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46922A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46922A
CN107546922A CN201710678943.3A CN201710678943A CN107546922A CN 107546922 A CN107546922 A CN 107546922A CN 201710678943 A CN201710678943 A CN 201710678943A CN 107546922 A CN107546922 A CN 1075469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substrate
casing
motor
circuit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67894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酒井哲平
山孝宽
石川和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5469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469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ing boards, i.e. printed circuit boards or similar 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1/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measur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or electric components
    • H02K2211/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circuit boards, e.g. pcb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马达,包括静止部;和旋转部。旋转部具有:轴,沿中心轴线配置;转子保持架,具有顶板部和圆筒状壁部;以及磁铁,保持在壁部的内周面。静止部具有:轴承部,将轴支承为能够旋转;机壳,具有圆筒状的轴承保持部;多个线圈,在机壳的径向外侧而且磁铁的径向内侧沿周向排列;安装部,固定于机壳;以及电路部,与线圈电连接。电路部具有平板状第一电路基板,该第一电路基板位于线圈轴向下侧而且是安装部轴向上侧,与构成线圈的导线的端部连接。机壳穿过设置在第一电路基板上的贯通孔或切口而上下延伸。安装部具有固定于机壳的中央部以及从中央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多个臂部。臂部具有基板接触面。第一电路基板的下表面与基板接触面接触。

Description

马达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4年11月10日、申请号为:201410643818.5、发明名称为“马达”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马达。
背景技术
吹风机等生活家电产品与家庭用的交流电源连接。因此,在以往的生活家电产品上搭载了交流马达。但是,若代替交流马达而使用直流无刷马达,则容易获得精细的旋转控制等高附加价值。但是,为了用家庭用的交流电源驱动直流无刷马达,则需要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的交流/直流换流器。在该背景下,生活家电产品对搭载有交流/直流换流器的直流无刷马达的需要不断提高。
关于以往的具有换流器电路的马达,例如在日本特开平10-322973号公报中有所记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3229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搭载于生活家电产品的马达大多配置在用户的手持部分或气体的流路内。因此,马达的外径的减小直接关联到生活家电产品的小型化。但是,若为了产品的多功能化而在马达的电路基板上装设包括多个电子元件,则难以减小马达的外径。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具有电路基板的马达中,能够确保电路基板上的用于装设电子元件的面积,并同时能够抑制马达的径向尺寸的结构。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马达具有:静止部;以及旋转部,其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于所述静止部相对旋转。所述旋转部具有:轴,其沿所述中心轴线配置;转子保持架,其具有在所述轴的周围扩展的顶板部以及从所述顶板部的外端部朝向轴向下侧延伸的圆筒状的壁部;以及磁铁,其直接地或者借助轭部而保持在所述壁部的内周面。所述静止部具有:轴承部,其将所述轴支承为能够旋转;机壳,其具有保持所述轴承部的圆筒状的轴承保持部;多个线圈,它们在所述机壳的径向外侧而且是所述磁铁的径向内侧沿周向排列;安装部,其直接地或者借助其他部件而固定于所述机壳;以及电路部,其与所述线圈电连接。所述马达的特征在于,所述电路部具有第一电路基板,该第一电路基板呈平板状,位于所述线圈的轴向下侧而且是所述安装部的轴向上侧,并与构成所述线圈的导线的端部连接。所述机壳穿过设置在所述第一电路基板上的贯通孔或者切口而上下延伸。所述安装部具有固定于所述机壳的中央部以及从所述中央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多个臂部。所述臂部具有基板接触面。所述第一电路基板的下表面与所述基板接触面接触。
