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09050B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09050B
CN107709050B CN201680035304.9A CN201680035304A CN107709050B CN 107709050 B CN107709050 B CN 107709050B CN 201680035304 A CN201680035304 A CN 201680035304A CN 107709050 B CN107709050 B CN 1077090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intersection point
distance
carcass
rotation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3530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709050A (zh
Inventor
栗山正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kohama Rub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kohama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7090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090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7090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090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2Arrangement of grooves or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3/00Ty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verse section
    • B60C3/04Ty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verse sec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dimensions of the section, e.g. low prof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2013/005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idewall rubber
    • B60C2013/007Thicknes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6Optimisation of rolling resistance, e.g. weight redu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充气轮胎在将轮胎宽度方向的轮胎中心设为CL,将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穿过并与旋转轴平行的平行线LP与胎体外表面的交点设为P1,将平行线LP与侧面的交点设为P2,将平行线LP与凸部的凸部外表面的交点设为P3,将轮胎中心CL与交点P1的距离设为W1,将轮胎中心CL与交点P2的距离设为W2,将轮胎中心CL与交点P3的距离设为W3,将交点P1与交点P2的距离设为G1,将交点P2与交点P3的距离设为G2时,满足0.80≤W1/W3≤0.95,且0.1≤G1/G2≤1的条件。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在充气轮胎的技术领域中,为了汽车的低耗油量化,正在进行用于充气轮胎的重量的减轻以及滚动阻力的降低的开发。在专利文献1公开了使胎体折回部延伸至带束与胎体主体部之间,减小侧部的橡胶厚度,而谋求充气轮胎的轻型化以及低滚动阻力化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917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充气轮胎的轻型化,充气轮胎的刚性以及耐切割性可能会降低。因此,希望开发能抑制刚性以及耐切割性的降低,并且谋求轻型化的充气轮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抑制刚性以及耐切割性的降低,并且谋求轻型化的充气轮胎。
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能够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并具有胎面部以及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配置于所述胎面部的两侧的侧部,所述充气轮胎具备:胎体,具有胎体主体部以及通过在胎圈芯折回而形成的胎体折回部;侧壁橡胶,与所述胎体主体部的胎体外表面连接,并具有轮胎最大宽度位置所位于的侧面;以及多个凸部,与所述侧面连接,从所述侧面突出,并配置于轮胎周向,多个所述凸部中的至少一个凸部以包含所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的方式连接于所述侧面,多个所述凸部分别具有:第一端部;以及第二端部,在轮胎径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一端部的外侧,在与所述旋转轴正交的面内,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的距离大于所述凸部的短尺寸方向的宽度,在将所述轮胎宽度方向的轮胎中心设为CL,将从所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穿过并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平行线LP与所述胎体外表面的交点设为P1,将所述平行线LP与所述侧面的交点设为P2,将在所述轮胎宽度方向上配置于最外侧的、所述平行线LP与所述凸部的凸部外表面的交点设为P3,将在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所述轮胎中心CL与所述交点P1的距离设为W1,将在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所述轮胎中心CL与所述交点P2的距离设为W2,将在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所述轮胎中心CL与所述交点P3的距离设为W3,将所述交点P1与所述交点P2的距离设为G1,将所述交点P2与所述交点P3的距离设为G2时,满足0.80≤W1/W3≤0.95······(1),且
0.1≤G1/G2≤1······(2)
的条件。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侧壁橡胶的侧面设有凸部,即使减小表示侧壁橡胶的厚度的距离G1并谋求轻型化,也会抑制刚性以及耐切割性的降低。长尺寸形状的凸部以包含轮胎最大宽度位置的方式连接于侧面,并在轮胎周向配置有多个,因此会抑制侧部的挠曲,通过凸部保护侧壁橡胶。由此,会抑制充气轮胎的刚性以及耐切割性的降低。此外,通过抑制侧部的挠曲并保护侧壁橡胶,会充分地保护胎体,会抑制胎体的劣化。
此外,优选胎体折回部未延伸至轮胎最大宽度位置的方式。即使胎体折回部未延伸至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也会通过凸部抑制充气轮胎的刚性以及耐切割性的降低。此外,通过使胎体折回部未延伸至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会抑制由胎体引起的充气轮胎的重量的增大。
此外,在装接了充气轮胎的车辆行驶的情况下,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上的空气阻力存在变大的倾向。通过长尺寸形状的凸部配置为包含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会得到空气的流通促进效果以及整流效果。由此,会降低空气阻力,能谋求车辆的低耗油量化。
距离W1规定胎体剖面宽度S1,距离W2规定轮胎剖面宽度S2,距离W3规定轮胎总宽度S3。胎体剖面宽度S1相当于距离W1的两倍,轮胎剖面宽度S2相当于距离W2的两倍,轮胎总宽度S3相当于距离W3的两倍。距离G1是距离W2与距离W1的差,距离G2是距离W3与距离W2的差。
通过规定距离W3,制造出具有适于所装接的车辆的轮胎总宽度的充气轮胎。通过决定距离W3,距离W1会由(1)算式唯一地决定。当W1/W3大于0.95时,胎体外表面与凸部外表面的距离过短,无法充分地保护胎体。当W1/W3小于0.80时,胎体外表面与凸部外表面的距离过长,难以使充气轮胎轻型化。通过满足(1)算式的条件,能充分地保护胎体并且谋求轻型化。
