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36117A - 马达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马达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36117A
CN116636117A CN202280007681.7A CN202280007681A CN116636117A CN 116636117 A CN116636117 A CN 116636117A CN 202280007681 A CN202280007681 A CN 202280007681A CN 116636117 A CN116636117 A CN 1166361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ions
phase
stator
phase lead
l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0768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力石真
荒居雄作
安中智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a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6361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361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提高线圈引出部相对于线圈保持器的布线作业性的马达装置。在线圈保持器80设置从定子的轴向一侧局部地覆盖多个周向延伸部Cu、Cv、Cw的第一檐部83a、第二檐部84a、第三檐部85a,在从定子的轴向一侧观察线圈保持器80时,能够目视到多个弯曲部Pu、Pv、Pw中的一部分。因此,可容易地形成多个弯曲部Pu、Pv、Pw中的一部分,进而与之前相比,可提高U相引出部70u1~U相引出部70u8、V相引出部70v1~V相引出部70v8、W相引出部70w1~W相引出部70w8相对于线圈保持器80的布线作业性,进而能够提高无刷马达的装配作业性。

Description

马达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卷绕安装有多个线圈的定子、及相对于所述定子而旋转的转子的马达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具有卷绕安装有多个线圈的定子、及相对于定子而旋转的转子的马达装置。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电动马达(马达装置)包括定子及转子,且在定子的径向内侧设置有多个齿部。另外,在多个齿部,隔着绝缘体以集中绕组的方式分别卷绕安装有线圈。
并且,卷绕安装于各个齿部的线圈的端部具有一定程度的长度地向定子的轴向一侧引出,这些线圈引出部以沿着设置于保持器部的多个阶差部的方式布线。另外,在保持器部上布线的各个线圈引出部通过设置于保持器部附近的端子保持器而接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4-18779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所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马达装置中,在保持器部(线圈保持器)设置有多个凸缘部,这些凸缘部从定子的轴向覆盖从定子引出的线圈引出部中的所有弯曲部。因此,在将从定子引出的线圈引出部分别折弯并以沿着保持器部的阶差部的方式布线时,保持器部的凸缘部成为障碍,有可能降低马达装置的装配作业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线圈引出部相对于线圈保持器的布线作业性的马达装置。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一种马达装置具有:定子,卷绕安装有多个线圈;以及转子,相对于所述定子而旋转,所述马达装置的特征在于,在多个所述线圈分别设置有向所述定子的轴向一侧引出的线圈引出部,所述线圈引出部包括:轴向延伸部,沿所述定子的轴向延伸;周向延伸部,沿所述定子的周向延伸;以及弯曲部,设置于所述轴向延伸部与所述周向延伸部之间,在所述定子的轴向一侧设置有分别保持多个所述线圈引出部的线圈保持器,所述线圈保持器具有:多个第一支撑部,沿所述线圈保持器的周向排列设置,分别支撑多个所述轴向延伸部;多个第二支撑部,沿所述线圈保持器的轴向排列设置,分别支撑多个所述周向延伸部;以及被覆壁,沿所述线圈保持器的周向延伸设置,从所述定子的轴向一侧局部地覆盖多个所述周向延伸部,在从所述定子的轴向一侧观察所述线圈保持器时,能够目视到多个所述弯曲部中的一部分。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线圈保持器设置从定子的轴向一侧局部地覆盖多个周向延伸部的被覆壁,在从定子的轴向一侧观察线圈保持器时,能够目视到多个弯曲部中的一部分。因此,可容易地形成多个弯曲部中的一部分,进而与之前相比,能够提高线圈引出部相对于线圈保持器的布线作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从盖构件侧观察无刷马达的立体图。
[图2]是省略了盖构件的图示的图。
[图3]是沿着图2的A-A线的剖面图。
[图4]是表示定子及线圈保持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5](a)、(b)是表示U相引出部、V相引出部、W相引出部及线圈保持器的立体图。
[图6](a)、(b)是从图5(a)、(b)中省略线圈保持器之后的U相引出部、V相引出部、W相引出部的立体图。
[图7](a)、(b)、(c)是从定子的轴向一侧观察U相引出部、V相引出部、W相引出部的图。
[图8](a)、(b)是以单体的形式表示线圈保持器的立体图。
[图9](a)、(b)是对U相引出部(径向一侧的一部分)向线圈保持器的布线流程进行说明的图。
[图10](a)、(b)是对U相引出部(径向另一侧的一部分)向线圈保持器的布线流程进行说明的图。
[图11](a)、(b)是对V相引出部(径向一侧的一部分)向线圈保持器的布线流程进行说明的图。
