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29839B - 拨叉模块 - Google Patents
拨叉模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429839B CN107429839B CN201580074178.3A CN201580074178A CN107429839B CN 107429839 B CN107429839 B CN 107429839B CN 201580074178 A CN201580074178 A CN 201580074178A CN 107429839 B CN107429839 B CN 10742983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verse
- shaft
- gear
- fork
- le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for revers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2—Gear shift yokes, e.g. shift fork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69—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or mor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2063/3079—Shift rod assembly, e.g. supporting, assembly or manufacturing of shift rails or rods; Special details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ar-Shifting Mech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拨叉模块,使反向杆可被轻易组装,并改良拨叉模块对传动模块的组装可操作性。拨叉模块具有多个拨叉轴(T1~T3),其上连接有多个拨叉(F1~F3);操作构件(5),在动力传输转移至反向时运转;组装于其上的反向杆(4),耦接于操作构件(5),当反向杆被组装于传动模块(Y1)时,反向杆的一端与反向惰齿轮(Ga)卡扣,且通过操作构件(5)运转,反向杆可切换反向惰齿轮(Ga)与反向主动齿轮(G6)及反向从动齿轮(G6’)接合或不接合;以及底部构件(3),是可滑动地支撑多个拨叉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组装于传动模块上以完成动力传输的拨叉模块。
背景技术
以专利文件1:JP 2006-234010为例,现有技术的动力传输包含变速箱(transmission case);以变速箱支撑的输入轴(input shaft)、输出轴(output shaft)及副轴(counter shaft);将传动动力从输入轴经由副轴传送到输出轴的一到六段速的齿轮系(gear train);将齿轮系切换至一到六段速的多个同步机构(synchronizingmechanisms);接合于同步机构的对应套筒上的多个拨叉(shift fork);支撑对应的多个拨叉的多个叉轴(fork rods);以及封闭在变速箱上形成的开口的外罩。
根据现有技术的动力传输,先将具有一到六段速的齿轮系及同步机构的输入轴、输出轴、及副轴组装在变速箱上获得子部件(传动模块),以及将多个拨叉和叉轴组装在外罩上的子部件(拨叉模块)。并接着将外罩侧的子部件组装到动力传输侧的子部件上以封闭开口。如此可提升动力传输的组装可操作性,因对应的拨叉可相对地接合于多个同步机构的套筒上。
然而,现有技术在以下几点中的组装可操作性是不具效率的。一般而言,动力传输包含反向杆,用以在传动元件转移至反向阶段时,移动反向惰齿轮使其连接主动齿轮(driving gear)及从动齿轮(driven gear);以及操作构件,组装于任一个拨叉轴上,以控制反向杆来移动反向惰齿轮。该反向杆是在以下条件中组装,即反向杆的一端接合在反向惰齿轮上,且反向杆的另一端连接在操作构件上,并可依操作构件的动作来切换反向惰齿轮,使反向惰齿轮与反向主动齿轮及反向从动齿轮形成接合的状态(可反向的状态),或反向惰齿轮与反向主动齿轮及反向从动齿轮形成不接合的状态。
因此,在现有技术中,为了完成传动动力而将拨叉模块组装在传动模块上,操作员必须同时进行反向杆的一端及另一端的二段组装作业,将反向杆的一端连接于拨叉模块的操作构件上,同时将反向杆的另一端接合于传动模块的反向惰齿轮上,使组装可操作性低落。