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75550B - Hmt单元及hmt构造 - Google Patents

Hmt单元及hmt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75550B
CN107575550B CN201710261971.5A CN201710261971A CN107575550B CN 107575550 B CN107575550 B CN 107575550B CN 201710261971 A CN201710261971 A CN 201710261971A CN 107575550 B CN107575550 B CN 1075755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input
planetary gear
hmt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26197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75550A (zh
Inventor
辻智之
稻冈隆也
东泊良隆
笹原谦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nzaki Advanced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anzaki Advanced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nzaki Advanced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anzaki Advanced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0863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78558A/zh
Publication of CN1075755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755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755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755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 with fluid clutches or fluid gearing
    • F16H4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 with fluid clutches or fluid gearing the fluid gearing being of the volumetric type
    • F16H47/04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 with fluid clutches or fluid gearing the fluid gearing being of the volumetric type the mechanical gearing being of the type with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HMT单元具备壳体,所述壳体在太阳轮工作连结于马达轴的状态下收纳HST及行星齿轮机构,并装卸自如地连结于安装部位。在所述壳体设置有:输入轴,其工作连结于泵轴;定速传动部,其将输入轴的旋转动力向内齿轮及齿轮架的一方即定速输入要素工作传递;以及输出轴,其将内齿轮及齿轮架的另一方即输出要素的合成旋转动力向外部输出。在本发明的HMT构造中,在供所述壳体装卸自如地安装的变速箱体,设置有:工作连结于驱动源的驱动轴、输出传动轴、通过壳体向变速箱体的连结而使所述驱动轴连结于所述输入轴的第1联轴器、以及使输出轴连结于输出传动轴的第2联轴器。

Description

HMT单元及HMT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滚筒型变速机构。
背景技术
本发明涉及具有静液压式无级变速机构(HST)及行星齿轮机构的静液压·机械式无级变速单元(HMT单元)。
以能够从初速度零起进行无级变速起步并且尽可能提高传动效率为目的,在联合收割机(英文:combine)、拖拉机(英文:tractor)等作业车辆的行驶系统传动路径中使用了将HST及行星齿轮机构进行组合而成的HMT。
另外,也提出了一种HMT,该HMT能够根据HST中的容积变更部件的操作,对从行星齿轮机构输出的合成旋转动力的旋转方向进行正反切换(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第4988111号公报。以下,称为专利文献1。)。
能够对合成旋转动力的旋转方向进行正反切换的HMT,在能够以在行驶系统传动路径中不具备前进后退切换机构的方式、通过所述容积变更部件的操作能够进行车辆的前进后退行驶的这一点上有用。
然而,在所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HMT中,行星齿轮机构与副变速机构一起收纳在变速箱体内,另一方面,HST连结于所述变速箱体的外壁面。
在这样的结构中,如果不将行星齿轮机构组装入变速箱体内且不使HST安装于变速箱体,就无法进行HMT的输出调整作业,存在包括调整作业在内的组装作业效率差的这一问题。
尤其是,所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HMT能够对合成旋转动力的旋转方向进行正反切换,在这样的结构中,需要严格地进行HST中的可动斜板等容积变更部件的调整作业、及行星齿轮机构的齿轮的啮合的调整作业。
详细而言,所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HMT构成为,具有泵侧可动斜板及马达侧可动斜板来作为HST的容积变更部件,在使所述马达侧可动斜板位于第1倾转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使所述泵侧可动斜板从反转方向最大倾转位置经由中立位置向正转方向最大倾转位置摆动,从而合成旋转动力从零向前进方向最高速进行无级变速,且在使所述泵侧可动斜板位于反转方向最大倾转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使所述马达侧可动斜板从第1倾转位置向比该第1倾转位置靠近中立位置的第2倾转位置摆动,从而合成旋转动力从零向反转方向最高速进行无级变速。
这样的HMT需要严格地进行HST及行星齿轮机构的组装作业及调整作业,以使得在HST不是中立状态的预定的输出状态下,HMT的合成旋转动力成为零。
然而,在所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HMT中,如前所述,如果不将行星齿轮机构组装在变速箱体内且不使HST安装于所述变速箱体,就无法进行输出调整作业,该调整作业会成为麻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现有技术而做出的,其第1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HST及行星齿轮机构的HMT单元,该HMT单元能够以实际上未组装于包括副变速机构等的变速器等安装部位的方式、进行HST及行星齿轮机构的组装作业及输出调整作业。
另外,本发明的第2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具有HST及行星齿轮机构的HMT单元、和供所述HMT单元能够装卸地连结的变速器的HMT构造,其能够实际上未将所述HMT单元组装于所述变速器地,进行HST及行星齿轮机构的组装作业及输出调整作业。
本发明为了达到所述第1目的,提供一种HMT单元,所述HMT单元具备:HST,其对从驱动源输入的旋转动力进行无级变速并输出;和行星齿轮机构,其对来自所述驱动源的旋转动力及来自所述HST的旋转动力进行合成并输出,所述行星齿轮机构具有:太阳轮,其工作连结于所述HST的马达轴;行星齿轮,其与所述太阳轮啮合;内齿轮,其与所述行星齿轮啮合;以及齿轮架,其将所述行星齿轮支承为绕轴线旋转自如且与所述行星齿轮绕所述太阳轮的公转联动地绕所述太阳轮的轴线进行旋转,所述HMT单元具备壳体,所述壳体在收纳了所述HST及所述行星齿轮机构的状态下装卸自如地连结于安装部位,在所述壳体设置有:输入轴,其在与所述HST的泵轴绕轴线一体旋转的状态下输入来自所述驱动源的旋转动力;定速传动部,其将所述输入轴的旋转动力向由所述内齿轮及齿轮架的一方形成的定速输入要素工作传递;以及输出轴,其将由所述内齿轮及所述齿轮架的另一方形成的输出要素的合成旋转动力向外部输出。
