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851C - 具有故障安全保护功能的电子器件 - Google Patents

具有故障安全保护功能的电子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851C
CN1076851C CN96113433A CN96113433A CN1076851C CN 1076851 C CN1076851 C CN 1076851C CN 96113433 A CN96113433 A CN 96113433A CN 96113433 A CN96113433 A CN 96113433A CN 1076851 C CN1076851 C CN 1076851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nic component
contact part
locating convex
spring contact
convex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961134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3987A (zh
Inventor
持田宪宏
山田芳弘
高畑晴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887989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89769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1161299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89117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39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9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85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851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4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parts, e.g. containers, prior to assembly of the devices, using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the subgroups H01L21/06 - H01L21/326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CRESISTORS
    • H01C1/00Details
    • H01C1/02Housing; Enclosing; Embedding; Filling the housing or enclosure
    • H01C1/024Housing; Enclosing; Embedding; Filling the housing or enclosure the housing or enclosure being hermetically seal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CRESISTORS
    • H01C1/00Details
    • H01C1/01Mounting; Supporting
    • H01C1/014Mounting; Supporting the resistor being suspended between and being supported by two supporting s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CRESISTORS
    • H01C1/00Details
    • H01C1/14Terminals or tapping points or electrod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sistors; Arrangements of terminals or tapping points or electrodes on resis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CRESISTORS
    • H01C1/00Details
    • H01C1/14Terminals or tapping points or electrod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sistors; Arrangements of terminals or tapping points or electrodes on resistors
    • H01C1/1406Terminals or electrodes formed on resistive elements having 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CRESISTORS
    • H01C7/00Non-adjustable resistors formed as one or more layers or coatings; Non-adjustable resistors made from powdered conducting material or powdered semi-conducting material with or without insulating material
    • H01C7/02Non-adjustable resistors formed as one or more layers or coatings; Non-adjustable resistors made from powdered conducting material or powdered semi-conducting material with or without insulating material having 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hermistors And Varistors (AREA)

Abstract

正特性热敏电阻器件包括包含一对相对的电极的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每个电极都受到到来自相应的一个弹簧接触构件有弹性地施加的压力,从而把该热敏电阻元件固定在器件中预先确定的位置上。当热敏电阻器件偶然地被破坏时,该元件破裂成碎块,其中一些碎块和弹簧接触构件保持接触。其余碎块在位置上能发生偏离以保证它们不导电从而导致开路状态,其中阻止任何电流流过这样的碎块。这可以用来避免出现任何经由因破坏造成的碎块的电流流动状态。

Description

具有故障安全保护功能的电子器件
本发明一般地涉及在其内应用了在其主平面上带有相对的电极的电子元件的电子器件,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电子器件,该电子器件带有用于将电子元件安装其内的弹性支持装置,该弹性支持装置含有分别和所述电子元件的电极接触的用于弹性支持插入其间的所述元件的弹簧接触零件。
通常,许多电子器件包含用于电流限制器电路的正特性热敏电阻器件。这种热敏电阻器件已经广泛用于包括电冰箱的电动机起动控制器电路,电视机的电子消磁电路,监视器显象管单元的各种型式的电气电路或模块的制造中以及其他应用场合。
先有技术中正特性热敏电阻器件的一种典型的结构在图13和14中示出,图中该器件总的用数字1标记。该已知的先有技术的正特性热敏电阻器件1基本上由外壳体或底座3,固定在其中的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4,一对第一和第二接线端构件5,6,以及一个用来封闭其上部开口的安装在底座3上的盖2组成。
如图所示,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4呈现出圆盘形,具有两个相对的表面,第一和第二电极7,8分别设置在该相对的表面上。如图14所示,该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4以居中的方式插入底座3的内部空间,电极7,8面对底座的右边和左边侧面。
第一和第二接线端构件5、6以这样的方式安装在外壳底座3的内部空间中,即,这些构件5、6支撑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4的两侧,也是就相对的电极7、8。每个接线端构件5,6可以是经过选择的金属材料的弹性导电板。第一接线端构件5包括一对有大体上W-形断面的弹簧接触零件9,10,以及一个空心的带有轴向开口的管状插座11,后者用于在其中容纳和其相联系的众所周知的连接插头(未示出)来提供它们之间的电气连接。构成W-形的弹簧接触零件9,10的波形板和插座11可用众所周知的焊接或铆接技术形成整体以构成第一接线端构件5。第二接线端构件6在结构上和第一接线端构件5相似,它含有W-形弹簧接触零件12,13和连接插头的插座14。
在外壳底座3内安装以后,由于其固有的弹性,第一接线端构件5的弹簧接触零件9,10就起着向第一电极7施加压力的作用。相似地,第二接线端构件6的弹簧接触零件12,13向第二电极8施加压力。这样当元件4被插入弹簧接触零件对9,10和另一接触零件对12,13之间时,这些压力就使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4能有弹性地支持或悬挂在接线端构件5,6之间。
另外,围绕着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4的外部周边设置了云母板15。该云母板15呈现圆形。当和热敏电阻元件4的外部周边接合后,该云母板15就起了便于把热敏电阻元件4放在底座3内适当的位置(下文称为“定位”)的作用。