[图12](a)、(b)是对W相引出部(径向一侧的一部分)向线圈保持器的布线流程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示出从盖构件侧观察无刷马达的立体图,图2示出省略了盖构件的图示的图,图3示出沿着图2的A-A线的剖面图,图4示出表示定子及线圈保持器的分解立体图,图5(a)、(b)示出表示U相引出部、V相引出部、W相引出部及线圈保持器的立体图,图6(a)、(b)示出从图5(a)、(b)中省略线圈保持器之后的U相引出部、V相引出部、W相引出部的立体图,图7(a)、(b)、(c)示出从定子的轴向一侧观察U相引出部、V相引出部、W相引出部的图,图8(a)、(b)示出以单体的形式表示线圈保持器的立体图。
图1至图3所示的无刷马达(马达装置)10是用于电动摩托车等的驱动源的马达装置。具体而言,无刷马达10安装于车体框架,经由链条或传动带对驱动轮的车轴进行驱动。此外,也可将无刷马达10直接安装于驱动轮的车轴。
无刷马达10包括形成所述无刷马达10的外轮廓的壳体20。壳体20包括形成为大致有底筒状的铝制的壳体主体21、以及形成为大致圆板状的铝制的盖构件22。
如图3所示,在壳体20的内部收容有马达单元30。马达单元30包括:定子40,固定于壳体主体21的内侧;以及转子50,在定子40的径向内侧隔着微小间隙(气隙)旋转。
如图4所示,定子40通过将多个分割铁心60以成为环状的方式连结而形成为大致筒状。此处,本实施方式中的定子40将合计12个分割铁心60连结而形成为大致筒状。并且,在形成分割铁心60的齿61(参照图3),经由绝缘体62分别通过集中绕组而卷绕安装有与U相、V相及W相对应的线圈70。
并且,多个分割铁心60在定子40的周向上呈U相、V相、W相、U相、V相、W相…地交替排列配置,进而通过集中绕组而卷绕安装于多个分割铁心60的U相、V相及W相的线圈70分别经“三角形接线”。由此,不需要使用用于形成“星型接线”所需的中性点的线圈或导电构件,从而能够简化无刷马达10的结构。但是,也可根据无刷马达10所需的规格,追加设置用于形成中性点的线圈或导电构件,以对U相、V相及W相的线圈70分别进行“星型接线”。
此外,线圈70例如由铝形成,且由与其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剖面形状为矩形(大致长方形)的所谓“扁线”形成。由此,可将线圈70整齐且无间隙地卷绕安装于定子40,进而实现占空因数的提高。另外,在线圈70的表面涂布有磁漆涂料(未示出)以进行绝缘。
并且,在定子40的轴向一侧分别引出有形成U相的线圈70的U相引出部70u1~U相引出部70u8、形成V相的线圈70的V相引出部70v1~V相引出部70v8及形成W相的线圈70的W相引出部70w1~W相引出部70w8。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各个引出部70u1~70u8、70v1~70v8、70w1~70w8(合计24根)向定子40的轴向一侧延伸。此处,U相引出部70u1~U相引出部70u8、V相引出部70v1~V相引出部70v8、W相引出部70w1~W相引出部70w8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线圈引出部。
进而,在定子40的轴向一侧(图3及图4的上侧)设置有环状的线圈保持器80。如图5(a)、(b)所示,在线圈保持器80分别布线有各个引出部70u1~70u8、70v1~70v8、70w1~70w8。即,线圈保持器80分别保持U相引出部70u1~U相引出部70u8、V相引出部70v1~V相引出部70v8、W相引出部70w1~W相引出部70w8。并且,在这些引出部70u1~70u8、70v1~70v8、70w1~70w8分别电连接有U相用电源终端Tu、V相用电源终端Tv及W相用电源终端Tw(参照图2)。此处,U相用电源终端Tu、V相用电源终端Tv、W相用电源终端Tw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电源端子。
此外,关于U相引出部70u1~U相引出部70u8、V相引出部70v1~V相引出部70v8、W相引出部70w1~W相引出部70w8及线圈保持器80的详细结构,将在后文中详细叙述。另外,在图5至图7及图9中,为了容易理解U相引出部70u1~U相引出部70u8、V相引出部70v1~V相引出部70v8、W相引出部70w1~W相引出部70w8,分别施加浓度不同的阴影。
如图3所示,转子50包括将多个钢板(磁性体)层叠而形成为大致筒状的转子主体51。在转子主体51的旋转中心固定有旋转轴52,旋转轴52与转子主体51一起旋转。在转子主体51的内部埋设有形成为大致板状的多个磁铁53。并且,多个磁铁53配置成相对于转子主体51的周向而交替出现N极及S极。
但是,并不限于如上所述在转子主体51的内部埋入多个磁铁53的所谓“内嵌永久磁铁(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IPM)结构”,也可采用在转子主体51的表面装设有磁铁(未图示)的所谓“表面式永久磁铁(Surface Permanent Magnet,SPM)结构”。
在旋转轴52的轴向一侧固定有形成为大致圆板状的传感器磁铁54。传感器磁铁54用于对转子50(旋转轴52)的旋转状态进行检测。传感器磁铁54在转子50的轴向上与设置于传感器基板55的旋转传感器56相向。
另外,旋转轴52的轴向一侧旋转自如地由装设于轴承保持器57的第一滚珠轴承BB1支撑。相对于此,旋转轴52的轴向另一侧(图3的下侧)旋转自如地由装设于壳体主体21的第二滚珠轴承BB2支撑。
壳体主体21包括形成为大致圆板状的底壁部21a。在底壁部21a的中心部分一体地设置有形成为大致筒状的轴承装设部21b及密封装设部21c。在轴承装设部21b的径向内侧装设有第二滚珠轴承BB2的外圈,在密封装设部21c的径向内侧装设有橡胶制的唇形密封LS。此外,第二滚珠轴承BB2的内圈装设于旋转轴52的轴向另一侧,唇形密封LS与旋转轴52的外周接触。由此,阻止雨水或尘埃等进入壳体20的内部。
壳体主体21包括形成为大致筒状的筒状壁部21d。筒状壁部21d的轴向另一侧一体地设置于底壁部21a的径向外侧。并且,在筒状壁部21d的径向内侧压入定子40并利用粘接剂等牢固地进行了固定。另外,在筒状壁部21d的径向外侧一体地设置有多个冷却片21e,所述多个冷却片21e将因无刷马达10的驱动而产生的热向壳体主体21的外部散热。
进而,壳体主体21包括多边形壁部23。多边形壁部23以与筒状壁部21d成为同轴的方式一体地设置于筒状壁部21d的轴向一侧(图3的上侧)。如图2所示,当从轴向一侧观察壳体主体21时,多边形壁部23成为大致正六边形。多边形壁部23包括第一边部23a、第二边部23b、第三边部23c、第四边部23d、第五边部23e及第六边部23f。并且,从多边形壁部23的开口部分将定子40或转子50组装到壳体主体21的内部。
在第一边部23a装设有驱动用连接器24,驱动用连接器24设置于壳体20的轴向一侧。驱动用连接器24具有包含塑料等树脂材料的连接器块24a,连接器块24a通过固定螺钉等(未图示)固定于第一边部23a。