根据本发明的HMT单元,所述HMT单元具备壳体,该壳体在太阳轮工作连结于马达轴的状态下收纳HST及行星齿轮机构,并在保持着收纳了这些的状态下装卸自如地连结于安装部位,在所述壳体设置有:输入轴,其在与所述HST的泵轴绕轴线一体旋转的状态下输入来自所述驱动源的旋转动力;定速传动部,其将所述输入轴的旋转动力向由行星齿轮机构的内齿轮及齿轮架的一方形成的定速输入要素工作传递;以及输出轴,其将由所述内齿轮及所述齿轮架的另一方形成的输出要素的合成旋转动力向外部输出,因此能够以实际上未使所述HST及所述行星齿轮机构安装于变速器等安装部位的方式、进行所述HST及所述行星齿轮机构的组装作业及输出调整作业,能够提高它们的作业效率。
所述HST可以具有:所述泵轴;液压泵,其被支承于所述泵轴;液压马达,其流体连接于所述液压泵;所述马达轴,其支承所述液压马达;以及容积变更部件,其对所述液压泵及所述液压马达中的至少一方的容积进行变更。
优选的是,所述壳体具有:壳体主体,其具有第1方向上的一侧及另一侧分别形成为第1开口及第2开口的中空的周壁、和在所述周壁的第1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将所述周壁的内部空间分隔成第1室及第2室的隔壁;第1盖部件,其以封闭所述第1开口的方式装卸自如地连结于所述壳体主体;以及第2盖部件,其以封闭所述第2开口的方式装卸自如地连结于所述壳体主体。
在该情况下,在所述第1室收纳有所述液压泵、所述液压马达以及所述容积变更部件,在所述第2室收纳有所述行星齿轮机构。
例如,构成为,通过所述容积变更部件的操作,使合成旋转动力在反转方向最高速与正转方向最高速之间进行无级变速。
优选的是,在所述第1盖部件,形成有将所述液压泵及所述液压马达流体连接的一对工作油路。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泵轴及所述马达轴,以沿着第1方向且第1方向上的另一侧突出进入到所述第2室的状态由所述第1盖部件及所述隔壁支承。
所述输入轴构成为,在比所述泵轴靠第1方向上的另一侧的位置与所述泵轴同轴配置且第1方向上的另一侧从所述第2盖部件向外延伸而作为工作连结于所述驱动源的输入部发挥作用。
所述定速传动部,具有从所述输入轴向所述定速输入要素工作传递旋转动力的输入传动齿轮。
所述输出轴构成为,在工作连结于所述输出要素的状态下,第1方向上的另一侧从所述第2盖部件向外延伸而作为输出部发挥作用。
在所述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入轴可以经由花键连结而装卸自如地连结于所述泵轴。
所述输入轴及所述泵轴可以设为单一轴来代替上述结构。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泵轴,以沿着第1方向、第1方向上的一侧从所述第1盖部件向外延伸而形成所述输入轴且第1方向上的另一侧突出进入到所述第2室的状态由所述第1盖部件及所述隔壁支承,所述马达轴,以沿着第1方向且第1方向上的另一侧突出进入到所述第2室的状态由所述第1盖部件及所述隔壁支承。
所述定速传动部构成为,从所述泵轴向所述定速输入要素工作传递旋转动力。
所述输出轴构成为,在工作连结于所述输出要素的状态下,第1方向上的另一侧从所述第2盖部件向外延伸而作为输出部发挥作用。
另外,本发明为了达到所述第2目的,提供一种HMT构造,所述HMT构造具备:HMT单元,其具有:对从驱动源输入的旋转动力进行无级变速并输出的HST、对来自所述驱动源的旋转动力及从所述HST的马达轴向太阳轮工作输入的旋转动力进行合成并输出的行星齿轮机构、以及收纳所述HST及所述行星齿轮机构的壳体;以及变速器,其具有供所述壳体装卸自如地连结的变速箱体,在所述壳体设置有:输入轴,其工作连结于所述HST的泵轴;定速传动部,其将所述输入轴工作连结于由所述行星齿轮机构的内齿轮及齿轮架的一方形成的定速输入要素;以及输出轴,其将由所述内齿轮及所述齿轮架的另一方形成的输出要素的合成旋转动力向外部输出,在所述变速箱体,设置有从所述驱动源工作输入旋转动力的驱动轴、和变速器输入轴,通过所述壳体向所述变速箱体的连结,从而所述驱动轴经由第1联轴器(英文:coupling)连结于所述输入轴,所述输出轴经由第2联轴器连结于所述变速器输入轴。
根据本发明的HMT构造,所述HMT构造具备:HMT单元,其在太阳轮工作连结于马达轴的状态下将HST及行星齿轮机构收纳于壳体;和变速器,其具有供所述壳体能够装卸地连结的变速箱体,在所述壳体设置有:输入轴,其工作连结于所述HST的泵轴;定速传动部,其将所述输入轴工作连结于由行星齿轮机构的内齿轮及齿轮架的一方形成的定速输入要素;以及输出轴,其将由所述内齿轮及所述齿轮架的另一方形成的输出要素的合成旋转动力向外部输出,在所述变速箱体,设置有从驱动源工作输入旋转动力的驱动轴、和变速器输入轴,通过所述壳体向所述变速箱体的连结,从而所述驱动轴经由第1联轴器连结于所述输入轴,所述输出轴经由第2联轴器连结于所述变速器输入轴,因此能够实际上未使具有所述HST及所述行星齿轮机构的HST单元安装于所述变速器地、进行所述HST及所述行星齿轮机构的组装作业及输出调整作业,能够提高它们的作业效率。
例如,所述第1联轴器及所述第2联轴器设置于所述变速箱体。
能够将所述第1联轴器及所述第2联轴器中的一方或双方设置于所述壳体来代替上述结构。
所述HST具有:所述泵轴;液压泵,其被支承于所述泵轴;液压马达,其流体连接于所述液压泵;所述马达轴,其支承所述液压马达;以及容积变更部件,其对所述液压泵及所述液压马达中的至少一方的容积进行变更,优选的是,所述HST及所述行星齿轮机构设定成,通过利用所述容积变更部件的操作使所述马达轴的转速变速,从而使从所述输出轴输出的合成旋转动力在反转方向最高速与正转方向最高速之间进行无级变速。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HMT单元安装于变速器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2是所述实施方式1的HMT单元及所述变速器的展开剖视图。
图3是使所述HMT单元从所述变速器分离了的状态下的分解展开剖视图。
图4是沿着图3中的IV-IV线的所述HMT单元的剖视图。
图5是所述HMT单元中的行星齿轮机构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沿着图5中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沿着图6中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所述行星齿轮机构的分解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HMT单元安装于变速器的状态下的展开剖视图。
图10是使所述实施方式2的HMT单元从所述变速器分离了的状态下的分解展开剖视图。
图11是所述实施方式2的HMT单元中的行星齿轮机构的放大剖视图。
图12是示出所述实施方式2的HMT单元安装于变形例的变速器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13是图12的展开剖视图。
图14是图13的分解展开剖视图。
图15(a)是图13及图14的局部放大展开剖视图。图15(b)是图15(a)的变形例的局部放大展开剖视图。图15(c)是图15(a)的另一变形例的局部放大展开剖视图。
图16是使所述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HMT单元从所述变速器分离了的状态下的分解展开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HMT单元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及图2中,分别示出本实施方式的HMT单元1安装于变速器500的状态下的立体图及展开剖视图。
另外,在图3中,示出使所述HMT单元1从所述变速器500分离了的状态下的分解展开剖视图,在图4中,示出沿着图3中的IV-IV线的所述HMT单元1的剖视图。
如图1~图4所示,所述HMT单元1具备:HST10,其对从驱动源(未图示)输入的旋转动力进行无级变速并输出;行星齿轮机构100,其对来自所述驱动源的旋转动力及来自所述HST10的旋转动力进行合成并输出;以及壳体200,其在收纳了所述HST10及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的状态下装卸自如地连结于安装部位(在图示的例子中为所述变速器500)。
如图2及图4所示,所述HST10具有:泵轴20,其由驱动源工作地旋转驱动;液压泵25,其被相对不能旋转地支承于所述泵轴20;液压马达35,其流体连接于所述液压泵25并由所述液压泵25液压地旋转驱动;马达轴30,其将所述液压马达35支承为相对不能旋转;以及容积变更部件40,其使所述液压泵25及所述液压马达35中的至少一方的容积变更,并使从所述马达轴30输出的输出转速相对于向所述泵轴20输入的输入转速的比例(即,由HST实现的变速比)无级变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HST10具有对所述液压泵25的容积进行变更的泵侧可动斜板40(P)及对所述液压马达35的容积进行变更的马达侧可动斜板40(M)来作为所述容积变更部件40。