通过决定距离W1以及距离W3,距离W2会由(2)算式唯一地决定。距离G1表示侧壁橡胶的厚度,距离G2表示凸部的高度。当G1/G2小于0.1时,侧壁橡胶的厚度过薄,无法充分地保护胎体。当G1/G2大于1时,侧壁橡胶的厚度大于凸部的高度,难以使充气轮胎轻型化。通过除了(1)算式的条件以外还满足(2)算式的条件,能抑制充气轮胎的刚性以及耐切割性的降低并且谋求轻型化。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能够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并具有胎面部以及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配置于所述胎面部的两侧的侧部,所述充气轮胎具备:胎体,具有胎体主体部以及通过在胎圈芯折回而形成的胎体折回部;侧壁橡胶,与所述胎体主体部的胎体外表面连接,并具有轮胎最大宽度位置所位于的侧面;以及多个凸部,与所述侧面连接,从所述侧面突出,并配置于轮胎周向,多个所述凸部中的至少一个凸部以包含所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的方式连接于所述侧面,多个所述凸部分别具有:第一端部;以及第二端部,在轮胎径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一端部的外侧,在与所述旋转轴正交的面内,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的距离大于所述凸部的短尺寸方向的宽度,在将所述轮胎宽度方向的轮胎中心设为CL,将从所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穿过并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平行线LP与所述胎体外表面的交点设为P1,将所述平行线LP与所述侧面的交点设为P2,将在所述轮胎宽度方向上配置于最外侧的、所述平行线LP与所述凸部的凸部外表面的交点设为P3,将在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所述轮胎中心CL与所述交点P1的距离设为W1,将在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所述轮胎中心CL与所述交点P2的距离设为W2,将在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所述轮胎中心CL与所述交点P3的距离设为W3,将所述交点P1与所述交点P2的距离设为G1,将所述交点P2与所述交点P3的距离设为G2时,满足
0.80≤W1/W3≤0.95······(3),且
1.0[mm]≤G1≤2.5[mm]······(4)
的条件。
根据本发明,通过决定距离W3,距离W1会由(3)算式唯一地决定。通过满足(3)算式的条件,能抑制充气轮胎的刚性以及耐切割性的降低并且谋求轻型化。距离G1表示侧壁橡胶的厚度。以往的充气轮胎的侧壁橡胶厚度厚于2.5[mm]。通过使距离G1小于以往的侧壁橡胶厚度并设为2.5[mm]以下,能谋求充气轮胎的轻型化。当距离G1小于1.0[mm]时,侧壁橡胶的厚度过薄,无法充分地保护胎体。通过除了(3)算式的条件以外还满足(4)算式的条件,能充分地保护胎体并且谋求轻型化。
在本发明,优选多个所述凸部全部以包含所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的方式连接于所述侧面。
通过设为多个凸部全部包含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会充分地抑制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上的侧部的挠曲,会充分地保护侧壁橡胶以及胎体。此外,会降低空气阻力,能谋求车辆的低耗油量化。
在本发明,在将表示所述轮胎径向上的最内侧的内端部与最外侧的外端部的距离的轮胎剖面高度设为SH时,优选所述凸部在所述轮胎径向上设于0.1×SH以上且0.4×SH以下的范围内。
在大于0.4×SH的范围内,凸部到达轮胎的侧部的外侧的区域,仅会使充气轮胎的重量增大,而无法期望作为凸部的功能的刚性降低抑制功能、耐切割性降低抑制功能以及胎体保护功能的显著的提高。此外,在小于0.1×SH的范围内,不能发挥胎体保护功能。通过在0.1×SH以上且0.4×SH以下的范围内设有凸部,会谋求充气轮胎的轻型化,并且会充分地发挥凸部的功能。
在本发明,在所述侧面,配置于所述轮胎周向的所述凸部的数量优选为10以上且50以下。
在凸部的数量小于10的情况下,无法充分地得到空气的流通促进效果以及整流效果。在凸部的数量超过50的情况下,凸部会成为空气阻力,即使在该情况下,也无法充分地得到空气的流通促进效果以及整流效果。此外,当凸部的数量过多时,会带来充气轮胎的重量的增大。通过将凸部的数量设为10以上且50以下,能抑制重量的增大并且改善空气阻力,并谋求车辆的低耗油量化。
在本发明,所述凸部的短尺寸方向的宽度优选为0.5[mm]以上且5.0[mm]以下。
在凸部的短尺寸方向的宽度小于0.5[mm]的情况下,凸部容易变形,难以得到空气的流通促进效果以及整流效果。在凸部的短尺寸方向的宽度超过5.0[mm]的情况下,凸部会成为空气阻力,无法充分地得到空气的流通促进效果以及整流效果。此外,当凸部过粗时,会带来充气轮胎的重量的增大。通过将凸部的短尺寸方向的宽度设为0.5[mm]以上且5.0[mm]以下,能抑制重量的增大并且改善空气阻力,并谋求车辆的低耗油量化。
在本发明,优选具备设于相邻的所述凸部之间的所述侧面的多个凹部。
由此,会更进一步抑制车辆的空气阻力,能谋求低耗油量化。通过除了凸部以外还设有凹部,使从车辆的前侧向后侧流动的空气紊流化。其结果是,在充气轮胎的周围产生紊流边界层,会抑制空气的扩散。通过抑制所穿过的空气的扩散,能降低车辆的空气阻力,并谋求低耗油量化。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提供一种能抑制刚性以及耐切割性的降低并且谋求轻型化的充气轮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2是从后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一例的剖面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一部分的子午剖面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一部分的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侧部的一例的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侧部的一例的图。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侧部的一例的图。
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侧部的一例的图。
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侧部的一例的图。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侧部的一例的图。
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侧部的一例的图。
图1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侧部的一例的图。
图1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侧部的一例的图。
图1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侧部的一例的图。
图1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侧部的一例的图。
图1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侧部的一例的图。
图1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侧部的一例的图。
图1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侧部的一例的图。
图20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侧部的一例的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轮胎的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轮胎的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轮胎的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轮胎的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轮胎的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轮胎的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轮胎的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轮胎的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图29是表示本发明的轮胎的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图30是表示本发明的轮胎的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图31是表示本发明的轮胎的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图32是表示本发明的轮胎的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图33是表示本发明的轮胎的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图34是表示本发明的轮胎的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图35是表示本发明的轮胎的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图36是表示本发明的轮胎的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图37是表示本发明的轮胎的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能适当地进行组合。此外,有时也会不使用一部分构成要素。
