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93939A - 一种花香型高香绿茶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花香型高香绿茶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93939A
CN107593939A CN201710801686.8A CN201710801686A CN107593939A CN 107593939 A CN107593939 A CN 107593939A CN 201710801686 A CN201710801686 A CN 201710801686A CN 107593939 A CN107593939 A CN 1075939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a
tealeaves
preparation
joss stick
green t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80168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玲
黄夏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xi Zhaoping County Tianche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Ltd Co
Original Assignee
Guangxi Zhaoping County Tianche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Ltd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xi Zhaoping County Tianche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Ltd Co filed Critical Guangxi Zhaoping County Tianche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Ltd Co
Priority to CN20171080168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593939A/zh
Publication of CN1075939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9393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Tea And Coffe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花香型高香绿茶及其制备方法,属于茶叶的加工技术领域,经萎凋、杀青、揉捻、炒茶、理条、烘干等步骤加工制成,本发明利用8月中旬以后采摘的茶叶作为原料,充分利用了茶叶资源,提高秋茶的利用率;且制备的高香绿茶制备方法简单、工序短、容易操作、易于工业化生产。

Description

一种花香型高香绿茶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茶叶加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花香型高香绿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绿茶按季节分类基本分为春茶、夏茶、秋茶三大类。
夏茶一般是指月中旬至月上旬采制的茶叶。夏季气温高、光照强,茶树新梢芽叶生长迅速,使能溶解茶汤的水浸出物含量相对减少,特别是氨基酸等物质的减少,使得夏茶滋味、香气多不如春茶,同时由于夏季鲜叶中带苦涩味的茶多酚、花青素、咖啡碱含量比春茶多,不但使干茶和叶底色泽花杂,而且滋味也较为苦涩。
夏季绿茶的质量特征外形色泽黄绿带青欠润,朴片带青黄色,滋味鲜爽度较差,苦涩味重,回甘味较少,香气较低,叶底花青,品质较差。秋茶一般是月中旬以后采制的茶叶。秋季茶树经春夏两季生长,新梢芽叶内含物质相对较少,叶片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色绿、味醇、香高、形美”的名优绿茶需求量不断增长,产生了“低档茶滞销、高档茶畅销”的现象,而传统名优绿茶加工生产仅限于春季,原料有限,生产季短,难以形成批量生产来满足市场需求,这就为夏秋名优绿茶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机会。目前我国各季茶产量的比重,春茶约占,夏茶,秋茶,夏秋茶的比重大于春茶,但夏秋绿茶相对于春茶而言,由于其茶多酚含量高,氨基酸含量低,滋味苦涩、鲜爽度和协调性差,消费者对其滋味质量难以接受。如何把夏秋绿茶改善成优质绿茶对提高茶叶企业经济效益、增加茶农收入有着重要意义,这一研究对正确引导茶叶发展,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和提高经济效益意义重大。
以上背景技术内容的公开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发明的发明构思及技术方案,其并不必然属于本专利申请的现有技术,在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上述内容在本专利申请的申请日已经公开的情况下,上述背景技术不应当用于评价本申请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花香型高香绿茶的制备方法,采用秋茶为原料,不仅能充分利用茶叶,还能加工出特有的花香型高香绿茶的制备方法。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花香型高香绿茶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花香型高香绿茶,按重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原料:1.5-5%茶氨酸、27-41%茶多酚、3-7%咖啡碱、1.5-7%可溶性糖、0.01-0.5%叶绿素、43.5-66.99%茶叶水浸出物。