在图5中,示出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的放大剖视图。
另外,在图6中,示出沿着图5中的VI-VI线的剖视图,在图7中,示出沿着图6中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如图5等所示,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具有:太阳轮110;行星齿轮120,其与所述太阳轮110啮合;内齿轮130,其与所述行星齿轮120啮合;以及齿轮架150,其将所述行星齿轮120支承为绕轴线旋转自如且与所述行星齿轮120绕所述太阳轮110的公转联动地绕所述太阳轮110的轴线进行旋转。
在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中,所述太阳轮100、所述齿轮架150以及所述内齿轮130这行星3要素中的一要素作为可变输入要素发挥作用,另一要素作为定速输入要素发挥作用,剩余的一要素作为合成旋转动力输出要素发挥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太阳轮100被相对不能旋转地支承于所述马达轴30并作为可变输入要素发挥作用,所述内齿轮130作为定速输入要素发挥作用,所述齿轮架150作为合成旋转动力输出要素发挥作用。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齿轮架150具有:齿轮架销160,其将所述行星齿轮120支承为绕轴线旋转自如;和第1及第2齿轮架主体170(1)、170(2),其以与所述行星齿轮120绕所述太阳轮110的公转一起绕所述太阳轮110的轴线进行旋转的方式分别支承所述齿轮架销160的轴线方向上的一侧的第1端部162(1)及轴线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第2端部162(2)。
在所述第1齿轮架主体170(1)设置有:第1支承孔172(1),其供所述齿轮架销160的第1端部162(1)插入;和第1停止面175(1),其在所述齿轮架销160的第1端部162(1)被插入到所述第1支承孔172(1)的状态下与所述齿轮架销160中的朝向轴线方向上的一侧的第1抵接面165(1)接合。
另一方面,在所述第2齿轮架主体170(2)设置有:第2支承孔172(2),其供所述齿轮架销160的第2端部162(2)插入;和第2停止面175(2),其在所述齿轮架销160的第2端部162(2)被插入到所述第2支承孔172(2)的状态下与所述齿轮架销160中的朝向轴线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第2抵接面165(2)接合。
所述第1及第2齿轮架主体170(1)、170(2),以所述第1端部162(1)卡入所述第1支承孔172(1)且所述第1抵接面165(1)接合于所述第1停止面175(1)、所述第2端部162(2)卡入所述第2支承孔172(2)且所述第2抵接面165(2)接合于所述第2停止面175(2)的状态,经由紧固部件178而被连结成能够彼此相对分离。
根据这样的结构的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能够有效地减轻施加于所述齿轮架销160及该齿轮架销160的防脱构造的负荷,能够提高耐久性。
即,在以往的行星齿轮机构中,齿轮架销被设为在其轴线方向上的一侧被插入支承于在齿轮架齿轮(英文:carrier gear)等的齿轮架主体形成的支承孔的状态下在轴线方向上的另一侧支承行星齿轮的单支承状态。
在这样的以往结构中,会对所述齿轮架销自身施加大的负荷。
另外,在以往的行星齿轮机构中,一般利用装卸自如地安装于所述齿轮架销的防脱销(日文:抜け止めピン)来防止所述齿轮架销从所述支承孔脱出,在所述防脱销在剪切方向上施加有大的负荷。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齿轮架销160在第1及第2端部162(1)、162(2)被分别插入到所述第1齿轮架主体170(1)的第1支承孔172(1)及所述第2齿轮架主体170(2)的第2支承孔172(2)的双支承状态下,利用所述第1及第2端部162(1)、162(2)之间的中间部163对所述行星齿轮120进行支承。
因此,能够有效地减轻施加于所述齿轮架销160的负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所述第1抵接面165(1)抵接于所述第1停止面175(1),从而防止所述齿轮架销160向轴线方向上的一侧的脱出,且通过所述第2抵接面165(2)抵接于所述第2停止面175(2),从而防止所述齿轮架销160向轴线方向上的另一侧的脱出。
因此,能够以不对所述防脱销等特定部件施加过度的负荷的方式进行所述齿轮架销160的防脱。
在图8中,示出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的分解剖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所述第1支承孔172(1)具有:孔部173(1),其靠近所述第2齿轮架主体170(2)的轴线方向内端侧在与所述第2齿轮架主体170(2)相对的相对面170a(1)开口,且其与所述第2齿轮架主体170(2)相反的一侧的轴线方向外端侧在所述第1齿轮架主体170(1)的轴线方向厚度内终止;和底面174(1),其从所述孔部173(1)的轴线方向外端侧向径向内侧延伸。
同样地,所述第2支承孔172(2)具有:孔部173(2),其靠近所述第1齿轮架主体170(1)的轴线方向内端侧在与所述第1齿轮架主体170(1)相对的相对面170a(2)开口,且其与所述第1齿轮架主体170(1)相反的一侧的轴线方向外端侧在所述第2齿轮架主体170(2)的轴线方向厚度内终止;和底面174(2),其从所述孔部173(2)的轴线方向外端侧向径向内侧延伸。
所述齿轮架销160的第1端部162(1)以轴线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面164(1)抵接于所述第1支承孔172(1)的底面174(1)的方式插入到所述第1支承孔172(1)的孔部173(1),所述齿轮架销160的第2端部162(2)以轴线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面164(2)抵接于所述第2支承孔172(2)的底面174(2)的方式插入到所述第2支承孔172(2)的孔部173(2)。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齿轮架销160的轴线方向上的一侧及另一侧的端面164(1)、164(2)分别作为所述第1及第2抵接面165(1)、165(2)发挥作用,所述第1及第2支承孔172(1)、172(2)的底面174(1)、174(2)分别作为所述第1及第2停止面175(1)、175(2)发挥作用。
在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设置有下述润滑油供给构造。
如图5~图8所示,在所述第1齿轮架主体170(1)设置有第1油孔176(1),所述第1油孔176(1)从所述第1支承孔172(1)的底面174(1)的径向内端向轴线方向外端侧延伸并在所述第1齿轮架主体170(1)的与所述第2齿轮架主体170(2)相反的一侧的背面170b(1)开口。
同样地,在所述第2齿轮架主体170(2)设置有第2油孔176(2),所述第2油孔176(2)从所述第2支承孔172(2)的底面174(2)的径向内端向轴线方向外端侧延伸并在所述第2齿轮架主体170(2)的与所述第1齿轮架主体170(1)相反的一侧的背面170b(2)开口。
通过设置所述第1及第2油孔176(1)、176(2),能够将在所述壳体200中的收纳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的部分所贮存的贮存油有效地导向所述齿轮架销160的第1及第2端部162(1)、162(2)。
而且,在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中,在所述齿轮架销160设置有润滑油孔166,所述润滑油孔166以面向所述第1油孔176(1)的方式在轴线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面164(1)打开且以面向所述第2油孔176(2)的方式在轴线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面164(2)打开,并且也在外周面中的支承所述行星齿轮120的区域打开。