<第一实施方式>
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500的一例的侧视图。图2是从后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车辆500的图。轮胎1装接于车辆500。轮胎1是充气轮胎。装接于车辆500的轮胎1以旋转轴AX为中心旋转,在路面RS行驶。
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轮胎周向、轮胎径向以及轮胎宽度方向等用语说明各部分的位置关系。轮胎周向是指以轮胎1的旋转轴AX为中心的旋转方向。轮胎径向是指相对于轮胎1的旋转轴AX的放射方向。轮胎宽度方向是指与轮胎1的旋转轴AX平行的方向。
如图1以及图2所示,车辆500具备:包含轮胎1的行驶装置501;支承于行驶装置501的车体502;以及用于驱动行驶装置501的发动机503。
行驶装置501具有:支承轮胎1的车轮504;支承车轮504的车轴505;用于改变行驶装置501的行进方向的转向装置506;以及用于使行驶装置501减速或停止的刹车装置507。
车体502具有供驾驶员搭乘的驾驶室。在驾驶室配置有用于调整发动机503的输出的油门踏板、用于使刹车装置507工作的刹车踏板以及用于操作转向装置506的方向盘。驾驶员操作油门踏板、刹车踏板以及方向盘。通过驾驶员的操作,使车辆500行驶。
车辆500是四轮车辆。行驶装置501具有设于车体502的左侧的左前轮以及左后轮和设于车体502的右侧的右前轮以及右后轮。轮胎1包含装接于车体502的左侧的左轮胎1L和装接于车体502的右侧的右轮胎1R。
轮胎1具有与路面RS接触的胎面部10和轮胎宽度方向上配置于胎面部10的两侧的侧部7。指定以旋转轴AX为中心的轮胎1的旋转方向。即,轮胎1以如下方式装接于车辆500:在车辆500前进时,以旋转轴AX为中心向指定的旋转方向旋转。左轮胎1L在装接于车辆500的左侧的状态下,在车辆500前进时向指定的旋转方向旋转。右轮胎1R在装接于车辆500的右侧的状态下,在车辆500前进时向指定的旋转方向旋转。
示出轮胎1的旋转方向或轮胎1相对于车辆500的装接位置的标记600设于轮胎1的侧部7。标记600既可以是示出旋转方向的箭头,也可以是“OUTSIDE”这样的文字。基于标记600,轮胎1以如下方式装接于车辆500:在车辆500前进时,以旋转轴AX为中心向指定的旋转方向旋转。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一例的剖面图。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一部分的剖面图。轮胎1是充气轮胎。轮胎1能够以旋转轴AX为中心旋转。图3以及图4示出从轮胎1的旋转轴AX穿过的子午剖面。轮胎1的旋转轴AX与轮胎赤道面CL正交。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以旋转轴AX为中心的轮胎1的旋转方向酌情称作轮胎周向,将相对于旋转轴AX的放射方向酌情称作轮胎径向,将与旋转轴AX平行的方向酌情称作轮胎宽度方向。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轮胎赤道面CL酌情称作轮胎中心CL。轮胎中心CL表示轮胎宽度方向的轮胎1的中心。
在本实施方式中,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从轮胎中心CL远离的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接近轮胎中心CL的方向。轮胎径向外侧是指在轮胎径向上从旋转轴AX远离的方向。轮胎径向内侧是指在轮胎径向上接近旋转轴AX的方向。
轮胎1具备胎体2、带束层3、带束覆盖层4、胎圈部5、胎面部10、包含侧壁部9的侧部7以及设于侧部7的凸部100。胎面部10包含胎面橡胶6。侧部7包含侧壁橡胶8。凸部100例如由橡胶形成。
表示轮胎1的外径的轮胎外径OD是指:将轮胎1组装于正规轮辋,填充了正规内压,并未对轮胎1施加载荷的无负荷状态时的、轮胎1的直径。
表示轮胎1的轮辋直径的轮胎轮辋直径RD是指适合于轮胎1的车轮的轮辋直径。轮胎轮辋直径RD与轮胎内径相等。
表示轮胎1的剖面高度的轮胎剖面高度SH是指:将轮胎1组装于正规轮辋,填充了正规内压,并未对轮胎1施加载荷的无负荷状态时的、轮胎径向上最内侧的轮胎1的内端部与最外侧的轮胎1的外端部的距离。
表示胎面部10的接地宽度的胎面接地宽度TW1是指:将轮胎1组装于正规轮辋,填充了正规内压,并垂直地放置于平面上,并施加了正规载荷的负荷状态时测定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接地宽度的最大值。即,胎面接地宽度TW1是指轮胎宽度方向上轮胎中心CL的一侧的胎面部10的接地端T与另一侧的胎面部10的接地端T的距离。
胎面部10的接地端T是指:将轮胎1组装于正规轮辋,填充了正规内压,并垂直地放置于平面上,并施加了正规载荷的负荷状态时,胎面部10接地的部分的轮胎宽度方向的端部。
表示胎面部10的展开宽度的胎面展开宽度TW2是指:将轮胎1组装于正规轮辋,填充了正规内压,并未对轮胎1施加载荷的无负荷状态时的、轮胎1的胎面部10的展开图的两端的直线距离。
表示胎体2的剖面宽度的胎体剖面宽度S1是指:将轮胎1组装于正规轮辋,填充了正规内压,并未对轮胎1施加载荷的无负荷状态时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胎体2的最大尺寸。即,胎体剖面宽度S1是指:表示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配置于轮胎中心CL的一侧的胎体2的最外侧的部位的胎体最大宽度位置E与表示配置于另一侧的胎体2的最外侧的部位的胎体最大宽度位置E的距离。
表示轮胎1的剖面宽度的轮胎剖面宽度S2是指:将轮胎1组装于正规轮辋,填充了正规内压,并未对轮胎1施加载荷的无负荷状态时的、除去了从侧部7的表面突出的构造物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轮胎1的最大尺寸。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100作为从侧部7的表面突出的构造物而存在。轮胎剖面宽度S2是指:表示除去了凸部100时的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配置于轮胎中心CL的一侧的侧部7的最外侧的部位的轮胎最大宽度位置H与表示配置于另一侧的侧部7的最外侧的部位的轮胎最大宽度位置H的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从侧部7的表面突出的构造物,列举出由侧壁橡胶8形成的文字、标记以及图案。需要说明的是,有时在轮胎1设有保护轮辋的轮辋保护条。轮辋保护条设于轮胎周向,并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对于设有轮辋保护条的轮胎1,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轮辋保护条包含最外侧的部位。在该情况下,轮胎剖面宽度S2是除去了轮辋保护条的尺寸。
表示轮胎1的总宽度的轮胎总宽度S3是指:将轮胎1组装于正规轮辋,填充了正规内压,并未对轮胎1施加载荷的无负荷状态时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轮胎1的最大尺寸。即,轮胎总宽度S3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配置于轮胎中心CL的一侧的构成轮胎1的构造物的最外侧的部位与配置于另一侧的构成轮胎1的构造物的最外侧的部位的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从侧部7的表面突出的凸部100。轮胎总宽度S3是指:表示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配置于轮胎中心CL的一侧的凸部100的最外侧的部位的凸部最大宽度位置F与表示配置于另一侧的凸部100的最外侧的部位的凸部最大宽度位置F的距离。
“正规轮辋”是指:在包含轮胎1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按轮胎1来规定其规格的轮辋,如果是JATMA则为标准轮辋,如果是TRA则为“Design Rim”,如果是ETRTO则为“Measuring Rim”。不过,在轮胎1是装接于新车的轮胎的情况下,使用组装有该轮胎1的原装车轮。
“正规内压”是指:在包含轮胎1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按轮胎1来规定其规格的气压,如果是JATMA则为最高气压,如果是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述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为“INFLATION PRESSURE”。不过,在轮胎1是装接于新车的轮胎的情况下,设为表示于车辆的气压。