当把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4和接线端构件5,6安装进外壳底座3后,把盖2安装到其上,这样它就关闭了外壳体3的上部开口。盖2为一矩形板构件,在其相应的两个角上有两个孔16,17,使得有可能把外部连接插头分别通过这些孔插入插座11,14中。
另外的先有已知的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1a在图16到18中示出。通过比较图16和图14的说明,可以容易地看出,该先有技术的器件在结构上和前述器件是相似的,因此,用相同的标号标记相同的部分或元件,而有关它的冗长的说明在这里就省略了。
从图16中可看到,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1a在结构上和图14所示的器件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接线端构件5a具有的一对W-形的弹簧接触零件9a,10a是纵向延伸的,而不是象在图14显示的前述先有技术的器件1中是横向延伸的,这样就防止了这些接触零件9a,10a和与它们有关联的第二接线端构件6的弹簧接触零件12,13直接相对。弹簧接触零件9a,10a和相对的弹簧接触零件12,13之间的垂直相对的关系在图17和18中也可以看出。图17和18是图16中所示的器件的平面图和侧视图。
对先有技术的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1,1a来说,在其被装配成并且经过一段长时间之后,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4的表面物理上可能降级。如果情况是这样的话,在器件中将有可能发生产生非正常热量的情况,从而导致在工作中产生电火花,结果,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4会因发生电火花而损坏。当热敏电阻元件4实际上损坏后,它会破裂成几个碎块,并在由外壳底座3和连接其上的盖2限定的封闭的内部空间中散开。
如此“故障模式”现象会引起更严重的故障模式。以下将分别参考图15A和15B对图13和14的正特性热敏电阻器件的该情况作更详细的讨论以及参考图19至21对图16到18所示的器件的该情况作更详细的讨论。
在图13和14中的正特性热敏电阻器件1中,当电火花发生时,如图15A中所示,由此而引起在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4里产生数起裂纹18;甚至在这种情况下,在其相对的两侧面上仍被相对的弹簧接触零件9,10(或12,13)弹性支持住的特别的破裂部分19继续稳定地被夹住在原有位置,如图15B所示,而余下的碎片散开。因此,电源继续通过热敏电阻元件4的残余的部分19输入,这会引起这些残余部分19和与它们相关联的弹簧接触零件9,10,12,13互相熔化,接着产生一种呈现一定的导电率的合金。结果,在接线端构件5,6之间,电气短路就形成了。短路反过来又进一步加速了非正常热量的产生。这将可能迫使器件进入进一步的故障模式,该模式随后能导致外壳底座3发生不希望的软化。
此外,在正特性热敏电阻器件1中,因为在其中设置了云母板15,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4的直接和云母板15接触的一定的周边部分20在大多数情况里往往会被阻止飞散成碎块。这些周边部分20就和前面提到的仍由弹簧接触零件9,10,12,13弹性支持住的部分19一起参与形成了合金,其结果产生合金的材料的数量增加了。这可能使造成底座3软化的所述器件的故障模式更加严重。
在另一方面,图16到18所示的正特性热敏电阻器件1a中,如20A所示,因为电火花的发生,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4发生了裂纹21。在这种情况里,热敏电阻元件4破裂成几个碎块而趋向散开。这时,由于弹簧接触零件9a,10a和它们相对的接触零件12,13在弹簧力的施加方向方面是彼此不相同的,所以,任何散开的碎块都将从它们最初的位置上发生位置偏移。但是,因为在自由状态下,即,把元件4拆掉的状态下,如图19中所述,相对的弹簧接触零件9a,10a中的各个和与其关联的相对的弹簧接触零件12,13中与之相应的一个之间的距离22是这样设计的,使得这个距离比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4的厚度23小,所以,元件的一个部分24凑巧会在一方面是弹簧接触零件9a和/或10a、另一方面是弹簧接触零件12和/或13之间被卡住或挂住,结果,这个部分24将可能保持在其最初的位置上,如图20A和20B所示。如果情况是这样的话,施加的电能可能继续通过如此被挂住的部分24,与同上述器件1中的类似的方式,引起这部分24和接触零件9a,10a,12,13中的任何一个熔化而产生合金、因而在接线端构件5a,6之间发生电气短路,所以又加速了非正常热量的产生。随后,这可能导致进一步的严重的故障模式,该模式里外壳底座3发生不希望的软化。考虑到云母板15的存在,上述的讨论对器件1a也是正确的。也就是,在正特性热敏电阻器件1a中,因为在其中设置了云母板15,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4的直接和云母板15接触的一定的周边部分25在大多数情况里会被防止飞散成碎块,如图20B所示,在前述的正特性热敏电阻器件1里,其方式和此是相似的。这些周边部分25也导致合金的产生,这增加了产生合金的材料。这可能使造成底座3软化的所述器件的故障模式更加严重。
前面所说的问题不是正特性热敏电阻器件专有的,在其他型式的电子元件或器件中,只要这些不同类型的元件在其中应用了有电气馈入和用相似的与其相关联的接触构件进行弹性支持的电子元件的话,这种电子元件又因它的长期使用而易于降级和完全毁坏,该问题就有可能发生。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经过改进的电子器件,该器件能避免先有技术碰到的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经过改进的电子器件,该模块在工作中,甚至在安装在其间的电子元件发生损坏时都能获得高度的可靠性。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经改进的电子器件,当该模块的安装在其内的内部电子元件发生破坏时,甚至在元件的物理破坏以后,因在其碎块中设置了增强的隔离,该模块能保证其高度的工作可靠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器件,该器件包括一种具有相对的第一和第二电极的电子元件以及用于弹性支持该电子元件的支持结构,其中该支持结构独特地包括和第一电极在其上不同的位置上接触的第一和第二接触件,以及和第二电极在其上不同的位置上接触的第三和第四接触件。第一和第四接触件定位于比第三和第二接触件更靠近第一和第二电极的外周部分的地方,而第一和第四接触件分别和第一和第二电极保持电气连接以提供把电源加到该电子元件的导电通路。使第二和第三接触件接触第一和第二电极,并且使它们和第一和第二电极电气隔离。
根据本发明的原理,这里描述几个不同的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支持结构包括:第一导电接线端构件,该接线端构件含有用于向第一电极有弹性地施加压力的第一和第二弹簧接触零件;第二导电接线端构件,该接线端构件含有用于向第二电极有弹性地施加压力的第三和第四弹簧接触零件;第一绝缘构件,该绝缘构件被插入第二弹簧接触零件和第一电极之间;第二绝缘构件,该绝缘构件被插入第三弹簧接触零件和第二电极之间;其间,第一弹簧接触零件,第一绝缘构件,第二绝缘构件和第四弹簧接触零件分别对应于第一到第四接触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支持结构包括:含有用于向第一电极有弹性地施加压力的第一弹簧接触零件的第一导电接线端构件;和第一电极接触的第一绝缘构件;和第二电极接触的第二绝缘构件;以及含有用于向第二电极有弹性地施加压力的第二弹簧接触零件的第二导电接线端构件;其中,第一弹簧接触零件,第一绝缘构件,第二绝缘件和第二弹簧接触零件分别对应于第一到第四接触件。
该电子器件进一步包括用于在其内固定电子元件和第一及第二接线端构件的外壳结构,其中,第一和第二绝缘构件与所述外壳相关联。
在这样的配置下,当电子元件因长期使用发生降级而偶然地毁坏时,由第一和第四接触件及第二和第三接触件有弹性地支持住的个别的残余碎块受到这些接触接触件的作用,所以就迫使这样的部分处于这样的状态,即,使电子元件的主平面偏离适当位置的状态。此外,这些残余的部分被保持在介于导电的第一接触件和绝缘的第三接触件之间,或被保持在介于导电的第四接触件和绝缘的第二接触件之间,这避免了任何电流通过其流过,能够迫使最后形成的电路处于开路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电子器件包括:包含有在元件的厚度方向上相对的第一和第二主平面以及分别形成在第一和第二主平面上的第一和第二电极的电子元件;一对和第一主平面在其上不同的位置上接触的第一导电弹簧接触零件和第一绝缘定位凸块;一对和第二主平面在其上不同的位置上接触的第二导电弹簧接触零件和第二绝缘定位凸块。第一和第二弹簧接触零件分别和第一和第二电极有弹性地接触,同时形成它们之间的电气接触状态。第一弹簧接触零件定位于比第二定位凸块更靠近电子元件的外周部分的地方,并且使第一弹簧接触零件和第二定位凸块相对,同时,所述电子元件插入在它们两者之间。第二弹簧接触零件定位于比第一定位凸块更靠近电子元件的外周部分的地方,并且使第二弹簧接触零件和第一定位凸块相对,同时,电子元件插入在它们两者之间。
在上述结构中,本发明的一个示范性的显著的特征是每一个第一和第二弹簧接触零件都确定了一个弹力,该弹力的方向通常为相对于垂直于主平面的方向为向外的方向(今后,该方向称为“电子元件的厚度方向”)。换言之,该电子器件的结构迫使碎块向外趋向该电子器件的外周部分。
本发明的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每一个第一和第二定位凸块都有一个尖端,在该尖端的面向电子元件的外周的外侧面处,该尖端被部分地截去。
