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75453A - 衣物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衣物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75453A
CN107675453A CN201710646744.4A CN201710646744A CN107675453A CN 107675453 A CN107675453 A CN 107675453A CN 201710646744 A CN201710646744 A CN 201710646744A CN 107675453 A CN107675453 A CN 1076754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vaporator
refrigerant
condenser
heat
compres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64674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75453B (zh
Inventor
洪硕基
高喆洙
金贤中
金孝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76754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754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754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754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02Domestic laundry dryers having dryer drums rotating about a horizontal axi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6Heat pump arrangement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02Domestic laundry dryers having dryer drums rotating about a horizontal axis
    • D06F58/04Detail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4Condensing arrangement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2105/00Systems or parameters controlled or affected by the control systems of washing machines, washer-dryers or laundry dryers
    • D06F2105/26Heat pump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2105/00Systems or parameters controlled or affected by the control systems of washing machines, washer-dryers or laundry dryers
    • D06F2105/28Electric heating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2105/00Systems or parameters controlled or affected by the control systems of washing machines, washer-dryers or laundry dryers
    • D06F2105/30Blowers

Abstract

本公开公开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包括:滚筒,可旋转地设置在机壳内以容纳洗涤和干燥物品;以及热泵模块,设置有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和膨胀阀,制冷剂通过所述热泵模块循环,以为从滚筒排出以及循环到滚筒的空气提供热源,其中,热泵模块包括内部热交换器,该内部热交换器被构造成在从冷凝器排出的制冷剂与穿过蒸发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Description

衣物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具有热泵系统的衣物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衣物处理装置通常指的是执行洗涤衣物的功能的洗衣机、执行干燥已经完成洗涤的衣物的功能的干衣机、或执行洗涤和干燥功能的洗衣机和干衣机。
包括干燥功能的衣物处理装置设置有热空气供应单元,其用于将热空气供应到被放入衣物容纳部中的待干燥物品。根据用于空气的热源的类型,热空气供应单元可分为气体加热器、电加热器和热泵系统。
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在压缩机中被压缩的高温和高压的制冷剂通过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和压缩机循环。
从滚筒(即衣物容纳部)排出的空气通过与蒸发器的制冷剂换热而被冷却和除湿,随后通过与冷凝器的制冷剂的换热而被加热。由于除湿和加热的高温干燥的热空气被供应到滚筒。
蒸发器的内部具有液体制冷剂和气体制冷剂混合的低压饱和制冷剂。液体制冷剂在刚刚穿过膨胀阀之后约为90%或更多的液体制冷剂,液体制冷剂在穿过蒸发器的同时与从滚筒排出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并从空气中吸收热量而蒸发并变成气体制冷剂。
理论上,在蒸发器的出口和压缩机的入口之间的制冷剂应完全处于气相,因此压缩机在压缩气相制冷剂时不应该有任何问题。
然而,当存在突然的室内负荷变化(例如滚筒中的突然的温度变化)时,在已经过蒸发器的制冷剂中可能存在一些液相的制冷剂。由于液相制冷剂是不可压缩流体,所以当液相制冷剂进入被构造成仅压缩可压缩流体(气体)的压缩机时,压缩机压缩不可压缩的液体制冷剂存在被损坏的风险。
为了防止上述问题,将已经过蒸发器的制冷剂的温度在将要到压缩机的过程中增加约5℃而不允许液体制冷剂存在,是制冷剂的过热。
如果蒸发器中的饱和温度是7℃,则进入压缩机的过热的制冷剂的温度应为约12℃,且5℃的温差为过热度。换言之,过热度(ΔTs)可被定义如下。
ΔTs=T2-T1
T1是蒸发器中的饱和制冷剂的饱和温度,T2是进入压缩机的过热制冷剂的温度。
制冷剂的过热应在蒸发器的后端(出口侧)处进行,或者在从蒸发器到压缩机的过程中进行。
如果过热度高于预设值,那么饱和制冷剂未完全填充到蒸发器的一端,制冷剂从蒸发器的内部过热,且蒸发器的后部填充有过热制冷剂,但是这部分不能起蒸发器的作用,因此蒸发器的除湿能力下降。
此外,例如,如果过热度是10℃,则与5℃的情况相比,气体制冷剂的体积增加,因此,通过压缩机循环的制冷剂的量相对减少,以减少由压缩机完成的工作量。此外,压缩机在更高的温度下被操作,因此压缩机的电机效率也降低。
因此,过热度被调节到适当值很重要。
另一方面,冷凝器的制冷剂在与已经过蒸发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时,被冷却和冷凝。引入冷凝器的气相制冷剂变成液相制冷剂的温度称为饱和冷凝温度。
例如,如果制冷剂的饱和冷凝温度为51℃,那么在冷凝器中冷凝的液相制冷剂的温度低于51℃,而变成约46℃,称为过冷。
如果没有过冷的饱和制冷剂直接被发送到膨胀阀,则部分液体制冷剂由于管的阻力而蒸发成为气相(闪蒸气体),当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混合的混合制冷剂流入膨胀阀中时,膨胀阀的正常操作由于气体制冷剂而受到阻碍。换言之,膨胀阀通过节流作用(降低压力而不与外界交换热量或作功)来执行将高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减压成易于蒸发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的功能,且当液体制冷剂与气体制冷剂一起流入膨胀阀时,当具有小体积的液体制冷剂经过膨胀阀的窄流路时,由于具有相对较大体积的气体制冷剂的阻碍,可降低液体制冷剂的流速。
因此,应保持约5℃的过冷度,以便防止产生闪蒸气体。
图24是示出在相关技术的热泵衣物处理装置中进行干燥时,压缩机的频率(Hz)的变化和膨胀阀的开度的曲线图。
在将变频压缩机应用到相关技术中的热泵衣物处理装置中的情况下,变频压缩机的频率(Hz)从开始干燥就增加,以提供加热空气所需的热量。
然而,在干燥循环期间,当冷凝器的制冷剂温度由于过早的过热而增加超过预设值时,需要预先控制压缩机的频率降低,以将冷凝器的制冷剂温度降低到预设值。
因此,当压缩机的频率(Hz)预先降低时,压缩机的制冷剂排放量减少,供应到滚筒的空气的温度由于冷凝器的散热的减少而降低,从而延长干燥时间。此外,当冷凝器的散热减小而需增加冷凝器的尺寸时,存在增加冷凝器的制造成本的问题。
此外,根据相关技术,辅助冷凝器安装在冷凝器的后端,以便提高冷凝器的过冷度。辅助冷凝器发挥将从冷凝器发出的热量排放到外部的作用。
然而,由于辅助冷凝器将冷凝器的热量排放到外部,所以从能量视角来看存在发生损失的问题。
在相关技术中的热泵衣物处理装置的情况下,从滚筒中排出的空气中可以吸收的热量可被减少,即,随着其进入干燥循环的后期,过热度可被减少。需要减小膨胀阀的开度(打开程度)以确保足够的过热。换言之,在相关技术中,膨胀阀被控制在膨胀阀的开度随着干燥循环向后期进行而减小的方向上。
然而,当膨胀阀的开度减小时,流入蒸发器的制冷剂的量减少,以减小循环制冷剂的流速,从而降低热泵循环的容量(或能力)。
发明内容
因此,本公开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不使用辅助冷凝器、不预先降低压缩机的频率(Hz)就能确保冷凝器中的过冷的衣物处理装置。
本公开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扩大或保持膨胀阀的开度的衣物处理装置,其在干燥循环的稍后阶段蒸发器的过热度较低时,不减小膨胀阀的开度,从而稳定地确保蒸发器的过热度。
本公开的上述第一目的和第二目的可通过从冷凝器排出的制冷剂与穿过蒸发器的制冷剂之间的热交换来实现。
