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29911A - 燃烧器以及锅炉 - Google Patents

燃烧器以及锅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29911A
CN107429911A CN201680012791.7A CN201680012791A CN107429911A CN 107429911 A CN107429911 A CN 107429911A CN 201680012791 A CN201680012791 A CN 201680012791A CN 107429911 A CN107429911 A CN 1074299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fuel gas
fuel
nozzle
bur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1279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29911B (zh
Inventor
松本启吾
堂本和宏
富永幸洋
田中隆郎
田中隆一郎
阿部直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Power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Hitachi Power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Hitachi Power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Hitachi Power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4299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299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299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299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C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COMBUSTION USING FLUID FUEL OR SOLID FUEL SUSPENDED IN  A CARRIER GAS OR AIR 
    • F23C5/00Disposition of burners with respect to the combustion chamber or to one another; Mounting of burners in combustion apparatus
    • F23C5/08Disposition of burn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B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STEAM BOILERS
    • F22B13/00Steam boilers of fire-box type, i.e. the combustion of fuel being performed in a chamber or fire-box with subsequent flue(s) or fire tube(s), both chamber or fire-box and flues or fire tubes being built-in in the boiler body
    • F22B13/02Steam boilers of fire-box type, i.e. the combustion of fuel being performed in a chamber or fire-box with subsequent flue(s) or fire tube(s), both chamber or fire-box and flues or fire tubes being built-in in the boiler body mounted in fixed position with the boiler body disposed uprigh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C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COMBUSTION USING FLUID FUEL OR SOLID FUEL SUSPENDED IN  A CARRIER GAS OR AIR 
    • F23C5/00Disposition of burners with respect to the combustion chamber or to one another; Mounting of burners in combustion apparatus
    • F23C5/08Disposition of burners
    • F23C5/10Disposition of burners to obtain a flame ring
    • F23C5/12Disposition of burners to obtain a flame ring for pulverulent fu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C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COMBUSTION USING FLUID FUEL OR SOLID FUEL SUSPENDED IN  A CARRIER GAS OR AIR 
    • F23C99/00Subject-matter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1/00Burners for combustion of pulverulent fu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KFEEDING FUEL TO COMBUSTION APPARATUS
    • F23K3/00Feeding or distributing of lump or pulverulent fuel to combustion apparatus
    • F23K3/02Pneumatic feeding arrangements, i.e. by air blas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C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COMBUSTION USING FLUID FUEL OR SOLID FUEL SUSPENDED IN  A CARRIER GAS OR AIR 
    • F23C2700/00Special arrangements for combustion apparatus using fluent fuel
    • F23C2700/06Combustion apparatus using pulverized fuel
    • F23C2700/063Arrangements for igniting, flame-guiding, air supply i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11/00Burners using a direct spraying action of liquid droplets or vaporised liquid into the combustion space
    • F23D11/36Details, e.g. burner cooling means, noise reduction means
    • F23D11/40Mixing tubes or chambers; Burner heads
    • F23D11/406Flame stabilising means, e.g. flame hold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2201/00Burners adapted for particulate solid or pulverulent fuels
    • F23D2201/20Fuel flow guid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Pre-Mixing And Non-Premixing Gas Burner (AREA)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燃烧器具备:燃料喷嘴(61),喷出由燃料和空气混合而成的燃料气体;燃烧用空气喷嘴(62),从燃料喷嘴(61)的外侧喷出空气;第一构件(71),配置于燃料喷嘴(61)内,具有相对于燃料气体流倾斜的第一倾斜面(82a)以及第一倾斜面(82a)的倾斜结束的第一倾斜结束端;以及第二构件(72),配置于第一倾斜结束端的燃料气体流的下游侧,具有相对于燃料气体流向第一构件(71)侧倾斜的第二倾斜面(84a)以及第二倾斜面(84a)的倾斜结束的第二倾斜结束端。

Description

燃烧器以及锅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燃料与空气混合并使其燃烧的燃烧器、通过由该燃烧器产生的燃烧气体生成蒸汽的锅炉。
背景技术
以往的燃煤锅炉具有形成中空形状并沿着铅垂方向设置的火炉,在该火炉壁沿着周向配设有多个燃烧器,并且在上下方向上遍及多阶地配置。该燃烧器被供给由煤炭粉碎而成的煤粉(燃料)与一次空气的混合气,并且被供给高温的二次空气,将该混合气和二次空气吹入火炉内来形成火焰,由此,能在该火炉内进行燃烧。然后,该火炉在上部连结有烟道,在该烟道设有用于回收废气的热的过热器、再热器、省煤器等热交换器,在因火炉中的燃烧而产生的废气与水之间进行热交换,能生成蒸汽。
作为这种燃煤锅炉的燃烧器,例如,存在下述专利文献所记载的燃烧器。在专利文献所记载的燃烧器中,通过设置能吹入由煤粉和一次空气混合而成的燃料气体的燃料喷嘴、以及能从该燃料喷嘴的外侧吹入二次空气的二次空气喷嘴,并且在燃料喷嘴的顶端部的轴中心侧设置火焰稳定器,使煤粉浓缩流碰撞于该火焰稳定器,能在较宽的负荷范围内稳定地进行低NOx燃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1536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2153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以往的燃烧器中,将火焰稳定器设为分裂器形状并配置于燃料喷嘴的顶端部,由此在火焰稳定器的下游侧形成再循环区域,维持煤粉的燃烧。通过将该分裂器设置于内部,使其从空气量更少的火焰内部开始点火,缩小在火焰外周形成的高温高氧区域,谋求NOx的减少。但是,由于火焰稳定器的前端面与燃料喷嘴的开口部配置于燃料气体的流动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因此,燃料喷嘴的开口部中的燃料气体的流速变高,点火性、火焰稳定性恐怕会降低。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在燃料喷嘴的内壁面与火焰稳定器之间设置整流构件,使流速降低,在专利文献2中,通过设置将流经燃料喷嘴内的燃料气体向轴心侧引导的引导构件,使流速降低。但是,所存在的问题是:在燃料喷嘴内将作为新构件的引导构件设于喷嘴外周,因此燃料喷嘴大型化,制造成本增加。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外周侧发生点火,由此可能会阻碍内部火焰稳定。需要说明的是,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使整流构件具有作为火焰稳定器的功能并且使整流构件缩短并退至上游侧的整流构件的构造,但由于使火焰稳定器的外侧的整流构件缩短并退至上游侧,因此,在燃料喷嘴的外侧的火焰稳定性提高,处于高氧气氛下的燃烧火焰的外周部的温度因二次空气而变高,NOx的产生量增加。
本发明解决了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谋求提高内部火焰稳定性能的燃烧器以及锅炉。
技术方案
用于达成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燃烧器具备:燃料喷嘴,喷出由燃料和空气混合而成的燃料气体;燃烧用空气喷嘴,从所述燃料喷嘴的外侧喷出空气;第一构件,配置于所述燃料喷嘴内,具有相对于燃料气体流倾斜的第一倾斜面以及所述第一倾斜面的倾斜结束的第一倾斜结束端;以及第二构件,配置于所述第一倾斜结束端的燃料气体流的下游侧,具有相对于燃料气体流向所述第一构件侧倾斜的第二倾斜面以及所述第二倾斜面的倾斜结束的第二倾斜结束端。