“正规载荷”是指:在包含轮胎1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按轮胎1来规定其规格的载荷,如果是JATMA则为最大负荷能力,如果是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述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为“LOAD CAPACITY”。不过,在轮胎1为轿车的情况下,设为相当于所述载荷的88%的载荷。在轮胎1是装接于新车的轮胎的情况下,设为将车辆的车检证上记载的前后轴重除以各轮胎数后所求出的车轮载荷。
胎体2是形成轮胎1的骨架的强度构件。胎体2包含胎体帘线,作为将空气填充于轮胎1时的压力容器发挥功能。胎体2包含有机纤维的胎体帘线和覆盖此胎体帘线的橡胶。需要说明的是,胎体2可以包含聚酯的胎体帘线,可以包含尼龙的胎体帘线,可以包含芳纶的胎体帘线,也可以包含人造丝的胎体帘线。
胎圈部5是支承胎体2的强度构件。胎圈部5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配置于胎体2的两侧,支承胎体2的两端部。胎体2在胎圈部5的胎圈芯51折回。胎圈部5将轮胎1固定于轮辋。胎圈部5具有胎圈芯51和胎边芯52。
胎体2具有胎体主体部21和通过在胎圈芯51折回而形成的胎体折回部22。胎体折回部22是通过胎体2在胎圈芯51折回而配置于胎体主体部21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胎圈芯51是胎圈钢丝呈环状卷绕的构件。胎圈钢丝是钢丝。胎边芯52是配置于通过胎体2在胎圈芯51折回而形成的胎体主体部21与胎体折回部22之间的空间的橡胶材料。
带束层3是保持轮胎1的形状的强度构件。带束层3包含带束帘线,并配置于胎体2与胎面橡胶6之间。带束层3包含金属纤维的带束帘线和覆盖此带束帘线的橡胶。需要说明的是,带束层3也可以包含有机纤维的带束帘线。带束层3包含第一带束层片31和第二带束层片32。第一带束层片31与第二带束层片32以如下方式层叠:第一带束层片31的带束帘线与第二带束层片32的带束帘线交叉。
带束覆盖层4是保护并加强带束层3的强度构件。带束覆盖层4包含覆盖帘线,相对于轮胎1的旋转轴AX配置于带束层3的外侧。带束覆盖层4包含金属纤维的覆盖帘线和覆盖此覆盖帘线的橡胶。需要说明的是,带束覆盖层4也可以包含有机纤维的覆盖帘线。
胎面橡胶6保护胎体2。胎面部10包含设有多个槽15的胎面橡胶6。胎面部10包含配置于槽15之间的环岸部12,环岸部12具有与路面接触的接地面(踏面)11。槽15包含配置于轮胎周向的多个主槽和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横纹槽。
胎面部10包含:包含轮胎中心CL的中央部13;以及轮胎宽度方向上设于中央部13的两侧的胎肩部14。主槽分别设于中央部13以及胎肩部14。横纹槽也分别设于中央部13以及胎肩部14。
侧壁橡胶8保护胎体2。侧部7包含侧壁橡胶8,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配置于胎面部10的两侧。侧壁部9包含侧部7中最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隆起的部分。侧部7的表面相对于轮胎中心CL配置于胎面部10的接地端T的外侧。
侧部7的表面包含作为侧壁橡胶8的表面的侧面8S。侧面8S是胎面部10的接地端T与轮辋检测线R之间的侧部7的表面。接地端T包含胎面部10的胎肩部14与侧部7的边界。轮辋检测线R是指用于确认轮胎1的轮辋组装是否正常进行的线。一般而言,轮辋检测线R在轮胎径向上轮辋凸缘的外侧的胎圈部5的表面,表示为沿轮辋凸缘在轮胎周向连续的环状的凸线。
凸部100连接于侧面8S,从侧面8S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凸部100具有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凸部外表面100S。在侧面8S设有多个凸部100。
图5是放大了图4的一部分的图。如图4以及图5所示,胎体主体部21具有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胎体外表面21S。侧壁橡胶8与胎体主体部21的胎体外表面21S连接。凸部100与侧壁橡胶8的侧面8S连接。胎体最大宽度位置E位于胎体主体部21的胎体外表面21S。轮胎最大宽度位置H位于侧壁橡胶8的侧面8S。凸部最大宽度位置F位于凸部100的凸部外表面100S。
在接地端T与轮辋检测线R之间的侧面8,在轮胎周向配置有多个凸部100。
凸部100以包含轮胎最大宽度位置H的方式连接于侧面8S。凸部100为具有第一端部101和在轮胎径向上配置于第一端部101的外侧的第二端部102的长尺寸形状。第一端部101与第二端部102之间的凸部100的中央部配置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H。
如图5所示,将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H穿过并与旋转轴AX平行的线设为平行线LP。在本实施方式中,平行线LP从胎体最大宽度位置E、轮胎最大宽度位置H以及凸部最大宽度位置F穿过。
胎体折回部22的端部优选配置于包含胎体最大宽度位置E、轮胎最大宽度位置H以及凸部最大宽度位置F的平行线LP的轮胎径向内侧的方式。
将平行线LP与胎体外表面21S的交点设为P1,将平行线LP与侧面8S的交点设为P2,将平行线LP与凸部外表面100S的交点设为P3。交点P1位于胎体外表面21S中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配置于最外侧的胎体最大宽度位置E。交点P2位于侧面8S中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配置于最外侧的轮胎最大宽度位置H。交点P3位于凸部外表面100S中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配置于最外侧的凸部最大宽度位置F。
将在与旋转轴AX平行的方向上轮胎中心CL与交点P1的距离设为W1,将在与旋转轴AX平行的方向上轮胎中心CL与交点P2的距离设为W2,将在与旋转轴AX平行的方向上轮胎中心CL与交点P3的距离设为W3。此外,将交点P1与交点P2的距离设为G1,将交点P2与交点P3的距离设为G2。
胎体剖面宽度S1相当于距离W1的两倍,轮胎剖面宽度S2相当于距离W2的两倍,轮胎总宽度S3相当于距离W3的两倍。距离G1是距离W2与距离W1的差,距离G2是距离W3与距离W2的差。即,2×W1=S1、2×W2=S2、2×W3=S3、G1=W2-W1、G2=W3-W2成立。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满足以下条件的方式,确定距离W1、距离W2以及距离W3。
0.80≤W1/W3≤0.95······(1)
0.1≤G1/G2≤1······(2)
凸部100在轮胎径向上设于0.1×SH以上且0.4×SH以下的范围内。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100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H向轮胎径向外侧设于α×SH以下的范围内,并且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H向轮胎径向内侧设于β×SH以下的范围内。优选α与β相等。
图6是示意地表示设有凸部100的轮胎1的侧面8S的图,图7是放大了图6的一部分的图。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轮胎周向配置有多个凸部100。在图6以及图7所示的例子中,设有十二[个]凸部100。多个凸部100全部以包含轮胎最大宽度位置H的方式连接于侧面8S。
多个凸部100分别具有第一端部101和轮胎径向上配置于第一端部101的外侧的第二端部102。在与旋转轴AX正交的面内,第一端部101与第二端部102的距离L100大于凸部100的短尺寸方向的宽度D100。凸部100具有在轮胎径向较长的长尺寸形状。凸部100的短尺寸方向的宽度D100为0.5[mm]以上且5.0[mm]以下。
凸部100配置为第一端部101以及第二端部102与相对于旋转轴AX的放射线LR一致。凸部100的中心轴与放射线LR平行。
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为了轮胎1的轻型化而减小表示侧壁橡胶厚度的距离G1,通过在侧壁橡胶8的侧面8S设有凸部100,也会抑制轮胎1的刚性以及耐切割性的降低。此外,通过凸部100以及侧壁橡胶8,会充分地保护侧部7的胎体2。
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胎体折回部22未延伸至轮胎最大宽度位置H,而在轮胎最大宽度位置H使胎体主体部21与侧壁橡胶8连接的方式。当胎体折回部22的量增加时,带来轮胎1的重量的增大。在本实施方式中,胎体折回部22未延伸至轮胎最大宽度位置H,因此会抑制轮胎1的重量的增大。
此外,在装接了轮胎1的车辆行驶的情况下,轮胎最大宽度位置H上的空气阻力存在变大的倾向。通过将长尺寸形状的凸部100配置为包含轮胎最大宽度位置H,会得到空气的流通促进效果以及整流效果。由此,会降低空气阻力,能谋求车辆的低耗油量化。
通常,在轮胎1的轮胎最大宽度位置H存在凸部的情况下,空气阻力存在恶化的倾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最小宽度轮胎设有长尺寸形状的凸部100,具有与不存在长尺寸形状的凸部100的轮胎(比较对象轮胎)相同的轮胎总宽度S3,因此会抑制空气阻力的大幅的恶化。
当W1/W3大于0.95时,胎体外表面21S与凸部外表面100S的距离过短,无法充分地保护胎体2。当W1/W3小于0.80时,胎体外表面21S与凸部外表面100S的距离过长,难以使轮胎1轻型化。通过满足(1)算式的条件,能充分地保护胎体2并且谋求轮胎1的轻型化。
