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90434B - 可加強排水性能之輪胎 - Google Patents

可加強排水性能之輪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90434B
TWI690434B TW108112918A TW108112918A TWI690434B TW I690434 B TWI690434 B TW I690434B TW 108112918 A TW108112918 A TW 108112918A TW 108112918 A TW108112918 A TW 108112918A TW I690434 B TWI690434 B TW I69043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read
groove
centerline
width
shallow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129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37502A (zh
Inventor
潘佑瑞
賴良羿
Original Assignee
正新橡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71132539&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TWI690434(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正新橡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正新橡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129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90434B/zh
Priority to CN201911240810.3A priority patent/CN1118061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04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0434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375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7502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4Asymmetric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種可加強排水性能之輪胎,包含一胎面部,該胎面部包含二胎面端,並在二前述胎面端之間定義一胎面中心線及一半胎面展開寬度,該胎面部上有複數第一凹溝,複數前述第一凹溝是交錯分布於該胎面中心線兩側,且複數前述第一凹溝皆配置於該半胎面展開寬度介於10%至90%之間的一第一區域,每一第一凹溝皆有相互銜接之一第一溝段及一第二溝段,該第一溝段相對靠近該胎面中心線,該第二溝段相對靠近前述胎面端,該第一溝段之一第一延伸線與該胎面中心線之間的夾角介於9°至12°之間,該第二溝段之一第二延伸線與該胎面中心線之間的夾角介於50°至55°之間。

Description

可加強排水性能之輪胎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輪胎,尤指可加強排水性能之輪胎。
為了使輪胎可適應濕滑路面,輪胎的胎面上會成型有胎紋構造,以利用胎紋構造來協助排水。
如何針對胎紋構造的溝槽形狀、尺寸、數量、分布位置等提供較佳的設計,使輪胎可兼顧抓地性、排水性、導向性、舒適性等不同性能表現,是一直以來各界所致力研發的方向。
關於針對排水性能改良的輪胎,例如有中國發明專利公告第CN103991338B號之「競速用摩托車充氣輪胎」、中國發明專利公告第CN102574428B號之「摩托車輪胎」,其輪胎的胎面主要皆具有以胎面中心線為中心、對稱交錯設置的花紋主溝,而且花紋主溝會朝胎面的外側延伸,讓路面的水可沿著花紋主溝自胎面的中心往輪胎的外側排出。
但CN103991338B中花紋主溝的第一直線,由於是與胎面中心線平行,具有部分非排水方向的槽段,不具引導排水性。至於CN102574428B的第一橫向槽則是直接漸擴延伸貫穿胎面端緣,此將減少輪胎接地面積,影響過彎時輪胎的抓地性能。
爰此,本發明人為使輪胎較佳地兼顧抓地性能及排水性能,而提出一種可加強排水性能之輪胎,包含一胎面部,該胎面部包含二胎面端,並在二前述胎面端之間定義一胎面中心線、介於該胎面中心線與前述胎面端之間之一半胎面展開寬度,該胎面部上有複數第一凹溝,複數前述第一凹溝是交錯分布於該胎面中心線兩側,且複數前述第一凹溝皆配置於該半胎面展開寬度介於10%至90%之間的一第一區域,每一第一凹溝皆有相互銜接之一第一溝段及一第二溝段,該第一溝段相對靠近該胎面中心線,該第二溝段相對靠近前述胎面端,該第一溝段之一第一延伸線與該胎面中心線之間的夾角介於9°至12°之間,該第二溝段之一第二延伸線與該胎面中心線之間的夾角介於50°至55°之間。
進一步,該第一溝段與該第二溝段之間可藉由一弧形溝段相銜接。
進一步,所述第一溝段之最小寬度的位置,可以是相對所述胎面中心線且位於所述半胎面展開寬度的10%至15%之間;所述第一溝段之最大寬度的位置,可以是相對所述胎面中心線且位於所述半胎面展開寬度的40%至47%之間。
進一步,定義垂直該胎面中心線的方向為一橫向,相鄰的二個前述第一凹溝之間可有至少一第二凹溝,前述第二凹溝的延伸方向對應該橫向,且前述第二凹溝配置於該半胎面展開寬度介於40%至90%之間的一第二區域。