燃料气体通过相对于燃料气体流倾斜的第一构件的第一倾斜面偏转之后,燃料气体流在第一倾斜面的倾斜结束的第一倾斜结束端剥离,因此,在第一构件的下游侧形成燃料气体的再循环区域。在该再循环区域被点火而形成火焰,由此进行火焰稳定。然后,通过配置于第一倾斜结束端的燃料气体流的下游侧的第二构件的第二倾斜面,燃料气体流向第一构件侧偏转,能将燃料气体向通过第一构件形成的再循环区域引导。该情况下,第一构件作为火焰稳定器发挥功能,第二构件作为引导燃料气体的引导构件发挥功能。由此,利用第一构件进行的火焰稳定被强化。
或者,燃料气体通过相对于燃料气体流倾斜的第二构件的第二倾斜面偏转之后,燃料气体流在第二倾斜面的倾斜结束的第二倾斜结束端剥离,因此,在第二构件的下游侧形成燃料气体的再循环区域。在该再循环区域被点火而形成火焰,由此进行火焰稳定。然后,通过配置于第二倾斜结束端的燃料气体流的上游侧的第一构件的第一倾斜面,燃料气体流向第二构件侧偏转,能将燃料气体向通过第二构件形成的再循环区域引导。该情况下,第一构件作为引导燃料气体的引导构件发挥功能,第二构件作为火焰稳定器发挥功能。由此,利用第二构件进行的火焰稳定被强化。
或者,也存在第一构件以及第二构件具有火焰稳定器以及引导构件这两种功能的情况。这些功能的灵活运用取决于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的位置关系等。例如,如果在第二构件的第二倾斜面的延长线上存在通过第一构件形成的再循环区域,则第二构件具有引导构件的功能。
而且,通过将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配置于燃料气体的流动方向上的不同位置,能使由第一倾斜面以及第二倾斜面占据流路的面积在燃料气体流动方向错开,因此,能尽量防止流路截面积的减少,能抑制燃料气体的流速的增大,而无需使燃料喷嘴大型化。由此,通过使燃料气体的流速接近燃烧速度,能抑制火焰的吹灭,因此能进行更稳定的火焰稳定。
如上所述,通过在燃料喷嘴内配置于第二构件的上游侧的第一构件,在燃料喷嘴的内侧进行的内部火焰稳定被强化,因此,缺氧下的还原燃烧被促进,能谋求NOx的减少。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倾斜面的倾斜结束的第一倾斜结束端以及第二倾斜面的倾斜结束的第二倾斜结束端是指作为沿着倾斜面流动的燃料气体的剥离起点的端部,例如是指作为三角形剖面的斜面结束的端部的角部、折弯板状体而形成的倾斜面结束的板状体的端部。
此外,可以将从燃烧用空气喷嘴喷出的空气设为沿着燃料气体的喷出方向的直进流。由此,空气难以向燃料喷嘴的喷出开口部侧流动,能抑制燃料喷嘴中的外部火焰稳定,能减少NOx产生量。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燃烧器,所述第二构件配置于所述第一构件的两侧。
通过在第一构件的两侧配置第二构件,燃料气体被从第二构件引导至形成于第一构件的下游侧的再循环区域,能强化点火以及火焰稳定。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燃烧器,所述第二构件从所述燃料喷嘴的内壁面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于所述燃料喷嘴的开口部的附近。
通过第二构件从燃料喷嘴的内壁面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于喷出开口部的附近,能抑制沿着燃料喷嘴的内壁面流动的燃料气体与流经燃料喷嘴的外侧的燃烧用空气发生点火的外部点火,能减少NOx产生量。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燃烧器,所述第一构件设有在至少两个方向上对所述燃料气体的喷出方向进行扩幅的多个所述第一倾斜面,所述第二构件仅在所述第一构件侧设有所述第二倾斜面。
燃料气体通过第一构件的多个第一倾斜面向至少两个方向扩散而形成再循环区域,通过第二构件的第二倾斜面仅向第一构件侧扩散而形成再循环区域,能抑制燃料喷嘴的外部火焰稳定,能减少NOx产生量。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构件既可以隔开规定间隔地并列设置多个,也可以沿着燃料喷嘴的中心轴线设置一个。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燃烧器,在多个所述第一构件之间配置有第三构件,所述第三构件配置于所述第一倾斜结束端的燃料气体流的下游侧,具有相对于燃料气体流向所述第一构件侧倾斜的第三倾斜面以及所述第三倾斜面的倾斜结束的第三倾斜结束端。
通过在第一构件之间且燃料气体流下游侧设置第三构件,燃料气体被从第三构件向第一构件所形成的再循环区域供给,由此能提高内部火焰稳定性能。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燃烧器,所述第一构件沿着燃料气体流动方向位置调整自如地设置。
通过将第一构件设为沿着燃料气体流动方向位置调整自如,例如,通过根据燃料的种类将第一构件变更至燃料气体流动方向的上游侧或下游侧,能确保良好的内部火焰稳定性能。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燃烧器,所述第一构件以及所述第二构件沿着铅垂方向配置,并且在水平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
通过沿着铅垂方向配置第一构件以及第二构件,流经燃料喷嘴内的燃料气体所含的燃料堆积于各构件上的情况被抑制,能防止火焰稳定性能的降低。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燃烧器,所述第一构件以及所述第二构件沿着水平方向配置,并且在铅垂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
通过沿着水平方向配置第一构件以及第二构件,能相对减弱上下方向的外部点火,在二次空气喷嘴上下配置的情况下,能减轻由来自二次空气喷嘴的空气形成的高温高氧区域。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燃烧器,具有从所述燃烧用空气喷嘴的外侧喷出空气的二次空气喷嘴,所述二次空气喷嘴至少配置于所述燃料喷嘴的所述第一构件的所述第一倾斜面倾斜的方向的两端。
通过二次空气朝向不进行外部火焰稳定的燃料喷嘴的外侧喷出,即使该区域为氧过量状态,也能向火焰外周供给空气,而NOx的产生量不会增加。当在煤粉等煤燃料的情况下变得空气不足时,恐怕会产生硫化氢而腐蚀炉壁,但由于能通过二次空气喷嘴将充足的空气供给至火焰外周,因此能抑制硫化氢的产生。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燃烧器,具备从所述燃料喷嘴的一端部设置到另一端部的整流板。
由于整流板从燃料喷嘴的一端部被设置到另一端部,因此,在通过燃烧器的角度调整功能对燃料喷嘴进行了角度调整的情况下,能沿着整流板引导燃料气体,能获得所希望的流动。
需要说明的是,整流板优选设为在相对于对燃料喷嘴进行角度调整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燃烧器,所述整流板设于所述第一构件以及所述第二构件的沿着燃料气体流的两端部。
由于设于第一构件以及第二构件的沿着燃料气体流的两端部,因此,能在由两整流板夹持的流路中引导燃料气体,能提高由第一构件以及第二构件实现的火焰稳定性能。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燃料燃烧器,彼此相对的所述整流板的间隔朝向燃料气体流下游侧方向逐渐扩大。
由于使彼此相对的整流板的间隔朝向燃料气体流下游侧方向逐渐扩大,因此,能缩小流经第一构件以及第二构件的燃料气体的流速,能进一步提高火焰稳定功能。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燃料燃烧器,具有连接于所述燃烧用空气喷嘴的上游端的煤粉管,所述煤粉管的顶端部形成为流路截面积朝向燃料气体流下游侧方向扩大,在所述煤粉管的顶端部设有多个板构件。
通过在煤粉管的顶端部设置多个板构件,各板构件占据煤粉管的顶端部中的流路,由此能缩小煤粉管的顶端部的流路截面积。由此,能抑制流经煤粉管的顶端部的流速的降低,能防止燃料气体中的固体燃料(煤粉)堆积于煤粉管的顶端部、或燃料喷嘴的燃料气体流上游侧内部。
此外,本发明的一方案的锅炉具有:形成中空形状并沿着铅垂方向设置的火炉、配置于所述火炉的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以及配置于所述火炉的上部的烟道。
而且,本发明的一方案的锅炉在所述火炉的所述燃烧器上部具有追加空气供给部。
发明效果
能尽量防止燃料喷嘴内的流路截面积的减少,能抑制燃料气体的流速的增大,而无需使燃料喷嘴大型化。由此,通过使燃料气体的流速接近燃烧速度,能抑制火焰的吹灭,因此能进行更稳定的火焰稳定。然后,在燃料喷嘴内,内部火焰稳定被强化,因此,缺氧下的还原燃烧被促进,能谋求NOx的减少。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主视图。
图2是燃烧器的纵剖面(图1的II-II剖面)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燃煤锅炉的概略构成图。
图4是表示燃烧器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主视图。
图6是燃烧器的纵剖面(图5的VI-VI剖面)图。
图7是表示燃烧器的第一改进例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燃烧器的第二改进例的主视图。
图9是表示燃烧器的第三改进例的沿水平方向切断的剖面图。
图10是图9的燃烧器的主视图。
图11是示出了图9的整流板的配置的改进例的主视图。
图12是示出了图9的整流板的配置的改进例的主视图。
图13是示出了作为图12的改进例的燃烧器的纵剖面图。
图14是示出了图13的燃烧器的A-A剖面的横剖面图。
图15是图13的燃烧器的主视图。
图16是沿铅垂剖面切断图13的燃烧器的纵剖面图。
图17是示出了图13的燃烧器的改进例的纵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燃烧器以及锅炉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受该实施方式的限定,此外,在存在多个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包含组合各实施方式而构成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燃煤锅炉的概略构成图,图4是表示燃烧器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
第一实施方式的锅炉是一种燃烧煤粉的锅炉,其能将煤粉碎而成的煤粉用作粉状燃料(固体燃料),通过燃烧器使该煤粉燃烧,对通过该燃烧产生的热进行回收。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燃煤锅炉10是一种传统锅炉,具有火炉11、燃烧装置12以及烟道13。火炉11形成方形筒的中空形状并沿着铅垂方向设置,构成该火炉11的火炉壁由传热管构成。
燃烧装置12设于构成该火炉11的火炉壁(传热管)的下部。该燃烧装置12具有装接于火炉壁的多个燃烧器21、22、23、24、25。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燃烧器21、22、23、24、25将以四个均等间隔沿周向配设的构成作为一组,沿着铅垂方向配置有五组,就是说,配置有五阶。不过,火炉的形状和一阶中的燃烧器的数量、阶数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
该各燃烧器21、22、23、24、25经由煤粉供给管26、27、28、29、30连结于粉碎机(煤粉机/研磨机)31、32、33、34、35。虽未图示,但该粉碎机31、32、33、34、35构成为:在壳体内绕沿着铅垂方向的旋转轴心可驱动旋转地支承有粉碎工作台,在该粉碎工作台的上方,可与粉碎工作台的旋转连动旋转地支承有多个粉碎辊。因此,当煤被投入至多个粉碎辊与粉碎工作台之间时,在此处被粉碎至规定的大小,能通过输送用空气(一次空气)将分级后的煤粉从煤粉供给管26、27、28、29、30供给至第一燃烧器21、22、23、24、25。
此外,火炉11在各燃烧器21、22、23、24、25的装接位置设有风箱36,在该风箱36连结有空气管道37的一端部,在该空气管道37的另一端部装接有鼓风机38。而且,火炉11在各燃烧器21、22、23、24,25的装接位置的上方设有追加空气供给部(以下,称为附加空气喷嘴)39,在该附加空气喷嘴39连结有从空气管道37分支出的分支空气管道40的端部。因此,能将由鼓风机38输送的燃烧用空气(燃料气体燃烧用空气/二次空气)从空气管道37供给至风箱36,从该风箱36供给至各燃烧器21、22、23、24、25,并且能将由鼓风机38输送的燃烧用空气(追加空气)从分支空气管道40供给至附加空气喷嘴39。
烟道13连结于火炉11的上部。该烟道13设有用于回收废气的热的过热器(Superheater)51、52、53;再热器(Reheater)54、55;省煤器(Economizer)56、57,在由火炉11中的燃烧所产生的废气与水之间进行热交换。
