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394436A -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394436A
CN107394436A CN201710149455.3A CN201710149455A CN107394436A CN 107394436 A CN107394436 A CN 107394436A CN 201710149455 A CN201710149455 A CN 201710149455A CN 107394436 A CN107394436 A CN 1073944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movable part
arm
housing
str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4945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394436B (zh
Inventor
山嵜宽之
平原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3944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944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3944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944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8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9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mov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linearly, e.g. slider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即使在因活动部件的转动而使该活动部件的凸轮部磨削时也能针对活动部件的操作维持接近正规操作感的操作感。端子(20)除下臂部(22)还具有通过连结部(23)与下臂部连结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臂部(21),该上臂部在前端侧具有承受来自活动部件(60)的凸轮部(65)的力并能向上方弹性变位的受压部(24A);在后端侧具有用于根据该受压部的弹性变位向下方弹性变位并从上方按压扁平导体(F)的按压部(25A),活动部件至少处于移动过程时,在构成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不同于端子的位置的无端子范围中的至少一部分的规定无端子范围,从正规位置向下方偏移的活动部件能够在上下方向上与底壁抵接。

Description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设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上且供扁平导体插拔的扁平 导体用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这种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已被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该专利文献1 的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中,多个端子被排列保持于壳体,并且,操作杆 被该壳体可转动地支承。该操作杆能够在允许扁平导体向前方插入壳体 的打开位置和提高上述扁平导体对上述端子的接触压力的关闭位置之 间转动,在与各端子相同的位置具有后述的凸轮部。
端子是维持平坦的板面的金属板部件,在与板面垂直的方向上排 列,具有沿壳体的底壁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下臂部、沿壳体的上壁沿前后 方向延伸的上臂部以及连结该下臂部和该上臂部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彼 此的连结部。下臂部在相比连结部靠前方的位置,具有从下方支承操作 杆的凸轮部的支承部。上臂部在相比连结部靠前方的位置,具有承受来自操作杆的凸轮部的力且能够向上方弹性变位的受压部,在相比连结部 靠后方的位置,具有在上述受压部向上方弹性变位时向下方弹性变位从 而按压扁平导体而与该扁平导体接触的接触臂部。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992707号。
在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中,若转动操作操作杆,在其转动过程中, 各凸轮部相对于端子的支承部滑动。一般而言,操作杆由合成树脂等电 绝缘材料制作,因此强度低于作为金属板部件的端子,在重复上述操作 杆的转动操作中,该操作杆的凸轮部与端子的支承部的板厚面摩擦而磨 削。若该凸轮部磨削,则该凸轮部进而该凸轮部的转动中心与其磨削的量相对应,从正规位置向下方偏移。其结果是,凸轮部在操作杆的转动 过程中的轨迹与正规轨迹不同,因此得不到本应得到的咔哒感等操作 感,可能产生例如操作杆难以操作、误认操作杆位置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情况,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因活动部件的转动而 使该活动部件的凸轮部磨削的情况下也能针对活动部件的操作维持接 近正规操作感的操作感的扁平导体电连接器。
本发明所涉及的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配设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 上,供扁平导体在与该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即前后方向上插拔,具备: 壳体,其向后方开口地形成有用于接纳向前方插入的所述扁平导体的接 纳部;多个端子,其构成维持平坦的板面的金属板部件,并将与该板面 垂直的方向作为端子排列方向,排列保持于所述壳体;以及活动部件,其能够在能向所述壳体插入扁平导体的打开位置和按压该扁平导体的 关闭位置之间随着转动而移动,所述壳体在相比所述接纳部靠前方的位 置,允许所述活动部件的移动,所述活动部件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与所述 端子相对应的位置具有与该端子配合的凸轮部。
在该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中,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端子在 所述壳体的底壁侧的位置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下臂部,所述多个端子 的下臂部中的至少一部分下臂部在前端侧具有用于从下方支承所述活 动部件的所述凸轮部的支承部,所述多个端子中的至少一部分端子除所 述下臂部外,还具有上臂部,该上臂部在该下臂部的前后方向中间位置 通过连结部与该下臂部连结,在壳体的上壁侧的位置,沿前后方向延伸, 该上臂部在前端侧具有受压部,该受压部承受来自所述活动部件的所述 凸轮部的力并能够向上方弹性变位;该上臂部在后端侧具有按压部,该 按压部用于根据该受压部的弹性变位向下方弹性变位,从上方按压所述 扁平导体,提高该扁平导体与所述端子的接触压力,所述活动部件至少 在处于移动过程时,在构成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不同于所述端子的位置的 无端子范围中的至少一部分的规定无端子范围,从正规位置向下方偏移 的所述活动部件能够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底壁抵接。
在本发明中,在活动部件的凸轮部相对于端子滑动而磨削,由在此 该活动部件从正规位置向下方偏移的情况下,该活动部件在上下方向上 与壳体的底壁抵接,由该底壁支承,从而能够限制该活动部件下降规定 量以上,并且能够防止凸轮部进一步磨削。此时,通过将所述规定量事 先设定为将凸轮部在活动部件的移动过程中的轨迹的偏移(从正规的轨 迹的偏移)限制在允许范围的程度的上下方向尺寸,能够针对活动部件 的操作维持接近正规的操作感的操作感。
在本发明中,对于壳体的底壁来说,在规定无端子范围中的上表面 位于相比该规定无端子范围以外的范围中的上表面靠上方的位置也可 以。
在本发明中,对于活动部件来说,也可以在规定无端子范围中的该 活动部件的规定无端子范围下端位于相比凸轮部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在活动部件至少处于移动过程中时,在规 定无端子范围,活动部件与壳体的底壁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抵接,因此即 使在活动部件的凸轮部相对于端子滑动而磨削,由此该活动部件从正规 位置向下方偏移,该活动部件也会在所述规定无端子范围中被所述壳体 的底壁支承。其结果是,能够限制活动部件下降,并且,能够防止凸轮部进一步磨削,因此能够针对活动部件的操作,维持接近正规的操作感 的操作感。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和 扁平导体的整体立体图,省略了壳体的一部分。
