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63908A - 储液器 - Google Patents

储液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63908A
CN107763908A CN201710701919.7A CN201710701919A CN107763908A CN 107763908 A CN107763908 A CN 107763908A CN 201710701919 A CN201710701919 A CN 201710701919A CN 107763908 A CN107763908 A CN 1077639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reservoir
liquid separation
separation body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0191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763908B (zh
Inventor
细川侯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ko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ko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oki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ko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7639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639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7639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639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06Accumul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13Vibr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ressor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储液器,能够不导致复杂化、成本上升、大型化等而有效地抑制伴随压缩机启动时的突沸现象的冲击声。气液分离体(18)的全部或一部分由弹性变形部件构成,在产生突沸现象时,所述弹性变形部件向上弹性变形。气液分离体(18)的全部由弹性变形部件构成,且设置有从下侧对该气液分离体(18)进行保持的保持板(20)。或者,气液分离体(18)由如下构件构成: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开口的顶板部(25a);设置于该顶板部(25a)的外端的周壁部(25b);以及覆盖所述顶板部(25a)的开口的罩部件(弹性变形部件)(29)。

Description

储液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汽车空调、房间空调、制冷机等热泵式制冷循环(以下称为热泵系统)的储液器(气液分离器)。
背景技术
一般,构成汽车空调等的热泵系统200如图17(A)、(B)所例示,除了压缩机210、室外热交换器220、室内热交换器230、膨胀阀260、四通切换阀240等以外,还具备储液器250。
在该系统200中,制冷运转与制热运转的切换(流路切换)是通过四通切换阀240进行的,在制冷运转时,制冷剂在如图17(A)所示的循环中循环,此时室外热交换器220作为冷凝器工作,且室内热交换器230作为蒸发器工作。另一方面,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在如图17(B)所示的循环中循环,此时室外热交换器220作为蒸发器工作,且室内热交换器230作为冷凝器工作。无论哪种运转时,均经由四通切换阀240将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从蒸发器(室内热交换器230或室外热交换器220)导入储液器250。
作为储液器250,例如已知如专利文献1等所记载的一种结构,具有:被设置有流入口及流出口的盖部件气密地闭塞其上表面开口的有底圆筒状的罐;直径比该罐的内径小的伞状或倒立薄钵状的气液分离体;由上端部连结于流出口而下垂的内管与外管构成的二重管结构的流出管;以及设置于该流出管(的外管)的底部附近的用于捕捉、去除液相制冷剂及混入其中的油(制冷机油)所包含的异物的过滤器等。
导入到该储液器250的制冷剂与所述气液分离体碰撞并放射状地扩散,而分离成液相制冷剂和气相制冷剂,液相制冷剂(包含油)顺着罐内周面流下而积存于罐下部,且气相制冷剂在形成于流出管中的内管与外管之间的空间(气相制冷剂下送流路)下降,在内管内空间上升,被吸入压缩机210的吸入侧并循环。
另外,与液相制冷剂一起积存于罐下部的油由于与液相制冷剂的比重、性状的不同等而向罐底部侧移动,被经由流出管而吸入至压缩机吸入侧的气相制冷剂吸引,通过过滤器(的网孔过滤器)→形成于流出管(外管)的底部的回油孔→流出管的内管内空间而与气相制冷剂一起返回压缩机吸入侧并循环(一同参照专利文献2、3等)。