与本公开的方案相关的衣物处理装置可包括:滚筒,能旋转地设置在机壳内以容纳洗涤和干燥物品;以及热泵模块,设置有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和膨胀阀,制冷剂通过热泵模块循环,以为从滚筒排出和循环到滚筒的空气提供热源,其中,热泵模块包括:内部热交换器,被构造成在从冷凝器排出的制冷剂与穿过蒸发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根据与本公开相关的示例,内部热交换器可构造有鳍片管式热交换器。
根据与本公开相关的示例,内部热交换器可设置在蒸发器内。
根据与本公开相关的示例,内部热交换器可包括:内部热交换管,设置在蒸发器内;以及连接管,将冷凝器的制冷剂出口连接到内部热交换管,以将从冷凝器排出的制冷剂引入内部热交换管。
根据与本公开相关的示例,内部热交换器可相对于空气的运动方向设置在蒸发器下游侧处。
根据与本公开相关的示例,内部热交换器可共享蒸发器的热交换鳍片,以在通过热交换鳍片从冷凝器排出的制冷剂与蒸发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根据与本公开相关的示例,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可设置在蒸发器的下游侧处,内部热交换器可在从冷凝器排出的制冷剂与蒸发器的出口侧处的制冷剂之间交换热量。
根据与本公开相关的示例,内部热交换管可包括:多个直管部,在相对于蒸发器的热交换鳍片中的空气的运动方向的下游侧处沿上下方向隔开;以及多个连接管部,以从蒸发器的热交换鳍片突出的方式设置,以连接多个直管部中彼此相邻的两个直管部的端部。
根据与本公开相关的示例,多个直管部可相对于空气的运动方向设置在蒸发器的下游侧处的最后一列处。
根据与本公开相关的示例,多个直管部可设置在蒸发器的最后一列的一部分,蒸发器的制冷剂管可设置在蒸发器的最后一列的剩余部分。
根据与本公开相关的另一示例,多个直管部可进一步设置在蒸发器的最后一列的上游侧的部分列中。
根据与本公开相关的又一示例,多个直管部可布置成高于蒸发器的制冷剂管。
根据与本公开相关的示例,内部热交换器管可以按蒸发器的制冷剂管的1/5到1/3的比率设置。
根据与本公开相关的示例,多个直管部可被布置为与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相邻。
根据与本公开相关的示例,多个直管部可被布置为与蒸发器的制冷剂入口相邻。
与本公开的另一方案相关的衣物处理装置可包括盛水桶,设置在机壳内以储存洗涤水;滚筒,可旋转地设置在盛水桶内以容纳洗涤和干燥物品;以及热泵模块,设置有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和膨胀阀,制冷剂通过热泵模块循环,以为从滚筒排出和循环到滚筒的空气提供热源,其中,热泵模块包括:热交换管道部,被构造成容纳蒸发器和冷凝器,并被连接到盛水桶以形成用于空气循环的流路;以及内部热交换器,设置有从冷凝器延伸到蒸发器内部的内部热交换管,以在内部热交换管与蒸发器内的蒸发器的制冷剂管之间进行热交换。
根据与本公开的另一方案相关的示例,内部热交换器可包括连接冷凝器的制冷剂出口管和内部热交换管的连接管,以将从冷凝器排出的制冷剂引入内部热交换管中,其中所述内部热交换管设置在所述蒸发器内。
根据与本公开的另一方案相关的示例,热泵模块可包括设置在热交换管道部的一侧处的抽风扇,其将从滚筒排出的空气通过蒸发器和冷凝器引入滚筒,以便使空气循环。
根据与本公开的另一方案相关的示例,热交换管道部可设置在盛水桶的上部和前侧,蒸发器和冷凝器可沿偏离盛水桶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线的一个横向形成,并沿该横向彼此间隔开。
根据与本公开的另一方案相关的示例,冷凝器的下侧低于蒸发器沿向下方向延伸。
根据与本公开的另一方案相关的示例,热交换管道部的空气入口侧可连通地连接到桶的左上部后侧,且其空气出口侧可连通地连接到盛水桶的右上部前侧,空气的运动方向可从盛水桶的左后侧被引导到其右前侧。
根据与本公开的另一方案相关的示例,冷凝器可相对于空气的运动方向设置在蒸发器的下游侧处,且冷凝器的制冷剂可沿与空气的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
根据与本公开的另一方案相关的示例,内部热交换管可相对于空气的运动方向在蒸发器的下游侧处设置成一列或两列,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可被设置在蒸发器的下游侧处,以将从冷凝器发出的热量传递到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
根据与本公开的另一方案相关的示例,内部热交换管可相对于空气的运动方向在蒸发器的下游侧处设置成一列或两列,蒸发器的制冷剂入口可被设置在蒸发器的下游侧处,以将从冷凝器发出的热量传递到蒸发器的制冷剂入口。
根据与本公开的又一方案相关的衣物处理装置可包括:盛水桶,设置在机壳内以储存洗涤水;滚筒,可旋转地设置在盛水桶内以容纳洗涤和干燥物品;以及热泵模块,设置有蒸发器、气液分离器、压缩机、冷凝器和膨胀阀,制冷剂通过热泵模块循环,以为从滚筒排出和循环到滚筒的空气提供热源,其中,热泵模块包括:热交换管道部,被构造成容纳蒸发器和冷凝器,并连接到盛水桶,以形成用于空气循环的流路;压缩机基部,与热交换管道部的后部一体地连接以支撑压缩机;气液分离器安装部,与热交换管道部的后部和压缩机基部的一个侧部整体地设置,以支撑气液分离器;以及内部热交换器,设置有从冷凝器延伸到蒸发器内部的内部热交换管,以在内部热交换管与蒸发器内的蒸发器的制冷剂管之间进行热交换。
根据与本公开的又一方案相关的示例,其中,热交换管道部可设置成部分地覆盖盛水桶的上前部,压缩机基部可设置成覆盖盛水桶的上后部的一部分,气液分离器安装部可设置成覆盖盛水桶的上后部的另一部分,热交换管道部的前部可紧固到机壳的前表面,压缩机基部的后部可紧固到机壳的后表面。
根据与本公开的又一方案相关的示例,容纳蒸发器和冷凝器的热交换管道部的一部分、安装有压缩机的压缩机基部和气液分离器安装部可在桶的前后方向从中心线沿一个横向方向偏心地设置,以覆盖桶的一个上侧。
根据与本公开的又一方案相关的示例,热交换管道部的空气入口部可连通地连接到盛水桶的左上后部,其空气出口部可连通地连接到桶的右上前部。
根据与本公开的又一方案相关的示例,热交换管道部的出口部可以可连通地连接到设置在盛水桶的前面的垫圈。
根据与本公开的又一方案相关的示例,内部热交换器管可包括相对于空气的运动方向在蒸发器的下游侧处被布置成一列或两列的内部热交换管,且蒸发器的制冷剂入口可设置在蒸发器的上游侧处,且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可设置在蒸发器的下游侧处,且从膨胀阀延伸到蒸发器的制冷剂入口的第一制冷剂管和从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延伸到气液分离器的第二制冷剂管可被设置成彼此相交。
根据与本公开的又一方案相关的示例,内部热交换器管可包括相对于空气的运动方向在蒸发器的下游侧处排成一列或两列的内部热交换管,且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可设置在蒸发器的上游侧处,且蒸发器的制冷剂入口可设置在蒸发器的下游侧处,且从膨胀阀延伸到蒸发器的制冷剂入口的第一制冷剂管和从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延伸到气液分离器的第二制冷剂管可被设置成彼此平行。
根据与本公开的还一方案相关的衣物处理装置可包括:盛水桶,设置在机壳内以储存洗涤水;滚筒,可旋转地设置在盛水桶内以容纳洗涤和干燥物品;以及热泵模块,设置有蒸发器、气液分离器、压缩机、冷凝器和膨胀阀,制冷剂通过热泵模块循环,以为从滚筒排出和循环到滚筒的空气提供热源,其中,热泵模块包括:压缩机基部,被构造成支撑压缩机;以及内部热交换器,具有从冷凝器延伸到蒸发器内部的内部热交换管,以在内部热交换管与蒸发器内的蒸发器的制冷剂管之间进行热交换。
根据与本公开的还一个示例相关的示例,压缩机可以是水平压缩机,其中旋转轴沿机壳的前后方向设置。
根据与本公开的还一方案相关的示例,压缩机可包括支架,支架的中心部被设置和固定成围绕压缩机本体的上外周表面的一部分,且支架的边缘部被设置在压缩机基部的上部并紧固到压缩机基部,以支撑压缩机本体同时将压缩机主体悬挂在压缩机基部的上部处;以及防振底座(mount),设置在支架的边缘部与压缩机基部的上部之间以弹性地支撑支架。
根据与本公开的另一方案相关的示例,压缩机的制冷剂出口可设置在面向冷凝器的制冷剂入口管的方向上。
根据如上所述构造的本公开,可以获得以下效果。
第一,可在其中设置从冷凝器延伸到蒸发器的内部的内部热交换器,从而获得扩大冷凝器的热交换面积的效果。
第二,用于扩大冷凝器的冷凝器的另外的安装空间可不分开地设置在衣物处理装置内,从而增强了安装有热泵系统的机壳的上部空间的利用。
第三,随着冷凝器的热交换面积的增加,能够获得冷凝器的有效加热,从而进一步增加压缩机的工作。
第四,随着热交换通过内部热交换器在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进行,冷凝器可使用蒸发器的低温部分被冷却,从而进一步确保冷凝器的过冷度。
第五,与使用辅助冷凝器散发冷凝器的热量的相关技术不同,冷凝器的热量可能不散发到外部,从而具有在能量方面没有损失的优点。
第六,从冷凝器发散到外部的热量可被再循环以加热蒸发器,从而确保蒸发器足够的过热度。
第七,当蒸发器的过热度不足时,与通过减小膨胀阀的开度来降低制冷剂流入蒸发器的流量来确保过热度的相关技术不同,即使当膨胀阀的开度被扩大或保持时,也能够稳定地确保过热度,而不减少通过内部热交换器的干燥循环的稍后阶段中的制冷剂的循环量。
第八,通过蒸发器和冷凝器之间的热交换可以广泛地确保热泵循环的正常操作范围,从而提高热泵循环的容量和能力。
第九,与相关技术中由于干燥循环开始的过早过热而降低压缩机的频率不同,随着降低压缩机的频率(Hz)的控制点由于冷凝器的膨胀效应而延迟,压缩机的工作可被增加,从而缩短干燥时间。
附图说明
本发明中包括附图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附图并入本说明书且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其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在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热泵模块安装在图1的机壳的内上部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控制器的PCB壳体安装在图2的机壳的上部上的构造的概念图;
图4是示出空气在盛水桶与图2中的热泵模块之间循环的构造的概念图;
图5是示出从机壳的前方观察的图4中的盛水桶与热泵模块的构造的概念图;
图6是示出图5中的热泵模块的立体图;