通过设置所述润滑油孔166,能够有效地向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的整体导入润滑油。
而且,在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中,为了更顺利地向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的整体供给润滑油,采用了下述结构。
即,如图5~图8所示,所述润滑油孔166包括:轴线方向孔166a,其在轴线方向上的一侧及另一侧的端面164(1)、164(2)打开;和径向孔166b,其以连通于所述轴线方向孔166a的状态,一端侧及另一端侧在外周面打开。
并且,所述齿轮架销160以所述径向孔166b被以沿着以所述太阳轮110的旋转中心为基准的径向R的姿势保持的方式、绕轴线不能旋转地固定于所述第1及第2齿轮架主体170(1)、170(2)中的至少一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图8所示,在所述齿轮架销160在径向上贯通地设置有止旋销168,将所述止旋销168卡入到形成于所述第1齿轮架主体170(1)的内表面(与所述第2齿轮架主体170(2)相对的相对面170a(1))的保持槽171,由此防止了在所述径向孔166b沿着所述行星齿轮机构的径向R的状态下所述齿轮架销160绕轴线的自转。
通过具备这样的结构,能够在所述齿轮架150的旋转动作时,使导入到所述轴线方向孔166a的润滑油经由所述径向孔166b而沿着径向顺利地向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的整体扩散。
此外,如前所述,所述齿轮架销160的向推力方向的防脱通过所述第1抵接面165(1)和所述第1停止面175(1)的接合、以及所述第2抵接面165(2)和所述第2停止面175(2)的接合来进行,所以对于所述止旋销168,不要求进行所述齿轮架销160的防脱的程度的强度,只要能够防止所述齿轮架销160绕轴线的自转的程度的强度就足够。
如图2及图3等所示,在所述壳体200设置有:输入轴310,其在与所述HST10的泵轴20绕轴线一体旋转的状态下输入来自所述驱动源的旋转动力;定速传动部330,其将所述输入轴310的旋转动力向由所述内齿轮130及齿轮架150的一方形成的定速输入要素工作传递;以及输出轴350,其将由所述内齿轮130及所述齿轮架150的另一方形成的输出要素的合成旋转动力向外部输出。
根据这样的结构的所述HMT单元1,能够以实际上未使所述HST10及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安装于车辆的方式、通过该HMT单元1这一单体来进行所述HST10及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的组装作业及调整作业。
即,在包括HST及行星齿轮机构的HMT中,向行星齿轮机构中的包括太阳轮、齿轮架以及内齿轮的3要素中的第1要素输入定速旋转动力,且向所述3要素中的第2要素输入从HST输出的无级可变旋转动力,从所述3要素中的第3要素输出合成旋转动力。
因此,需要对HST及行星齿轮机构准确地进行组装且严格地进行输出调整,以使得所述HST的容积变更部件的操作量和从所述行星齿轮机构的第3要素输出的合成旋转动力的转速成为所期望的关系。
关于这点,在以往的HMT中,行星齿轮机构被收纳在收纳副变速机构的变速箱体内,另一方面,HST在与所述行星齿轮机构分离了的状态下连结于所述变速箱体的外壁面。
在这样的以往结构中,如果不将所述行星齿轮机构组装入变速箱体内,而且不使所述HST安装于变速箱体,就无法进行HMT的调整作业,存在包括调整作业在内的组装作业效率差的这一问题。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的HMT单元1,能够通过该HMT单元1这一单体来进行所述HST10及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的组装作业及调整作业,能够提高它们的作业效率。
在通过HST的输出操作、从而能够对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的合成旋转动力进行正反切换的方法中,需要更严格地进行所述调整作业,本实施方式的HMT单元1的所述效果、即能够通过HMT单元这一单体来进行HMT的组装作业及调整作业的这一效果特别有效。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下述结构,来进行由HST输出操作实现的对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的合成旋转动力的正反切换。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前所述,所述HST10具有所述泵侧可动斜板40(P)及所述马达侧可动斜板40(M)来作为所述容积变更部件40。
所述泵侧可动斜板40(P)构成为,绕泵侧摆动轴线,在从使所述马达轴30以反转方向最高速状态进行旋转的反转方向最大倾转位置、隔着使所述马达轴30的旋转停止的中立位置、到使所述马达轴30以正转方向最高速状态进行旋转的正转方向最大倾转位置之间倾转。
所述马达侧可动斜板40(M)构成为,能够绕马达侧摆动轴线,在第1倾转位置与设定于比所述第1倾转位置靠中立侧的第2倾转位置之间倾转。
在这样的结构中,所述泵侧可动斜板40(P)的正转方向最大倾转位置及反转方向最大倾转位置、所述马达侧可动斜板40(M)的所述第1及第2倾转位置、以及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的齿轮比设定成,根据将所述马达侧可动斜板40(M)保持于第1倾转位置的状态下的所述泵侧可动斜板40(P)的从反转方向最大倾转位置到正转方向最大倾转位置的倾转,从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输出的合成旋转动力的转速从零到正转方向最高速进行无级变速,且根据将所述泵侧可动斜板40(P)保持于反转方向最大倾转位置的状态下的所述马达侧可动斜板40(M)的从第1倾转位置到第2倾转位置的倾转,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的合成旋转动力的转速从零到反转方向最高速进行无级变速,由此,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的合成旋转动力在反转方向最高速与正转方向最高速之间能够切换旋转方向且能够进行无级变速。
在该结构中,在所述泵侧可动斜板40(P)位于中立位置且所述HST10的输出(所述马达轴30的转速)为零的情况下,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的合成旋转动力也具有前进方向上的预定转速,且在所述泵侧可动斜板40(P)位于反转方向最大倾转位置、所述马达侧可动斜板40(M)位于第1倾转位置且所述HST10为预定输出状态的情况下,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的合成旋转动力成为零而成为车辆停止状态。
因此,需要更严格地进行所述HST10及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的组装作业及调整作业,在这样的方法下,本实施方式的HMT单元1特别有用。
此外,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所述HMT单元1被设为能够对输出旋转动力的旋转方向进行正反切换,因此无需在安装有所述HMT单元1的所述变速器500具备前进后退切换机构。
如图2等所示,所述变速器500具有:变速箱体510、和收纳在所述变速箱体510内的副变速机构530及差动传递机构550。
所述副变速机构530对来自所述HMT单元1的输出轴350的旋转动力进行多级变速。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所述变速箱体510设置有第2联轴器530a,所述HMT单元1的所述输出轴350经由所述第2联轴器530a连结于所述副变速机构530的驱动轴。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副变速机构530的驱动轴作为经由所述第2联轴器530a输入所述HMT单元1的所述输出轴350的合成旋转动力的变速器输入轴505而发挥作用。
所述差动传递机构550将来自所述副变速机构530的旋转动力向左右一对驱动车轴580a、580b进行差动传递。
所述变速器500进一步具有:驻车制动器机构560,其能够对所述副变速机构530的从动轴选择性地附加制动力;和左右一对行驶制动器机构570a、570b,其能够分别对所述左右一对驱动车轴580a、580b分别选择性地附加制动力。
