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00196B - 车辆用扰流板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扰流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600196B CN107600196B CN201610542783.5A CN201610542783A CN107600196B CN 107600196 B CN107600196 B CN 107600196B CN 201610542783 A CN201610542783 A CN 201610542783A CN 107600196 B CN107600196 B CN 10760019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ail
- spoiler
- vehicle
- strengthening part
- lower compon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扰流板,具有作为外观部件的外表部件(40)和加强外表部件的加强部件(43),外表部件包括位于加强部件上方的上部件(41)和位于加强部件下方的下部件(42),上部件具有从车身后部向车身后方延伸的上板(51)和从上板的后端朝向前方且向下方延伸的上尾部(52),下部件具有从车身后部向车身后方延伸的下板(53)和从下板的后端朝向后方且向上方延伸的下尾部(54),在下尾部设有供加强部件安装的安装孔(55),且下尾部在上尾部的内侧沿着上尾部而延伸。根据本发明,在扰流板尾部空间受限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利用空间并能够在确保下部件的安装强度的同时防止汽车行驶时产生杂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装在车辆后部的扰流板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提高车辆的空气动力性能的结构,已知有对位于车辆后部的尾门设置扰流板的结构。并且,为了增加扰流板的强度,在扰流板内设有加强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该专利文献1记载的扰流板结构中,加强部件穿插在由构成扰流板外表部件的上部件与下部件形成的中空状的闭合截面内,加强部件的前端部被固定,其尾端成为悬空状且与上部件的尾端极为接近,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加强部件的尾端有可能因为晃动(松动)而与上部件发生干涉并发出杂音,并且为了固定加强部件,需要在外表部件的上部件与下部件之间确保大的空间。
为了防止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扰流板发出的杂音,期望在扰流板的尾端提供一种可靠的固定方式以限制扰流板的外表部件与加强部件的相对松动。为此,在现有技术中公开了这样一种固定结构:如图9所示,在上部件410的后端朝向下方竖直地伸出有上端板440,在下部件420的后端朝向上方竖直地伸出有下端板450,下端板450位于上端板440的内侧,在该下端板450上朝向内侧(即朝向加强部件430)伸出有卡入部460,通过将该卡入部460卡到加强部件430上而将外表部件的下部件420卡入到加强部件430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发明专利授权公告号CN103118929B
发明内容
在上述现有的固定结构中,虽然能够防止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扰流板的尾端因为松动而发出杂音,但是,该固定结构需要扰流板的尾端(即后端)具有较大的空间。在扰流板尾端的形状受条件限制而空间较小的情况下,采用上述固定结构则无法确保下部件的安装强度,若为保证下部件的安装强度,则下部件的安装端有可能会与上部件发生干涉而导致下部件无法卡入到加强部件中。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车辆用扰流板,在扰流板尾端空间受限、即扰流板小型化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利用空间并能够在确保下部件的安装强度的同时防止汽车行驶时产生杂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车辆用扰流板,设置在车身后部并沿车宽方向延伸,其特征在于,具有作为外观部件的外表部件和加强所述外表部件的加强部件,所述外表部件包括位于所述加强部件的上方的上部件和位于所述加强部件的下方的下部件,所述上部件具有从车身后部向车身后方延伸的上板和从所述上板的后端朝向前方且向下方延伸的上尾部,所述下部件具有从车身后部向车身后方延伸的下板和从所述下板的后端朝向后方且向上方延伸的下尾部,在所述下尾部设有供所述加强部件安装的安装孔,且所述下尾部在所述上尾部的内侧沿着所述上尾部而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的车辆用扰流板,在上述第一技术方案的车辆用扰流板中,所述安装孔与所述加强部件的接触面不在重力方向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的车辆用扰流板,在上述第一或第二技术方案的车辆用扰流板中,在所述加强部件的下表面设有凸台。