备液体收纳体的复合机的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的在图1中的2-2线处剖切所得到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3为图2的3-3线向视局部剖视图。
图4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中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为表示向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中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注入液体时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6为表示向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中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注入液体时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7为表示向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中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注入液体时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8为表示向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中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注入液体时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9为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的在图1中的2-2线处剖切所得到的示意平剖视图。
图10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的液体供给系统的示意剖视图。
图11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中的液体填充方法的步骤的示意剖视图。
图12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填充方法的步骤的示意剖视图。
图13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填充方法的步骤的示意剖视图。
图14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填充方法的步骤的示意剖视图。
图15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中的液体供给系统的示意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
以下,参照附图,对液体喷射装置进行说明。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被构成为复合机,其是例如通过将作为液体的一个示例的油墨喷射至作为介质的一个示例的纸张上从而实施印刷的喷墨式的打印机,并且还具备扫描仪等图像读取装置。另外,该打印机为,印刷方式是使作为从喷嘴喷射油墨的液体喷射部而发挥功能的液体喷射头在与纸张的输送方向交叉的主扫描方向(X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实施印刷的所谓串行方式的打印机。而且,在以下,将沿着纸张的输送方向的方向(Y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将液体喷射头在印刷时移动的主扫描方向(X方向)称为“左右方向”,并将铅直方向中的重力方向称为下方,将反重力方向称为上方,而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复合机11具备:具有印刷功能的液体喷射装置12;和具有读取功能的图像读取装置13。液体喷射装置12具有长方体状的壳体14,在该壳体14之上配置有图像读取装置13。液体喷射装置12的壳体14与图像读取装置13的从上方俯视观察的情况下的形状基本一致。
在液体喷射装置12中的壳体14的前表面上部且在成为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央的位置处,设置有用于对复合机11中的各种动作进行操作的操作部15。该操作部15具有例如电源按钮16、触摸面板方式的液晶显示画面17以及操作按钮18等,并且呈在从成为近前侧的前表面侧主视观察的情况下成为横长的矩形形状的形状。
另外,在液体喷射装置12中的壳体14的前表面侧,在成为操作部15的下侧的位置处,开口有将在液体喷射装置12的壳体14内被实施了印刷的纸张P向前方侧排出的矩形的排出口19。从排出口19的下方对从排出口19排出的纸张P(介质)进行支承的矩形板状的排出托盘20被设置成,能够在作为排出方向的前后方向上滑动移动。
在壳体14的前表面上的排出托盘20的下侧设置有盒安装部21,能够对印刷所使用的多张纸张P以层叠状态进行收纳的供纸盒22以在前后方向上插拔自如的方式而被安装于该盒安装部21。并且,供纸盒22被形成为,在其被安装到盒安装部21中的情况下,其前端在前后方向上与壳体14的前表面成为大致相同的位置的大小。
另外,如图1所示,在液体喷射装置12的壳体14中的前表面侧壁14a的与盒安装部21相比靠左右方向上的端部侧(在图1中,从前方观察时,为右端部侧)的位置处,设置有由例如玻璃或透明树脂材料等构成的矩形形状的透明窗23。而且,在液体喷射装置12的壳体14内,在成为透明窗23的背侧的位置处,收纳有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的尺寸与透明窗23的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大致相当的大小的液体供给单元29。液体供给单元29为,包含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液体收纳体30(30a~30d)且被设为能够一体地进行处理的结构体,如后文所述,被设为能够向各个液体收纳体30a~30d注入油墨。
另外,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液体喷射装置12的壳体14中的前表面侧壁14a的与透明窗23相比靠上侧的位置处,形成有向前下方倾斜的倾斜部24。倾斜部24的上方区域通过被支承于壳体14上的图像读取装置13中的靠前表面且靠右端部的部分而被覆盖。
而且,在该倾斜部24上形成有矩形形状的开口部25,在该开口部25上设置有能够在对开口部25进行封闭的封闭位置(参照图3)与使开口部25敞开的打开位置(参照图5)之间进行位移的罩部件26。即,在壳体14中的靠倾斜部24的下端且面向开口部25内的位置处,设置有左右一对沿着左右方向的旋转轴27,罩部件26的基端部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而被该旋转轴27支承。因此,罩部件26通过以旋转轴27为旋转中心进行转动,从而在封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进行开闭动作。
并且,在图2中,对于收纳于壳体14内的液体供给单元29,以拆除了该液体供给单元29的上方的壳体14的状态而通过俯视观察时的实线来表示,并且,对于被形成于所拆除的壳体14的倾斜部24上的开口部25,通过双点划线来表示。另外,关于罩部件26,通过俯视观察时的实线来表示位于打开位置的情况下的罩部件26。
在罩部件26中的沿着左右方向的顶端边缘的大致中央位置处,以切口的方式形成有在使罩部件26从封闭位置位移至打开位置时供使用者勾挂指尖的手指勾挂部26a。而且,在罩部件26的位于打开位置时成为朝向上方的面的背面,如图2所示,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沿着前后方向的凹槽28(28a~28d)。另外,各个凹槽28(28a~28d)被设置成,在前后方向上分别与在左右方向上并列地配置于透明窗23的背侧的各个液体收纳体30(30a~30d)位于同一线上。
如图2所示,在液体喷射装置12的壳体14内的靠后表面且靠左端的位置处设置有从动滑轮31,而在同样靠后表面且靠右端的位置处设置有能够通过电机(省略图示)而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滑轮32。在两滑轮31、32上,卷挂有环状的同步带33,同步带33的一部分与被设置于滑架34的后部的连结部35连结。并且,在滑架34的下表面侧,搭载有从未图示的喷嘴向纸张P喷射多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种颜色)的油墨从而实施印刷的作为液体喷射部的一个示例的液体喷射头36。
另外,在液体喷射装置12中的壳体14内,在成为同步带33的前侧的位置处,配置有以与作为纸张P的输送方向的前后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的长方体状的支承台37。支承台37为在纸张P于印刷时沿输送方向被输送时,对该纸张P的下表面进行支承的台,在该支承台37中的与液体喷射头36对置的対置面上,遍及以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大致矩形形状的区域,露出有多孔质的油墨吸收材料38。而且,在该支承台37的前侧与后侧,设置有对滑架34以移动自如的方式进行支承且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前后一对轨道39。因此,当通过电机的驱动而使驱动滑轮32进行旋转驱动时,其驱动力经由同步带33而被传递至连结部35,从而滑架34被前后一对的轨道39引导从而在左右方向上往复移动。
另外,在液体喷射装置12中的壳体14内,在与前侧的轨道39相比更靠前侧的位置处,设置有在俯视观察时呈矩形的支承框架部40,在该支承框架部40上,支承有作为具备CPU等的控制部而发挥功能的电路基板41。在电路基板41上,固定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仅图示了两个)连接器43、46。另外,在支承框架部40中,在沿着电路基板41的后部侧的长边的靠后端边缘的部分上,形成有沿着左右方向而较长地延伸的垂直的引导壁44。
在引导壁44中的成为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央的部位处,形成有切口凹部45。而且,在与该切口凹部45相比靠右端部处,在引导壁44的成为滑架34侧的后表面上,设置有对液体供给管42的中途部分进行固定的固定部件47,液体供给管42具有挠性且其一端与液体供给单元29连接。液体供给管42中的与固定部件47相比靠另一端侧的部分在沿着引导壁44的后表面延伸之后折返,该液体供给管42的另一端经由设置于滑架34的前部处的连接部48,而与搭载于滑架34上的各副罐(中间贮存体)49连接。
副罐49对由液体供给管42供给的各种油墨进行临时贮存后,将各种油墨向液体喷射头36供给。在该情况下,也可以设为,在滑架34上不搭载副罐49,而使液体供给管42经由转接器(省略图示)而与液体喷射头36连接。并且,作为液体供给管42,引绕有与液体供给单元29所具备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液体收纳体30a~30d的个数相等的多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根)液体供给管,在图2等中,为了简化附图,省略了4根中的3根,而仅描绘了一根。另外,这4根液体供给管也可以通过相互一体地形成的4连的多连管构成。
另外,从滑架34的连接部48导出一端侧与液体喷射头36等连接的信号线51a,信号线51a的另一端侧沿着引导壁44中的滑架34侧的后表面延伸,并在穿过了切口凹部45之后,经由连接器46而与电路基板41连接。另外,在电路基板41上的另一连接器43上,连接有一端侧与液体供给单元29连接的信号线51b的另一端侧。
接下来,对向液体喷射头36供给油墨的液体供给单元29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液体供给单元29被构成为,包含多个液体收纳体30a~30d、流道形成部件52和安装部件53,流道形成部件52在内部形成有与液体收纳体30a~30d连接的油墨流道,安装部件53将多个液体收纳体30a~30d以如下状态而与流道形成部件52一起进行安装,所述状态为,使多个液体收纳体30a~30d以在它们的厚度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而并排的状态。而且,液体供给单元29在多个液体收纳体30a~30d与流道形成部件52一起被安装于安装部件53上且被设为能够一体地进行处理的状态下,相对于被固定于壳体14内的靠前表面且靠右端部的位置处的保持部件54而以定位状态被保持。
多个液体收纳体30a~30d由收纳黑色油墨的液体收纳体30a、收纳蓝绿色油墨的液体收纳体30b、收纳品红色油墨的液体收纳体30c以及收纳黄色油墨的液体收纳体30d构成。这四个液体收纳体30a~30d以各自的长度方向从壳体14的前表面侧沿着作为进深方向的前后方向的方式,且以液体喷射头36在作为对纸张P进行印刷时的主扫描方向的左右方向上并排的状态,而被安装于安装部件53内。而且,在该安装时,与其他的三个液体收纳体30b~30d相比为大容量类型的黑色油墨的液体收纳体30a在被安装于液体喷射装置12的壳体14内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被安装成位于左右方向上的最右端侧的位置。另外,各个液体收纳体也可以全部为相同尺寸。
多个液体收纳体30a~30d为大致长方体状的油墨罐,在经由安装部件53等而并列配置于壳体14内的状态下,将沿着其排列方向的左右方向设为厚度方向,将沿着铅直方向的高度方向设为宽度方向,并将沿着纸张P的输送方向的壳体14的前后方向设为长度方向。而且,各个液体收纳体30a~30d具有仅厚度方向的尺寸不同的相同的结构。
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
接下来,对液体喷射装置12所具备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的结构进行说明。并且,在此,作为代表,将收纳黑色油墨的液体收纳体30a的结构作为液体收纳体30的结构而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在内部设置有由顶壁、侧壁和底壁形成的液体收纳室55。即,当液体收纳体30经由安装部件53等而被并列配置于壳体14内时,顶壁形成液体收纳室55的铅直方向上的反重力方向侧的壁面,底壁形成液体收纳室55的铅直方向上的重力方向侧的壁面。而且,侧壁以连接顶壁与底壁之间的方式而形成液体收纳室55的水平方向上的前后以及左右共计4个壁面。
顶壁被构成为,包含沿着长度方向的矩形的水平壁部61以及与该水平壁部61的前端相连的向前下方倾斜的斜面壁部62。在水平壁部61上,设置有使液体收纳室55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部63A。并且,该大气连通部63A由例如细长的槽被蜿蜒地形成的被称为蛇形槽的较细的流道结构,或容许空气等气体通过但限制液体通过的防水透湿性材料等构成。
斜面壁部62在液体收纳体30经由安装部件53等而被安装于壳体14内的状态下,位于与被形成于壳体14的前表面侧壁14a上的透明窗23相比靠上方的位置,且以随着接近该壳体14的前表面侧壁14a而朝向铅直方向的下方的方式倾斜。而且,在该斜面壁部62上,形成有能够从外部向液体收纳室55内注入油墨的注入口64。并且,注入口64在平时被橡胶等塞子65封堵(参照图2)。
而且,在斜面壁部62上,在与注入口64相比靠壳体14的前表面侧壁14a侧,设置有使液体收纳室55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部63B。该大气连通部63B与大气连通部63A同样,由例如细长的槽被蜿蜒地形成的被称为蛇形槽的较细的流道结构,或容许空气等气体通过但限制液体通过的防水透湿性材料等构成。
并且,如图3所示,液体收纳体30在被配置于壳体14内的情况下,其斜面壁部62位于被形成于壳体14中的前表面侧壁14a的上部处的倾斜部24的背面侧。而且,在被设置于倾斜部24的开口部25上的罩部件26位于对开口部25进行封闭的封闭位置时,被形成于液体收纳体30的斜面壁部62上的注入口64通过该罩部件26而被隐藏从而不露出于外部。另一方面,在罩部件26位于使开口部25敞开的打开位置的情况下,被形成于液体收纳体30的斜面壁部62上的注入口64未通过该罩部件26而被隐藏,因此,经由开口部25而露出于外部。即,罩部件26被设为,能够在使注入口64露出于外部的打开位置与不使注入口64露出于外部的封闭位置之间位移。