必须注意,可以把上述特征中的任何几个在结构上结合在一起。
体现本发明的电子器件最好可以进一步包括用于在其内固定电子元件以及第一和第二弹簧接触零件的外罩或外壳,而第一和第二定位凸块则和该外壳相联系。
此外,本发明的原理可以有益地应用到在其内应用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作为内部电子元件的电子器件或模块的制造中,这种模块也被称为正特性热敏电阻器件。
本发明的显著的优点是,在器件的工作期间甚至当器件内部的电子元件偶然破裂引发物理破坏时,在这样的事故发生以后都能通过立即迫使破坏的电子元件处于开路状态而成功地抑制或消除任何非正常电流在其中连续流动,因此可以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得到最大的安全保证。
更具体地说,该电子器件包括用于在器件内部有弹性地支持或悬挂内部电子元件的弹性支持装置,该装置包括多对弹簧接触零件和定位凸块。虽然所有这些零件和凸块使所述电子元件被插入在所述电子元件的相对的各侧的每个弹簧接触零件和其对应的定位凸块之间,但是,只有弹簧接触元件有助于形成向所述元件供电的导电通道,而所述凸块仅和所述元件作机械接触而起定位的作用。换言之,来看在该元件的相对的侧面上起支持该元件作用的每对接触零件和凸块,其中只有一者能和元件作电气耦合,而另一者则和它保持绝缘。因此,当发生元件因其材料退化而破裂进而破坏成碎块时,即使有某些碎块由于来自相应的接触零件-凸块对施加的弹力或压力的作用而试图保持在其最初的位置上,但是,对每一残余的碎块而言将不再确定任何导电通道,这是因为这样的事实,即,和它相关联的支持部件之一也就是凸块必定是电气绝缘体,它能阻断或切断任何可能的通过碎块的电流连续通过。就任何这样的残余碎块而言,如果存在,这样的构造方法也能保证目前已经破坏了的电子元件处在开路的状态。因此,就可能可靠地消除不希望有的使元件转换到更危险的出错状态,否则,就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即残余的碎块和弹簧接触零件有害地相配合诱发了不希望有的合金现象,合金现象造成了电气短路,电气短路加速了在破坏了的元件中进一步产生非正常热量。
本发明的另一个显著的优点是当元件的破坏发生时,安全性能大大增强,这是基于如下事实,即独特地配置了弹性支持装置,以便迫使相邻的残余碎块个体能够互相隔离,从而使破坏的元件之间形成电气短路的可能性变得最小。这能有助于避免电流在外壳结构内部的相邻的碎块个体之间流动。
本发明的另一个优点是,上述安全性能增强的特性也有助于允许用树脂材料构成外壳结构,这样在消除了外壳结构的软化的同时又降低了成本和结构的复杂性,否则当元件破坏后非正常电流的连续流通产生的非正常热量被吸收后就会发生这种软化。当把本发明应用于正特性热敏电阻器件时,这些优点通常可以变得更显著。
通过下面对例示于附图中的最佳实施例的更具体的叙述,上述的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就将更清楚明白了。
图1是按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正特性热敏电阻器件的正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正特性热敏电阻器件的顶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正特性热敏电阻器件的底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正特性热敏电阻器件的左视图。
图5是正特性热敏电阻器件的透视图,图中显示出与其余部分分离开的外壳盖,形象化地呈现出器件的内部结构。
图6用分解的方式说明安装在图1所示的正特性热敏电阻器件内的几个部件。
图7是正特性热敏电阻器件的平面图,图中显示了图1所示的热敏电阻器件内部的主要部件。
图8A和8B显示了图7所示的正特性热敏电阻器件经历了发生导致破坏的裂纹的过程的主要步骤的平面图。
图9是图1所示的正特性热敏电阻器件的剖视图,图中清楚地显示了器件内部配置的主要部件。
图10用图解法表示图9所示的正特性热敏电阻器件和与它有关联的定位凸块之间的关系。
图11用图解法表示所述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相对于图9所显示的定位凸块的平面位置关系。
图12是实施例的剖视图,用于说明所述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和图9所示的定位凸块相接触的状态。
图13是据信和本发明紧密相关的先有技术正特性热敏电阻器件的平面图,图中为了便于说明而拆掉该器件的盖。
图14是图13所示的先有技术器件的透视图,图中以分解的方式说明器件部件或元件。
图15A和15B显示了图13所示的先有技术器件经历了发生导致破坏的裂纹的过程的主要步骤的正视图。
图16说明另一个先有技术正特性热敏电阻器件的分解的透视图。
图17是图16所示的先有技术器件的主要部件的平面图,用于说明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和与其有关联的弹簧接触零件的位置关系。
图18是图16所示的先有技术器件的主要部件的侧视图,用于说明从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的电极形成侧面看去的所述器件的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和与其有关联的弹簧接触零件的位置关系。
图19是图16所示的先有技术器件的主要部件的平面图,用于说明当拆去所述热敏电阻元件时所述弹簧接触零件的尺寸和位置。
图20A和20B显示了图16所示先有技术器件中的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经历了发生导致破坏的裂纹的过程的主要步骤的正视图。
图21显示了先有技术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的破坏状态,从图20B的结构的右侧面看去该元件有图20A所示的裂纹。
图22是按照本发明的另一个最佳实施例的电子器件的平面图,仅仅为了便于说明而拆去该模块的盖。
图23是图22中所示的电子器件的分解的透视图。
图24是用于直观地示出对因其内部发生电火花而引起裂纹的图22的电子器件中设置的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的平面图。
图25是当发生裂纹时破坏的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的平面图。
图26是按照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电子器件的平面图,仅仅为了便于说明而拆去该模块的盖。
图27是图26所示的电子器件的分解的透视图。
如图1到图12所示总的用数字31标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正特性热敏电阻器件。参见图1,正特性热敏电阻器件31有由底座33和盖34组成的外壳结构32。热敏电阻器件31包括固定在其内部的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35和一对接线端构件36,37,例如图1中示出两个接线端构件之一,图3中两个同时可见到。总装的组件的透视图在图5中得到最好的说明。
外壳底座33和它的盖34是用经过选择的耐热和不燃的材料制成的。其材料提供的不燃性能相当于UL标准的“94V-0”水平,诸如酚,聚亚硫酸亚苯基酯(polyphenylenesulfite),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或相似材料。底座33结构上在其底部有一凸块,使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35在其中能稳定地固定住。如在下面要详细地讨论的,底座33和盖34可以有几种构造形式,用于当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35和接线端构件36,37安装进外壳后,使它们能够精确地定位或对准。
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35可由经过选择的具有大约130摄氏度的居里温度的象陶瓷的半导体材料制成,做成类似硬币或圆盘的形状。这种类似盘形的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35在其相对的侧面上有第一和第二主平面,第一和第二电极38,39分别形成在该两个主平面上。这些电极38,39可以是下伏的镍(Ni)层和上伏的银(Ag)层的叠层结构。最好使在上复层的周围的下伏层暴露出来,这样可以消除上复层的银材料的不希望的迁移。应当指出,正特性热敏电阻盘35可以做成另外的形状,包括矩形导板,类似珠形和杆形。两端面的正特性热敏电阻盘35垂直地正中心放入底座33的内部空间,其电极38,39是彼此横向相对的。
如图5所示,第一和第二接线端构件36,37也以这样的方式安装在底座33内,即,正特性热敏电阻盘35插入到该两个接线端构件之间。这些接线端36,37用经过选择的有优良导电率的金属材料制成。
更具体地说,正如从图6描绘的分解的透视图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的,第一接线端构件36有一个用薄的经弯折的金属板制成的弹簧接触零件40和一个导电的侧面有狭缝的空心的管状插座41,该插座用于容纳通常的外部连接插头(未显示)、以便提供两者之间的电气连接。第一接线端36还有一个向下延伸的能够刚性插入底座33的相应插孔的紧固件刀刃42。图1至12所示的实施例中,用以制作弹簧接触零件40的金属板可以是铜-钛基板再复以用金属电镀技术形成的镍镀复层。插座41的金属板可以是铜-镍板。
如图6清楚地显示的,另一个即第二接线端构件37由一个H-形的板结构构成,该结构包括弹簧接触零件43,一对位于H-形“杆”的上部的连接插头座44,45和一对位于这样的H-形杆的下部的向下延伸的接合件刀刃46,47。在材料上和制造上该H-形双插座接线端37和第一接线端36是相似的。