然而,在系统(压缩机)停止运转时,包含油的液相制冷剂积存于储液器的罐的下部,但是,作为油而使用与制冷剂无相溶性且比重比制冷剂小的油的情况下,由于液相制冷剂与油的比重及粘性的不同而分离成两层,即在上侧形成油层,在下侧形成液相制冷剂层。
在这样的二层分离状态下,有如下问题:当系统(压缩机)启动时,罐内的压力急速下降,因此液相制冷剂突发性地剧烈沸腾(以下称为突沸)而产生较大的冲击声。
作为该突沸现象及伴随其的冲击声的产生原因推测如下:在压缩机启动时即使罐内(压缩机吸入侧)的压力下降,在某一时刻,油层成为制冷剂层的盖(在油层不产生突沸现象),因此可抑制所述突沸现象的产生,但当油层的上侧(的气相制冷剂)与其下侧(的液相制冷剂)的压力差为规定以上时,液相制冷剂瞬间爆发性地沸腾(也可以参照记载有关于压缩机中的突沸现象的说明的专利文献2)。
另外,即使在当压缩机停止时油与液相制冷剂不会如上所述地成为二层分离状态的情况下,即,在即使当压缩机停止时油与液相制冷剂也仍为混合状态的情况下,或者作为油而使用与制冷剂无相溶性且比重比制冷剂小的油、在上侧形成液相制冷剂层、在下侧形成油层的情况下,根据制冷剂、油的种类、性状等的条件,有时也会产生液相制冷剂瞬间爆发性地沸腾的所述突沸现象及伴随其的冲击声。
作为抑制这样的突沸现象及伴随其的冲击声的产生的一个策略,在所述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如下方案:在以往复式发动机为驱动源的压缩机的旋转轴(曲轴)设置搅拌叶片,在压缩机启动时使所述搅拌叶片旋转来搅拌油层部分,能够将液相制冷剂放出到油上部。
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提出了如下方案:以在储液器(的罐)内油与液相制冷剂成为二层分离状态时将它们可靠地混合为主要目的,将从压缩机排出的气相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带有开闭阀的旁通流路而从罐的底部吹入液相制冷剂中并进行搅拌。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7086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24892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263995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人等也确认了如下内容:如上所述,在压缩机启动时,在罐内搅拌由油与液相制冷剂构成液状部分,从而可将突沸现象及伴随其的冲击声的产生抑制到某一水准,但在上述以往的提案技术中,现状是无法充分消除伴随所述突沸现象的冲击声。另外,在上述以往的提案技术中,需要另外设置用于搅拌的手段(搅拌叶片及用于使其旋转的驱动源、带有开闭阀的旁通流路等),存在导致储液器(及具备其的热泵系统)的复杂化、成本上升、大型化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液器,能够不导致复杂化、成本上升、大型化等而有效地抑制伴随压缩机启动时的突沸现象的冲击声。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的储液器基本上具备:罐,该罐设置有流入口及流出口;流出管,该流出管的一端侧与所述流出口连结,另一端侧在所述罐内开口;以及伞状或倒立薄钵状的气液分离体,该气液分离体以覆盖所述另一端侧的开口的方式固定配置于所述流入口的下侧,所述储液器的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体的全部或一部分由弹性变形部件构成,在产生突沸现象时,所述弹性变形部件向上弹性变形。
在优选的方式中,所述气液分离体的全部由弹性变形部件构成,且所述储液器设置有从下侧对该气液分离体进行保持的保持部件。
在更优选的方式中,所述气液分离体及所述保持部件支承于所述罐或所述流出管。
在更优选的方式中,所述保持部件具有:供所述罐或所述流出管内插的内环;从该内环向外延伸的多个保持臂;以及将该多个保持臂的外端彼此连结在一起的外环。
在其他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气液分离体设有一个或多个凸部或凹部。
在更优选的方式中,所述凸部或所述凹部形成为圆形状或圆弧状。
在其他优选的方式中,所述气液分离体由如下构件构成: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开口的顶板部;设置于该顶板部的外端的周壁部;以及覆盖所述顶板部的所述开口的弹性变形部件。
在更优选的方式中,所述气液分离体支承于所述罐或所述流出管。
在更优选的方式中,所述顶板部具有:供所述罐或所述流出管内插的内环;从该内环向外延伸的多个支承臂;以及将该多个支承臂的外端彼此连结在一起的外环。
优选的是,在所述弹性变形部件沿着所述顶板部的所述多个支承臂形成有切口。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储液器中,气液分离体的全部或一部分由弹性变形部件构成,在产生突沸现象时,通过在罐内沸腾的液相制冷剂(的按压力),而使所述弹性变形部件向上弹性变形。因此,伴随突沸现象的向气液分离体的冲击被缓和,该气液分离体的振动被抑制,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伴随压缩机启动时的突沸现象的冲击声。