连接器块24a配置于壳体20的外部,具体而言,向多边形壁部23的径向外侧突出。在连接器块24a的内部露出设置有U相用电源终端Tu、V相用电源终端Tv及W相用电源终端Tw。
在U相用电源终端Tu电连接有一端侧电连接于控制器CU的U相用电线Eu的另一端侧。在V相用电源终端Tv电连接有一端侧电连接于控制器CU的V相用电线Ev的另一端侧。在W相用电源终端Tw电连接有一端侧电连接于控制器CU的W相用电线Ew的另一端侧。由此,对卷绕安装于定子40且与U相、V相及W相对应的各个线圈70供给驱动电流。
如图2所示,在多边形壁部23一体地设置有向壳体20的径向外侧突出的凸部25。具体而言,凸部25从设置于第一边部23a的旁边的第二边部23b向壳体20的径向外侧突出。凸部25包括大致三角形的底壁25a。另外,凸部25具有第一侧壁25b及第二侧壁25c。如此,凸部25由底壁25a、第一侧壁25b、第二侧壁25c及第二边部23b包围而形成,且在其内侧形成有连接用空间SP。此外,凸部25的开口部分也被盖构件22堵塞。
连接用空间SP成为供基板用线束42的控制器侧连接器部43侧进入的部分。连接用空间SP具有在将控制器侧连接器部43连接于基板用连接器26时,将控制器侧连接器部43引导至基板用连接器26的功能。因此,在装配无刷马达10时,能够容易地将控制器侧连接器部43连接于基板用连接器26。
如图1及图3所示,盖构件22包括堵塞多边形壁部23的开口部分的主盖部22a、及堵塞凸部25的开口部分的副盖部22b。主盖部22a及副盖部22b成为一体,主盖部22a形成为大致圆板状,副盖部22b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的板状。盖构件22通过沿其周向分散配置的合计七个固定螺栓BT牢固地固定于壳体主体21。
连接器固定部25d以向壳体20的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一体地设置于凸部25的第一侧壁25b。在连接器固定部25d装设有基板用连接器26。基板用连接器26包含塑料等树脂材料,包括形成为大致平板状的固定板部26a。固定板部26a通过一对第一螺钉S1固定于连接器固定部25d。
另外,基板用连接器26包括形成为大致箱形状的内侧连接部(未图示)及外侧连接部26b。内侧连接部配置于壳体20的内部,外侧连接部26b配置于壳体20的外部。
在基板用连接器26的内侧连接部,在凸部25的内侧的连接用空间SP中与基板用线束42的控制器侧连接器部43连接。在基板用连接器26的外侧连接部26b,与一端侧电连接于控制器CU的基板用电线SE(参照图2)的另一端侧连接。
如图1及图2所示,配置于壳体20的外部的连接器块24a及外侧连接部26b分别朝向相同的方向(图2的上方)。另外,驱动用连接器24及基板用连接器26相互以横向一列排列并接近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将U相用电线Eu、V相用电线Ev、W相用电线Ew及基板用电线SE分别连接于驱动用连接器24及基板用连接器26。
如图2及图3所示,在壳体主体21的轴向一侧(图3的上侧)设置有形成为大致正六边形板状的铝制的轴承保持器57。轴承保持器57配置于多边形壁部23的径向内侧,保持第一滚珠轴承BB1。具体而言,第一滚珠轴承BB1装设于形成在轴承保持器57的中央部分的保持筒57a。轴承保持器57通过合计六个第一固定螺栓B1牢固地固定于壳体主体21的轴向一侧。
另外,在轴承保持器57的与转子50侧相反的一侧且在中央部分设置有防止第一滚珠轴承BB1从保持筒57a脱落的环状的支撑板57b。支撑板57b按压第一滚珠轴承BB1的外圈。由此,确保了第一滚珠轴承BB1的顺畅的动作。支撑板57b通过合计四个第二固定螺栓B2(在图2中仅示出三个)固定于轴承保持器57。
进而,在轴承保持器57的与转子50侧相反的一侧且在第一滚珠轴承BB1的周围设置有合计四个支撑柱57c。在这些支撑柱57c的前端部分固定有传感器基板55。具体而言,传感器基板55通过一对第二螺钉S2固定于配置在对角线上的一对支撑柱57c。
此处,传感器基板55成为形成为大致正方形的印刷基板(印刷电路板(printedcircuit board,PCB))。在传感器基板55的中央部分设置有包含磁阻元件的旋转传感器56。旋转传感器56隔着微小间隙与固定于旋转轴52的轴向一侧的传感器磁铁54相向(参照图3)。由此,旋转传感器56对旋转轴52的旋转状态(旋转方向或旋转速度等)进行检测。
另外,在传感器基板55设置有供基板用线束42的基板侧连接器部44连接的基板侧连接部58。如图2所示,基板侧连接部58朝向凸部25的连接用空间SP。由此,能够容易地将基板侧连接器部44连接于基板侧连接部58。
此处,基板用线束42设置于传感器基板55与基板用连接器26之间,基板用线束42具有在壳体20的内部将控制器CU(参照图2)与传感器基板55加以电连接的功能。因此,旋转传感器56的检测信号经由基板用线束42及基板用电线SE而发送到控制器CU。
如图5(a)、(b)所示,分别形成与U相、V相、W相对应的线圈70的U相引出部70u1~U相引出部70u8、V相引出部70v1~V相引出部70v8、W相引出部70w1~W相引出部70w8分别在线圈保持器80上布线。此外,各个引出部70u1~70u8、70v1~70v8、70w1~70w8(合计24根)以不同的相彼此不会相互短路的方式在线圈保持器80上布线。
以下,使用附图对U相引出部70u1~U相引出部70u8、V相引出部70v1~V相引出部70v8、W相引出部70w1~W相引出部70w8及线圈保持器8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6(a)、(b)及图7(a)所示,U相引出部70u1~U相引出部70u8(合计8根)分别包括沿定子40(参照图4)的轴向延伸的轴向延伸部Au、沿定子40的周向延伸的周向延伸部Cu、及设置于轴向延伸部Au与周向延伸部Cu之间的弯曲部Pu。另外,在周向延伸部Cu的长度方向上的与弯曲部Pu侧相反的一侧设置有向定子40的径向突出且供U相用电源终端Tu(参照图2)电连接的端子连接部Nu。端子连接部Nu通过利用粘接剂等将U相引出部70u1~U相引出部70u8的合计8根汇集,而如图7(a)所示,在定子40的轴向观察时形成为大致长方形。其中,将端子连接部Nu汇集的方法并不限于粘接剂等,也可为热填缝(熔敷)等。
如图7(a)所示,在从定子40的轴向一侧观察U相引出部70u1~U相引出部70u8时,这些U相引出部70u1~70u8以穿过定子40的轴心Cn且穿过定子40周向上的端子连接部Nu的中央部的第一基准线(基准线)BP1为中心,在定子40的径向一侧(图中左侧)及径向另一侧(图中右侧)成为镜像对称形状。
具体而言,U相引出部70u1与U相引出部70u7以第一基准线BP1为中心形成为相同的形状,U相引出部70u2与U相引出部70u8以第一基准线BP1为中心形成为相同的形状,U相引出部70u3与U相引出部70u5以第一基准线BP1为中心形成为相同的形状,U相引出部70u4与U相引出部70u6以第一基准线BP1为中心形成为相同的形状。