图2A是从前方观察图1的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的一部分端子和屏 蔽板的立体图,图2B是放大示出图2A的屏蔽板的接触片和接地端子 的接触部分的立体图。
图3A是屏蔽板整体的立体图,图3B是屏蔽板整体的侧视图,图 3C是屏蔽板整体的主视图。
图4是图1的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的相对于上下方向垂直的面上的 剖视图,是从上方观察在上下方向上的屏蔽板位置处的截面的图。
图5是图1的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的壳体的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垂 直的面上的立体剖视图,示出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子槽位置处的截面。
图6A~图6D是活动部件位于打开位置时的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的 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面上的剖视图,图6A示出接地端子位置处 的截面,图6B示出信号端子的位置处的截面,图6C示出零件位置处 的截面,图6D示出接地端子和零件的中间位置处的截面。
图7A~图7D是活动部件处于转动过程时的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的 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面上的剖视图,图7A示出接地端子位置处 的截面,图7B示出信号端子位置处的截面,图7C示出零件位置处的 截面,图7D示出接地端子和零件的中间位置处的截面。
图8A~图8D是活动部件从图7A~图7D的转动位置进一步转动时 的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的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面上的剖视图,图 8A示出接地端子位置处的截面,图8B示出信号端子位置处的截面,图 8C示出零件位置处的截面,图8D示出接地端子和零件的中间位置处的 截面。
图9A~图9D是活动部件位于关闭位置时的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的 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面上的剖视图,图9A示出接地端子位置处 的截面,图9B示出信号端子位置处的截面,图9C示出零件位置处的 截面,图9D示出接地端子和零件的中间位置处的截面。
图10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和扁平导 体的整体立体图。
图11A~图11D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活动部件位于打开位置时的扁 平导体用电连接器的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面上的剖视图,图11A 示出第一端子位置处的截面,图11B示出第二端子位置处的截面,图 11C示出零件位置处的截面,图11D示出第一端子和零件的中间位置处 的截面。
图12A~图12D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活动部件处于转动过程时的扁 平导体用电连接器的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面上的剖视图,图12A 示出第一端子位置处的截面,图12B示出第二端子位置处的截面,图 12C示出零件位置处的截面,图12D示出第一端子和零件的中间位置处 的截面。
图13A~图13D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活动部件位于关闭位置时的扁 平导体用电连接器的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面上的剖视图,图13A 示出第一端子位置处的截面,图13B示出第二端子位置处的截面,图 13C示出零件位置处的截面,图13D示出第一端子和零件的中间位置处 的截面。
附图标记说明
1、101…连接器;36B…凸轮支承部;10、110…壳体;50…屏蔽板; 15、115…底壁;52…前方接触片;15C…限制部;53…后方接触片;20、 120…第一端子;60、160…活动部件;21、121…上臂部;65、165…第 一凸轮部;22、122…下臂部;66、166…第二凸轮部;23、123…连结 部;131…上臂部;24、124…受压臂部;132…下臂部;24A、124A… 受压部;133…连结部;25、125…按压臂部;134…受压臂部;25A、125A… 按压部;134A…受压部;26、126…支承臂部;168…限制部;30、130… 第二端子;F、F’…扁平导体;36、136…支承臂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1(以下简称 “连接器1”)和扁平导体F的整体立体图,省略后述的壳体10的一部 分。连接器1配设于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安装面上,供扁平导体F在 与该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即前后方向上插拔。
扁平导体F在其前端部(图1中形成靠近连接器1的部分的右上缘 部)具有与上述连接器1的连接部分,而朝后方(图1中左下方)较长 地延伸,但在图中仅示出到紧挨着连接部分的后方位置为止的部分,省 略了比该位置靠后方部分的图示。对于上述扁平导体F,在本实施方式 中,前端部下表面的包覆被去除而露出连接电路部(未图示),形成连 接部分。在扁平导体的前端部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提高与连接器连接时 的强度的加强片F1。
在该扁平导体F的连接部分,在其宽度方向两侧缘借助切口部形成 有被卡止部F2。形成于后述的零件40的爪状的卡止部45A进入并卡止 于该切口状的被卡止部F2,从而有助于防止扁平导体F的脱出。
连接器1具有:从后方接纳扁平导体F的壳体10;被排列保持于该 壳体10的两种端子20、30(第一端子20和第二端子30)和零件40; 被保持于壳体10的作为屏蔽部件的屏蔽板50;以及由壳体10、端子20、 30及零件40支承的活动部件60。该活动部件60如后所述,以能够在 能向壳体10插入扁平导体F的打开位置(参见图6A~图6D)和按压 该扁平导体F的关闭位置(参见图9A~图9D)之间随着转动而移动的 方式被支承。
由壳体10保持的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30及零件40形成维持平 坦的板面的金属板部件,并在与该板面垂直的方向上排列。在本实施方 式中,第一端子20被用作接地端子,第二端子30被用作信号端子,零 件40与扁平导体F卡止,被用作用于防止该扁平导体F的脱出的锁定 部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20和第二端子30以在邻接的 第一端子20彼此之间有两个第二端子30的方式排列。另外,零件40 在端子排列范围的两侧分别配设有一个。这些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 30以及零件40的形状将在后文详述。
壳体10通过对电绝缘材料料成形而被作出,具有在上述扁平导体F 的宽度方向上较长且高度尺寸较小的大致长方体外形,在上述宽度方向 上排列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通的两种狭缝状的第一端子槽11和第二端 子槽12(亦参见图6A、图6B)。后述第一端子20和第二端子30分别 对应地插入于两种上述第一端子槽11和第二端子槽12而被保持,将上 述宽度方向作为端子排列方向形成端子的排列范围。在该端子的排列范 围的外侧以与第一端子槽11和第二端子槽12相同的狭缝状沿前后方向 贯通形成有用于保持零件40的零件槽13(参见图6C)。
如已述所示,上述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30以及零件40维持金属 板的平坦的板面而制作,因此,供它们插入保持的第一端子槽11、第二 端子槽12以及零件槽13也以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槽宽与第一端子20、 第二端子30以及零件40的各自的板厚大致相等的方式制作,将端子排 列方向(在图6A、图6B以及图6C中,与纸面垂直的方向)设定为上 述槽宽。
分别如图6A、图6B以及图6C所示,第一端子槽11、第二端子槽 12以及零件槽13在壳体10的上壁14与底壁15之间沿前后方向(图中 为右方和左方)贯通形成。对于这些第一端子槽11、第二端子槽12以 及零件槽13,它们的后部彼此在连接器1的上下方向中央位置借助沿端 子排列方向(与图6A~图6D的纸面垂直的方向)延伸的连通槽连通, 该连通槽形成朝后方开口的接纳部16,能够将上述的扁平导体F的连 接部分导入该接纳部16。这样,对于第一端子槽11和零件槽13,如图 6A、图6C所示,它们的后部区域由上述接纳部16上下分离,分别形 成于上壁14的下表面和底壁15的上表面,具有第一端子上部槽11A和 第一端子下部槽11B以及零件上部槽13A和零件下部槽13B。另外,如 图6B所示,第二端子槽12仅形成于底壁15的上表面而未形成于上壁 14的下表面。