优选地,所述的花香型高香绿茶,以重量份数为单位,包括以下原料:2-4%茶氨酸、29-36%茶多酚、4-6%咖啡碱、3-6%可溶性糖、0.1-0.4%叶绿素、45-65%茶叶水浸出物。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花香型高香绿茶,以重量份数为单位,包括以下原料:3.1%茶氨酸、33%茶多酚、5.1%咖啡碱、4.5%可溶性糖、0.25%叶绿素、55%茶叶水浸出物。
一种所述的花香型高香绿茶的制备方法,包括萎凋、杀青、揉捻、炒茶、理条、烘干,具体的制备步骤如下:
S1:将茶鲜叶摊放6-12h,自然萎凋;
S2:将自然萎凋过的茶鲜叶在180-220℃下杀青3-5min;
S3:步骤S2中杀青的茶叶,摊晾,待茶叶温度降到30-35℃,开始揉捻,慢揉10-20min;
S4:将步骤S3中揉捻过的茶叶开始炒茶,采用150-200℃的锅温炒茶7-12min;
S5:理条,将步骤S4中炒过的茶叶进行理条,理条温度为170-200℃,理条时间为5-8min;
S6:烘干,降温过的茶叶烘干。
优选地,所述的花香型高香绿茶的制备方法,具体的制备步骤如下:
S1:将茶鲜叶摊放8-10h,自然萎凋;
S2:将自然萎凋过的茶鲜叶在190-210℃下杀青3-5min;
S3:步骤S2中杀青的茶叶,摊晾,待茶叶温度降到30-35℃,开始揉捻,慢揉23-27min;
S4:将步骤S3中揉捻过的茶叶进行炒茶,采用160-190℃的锅温炒茶16-18min;
S5:理条,将步骤S4中炒过的茶叶进行理条,理条温度为180-190℃,理条时间为4min;
S6:烘干,降温过的茶叶烘干。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花香型高香绿茶的制备方法,所述的茶鲜叶是选自8月中旬后采摘的新鲜一芽二叶或者一芽一叶。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花香型高香绿茶的制备方法,步骤S1中所述的自然萎凋的控制条件为水分在25-30%。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花香型高香绿茶的制备方法,步骤S3中所述的摊晾至温度为35-40℃。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花香型高香绿茶的制备方法,步骤S4中所述的炒茶控制的茶叶的水分为10%以下。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花香型高香绿茶的制备方法,步骤S7中所述的茶叶烘干是将茶叶控制在水分5%以下。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利用8月中旬以后采摘的茶叶作为原料,充分利用了茶叶资源,提高秋茶的利用率。
2.本发明本发明制备的高香绿茶经过萎凋、杀青、揉捻、炒茶、理条、烘干等步骤制备,制作工艺简单、易操作、工序周期短,适合工业化大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一、原料的选择
由于秋茶叶子老,苦涩味较重,利用率较低,本发明采用秋茶为原料,对比同一个品种的春茶与夏茶的制作花香型高香绿茶的区别,以一芽一叶为原料,制备成高香绿茶,检测绿茶中的水分、总灰分以及水浸出物的含量(以质量分数记)。
其中水分检验按GB/T8304的规定执行;
总灰分检验按GB/T8306的规定执行;
水浸出物检验按GB/T8305的规定执行。
试验结果如下表1:
表1不同原料制成成品后的区别
组别 水分/% 总灰分/% 水浸出物/%
春茶 ≦7.0 ≦6.5 ≧36
夏茶 ≦7.0 ≦6.5 ≧32
秋茶 ≦7.0 ≦6.5 ≧32
从上述实验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选择秋茶作为原料制备的高香绿茶,与春茶、夏茶的并无太大差别。
二、具体实施例
1.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花香型高香绿茶的制备方法,具体制备步骤如下:
S1:将8月中旬后采摘的新鲜一芽二叶或者一芽一叶摊放6h,自然萎凋,控制水分在25%;
S2:将自然萎凋过的茶鲜叶在180℃下杀青3min;
S3:步骤S2中杀青的茶叶,摊晾至温度为35℃,待茶叶温度降到30℃,开始揉捻,慢揉10min;
S4:将步骤S3中揉捻过的茶叶开始炒茶,采用150℃的锅温炒茶7min,控制的茶叶的水分为10%以下;
S5:理条,将步骤S4中炒过的茶叶进行理条,理条温度为170℃,理条时间为5min;
S6:烘干,降温过的茶叶烘干至水分5%以下。
实施例2
一种花香型高香绿茶的制备方法,具体制备步骤如下:
S1:将8月中旬后采摘的新鲜一芽二叶或者一芽一叶摊放8h,自然萎凋,控制水分在25%;
S2:将自然萎凋过的茶鲜叶在190℃下杀青3min;
S3:步骤S2中杀青的茶叶,摊晾至温度为35℃,待茶叶温度降到30℃,开始揉捻,慢揉23min;
S4:将步骤S3中揉捻过的茶叶进行炒茶,采用160℃的锅温炒茶16min,控制的茶叶的水分为10%以下;
S5:理条,将步骤S4中炒过的茶叶进行理条,理条温度为180℃,理条时间为4min;
S6:烘干,降温过的茶叶烘干至水分5%以下。
实施例3
一种花香型高香绿茶的制备方法,具体制备步骤如下:
S1:将8月中旬后采摘的新鲜一芽二叶或者一芽一叶摊放12h,自然萎凋,控制水分在30%;
S2:将自然萎凋过的茶鲜叶在220℃下杀青5min;
S3:步骤S2中杀青的茶叶,摊晾至温度为40℃,待茶叶温度降到35℃,开始揉捻,慢揉20min;
S4:将步骤S3中揉捻过的茶叶开始炒茶,采用200℃的锅温炒茶12min,控制的茶叶的水分为10%以下;