发明效果
根据本申请例示性的第一方面,能够在确保电子元件的装设面积的同时抑制马达的径向尺寸。并能够抑制马达的轴向尺寸。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纵剖视图。
图2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立体图。
图3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纵剖视图。
图4是从图3的A-A位置观察到的马达的平面图。
图5是从图3的B-B位置观察到的马达的平面图。
图6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纵剖视图。
符号说明
1、1A、1B 马达
2、2A 静止部
3、3A 旋转部
4、4A 支承部件
9、9A 中心轴线
21、21B 安装板
21A 安装部
22、22A 机壳
23、23A、24、24A 轴承部
25 定子
26、26A 电路部
31、31A 轴
32、32A 转子保持架
33、33A 磁铁
41 杯部
42 第一柱部
43 第二柱部
51、51B 定子铁芯
52、52B 绝缘件
53、53A、53B 线圈
61、61A、61B 第一电路基板
62、62A 第二电路基板
63、63A 电连接部
71 电解电容器
72 整流器
73 电感器
81、81A 第一区域
82、82A 第二区域
83、83A 第三区域
211 中央部
212 臂部
213 第一固定部
214 基板固定部
215 基板接触面
221、221A 轴承保持部
222 铆接部
321、321A 顶板部
322、322A 壁部
521B 绝缘部
522B 足部
523B 爪部
610、610A 贯通孔
611 霍尔元件
612 本体部
613 凸部
621、621A 交流/直流转换部
622 晶体管阵列
623 控制IC
624 第二固定部
631、632 连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本申请中,分别将与马达的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称作“轴向”,将与马达的中心轴线正交的方向称作“径向”,将沿以马达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作“周向”。并且,在本申请中,以轴向为上下方向,并相对于电路部以线圈侧为上,对各部分的形状和位置关系进行说明。但是,该上下方向的定义并不限定本发明所涉及的马达在制造时以及使用时的朝向。
并且,在本申请中所谓的“平行的方向”也包括大致平行的方向。并且,在本申请中所谓的“正交的方向”也包括大致正交的方向。并且,在本申请中所谓的“圆形”也包括大致圆形。并且,在本申请中所谓的“垂直地扩展”也包括大致垂直地扩展。
(1.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A的纵剖视图。该马达1A为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并通过转换后的直流电产生旋转力的直流无刷型的马达。如图1所示,马达1A具有静止部2A以及以中心轴线9A为中心旋转的旋转部3A。静止部2A借助于支承部件4A而固定于成为驱动对象的设备的框体。旋转部3A相对于静止部2A相对旋转。
旋转部3A具有轴31A、转子保持架32A以及磁铁33A。轴31A沿中心轴线9A配置。转子保持架32A具有顶板部321A以及壁部322A。顶板部321A在轴31A的周围呈大致圆板状扩展。壁部322A从顶板部321A的外端部朝向轴向下侧呈圆筒状延伸。磁铁33A直接或者借助轭部而保持在壁部322A的内周面。
静止部2A具有安装部21A、机壳22A、轴承部23A、24A、多个线圈53A以及电路部26A。安装部21A直接或者借助其他部件而固定于机壳22A与支承部件4A两者。机壳22A具有大致圆筒状的轴承保持部221A。轴承部23A、24A保持于轴承保持部221A且将轴31A支承为能够旋转。多个线圈53A在机壳22A的径向外侧而且是磁铁33A的径向内侧沿周向排列。线圈53A与搭载于电路部26A的电路电连接。
电路部26A具有平板状的第一电路基板61A、平板状的第二电路基板62A以及电连接部63A。第一电路基板61A位于线圈53A的轴向下侧而且是安装部21A的轴向上侧。构成线圈53A的导线的端部与第一电路基板61A连接。机壳22A穿过设置在第一电路基板61A上的贯通孔610A而上下延伸。第二电路基板62A位于安装部21A的轴向下侧。在第二电路基板62A搭载有交流/直流转换部621A。电连接部63A将第一电路基板61A和第二电路基板62A电连接。