装配之后,第一接线端构件36借助于图6中所示的底座33内部的壁48而定位、使其接合件刀刃42越过底座33的外表面而垂直伸出,正如从图5的例示中能够看到的,用于同操作上与其关联的任何外接电路电连接,(为了方便,下文中将把仅仅具有一个大体上向上延伸的杆的这种单插头座接线端36称为“I形”接线端,以便区别于双插头座接线端37)。为了允许外部连接插头(未显示)插入I-形接线端36的插座41,在外壳盖34上有相应的孔或开口49。
同样地,装配好的H-形接线端37由底座33内部另一面壁50定位。如图5所示,同时,容许其接合件刀刃46,47向下从底座33伸到外面提供和外部电路电气连接。盖34在其上也有孔或开口51以容许有关的接触插头从外部通过孔穿入和经过选择的插座44,45中之一相配合。这里应当指出,对留下的没有选中的插座。(在这里是插座45),盖34没有开口与之对应,简单的原因是在所说明的实施例中它是不用的。基于这点考虑如有必要插座45可以除去。
最好在容许所使用的外部连接插头穿过孔49、51的同时把孔49,51的直径做得尽可能地小。这样在外壳32内部就可以提供增强的密封环境,使正特性热敏电阻器件31能提供更好的抵卸外部不良环境的能力。
也是为增强外壳32内部的密封环境,底座33和盖34要紧密地配合在一起。要做到这一点,底座33有一对钩52,因此盖34上有相应的能和钩52刚性啮合的凹槽54。有了这样的构件,底座33和盖34就可以用有象按扣那样的形式很方便地啮合和互相联合,形成整体的气密的外壳结构。另外,底座33沿着它开口的周边有一条凸棱55,盖34有一条相应的凹槽(未显示)用以容纳底座开口周边上的凸棱。
下面是用于对外壳32内部的正特性热敏电阻盘35进行定位的方案。
见图7,该图描绘了一幅装配以后的正特性热敏电阻器件31的平面图,同时,仅为了便于说明,把几个部分或元件拆去,以便显示其精确的内部结构。外壳底座33是一个有从其底部向上直立的定位凸块56,57的有墙围住的外罩。这些凸块和弹簧接触零件40,43相结合,迫使正特性热敏电阻盘35被凸块和接触零件有弹性地支持或悬挂,同时插入它们两者中间,这样就提供了精确的位置对准,以便使外壳32内部的热敏电阻盘35得以脱离该外壳的内墙,得到实质上的“漂浮”的悬挂状态,在例示的实施例中,把外壳32设计成如图4中所示的形式,使得漂浮的热敏电阻盘35和在图4中用虚线表示的内墙之间的距离76经测量有1毫米或更多。
更具体地说,如图7中清楚地说明的,第一个成对的弹簧接触零件40和定位凸块56对被设置为和正特性热敏电阻盘35的一个主平面接触,而第二个另外成对的相对的弹簧接触零件43和定位凸块57和盘35的相对的主平面接触,这样当盘35在外壳32内部插入两者之中时就被有弹性地支持住了。值得注意的是,正如从图7的例示可以明白的,第一弹簧接触零件40和第二弹簧接触零件43独特地以这样的方式设置,使得它们在对角线上彼此相对,而第一定位凸块56和第二定位凸块57在交叉的对角线上彼此相对。用另一句话说,把相对的弹簧接触零件40,43连接到一起的连接线和相对的凸块56,57的连接线相交叉,从而水平地限定了X-形的组合线。
在这种情况下,弹簧接触零件40,43有弹性地和热敏电阻盘35的相对的电极38,39相接触以提供两者之间的电气连接。和底座33形成一个整体的定位凸块56,57是电气绝缘的,所以它们和盘电极38,39构成了绝缘接触。
这一点也是重要的,如图7所示即当第一弹簧接触零件40和第二定位凸块57相对而热敏电阻盘35被插入它们两者之间时,与相应的凸块57相比、接触零件40处在更向外和更靠近盘35的周边的位置。另一个组合即第二弹簧接触零件43和第一定位凸块56的情况也是一样的:接触零件43处的位置比凸块56更靠近于盘35的相对的周边。因弹簧接触零件40,43的如此的“向外偏移定位”特征,就能迫使对盘35施加的合成的弹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指向相对于盘35的厚度的方向为朝外的方向,如图7中由箭头58标记的方向。
本实施例的另一个示范性的重要的特征是,第一和第二定位凸块56,57在它们的尖端都有倾斜的被截除部分60,61。更具体地说,凸块56,57的最靠近圆盘35的周边部分的侧面是偏斜的。这些被截去的部分60,61可以有助于使各自的接触零件40,43向盘35的径向相对的周边缘、沿着图7中用箭头58表示的向外的方向施加的弹力的效率和/或可使用性得到增加或达到最大。
正特性热敏电阻器件31经长期使用后,将有可能发生其内部热敏电阻盘35因其材料的疲劳而发生裂纹的情况。在这最坏的情况下,盘35会物理性毁坏。即使情况是这样,用于弹性支持盘35的弹簧接触零件40,43和定位凸块56,57也可以有助于抑制或消除发生任何非正常电流在其中连续流动,该非正常电流是起因于在破坏发生后存在一个残余碎块的电气短接而导致的短路回路。接触零件40,43和凸块56,57的作用如下所述。
图8A用图解法说明一种示范性的场合,其中,在正特性热敏电阻盘35中沿着其厚度方向因其内发生电火花而发生裂纹62并引起盘35物理性分裂成几部分或碎块。在这种情况下来自弹簧接触零件40,43的压力继续施加于盘35。因此,必定有一定的碎块存在着,它们在外壳32内部保持着插在接触零件40,43和凸起物56,57之间的位置:如图8B所示。一个特殊的碎块63由第一弹簧接触零件40和相对的凸起物57支持着,另一碎块64由第二弹簧接触零件43和凸起物56支持着。这里应当指出,包括图8B中用虚线画出的碎块67在内的盘35的其他余下的碎块已经分裂,其原因是没有那样的弹性支持部件把它们固定在它们最初的位置上。
在图8B中所显示的条件下,避免把和热敏电阻盘35的相对的电极38,39相连接的弹簧接触零件40,43配置成隔着盘35直接彼此相对,同时,阻止产生出从第一弹簧接触零件40通过残余的盘的碎块63,64直到第二弹簧接触零件43延伸的任何电流通道。这就能保证任何可能的电流流动或电源都被阻断或切断,确保正特性热敏电阻器件31的内部电路处于开路状态,也就是变成不导电的状态。
因此,体现本发明的正特性热敏电阻器件31的示范性的显著的优点是,甚至在因为操作者不能知道器件31的内部状态,当器件破坏以后电源仍被馈入内部的热敏电阻盘时,还是可能可靠地消除任何使器件31转变到更危险的出错阶段的情况。否则因存在连续流动的非正常电流,这样的转变还是可能发生的,所述非正常电流是由下述的事实引起,即,在继续施加电源时,残余的碎块63,64有害地起和弹簧接触零件40,43一起产生合金的作用,结果造成电气短路状态,在正特性热敏电阻器件31密封的环境里诱发了这种非正常热量。
例示的实施例的另一个显著的优点是能够迫使在接触零件40,43和凸块56,57之间残余的碎块63,64发生位置偏离或偏移,使得在器件31内它们彼此远离开来。前文已经指出,由弹簧接触零件40,43发出的弹力的作用方向设置为指向相对于热敏电阻盘的厚度方向为向外的方向,如同在图8B中用箭头58,59指出的方向,而凸块56,57在其尖端的外周有特殊倾斜的被截去部分60,61。这样的结构特征的结合有助于迫使由接触零件40,43和凸块56,57有弹性地支持的残余的碎块63,64循着图8B中粗箭头65,66指出的方向彼此远离开来。
上述“碎块朝外分离运动的特征”可以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当偶然的破坏发生以后在热敏电阻器件31内部达到电气开路状态的可能性。更具体地说,即便当如图8B所示的“处于中间位置”的没有任何弹性支持的碎块67仍然保留在有弹性支持的碎块63,64之间时,碎块63,64被迫彼此远离散开,避免了处于中间位置的碎块67和它相邻的碎块63,64之间发生电气接触的任何可能性,所以电气短路回路将不再在其间出现。另外,在多数情况下,处于中间位置的碎块67将因它相邻的碎块63,64的“分离运动”而分裂。同时,在热敏电阻器件31内部这些碎块自身也因其位置沿箭头65,66的方向偏离而趋于分裂。
图9显示了器件31内部的侧面图,仅为了说明而从中省略了所述器件的几个部分。参考图9继续关于所述器件31的叙述。如图所示,外壳底座33备有从其底部延伸的向上延伸的位置控制凸块68,69,而盖34有相似的向下延伸的位置控制凸块70,71和底座凸块68,69相对。设置这些垂直的凸块68-71就能保证即便当内部的热敏电阻盘35发生因在其主平面方向的振动引起的位置偏离时,这样的偏离能不断减弱到预先限定的范围内。这样可以抑制或消除发生接线端处的电流流通能力的不足,否则因弹簧接触零件40,43相对于热敏电阻器件31的端部电极38,39发生位置偏移,这种情况是会发生的。
凸块68-71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从图10和11中清楚地看出。图10显示了热敏电阻器件31内部的另一个侧视图,图中把盘35的边缘作为正面部分画出;图11描绘了它的平面图。如图10所示,盘35在其边缘的四个角处由上部(盖)和下部(底座)的凸块68-71固定。图11清楚地显示出,从上面看所述器件,这些凸块68-71以这样的形式交叉设置在外壳32内,即,底座凸块68,69沿着一条平面对角线在对角线的方向上彼此相对设置,而盖凸块70,71沿着另一条对角线的方向在交叉并对角地彼此相对设置。
从图10中还能看出,凸块68-71分别有倾斜的被截去的平面72-75,为的是形成用于在盘35的圆周边缘的四个角处支持该盘的点接触结构。
从位置控制凸块68-71得到的显著的优点是热敏电阻器件31的安全性能能大大改进。更具体地说,由于由热敏电阻盘35偶然破坏诱发的电火花的缘故,外壳32在靠近热敏电阻盘35的位置可能局部碳化,导致了抗循迹性能的降低或降级,接着,这又引起形成允许非正常电流连续流动的不希望的导电通道。例如,位置控制凸块68-71会因电火花而碳化。导致了限定其内的导电通道。如果情况是这样,那么,热敏电阻盘35将在其主平面的方向出现位置偏离。例如,如图12所示,盘35碰巧变成和在对角线上相对的凸起物68,70相接触。即便是在这种条件下,由于预防了这些凸块68、70中的每一块在沿盘35的厚度方向上能把盘35短路的方向上延伸,因此,不用考虑凸块68,70实际上是否被碳化,在盘35的电极38,39之间将不再出现任何导电通道。在长期使用的器件31的工作期间,这可以用来增强安全性能。