如图2及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200具有:壳体主体210,其具有第1方向上的一侧及另一侧分别形成为第1及第2开口221、222的中空的周壁220、和在所述周壁220的第1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将所述周壁220的内部空间分隔成第1室200(1)及第2室200(2)的隔壁225;第1盖部件230,其以封闭所述第1开口221的方式装卸自如地连结于所述壳体主体210;以及第2盖部件250,其以封闭所述第2开口222的方式装卸自如地连结于所述壳体主体210。
关于所述壳体200,在所述第1室200(1)收纳有所述液压泵25、所述液压马达35以及所述容积变更部件40,在所述第2室200(2)收纳有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
在该情况下,在所述第1盖部件230,形成有将所述液压泵25及所述液压马达35流体连接的一对工作油路(未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泵轴20及所述马达轴30以沿着第1方向且第1方向上的另一侧突出进入到所述第2室200(2)的状态由所述第1盖部件230及所述隔壁225支承。
所述输入轴310在比所述泵轴20靠第1方向上的另一侧的位置与所述泵轴20同轴配置且相对于所述泵轴20绕轴线相对不能旋转,所述输入轴310的第1方向上的另一侧从所述第2盖部件250向外延伸而作为工作连结于所述驱动源的输入部发挥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所述输入轴310设为与所述泵轴20为不同的轴,并经由筒状连结轴315而装卸自如地连结于所述泵轴20。
详细而言,所述筒状连结轴315在内周面具有花键,所述泵轴20及所述输入轴310的相对端部在外周面具有与所述筒状连结轴315的花键啮合的花键。
也可以由单一轴形成所述输入轴310及所述泵轴20来代替上述结构。
在该情况下,关于所述单一轴,在其位于所述第1室200(1)的部分对所述液压泵25进行支承,且贯通所述第2室200(2)地从所述第2盖部件250向外延伸。
此外,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HMT单元1安装于所述变速箱体510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一侧,来自未图示的驱动源的旋转动力被向所述变速箱体510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传递。
因此,从所述驱动源向所述输入轴310的动力传递经由驱动轴320进行,所述驱动轴320与所述输入轴310同轴配置,一端侧绕轴线相对旋转地连结于所述输入轴310且另一端侧向所述变速箱体510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延伸。
所述驱动轴320被绕轴线旋转自如地内插支承于与所述变速箱体510连结的轴箱515,所述驱动轴320的一端侧在所述轴箱515的外侧支承输入轮,且所述驱动轴320的另一端侧经由第1联轴器320a连结于所述输入轴310。
所述定速传动部330具有从所述输入轴310向所述定速输入要素工作传递旋转动力的输入传动齿轮335。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内齿轮130作为所述定速输入要素发挥作用,所述太阳轮110通过被相对不能旋转地支承于所述马达轴而作为变速输入要素发挥作用,所述齿轮架150作为输出合成旋转动力的输出要素发挥作用。
在该情况下,所述输入传动齿轮335从所述输入轴310向所述内齿轮130工作传递定速旋转动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等所示,所述输入传动齿轮335具有:第1输入传动齿轮335a,其在所述第2室200(2)内被相对不能旋转地支承于所述输入轴310;以及第2输入传动齿轮335b,其被以与所述第1输入传动齿轮335a及所述内齿轮130啮合的方式支承于中间轴336。
所述输出轴350构成为,在工作连结于所述输出要素的状态下,第1方向上的另一侧从所述第2盖部件250向外延伸而作为输出部发挥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等所示,所述输出轴350在经由输出侧传动部370而工作连结于作为输出要素发挥作用的所述齿轮架150的状态下,被从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的轴线位置在径向上变位配置。
所述输出侧传动部370具有:输出侧传动轴371,其与所述齿轮架150在同轴上绕轴线相对不能旋转地连结于所述齿轮架150;输出侧第1传动齿轮373,其被相对不能旋转地支承于所述输出侧传动轴371;以及输出侧第2传动齿轮375,其在与所述输出侧第1传动齿轮373啮合了的状态下被相对不能旋转地支承于所述输出轴350中的位于所述第2室200(2)的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出侧第2传动齿轮375被设为直径比所述输出侧第1传动齿轮373的直径小,以使得旋转动力被从所述输出要素向所述输出轴350增速传递。
所述输出侧传动轴371经由花键连结而装卸自如地连结于所述齿轮架150。
详细而言,如图5所示,所述第2齿轮架主体170(2)具有:径向延伸部180(2),其以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的轴线为基准而在径向上延伸,并对所述齿轮架销160的第2端部162(2)进行支承;和中空的筒部185(2),其从所述径向延伸部180(2)的径向内端部在轴线方向上延伸,所述第2支承孔172(2)及所述第2停止面175(2)设置于所述第2径向延伸部180(2)。
更详细而言,在所述第2径向延伸部180(2),除了所述第2支承孔172(2)及所述第2停止面175(2)以外,还设置有与所述太阳轮110的轴线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面直接或间接接合的第2夹持面182(2)。
在所述筒部185(2)的内周面形成有花键,在所述输出侧传动轴371的连结端部在外周面形成有与所述花键啮合的花键。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图5所示,在所述壳体主体210,以位于所述壳体主体210的与所述第2盖部件250接合的接合面上的方式设置有支承壁255,所述第2齿轮架主体170(2)的筒部185(2)经由轴承部件256(2)被支承于所述支承壁255。
另外,所述内齿轮130经由轴承部件136被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第2筒部185(2)的外周。
关于所述输出侧传动轴371,一端侧被内插于所述第2齿轮架主体170(2)的筒部185(2)且另一端侧被支承于所述第2盖部件250。
此外,所述第1齿轮架主体170(1)也具有:径向延伸部180(1),其以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的轴线为基准而在径向上延伸,并对所述齿轮架销160的第1端部162(1)进行支承;以及中空的筒部185(1),其从所述径向延伸部180(1)的径向内端部在轴线方向上延伸,所述第1支承孔172(1)及所述第1停止面175(1)设置于所述第1径向延伸部180(1)。
更详细而言,在所述第1径向延伸部180(1),除了所述第1支承孔172(1)及所述第1停止面175(1)以外,还设置有与所述太阳轮110的轴线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面直接或间接接合的第1夹持面182(1)。
如图5及图8所示,在使所述第1及第2齿轮架主体170(1)、170(2)连结了的状态下,所述太阳轮110由所述第1及第2夹持面182(1)、182(2)以绕轴线相对旋转自如的状态被在轴线方向上保持。
所述第1齿轮架主体170(1)经由配置于所述第1筒部185(1)的外周的轴承部件256(1)而被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壳体200(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为所述隔壁225)。
所述第1齿轮架主体170(1)的所述径向延伸部180(1)在径向中央具有与所述筒部185(1)的轴线孔连通的中央开口,所述马达轴30贯通所述筒部185(1)的轴线孔及所述径向延伸部180(1)的中央开口,并到达比所述第1齿轮架主体170(1)靠轴线方向上的另一侧的位置。
并且,在所述马达轴30的轴线方向上的另一侧花键连结有所述太阳轮110。
如图3等所示,在所述第2盖部件250中的对所述输入轴310进行支承的支承孔配设有轴承部件261及密封部件262,在对所述输出轴350进行支承的支承孔配设有带密封功能的轴承部件265,由此,所述第2室200(2)被相对于外部液密地区划。
