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52713B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52713B
CN101752713B CN2009102471785A CN200910247178A CN101752713B CN 101752713 B CN101752713 B CN 101752713B CN 2009102471785 A CN2009102471785 A CN 2009102471785A CN 200910247178 A CN200910247178 A CN 200910247178A CN 101752713 B CN101752713 B CN 1017527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terminal
mentioned
chimeric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4717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52713A (zh
Inventor
绿川和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7527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527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527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527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7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surface mountin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器,端子(20)具有在与对象连接器(2)的连接器嵌合过程中将该对象连接器(2)的端子、即对象端子(50)的对应接触部(52)朝相对于连接器嵌合方向成直角的方向按压以使其朝该按压方向弹性移位的接触部(21),该接触部(21)具有在连接器嵌合方向前方导引对象端子(50)的导引面(21A)、位于较该导引面(21A)更后方处而与上述对象端子(50)滑动接触的多个滑接部(21B);该滑接部(21B)成为在上述按压方向较上述导引面(21A)更突出且朝连接器嵌合方向延伸的突条部。本发明通过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连接器及对象连接器的端子彼此的滑动接触,而有效地将异物去除。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具有:壳体、与保持于该壳体的端子。
背景技术
当将电连接器彼此嵌合时,有时会在电连接器的端子彼此之间存在有异物、或在端子面形成覆膜。这种异物例如像是灰尘等,而覆膜例如是在端子表面经过时间所形成的氧化覆膜等。这种异物等容易成为端子彼此接触不良的原因。
在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电连接器,当电连接器与对象连接器嵌合时,该电连接器的端子与对象连接器的端子、也就是对象端子之间存在的异物等,是通过该端子与对象端子的滑动接触而被去除。
在该专利文献1,插头连接器的端子、即插头接点是将带状金属片在厚度方向弯曲成大致曲柄状所形成,朝嵌合方向(上下方向)延伸的中间部分形成为与插座连接器的端子、即插座接点接触的接触部。该接触部具有:朝向该插座接点和缓地突出而朝横方向延伸的突起部;以及形成为相连于该突起部而朝向插座接点突出、成为以较该突起部更窄的宽度尺寸朝下方且朝纵方向延伸的突条部的两个凸部。该凸部相对于突起部稍许缩入。
另一方面,插座接点是将带状金属片在厚度方向弯曲成大致横S字型所形成,在朝上下方向延伸的部分、即挠曲部形成有:朝向插头接点突出并且朝向相对于上下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延伸的接触凸部。
在上述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的嵌合过程中,针对插座接点的接触凸部,首先,上述插头接点的突起部会在其和缓的曲面导引上述接触凸部且滑动接触,之后让两个凸部滑动接触。由此,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首先是利用上述接触凸部与宽度较宽的上述突起部间的相对弹性移位而通过滑动接触在大范围内将端子间的异物去除,之后通过该接触凸部与上述两个狭窄凸部间的滑动接触,用该凸部的更强力量进一步将异物去除。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59656