上述第一端子槽11、第二端子槽12以及零件槽13在它们的前部也 连通。即,这些第一端子槽11、第二端子槽12以及零件槽13的前部借 助形成于相比接纳部16靠前方位置、相比上述壳体10的底壁15靠上 方的位置的敞开空间17连通(亦参见图5)。因而,在该前部,上壁14 被切口,该敞开空间17允许配设活动部件60,且允许活动部件3的伴 随该活动不见60的转动的移动。如图6C所示,上述上壁14在端子排 列方向上在两端侧的零件槽13的位置处即便在后部也具有切口部分, 使得此处的零件40的对应部分能够朝上方充分地弹性变位。
在上述第一端子槽11、第二端子槽12以及零件槽13,在前后方向 上,在遍布前部的上述敞开空间17与后部的接纳部16之间的中间范围 内,分别设置有用于将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30以及零件40安装于壳 体10的安装部18A、18B以及18C。如图6A所示,安装部18A在上述 中间范围的后部范围,在上下方向上在上壁14与底壁15之间形成岛状。 如图6B所示,安装部18B通过上壁14的下表面在上述中间范围的全 域突出而形成。如图6C所示,安装部18C在上述中间范围的前部范围, 在上下方向上在上壁14与底壁15之间形成为岛状。
在上壁14,在位于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第一端子20彼此之间且包含 相互邻接的两个第二端子30的范围内,向前方开口而形成有用于保持 屏蔽板50的屏蔽板保持槽14A。如图6B所示,该屏蔽板保持槽14A 呈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扩宽的狭缝状,遍布前后方向的几乎全域 地形成,前端开口且后端闭塞。另外,该屏蔽板保持槽14A在上下方向 位于第一端子槽11的第一端子上部槽11A和零件槽13的零件上部槽 13A的范围内。若从前方将屏蔽板50压入屏蔽板保持槽14A,则该屏 蔽板50位于从上方覆盖上述两个第二端子的位置。
如图6B、图6C所示,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与第二端子槽12和零件 槽13对应的底壁15的部分,形成有用于固定第二端子30和零件40的 固定部15A、15B。第二端子槽12的固定部15A通过底壁15的前端部 在厚度方向上形成锥部而形成,零件槽13的固定部15B通过底壁15 的后端部在厚度方向上形成锥部而形成。
另外,如图5所示,底壁15在位于敞开空间17的范围内的前部, 在与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30及零件40所处的范围 (以下称“端子配置范围”)不同的范围(以下称“无端子范围”),形成 有相比端子配置范围突出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限制部15C。如后所 述,在活动部件60因该活动部件60的凸轮部的磨削而从正规位置向下 方偏移的情况下,该限制部15C从下方与该活动部件60抵接,限制规 定量以上的下降。
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部15C以将凸轮部在活动部件60的转动过 程中的轨迹的偏移(从正规轨迹的偏移)限制在允许范围的程度的高度 尺寸(上述端子配置范围中的距离底壁15的上表面的高度尺寸)形成, 该高度尺寸根据产品适当地设定。例如,如果将上述限制部15C的高度 尺寸设定得大,则能够相应地缩小活动部件60的最大下降量。这里, 上述的“允许范围”是指,能够充分获得活动部件60在转动过程中产生 的咔哒感、在活动部件60的关闭位置所产生的端子与扁平导体的接触 压力以及零件与扁平导体的卡止量等的范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部15C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形成于上述 无端子范围的全域,但也可以代之以,将限制部15C形成于上述无端子 范围中的局部无端子范围。
分别插入于上述第一端子槽11、第二端子槽12以及零件槽13而被 保持的作为接地端子的第一端子20、作为信号端子的第二端子30以及 作为锁定部件的零件40均维持金属板的平坦的板面制作。如图6A、图 6C所示,第一端子20和零件40形成为大致横置H字状,具有位于上 方的上臂部21、41以及位于其下方的下臂部22、42,两者借助位于前 后方向中间部的连结部23、43连结。另一方面,第二端子30在第二端 子槽12内形成为沿壳体10的底壁15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臂状。
第一端子20如图6A所示,上臂部21在前后方向上遍布壳体10的 几乎全域地延伸。该上臂部21的相比连结部23靠前方的部分构成受压 臂部24,相比连结部23靠后方的部分构成按压臂部25。在上述受压臂 部24的下缘形成凹状的受压部24A,在按压臂部25的后端设置有向下 方突出的按压部25A。受压部24A形成为大致半圆的凹状,也作为对后 述的活动部件60的第一凸轮部65进行转动引导的引导部发挥功能。对 于这样的上臂部21如后所述,当上述受压部24A从活动部件60的第一 凸轮部65受到朝向上方的力时,借助杠杆原理,以连结部23的位置为 支点,上述按压臂部25朝下方挠曲而倾斜。
上述第一端子20的下臂部22在前后方向上后部延伸至与上述上臂 部21的按压部25A相同的位置,前部比上述上臂部21的受压臂部24 朝向前方延伸且其前端突出到壳体10外。该下臂部22的相比连结部23 靠前方的部分为了从下方支承活动部件60的后述的第一凸轮部65而构 成支承臂部26,相比连结部23靠后方的部分构成挠性的接触臂部27。 支承臂部26具有:连接部26A,其朝向前方突出到壳体10外;和隆起 部26B,其在前后方向上靠近连结部23的位置向上方隆起为山状。该 隆起部26B的后半部高于前半部。该隆起部26B如后所述,在该隆起 部26B的上端面(板厚面),与屏蔽板50的接触片52、53接触。另外, 接触臂部27具有:接触部27A,其在后端位置向上方突出,并与上臂 部21的按压部25A对置;和压入突起部27B,其在前后方向上靠近连 结部23的位置,向上方突出。
上述连接部26A以具有位于相比壳体10的底壁15的底面稍靠下方 的位置的下缘的方式朝下方延伸,该下缘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面面接 触,且能够进行钎焊连接。
上述接触臂部27朝向后方向上方倾斜,在与壳体10的底壁15之 间形成逐渐扩宽的缝隙。在上下方向上对置存在的上臂部21的按压部 25A和下臂部22的接触部27A夹压扁平导体F(未图示),与形成于扁 平导体F的下表面的接地电路部接触,与该接地电路部电连接。
以这种方式形成的第一端子20从前方朝向后方插入到第一端子槽 11。当插入至规定位置时,接触臂部27贯通壳体10的底壁15和岛状 的安装部18A之间,并且压入突起部27B咬入上述安装部18A的下缘, 由此第一端子20被固定,防止上述第一端子20的脱出。
如图6B所示,上述第二端子30在前后方向上遍布壳体10的全域 地延伸,其前端突出到壳体10外,后端位于与第一端子20的下臂部22 的后端几乎相同的位置。该第二端子30的前部构成支承臂部36,后部 构成挠性的接触臂部37。支承臂部36具有:连接部36A,其朝向前方 突出到壳体外;和凸轮支承部36B,其在前后方向上于敞开空间17的 位置向上方隆起为矩形状,用于从下方支承活动部件60的后述的第二 凸轮部66。接触臂部37具有在后端位置向上方突出的接触部37A。该 接触部37A与形成于扁平导体F(未图示)的下表面的信号电路部接触, 与该信号电路部电连接。在位于支承臂部36和接触臂部37之间的中间 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压入突起部38。
上述凸轮支承部36B的上缘位于与壳体10的安装部18B的下缘几 乎相同高度的位置,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构成直线状缘的凸轮抵接部 位36B-1。该凸轮抵接部位36B-1在前后方向上形成于相比第一端子20 的受压部24A朝前后延伸的范围。
上述连接部36A以具有位于相比壳体10的底壁15的底面稍靠下方 的位置的下缘的方式朝下方延伸,该下缘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面面接 触且能够进行钎焊连接。在该连接部36A的后缘侧形成有切入槽状的被 固定部36A-1,该被固定部36A-1被朝向在上述的壳体10的底壁15形 成的锥状的固定部15A压入而承担将第二端子30固定于壳体10的作 用。
这样形成的第二端子30从前方朝向后方插入于第二端子槽12。当 插入至规定位置时,接触臂部37贯通壳体10的底壁15与安装部18B 之间,压入突起部38咬入上述安装部18B的下缘,并且被固定部36A-1 嵌入壳体10的底壁15的固定部15A,从而第二端子30被固定,能够 防止上述第二端子30脱出。
如图6C所示,零件40的上臂部41在前后方向上遍布壳体10的几 乎全域地延伸。该上臂部41的相比连结部43靠前方的部分构成受压臂 部44,相比连结部43靠后方的部分构成用于与扁平导体F卡止的卡止 臂部45。在上述卡止臂部45的后端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卡止部45A。 对于上述上臂部41,当上述受压臂部44从活动部件60的后述的第三凸 轮部67受到朝向上方的力时,借助杠杆原理,以连结部43的位置为支 点,上述卡止臂部45朝向下方挠曲而倾斜。
