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05957A - 摩托车轮胎 - Google Patents

摩托车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05957A
CN107405957A CN201680014627.XA CN201680014627A CN107405957A CN 107405957 A CN107405957 A CN 107405957A CN 201680014627 A CN201680014627 A CN 201680014627A CN 107405957 A CN107405957 A CN 1074059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line
tire
shallow trench
inclination
ti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1462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05957B (zh
Inventor
大力崇弘
糸井大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idgeston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Bridgeston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idgestone Corp filed Critical Bridgeston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4059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059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059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059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2Tread patterns directional pattern, i.e. with main rolling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4Asymmetric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5/00Inflatable pneumatic tyres or inner tub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51Shallow grooves, i.e. having a depth of less than 50% of other groo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62Shallow grooves, i.e. having a depth of less than 50% of other groo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74Slant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about 5 to 35 degr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200/00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B60C2200/10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motorcycles, scooters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摩托车轮胎,摩托车轮胎具有改进的耐磨性和排水性。由于具有改进的胎面花纹。摩托车轮胎具有胎面部分、侧壁部分以及胎缘部分。在所述轮胎安装到摩托车上时,所述轮胎的旋转方向是指定的。相对于轮胎周向方向倾斜的至少两个倾斜主沟槽、和至少两个浅沟槽布置在胎面部分的表面上,并且在至少两个倾斜主沟槽中,其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端部最接近轮胎赤道平面的一个倾斜主沟槽被定义为第一倾斜主沟槽1,所述至少两个浅沟槽包括:中心侧浅沟槽4,其位于相对于第一倾斜主沟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上并且至少位于在中心部分中;和胎肩侧浅沟槽5,其位于相对于第一倾斜主沟槽的轮廓宽度方向内侧上并且至少位于胎肩部分中。

Description

摩托车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摩托车轮胎(下文也简称为“轮胎”)。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改善胎面花纹来提高耐磨性和排水性的摩托车轮胎。
背景技术
因两轮机动车车身倾斜而使两轮机动车旋转的特征,使它不同于例如轿车和卡车的四轮机动车,摩托车轮胎的形状与四轮机动车的轮胎相比,胎冠部具有较小的曲率和更圆的形状。因此,根据在地面接触状态中接地部的位置,尤其当施加大的驱动力时,接地面中的滑动部可能是不平坦的,并且这可能引起不均匀的磨损,其中某些部分迅速磨损。在这种摩托车轮胎中,通过采取被布置在轮胎面部分中的槽的数量和形状的多种组合,形成多种胎面花纹,以便提高各种性能,例如在潮湿条件下的排水性和耐磨性。