如图1所示,第二电路基板62A具有第一区域81A、第二区域82A以及第三区域83A。第一区域81A是指第二电路基板62A中的与第一电路基板61A在轴向重叠的部分。第二区域82A是指第二电路基板62A中的与贯通孔610A在轴向重叠的部分。第三区域83A是指第二电路基板62A中的与第一电路基板61A以及贯通孔610A在轴向均不重叠的部分。第二电路基板62A在第三区域83A固定于支承部件4A。
在该马达1中,第一电路基板61A与第二电路基板62A沿轴向上下配置。由此,能够确保电子元件的装设面积,且能够抑制马达1A的径向尺寸。并且,在第一电路基板61A与第二电路基板62A之间配置安装部21A。因此,不需在第二电路基板62A设置用于使机壳22A通过的孔或者切口。因此,能够确保较大的第二电路基板62A上的装设面积。并且,相比于将安装部21A配置在比第二电路基板62A靠轴向下侧的位置时,还能够抑制马达1A的轴向尺寸。
(第二实施方式)
(马达的整体结构)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2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的立体图。图3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的纵剖视图。该马达1为将从外部输入的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并通过转换后的直流电产生旋转力的直流无刷型的马达。马达1例如作为吹风机和烹调用的手持搅拌机等生活家电产品的驱动源使用。但是,本发明的马达也可以搭载于汽车、电脑、医疗设备等生活家电产品以外的设备。
如图2以及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具有静止部2和旋转部3。静止部2借助于支承部件4固定于成为驱动对象的设备的框体。旋转部3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静止部2相对旋转。支承部件4具有呈有盖大致圆筒状的杯部41、从杯部41朝向下方呈柱状延伸的三个第一柱部42以及三个第二柱部43。第二柱部43延伸到比第一柱部42靠下侧的位置。支承部件4既可以是马达1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成为驱动对象的设备的一部分。
本实施方式的静止部2具有安装板21、机壳22、下轴承部23、上轴承部24、定子25以及电路部26。
安装板21为固定于支承部件4的金属制的板状部件。安装板21相对于中心轴线9大致垂直地扩展。安装板21为本发明的安装部的一个例子。图4是从图3的A-A位置观察到的马达1的平面图。如图3以及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安装板21具有中央部211和三个臂部212。中央部211为包围中心轴线9的圆环状的部分。三个臂部212分别从中央部211朝向径向外侧延伸。
各臂部212在径向外侧的端部附近固定在第一柱部42的下端部。臂部212与第一柱部42之间的固定例如通过螺纹固定即可。但是,也可代替螺纹固定而使用铆接或焊接。并且,在图3的例子中,臂部212与第一柱部42直接相固定。但是,在臂部212与第一柱部42之间也可存在有其他的部件。
机壳22为支承于安装板21的金属制的部件。本实施方式的机壳22具有轴承保持部221和铆接部222。轴承保持部221在中心轴线9的周围沿轴向呈大致圆筒状延伸。铆接部222位于轴承保持部221的下方。铆接部222在马达1的制造时以从上下方向夹持安装板21的中央部211的内周缘的方式发生塑性变形。由此,安装板21与机壳22相互固定。另外,安装板21与机壳22之间的固定也可使用螺纹固定或焊接来代替铆接。并且,在安装板21与机壳22之间也可存在有其他部件。
下轴承部23以及上轴承部24保持在轴承保持部221的径向内侧。本实施方式的下轴承部23以及上轴承部24使用借助球体使外圈与内圈相对旋转的球轴承。各轴承部23、24的外圈固定在轴承保持部221的内周面。各轴承部23、24的内圈固定于旋转部3侧的轴31。由此,轴31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机壳22旋转。但是,也可使用滑动轴承或流体轴承等其他方式的轴承代替球轴承。
定子25具有定子铁芯51、绝缘件52以及多个线圈53。定子铁芯51配置在机壳22的径向外侧而且是后述的磁铁33的径向内侧。定子铁芯51例如由通过在轴向层叠电磁钢板而成的层叠钢板构成。定子铁芯51具有圆环状的铁芯背部511和从铁芯背部511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齿512。铁芯背部511的内周面固定在轴承保持部221的外周面。多个齿512沿周向大致等间隔排列。
绝缘件52为安装在定子铁芯51的树脂制的部件。各齿512的上表面、下表面以及周向的两端面被绝缘件52覆盖。多个线圈53沿周向排列在机壳22的径向外侧而且是磁铁33的径向内侧。各线圈53由卷绕在绝缘件52的周围的导线而构成。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线隔着绝缘件52卷绕在成为磁芯的齿512的周围。通过使绝缘件52介于齿512与线圈53之间来防止齿512与线圈53发生电短路。