上述零件40的下臂部42的前部相比上述上臂部41的受压臂部44 向前方延伸,后部在前后方向上相比卡止部45A向后方延伸,该后部的 后端突出到壳体外。该下臂部42的相比连结部43靠前方的部分为了从 下方支承活动部件60的后述的第三凸轮部67而构成支承臂部46,相比 连结部43靠后方的部分构成沿底壁15的上表面呈直线状地延伸的直线 状臂部47。支承臂部46的高度尺寸大于直线状臂部47,该支承臂部46 的上缘位于相比直线状臂部47的上缘靠上方的位置。该支承臂部46在 前后方向上于靠近连结部43的位置具有向上方突出的压入突起部46A。 另外,直线状臂部47具有朝向后方突出到壳体10外的钎焊固定部47A。
上述钎焊固定部47A以具有位于相比壳体10的底壁15的底面稍靠 下方的位置的下缘的方式朝下方弯曲并延伸,该下缘与电路基板的对应 面面接触且能够进行钎焊连接。在该钎焊固定部47A的后缘侧形成有切 入槽状的被固定部47A-1,该被固定部47A-1被在上述的壳体10的底 壁15形成的锥状的固定部15B压入而承担将零件40固定于壳体10的 作用。
这样形成的零件40从后方朝前方插入于零件槽13。当插入至规定 位置时,支承臂部46贯通壳体10的底壁15与岛状的安装部18C之间, 压入突起部46A咬入上述安装部18C的下缘,并且被固定部47A-1嵌 入壳体10的底壁15的固定部15B,由此上述零件40被固定,能够防 止上述零件40脱出。
屏蔽板50是弯曲金属板部件制作,如图1所示,在端子排列方向 上设置于相互邻接的第一端子20彼此之间(亦参见图2A、图4)。如图 3A~图3C所示,屏蔽板50具有:主体部51,其具有与上下方向垂直 的板面;以及前方接触片52和后方接触片53,其从该主体部51的两方 的侧缘(沿前后方向(图3B的左右方向)延伸的缘部)呈大致L字状 地延伸并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挠曲。
如图4所示,从上方观察时,主体部51呈以前后方向为长边方向 的大致长方形状,在前后方向上,在遍布壳体10的几乎全域的范围延 伸,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在包含相互邻接的两个第二端子30的范围延 伸。如图3A、图4所示,该主体部51的前半部(图3A的下半部,图 4的上半部)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相比后半部宽度窄,另外,在该主体部 51的前缘形成有切口部51A,在该切口部51A的两侧形成有前端片51B。 如图4所示,上述前端片51B从后方进入活动部件60的后述的第二槽 部63内(亦参见图6B),并且切口部51A从前方接纳上述第二槽部63 彼此之间的隔壁部68,由此避免屏蔽板50与活动部件60干扰。另外, 在主体部51的后半部的侧缘形成有多个用于将壳体10压入屏蔽板保持 槽14A的压入突起51C。
如图3A~图3C所示,前方接触片52具有:弹性臂部52A,其在 主体部51的前后方向中间位置随着从该主体部51的一个侧缘趋向前方 而向下方倾斜延伸,并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变位;和前方接触部52B, 其从该弹性臂部52A的前端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向外侧(远离主体部51 的方向)延伸。后方接触片53在相比主体部51的前方接触片52靠后 方位置上从该主体部51的另一个侧缘延伸突出。该后方接触片53与前 方接触片52相同,具有:弹性臂部53A,其随着趋向前方而向下方倾 斜延伸,并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变位;和后方接触部53B,其在端子 排列方向上从该弹性臂部53A的前端向外侧(远离主体部51的方向) 延伸。后方接触片53本身的尺寸与前方接触片52的尺寸几乎相同,如 图3A、图3B)所示,后方接触片53的后方接触部53B位于相比前方 接触部52B靠后方的位置。另外,如图3C所示,后方接触部53B位于 相比前方接触部52B稍靠上方的位置。
如图1、2、4所示,在端子排列方向上邻接的两个屏蔽板50彼此 之间,从上方观察时,设置有一个作为接地端子的第一端子20,如图 2A、图2B)所示,一个屏蔽板50的前方接触片52的前方接触部52B 和另一个屏蔽板50的后方接触片53的后方接触部53B与上述第一端子 20接触。具体而言,如图2B所示,一个屏蔽板50的前方接触部52B 与在第一端子20的下臂部22(参见图2A)形成的隆起部26B的前半 部的上端面(板厚面)弹性接触,另一个屏蔽板50的后方接触部53B 与上述隆起部26B的后半部的上端面(板厚面)弹性接触。其结果是,通过将全部屏蔽板50与全部第一端子20电导通,连接器整体能够获得 良好的屏蔽效果。
如图4所示,屏蔽板50从前方(图4的上方)被压入壳体10的上 壁14的屏蔽板保持槽14A,并通过该屏蔽板50的压入突起51C咬入屏 蔽板保持槽14A的对置内壁面(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对置的内壁面)而安 装于壳体10。安装于该壳体10的屏蔽板50位于从上方覆盖两个第二端 子30的位置,并且如已述所示,通过前方接触部52B或后方接触部53B 直接同在屏蔽板50的两侧与该屏蔽板50邻接的作为接地端子的第一端 子20的隆起部26B的上端面弹性接触,并电导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屏蔽板50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第一端子20的上臂 部21的范围内。即,与屏蔽部件位于相比端子的上臂部靠上方位置的 以往的连接器相比,能够将连接器1的高度尺寸减小屏蔽板50与第一 端子20的上臂部21重叠的量,即减小屏蔽板50的板厚的量。另外, 屏蔽板50与被用作接地端子的第一端子20接触,因此能够获得良好的 屏蔽效果。
活动部件60如图1所示,为遍布壳体10的几乎全宽地延伸的部件, 由与壳体10相同的电绝缘材料制作。
上述活动部件60以能够在从图6A~图6D所示的打开位置经由图 7、8所示的中间位置到图9所示的关闭位置之间转动的方式被支承。在 图6A~图6D中,活动部件60的转动轴线位于该活动部件60的下半部, 该下半部收纳于在壳体10的前部形成的敞开空间17。在图6A~图6D 中,位于该敞开空间17外且比壳体10的上壁14向上方突出的上半部 成为使用者用于转动操作该活动部件60的操作部61。
在图6A~图6D的上述活动部件60的下半部,于活动部件60的宽 度方向(端子排列方向即图6A~图6D的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上,在与 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30及零件40对应的位置上,前后贯通地形成有 允许第一端子20、屏蔽板50及零件40的各自的受压臂部24、前端片 51B及受压臂部44进入的狭缝状的第一槽部62、第二槽部63及第三槽 部64。因此,这些第一槽部62、第二槽部63及第三槽部64的槽宽(垂 直于纸面的方向上的槽内面彼此之间的宽度)为分别稍大于上述第一端 子20的板厚、屏蔽板50的前端片51B的宽度及零件40的板厚的尺寸。 在上述第一槽部62、第二槽部63及第三槽部64分别设置有连结槽内面 彼此的第一凸轮部65、第二凸轮部66及第三凸轮部67。
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与第一端子20对应的第一槽部62设置的第一凸 轮部65如图6A所示,设置于打开位置上的活动部件60的上述第一槽 部62的下部位置,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第一端子20的受压臂部24与支 承臂部26之间。活动部件60位于打开位置时,该第一凸轮部65的与 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截面整体上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细长形状,该第一 凸轮部65在与第一端子20的支承臂部26的上缘之间有上下方向上的 缝隙。
第一凸轮部65的后半部(图6A的左半部)形成为在活动部件60 的转动过程中被第一端子20的受压部24A转动引导的被引导部65A, 前半部(图6A的右半部)形成为在转动过程中和在关闭位置上被第一 端子20的支承臂部26从下方支承的被支承部65B。被引导部65A的在 被上述受压部24A引导时与上述受压部24A滑动接触的后缘呈与上述 受压部24A相符合的圆弧状。另外,被引导部65A从被引导部65A的 下部的前缘向前方延伸,被引导部65A的在转动过程中和在关闭位置上 由支承臂部26直接支承的前缘呈圆弧状。在从端子排列方向(图6A的 与纸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第一凸轮部65的转动中心位于被引导部 65A的区域内,通过活动部件60的转动使第一端子20的受压臂部24 弹性变位,从而第一凸轮部65的转动中心上下移动,但在左右方向上, 被凹状的受压部24A的前后的缘部限制而不移动。