图7是图6的立体分解图;
图8是示出从上方观察的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蒸发器、冷凝器、膨胀阀、气液分离器和压缩机的构造的概念图;
图9是以三维视图示出从机壳的后面观察的图8的冷凝器和蒸发器的构造的概念图;
图10是以平面图(二维视图)示出从机壳的后面观察的图9的冷凝器和蒸发器的构造的概念图;
图11是示出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热泵模块中的制冷剂的蒸发、压缩、冷凝和膨胀过程的p-h图;
图12是示出从上方观察的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蒸发器、冷凝器、膨胀阀、气液分离器和压缩机的构造的概念图;
图13以三维视图示出从机壳的后面观察的图12的冷凝器和蒸发器的构造的概念图;
图14是以平面图(二维视图)示出从机壳的后面观察的图12的冷凝器和蒸发器的构造的概念图;
图15是示出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热泵模块中的制冷剂的蒸发、压缩、冷凝和膨胀过程的p-h图;
图16到图23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内部热交换器在各种实施例中安装在蒸发器的下游侧的构造的概念图;
图24是示出相关技术的热泵洗衣干衣机中压缩机的频率(Hz)和膨胀阀(LEV)的开度根据经过的干燥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图25是示出本公开的热泵洗衣干衣机中压缩机的频率(Hz)和膨胀阀(LEV)的开度根据经过的干燥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图26是示出根据相关技术的p(压力)-h(焓)图中热泵循环的每个过程的压力和焓根据经过的干燥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图27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p-h图中热泵循环的每个过程的压力和焓根据经过的干燥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图28是示出相关技术中过冷度和过热度根据经过的干燥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以及
图29是示出本公开中过冷度和过热度根据经过的干燥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说明与本公开有关的衣物处理装置。附带地,除非另有明确的使用,否则单数的表达形式包括多数的含义。
此外,在描述本文公开的实施例中,当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公知技术的具体描述被判断为使本发明的要点模糊时,将省略详细描述。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本公开的衣物处理装置应被理解为包括洗衣机、洗衣干衣机等的概念。在本实施例中,衣物处理装置可被实施为洗衣干衣机。
图1所示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构成洗衣干衣机的本体的机壳10。
机壳10可形成为六面体形状,并构造有:形成洗衣干衣机的上表面的顶盖10a、形成洗衣干衣机的下表面的底盖10b、形成洗衣干衣机两侧的侧盖10b、形成洗衣干衣机的前表面的前盖10d和形成洗衣干衣机的后表面的后盖10e。
前盖10d设置有:输入口,用于将待洗涤和待干燥的物品放入前盖10d;以及圆形门15,用于打开和关闭输入口,该圆形门可旋转地安装在前盖10d上。门15的左端部联接到门铰链,门15的右端部围绕门铰链沿前后方向旋转以打开和关闭输入口。推式锁定装置以如下方式设置在门15的另一侧处:当门15的另一侧被按压一次时门15被锁定,当门15的另一侧再次被按压时,门15被解锁。
供使用者操作的触摸式显示器12设置在门15的上端部处,以选择和改变执行洗涤、脱水和干燥循环的操作模式。
此外,电源按钮13设置在前盖10d的右上端处,以在衣物处理装置的洗涤、脱水和干燥循环期间打开或关闭电力。
洗涤剂供应单元可以可抽拉和可插入的方式安装在机壳10的下部处,覆盖洗涤剂供应单元的下盖14可沿上下方向旋转地安装。
图2是示出热泵模块安装在图1的机壳的内上部的构造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控制器的PCB壳体安装在图2的机壳的上部的构造的概念图。
盛水桶16设置在图2所示的机壳10之内。盛水桶16形成为圆柱形。穿过桶16的中心的虚拟中心线161可被布置在机壳10的前后方向上。
桶16可被设置成倾斜的,使得前表面被定位成高于后表面。
洗涤水可储存在盛水桶16之内。用于放入衣物的输入口形成在桶16的前表面处,以与机壳10的输入口连通。
贮槽可设置在盛水桶16的底表面上。贮槽是临时收集洗涤水以将储存在盛水桶16中的洗涤水排放到盛水桶16的外部的位置。贮槽可以以凹陷的方式形成,使得从盛水桶16向下流的水被收集在贮槽中。排水口形成在贮槽中,洗涤水可通过排水口排放到外部。
垫圈16b设置在盛水桶16的前端部处。垫圈16b可在盛水桶16的前部处沿着周向由橡胶材料等形成。垫圈16b防止储存在盛水桶16内的洗涤水泄漏到机壳10中。
滚筒17可旋转地设置在盛水桶16内。滚筒17的前部开放,并可连通地连接到机壳10和盛水桶16的输入口。滚筒17设置有用于容纳待洗涤和待干燥的物品的容纳空间。
诸如电机等的驱动单元可安装在盛水桶16的后表面上。滚筒17的后部可通过旋转轴连接到驱动单元。滚筒17可从驱动单元接收动力以旋转。
多个通孔形成在滚筒17的圆周表面上,以将水或空气从盛水桶16引入到滚筒17中,或者通过通孔将水或空气从滚筒17排放到盛水桶16。
多个升降器可设置在滚筒17的内圆周表面上,在圆周方向上间隔开。升降器与滚筒17一起旋转,以旋转被容纳在滚筒17中的待清洗和待干燥的物品。此时,待洗涤和待干燥的物品可由于重力引起的下落而在滚筒17中翻滚。
热泵模块20安装在盛水桶16的上部。热泵模块20包括蒸发器21、冷凝器23、压缩机22、膨胀阀24、气液分离器25和抽风扇27,以及用于将它们组装成一个模块的集成外壳30。
集成外壳30可包括热交换管道部31,用于在其中容纳蒸发器21和冷凝器23;压缩机基部34,安装有压缩机22;以及气液分离器安装部35,安装有气液分离器25。
蒸发器21、气液分离器25、压缩机22、冷凝器23和膨胀阀24可安装在集成外壳30上,以将热泵系统模块化成单个组件。
热泵模块20设置在盛水桶16的上部的原因是,在洗衣机的情况下,在洗涤水被供应到盛水桶16的内部时防止泄漏的水进入热泵模块20,这是因为水由于重力向下流,因此由于密封问题而存在泄漏到盛水桶的下部的风险。此外,当热泵模块20被安装或为了维修而拆卸时,操作者不需要很大地弯曲他或她的背部,因此使热泵模块20定位在盛水桶16的上部处比定位在盛水桶16的下部处更有利。
对于本公开的热泵模块20,压缩机22、膨胀阀24、气液分离器25和抽风扇27与蒸发器21的热交换器110和冷凝器23一起,可一体地安装在集成外壳30上,从而简化了热泵系统的结构,并紧密地优化了热泵系统的布局空间。
因此,对于本公开的热泵模块20,压缩机22与热交换器110一起设置在位于盛水桶16的上部处的集成外壳30中,以简化连接压缩机22的管的结构并减小管的长度。此外,由于热泵系统是模块化的,所以易于组装和安装,且能够在组装成品之前评估热泵模块20本身的性能。
热交换管道部31、压缩机基部34和气液分离器安装部35可以由单一本体形成。例如,热交换管道部31、压缩机基部34以及气液分离器25可以一体地注塑成型。
热交换管道部31可设置在盛水桶16的上部的前侧,压缩机基部34可设置在盛水桶16的上部的后侧。热交换管道部31的一侧(相对于机壳10的前表面的左后端部)可连通地连接到盛水桶16的上后侧处的空气出口16a,以从滚筒17排出以将空气引入到热交换管道部31的内部。热交换管道部31的另一侧(相对于机壳10的前表面的右前端部)可连通地连接到盛水桶16的垫圈16b的空气入口,以再供给和循环在热交换管道部31中热交换的加热的空气再次进入滚筒17中。
抽风扇27可相对于机壳10的前表面安装在热交换管道部31的右侧。抽风扇27为从滚筒17排出的空气提供循环动力,使得从滚筒17排出的空气穿过蒸发器21和冷凝器23,然后循环回到滚筒17。
集成外壳30还可包括在热交换管道部31的后侧处和相对于机壳10的前表面的压缩机基部34的左侧表面的气液分离器安装部35。气液分离器安装部35可覆盖气液分离器25的下部。气液分离器25可在被安装在气液分离器安装部35的状态下被固定。当液体制冷剂容纳在从蒸发器21排出的气体制冷剂中时,气液分离器25执行将液体制冷剂与气体制冷剂分离且仅将气相制冷剂传送到压缩机22的作用。
热交换管道部31支撑在机壳10的前表面上,压缩机基部34被支撑在机壳10的后表面上。
例如,前框架15可设置在机壳10的前上部,且热交换管道部31的前部可由螺钉315紧固并支撑到前框架15。此时,两个螺钉315可沿对角线方向间隔开并紧固到后盖10e。
此外,压缩机基部34的后部可通过螺钉315紧固到后盖10e并被支撑。此时,两个螺钉315可沿对角线方向间隔开并紧固到后盖10e。
因此,一体地形成有热交换管道部31和压缩机基部34的集成外壳30可安装并牢固地支撑在机壳10的上侧上。
控制器36控制热泵模块20和衣物处理装置的整体操作。控制器36可包括:PCB壳体361,具有高度小于其长度和宽度的长方体形状;PCB,一体成形到PCB壳体361中;以及电气/电子控制部件,安装在PCB上。
PCB壳体361利用盛水桶16的上部与机壳10的左侧边缘之间的空间,在热泵模块20的左侧处沿对角线方向(从前盖10d观察时)设置。
由于盛水桶16的上部中心与左侧盖10b之间的空间较小,因此PCB壳体361可优选地以倾斜方式设置以从机壳10的中心上部沿左侧向方向向下面向(当从前盖10d观察时)。
因此,PCB壳体361可避免干涉其他部件,PCB壳体361可与热泵模块20一起紧凑地构造。
如图3所示,PCB壳体361可包括从PCB壳体361的上表面的一侧突出以被稳定地支撑在机壳10之内的固定突起362。固定突起362的上端部可形成为钩形。
此外,机壳10可具有固定构件363,该固定构件从前盖10d的上端的一侧以细长方式延伸到后盖10e的上端的一侧,以支撑PCB壳体361。固定构件的前端部连接到前盖10d,且固定构件的后端部连接到后盖10e。
由于固定突起362的上端部被支撑以与固定构件363的侧表面接合,所以PCB壳体361被稳定地支撑并紧凑地设置在机壳10的左侧边缘和热泵模块20之间。
在组装衣物处理装置的制成品之前,PCB壳体361电连接到热泵模块20以检查每个模块的热泵模块20的性能。由于PCB壳体361连接到热泵模块20以检查热泵模块20等的性能,优选PCB壳体361位于靠近热泵模块20的位置。