烟道13在其下游侧连结有供进行了热交换的废气排出的气体管道58。在该气体管道58与空气管道37之间设有空气加热器59,在流经空气管道37的空气与流经气体管道58的废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对被供给至燃烧器21、22、23、24、25的燃烧用空气进行升温。
需要说明的是,虽未图示,但气体管道58设有脱硝装置、电集尘器、诱导鼓风机、脱硫装置,在下游端部设有烟囱。
在此,对燃烧装置12进行详细说明,但构成该燃烧装置12的燃烧器21、22、23、24、25分别形成几乎同样的构成,因此以燃烧器21为代表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燃烧器21由分别设于火炉11的四个壁部的燃烧器21a、21b、21c、21d构成。各燃烧器21a、21b、21c、21d连结有从煤粉供给管26分支出的各分支管26a、26b、26c、26d,并且连结有从空气管道37分支出的各分支管37a、37b、37c、37d。
因此,各燃烧器21a、21b、21c、21d对火炉11吹入由煤粉和输送用空气混合而成的煤粉混合气(燃料气体),并且向该煤粉混合气的外侧吹入燃烧用空气(燃料气体燃烧用空气/二次空气)。然后,通过对该煤粉混合气进行点火,能形成四个火焰F1、F2、F3、F4,从火炉11的上方观察(图4中),该火焰F1、F2、F3、F4为呈逆时针方向回旋的火焰回旋流C。
在这样构成的燃煤锅炉10中,如图3以及图4所示,当煤粉机31、32、33、34、35驱动时,固体燃料被粉碎,煤粉与输送用空气一起穿过煤粉供给管26、27、28、29、30被供给至各燃烧器21、22、23、24、25。另一方面,加热后的燃烧用空气从空气管道37经由风箱36供给至各燃烧器21、22、23、24、25,并且从分支空气管道40供给至附加空气喷嘴39。于是,燃烧器21、22、23、24、25能将由煤粉和输送用空气混合而成的煤粉混合气吹入火炉11,并且将燃烧用空气吹入火炉11,通过在此时进行点火而形成火焰。此外,附加空气喷嘴39能将追加空气吹入火炉11并进行燃烧控制。在该火炉11中,煤粉混合气与燃烧用空气进行燃烧而产生火焰,当在该火炉11内的下部产生火焰时,燃烧气体(废气)在该火炉11内上升,排出至烟道13。
即,燃烧器21、22、23、24、25将煤粉混合气和燃烧用空气(二次空气的一部分)吹入火炉11中的燃烧区域A,通过在此时进行点火而在燃烧区域A形成火焰回旋流C。然后,该火焰回旋流C一边回旋一边上升至还原区域B。附加空气喷嘴39将追加空气吹入火炉11中的还原区域B的上方。在该火炉11中,设定为空气的供给量相对于煤粉的供给量小于理论空气量,由此内部保持为还原气氛。然后,由煤粉的燃烧产生的NOx在火炉11中被还原,之后,供给追加空气(附加空气),由此煤粉的氧化燃烧完成,由煤粉的燃烧产生的NOx的产生量减少。
然后,从未图示的供水泵供给的水由省煤器56、57预热后,被供给至未图示的汽鼓并且在供给至火炉壁的各水管(未图示)期间被加热而变为饱和蒸汽,被送入未图示的汽鼓。而且,未图示的汽鼓的饱和蒸汽被导入过热器51、52、53,因燃烧气体而变得过热。通过过热器51、52、53生成的过热蒸汽被供给至未图示的发电成套设备(例如,涡轮机等)。此外,在涡轮机中的膨胀过程的中途所取出的蒸汽被导入再热器54、55,再次变得过热并返回涡轮机。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将火炉11设为鼓型(汽鼓)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该构造。
然后,从烟道13的省煤器56、57通过的废气在气体管道58利用未图示的脱硝装置并通过催化剂去除NOx等有害物质,通过电集尘器去除颗粒状物质,通过脱硫装置去除硫黄成分后,从烟囱排出至大气中。
在此,对这样构成的燃烧器21(21a、21b、21c、21d)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主视图,图2是燃烧器的纵剖面(图1的II-II剖面)图。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燃烧器21从中心侧开始设有燃料喷嘴61、燃烧用空气喷嘴62、以及二次空气喷嘴63,并且在燃料喷嘴61内设有内部构件64。
燃料喷嘴61能喷出由煤粉(固体燃料)和输送用空气(一次空气)混合而成的粉状燃料混合气(以下,为燃料气体)301。燃烧用空气喷嘴62配置于燃料喷嘴61的外侧,能向从燃料喷嘴61喷出的燃料气体301的外周侧喷出燃烧用空气的一部分(燃料气体燃烧用空气)302。二次空气喷嘴63配置于燃烧用空气喷嘴62的外侧,能向从燃烧用空气喷嘴62喷出的燃料气体燃烧用空气302的外周侧喷出燃烧用空气的一部分(以下,为二次空气)303。
内部构件64配置于燃料喷嘴61内且燃料喷嘴61的顶端部,就是说,配置于燃料气体301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由此,作为燃料气体301的点火用以及火焰稳定用乃至燃料引导用的构件发挥功能。该内部构件64由两个第一构件71、两个第二构件72、以及一个第三构件73构成。该第一构件71、第二构件72以及第三构件73沿着铅垂方向配置,并且在水平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该情况下,铅垂方向也包含相对于铅垂方向偏离微小角度的方向。
第一构件71在燃料喷嘴61的顶端部且相对于沿着燃料气体301的喷出方向的轴线(燃料喷嘴61的中心线)O的径向两侧(燃料喷嘴61的内壁面61a侧),并且从燃料喷嘴61的内壁面61a隔开规定间隔(间隙)地配置,形成沿着铅垂方向并且沿着燃料气体301的喷出方向的板形状。第二构件72在燃料喷嘴61的顶端部且相对于各第一构件71的水平方向的外侧的两侧(燃料喷嘴61的内壁面61a侧)隔开规定间隔(间隙)地配置,并且从燃料喷嘴61的内壁面61a隔开规定间隔(间隙)地配置,形成沿着铅垂方向并且沿着燃料气体301的喷出方向的板形状。第三构件73在燃料喷嘴61的顶端部且沿着燃料气体301的喷出方向的轴线(燃料喷嘴61的中心线)O上,并且从各第一构件71隔开规定间隔(间隙)地配置,形成沿着铅垂方向并且沿着燃料气体301的喷出方向的板形状。
燃料喷嘴61以及燃烧用空气喷嘴62形成长条的管状构造。燃料喷嘴61通过四个平坦的内壁面61a形成沿着长尺寸方向延伸并且流路截面形状相同的燃料气体流路P1,在顶端部(下游侧端部)设有矩形的开口部61b。燃烧用空气喷嘴62通过燃料喷嘴61的四个平坦的外壁面61c和四个平坦的内壁面62a形成沿着长尺寸方向延伸并且流路截面形状相同的燃烧用空气流路P2,在顶端部(下游侧端部)设有矩形环状的开口部62b。因此,燃料喷嘴61与燃烧用空气喷嘴62构成双重管状构造。
二次空气喷嘴63形成配置于燃料喷嘴61以及燃烧用空气喷嘴62的外侧的长条的管状构造。二次空气喷嘴63形成四根呈矩形截面形状的管状构造,由单独配置于燃烧用空气喷嘴62的上方、下方、左方、右方的二次空气喷嘴主体63a、63b、63c、63d构成,在燃烧用空气喷嘴62的外侧隔开规定间隙地配置。二次空气喷嘴63通过四根二次空气喷嘴主体63a、63b、63c、63d形成沿着长尺寸方向延伸并且流路截面形状相同的四个二次空气流路P31、P32、P33、P34,在顶端部(下游侧端部)设有矩形环状的开口部63e。
需要说明的是,燃料喷嘴61、燃烧用空气喷嘴62的形状不限于正方形,可以是矩形,该情况下,也可以设为角部带曲率的形状。通过设为角部带曲率的管状构造,能提高喷嘴的强度。而且,可以设为圆筒。
因此,在燃料喷嘴61(燃料气体流路P1)的开口部61b的外侧配设有燃烧用空气喷嘴62(燃烧用空气流路P2)的开口部62b,在该燃烧用空气喷嘴62(燃烧用空气流路P2)的开口部62b的外侧隔开规定间隔地配设有二次空气喷嘴63(二次空气流路P3)的开口部63e。燃料喷嘴61、燃烧用空气喷嘴62以及二次空气喷嘴63的各开口部61b、62b、63e在同一面上对齐地配置于燃料气体301、空气的流动方向上的相同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二次空气喷嘴63可以在燃烧用空气喷嘴62的外侧作为双重管状构造配置为矩形,而不由四根二次空气喷嘴主体63a、63b、63c、63d构成。此外,二次空气喷嘴63由二次空气喷嘴主体63a、63b、63c、63d构成,但可以仅采用上下的二次空气喷嘴主体63a、63b,或者仅采用左右的二次空气喷嘴主体63c、63d。而且,二次空气喷嘴63可以设为能通过在各二次空气喷嘴主体63a、63b、63c、63d设置风门开度调整机构等,调整二次空气303的喷出量。
在水平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图2)中,第一构件71由宽度固定的平坦部81和一体设于该平坦部81的前端部(燃料气体301的流动方向的下游端部)的扩幅部82构成。平坦部81沿着燃料气体301的流动方向宽度为固定。扩幅部82朝向燃料气体301的流动方向宽度变大。该扩幅部82的水平剖面形成大致等腰三角形,基端部连结于平坦部81,顶端部朝向燃料气体301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宽度变宽,前端为与该燃料气体301的流动方向正交的平面。即,扩幅部82具有:向宽度方向的内侧(燃料喷嘴61的中心线O侧)倾斜的第一导向面(第一倾斜面)82a、向宽度方向的外侧(燃料喷嘴61的内壁面61a侧)倾斜的第二导向面(第一倾斜面)82b、以及前端侧的端面82c。由第一导向面82a和端面82c形成的角部、以及由第二导向面82b和端面82c形成的角部为倾斜的导向面82a、82b的倾斜结束的倾斜结束端(第一倾斜结束端)。在这些作为角部的倾斜结束端,燃料气体流剥离。
扩幅部82沿着其长尺寸方向(铅垂方向)宽度为固定,但也可以使宽度不同。此外,理想的是,第一导向面82a、第二导向面82b以及端面82c是平面,但也可以是弯折或弯曲成凹状或凸状的面。此外,扩幅部82的水平剖面设为大致等腰三角形,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端面82c凹陷的形状、Y字形。
在沿着水平方向切断的截面形状(图2)中,第二构件72由宽度固定的平坦部83和一体设于该平坦部83的前端部(燃料气体301的流动方向的下游端部)的扩幅部84构成。平坦部83沿着燃料气体301的流动方向宽度为固定。扩幅部84朝向燃料气体301的流动方向宽度变大。该扩幅部84的水平剖面形成大致直角三角形,基端部连结于平坦部83,顶端部朝向燃料气体301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宽度变宽,前端为与该燃料气体301的流动方向正交的平面。即,扩幅部84具有:向宽度方向的内侧(燃料喷嘴61的中心线O侧)倾斜的第一导向面(第二倾斜面)84a和前端侧的端面84c,在宽度方向的外侧(燃料喷嘴61的内壁面61a侧)没有导向面,而是平坦部83的端面持续的平面。由第一导向面84a和端面84c形成的角部为倾斜的导向面84a的倾斜结束的倾斜结束端(第二倾斜结束端)。在该作为角部的倾斜结束端,燃料气体流剥离。
扩幅部84沿着其长尺寸方向(铅垂方向)宽度为固定,但也可以使宽度不同。通过进一步缩小扩幅部84,也能相对加强内部点火。此外,理想的是,第一导向面84a和端面84c是平面,但也可以是弯折或弯曲成凹状或凸状的面。此外,扩幅部84的水平剖面设为大致直角三角形,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端面84c凹陷的形状、折弯板状体的形状。
在水平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图2)中,第三构件73由宽度固定的平坦部85和一体设于该平坦部85的前端部(燃料气体301的流动方向的下游端部)的扩幅部86构成。平坦部85沿着燃料气体301的流动方向宽度固定。扩幅部86朝向燃料气体301的流动方向宽度变大。该扩幅部86的水平剖面形成大致等腰三角形,基端部连结于平坦部85,顶端部朝向燃料气体301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宽度变宽,前端为与该燃料气体301的流动方向正交的平面。即,扩幅部86具有:向一方的第一构件71侧倾斜的第一导向面(第三倾斜面)86a、向另一方的第一构件71侧倾斜的第二导向面(第三倾斜面)86b、以及前端侧的端面86c。由第一导向面86a和端面86c形成的角部、以及由第二导向面86b和端面86c形成的角部为倾斜的导向面86a、86b的倾斜结束的倾斜结束端(第三倾斜结束端)。在这些作为角部的倾斜结束端,燃料气体流剥离。
扩幅部86沿着其长尺寸方向(铅垂方向)宽度为固定,但也可以使宽度不同。此外,理想的是,第一导向面86a、第二导向面86b以及端面86c是平面,但也可以是弯折或弯曲成凹状或凸状的面。此外,扩幅部82的水平剖面设为大致等腰三角形,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端面82c凹陷的形状、Y字形。
该情况下,如上所述,第一构件71、第二构件72、第三构件73以及燃料喷嘴61的内壁面隔开规定间隔的间隙地配置,但该规定间隔是指,至少为各构件71、72、73中的扩幅部82、84、86的宽度以上的间隙,或者至少为各构件71、72、73中的扩幅部82、84、86不会因热膨胀而相互干扰(接触)或干扰(接触)燃料喷嘴61的内壁面61a的程度的间隙。