例如,专利文献1提出一种摩托车轮胎,其中所述摩托车轮胎的胎面部分能够阻止热降解、同时保持轮胎旋转性能和服务寿命(耐磨性)。专利文献1公开的摩托车轮胎包括胎面部分并且具有指定的旋转方向,胎面部分的外表面弯曲成圆弧形状,朝向轮胎径向方向外侧和外侧端部凸出,轮胎的胎面部分形成最大轮胎宽度,在这里内部倾斜主沟槽是由指定的第一和第二内部倾斜主沟槽构成,每个主沟槽朝向轮胎赤道每侧上的各胎面端部布置在胎面部分,第一和第二倾斜主沟槽在轮胎周向方向上交替地布置,并且各自具有在轮胎周向方向上指定的长度,指定槽宽的指定的倾斜窄槽布置在沿轮胎圆周方向在轮胎赤道的每侧上相邻的主沟槽之间的区域,并且在笔直向前运动期间,接地面具有85%至95%的接地率。
相关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未经过审查的专利申请公报No.2013-180664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一般来说,为了提高轮胎的耐磨性,应有效增加胎面部分的接地率;但是随着胎面部分接地率增加,在胎面部分中的沟槽比率将减少。这使得很难保持排水性,并且因而极难满足耐磨性与排水性。专利文献1提出的轮胎仍然存在这些问题,并不能充分满足耐磨性和排水性的要求,因此希望进一步提高耐磨性和排水性。
鉴于上述,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摩托车轮胎,所述摩托车轮胎的耐磨性和排水性通过改善胎面花纹而被提高。
解决所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人致力于研究解决上述问题并且因此发现,通过允许被布置在胎面部分中倾斜主沟槽具有指定的倾斜角并允许浅沟槽具有指定的倾斜方向,结果所述耐磨性和所述排水性能够进一步被提高并且所述问题能够被解决,因而完成了本发明。
也就是说,本发明的摩托车轮胎是一种包括胎面部分、侧壁部分以及胎缘部分的摩托车轮胎,并且所述侧壁部分和胎缘部分在胎面部分的两侧上连续延伸,并且指定摩托车轮胎在安装到摩托车时的旋转方向,所述摩托车轮胎的特征在于:
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倾斜的至少两个倾斜主沟槽,和至少两个浅沟槽布置在胎面部分的表面上;以及
在所述至少两个倾斜主沟槽中,其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端部最靠近轮胎赤道面的一个倾斜主沟槽被定义为第一倾斜主沟槽,所述至少两个浅沟槽包括:中心侧浅沟槽,所述中心侧浅沟槽位于相对于所述第一倾斜主沟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上且至少位于中心部分中;和胎肩侧浅沟槽,所述胎肩侧浅沟槽位于相对于第一倾斜主沟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且至少位于胎肩部分中。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在所述至少两个倾斜主沟槽中,在轮胎旋转方向前侧上临近所述第一倾斜主沟槽布置的一个倾斜主沟槽被定义为第二倾斜主沟槽,所述中心侧浅沟槽在所述第一倾斜主沟槽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倾斜主沟槽的一端之间延伸。在本发明的轮胎中,还优选的是,中心侧浅沟槽相对于所述第二倾斜主沟槽存在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的是,所述胎肩侧浅沟槽以与所述第一倾斜主沟槽和所述第二倾斜主沟槽相同的倾斜方向倾斜;所述中心侧浅沟槽以与所述第一倾斜主沟槽和所述第二倾斜主沟槽相同的倾斜方向倾斜。本发明的轮胎适合用作后轮胎。
发明效果
与常规的摩托车轮胎相比,根据本发明的摩托车轮胎能够实现耐磨性和排水性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摩托车轮胎的胎面部分的部分展开图的一个示例;
图2是沿着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摩托车轮胎的宽度方向剖切的横截面的一个示例。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将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摩托车轮胎。
本发明的摩托车轮胎包括:胎面部分;在胎面部分两侧连续地延伸的侧壁部分和胎缘部分。轮胎安装在摩托车上时,其旋转方向是指定的,本发明的摩托车轮胎当作为后轮胎使用时它的效果发挥最为突出。图1图示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摩托车轮胎面部分的部分展开图的一个示例;图中箭头代表轮胎的旋转方向。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的轮胎中,至少两个倾斜主沟槽(在图示示例中,三个倾斜主沟槽1、2和3)相对于轮胎周向方向倾斜,并且至少两个浅沟槽4和5布置在胎面部分10的表面上。在本发明的轮胎中,在三个倾斜主沟槽中1,2和3中,其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端部离轮胎赤道平面CL最近的一个主沟槽的被定义为“第一倾斜主沟槽1”,顺序地从第一倾斜主沟槽1的侧面朝向轮胎旋转方向的前侧,其它两个倾斜主沟槽分别被定义为“第二倾斜主沟槽2”以及“第三倾斜主沟槽3”。