当G1/G2小于0.1时,侧壁橡胶8的厚度过薄,无法充分地保护胎体2。当G1/G2大于1时,侧壁橡胶8的厚度大于凸部100的高度,难以使轮胎1轻型化。通过满足(1)算式以及(2)算式的条件,能抑制轮胎1的刚性以及耐切割性的降低并且谋求轻型化。
此外,通过多个凸部100全部以包含轮胎最大宽度位置H的方式与侧面8S连接,会充分地抑制轮胎最大宽度位置H上的侧部7的挠曲,会充分地保护侧壁橡胶8以及胎体2。此外,会降低空气阻力,能谋求车辆的低耗油量化。
此外,通过凸部100设于两侧的侧部7,能使侧壁橡胶8变薄并谋求轻型化,并且能充分地保护两个侧部7的双方的胎体2。
此外,通过凸部100在轮胎径向上设于0.1×SH以上且0.4×SH以下的范围内,会谋求轮胎1的轻型化,并且会充分地发挥凸部100的功能。当凸部100设于大于0.4×SH的范围内时,轮胎1的重量增大,另一方面无法期望作为凸部100的功能的刚性降低抑制功能、耐切割性降低抑制功能以及胎体保护功能的显著的提高。此外,当凸部100设于小于0.1×SH的范围内时,无法发挥胎体保护功能。通过凸部100设于0.1×SH以上且0.4×SH以下的范围内,会谋求轮胎1的轻型化以及凸部100的功能的发挥的兼顾。
此外,凸部100的短尺寸方向的宽度D100为0.5[mm]以上且5.0[mm]以下,因此能抑制轮胎1的重量的增大并且改善空气阻力,并谋求车辆的低耗油量化。在凸部100的短尺寸方向的宽度D100小于0.5[mm]的情况下,凸部100易于变形,难以得到空气的流通促进效果以及整流效果。在凸部100的短尺寸方向的宽度D100超过5.0[mm]的情况下,凸部100会成为空气阻力,无法充分地得到空气的流通促进效果以及整流效果。此外,当凸部100过粗时,会带来轮胎1的重量的增大。通过将凸部100的短尺寸方向的宽度D100设为0.5[mm]以上且5.0[mm]以下,能抑制轮胎1的重量的增大,并且改善空气阻力,并谋求车辆的低耗油量化。(改进例)
对于具有凸部100的轮胎1,也可以以满足以下条件的方式,确定距离W1、距离W2以及距离W3。
0.80≤W1/W3≤0.95······(3)
1.0[mm]≤G1≤2.5[mm]······(4)
通过满足(3)算式的条件,能抑制轮胎1的刚性以及耐切割性的降低并且谋求轻型化。
此外,通过满足(4)算式的条件,能充分地保护胎体2并且谋求轮胎1的轻型化。以往的轮胎的侧壁橡胶厚度厚于2.5[mm]。通过使距离G1小于以往的侧壁橡胶厚度并设为2.5[mm]以下,能谋求轮胎1的轻型化。当距离G1小于1.0[mm]时,侧壁橡胶8的厚度过薄,无法充分地保护胎体2。通过满足(3)算式以及(4)算式的条件,能充分地保护胎体2并且谋求轻型化。
<第二实施方式>
图8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具有凸部100的侧面8S的图。图9是放大了图8的一部分的图。如图8以及图9所示,以在轮胎周向上第一端部101与第二端部102的位置不同的方式,凸部100相对于对于旋转轴AX的放射线LR倾斜。在图8以及图9所示的例子中,设有十二[个]凸部100。
此外,对于多个凸部100,第二端部102相对于第一端部101偏移(shift)的方向相同。即,多个凸部100的倾斜方向相同。
通过倾斜地配置长尺寸形状的凸部100,会充分地保护胎体2,并且会抑制轮胎周向上的侧部7的刚性的偏差。轮胎周向上的刚性的偏差得到抑制,因此轮胎1在路面行驶时,侧部7的变形状态变得固定,因此会改善均匀性。此外,通过倾斜地配置长尺寸形状的凸部100,会抑制轮胎径向上的侧部7的刚性变得过高。因此,当轮胎1在路面行驶时,侧部7能在轮胎径向适度地变形。
此外,通过使多个凸部100的倾斜方向相同,会更进一步抑制轮胎周向上的侧部7的刚性的偏差。因此,会有效地改善均匀性。
图10示出凸部100的其他配置例。图11是放大了图10的一部分的图。在图10以及图11所示的例子中,设有二十四[个]凸部100。此外,多个凸部100中,某凸部100与轮胎周向上配置于此凸部100旁边的凸部100的至少一部分在轮胎径向上重叠。
通过配置为相邻的凸部100重叠,胎体2被充分地保护,轮胎径向上的侧部7的刚性得到适度地调整。
图12示出凸部100的其他配置例。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设有四十八[个]凸部100。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相邻的凸部100也重叠。
如此一来,能任意地设定凸部100的数量。在侧面8S,配置于轮胎周向的凸部100的数量优选设定为10以上且50以下的范围内。在凸部100的数量小于10的情况下,无法充分地得到空气的流通促进效果以及整流效果。在凸部100的数量超过50的情况下,凸部100会成为空气阻力,在该情况下,也无法充分地得到空气的流通促进效果以及整流效果。此外,当凸部100的数量过多时,带来轮胎1的重量的增大。通过将凸部100的数量设为10以上且50以下,能抑制轮胎1的重量的增大,并且改善空气阻力,并谋求车辆的低耗油量化。
图13示出凸部100的其他配置例。如图13所示,多个凸部100中,一部分凸部100的倾斜方向与一部分凸部100的倾斜方向也可以不同。
图14示出凸部100的其他配置例。在上述的例子中,在与旋转轴AX正交的面内,凸部100具有直线状的形状。如图14所示,在与旋转轴AX正交的面内,凸部100也可以具有曲线部。此外,在一个凸部100,也可以设有多个曲线部。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在轮胎周向设有十二[个]凸部100。
图15以及图16示出凸部100的其他配置例。如图15所示,具有曲线部的凸部100在轮胎周向可以设有二十四[个],如图16所示,也可以设有三十六[个]。
图17以及图18示出凸部100的其他配置例。如图17所示,具有相同的形状的多个凸部100中,一部分凸部100与另一部分凸部100的轮胎周向上的朝向也可以不同。此外,如图18所示,也可以配置为具有相同的形状的多个凸部100的轮胎周向上的朝向相同且相对于放射线LR的角度不同。
<第三实施方式>
图19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具有凸部100的侧面8S的图。如图19所示,轮胎1具备配置于轮胎周向的多个凸部100和设于相邻的凸部100之间的侧面8S的多个凹部200。
侧面8S被浅凹加工。凹部200为圆形,凹部200的深度尺寸小于凸部100的高度尺寸。
通过在侧面8S设有作为浅凹的凹部200,会更进一步抑制车辆的空气阻力,并谋求低耗油量化。通过除了凸部100以外还设有凹部200,使从车辆的前侧向后侧流动的空气紊流化。其结果是,在轮胎1的周围产生紊流边界层,会抑制空气的扩散。通过抑制所穿过的空气的扩散,能降低车辆的空气阻力,并谋求低耗油量化。
<第四实施方式>
图2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一例的图。如图20所示,在轮胎周向设有多个具有曲线部的凸部100,也可以相邻的凸部100的第一端部101彼此连接,并且相邻的凸部100的第二端部102彼此连接。即,也可以是具有多个曲线部的一体成型的环状凸部1000设于侧面8S。多个凸部100为相同形状。相邻的凸部100配置为轮胎周向上的朝向不同。
在图20所示的例子中,在轮胎径向上,轮胎最大宽度位置H与第一端部101的距离Ha同轮胎最大宽度位置H与第二端部102的距离Hb相等。需要说明的是,距离Ha既可以大于距离Hb,也可以小于距离Hb。
如此一来,也可以设有多个凸部100合体而成的环状凸部1000。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环状凸部1000,也会提高刚性以及耐切割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多个凸部100全部配置为包含轮胎最大宽度位置H。也可以是,多个凸部100中,一部分凸部100配置为包含轮胎最大宽度位置H,一部分凸部100配置为不包含轮胎最大宽度位置H。
以上的实施方式所示的构成是表示本发明的内容的一例,既能与其他已知的技术组合,也能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省略、变更构成的一部分。
<实例>
进行关于本发明的轮胎1的评价试验。以下,对评价试验的内容以及结果进行说明。
(评价试验1)
对关于上述的(1)算式以及(2)算式的评价试验进行说明。在评价试验中,对满足(1)算式以及(2)算式的条件的情况以及不满足的情况分别进行确认“耐切割性”以及“轮胎轻型化率”的评价试验。
在“G1/G2”为“0.09”、“0.10”、“0.11”、“0.50”、“0.99”、“1.00”、“1.01”时,对“W1/W3”为“0.79”、“0.80”、“0.81”、“0.85”、“0.90”、“0.94”、“0.95”、“0.96”,进行关于“耐切割性”以及“轮胎轻型化率”的评价。
对于各轮胎1,在轮胎径向上设有凸部100的范围相同,配置于轮胎周向的凸部100的数量相同,凸部100的短尺寸方向的宽度相同。将在轮胎径向上设有凸部100的范围设为“0.3×SH”,将配置于轮胎周向的凸部100的数量设为“三十个”,将凸部100的短尺寸方向的宽度设为“3.0mm”。
在“耐切割性”的评价试验中,将具有上述的各条件的各轮胎1组装于正规轮辋,填充正规内压,并装接于试验车辆,以行驶速度20[km/h]且进入角度30[°]开上高度110[mm]的路边石,观察轮胎1的侧部7产生的裂纹(裂纹的长度、深度)。然后,基于该观察结果,将产生裂纹的轮胎1设为“×”,将未产生裂纹的轮胎1设为“○”。在评价结果为“○”的情况下,表示耐切割性优异。
在“轮胎轻型化率”的评价试验中,将不存在凸部100的以往轮胎作为基准,评价具有上述的各条件的轮胎1相对于以往轮胎的轻型化率。具有上述的各条件的轮胎1的轮胎总宽度S3与以往轮胎的轮胎总宽度相同。将相对于以往轮胎轮胎轻型化率不满足规定值的轮胎1设为“×”,将满足规定值的轮胎1设为“○”。在评价结果为“○”的情况下,表示轮胎轻型化率优异。