回到图6,弹簧接触零件40,43的大多数部分和它的用以和盘35的电极38,39进行电气接触的尖端部分相比较在宽度上变窄了,如图中所示相对于接触零件40用数字77,78说明的地方。以下的说明继续就一个弹簧接触零件40而言,对其他的接触零件的讨论是一样的。再如图9所示,这样的宽度差别可以缩短狭缝79的垂直尺寸80,狭缝79是限定在底座33内的壁48上(见图6)用于弹簧接触零件40由此穿过。这可以有助于抑制用于在其中固定和开口49配合的插座41的空间和用于支持盘35的空间之间产生空气流动,从而增强器件31的抗外部不良环境的性能。另一方面,由于接触零件40的和电极38接触的精确的接触尖端保持了相对大的宽度77,在这样的接触部分就可能保持充分的电流流通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在图1,3和4中可看到,在外壳底座33的外表面上设置了肋条81,这样就把底座底部分成了两个区域:一个为接合件刀刃42,46的投影区域,另一个为接合件刀刃47的投影区域。肋条81的存在延长了接合件刀刃42,46和刀刃47之间的漏电距离,这样就增强了两区域之间的抗循迹性能和经受外部电压的性能,这样又能导致改进热敏电阻器件31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能。象这样的肋条81的存在也可以有效地降低外壳32上邻近接合件刀刃42,46,47的区域的表面温度。肋条81还可以有助于抑制弯曲,否则在外壳底座33的模制过程中是可能发生的,从而改进了底座33和盖34啮合的精确性,所以它的抗外部不良环境的性能也因此得到改进。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正特性热敏电阻器件在图22和23中总的用数字21标记。在结构上该器件21和热敏电阻器件31是相似的:它包括外壳底座22,正特性热敏电阻器件23,接线端构件24,25,和用于封闭底座22的上部开口的盖26。除了这些零件以外,器件21在其内还有电气绝缘的正方形板构件27,28,如图23清楚地显示的。
底座22是用经过选择的耐热和不燃的材料制成,其材料提供的不燃性能相当于UL标准的“94V-0”水平,诸如酚,聚亚硫酸亚苯基酯(polyphenylenesulfite),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olybutyleneterephthalate)或相似材料。底座22可以另外用无机树脂制成。底座22结构上在其底部有一突起,使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23在其中能稳定地固定住,同时使接线端24,25和绝缘板27,28在其中合适地定位。
热敏电阻元件23形成为大体上的盘形,在其相对的侧面设置电极29,30。元件23可以是另外的形状、诸如短形板。每个电极29,30可以是下伏的镍层和上复的银层的叠合。最好在其上复层的周围处使下伏层暴露出来,这样可以消除上复层的银材料的迁移。把双端面29,30的正特性热敏电阻盘23居中地插入底座22内部,其电极29,30在横向上彼此相对排列的。
一个接线端构件24有一对W-形翼状的弹簧接触零件101,102,和用于在其内容纳外部连接插头(未示出)以便在两者之间形成电气连接的插座107。构成弹簧接触零件101,102的板和形成插座107的板用点焊技术结合在一起。如果必要,零件101,102可以改变成任何其他形状。改变零件101,102的形状还可能产生整体地形成零件101,102和插座107的可能性。
相似地,另一个接线端构件25有两个弹簧接触零件103,104和插座108。第一和第二接线端构件24,25用经过选择的金属材料诸如不锈钢、铜合金等等制成,这样就使所述构件具有合适的弹性和导电率。这些接线端24,25安装在底座22里同时把热敏电阻盘23有弹性地设置在底座22里的两接线端之间。
如图22所示,第一接线端24的弹簧接触零件101,102的位置上从中心向它的相应的电极29的一侧作一平移(在图22的说明中向上);同时使它的弹力或压力施加到电极上。第二接线端25的弹簧接触零件103,104在位置上从中心向它的有关联的电极30的相对的一侧作一反方向的平移(在图22中向下),同时使它的压力作用到电极上。这样使热敏电阻盘23能够因加在其两个侧面上的弹性支持而在底座22内实质上处在“悬浮”的状态下,该弹性支持是由顺序的接触零件101,103,102,104的协作而获得的。
矩形的绝缘板27,28在底座22内被设置成第一块板27插入第一接线端24的一个零件102和第一电极29之间,同时另一块板28插在第二接线端25的一个零件103和第二电极30之间,从图22中可以容易地看出。
应该指出,这些绝缘板27,28可以用复盖在电极29,30的经过选择的部分表面区域上的绝缘薄膜来代替,在所述经过选择的表面区域,相应的接触零件与所述薄膜接触,或者另外,用由无机材料或树脂材料制成以淀积的方式部份复盖在零件102,103的外表面的电气绝缘的薄膜或薄片来代替。
把热敏电阻盘23,接线端24,25和绝缘板27,28安装进底座22以后,盖上盖26封闭底座22的上部开口,这样就在其内形成事实上密封的环境。因为底座22和盖26是刚性连接的,就应用了一个合适的啮合结构。盖26可以用和底座22一样的材料制成。盖26上有孔109,110,外部连接插头(未示出)能通过该孔插入相应的插座107,108。
在正特性热敏电阻器件21中,接线端24,25和绝缘板27,28构成了热敏电阻电极29的由弹簧接触零件101和绝缘板27实现的各支持触点和用于相对的电极30的由绝缘板28和弹簧接触零件104实现的各支持触点。在相对的电极29,30上这些元件被独特地设置在不同的位置,其方式是,如图22所示,绝缘板27,28通过插入其间的盘23在对角线上彼此相对,同时,第一弹簧接触零件101,102和第二弹簧接触零件103,104在位置上分别朝向盘23的相对的侧面边缘部分作一平移以防止第一电极29上的每个零件101,102沿着盘23的厚度方向和第二电极30上的零件103,104中相应的一个直接相对。
更具体地说,构成第一接触件的弹簧接触零件101在和线电极29上的接触点从它的对应的弹簧接触零件103在第二电极30上通过夹在其间的绝缘板28的接触点朝向热敏电阻盘23的一个外周边作一平移或位置偏移,零件103构成第三接触件。同样,构成第四接触件的弹簧接触零件104在第二电极30上的接触点从它的对应的弹簧接触零件102在第一电极29上通过夹在其间的另一个绝缘板27的接触点作一平移以接近于盘23的另一个外周边,接触零件102构成第二接触件。这种交替的接触位置演变方案在热敏电阻盘23相对的电极29,30上形成了“不对称”的接触定位配置。
构成第一和第四接触件的弹簧接触零件101、104处在与热敏电阻的相对的电极29、30接触的状态,以便构成向热敏电阻盘23供电的导电通道。另一方面,构成第二和第三接触件的绝缘板27、28处在与电极29、30接触(机械上接触而电气上绝缘)的状态,同时不允许在它们之间有电流流通。
在正特性热敏电阻器件21中,在长期使用的工作期间,由电火花引起的在其中产生的裂纹可能导致热敏电阻盘23的毁坏。但即使情况是这样,也能够成功地阻止非正常电流进一步的流动,从而提供增强的安全性能,下面将对此作详细叙述。
图24用图解法描绘了热敏电阻盘23的导致其物理破坏的典型的裂纹状态,因存在裂纹100,盘23破裂成几个碎块。在此例中,两个碎块保持在最初的位置。由一对弹簧接触零件101和绝缘板28弹性支持的第一块碎块90和由另一对弹簧接触零件104和绝缘板27弹性支持的另一碎块91。余下的碎块已离开盘23。结果如图25所示,残余的碎块90,91因受到接触零件一绝缘板对101,28和104,27的作用,从而彼此偏离主平面的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避免不通过绝缘板27,28而与电极29,30电接触的弹簧接触零件101,104直接彼此相对。此外,对任何可能的电流流动的通道,这些板27,28形成电绝缘,所述通道包括:一条从弹簧接触零件101通过残余的碎块90延伸到相对的接触零件103,另一条从接触零件104通过残余的碎块91延伸到与其相对的接触零件102。因此,对盘23而论,一旦其发生裂纹破坏后,电源将被可靠地阻止或切断。此外,因为迫使主平面相接触,其结果就是其内部电路变成电气截止(处于开路状态)。这样可以避免器件21演变到任何不希望的更危险的故障模式,在这种故障模式中,热敏电阻盘23的残余碎块90,91和接线端24,25有害地诱发了合金现象,引起在盘23内出现电气短路,甚至当盘35破坏以后,还继续产生出更多的非正常热量。
图26和27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正特性热敏电阻器件,该器件总的用数字21a标记。除了以下部分之外,该器件21a和图22-23显示的器件是相似的:(1)相对的接线端构件元件24,25用不同结构的24a,25a代替,(2)图22-23中的绝缘板27,28被除去,和(3)外壳底座22用底座22a代替,底座22a具有用于获得与由绝缘板27、28提供的相似的对热敏电阻盘23的绝缘支持的绝缘模制件270,280。
更具体地说,如图27所示,第一接线端构件24a有单个的弹簧接触零件105,而第二接触线端构件25a也有单个的弹簧接触零件106。在底座22a内独特地设置这些零件105,106,如图26中清楚地表示的,它们通过盘23在对角线上相对。底座22a的绝缘模制件270,280分别在其顶端部做成圆的突起,并且,相对于所示的零件105,106,如图26所示,它们被设置成在交叉的对角线上彼此相对。这些构件105,106,270,280可以构成弹性支持装置用于使盘23能够被固定在一对零件105和模制突起270以及另一对零件106和模制突起280之间。模制突起270,280可以和底座做成一个整体,也可以另外做成分离的另件再连接或安装到底座22a中。仅从图26中就能容易地看出,弹簧接触零件106,突起270,280和接触零件105以在图26的示意图中从上面往下看的顺序交错地定位在盘23的相对的表面上。
在这样的配置下可以得到与前面表明的相似的功能和优点,下面将详细叙述。
在正特性热敏电阻器件21a中,用于有弹性地支持热敏电阻元件23的弹性支持装置由接线端构件24a,25a和含有圆形的绝缘突起270,280的底座22a构成。该支持装置包括四个接触件,用于第一和第二热敏电阻电极29,30的第一到第四接触件分别为弹簧接触零件105,突起270,280和接触零件106,其中,弹簧接触零件105和突起270在电极29上而接触零件106和突起280在电极30上。这些支持元件105,106,270,280在相对的电极29,30上定位在不同的位置上,其方式是,避免使这些元件中的某一个和其他元件中的某相应的一个直接面对。就是说,接触零件105在第一电极29上的接触点定位于从突起280在第二电极30上的接触点朝向盘23的一个周边有一位置偏移的地方,这可以从图26中看到,如图所示,接触零件106在第二电极30上的接触点定位于从突起270在第一电极29上的接触点朝向盘23的另一个径向相对的周边有一位置偏移的地方。
构成第一和第四接触件的弹簧接触零件105,106分别和第一及第二电极29,30作电气接触以形成通向盘23的电源的通道。另一方面,构成第二和第三接触件的第一和第二突起270,280和电极29,30作绝缘接触。