在该情况下,基本上只要将廉价且简便制作的弹性变形部件用作气液分离体的全部或一部分即可,因此与以往那样使用搅拌叶片及用于使其旋转的驱动源、带有开闭阀的旁通流路等作为搅拌手段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储液器的结构简单化,能够谋求成本削减、小型化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储液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U-U标记线的剖视图。
图3是沿着图1的T-T标记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着图1的V-V标记线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储液器中的产生突沸现象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纵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储液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图7是沿着图6的W-W标记线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图6所示的储液器中的产生突沸现象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纵剖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储液器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图10是沿着图9的X-X标记线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图9所示的储液器中的产生突沸现象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纵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方式的局部欠缺主视图。
图13是沿着图12的Y-Y标记线的剖视图。
图14是沿着图12的Z-Z标记线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方式的局部欠缺主视图。
图16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方式的局部欠缺主视图。
图17是表示热泵系统的一例,(A)是表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流(循环)的概要结构图,(B)是表示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流(循环)的概要结构图。
符号说明
1 储液器(第一实施方式)
1A 储液器(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方式)
2 储液器(第二实施方式)
2A 储液器(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方式)
3 储液器(第三实施方式)
3A 储液器(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方式)
10 罐
12 盖部件
13 罐的底部
13a 罐的底部的突起
15 流入口
16 流出口
17 圆筒状部
17a 铆接部或扩管部
18 气液分离体
18a 顶部
18b 周壁部
19 通孔
20 保持板(保持部件)
25 基座部件
25a 顶板部
25b 周壁部
29 罩部件
30 流出管
31 内管
32 外管
35 回油孔
36 板状肋
37 滚花加工部
40 过滤器
50 袋
90 布状体
90s 狭缝
92 管外插部
95 干燥剂收纳部
M 干燥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储液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图2是沿着图1的U-U标记线的剖视图,图3是沿着图1的T-T标记线的剖视图,图4是沿着图1的V-V标记线的剖视图。另外,在图1中,省略流出管30的板状肋36(在后详述)。
图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储液器1如前述的图17(A)、(B)所示,例如作为构成电动汽车用空调的热泵系统200中的储液器250来使用,具有不锈钢或铝合金等的金属制的有底圆筒状的罐10,该罐10的上表面开口被相同金属制的盖部件12气密地闭塞。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储液器1例如如图所示纵置,即以盖部件12为上(顶)侧,以罐10的底部13为下(底)侧来设置。
在盖部件12并列设置有流入口15和带有台阶的流出口16,在盖部件12的下侧配置直径比罐10的内径稍小的伞状或倒立薄钵状的气液分离体18,所述流出口16的下部与流出管30的上端部连结。
所述流出管30是由例如金属制的内管31与配置于该内管31的外周的例如合成树脂制的有底的外管32构成的二重管构造,该内管31的上端部通过铆接、压入等连结于流出口16的下部,并且经由设置于气液分离体18的顶部18a的通孔19而在罐10内下垂。
在此,在内管31及管32的至少一方形成用于在它们之间确保规定的间隙的肋即可。在图示例中,参照图2可知,三个板状肋36在内管31的外部(气液分离体18的下侧的部分)沿长度方向(上下方向)且以等角度间隔向半径方向外方突出设置,外管32稍微压入地外插固定于这三个板状肋36的外周侧。