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与第二端子30对应的第二槽部63设置的第二凸 轮部66如图6B所示,设置于打开位置上的活动部件60的上述第二槽 部63的下部位置,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屏蔽板50的前端片51B与第二端 子30的支承臂部36之间。在活动部件60位于打开位置时,该第二凸 轮部66的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截面整体上呈大致四边形状,该第二 凸轮部66的直线状的下缘由第二端子30的支承臂部36的上缘从下方 支承。另外,第二凸轮部66的下部的前缘是在活动部件60的转动过程 中与支承臂部36的上缘滑动接触的同时由支承臂部36的上缘支承的部 位,呈圆弧状。另外,第二凸轮部66的上部的后缘被倒角,形成斜缘, 从而能够避免在活动部件60的转动过程中与屏蔽板50的前端片51B干 扰。另外,第二凸轮部66的前缘呈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直线状,在活 动部件60被设置于关闭位置时,第二凸轮部66的前缘变为沿前后方向 延伸的状态,并被支承臂部36从下方支承(参见图9B)。
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与零件40对应的第三槽部64设置的第三凸轮部 67如图6C所示,设置于打开位置上的活动部件60的上述第三槽部64 的下部位置,在上下方向上位于零件40的受压臂部44与支承臂部46 之间。在活动部件60处于打开位置时,该第三凸轮部67的与端子排列 方向垂直的截面整体上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形状。第三凸轮部67的下 部前缘随着趋向前方而向上方倾斜,并且下部后缘随着趋向后方而向上 方倾斜,下部前缘与下部后缘的过渡部分(边界部分)的下缘形成向下 方突出的突出缘。第三凸轮部67在上述打开位置上,于上述突出缘被 支承臂部46从下方支承。
另外,在第三凸轮部67的上部向后方突出的缘部呈圆弧状,在活 动部件60的转动过程中与上述受压臂部44滑动接触(参见图7C、图 8C)。另外,第三凸轮部67的前缘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状,在活动 部件60被设置于关闭位置时,变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被支承臂 部46从下方支承(参见图9C)。
活动部件60在位于打开位置时,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无端子范围, 如图6D所示,活动部件60的下表面与壳体10的底壁15的限制部15C 之间具有上下方向上的缝隙。
这样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按照以下要点加以使用并发挥功 能。
首先,将连接器1配置于电路基板(未图示)上的规定位置,将第 一端子20的连接部26A、第二端子30的连接部36A及零件40的钎焊 固定部47A与电路基板各自的对应部钎焊连接且进行固定。
对于以这种方式安装于电路基板的连接器1,将活动部件60如图 6A~图6D所示设置于垂直竖立的打开位置,使壳体10的接纳部16形 成为朝后方(图中左方)开口的状态,形成为能够插入扁平导体F的状 态。
其次,在活动部件60如图6A~图6D所示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下, 将扁平导体F的连接部分(未图示)朝向前方插入到上述接纳部16内。 第一端子20的按压臂部25的按压部25A与接触臂部27的接触部27A 之间成为相比扁平导体F的上述连接部分的厚度稍宽的间隔,该扁平导 体F的连接部分容易插入。但是,关于上述零件40,该零件40的卡止 臂部45的卡止部45A与直线状臂部47之间成为相比上述扁平导体F 的连接部分的厚度狭窄的间隔,因此,在扁平导体F一边通过用其前端 使上述卡止部45A弹性变位而将卡止部45A抬起从而扩宽上述间隔一 边前进至规定位置之后,上述卡止部45A从上方进入扁平导体F的切 口状的被卡止部F2,由此,扁平导体F被临时保持。
即便扁平导体F的连接部分以上述方式插入,由于上述活动部件60 位于打开位置,因此在构成第一端子20的下臂部22的后半部的接触臂 部27的下缘形成的接触部27A仍位于从壳体10的底壁15离开的位置 而形成缝隙。
接下来,使活动部件60朝关闭位置转动。若活动部件60开始从打 开位置的转动,则首先,第二凸轮部66与第二端子30的支承臂部36 滑动接触。该滑动接触使得活动部件60的转动中心向上方移动,其结 果是,第一凸轮部65向上方按压第一端子20的受压臂部24使其变位, 且第三凸轮部67向上方按压零件40的受压臂部44使其变位。第一凸 轮部65和第三凸轮部67在活动部件60刚刚开始转动后,分别在与第 一端子20的支承臂部26和零件40的支承臂部46之间具有缝隙,而不 与这些支承臂部26、46滑动接触。即,从上述受压臂部24、44对凸轮 部65、67向下方作用的全部反作用力仅由上述第二凸轮部66和上述支 承臂部36的滑动接触部位承受。因此,第二凸轮部66和上述支承臂部 36在承受较大的接触压力的状态下滑动接触,容易产生第二凸轮部66 的磨削。
若进行活动部件60从打开位置的转动,则如图7A~图7D所示, 第一凸轮部65与支承臂部26抵接,且第三凸轮部67与支承臂部46抵 接,在该时刻以后的转动过程中,全部凸轮部65、66、67都与支承臂 部26、36、46滑动接触。因此,从受压臂部24、44对凸轮部65、67向下方作用的反作用力由全部凸轮部65、66、67和支承臂部26、36、 46的滑动接触部位承受,因此第二凸轮部66和上述支承臂部36的接触 压力相应地减轻。另外,在该转动过程中,凸轮部65、67进一步向上 方按压受压臂部24、44。
若活动部件60进一步转动,如图8A~图8D所示,凸轮部65、67 进一步向上方按压受压臂部24、44,则该受压臂部24、44向上方的变 位量变为最大,其结果是,第一端子20的按压臂部25和零件40的卡 止臂部45以最大的变位量向下方变位。
继而,若活动部件60进一步转动而被设置于关闭位置,则如图9 所示,凸轮部65、66、67在各自的下缘(位于打开位置时的前缘)被 支承臂部26、36、46支承,活动部件60被维持于上述关闭位置。此时, 因被凸轮部65、67按压而产生的受压臂部24、44向上方的变位量相比 于图8所示的状态减少。根据这样结构,在朝向关闭位置的对活动部件 60的转动操作中,在凸轮部65、66、67越过图8所示的转动角度位置 时,能够得到咔哒感。
如上所述,若活动部件60被设置于关闭位置,则第一端子20的按 压臂部25以充分的变位量向下方变位,由按压部25A从上方按压扁平 导体F(未图示)。其结果是,接触臂部27、37的接触部27A、37A与 扁平导体F的下表面的连接电路部以充分的接触压力接触并电导通。另 外,零件40的卡止臂部45以充分的变位量向下方变位,卡止部45A较 深地进入扁平导体F的被卡止部F2,由此维持卡止部45A与该被卡止 部F2的前缘的具有充分的卡止量的卡止状态,能够可靠地防止扁平导 体F脱出。
另外,如图6D、图7D、图8D、图9D所示,活动部件60只要位 于正规位置,即使处于从打开位置到关闭位置之间的任一转动角度位 置,在活动部件60与壳体10的限制部15C之间也会形成缝隙,该活动 部件60不会与限制部15C滑动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每当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实施 对活动部件60的转动操作时,电绝缘材料制的活动部件60的凸轮部65、66、67重复与金属板制的端子20、30的支承臂部26、36或者零件40 的支承臂部46的滑动接触,其结果是,凸轮部65、66、67有时会磨削。 特别是在从图6A~图6D所示的打开位置到图7A~图7D所示的转动 位置之间,如已述所示,第二凸轮部66与第二端子30的支承臂部36 的接触压力变大,因此容易产生第二凸轮部66的磨削。
若像这样,凸轮部65、66、67磨削,则与其磨削的量对应,该凸 轮部65、66、67从正规位置向下方偏移。假设在活动部件60从正规位 置的偏移过大的情况下,凸轮部65、66、67在该活动部件60的转动过 程中的轨迹不同于正规轨迹,因此得不到本应得到的咔哒感等操作感, 例如,可能产生活动部件60不易操作、对活动部件60的位置的误认。 并且,在关闭位置,端子20的按压臂部25的弹性变位量变小,得不到 扁平导体F与端子20、30的充分的接触压力,电导通状态变得不稳定。 另外,零件40的卡止臂部45的弹性变位量变小,得不到零件40的卡 止部45A对扁平导体F的被卡止部F2的充分的卡止量,无法充分防止 扁平导体F脱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凸轮部65、66、67磨削,活动部件60从正规 位置向下方偏移的情况下,该活动部件60在从打开位置到关闭位置的 任一位置上,在无端子范围,上述壳体10的底壁15的限制部15C都会 从下方与该活动部件60抵接。因此,能够限制活动部件60下降规定量 以上,并且能够防止凸轮部65、66、67进一步磨削。如已述所示,上 述限制部15C以将凸轮部65、66、67在活动部件60的转动过程中的轨 迹的偏移限制在允许范围的程度的高度尺寸形成,因此其结果是,活动 部件60从正规位置的下降量不会过大,能够良好地维持活动部件60的 操作感、扁平导体F与端子20、30的接触压力和电导通状态、扁平导 体F与零件40的卡止状态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活动部件60从正规位置下降了规定量时, 壳体10的限制部15C才与活动部件60抵接。假设构成为在活动部件 60位于正规位置的情况下限制部15C也与活动部件60抵接,则可能因 连接器1的各部件的尺寸误差、组装误差而产生各种不良。例如,限制 部15C与位于正规位置的活动部件60抵接,而在该活动部件60的凸轮 部65、66、67与端子20、30和零件40的支承臂部26、36、46之间形 成意想之外的缝隙,从而可能产生该凸轮部65、66、67不被支承臂部 26、36、46支承等不良。