可是,在连接器嵌合过程,在上述插座连接器的接触凸部与上述插头连接器的突起部滑动接触之后作滑动接触的两个凸部是与该突起部连续形成。并且,凸部相对于突起部稍许缩入。因此,虽然上述插座连接器的接触凸部被导引到上述插头连接器的突起部而产生弹性变位量,但在之后开始与凸部滑动接触时,该接触凸部会减少其弹性变位量而朝向凸部滑移,所以在滑移时接触压力会减小。结果是,该凸部去除异物等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
发明内容
本案发明鉴于这种情形,其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电连接器,通过在连接器嵌合过程的连接器及对象连接器的端子彼此的滑动接触,而有效地将异物去除。
本发明的电连接器,具有:壳体、与保持于该壳体的端子。
在该电连接器上,本发明的上述端子具有接触部,在上述端子与对象连接器间的连接器嵌合过程中,上述接触部将该对象连接器的端子、也就是对象端子朝相对于连接器嵌合方向成直角的方向按压,以使其朝该按压方向弹性移位,该接触部具有:在连接器嵌合方向前方一边使对象端子弹性变位一边导引该对象端子的导引面、及在较该导引面更后方处与该导引面连续而与上述对象端子滑动接触的多个滑接部;该滑接部成为在上述按压方向较上述导引面更突出、且朝连接器嵌合方向延伸的突条部。
在本发明,由于滑接部在上述按压方向较导引面更突出,所以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对象端子在被导引面导引之后与滑接部的连接器嵌合方向前端抵接而使弹性移位量急剧增加,然后与该滑接部的顶部滑动接触。这样,对象端子便在与滑接部的顶部滑动接触之前以很大的接触压力与滑接部的前端抵接。于是,通过与该前端的抵接,能有效地去除异物等。
多个滑接部的连接器嵌合方向的前端分别位于不同位置较佳。通过使连接器嵌合方向的上述前端的位置不同,使对象端子不会与多个滑接部的前端同时抵接。与多个滑接部的前端在连接器嵌合方向处于相同位置的情况相比,可以使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产生的抵接时的冲撞性总阻力降低。结果,让连接器嵌合变得更容易。
滑接部的连接器嵌合方向的前端做成越向连接器嵌合方向前方延伸越接近接触部的导引面的锥状较佳。通过将上述前端做成锥状,对象端子在被滑接部的锥状的前端导引之后,开始与滑接部的顶部的滑动接触。于是,可以更减低连接器嵌合过程中抵接时的阻力,结果,让连接器嵌合变得更容易。
滑接部的相对于连接器嵌合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剖面做成三角形或凸弯曲形状较佳。
发明效果
如以上所述,本发明将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与对象端子滑动接触的滑接部做成为较导引面更突出,所以在该滑接部的顶部与对象端子的滑动接触之前,能够以很大的接触压力使该对象端子与该滑接部的前端抵接。于是,通过该对象端子与滑接部的前端的抵接,可有效地去除端子间的异物。结果,可良好地避免连接器彼此的接触不良情形。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显示图1的连接器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3是显示图1的连接器及对象连接器的纵剖面图,(A)显示连接器嵌合前,(B)显示连接器嵌合后。
图4是显示连接器嵌合过程中连接器的端子与对象端子滑动接触的状态,是在滑接部的位置上相对于连接器嵌合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剖面图。
符号说明
1:连接器
2:对象连接器
10:壳体
20:端子
21:接触部
21A:导引面
21B:滑接部
21B-1:前端
50:对象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实施方式。
图1是显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立体图。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1(以下仅称为“连接器1”)具有:大致长方体外型的合成树脂制的壳体10、在该壳体10的长轴方向沿壳体10排列保持的多个金属制的端子20、以及在该壳体10的长轴方向(以下称为“端子排列方向”)端部保持于该壳体10上的多个金属制的金属固定配件30。如图1所示,端子20排列为两列,排列成该两列的端子20在相对于上述端子排列方向及连接器高度方向这两个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互为相对。以下将端子列彼此相对的方向称为“端子相对方向”。
在壳体10的中央部形成有朝端子排列方向延伸且在图1中朝上方开口的中央凹部11。如图1清楚所示,该中央凹部11是通过朝端子排列方向延伸的两个侧壁部12以及朝端子相对向方向延伸而将该两个侧壁部12的端部彼此连结的两个端壁部13包围周围所形成。该中央凹部11作为在连接器嵌合时将后述的对象连接器2的中央壁部42收容的空间发挥作用。