另外,内管31、外管32及所述板状肋36也可以通过使用了合成树脂材料、铝材等的挤出成型而一体地形成。即,也能够将上述二重管构造设为使用了铝挤出材料等的一体成型品。
外管32的下端部通过压入等内嵌固定于后述的过滤器40的壳体42中的内周带台阶上部42a。内管31的下端位于外管32的底部32b的稍微上侧,外管32的上端位于盖部件12的稍微下侧。在外管32的底部32b的中央形成回油孔35。回油孔35的孔径例如设定为1mm左右。
所述气液分离体18在本例中由橡胶等树脂制的弹性变形部件构成,以覆盖由所述流出管30的内管31与外管32(的上端部)形成的开口(流出管30的另一端侧开口)的方式,配置于流入口15的下侧。所述气液分离体18具有圆板状的顶部18a和圆筒状的周壁部18b,该顶部18a设置有供流出管30(的内管31)的上端部(及后述的盖部件12的圆筒状部17)插通的通孔19且与流入口15相对地配置,该周壁部18b从顶部18a的外周向下延伸。
在气液分离体18(的顶部18的下表面)配置作为保持部件的保持板20,对于来自经由流入口15而导入罐10内的制冷剂的输出,该保持部件从下侧对该气液分离体18进行保持。
该保持板20例如由不锈钢或铝合金等金属制的刚性较高的板状部材制作,参照图3可知,该保持板20具有:供后述的盖部件12的圆筒状部17内插的内环21、从该内环21向外(放射状地)延伸的多个(图示例中为六个)的保持臂22及将该多个保持臂22的外端彼此连结在一起的外环23。
另外,在本例中,圆筒状部17向下突出地设置于所述盖部件12的下端面,该圆筒状部17内嵌有流出管30(的内管31)的上端部,且外插有气液分离体18(的通孔19)及保持板20(的内环21),该圆筒状部17的下端部(向保持板20的下侧突出的部分)向外铆接或扩管(铆接部或扩管部17a)。即,在此,通过所述圆筒状部17的下端部(铆接部或扩管部17a),所述气液分离体18及保持板20支承于罐10内的规定位置。
当在盖部件12组装气液分离体18、保持板20及内管31时,气液分离体18(的顶部18a)及保持板20以气液分离体18(的顶部18a)、保持板20的顺序外装于盖部件12的圆筒状部17,将圆筒状部17的下端部(向保持板20的下侧突出的部分)向外铆接或扩管,并且将内管31的上端部(形成有板状肋36的部分的上侧的部分)从下侧压入或扩管固定于盖部件12的圆筒状部17。由此,所述气液分离体18与保持板20以夹持于圆筒状部17的铆接部或扩管部17a与盖部件12的下端面的方式被保持固定。
另外,也可以取代圆筒状部17的铆接部或扩管部17a而将流出管30(的内管31)的板状肋36稍微延长到上侧,将所述气液分离体18与保持板20以夹持于流出管30(的内管31)的板状肋36与盖部件12的下端面的方式来保持固定。在该情况下,通过所述板状肋36,从而所述气液分离体18及保持板20支承于罐10内的规定位置。
另外,也可以是,在内管31的上端附近设置通过胀形成型等而压缩弯曲而成的凸缘状部,以将所述气液分离体18与保持板20夹持于所述凸缘状部与盖部件12的下端面的方式进行保持固定。
所述过滤器40载置并固定于罐10的底部13,参照图4可知,由合成树脂制的有底圆筒状的壳体42和通过插入成型而与该壳体42一体化的圆筒状的网孔过滤器45构成。网孔过滤器45例如由金属丝网、合成树脂制的网状材料等制成。
过滤器40的壳体42具有:内嵌固定有所述外管32的下端部的内周带台阶上部42a;底板部42c;以及以等角度间隔立设于该底板部42c的外周且连结所述上部42a的四根柱状部42b。在底板部42c的外周设置环状的连结带部,在该连结带部与上部42a的下侧固定网孔过滤器45的上下的端部。另外,网孔过滤器45也可以在壳体42成型时通过插入成型而一体化。即,在四根柱状部42b之间划分侧面看为矩形的四个窗44,在各窗44部分张设网孔过滤器45。另外,四根柱状部42b带有起模用的倾斜,但四根柱状部42b的半径方向的宽度大致相等。另外,在壳体42设置网孔过滤器45的手法不仅仅限定于上述那样。
另外,在所述罐10内,为了吸收去除制冷剂中的水分,该罐10的约一半高度的装有干燥剂M的袋50以沿着该罐10的内周的方式载置于底部13上地配置。该袋50由具有透气性、透水性以及所需要的形状保持性的毛毡等的布状体制成,在其中大致填充满粒状的干燥剂M。
在具有这样的结构的储液器1中,与以往的结构相同,来自蒸发器的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经由流入口15被导入罐10内,被导入的制冷剂与气液分离体18(的顶部18a)碰撞而放射状地扩散并分离成液相制冷剂与气相制冷剂,液相制冷剂(包含油)沿着罐10的内周面流下而积存于罐10的下部空间,并且气相制冷剂经由流出管30中的形成于内管31与外管32之间的空间(气相制冷剂下送流路)→内管31的内空间而被吸入压缩机210的吸入侧并循环。
另外,与液相制冷剂一起积存于罐10的下部空间的油由于与液相制冷剂的比重、性状的不同等而向罐10的底部13侧移动,经由流出管30被吸入压缩机吸入侧的气相制冷剂吸引,通过过滤器40的网孔过滤器45→回油孔35→内管31的内空间而与气相制冷剂一起返回压缩机吸入侧并循环。在通过网孔过滤器45时污泥等异物被捕捉,异物被从循环的制冷剂(包含油)中去除。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储液器1中,气液分离体18(的全部)由弹性变形部件构成,在产生突沸现象时,通过在罐内沸腾的液相制冷剂(的按压力),而使所述气液分离体18(弹性变形部件)以向上弯曲的方式弹性变形(参照图5)。因此,伴随突沸现象的向气液分离体18的冲击被缓和,该气液分离体18的振动被抑制,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伴随压缩机启动时的突沸现象的冲击声。