图4中的标号205是贮存于所述第2室200(2)的油的油面。
如图3等所示,本实施方式的HMT单元1进一步具有用于向所述HST10补给工作油的加料泵单元(英文:charge pump unit)80。
详细而言,所述泵轴20的轴线方向一端侧从所述第1盖部件230向外延伸。
所述加料泵单元80具有:加料泵主体81,其被支承于所述泵轴20的向外延伸部;和加料泵壳(英文:charge pump case)83,其以围绕所述加料泵主体81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第1盖部件230。
实施方式2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HMT单元的另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9中,示出本实施方式的HMT单元2安装于变速器500的状态下的展开剖视图。
在图10中,示出使所述HMT单元2从变速器500分离了的状态下的分解展开剖视图。
另外,在图11中,示出所述HMT单元2中的行星齿轮机构100的放大剖视图。
此外,图中,对与所述实施方式1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标号,并适当地省略其说明。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HMT单元2,在将所述定速传动部330变更为定速传动部430这一点,以及所述输出轴350与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同轴配置这一点,与所述实施方式1的HMT单元1不同。
如图9及图10所示,所述定速传动部430具有输入传动齿轮435,该输入传动齿轮435被相对不能旋转地支承于所述输入轴310且与作为定速输入要素发挥作用的所述内齿轮130啮合。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入传动齿轮435与所述输入轴310一体形成。
如图9~图11所示,关于所述输出轴350,轴线方向一端侧花键连结于所述第2齿轮架主体170(2)的筒部185(2)且轴线方向另一端侧从所述第2盖部件250向外延伸。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为了防止贮存油从所述第2室200(2)的泄漏,而在所述第2齿轮架主体170(2)的所述筒部185(2)的轴线孔设置有密封盖(英文:sealcap)270。
另外,在所述第2盖部件250设置有供所述筒部185(2)贯通的轴承孔,在所述轴承孔设置有用于对所述筒部185(2)进行支承的带密封功能的轴承部件265。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1及2中,所述驱动轴320收纳于与所述变速箱体510连结的所述轴箱515,但也可以使所述驱动轴320收纳于变速箱体511。
在图12及图13中,分别示出所述实施方式2的HMT单元2连结于具备收纳所述驱动轴320的变速箱体511的变速器501的状态下的立体图及展开剖视图。
另外,在图14中,示出图13的分解展开剖视图。
此外,图中,对与所述实施方式1及2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标号。
在图12~图14所示的变形例中,在所述变速器501的变速箱体511设置有:所述驱动轴320,其从所述驱动源工作输入旋转动力;所述变速器输入轴505;所述第1联轴器320a,其通过所述HMT单元2的壳体200向所述变速箱体511的连结来使所述驱动轴320连结于所述输入轴310;以及第2联轴器530a,其通过所述壳体200向所述变速箱体511的连结来使所述输出轴350连结于所述变速器输入轴505。
在图12~图14所示的所述变形例中,在所述HMT单元2的壳体200和所述变速箱体511的抵接部设置有:第1凹凸接合构造,其与所述驱动轴320及所述输入轴310同轴配置;以及第2凹凸接合构造,其与所述输出轴350及所述变速器输入轴505同轴配置,由此,能够在使所述壳体200连结于所述变速箱体511时,切实地进行所述驱动轴320及所述输入轴310的位置对准、以及所述输出轴350及所述变速器输入轴505的位置对准。
在图15(a)中,示出图12~图14所示的变形例中的所述壳体200和所述变速箱体511的抵接部分附近的放大分解图。
如图15(a)所示,在所述变形例中,在所述HMT单元2的壳体200,在与所述变速箱体511相对的抵接面,设置有:第1凸部291a,其与所述输入轴320在同轴上向所述变速箱体511侧突出;以及第2凸部292a,其与所述输出轴350在同轴上向所述变速箱体511侧突出。
另一方面,在所述变速箱体511,在与所述HMT单元2的壳体200相对的抵接面,设置有:第1凹部291b,其能够供所述第1凸部291a卡入,且与所述第1凸部291a一起形成所述第1凹凸接合构造;以及第2凹部292b,其能够供所述第2凸部292a卡入,且与所述第2凸部292a一起形成所述第2凹凸接合构造。
在所述变形例中,所述第1及第2凸部分别由装卸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壳体200的第1及第2凸部形成部件272、273形成。
此外,在所述变形例中,所述第1及第2凸部形成部件272、273也分别作为配设于对所述输入轴310进行支承的支承孔的所述密封部件262及配设于对所述输出轴350进行支承的支承孔的密封部件263的防脱部件而发挥作用。
这样,通过在所述HMT单元2的壳体200和所述变速箱体511的抵接部设置所述第1及第2凹凸接合构造,从而能够在使所述HMT单元2的壳体200连结于所述变速箱体511时,切实地进行所述驱动轴320及所述输入轴310的位置对准、以及所述输出轴350及所述变速器输入轴505的位置对准。
此外,图15(a)中的标号296、297为密封环。
在图12~图14所示的变形例中,将所述第1及第2凹凸接合构造中的第1及第2凸部291a、292a设置于所述HMT单元2的壳体200,将第1及第2凹部291b、292b设置于所述变速箱体511,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这样的实施方式。
即,如图15(b)所示,也可以在所述变速箱体511中的与所述壳体200抵接的抵接面设置第1及第2凸部291a、292a,在所述壳体200设置第1及第2凹部291b、292b。
在图15(b)所示的例子中,在所述变速箱体511中的与所述壳体200抵接的抵接面安装有第1及第2凸部形成部件272B、273B,所述第1及第2凸部形成部件272B、273B分别形成所述第1及第2凸部。
所述第1及第2凸部形成部件272B、273B构成为,在使所述壳体200和所述变速箱体511连结了的状态下,进行对所述密封部件262、263的防脱。
此外,图15(b)中的标号276、277是用于使所述第1及第2凸部形成部件272B、273B相对于所述变速箱体511进行位置对准的定位销。
另外,也可以将所述第1及第2凸部291a、292a中的一方设置于所述壳体200,并且将对应的凹部设置于所述变速箱体511,且将所述第1及第2凸部291a、292a中的另一方设置于所述变速箱体511,并且将对应的凹部设置于所述壳体200。
在图15(c)中,示出如下变形结构:通过将所述第1凸部形成部件272安装于所述壳体200来将所述第1凸部291a设置于所述壳体200,并且将对应的第1凹部291b设置于所述变速箱体511,且通过将所述第2凸部形成部件273B安装于所述变速箱体511来将所述第2凸部292a设置于所述变速箱体511,并且将对应的第2凹部292b设置于所述壳体200。
在图15(b)及图15(c)所示的结构中,也能够在使所述HMT单元2的壳体200与所述变速箱体511连结了时,切实地进行所述驱动轴320及所述输入轴310的位置对准、以及所述输出轴350及所述变速器输入轴505的位置对准。
此外,在图12~图14以及图15(a)~图15(c)中,使所述实施方式2的HMT单元2连接于所述变速器501,但当然也可以使所述实施方式1的HMT单元1连结于所述变速器501。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使所述输入轴310从所述第2盖部件250向外延伸而将来自所述驱动源的旋转动力从所述第2盖部件250侧输入,但也可以构成为将来自所述驱动源的旋转动力从所述第1盖部件230侧输入来代替上述构成。
在图16中,示出变形为将来自所述驱动源的旋转动力从所述第1盖部件230侧输入的HMT单元2’的纵剖展开图。
此外,图中,对与所述实施方式2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标号,并适当地省略其说明。
如图16所示,在所述变形例中,关于泵轴20B,以轴线方向上的一侧从所述第1盖部件230向外延伸而形成所述输入轴且轴线方向上的另一侧突出进入到所述第2室200(2)的状态由所述第1盖部件230及所述隔壁225支承。