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拨叉模块,可轻易将反向杆组装到传动模块的反向惰齿轮上,从而改善拨叉模块对传动模块的组装可操作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拨叉模块,组装在传动模块上以完成动力传输,其中传动模块包含第一轴,以输入车辆的驱动源的传动动力,且具有齿数比对应不同直径的多个正向主动齿轮(forwarddrive gear)及反向主动齿轮(reverse drive gear);第二轴,具有多个正向从动齿轮(forward driven gear)及反向从动齿轮(reverse driven gear),分别接合于正向主动齿轮及反向主动齿轮;多个定子构件(stator member),选择性地同步正向主动齿轮或正向从动齿轮,以从第一轴传送传动动力到第二轴;以及第三轴,具有在进行反向阶段的变速操作时可接合于反向主动齿轮和反向从动齿轮的反向惰齿轮,并传送反向主动转动(reversedriving rotation)到第二轴;第一轴、第二轴及第三轴是以该拨叉模块特有的壳体构件(casing member)支撑,其中拨叉模块包含多个拨叉轴,具有能够对应定子构件接合的拨叉,并能够选择正向主动齿轮及正向从动齿轮,在进行变速操作时,通过移动定子构件到正向主动齿轮和正向从动齿轮的其中之一,将传动动力从第一轴传送到第二轴;操作构件,组装于拨叉轴上,并在变速操作至反向阶段时动作;反向杆,连接于操作构件,当组装到传动模块时,反向杆的一端接合于反向惰齿轮,且反向杆可切换反向惰齿轮至与反向主动齿轮及反向从动齿轮接合的状态,以及与反向主动齿轮及反向从动齿轮不接合的状态;以及底部构件,可滑动地支撑拨叉轴。
上述拨叉模块中,反向杆旋转地通过底部构件支撑,并切换反向惰齿轮,通过操作构件使反向杆进行旋转摆动运动,形成与反向主动齿轮和反向从动齿轮接合的状态,以及与反向主动齿轮和反向从动齿轮不接合的状态。
上述拨叉模块中,操作构件组装在组装有用于最高速阶段的拨叉的拨叉轴的高速阶段拨叉轴上,当变速操作至反向阶段时,移动到高速阶段拨叉轴的一轴向,而当变速操作至高速阶段时,则移动到高速阶段拨叉轴的另一轴向;因此,反向杆被建构为旋转摆动以切换反向惰齿轮,当操作构件移动到所述的轴向时,形成与反向主动齿轮及反向从动齿轮接合的状态,或当操作构件移动到所述的另一轴向时,形成与反向主动齿轮及反向从动齿轮不接合的状态。
上述拨叉模块中,配置缓和元件(moderation means)于反向杆与底部构件之间,以缓和反向杆的旋转摆动运动。
上述拨叉模块中,多个拨叉轴具有个别对应的接合部位(engagement portions),使其依据变速操作连接动力传输的变速构件(gear shift member),且另外具有保持元件(holding member)覆盖接合部位的侧面,使其维持在预设位置。
上述拨叉模块中,反向杆旋转地组装于安装板(mounting plate)上,且该安装板固定在底部构件上。
上述拨叉模块中,缓和机构(moderation mechanism)安装于底部构件上,缓和机构包含定位元件(positioning means),以定位拨叉轴的轴向位置,定位元件固定于凹槽(recesses)中,该凹槽形成于拨叉轴的预定位置上;以及施力元件(urging means),以持续往拨叉轴方向施力于定位元件,且其中所述安装板组装于底部构件上,以避免该施力元件掉落。
由于反向杆是在与装于拨叉轴上的操作构件互相连接的情况下,安装至拨叉模块,使其可将多个拨叉与对应的定子构件(同步设备)接合,并在将拨叉模块组装至传动模块以完成动力传输时,将反向杆与反向惰齿轮接合。因此,可改善拨叉模块对传动模块的组装可操作性。
由于反向杆旋转地支撑于底部构件上,并切换反向惰齿轮,通过操作构件造成旋转摆动运动,形成反向杆与反向主动齿轮和反向从动齿轮连接的状态,或反向杆与反向主动齿轮和反向从动齿轮不连接的状态,使反向杆的操作可利用简单结构实现。
由于操作构件安装于拨叉轴中装有用于最高速阶段的拨叉的高速阶段拨叉轴上,当变速操作至反向阶段时,移动到高速阶段拨叉轴的一轴向,而当变速操作至高速阶段时,则移动到高速阶段拨叉轴的另一轴向;并且,反向杆被建构为旋转摆动以切换反向惰齿轮,当操作构件移动到所述的轴向时,形成与反向主动齿轮及反向从动齿轮接合的状态,而当操作构件移动到所述的另一轴向时,形成与反向主动齿轮及反向从动齿轮不接合的状态,可在相同选择操作后,进行变速操作至最高速阶段和变速操作的反向阶段,进而可简化变速操作及选择模式两者。
由于缓和元件配置于反向杆与底部构件之间,以适当缓和反向杆的旋转摆动运动,可改善拨叉模块的配件对传动模块的组装可操作性。
由于多个拨叉轴分别具有可连接于对应变速操作动力传输的变速构件的接合部位,并具有用于覆盖接合部位的侧面的保持元件,以将其固定在预设位置,可避免备于拨叉轴上的接合部位侧向弯曲,进而避免接合部位与动力传输的变速构件之间的连接变得困难。
由于反向杆旋转地安装于安装板上,且该安装板固定在底部构件上,可改善反向杆对于底部构件的组装精准性,进而较平顺且准确地操作反向惰齿轮。
由于缓和机构安装于底部构件上,缓和机构包含定位元件,以定位拨叉轴的轴向位置,定位元件固定于拨叉轴的预定位置上的凹槽中;以及施力元件,以持续往拨叉轴方向施力于定位元件,其中所述安装板组装于底部构件上,以避免该施力元件掉落,如此可不需用于避免施力元件掉落的额外元件,进而减少零件数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拨叉模块应用在动力传输的内部构造所示的完整示意图;
图2是说明图1的拨叉模块所示的透视图;
图3是说明图1的拨叉模块所示的前视图;
图4是说明图1的拨叉模块所示的平面图;
图5是说明图4中沿着线V-V所示的剖面图;
图6是说明图1的拨叉模块的底部构件所示的平面图及后视图;
图7是说明安装于拨叉模块上的反向杆所示的平面图;
图8是说明图7中沿着线VIII-VIII所示的剖面图;
图9是说明反向杆的操作所示的平面图;
图10是说明本发明的拨叉模块应用在传动模块所示的透视图;
图11是说明本发明的拨叉模块安装到传动模块的状态所示的透视图;
图12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拨叉模块所示的透视图;