在正特性热敏电阻器件21a中,当热敏电阻元件23偶然因发生电火花而产生裂纹时,直接被弹簧接触零件105和绝缘突起280及接触零件106和绝缘突起270支持的某些碎块因所述各对支持件施加的压力而可以保留在它们最初的位置上、而其余的碎块则散落。这些残余的碎块(可以对应于图24中的碎块90,91)被施加一致动力,使它们的主平面在位置上彼此相对的发生偏离,和图25所示的方式相似。
在上述情形中,要避免那些和热敏电阻电极29,30电气接触的弹簧接触零件105,106通过插入其间的热敏电阻盘23而直接彼此相对或照面。接触零件105仅和绝缘突起280相对,而接触零件106和突起270相对。这样就以最大的可能性阻断任何电源并使最后得到的电路变为不导电的。象前面的实施例器件21一样,这样就可能在工作期间只要一发生非正常情况后就成功地消除的电气短路状态,使器件21a能得到保护免于转变到更危险的故障模式,这些更危险的故障模式是由于甚至在热敏电阻器件21a的外壳结构内部的热敏电阻盘23发生破坏以后还有越来越多的非正常电流在其内连续流通而引起的。
虽然已经参照其最佳实施例具体地显示并叙述了本说明,但对本专业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很显然,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条件下,在其形式和细节上还可以作出各种各样的变化。
例如,如图1-12所示的正特性热敏电阻器件31包括有外壳32,但如果有另外的作为外壳的结构可被考虑应用,这种外壳结构能够支持弹簧接触零件40,43,定位凸块56,57,同时能容许有弹性地支持热敏电阻盘23并将其插入支持构件之间,则外壳32是可以不采纳的。上述方面也可用于图22-27所示的实施例器件21,21a中。
还有,本发明的“碎块向外分离移动”的特征并不总是同时由以下两方面组成(1)以“向外施加弹力”的方式设置接触零件40、43,如用图8B的箭头58,59表示的那样,以及(2)以“加速碎块向外移动”的方式设置凸块56,57,如通过在其尖端形成被截去部分60,61而实现的那样。如果情况合适,当需要时,这两个设置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被应用。
此外,本发明的原理不限于例示的、包含热敏电阻盘35的热敏电阻器件31。本发明的原理延伸到希望在出现故障时避免短路的任何类型的电子器件。

Claims (18)

1.一种电子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含有相对的侧面和位于所述电子元件的相对侧面上的第一和第二电极的电子元件,所述电子元件具有连接所述相对侧面的侧壁部分,所述侧壁部分的表面限定所述电子元件的一个外周边,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具有各自的面;
用于有弹性地支持所述电子元件的支持装置,所述支持装置包括和所述第一电极在其上不同位置相接触的第一和第二弹性接触件,以及和所述第二电极在其上不同位置相接触的第三和第四弹性接触件,其中所述第一到第四接触件与所述电极只在选定的点接触,沿所述第一电极的上述面有将第一接触件与第二接触件分开的空间,沿所述第二电极的上述面有将第三接触件与第四接触件分开的空间,
一个用于在其内固定所述电子元件的外壳,
第一和第四接触件的选定点的整体定位于比第三和第二接触件的选定点的整体更靠近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的外围部分,
所述第一和第四接触件分别和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电连接以形成向所述电子元件加电的导电通道,以及
第二和第三接触件和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电气隔离,
其中所述第一接触件和所述第四接触成对角线布置并使所述电子元件位于它们之间,且所述第二接触件和所述第三接触件成对角线布置并使所述电子元件位于它们之间,使得连接第一接触件和第四接触件的直线与连接第二接触件和第三接触件的直线相交,交点位于所述电子元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持装置包括:
包含用于向所述第一电极有弹性地施加压力的第一和第二弹簧接触零件的第一导电接线端构件,
包含用于向所述第二电极有弹性地施加压力的第三和第四弹簧接触零件的第二导电接线端构件,
所述第一和第二导电接线端构件固定在所述外壳上,
处于所述第二弹簧接触零件和所述第一电极之间的第一绝缘平板,
处于所述第三弹簧接触零件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第二绝缘平板,以及
所述第一弹簧接触零件,所述第一绝缘平板,所述第二绝缘平板和所述第四弹簧接触零件分别构成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接触件。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触件包括包含用于向所述第一电极有弹性地施加压力的第一弹簧接触零件的第一导电接线端构件,
所述第二接触件包括和所述第一电极接触的第一绝缘凸块,
所述第三接触件包括和所述第二电极接触的第二绝缘凸块,
所述第四接触件包括包含用于向所述第二电极有弹性地施加压力的第二弹簧接触零件的第二导电接线端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3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绝缘凸块设置在所述外壳上或与所述外壳为一体。
5.根据权利要求1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元件是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
6.一种电子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包含分别在其相对的侧面的第一和第二主平面以及分别形成在所述第一和第二主平面上的第一和第二电极的电子元件,所述电子元件具有连接所述相对侧面的侧壁部分,所述侧壁部分的表面限定了所述电子元件的一个外周边;
支撑所述电子元件的支撑机构,包括:
和所述第一主平面在其上不同位置接触的第一导电弹簧接触零件和第一绝缘定位凸块,所述不同位置被不包含所述第一导电弹簧接触零件和第一绝缘定位凸块的一个空间分开;
和所述第二主平面在其上不同位置接触的第二导电弹簧接触零件和第二绝缘定位凸块,所述不同位置被不包含所述第二导电弹簧接触零件和第二绝缘定位凸块的一个空间分开;
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弹簧接触零件,第一绝缘定位凸块,第二导电弹簧接触零件和第二绝缘定位凸块只在限定的点与各自的所述主平面接触;
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弹簧接触件和所述第二导电弹簧接触件成对角线布置并使所述电子元件位于它们之间,且所述第一绝缘定位凸块和所述第二绝缘定位凸块成对角线布置并使所述电子元件位于它们之间,使得连接第一和第二导电弹簧接触件的直线与连接第一和第二绝缘定位凸块的直线相交,交点位于所述电子元件中;
所述第一和第二弹簧接触零件分别有弹性地和所述第一及第二电极接触,同时形成其间的电气接触状态,
所述第一弹簧接触零件的选定点的整体定位于比所述第二定位凸块的选定点的整体更靠近所述电子元件的外周的地方,其中所述第一弹簧接触零件和所述第二定位凸块在所述电子元件插入两者之间时施加的力相反,
所述第二弹簧接触零件的选定点的整体定位于比所述第一定位凸块的选定点的整体更靠近所述电子元件的外周的地方,其中所述第二弹簧接触零件和所述第一定位凸块在所述电子元件插入两者之间时施加的力相反,以及
每个所述第一和第二弹簧接触零件限定了一种弹力分量,该弹力分量垂直于所述主平面的方向。
7.一种电子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包含分别在其相对的侧面的第一和第二主平面的电子元件,所述电子元件具有连接所述相对侧面的侧壁部分,所述侧壁部分的表面限定了所述电子元件的一个外周边,第一和第二电极分别形成在所述第一和第二主平面上;
支撑所述电子元件的支撑机构,包括:
和所述第一主平面在其上不同的位置接触的第一导电弹簧接触零件和第一绝缘定位凸块,所述不同位置被不包含所述第一导电弹簧接触零件和第一绝缘定位凸块的一个空间分开;
和所述第二主平面在其上不同的位置接触的第二导电弹簧接触零件和第二绝缘定位凸块,所述不同位置被不包含所述第二导电弹簧接触零件和第二绝缘定位凸块的一个空间分开;
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弹簧接触零件,第一绝缘定位凸块,第二导电弹簧接触零件和第二绝缘定位凸块只在选定的点与各自的所述主平面接触;
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弹簧接触件和所述第二导电弹簧接触件成对角线布置并使所述电子元件位于它们之间,且所述第一绝缘定位凸块和所述第二绝缘定位凸块成对角线布置并使所述电子元件位于它们之间,使得连接第一和第二导电弹簧接触件的直线与连接第一和第二绝缘定位凸块的直线相交,交点位于所述电子元件中;
所述第一弹簧接触零件及所述第二弹簧接触零件分别和所述第一及第二电极有弹性地接触同时形成其间的电气接触状态,
所述第一弹簧接触零件的选定点的整体定位于比所述第二定位凸块的选定点的整体更靠近所述电子元件的外周的地方,其中所述第一弹簧接触零件和所述第二定位凸块在所述电子元件插入两者之间时施加的力相反,
所述第二弹簧接触零件的选定点的整体定位于比所述第一定位凸块的选定点的整体更靠近所述电子元件的外周的地方,其中所述第二弹簧接触零件和所述第一定位凸块在所述电子元件插入两者之间时施加的力相反,以及每个第一和第二定位凸块都有在其面对所述电子元件的外周的外侧面处被部分截除的尖端。
8.一种电子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包含分别在其相对的侧面的第一和第二主平面的电子元件,所述电子元件具有连接所述相对侧面的侧壁部分,所述侧壁部分的表面限定了所述电子元件的一个外周边,第一和第二电极分别形成在所述第一和第二主平面上;