由此,可使U相引出部70u1~U相引出部70u8的长度尺寸分别成对地尽可能一致,进而能够使各个U相用的线圈70中流动的电流的大小的平衡良好,从而可实现旋转晃动少的无刷马达10。此外,U相引出部70u1~U相引出部70u8的内径尺寸d1成为与设置于线圈保持器80的U相用周槽83(参照图5(a)及图8(a))的外径尺寸大致相同的尺寸。
如图6(a)、(b)及图7(b)所示,关于V相引出部70v1~V相引出部70v8(合计8根),也与U相引出部70u1~U相引出部70u8同样地包括沿定子40的轴向延伸的轴向延伸部Av、沿定子40的周向延伸的周向延伸部Cv、及设置于轴向延伸部Av与周向延伸部Cv之间的弯曲部Pv。进而,在周向延伸部Cv的长度方向上的与弯曲部Pv侧相反的一侧设置有向定子40的径向突出的端子连接部Nv。此外,在V相引出部70v1~V相引出部70v8的端子连接部Nv电连接有V相用电源终端Tv(参照图2)。
如图7(b)所示,在从定子40的轴向一侧观察V相引出部70v1~V相引出部70v8时,这些V相引出部70v1~70v8以穿过定子40的轴心Cn且穿过定子40周向上的端子连接部Nv的中央部的第二基准线(基准线)BP2为中心,在定子40的径向一侧及径向另一侧成为镜像对称形状。此外,第二基准线BP2相对于第一基准线BP1错开30度。
并且,V相引出部70v1与V相引出部70v7以第二基准线BP2为中心形成为相同的形状,V相引出部70v2与V相引出部70v8以第二基准线BP2为中心形成为相同的形状,V相引出部70v3与V相引出部70v5以第二基准线BP2为中心形成为相同的形状,V相引出部70v4与V相引出部70v6以第二基准线BP2为中心形成为相同的形状。
由此,可使V相引出部70v1~V相引出部70v8的长度尺寸分别成对地尽可能一致,进而能够使各个V相用的线圈70中流动的电流的大小的平衡良好,从而可实现旋转晃动少的无刷马达10。此外,V相引出部70v1~V相引出部70v8的内径尺寸d2成为与设置于线圈保持器80的V相用周槽84(参照图5(a)及图8(a))的外径尺寸大致相同的尺寸。另外,内径尺寸d2大于内径尺寸d1(参照图7(a))(d2>d1)。
如图6(a)、(b)及图7(c)所示,关于W相引出部70w1~W相引出部70w8(合计8根),也与U相引出部70u1~U相引出部70u8同样地包括沿定子40的轴向延伸的轴向延伸部Aw、沿定子40的周向延伸的周向延伸部Cw、及设置于轴向延伸部Aw与周向延伸部Cw之间的弯曲部Pw。进而,在周向延伸部Cw的长度方向上的与弯曲部Pw侧相反的一侧设置有向定子40的径向突出的端子连接部Nw。此外,在W相引出部70w1~W相引出部70w8的端子连接部Nw电连接有W相用电源终端Tw(参照图2)。
如图7(c)所示,在从定子40的轴向一侧观察W相引出部70w1~W相引出部70w8时,这些W相引出部70w1~70w8以穿过定子40的轴心Cn且穿过定子40周向上的端子连接部Nw的中央部的第三基准线(基准线)BP3为中心,在定子40的径向一侧及径向另一侧成为镜像对称形状。此外,第三基准线BP3相对于第一基准线BP1错开60度。
并且,W相引出部70w1与W相引出部70w7以第三基准线BP3为中心形成为相同的形状,W相引出部70w2与W相引出部70w8以第三基准线BP3为中心形成为相同的形状,W相引出部70w3与W相引出部70w5以第三基准线BP3为中心形成为相同的形状,W相引出部70w4与W相引出部70w6以第三基准线BP3为中心形成为相同的形状。
由此,可使W相引出部70w1~W相引出部70w8的长度尺寸分别成对地尽可能一致,进而能够使各个W相用的线圈70中流动的电流的大小的平衡良好,从而可实现旋转晃动少的无刷马达10。此外,W相引出部70w1~W相引出部70w8的内径尺寸d3成为与设置于线圈保持器80的W相用周槽85(参照图5(a)及图8(a))的外径尺寸大致相同的尺寸。另外,内径尺寸d3大于内径尺寸d1及内径尺寸d2(参照图7(a)、(b))(d3>d2>d1)。
如图4、图5及图8所示,线圈保持器80由塑料等树脂材料(绝缘材料)形成为大致环状。线圈保持器80包括形成为大致筒状的筒状主体部81,在所述筒状主体部81的轴向另一侧(图中下侧)一体地设置有多个卡合凸部81a。这些卡合凸部81a沿筒状主体部81的周向以等间隔配置,分别卡合于设置在定子40的多个卡合凹部45(参照图4)。由此,线圈保持器80在定子40的轴向上被定位,且被固定为无法在定子40的周向上相对旋转。
另外,在筒状主体部81的径向外侧设置有多个第一凹部82。这些第一凹部82以向线圈保持器80的径向内侧凹陷的方式设置,且沿线圈保持器80的周向排列设置。第一凹部82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一支撑部,各个第一凹部82分别对引出部70u1~引出部70u8、引出部70v1~引出部70v8、引出部70w1~引出部70w8中的轴向延伸部Au、轴向延伸部Av、轴向延伸部Aw(参照图6(a))进行支撑(参照图5(a))。如此,通过将各个轴向延伸部Au、Av、Aw分别各别地支撑于第一凹部82,能够将轴向延伸部Au、轴向延伸部Av、轴向延伸部Aw以分别沿线圈保持器80的周向排列的方式整齐地布线。
进而,在各个第一凹部82设置有圆弧状角部82a,当将引出部70u1~引出部70u8、引出部70v1~引出部70v8、引出部70w1~引出部70w8在线圈保持器80上布线时,所述圆弧状角部82a形成弯曲部Pu、弯曲部Pv、弯曲部Pw(参照图6(a)、(b))。并且,通过使引出部70u1~引出部70u8、引出部70v1~引出部70v8、引出部70w1~引出部70w8沿着各个圆弧状角部82a折弯,形成各个弯曲部Pu、Pv、Pw。
如此,通过将弯曲部Pu、弯曲部Pv、弯曲部Pw折弯成圆弧状,可抑制对引出部70u1~引出部70u8、引出部70v1~引出部70v8、引出部70w1~引出部70w8施加不合理的力。因此,可提前预防涂布于引出部70u1~引出部70u8、引出部70v1~引出部70v8、引出部70w1~引出部70w8的表面的磁漆涂料发生剥离的情况等。此外,关于各个引出部70u1~70u8、70v1~70v8、70w1~70w8向线圈保持器80的布线流程,将在后文中详细叙述。
另外,在筒状主体部81的径向外侧分别设置有U相用周槽83、V相用周槽84及W相用周槽85。这些U相用周槽83、V相用周槽84及W相用周槽85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二支撑部,且沿线圈保持器80的轴向排列设置。各个U相用周槽83、V相用周槽84及W相用周槽85分别对引出部70u1~引出部70u8、引出部70v1~引出部70v8、引出部70w1~引出部70w8中的周向延伸部Cu、周向延伸部Cv、周向延伸部Cw(参照图6(a)、(b))进行支撑(参照图5(a))。