图13是说明图12的拨叉模块所示的前视图;
图14是说明图12的拨叉模块所示的平面图;
图15是说明图13中沿着线XV-XV所示的剖面图;
图16是说明安装于拨叉模块上的反向杆所示的平面图;
图17是说明安装于拨叉模块上的拨叉轴所示的前视图;
图18是说明安装于拨叉模块上的拨叉轴所示的前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1:动力传输 L1:输入轴(第一轴)
2:壳体构件 L2:主轴(第二轴)
3:底部构件 L3:副轴(第三轴)
4、4’:反向杆 G1~G6:主动齿轮
5:操作构件 G1’~G6’:从动齿轮
6:弹簧 Ga:反向惰齿轮
7:钢珠 T1~T3:拨叉轴
8、8’:安装板 F1~F3:拨叉
9:缓和元件 S1~S3:同步元件(定子构件)
9a:钢珠(定位元件) Y1:传动模块
9b:螺旋弹簧(施力元件) Y2:拨叉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本实施例(第一及第二实施例)所应用的动力传输1安装于车辆上,如汽车,并通过驾驶员的操作而获得任意的变速阶段或反向阶段。如图1~4所示,动力传输1是以拨叉模块Y2(图2)组装至传动模块Y1(图1)而成,其中传动模块Y1的输入轴L1(第一轴)、主轴L2(第二轴)、及副轴L3(第三轴)可旋转地支撑于壳体构件2b上,且多个拨叉轴T1~T3可滑动地支撑于底部构件3上。利用拨叉模块Y2与传动模块Y1所组装获得的动力传输1如图11所示。
壳体构件2b与壳体构件2a组装以形成动力传输1的壳体构件2,并安装有差速元件D(differential apparatus)。本实施例的动力传输1建构为安装于称为FF(前置引擎及前驾驶座)车辆上的手动操运转力传输,其中该车辆的动力源是侧向安装(车辆的宽度方向)。
所称“第一轴”的输入轴L1是输入车辆的驱动源(引擎)的驱动力的轴构件,并具有多个正向主动齿轮,各具有对应齿数比的直径(一段速主动齿轮G1、二段速主动齿轮G2、三段速主动齿轮G3、四段速主动齿轮G4、及五段速主动齿轮G5)以及反向主动齿轮,其通过轴承B1、B2可旋转地支撑于壳体构件2上。离合器(图中未显示)通过栓槽接合部(splineengagement)连接于输入轴L1的一端(图1的右侧端)。
所称“第二轴”的主轴L2是属轴构件,平行配置于输入轴L1,并具有多个正向从动齿轮(一段速从动齿轮G1’、二段速从动齿轮G2’、三段速从动齿轮G3’、四段速从动齿轮G4’、及五段速从动齿轮G5’)以及与主动齿轮G1~G5连接的反向从动齿轮,且该反向从动齿轮的两端通过轴承B3、B4可旋转地支撑于壳体构件2上。输出齿轮Gb一体地形成于主轴L2的一端上(图1的右侧端)。
在本实施例中,一段速主动齿轮G1、二段速主动齿轮G2、三段速主动齿轮G3、及四段速主动齿轮G4固定于输入轴L1上,而五段速主动齿轮G5可旋转地支撑于输入轴L1上。另一方面,一段速从动齿轮G1’、二段速从动齿轮G2’、三段速从动齿轮G3’、及四段速从动齿轮G4’分别连接于一段速主动齿轮G1、二段速主动齿轮G2、三段速主动齿轮G3、及四段速主动齿轮G4,且可旋转地安装于主轴L2上,而五段速从动齿轮G5’与五段速主动齿轮G5连接,并固定于主轴L2上。
同步元件S1安装于主轴L2上,一段速从动齿轮G1’与二段速从动齿轮G2’之间,而同步元件S2安装于主轴L2上,三段速从动齿轮G3’与四段速从动齿轮G4’之间。另外,同步元件S3安装于输入轴L1的五段速从动齿轮G5’的相邻位置。除了耦合套筒C1~C3外,各同步元件S1~S3还包含同步轮毂(synchronizing hub)、同步器齿环(synchronizer ring)、及离合器齿轮(clutch gear)(图中皆未显示)。
也就是说,同步元件S1,S2选择性地同步一段速从动齿轮G1’或二段速从动齿轮G2’的转动,和三段速从动齿轮G3’或四段速从动齿轮G4’的转动,至主轴L2的转动,而同步元件S3选择性地同步五段速主动齿轮G5的转动,至输入轴L1的转动。因此,选择性地将从输入轴L1传输驱动力的主动齿轮或从动齿轮的转动同步至主轴L2或输入轴L1的转动。这些同步元件S1~S3是以本发明的定子构件构成。
所称“第三轴”的副轴L3平行配置于输入轴L1和主轴L2,当变速至反向阶段时,与反向主动齿轮和反向从动齿轮连接并转动,以使输入轴L1(第一轴)反向旋转。更具体地,副轴L3包含固定于壳体构件2两端的轴构件,且具有反向惰齿轮Ga,以使输入轴L1反向旋转,并传送驱动力至主轴L2,在变速至反向阶段时,是连接于输入轴L1上的主动齿轮G6及主轴L2上的从动齿轮G6’。反向惰齿轮Ga可旋转地支撑于副轴L3上(图1的左右方向),且可相对副轴L3而轴向滑动,以能够在反向惰齿轮Ga与主动齿轮G6和从动齿轮G6’连接的状态(如双点划线所示)与反向惰齿轮Ga与主动齿轮G6和从动齿轮G6’不连接的状态(如实线所示)之间移动。
如图2到4所示,第一实施例的拨叉模块Y2包含拨叉轴T1~T3、底部构件3、反向杆4、以及操作构件5。拨叉轴T1~T3可移动定子构件(即,同步元件S1~S3)至任一正向主动齿轮或正向从动齿轮,以选择正向主动齿轮或正向从动齿轮,将驱动力从第一轴(输入轴L1)传送到第二轴(主轴L2)。更具体地,安装于拨叉轴T1~T3上的拨叉F1~F3分别与同步元件连接,并可选择主动齿轮或从动齿轮,当进行变速操作时,通过移动同步元件S1~S3到任一主动齿轮或从动齿轮,以从输入轴L1传送驱动力到主轴L2。因此,引擎的转动能够以对应所选的主动齿轮及从动齿轮的齿数比传送到轮轴侧。