在该情况下,基本上只要将廉价且简便制作的弹性变形部件用作气液分离体18(的全部)即可,因此与以往那样使用搅拌叶片及用于使其旋转的驱动源、带有开闭阀的旁通流路等作为搅拌手段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储液器的结构简单化,能够谋求成本削减、小型化等。
[第二实施方式]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储液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在图6中,也与图1相同,省略流出管30的板状肋36。
图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储液器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储液器1相比,仅由弹性变形部件制作的气液分离体18的结构不同,其他结构相同。另外,在表示本第二实施方式的储液器2的图6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储液器1的各部对应的部分标记共同的符号。即,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储液器1中,气液分离体18的顶部18a形成为平坦的圆板状,但在本第二实施方式的储液器2中,为了提高所述气液分离体18的刚性,在所述气液分离体18的顶部18a形成有凸部。
详细而言,参照图7可知,在所述气液分离体18的顶部18a同心圆地形成多个凸部18c(设置于最外侧的凸部18c为圆形,设置于最内侧与中间的两个凸部18c是除去与盖部件12抵接的部分而得到的圆弧状(圆形的一部分))。
另外,在本第二实施方式的储液器2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储液器1相比,所述气液分离体18被稍微薄壁化。
另外,当然,也可以取代所述凸部18c或与所述凸部18c一起,在所述气液分离体18的顶部18a设置(一个或多个)凹部。
在这样构成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储液器2中,气液分离体18(的全部)由弹性变形部件构成,在产生突沸现象时,也通过在罐内沸腾的液相制冷剂(的按压力),而使所述气液分离体18(弹性变形部件)以向上弯曲且顶部18a的凸部18c伸长的方式弹性变形(参照图8)。因此,伴随突沸现象的向气液分离体18的冲击被缓和,该气液分离体18的振动被抑制,因此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储液器1大致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图9是表述本发明的储液器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纵截面图。在图9中,也与图1相同,省略流出管30的板状肋36。
图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储液器3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储液器1相比,基本上仅气液分离体18的结构不同,其他结构相同。另外,在表示本第三实施方式的储液器3的图9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储液器1的各部对应的部分标记共同的符号。即,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储液器1中,气液分离体18的全部由弹性变形部件构成,但在本第三实施方式的储液器3中,所述气液分离体18的一部分(顶部分)由弹性变形部件构成。
详细而言,参照图9与图10可知,所述气液分离体18具备:带有顶部的短圆筒状的基座部件25、配置于基座部件25(的顶板部25a)的上表面的圆板状的罩部件29。
所述基座部件25例如由不锈钢或铝合金等金属制的刚性较高的部件制作,且由顶板部25a和圆筒状的周壁部25b构成,该顶板部25a具有供流出管30(的内管31)的上端部内插的内环26、从该内环26向外(放射状地)延伸的多个(图示例中为六个)的支承臂27及将该多个支承臂27的外端彼此连结在一起的外环28,该周壁部25b向下突出地设置于该顶板部25a(的外环28)的外端。
另一方面,所述罩部件29例如由板簧、橡胶等树脂制或金属制的弹性部件构成,以覆盖形成于所述顶板部25a的内环26与外环28之间的支承臂27彼此之间的开口的方式,配置于所述顶板部25a的上表面。在所述罩部件29形成沿着顶板部25a的支承臂27延伸到外周部分为止的多个(图示例中为五个)的缝隙(狭缝)29s。
另外,在此,通过流出管30(的内管31)的板状肋36,从而将由所述基座部件25与罩部件29构成的气液分离体18支承于罐10内的规定位置。
另外,不必详述,也可以是,如前所述,在内管31的上端附近设置通过胀形成型等而压缩弯曲而成的凸缘状部,通过该凸缘状部而将由所述基座部件25与罩部件29构成的气液分离体18支承于罐10内,也可以在罐10的盖部件12的下端面突出地设置圆筒状部,通过该圆筒状部将由所述基座部件25与罩部件29构成的气液分离体18支承于罐10内。