另外,也可在齿512的表面进行绝缘涂敷以代替绝缘件52。
电路部26为构成用于向线圈53提供驱动电流的电路的单元。电路部26具有第一电路基板61、第二电路基板62以及电连接部63。第一电路基板61以及第二电路基板62均为平板状的刚性基板。各电路基板61、62相对于中心轴线9大致垂直地扩展。第一电路基板61位于线圈53的轴向下侧而且是安装板21的上侧。构成线圈53的导线的端部例如通过焊接与第一电路基板61电连接。第二电路基板62位于安装板21的轴向下侧。在第二电路基板62搭载用于将从外部输入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的交流/直流转换部621。
第一电路基板61与第二电路基板62通过电连接部63连接。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部63具有一对块状的连接器631、632。当连接一对连接器631、632时,各连接器631、632内的端子相互接触。由此,第一电路基板61的电路与第二电路基板62的电路电连接。但是,电连接部63既可以是引线也可以包括连接器与引线两者。
另外,在后述中对电路部26的更详细的结构进行说明。
旋转部3具有轴31、转子保持架32以及多个磁铁33。
轴31为沿中心轴线9配置的柱状的部件。轴31的材料例如使用不锈钢等金属。轴31被上述下轴承部23以及上轴承部24支承且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旋转。并且,轴31的上端部311位于比后述的转子保持架32的顶板部321的上表面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在轴31的该上端部311安装叶轮等成为驱动对象的部件。
转子保持架32为固定于轴31的金属制的部件。转子保持架32例如通过对为磁性体的镀锌钢板进行冲压加工而获得。转子保持架32具有顶板部321以及壁部322。顶板部321在轴31的周围相对于中心轴线9大致垂直地扩展。轴31被插入到设置在顶板部321的中央的圆孔中。壁部322从顶板部321的外端部朝向轴向下侧呈大致圆筒状延伸。
多个磁铁33保持在壁部322的内周面。各磁铁33的径向内侧的面成为与齿512的径向外侧的端面对置的磁极面。多个磁铁33以N极与S极交替排列的方式沿周向排列。另外,多个磁铁33既可如图2所示直接地固定在壁部322的内周面也可隔着为磁性体的轭部而固定在壁部322的内周面。并且,也可使用沿周向交替磁化出了N极与S极的一个圆环状的磁铁来代替多个磁铁33。
将电路部26连接到外部的交流电源时,从该交流电源输入的交流电在第二电路基板62的交流/直流转换部621中被转换为直流电。并且,通过使转换后的直流电流过搭载于第二电路基板62以及第一电路基板61的电路而生成驱动电流。当该驱动电流被提供给线圈53时,在定子铁芯51的多个齿512产生磁通。并且,通过齿512与磁铁33之间的磁通作用,产生周向的转矩。其结果是,旋转部3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旋转。
(2-2.电路部的详细结构)
接下来,对电路部26的更详细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电路部26具有第一电路基板61以及第二电路基板62。第一电路基板61与第二电路基板62夹着安装板21地上下配置。如此一来,在该马达1中,两个电路基板61、62沿轴向上下配置。由此,能够确保电子元件的装设面积,并能够减小各电路基板61、62的外径。其结果是,能够抑制马达1的径向尺寸。
在第一电路基板61的上表面设置铜箔露出的焊盘部(省略图示)。从线圈53延伸的导线被焊接在该焊盘部。并且,在第一电路基板61的上表面搭载作为磁传感器的霍尔元件611。霍尔元件611在马达1驱动时通过检测磁铁33的磁通而检测旋转部3的旋转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比第二电路基板62靠近磁铁33的第一电路基板61的上表面配置有霍尔元件611。由此,能够高精度地检测旋转部3的旋转位置。
在第二电路基板62的下表面搭载交流/直流转换部621、晶体管阵列622以及控制IC623。交流/直流转换部621包括电解电容器71、整流器72以及电感器73。这些电子元件的体积均比搭载于第一电路基板61的电子元件的体积大。在本实施方式中,这样大体积的电子元件搭载在第二电路基板62的下表面。因此,能够使第一电路基板61与第二电路基板62相接近。其结果是,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电路部26周边的空间。
如图4所示,第一电路基板61具有在俯视时呈大致圆形的本体部612和从本体部612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部613。在图4的例子中,第一电路基板61由的虚线所包围的部分为本体部612。连接器63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凸部613。由此,能够减小连接器631在本体部612上所占用的面积。因此,能够在本体部612确保更大的用于配置连接器631以外的电子元件的空间。