因此,当PCB壳体361靠近热泵模块20的侧表面沿对角线方向被布置并连接时,PCB壳体361可与热泵模块20一起紧凑地安装在机壳10内。
图4是示出空气在图2中的盛水桶与热泵模块之间循环的构造的概念图;图5是示出从机壳的前方观察的图4中的盛水桶与热泵模块的构造的概念图。
热泵模块20被构造成为从滚筒17排出的空气提供热源。
热交换管道部31连接到盛水桶16以形成用于空气循环的循环流路。热交换管道部31的一侧可连接到盛水桶16的左上部后侧,热交换管道部31的另一侧可连接到盛水桶16的右上部前侧。
空气出口16a可形成在盛水桶16的左上部后侧。空气出口16a可形成为圆形管的形状,并沿直接竖直方向从桶16以突出方式形成。
热交换管道部31的一侧(左后端)可通过连接管道32连接到盛水桶16。连接管道32可以是弯头的形式。
连接管道32的一侧通过由橡胶材料制成的波纹状皱纹管连接到盛水桶16的空气出口16a,连接管道32的另一侧也通过由橡胶材料制成的皱纹管连接到热交换管道部31的一侧。连接管道32的皱纹管可防止从盛水桶16产生的振动被传递到热泵模块20。例如,可防止由设置在盛水桶16的后部处的电机产生的振动通过盛水桶16而被传递到热泵模块20。相反地,能够防止由热泵模块20产生的振动传递到盛水桶16。
热交换管道部31的另一端(右端部分)可通过风扇管道部33连接到盛水桶16的垫圈16b。风扇管道部33设置有抽风扇27,以使从热交换管道部31排出的空气循环到盛水桶16。
风扇管道部33的一侧连接到热交换管道部31的另一侧,风扇管道部33的另一侧可连通地连接到盛水桶16的垫圈16b的上部,因此,风扇管道部33连接热交换管道部31和盛水桶16。风扇管道部33连接到由橡胶材料制成的垫圈16b,以防止从盛水桶16产生的振动传递到热交换管道部31和热泵模块20。也能够防止振动从热泵模块20传递到盛水桶16。
蒸发器21和冷凝器23被布置成在热交换管道部31之内彼此间隔开。
从盛水桶16的空气出口16a排出的空气按顺序地穿过蒸发器21和冷凝器23。蒸发器21相对于空气的运动方向设置在冷凝器23的上游侧处。
当从图4的机壳10的前侧观察时,从盛水桶16的空气出口16a通过连接管道32引入热交换管道部31的空气被抽风扇27的抽吸力经由蒸发器21和冷凝器23通过风扇管道部33从盛水桶16的上部中心沿右侧方向流入盛水桶16。
冷凝器23被设置成在蒸发器21的右侧处间隔开。冷凝器23被构造成具有比蒸发器21更大的面积。随着冷凝器23的尺寸和面积的增加,通过冷凝器23发出的热量可增加,因此,提供给待引入桶16的空气的热量也可增加,从而极大地有助于热泵的性能增强和干燥时间的缩短。
为此,冷凝器23的上侧位于与蒸发器21相同的高度,冷凝器23的下侧可进一步向下延伸而位于低于蒸发器21之处。此外,冷凝器23在左右方向上的水平长度可延伸到大于蒸发器21的长度。
因此,蒸发器21和冷凝器23的上侧分别位于对应于机壳10的顶盖10a的平面相同的平面上,蒸发器21和冷凝器23的下侧沿着桶16的圆周表面从上中心沿右侧方向以预定间隔以阶梯方式分别位于指针式电子表的大约2点钟处的长指针与短指针之间的部分处,蒸发器21和冷凝器23可利用机壳10上方的小空间有效地布置。
此外,抽风扇27可设置在冷凝器23与机壳10之间,以有效地利用机壳10的空间。抽风扇27的一侧可竖直地设置,使得其一侧面向冷凝器23,且其另一侧面向机壳10的右侧。当抽风扇27被驱动时,抽风扇27吸入穿过冷凝器23的空气,通过风扇管道部33将空气吹送到盛水桶16。
图6是示出图5的热泵模块的立体图,图7是图6的立体分解图。
热泵模块20可被设置成使用机壳10中的上部空间,即,顶盖10a与盛水桶16之间的空间。
热泵模块20包括热交换管道部31、风扇管道部33、压缩机基部34和气液分离器安装部35。
热交换管道部31设置在机壳10的前面,压缩机基部34和气液分离器安装部35设置在机壳10的后面。压缩机基部34可设置在热交换管道部31的后面。热交换管道部31、风扇管道部33、压缩机基部34以及气液分离器安装部35可通过注塑成型来一体地形成。
热交换管道部31可包括基部311和盖部312。基部311构成热交换管道部31的下部,盖部312构成热交换管部31的上部。基部311和盖部312在它们的边缘部分处彼此接合并联接。
多个联接突起313a形成在基部311和盖部312中的任一个上,多个突起接收部313b形成在基部311和盖部312中的另一个上,以对应于多个联接突起313a,使得联接突起313a和突起接收部313b彼此联接,因此基部311可紧固到盖部312。
多个紧固部314以突出方式形成在基部311上,紧固部314用螺钉315紧固到形成在机壳的前上侧上的前框架上,因此热交换管道部31可被支撑在机壳10的前面。
风扇管道部33设置在热交换管道部31的右侧,抽风扇27被容纳到风扇管道部33中。风扇管道部33可包括与热交换管道部31一体地形成的第一部分331和覆盖抽风扇27的后表面的第二部分332。第一部分331和第二部分332也可通过诸如如上所述的联接突起313a和突起接收部313b的紧固构件彼此紧固。
蒸发器21和冷凝器23容纳在热交换管道部31中。
蒸发器21相对于空气的运动方向被设置在上游侧处,冷凝器23相对于空气的运动方向被设置在下游侧处。
当从机壳10的前侧观察时,蒸发器21被设置成在冷凝器23的左侧处间隔开。
蒸发器21可包括制冷剂管211和多个热交换膨胀鳍片210。
多个热交换膨胀鳍片210由导热材料制成并形成为平板形状。多个热交换膨胀鳍片210中的每个与制冷剂管211接触,以使制冷剂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面积扩大。热交换膨胀鳍片210可被设置成沿热交换管道部31的前后方向以非常小的间隔间隔开。空气可沿热交换管道部31的左右方向在热交换膨胀鳍片210之间经过。
制冷剂管211形成为管状,以使制冷剂在其中流动。制冷剂管211包括多个直管部2111和连接管部2112。
多个直管部2111可被设置成在热交换管道部31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并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彼此间隔开。多个直管部2111与热交换膨胀鳍片210接触,以穿过多个热交换膨胀鳍片210。
多个连接部形成半圆管形状以连接彼此相邻地设置的两个直管部2111。多个连接部可设置成从热交换膨胀鳍片210沿热交换管道部31的前后方向突出到两侧。
多个直管部2111和连接部连接到热交换膨胀鳍片210中的多行和多列,以最大地延长蒸发器21内的制冷剂管211的长度。
冷凝器23可包括制冷剂管231和热交换膨胀鳍片210。冷凝器23中的制冷剂管231和热交换膨胀鳍片210的结构类似于蒸发器21中的结构,因此其详细说明将被省略,而将主要描述与蒸发器21的差异。
然而,冷凝器23的尺寸大于蒸发器21的尺寸。
此外,蒸发器21的制冷剂通过与空气热交换从空气中吸收热量而蒸发。冷凝器23的制冷剂通过与空气的热交换而发出热量给空气而冷凝。蒸发器21和冷凝器23具有相反的传热方向。
压缩机本体221安装在压缩机基部34的上部,同时悬挂。
压缩机22是水平压缩机22。水平压缩机22可具有水平设置的旋转轴。更准确地说,在本实施例中,水平压缩机22可相对于在压缩机基部34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水平线倾斜1和10度之间的角度范围。
水平压缩机22的前部可设置成高于其后部。原因是,由电机驱动的电机构单元被设置在水平压缩机22的内前侧处,且用于压缩气体制冷剂的压缩机构单元设置在电机构单元的后面,以将油收集到由于重力而沿向下方向倾斜的压缩机构单元的滑动部,从而将油有效地供应到滑动部,从而有效地进行润滑操作。
用于排出被压缩的制冷剂的排放口221a可形成在水平压缩机22的前部处。用于吸入气体制冷剂的吸入口221b可形成在水平压缩机22的底表面的后部处。
压缩机基部34包括用于支撑压缩机22的支撑固定件341。支撑固定件341设置在两侧,压缩机本体221设置在其间,并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间隔开,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
波纹管形状的两个防振底座223沿前后方向被布置在每个支撑固定件341处,以隔绝从压缩机22产生的振动。
大致X形支架222可设置在压缩机本体221的上表面上,支架222的中心部分可通过焊接至少两个位置而被固定到压缩机本体221。通孔可形成在支架222的边缘端部处,以允许螺栓的一部分穿过。
联接孔可沿前后方向形成在支撑固定件341的两侧处,以允许螺栓穿过。
在压缩机本体221固定到支架222的底表面的状态下,支架222的每个边缘端部通过诸如螺栓和螺母的紧固构件343紧固到支撑固定件341的上部。
此外,压缩机22可位于支架222的底面上,同时悬挂在支撑固定件341的上部。
压缩机本体221的两侧表面可由支撑固定件341包围。
压缩机基部34包括连接支撑固定件341的下部的下连接部342。
压缩机本体221的底表面可由下连接部342包围。
紧固部314以突出方式形成在压缩机基部34的支撑固定件341的后表面上,机壳10的紧固部314和后盖10e由螺钉315紧固,因此压缩机基部34的后部可被支撑在机壳10的后表面上。
气液分离器安装部35可被设置在压缩机基部34的右侧表面上。
气液分离器安装在气液分离器安装部35上。当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混合并从蒸发器21排出时,气液分离器25使液体制冷剂与气体制冷剂分离,随后将气体制冷剂传递到压缩机22。
气液分离器25的两个侧表面和底表面可被气液分离器安装部35包围。气液分离器安装部35可保持并支撑气液分离器25。
图8是示出从上方观察的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蒸发器、冷凝器、膨胀阀、气液分离器和压缩机的构造的概念图。
参照图8,蒸发器21和冷凝器23相对于空气的运动方向在热交换管道部31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彼此间隔开。图8示出了图6的热交换管道部31、压缩机基部34和气液分离器安装部35被移除的结构。
为了有效地使用机壳10与盛水桶16之间的空间,彼此间隔开的蒸发器21、冷凝器23、压缩机22、膨胀阀24和气液分离器25可紧凑地布置。
参照图8,蒸发器21和冷凝器23的左侧表面面向机壳10的前侧,蒸发器21和冷凝器23的右侧表面面向机壳10的后侧。蒸发器21的上侧表面面向机壳10的左侧盖,冷凝器23的下侧表面面向机壳10的右侧盖。
膨胀阀24可沿面向蒸发器21的一侧(参照图8,蒸发器21的右侧表面)的方向设置。
压缩机22可沿排放口221a面向冷凝器23的一侧(参照图8,冷凝器23的右侧表面)的方向设置。压缩机22的吸入口221b形成在压缩机本体221的底表面的后侧处,因此未在图8中示出。
干燥器28可设置在冷凝器23与压缩机22之间。干燥器28可设置在冷凝器23的右侧表面与压缩机22的排放口221a之间。干燥器28是用于去除从冷凝器23排出的液体制冷剂中的水分的装置。干燥器28具有用于吸收水分的吸湿剂。