上述侧壁部12具有:在端子排列方向以一定间隔形成的隔壁部15、将邻接的该隔壁部15彼此连结的连结壁部14。该连结壁部14在端子排列方向在一定间隔以与端子20相同的数量形成。
上述连结壁部14的壁面以能收容端子20的深度比隔壁部15向内没入,该没入空间成为用来收容端子20的端子收容部14A(参考图3(A))。该端子收容部14A形成为与端子20的宽度大致相同尺寸的宽度而收容该端子20。在该端子收容部14A的靠近连接器外侧的位置压入后述的端子20的压入部23。当压入该压入部23时,在该压入部23的两侧端缘处形成的后述的被保持突部23A被上述端子收容部14A的在端子排列方向相对的内侧壁面、也就是端子保持部14A-1按压。
上述隔壁部15在端子相对向方向的连接器外侧的部分,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两壁面在端子排列方向没入,并且形成朝连接器高度方向延伸的沟部。该沟部的底面形成为将上述压入部23的被保持突部23A按压的上述端子保持部14A-1。
如图1所示,各端壁部13在端子相对方向两端部沿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延伸形成用来保持金属固定配件30的狭缝状保持沟部13A。在该保持沟部13A内沿连接器高度方向延伸形成用来保持金属固定配件30的保持部(没有图标)。
图2是显示端子20的立体图。该端子20是将带状的金属板朝厚度方向弯曲且加压形成。该端子20具有:在图2中上下延伸的接触部21、从该接触部21的上端朝相对于该接触部21成直角的方向延伸的转移部22、与该转移部22连结而朝下方延伸的压入部23、以及从该压入部23的下端延伸成在相对于该压入部23成直角的方向上远离上述接触部21的状态的连接部24。也就是说,该端子20如图2所示,上述转移部22将互相相对向在上下方向平行延伸的上述接触部21及压入部23的上端部予以连结所形成的部分成为倒U字型,连接部24从该压入部23的下端朝该图的右方延伸,该压入部23及该连接部24成为L字型。
将该端子20安装于壳体10后所形成的连接器1如后所述,从端子20的转移部22侧对对象连接器进行嵌合(参考图3(A)及图3(B))。也就是说,图1及图2的上方成为嵌合方向前方。
上述接触部21的倒U字型部分的端子厚度方向的外侧面、也就是与压入部23相对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上从上端侧到中间部的部分如后所述,当连接器嵌合时,形成为用来导引对象端子50的导引面21A。在上述外侧面的下端测部分形成有较上述导引面21A更突出、成为朝连接器嵌合方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突条部的两个滑接部21B。
两个滑接部21B形状相同且互相平行地延伸,连接器嵌合方向的前端21B-1的位置彼此在连接器嵌合方向一致,后端21B-2的位置彼此也在该方向一致。该两个滑接部21B在该接触部21的宽度方向形成在较后述的对象端子50的对应接触部52的宽度尺寸更狭窄的范围内(参考图4)。该滑接部21B的在相对于嵌合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剖面呈凸弯曲形状(参考图4)。如图2所示,该滑接部21B的前端21B-1呈越向前方延伸越接近上述导引面21A的锥状,该滑接部21B的后端21B-2呈越向后方延伸越接近与上述导引面21A处于同一水平面的面的锥状。
上述压入部23如图2所示,具有在端子20的宽度方向两端以较上述接触部21更宽的宽幅朝连接器嵌合方向延伸的被保持突部23A。该压入部23如图1清楚所示,在上述倒U字型部分的外侧面、也就是与接触部21相对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上,形成涵盖该面部全区域的凹部、即被卡止凹部23B。如后所述,该被卡止凹部23B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通过与对象端子50的卡止部51C在连接器嵌合方向卡合来防止连接器1从对象连接器2拔出(参考图3(B))。
如图1所示,在将该端子20安装到壳体10后形成的连接器1上,接触部21向着壳体10的中央凹部11露出,形成于该接触部21上的滑接部21B向该中央凹部11内侧较导引面21A更突出(参考图3(A))。该端子20的压入部23被压入到壳体10的该端子收容部14A处靠近连接器外侧位置的部分且被压接保持,连接部24在端子相对方向朝壳体10的外侧延伸。
图1所示的金属固定配件30是将金属板进行冲裁加工做成。该金属固定配件30具有呈倒U字型的安装部(没有图标)、从该安装部的一个脚部的下端向相对于该脚部成直角的方向延伸的固定部31。如图1所示,在金属固定配件30安装到壳体10的状态下,固定部31在端子相对方向朝壳体10的外侧延伸。该金属固定配件30向壳体10的安装过程后面会加以叙述。但该金属固定配件30不是绝对必须的构件。