如此,通过将各个周向延伸部Cu、Cv、Cw分别各别地支撑于U相用周槽83、V相用周槽84及W相用周槽85,能够使周向延伸部Cu、周向延伸部Cv、周向延伸部Cw分别在异相间不相互短路地相对于线圈保持器80整齐地布线。
U相用周槽83、V相用周槽84及W相用周槽85沿筒状主体部81的周向延伸,且遍及整周而设置。U相用周槽83配置于筒状主体部81的轴向一侧(图中上侧),V相用周槽84配置于筒状主体部81的轴向中央部,W相用周槽85配置于筒状主体部81的轴向另一侧(图中下侧)。另外,U相用周槽83在线圈保持器80的径向上配置于最内侧,V相用周槽84在线圈保持器80的径向上配置于中央部,W相用周槽85在线圈保持器80的径向上配置于最外侧(参照图4、图5及图8)。
如此,U相用周槽83、V相用周槽84及W相用周槽85分别在线圈保持器80(筒状主体部81)的轴向及径向上错开设置。由此,可切实地抑制周向延伸部Cu、周向延伸部Cv、周向延伸部CW相互短路。
另外,在U相用周槽83的轴向一侧(图8(a)的上侧)设置有第一檐部83a。第一檐部83a沿线圈保持器80的周向延伸设置,从定子40(参照图4)的轴向一侧局部地覆盖周向延伸部Cu(参照图6(a)、(b))。
具体而言,如图5(b)所示,第一檐部83a从定子40的轴向一侧覆盖U相引出部70u1~U相引出部70u8的端子连接部Nu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在U相引出部70u1、U相引出部70u2、U相引出部70u7、U相引出部70u8中的弯曲部Pu(合计4处)的部分未设置第一檐部83a。
由此,如图5(b)所示,在从定子40的轴向一侧观察线圈保持器80时,能够目视到多个弯曲部Pu中的U相引出部70u1、U相引出部70u2、U相引出部70u7、U相引出部70u8中的弯曲部Pu(合计4处)。
进而,在V相用周槽84的轴向一侧(图8(a)的上侧)设置有第二檐部84a。第二檐部84a沿线圈保持器80的周向延伸设置,从定子40(参照图4)的轴向一侧局部地覆盖周向延伸部Cv(参照图6(a)、(b))。
具体而言,如图5(b)所示,第二檐部84a从定子40的轴向一侧覆盖V相引出部70v1~V相引出部70v8的端子连接部Nv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在V相引出部70v1、V相引出部70v2中的弯曲部Pv(合计2处)的部分未设置第二檐部84a。
由此,如图5(b)所示,在从定子40的轴向一侧观察线圈保持器80时,能够目视到多个弯曲部Pv中的V相引出部70v1、V相引出部70v2中的弯曲部Pv(合计2处)。
另外,在W相用周槽85的轴向一侧(图8(a)的上侧)设置有第三檐部85a。第三檐部85a沿线圈保持器80的周向延伸设置,且从定子40(参照图4)的轴向一侧局部地覆盖周向延伸部Cw(参照图6(a)、(b))。
具体而言,如图5(b)所示,第三檐部85a从定子40的轴向一侧覆盖W相引出部70w1~W相引出部70w8的端子连接部Nw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在W相引出部70w1、W相引出部70w2中的弯曲部Pw(合计2处)的部分未设置第三檐部85a。
由此,如图5(b)所示,在从定子40的轴向一侧观察线圈保持器80时,能够目视到多个弯曲部Pw中的W相引出部70w1、W相引出部70w2中的弯曲部Pw(合计2处)。
此处,第一檐部83a、第二檐部84a、第三檐部85a相当于本发明中的被覆壁。特别是,通过在端子连接部Nu、端子连接部Nv、端子连接部Nw的部分分别设置第一檐部83a、第二檐部84a、第三檐部85a,切实地防止端子连接部Nu、端子连接部Nv、端子连接部Nw彼此短路。由此,能够切实地进行U相用电源终端Tu、V相用电源终端Tv、W相用电源终端Tw相对于各个端子连接部Nu、Nv、Nw的连接作业而不会在异相间相互短路。
此外,为了切实地防止异相间的短路,只要使第一檐部83a、第二檐部84a、第三檐部85a分别沿线圈保持器80的整周延伸即可。然而,在此情况下,在所有的引出部70u1~引出部70u8、引出部70v1~引出部70v8、引出部70w1~引出部70w8中,向线圈保持器80的布线作业(形成弯曲部Pu、弯曲部Pv、弯曲部Pw的作业等)变得困难。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使得在从定子40的轴向一侧观察线圈保持器80时,能够目视到合计8处的弯曲部Pu(4处)、弯曲部Pv(2处)、弯曲部Pw(2处)。
另外,如图5(b)所示,各个端子连接部Nu、Nv、Nw中,端子连接部Nu被第一檐部83a遮住的部分最多。即,在定子40的轴向观察时,端子连接部Nu的露出最少。由此,可切实地防止端子连接部Nu与位于其上方(图3中上侧)的轴承保持器57短路(接触)。
接着,对于以如上方式形成的无刷马达10的装配流程,特别是U相引出部70u1~U相引出部70u8、V相引出部70v1~V相引出部70v8、W相引出部70w1~W相引出部70w8的一部分向线圈保持器80的布线流程,使用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图9(a)、(b)示出对U相引出部(径向一侧的一部分)向线圈保持器的布线流程进行说明的图,图10(a)、(b)示出对U相引出部(径向另一侧的一部分)向线圈保持器的布线流程进行说明的图,图11(a)、(b)示出对V相引出部(径向一侧的一部分)向线圈保持器的布线流程进行说明的图,图12(a)、(b)示出对W相引出部(径向一侧的一部分)向线圈保持器的布线流程进行说明的图。
首先,如图9(a)、(b)所示,对设置于定子40的径向一侧(图5(b)的左侧)的U相引出部70u1、U相引出部70u2(U相引出部的一部分)向线圈保持器80的布线流程进行说明。
如图9(a)的箭头M1所示,使沿定子40的轴向引出的U相引出部70u1(参照图4)穿过规定的第一凹部82。具体而言,使U相引出部70u1穿过第一檐部83a的长度方向一侧(图5(b)的左侧)的附近的第一凹部82。
接着,如图9(b)的箭头M2所示,将穿过了规定的第一凹部82的U相引出部70u1朝向U相用周槽83折弯。此时,能够从定子40的轴向一侧目视到U相引出部70u1,不会被第一檐部83a妨碍。因此,U相引出部70u1能够容易地沿着圆弧状角部82a折弯。然后,使U相引出部70u1的前端侧(端子连接部Nu侧)以沿着U相用周槽83的方式布线。
由此,U相引出部70u1向U相用周槽83的布线完成,以沿着U相用周槽83的方式形成周向延伸部Cu,在与圆弧状角部82a对应的部分形成弯曲部Pu,进而,以沿着第一凹部82的方式形成轴向延伸部Au。
接着,如图9(a)的箭头M3所示,使沿定子40的轴向引出的U相引出部70u2穿过规定的第一凹部82。具体而言,使U相引出部70u2穿过相对于U相引出部70u1穿过的第一凹部82而为图中右邻的第一凹部82。