气液分离器25可从膨胀阀24沿右对角线方向设置。
图9是以三维视图示出从机壳10的后面观察的图8的冷凝器23和蒸发器21的构造的概念图;图10是以平面图(二维视图)示出从机壳10的后面观察的图9的冷凝器23和蒸发器21的构造的概念图。
然而,图9和图10仅示出了冷凝器23、蒸发器21和内部热交换器26,但是压缩机22、内部热交换器26的连接管262、用于连接膨胀阀24的制冷剂管、气液分离器25等在图9和图10中被省略了。
图9示出了从机壳10的后部观察的冷凝器23和蒸发器21的构造,因此图9中的蒸发器21和冷凝器23的位置可相对于图5中的蒸发器21和冷凝器23在彼此相反的位置。在图9中,空气从右侧(上游侧)移动到左侧(下游侧),蒸发器21和冷凝器23分别位于左侧和右侧。
图10示出在与图9相同的方向上观察的冷凝器23和蒸发器21的构造,因此,蒸发器21位于右侧,冷凝器23位于左侧。然而,在图10中附加地示出热交换管道部31的一部分,即盖部312的上表面和基部311的下表面。
图9所示的冷凝器23的制冷剂管231可被分成在热交换管道部31中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直管部2311和形成为半圆管形状以连接彼此相邻的两个直管部2311的连接管部2312。制冷剂管231的多个直管部2311和连接管部2312彼此连接,以形成单一制冷剂流路。
冷凝器23的直管部2311可被布置成五行五列。行表示直管部2311在冷凝器23的热交换膨胀鳍片210中沿竖直方向间隔开的构造,列表示直管部2311在冷凝器23的热交换膨胀鳍片210中沿水平方向间隔开的构造。
冷凝器23的直管部2311可从冷凝器23的热交换膨胀鳍片230的左侧到右侧设置第一列到第五列,且从冷凝器23的热交换膨胀鳍片230的顶部到底部设置第一行到第五行,为方便说明,请参照图10。第一列、第三列和第五列可位于第二列和第四列之上。第一列到第五列可在冷凝器23的热交换膨胀鳍片230中沿左右方向交替地布置,同时沿上下方向交替布置。此外,第一列到第五列中的每个可沿上下方向被布置成直线。
冷凝器23的制冷剂入口231a可位于其第一行第一列,冷凝器23的制冷剂出口231b可位于其第一行第五列。冷凝器23中的制冷剂从热交换膨胀鳍片230的左侧移动到右侧,空气从热交换管道部31的右侧移动到左侧。冷凝器23的制冷剂和穿过冷凝器23的空气沿相反方向流动以更有效地进行热交换。
流入冷凝器23的制冷剂入口231a的制冷剂在沿着制冷剂流路流动时,与穿过冷凝器23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使得制冷剂向空气散热,因此制冷剂本身被冷却并被冷凝成液体制冷剂,而空气被加热。
蒸发器21的直管部2111可被布置成四行三列。
冷凝器23的直管部2311可从蒸发器21的热交换膨胀鳍片210的左侧到右侧设置第二列到第四列,且从蒸发器21的热交换膨胀鳍片210的顶部到底部设置第一行到第四行,为方便说明,请参照图10。第二列和第四列可位于第三列之上。第二列到第四列可沿上下方向交替布置,同时在蒸发器21的热交换膨胀鳍片210中沿左右方向交替地布置。此外,第二列到第四列中的每个可沿上下方向被布置成直线。
蒸发器21的制冷剂入口211a可位于第一行第四列,蒸发器21的制冷剂出口211b可位于第四行第二列。蒸发器21中的制冷剂从热交换膨胀鳍片210的左侧移动到右侧,空气从热交换管道部31的右侧移动到左侧。蒸发器21的制冷剂和穿过冷凝器23的空气沿相同方向流动以进行热交换。
流入蒸发器21的制冷剂入口211a的制冷剂在沿着制冷剂流路流动的同时与穿过蒸发器21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空气的热量被传递到制冷剂以冷却空气,且空气中所含的水分被冷凝以产生冷凝水,制冷剂本身从空气中吸收热量而蒸发。
当蒸发器21的制冷剂入口211a形成在图8中的蒸发器的右上侧表面处时,第一制冷剂管212可被设置成与第二制冷剂管213相交,第一制冷剂管212将膨胀阀24的出口延伸到蒸发器21的制冷剂入口211a,第二制冷剂管213从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211b延伸到气液分离器25的入口。
热泵模块20还包括内部热交换器26。
内部热交换器26被构造为在冷凝器23排出的制冷剂与穿过蒸发器21的制冷剂之间交换热量。
内部热交换器26可为鳍片管式热交换器。
鳍片管式热交换器26表示构造有鳍片和管的组合的热交换器26。空气在穿过鳍片之间时可以与制冷剂交换热量。制冷剂流过管的内部以在空气和制冷剂之间交换热量。空气可与鳍片和管接触以与制冷剂交换热量。然而,空气和制冷剂彼此不混合。
鳍片形成为平板状,多个鳍片可被设置成彼此相邻地间隔开。鳍片可扩大空气与制冷剂之间的热交换面积。
在本实施例中,内部热交换器26可共享蒸发器21的热交换膨胀鳍片210,而不需要具有额外的鳍片。
内部热交换器26可设置在蒸发器21内。在这种情况下,内部热交换器26设置在蒸发器21内,且因此不需要单独的安装空间。
内部热交换器26包括内部热交换管261和连接管262。
内部热交换管261可被设置在蒸发器21内。内部热交换管261与蒸发器21的制冷剂管211分开设置。换言之,内部热交换管261被设置成与蒸发器21的多个直管部2111和连接管部2112分开。
内部热交换管261可设置在蒸发器21内的下游侧处。蒸发器21内的下游侧表示其相对于空气的运动方向位于蒸发器21的左侧。
内部热交换管261可包括多个直管部2611和多个连接管部2612。
内部热交换管261的直管部2611可在蒸发器21的热交换膨胀鳍片210的下游侧处被布置成一列。
内部热交换管261的直管部2611为四个,为了便于说明,它们可布置在蒸发器21的热交换膨胀鳍片210的左侧的第一列,且基于图10从顶部到底部布置第一行到第四行。
多个连接管部2612被设置成从蒸发器21的热交换膨胀鳍片210的前端和后端的两侧突出,以连接内部热交换管261的直管部2611。
内部热交换器26的连接管262可被构造有彼此平行布置的第一直管部2621和第二直管部2622,以及连接第一直管部2621和第二直管部2622的半圆连接管部2623。第一直管部2621可从冷凝器23的制冷剂出口231b延伸到连接管部2623,第二直管部2622可从连接管部2623延伸到内部热交换管261。
内部热交换器26的连接管262从位于冷凝器23的热交换膨胀鳍片230的第一行第五列的制冷剂出口231b延伸到位于蒸发器21的热交换膨胀鳍片230中的第一行第一列的内部热交换器26的制冷剂入口261a,以可连通地连接到冷凝器23的制冷剂出口231b与内部热交换管261。因此,从冷凝器23排出的制冷剂可被引入内部热交换器26的内部热交换管261中。
内部热交换器26执行冷凝器23和蒸发器21之间的热交换,以确保过热度和过冷度。
在内部热交换器26中的冷凝器23和蒸发器21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目的是确保过热度和过冷度,冷凝器23的加热功能和蒸发器21的除湿功能分开设置。
图11是示出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热泵模块20中的制冷剂的蒸发、压缩、冷凝和膨胀过程的p-h图。
制冷剂按照蒸发器21、压缩机22、冷凝器23、膨胀阀24、然后再次蒸发器21的顺序移动,作为一个循环以下列步骤重复循环。此外,制冷剂温度在以下步骤中可不同。这里,每个步骤的制冷剂的温度并不限于此。
步骤①:蒸发(制冷剂温度20℃-40℃),
步骤②:压缩(制冷剂温度90℃-100℃),
步骤③:冷凝(制冷剂温度50℃-80℃),
步骤④:膨胀(制冷剂温度45℃-75℃)。
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制冷剂的移动路径和制冷剂在每个步骤的动作。
制冷剂移动到蒸发器21并与蒸发器21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且从空气中吸收热量以蒸发成气体。蒸发器21内的制冷剂的温度可在20℃到40℃的范围内。
制冷剂在蒸发器21的后端处过热。理论上,假定制冷剂的温度在蒸发器21内是恒定的,则过热度可被定义为蒸发器21的制冷剂出口211b处的制冷剂温度(Teva_out)和压缩机22的入口221b处的制冷剂温度(Tcomp_in)之差。换言之,过热度可以是Tcomp_in-Teva_out。
过热度由洗衣干衣机控制。过热度可在3℃到7℃的范围内调整。
蒸发器21可通过内部热交换器26与冷凝器23交换热量。
内部热交换器26设置在蒸发器21内的下游侧处(相对于空气的运动方向),在内部热交换器26的内部热交换管261与蒸发器21的制冷剂管211之间进行热交换时,蒸发器21的后端处的制冷剂从冷凝器23的制冷剂吸收热量而过热。因此,根据本公开的蒸发器21可从冷凝器23吸收热量,从而确保过热。
因此,在蒸发器21的后端处没有蒸发的液体制冷剂可通过内部热交换器26过热,从而最小化引入压缩机22中的液相制冷剂。
制冷剂从蒸发器21移动到气液分离器25,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在气液分离器25中分离,随后气体制冷剂从气液分离器25排出并移动到压缩机22,液体制冷剂被储存在气液分离器25的液体制冷剂储存部中,随后少量的液体制冷剂可以在从形成在制冷剂储存部中的细孔中出来时蒸发,以利于蒸发并沿着流路移动。
从气液分离器25出来的气体制冷剂移动到压缩机22,气体制冷剂被压缩机22的压缩机构单元压缩。压缩机22中的制冷剂温度可以为90℃到100℃。
从压缩机22排出的制冷剂移动到冷凝器23,制冷剂与冷凝器23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向空气散热,然后冷凝成液体。冷凝器23中的制冷剂的温度可在50℃到80℃的范围内。
从冷凝器23排出的制冷剂移动到膨胀阀24。
从冷凝器23排出的制冷剂在流入膨胀阀24之前在蒸发器21的后端处过冷。假设冷凝器23中的制冷剂的温度在理论上是恒定的,则过冷度可被定义为在冷凝器23的制冷剂出口231b处的制冷剂温度(Tcond_out)与膨胀阀24的制冷剂入口24a处的制冷剂温度(Texp_in)之差。换言之,过冷度可以是Texp_in-Tcond_out。
过冷度可以根据洗衣干衣机而设定。过冷度可被调节到5℃。
这里,冷凝器23可通过内部热交换器26与蒸发器21进行热交换。
由于内部热交换器26设置在蒸发器21内的下游侧处(相对于空气的运动方向),从冷凝器23排出的制冷剂通过连接管262被引入内部热交换器26的内部热交换管261,热交换在内部热交换管261和蒸发器21的制冷剂管211之间进行,冷凝器23的制冷剂被蒸发器21的制冷剂冷却,因此过冷。因此,根据本公开的冷凝器23可将热量散发到蒸发器21以确保过冷度。
因此,在冷凝器23中未冷凝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内部热交换器26过冷,以防止气体制冷剂流入膨胀阀24。
接下来,将描述空气移动路径和热泵模块20的操作。