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至少两个浅沟槽包括:中心侧浅沟槽4,中心侧浅沟槽4存在于相对于第一倾斜主沟槽1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并且至少在中心部分中;和胎肩侧浅沟槽5,胎肩侧浅沟槽5存在于相对于第一倾斜主沟槽1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并且至少在胎肩部分中。通过布置浅沟槽4和5,排水性能够进一步提高。浅沟槽优选地布置在每个区块的力输入侧;但是,当浅沟槽布置在中心部分的区块的力输入侧时,刚度减小并且这将导致耐磨性减小。因此,在本发明中,胎肩侧浅沟槽5相对于第一倾斜主沟槽1的宽度方向内侧上布置在胎肩部分中,也就是,在每块的力输入侧上。这能够提高排水性能而不减小耐磨性。此外,通过允许浅沟槽4和5具有0.1至0.5mm的深度,排水性能够有利地提高而保持胎面部分的刚度。
在本发明中,浅沟槽4和5是指具有各个倾斜主沟槽深度的10%或者更小深度的槽。
在本发明中,如图1所示,优选地,中心侧浅沟槽4在第一倾斜主沟槽1的一端部和第二倾斜主沟槽2的一端部之间延伸。通过以这种方式布置浅沟槽,使得浅沟槽在两个倾斜主沟槽的端部之间延伸,因为水顺着浅沟槽被排入到倾斜主沟槽中,水被更有效地排出,而且这是希望的。更具体地,在图示示例中,中心侧浅沟槽4在第一倾斜主沟槽1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端部1o和第二倾斜主沟槽2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端部2i之间延伸。
还优选地,中心侧浅沟槽4存在于相对于第二倾斜主沟槽2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这样做的原因是,当轮胎处于直立位置时,通过使中心侧浅沟槽确实布置在接地区域内侧,有效地禁止在高速行驶期间出现湿路打滑现象。
此外,优选的是,中心侧浅沟槽4和胎肩侧浅沟槽5都在与第一倾斜主沟槽1和第二倾斜主沟槽2相同的倾斜方向上倾斜。通过在与第一倾斜主沟槽1和第二倾斜主沟槽2倾斜相同的方向上倾斜所述浅沟槽的延伸方向,排水路径可以设置在靠近关于接地面的轮廓的法线的方向,这从进一步提高排水性的观点来看是优选的。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在排水过程中,中心侧浅沟槽4和胎肩侧浅沟槽5起到辅助第一第二和第三倾斜主沟槽1、2以及3的作用;但是,浅沟槽4和5的形状不特别地进行限制。例如,在图示示例中,中心侧浅沟槽4和胎肩侧浅沟槽5两者都不和任何倾斜主沟槽连通,因而是在区块中终止的独立沟槽;但是,中心侧浅沟槽4和/或胎肩侧浅沟槽5可以与任何一个倾斜主沟槽连通。
在图示示例中,中心侧浅沟槽4布置成与第一主倾斜沟槽1和第二倾斜主沟槽2相同倾斜方向倾斜,使得中心侧浅沟槽4在第一倾斜主沟槽1的端部1o和第二倾斜主沟槽2的端部2i之间延伸,并且布置在第一倾斜主沟槽1的端部1o附近的部分由两个大体上平行的沟槽组成,而布置在第二倾斜主沟槽2的端部2i附近的部分由在第二倾斜主沟槽2的端部2i延伸并且与第二倾斜主沟槽2的端部2i连接的方向上延伸的单个沟槽组成。在图示示例中,胎肩侧浅沟槽5以与第一倾斜主沟槽1和第二倾斜主沟槽2倾斜方向相同地倾斜的方式布置,使得胎肩侧浅沟槽5从第一倾斜主沟槽1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端部1o附近朝向胎肩部分延伸,并且被布置在第一倾斜主沟槽1的端部1o附近的部分由三个大体上平行的沟槽组成,而这三个大体上平行的沟槽具有在第一倾斜主沟槽1的端部1o延伸并且与第一倾斜主沟槽1相连接的方向上延伸的形状,并在胎肩部分封闭。替换地,例如,中心侧浅沟槽4和胎肩侧浅沟槽5每个可具有单一直线或者单一曲线形状。
在本发明的图示示例中,第一倾斜主沟槽1布置成直线形状或者曲线形状,而第二倾斜主沟槽2和第三倾斜主沟槽3布置成直线形状并且大体上彼此平行。通过形成这些倾斜主沟槽为直线形状或者曲线形状且没有弯曲点,便于沿着主沟槽平滑地排水,这样能够提高排水性。此外,通过布置大体上彼此平行的第二倾斜主沟槽2和第三倾斜主沟槽3,由沟槽限定的接地部分(区块)允许具有大体上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并因此确保刚度,使得轮胎稳定地抵抗输入力。
在本发明的图示轮胎中,当从轮胎宽度方向观察时,第二倾斜主沟槽2与第一倾斜主沟槽完全重叠。通过第二倾斜主沟槽2设置在与更接近轮胎赤道平面CL布置的第一倾斜主沟槽1重叠的位置,使第二倾斜主沟槽的排水和第一倾斜主沟槽的排水能够同步,使得排水性能够进一步提高。
此外,在本发明的图示轮胎中,第三倾斜主沟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端部3i被定位在轮胎圆周方向上相邻的第一倾斜主沟槽1的两个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端部1i之间。通过第三倾斜主沟槽3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端部3i布置在轮胎圆周方向上相邻的第一倾斜主沟槽1的两个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端部1i之间,所述倾斜主沟槽能够均匀地布置在轮胎圆周方向上,使得能够确保良好的排水性同时使得整个轮胎圆周方向的耐磨性均匀化。特别地,第三倾斜主沟槽3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端部3i更优选地定位在沿圆周方向相邻的第一倾斜主沟槽1的两个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端部之间的大致中点处,并且这能够在整个轮胎圆周方向上使耐磨性均匀且确保在整个轮胎圆周方向上良好的排水性。这里使用的短语“定位在大致中点处”是指,当彼此相邻的第一倾斜主沟槽1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端部1i之间在轮胎圆周方向上的距离定义为100%,轮胎第三倾斜主沟槽3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端部3i定位在中点±10的范围内。