另外,在壳体14内,在成为处于封闭位置的罩部件26的背侧的位置处,设置有在与旋转轴27平行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棒状的卡止部件66,以作为在罩部件26从封闭位置位移至打开位置的情况下进行卡止的卡止机构的一个示例。即,卡止部件66被设置为,于在罩部件26以旋转轴27为旋转中心进行了旋转时该罩部件26的基端部通过的区域内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因此,在罩部件26从封闭位置位移至打开位置时,卡止部件66从转动方向的前方对该罩部件26的基端部进行卡止,从而对罩部件26从打开位置进一步向敞开方向转动位移的情况进行限制。
另外,如图3所示,在作为液体收纳室55的前方的侧壁的前壁部67上,设置有能够对液体收纳室55内的油墨的液面KS进行目视确认的由透明树脂等形成的目视确认部68。在该目视确认部68上具备:表示成为被注入到液体收纳室55内的油墨的收纳量(注入量)的上限的液面位置的上限显示部69;以及表示成为液体收纳室55中的油墨的收纳量(剩余量)的下限的液面位置的下限显示部70。目视确认部68为在前后方向上与壳体14中的形成有透明窗23的前表面侧壁14a对置的壁部,且被设为,能够由使用者经由透明窗23而目视确认。
本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具备被隔壁56隔成(分隔为)两个收纳室的液体收纳室55。即,如图3所示,液体收纳室55通过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平板状的隔壁56而在与重力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被隔成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和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55B,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从注入口64被注入油墨,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55B包含目视确认部68。
隔壁56的上端在注入口64与大气连通部63B之间与斜面壁部62连接。由此,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通过大气连通部63A而与大气连通,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55B通过大气连通部63B而与大气连通。
隔壁56的下端延伸至与作为液体收纳室55的重力方向上的壁面的底壁60之间具有预定尺寸的间隙的位置。换言之,在隔壁56与形成液体收纳室55的底壁60之间,设置有使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与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55B连通的间隙以作为液体连通部57。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连通部57位于与下限显示部70相比靠重力方向侧。
另外,在作为液体收纳体30中的液体收纳室55的后方的侧壁的后壁部72上,在其下端附近,形成有从液体收纳室55(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内向外部供给油墨的液体供给口73。另外,在后壁部72上,在其与液体收纳室55的底壁60之间形成间隙流道59,并且,形成将所形成的间隙流道59与液体供给口73之间连接的流道的L字形状的弯曲壁72a向液体收纳室55侧突出形成。
而且,以使从液体供给口73向外部供给的油墨被供给至液体喷射头36的方式,而使流道形成部件52与液体收纳体30的后壁部72接合。流道形成部件52为通过树脂材料等而被形成为预定厚度的板状部件,在流道形成部件52的内部,形成有使从液体收纳体30的液体供给口73供给的油墨向液体供给管42流动的流道74。而且,在流道形成部件52内,如图3中虚线所示,在流道74的中途设置有由隔膜等形成的泵75,通过该泵75的驱动而从液体收纳体30a~30d侧向液体喷射头36侧供给油墨。
并且,如图3中虚线所示,在液体收纳体30中,根据需要而设置有用于对液体收纳室55内的油墨的剩余量进行检测的剩余量检测部76。剩余量检测部76由例如具有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的光遮断器等构成,并被设置于各个液体收纳体30中。而且,当表示液体收纳室55内的油墨的剩余量为接近用尽状态(接近耗尽)的检测信号从剩余量检测部76经由信号线51b而被传输至电路基板41时,在壳体14的前表面的操作部15中的液晶显示画面17上,显示催促油墨的注入的消息。
在此,关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的结构,对其一个示例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通过如下方式而被形成,即,使具有与收纳体主体部30A的开口大致相同的形状的平板状(或薄片状)的收纳体盖部30B,以封堵收纳体主体部30A的开口的方式而粘合(或熔敷)到被设为右方开口的箱状的容器的收纳体主体部30A上。
详细而言,收纳体主体部30A通过作为顶壁的水平壁部61与斜面壁部62、作为液体收纳室55的前后的侧壁的前壁部67与后壁部72、底壁60以及作为液体收纳室55的左侧壁的左壁部71L,而成为右侧开口的箱状的容器。在该箱状的容器内,隔壁56以及弯曲壁72a分别通过从左壁部71L突出的平板状的肋而被形成。
通过使收纳体盖部30B与上述水平壁部61、斜面壁部62、前壁部67、后壁部72、底壁60、隔壁56以及弯曲壁72a各自的右侧端(端面)粘合,从而形成液体收纳体30,并且,收纳体主体部30A的箱状的容器内被形成为液体收纳室55。因此,收纳体盖部30B作为液体收纳室55的右侧壁即右壁部71R而发挥功能。另外,在形成该液体收纳室55时,液体收纳室55通过隔壁56而在与上下方向(重力方向)交叉的前后方向(水平方向)上被隔成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和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55B。
目视确认部68通过能够对油墨的液面KS进行目视确认的透明树脂或半透明树脂而被形成为平板状,其周围与被设置于液体收纳体30(收纳体主体部30A)的前壁部67上的矩形的开口粘合(或者熔敷)而被嵌入至该开口中。因此,目视确认部68形成作为液体收纳室55的侧壁的前壁部67的一部分。并且,上限显示部69以及下限显示部70通过在目视确认部68中,在其板面上形成凹部或凸部,或者在其板面上印刷线从而被设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目视确认部68的成为液体收纳室55(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55B)侧的壁面的内壁上,通过例如氟化物或硅化物等的涂布,从而被实施针对油墨而具有防液性的防液处理。并且,此处实施防液处理的情况包括,例如使作为目视确认部68发挥功能的部件通过具有针对油墨的防液性的材料而被形成的情况。
接下来,在以下对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液体收纳体30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液体喷射装置12中,从液体收纳体30(液体收纳室55)供给油墨,在使用者识别出在目视确认部68中油墨的液面KS的位置位于下限显示部70的附近的情况下,使用者实施针对液体收纳体30的油墨的注入作业。或者,在使用者根据基于剩余量检测部76的检测结果的液晶显示画面17的通知消息等,而识别出液体收纳体30的液体收纳室55的油墨剩余量处于接近用尽状态的情况下,使用者实施针对液体收纳体30的油墨的注入作业。并且,在此,以将油墨注入到四个液体收纳体30(30a~30d)中的与其他三个液体收纳体30b~30d相比为大容量类型且在从前表面侧观察的情况下被配置于最右侧的液体收纳体30(30a)中的情况为事例,而对液体收纳体30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在实施油墨的注入作业的情况下,使用者首先使被支承于壳体14的上表面上的图像读取装置13以被设置于壳体14的后部的铰接部(未图示)为支点而以前端侧抬起的方式倾斜,而后,以连杆部件77为支撑而使图像读取装置13维持在向前上方倾斜的状态。于是,壳体14中设置有罩部件26的倾斜部24的上方区域被大幅敞开,因此,使用者通过将指尖勾挂在位于封闭位置的罩部件26的手指勾挂部26a并向近前拉拽,从而使罩部件26进行敞开动作。而且,在罩部件26向图5所示的打开位置进行转动位移的状态下,从注入口64拆下塞子65,从而使注入口64敞开,并从敞开的注入口64向液体收纳室55内注入油墨。
此时,罩部件26在打开位置处基端部与卡止部件66卡止而被限制了向打开方向的进一步的转动位移,从而被稳定地保持于打开位置处。而且,接下来,在如上述那样罩部件26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下,使用者在该罩部件26的背面(在图5中为朝向斜上方的面)上,放置贮存有注入用的油墨的作为液体注入部件的一个示例的油墨瓶100。
并且,作为一个示例,本实施方式中的油墨瓶100的本体部呈圆筒状,并且,其顶端部被形成为沿着本体部的中心轴线而延伸的细长的注出口部100a。而且,在将注出口部100a插入到液体收纳体30(30a)的注入口64中的情况下,油墨瓶100的本体部的周面与凹槽28(28a)卡合,并且,被形成于注出口部100a的周围的肋状的止动部100b与液体收纳体30(30a)的斜面壁部62中的注入口64的周缘抵接。其结果为,如图5所示,油墨瓶100即使未由使用者用手保持,也会维持注出口部100a被插入到液体收纳体30(30a)的注入口64中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油墨瓶100中,在与设置有注出口部100a的一侧为相反侧的基端部(即,油墨瓶100的底部)上,形成有能够将空气导入到油墨瓶100内的空气导入部102。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空气导入部102由阴螺纹孔构成。而且,在该空气导入部102上,平时安装有能够对空气导入部102进行密闭的盖部件103。另外,如图5所示,在向液体收纳室55注出油墨时,由使用者对该盖部件103进行操作以解除空气导入部102的密闭。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通过形成有阳螺纹部的螺栓式盖而构成盖部件103。而且,在油墨注入时,通过从由阴螺纹孔构成的空气导入部102中拆下具有阳螺纹部的盖部件103,从而解除空气导入部102的密闭,进而促进从注出口部100a的油墨的注出,由此油墨从被插入到注入口64中的油墨瓶100内向液体收纳体30(30a)的液体收纳室55内注入。
此时,从注出口部100a注出的油墨瓶100内的油墨从注出口部100a起,由于其表面张力等而成为液滴(油墨滴),并向重力方向下降,从而下落至底壁60中的位于重力方向上的预定的区域即下落区域。由于该下落区域内的油墨(液滴)的下落,而在位于下限显示部70的附近的油墨的液面KS上产生油墨的泡沫BL。
此时,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中,液体连通部57位于与下限显示部70相比靠重力方向侧,因此,位于下限显示部70的附近的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内的油墨的液面KS位于与液体连通部57相比靠上方。其结果为,在油墨的液面KS上产生的泡沫BL滞留于与液体连通部57相比靠反重力方向侧的上方,从而抑制了泡沫BL从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向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55B流入的情况。因此,被注入到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中的油墨会以几乎不含泡沫BL的状态,而从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经由液体连通部57向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55B流入。
而后,伴随着油墨持续向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注入,如在图5中空心箭头标记所示那样,油墨的液面KS朝向上限显示部69上升。此时,虽然在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中油墨的液面KS在存在有泡沫BL的状态下上升,但是,在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55B中,油墨的液面KS在几乎不存在泡沫BL的状态下上升。
并且,当该油墨的液面KS上升时,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内的空气经由大气连通部63A而被释放到容器外,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55B内的空气经由大气连通部63B而被释放到容器外。由此,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的油墨的液面KS的位置与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55B的油墨的液面KS的位置基本一致,通过目视确认部68而目视确认到的液面KS的位置成为与通过注入而被收纳于液体收纳室55内的油墨的收纳量相对应的位置。
因此,使用者在油墨的注入作业时能够经由目视确认部68而恰当对液体收纳室55内的油墨的液面KS的变化(上升)进行目视确认。而且,当液体收纳室55内的油墨的液面KS的高度上升至被设置于目视确认部68的上部处的上限显示部69时,使用者将盖部件103安装到空气导入部102上而再次对空气导入部102进行密封,之后,从注入口64拔出油墨瓶100的注出口部100a,并再次通过塞子65来堵塞该注入口64。而且,使处于打开位置状态的罩部件26转动位移至封闭位置,而通过罩部件26来覆盖各个液体收纳体30的注入口64。由此,油墨的注入作业结束。
并且,有时会在目视确认部68中油墨的液面KS的位置与下限显示部70的附近相比向重力方向侧下降了的状态下开始注入作业。在该情况下,液体收纳室55(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内的油墨的液面KS有时会存在于位于与下限显示部70相比靠重力方向侧的位置处的作为液体连通部57的间隙内。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液体连通部57被形成于隔壁56的下端与底壁60之间,因此,在油墨的液面KS与隔壁56的下端之间产生的间隙也会窄于作为液体连通部57的间隙。因此,在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内产生的泡沫BL滞留于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侧的概率变高。其结果为,抑制了所产生的油墨的泡沫BL从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经由液体连通部57而向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55B流入的情况。并且,在油墨的泡沫BL从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流入至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55B的情况下,通过对目视确认部68的内壁实施的防液处理,从而抑制了所流入的油墨的泡沫BL附着于目视确认部68的内壁上的情况。
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能够获得如下的效果。
(1)由于能够抑制在油墨注入时产生的泡沫BL从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向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55B流入的情况,因此,利用目视确认部68所实施的油墨的液面KS的目视确认性得到提高。
(2)通过对目视确认部68的成为液体收纳室55侧(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55B侧)的内壁实施的防液处理,从而使目视确认部68中的油墨的液面KS的目视确认性得到提高。
(3)通过使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55B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部63B,从而利用目视确认部68所目视确认的油墨的液面KS的位置成为与收纳量相对应的位置,因此,液体收纳体30适合作为能够通过注入而收纳油墨的液体收纳体。