所述多个(在所示实施例中为3个)拨叉轴T1~T3形成有接合部位f1a、f2a、f3a,分别连接根据变速操作而运转的变速构件(图中未显示)。这些接合部位f1a、f2a、f3a包含形成于从拨叉轴T1~T3延伸的延伸部位f1、f2、f3上的凹槽,在操作变速杆(图中未显示)时,允许动力传输的变速构件移动,且在操作变速杆进行变速时,使变速操作所选的任一接合部位f1a、f2a、f3a连接于变速构件,并使形成有任一接合部位f1a、f2a、f3a的拨叉轴T1、T2、T3轴向移动。
根据所示的实施例,延伸部位f1、f2、f3的接合部位f1a、f2a、f3a是彼此堆迭,且从拨叉轴T1延伸的延伸部位f1进一步延伸以形成保持元件f1b,以覆盖接合部位f2a、f3a的侧面,并将其维持在预设位置。如此,能够避免接合部位f1a、f2a、f3a侧向弯曲,并避免接合部位f1a、f2a、f3a与变速构件的连接变得困难。
如图6所示,形成拨叉模块Y2的基底的底部构件3,形成有通孔h1、h2、h3以插入并可滑动地支撑拨叉轴T1、T2、T3。另外,底部构件3形成有多个通孔3a~3d于底部构件3的边缘部分,以插入螺栓将拨叉模块Y2固定于传动模块Y1。
进一步地,底部构件3形成有引导槽3e。引导槽3e可连接形成于传动模块Y1的安装表面E1上的突出部分E4(图10)以安装拨叉模块Y2的底部构件3,并构成为在拨叉模块Y2组装于传动模块Y1时引导及定位底部构件3于预定位置。形成壳体构件2b的边缘部分E3的上表面E2,使其与底部构件3的安装表面E1齐平,以避免突出部分E4引导的底部构件3被边缘部分E3干扰。
如图2所示,操作构件5包含棒状构件,其底端固定于拨叉轴T1上,并朝向其先端5a弯曲,在变速杆(图中未显示)运转至反向阶段时操作。也就是说,操作构件5组装在拨叉轴T1~T3中组装有用于最高速阶段的拨叉F1的高速阶段拨叉轴T1上,构成为当变速操作至反向阶段时,移动到高速阶段拨叉轴T1的一轴向,且当变速操作至高速阶段时,则移动到高速阶段拨叉轴T1的另一轴向。更具体地,拨叉轴构成为当变速杆运转成五段速阶段时,从起始位置沿一方向滑动,以移动同步元件S3并固定五段速主动齿轮G5于输入轴L1上,另一方面,当变速杆运转成反向阶段时,则从起始位置沿另一方向滑动,以旋转摆动反向杆4。
反向杆4安装成一端连接于传动模块Y1的反向惰齿轮Ga,且其中心部分连接于操作构件5,并运转以切换反向惰齿轮Ga,通过操作构件5的操作,形成与反向主动齿轮G6及反向从动齿轮G6’连接的状态,或反向主动齿轮G6与反向从动齿轮G6’不连接的状态。也就是说,当操作构件5被移动到一方向时,反向杆4旋转摆动以切换成反向惰齿轮Ga与反向主动齿轮G6及反向从动齿轮G6’连接的状态,或切换成反向惰齿轮Ga与反向主动齿轮G6及反向从动齿轮G6’不连接的状态,且当操作构件5被移动到另一方向时,反向杆4不进行旋转摆动。更具体地如图7、8所示,反向杆4包含具有接合部份4a可连接于反向惰齿轮Ga的平面元件、用以插通操作构件5的先端5a的插入孔4b、形成于反向杆4的下表面的一对凹槽4c、以及用以插通轴件“A”的插入孔4d(图8)。
接合部分4a包含“C”字形构造的栓槽(notch),可以类似三明治的堆迭方式连接于反向惰齿轮Ga。如图9所示,插入孔4b包含“L”字形的孔,以使操作构件5的先端5a通过,且具有延伸于一方向的孔洞4ba,及延伸于实质上正交于孔洞4ba的另一方向的孔洞4bb。通过插入孔4d的轴件“A”固定于配置有反向杆4的安装板8上,并构成反向杆4的枢轴。安装板8的两端通过螺栓“b”(图2),固定于底部构件3的组装部3f(图6)上。由于反向杆4可摆动地安装于安装板8上,且安装板8固定于底部构件3上,所以能够改善反向杆4对于底部构件3的组装精准度,并也能够较平顺且精确地操作反向惰齿轮Ga。
当变速杆运转成反向阶段时,拨叉轴T1从起始位置滑动到另一方向(图2的上方向),由于操作构件5的先端5a沿着孔洞4bb移动而推动插入孔4b的开口边缘,定位于起始位置(图9a)的反向杆4绕着轴件“A”以顺时钟向摆动,并位于如图9b所示的位置。因此,连接于接合部分4a的反向惰齿轮Ga是从图1中实线所示的位置移动到双点划线的位置,并接合于主动齿轮G6及从动齿轮G6’,以形成将车辆倒车的阶段。
另一方面,当将位于反向阶段的变速杆返回而滑动拨叉轴T1至初始位置时,由于操作构件5的先端5a是朝相反方向推动插入孔4b的开口边缘并沿着孔洞4bb移动至初始位置,反向杆4绕着轴件“A”以相反方向摆动,并回到图9a所示的初始位置。因此,与接合部位4a连接的反向惰齿轮Ga是从图1的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移动到实线所示的位置,并形成不与主动齿轮G6和从动齿轮G6’连接的状态。在此情况下,当变速杆操作将拨叉轴T1从初始位置沿一方向滑动(图2所示的下方向)时,由于操作构件5的先端5a沿着插入孔4b的孔洞4ba移动,反向杆将不会摆动(图9c)。
如上所述,将反向杆4调整为通过操作构件5的运转而摆动,而在与反向主动齿轮G6和反向从动齿轮G6’连接的状态,及与反向主动齿轮G6和反向从动齿轮G6’不连接的状态之间切换。另外,缓和元件配置于反向杆4与底部构件3之间,以缓和反向杆4的旋转摆动运动。