与此相对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活动部件60位于正规位置时, 在该活动部件60与限制部15C之间形成缝隙而不抵接,仅在该活动部 件60从正规位置下降了规定量时,即仅在凸轮部65、66、67磨削了规 定量时,限制部15C与活动部件60抵接。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 制造连接器1时,即使产生尺寸误差、组装误差,只要这些误差在允许 范围内,也不可能产生已述那样的不良。其结果是,根据本实施方式, 连接器1容易制造。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无端子范围,在壳体10 的底壁15形成限制部15C,限制活动部件60下降规定量以上,但在本 实施方式中,在底壁上不设置第一实施方式那样的限制部,而是使活动 部件的在无端子范围的下端位于相比其他范围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由 此限制活动部件下降规定量以上,在这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 本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标注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 附图标记添加了“100”的附图标记,并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 心进行说明。
图10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101(以下 简称“连接器101”)和扁平导体F’的整体立体图。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 连接器101具有:壳体110,其从后方接纳扁平导体F’;两种端子120、 130(第一端子120和第二端子130)和零件140,其排列保持于该壳体 110;以及活动部件160,其由壳体110、端子120、130及零件140支 承。
壳体11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壳体10相同,用于接纳扁平导体F’的 接纳部116向后方开口而形成,收容活动部件160的一部分并允许该活 动部件160的转动的敞开空间117(例如参见图11D)形成于前端侧。
另外,壳体110的用于收容保持端子120、130和零件140的端子槽 111、112和零件槽113(参见图11A~图11D)沿端子排列方向排列形 成。如图11所示,该端子槽111、112和零件槽113具有:端子上部槽111A、112A、113A,其分别用于收容端子120、130和零件140的上臂部121、131、141;和端子下部槽111B、112B、113B,其分别用于收容 下臂部122、132、142。另外,分别用于压入保持端子120、130和零件 140的安装部118A、118B、118C呈岛状,安装部118A、118C位于相 比第一端子120和零件140的连结部123、143靠后方的位置,安装部 118B位于相比第二端子130的连结部133靠前方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底壁115的形成敞开空间117的部分的上表面遍 布端子排列方向全域地形成平坦面,不具有第一实施方式那样的限制 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120、130被用作信号端子,但该端子120、 130中的一部分端子也可以用作接地端子。该端子120、130如图11A、 图11B所示,都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端子20相同,呈大致横置H字 状,上臂部121、131和下臂部122、132分别在前后方向中间位置由连 结部123、133连结。对图11A和图11B进行比较可知,第一端子120 的上臂部121和下臂部122的后端位于比第二端子130的上臂部131和 下臂部132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另外,第一端子120的连接部126A 形成于下臂部122的前端,但第二端子130的连接部137B形成于下臂 部132的后端。
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120、130的上臂部121、131的按压臂部125、 135也具有用于与扁平导体F’电连接的作为接触臂部的功能。即,活动 部件160被设置于关闭位置,端子120、130的按压臂部125、135向下 方弹性变位,由该按压臂部125、135的后端的按压部125A、135A从 上方按压扁平导体F’,由此该按压部125A、135A有接触压力地与暴露 于扁平导体F’的上表面的连接电路部F3’(参见图10)接触并电导通。 与此同时,端子120、130的接触臂部127、137的后端的接触部127A、 137A有接触压力地与暴露于扁平导体F’的下表面的其他连接电路部 (未图示)接触并电导通。
这样形状的第一端子120按照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端子20相同 的要点,从前方插入壳体110的第一端子槽111,在接触臂部127的上 缘突出形成的压入突起部127B被压入安装部118A,由此第一端子120 被安装。另一方面,第二端子130从后方插入壳体110的第二端子槽112, 在支承臂部136的上缘突出形成的压入突起部136C被压入安装部 118B,由此第二端子130被安装。
零件14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零件40相同,呈大致横置H字状,由 在上臂部141的后端设置的卡止部145A与扁平导体F’卡止,防止该扁 平导体F’脱出。有关该零件140,钎焊固定部146A设置于下臂部142 的支承臂部146的前端,在这点上,与钎焊固定部47A设置于下臂部 42的后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零件40不同。另外,有关该零件140的上 臂部141的受压臂部144,在其下缘形成有呈大致半圆的凹状的受压部 144A,在这点上,也与受压部不呈这样的凹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零件 40不同。上述受压部144A受到来自活动部件160的第三凸轮部167的 力,并且转动引导该第三凸轮部167。这样结构的零件140从前方插入 壳体110的零件槽113,在直线状臂部147的上缘突出形成的压入突起 部147B被压入安装部118C,由此零件140被安装。
活动部件16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活动部件60相同,在端子排列方 向上的第一端子120、第二端子130及零件140的位置分别形成有第一 凸轮部165、第二凸轮部166及第三凸轮部167。在本实施方式中,不 仅是第一端子120和零件140,第二端子130也具有上臂部131,在该 上臂部131的前方部分形成的受压臂部134受到来自第二凸轮部166的 向上方的按压力。
如图11A、图11C所示,在活动部件160位于打开位置时,第一凸 轮部165和第三凸轮部167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凸轮部65相同,与 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截面整体上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细长的形状,位于 分别与第一端子120的支承臂部126和零件140的支承臂部146的上缘 之间具有上下方向上的缝隙。有关凸轮部165、167,后半部形成为被引 导部165A、167A而前半部形成为被支承部165B、167B,这点也与第 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凸轮部65相同。
第二凸轮部166如图11B所示,在活动部件160位于打开位置时, 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形,该第二凸轮部166的后部的下缘由第 二端子130的支承臂部136的上缘从下方支承。另外,该第二凸轮部166 的上部的后缘突出,在活动部件160的转动过程中和在关闭位置上,由 该突出的部分从下方按压第二端子130的受压臂部134的受压部134A (参见图12B和图13B)。
在活动部件160位于打开位置时,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无端子范围 的一部分,具体而言,在端子排列范围外的零件140的位置以外的范围 (以下称“规定无端子范围”),上述活动部件160的下缘遍布前后方向 全域地位于相比上述规定无端子范围以外的范围中的下缘向下方突出 的位置。另外,上述规定无端子范围中的活动部件160的前缘遍布上下方向全域地位于相比上述规定无端子范围以外的范围中的前缘向前方 突出的位置。由上述规定无端子范围中的活动部件160的下缘和前缘构 成的连续的突出缘部作为限制部168(参见图11D)发挥功能,该限制 部168在活动部件160因该活动部件160的凸轮部165、166、167的磨 削而从正规位置向下方偏移的情况下,限制该活动部件160下降规定量 以上。具体而言,向下方偏移了的活动部件160在位于任一转动角度位 置时,活动部件160的限制部168的最下端部位都与底壁115的上表面 抵接,限制该活动部件160下降规定量以上。