因此,在本发明的轮胎中,通过在指定的情况下布置三个指定形状的倾斜主沟槽,可以获得各主沟槽的良好排水性,同时确保区块刚度且保证良好的耐磨性,并且能够在整个轮胎圆周方向上保证稳定的耐磨性和良好的排水性,这是优选的。
在本发明中,更具体地说,如图1所示,优选的是,倾斜主沟槽每个都如下布置,当通过分配胎面一半宽度的区域TW/2而胎面一半宽度的区域TW/2从赤道平面CL跨越到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轮胎接地区域的一端部,获得的四个相等的区域从轮胎赤道平面顺序地被定义为区域A、B、C以及D。也就是说,通过布置第一倾斜主沟槽1成从离轮胎赤道平面最近区域A跨越到区域B,第一倾斜主沟槽1允许有助于湿地性能和耐磨性。另外,通过第二倾斜主沟槽2布置在区域C和D中,第二倾斜主沟槽2允许只有助于湿地性能。此外,通过第三倾斜主沟槽3以从区域B延伸到区域C和D的方式布置,第三倾斜主沟槽3允许有助于湿地性能和耐磨性。在本发明中,在区域A、B、C和D中,区域A和B对应于上述的中心部分,区域C和D对应于上述的胎肩部分。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还优选的是,第二倾斜主沟槽2在圆周方向上的长度L2小于相对于第一倾斜主沟槽1在轮胎圆周方向上的长度L1的50%,尤其是50至70%。通过控制第二倾斜主沟槽2在圆周方向上的长度L2不小于第一倾斜主沟槽1在圆周方向上的长度L1的50%,利用第二倾斜主沟槽2就能够充分地保证排水性能,并能够进一步提高湿地性能。倾斜主沟槽每个都可以具有例如4至7mm的深度。这里要注意的是,倾斜主沟槽的深度是指所述倾斜主沟槽的最深点处的深度。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轮胎中,第一倾斜主沟槽1在区域A中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具有优选0°到20°,更优选5°到15°的倾斜角θ1A,在区域B中相对于圆周方向具有优选15°到35°,更优选地20°到30°的倾斜角θ1B。第二倾斜主沟槽2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具有优选15°到35°,更优选20°到30°的倾斜角θ2,在区域B中相对于圆周方向具有优选50°到70°,更优选55°到65°的倾斜角θ3。通过倾斜主沟槽的倾斜角度设定在上述相应范围内,所述倾斜主沟槽尤其是在区域C等中在接近关于接地面轮廓的法线的方向上布置,从而能够确保驱动力和横向力,使驱动力和横向力优化。
在本发明中,每个倾斜主沟槽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的倾斜角是指,在连接每个倾斜主沟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两端部的直线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所形成角度的锐角侧上的角度。关于第一倾斜主沟槽1的在区域A和B之间区域中的部分,将在轮胎圆周方向上槽宽的中点作为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一端,能够限定所述倾斜。
在本发明中,如图1所示,从确保轮胎赤道面附近的适当的花纹刚性并由此提高耐磨性的观点来看,优选地,倾斜主沟槽和浅沟槽都不布置在轮胎赤道面上。
图2是沿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摩托车轮胎的宽度方向剖切的截面图的一个示例。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轮胎100包括:胎面部分101;一对侧壁部分102,其中一对侧壁部分102在胎面部分101的两侧上连续延伸;一对胎缘部分103,其中一对胎缘部分103从一对侧壁部分102中的每个连续地延伸;和胎体104,其中胎体104由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在所示示例中一个胎体帘布层)组成,而胎体帘布层在胎缘部分103之间的范围上加强上述各部。在这个所示的示例中,胎体104的两端部从轮胎的内侧向外侧围绕胎圈芯105折叠进行锚固;然而,胎体104的端部每个都被胎圈钢丝夹在中间并被锚固。
进一步地,在图2所示的轮胎中,带束层106布置在胎体104的轮胎径向方向外侧上。带束层106的带束层帘线106也不被特别地限制,并且任何非延展性的高弹性帘线都能被使用。例如,帘线由例如芳香族聚酰胺(例如Dupont制造的商标名)、聚乙烯石脑油(PEN)、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人造丝或尼龙的有机纤维制成或者由钢丝、玻璃纤维或碳纤维制成,这样的帘线能够选择作为合适的帘线。带束层106可由被布置成它们的帘线方向在层之间相互交叉的两层或更多层倾斜带束层组成,或者可以由其帘线方向基本上与轮胎圆周方向相同的一层或更多层螺旋带束层组成。本发明有利地用作摩托车的后轮胎,并且也能够用于具有径向结构或偏移结构的轮胎中的任意轮胎。
示例
现在借助于示例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
<示例1>