進一步,前述第一凹溝的第二溝段及前述第二凹溝皆有對應該橫向之一側緣,該第二溝段之側緣及前述第二凹溝之側緣可皆有一導角。
進一步,定義垂直該胎面中心線的方向為一橫向,該胎面部於相鄰的二個前述第一凹溝之間可有複數第二凹溝,前述第二凹溝的延伸方向對應該橫向,前述第二凹溝配置於該半胎面展開寬度介於40%至90%之間的一第二區域,又該胎面部上可更有一淺溝,該淺溝貫穿相鄰的複數前述第二凹溝,且該淺溝配置於該半胎面展開寬度介於20%至80%之間的一第三區域。
進一步,該淺溝可包含一第一淺溝段及一第二淺溝段,該第一淺溝段貫穿相鄰的複數前述第二凹溝,該第二淺溝段的延伸方向對應該橫向,且該第一淺溝段及該第二淺溝段有一交會處,該交會處位於相對靠近該胎面中心線處。
進一步,前述第一凹溝的第二溝段及前述第二凹溝可皆有一側緣,該第二溝段之側緣及前述第二凹溝之側緣有一導角。
進一步,前述第一凹溝、前述第二凹溝及該淺溝之面積的總合定義為一總凹溝面積,定義該總凹溝面積相對該胎面部之一總胎面面積的比例為一未接地海比,該未接地海比可介於12%至20%之間。
進一步,該胎面部於該胎面中心線處可不具有胎紋。
根據上述技術特徵可達成以下功效:
1.胎面部有交錯分布於該胎面中心線兩側的第一凹溝,第一凹溝皆配置於該半胎面展開寬度介於10%至90%之間,以增加過彎時輪胎的接觸面積。而且第一凹溝之第一溝段與該胎面中心線之間的夾角介於9°至12°之間,該第一凹溝之第二溝段與該胎面中心線之間的夾角介於50°至55°之間,以加強排水性能。
2.第一凹溝之第一溝段與該第二溝段之間是藉由一弧形溝段相銜接,以增進排水的順暢性。
3.相鄰的二個前述第一凹溝之間有至少一第二凹溝,且前述第二凹溝配置於該半胎面展開寬度介於40%至90%之間,讓輪胎與直線道路有較大的接觸面積。此外,胎面部於胎面中心線處可不具有胎紋,讓輪胎與直線道路有更大的接觸面積,可具有直線牽引性、操控性。
4.胎面部上可更有一淺溝貫穿複數第二凹溝,可藉此增進破水性能。
5.淺溝配置於該半胎面展開寬度介於20%至80%之間,有助於降低配置區域之胎面部的剛性,可增加輪胎過彎抓地性能,特別是在濕地有更好的過彎抓地性。
6.第一凹溝的第二溝段、第二凹溝的側緣可以有導角,以藉由導角增加與路面的滑動效果,有助於降低磨耗及協助破水。
(1):可加強排水性能之輪胎
(11):胎面部
(12):胎面端
(13):第一凹溝
(131):第一溝段
(132):第二溝段
(133):弧形溝段
(134)(141):側緣
(135)(142):導角
(14):第二凹溝
(15):淺溝
(151):第一淺溝段
(152):第二淺溝段
(153):交會處
(L):橫向
(M):胎面中心線
(1/2M):半胎面中心線
(S1):第一延伸線
(S2):第二延伸線
(1/2W):半胎面展開寬度
(Z1):第一區域
(Z2):第二區域
(Z3):第三區域
(θ1)(θ2):夾角
[第一圖]係本發明實施例之立體外觀示意圖。
[第二圖]係本發明實施例之前視示意圖。
[第三圖]係本發明實施例之側視示意圖。
[第四圖]係本發明實施例之局部平面示意圖。
[第五圖]係本發明實施例之局部平面放大示意圖。
[第六圖]係本發明實施例局部立體外觀示意圖。
[第七圖]係本發明實施例胎面部之展開平面示意圖一。
[第八圖]係本發明實施例胎面部之展開平面示意圖二。
[第九A圖]無導角設計的磨耗前凹溝之斷面示意圖一。
[第九B圖]無導角設計的磨耗後凹溝之斷面示意圖二。
[第十A圖]有導角設計的磨耗前凹溝之斷面示意圖一。
[第十B圖]有導角設計的磨耗後凹溝之斷面示意圖二。
綜合上述技術特徵,本發明可加強排水性能之輪胎的主要功效將可於下述實施例清楚呈現。
請先參閱第一圖及第二圖,係揭示本發明實施例可加強排水性能之輪胎(1),於本實施例為一摩托車輪胎,包含一胎面部(11)及二胎面端(12)。胎面部(11)上有複數第一凹溝(13),複數前述第一凹溝(13)是交錯分布於該胎面部(11)。較佳的是,該胎面部(11)上更有間隔設置的複數第二凹溝(14)及複數淺溝(15)。前述第一凹溝(13)型態可呈ㄑ形,而前述淺溝(15)則可呈L形且貫穿二相鄰的前述第二凹溝(14)。如第三圖及第四圖所示,前述第二凹溝(14)之寛度係由前述胎面中心線(M)朝向前述胎面端(12)呈漸擴狀,又前述第一凹溝(13)、前述第二凹溝(14)及前述淺溝(15),可皆朝前述胎面端(12)以大致相同的方向傾斜延伸,讓路面的水可順著前述第一凹溝(13)、前述第二凹溝(14)及前述淺溝(15)自該胎面部(11)往前述胎面端(12)的方向排出。
續請參閱第四圖,詳細而言,在二前述胎面端(12)之間可定義一胎面中心線(M)及垂直該胎面中心線(M)的方向為一橫向(L),以及在該胎面中心線(M)與前述胎面端(12)之間定義一半胎面中心線(1/2M)。該胎面部(11)於該胎面中心線(M)處可不具有胎紋,來增加接觸面積。複數前述第一凹溝(13)是在該胎面中心線(M)兩側交錯分布於該胎面部(11),每一第一凹溝(13)皆有相 互銜接之一第一溝段(131)及一第二溝段(132),且該第一溝段(131)與該第二溝段(132)之間可藉由一弧形溝段(133)相銜接,該第一溝段(131)可對應該胎面中心線(M)的方向傾斜延伸,該第二溝段(132)的延伸方向可對應該橫向(L)傾斜延伸。該胎面部(11)同側相鄰的二個前述第一凹溝(13)之間有間隔設置的二個前述第二凹溝(14),且前述第二凹溝(14)的延伸方向可對應該橫向(L)傾斜延伸。該淺溝(15)包含一第一淺溝段(151)及一第二淺溝段(152),該第一淺溝段(151)可對應該胎面中心線(M)的方向傾斜延伸,且該第一淺溝段(151)貫穿相鄰的複數前述第二凹溝(14),該第二淺溝段(152)的延伸方向可對應該橫向(L)傾斜延伸,且該第一淺溝段(151)及該第二淺溝段(152)有一交會處(153),該交會處(153)位於相對靠近該胎面中心線(M)處。
續請參閱第五圖,進一步而言,在該胎面中心線(M)與前述胎面端(12)之間可定義一半胎面展開寬度(1/2W),於本實施例中,複數前述第一凹溝(13)可皆配置於該半胎面展開寬度(1/2W)介於約10%至90%之間的一第一區域(Z1)之中;前述第二凹溝(14)配置於該半胎面展開寬度(1/2W)介於約40%至90%之間的一第二區域(Z2)之中;前述淺溝(15)配置於該半胎面展開寬度(1/2W)介於約20%至80%之間的一第三區域(Z3)之中。