然后,如图9(b)的箭头M4所示,将穿过了规定的第一凹部82的U相引出部70u2朝向U相用周槽83折弯。此时,关于U相引出部70u2,也能够从定子40的轴向一侧被目视到,不会被第一檐部83a妨碍。因此,关于U相引出部70u2,也能够沿着所对应的圆弧状角部82a容易地折弯。然后,将U相引出部70u2的前端侧(端子连接部Nu侧)以沿着U相用周槽83的方式布线。此时,在定子40的径向上,使U相引出部70u2与U相引出部70u1重叠(参照图7(a))。
由此,U相引出部70u2向U相用周槽83的布线完成,以沿着U相用周槽83的方式形成有周向延伸部Cu,在与圆弧状角部82a对应的部分形成有弯曲部Pu,进而,以沿着第一凹部82的方式形成有轴向延伸部Au。
接着,如图10(a)、(b)所示,对设置于定子40的径向另一侧(图5(b)的右侧)的U相引出部70u7、U相引出部70u8(U相引出部的一部分)向线圈保持器80的布线流程进行说明。
如图10(a)的箭头M5所示,使沿定子40的轴向引出的U相引出部70u7(参照图4)穿过规定的第一凹部82。具体而言,使U相引出部70u7穿过第一檐部83a的长度方向另一侧(图5(b)的右侧)的附近的第一凹部82。
接下来,如图10(b)的箭头M6所示,将穿过了规定的第一凹部82的U相引出部70u7朝向U相用周槽83折弯。此时,能够从定子40的轴向一侧目视到U相引出部70u7,不会被第一檐部83a妨碍。因此,U相引出部70u7能够容易地沿着圆弧状角部82a折弯。然后,将U相引出部70u7的前端侧(端子连接部Nu侧)以沿着U相用周槽83的方式布线。
由此,U相引出部70u7向U相用周槽83的布线完成,以沿着U相用周槽83的方式形成有周向延伸部Cu,在与圆弧状角部82a对应的部分形成有弯曲部Pu,进而,以沿着第一凹部82的方式形成轴向延伸部Au。
接着,如图10(a)的箭头M7所示,使沿定子40的轴向引出的U相引出部70u8穿过规定的第一凹部82。具体而言,使U相引出部70u8穿过相对于U相引出部70u7所穿过的第一凹部82而为图中左邻的第一凹部82。
然后,如图10(b)的箭头M8所示,将穿过了规定的第一凹部82的U相引出部70u8朝向U相用周槽83折弯。此时,关于U相引出部70u8,也能够从定子40的轴向一侧被目视到,不会被第一檐部83a妨碍。因此,关于U相引出部70u8,也能够容易地沿着所对应的圆弧状角部82a折弯。然后,将U相引出部70u8的前端侧(端子连接部Nu侧)以沿着U相用周槽83的方式布线。此时,在定子40的径向上,使U相引出部70u8与U相引出部70u7重叠(参照图7(a))。
由此,U相引出部70u8向U相用周槽83的布线完成,以沿着U相用周槽83的方式形成有周向延伸部Cu,在与圆弧状角部82a对应的部分形成有弯曲部Pu,进而,以沿着第一凹部82的方式形成有轴向延伸部Au。
如图11(a)、(b)所示,关于设置于定子40的径向一侧(图5(b)的左侧)的V相引出部70v1、V相引出部70v2(V相引出部的一部分)向线圈保持器80的布线流程,也与图9(a)、(b)所示的U相引出部70u1、U相引出部70u2向线圈保持器80的布线流程相同。具体而言,V相引出部70v1以图中箭头M9及箭头M10所示的流程布线,V相引出部70v2以图中箭头M11及箭头M12所示的流程布线。
此外,相对于先行在U相用周槽83布线的U相引出部70u1、U相引出部70u2,之后在V相用周槽84布线的V相引出部70v1、V相引出部70v2向定子40的径向外侧错开配置。因此,当将V相引出部70v1、V相引出部70v2在线圈保持器80上布线时,这些V相引出部70v1、70v2不会与U相引出部70u1、U相引出部70u2发生干涉。因此,可切实地抑制由于相互的干涉而分别发生损伤等。
进而,如图12(a)、(b)所示,关于设置于定子40的径向一侧(图5(b)的左侧)的W相引出部70w1、W相引出部70w2(W相引出部的一部分)向线圈保持器80的布线流程,也与图9(a)、(b)所示的U相引出部70u1、U相引出部70u2向线圈保持器80的布线流程相同。具体而言,W相引出部70w1以图中箭头M13及箭头M14所示的流程布线,W相引出部70w2以图中箭头M15及箭头M16所示的流程布线。
此外,相对于先行在V相用周槽84布线的V相引出部70v1、V相引出部70v2,之后在W相用周槽85布线的W相引出部70w1、W相引出部70w2向定子40的径向外侧错开配置。因此,当将W相引出部70w1、W相引出部70w2在线圈保持器80上布线时,这些W相引出部70w1、70w2不会与V相引出部70v1、V相引出部70v2发生干涉。因此,可切实地抑制由于相互的干涉而分别发生损伤等。
此处,也可不将U相引出部70u1~U相引出部70u8、V相引出部70v1~V相引出部70v8、W相引出部70w1~W相引出部70w8分别以U相、V相、W相的顺序在线圈保持器80上布线。例如,可在先行对设置于定子40的径向一侧的U相引出部70u1~U相引出部70u4、V相引出部70v1~V相引出部70v4、W相引出部70w1~W相引出部70w4进行布线后,对设置于定子40的径向另一侧的U相引出部70u5~U相引出部70u8、V相引出部70v5~V相引出部70v8、W相引出部70w5~W相引出部70w8进行布线。
如以上所详细叙述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一种无刷马达10具有卷绕安装有U相用、V相用、W相用的线圈70的定子40、及相对于定子40而旋转的转子50,所述无刷马达10中,在U相用、V相用、W相用的线圈70分别设置有向定子40的轴向一侧引出的U相引出部70u1~U相引出部70u8、V相引出部70v1~V相引出部70v8、W相引出部70w1~W相引出部70w8,U相引出部70u1~U相引出部70u8、V相引出部70v1~V相引出部70v8、W相引出部70w1~W相引出部70w8包括沿定子40的轴向延伸的轴向延伸部Au、轴向延伸部Av、轴向延伸部Aw、沿定子40的周向延伸的周向延伸部Cu、周向延伸部Cv、周向延伸部Cw、设置于轴向延伸部Au、轴向延伸部Av、轴向延伸部Aw与周向延伸部Cu、周向延伸部Cv、周向延伸部Cw之间的弯曲部Pu、弯曲部Pv、弯曲部Pw。
另外,在定子40的轴向一侧设置有分别保持U相引出部70u1~U相引出部70u8、V相引出部70v1~V相引出部70v8、W相引出部70w1~W相引出部70w8的线圈保持器80,线圈保持器80具有:沿线圈保持器80的周向排列设置且分别支撑轴向延伸部Au、轴向延伸部Av、轴向延伸部Aw的多个第一凹部82;沿线圈保持器80的轴向排列设置且分别支撑周向延伸部Cu、周向延伸部Cv、周向延伸部Cw的U相用周槽83、V相用周槽84、W相用周槽85;及沿线圈保持器80的周向延伸设置且从定子40的轴向一侧局部地覆盖周向延伸部Cu、周向延伸部Cv、周向延伸部Cw的第一檐部83a、第二檐部84a、第三檐部85a。
进而,在从定子40的轴向一侧观察线圈保持器80时,能够目视到多个弯曲部Pu、Pv、Pw中的一部分。