燃料喷嘴61在内部于宽度方向(水平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有第一、第二、第三构件71、72、73作为该内部构件64。然后,第二、第三构件72、73在顶端部分别设有扩幅部84、86,该扩幅部84、86的各端面84c、86c与燃料喷嘴61的开口部61b在同一面上对齐地配置于燃料气体301的流动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另一方面,第一构件71在顶端部设有扩幅部82,该扩幅部82的端面82c配置于燃料喷嘴61的开口部61b的燃料气体301的喷出方向的上游侧。即,在燃料气体301的喷出方向上,第二、第三构件72、73的扩幅部84、86的端面84c、86c与燃料喷嘴61的开口部61b为相同位置。第一构件71的扩幅部82的端面82c配置于燃料气体301的喷出方向的上游侧且相对于燃料喷嘴61的开口部61b(扩幅部84、86的端面84c、86c)分离规定距离L的位置。
在此,当将燃料喷嘴61的开口的等效圆直径设为D时,规定距离L设为0.001D以上且1.0D以下,优选设为0.03D以上且0.5D以下,进一步优选设为0.05D以上且0.3D以下。
上述的下限值以及上限值由如下观点决定。当低于下限值时,第一构件71与第二构件72以及第三构件73的距离变得过近,无法获得使这些构件错开而确保流路截面积的优点。另一方面,当高于上限值时,通过第一构件71形成的再循环区域在第二构件72以及第三构件73的跟前消失,无法获得将燃料(煤粉)从第二构件72以及第三构件73引导至第一构件71的再循环区域的优点。
第一、第二、第三构件71、72、73的后部的上端部和下端部经由支承构件87、88支承于燃料喷嘴61的内壁面61a。各支承构件87、88固定于燃料喷嘴61的内壁面61a中的上部和下部,第一、第二、第三构件71、72、73的上端部和下端部支承于该支承构件87、88。
该情况下,第一、第二、第三构件71、72、73相对于固定于燃料喷嘴61的内壁面61a的支承构件87、88固定。不过,并不限定于该构成。例如,第一构件71的扩幅部82的端面82c配置于比燃料喷嘴61的开口部61b后退规定距离L的位置。可以认为,扩幅部82的位置根据燃料的种类、喷出量等变更规定距离L。因此,理想的是,沿着燃料气体301的喷出方向位置调整自如地设置第一构件71。作为具体的构成,例如,在燃料喷嘴61的内壁面61a的支承构件87、88固定沿着燃料气体301的喷出方向的导向轨89,自由移动地支承第一构件71(平坦部81)即可。该情况下,相对于导向轨89移动调整第一构件71后,通过螺栓等夹具约束即可。此外,也可以设置相对于导向轨89移动调整第一构件71的驱动装置(液压缸、马达等)。
在燃料喷嘴61中,作为内部构件64,第一、第二、第三构件71、72、73支承于支承构件87、88,因此燃料气体流路P1被分割为六个区域。即,燃料气体流路P1被分割为:第三构件73与各第一构件71之间的第一燃料气体流路P11、第一构件71与第二构件72之间的第二燃料气体流路P12、以及第二构件72与燃料喷嘴61的内壁面61a之间的第三燃料气体流路P13。
需要说明的是,各支承构件87、88支承各构件71、72、73,因此,设定为比各构件71、72、73(平坦部81、83、85;扩幅部82、84、86)的宽度(厚度)尽可能小的宽度(较薄的厚度),不会影响燃料气体301的流动。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支承构件87、88支承各构件71、72、73的平坦部81、83、85,但既可以支承扩幅部82、84、86,也可以支承平坦部81、83、85和扩幅部82、84、86的两方。此外,通过支承构件87、88支承各构件71、72、73的周向的支承位置并不限于实施方式。
在这样构成的燃料燃烧器21中,燃料气体(煤粉和一次空气)301流经燃料喷嘴61的燃料气体流路P1,从开口部61b喷出至火炉11(参照图3)内。燃料气体燃烧用空气302流经燃烧用空气喷嘴62的燃烧用空气流路P2,从开口部61b喷出至燃料气体301的外侧。二次空气303流经二次空气喷嘴63的二次空气流路P3,从开口部63e喷出至燃料气体301燃烧用空气的外侧。此时,燃料气体(煤粉和一次空气)301、燃料气体燃烧用空气302、二次空气303并不回旋,而是作为沿着燃烧器轴线方向(中心线O)的直进流喷出。
此时,燃料气体301在燃料喷嘴61的开口部61b中,通过第一构件71、第二构件72以及第三构件73形成分支并流动,在此处被点火而进行燃烧,变成燃烧气体。此外,燃料气体燃烧用空气302喷出至该燃料气体301的外周,由此燃料气体301的燃烧被促进。而且,二次空气303喷出至燃烧火焰的外周,由此调整燃料气体燃烧用空气302与二次空气303的比例,能获得最佳燃烧。
然后,在内部构件64中,第一构件71、第二构件72以及第三构件73的各扩幅部82、84、86形成缝隙形状,因此,燃料气体301沿着扩幅部82、84、86的各导向面82a、82b、84a、86a、86b流动,绕到端面82c、84c、86c侧,由此,在该端面82c、84c、86c的前方形成再循环区域。因此,燃料气体301在该再循环区域进行点火和火焰稳定,实现燃烧火焰的内部火焰稳定(燃料喷嘴61的中心线O侧的中央区域中的火焰稳定)。于是,燃烧火焰的外周部变成低温,通过二次空气303能降低处于高氧气氛下的燃烧火焰的外周部的温度,燃烧火焰的外周部中的NOx产生量减少。
此外,第一构件71的扩幅部82配置于第二、第三构件72、73的扩幅部84、86的燃料气体301的喷出方向的上游侧。因此,闭塞燃料喷嘴61的燃料气体流路P1的位置在燃料气体301的喷出方向上偏离,流路急剧变窄的区域减少,扩幅部82、84、86的位置的燃料气体301的流速降低。因此,能强化内部点火以及内部火焰稳定,而无需使燃料喷嘴61大型化。
此外,燃料气体301首先通过第一构件71的扩幅部82的各导向面82a、82b形成再循环区域。该再循环区域在燃料喷嘴61内形成,因此,难以受到来自炉内的邻接火焰的幅射热,内部点火以及内部火焰稳定被良好地实施,从燃料喷嘴61的内部高效地消耗空气,外部点火的产生被抑制。然后,燃料气体301通过第一构件71的扩幅部82的各导向面82a、82b形成再循环区域后,接着,通过第二构件72以及第三构件73的扩幅部84、86的各导向面84a、86a、86b形成再循环区域。如此,各构件71、72、73的扩幅部82、84、86在燃料气体流动方向上配置于不同的位置,因此,与将各构件的扩幅部配置于相同的燃料气体流动方向位置的情况相比,能降低各构件71、72、73的扩幅部82、84、86处的燃料气体301的流速。此外,由导向面82a、82b引导的煤粉流入下游侧的各端面84c、86c,由此煤粉量增加,在该方面也能强化内部点火以及内部火焰稳定。该情况下,第一构件71不仅具有作为火焰稳定器的功能,还具有将煤粉向下游侧的第二构件72以及第三构件73侧引导的引导构件的功能。
而且,第二构件72的扩幅部84仅在第一构件71侧存在导向面84a,燃料喷嘴61的内壁面61a侧为扁平形状。因此,由于在燃料喷嘴61的内壁面61a与第二构件72之间的第三燃料气体流路P13中没有火焰稳定功能,因此未形成再循环区域,外部点火的产生被抑制。
此外,二次空气喷嘴63从燃料喷嘴61的上下以及左右都喷出二次空气303,以便从整个圆周包围。因此,在周向上难以形成局部的高温高氧区域,在周向上氧浓度被均匀化,燃烧火焰的外周部的NOx产生量减少。
如此,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燃烧器中设置:喷出由煤粉和空气混合而成的燃料气体301的燃料喷嘴61、从燃料喷嘴61的外侧喷出空气的燃烧用空气喷嘴62、以及具有作为使燃料气体301的喷出方向扩幅的火焰稳定部乃至引导构件的功能的内部构件64,并设置:配置于燃料喷嘴61的开口部61b的燃料气体301的喷出方向上游侧的第一构件71、以及配置于第一构件71的燃料气体301的喷出方向下游侧且第一构件71的扩幅方向的两侧的第二构件72。
因此,流经燃料喷嘴61内的燃料气体301在各构件71、72的下游侧形成再循环区域,由此能维持燃料气体301的燃烧。此时,第一构件71与第二构件72在燃料气体301的喷出方向上偏离地配置,因此,燃料喷嘴61的开口部61b处的流速降低,能提高火焰稳定性,而无需使燃料喷嘴61大型化。此外,燃料气体301被从第二构件72向第一构件71所形成的再循环区域供给,由此能提高火焰稳定性。此外,燃料气体301按照第一构件71、第二构件72的顺序被进行点火、火焰稳定,相对地从燃料气体流截面的中央部发生点火,因此,能高效地收集煤粉而强化内部火焰稳定。其结果是,能谋求内部火焰稳定性能的提高。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燃烧器中,第一构件71在燃料喷嘴61的轴线中心O侧以及燃料喷嘴61的内壁面61a侧设有扩幅部82的导向面82a、82b,第二构件72仅在燃料喷嘴61的轴线中心O侧设有扩幅部84的导向面84a。因此,燃料气体301通过第一构件71的各导向面82a、82b向两侧扩散而形成再循环区域,通过第二构件72的导向面84a仅向第一构件71侧扩散而形成再循环区域,能抑制燃料喷嘴61的外部火焰稳定,能减少NOx产生量。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燃烧器中,隔开规定间隔地设有多个第一构件71,隔开规定间隔地将第二构件72设于第一构件71的燃料喷嘴61的内壁面61a侧的两侧。因此,通过将第一构件71与第二构件72对置地高效配置,能适当地形成再循环区域。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燃烧器中,在第一构件71之间配置第三构件73。因此,在配置于燃料喷嘴61的开口部61b的第二构件72与第三构件73之间,配置有位于燃料气体301的喷出方向的上游侧的第一构件71,由此,各构件71、72、73在燃料喷嘴61内的燃料气体301的喷出方向的位置彼此不同。因此,通过增加在燃料气体301的喷出方向上偏离的组合的构件71、72、73,来降低喷出流速,通过从第三构件73向第一构件71所形成的再循环区域供给煤粉,能提高内部火焰稳定性能。该情况下,第三构件73也作为向第一构件71引导煤粉的引导构件发挥功能。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燃烧器中,沿着燃料气体301的喷出方向位置调整自如地设置第一构件71。因此,例如,通过根据煤粉的种类将第一构件71变更至燃料气体301的喷出方向的上游侧或下游侧,即使煤粉的种类被变更,也能确保良好的内部火焰稳定性能。即,理想的是,在使用难以燃烧的煤粉(煤)的情况下,将第一构件71移动调整至燃料气体301的喷出方向的上游侧,在使用容易燃烧的煤粉(煤)的情况下,将第一构件71移动调整至燃料气体301的喷出方向的下游侧。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燃烧器中,将第一构件71、第二构件72以及第三构件73沿着铅垂方向配置,并且在水平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因此,流经燃料喷嘴61内的燃料气体301所含的煤粉堆积于各构件71、72、73上的情况被抑制,能防止火焰稳定性能的降低。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燃烧器中,将二次空气喷嘴63配置于燃料喷嘴61的上方、下方、左方、右方。因此,二次空气被朝向外侧没有火焰稳定功能的第二构件72的外侧喷出,由此,即使该区域为氧过量状态,也能向火焰外周供给空气,而NOx的产生量不会增加。当在煤粉等煤燃料的情况下变得空气不足时,恐怕会产生硫化氢而腐蚀炉壁,但由于能通过二次空气喷嘴63将充足的空气供给至火焰外周,因此能抑制硫化氢的产生。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锅炉中设置:形成中空形状并沿着铅垂方向设置的火炉11、配置于火炉11的燃烧器21、以及配置于火炉11的上部的烟道13。因此,燃烧器21能谋求内部火焰稳定性能的提高,能提高锅炉效率。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燃烧器21配置于火炉11的角部的回旋燃烧型,但也可以应用将燃烧器21对置配置于火炉11的对置燃烧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一构件71、第二构件72、第三构件73全部作为火焰稳定器发挥功能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存在各自不作为火焰稳定器发挥功能而是作为将煤粉向其他构件引导的引导构件发挥功能的情况。例如,在从第一构件71向第二构件72以及第三构件73侧引导煤粉的情况下,第一构件71被设为引导构件。该情况下,也存在第一构件71不作为火焰稳定器发挥功能的情况。此外,在从第二构件72或第三构件73向第一构件71的再循环区域供给煤粉的情况下,第二构件72或第三构件73被设为引导构件。该情况下,也存在第二构件72或第三构件73不作为火焰稳定器发挥功能的情况。
[第二实施方式]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主视图,图6是燃烧器的纵剖面(图5的VI-VI剖面)图。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5以及图6所示,燃烧器21A从中心侧开始设有燃料喷嘴101、燃烧用空气喷嘴102、以及二次空气喷嘴103,并且在燃料喷嘴101内设有内部构件104。