图21至图27示出评价试验的结果。图21示出在“G1/G2”为0.09的情况下,变更“W1/W3”时的“耐切割性”以及“轮胎轻型化率”。图22示出在“G1/G2”为0.10的情况下,变更“W1/W3”时的“耐切割性”以及“轮胎轻型化率”。图23示出在“G1/G2”为0.11的情况下,变更“W1/W3”时的“耐切割性”以及“轮胎轻型化率”。图24示出在“G1/G2”为0.50的情况下,变更“W1/W3”时的“耐切割性”以及“轮胎轻型化率”。图25示出在“G1/G2”为0.99的情况下,变更“W1/W3”时的“耐切割性”以及“轮胎轻型化率”。图26示出在“G1/G2”为1.00的情况下,变更“W1/W3”时的“耐切割性”以及“轮胎轻型化率”。图27示出在“G1/G2”为1.01的情况下,变更“W1/W3”时的“耐切割性”以及“轮胎轻型化率”。
如图21以及图27所示,在不满足(2)算式的条件的情况下,能确认耐切割性以及轮胎轻型化率这双方都不良。
如图22至图26所示,在满足(2)算式的条件的情况下,还满足(1)算式的条件的情况下,能确认耐切割性以及轮胎轻型化率这双方良好。
(评价试验2)
对关于上述的(3)算式以及(4)算式的评价试验进行说明。在评价试验中,对满足(3)算式以及(4)算式的条件的情况以及不满足的情况分别进行确认“耐切割性”以及“轮胎轻型化率”的评价试验。
在“G1”为“0.99mm”、“1.00mm”、“1.01mm”、“2.00mm”、“2.49mm”、“2.50mm”、“2.51mm”时,对“W1/W3”为“0.79”、“0.80”、“0.81”、“0.85”、“0.90”、“0.94”、“0.95”、“0.96”,进行关于“耐切割性”以及“轮胎轻型化率”的评价。
“耐切割性”以及“轮胎轻型化率”的评价试验的内容以及顺序与评价试验1相同。
图28至图34示出评价试验的结果。图28示出在“G1”为0.99mm的情况下,变更“W1/W3”时的“耐切割性”以及“轮胎轻型化率”。图29示出在“G1”为1.00mm的情况下,变更“W1/W3”时的“耐切割性”以及“轮胎轻型化率”。图30示出在“G1”为1.01mm的情况下,变更“W1/W3”时的“耐切割性”以及“轮胎轻型化率”。图31示出在“G1”为2.00mm的情况下,变更“W1/W3”时的“耐切割性”以及“轮胎轻型化率”。图32示出在“G1”为2.49mm的情况下,变更“W1/W3”时的“耐切割性”以及“轮胎轻型化率”。图33示出在“G1”为2.50mm的情况下,变更“W1/W3”时的“耐切割性”以及“轮胎轻型化率”。图34示出在“G1”为2.51mm的情况下,变更“W1/W3”时的“耐切割性”以及“轮胎轻型化率”。
如图28以及图34所示,在不满足(4)算式的条件的情况下,能确认耐切割性以及轮胎轻型化率这双方都不良。
如图29至图33所示,在满足(4)算式的条件的情况下,还满足(3)算式的条件的情况下,能确认耐切割性以及轮胎轻型化率这双方良好。
(评价试验3)
对关于凸部100在轮胎径向上设于“0.1×SH以上且0.4×SH以下的范围”的评价试验进行说明。在评价试验中,对满足“0.1×SH以上且0.4×SH以下的范围”的情况以及不满足的情况分别进行确认轮胎的“重量”以及“轮胎刚性”的评价试验。
在剖面高度SH所乘的数值x为“0.09”、“0.10”、“0.11”、“0.39”、“0.40”、“0.41”、“0.50”、“0.60”时,对“重量”以及“轮胎刚性”进行评价。
在“重量”的评价试验中,在使凸部100的尺寸增减时的轮胎1的重量满足规定值时设为“○”,在不满足规定值时设为“×”。
在“轮胎刚性”的评价试验中,将具有上述的各条件的轮胎1组装于正规轮辋,填充正规内压,并在转鼓试验机以速度120[km/h]、载荷负荷5[kN]开始行驶,按二十四小时使速度每次增加10[km/h],同时实施试验直至轮胎1破损,并测定破损时的行驶距离。然后,基于该测定,在行驶距离满足规定值时设为“○”,在不满足规定值时设为“×”。
对于各轮胎1,配置于轮胎周向的凸部100的数量相同,凸部100的短尺寸方向的宽度相同。将配置于轮胎周向的凸部100的数量设为“三十个”,将凸部100的短尺寸方向的宽度设为“3.0mm”。此外,“W1/W3”是满足上述的(1)算式以及(3)算式的条件的值(0.9),“G1/G2”是满足上述的(2)算式的条件的值(0.5),“G1”是满足上述的(4)算式的条件的值(1.5mm)。
图35示出评价试验的结果。如图35所示,在数值x大于0.4的情况下,轮胎刚性良好,但是重量超过规定值。此外,在数值x大于0.4的情况下,重量增加,但是看不出轮胎刚性的显著的提高。此外,在数值x小于0.1的情况下,轮胎1轻型化,但是轮胎刚性不满足规定值。由此,通过凸部100在轮胎径向上满足“0.1×SH以上且0.4×SH以下的范围”,能确认可抑制轮胎1的重量,并且抑制作为凸部100的功能的“刚性降低抑制功能”的降低。
(评价试验4)
对关于配置于轮胎周向的凸部100的数量为“10以上且50以下”的评价试验进行说明。在评价试验中,对凸部100的数量满足“10以上且50以下”的情况以及不满足的情况分别进行确认轮胎1的“轻型化”以及装接有轮胎1的车辆的“耗油量”的评价试验。
在凸部100的数量为“9”、“10”、“11”、“49”、“50”、“51”时,对“轻型化”以及“耗油量”进行评价。
在“轻型化”的评价试验中,在使凸部100的数量增减时的轮胎1的重量满足规定值时设为“○”,在不满足规定值时设为“×”。
在“耗油量”的评价试验中,将具有上述的各条件的轮胎1组装于正规轮辋,填充正规内压,并装接于试验车辆,测定以行驶速度40[km/h]行驶行驶距离1000[km]时的耗油量。在耗油量满足规定值时设为“○”,在不满足规定值时设为“×”。
对于各轮胎1,在轮胎径向上设有凸部100的范围相同,凸部100的短尺寸方向的宽度相同。将在轮胎径向上设有凸部100的范围设为“0.3×SH”,将凸部100的短尺寸方向的宽度设为“3.0mm”。此外,“W1/W3”是满足上述的(1)算式以及(3)算式的条件的值(0.9),“G1/G2”是满足上述的(2)算式的条件的值(0.5),“G1”是满足上述的(4)算式的条件的值(1.5mm)。
图36示出评价试验的结果。如图36所示,在凸部100的数量少于10的情况以及多于50的情况下,分别能确认轮胎1的重量不满足规定值,耗油量也恶化。
(评价试验5)
对关于凸部100的短尺寸方向的宽度为“0.5[mm]以上且5.0[mm]以下”的评价试验进行说明。在评价试验中,对凸部100的短尺寸方向的宽度满足“0.5[mm]以上且5.0[mm]以下”的情况以及不满足的情况分别进行确认轮胎1的“轻型化”以及装接有轮胎1的车辆的“耗油量”的评价试验。
在凸部100的短尺寸方向的宽度为“0.49mm”、“0.50mm”、“4.99mm”、“5.00mm”、“5.01mm”时,对“轻型化”以及“耗油量”进行评价。
在“轻型化”的评价试验中,在使凸部100的短尺寸方向的宽度的尺寸增减时的轮胎1的重量满足规定值时设为“○”,在不满足规定值时设为“×”。
在“耗油量”的评价试验中,将具有上述的各条件的轮胎1组装于正规轮辋,填充正规内压,并装接于试验车辆,测定以行驶速度40[km/h]行驶行驶距离1000[km]时的耗油量。在耗油量满足规定值时设为“○”,在不满足规定值时设为“×”。
对于各轮胎1,在轮胎径向上设有凸部100的范围相同,配置于轮胎周向的凸部100的数量相同。将轮胎径向上设有凸部100的范围设为“0.3×SH”,将配置于轮胎周向的凸部100的数量设为“三十个”。此外,“W1/W3”是满足上述的(1)算式以及(3)算式的条件的值(0.9),“G1/G2”是满足上述的(2)算式的条件的值(0.5),“G1”是满足上述的(4)算式的条件的值(1.5mm)。
图37示出评价试验的结果。如图37所示,在凸部100的短尺寸方向的宽度小于0.5[mm]的情况以及大于5.0[mm]的情况下,分别能确认轮胎1的重量不满足规定值,耗油量也恶化。
符号说明
1 轮胎(充气轮胎)
2 胎体
3 带束层
4 带束覆盖层
5 胎圈部
6 胎面橡胶
7 侧部
8 侧壁橡胶
8S 侧面
9 侧壁部
10 胎面部
11 接地面(踏面)
12 环岸部
13 中央部
14 胎肩部
15 槽
21 胎体主体部
21S 胎体外表面
22 胎体折回部
31 第一带束层片
32 第二带束层片
51 胎圈芯
52 胎边芯
100 凸部
100S 凸部外表面
101 第一端部
102 第二端部
200 凹部
AX 旋转轴
CL 轮胎中心(轮胎赤道面)
E 胎体最大宽度位置
H 轮胎最大宽度位置
F 凸部最大宽度位置
LP 平行线
OD 轮胎外径
R 轮辋检测线
RD 轮胎轮辋直径
S1 胎体剖面宽度
S2 轮胎剖面宽度
S3 轮胎总宽度
SH 剖面高度
T 接地端
TW1 胎面接地宽度
TW2 胎面展开宽度

Claims (11)

1.一种充气轮胎,能够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并具有胎面部以及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配置于所述胎面部的两侧的侧部,所述充气轮胎具备:
胎体,具有胎体主体部以及通过在胎圈芯折回而形成的胎体折回部;
侧壁橡胶,与所述胎体主体部的胎体外表面连接,并具有轮胎最大宽度位置所位于的侧面;以及
多个凸部,与所述侧面连接,从所述侧面突出,并配置于轮胎周向,
多个所述凸部中的至少一个凸部以包含所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的方式连接于所述侧面,
多个所述凸部分别具有:第一端部;以及第二端部,在轮胎径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一端部的外侧,
在与所述旋转轴正交的面内,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的距离大于所述凸部的短尺寸方向的宽度,
在将所述轮胎宽度方向的轮胎中心设为CL,
将从所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穿过并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平行线LP与所述胎体外表面的交点设为P1,
将所述平行线LP与所述侧面的交点设为P2,
将在所述轮胎宽度方向上配置于最外侧的、所述平行线LP与所述凸部的凸部外表面的交点设为P3,