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技术方案的车辆用扰流板,在上述第三技术方案的车辆用扰流板中,所述加强部件设计为弯曲状,从所述加强部件的凸台向后方形成沿所述下尾部延伸的尾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技术方案的车辆用扰流板,在上述第一至第四技术方案的车辆用扰流板中,在所述下部件上设有支承所述上部件的肋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由于在下部件的下尾部设有供加强部件安装的安装孔,通过使加强部件卡入该安装孔中,能够保证车辆行驶过程中不会因尾端松动而产生杂音;由于下部件的下尾部设置为沿着上部件的上尾部的倾斜状,因此即使在扰流板的尾端空间受限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来保证下部件所需的安装强度,并且下部件还能够支承上部件,从而能够保证上部件的刚性;由于下部件的下尾部在上部件的上尾部的内侧沿上尾部延伸,因此,上部件的上尾部覆盖下部件的下尾部,能够提高扰流板尾端的外观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由于安装孔与加强部件的接触面不在重力方向上,因此能够保证下部件不会在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能够进一步限制下部件的晃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由于在加强部件的下表面设有凸台,在对下部件作用有向上的外力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该凸台来限制下部件向上方的移动,因此能够进一步限制下部件的晃动,下部件在上下方向的移动被限制,确保下部件的定位,从而能够限制下部件的下表面与上部件的上尾部的下端之间的层差,进而确保下部件的下表面与上尾部的下端齐平,由此在装配扰流板等情况下手碰到尾端时不会造成夹手、以及端部不平整的部分划破手指的状况等。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技术方案,由于加强部件设计为弯曲状,因此能够在确保扰流板的强度的同时,节省加强部件的材料;并且由于加强部件形成有从其凸台沿着下尾部延伸的尾部,因此便于下部件的装配安装。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技术方案,由于在下部件设有支承上部件的肋部,所以能够进一步保证上部件的刚性,限制上部件的变形,并且能够通过该肋部来更好地控制上部件的上尾部与下部件的下尾部之间的间隙,提高外观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如下新型的车辆用扰流板:在扰流板尾部空间受限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利用空间并能够在确保下部件的安装强度的同时防止汽车行驶时产生杂音。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示出本发明的车辆用尾门的后视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示出本发明的车辆用尾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1的A-A剖视图。
图4是将图3中的扰流板尾端放大示出的图。
图5是放大示出加强部件与扰流板的外表部件下部件之间的安装结构的图。
图6是表示加强部件的尾端的从斜下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扰流板的外表部件下部件的尾端的从斜下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扰流板的外表部件上部件、加强部件与外表部件下部件的未安装状态的、与图4对应的图。
图9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扰流板尾端的固定结构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尾门;2尾门总成;3尾门玻璃;4扰流板;21车窗开口;22安装孔;31安装过孔;40外表部件;41、410上部件;42、420下部件;43、430加强部件;44螺栓;45安装座;46螺钉;47螺钉保持部;51上板;52侧板(第一侧板,上尾部);53下板;54侧板(第二侧板,下尾部);55安装孔;56凹部;57肋部;61尾部;62凸台;63足部;64卡爪;440上端板;450下端板;460卡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丝毫不限定于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只要与本发明具有实质上相同的结构,并且能够起到相同的作用效果,就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以下,以掀背式的轿车为例来说明本发明的车辆用扰流板。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方便而存在仅图示出与本发明有关的必要部分的情况。
在车辆后部设有与车内连通的后部开口,在该后部开口上设有图1所示那样的尾门1,该尾门1例如通过铰链结构被安装在车辆上,通过以上端部的铰链为中心进行旋转来开闭后部开口。
如图1及图2所示,尾门1具有:尾门总成2,其与车身顶盖连接,在其上部形成有车窗开口21;覆盖车窗开口21的尾门玻璃3。在尾门1上设有扰流板4,其长边沿车宽方向延伸,且以在从一端(车宽方向左侧端)至另一端(车宽方向右侧端)的范围内与尾门玻璃3密封接触的方式安装于尾门玻璃3下方,并通过尾门玻璃3而安装在尾门总成2上。扰流板4从尾门玻璃3朝向后方伸出。由于扰流板4设置在尾门玻璃3上,若扰流板4本身的尺寸、更具体地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大,则会影响驾驶员的后视野,有可能影响行驶安全。为此,为了尽可能不影响驾驶员的后视野,期望扰流板4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尽量小,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扰流板4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随着趋向于后方而逐渐收窄。
在尾门总成2的窗框部的左右侧下部分别各设有多个安装孔22,在尾门玻璃2的与安装孔22对应的位置设有多个安装过孔31,另外,在扰流板4的与安装孔22及安装过孔31对应的位置,分别设有多个安装座面(省略图示)。通过从扰流板4侧将螺栓44(参照图3)插入到安装座面(安装座面上开设有孔)、安装过孔31及安装孔22中从而将扰流板4、尾门玻璃3和尾门总成2固定在一起。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孔22、安装过孔31以及安装座面在左右侧分别各设有三个、共计六个,但不限于六个,只要能够将扰流板4、尾门玻璃3以及尾门总成2牢固地固定在一起,则也可以是其他数量。