从盛水桶16和滚筒17排出的空气被抽风扇27吸入热交换管道部31中。
吸入热交换管道部31中的空气在穿过蒸发器21时通过与蒸发器21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穿过蒸发器21的空气中所含的水分被冷凝而产生冷凝水,产生的冷凝水通过设置在蒸发器21的下部处的冷凝水收集单元而被收集,随后排放到机壳10的外面(蒸发器21的除湿功能)。
水分已经被移除的干燥空气从蒸发器21移动到冷凝器23,在冷凝器23中使制冷剂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并被冷凝器23的制冷剂发出的热量加热,产生热空气(冷凝器23的加热功能)。
产生的热空气通过风扇管道部33被供应到容纳在盛水桶16和滚筒17中的待干燥物品上,以干燥待干燥物品。
图12是示出从上方观察的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蒸发器、冷凝器、膨胀阀、气液分离器和压缩机的构造的概念图。
图13以三维视图示出从机壳的后面观察的图12的冷凝器和蒸发器的构造的概念图;图14是以平面图(二维视图)示出从机壳的后面观察的图12的冷凝器和蒸发器的构造的概念图。
然而,图13和图14仅示出了冷凝器23、蒸发器21和内部热交换器26,用于连接压缩机22的制冷剂管、内部热交换器26的连接管262、膨胀阀24、气液分离器25等在图13和图14中被省略。
除了蒸发器21的制冷剂入口211a和制冷剂出口211b的方向与第一实施例的方向相反之外,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构造及其操作效果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或相似,因此将省略对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其他构造的描述,并将主要描述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之间的差异。
根据本实施例,参照图12,蒸发器21的制冷剂入口211a形成在蒸发器21的右下侧表面(相对于空气的运动方向的下游侧)。空气从上侧移动到下侧。
根据本实施例,参照图12,蒸发器21的制冷剂出口211b形成在蒸发器21的右上侧表面(相对于空气的运动方向的上游侧)。
当蒸发器21的制冷剂出口211b形成在蒸发器21的右上侧表面时,从膨胀阀24的出口延伸到蒸发器21的制冷剂入口211a的第一制冷剂管312被设置成平行于从蒸发器21的制冷剂出口211b延伸到气液分离器25的入口的第二制冷剂管313,且管的结构比第一实施例的管的结构更简单,因此具有生产率方面的优势。
如图13和图14所示,蒸发器21的制冷剂入口211a相对于空气的运动方向形成在蒸发器21内的下游侧。更具体地,蒸发器21的制冷剂入口211a位于蒸发器21的热交换膨胀鳍片210中的第四行第二列。蒸发器21的制冷剂入口211a可被设置在蒸发器21之下。
此外,蒸发器21的制冷剂出口211b相对于空气的运动方向形成在蒸发器21中的上游侧。更具体地,蒸发器21的制冷剂出口211b位于蒸发器21的热交换膨胀鳍片210中的第一行第四列。蒸发器21的制冷剂出口211b可形成在蒸发器21的右上角处。
当蒸发器21的制冷剂入口211a靠近内部热交换器26设置时,流入蒸发器21的制冷剂的平均温度在蒸发器21内被内部热交换器26发出的热升高。因此,由于第二实施例的蒸发器21的制冷剂温度相比于第一实施例的蒸发器21的制冷剂温度相对较高,所以从制冷剂的观点来看,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蒸发器21的除湿性能可能低于第一实施例的除湿性能。
替代地,蒸发器21的制冷剂从热交换管道部31的左侧移动到右侧,参照图14,从盛水桶16排出的空气从热交换管道部31的右侧移动到左侧,因此,蒸发器21中的制冷剂和空气的流动形成沿彼此相反的方向的逆流,因此就蒸发器21内的制冷剂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效率而言,蒸发器21的除湿性能可高于第一实施例。
因此,考虑到制冷剂的观点以及制冷剂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效率的观点,蒸发器21的整体除湿性能没有大的变化。
图15是示出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热泵模块30中的制冷剂的蒸发、压缩、冷凝和膨胀过程的p-h图。
第二实施例中的制冷剂的移动路径和制冷剂的每个步骤的动作类似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11的描述中的那些,因此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然而,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相对于空气的运动方向设置在蒸发器21的下游侧的内部热交换器26的热交换发生在冷凝器23排出的制冷剂与流入蒸发器21的制冷剂入口的制冷剂之间,但是在确保冷凝器23的过冷度和蒸发器21的过热度方面它们是相同的。
图16到图23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内部热交换器在各种实施例中安装在蒸发器的下游侧的构造的概念图。
如图16到图23所示,蒸发器21的热交换膨胀鳍片210可分为内部热交换器安装部26’、36’、46’、56’、66’、76’、86’、96’和蒸发器制冷剂管安装部21’。制冷剂管261、361、461、561、761、861、961的直管部2611、3611、4611、5611、7611、8611、9611安装在热交换器安装部46’、56’、66’、76’、86’、96’上,蒸发器21的制冷剂管211的直管部2111安装在蒸发器制冷剂管安装部21’上。然而,在图16到图23中示出的内部热交换器26、36、46、56、66、76、86、96的布置以及内部热交换器26、36、46、56、66、76、86、96在蒸发器21内占据的比例可能不同。
图16到图19所示的内部热交换器26、36、46、56、66、76、86、96在蒸发器21的下游处可被设置成至少两行一列。
在图16所示的蒸发器21中,内部热交换器26可相对于空气的运动方向在蒸发器21的下游侧处被布置成单列。更具体地,内部热交换管261的直管部2611在蒸发器21的热交换膨胀鳍片210的左侧表面上被设置成四行单列。这与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内部热交换器26的布置结构相同。
在图16的热交换膨胀鳍片210中,蒸发器21的制冷剂管211安装在蒸发器21的热交换膨胀鳍片210除内部热交换器安装部26’之外的剩余部分中的热交换膨胀鳍片210上。蒸发器21的四个制冷剂管211可被安装在蒸发器21的热交换膨胀鳍片210中的第二列到第四列中每一列的第一行到第四行。
在图16的蒸发器21中,内部热交换器26所占据的比例可为1/4,蒸发器21的制冷剂管211所占据的比例可为3/4。
在图17所示的蒸发器21中,内部热交换器36相对于空气的运动方向在蒸发器21的下游侧处被设置成单列,但内部热交换管36的直管部361被设置在蒸发器21的热交换膨胀鳍片210的左侧表面上的第一列的第二行到第四行(3行1列)。直管部的数量少于图16的内部热交换管的数量。
图17的内部热交换管361可位于蒸发器21的制冷剂管211的一部分的下方。换言之,内部热交换管361的直管部3611可以位于蒸发器21的制冷剂管211的下方,蒸发器21的制冷剂管211位于蒸发器21的热交换膨胀鳍片210中的第一行第一列。
当内部热交换器管361的直管部3611位于蒸发器21的制冷剂管211的下方时,由蒸发器21产生的冷凝水在向下流动时被内部热交换管和热交换器安装部36’加热和蒸发,因此从冷凝水的排放的观点来看是不利的。
在图18所示的蒸发器21中,内部热交换器46相对于空气的运动方向设置在蒸发器21的下游侧处的第一列的第一行到第三行中,内部热交换管461的直管部4611可在蒸发器21的热交换膨胀鳍片210的左侧表面上设置成三行一列,但是不同于图17,内部热交换管461的直管部4611可位于蒸发器21的制冷剂管211(位于蒸发器21的热交换膨胀鳍片210中的第一列第四行的蒸发器21的直部分)的上方。
当内部热交换管461的直管部4611位于蒸发器21的制冷剂管211的上方时,从蒸发器21产生的冷凝水向下流动而不与内部热交换器管461和内部热交换器安装部46’接触,因此从排出冷凝水的观点来看是有利的。
在图19所示的蒸发器21中,内部热交换器56相对于空气的运动方向在蒸发器21的下游侧处设置成一列,内部热交换管56的直管部561可在热交换器21的热交换膨胀鳍片210的左侧表面处设置在第一列的第二行到第四行中(2行×1列)。
内部热交换管561的直管部5611位于蒸发器21的制冷剂管211的直管部2111的第一列的第一行和第四行之间。
图20到图23所示的内部热交换器66、76、86、96可在蒸发器21的下游侧处被设置在两列中的至少一行或多行(包括第一列和第二列)中。
图20中所示的内部热交换器66设置在蒸发器21的下游侧处的第一列和第二列中。内部热交换管661的总共七个直管部6611可安装在蒸发器21的热交换膨胀鳍片210中的第一列的第一行到第四行以及第二列中的第一行到第三行。
设置在第二列中的第一行到第三行中的内部热交换管661的直管部6611位于蒸发器21的制冷剂管211的直管部2111(位于第二列第四行)的上方,因此从排出冷凝水的观点来看是有利的。
图21所示的内部热交换器76的三个和两个直管部可在蒸发器21的下游侧处分别安装在第一列和第二列中。
内部热交换管761的直管部7611可分别设置在第一列中的第二行到第四行中,以及分别设置在第二列中的第三行和第四行中。
图22所示的内部热交换器86可在蒸发器21的下游侧处分别在第一列安装三个直管部,在第二列安装两个直管部。
内部热交换管861的直管部8611可分别设置在第一列的第一行到第三行,且分别设置在第二列的第一行和第二行中。
图23所示的内部热交换器96可在蒸发器21的下游侧处分别在第一列安装两个直管部,在第二列安装一个直管部。
内部热交换管961的直管部9611可分别设置在第一列的第二行和第三行,以及安装在第二列的第三行。
如图16到图23所示,内部热交换器26、36、46、56、66、76、86、96设置在蒸发器21的下游侧处,以确保蒸发器21的过热度和冷凝器的过冷度。
这里,从排放冷凝水的观点来看,优选的是,内部热交换器46、66、86位于比蒸发器21内蒸发器21的制冷剂管更高之处,或内部热交换器26没有设置在蒸发器21的制冷剂管211的下方。
蒸发器21内的内部热交换器26、36、46、56、66、76、86、96所占据的比例优选地在1/4到1/2的范围内。最优选地,内部热交换器26、36、46、56、66、76、86、96所占据的比例在蒸发器21的制冷剂管的1/5到1/3的范围内。