如图5所示,缓和元件是构成使弹簧6及钢珠7插入于形成在组装部3f中的保持口3fa,且通过弹簧6施力的钢珠7可装入形成在反向杆4的凹槽4c中。接下来,通过当反向杆4在初始位置(图9a)时钢珠7装入一凹槽4c,以及当反向杆4在往顺时钟方向的摆动位置(图9b)时钢珠7装入另一凹槽4c的结构,以获得缓和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通过将多个拨叉F1~F3分别连接至同步元件S1~S3,拨叉模块Y2可被组装至传动模块Y1。也就是说,通过形成于拨叉模块Y2的底部构件3上的引导槽3e及形成于传动模块Y1上的突出部E4(图10)的配合,并接着沿引导槽3e滑动拨叉模块Y2直到突出部E4与引导槽3e端点抵接,使多个拨叉F1~F3可被连接并组装至对应的同步元件S1~S3。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反向杆4安装于拨叉模块Y2上并连接于操作构件5,且在拨叉模块Y2组装至传动模块Y1时,使反向杆4的接合部份4a连接反向惰齿轮Ga。由于反向杆4连接于操作构件5而安装于拨叉模块Y2上,因此能够实现组装两个模块Y1、Y2及对应连接于同步元件(定子构件)S1~S3的多个拨叉F1~F3,以及轻易地连接反向杆4及反向惰齿轮Ga。如此,可改善拨叉模块Y2组装至传动模块Y1的可操作性。
由于本实施例的反向杆4是构成为可枢转地支撑于底部构件3上,并通过操作构件5的操作摆动,且能够切换反向惰齿轮Ga至与反向主动齿轮G6和反向从动齿轮G6’连接的状态,以及与反向主动齿轮G6和反向从动齿轮G6’不连接的状态,可通过此简单结构实现反向杆4的操作。另外,由于本实施例的操作构件5安装于组装有用于最高速阶段的拨叉F1的拨叉轴T1~T3的高速阶段拨叉轴T1上,当变速操作至反向阶段时,操作构件5移动到高速阶段拨叉轴T1的一轴向,而当变速操作至高速阶段时,其移动到高速阶段拨叉轴T1的另一轴向;因此,当操作构件5移动到所述的轴向时,反向杆4被建构为旋转摆动以切换反向惰齿轮Ga,形成与反向主动齿轮G6及反向从动齿轮G6’接合的状态,而当操作构件5移动到所述的另一轴向时,则不进行旋转摆动,形成与反向主动齿轮G6及反向从动齿轮G6’不接合的状态,所以可在相同的选择操作后,变速操作至进行高速阶段及反向阶段,因此可简化变速模式及选择模式。
进一步地,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反向杆4通过操作构件5的操作而摆动,并切换反向惰齿轮Ga至与反向主动齿轮G6和反向从动齿轮G6’连接的状态,以及与反向主动齿轮G6和反向从动齿轮G6’不连接的状态,并且将缓和元件设置在反向杆4与底部构件3之间,以缓和反向杆4的旋转摆动运动,因此能够改善组装可操作性并实现反向杆4的稳定操作。
接着,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相似于第一实施例的拨叉模块Y2,第二实施例的拨叉模块Y2也安装在传动模块Y1上以完成动力传动,且包含拨叉轴T1、T2、T3,底部构件3、反向杆4’、以及操作构件5,如图12~15所示。在第二实施例的说明中,第二实施例将省略对与第一实施例具有相同的元件符号的结构元件的详细说明。
为了缓和各拨叉轴T1、T2的轴向位移及定位的缓和机构9(图15),通过轴向地形成多个凹槽T1a、T2a于各拨叉轴T1、T2的预设位置而配置于底部构件3上,如图17、18中所示。
如图15所示,缓和机构9包含钢珠9a(定位元件),分别固定在形成于拨叉轴T1或T2上的多个凹槽T1a或T2a的其中之一,以实施拨叉轴T1或T2的轴向定位;以及螺旋弹簧9b(施力元件)以朝各拨叉轴T1或T2施力于各钢珠9a。各钢珠9a及各螺旋弹簧9b固定于形成在底部构件3中的保持口3g中。
从而,由于分别使螺旋弹簧9b施力于钢珠9a朝向形成于拨叉轴T1的凹槽T1a及形成于拨叉轴T2的凹槽T2a进行嵌合,因此可在该位置分别进行拨叉轴T1、T2的定位,且当拨叉轴T1、T2轴向位移时,可利用钢珠9a越过凹槽T1a、T2a之间的空间获得缓和以对抗螺旋弹簧9b的施力。
相似于第一实施例的反向杆4,当操作构件5移动至一方向时,第二实施例的反向杆4’旋转摆动以切换反向惰齿轮Ga至与反向主动齿轮G6和反向从动齿轮G6’连接的状态,或当操作构件5移动至另一方向时,反向杆4’不旋转摆动,形成与反向主动齿轮G6和反向从动齿轮G6’不连接的状态。如图16所示,反向杆4’包含具有接合部分4’a的构件,可连接于反向惰齿轮Ga;以及插入孔4’b,以插通操作构件5的先端5a。
在第二实施例中,操作构件5的剖面结构为矩形,且插入孔4’b的外角结构对应操作构件5的剖面结构。如此使得固定有操作构件5的拨叉轴T1可轻易停止于中立点。另外,根据第二实施例,由于开口边缘4’ba和开口边缘4’bb形成为锐角,当拨叉轴T1在轴向移动(stroke)并伴随操作构件5在图13中朝上方移动时,能够增加反向杆4’的旋转角度及接合部分4’a在图16中朝上方的的移动量。
接合部位4’a包含“C”字形的缺口,可以类似三明治的堆迭方式接合于反向惰齿轮Ga。插入孔4’b包含“L”字形的孔,以使操作构件5的先端5a通过,且具有延伸于一方向的孔洞4b’a,及延伸于另一方向的孔洞4b’b(实质上正交于孔洞4b’a)。轴件“A”固定于配置有反向杆4’的安装板8’上并构成为枢轴结构。安装板8’的两端形成有孔洞8’a(见图16),且通过将穿过孔洞8’a的螺拴“b”锁紧而将其固定于底部构件3的预设位置上。
由于反向杆4’可摆动地安装于安装板8’上,且安装板8’固定于底部构件3上,因此可改善反向杆4’相对底部构件3的组装精准度,同时可较平顺且精确地操作反向惰齿轮Ga。
如图15所示,安装板8’安装于底部构件3上,以避免螺旋弹簧(施力元件)9b、9b掉落。也就是说,由于各螺旋弹簧9b的一端接触钢珠9a且另一端抵接于安装板8’,所以安装板8’构成为避免螺旋弹簧9b、9b掉落并接收螺旋弹簧9b、9b的施力。