續請參閱第五圖,該第一溝段(131)相對靠近該胎面中心線(M),該第二溝段(132)相對靠近前述胎面端(12),該第一溝段(131)之一第一延伸線(S1)與該胎面中心線(M)之間的夾角(θ1)介於約9°至12°之間,例如夾角(θ1)可為10°。該第二溝段(132)之一第二延伸線(S2)與該胎面中心線(M)之間的夾角(θ2)介於約50°至55°之間,例如夾角(θ2)可為55°。
續請參閱第五圖,所述第一溝段(131)之最小寬度的位置,是相對所述胎面中心線(M)且位於所述半胎面展開寬度(1/2W)的10%至15%之間;所述第一溝段(131)之最大寬度的位置,是相對所述胎面中心線(M)且位於所述半胎面展開寬度(1/2W)的40%至47%之間。於本實施例中,前述第一凹溝(13)、前述第二凹溝(14)及該淺溝(15)之面積的總合可定義為一總凹溝面積,定義該總凹溝面積相對該胎面部(11)之一總胎面面積的比例為一未接地海比(亦即輪胎未接地的情況下,總凹溝相對總胎面面積的比例),該未接地海比可介於12%至20%之間,以提供適合的接觸面積及排水性能。
續請參閱第六圖,較佳的是,前述第一凹溝(13)的第二溝段(132)及前述第二凹溝(14)相對兩端之間皆有一側緣(134)(141),該第二溝段(132)之側緣(134)及前述第二凹溝(14)之側緣(141)皆有一導角(135)(142)。又前述導角(135)(142)之寬度皆由前述胎面中心線(M)朝向前述胎面端(12)呈漸擴狀,藉此,讓該第二溝段(132)的側緣(134)、前述第二凹溝(14)的側緣(141)在接觸路面時,可藉由前述導角(135)(142)增加與路面的滑動效果,有助於降低磨耗及協助破水。
續請參閱第七圖,詳細而言,於本實施例中,該胎面部(11)展開後的平面具有一第一接地面區域(A1),該第一接地面區域(A1)為直線行駛接地範圍,將該第一接地面區域(A1)所有凹溝的總面積定義一第一接地面海比,透過增加該導角(135),使該第一接地面海比可由11.6%提升至11.68%,提升0.08%海比。續請參閱第八圖,該胎面部(11)展開後的平面具有一第二接地面區域(A2),該第二接地面區域(A2)為傾角行駛接地範圍,將該第二接地面區域(A2)所有凹溝的總面積定義一第二接地面海比,透過增加該導角(135)(142), 該第二接地面海比可由17.4%提升至18.3%,提升0.9%海比。亦即,本實施例無論在直線行駛接觸的情況或傾角行駛的情況,皆可提升海比、破水性,以增進排水性能。
續請參閱第九A圖及第九B圖,無導角設計的磨耗前凹溝(T1),與磨耗後凹溝(T2)相較仍維持大致相同的海比。如第十A圖對照第九A圖所示,有導角設計的磨耗前凹溝(T3),相較無導角設計的磨耗前凹溝(T1)有較大的海比。如第十B圖對照第九B圖,磨耗後凹溝(A4)仍保持與無導角設計的磨耗後凹溝(A2)有相同的海比。
綜合上述實施例之說明,當可充分瞭解本發明之操作、使用及本發明產生之功效,惟以上所述實施例僅係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屬本發明涵蓋之範圍內。
(1):可加強排水性能之輪胎
(11):胎面部
(13):第一凹溝
(14):第二凹溝
(15):淺溝

Claims (9)

  1. 一種可加強排水性能之輪胎,包含一胎面部,該胎面部包含二胎面端,並在二前述胎面端之間定義一胎面中心線、介於該胎面中心線與前述胎面端之間之一半胎面展開寬度,該胎面部上有複數第一凹溝,複數前述第一凹溝是交錯分布於該胎面中心線兩側,且複數前述第一凹溝皆配置於該半胎面展開寬度介於10%至90%之間的一第一區域,每一第一凹溝皆有相互銜接之一第一溝段及一第二溝段,該第一溝段相對靠近該胎面中心線,該第二溝段相對靠近前述胎面端,該第一溝段之一第一延伸線與該胎面中心線之間的夾角介於9°至12°之間,該第二溝段之一第二延伸線與該胎面中心線之間的夾角介於50°至55°之間;相鄰的二個前述第一凹溝之間有至少一第二凹溝,前述第二凹溝之寬度係由前述胎面中心線朝向前述胎面端呈漸擴狀;前述第一凹溝的第二溝段及前述第二凹溝皆有一側緣,前述第二溝段之側緣及前述第二凹溝之側緣有一導角,前述導角之寬度皆由前述胎面中心線朝向前述胎面端呈漸擴狀。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加強排水性能之輪胎,其中,該第一溝段與該第二溝段之間藉由一弧形溝段相銜接。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加強排水性能之輪胎,其中,所述第一溝段之最小寬度的位置,是相對所述胎面中心線且位於所述半胎面展開寬度的10%至15%之間;所述第一溝段之最大寬度的位置,是相對所述胎面中心線且位於所述半胎面展開寬度的40%至47%之間。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任一項所述之可加強排水性能之輪胎,其中,定義垂直該胎面中心線的方向為一橫向,前述第二凹溝的延伸方向對應該橫向,且前述第二凹溝配置於該半胎面展開寬度介於40%至90%之間的一第二區域。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可加強排水性能之輪胎,其中,前述第二溝段之側緣及前述第二凹溝之側緣皆對應該橫向。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任一項所述之可加強排水性能之輪胎,其中,定義垂直該胎面中心線的方向為一橫向,前述第二凹溝的延伸方向對應該橫向,前述第二凹溝配置於該半胎面展開寬度介於40%至90%之間的一第二區域,又該胎面部上更有一淺溝,該淺溝貫穿相鄰的複數前述第二凹溝,且該淺溝配置於該半胎面展開寬度介於20%至80%之間的一第三區域。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可加強排水性能之輪胎,其中,該淺溝包含一第一淺溝段及一第二淺溝段,該第一淺溝段貫穿相鄰的複數前述第二凹溝,該第二淺溝段的延伸方向對應該橫向,且該第一淺溝段及該第二淺溝段有一交會處,該交會處位於相對靠近該胎面中心線處。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可加強排水性能之輪胎,其中,前述第一凹溝、前述第二凹溝及該淺溝之面積的總合定義為一總凹溝面積,定義該總凹溝面積相對該胎面部之一總胎面面積與的比例為一未接地海比,該未接地海比介於12%至20%之間。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任一項所述之可加強排水性能之輪胎,其中,該胎面部於該胎面中心線處不具有胎紋。