将在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所述轮胎中心CL与所述交点P1的距离设为W1,
将在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所述轮胎中心CL与所述交点P2的距离设为W2,
将在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所述轮胎中心CL与所述交点P3的距离设为W3,
将所述交点P1与所述交点P2的距离设为G1,
将所述交点P2与所述交点P3的距离设为G2时,
满足0.80≤W1/W3≤0.95,且
0.1≤G1/G2≤1的条件,
所述凸部的短尺寸方向的宽度为0.5mm以上且5.0mm以下。
2.一种充气轮胎,能够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并具有胎面部以及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配置于所述胎面部的两侧的侧部,所述充气轮胎具备:
胎体,具有胎体主体部以及通过在胎圈芯折回而形成的胎体折回部;
侧壁橡胶,与所述胎体主体部的胎体外表面连接,并具有轮胎最大宽度位置所位于的侧面;以及
多个凸部,与所述侧面连接,从所述侧面突出,并配置于轮胎周向,
多个所述凸部中的至少一个凸部以包含所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的方式连接于所述侧面,
多个所述凸部分别具有:第一端部;以及第二端部,在轮胎径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一端部的外侧,
在与所述旋转轴正交的面内,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的距离大于所述凸部的短尺寸方向的宽度,
在将所述轮胎宽度方向的轮胎中心设为CL,
将从所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穿过并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平行线LP与所述胎体外表面的交点设为P1,
将所述平行线LP与所述侧面的交点设为P2,
将在所述轮胎宽度方向上配置于最外侧的、所述平行线LP与所述凸部的凸部外表面的交点设为P3,
将在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所述轮胎中心CL与所述交点P1的距离设为W1,
将在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所述轮胎中心CL与所述交点P2的距离设为W2,
将在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所述轮胎中心CL与所述交点P3的距离设为W3,
将所述交点P1与所述交点P2的距离设为G1,
将所述交点P2与所述交点P3的距离设为G2时,
满足0.80≤W1/W3≤0.95,且
1.0mm≤G1≤2.5mm的条件,
所述凸部的短尺寸方向的宽度为0.5mm以上且5.0mm以下。
3.一种充气轮胎,能够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并具有胎面部以及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配置于所述胎面部的两侧的侧部,所述充气轮胎具备:
胎体,具有胎体主体部以及通过在胎圈芯折回而形成的胎体折回部;
侧壁橡胶,与所述胎体主体部的胎体外表面连接,并具有轮胎最大宽度位置所位于的侧面;以及
多个凸部,与所述侧面连接,从所述侧面突出,并配置于轮胎周向,
多个所述凸部中的至少一个凸部以包含所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的方式连接于所述侧面,
多个所述凸部分别具有:第一端部;以及第二端部,在轮胎径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一端部的外侧,
在与所述旋转轴正交的面内,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的距离大于所述凸部的短尺寸方向的宽度,
在将所述轮胎宽度方向的轮胎中心设为CL,
将从所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穿过并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平行线LP与所述胎体外表面的交点设为P1,
将所述平行线LP与所述侧面的交点设为P2,
将在所述轮胎宽度方向上配置于最外侧的、所述平行线LP与所述凸部的凸部外表面的交点设为P3,
将在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所述轮胎中心CL与所述交点P1的距离设为W1,
将在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所述轮胎中心CL与所述交点P2的距离设为W2,
将在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所述轮胎中心CL与所述交点P3的距离设为W3,
将所述交点P1与所述交点P2的距离设为G1,
将所述交点P2与所述交点P3的距离设为G2时,
满足0.80≤W1/W3≤0.95,且
0.1≤G1/G2≤1的条件,
具备设于相邻的所述凸部之间的所述侧面的多个凹部。
4.一种充气轮胎,能够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并具有胎面部以及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配置于所述胎面部的两侧的侧部,所述充气轮胎具备:
胎体,具有胎体主体部以及通过在胎圈芯折回而形成的胎体折回部;
侧壁橡胶,与所述胎体主体部的胎体外表面连接,并具有轮胎最大宽度位置所位于的侧面;以及
多个凸部,与所述侧面连接,从所述侧面突出,并配置于轮胎周向,
多个所述凸部中的至少一个凸部以包含所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的方式连接于所述侧面,
多个所述凸部分别具有:第一端部;以及第二端部,在轮胎径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一端部的外侧,
在与所述旋转轴正交的面内,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的距离大于所述凸部的短尺寸方向的宽度,
在将所述轮胎宽度方向的轮胎中心设为CL,
将从所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穿过并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平行线LP与所述胎体外表面的交点设为P1,
将所述平行线LP与所述侧面的交点设为P2,
将在所述轮胎宽度方向上配置于最外侧的、所述平行线LP与所述凸部的凸部外表面的交点设为P3,
将在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所述轮胎中心CL与所述交点P1的距离设为W1,
将在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所述轮胎中心CL与所述交点P2的距离设为W2,
将在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所述轮胎中心CL与所述交点P3的距离设为W3,
将所述交点P1与所述交点P2的距离设为G1,
将所述交点P2与所述交点P3的距离设为G2时,
满足0.80≤W1/W3≤0.95,且
1.0mm≤G1≤2.5mm的条件,
具备设于相邻的所述凸部之间的所述侧面的多个凹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多个所述凸部全部以包含所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的方式连接于所述侧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在将表示所述轮胎径向上的最内侧的内端部与最外侧的外端部的距离的轮胎剖面高度设为SH时,
所述凸部在所述轮胎径向上设于0.1×SH以上且0.4×SH以下的范围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在将表示所述轮胎径向上的最内侧的内端部与最外侧的外端部的距离的轮胎剖面高度设为SH时,
所述凸部在所述轮胎径向上设于0.1×SH以上且0.4×SH以下的范围内。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在所述侧面,配置于所述轮胎周向的所述凸部的数量为10以上且50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在所述侧面,配置于所述轮胎周向的所述凸部的数量为10以上且50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在所述侧面,配置于所述轮胎周向的所述凸部的数量为10以上且50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在所述侧面,配置于所述轮胎周向的所述凸部的数量为10以上且50以下。
CN201680035304.9A 2015-07-22 2016-07-11 充气轮胎 Active CN1077090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45224A JP6575196B2 (ja) 2015-07-22 2015-07-22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5-145224 2015-07-22