(4)由于抑制了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内的油墨的液面KS与比下限显示部70靠重力方向侧的液体连通部57相比下降的情况,因此,泡沫BL从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向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55B流入的可能被降低,从而目视确认部68中的油墨的液面KS的目视确认性得到提高。
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
接下来,对液体喷射装置12所具备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的结构进行说明。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中,将液体收纳室55隔成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和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55B的隔壁56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不同,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因此,以下,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于其他结构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在将液体收纳室55隔成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和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55B这两个收纳室的隔壁56中,在与上限显示部69相比靠反重力方向侧,具备使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和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55B连通的上方连通部58。
即,在液体收纳室55中,在于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平板状的隔壁56中的与斜面壁部62的注入口64与大气连通部63B之间连接的上端附近,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具有预定宽度且在左右方向上具有预定长度的狭缝状的间隙以作为上方连通部58。而且,该上方连通部58位于与被设置于目视确认部68上的上限显示部69相比靠反重力方向侧。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中,在将油墨从注入口64注入到液体收纳室55中的情况下,能够获得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不同的作用。对该作用进行说明。
在油墨的液面KS伴随着油墨向液体收纳室55中的注入而上升时,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参照图5)中,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内的空气伴随着油墨的液面KS的上升而经由大气连通部63A释放到大气中。另一方面,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55B内的空气伴随着油墨的液面KS的上升而经由大气连通部63B释放到大气中。因此,存在如下的情况,即,对应于从大气连通部63A释放出的空气与从大气连通部63B释放出的空气之间的体积差,而在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内的空气压力与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55B内的空气压力之间产生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的油墨的液面KS的位置与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55B的油墨的液面KS的位置不一致的情况。
对此,如图6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中,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内的空气与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55B内的空气经由上方连通部58而连通。因此,在油墨的液面KS伴随着油墨向液体收纳室55中的注入而上升时,在原理上,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的空气压力与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55B的空气压力将成为相同的值。其结果为,进行了抑制,以使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的油墨的液面KS的位置与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55B的油墨的液面KS的位置之间不会产生差异。
并且,如图6中空心箭头标记所示那样,在油墨的液面KS伴随着油墨向液体收纳室55中的注入而上升至上限显示部69时,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内的油墨的液面KS位于与上方连通部58相比靠重力方向侧。其结果为,在油墨的液面KS上产生的泡沫BL会滞留于与上方连通部58相比靠重力方向侧的下方,从而抑制了该泡沫BL从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经由上方连通部58而向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55B流入的情况。
根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除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上述(1)~(4)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获得如下的效果。
(5)由于通过上方连通部58而抑制了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55B内的油墨的液面KS的位置与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内的油墨的液面KS的位置之差,因此,提高了目视确认部68中的液面KS的位置精度。另外,上方连通部58位于与上限显示部69相比靠上方,从而抑制了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内的油墨的泡沫BL向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55B流入的情况,因此,提高了目视确认部68中的液面KS的位置精度。
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
接下来,对液体喷射装置12所具备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的结构进行说明。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中,形成液体收纳室55的底壁6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不同,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因此,以下,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于其他结构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中,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的底壁60中的从注入口64注入的油墨下落的下落区域被设为,位于与液体连通部57相比靠反重力方向侧的壁面。
即,形成液体收纳室55的底壁60通过低底壁60B和高底壁60A而被构成,其中,低底壁60B在其壁面与隔壁56之间形成液体连通部57,高底壁60A的壁面位于与低底壁60B的壁面相比靠反重力方向侧。该高底壁60A的壁面中的至少一部分被设为从注入口64注入的油墨下落的下落区域,液体连通部57位于与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的底壁60中的该油墨的下落区域相比靠重力方向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油墨的下落区域的高底壁60A被形成为,其壁面被设为与低底壁60B大致平行的平坦面,并且如图7中双点划线所示,注入口64的向铅直方向(重力方向)投影的投影区域64S位于该平坦面内。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高底壁60A通过底壁60的具有如下区域的部分向反重力方向侧突出而形成,除了该突出的部分的区域之外的剩余的区域部分形成低底壁60B,所述区域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短于底壁60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且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短于底壁60的左右方向上的尺寸。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中,在从注入口64向液体收纳室55注入油墨的情况下,能够获得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不同的作用。对该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从注出口部100a注入到液体收纳室55中的油墨会向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的高底壁60A中的成为下落区域的壁面下落。由于该油墨的下落,会在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的高底壁60A的壁面上产生油墨的泡沫BL。
此时,由于高底壁60A的壁面(下落区域)位于与液体连通部57相比靠反重力方向侧,因此,所产生的泡沫BL会滞留于与液体连通部57相比靠反重力方向侧的上方,从而抑制了该泡沫BL从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向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55B流入的情况。
根据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除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上述(1)~(4)的效果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上述(5)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获得如下的效果。
(6)当被注入到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中的油墨下落时,在下落区域内产生的泡沫BL被抑制为不会从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向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55B流入,因此,利用目视确认部68而实施的油墨的液面KS的目视确认性得到提高。
(第四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
接下来,对液体喷射装置12所具备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的结构进行说明。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中,形成液体收纳室55的底壁60的结构为使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的底壁60变形而形成的结构,其他结构与第三实施方式基本相同。因此,以下,主要对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于其他结构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中,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的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的高底壁60A中形成有朝向顶壁突出的突出底壁60C。另外,突出底壁60C被形成为其突出端被设为以左右方向为轴方向的圆筒面的山形形状。或者,被形成为其突出端被设为球面(半球面)的锥体的形状。而且,该突出底壁60C被形成为其突出端最靠近注入口64。
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中,在从注入口64向液体收纳室55注入油墨的情况下,能够获得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不同的作用。对该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被注入到液体收纳室55中的油墨从注出口部100a朝向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的突出底壁60C而向重力方向下降,并向离注入口64最近的突出底壁60C中的突出端下落。此时,由于被注入的油墨从注出口部100a到达突出底壁60C的突出端的距离较短,因此,油墨在向突出端下落时不易液滴化,而且到达突出端时的速度(下落速度)也较小。其结果为,抑制了伴随着该油墨向突出底壁60C的下落的、泡沫BL的产生。而且,由于下落到突出底壁60C的突出端的油墨此后会沿着山形形状的斜面或锥体形状的斜面(侧面)而流动,因此,伴随着该流动而产生的泡沫BL也较少。并且,在油墨注入时,在构成为油墨瓶100的注出口部100a沿着铅直方向而被插入到注入口64中的情况下,优选为,突出底壁60C以其突出端位于注入口64的正下方的形状而被形成于高底壁60A上。
根据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除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上述(1)~(4)的效果、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上述(5)的效果以及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上述(6)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获得如下的效果。
(7)由于伴随着从注出口部100a注入的油墨向下落区域(突出底壁60C)的下落的泡沫BL的产生变少,因此,抑制了泡沫BL从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向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55B的流入。因此,利用目视确认部68而实施的油墨的液面KS的目视确认性得到提高。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还可以如下述那样进行变更。
·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的突出底壁60C的突出端也可以不是圆筒面或球面,而是山折面或顶角的形状。
·也可以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的底壁60或者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的底壁60上形成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的突出底壁60C。