具有图1所示类型的胎面花纹的摩托车轮胎,以大小190/55ZR17制造。第一倾斜主沟槽具有弯曲形状,且第二倾斜主沟槽2和第三倾斜主沟槽3具有直线形状并且基本上相互平行地布置。进一步地,在这个轮胎中,中心侧浅沟槽4相对于第一倾斜主沟槽1存在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并且至少位于中心部分中;胎肩侧浅沟槽5相对于第一倾斜主沟槽1存在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且至少位于胎肩部分中。中心侧浅沟槽4和胎肩侧浅沟槽5布置为浅沟槽。
在这个轮胎中,中心侧浅沟槽4和胎肩侧浅沟槽5都在与第一倾斜主沟槽1和第二倾斜主沟槽2相同的方向上倾斜,并且中心侧浅沟槽4相对于第二倾斜主沟槽2存在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在第一倾斜主沟槽1的一端和第二倾斜主沟槽1的一端之间延伸。这些浅沟槽4和5都具有0.3mm的深度,并且所述倾斜主沟槽都具有5.9mm的深度。
<示例2>
示例2的测试轮胎以与示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造,但是例外是,中心侧浅沟槽4不以在第一倾斜主沟槽1的一端和第二倾斜主沟槽的一端之间延伸的方式布置。
<示例3>
示例3的测试轮胎以与示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造,例外是,中心侧浅沟槽4相对于第二主沟槽2布置在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上。
<示例4>
示例4的测试轮胎以与示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造,例外是,胎肩侧浅沟槽5以与第一倾斜主沟槽1和第二倾斜主沟槽2相反的方向倾斜地布置。
<示例5>
示例5的测试轮胎以与示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造,例外是,中心侧浅沟槽4以与第一倾斜主沟槽1和第二倾斜主沟槽2相反的方向倾斜地布置。
<比较示例1>
比较示例1的测试轮胎以与示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例外是,没有布置浅沟槽。
<比较示例2>
比较示例2的测试轮胎以与示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造,例外是,只有存在于相对于第一倾斜主沟槽1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并且至少位于中心部分中的中心侧浅沟槽4,布置为浅沟槽。
<比较示例3>
比较示例3的测试轮胎以与示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例外是只有胎肩侧浅沟槽5存在于相对于第一倾斜主沟槽1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且至少位于胎肩部分中。
因而获得的测试轮胎每个都组装到具有轮辋尺寸6.0x17英寸,膨胀到内压290kPa,然后作为后轮胎安装到1000cc摩托车上。常规轮胎作为前轮胎被安装。前轮胎具有120/70ZR17,轮辋尺寸3.5x17英寸和内压250kPa。这个摩托车在测试车道上行驶,后轮胎在潮湿道路上的排水性和轮胎耐磨性通过下述方法评价。
<耐磨性>
在测试车手完成驾驶测试后,每个轮胎的磨损量使用深度计进行测量并进行比较。它的结果作为指数值进行显示,其中值100表示比较示例1的轮胎的磨损量。更大的值表示优良的耐磨性。
<排水性>
每条轮胎在潮湿道路上的抓持力的强度以及抓持力响应轮胎的倾斜而产生的改变,由测试车手基于感觉进行评价。它的结果显示为指数值,其中值100表示比较示例1的轮胎。更大的值表示优良的排水性。
表1
*1:这表示衷心侧浅沟槽是否布置以在第一倾斜主沟槽的一端和第二倾斜主沟槽的一端之间延伸的方式布置。
从上表所示的结果,确认本发明的轮胎具有优异的耐磨性和排水性。
附图比较列表
1 第一倾斜主沟槽
1i:第一倾斜主沟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端部
1o:第一倾斜主沟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端部
2 第二倾斜主沟槽
2i:第二倾斜主沟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端部
2o:第二倾斜主沟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端部
3 第三倾斜主沟槽
3i:第三倾斜主沟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端部
3o:第三倾斜主沟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端部
4 中心侧浅沟槽
5 胎肩侧浅沟槽
10 胎面部分
100 轮胎
101 胎面部分
102 侧壁部分
103 胎缘部分
104 胎体
105 胎圈芯
106 带束层

Claims (6)

1.一种摩托车轮胎,包括:胎面部分、侧壁部分和胎缘部分,其中所述侧壁部分和胎缘部分在所述胎面部分两侧连续地延伸,并且所述轮胎在安装到摩托车上时旋转方向是被指定的,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倾斜的至少两个倾斜主沟槽、和至少两个浅沟槽布置在所述胎面部分的表面上;以及