如上所述,由于缓和机构9安装于底部构件3上,缓和机构9包含定位元件9a、9a以定位拨叉轴T1、T2的轴向位置,定位元件9a、9a固定于形成在拨叉轴T1、T2上的预设位置的凹槽T1a、T2a中,且施力元件9b、9b持续地朝向拨叉轴T1、T2施力于定位元件9a、9a,且安装板8’安装于底部构件3上以避免施力元件9b、9b掉落,因此可免除为避免施力元件掉落的额外元件,减少零件数量。
也可使用其他型态的定位元件取代固定于形成在拨叉轴T1、T2上的预设位置的凹槽T1a、T2a中的定位元件9a、9a,且也可使用其他型态的施力元件取代持续朝向拨叉轴T1、T2施力于定位元件9a、9a的施力元件9b、9b。
虽然本文已参照较佳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了解前述实施方式后可做出调整及改变。例如,可利用引导槽3e以外的引导元件(例如,夹具等)将拨叉模块Y2组装至传动模块Y1。另外,虽然本发明的实施例描述为五段速动力传输,但也可用于例如六段速动力传输。在此情况下,必须将操作构件5的操作构成为独立于拨叉轴T1。
产业适用性:若拨叉模块具有连接于操作构件的反向杆,则本发明可应用于附有其他任意功能的拨叉模块。
Claims (6)
1.一种拨叉模块,组装于一传动模块以完成一动力传动,其中该传动模块包括:
一第一轴,以输入一车辆的一驱动源的一驱动力,并具有对应齿数比的不同直径的多个正向主动齿轮,以及一反向主动齿轮;
一第二轴,具有多个正向从动齿轮,以及一反向从动齿轮,分别接合于该多个正向主动齿轮及该反向主动齿轮;
多个定子构件,以选择性地同步该多个正向主动齿轮或正向从动齿轮,以从该第一轴传输该驱动力到该第二轴;以及
一第三轴,具有在进行变速操作至一反向阶段时能够接合于该反向主动齿轮和该反向从动齿轮并传输该反向驱动转动至该第二轴的一反向惰齿轮;
该第一轴、该第二轴、该第三轴是通过一壳体构件支撑,
其特征在于,该拨叉模块包括:
多个拨叉轴,具有能够连接各定子构件的拨叉,并能够选择该正向主动齿轮及该正向从动齿轮,当进行变速操作时,通过移动该定子构件到任一个该正向主动齿轮和正向从动齿轮以从该第一轴传输该驱动力到第二轴;
一操作构件,安装于该拨叉轴,并在变速操作至该反向阶段时运转;
一反向杆,连接于该操作构件,在组装到该传动模块时,该反向杆的一端连接于该反向惰齿轮,且该反向杆能够切换该反向惰齿轮至与该反向主动齿轮和该反向从动齿轮连接的状态,以及与该反向主动齿轮和该反向从动齿轮不连接的状态;
一底部构件,可滑动地支撑该拨叉轴;以及
该反向杆与该底部构件之间设有一缓和元件,以缓和该反向杆的旋转摆动运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拨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反向杆是可旋转地支撑于该底部构件上,并通过该操作构件使该反向杆进行旋转摆动运动,切换该反向惰齿轮至与该反向主动齿轮和该反向从动齿轮连接的状态,以及与该反向主动齿轮和该反向从动齿轮不连接的状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拨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操作构件安装于该多个拨叉轴中装有用于最高速阶段的拨叉的一高速阶段拨叉轴上,当变速操作至该反向阶段时,该操作构件移动到该高速阶段拨叉轴的一轴向,而当变速操作至最高速阶段时,则移动到该高速阶段拨叉轴的另一轴向;以及
当该操作构件移动到所述轴向时,该反向杆旋转摆动以切换该反向惰齿轮至与该反向主动齿轮和该反向从动齿轮连接的状态,而当该操作构件移动到所述另一轴向时,则不旋转摆动,形成与该反向主动齿轮和该反向从动齿轮不连接的状态。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拨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拨叉轴具有接合部分,能够对应变速操作而连接该动力传动的变速构件,且具有保持构件覆盖该接合部分的侧边以将其维持在预设位置。
5.如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所述的拨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反向杆可旋转地安装于一安装板上,且该安装板固定于该底部构件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拨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底部构件上安装有一缓和机构,该缓和机构包括一定位元件以定位该拨叉轴的轴向位置;以及一施力元件以对该定位元件持续施力朝向该拨叉轴,该定位元件固定于形成在该拨叉轴的预设位置上的凹槽中,且其中所述安装板安装于该底部构件上,以避免该施力元件掉落。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009060 | 2015-01-21 | ||
JP2015009060 | 2015-01-21 | ||
PCT/JP2015/077154 WO2016117174A1 (ja) | 2015-01-21 | 2015-09-25 | シフトフォークモジュール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429839A CN107429839A (zh) | 2017-12-01 |