安装板21的三个臂部212延伸到比第一电路基板61的本体部61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并且,臂部212与支承部件4的第一柱部42在比本体部61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相固定。即,三个臂部212分别在比第一电路基板61的本体部61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具有固定于第一柱部42的第一固定部213。
并且,各臂部212在比第一固定部213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具有基板固定部214。在制造马达1时,通过用所谓的翻边方式使臂部212的一部分呈圆筒状立起,并压倒其上端部而使其与第一电路基板61的上表面接触,来形成基板固定部214。第一电路基板61通过基板固定部214而固定于安装板21。但是,安装板21与第一电路基板61之间的固定也可使用螺纹固定等其他的固定方法。
并且,各臂部212具有与第一电路基板61的下表面接触的基板接触面215。基板固定部214包括基板接触面215的至少一部分。基板接触面215位于比中央部211的上表面靠轴向上侧的位置。第一电路基板61通过与基板接触面215之间的接触而在轴向被定位。并且,通过安装板21与第一电路基板61的相接触,能够抑制安装板21以及第一电路基板61的整体的轴向尺寸。其结果是,能够抑制马达1的轴向尺寸。
并且,通过使安装板21与第一电路基板61接触,能够抑制第一电路基板61的振动。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不是在安装板21的中央部211,而是在臂部212的上表面设置有基板接触面215。因此,第一电路基板61在径向外侧的端缘部附近与安装板21的基板接触面215接触。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第一电路基板61的振动。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第一电路基板61的本体部612的中央设置有大致圆形的贯通孔610。机壳22穿过该贯通孔610而上下延伸。如此一来,若将机壳22插入到第一电路基板61的贯通孔610中,则能够将第一电路基板61配置在比机壳22的下端部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即,能够使第一电路基板61靠近磁铁33。由此,能够抑制第一电路基板61以及机壳22的整体的轴向尺寸。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抑制马达1的轴向尺寸。
图5是从图3的B-B位置观察到的马达1的平面图。但是,在图5中,省略了搭载于第二电路基板62的电子元件的图示。如图5所示,第二电路基板62在俯视时呈大致圆形。第二电路基板62的外径比第一电路基板61的本体部612的外径大。
第二电路基板62具有第一区域81、第二区域82以及第三区域83。第一区域81是指第二电路基板62中的与第一电路基板61在轴向重叠的部分。在图5中,第一区域81用交叉影线表示。第二区域82是指第二电路基板62中的与第一电路基板61的贯通孔610在轴向重叠的部分。第三区域83是指第二电路基板62中的与第一电路基板61以及贯通孔610在轴向均不重叠的部分。
第二电路基板62在比第一电路基板61的本体部61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固定于支承部件4的第二柱部43。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电路基板62的第三区域83固定第二柱部43。即,第二电路基板62在第三区域83具有固定于第二柱部43的第二固定部624。如此一来,在该马达1中,利用与第一电路基板61在轴向不重叠的区域将支承部件4与第二电路基板62相固定。由此,能够抑制电路部26的径向尺寸。
第二电路基板62与第二柱部43之间的固定例如通过螺纹固定即可。但是,也可代替螺纹固定而使用铆接或焊接。并且,在图3的例子中,第二电路基板62与第二柱部43直接相固定。但是,在第二电路基板62与第二柱部43之间也可存在有其他部件。
并且,第二电路基板62在与安装板21的臂部212不同的周向位置固定于支承部件4。即,安装板21的第一固定部213与第二电路基板62的第二固定部624配置在相互不同的周向位置。如此一来,第一固定部213与第二固定部624不限制相互的径向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马达1的径向尺寸。
臂部212在与第二电路基板62中的第三区域83在轴向重叠的位置固定于支承部件4。并且,如图3所示,安装板21相对于支承部件4的固定位置与第二电路基板62相对于支承部件4的固定位置在俯视时配置在同一圆周上。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马达1的径向尺寸。