规定无端子范围中的限制部168的突出量是将凸轮部165、166、167 在活动部件160的转动过程中的轨迹的偏移(从正规轨迹的偏移)限制 在允许范围的程度的尺寸,根据产品适当地设定。例如,如果将上述突 出量设定得大,则相应地,能够减小活动部件160的最大下降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形成有活动部件160的 限制部168的规定无端子范围是无端子范围中的一部分范围,但也可以 代之以,将上述规定无端子范围作为上述无端子范围的全域,在该无端 子范围的全域形成限制部。
这样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1按照以下要点加以使用并发挥 功能。
首先,将连接器101配置于电路基板(未图示)上的规定位置,将 第一端子120的连接部126A、第二端子130的连接部137B及零件140 的钎焊固定部146A与电路基板各自的对应部钎焊连接并且进行固定。
对于以这种方式安装于电路基板的连接器101,在将活动部件160 如图11A~图11D所示设置于垂直竖立的打开位置的状态下,将扁平导 体F’的连接部分朝前方插入接纳部116内。该扁平导体F’的连接部分 容易插入第一端子120的按压臂部125与接触臂部127之间、第二端子 130的按压臂部135与接触臂部137之间以及零件140的卡止臂部145 与直线状臂部147之间。
接下来,使活动部件160向关闭位置转动。若活动部件160开始从 打开位置转动,则首先,第二凸轮部166与第二端子130的支承臂部136 的上缘滑动接触。该滑动接触使得活动部件160的转动中心向上方移动, 其结果是,第一凸轮部165向上方按压第一端子120的受压臂部124使 其变位,且第三凸轮部167向上方按压零件140的受压臂部144使其变位。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第一凸轮部165和第三凸轮部167在活动部 件160刚刚开始转动后,分别在与第一端子120的支承臂部126和零件 140的支承臂部146之间具有缝隙,而不与这些支承臂部126、146滑动 接触。因此,上述第二凸轮部166与上述支承臂部136在受到较大的接 触压力的状态下滑动接触,容易产生第二凸轮部166的磨削。
若进行活动部件160从打开位置的转动,则如图12A~图12D所示, 第一凸轮部165与支承臂部126的上缘抵接,且第三凸轮部167与支承 臂部146的上缘抵接,在该时刻以后的转动过程中,全部凸轮部165、 166、167与支承臂部126、136、146的上缘滑动接触。因此,第二凸轮 部166与上述支承臂部136的接触压力相应地减轻。另外,在该转动过 程中,凸轮部165、166、167进一步向上方按压受压臂部124、134、144。
而且,若活动部件160进一步转动,并到达规定的转动角度位置, 则上述受压臂部124、134、144的向上方的变位量变为最大,其结果是, 各按压臂部125、135和卡止臂部145以最大的变位量向下方变位。与 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当活动部件160越过该转动角度位置转动时,产生 咔哒感。
若活动部件160进一步转动而被设置于关闭位置,则如图13A~图 13D所示,凸轮部165、166、167在各自的下缘(位于打开位置时的前 缘)被支承臂部126、136、146支承,活动部件160被维持于上述关闭 位置。其结果是,如图13A、图13B所示,端子120、130的按压部125A、 135A有接触压力地从上方接触对应的扁平导体F’的连接电路并电导 通,接触部127A、137A有接触压力地从下方接触对应的扁平导体F’ 的连接电路部并电导通。另外,如图13C所示,维持零件140的卡止臂 部145的卡止部145A与扁平导体F’的被卡止部F2’的前缘的卡止状态, 可靠地防止扁平导体F’脱出。
另外,如图11D、图12D及图13D所示,活动部件160只要位于正 规位置,在从打开位置到关闭位置的任一转动角度位置处,在活动部件 160的限制部168的下端与壳体110的底壁115之间都会形成有缝隙, 该活动部件160与底壁115不会滑动接触。
但是,若重复活动部件160的转动操作,凸轮部165、166、167磨 削,则与其磨削的量相对应,该凸轮部165、166、167和活动部件160 从正规位置向下方偏移。在本实施方式中,活动部件160在从打开位置 到关闭位置的任一转动角度位置处,当凸轮部165、166、167磨削,活 动部件160从正规位置向下方偏移时,在规定无端子范围,该活动部件 160的限制部168的下端都与上述壳体110的底壁115的上表面抵接。 因此,能够限制活动部件160下降规定量以上,并且,能够防止凸轮部 165、166、167进一步磨削。如已述所示,限制部168的突出量被设定 为将凸轮部165、166、167在活动部件160的转动过程中的轨迹的偏移 (从正规轨迹的偏移)限制在允许范围的程度的尺寸,因此其结果是, 活动部件160的从正规位置的下降量不会过大,能够良好地维持活动部 件160的操作感、扁平导体F’与端子120、130的接触压力和电导通状 态以及扁平导体F’与零件140的卡止状态等。
在能够使用本发明的连接器设置的端子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已述的 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端子的形状。例如,只要构成为, 在连接器排列保持的多个端子具有下臂部,其中至少一部分下臂部具有 支承臂部,而且,上述多个端子中的至少一部分端子具有上臂部,且该 上臂部具有按压臂部,就能够使用本发明。另外,无需设置形状不同的 两种端子,全部端子可以为相同形状,另外,也可以设置形状不同的三 种以上的端子。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针对活动部件设置有 相互形状不同的多种凸轮部的形状,但也可以代之以,全部设置相同形 状的凸轮部。

Claims (3)

1.一种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配设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上,供扁平导体在与该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即前后方向上插拔,具备:
壳体,其向后方开口地形成有用于接纳向前方插入的所述扁平导体的接纳部;
多个端子,其构成维持平坦的板面的金属板部件,并将与该板面垂直的方向作为端子排列方向,排列保持于所述壳体;以及
活动部件,其能够在能向所述壳体插入扁平导体的打开位置和按压该扁平导体的关闭位置之间随着转动而移动,
所述壳体在相比所述接纳部靠前方的位置,允许所述活动部件的移动,
所述活动部件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与所述端子相对应的位置具有与该端子配合的凸轮部,所述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端子在所述壳体的底壁侧的位置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下臂部,
所述多个端子的下臂部中的至少一部分下臂部在前端侧具有用于从下方支承所述活动部件的所述凸轮部的支承部,
除所述下臂部外,所述多个端子中的至少一部分端子还具有上臂部,该上臂部在该下臂部的前后方向中间位置,通过连结部与该下臂部连结,在壳体的上壁侧的位置,沿前后方向延伸,该上臂部在前端侧具有受压部,该受压部承受来自所述活动部件的所述凸轮部的力并能够向上方弹性变位;该上臂部在后端侧具有按压部,该按压部用于根据该受压部的弹性变位向下方弹性变位,从上方按压所述扁平导体,提高该扁平导体与所述端子的接触压力,
所述活动部件至少在处于移动过程时,在构成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不同于所述端子的位置的无端子范围中的至少一部分的规定无端子范围,从正规位置向下方偏移的所述活动部件能够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底壁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对于壳体的底壁来说,在规定无端子范围中的上表面位于相比该规定无端子范围以外的范围中的上表面靠上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权利要求2所述的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对于活动部件来说,在规定无端子范围中的该活动部件的规定无端子范围下端位于相比凸轮部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
CN201710149455.3A 2016-03-15 2017-03-14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Active CN1073944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51561 2016-03-15