燃料喷嘴101能喷出由煤粉和一次空气混合而成的燃料气体。燃烧用空气喷嘴102配置于燃料喷嘴101的外侧,能向从燃料喷嘴101喷出的燃料气体的外周侧喷出燃料气体燃烧用空气。二次空气喷嘴103配置于燃烧用空气喷嘴102的外侧,能向从燃烧用空气喷嘴102喷出的燃料气体燃烧用空气的外周侧喷出二次空气。
内部构件104配置于燃料喷嘴101内且燃料喷嘴101的顶端部,就是说,配置于燃料气体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由此,作为燃料气体的点火用以及火焰稳定用乃至燃料引导用的构件发挥功能。该内部构件104由一个第一构件111和两个第二构件112构成。该第一构件111和第二构件112沿着水平方向配置,并且在铅垂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该情况下,水平方向也包含相对于水平方向偏离微小角度的方向。
第一构件111在燃料喷嘴101的顶端部且沿着燃料气体的喷出方向的轴线(燃料喷嘴101的中心线)O上,并且从燃料喷嘴101的内壁面101a隔开规定间隔(间隙)地配置,形成沿着水平方向并且沿着燃料气体的喷出方向的板形状。第二构件112在燃料喷嘴101的顶端部且相对于第一构件111隔开规定间隔(间隙)地配置于铅垂方向的外侧的两侧(燃料喷嘴101的内壁面101a侧),并且从燃料喷嘴101的内壁面101a隔开规定间隔(间隙)地配置,形成沿着水平方向并且沿着燃料气体的喷出方向的板形状。
燃料喷嘴101以及燃烧用空气喷嘴102形成长条的管状构造。燃料喷嘴101通过四个平坦的内壁面101a形成沿着长尺寸方向延伸并且流路截面形状相同的燃料气体流路P1,在顶端部(下游侧端部)设有矩形的开口部101b。燃烧用空气喷嘴102通过燃料喷嘴101的四个平坦的外壁面101c和四个平坦的内壁面102a形成沿着长尺寸方向延伸并且流路截面形状相同的燃烧用空气流路P2,在顶端部(下游侧端部)设有矩形环状的开口部102b。因此,燃料喷嘴101与燃烧用空气喷嘴102构成双重管状构造。
二次空气喷嘴103形成配置于燃料喷嘴101以及燃烧用空气喷嘴102的外侧的长条的管状构造。二次空气喷嘴103形成四根呈矩形截面形状的管状构造,由单独配置于燃烧用空气喷嘴102的上方、下方、左方、右方的二次空气喷嘴主体103a、103b、103c、103d构成,在燃烧用空气喷嘴102的外侧隔开规定间隙地配置。二次空气喷嘴103通过四根二次空气喷嘴主体103a、103b、103c、103d形成沿着长尺寸方向延伸并且流路截面形状相同的四个二次空气流路P31、P32、P33、P34,在顶端部(下游侧端部)设有矩形环状的开口部103e。
因此,在燃料喷嘴101(燃料气体流路P1)的开口部101b的外侧配设有燃烧用空气喷嘴102(燃烧用空气流路P2)的开口部102b,在该燃烧用空气喷嘴102(燃烧用空气流路P2)的开口部102b的外侧隔开规定间隔地配设有二次空气喷嘴103(二次空气流路P3)的开口部103e。燃料喷嘴101、燃烧用空气喷嘴102以及二次空气喷嘴103的各开口部101b、102b、103e在同一面上对齐地配置于燃料气体、空气的流动方向上的相同位置。
在铅垂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图6)中,第一构件111由宽度固定的平坦部121和一体设于该平坦部121的前端部(燃料气体的流动方向的下游端部)的扩幅部122构成。平坦部121沿着燃料气体的流动方向宽度为固定。扩幅部122朝向燃料气体的流动方向宽度变大。该扩幅部122的水平剖面形成大致等腰三角形,基端部连结于平坦部121,顶端部朝向燃料气体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宽度变宽,前端为与该燃料气体的流动方向正交的平面。即,扩幅部122具有:向宽度方向(图5中为高度方向)的内侧(燃料喷嘴101的中心线O侧)倾斜的第一导向面(第一倾斜面)122a、向宽度方向(图5中为高度方向)的外侧(燃料喷嘴101的内壁面101a侧)倾斜的第二导向面(第一倾斜面)122b、以及前端侧的端面122c。由第一导向面122a和端面122c形成的角部、以及由第二导向面122b和端面122c形成的角部为倾斜的导向面122a、122b的倾斜结束的倾斜结束端(第一倾斜结束端)。在这些作为角部的倾斜结束端,燃料气体流剥离。
需要说明的是,扩幅部122的铅垂剖面设为大致等腰三角形,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端面122c凹陷的形状、Y字形。
在铅垂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图6)中,第二构件112由宽度固定的平坦部123和一体设于该平坦部123的前端部(燃料气体的流动方向的下游端部)的扩幅部124构成。平坦部123沿着燃料气体的流动方向宽度为固定。扩幅部124朝向燃料气体的流动方向宽度变大。该扩幅部124的水平剖面形成大致直角三角形,基端部连结于平坦部123,顶端部朝向燃料气体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宽度变宽,前端为与该燃料气体的流动方向正交的平面。即,扩幅部124具有:向宽度方向的内侧(燃料喷嘴101的中心线O侧)倾斜的第一导向面(第二倾斜面)124a和前端侧的端面124c,在宽度方向的外侧(燃料喷嘴101的内壁面101a侧)没有导向面,而是平坦部123的端面持续的平面。由第一导向面124a和端面124c形成的角部为倾斜的导向面124a的倾斜结束的倾斜结束端(第二倾斜结束端)。在该作为角部的倾斜结束端,燃料气体流剥离。
需要说明的是,扩幅部124的水平剖面设为大致直角三角形,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端面124c凹陷的形状、折弯板状体的形状。
燃料喷嘴101在内部于高度方向(铅垂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有第一、第二构件111、112来作为该内部构件104。然后,第二构件112在顶端部设有扩幅部124,该扩幅部124的端面124c与燃料喷嘴101的开口部101b在同一面上对齐地配置于燃料气体的流动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另一方面,第一构件111在顶端部设有扩幅部122,该扩幅部122的端面122c配置于燃料喷嘴101的开口部101b的燃料气体的喷出方向的上游侧。即,在燃料气体的喷出方向上,第二构件112的扩幅部124的端面124c与燃料喷嘴101的开口部101b为相同位置。第一构件111的扩幅部122的端面122c配置于燃料气体的喷出方向的上游侧且相对于燃料喷嘴101的开口部101b(扩幅部124的端面124c)分离规定距离L的位置。
在此,当将燃料喷嘴101的开口的等效圆直径设为D时,规定距离L设为0.001D以上且1.0D以下,优选设为0.03D以上且0.5D以下,进一步优选设为0.05D以上且0.3D以下。
上述的下限值以及上限值由如下观点决定。当低于下限值时,第一构件111与第二构件112的距离变得过近,无法获得使这些构件错开而确保流路截面积的优点。另一方面,当高于上限值时,通过第一构件111形成的再循环区域在第二构件112的跟前消失,无法获得将燃料(煤粉)从第二构件112引导至第一构件111的再循环区域的优点。
第一、第二构件111、112的后部的左右端部经由支承构件125、126支承于燃料喷嘴101的内壁面101a。各支承构件125、126固定于燃料喷嘴101的内壁面101a中的左部和右部,第一、第二构件111、112的左端部和右端部支承于该支承构件125、126。
在燃料喷嘴101中,作为内部构件104,第一、第二构件111、112支承于支承构件125、126,因此,燃料气体流路P1被分割为四个区域。即,燃料气体流路P1被分割为:第一构件111与第二构件112之间的第一燃料气体流路P11、以及第二构件112与燃料喷嘴101的内壁面101a之间的第二燃料气体流路P12。
在这样构成的燃料燃烧器21A中,燃料气体流经燃料喷嘴101的燃料气体流路P1,从开口部101b喷出至火炉11(参照图3)内。燃料气体燃烧用空气流经燃烧用空气喷嘴102的燃烧用空气流路P2,从开口部102b喷出至燃料气体的外侧。二次空气流经二次空气喷嘴103的二次空气流路P3,从开口部103e喷出至燃料气体燃烧用空气的外侧。此时,燃料气体(煤粉和一次空气)、燃料气体燃烧用空气、二次空气并不回旋,而是作为沿着燃烧器轴线方向(中心线O)的直进流喷出。
此时,燃料气体在燃料喷嘴101的开口部101b中,通过第一构件111和第二构件112形成分支并流动,在此处被点火而进行燃烧,变成燃烧气体。此外,燃料气体燃烧用空气喷出至该燃料气体的外周,由此燃料气体的燃烧被促进。而且,二次空气喷出至燃烧火焰的外周,由此调整燃料气体燃烧用空气与二次空气的比例,能获得最佳燃烧。
然后,在内部构件104中,第一构件111和第二构件112的各扩幅部122、124形成缝隙形状,因此,燃料气体沿着扩幅部122、124的各导向面122a、122b、124a流动,绕到端面122c、124c侧,由此,在该端面122c、124c的前方形成再循环区域。因此,燃料气体在该再循环区域进行点火和火焰稳定,实现燃烧火焰的内部火焰稳定。于是,燃烧火焰的外周部变成低温,通过二次空气能降低处于高氧气氛下的燃烧火焰的外周部的温度,燃烧火焰的外周部中的NOx产生量减少。
此外,第一构件111的扩幅部122配置于第二构件112的扩幅部124的燃料气体的喷出方向的上游侧。因此,闭塞燃料喷嘴101的燃料气体流路P1的位置在燃料气体的喷出方向上偏离,扩幅部122、124的位置的燃料气体的流速降低。因此,能强化内部点火以及内部火焰稳定,而无需使燃料喷嘴101大型化。此外,燃料气体首先通过第一构件111的扩幅部122的各导向面122a、122b形成再循环区域。该再循环区域在燃料喷嘴101内形成,因此,难以受到来自炉内的邻接火焰的幅射热,内部点火以及内部火焰稳定被良好地实施,从燃料喷嘴101的内部高效地消耗空气,外部点火的产生被抑制。然后,燃料气体通过第一构件111的扩幅部122的各导向面122a、122b形成再循环区域后,接着,通过第二构件112的扩幅部124的各导向面124a形成再循环区域。因此,各构件111、112的扩幅部122、124之间的燃料气体的流速降低,流入各端面122c、124c的煤粉量增加,即使在该方面,也能强化内部点火以及内部火焰稳定。
而且,第二构件112的扩幅部124仅在第一构件111侧存在导向面124a,燃料喷嘴101的内壁面101a侧为扁平形状。因此,由于在燃料喷嘴101的内壁面101a与第二构件112之间的第二燃料气体流路P12中没有火焰稳定功能,因此未形成再循环区域,外部点火的产生被抑制。此外,二次空气喷嘴103从燃料喷嘴101的上下以及左右都喷出二次空气,以便从整个圆周包围。因此,在周向上难以形成局部的高温高氧区域,在周向上氧浓度被均匀化,燃烧火焰的外周部的NOx产生量减少。
如此,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燃烧器中设置:喷出由煤粉和空气混合而成的燃料气体的燃料喷嘴101、从燃料喷嘴101的外侧喷出空气的燃烧用空气喷嘴102、以及内部构件104,所述内部构件104具有:第一构件111,在燃料喷嘴101的轴线中心O侧配置于燃料喷嘴101的开口部101b的燃料气体的喷出方向的上游侧;以及第二构件112,在第一构件111的燃料喷嘴101的内壁面101a侧的两侧,从内壁面101a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于开口部101b。
因此,流经燃料喷嘴101内的燃料气体在各构件111、112的下游侧形成再循环区域,由此能维持燃料气体(煤粉)的燃烧。此时,第一构件111和第二构件112在燃料气体的喷出方向上偏离地配置,因此,燃料喷嘴101的开口部101b处的流速降低,能提高火焰稳定性,而无需使燃料喷嘴101大型化。此外,燃料气体按照第一构件111、第二构件112的顺序被进行点火、火焰稳定,能高效地收集煤粉而强化内部火焰稳定。其结果是,能谋求内部火焰稳定性能的提高。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燃烧器中,将第一构件111以及第二构件112沿着水平方向配置,并且在铅垂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因此,通过沿着水平方向配置第一构件111以及第二构件112,能相对减弱上下方向的外周点火,通常,能减轻由来自上下配置的二次空气喷嘴103的空气所形成的高温高氧区域。通过沿着水平方向配置第一构件111以及第二构件112,在回旋燃烧中,通常能与燃料喷嘴101分离地对上下配置的二次空气喷嘴主体103a、103b进行配置,能减少燃烧火焰的外周部的NOx产生量。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燃烧器中,将二次空气喷嘴103配置于燃料喷嘴101的上方以及下方。因此,二次空气被朝向外侧没有火焰稳定功能的第二构件112的外侧喷出,由此,即使该区域为氧过量状态,也能向火焰外周供给空气,而NOx的产生量不会增加。当在煤粉等煤燃料的情况下变得空气不足时,恐怕会产生硫化氢而腐蚀炉壁,但由于能通过二次空气喷嘴103将充足的空气供给至火焰外周,因此能抑制硫化氢的产生。需要说明的是,该情况下,可以将二次空气喷嘴103仅设于燃料喷嘴101的上方以及下方,而不设于左方以及右方。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一构件111以及第二构件112的两方作为火焰稳定器发挥功能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存在各自不作为火焰稳定器发挥功能而是作为将煤粉向其他构件引导的引导构件发挥功能的情况。例如,在从第一构件111向第二构件112侧引导煤粉的情况下,第一构件111被设为引导构件。该情况下,也存在第一构件111不作为火焰稳定器发挥功能的情况。此外,在从第二构件112向第一构件111的再循环区域供给煤粉的情况下,第二构件112被设为引导构件。该情况下,也存在第二构件112不作为火焰稳定器发挥功能的情况。