TW108112918A 2019-04-12 2019-04-12 可加強排水性能之輪胎 TWI6904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12918A TWI690434B (zh) 2019-04-12 2019-04-12 可加強排水性能之輪胎
CN201911240810.3A CN111806162A (zh) 2019-04-12 2019-12-06 可加强排水性能的轮胎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12918A TWI690434B (zh) 2019-04-12 2019-04-12 可加強排水性能之輪胎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90434B true TWI690434B (zh) 2020-04-11
TW202037502A TW202037502A (zh) 2020-10-16

Family

ID=711325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12918A TWI690434B (zh) 2019-04-12 2019-04-12 可加強排水性能之輪胎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06162A (zh)
TW (1) TWI69043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97460B (zh) * 2020-07-06 2023-04-01 固滿德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橡膠組合物及其製作方法以及節能輪胎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22832B (zh) * 2021-03-26 2024-05-24 正新橡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抗偏磨耗的轮胎
TWI768792B (zh) * 2021-03-26 2022-06-21 正新橡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具抗偏磨耗的輪胎
CN115027183B (zh) * 2022-03-15 2023-11-03 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轮胎的胎面花纹结构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03191A (zh) * 2007-11-06 2010-12-01 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摩托车轮胎
TW201240844A (en) * 2011-04-05 2012-10-16 Sumitomo Rubber Ind Motorcycle tire
CN103991338A (zh) * 2014-05-20 2014-08-20 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竞速用摩托车充气轮胎
CN104002623A (zh) * 2013-02-25 2014-08-2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WO2016152689A1 (ja) * 2015-03-20 2016-09-2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WO2017064585A1 (en) * 2015-10-12 2017-04-20 Pirelli Tyre S.P.A. Tyre for motorcycle wheels
CN107249906A (zh) * 2015-02-13 2017-10-13 大陆轮胎德国有限公司 车辆充气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14603B2 (ja) * 2005-10-03 2011-11-1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二輪車の前輪用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二輪車の後輪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KR100792995B1 (ko) * 2006-11-23 2008-01-08 한국타이어 주식회사 젖은 노면에서의 주행성능을 향상시킨 자동차용 타이어
JP5912945B2 (ja) * 2012-07-10 2016-04-2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205044445U (zh) * 2015-10-10 2016-02-24 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脚踏电动两用的自行车胎胎面花纹