·也可以对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或者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采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的结构(上方连通部58)。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中,也可以不必设置与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内连通的大气连通部63A。即,也可以采用至少具备使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55B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部63B的结构。
例如,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中,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55B内的空气和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内的空气经由上方连通部58而连通,因此,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内和大气经由大气连通部63B而连通。因此,也可以不设置大气连通部63A。或者,在上述第一、第三、第四的各个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中,在大气能够经由注入口64而与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内连通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大气连通部63A。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中,也可以不具备使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部63A以及使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55B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部63B双方。例如,在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中,在具有将与所供给的油墨的液量相对应的空气送入到液体收纳室55内的结构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大气连通部63A、63B。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中,液体连通部57也可以不必位于与被设置于目视确认部68上的下限显示部70相比靠重力方向侧。例如,在形成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的底壁60与隔壁56的下端之间的间隔被设为与所产生的泡沫BL的平均大小(直径)相比较窄的尺寸,从而减少了泡沫BL从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A向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55B的流入的情况下,可以以此方式构成。或者,在表示由剩余量检测部76检测到的液体收纳室55内的油墨的下限剩余量的液面KS的位置位于与液体连通部57相比靠上方(反重力方向)的位置的情况下,也可以以此方式构成。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中,也可以不必在目视确认部68的成为液体收纳室55侧的内壁上实施防液处理。例如,在能够对油墨的液面KS的位置进行确认的情况下,不需要防液处理。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中,收纳体主体部30A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其整体通过能够对油墨的液面KS进行目视确认的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形成,并且形成液体收纳室55的前壁部67中的一部分壁面作为目视确认部68而发挥功能。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在液体收纳室55的前壁部67上,在其成为液体收纳室55侧的内壁上,至少对作为目视确认部68而发挥功能的部分实施防液处理。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中,顶壁也可以不包含斜面壁部62而仅由水平壁部61构成。即,液体收纳体30在从左右方向观察时也可以为四边形。在该情况下,优选为,注入口64和大气连通部63B被形成于水平壁部61的前端附近。
·上述各个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30既可以针对每种油墨的颜色而独立形成,也可以使多种颜色(也可以是全部颜色)的液体收纳体30一体形成从而成为一体。
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
接下来,对液体喷射装置12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以下,主要对与液体喷射装置12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于其他结构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9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12中,在一端与液体供给单元29连接的具有挠性的液体供给管42中,与对其中途部分进行支承的固定部件47相比靠另一端侧的部分在扫描方向X上延伸之后折返,并通过连接部48而与滑架34连接。而且,液体供给管42的另一端与被搭载于滑架34上的各个中间贮存体145连接。
中间贮存体145对由液体供给管42供给的各种液体在将其向液体喷射部36供给之前进行临时贮存。在图9等中,作为液体供给管42,引绕有与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液体收纳体30a~30d的个数相等的多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根)液体供给管,但是,为了简化附图,而省略了4根中的3根,而仅描绘了一根。优选为,该多个液体供给管42由相互一体地形成的多连管构成。液体供给管42构成了以能够向液体喷射部36供给液体收纳体30(30a~30d)所收纳的液体的方式而对液体收纳体30和液体喷射部36进行连接的液体供给流道146的一部分。
另外,从滑架34的连接部48中导出且一端侧与液体喷射部36等连接的信号线51a的另一端与一端侧同液体供给单元29连接的信号线51b的另一端,经由各自的连接器43、46而与控制部50连接。
接下来,对液体供给单元29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液体供给单元29被构成为,包含多个液体收纳体30a~30d、流道形成部件151和安装部件152,流道形成部件151在内部形成有与液体收纳体30a~30d连接的流道,安装部件152将多个液体收纳体30a~30d以如下状态与流道形成部件151一起进行安装,所述状态为,使多个液体收纳体30a~30d以彼此相邻的方式而并排的状态(参照图9)。而且,液体供给单元29相对于壳体14内的支座153(保持部件)以被定位于预定位置上的状态而被保持。
多个液体收纳体30a~30d为大致长方体状的油墨罐。在多个液体收纳体30a~30d中分别收纳黑色、蓝绿色、品红色以及黄色的多种(多种颜色)不同的液体。并且,虽然在图9的示例中,多个液体收纳体30a~30d中的位于最外侧的大容量类型的收纳黑色的液体的液体收纳体30a成为与其他三个液体收纳体30b~30d相比较厚的大尺寸,但各个液体收纳体30a~30d也可以为相同的尺寸(厚度)。
如图9所示,当罩部件26从封闭位置转动至打开位置时,液体收纳体30的注入口154露出于外部。罩部件26在位于打开位置的情况下,被保持为与液体收纳体30的注入口154的轴线大致平行的、从水平面倾斜了预定角度的倾斜姿态。注入口154在平时被橡胶等塞子155封堵。例如,使用者在罩部件26的背面上放置液体瓶100(液体注入部件)(参照图13),将液体瓶100的注出口部插入到注入口154中,从而从液体瓶100向液体收纳体30注入液体。
接下来,参照图10,对针对液体喷射部36所喷射的液体的每个种类而设置的液体供给机构160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0所示,液体供给机构160具备以能够将液体收纳体30所收纳的液体向液体喷射部36供给的方式而对液体收纳体30和液体喷射部36进行连接的液体供给流道146。液体供给流道146在成为液体收纳体30与液体喷射部36之间的位置上具有能够连接中间贮存体145的中间贮存体连接部162,中间贮存体145具有能够对液体进行贮存的中间贮存部161。
中间贮存体145作为副罐而发挥功能,且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而被安装到被设置于滑架34的上侧的中间贮存体连接部162上。本实施方式的中间贮存体145内置有压力调节机构163,压力调节机构163能够在将液体喷射部36内的液体的压力(液压)调节为预定范围的设定压力的同时向液体喷射部36供给液体。中间贮存体连接部162包含向滑架34的上侧突出设置的导入针部164和供给针部165。导入针部164和供给针部165由管状部件构成,该管状部件的顶端部为针形形状且能够刺入橡胶等弹性部件中,在其内部具有液体可流动的流道。并且,中间贮存体145的详细结构将在后文叙述。
对液体收纳体30和液体喷射部36进行连接的液体供给流道146包括:与中间贮存体连接部162(详细而言为导入针部164)相比靠上游侧的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以及与中间贮存体连接部162(详细而言为供给针部165)相比靠下游侧的下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7。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如下的液体填充方法,即,使用与中间贮存体连接部162连接的中间贮存体145的中间贮存部161内的液体,而用液体来填充液体供给流道146。在该液体填充方法中,包括第一填充工序和第二填充工序,在所述第一填充工序中,通过从与中间贮存体连接部162连接的中间贮存体145朝向上游侧的液体收纳体30流动的液体,而向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填充液体,在所述第二填充工序中,通过从中间贮存体145朝向下游侧的液体喷射部36流动的液体,而向下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7填充液体。
如图10所示,液体收纳体30具有能够收纳液体的液体收纳室157。液体收纳体30具有:能够从外部向液体收纳室157内注入油墨的上述的注入口154;将液体收纳室157内的液体向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侧供给的供给口部168;和使液体收纳室157内的未收纳液体的区域(即收纳气体的区域)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孔169。注入口154在平时通过塞子155而被封堵。在液体收纳体30被安装于支座153(参照图9)上的状态下,图10所示的供给口部168通过流道形成部件151内的未图示的流道而与液体供给管42的上游侧端部连接。液体供给管42的下游侧端部与上述的导入针部164的基端部连接。由此,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包括被形成于流道形成部件151的内部的流道、液体供给管42以及导入针部164的流道。并且,在液体收纳室157内设置有引导板170,引导板170对在供给口部168的附近使液面局部升高的液体收纳区域进行划分。因此,在被收纳于液体收纳室157中的液体的液面未向下侧超出引导板170的下端的期间,由引导板170划分出的液体收纳区域的液面被保持为与供给口部168相比靠上方而较高,从而在液体收纳体30的液体用尽之前能够从供给口部168供给液体。
另外,如图10所示,供给针部165的基端部与液室172连通,液室172与被配置于滑架34的下侧的液体喷射部36的喷嘴171连通。从而,下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7包括供给针部165的流道、液体喷射部36的液室172以及喷嘴171的一部分。而且,成为填充液体的对象的液体供给流道146由从液体收纳体30的供给口部168起至液体喷射部36的喷嘴171为止的流道构成。
在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上,从上游侧起依次设置有开闭阀173和供给泵174。供给泵174在被驱动时,向从液体收纳体30侧经由中间贮存体145并朝向液体喷射部36的供给方向压送液体。供给泵174在驱动停止状态下能够切换为在供给泵174的两侧使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连通的释放状态。并且,供给泵174能够使用管泵等旋转式泵或隔膜泵等往复运动式泵。
如图10所示,在液体喷射装置12的壳体14内的相当于初始位置HP(参照图9)的位置处,配置有对液体喷射部36进行维护的维护装置175。维护装置175具备:能够相对于液体喷射部36在可接近或远离的方向上相对移动的盖176;与盖176的下部连接的流道177;以及为了经由流道177来抽吸盖176内的空气而被驱动的抽吸泵178。抽吸泵178在驱动停止状态下能够切换为使流道177与大气连通的释放状态。另外,在流道177中的抽吸泵178与盖176之间设置有方向切换阀179。方向切换阀179对与抽吸泵178连接的方向在盖176和气体流道180之间进行切换。一端与方向切换阀179连接的气体流道180的另一端经由流道形成部件151的流道而与液体收纳体30的大气连通孔169连接。另外,在气体流道180的中途设置有大气开放阀181。
作为连接方向,方向切换阀179在选择盖176的维护位置与选择气体流道180的气体流道选择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大气开放阀181在使气体流道180向大气开放的大气开放位置和不向大气开放的非开放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开闭阀173、方向切换阀179、大气开放阀181、供给泵174以及抽吸泵178通过图9所示的控制部50而被控制。并且,使盖176与液体喷射部36在能够接近或远离的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未图示的相对移动机构的动力源也通过控制部50而被驱动控制。相对移动机构例如由盖176的升降机构或者滑架34的升降机构构成。
接下来,参照图10,对中间贮存体145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中间贮存体145具备供给室182和压力室183以作为中间贮存部161。在供给室182与压力室183之间配置有压力调节机构163。压力调节机构163具有将决定液体喷射部36的背压的压力室183的液压调节为预定范围的设定压力的功能。
中间贮存体145在供给室182的外侧的一面上具有第一隔膜184,第一隔膜184根据外压(大气压)与内压(液压)之间的差压而进行位移。另外,中间贮存体145在压力室183的成为与第一隔膜184相反的一侧的外侧的一面上具有第二隔膜185,该第二隔膜185根据外压(大气压)与内压(液压)之间的差压而进行位移。
中间贮存体145在供给室182的端部具有与导入针部164连接的导入口部186。供给室182在导入针部164被连接到导入口部186上的状态下与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连通。另外,中间贮存体145在压力室183的端部具有与供给针部165连接的导出口部187。压力室183在供给针部165被连接到导出口部187上的状态下与包含液体喷射部36内的液室172在内的下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7连通。
接下来,参照图10,对压力调节机构163的结构进行说明。作为一个示例,压力调节机构163由设置于供给室182与压力室183之间的差压式的压力调节阀(例如减压阀)构成。压力调节机构163具备阀体189和弹簧191,阀体189的轴部190被插穿于在供给室182与压力室183之间的隔壁145a上所形成的连通孔188中,弹簧191对阀体189向从供给室182朝向压力室183的方向施力。阀体189的轴部190的向压力室183内突出的顶端与被固定于第二隔膜185的内表面侧的抵接部件192抵接。另外,在供给室182与压力室183之间设置有过滤器193,在压力调节机构163开阀时,通过使液体经过过滤器193,从而从液体中去除气泡等异物。