[改进例]
图7是表示燃烧器的第一改进例的主视图,图8是表示燃烧器的第二改进例的主视图。
在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将内部构件64、104设为主视呈棒状的形状,但并不限定于该形状。也可以设为如以下说明的环状、平行交叉形状等。此外,理想的是,不仅将内部构件设置于铅垂方向、水平方向,而且内侧相对地设置于上游侧。
如图7所示,燃料喷嘴151形成矩形,在顶端部、就是说燃料气体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配置有内部构件152。该内部构件152作为燃料喷嘴151的燃料气体的点火用以及火焰稳定用乃至燃料引导用的构件发挥功能。该内部构件152由第一构件161、第二构件162、以及第三构件163构成。第二构件162在燃料喷嘴151的顶端部从该燃料喷嘴151的内壁面隔开规定间隔(间隙)地配置,形成以沿着燃料气体的喷出方向的轴线(燃料喷嘴151的中心线)O为中心的圆形的环状。第一构件161在第二构件162的内侧隔开规定间隔(间隙)地配置,形成以沿着燃料气体的喷出方向的轴线O为中心的圆形的环状。第三构件163在第一构件161的内侧隔开规定间隔(间隙)地配置,形成位于沿着燃料气体的喷出方向的轴线O的圆柱形。
第二构件162的外周部经由多个(本改进例中为四个)支承构件171支承于燃料喷嘴151的内壁面。第一构件161的外周部经由多个(本改进例中为四个)支承构件172支承于第二构件162。第三构件163的外周部经由多个(本改进例中为四个)支承构件173支承于第一构件161。
虽未图示,但第一、第二、第三构件161、162、163在顶端部分别设有扩幅部。然后,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第二、第三构件162、163的扩幅部的各端面与燃料喷嘴151的开口部在同一面上对齐地配置于燃料气体的流动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另一方面,第一构件161的扩幅部的端面配置于燃料气体的喷出方向的上游侧且与燃料喷嘴151的开口部分离规定距离的位置。
在第一改进例中,能使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同样地从燃料燃烧器的内部朝向外部扩散(传播)内部点火,能有效地进行内部火焰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内部构件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圆形环状,也可以是方形环状等多边形环状、椭圆环状等。此外,各构件的组合并不限定于相同形状的组合,也可以是方形环状与圆形环状的不同形状的组合。而且,内部构件不限于三个组合,也可以是一个或两个、四个以上组合。
此外,如图8所示,燃料喷嘴201形成矩形,在顶端部、就是说燃料气体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配置有内部构件202。该内部构件202作为燃料喷嘴201的燃料气体的点火用以及火焰稳定用乃至燃料引导用的构件发挥功能。该内部构件202由第一构件211和第二构件212构成。第二构件212由主视呈以沿着燃料气体的喷出方向的轴线(燃料喷嘴201的中心线)O为中心的矩形的环状的框体213和一体设于该框体213的内侧且主视呈十字形的连结体214构成。框体213在燃料喷嘴201的顶端部从该燃料喷嘴201的内壁面隔开规定间隔(间隙)地配置。第一构件211具有在第二构件212的框体213的内侧隔开规定间隔(间隙)地配置的框体215,框体215形成以沿着燃料气体的喷出方向的轴线O为中心的矩形的环状。该情况下,第一构件211与第二构件212的连结体214交叉。
第二构件212的外周部经由多个(本改进例中为八个)支承构件221支承于燃料喷嘴201的内壁面。第一构件211的外周部经由多个(本改进例中为八个)支承构件222支承于第二构件212的框体213。
虽未图示,但第一、第二构件211、212在顶端部分别设有扩幅部。然后,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第二构件212的扩幅部的各端面与燃料喷嘴201的开口部在同一面上对齐地配置于燃料气体的流动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另一方面,第一构件211的扩幅部的端面配置于燃料气体的喷出方向的上游侧且与燃料喷嘴201的开口部分离规定距离的位置。
在第二改进例中,能使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同样地从燃料燃烧器的内部朝向外部扩散(传播)内部点火,能有效地进行内部火焰稳定。
如此,本发明的燃烧器的多个构件可以排列于燃料喷嘴内的宽度方向或高度方向、进而相对于中心轴的径向,而并不受内部构件的形状的影响。
接着,对第三改进例进行说明。在本改进例中,如图9以及图10所示,在燃料喷嘴61内设有整流板120。在本改进例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构成赋予同一符号,省略其说明。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整流板120是在燃料喷嘴61的高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遍及水平方向、并从作为燃料喷嘴61的燃料气体流上游侧的左侧部(一端部)设置到作为下游侧的右侧部(另一端部)的板状体。由此,整流板120在上下方向上将燃料喷嘴61内的流路分割为两部分。此外,如图9所示,整流板120的燃料气体流动方向的下游端(同一图中的右端)设为与第一构件71的下游端同一位置。
通过这样配置整流板120,即使在燃料喷嘴61被在铅垂方向(图10中为上下方向)上进行了角度调整的情况下,燃料气体的流动也能沿着整流板120进行角度调整,能获得所希望的流动。
需要说明的是,整流板120的下游端位置可以进一步移动至燃料气体流的下游侧(图9中的右侧)。由此,能将燃料气体流导向至下游侧,进而能获得所希望的流动。不过,当整流板120的下游端位置位于下游侧时,接近点火位置,恐怕会发生烧损,因此,需要在不产生烧损的位置决定整流板120的下游端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整流板120并不限定于燃料喷嘴61的高度方向的中央位置的一个部位,如图11所示,也可以从燃料喷嘴61的高度方向的中央位置上下分配地设置两个,此外,如图12所示,也可以在各构件71、72、73的上下端的位置对齐地设置两个,此外,虽未图示,但可以是三个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内部构件,设置了两个第一构件、两个第二构件以及一个第三构件,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内部构件,设置了一个第一构件和两个第二构件,但并不限定于该构成。第一构件的数量不限于一个或两个,可以设置三个以上。理想的是,在燃料喷嘴内,第二构件即使在内部构件之中也设于最外侧,可以设置两个以上。第三构件可有可无,理想的是,在燃料喷嘴内,在内部构件之中设于最内侧,可以设置两个以上。此外,第三构件在燃料气体的喷出方向上可以设于与第一构件相同的位置,该情况下,能提高内部火焰稳定效果。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内部构件的各个构件由平坦部和扩幅部构成,但并不限定于该构成,可以仅由扩幅部构成。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燃料喷嘴、燃烧用空气喷嘴以及二次空气喷嘴设为矩形,但并不限于该形状,可以设为圆形。
此外,如图12所示,在各构件71、72、73的上下端的位置对齐地设置两个整流板120的情况下,可以改进为图13至图16之类的构造。
如图13所示,在燃料喷嘴61的燃料气体流动方向的上游侧,连接有作为煤粉管90的下游端的顶端部。如图16所示,燃料喷嘴61能绕着水平轴线H进行摆动。
如图13所示,在煤粉管90的顶端部设有多个板构件91。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多个板构件91与各构件71、72、73同样沿着铅垂方向在水平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间隔地配置。各板构件91遍及煤粉管90的铅垂方向的流路宽度的大致整体设置。通过这样将多个板构件91配置于煤粉管90的顶端部,不仅能对燃料气体流进行整流,而且各板构件91占据煤粉管90的顶端部中的流路,由此能缩小煤粉管90的流路截面积。由此,即使使煤粉管90大型化,也能抑制流经煤粉管90的顶端部的流速的降低,也能防止燃料气体中的固体燃料(煤粉)堆积于煤粉管90的顶端部、或燃料喷嘴的燃料气体流上游侧内部。
特别是,在扩大燃料喷嘴61的流路截面积的情况下,如图16所示,有时采用将煤粉管90的顶端部朝向下游侧扩大的构造。即使在这样扩大了煤粉管90的顶端部的情况下,如上所述,通过设置多个板构件91来调整流路截面积,也能将燃料气体的流速设定为所希望的值。
此外,如图17所示,可以使配置于燃料喷嘴61内的各构件71、72、73朝向燃料气体流的下游侧扩大。伴随于此,上下的整流板120也配置为朝向燃料气体流的下游侧扩大。由此,由于流经各构件71、72、73的燃料气体流速变小,因此,能进一步提高火焰稳定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使图13至图17所示的板构件91以及各构件71、72、73朝向铅垂方向设置,但也可以使它们朝向水平方向设置。该情况下,整流板120变成朝向铅垂方向设置。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的锅炉设为燃煤锅炉,但可以是使用生物质、石油焦、石油残渣等作为固体燃料的锅炉。此外,作为燃料,不限于固体燃料,也可以用于重质油等的燃油锅炉。而且,也可以应用于这些燃料的混燃。
此外,在本发明的燃烧器中,燃料喷嘴、燃烧用空气喷嘴以及二次空气喷嘴并不一定需要平行配置,也可以以燃料喷嘴与二次空气喷嘴朝向燃烧器的顶端部逐渐分离的方式倾斜地配置二次空气喷嘴。该情况下,燃料喷嘴与二次空气喷嘴在燃料喷嘴的喷出开口部的附近的距离被保持为不扰乱燃料气体的流动的程度的距离即可。通过倾斜地配置二次空气喷嘴,减少点火部的外周的空气量来抑制燃料喷嘴的外部火焰稳定,由此能进一步实现低NOx。
符号说明
10 燃煤锅炉
11 火炉
12 燃烧装置
13 烟道
21、21A、22、23、24、25 燃烧器
26、27、28、29、30 煤粉供给管
31、32、33、34、35 煤粉机
36 风箱
37 空气管道
39 附加空气喷嘴
40 分支空气管道
51、52、53 过热器
54、55 再热器
56、57 省煤器
61、101、151、201 燃料喷嘴
61a、101a 内壁面
61b、62b、63e、101b、102b、103e 开口部(喷口开口部)
62、102 燃烧用空气喷嘴
63、103 二次空气喷嘴
64、104、152、202 内部构件
71、111、161、211 第一构件
72、112、162、212 第二构件
73、163 第三构件
81、83、85、121、123 平坦部
82、84、86、122、124 扩幅部(火焰稳定部)
82a、84a、86a、122a、124a 第一导向面
82b、86b、122b 第二导向面
82c、84c、86c、122c、124c 端面
87、88、125、126、171、172、173、221、222 支承构件
120 整流板
P1 燃料气体流路
P11 第一燃料气体流路
P12 第二燃料气体流路
P13 第三燃料气体流路
P2 燃烧用空气流路
P3 二次空气流路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改后]一种燃烧器,具备:
燃料喷嘴,喷出由燃料和空气混合而成的燃料气体;
燃烧用空气喷嘴,从所述燃料喷嘴的外侧喷出空气;
第一构件,配置于所述燃料喷嘴内,具有相对于燃料气体流倾斜的第一倾斜面以及所述第一倾斜面的倾斜结束的第一倾斜结束端;以及
第二构件,配置于所述第一倾斜结束端的燃料气体流的下游侧,具有相对于燃料气体流向所述第一构件侧倾斜的第二倾斜面以及所述第二倾斜面的倾斜结束的第二倾斜结束端,
所述第二构件配置于所述第一构件的两侧。
2.[删除]
3.[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中,所述第二构件从所述燃料喷嘴的内壁面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于所述燃料喷嘴的开口部的附近。
4.[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燃烧器,其中,所述第一构件设有在至少两个方向对所述燃料气体的喷出方向进行扩幅的多个所述第一倾斜面,