如图3所示,扰流板4包括作为外观部件的外表部件40以及加强外表部件40的加强部件43。外表部件40具有位于加强部件43的上方的上部件41和位于加强部件43的下方的下部件42。
下部件42在其前缘沿长度方向隔开间隔的多个规定位置处朝向前方伸出有安装座45,在加强部件43的与安装座45对应的位置处设有螺钉保持部47,通过从安装座45向螺钉保持部47插入螺钉46而将下部件42和加强部件43固定在一起。由于在沿下部件42前缘的长度方向的多个位置处通过多个螺钉46来固定下部件42和加强部件43,能够使下部件42与加强部件43之间的连接牢固。
如图3所示,加强部件43为非平整部件,其沿车身前后方向弯折多次而形成,即加强部件43形成为复杂的凹凸形状,也可以说加强部件43形成为弯曲状,由此,能够在确保扰流板4的强度的同时使扰流板4轻质化。
图4是将图3中的扰流板尾端放大示出的图。如图3、4所示,上部件41具有从车身后部向车身后方延伸的上板51和从该上板51的后端朝向前方且向下方倾斜地延伸的侧板(第一侧板,上尾部)52。下部件42具有从车身后部向车身后方延伸的下板53和从该下板53的后端朝向后方且向上方倾斜地延伸的侧板(第二侧板,下尾部)54。第一侧板52及第二侧板54具有相同倾斜角度地延伸。即,第二侧板54在第一侧板52的内侧(前侧)沿着第一侧板52而延伸。加强部件43具有朝向后方且向上方倾斜地延伸的尾部61。
下面具体参照图4至7来说明扰流板4的尾端的结构。在下部件42的第二侧板54上设有用于安装加强部件43的安装孔55,并且在加强部件43的尾部61的与安装孔55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足部63(参照图6),通过将该足部63卡入到安装孔55中,而将加强部件43的尾端与下部件42的尾端固定。详细地,在加强部件43的尾部61伸出有成为悬臂状的足部63,从该足部63的尾端朝向后下方伸出有卡爪64。通过将该足部63的卡爪64卡入到安装孔55中,而将加强部件43的尾端与下部件42的尾端固定。这样的足部63和卡爪64沿着车宽方向(即扰流板4的长度方向)在加强部件43的尾部61设置有多个,同样地,卡爪64所卡合的安装孔55沿着车宽方向(即扰流板4的长度方向)在下部件42的下尾部54也设置有多个。
另外,在加强部件43的下表面设有凸台62,尾部61从该凸台62向后方沿下部件42的第二侧板54延伸而形成。在下部件42的第二侧板54的上表面形成有凹部56,安装孔55设置在该凹部56中,在第二侧板54的下表面朝向后方地形成有肋部57。
下部件42的安装孔55的后端面(也即上端面,参照图4)为与下部件42的第二侧板54的倾斜方向相垂直的平面,足部63的卡爪64的后端面(也即上端面,参照图4)为以与安装孔55的后端面相同斜度倾斜的平面,在将卡爪64卡入到安装孔55中时,卡爪64的后端面与安装孔55的后端面相接触并抵接,因此,安装孔55与加强部件43的接触面为倾斜面,也即不在重力方向上。这样一来,能够保证下部件42不会在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能够限制下部件42的晃动。
在要进行扰流板4的尾端的安装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将下部件42的第二侧板54沿着上部件41的第一侧板52的内侧(前侧)向上插入,再使加强部件43、具体而言足部63的卡爪64卡入到下部件42的第二侧板54的安装孔55中,由此成为图4所示那样的安装状态。
在图4的安装状态下,凸台62与下部件42的上表面抵接,另外,肋部57与上部件41的第一侧板52的内侧面抵接,由此,能够通过凸台62来限制下部件42向上方的移动,因此能够进一步限制下部件42的晃动,下部件42在上下方向的移动被限制,确保下部件42的定位,从而能够限制下部件42的下表面与上部件41的第一侧板52的下端之间的层差(即图4中的X),进而确保下部件42的下表面与第一侧板52的下端齐平,由此在装配扰流板4等情况下手碰到尾端时不会造成夹手、以及端部不平整的部分划破手指的状况等;并且由于肋部57与上部件41的第一侧板52的内侧面(前侧面)抵接,从而能够通过该肋部57进一步保证上部件41的刚性,限制上部件41的变形,并且能够通过该肋部57来更好地控制上部件41的第一侧板52与下部件42的第二侧板54之间的间隙(即图4中的Y),并且这样的肋部57在车宽方向上隔开规定距离地设置有多个,间隙Y值均匀,能够提高上部件41的第一侧板52的外观性。由此,通过凸台62和肋部57能够控制下部件42的第二侧板54与上部件41的第一侧板52之间的层差及间隙,从而在装配扰流板4等情况下,能够进一步确保手碰到尾端时不会造成夹手、以及端部不平整的部分划破手指等的状况。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效果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掀背式轿车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掀背式的轿车,也能够适用于其他类型的车辆中。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固定部件列举了螺栓、螺钉,当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销、卡夹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加强部件43的尾部61形成足部63,在足部63上形成向后方突出的卡爪64,并通过将卡爪64卡入到下部件42的安装孔55中来将加强部件43卡入到安装孔55中,然而只要是能够将加强部件43卡入到安装孔55中的结构即可,不限于这样的足部及卡爪的结构。
另外,也可以在加强部件43的尾部61上设置与凹部56的侧壁对应的定位凸块等,在进行扰流板4的尾端的安装的情况下,首先通过定位凸块和凹部56的侧壁来进行对位,然后将加强部件43卡入到安装孔55中。在该情况下,能够更加容易地安装扰流板4的尾部。
Claims (5)
1.一种车辆用扰流板,设置在车身后部并沿车宽方向延伸,其特征在于,
具有作为外观部件的外表部件和加强所述外表部件的加强部件,所述外表部件包括位于所述加强部件的上方的上部件和位于所述加强部件的下方的下部件,
所述上部件具有从车身后部向车身后方延伸的上板和从所述上板的后端朝向前方且向下方延伸的上尾部,
所述下部件具有从车身后部向车身后方延伸的下板和从所述下板的后端朝向后方且向上方延伸的下尾部,