阀体189对应于弹簧191的施力和施加于第二隔膜185的两面上的液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差压等而进行移动。在压力调节机构163中,当通过液体喷射部36而消耗液体,从而使压力室183的液压低于设定压力时,阀体189克服弹簧191的施力而向开阀侧(图10中的左侧)移动,从而开阀。通过该开阀,从供给室182经过连通孔188向压力室183供给液体,当压力室183的液压达到设定压力时,阀体189向闭阀侧(图10中的右侧)移动,从而闭阀。
另外,与中间贮存体连接部162连接前的中间贮存体145处于如下的状态,即,在中间贮存部161中预先填充有液体以使压力高于中间贮存部161的外侧空间的状态。供给室182处于第一隔膜184通过所填充的液体而向外侧鼓出的状态。供给室182内的液体处于通过向外侧鼓出的第一隔膜184的弹性恢复力而被加压为与中间贮存部161的外侧空间的大气压相比较高的压力的状态。另外,压力室183的液压成为预定范围的设定压力,或者由于被填充了与成为设定压力的液量相比更多的液体从而成为高于设定压力的压力值。而且,液体收纳体30为向大气开放的加注类型的开放类的罐,与此相对,中间贮存体145成为以不向大气开放的状态而在中间贮存部161中仅填充有液体的密闭类的副罐。
另外,如图10所示,优选为,在第一隔膜184的外侧的位置上,配置能够对与被固定于第一隔膜184的内侧的抵接部件194相对应的外表面进行按压的按压部件195。通过按压部件195从外侧按压供给室182,从而能够对供给室182内的液体进行加压。尤其是在本示例中,即使第一隔膜184的在对供给室182内的液体进行加压的方向上的弹性恢复力消失,也可以通过按压部件195从外侧按压第一隔膜184,从而对供给室182内的液体进行加压。
另外,液体喷射装置12为了使与中间贮存体连接部162连接的中间贮存体145的中间贮存部161所贮存的液体向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内流动,而具备液体流动机构。作为液体流动机构,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液体流动机构为,在与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相比在重力方向上成为上方的位置处配置中间贮存体连接部162,且利用高低差(水位差)而使液体向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内流动的液体流动机构(水位差流动机构)。
作为第二个液体流动机构,具备对与中间贮存体连接部162连接的中间贮存体145的中间贮存部161内的液体进行加压的加压机构196。加压机构196包括:在以高于外部空间的压力对液体进行了加压的状态下将液体贮存于中间贮存部161内的第一加压机构;和从中间贮存体145的外部利用外力对中间贮存部161内的液体进行加压(例如按压)的第二加压机构。并且,在图10中,作为对供给室182内的液体进行加压的挠性膜的一个示例而设置的第一隔膜184相当于第一加压机构的一个示例,能够从外部利用外力对供给室182内的液体进行按压的按压部件195相当于第二加压机构的一个示例。
作为第三个液体流动机构,为具备对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内进行减压的减压机构197的结构。在本示例中,采用了如下的减压机构197,即,减压机构197通过对液体收纳体30的液体收纳室157内进行减压,从而对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内进行减压,进而使液体向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内流动。作为一个示例,利用泵来对液体收纳体30的液体收纳室157进行减压。尤其是在本示例中,利用维护装置175的抽吸泵178而对液体收纳室157进行减压。具体而言,在将方向切换阀179切换为抽吸泵178与气体流道180连接的气体流道选择位置,并且,使大气开放阀181切换为非大气开放位置的基础上,通过对抽吸泵178进行驱动,从而经过气体流道180来抽吸液体收纳室157内的空气,由此对液体收纳室157进行减压。
接下来,对液体喷射装置12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0~图14,对使用者初次使用液体喷射装置12时所进行的液体填充动作(初始填充动作)进行说明。并且,虽然向与多个液体收纳体30连接的供不同种类(例如颜色种类)的液体流动的多个液体供给流道146分别填充液体,但由于向多个液体供给流道146填充液体的液体填充动作基本相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向其中一个液体供给流道146填充液体的液体填充动作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1~图14中,用阴影区域来表示被填充有液体等的区域。
当使用者初次使用液体喷射装置12时,处于在液体供给流道146内初始填充有空气而尚未填充有液体的状态。使用者实施使液体填充于液体供给流道146内的初始填充作业。首先,使用者将兼作液体喷射装置12的壳体14的盖部的图像读取装置13以铰接部218为支点而打开至预定开度。于是,突出设置于滑架34的上表面上的中间贮存体连接部162与壳体14内的滑架34一起露出。
使用者在实施初始填充时,对操作部16进行操作,将要实施液体填充的情况向液体喷射装置12进行指示。控制部50在接收到基于来自操作部16的操作信号的、要实施液体填充的指示时,实施液体填充准备动作。控制部50将方向切换阀179切换为大气开放选择位置,并且将大气开放阀181切换为非大气开放位置。其结果为,抽吸泵178通过气体流道180而与液体收纳室157连通。另外,控制部50使开闭阀173处于开阀状态,并将供给泵174设为释放状态。其结果为,中间贮存体连接部162的导入针部164与液体收纳室157通过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而连通。而且,控制部50对相对移动机构的动力源进行驱动,使盖176和液体喷射部36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相对移动,并形成由盖176和液体喷射部36包围的封闭空间。此时,盖176位于能够承接从液体喷射部36的喷嘴171漏出的液体的压盖位置。另外,盖176内未被向大气开放。
如图10所示,与中间贮存体连接部162连接前的中间贮存体145收纳有使第一隔膜184向外侧鼓出的程度的体积的液体,供给室182内的液体通过作为加压机构196而发挥功能的第一隔膜184的弹性恢复力而被加压为高于大气压的压力。另外,在贮存于压力室183内的液体为设定压力或者超过设定压力的液压的情况下,压力调节机构163闭阀。另外,中间贮存体145的导入口部186和导出口部187在与中间贮存体连接部162连接之前,均被未图示的弹性体或者阀机构封堵。
使用者使该中间贮存体145与中间贮存体连接部162连接。该连接的结果为,在中间贮存体145的导入口部186与导出口部187中,分别插入有导入针部164和供给针部165,供给室182通过导入针部164而与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连通,且压力室183通过导出口部187而与下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7连通。
在该连接状态下,中间贮存体145被配置于,与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相比在重力方向上成为上方的位置处。其结果为,如图11所示,贮存于与中间贮存体连接部162连接的中间贮存体145的供给室182内的液体通过利用了水位差的液体流动机构(水位差流动机构),而在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内朝向液体收纳体30流动。
另外,贮存于供给室182内的液体由于通过利用了第一隔膜184的弹性恢复力的液体流动机构(第一加压机构)而被加压为高于大气压的压力,因此,通过该加压力而使被贮存于供给室182内的液体经过导入针部164而在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内朝向液体收纳体30流动。
而且,随着液体向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内持续流动而使中间贮存部161内的液体减少时,中间贮存部161内部成为负压,液体的流动停止。此时,即使供给室182的液压成为负压,由于阀体189的供给室182侧的受压面积较小,因此,压力调节机构163也不会开阀。若假设压力调节机构163开阀,则有可能存在压力室183内的液压高于设定压力(负压)从而液体从液体喷射部36的喷嘴171漏出的情况,但由于盖176被配置于与液体喷射部36接近的压盖位置,因此,从喷嘴171漏出的液体会被盖176接住。
另外,控制部50根据对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的液压进行检测或者对中间贮存体145与中间贮存体连接部162的连接完毕进行检测的未图示的传感器或者计时器,而对处于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内的液体的填充开始且该液体的填充尚未结束的状态的情况进行检测。如此一来,控制部50对未图示的致动器进行驱动,从而使按压部件195向能够从外侧按压第一隔膜184的方向位移。按压部件195通过从外侧按压第一隔膜184,从而对贮存于供给室182的液体进行加压。通过利用该按压部件195的加压机构196而被加压了的液体从供给室182经过导入针部164而在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内朝向液体收纳体30流动。
而且,通过减压机构197而对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内进行减压,从而使液体从供给室182经过导入针部164而在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内朝向液体收纳体30流动。本实施方式的减压机构197通过对液体收纳体30的液体收纳室157进行减压,从而对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内进行减压。详细而言,控制部50在从操作部16接收到使用者要实施液体填充动作的指示,或者由传感器等而检测到中间贮存体145与中间贮存体连接部162的连接时,对维护装置175的抽吸泵178进行驱动。其结果为,来自抽吸泵178的抽吸力经过气体流道180而抵达液体收纳室157,并抽吸液体收纳室157内的气体(空气),从而液体收纳室157被减压。该液体收纳室157减压的结果为,与液体收纳室157连通的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也被减压,从而被贮存于供给室182内的液体经过导入针部164而在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内朝向液体收纳室157流动。
这样,通过液体流动机构,而将初始存在于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内的空气向液体收纳体30侧排出,并使液体被填充于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内。此时,通过与中间贮存体连接部162连接的中间贮存体145被配置于与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相比成为重力方向上的上方的位置处而形成的水位差流动机构,来实施水位差填充,除此之外,还通过加压机构196而对中间贮存部161内的液体有效地进行加压。其结果为,液体在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内流动时的流量(每单位时间流动的液体量)有效地增多。另外,能够通过减压机构197对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进行减压,从而液体在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内流动时的流量有效地增多。
通过该向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填充液体的第一填充动作,如图12所示,从供给室182在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内朝向液体收纳体30而流动的液体的一部分会从供给口部168流入到液体收纳室157内。在由液体充满了由例如引导板170划分出的区域的基础上,液体会流入至与引导板170的下端位置相比在重力方向上靠上方的位置。如此,结束第一填充动作。
接下来,如图13所示,使用者实施向液体收纳体30注入液体的注入作业。使用者在将罩部件26从关闭位置转动至打开位置,并从露出的注入口154拆下了塞子155之后,将液体瓶100的注出口部100a插入到注入口154中,从而从液体瓶100向液体收纳室157注入液体。此时,使用者在被保持于与注入口154的轴线方向平行的打开姿态的罩部件26的背面上,以使液体瓶100与凹槽28a卡合的状态而放置液体瓶100。液体瓶100在注出口部100a被插入到注入口154中的状态下被保持于倾斜的姿态,因此,即使使用者并未用手保持液体瓶100,液体也会从液体瓶100注入到液体收纳体30内。
在该注入作业时,使用者通过目视确认部56(参照图1)而对液体收纳体30内的液面的变化进行确认,当液面的高度达到上限部58(参照图1)时,停止注入,并用塞子155堵塞注入口154。然后,关闭罩部件26。由此,液体注入作业完成。并且,向液体收纳体30注入的液体的注入量可以仅为达到之后实施的第二填充动作所需要的液量的量。如此结束了液体注入作业的使用者对操作部16进行操作,而将液体注入作业结束的消息通知给液体喷射装置12。并且,在第一填充动作的结束时间点,只要在液体收纳室157中确保了第二填充动作所需的液量,便能够省略液体注入作业。
控制部50在接收到液体注入作业结束的通知时,将方向切换阀179切换为维护位置,并且将大气开放阀181切换为大气开放位置。其结果为,未向大气开放的状态的盖176与抽吸泵178连通,并且,液体收纳室157被向大气开放。并且,在不必担心在第一填充动作时从液体喷射部36的喷嘴171漏出液体的情况下,也可以预先将盖176配置于从液体喷射部36离开的退避位置。在该情况下,在第一填充动作结束后或者液体注入作业结束后,控制部50对相对移动机构的动力源进行驱动,而如图14所示,使盖176移动至压盖位置,并形成由盖176和液体喷射部36包围的封闭空间。
然后,控制部50对抽吸泵178进行驱动,从而使与喷嘴171连通的封闭空间成为负压,通过由该负压而产生的抽吸力,而使贮存于压力室183内的液体在下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7内朝向喷嘴171流动。此时,随着贮存于压力室183内的液体减少而使其液压降低,第二隔膜185会由于外侧的大气压与内侧的液压之间的差压而向使压力室183的容积减少的方向位移,当该液压低于设定压力时,压力调节机构163开阀,液体从供给室182向压力室183流动。这样,通过来自喷嘴171的抽吸力而使贮存于压力室183内的液体在下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7内朝向下游侧流动,气体以及液体从喷嘴171向盖176内被抽吸排出。而且,当抽吸泵178的驱动停止,压力室183内的液压成为设定压力时,压力调节机构163闭阀。这样,通过第二填充动作而向下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7填充液体。
当这样结束第二填充动作(第二填充工序)时,初始填充完毕。接下来,控制部50对相对移动机构进行驱动,而将盖176配置于从液体喷射部36稍微离开的冲洗位置。然后,控制部50对维护装置175进行驱动,从而通过未图示的擦拭器来擦拭液体喷射部36的喷嘴开口面,接着,实施从液体喷射部36的所有喷嘴171朝向盖176喷射液滴状的液体的冲洗。由此,在喷嘴171内的液体中形成适当形状的弯液面,因此,此后,能够以正常的状态从喷嘴171向介质M喷射液体。
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实施了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的液体填充和下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7的液体填充。因此,在从中间贮存体145供给液体的情况下,与同时向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和下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7这两侧供给液体的情况相比,能够在短时间内稳定地实施向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的液体填充。