S5:理条,将步骤S4中炒过的茶叶进行理条,理条温度为200℃,理条时间为8min;
S6:烘干,降温过的茶叶烘干至水分5%以下。
实施例4
一种花香型高香绿茶的制备方法,具体制备步骤如下:
S1:将8月中旬后采摘的新鲜一芽二叶或者一芽一叶摊放10h,自然萎凋,控制水分在30%;
S2:将自然萎凋过的茶鲜叶在210℃下杀青5min;
S3:步骤S2中杀青的茶叶,摊晾至温度为40℃,待茶叶温度降到35℃,开始揉捻,慢揉27min;
S4:将步骤S3中揉捻过的茶叶进行炒茶,采用190℃的锅温炒茶18min,控制的茶叶的水分为10%以下;
S5:理条,将步骤S4中炒过的茶叶进行理条,理条温度为190℃,理条时间为4min;
S6:烘干,降温过的茶叶烘干至水分5%以下。
通过本发明制备的花香型高香绿茶,按照重量百分比计包括1.5-5%茶氨酸、27-41%茶多酚、3-7%咖啡碱、1.5-7%可溶性糖、0.01-0.5%叶绿素、43.5-66.99%茶叶水浸出物。
2.花香型绿茶的感官试验
表2茶叶感官试验
本发明所制备的花香型高香绿茶,主要以一芽二叶为主。高品质香茶的感官品质特征是“条索细紧、色泽翠润、香高持久、滋味浓爽、汤色清亮、叶底绿明”。从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这几个评价指标来看,实施例1-4的评分均在80-89分之间,可见,本发明制备的高香绿茶具有较好的品质特征和代表性。
3.对比试验
对比例1
按照实施例4的制备方法,除了步骤S2将萎凋水分控制在25%以下,成茶香气高,滋味鲜爽。
对比例2
按照实施例4的制备方法,除了步骤S2将萎凋水分控制在30%以上,成茶香气不高,滋味淡薄。
试验结果说明,萎凋时间过长或过短,鲜叶水分含量高于30%以上或者低于25%以下,所得成茶香气不高,滋味淡薄或不鲜爽。
对比例3
按照实施例4的制备方法,除了步骤S3中的揉捻时间改为8min,成茶外形不紧致,较松散。
对比例4
按照实施例4的制备方法,除了步骤S3中的揉捻时间改为25min,碎茶多,成茶外形欠完整。
试验结果说明,揉捻的时间过短,为8min,成茶外形差,揉捻时间为25min,碎茶多,成茶外形欠完整。
对比例5
按照实施例4的制备方法,除了步骤S4中的炒茶温度改为200℃,香气浓郁带高火气,碎茶多。
对比例6
按照实施例4的制备方法,除了步骤S4中的炒茶温度改为150℃,成茶色泽尚绿,香气平和。
试验结果说明,炒茶的温度偏高或偏低都不利于香气的散发,达不到提香的作用,炒茶温度偏高,成茶有高火香;炒茶温度低,香气不浓,不持久。
对比例7
按照实施例4的制备方法,除了步骤S6中烘干的茶叶水分控制为6%以上,成茶,色泽尚绿,香气平和。成茶香气不持久。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其还可以对这些已描述的实施例做出若干替代或变型,而这些替代或变型方式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花香型高香绿茶,其特征在于,按重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原料:1.5-5%茶氨酸、27-41%茶多酚、3-7%咖啡碱、1.5-7%可溶性糖、0.01-0.5%叶绿素、43.5-66.99%茶叶水浸出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花香型高香绿茶,其特征在于,以重量份数为单位,包括以下原料:2-4%茶氨酸、29-36%茶多酚、4-6%咖啡碱、3-6%可溶性糖、0.1-0.4%叶绿素、45-65%茶叶水浸出物。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花香型高香绿茶,其特征在于,以重量份数为单位,包括以下原料:3.1%茶氨酸、33%茶多酚、5.1%咖啡碱、4.5%可溶性糖、0.25%叶绿素、55%茶叶水浸出物。
4.一种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花香型高香绿茶的制备方法,包括萎凋、杀青、揉捻、炒茶、理条、烘干,其特征在于,具体的制备步骤如下:
S1:将茶鲜叶摊放6-12h,自然萎凋;
S2:将自然萎凋过的茶鲜叶在180-220℃下杀青3-5min;
S3:步骤S2中杀青的茶叶,摊晾,待茶叶温度降到30-35℃,开始揉捻,慢揉10-20min;
S4:将步骤S3中揉捻过的茶叶开始炒茶,采用150-200℃的锅温炒茶7-12min;
S5:理条,将步骤S4中炒过的茶叶进行理条,理条温度为170-200℃,理条时间为5-8min;
S6:烘干,降温过的茶叶烘干。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花香型高香绿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的制备步骤如下:
S1:将茶鲜叶摊放8-10h,自然萎凋;
S2:将自然萎凋过的茶鲜叶在190-210℃下杀青3-5min;
S3:步骤S2中杀青的茶叶,摊晾,待茶叶温度降到30-35℃,开始揉捻,慢揉23-27min;
S4:将步骤S3中揉捻过的茶叶进行炒茶,采用160-190℃的锅温炒茶16-18min;
S5:理条,将步骤S4中炒过的茶叶进行理条,理条温度为180-190℃,理条时间为4min;
S6:烘干,降温过的茶叶烘干。
6.如权利要求4-5任一项所述的花香型高香绿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茶鲜叶是选自8月中旬后采摘的新鲜一芽二叶或者一芽一叶。
7.如权利要求4-5任一项所述的花香型高香绿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的自然萎凋的控制条件为水分在25-30%。
8.如权利要求4-5任一项所述的花香型高香绿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所述的摊晾至温度为35-40℃。