支撑所述电子元件的支撑机构,包括:
和所述第一主平面在其上不同的位置接触的第一导电弹簧接触零件和第一绝缘定位凸块,所述不同位置被不包含所述第一导电弹簧接触零件和第一绝缘定位凸块的一个空间分开;
和所述第二主平面在其上不同的位置接触的第二导电弹簧接触零件和第二绝缘定位凸块,所述不同位置被不包含所述第二导电弹簧接触零件和第二绝缘定位凸块的一个空间分开;
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弹簧接触零件,第一绝缘定位凸块,第二导电弹簧接触零件和第二绝缘定位凸块只在选定的点与各自的所述主平面接触;
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弹簧接触件和所述第二导电弹簧接触件成对角线布置并使所述电子元件位于它们之间,且所述第一绝缘定位凸块和所述第二绝缘定位凸块成对角线布置并使所述电子元件位于它们之间,使得连接第一和第二导电弹簧接触件的直线与连接第一和第二绝缘定位凸块的直线相交,交点位于所述电子元件中;
所述第一弹簧接触零件及所述第二弹簧接触零件分别和所述第一及第二电极弹性接触同时形成其间的电气接触状态,
所述第一弹簧接触零件的选定点的整体定位于比所述第二定位凸块的选定点的整体更靠近所述电子元件的外周的地方,其中所述第一弹簧接触零件和所述第二定位凸块在所述电子元件插入两者之间时施加的力相反,
所述第二弹簧接触零件的选定点的整体定位于比所述第一定位凸块的选定点的整体更靠近所述电子元件的外周的地方,其中所述第二弹簧接触零件和所述第一定位凸块在所述电子元件插入两者之间时施加的力相反,
每个所述第一和第二弹簧接触零件限定了一种弹力分量,该弹力分量垂直于所述主平面的方向,以及
每个第一和第二定位凸块都有在其面向所述电子元件的外周的外侧面处被部分截除的尖端。
9.根据上述权利要求6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定位凸块设置在所述外壳上或与所述外壳为一体。
10.根据上述权利要求2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元件是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
11.根据权利要求3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元件是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
12.根据权利要求4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元件是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
13.根据权利要求6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元件是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
14.根据权利要求7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元件是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
15.根据权利要求8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元件是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
16.根据权利要求9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元件是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
17.根据权利要求7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绝缘定位凸块设置在所述外壳上或与所述外壳为一体。
18.根据权利要求8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绝缘定位凸块设置在所述外壳上或与所述外壳为一体。
CN96113433A 1995-11-07 1996-10-04 具有故障安全保护功能的电子器件 Expired - Lifetime CN107685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8879895A JP2897699B2 (ja) 1995-11-07 1995-11-07 電子部品
JP288798/1995 1995-11-07
JP288798/95 1995-11-07
JP116129/96 1996-05-10
JP116129/1996 1996-05-10
JP11612996A JP2891179B2 (ja) 1996-05-10 1996-05-10 電子部品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11108746A Division CN1198290C (zh) 1995-11-07 2001-02-28 发生故障时有减少内部元件毁坏功能的电子器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987A CN1153987A (zh) 1997-07-09
CN1076851C true CN1076851C (zh) 2001-12-26

Family

ID=2645450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6113433A Expired - Lifetime CN1076851C (zh) 1995-11-07 1996-10-04 具有故障安全保护功能的电子器件
CNB011108746A Expired - Lifetime CN1198290C (zh) 1995-11-07 2001-02-28 发生故障时有减少内部元件毁坏功能的电子器件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11108746A Expired - Lifetime CN1198290C (zh) 1995-11-07 2001-02-28 发生故障时有减少内部元件毁坏功能的电子器件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5) US5963125A (zh)
EP (1) EP0773560B1 (zh)
KR (1) KR100231796B1 (zh)
CN (2) CN1076851C (zh)
CA (1) CA2186970C (zh)
DE (2) DE69621561T2 (zh)
MX (1) MX9604564A (zh)
MY (1) MY11505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26825B (zh) * 2009-09-07 2011-11-23 张家港华捷电子有限公司 压缩机电机起动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231796B1 (ko) * 1995-11-07 1999-12-01 무라타 야스타카 고장시에 내부 소자의 파괴를 줄이는 전자 장치
DE19824781B4 (de) * 1998-06-03 2005-05-19 Epcos Ag Elektrisches Bauelement, insbesondere Schaltkaltleiter
JP3567854B2 (ja) * 2000-05-18 2004-09-2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
JP3601459B2 (ja) * 2001-02-23 2004-12-1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正特性サーミスタ装置
US6670881B1 (en) * 2001-07-27 2003-12-30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resistor/overload resistor method and assemblies
JP4022066B2 (ja) * 2001-12-28 2007-12-12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部材取付構造
JP4011397B2 (ja) * 2002-05-13 2007-11-21 株式会社センサータ・テクノロジーズジャパン 密閉型電動圧縮機用インターナルプロテクタ
JP3811804B2 (ja) * 2003-08-26 2006-08-23 株式会社センサータ・テクノロジーズジャパン モータ始動用リレー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動圧縮機
US7304561B2 (en) * 2004-10-12 2007-12-04 Sensata Technologies, Inc. Motor overload protector
JP2007014071A (ja) * 2005-06-29 2007-01-18 Sanyo Electric Co Ltd 始動リレー
JP2008508746A (ja) * 2005-07-11 2008-03-21 ジャーワ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セラミック素体の破壊時における伝播の防止のための安全装置
CN201303468Y (zh) * 2007-09-17 2009-09-02 瑞侃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外壳和安装器件
JP4561876B2 (ja) * 2008-05-30 2010-10-1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