在这样构成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储液器3中,气液分离体18的一部分(构成顶部分的罩部件29)由弹性变形部件构成,在产生突沸现象时,通过在罐内沸腾的液相制冷剂(的按压力),而使所述罩部件29(弹性变形部件)以向上弯曲的方式弹性变形,使基座部件25的顶板部25a的支承臂27彼此之间的开口打开(参照图11)。因此,伴随突沸现象的向气液分离体18的冲击被缓和,该气液分离体18的振动被抑制,因此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储液器1大致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一、第二及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方式]
在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对抑制伴随突沸现象的冲击声(的大小)的对策进行了说明,但确认了如下内容:对于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对策,适用本发明人的日本专利申请2015-231052的说明书记载的各种对策(抑制突沸现象及伴随其的冲击声的产生的对策),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伴随突沸现象的冲击声(的大小)。
图12、图15及图16表示其一例(图1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方式,图1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方式,图1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方式)。
在图12所示的储液器1A、图15所示的储液器2A及图16所示的储液器3A中,在有底圆筒状的罐10的底部13(的内表面)通过冲压加工、切削加工等而同心圆地形成多个(图示例中是七个)成为沸腾(产生气泡)的起点的圆环状的突起13a(特别参照图13)。
另外,在构成流出管30的外管32设置滚花加工部37,成为沸腾的起点的多个突起通过滚花加工形成于该滚花加工部37的外周。在本例中,所述滚花加工部37从外管32的下端部设置到上端部为止(遍及上下方向)。
为了促进沸腾,外管32的滚花加工部37的突起、罐10的底部13的内表面的突起13a的顶端成型为锐利。
另外,以覆盖外管32(的滚花加工部37)的外周的比过滤器40靠上侧的部分的整个区域的方式,卷绕安装或外插毛毡、或者网状的具有可挠性或者弹性的板状体等的布状体90。另外,也可以使用发泡材料取代布状体90,作为发泡材料,能够使用以市场贩卖的合成树脂、橡胶、陶瓷等为素材的材料。
进一步,对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储液器1、第二实施方式的储液器2及第三实施方式的储液器3,取下装有干燥剂M的袋50,在毛毡等布状体90设置外插固定于外管32(的滚花加工部37)的外周的管外插部92,并且设置上下被闭塞的圆筒状的干燥剂收纳部95,该干燥剂收纳部95收纳用于吸收去除制冷剂中的水分的干燥剂M。
所述干燥剂收纳部95在外管32的流入口15侧的外侧沿上下方向(外管32的轴线方向)设置(特别参照图14)。另外,在此,所述干燥剂收纳部95从管外插部92的上端部设置到下端部为止(换言之,从外管32的过滤器40的上侧的部分到上端部),其上部突出地设置于在压缩机210停止时积存于罐10内的液状部分(液相制冷剂和油)的最高液面高度位置的上方。
在所述布状体90的管外插部92形成多个(在图示例中,在上下方向上大致等间隔地三处且与附图的身前侧与里侧的共计六处)(朝向水平方向延伸)狭缝(缝隙)9Os。
在图12所示的储液器1A、图15所示的储液器2A及图16所示的储液器3A中,除了能够获得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储液器1、第二实施方式的储液器2及第三实施方式的储液器3大致相同的作用效果之外,在浸渍于在储液器1A、2A、3A中的罐10内积存的液状部分(液相制冷剂和油)的部分设置成为沸腾(产生气泡)的起点的突起(外管32的滚花加工部37的突起、罐10的底部13的上表面的突起13a),在压缩机210启动时,在所述突沸现象及伴随其的冲击声产生之前,该突起成为液相制冷剂沸腾而气化时的起点(契机),伴随罐10内的压力下降而所述液相制冷剂成为渐渐沸腾(比突沸小的小沸)的状态。即,通过所述突起,在到达产生伴随冲击声的突沸现象的规定压之前,促进比突沸的小的沸腾的产生,所述液相制冷剂的沸腾平缓地进行,因此能够有效抑制压缩机210启动时的突沸现象及伴随其的冲击声的产生。
在该情况下,基本上,仅准备通过冲压加工、切削加工、滚花加工等廉价且简便地形成了所述突起的流出管30(的外管32)、罐10即可,因此与以往那样使用搅拌叶片及用于使其旋转的驱动源、带有开闭阀的旁通流路等作为搅拌手段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储液器的结构简单化,能够谋求成本削减、小型化等。
另外,通过在构成流出管30的外管32的外周卷绕安装或者外插的布状体90(或发泡材料)导致与设置于外管32的突起(外管32的滚花加工部37的突起)接触的制冷剂成为稀疏的状态而压力下降,因此在压缩机210启动时,形成于外管32的突起成为液相制冷剂沸腾而气化时的起点(契机),成为气泡渐渐出来的状态,即液相制冷剂渐渐气化的状态。因此,液相制冷剂的沸腾平缓地进行,其结果,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液相制冷剂瞬间地爆发性地沸腾的突沸现象及伴随其的冲击声的产生。
在该情况下,仅增加在外管32的外周卷绕安装或外插布状体90(或发泡材料)这一简单的结构即可,因此不会如前述的以往的策略那样导致复杂化、高成本化、大型化等,成本效益极其优秀。