所述第二构件仅在所述第一构件侧设有所述第二倾斜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烧器,其中,在多个所述第一构件之间配置有第三构件,所述第三构件配置于所述第一倾斜结束端的燃料气体流的下游侧,具有相对于燃料气体流向所述第一构件侧倾斜的第三倾斜面以及所述第三倾斜面的倾斜结束的第三倾斜结束端。
6.[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其中,所述第一构件沿着燃料气体流动方向位置调整自如地设置。
7.[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其中,所述第一构件以及所述第二构件沿着铅垂方向配置,并且在水平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
8.[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其中,所述第一构件以及所述第二构件沿着水平方向配置,并且在铅垂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燃烧器,具有:二次空气喷嘴,从所述燃烧用空气喷嘴的外侧喷出空气,
所述二次空气喷嘴至少配置于所述燃料喷嘴的所述第一构件的所述第一倾斜面倾斜的方向的两端。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燃烧器,具备:整流板,从所述燃料喷嘴的一端部设置到另一端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燃烧器,其中,所述整流板以彼此相对的方式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构件以及所述第二构件的沿着燃料气体流的两端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燃烧器,其中,彼此相对的所述整流板的间隔朝向燃料气体流下游侧方向逐渐扩大。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燃烧器,其中,具有连接于所述燃烧用空气喷嘴的上游端的煤粉管,所述煤粉管的顶端部形成为流路截面积朝向燃料气体流下游侧方向扩大,
在所述煤粉管的顶端部设有多个板构件。
14.[修改后]一种锅炉,具有:
火炉,形成中空形状并沿着铅垂方向设置;
权利要求1、3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配置于所述火炉;以及
烟道,配置于所述火炉的上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锅炉,其中,在所述火炉的所述燃烧器的上部具有追加空气供给部。
16.[追加]一种燃烧器,具备:
燃料喷嘴,喷出由燃料和空气混合而成的燃料气体;
燃烧用空气喷嘴,从所述燃料喷嘴的外侧喷出空气;
第一构件,配置于所述燃料喷嘴内,具有相对于燃料气体流倾斜的第一倾斜面以及所述第一倾斜面的倾斜结束的第一倾斜结束端;以及
第二构件,配置于所述第一倾斜结束端的燃料气体流的下游侧,具有相对于燃料气体流向所述第一构件侧倾斜的第二倾斜面以及所述第二倾斜面的倾斜结束的第二倾斜结束端,
所述第一构件以及所述第二构件沿着铅垂方向配置,并且在水平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
所述燃烧器具备从所述燃料喷嘴的一端部设置到另一端部的整流板,
所述整流板以彼此相对的方式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构件以及所述第二构件的沿着燃料气体流的两端部,
彼此相对的所述整流板的间隔朝向燃料气体流下游侧方向逐渐扩大。

Claims (15)

1.一种燃烧器,具备:
燃料喷嘴,喷出由燃料和空气混合而成的燃料气体;
燃烧用空气喷嘴,从所述燃料喷嘴的外侧喷出空气;
第一构件,配置于所述燃料喷嘴内,具有相对于燃料气体流倾斜的第一倾斜面以及所述第一倾斜面的倾斜结束的第一倾斜结束端;以及
第二构件,配置于所述第一倾斜结束端的燃料气体流的下游侧,具有相对于燃料气体流向所述第一构件侧倾斜的第二倾斜面以及所述第二倾斜面的倾斜结束的第二倾斜结束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中,所述第二构件配置于所述第一构件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烧器,其中,所述第二构件从所述燃料喷嘴的内壁面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于所述燃料喷嘴的开口部的附近。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其中,所述第一构件设有在至少两个方向对所述燃料气体的喷出方向进行扩幅的多个所述第一倾斜面,
所述第二构件仅在所述第一构件侧设有所述第二倾斜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烧器,其中,在多个所述第一构件之间配置有第三构件,所述第三构件配置于所述第一倾斜结束端的燃料气体流的下游侧,具有相对于燃料气体流向所述第一构件侧倾斜的第三倾斜面以及所述第三倾斜面的倾斜结束的第三倾斜结束端。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其中,所述第一构件沿着燃料气体流动方向位置调整自如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其中,所述第一构件以及所述第二构件沿着铅垂方向配置,并且在水平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其中,所述第一构件以及所述第二构件沿着水平方向配置,并且在铅垂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燃烧器,具有:二次空气喷嘴,从所述燃烧用空气喷嘴的外侧喷出空气,
所述二次空气喷嘴至少配置于所述燃料喷嘴的所述第一构件的所述第一倾斜面倾斜的方向的两端。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燃烧器,具备:整流板,从所述燃料喷嘴的一端部设置到另一端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燃烧器,其中,所述整流板以彼此相对的方式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构件以及所述第二构件的沿着燃料气体流的两端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燃烧器,其中,彼此相对的所述整流板的间隔朝向燃料气体流下游侧方向逐渐扩大。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燃烧器,其中,具有连接于所述燃烧用空气喷嘴的上游端的煤粉管,所述煤粉管的顶端部形成为流路截面积朝向燃料气体流下游侧方向扩大,
在所述煤粉管的顶端部设有多个板构件。
14.一种锅炉,具有:
火炉,形成中空形状并沿着铅垂方向设置;
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配置于所述火炉;以及
烟道,配置于所述火炉的上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锅炉,其中,在所述火炉的所述燃烧器的上部具有追加空气供给部。
CN201680012791.7A 2015-03-31 2016-02-22 燃烧器以及锅炉 Active CN1074299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73500 2015-03-31
JP2015073500 2015-03-31
JP2015-179763 2015-09-11
JP2015179763 2015-09-11
PCT/JP2016/054978 WO2016158079A1 (ja) 2015-03-31 2016-02-22 燃焼バーナ及びボイ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29911A true CN107429911A (zh) 2017-12-01
CN107429911B CN107429911B (zh) 2021-12-28

Family

ID=570049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12791.7A Active CN107429911B (zh) 2015-03-31 2016-02-22 燃烧器以及锅炉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10591154B2 (zh)
EP (1) EP3279562B1 (zh)
JP (1) JP6408134B2 (zh)
KR (1) KR101972247B1 (zh)
CN (1) CN107429911B (zh)
CL (1) CL2017002188A1 (zh)
ES (1) ES2821325T3 (zh)
MX (1) MX2017009761A (zh)
RU (1) RU2664749C1 (zh)
WO (1) WO2016158079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17478A (zh) * 2017-12-21 2019-07-16 三菱日立电力系统株式会社 燃烧器、具备该燃烧器的锅炉及燃烧器的组装方法
CN111602005A (zh) * 2018-01-23 2020-08-28 三菱日立电力系统株式会社 燃烧炉及燃烧装置以及锅炉
CN111656096A (zh) * 2018-02-01 2020-09-11 三菱日立电力系统株式会社 燃烧炉及锅炉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39095B2 (ja) * 2017-02-17 2022-09-20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ボイラ
JP6879771B2 (ja) * 2017-02-17 2021-06-02 三菱パワー株式会社 燃焼バーナ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ボイラ
JP7046579B2 (ja) * 2017-12-04 2022-04-04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燃焼バーナ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ボイラ
CN111550778A (zh) * 2019-02-11 2020-08-18 美一蓝技术公司 水平焙烧的燃烧器
CN111828969B (zh) * 2020-07-13 2022-06-21 广州汤姆逊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高温循环式节能环保燃烧枪
JP7492420B2 (ja) 2020-09-29 2024-05-29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燃焼バーナ及びボイラ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17109A (ja) * 1988-02-23 1989-08-30 Babcock Hitachi Kk 微粉炭バーナ
CN2296451Y (zh) * 1997-04-12 1998-11-04 王永刚 混合式煤粉燃烧器
CN202338901U (zh) * 2011-11-18 2012-07-18 山西三合盛工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集粉浓缩的煤粉燃烧器
WO2012137573A1 (ja) * 2011-04-01 2012-10-11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燃焼バーナ、固体燃料焚きバーナ並びに固体燃料焚きボイラ、ボイラ及びボイラの運転方法
JP5471713B2 (ja) * 2010-03-30 2014-04-16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微粉炭バーナー

Family Cites Families (7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360548A (en) * 1944-10-17 Combustion method
US766494A (en) * 1902-12-17 1904-08-02 Francis G Crone Gas and air mixing burner.
US1103253A (en) * 1910-10-24 1914-07-14 Horatio S Bennett Burner.