并且,在该马达1中,在第一电路基板61与第二电路基板62之间配置安装板21。并且,安装板21与机壳22在第一电路基板61与第二电路基板62之间相固定。机壳22的下端部以及轴31的下端部位于比第二电路基板62的上表面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因此,不需在第二电路基板62的第一区域81以及第二区域82设置用于使机壳22以及轴31通过的贯通孔或者切口。因此,能够使得第二电路基板62上的装设面积更大。并且,与将安装板21配置在比第二电路基板62靠轴向下侧的位置时相比,还能够抑制马达1的轴向尺寸。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两个电路基板61、62中的靠近交流电源的第二电路基板62中进行交流/直流转换。因此,第一电路基板61能够使用直流输入用的通用的电路基板。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马达1的制造成本。
并且,该马达1为在定子25的径向外侧配置有磁铁33的所谓的外转子型的马达。外转子型的马达与内转子型的马达相比容易抑制径向尺寸且容易以小型体积获得高效率。但是,在外转子型的马达中,由于需要将轴31与磁铁33相连的转子保持架32,因此只能够相对于磁铁33在轴向的一侧配置电路部26。即,外转子型的马达相比于内转子型的马达对于电路部26的配置的限制更为严格。关于此点,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为外转子型马达,且能够确保电路部26中的电子元件的装设面积并能够抑制马达1的径向尺寸。
(3.变形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图6是一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1B的纵剖视图。在图6的例子中,绝缘件52B具有绝缘部521B、足部522B以及爪部523B。绝缘部521B介于齿512B与线圈53B之间。足部522B从绝缘部521B朝向轴向下侧延伸。足部522B的下端部位于比线圈53B靠轴向下侧的位置。爪部523B从足部522B的下端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爪部523B的上表面与第一电路基板61B的下表面接触。如此一来,在图6的例子中,第一电路基板61B不是支承于安装板21B而是支承于绝缘件52B的爪部523B。
如此一来,不需在第一电路基板61B设置用于与安装板21B之间的固定的孔或者切口。因此,能够确保更大的第一电路基板61B上的电子元件的装设面积。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支承部件4的俯视时的形状为圆形。但是,支承部件4的俯视时的形状也可为矩形等。并且,第一电路基板以及第二电路基板的形状也可为矩形。并且,电路部在除第一电路基板以及第二电路基板以外还可具有其他的基板。
并且,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电路基板的中央设置用于使机壳穿过的贯通孔。但是,也可在第一电路基板设置切口来代替贯通孔,使机壳穿过该切口。此时,第二电路基板的第三区域是指与第一电路基板以及切口在轴向均不重叠的部分。并且,切口只要与机壳在轴向重叠即可,对其形状不进行限定。通过设置切口,第一电路基板的形状最终也可为大致扇形或半圆形。
并且,关于马达的详细部分的结构也可与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不同。并且,只要不发生矛盾也可适当组合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出现的各要素。
本发明能够用于马达。

Claims (9)

1.一种马达,所述马达具有:
静止部;以及
旋转部,其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于所述静止部相对旋转,
所述旋转部具有:
轴,其沿所述中心轴线配置;
转子保持架,其具有在所述轴的周围扩展的顶板部以及从所述顶板部的外端部朝向轴向下侧延伸的圆筒状的壁部;以及
磁铁,其直接地或者借助轭部而保持在所述壁部的内周面,
所述静止部具有:
轴承部,其将所述轴支承为能够旋转;
机壳,其具有保持所述轴承部的圆筒状的轴承保持部;
多个线圈,它们在所述机壳的径向外侧而且是所述磁铁的径向内侧沿周向排列;
安装部,其直接地或者借助其他部件而固定于所述机壳;以及
电路部,其与所述线圈电连接,
所述马达的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部具有第一电路基板,该第一电路基板呈平板状,位于所述线圈的轴向下侧而且是所述安装部的轴向上侧,并与构成所述线圈的导线的端部连接,
所述机壳穿过设置在所述第一电路基板上的贯通孔或者切口而上下延伸,
所述安装部具有固定于所述机壳的中央部以及从所述中央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多个臂部,
所述臂部具有基板接触面,