另外,形成于布状体90(的管外插部92)的狭缝(缝隙)9Os成为制冷剂沸腾的契机,另外产生的气泡容易经由外管32及布状体90而到达外管32及布状体90的外侧,更为有效。
进一步,毛毡等布状体90具有透气性、透水性,因此如本例那样,除了在毛毡等的布状体90设置管外插部92外,还设置对用于吸收去除制冷剂中的水分的干燥剂M进行收纳的干燥剂收纳部95的话,则该干燥剂收纳部95起到袋的作用,因此无需另外准备收纳干燥剂M的袋、其固定手段(捆束带等),成本效益进一步提高。
另外,若使干燥剂收纳部95的上部位于所述最高液面高度位置的上方,则更可靠地抑制压缩机210启动时的突沸现象及伴随其的冲击声的产生。
另外,关于上述的图12~图14、图15及图16所示的变形方式的详细构造及作用效果,可一并参照日本专利申请2015-231052。
另外,在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由内管与外管构成的二重管构造的流出管,但自不必说,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具备如下流出管的储液器:一端侧与流出口连结,另一端侧开口位于气液分离体的下表面附近的例如U字形等的流出管。

Claims (10)

1.一种储液器,具备:罐,该罐设置有流入口及流出口;流出管,该流出管的一端侧与所述流出口连结,另一端侧在所述罐内开口;以及伞状或倒立薄钵状的气液分离体,该气液分离体以覆盖所述另一端侧的开口的方式固定配置于所述流入口的下侧,所述储液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气液分离体的全部或一部分由弹性变形部件构成,在产生突沸现象时,所述弹性变形部件向上弹性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液分离体的全部由弹性变形部件构成,且所述储液器设置有从下侧对该气液分离体进行保持的保持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液分离体及所述保持部件支承于所述罐或所述流出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件具有:供所述罐或所述流出管内插的内环;从该内环向外延伸的多个保持臂;以及将该多个保持臂的外端彼此连结在一起的外环。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气液分离体设有一个或多个凸部或凹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或所述凹部形成为圆形状或圆弧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液分离体由如下构件构成: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开口的顶板部;设置于该顶板部的外端的周壁部;以及覆盖所述顶板部的所述开口的弹性变形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液分离体支承于所述罐或所述流出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板部具有:供所述罐或所述流出管内插的内环;从该内环向外延伸的多个支承臂;以及将该多个支承臂的外端彼此连结在一起的外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弹性变形部件沿着所述顶板部的所述多个支承臂形成有切口。
CN201710701919.7A 2016-08-17 2017-08-16 储液器 Active CN1077639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59926 2016-08-17
JP2016159926A JP6436945B2 (ja) 2016-08-17 2016-08-17 アキュームレ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63908A true CN107763908A (zh) 2018-03-06
CN107763908B CN107763908B (zh) 2021-04-09

Family

ID=595207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01919.7A Active CN107763908B (zh) 2016-08-17 2017-08-16 储液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293472B1 (zh)
JP (1) JP6436945B2 (zh)
CN (1) CN107763908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2371U (zh) * 1980-06-06 1982-01-07
EP0762844A1 (en) * 1994-05-31 1997-03-19 Insta-Heat, Inc. Container with integral module for heating or cooling the contents
CN1900634A (zh) * 2006-07-26 2007-01-24 邝锡津 一种压缩机储液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02092389U (zh) * 2011-01-13 2011-12-28 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转子式压缩机用带减振弹簧的储液器