CN206589578U (zh) * 2017-03-01 2017-10-27 正新(漳州)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两轮车用充气轮胎胎面花纹结构
CN107160948B (zh) * 2017-06-13 2023-01-10 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机动两轮车用轮胎胎面花纹结构
JP6851924B2 (ja) * 2017-07-14 2021-03-31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自動二輪車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03191A (zh) * 2007-11-06 2010-12-01 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摩托车轮胎
TW201240844A (en) * 2011-04-05 2012-10-16 Sumitomo Rubber Ind Motorcycle tire
CN104002623A (zh) * 2013-02-25 2014-08-2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3991338A (zh) * 2014-05-20 2014-08-20 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竞速用摩托车充气轮胎
CN107249906A (zh) * 2015-02-13 2017-10-13 大陆轮胎德国有限公司 车辆充气轮胎
WO2016152689A1 (ja) * 2015-03-20 2016-09-2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WO2017064585A1 (en) * 2015-10-12 2017-04-20 Pirelli Tyre S.P.A. Tyre for motorcycle wheels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97460B (zh) * 2020-07-06 2023-04-01 固滿德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橡膠組合物及其製作方法以及節能輪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06162A (zh) 2020-10-23
TW202037502A (zh) 2020-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90434B (zh) 可加強排水性能之輪胎
JP448808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8813800B2 (en) Pneumatic tire
JP539126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RU2599856C1 (ru) Пневматическая шина
BRPI0902952B1 (pt) pneu tendo uma banda de rodagem circunferencial
JP448811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28755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09256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A2877642C (en) Pneumatic tire
JP2010215078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2188080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8155912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34406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21188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09259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12528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0225815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589475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8103673A (ja) タイヤ
JP2021126948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8189042A (ja)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JP608236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91138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400817B2 (ja)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