在此,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现有的液体喷射装置那样,在采用了仅从喷嘴抽吸排出液体的液体填充动作的情况下,存在于液体收纳体30侧的空气也要在较长距离的液体供给流道146中移动至到达喷嘴,因此,气泡较容易残留于液体供给流道146内。另外,液体收纳体30由于为在其内部存在有液体区域和空气区域的开放类的结构,因此,在从液体瓶100向液体收纳体30注入液体时,容易卷入空气而在液体中产生气泡。在该情况下,在液体填充时会将来自液体收纳体的容易存在气泡的液体填充于液体供给流道,因此,从这一点来看,也容易使气泡残留于填充了液体供给流道的液体中。在该情况下,容易招致因气泡而引起的液体的喷射不良。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液体填充时,液体供给流道146中的位于与中间贮存体连接部162相比靠上游侧的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内的空气向液体收纳体30排出,且下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7内的空气从液体喷射部36的喷嘴171被排出。因此,经过液体供给流道146而被排出的空气的移动距离较短,因此,在液体填充后,空气(气泡)不易残留于液体供给流道146内。另外,由于液体填充所使用的液体供给源为仅贮存有液体的密闭类的中间贮存体145,因此,气泡极少的液体从中间贮存体145被填充至液体供给流道146。
此后,通过在开闭阀173打开的状态下对供给泵174进行驱动,从而液体从液体收纳体30通过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而被供给至中间贮存体145的供给室182,在供给室182内贮存有预定量的液体。当开始液体喷射动作时,从液体喷射部36的喷嘴171朝向介质M喷射液体,从而液体被消耗。当通过液体的消耗而使压力室183内的液压低于设定压力时,压力调节机构163开阀,从而从供给室182经过连通孔188向压力室183供给液体。而且,当压力室183内的液压达到设定压力时,压力调节机构163闭阀。这样,决定液体喷射部36的背压的压力室183的液压被维持于设定压力。由此,在喷嘴171内的液体中形成适当形状的弯液面,因此,能够从喷嘴171朝向介质M喷射正常的液体。其结果为,能够将从液体喷射部36喷射的液体喷落于介质M上所形成的例如印刷等的液体喷落形成物的品质维持为较高。另外,由于初始填充刚结束后的液体供给流道146内的液体中气泡相对较少,因此,因气泡而引起的液体喷射不良的产生频率得以降低。从这一点来看,也能够形成高品质的液体喷落形成物。
如以上所详细叙述的那样,根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
(8)具备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部36以及以能够将液体收纳体30所收纳的液体向液体喷射部36供给的方式而对液体收纳体30和液体喷射部36进行连接的液体供给流道146。具备在处于液体收纳体30与液体喷射部36之间的位置处具有中间贮存体连接部162的液体供给流道146,中间贮存体连接部162能够连接具有可对液体进行贮存的中间贮存部161的中间贮存体145。在向液体喷射装置12填充液体的液体填充方法中,使液体从中间贮存体连接部162向液体供给流道146中的与中间贮存体连接部162相比靠上游侧的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内流动,从而向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填充液体。因此,在向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填充液体时,能够将初始存在于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内的空气向上游侧排出,因此,能够降低经由液体喷射部36内而向外部排出的空气的量,从而能够实施效率的填充动作。在该情况下,即使液体收纳体30为加注类型的开放类的罐,也能够在抑制气泡的导入的同时高效地向液体供给流道146填充液体。
(9)使预先在中间贮存部161内填充有液体的中间贮存体145与中间贮存体连接部162连接,从而向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填充中间贮存部161的液体。由此,能够使液体从中间贮存体连接部162侧起向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内流动,从而容易地向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填充液体。
(10)中间贮存体145以使中间贮存部161内的压力高于中间贮存部161的外侧空间的方式而被预先填充有液体。因此,通过使用中间贮存部161内的液体被加压了的状态下的中间贮存体145,从而能够使液体在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内流动时的流量(每单位时间流动的液体量)增多,因此,能够实施效率的填充动作。
(11)使液体从中间贮存体连接部162向液体供给流道146中的与中间贮存体连接部162相比靠下游侧的下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7内流动,从而向下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7填充液体。由此,通过向下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7填充液体,从而能够向液体供给流道146内填充液体。
(12)液体喷射装置12具有液体收纳体30和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部36。液体收纳体30具有:能够收纳液体的液体收纳室157;能够从外部向液体收纳室157注入液体的注入口154;以及使液体收纳室157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孔169。另外,在液体喷射装置12中,以能够将液体收纳体30所收纳的液体向液体喷射部36供给的方式而对液体收纳体30和液体喷射部36进行连接的液体供给流道146,在处于液体收纳体30与液体喷射部36之间的位置处具有能够连接中间贮存体145的中间贮存体连接部162,中间贮存体145具有能够对液体进行贮存的中间贮存部161。而且,液体喷射装置12具备液体流动机构,该液体流动机构使与中间贮存体连接部162连接的中间贮存体145的中间贮存部161所贮存的液体向液体供给流道146中的与中间贮存体连接部162相比靠上游侧的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内流动。由此,在向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填充液体时,由于能够将初始存在于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内的空气向上游侧排出,因此,能够降低经由液体喷射部36内而向外部排出的空气的量,从而能够实施效率的填充动作。
(13)作为液体流动机构,在与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相比在重力方向上成为上方的位置处具备中间贮存体连接部162。由此,能够通过利用中间贮存部161内的液体与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之间的高低差(水位差),而使中间贮存部161内的液体向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内流动。
(14)作为液体流动机构,具备对与中间贮存体连接部162连接的中间贮存体145的中间贮存部161内的液体进行加压的加压机构196。由此,能够通过对中间贮存部161内的液体进行加压从而使液体在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内流动时的流量(每单位时间流动的液体量)增多,因此,能够实施效率的填充动作。另外,作为加压机构,在加压机构196中包含第一加压机构和第二加压机构,所述第一加压机构以将液体加压为与外部空间相比较高的压力的状态而将液体贮存于中间贮存部161内,所述第二加压机构利用外力而从中间贮存体145的外部对中间贮存部161内的液体进行加压(例如按压)。由此,能够有效地对中间贮存部161内的液体进行加压,从而能够有效地增多液体在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内流动时的流量(每单位时间流动的液体量),因此,能够实现更加效率的填充动作。
(15)作为液体流动机构,具备对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内进行减压的减压机构197。由此,能够通过对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内进行减压从而使液体在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内流动时的流量(每单位时间流动的液体量)增多,因此能够实施效率的填充动作。
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中间贮存体145具备压力调节机构163,但本实施方式的中间贮存体145不具备压力调节机构163,而仅具有对液体进行贮存的液体贮存功能。图15所示的中间贮存体145具备液体贮存室211,液体贮存室211在外侧的一面上具有隔膜210。在中间贮存体145上,在液体贮存室211的端部处设置有导入口部186,在被设置于隔着过滤器212而与液体贮存室211相反的一侧的流道213的端部处,设置有导出口部187。在图15的示例中,通过中间贮存体145内的液体贮存室211和流道213,而构成贮存液体的中间贮存部161。中间贮存体145处于如下的状态,即,在中间贮存部161内预先填充有液体以使压力高于中间贮存部161的外侧空间的状态。
液体喷射装置12为了使与中间贮存体连接部162连接的中间贮存体145的中间贮存部161所贮存的液体向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内流动,而具备液体流动机构。与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相同,液体流动机构具备液体流动机构(水位差流动机构)、加压机构196(第一加压机构以及第二加压机构)和减压机构197。
接下来,对液体喷射装置12的作用进行说明。使用者在实施初始填充时,对操作部16进行操作,而将要实施液体填充的情况向液体喷射装置12进行指示。控制部50在接收到要实施液体填充的指示时,实施液体填充准备动作。控制部50将方向切换阀179切换为大气开放选择位置,并将大气开放阀181切换为大气开放位置,并且将开闭阀173设为开阀状态,将供给泵174设为释放状态。另外,控制部50将抽吸泵178设为释放状态,并对相对移动机构的动力源进行驱动,而将盖176配置于压盖位置处。
而且,使用者通过在初始填充时使中间贮存体145与滑架34上的中间贮存体连接部162(导入针部164和导出针部165)连接的液体流动机构,而使中间贮存部161内的液体从导入针部164向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流动。因此,将初始存在于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内的空气向上游侧的液体收纳体30内排出,同时向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填充液体。另外,此时,并行实施如下动作,即,中间贮存部161内的液体从供给针部165向下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7流动,下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7内的空气从液体喷射部36的喷嘴171被排出,从而液体被填充至喷嘴171。其结果为,能够在初始填充时高效地排出液体供给流道146内的气体(空气)。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同时向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和下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7开始液体填充,因此,能够相对地缩短液体填充动作的整体的所需时间。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中,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不同,中间贮存体145为不具备压力调节机构163而具有由一个室构成的中间贮存部161的结构,但能够获得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中的所述(1)~(8)相同的效果。
也可以对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所包含的结构和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所包含的结构或者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所包含的结构进行任意组合。例如,也可以将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的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体的结构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进行组合。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以下所示的变更例那样进行变更。另外,既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包含的结构和下述变更例所包含的结构任意进行组合,也可以对下述变更例所包含的结构彼此任意进行组合。
·在未使用减压机构197以作为液体流动机构的结构的情况下,优选为,通过将大气开放阀181切换为大气开放位置,从而预先使液体收纳体30向大气开放。在该情况下,能够对由于液体流入所导致的液体收纳体30内的压力升高而引起的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的填充效率的降低进行抑制。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控制部50在利用计时器或设置于液体收纳体30中的传感器等而检测到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的液体填充完毕时,使设置于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上的开闭阀173关闭,从而使液体的流动停止。在该情况下,液体收纳体也可以不与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的上游端连接。
·也可以代替液体收纳体30,而在安装有填充用附属装置(填充专用液体收纳体)的状态下,实施从中间贮存体连接部162向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的液体填充。填充用附属装置具有液体回收室、大气开放连通部和气液分离部(例如气液分离膜),液体回收室在液体填充时对从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的上游端流出的液体进行回收,大气开放连通部使液体回收室向大气开放,气液分离部使液体与气体在从液体收纳室穿过大气开放连通部时分离而仅使气体通过。在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的液体填充结束后,拆下填充用附属装置,而安装液体收纳体30。
·作为减压机构,也可以代替对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的对液体收纳室157进行减压的减压机构197,而采用如下的减压机构,即,通过对供给泵174向与液体喷射动作时(液体供给时)的驱动相反的一侧进行反向驱动,从而对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减压的减压机构。详细而言,供给泵174采用能够实施如下的第一驱动(例如正转驱动)和第二驱动(例如反转驱动)的结构,其中,第一驱动为,使液体向从液体收纳体30朝向液体喷射部36的第一方向流动的驱动,第二驱动为,使液体向从中间贮存部161朝向液体收纳体30的第二方向流动的驱动。在液体填充时,开闭阀173处于开阀状态而将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设为连通状态,大气开放阀181位于大气开放位置而使液体收纳室157向大气开放。而且,在液体填充动作时,通过与液体喷射动作时的第一驱动不同的第二驱动而对供给泵174进行驱动,对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中的与泵174相比靠下游侧的部分进行减压,从而使中间贮存部161内的液体朝向上游侧流动,由此向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填充液体。在该情况下,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中的与供给泵174相比靠上游侧的部分通过来自供给泵174的液体的压送而被填充。并且,除了第一驱动和第二驱动之外,优选为,供给泵174能够向在供给泵174的两侧使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连通的释放状态进行切换。