所述第一电路基板的下表面与所述基板接触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接触面位于比所述中央部的上表面靠轴向上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路基板具有:在俯视时呈圆形的本体部;和从所述本体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部,在所述凸部上配置有连接器的至少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臂部从所述本体部延伸到径向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臂部具有包括所述基板接触面的基板固定部,
所述第一电路基板固定于所述基板固定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臂部的一部分呈圆筒状立起,并使上端部倒下而与所述第一电路基板的上表面接触,从而形成所述基板固定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是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大致垂直地扩展的板状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静止部还具有:
定子铁芯,其配置在所述机壳的径向外侧而且是所述磁铁的径向内侧;以及
树脂制的绝缘件,其安装于所述定子铁芯,
所述绝缘件具有:
绝缘部,其介于所述定子铁芯与所述线圈之间;
足部,其向比所述线圈靠轴向下侧的位置延伸;以及
爪部,其从所述足部的下端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
所述第一电路基板的下表面与所述爪部的上表面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的上端部位于比所述顶板部的上表面靠轴向上侧的位置。
CN201710678943.3A 2013-11-11 2014-11-10 马达 Pending CN10754692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32781A JP6281250B2 (ja) 2013-11-11 2013-11-11 モータ
JP2013-232781 2013-11-11
CN201410643818.5A CN104638840B (zh) 2013-11-11 2014-11-10 马达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643818.5A Division CN104638840B (zh) 2013-11-11 2014-11-10 马达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46922A true CN107546922A (zh) 2018-01-05

Family

ID=51900130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680319.9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205844U (zh) 2013-11-11 2014-11-10 马达
CN201410643818.5A Active CN104638840B (zh) 2013-11-11 2014-11-10 马达
CN201710678943.3A Pending CN107546922A (zh) 2013-11-11 2014-11-10 马达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680319.9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205844U (zh) 2013-11-11 2014-11-10 马达
CN201410643818.5A Active CN104638840B (zh) 2013-11-11 2014-11-10 马达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531243B2 (zh)
EP (1) EP2874285B1 (zh)
JP (1) JP6281250B2 (zh)
CN (3) CN20420584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60202A (zh) * 2018-05-08 2019-11-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81250B2 (ja) * 2013-11-11 2018-02-2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2016082669A (ja) * 2014-10-15 2016-05-16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シーリングファン用モータ、およびシーリングファン
ITMI20150008U1 (it) * 2015-01-16 2016-07-16 Elchim Spa Struttura di asciugacapelli elettrico con dispositivo di protezione del motore.