US8581686B2 (en) * 2009-03-24 2013-11-12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Electrically activated surface mount thermal fuse
US8289122B2 (en) * 2009-03-24 2012-10-16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Reflowable thermal fuse
DE102010012041B4 (de) * 2009-11-19 2015-02-05 Epcos Ag Bauelement
KR100960987B1 (ko) * 2010-01-22 2010-06-03 스타쉐이어(주) Ptc 서미스트 장치
US8174354B2 (en) 2010-07-23 2012-05-08 Sensata Technologies Massachusett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 of failed thermistor devices
US8854784B2 (en) 2010-10-29 2014-10-07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Integrated FET and reflowable thermal fuse switch device
CN102103915B (zh) * 2011-03-18 2012-09-05 常熟市天银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件的电器保护装置
CN202615954U (zh) * 2012-06-14 2012-12-19 森萨塔科技麻省公司 电子器件
KR101398054B1 (ko) * 2012-09-21 2014-05-30 자화전자(주) Ptc 릴레이 모듈
WO2017043548A1 (ja) * 2015-09-07 2017-03-1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09546893A (zh) * 2019-01-28 2019-03-29 广州森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ptc启动器
US10984927B2 (en) * 2019-05-03 2021-04-20 Electrica S.R.L. PTC thermistor switch for electric motors
CN113691166B (zh) * 2021-08-06 2023-06-13 杭州星帅尔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ptc起动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78102A (ja) * 1990-07-19 1992-03-12 Murata Mfg Co Ltd 過電流保護部品
EP0618594A1 (en) * 1993-03-29 1994-10-05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Excess current protective compone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400244A1 (fr) * 1977-08-08 1979-03-09 Siemens Ag Dispositif de montage pour des conducteurs a froid
US4822980A (en) * 1987-05-04 1989-04-18 Gte Products Corporation PTC heater device
JPH01143203A (ja) * 1987-11-27 1989-06-05 Murata Mfg Co Ltd 有機正特性サーミスタ
US5117089A (en) * 1990-04-02 1992-05-26 Emerson Electric Co. Structural support for hermetic terminal assembly heater apparatus
JP2529252Y2 (ja) * 1990-04-05 1997-03-19 日本油脂株式会社 正特性サーミスタ装置
JP2611512B2 (ja) * 1990-07-19 1997-05-2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過電流保護部品
JPH05299206A (ja) * 1992-04-23 1993-11-12 Murata Mfg Co Ltd 過電圧保護部品
US5451921A (en) * 1993-10-04 1995-09-19 Raychem Corporation Electrical devices
JP2882322B2 (ja) * 1995-09-21 1999-04-1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
KR100231796B1 (ko) * 1995-11-07 1999-12-01 무라타 야스타카 고장시에 내부 소자의 파괴를 줄이는 전자 장치
DE19638631C2 (de) * 1996-09-20 2002-09-26 Epcos Ag Kontaktgruppe für Halbleiter-Widerstände, wie Kaltleiter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78102A (ja) * 1990-07-19 1992-03-12 Murata Mfg Co Ltd 過電流保護部品
EP0618594A1 (en) * 1993-03-29 1994-10-05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Excess current protective component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26825B (zh) * 2009-09-07 2011-11-23 张家港华捷电子有限公司 压缩机电机起动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2186970C (en) 2000-03-21
MY115051A (en) 2003-03-31
US6236550B1 (en) 2001-05-22
DE69621561D1 (de) 2002-07-11
DE69621561T2 (de) 2002-10-31
CN1313607A (zh) 2001-09-19
KR100231796B1 (ko) 1999-12-01
US5963125A (en) 1999-10-05
DE773560T1 (de) 1999-06-10
US20010001549A1 (en) 2001-05-24
MX9604564A (es) 1997-05-31
EP0773560B1 (en) 2002-06-05
EP0773560A3 (en) 1999-03-31
KR970077379A (ko) 1997-12-12
US6172593B1 (en) 2001-01-09
CN1198290C (zh) 2005-04-20
EP0773560A2 (en) 1997-05-14
CA2186970A1 (en) 1997-05-08
US20020044040A1 (en) 2002-04-18
CN1153987A (zh) 1997-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851C (zh) 具有故障安全保护功能的电子器件
GB2181629A (en) Ptc heating device
CN1649065A (zh) 低电阻聚合物阵列熔断装置和方法
US6407659B2 (en) Electronic device
JP2010003580A (ja) 連結体及び当該連結体を備える照明装置
CN1231055A (zh) 正温度系数的热电阻装置
KR20160130214A (ko) 보호 소자
JP2009048808A (ja) 発光装置
KR20050028110A (ko) 표면 실장형 서미스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10198808A (ja) 照明装置
KR20170043654A (ko) 보호소자
JPH11163421A (ja) 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CN202576830U (zh) 一种可更换压电陶瓷驱动片的压电陶瓷选针器
JPH09306704A (ja) 電子部品
JP2019091676A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07305006A (zh) 用于led改装灯的防分离压盖器及其使用方法
JP2005220414A (ja) メッキ装置
CN102677385B (zh) 一种可更换压电陶瓷驱动片的压电陶瓷选针器
JP2882322B2 (ja) 電子部品
JP5120551B2 (ja) 基板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JP2011210990A (ja)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3175556A (ja) 圧電トランス及び圧電トランスの実装方法
KR20170022707A (ko) 인쇄회로기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09314342A (zh) 具有减少的电弧起痕的电气装置
JP3136712U (ja) 電場形成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11226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