9.如权利要求4-5任一项所述的花香型高香绿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所述的炒茶控制的茶叶的水分为10%以下。
10.如权利要求4-5任一项所述的花香型高香绿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6中所述的茶叶烘干是将茶叶控制在水分5%以下。
CN201710801686.8A 2017-09-07 2017-09-07 一种花香型高香绿茶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0759393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01686.8A CN107593939A (zh) 2017-09-07 2017-09-07 一种花香型高香绿茶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01686.8A CN107593939A (zh) 2017-09-07 2017-09-07 一种花香型高香绿茶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93939A true CN107593939A (zh) 2018-01-19

Family

ID=610625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01686.8A Pending CN107593939A (zh) 2017-09-07 2017-09-07 一种花香型高香绿茶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59393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50410A (zh) * 2019-07-06 2019-08-23 青岛正礼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高香茶的加工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47499A (zh) * 2009-09-01 2010-02-17 句容市高庙茶场 一种花香型绿茶的制作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47499A (zh) * 2009-09-01 2010-02-17 句容市高庙茶场 一种花香型绿茶的制作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安徽农学院: "《制茶学》", 31 May 1989, 农业出版社 *
江载宝: "《梅州茶业》", 30 June 2005,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鲁成银: "《茶叶审评与检验技术》", 31 May 200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50410A (zh) * 2019-07-06 2019-08-23 青岛正礼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高香茶的加工方法
CN110150410B (zh) * 2019-07-06 2021-04-23 青岛正礼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高香茶的加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72905B (zh) 一种栗香型炒青绿茶的加工方法
CN103621699B (zh) 一种螺形红茶(红松萝)的制备方法
CN102217683B (zh) 信阳红红茶加工工艺
CN102715293B (zh) 一种条形老叶红茶的加工方法
CN104814168B (zh) 一种高香型祁门红茶的制备方法
CN103005028B (zh) 一种黄茶的加工方法
CN101664084B (zh) 花香白琳工夫红茶加工工艺
CN102715302B (zh) 一种利用夏秋茶鲜叶加工无苦涩味夏秋绿茶的方法
CN108669250B (zh) 一种复合型黑茶加工方法
CN105994764B (zh) 一种铁皮石斛花红茶紧压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8740102A (zh) 兰花香型富硒绿茶的加工方法
CN107518117A (zh) 一种桑叶红茶的加工方法
CN102228100B (zh) 一种高茶黄素红茶制作的方法
CN104146084B (zh) 一种绿茶的加工方法
CN109329459A (zh) 一种炒黄茶的制作工艺
CN104585393A (zh) 一种玫瑰乌龙茶及制备方法
CN109258839A (zh) 一种花果香型的古茶树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3211049B (zh) 颗粒工夫红茶加工工艺
CN112715702A (zh) 一种肉桂树鲜叶加工桂味红茶的方法
CN107549344A (zh) 一种栗香型高香绿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4585371A (zh) 一种正安白茶的加工方法
CN109077132A (zh) 一种茶及其加工工艺
CN107439739A (zh) 一种窨制高香绿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7593939A (zh) 一种花香型高香绿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7668292A (zh) 一种增亮增绿翠芽茶加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