由此,能容易地将形成能够目视的弯曲部Pu、弯曲部Pv、弯曲部Pw的U相引出部70u1~U相引出部70u8、V相引出部70v1~V相引出部70v8、W相引出部70w1~W相引出部70w8中的一部分折弯,从而可提高U相引出部70u1~U相引出部70u8、V相引出部70v1~V相引出部70v8、W相引出部70w1~W相引出部70w8中的一部分向线圈保持器80的布线作业性。因此,能够提高无刷马达10的装配作业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周向延伸部Cu、周向延伸部Cv、周向延伸部Cw的长度方向上的与弯曲部Pu、弯曲部Pv、弯曲部Pw侧相反的一侧,设置有向定子40的径向外侧突出且供U相用电源终端Tu、V相用电源终端Tv、W相用电源终端Tw电连接的端子连接部Nu、端子连接部Nv、端子连接部Nw,第一檐部83a、第二檐部84a、第三檐部85a从定子40的轴向一侧覆盖端子连接部Nu、端子连接部Nv、端子连接部Nw的一部分。
由此,可切实地防止端子连接部Nu、端子连接部Nv、端子连接部Nw彼此短路。
进而,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从定子40的轴向一侧观察U相引出部70u1~U相引出部70u8、V相引出部70v1~V相引出部70v8、W相引出部70w1~W相引出部70w8时,各个U相引出部70u1~70u8、V相引出部70v1~70v8、W相引出部70w1~70w8以穿过定子40的轴心Cn(参照图7)且穿过定子40周向上的端子连接部Nu、端子连接部Nv、端子连接部Nw的中央部的第一基准线BP1、第二基准线BP2、第三基准线BP3为中心,成为镜像对称形状。
由此,可使U相引出部70u1~U相引出部70u8、V相引出部70v1~V相引出部70v8、W相引出部70w1~W相引出部70w8的长度尺寸分别成对地尽可能一致,进而,能够使各个U相用、V相用、W相用的线圈70中流动的电流的大小的平衡良好,从而可实现旋转晃动少的无刷马达10。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卷绕安装于定子40的U相用、V相用、W相用的线圈70经三角形接线,因此不需要使用用于形成星型接线所需的中性点的线圈或导电构件,进而,能够简化无刷马达10的结构而谋求小型轻量化,且能够提高无刷马达10的装配作业性。
进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线圈70由与其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剖面形状为矩形的扁线形成,因此能够将线圈70整齐且无间隙地卷绕安装于定子40,进而可提高占空因数。因此,能够实现小型且能够实现大的输出功率的无刷马达10。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文所述的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作为马达装置的无刷马达10应用于电动摩托车等的驱动源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应用于电动轮椅或电动手推车等的小型移动性的驱动源、手臂机器人的关节等的驱动源、以及动力转向(power steering)装置的驱动源。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示出将线圈70设为铝制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采用包含更廉价的黄铜等的通用的线圈。
除此以外,所述实施方式中的各构成部件的材质、形状、尺寸、数量、设置部位等只要可达成本发明,则为任意的,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
符号的说明
10:无刷马达(马达装置)
20:壳体
21:壳体主体
21a:底壁部
21b:轴承装设部
21c:密封装设部
21d:筒状壁部
21e:冷却片
22:盖构件
22a:主盖部
22b:副盖部
23:多边形壁部
23a:第一边部
23b:第二边部
23c:第三边部
23d:第四边部
23e:第五边部
23f:第六边部
24:驱动用连接器
24a:连接器块
25:凸部
25a:底壁
25b:第一侧壁
25c:第二侧壁
25d:连接器固定部
26:基板用连接器
26a:固定板部
26b:外侧连接部
30:马达单元
40:定子
42:基板用线束
43:控制器侧连接器部
44:基板侧连接器部
45:卡合凹部
50:转子
51:转子主体
52:旋转轴
53:磁铁
54:传感器磁铁
55:传感器基板
56:旋转传感器
57:轴承保持器
57a:保持筒
57b:支撑板
57c:支撑柱
58:基板侧连接部
60:分割铁心
61:齿
62:绝缘体
70:线圈
70u1~70u8:U相引出部(线圈引出部)
70v1~70v8:V相引出部(线圈引出部)
70w1~70w8:W相引出部(线圈引出部)
80:线圈保持器
81:筒状主体部
81a:卡合凸部
82:第一凹部(第一支撑部)
82a:圆弧状角部
83:U相用周槽(第二支撑部)
83a:第一檐部(被覆壁)
84:V相用周槽(第二支撑部)
84a:第二檐部(被覆壁)
85:W相用周槽(第二支撑部)
85a:第三檐部(被覆壁)
Au~Aw:轴向延伸部
B1:第一固定螺栓
B2:第二固定螺栓
BB1:第一滚珠轴承
BB2:第二滚珠轴承
BP1:第一基准线(基准线)
BP2:第二基准线(基准线)
BP3:第三基准线(基准线)
BT:固定螺栓
CU:控制器
Cn:轴心
Cu~Cw:周向延伸部
Eu:U相用电线
Ev:V相用电线
Ew:W相用电线
LS:唇形密封
Nu~Nw:端子连接部
Pu~Pw:弯曲部
S1:第一螺钉
S2:第二螺钉
SE:基板用电线
SP:连接用空间
Tu:U相用电源终端(电源端子)
Tv:V相用电源终端(电源端子)
Tw:W相用电源终端(电源端子)

Claims (5)

1.一种马达装置,具有:
定子,卷绕安装有多个线圈;以及
转子,相对于所述定子而旋转,
所述马达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多个所述线圈分别设置有向所述定子的轴向一侧引出的线圈引出部,
所述线圈引出部包括:
轴向延伸部,沿所述定子的轴向延伸;
周向延伸部,沿所述定子的周向延伸;以及
弯曲部,设置于所述轴向延伸部与所述周向延伸部之间,
在所述定子的轴向一侧设置有分别保持多个所述线圈引出部的线圈保持器,
所述线圈保持器具有:
多个第一支撑部,沿所述线圈保持器的周向排列设置,分别支撑多个所述轴向延伸部;
多个第二支撑部,沿所述线圈保持器的轴向排列设置,分别支撑多个所述周向延伸部;以及