JP2018093575A (ja) * 2016-11-30 2018-06-14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
CN108233584A (zh) * 2016-12-22 2018-06-29 日本电产(东莞)有限公司 马达
JP2018201302A (ja) * 2017-05-29 2018-12-20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WO2019070064A1 (ja) * 2017-10-06 2020-11-19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11205933B1 (en) * 2019-09-17 2021-12-21 Glen C. Wernersbach Motor made from printed circuit boards
JP2022073086A (ja) 2020-10-30 2022-05-17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モータ
US11965499B2 (en) * 2021-01-28 2024-04-23 Max Co., Ltd. Motor and air compressor
JP7422270B1 (ja) * 2023-05-30 2024-01-25 マブチモーター株式会社 アウターロータ型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20139A (en) * 1985-07-22 1986-10-28 Kabushiki Kaisha Shicoh Giken Brushless d.c. motor
JPH08291959A (ja) * 1995-04-21 1996-11-05 Nippon Densan Corp ファンモータの特性測定装置
JPH10322973A (ja) 1997-05-14 1998-12-04 Toshiba Corp 電力変換装置搭載形電動機
JP2001128432A (ja) * 1999-09-10 2001-05-11 Jianzhun Electric Mach Ind Co Ltd 交流電源駆動式直流ブラシレス電動機
US6864653B2 (en) * 2001-11-26 2005-03-08 Ebm-Papst St. Georgen Gmbh & Co. Kg Equipment fan
JP4398212B2 (ja) 2003-09-22 2010-01-13 日本電産シバウラ株式会社 電動工具用自冷式モータ
JP2007110791A (ja) 2005-10-12 2007-04-26 Nippon Densan Corp 軸受機構およびモータ
JP2009254216A (ja) * 2008-04-11 2009-10-29 Nippon Densan Corp モータおよび送風ファン
JP2013138576A (ja) * 2011-12-28 2013-07-11 Nippon Densan Corp ファンモータ
JP5843157B2 (ja) 2012-03-06 2016-01-13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およ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JP6281250B2 (ja) * 2013-11-11 2018-02-2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60202A (zh) * 2018-05-08 2019-11-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095920A (ja) 2015-05-18
EP2874285B1 (en) 2018-04-11
CN104638840B (zh) 2017-08-15
US9531243B2 (en) 2016-12-27
EP2874285A3 (en) 2015-12-30
CN204205844U (zh) 2015-03-11
JP6281250B2 (ja) 2018-02-21
CN104638840A (zh) 2015-05-20
US20150130332A1 (en) 2015-05-14
EP2874285A2 (en) 2015-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38840B (zh) 马达
CN104283392B (zh) 马达以及直流无刷马达
CN105322675B (zh) 马达
US20170271932A1 (en) Rotor core, motor and mo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US9048716B2 (en) Motor including specific magnetic sensor arrangement
CN204205793U (zh) 内转子型马达
US9130441B2 (en) Brushless DC motor
JP2014099971A (ja) モータ
JP2013042633A (ja) モータ
CN103312071B (zh) 马达以及马达的制造方法
CN204145163U (zh) 内转子型马达
CN206611286U (zh) 振动马达
JP6248433B2 (ja) モータ
KR20130029659A (ko) 스위치드 릴럭턴스 모터
JP2018046651A (ja) モータおよ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JP2013150505A (ja) 電動機、空気調和機、および電動機の製造方法
CN203800725U (zh) 马达
JP5277605B2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4245176B2 (ja) 電動モータ
JP2015133845A (ja) モータ
CN108886304A (zh) 电动马达用定子的制造方法、电动马达的制造方法、电动马达用定子以及电动马达
JP7255348B2 (ja) ステータ、モータおよび送風装置
JP2017022890A (ja) モータ
JP6640471B2 (ja) インピーダンス測定装置、およびインピーダンス測定方法
CN116636117A (zh) 马达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105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