原因是当蒸发器21内的内部热交换器26、36、46、56、66、76、86、96所占据的比例大于上述范围的上限值时,蒸发器21的除湿性能下降,从而导致延长干燥时间的问题,且当内部热交换器26、36、46、56、66、76、86、96所占据的比例小于上述范围的下限值时,蒸发器21的除湿性能提高,但是这使得难以确保过热度和过冷度。
内部热交换器26、56的内部热交换管261、561的数量优选地为偶数(参照图16和图19)。原因是当内部热交换管361、461、761的内部热交换管361a、461a、761a的每列的数量为偶数(参照图17、图18和图19)时,内部热交换管361、461、761的入口361a、461a、761a和出口361b、461b、761b沿彼此相反方向布置,从而使制冷剂的管结构复杂化并增加制冷剂的管长度。
例如,当内部热交换管361、461和761为奇数时,内部热交换管361、461、761的制冷剂入口361a、461a、761a设置在热交换管道部31的后面,制冷剂热交换管361、461、761的制冷剂出口361b、461b、761b设置在热交换管道部31的前面。
当内部热交换管361、461、761的制冷剂出口361b、461b、761b设置在热交换管道部31的前面时,连接到内部热交换管361、461、761的制冷剂出口361b、461b、761b的干燥器28、膨胀阀25等位于热交换管道部31的后面,因此制冷剂管从内部热交换管361、461、761的制冷剂出口突出到热交换管道部的外前侧,以绕过热交换管道部31,并连接到干燥器28和膨胀阀25,从而使制冷剂管的结构复杂化并增加制冷剂管道的长度。
图24是示出相关技术的热泵洗衣干衣机中的压缩机的频率(Hz)和膨胀阀(LEV)的开度根据经过的干燥时间的变化的曲线图;图25是示出本公开的热泵洗衣干衣机中的压缩机的频率(Hz)和膨胀阀(LEV)的开度根据经过的干燥时间的变化的曲线图。
根据本公开的压缩机22可被构造为具有变频压缩机。变频压缩机22可控制压缩机22的频率(Hz),以增加压缩机22的制冷剂排放量。随着压缩机22的频率上升,冷凝器的制冷剂排放量和制冷剂温度增加。
在干燥的早期阶段,压缩机22的频率被最大化,以尽可能地升高冷凝器的制冷剂温度,从而通过冷凝器的空气加热迅速地达到恒定干燥速率部分。
如图24中的圆圈所示,根据相关技术,由于冷凝器在干燥的早期阶段的过早过热,需要控制压缩机从而降低压缩机的频率。
然而,即使在相关技术中没有为了冷凝器中的过冷而提供辅助冷凝器,从本公开的冷凝器23排出的制冷剂也可通过内部热交换器26与蒸发器21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以使冷凝器21的制冷剂过冷,从而确保过冷度。
如图25中的圆圈所示,根据本公开,压缩机22的控制点可借助通过内部热交换器26的冷凝器23的过冷而延迟。换言之,压缩机22的频率可进一步保持预定时间而不会在早期阶段降低压缩机22的频率,以增加压缩机22的工作,从而获得减少干燥时间的效果。
再次参照图24,随着箭头沿着膨胀阀的开度朝向干燥的后半部分逐渐减小的方向向下倾斜,根据相关技术,需要减小膨胀阀的开度以确保蒸发器的过热度并保护压缩机。
然而,根据本公开,从冷凝器23排出的制冷剂可通过内部热交换器26而在蒸发器21的下游侧处提供,以在蒸发器21的稍后阶段在蒸发器21的制冷剂与冷凝器23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在蒸发器21的稍后阶段实现制冷剂的过热,以确保过热度。
因此,参照图25,本公开的膨胀阀24的开度可被增加并保持到干燥的后半部分,以增加并保持供应到蒸发器21的制冷剂的流量,从而保护压缩机,同时增加压缩机22的工作。
比较图24与图25,尽管膨胀阀的开度在图24(相关技术)的情况下朝着干燥的后半部分减小,但是膨胀阀24的开度可在图25的情况下(本公开)增加并维持。根据本公开的膨胀阀24的控制方向与相关技术相反。
图26是示出根据相关技术的p(压力)-h(焓)图中热泵循环的每个过程的压力和焓根据经过的干燥时间的变化的曲线图;图27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p-h图中热泵循环的每个过程的压力和焓根据经过的干燥时间的变化的曲线图。
比较图26和图27中根据相关技术和本公开的p-h图上的热泵循环的蒸发、压缩、冷凝和膨胀过程中的压力和焓的变化,应用根据本公开的内部热交换器26的热泵循环可抑制蒸发器21的制冷剂超过必要的过热。此外,可以看出,确保了冷凝器23的预设的过冷度。
图28是示出相关技术中过冷度和过热度根据经过的干燥时间的变化的曲线图;图29是示出本公开中过冷度和过热度根据经过的干燥时间的变化的曲线图。
比较相关技术的图28与本公开的图29的冷凝器23的过冷度和蒸发器的过热度的变化,可以看出,通过应用根据本公开的内部热交换器26,即使直到干燥的早期阶段或中间阶段仍能确保过热度。此外,可以看出,过热度被控制在适当范围内。
前面的描述仅以示例性方式描述了本公开的技术理念,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要旨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变、修改和替换。
此外,应注意的是,本公开中公开的实施例和附图仅是说明性的,并不限制本公开的技术理念,且本公开的技术理念的范围不受这些实施例的限制。
本公开所保护的范围应由所附权利要求来解释,在本发明的等同范围内的所有技术理念应被解释为包括在本公开权利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包括:
盛水桶,设置在机壳内以储存洗涤水;
滚筒,能旋转地设置在机壳内以容纳洗涤和干燥物品;以及
热泵模块,设置有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和膨胀阀,制冷剂通过所述热泵模块循环,以为从所述滚筒排出和循环到所述滚筒的空气提供热源,
其中,所述热泵模块包括:
内部热交换器,被构造成在从所述冷凝器排出的制冷剂与穿过所述蒸发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内部热交换器包括:
内部热交换管,设置在所述蒸发器内;以及
连接管,将所述冷凝器的制冷剂出口连接到所述内部热交换管,以将从所述冷凝器排出的制冷剂引入所述内部热交换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内部热交换器相对于空气的运动方向设置在所述蒸发器的下游侧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内部热交换器共享所述蒸发器的热交换鳍片,以在通过所述热交换鳍片从所述冷凝器排出的制冷剂与所述蒸发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设置在所述蒸发器的下游侧处,以及
所述内部热交换器在从所述冷凝器排出的制冷剂与所述蒸发器的出口侧处的制冷剂之间交换热量。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内部热交换管包括:
多个直管部,在相对于所述蒸发器的热交换鳍片中的空气的运动方向的下游侧处沿上下方向隔开;以及
多个连接管部,以从所述蒸发器的热交换鳍片突出的方式设置,用以连接所述多个直管部中彼此相邻的两个直管部的端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多个直管部邻近所述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多个直管部邻近所述蒸发器的制冷剂入口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热泵模块包括:
热交换管道部,被构造成容纳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并被连接到所述盛水桶以形成用于空气循环的流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热交换管道部设置在所述盛水桶的上部的前侧,以及
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沿偏离所述盛水桶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线的一个横向形成,并沿所述横向彼此间隔开,以及
所述冷凝器的下侧低于所述蒸发器沿向下方向延伸。
CN201710646744.4A 2016-08-01 2017-08-01 衣物处理装置 Active CN1076754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6-0098206 2016-08-01
KR1020160098206A KR20180014615A (ko) 2016-08-01 2016-08-01 의류처리장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75453A true CN107675453A (zh) 2018-02-09
CN107675453B CN107675453B (zh) 2021-03-26

Family

ID=594166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646744.4A Active CN107675453B (zh) 2016-08-01 2017-08-01 衣物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10793994B2 (zh)
EP (1) EP3279393B1 (zh)
JP (1) JP2019524271A (zh)
KR (1) KR20180014615A (zh)
CN (1) CN107675453B (zh)
AU (1) AU2017306234B2 (zh)
WO (1) WO2018026092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21015A (zh) * 2019-12-17 2020-04-17 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 衣物处理设备及其底座组件
CN114635268A (zh) * 2020-12-01 2022-06-17 松下家电(中国)有限公司 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
WO2023030375A1 (zh) * 2021-09-01 2023-03-09 深圳洛克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洗烘一体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585025B1 (ko) 2016-01-05 2023-10-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히트펌프 모듈을 구비하는 의류처리장치