CN107429839B true CN107429839B (zh) | 2020-01-10 |
Family
ID=564167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80074178.3A Active CN107429839B (zh) | 2015-01-21 | 2015-09-25 | 拨叉模块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3249265B1 (zh) |
JP (1) | JP6609575B2 (zh) |
CN (1) | CN107429839B (zh) |
WO (1) | WO201611717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958627B (zh) * | 2017-04-27 | 2023-09-12 | 重庆康昌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高性能新能源电动多档变速器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237745A (en) * | 1978-08-02 | 1980-12-09 | Toyota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Reverse shift mechanism for power transmission unit |
JPS56134666A (en) * | 1980-03-26 | 1981-10-21 | Suzuki Motor Co Ltd | Device for speed shifting operation of multistage gear transmission |
JP2001116141A (ja) * | 1999-10-18 | 2001-04-27 | Honda Motor Co Ltd | 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の変速装置 |
CN201215179Y (zh) * | 2008-06-24 | 2009-04-01 | 浙江万里扬变速器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变速器倒挡锁止装置 |
CN202431950U (zh) * | 2011-12-19 | 2012-09-12 | 綦江齿轮传动有限公司 | 应用于筒式壳体变速器的自互锁机构 |
CN203009786U (zh) * | 2012-12-27 | 2013-06-19 | 绍兴金道齿轮箱有限公司 | 一种变速箱总成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136896B (en) * | 1983-03-17 | 1986-09-03 | Honda Motor Co Ltd | Gear shift selecting mechanism |
JPS6192926A (ja) * | 1984-10-09 | 1986-05-10 | Honda Motor Co Ltd | 車両用パワーユニット |
DE10016364A1 (de) * | 2000-04-04 | 2001-10-11 | Zahnradfabrik Friedrichshafen | Wähl-und Schaltmodul für ein Handschaltgetriebe |
DE10209730A1 (de) * | 2002-03-06 | 2003-09-18 | Ina Schaeffler Kg | Vorrichtung zum Erzeugen einer Gegenkraft an einer Schaltwelle |
DE102005015482A1 (de) * | 2005-04-05 | 2006-10-19 | Daimlerchrysler Ag | Schaltmodul eines automatisierten Getriebes eines Kraftfahrzeugs |
-
2015
- 2015-09-25 WO PCT/JP2015/077154 patent/WO201611717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5-09-25 CN CN201580074178.3A patent/CN107429839B/zh active Active
- 2015-09-25 EP EP15878863.8A patent/EP3249265B1/en active Active
- 2015-09-25 JP JP2016570485A patent/JP6609575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237745A (en) * | 1978-08-02 | 1980-12-09 | Toyota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Reverse shift mechanism for power transmission unit |