在所述至少两个倾斜主沟槽中,其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端部最靠近轮胎赤道面的一个倾斜主沟槽被定义为第一倾斜主沟槽,所述至少两个浅沟槽包括:中心侧浅沟槽,所述中心侧浅沟槽位于相对于所述第一倾斜主沟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上且至少位于中心部分中;和胎肩侧浅沟槽,所述胎肩侧浅沟槽位于相对于第一倾斜主沟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且至少位于胎肩部分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至少两个倾斜主沟槽中,在轮胎旋转方向前侧上临近所述第一倾斜主沟槽布置的一个倾斜主沟槽被定义为第二倾斜主沟槽,所述中心侧浅沟槽在所述第一倾斜主沟槽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倾斜主沟槽的一端之间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心侧浅沟槽相对于所述第二倾斜主沟槽存在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肩侧浅沟槽以与所述第一倾斜主沟槽和所述第二倾斜主沟槽相同的倾斜方向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心侧浅沟槽以与所述第一倾斜主沟槽和所述第二倾斜主沟槽相同的倾斜方向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轮胎,所述轮胎被用作后轮胎。
CN201680014627.XA 2015-03-20 2016-03-16 摩托车轮胎 Active CN1074059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58788 2015-03-20
JP2015058788A JP6506061B2 (ja) 2015-03-20 2015-03-20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PCT/JP2016/058382 WO2016152689A1 (ja) 2015-03-20 2016-03-16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05957A true CN107405957A (zh) 2017-11-28
CN107405957B CN107405957B (zh) 2020-05-01

Family

ID=569773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14627.XA Active CN107405957B (zh) 2015-03-20 2016-03-16 摩托车轮胎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086145A1 (zh)
EP (1) EP3272553B1 (zh)
JP (1) JP6506061B2 (zh)
CN (1) CN107405957B (zh)
WO (1) WO201615268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94022B (zh) * 2022-02-22 2023-02-21 正新橡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具提升濕抓能力的輪胎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81207B2 (ja) * 2018-02-27 2022-06-0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二輪車用タイヤ
TWI690434B (zh) * 2019-04-12 2020-04-11 正新橡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可加強排水性能之輪胎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89011A (ja) * 1997-12-25 1999-07-13 Ohtsu Tire & Rubber Co Ltd :The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CN1802268A (zh) * 2003-07-04 2006-07-12 倍耐力轮胎公司 用于摩托车的前和后充气轮胎对及改善装备有上述轮胎对的摩托车在潮湿和干路面上性能的方法
JP2011116258A (ja) * 2009-12-04 2011-06-16 Bridgestone Corp 自動二輪車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2264556A (zh) * 2008-12-24 2011-11-30 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机动车辆轮胎
CN102264560A (zh) * 2008-12-24 2011-11-30 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轮胎
CN102555680A (zh) * 2010-12-27 2012-07-1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摩托车用轮胎