·液体流动机构也可以仅具备水位差流动机构、加压机构和减压机构中的至少一个。另外,在具备加压机构的情况下,也可以仅具备第一加压机构和第二加压机构中的一方。另外,在具备减压机构的情况下,只要具备对液体收纳室157进行减压的第一减压机构和对供给泵174进行反向驱动的第二减压机构中的至少一方即可。在具备第一减压机构和第二减压机构双方的情况下,能够更效率地实施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的液体填充。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先实施下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7的液体填充。在该情况下,预先断开大气开放阀181,或者预先关闭设置于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上的开闭阀173。根据该结构,在先实施向下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7的液体填充之后,至整体的液体填充结束为止的时间变长,因此,能够使在液体填充后等待印刷的开始直至影响印刷的气泡消失为止的待机工序与向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的液体填充并行地实施。其结果为,能够缩短从液体填充结束时间点起至印刷可开始时刻为止的待机时间。
·也可以同时实施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和下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7的液体填充。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在下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7的液体填充中,预先通过盖176来对液体喷射部36进行压盖,并且不对抽吸泵178进行驱动而设为释放状态。另外,在中间贮存部161为压力调节机构163的供给室182的情况下,优选为,通过对压力室183进行按压等从而开阀。在该情况下,能够在短时间内实施整体的液体填充。
·在中间贮存部161中未预先填充有液体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预先在中间贮存部161上设置注入口,通过从外部供给液体,而向液体供给流道压送液体,从而实施液体填充。
·在中间贮存部161的至少一部分具备具有挠性的挠性部的情况下,通过外力而对挠性部进行加压的方法并不被限定于按压部件195对挠性部进行按压的方法。例如,也可以在中间贮存体145的挠性部(例如第一隔膜184)的外侧设置加压室,并向加压室供给气体(例如空气),从而将加压室内的气体的压力作为外力而施加于挠性部,从而对中间贮存部161进行加压。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一并使用通过加压气体施加外力而对中间贮存部内进行加压的加压机构和水位差流动机构(水位差填充)。
·也可以不具备供给泵174。
·与中间贮存体连接部162连接之前的中间贮存体145也可以构成为,以使供给室182的压力高于中间贮存部161的外侧空间的压力(大气压)的方式而在供给室182内预先填充液体,并且以使压力室183的压力与中间贮存部161的外侧空间的压力(大气压)相同或与之相比较低的方式而在压力室183内预先填充液体。
·在液体收纳体30可拆装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未连接有液体收纳体30的状态下实施填充动作。在该情况下,只要在液体被填充到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内的时间点将设置于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上的开闭阀关闭即可。或者,也可以代替主罐,而在安装了附属装置的状态下实施液体向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的填充。作为附属装置,优选为,未填充有液体的袋体或在大气连通部上粘贴有气液分离膜的装置。
·也可以不设置中间贮存部161。也可以使与例如液体收纳袋连通的管与导入针部164连接,从而从液体收纳袋向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166填充液体。
·也可以不将压力调节机构163设置于中间贮存体145,而将其设置于液体喷射部36上。
·使用者也可以手动地对按压部件195进行按压,从而从外侧对中间贮存体145进行加压。另外,使用者也可以用手对中间贮存体145的第一隔膜184进行按压。
·液体收纳体并不被现定于开放类的罐。也可以为具备例如填充有液体的袋体和通过气体对袋体进行加压的加压室的类型的密闭类的液体收纳体。
·液体收纳体也可以为被配置于液体喷射装置的壳体的外侧的外置类型。在该情况下,液体收纳体既可以被安装于壳体的侧面,也可以被配置于通过液体供给管而从壳体分离的位置上。
·液体喷射装置并不被限定于串行式打印机,也可以为液体喷射部在主扫描方向和副扫描方向这两个方向上移动从而向介质喷射液体的并行式打印机。另外,也可以为,液体喷射部具有能够在目标(例如介质)的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上喷射液体的预定长度,且向以固定速度被输送的输送过程中的介质喷射液体的行式打印机。在行式打印机的情况下,只要在对液体喷射部进行保持的保持部件的例如与液体喷射部侧不同的面(作为一个示例,为上表面)上设置能够连接中间贮存体的中间贮存体连接部即可。该中间贮存体连接部被设置在对被配置于液体喷射装置的壳体内或者壳体外的液体收纳体和壳体内的液体喷射部进行连接的液体供给流道的中途的位置处。
·液体喷射装置也可以不被设置于复合机中,而为印刷专用机。
·介质并不被限定于纸张,也可以为树脂制的薄膜或薄片、树脂与金属的复合体薄膜(层压薄膜)、织物、无纺布、金属箔、金属薄膜、陶瓷薄片等介质。
·液体喷射装置并不被限定于在纸张等平面状的介质上实施印刷的液体喷射装置,也可以为例如以喷墨方式喷射树脂液滴从而对三维立体物进行成形的三维立体物成形用的液体喷射装置。在该情况下,介质可以为树脂液滴的喷出对象的衬纸或薄片状基板。
本申请主张在2016年8月24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6-163865号和在2016年9月15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6-180255号的优先权,并在此援引其全部内容。
符号说明
11…复合机;12…液体喷射装置;13…图像读取装置;14…壳体;14a…前表面侧壁;23…透明窗;24…倾斜部;25…开口部;26…罩部件;26a…手指勾挂部;27…旋转轴;28…凹槽;30、30a、30b、30c、30d…液体收纳体;42…液体供给管;47…固定部件;51a、51b…信号线;52…流道形成部件;53…安装部件;54…保持部件;55…液体收纳室;55A…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55B…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56…隔壁;57…液体连通部;58…上方连通部;59…间隙流道;60…底壁;61…水平壁部;62…斜面壁部;63A、63B…大气连通部;64…注入口;65…塞子;66…卡止部件;67…前壁部;68…目视确认部;69…上限显示部;70…下限显示部;72…后壁部;72a…弯曲壁;73…液体供给口;74…流道;75…泵;76…剩余量检测部;KS…液面;X…扫描方向;Y…输送方向。
Claims (15)
1.一种液体收纳体,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收纳室,其能够收纳液体;
注入口,其能够向所述液体收纳室注入所述液体;
目视确认部,其以能够对被收纳于所述液体收纳室内的所述液体的液面进行目视确认的方式而被设置于形成所述液体收纳室的侧壁上;
隔壁,其将所述液体收纳室在与重力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隔成,从所述注入口注入所述液体的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和包含所述目视确认部的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以及
液体连通部,其被设置于所述隔壁与形成所述液体收纳室的底壁之间,并使所述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和所述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收纳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液体收纳室的所述侧壁上,至少对所述目视确认部的成为所述液体收纳室侧的内壁实施防液处理。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收纳体,其特征在于,
具备使所述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以及所述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中的至少所述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部。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收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连通部位于,与所述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的所述底壁中的从所述注入口注入的所述液体下落的下落区域相比靠重力方向侧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收纳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目视确认部上设置有下限显示部,所述下限显示部表示成为所述液体收纳室中的所述液体的收纳量的下限的液面位置,
所述液体连通部位于与所述下限显示部相比靠重力方向侧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收纳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目视确认部上设置有上限显示部,所述上限显示部表示成为所述液体收纳室中的所述液体的收纳量的上限的液面位置,
所述液体收纳室具备上方连通部,所述上方连通部在与所述上限显示部相比靠反重力方向侧使所述注入口侧液体收纳室和所述目视确认部侧液体收纳室连通。
7.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喷射部,其从喷嘴喷射液体;以及
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收纳体,其能够收纳所述液体喷射部所喷射的所述液体。
8.一种液体填充方法,其特征在于,
用于向液体喷射装置填充液体,
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备:
液体喷射部,其喷射所述液体;以及
液体供给流道,其以能够将液体收纳体所收纳的所述液体向所述液体喷射部供给的方式而对该液体收纳体和该液体喷射部进行连接,该液体供给流道在处于所述液体收纳体与所述液体喷射部之间的位置处,具有能够连接中间贮存体的中间贮存体连接部,所述中间贮存体具有能够对所述液体进行贮存的中间贮存部,
在所述液体填充方法中,
使所述液体从该中间贮存体连接部向所述液体供给流道中的与所述中间贮存体连接部相比成为上游侧的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内流动,从而向该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填充该液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填充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在所述中间贮存部中预先填充有所述液体的所述中间贮存体与所述中间贮存体连接部连接,从而向所述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填充所述中间贮存部的所述液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体填充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间贮存体中,以使所述中间贮存部内的压力高于该中间贮存部的外侧空间的压力的方式而预先填充有所述液体。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填充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液体从该中间贮存体连接部向所述液体供给流道中的与所述中间贮存体连接部相比成为下游侧的下游侧液体供给流道内流动,从而向该下游侧液体供给流道填充该液体。
12.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喷射部,其喷射液体;
液体收纳体,其具有能够收纳所述液体的液体收纳部、能够从外部向该液体收纳部注入该液体的注入口以及使该液体收纳部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孔;
液体供给流道,其以能够将所述液体收纳体所收纳的所述液体向所述液体喷射部供给的方式而对该液体收纳体和该液体喷射部进行连接,该液体供给流道在处于所述液体收纳体与所述液体喷射部之间的位置处,具有能够连接中间贮存体的中间贮存体连接部,所述中间贮存体具有能够对所述液体进行贮存的中间贮存部;以及
液体流动机构,其使与所述中间贮存体连接部连接的所述中间贮存体的所述中间贮存部所贮存的所述液体向所述液体供给流道中的与该中间贮存体连接部相比成为上游侧的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内流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相比在重力方向上成为上方的位置处具备所述中间贮存体连接部,以作为所述液体流动机构。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对与所述中间贮存体连接部连接的所述中间贮存体的所述中间贮存部内的所述液体进行加压的加压机构,以作为所述液体流动机构。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对所述上游侧液体供给流道内进行减压的减压机构,以作为所述液体流动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163865A JP2018030292A (ja) | 2016-08-24 | 2016-08-24 | 液体収容体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
JP2016-163865 | 2016-08-24 | ||
JP2016-180255 | 2016-09-15 | ||
JP2016180255A JP6737096B2 (ja) | 2016-09-15 | 2016-09-15 | 液体充填方法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776202A true CN107776202A (zh) | 2018-03-09 |
CN107776202B CN107776202B (zh) | 2021-01-15 |
Family
ID=612403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702583.6A Active CN107776202B (zh) | 2016-08-24 | 2017-08-16 | 液体收纳体、液体填充方法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166780B2 (zh) |