JPS56134666A (en) * | 1980-03-26 | 1981-10-21 | Suzuki Motor Co Ltd | Device for speed shifting operation of multistage gear transmission |
JP2001116141A (ja) * | 1999-10-18 | 2001-04-27 | Honda Motor Co Ltd | 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の変速装置 |
CN201215179Y (zh) * | 2008-06-24 | 2009-04-01 | 浙江万里扬变速器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变速器倒挡锁止装置 |
CN202431950U (zh) * | 2011-12-19 | 2012-09-12 | 綦江齿轮传动有限公司 | 应用于筒式壳体变速器的自互锁机构 |
CN203009786U (zh) * | 2012-12-27 | 2013-06-19 | 绍兴金道齿轮箱有限公司 | 一种变速箱总成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16117174A1 (ja) | 2017-10-26 |
EP3249265A1 (en) | 2017-11-29 |
JP6609575B2 (ja) | 2019-11-20 |
EP3249265B1 (en) | 2021-12-08 |
EP3249265A4 (en) | 2019-01-09 |
CN107429839A (zh) | 2017-12-01 |
WO2016117174A1 (ja) | 2016-07-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034890B1 (ko) | 듀얼 클러치 변속기의 시프트장치 | |
US7628089B2 (en) | Transmission | |
JP2012026540A (ja) | 変速機の操作装置 | |
JP2015081634A (ja) | ドラム式変速機構 | |
US8205521B2 (en) |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with a device for preventing double engagement | |
US8726752B2 (en) | Shift securing device for a multi-speed manual gearbox | |
KR101047669B1 (ko) | 시프트 컨트롤장치 | |
KR101512226B1 (ko) | 하나의 축을 이용한 농기계의 변속레버 어셈블리 | |
JP4941145B2 (ja) | 変速機 | |
CN107429839B (zh) | 拨叉模块 | |
EP1517070A2 (en) | Speed-change operation mechanism for manual transmission | |
JP4378775B2 (ja) | 歯車変速機 | |
KR101656959B1 (ko) | 수동 변속기의 변속 조작장치 | |
JP5796486B2 (ja) | 副変速機構付き変速機 | |
JP5810909B2 (ja) | 副変速機構付き変速機 | |
JP5891642B2 (ja) | 多段変速機の変速機構およびそれを搭載した車両 | |
JP5641143B2 (ja) | 車両用手動変速機 | |
JP5953747B2 (ja) | 副変速機構付き変速機 | |
KR20110011246A (ko) | 더블클러치변속기용 변속 메커니즘 | |
US20160108994A1 (en) | Transmission with reverse gear brake | |
JPS59161715A (ja) | 車両用多段変速装置 | |
JP2010053895A (ja) | 手動変速機 | |
JP5880406B2 (ja) | 手動変速機の組立方法 | |
JP4401723B2 (ja) | マニュアル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の変速操作機構 | |
KR100568822B1 (ko) | 수동변속기의 변속조작기구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11 Address after: No. 1, No. 6, gaoqiu xisidingmu, Hamamatsu, Shizuoka, Japan Patentee after: Womei fine stack Co., Ltd Address before: No. 1, No. 6, gaoqiu xisidingmu, Hamamatsu, Shizuo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Womei fine stack Co., Ltd Patentee before: Aichi Machinery Industry Co., 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