JP2016051561A JP6526590B2 (ja) 2016-03-15 2016-03-15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94436A true CN107394436A (zh) 2017-11-24
CN107394436B CN107394436B (zh) 2020-07-28

Family

ID=599138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49455.3A Active CN107394436B (zh) 2016-03-15 2017-03-14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526590B2 (zh)
KR (1) KR102094666B1 (zh)
CN (1) CN107394436B (zh)
TW (1) TWI65189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73921A (zh) * 2018-12-18 2019-03-15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易固定式防水线束护套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953639B1 (ko) * 2017-10-12 2019-03-05 (주)연호엠에스 전기 커넥터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디스플레이 기기
JP7152380B2 (ja) * 2019-10-10 2022-10-1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78958A (ja) * 2002-11-27 2004-06-24 D D K Ltd コネクタ
CN101471504A (zh) * 2007-12-28 2009-07-01 欧姆龙株式会社 连接器
JP2009301884A (ja) * 2008-06-13 2009-12-24 Molex Inc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CN101711442A (zh) * 2007-06-08 2010-05-19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电连接器
CN101859937A (zh) * 2009-03-30 2010-10-13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JP2015035295A (ja) * 2013-08-08 2015-02-19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55539B2 (ja) * 2006-06-23 2011-08-24 京セラエル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0205576A (ja) 2009-03-04 2010-09-16 D D K Ltd コネクタ
JP4980438B2 (ja) * 2010-02-26 2012-07-1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996705B2 (ja) * 2010-02-26 2012-08-0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989741B2 (ja) * 2010-02-26 2012-08-0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KR101170428B1 (ko) * 2010-03-31 2012-08-07 엘에스엠트론 주식회사 플랫 케이블 접속용 커넥터
JP5121884B2 (ja) * 2010-05-31 2013-01-1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CN102629723B (zh) * 2012-04-24 2014-10-22 东莞宇球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扁平式导体用电连接器
JP5876004B2 (ja) * 2013-04-18 2016-03-0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5876005B2 (ja) * 2013-04-18 2016-03-0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15207520A (ja) * 2014-04-23 2015-11-19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CN105207006B (zh) * 2014-06-12 2017-11-17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合
JP2016028377A (ja) * 2014-07-09 2016-02-25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78958A (ja) * 2002-11-27 2004-06-24 D D K Ltd コネクタ
CN101711442A (zh) * 2007-06-08 2010-05-19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电连接器
CN101471504A (zh) * 2007-12-28 2009-07-01 欧姆龙株式会社 连接器
JP2009301884A (ja) * 2008-06-13 2009-12-24 Molex Inc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CN101859937A (zh) * 2009-03-30 2010-10-13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JP2015035295A (ja) * 2013-08-08 2015-02-19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73921A (zh) * 2018-12-18 2019-03-15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易固定式防水线束护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94436B (zh) 2020-07-28
JP6526590B2 (ja) 2019-06-05
TWI651893B (zh) 2019-02-21
TW201742324A (zh) 2017-12-01
KR20170107389A (ko) 2017-09-25
JP2017168272A (ja) 2017-09-21
KR102094666B1 (ko) 2020-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23900B (zh) 连接器
CN102195214B (zh) 直接插入式连接器
CN100553043C (zh) 带有配合保护的插塞接头
US7033221B2 (en) Connector for high capacity smart cards
CN107394436A (zh)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1242043B (zh) 连接器
EP2030286B1 (en) Cable connector
CN100593883C (zh) 电连接器
CN101964483B (zh) 连接器组装体
CN104241951A (zh) 带引导零件的电连接器
CN106099449B (zh) 直角电连接器
CN105247742A (zh) 双向扣持机构
US8388364B2 (en) Joint connector and busbar
EP1986288B1 (en) A shorting terminal, a connector and an assembling method therefor
CN102646884A (zh) 电连接器
CN103943995B (zh) 基板边缘连接器
CN108448368A (zh) 一种连接器全自动装配机
CN102365792B (zh) 连接器
CN107548528A (zh) 接线夹
CN107221769A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697261A (zh) 电子卡连接器
CN104112922B (zh)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3474802B (zh) 连接器
EP1548888A1 (en) PGA Type IC Socket
CN103081244A (zh) 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Hirose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rose Electric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