WO2014038127A1 (ja) * 2012-09-07 2014-03-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アキュムレータ
JP2015209809A (ja) * 2014-04-25 2015-11-2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圧縮機
CN204806748U (zh) * 2015-07-15 2015-11-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储液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48923A (ja) 2000-03-08 2001-09-14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冷媒圧縮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JP4295530B2 (ja) 2003-03-04 2009-07-15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6068909B2 (ja) 2012-10-02 2017-01-25 株式会社不二工機 アキュムレータ
JP2015231052A (ja) 2014-06-03 2015-12-21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2371U (zh) * 1980-06-06 1982-01-07
EP0762844A1 (en) * 1994-05-31 1997-03-19 Insta-Heat, Inc. Container with integral module for heating or cooling the contents
CN1900634A (zh) * 2006-07-26 2007-01-24 邝锡津 一种压缩机储液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02092389U (zh) * 2011-01-13 2011-12-28 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转子式压缩机用带减振弹簧的储液器
WO2014038127A1 (ja) * 2012-09-07 2014-03-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アキュムレータ
JP2015209809A (ja) * 2014-04-25 2015-11-2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圧縮機
CN204806748U (zh) * 2015-07-15 2015-11-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储液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63908B (zh) 2021-04-09
JP2018028401A (ja) 2018-02-22
JP6436945B2 (ja) 2018-12-12
EP3293472A1 (en) 2018-03-14
EP3293472B1 (en) 2019-04-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52619B (zh) 储存器
JP5849909B2 (ja) アキュムレータ
US10215461B2 (en) Accumulator
JP6507057B2 (ja) アキュームレータ
EP1568955A1 (en) Oil separator and cooling-cycle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07763907A (zh) 储液器
CN107763908A (zh) 储液器
CN106415023B (zh) 喷射器
JP2017015366A (ja) アキュームレータ
CN109964090B (zh) 储液器
JP6661345B2 (ja) アキュームレータ
JP6762025B2 (ja) アキュームレータ
JP6514981B2 (ja) アキュームレータ
CN106352617A (zh) 储液器
CN105697600A (zh) 一种液力缓速器的油气分离装置
JP6815036B2 (ja) アキュームレータ
JP6767099B2 (ja) アキュームレータ
JP6823865B2 (ja) アキュームレータ
JP3033125B2 (ja) オイルセパレータ
JP2017198408A (ja) アキュムレータ
JP7157809B2 (ja) 統合弁
JP7286788B2 (ja) 統合弁
JP2019138484A (ja) 多気筒回転式圧縮機と多気筒回転式圧縮機を用い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9086211A (ja) 貯液器
JP6482415B2 (ja) アキュームレ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