US1887330A (en) * 1929-11-15 1932-11-08 William S Shaw Gas burner
US2149980A (en) * 1937-11-04 1939-03-07 Jr Henry Wilbur Pare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furnace combustion
US2259010A (en) * 1939-05-24 1941-10-14 William F Doyle Apparatus for combustion of fluid fuel
US2895435A (en) * 1954-03-15 1959-07-21 Combustion Eng Tilting nozzle for fuel burner
US3195606A (en) * 1959-12-11 1965-07-20 Minor W Stout Combustion and heating apparatus
US3112988A (en) * 1960-02-26 1963-12-03 Sheil Oil Company Mixing gases at supersonic velocity
US3213919A (en) * 1962-05-14 1965-10-26 Calzolari Roberto Nozzle apparatus for burning fuel
US3209811A (en) * 1963-03-28 1965-10-05 Loftus Engineering Corp Combination high velocity burner
US3823875A (en) * 1973-08-24 1974-07-16 T Bauer Burner nozzle tip for pulverized coal and method for its production
US4284402A (en) * 1979-05-02 1981-08-18 Atlantic Richfield Company Flame modifier to reduce NOx emissions
DE8005891U1 (de) * 1980-03-01 1981-10-01 Joh. Vaillant Gmbh U. Co, 5630 Remscheid Mit einem gasluftgemisch gespeister vormischbrenner geringer schalleistung
JPS58110907A (ja) * 1981-12-25 1983-07-01 Hitachi Zosen Corp 微粉炭の窒素酸化物抑制燃焼方法
JPS599414A (ja) * 1982-07-08 1984-01-18 Babcock Hitachi Kk 低窒素酸化物燃焼装置
JPS59500981A (ja) * 1982-07-12 1984-05-31 コンバツシヨン エンヂニアリング,インコ−ポレ−テツド. 粉炭バ−ナのための改良されたノズルチツプ
JPS5977206A (ja) * 1982-10-25 1984-05-02 Babcock Hitachi Kk 燃焼装置
US4634054A (en) 1983-04-22 1987-01-06 Combustion Engineering, Inc. Split nozzle tip for pulverized coal burner
DE3472154D1 (en) 1983-04-22 1988-07-21 Combustion Eng Pulverized fuel burner nozzle tip and splitter plate therefor
JPS60103207A (ja) * 1983-11-10 1985-06-07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コ−ルバ−ナノズル
US5292246A (en) * 1988-05-02 1994-03-08 Institut Francais Du Petrole Burner for the manufacture of synthetic gas comprising a solid element with holes
EP0445938B1 (en) 1990-03-07 1996-06-26 Hitachi, Ltd. Pulverized coal burner, pulverized coal boiler and method of burning pulverized coal
JP2954659B2 (ja) 1990-05-21 1999-09-27 バブコツク日立株式会社 微粉炭バーナ
US5215259A (en) 1991-08-13 1993-06-01 Sure Alloy Steel Corporation Replaceable insert burner nozzle
GB9322016D0 (en) 1993-10-26 1993-12-15 Rolls Royce Power Eng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solid fuel burners
JPH07260106A (ja) * 1994-03-18 1995-10-13 Hitachi Ltd 微粉炭燃焼バーナ及び微粉炭燃焼装置
US5529000A (en) 1994-08-08 1996-06-25 Combustion Components Associates, Inc. Pulverized coal and air flow spreader
JPH08135919A (ja) 1994-11-11 1996-05-31 Babcock Hitachi Kk 燃焼装置
DE19539246A1 (de) * 1995-10-21 1997-04-24 Asea Brown Boveri Airblast-Zerstäuberdüse
US6003793A (en) * 1995-12-22 1999-12-21 Mann; Jeffrey S. Boundary layer coal nozzle assembly for steam generation apparatus
JPH09203505A (ja) 1996-01-29 1997-08-05 Babcock Hitachi Kk 固体燃料用バーナと固体燃焼システム
EP0910774B1 (en) 1996-07-08 2001-07-25 Alstom Power Inc. Pulverized solid fuel nozzle tip
CN2281479Y (zh) 1996-11-18 1998-05-13 浙江大学 宽调节比、多煤种、浓稀相煤粉旋流燃烧装置
JP3448190B2 (ja) 1997-08-29 2003-09-16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ガスタービンの燃焼器
JPH11281010A (ja) 1998-03-26 1999-10-15 Babcock Hitachi Kk 固体燃料燃焼バーナと固体燃料燃焼装置
FR2784449B1 (fr) * 1998-10-13 2000-12-29 Stein Heurtey Bruleur a combustible fluide notamment pour fours de rechauffage de produits siderurgiques
FR2790309B1 (fr) * 1999-02-25 2001-05-11 Stein Heurtey Perfectionnements apportes aux bruleurs a flamme plate
CN2415254Y (zh) 2000-02-25 2001-01-17 华中理工大学 带整流板的钝体燃烧器
US6579085B1 (en) * 2000-05-05 2003-06-17 The Boc Group, Inc. Burner and combustion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of flame jet sheets in industrial furnaces
CN1407274A (zh) 2001-09-05 2003-04-02 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煤粉直流燃烧器
US7163392B2 (en) * 2003-09-05 2007-01-16 Feese James J Three stage low NOx burner and method
US7500849B2 (en) * 2004-01-16 2009-03-10 Air Products And Chemicals, Inc. Emulsion atomizer nozzle, and burner, and method for oxy-fuel burner applications
NO324171B1 (no) * 2006-01-11 2007-09-03 Ntnu Technology Transfer As Metode for forbrenning av gass, samt gassbrenner
FR2899313B1 (fr) * 2006-03-31 2008-05-09 Huau Christian Bernard Louis Bruleur polyvalent a flamme creuse pour hydrocarbures
CN101542202B (zh) * 2006-09-27 2011-05-04 巴布考克日立株式会社 喷烧器、备有喷烧器的燃烧装置及锅炉
US20080206696A1 (en) * 2007-02-28 2008-08-28 Wark Rickey E Tilt nozzle for coal-fired burner
EP1985926B1 (en) * 2007-04-26 2018-09-05 Mitsubishi Hitachi Power Systems, Ltd. Combustion equipment and combustion method
CN101675301B (zh) * 2007-05-30 2011-05-18 大阳日酸株式会社 无机质球状化粒子制造用燃烧器
RU68652U1 (ru) * 2007-08-02 2007-11-27 Открыт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Всероссийский теплотехнически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ВТИ)" Пылеугольная горелка с аэродинамическим преобразователем потока аэросмеси
CN101363624B (zh) 2007-08-06 2011-05-25 国际壳牌研究有限公司 燃烧器
DE202007018718U1 (de) * 2007-08-29 2009-05-14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Kohlenstaubkombinationsbrenner mit integriertem Pilotbrenner
US7775791B2 (en) * 2008-02-25 2010-08-17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taged combustion of air and fuel
JP5072650B2 (ja) 2008-02-28 2012-11-14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微粉炭バーナ
US8701572B2 (en) 2008-03-07 2014-04-22 Alstom Technology Ltd Low NOx nozzle tip for a pulverized solid fuel furnace
US8104412B2 (en) * 2008-08-21 2012-01-31 Riley Power Inc. Deflector device for coal piping systems
CN201302156Y (zh) 2008-11-07 2009-09-02 浙江大学 一种外燃式微油点火和超低负荷稳燃煤粉燃烧器
JP5535522B2 (ja) 2009-05-22 2014-07-02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石炭焚ボイラ
JP5374404B2 (ja) 2009-12-22 2013-12-25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燃焼バーナおよびこの燃焼バーナを備えるボイラ
DE102010004787B4 (de) * 2010-01-16 2014-02-13 Lurgi Gmbh Verfahren und Brenner zur Herstellung von Synthesegas
US20120137573A1 (en) * 2010-12-02 2012-06-07 Basf Se Use of the reaction product formed from a hydrocarbyl-substituted dicarboxylic acid and a nitrogen compound to reduce fuel consumption
JP2012122653A (ja) 2010-12-07 2012-06-28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燃焼バーナ
US8915731B2 (en) 2010-12-30 2014-12-23 L'air Liquide Societe Anonyme Pour L'etude Et L'exploitation Des Procedes Georges Claude Flameless combustion burner
WO2012098848A1 (ja) 2011-01-21 2012-07-26 バブコック日立株式会社 固体燃料バーナおよび前記バーナを用いる燃焼装置
CN102620291B (zh) 2011-01-31 2014-09-24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低氮氧化物排放煤粉解耦燃烧器及煤粉解耦燃烧方法
JP5763389B2 (ja) 2011-04-01 2015-08-12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燃焼バーナ
JP5670804B2 (ja) 2011-04-01 2015-02-18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燃焼バーナ
JP5897363B2 (ja) 2012-03-21 2016-03-30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微粉炭バイオマス混焼バーナ
CN202938290U (zh) 2012-11-05 2013-05-15 徐州燃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内燃式兼多通道低氮燃烧器
CN104100969B (zh) 2013-04-12 2017-04-12 气体产品与化学公司 宽焰氧‑固体燃料喷燃器
CN103267282B (zh) 2013-06-11 2016-05-11 牛博申 浓淡分离煤粉燃烧器
WO2015014376A1 (en) * 2013-07-31 2015-02-05 Biontech Ag 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cancer involving cancer stem cells
CN103672883B (zh) 2013-12-21 2017-02-22 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 栅格式旋流燃烧器
CN203718765U (zh) 2014-02-10 2014-07-16 四川川锅锅炉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带三次风低NOx燃烧器
JP5901737B2 (ja) 2014-12-18 2016-04-13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燃焼バーナ
JP6935917B2 (ja) * 2017-11-30 2021-09-15 株式会社愛洋産業 忌避線架線具の設置具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17109A (ja) * 1988-02-23 1989-08-30 Babcock Hitachi Kk 微粉炭バーナ
CN2296451Y (zh) * 1997-04-12 1998-11-04 王永刚 混合式煤粉燃烧器
JP5471713B2 (ja) * 2010-03-30 2014-04-16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微粉炭バーナー
WO2012137573A1 (ja) * 2011-04-01 2012-10-11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燃焼バーナ、固体燃料焚きバーナ並びに固体燃料焚きボイラ、ボイラ及びボイラの運転方法
CN202338901U (zh) * 2011-11-18 2012-07-18 山西三合盛工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集粉浓缩的煤粉燃烧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17478A (zh) * 2017-12-21 2019-07-16 三菱日立电力系统株式会社 燃烧器、具备该燃烧器的锅炉及燃烧器的组装方法
CN111602005A (zh) * 2018-01-23 2020-08-28 三菱日立电力系统株式会社 燃烧炉及燃烧装置以及锅炉
CN111602005B (zh) * 2018-01-23 2022-08-12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燃烧炉及燃烧装置以及锅炉
CN111656096A (zh) * 2018-02-01 2020-09-11 三菱日立电力系统株式会社 燃烧炉及锅炉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L2017002188A1 (es) 2018-03-02
US20180045404A1 (en) 2018-02-15
KR101972247B1 (ko) 2019-04-24
ES2821325T3 (es) 2021-04-26
KR20170095974A (ko) 2017-08-23
JPWO2016158079A1 (ja) 2017-10-19
WO2016158079A1 (ja) 2016-10-06
MX2017009761A (es) 2017-12-11
JP6408134B2 (ja) 2018-10-17
EP3279562A4 (en) 2018-07-25
EP3279562B1 (en) 2020-08-19
EP3279562A1 (en) 2018-02-07
RU2664749C1 (ru) 2018-08-22
US10591154B2 (en) 2020-03-17
CN107429911B (zh) 2021-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29911A (zh) 燃烧器以及锅炉
CN1020655C (zh) 用于燃烧器的气体元件
EP1537362B1 (en) Low nox combustion
US20160010853A1 (en) Combustion burner and boiler including the same
CN105627304A (zh) 一种强旋流燃料分级超低氮气体燃烧器
AU2003212026A1 (en) Nox-reduced combustion of concentrated coal streams
US5011400A (en) Controlled flow split steam burner assembly with sorbent injection
US20130255551A1 (en) Biomass Combustion
CN103697465A (zh) 一种利用高温烟气实现乏气煤粉再燃并降低NOx的锅炉
CN107250668A (zh) 燃烧器以及具备该燃烧器的锅炉
CN104421933A (zh) 适用于燃烧器的一次风管、燃烧器和固体燃料锅炉
CN206540120U (zh) 燃烧器
JP2006337016A (ja) 炉燃焼システム及び燃料燃焼方法
CN107407482A (zh) 燃烧器和锅炉
JP5960022B2 (ja) ボイラ
JP2023507986A (ja) 環状シュラウドバーナを含む燃焼システム
EP0163423B1 (en) Controlled flow, split stream burner assembly with sorbent injection
CN109578993B (zh) 一种卧式燃煤炉及其烟气再循环系统和操作方法
CN201779647U (zh) 煤粉锅炉的燃烧器装置
CN102944014A (zh) 工业锅炉燃烧器及具有其的工业锅炉
JP2002048306A (ja) 燃焼用バーナおよび該バーナを備えた燃焼装置
JP2001330211A (ja) 微粉炭バーナとそれを用いた微粉炭ボイラ及びそのシステム並びに石炭火力発電システム
RU2343349C1 (ru) Пылеугольная горелка с аэродинамическим преобразователем потока аэросмеси
CN205447724U (zh) 锅炉
RU2358195C2 (ru) Прямоточная пылеугольная горелк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Mitsubishi Power Co., Ltd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ITSUBISHI HITACHI POWER SYSTEMS,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