所述马达轴30与所述实施方式2的马达轴同样地,以沿着第1方向且第1方向上的另一侧突出进入到所述第2室200(2)的状态由所述第1盖部件230及所述隔壁225支承。
在所述变形例中,定速传动部430B构成为从所述泵轴20B向定速输入要素工作传递旋转动力。
详细而言,在所述变形例中,所述定速传动部430B具有:输入传动轴431B,其一端侧与所述泵轴20B中的突出进入到所述第2室200(2)的部分花键连结,且其另一端侧被支承于所述第2盖部件250;以及输入传动齿轮435B,其被相对不能旋转地支承于所述输入传动轴431B且与作为所述定速输入要素发挥作用的所述内齿轮130啮合。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入传动齿轮435B与所述输入传动轴431B一体形成。
此外,当然也可以将使来自所述驱动源的旋转动力从所述第1盖部件230侧输入的变形结构适用于所述实施方式1。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1及2、以及图12~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使所述输入轴310及所述输出轴350的连结端部从所述壳体200(所述第2盖部件250)向外延伸,但也可以成为具备将所述输入轴310和/或所述输出轴350的连结端部配置于比所述壳体200(所述第2盖部件250)的端面靠内侧的位置的内花键的联轴器构造来代替上述结构。
在所述实施方式1及2、以及图12~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1联轴器320a设置于所述轴箱515或所述变速箱体511,所述第2联轴器530a设置于所述变速箱体510、511,但也可以将所述第1联轴器320a及所述第2联轴器530a中的一方或双方设置于所述壳体200。

Claims (11)

1.一种HMT单元,具备:HST,其对从驱动源输入的旋转动力进行无级变速并输出;以及行星齿轮机构,其对来自所述驱动源的旋转动力及来自所述HST的旋转动力进行合成并输出,所述行星齿轮机构具有:太阳轮,其工作连结于所述HST的马达轴;行星齿轮,其与所述太阳轮啮合;内齿轮,其与所述行星齿轮啮合;以及齿轮架,其将所述行星齿轮支承为绕轴线旋转自如且与所述行星齿轮绕所述太阳轮的公转联动地绕所述太阳轮的轴线进行旋转,
其特征在于,
所述HMT单元具备壳体,所述壳体在收纳了所述HST及所述行星齿轮机构的状态下装卸自如地连结于安装部位,
在所述壳体设置有:输入轴,其在与所述HST的泵轴绕轴线一体旋转的状态下输入来自所述驱动源的旋转动力;定速传动部,其将所述输入轴的旋转动力向由所述内齿轮及齿轮架的一方形成的定速输入要素工作传递;以及输出轴,其将由所述内齿轮及所述齿轮架的另一方形成的输出要素的合成旋转动力向外部输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HMT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HST具有:所述泵轴;液压泵,其被支承于所述泵轴;液压马达,其流体连接于所述液压泵;所述马达轴,其支承所述液压马达;以及容积变更部件,其对所述液压泵及所述液压马达中的至少一方的容积进行变更,
所述壳体具有:壳体主体,其具有第1方向上的一侧及另一侧分别形成为第1开口及第2开口的中空的周壁、和在所述周壁的第1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将所述周壁的内部空间分隔成第1室及第2室的隔壁;第1盖部件,其以封闭所述第1开口的方式装卸自如地连结于所述壳体主体;以及第2盖部件,其以封闭所述第2开口的方式装卸自如地连结于所述壳体主体,
在所述第1室收纳有所述液压泵、所述液压马达以及所述容积变更部件,在所述第2室收纳有所述行星齿轮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HMT单元,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容积变更部件的操作,合成旋转动力在反转方向最高速与正转方向最高速之间进行无级变速。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HMT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盖部件,形成有将所述液压泵及所述液压马达流体连接的一对工作油路。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HMT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轴及所述马达轴,以沿着第1方向且第1方向上的另一侧突出进入到所述第2室的状态由所述第1盖部件及所述隔壁支承,
所述输入轴,在比所述泵轴靠第1方向上的另一侧的位置与所述泵轴同轴配置且第1方向上的另一侧从所述第2盖部件向外延伸,而作为工作连结于所述驱动源的输入部发挥作用,
所述定速传动部,具有从所述输入轴向所述定速输入要素工作传递旋转动力的输入传动齿轮,
所述输出轴,在工作连结于所述输出要素的状态下,第1方向上的另一侧从所述第2盖部件向外延伸而作为输出部发挥作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HMT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轴经由花键连结而装卸自如地连结于所述泵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HMT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轴及所述泵轴设为单一轴。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HMT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轴,以沿着第1方向、第1方向上的一侧从所述第1盖部件向外延伸而形成所述输入轴且第1方向上的另一侧突出进入到所述第2室的状态,由所述第1盖部件及所述隔壁支承,
所述马达轴,以沿着第1方向且第1方向上的另一侧突出进入到所述第2室的状态由所述第1盖部件及所述隔壁支承,
所述定速传动部构成为,从所述泵轴向所述定速输入要素工作传递旋转动力,
所述输出轴,在工作连结于所述输出要素的状态下,第1方向上的另一侧从所述第2盖部件向外延伸而作为输出部发挥作用。
9.一种HMT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备:
HMT单元,其具有:HST,其对从驱动源输入的旋转动力进行无级变速并输出;行星齿轮机构,其对来自所述驱动源的旋转动力及从所述HST的马达轴向太阳轮工作输入的旋转动力进行合成并输出;以及壳体,其收纳所述HST及所述行星齿轮机构;以及
变速器,其具有供所述壳体装卸自如地连结的变速箱体,
在所述壳体,并列设置有:输入轴,其工作连结于所述HST的泵轴;定速传动部,其将所述输入轴工作连结于由所述行星齿轮机构的内齿轮及齿轮架的一方形成的定速输入要素;以及输出轴,其将由所述内齿轮及所述齿轮架的另一方形成的输出要素的合成旋转动力向外部输出,
在所述变速箱体,设置有从所述驱动源工作输入旋转动力的驱动轴、和变速器输入轴,
通过所述壳体向所述变速箱体的连结,从而所述驱动轴经由第1联轴器连结于所述输入轴,所述输出轴经由第2联轴器连结于所述变速器输入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HMT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联轴器及所述第2联轴器设置于所述变速箱体。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HMT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HST具有:所述泵轴;液压泵,其被支承于所述泵轴;液压马达,其流体连接于所述液压泵;所述马达轴,其支承所述液压马达;以及容积变更部件,其对所述液压泵及所述液压马达中的至少一方的容积进行变更,
所述HST及所述行星齿轮机构设定成,通过利用所述容积变更部件的操作来使所述马达轴的转速变速,从而使从所述输出轴输出的合成旋转动力在反转方向最高速与正转方向最高速之间进行无级变速。
CN201710261971.5A 2016-07-05 2017-04-20 Hmt单元及hmt构造 Active CN1075755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08637.1A CN111878558A (zh) 2016-07-05 2017-04-20 Hmt单元及hmt构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33425 2016-07-05
JP2016-133425 2016-07-05