CN102695619A (zh) * 2009-12-29 2012-09-26 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摩托车轮胎和成对的摩托车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85998B2 (ja) * 2012-02-03 2014-01-0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JP5444393B2 (ja) * 2012-03-01 2014-03-1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JP5412589B2 (ja) * 2013-02-08 2014-02-1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89011A (ja) * 1997-12-25 1999-07-13 Ohtsu Tire & Rubber Co Ltd :The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CN1802268A (zh) * 2003-07-04 2006-07-12 倍耐力轮胎公司 用于摩托车的前和后充气轮胎对及改善装备有上述轮胎对的摩托车在潮湿和干路面上性能的方法
CN102264556A (zh) * 2008-12-24 2011-11-30 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机动车辆轮胎
CN102264560A (zh) * 2008-12-24 2011-11-30 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轮胎
JP2011116258A (ja) * 2009-12-04 2011-06-16 Bridgestone Corp 自動二輪車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2695619A (zh) * 2009-12-29 2012-09-26 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摩托车轮胎和成对的摩托车轮胎
CN102555680A (zh) * 2010-12-27 2012-07-1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摩托车用轮胎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94022B (zh) * 2022-02-22 2023-02-21 正新橡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具提升濕抓能力的輪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06061B2 (ja) 2019-04-24
CN107405957B (zh) 2020-05-01
EP3272553A1 (en) 2018-01-24
WO2016152689A1 (ja) 2016-09-29
EP3272553B1 (en) 2020-04-29
EP3272553A4 (en) 2018-05-02
US20180086145A1 (en) 2018-03-29
JP2016175599A (ja) 2016-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32018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EP2468534B1 (en) Motorcycle tire
US10183532B2 (en) Motorcycle tire
JP472331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3272551B1 (en) Pneumatic tire
JP7310174B2 (ja) タイヤ
CN101175650A (zh) 机动两轮车用充气子午线轮胎
CN103991337A (zh) 充气轮胎
US9937755B2 (en) Motorcycle tire
ES2400312T3 (es) Neumático para vehículo motorizado de dos ruedas
CN107405957A (zh) 摩托车轮胎
JP3569387B2 (ja) 非対称プロフィルに非対称トレッドパターンを具えた偏平ラジアルタイヤ
JP2018111375A (ja)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EP3040214B1 (en) Tire for two-wheeled motor vehicle
CN111629911B (zh) 充气轮胎
JP430221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55033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7428204B (zh) 摩托车轮胎
JP6480771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JP6506060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EP3653403B1 (en) Pneumatic tire for motorcycle
JP610727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37552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453124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