DE102018210525A1 (de) * 2018-06-27 2020-01-02 BSH Hausgeräte GmbH Bodengruppe für ein Gerät zum Trocknen von Wäsche
US10945584B2 (en) * 2018-07-30 2021-03-16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Drying assembly for a washing appliance
PL3617392T3 (pl) * 2018-08-30 2022-09-26 Electrolux Appliances Aktiebolag Suszarka do prania zawierająca system pompy ciepła
US10995448B2 (en) 2019-09-27 2021-05-04 Whirlpool Corporation Laundry treating appliance with a condenser
US20230063185A1 (en) * 2019-12-24 2023-03-02 Lg Electronics Inc. Dryer operating method
EP3896213A1 (en) * 2020-04-15 2021-10-20 Electrolux Appliances Aktiebolag A laundry treating appliance having a heat pump system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89702A (zh) * 2002-07-02 2003-01-08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换热器流路的布置方法及其装置
CN1540166A (zh) * 2003-04-24 2004-10-27 日立家用电器公司 卧式旋转压缩机
KR20140050982A (ko) * 2012-10-22 2014-04-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2차 응축기가 설치된 증발기를 구비한 의류건조기
CN105544143A (zh) * 2014-10-28 2016-05-04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87853A (ja) * 1996-04-18 1997-11-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密閉型圧縮機
EP1664647B1 (en) 2003-09-25 2011-06-08 Panasonic Corporation Heat pump type drying apparatus drying apparatus and drying method
JP4374321B2 (ja) * 2005-03-10 2009-12-02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駆動式ヒートポンプ
JP4561488B2 (ja) * 2005-06-14 2010-10-1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乾燥装置
JP4834342B2 (ja) * 2005-07-26 2011-12-14 株式会社東芝 ドラム式洗濯乾燥機
JP4888025B2 (ja) * 2006-10-05 2012-02-2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乾燥装置
JP2008298307A (ja) * 2007-05-29 2008-12-11 Sanden Corp 冷凍サイクル
JP2011024659A (ja) 2009-07-22 2011-02-10 Panasonic Corp 衣類乾燥装置
EP2385169A1 (en) 2010-05-03 2011-11-09 Electrolux Home Products Corporation N.V. A laundry machine with heat pump system and a method for operating the laundry machine
EP2407587B2 (de) * 2010-07-16 2018-01-10 Miele & Cie. KG Wäschetrockner mit Wärmepumpe
EP2468946B1 (en) 2010-12-27 2014-05-07 Electrolux Home Products Corporation N.V. A heat pump system for a laundry dryer and a method for operating a heat pump laundry dryer
EP2573252B1 (en) * 2011-09-26 2014-05-07 Electrolux Home Products Corporation N.V. Laundry treatment apparatus with heat pump
US9140396B2 (en) * 2013-03-15 2015-09-22 Water-Gen Ltd. Dehumidification apparatus
KR102127383B1 (ko) * 2013-08-01 2020-06-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의류처리장치
JP6352614B2 (ja) * 2013-10-31 2018-07-04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洗濯乾燥機
CN104911882B (zh) * 2014-03-14 2018-10-30 青岛海尔滚筒洗衣机有限公司 一种干衣机或洗干一体机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89702A (zh) * 2002-07-02 2003-01-08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换热器流路的布置方法及其装置
CN1540166A (zh) * 2003-04-24 2004-10-27 日立家用电器公司 卧式旋转压缩机
KR20140050982A (ko) * 2012-10-22 2014-04-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2차 응축기가 설치된 증발기를 구비한 의류건조기
CN105544143A (zh) * 2014-10-28 2016-05-04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21015A (zh) * 2019-12-17 2020-04-17 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 衣物处理设备及其底座组件
CN111021015B (zh) * 2019-12-17 2022-04-29 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 衣物处理设备及其底座组件
CN114635268A (zh) * 2020-12-01 2022-06-17 松下家电(中国)有限公司 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
WO2023030375A1 (zh) * 2021-09-01 2023-03-09 深圳洛克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洗烘一体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80014615A (ko) 2018-02-09
CN107675453B (zh) 2021-03-26
EP3279393A1 (en) 2018-02-07
US11293134B2 (en) 2022-04-05
JP2019524271A (ja) 2019-09-05
AU2017306234A1 (en) 2019-02-07
US20180030644A1 (en) 2018-02-01
US20200308756A1 (en) 2020-10-01
WO2018026092A1 (ko) 2018-02-08
EP3279393B1 (en) 2018-09-19
US10793994B2 (en) 2020-10-06
AU2017306234B2 (en) 2020-05-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75453A (zh) 衣物处理装置
AU2018100480B4 (en) Heat pump type laundry machine
EP3027800B1 (en) Laundry machine
KR101989522B1 (ko) 의류건조기
EP3026168B1 (en) Clothes drying device
JP4550747B2 (ja) 衣類乾燥機
JP2009006126A (ja) 衣類乾燥装置
CN106319910B (zh) 烘干系统及衣物干燥装置
JP2008048810A (ja) 衣類乾燥装置
CN106939507A (zh) 具有热泵模块的衣物处理装置
WO2006054431A1 (ja) ドラム式洗濯乾燥機
EP2743394A1 (en) Heat pump laundry treatment apparatus
EP3617393B1 (en) Laundry dryer including a heat pump system
JP2016123770A (ja) 洗濯乾燥機
CN205501684U (zh) 衣物处理装置
JP6545967B2 (ja) 衣類乾燥機
JP2011092510A (ja) 衣類乾燥機
EP3235942A1 (en) Laundry dryer with heat pump
EP3896213A1 (en) A laundry treating appliance having a heat pump system
JP2009018088A (ja) 洗濯乾燥機
JP2018114038A (ja) 衣類乾燥機
JP2018108306A (ja) 衣類乾燥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