JP2016241115A JP6843338B2 (ja) 2016-07-05 2016-12-13 Hmtユニット及びhmt構造
JP2016-241115 2016-12-13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08637.1A Division CN111878558A (zh) 2016-07-05 2017-04-20 Hmt单元及hmt构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75550A CN107575550A (zh) 2018-01-12
CN107575550B true CN107575550B (zh) 2020-08-14

Family

ID=6099518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08637.1A Pending CN111878558A (zh) 2016-07-05 2017-04-20 Hmt单元及hmt构造
CN201710261971.5A Active CN107575550B (zh) 2016-07-05 2017-04-20 Hmt单元及hmt构造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08637.1A Pending CN111878558A (zh) 2016-07-05 2017-04-20 Hmt单元及hmt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843338B2 (zh)
CN (2) CN111878558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62692A (zh) * 2018-02-05 2018-06-15 温岭市明华齿轮有限公司 收获机前驱动桥总成
JP2020015368A (ja) * 2018-07-24 2020-01-30 株式会社 神崎高級工機製作所 Hmt構造
JP2022156638A (ja) 2021-03-31 2022-10-14 株式会社 神崎高級工機製作所 油圧・機械式無段変速装置
CN113175515A (zh) * 2021-06-10 2021-07-27 温岭市明华齿轮有限公司 一种拖拉机变速箱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03466B1 (en) * 1999-07-27 2001-03-20 Nsk Ltd.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apparatus
CN101048608A (zh) * 2004-11-02 2007-10-03 大发工业株式会社 无级变速机的前进后退切换装置
CN101495338A (zh) * 2006-11-27 2009-07-29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混合动力驱动装置
JP4988111B2 (ja) * 2001-09-28 2012-08-01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CN103228954A (zh) * 2010-11-24 2013-07-3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CN105121202A (zh) * 2013-04-11 2015-12-02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轮内电动机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62359B2 (ja) * 2000-05-09 2008-10-08 株式会社Ihiシバウラ 油圧・機械式無段変速装置
JP2005172019A (ja) * 2003-12-08 2005-06-30 Sauer-Danfoss-Daikin Ltd 液圧機械式変速装置
EP2466168A1 (de) * 2010-12-16 2012-06-20 VDS Getriebe GmbH Einrichtung zur Aufteilung der Antriebsleistung
JP5667499B2 (ja) * 2011-03-31 2015-02-12 株式会社クボタ 変速伝動装置
JP6226673B2 (ja) * 2013-09-27 2017-11-08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03466B1 (en) * 1999-07-27 2001-03-20 Nsk Ltd.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apparatus
JP4988111B2 (ja) * 2001-09-28 2012-08-01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CN101048608A (zh) * 2004-11-02 2007-10-03 大发工业株式会社 无级变速机的前进后退切换装置
CN101495338A (zh) * 2006-11-27 2009-07-29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混合动力驱动装置
CN103228954A (zh) * 2010-11-24 2013-07-3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CN105121202A (zh) * 2013-04-11 2015-12-02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轮内电动机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09692A (ja) 2018-01-18
CN111878558A (zh) 2020-11-03
CN107575550A (zh) 2018-01-12
JP6843338B2 (ja) 2021-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30981B (zh) 行星齿轮机构
CN107575550B (zh) Hmt单元及hmt构造
EP0702171B1 (en) Tandem type hydraulic clutch system
US7537536B2 (en) Two speed gearbox
JP4372072B2 (ja) 変速伝動装置
US20100051410A1 (en) Traveling System Transmission Structure for Vehicle
US20080207386A1 (e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US7357745B2 (en) Travel working machine
JP4162359B2 (ja) 油圧・機械式無段変速装置
JPH10252860A (ja) 無段式自動変速装置
US6878087B2 (en) Speed change mechanism of automatic transmission
JP3964995B2 (ja) 油圧−機械式変速機
CN107642590B (zh) Hmt构造
EP3742023B1 (en) Transmission apparatus for work vehicle and hst unit
EP0757189B1 (e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JP2008201303A (ja) 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
JP2018053999A (ja) Hmt構造
JP4162559B2 (ja) 作業車の作業用伝動構造
JP2018021656A (ja) Hmt構造
JP2004052804A (ja) 自動変速機
JPH11310047A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H09315168A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3597634B2 (ja) 4輪駆動車用駆動装置
JP4365463B2 (ja) 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
JP2003074678A (ja) 遊星歯車式変速機の潤滑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