被覆壁,沿所述线圈保持器的周向延伸设置,从所述定子的轴向一侧局部地覆盖多个所述周向延伸部,
在从所述定子的轴向一侧观察所述线圈保持器时,能够目视到多个所述弯曲部中的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装置,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周向延伸部的长度方向上的与所述弯曲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设置有向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突出且供电源端子电连接的端子连接部,
所述被覆壁从所述定子的轴向一侧覆盖所述端子连接部的一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引出部与U相、V相及W相对应地设置,在从所述定子的轴向一侧观察这些所述线圈引出部时,各个所述线圈引出部以穿过所述定子的轴心且穿过所述定子的周向上所述端子连接部的中央部的基准线为中心,成为镜像对称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装置,其特征在于,
卷绕安装于所述定子的多个所述线圈经三角形接线。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由与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剖面形状为矩形的扁线形成。
CN202280007681.7A 2021-06-18 2022-06-14 马达装置 Pending CN11663611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01674A JP2023000700A (ja) 2021-06-18 2021-06-18 モータ装置
JP2021-101674 2021-06-18
PCT/JP2022/023715 WO2022264988A1 (ja) 2021-06-18 2022-06-14 モー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36117A true CN116636117A (zh) 2023-08-22

Family

ID=845264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7681.7A Pending CN116636117A (zh) 2021-06-18 2022-06-14 马达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00700A (zh)
CN (1) CN116636117A (zh)
WO (1) WO202226498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22712B2 (ja) * 2001-03-22 2005-11-30 山洋電気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用固定子
JP5223259B2 (ja) * 2007-07-31 2013-06-26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6118152B2 (ja) * 2013-03-22 2017-04-19 株式会社ミツバ ステータ、電動モータ、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64988A1 (ja) 2022-12-22
JP2023000700A (ja) 2023-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816353B2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モータ
JP4688910B2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モータ
EP3051671B1 (en) Bus bar unit,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bus bar unit, and brushless motor
US20030230945A1 (en) Brushless motor
CN108886283B (zh) 马达
JP5235085B2 (ja) ステータ及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WO2015097753A1 (ja) 回転電機
US10069362B2 (en) Structure for preventing scattering of magnet and retaining magnet for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JP3663401B2 (ja) 回転電機
US11881747B2 (en) Motor
JP4847727B2 (ja) 回転電機
JP4847728B2 (ja) 回転電機
WO2020054095A1 (ja) 電動モータおよび電動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JP3881351B2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モータ
JP4875857B2 (ja) 回転電機
CN116636117A (zh) 马达装置
JP2009124927A (ja) バスバー装置及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2009284679A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WO2023286573A1 (ja) モータ装置
WO2020067254A1 (ja) モータ
JP2023006461A (ja) モータ装置
JP2022086919A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2023002988A (ja) モータ装置
WO2019073604A1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09048181A1 (en) Mo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