CN (1) | CN107776202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370659A (zh) * | 2018-08-27 | 2021-09-10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的检测方法 |
CN115230332A (zh) * | 2022-09-02 | 2022-10-25 | 北京博示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非接触式墨路系统及玻璃喷墨打印机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748617B2 (ja) * | 2017-08-31 | 2020-09-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タンク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6984241B2 (ja) * | 2017-08-31 | 2021-12-1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タンク |
JP7191626B2 (ja) * | 2018-10-05 | 2022-12-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JP2022179914A (ja) * | 2021-05-24 | 2022-12-0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および液体収容体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30067520A1 (en) * | 2001-10-05 | 2003-04-10 | Ryoji Inoue | Liquid container, liquid supply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
CN1509883A (zh) * | 2002-11-27 | 2004-07-07 | ������������ʽ���� | 液体容纳容器 |
CN202192854U (zh) * | 2010-07-15 | 2012-04-18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收纳容器、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供给系统 |
CN203063281U (zh) * | 2011-07-28 | 2013-07-17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收纳容器、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供给系统 |
CN103568581A (zh) * | 2012-08-10 | 2014-02-12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容纳体、消耗装置、供给系统和容纳体单元 |
CN203567358U (zh) * | 2012-08-10 | 2014-04-30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容纳体、液体消耗装置 |
US20150352853A1 (en) * | 2013-01-18 | 2015-12-10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and tank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817657B2 (ja) | 1994-08-23 | 1998-10-30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インク供給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 |
JPH08197743A (ja) | 1995-01-27 | 1996-08-06 | Fujitsu Ltd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
JP2002370375A (ja) * | 2001-06-18 | 2002-12-24 | Canon Inc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ト装置、インクタンクおよびインク供給方法 |
JP2003170607A (ja) | 2001-12-04 | 2003-06-17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初期インク充填方法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4511141B2 (ja) | 2002-11-26 | 2010-07-2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滴吐出ヘッドへの機能液充填装置、並びに液滴吐出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4259158B2 (ja) | 2003-03-26 | 2009-04-3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JP4243342B2 (ja) | 2003-11-11 | 2009-03-2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の輸送方法 |
JP2006082070A (ja) | 2004-01-19 | 2006-03-30 | Seiko Epson Corp | 機能液充填方法、液滴吐出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電気光学装置、電子機器 |
JP2006137181A (ja) | 2004-10-15 | 2006-06-01 | Seiko Epson Corp | 充填方法、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
JP4635618B2 (ja) | 2005-01-19 | 2011-02-2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充填方法、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
IN2012DN01303A (zh) | 2010-07-15 | 2015-06-05 | Seiko Epson Corp | |
JP2012111146A (ja) | 2010-11-25 | 2012-06-14 | Seiko I Infotech Inc | インク充填方法、インク置換方法、インク充填補助液体及び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
JP2012121232A (ja) | 2010-12-08 | 2012-06-28 | Seiko I Infotech Inc | インク充填方法、インク置換方法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2012236335A (ja) | 2011-05-12 | 2012-12-06 |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 液体吐出装置、液体充填方法、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5987564B2 (ja) | 2012-08-31 | 2016-09-0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容器 |
WO2014115506A1 (ja) * | 2013-01-24 | 2014-07-3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容器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JP6387693B2 (ja) | 2014-06-12 | 2018-09-1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タンク |
JP6048518B2 (ja) | 2015-02-05 | 2016-12-2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容器、及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
-
2017
- 2017-08-07 US US15/670,869 patent/US10166780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8-16 CN CN201710702583.6A patent/CN10777620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30067520A1 (en) * | 2001-10-05 | 2003-04-10 | Ryoji Inoue | Liquid container, liquid supply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
CN1509883A (zh) * | 2002-11-27 | 2004-07-07 | ������������ʽ���� | 液体容纳容器 |
CN202192854U (zh) * | 2010-07-15 | 2012-04-18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收纳容器、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供给系统 |
CN203063281U (zh) * | 2011-07-28 | 2013-07-17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收纳容器、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供给系统 |
CN103568581A (zh) * | 2012-08-10 | 2014-02-12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容纳体、消耗装置、供给系统和容纳体单元 |
CN203567358U (zh) * | 2012-08-10 | 2014-04-30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容纳体、液体消耗装置 |
CN105856851A (zh) * | 2012-08-10 | 2016-08-17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容纳体和液体消耗装置 |
US20150352853A1 (en) * | 2013-01-18 | 2015-12-10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and tank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370659A (zh) * | 2018-08-27 | 2021-09-10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的检测方法 |
CN113370659B (zh) * | 2018-08-27 | 2022-08-12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射装置 |
CN115157862A (zh) * | 2018-08-27 | 2022-10-11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的检测方法 |
CN115157863A (zh) * | 2018-08-27 | 2022-10-11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的检测方法 |
CN115157862B (zh) * | 2018-08-27 | 2024-03-1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的检测方法 |
CN115157863B (zh) * | 2018-08-27 | 2024-05-07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的检测方法 |
CN115230332A (zh) * | 2022-09-02 | 2022-10-25 | 北京博示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非接触式墨路系统及玻璃喷墨打印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776202B (zh) | 2021-01-15 |
US20180056662A1 (en) | 2018-03-01 |
US10166780B2 (en) | 2019-01-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776202A (zh) | 液体收纳体、液体填充方法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 |
CN202965514U (zh) | 液体容器、液体容器复合体以及液体供给系统 | |
CN102381042B (zh) | 液体供应系统以及具有该液体供应系统的液体消耗装置 | |
JP6498098B2 (ja) | 記録装置および液体収容部材 | |
JP5979917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CN106427220B (zh) | 打印装置 | |
JP2016159620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US8702213B2 (en) | Liquid holding container and liquid consuming apparatus | |
CN103057272A (zh) | 喷墨记录装置的墨水供给装置及墨水供给方法 | |
CN107405925A (zh) | 印刷装置 | |
CN107428171A (zh) | 印刷装置 | |
CN107405926A (zh) | 液体供给装置以及印刷装置 | |
US8721015B2 (en) | Functional liquid tank, method for replenishing functional liquid in droplet dicharge device, and droplet discharge device | |
US9682850B2 (en) | Container filling machine and method | |
JP2011224864A (ja) | 液体供給装置、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 |
CN108357213B (zh) | 液体喷出装置及液体喷出装置的驱动方法 | |
JP2017094632A (ja) | 液体噴射装置および液体噴射方法 | |
CN107284033A (zh) | 罐 | |
JP2004181952A (ja) | インク貯留部、該インク貯留部を備えた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構造体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6737096B2 (ja) | 液体充填方法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
JP2008074050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供給方法 | |
CN101348041B (zh) | 流体喷射装置以及流体喷射装置中的流体填充方法 | |
JP2020001168A (ja) | 液体吐出装置 | |
JP5417918B2 (ja) | 液滴吐出装置の機能液置換方法および液滴吐出装置 | |
CN102371770A (zh) | 液体喷射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