PCT/JP2016/070470 WO2017014095A1 (ja) 2015-07-22 2016-07-11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09050A CN107709050A (zh) 2018-02-16
CN107709050B true CN107709050B (zh) 2020-07-07

Family

ID=578350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35304.9A Active CN107709050B (zh) 2015-07-22 2016-07-11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11325429B2 (zh)
JP (1) JP6575196B2 (zh)
KR (1) KR101961689B1 (zh)
CN (1) CN107709050B (zh)
DE (1) DE112016003259T5 (zh)
WO (1) WO201701409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19655B2 (ja) * 2018-07-02 2022-08-17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131395B2 (ja) * 2019-01-07 2022-09-06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0563832A (zh) * 2019-07-31 2019-12-13 江苏璟泽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一种高纯度重组促卵泡刺激素纯化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72430A (zh) * 2007-07-30 2010-07-07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CN102395474A (zh) * 2009-04-16 2012-03-28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CN102416830A (zh) * 2010-09-24 2012-04-18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2448739A (zh) * 2009-04-30 2012-05-09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CN103029531A (zh) * 2011-09-28 2013-04-10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轮胎车轮组装体
CN103895454A (zh) * 2012-12-26 2014-07-02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401368B (de) * 1993-11-08 1996-08-26 Semperit Ag Radialluftreifen für pkw
AT401367B (de) * 1993-11-08 1996-08-26 Semperit Ag Radialluftreifen für pkw
JP2006213128A (ja) * 2005-02-02 2006-08-17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CA2508642A1 (en) * 2005-06-09 2006-12-09 Bela Bill Szoke Airplane tire saver by protrusion airfoils
JP5024994B2 (ja) * 2007-04-18 2012-09-12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623867B2 (ja) 2010-10-28 2014-11-1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687246B2 (ja) * 2012-06-21 2015-03-1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833060B2 (ja) * 2013-07-22 2015-12-1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JP6300342B2 (ja) * 2013-08-09 2018-03-2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72430A (zh) * 2007-07-30 2010-07-07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CN102395474A (zh) * 2009-04-16 2012-03-28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CN102448739A (zh) * 2009-04-30 2012-05-09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CN102416830A (zh) * 2010-09-24 2012-04-18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3029531A (zh) * 2011-09-28 2013-04-10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轮胎车轮组装体
CN103895454A (zh) * 2012-12-26 2014-07-02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024561A (ja) 2017-02-02
US11813897B2 (en) 2023-11-14
US11325429B2 (en) 2022-05-10
JP6575196B2 (ja) 2019-09-18
CN107709050A (zh) 2018-02-16
US20180186194A1 (en) 2018-07-05
KR20170109623A (ko) 2017-09-29
KR101961689B1 (ko) 2019-03-25
WO2017014095A1 (ja) 2017-01-26
US20220234395A1 (en) 2022-07-28
DE112016003259T5 (de) 2018-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1003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9045004B2 (en) Pneumatic tire
US11813897B2 (en) Pneumatic tire
JP654032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3594019B1 (en) Heavy duty pneumatic tire
JP654031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KR102590070B1 (ko) 공기 타이어
EP2862730B1 (en) Pneumatic tire
JP2017081304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3312026B1 (en) Pneumatic tire
JP720049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36429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54032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65285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11338622B2 (en) Run-flat tire
JP654031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124845U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8149986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8247074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4201079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66225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6188176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2079371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7584673A (zh) 轮胎
JP2020049969A (ja) 空気入りバイアス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