在所述下尾部设有供所述加强部件安装的安装孔,且所述下尾部在所述上尾部的内侧沿着所述上尾部而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扰流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孔与所述加强部件的接触面不在重力方向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扰流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加强部件的下表面设有凸台。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扰流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件设计为弯曲状,从所述加强部件的凸台向后方形成沿所述下尾部延伸的尾部。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扰流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部件上设有支承所述上部件的肋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542783.5A CN107600196B (zh) | 2016-07-11 | 2016-07-11 | 车辆用扰流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542783.5A CN107600196B (zh) | 2016-07-11 | 2016-07-11 | 车辆用扰流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600196A CN107600196A (zh) | 2018-01-19 |
CN107600196B true CN107600196B (zh) | 2019-08-16 |
Family
ID=610548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542783.5A Active CN107600196B (zh) | 2016-07-11 | 2016-07-11 | 车辆用扰流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600196B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318276A (zh) * | 2012-03-22 | 2013-09-25 |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 用于机动车辆的后部扰流器 |
CN105705404A (zh) * | 2013-09-09 | 2016-06-22 | 全耐塑料公司 | 用于机动车尾门的扰流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9006915A (ja) * | 2007-06-29 | 2009-01-15 | Aisin Seiki Co Ltd | スポイラ装置 |
-
2016
- 2016-07-11 CN CN201610542783.5A patent/CN10760019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318276A (zh) * | 2012-03-22 | 2013-09-25 |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 用于机动车辆的后部扰流器 |
CN105705404A (zh) * | 2013-09-09 | 2016-06-22 | 全耐塑料公司 | 用于机动车尾门的扰流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600196A (zh) | 2018-01-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419099B2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WO2014061268A1 (ja) | 車両用バックドア | |
JP4423612B2 (ja) | ドアガードバーの取付構造 | |
KR101637303B1 (ko) | 자동차용 도어구조 | |
US9688218B2 (en) | Frame molding for vehicle door | |
JP5029499B2 (ja) | 乗用車におけるフェンダパネル固定構造 | |
JP5314305B2 (ja) |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ピラートリム取付構造 | |
CN107600196B (zh) | 车辆用扰流板 | |
CN107599999B (zh) | 车辆后部构造 | |
JP4864483B2 (ja) | 車両のドア部構造 | |
JP2009249838A (ja) | ガラスホルダー及び車両用ガラス支持構造 | |
JP5172296B2 (ja) | ドアモジュール | |
CN110949240B (zh) | 树脂背门尾灯安装组件和树脂背门 | |
JP5123898B2 (ja) | 装飾部材の取付構造 | |
JP6315186B2 (ja) | プルポケットの取付構造 | |
KR100508269B1 (ko) | 자동차용 커버링 셀프 센터 트림 | |
JP7501090B2 (ja) | デルタガーニッシュ取り付け構造 | |
KR100320820B1 (ko) | 자동차의 테일게이트용 트림부재의 장착구조 | |
CN113573926B (zh) | 罩构件和罩构件安装结构 | |
JP6674659B2 (ja) | ミラーガーニッシュ取付構造 | |
JP6520522B2 (ja) | アーチモール取付構造 | |
JP6729219B2 (ja) | 車両用ドア開口構造 | |
JP5195280B2 (ja) | ディビジョンバー取付構造 | |
KR200377569Y1 (ko) | 자동차 도어 | |
JP2014012423A (ja) | ヘッドレストの取付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