连接器1用以下的方法组装。首先,将端子20的由接触部21、转移部22及压入部23所形成的倒U字型的部分的开口向下,维持连接部24的端部在相对于壳体长轴方向成直角的方向朝着连接器外侧的姿势,将该端子20从图1的壳体10的上方收容到该壳体10的端子收容部14A。收容该端子20时,将该端子20的压入部23压入到该端子收容部14A的靠近连接器外侧位置的部分。结果,在该压入部23的两侧端缘处形成的被保持突部23A咬入到端子收容部14A的内壁面、也就是端子保持部14A-1,将端子20保持于端子收容部14A内。
在上述压入部23的压入过程,在由接触部21、转移部22及压入部23形成的上述倒U字型的部分,从其下方开口侧让连结壁部14进入。在将端子20保持于端子收容部14A内的状态下,在端子20的接触部21与壳体10的连结壁部14之间形成有间隙(参考图3(A))。
接着,将金属固定配件30的倒U字型部分的开口向下,且维持让固定部31在端子相对方向朝着连接器外侧的姿势,将该金属固定配件30从图1的壳体10的上方压入到该壳体10的保持沟部13A。在该金属固定配件30的压入过程中,在保持沟部13A内形成的保持部(没有图标)从该金属固定配件的倒U字型部分的下开口侧进入。而在该压入过程完成的状态下,上述保持部被上述倒U字型部分夹压,由此将金属固定配件30保持在保持沟部13A内。
通过以该方式将多个端子20及金属固定配件30安装于壳体10,而完成了图1所示的连接器1的组装。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20的安装是在金属固定配件30的安装之前进行,但安装的顺序并不限于此,也可在端子20的安装之前来进行金属固定配件30的安装。
图3(A)是显示连接器嵌合前的连接器1与对象连接器2的纵剖面图。图3(B)是显示连接器嵌合后的连接器1与对象连接器2的纵剖面图。图3(A)及图3(B)显示端子排列方向的端子的位置的剖面。在图3(A)及图3(B)中,显示连接器1从图1的姿势上下反转后的姿势。
对象连接器2具有合成树脂制的壳体40、多个金属制的端子50(以下称为“对象端子50」”)、多个金属固定配件(没有图标)。多个对象端子50在图3(A)中沿与纸面成直角的方向排列。该对象端子50排列成两列,如图3(A)所示,排列成该两列的对象端子50在该图的左右方向互为相对。
壳体40成为沿端子排列方向、也就是与图3(A)的纸面成直角的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体的外型。该壳体40如图3(A)所示,呈以排成上述两列的左右对象端子50彼此间的中央位置为中心的左右对称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方便说明,以左方部分作为中心来说明。
该壳体40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连接器1的端子20的在图2中的倒U字型部分、也就是用来收容图3(A)的U字型部分的两个收容凹部41朝端子排列方向延伸形成。与两列端子20对应的两个收容凹部41彼此之间、也就是在该收容凹部41的端子相对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朝端子排列方向延伸的中央壁部42。在形成收容凹部41的内壁面上形成有具有与对象端子50的厚度大致相同尺寸的宽度、且于图3(A)的左右方向及下方没入的收容沟部41A(在图3(A)中以实线及破线表示)。如图3(A)所示,该收容沟部41A连续形成有在中央壁部42的面上朝连接器嵌合方向延伸的内侧收容沟部41A-1、沿着壳体底部朝连接器相对方向延伸的下侧收容沟部42A-2、及在后述的端子保持部44的内壁面上朝连接器嵌合方向延伸的外侧收容沟部41A-3,如图3(A)所示,全体延伸成U字型。
壳体40在朝端子排列方向延伸而作为上述收容凹部41的外壁的侧壁部43上形成有用来保持对象端子50的端子保持部44。如图3(A)所示,该端子保持部44的壁面成为以收容对象端子50的深度而较侧壁部43向内没入的形状,其没入空间作为保持沟部44A。作为没入空间形成的保持沟部44A以与对象端子50的宽度大致相同尺寸的宽度形成,可以收容该对象端子50,后述的对象端子50的倒U字型的被保持部51被压入到端子保持部44。压入时,如后所述,以被保持部51的两个脚部来夹压该端子保持部44。
对象端子50是将金属板冲裁加工且维持平坦板面而形成,如图3(A)所示,呈大致横S字型。该对象端子50的板面在图中与纸面平行。互相相对的对象端子50呈相同形状,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图3(A)中左侧的对象端子50的形状来说明,该图中右侧的对象端子50的说明则予以省略。
该图的左侧的对象端子50具有在端子相对方向的靠近连接器外侧的位置上将壳体40的端子保持部44予以夹压的倒U字型的被保持部51、在内侧收容沟部41A-1内与该中央壁部42之间在端子相对方向形成些许间隙且朝该连接器嵌合方向延伸的对应接触部52、将该被保持部51的两个脚部中位于外侧收容沟部41A-3内的脚部的下端与上述对应接触部52的下端予以连结且在下侧收容沟部41A-2内朝端子相对方向延伸的连结部53、以及从上述被保持部51的两个脚部中位于收容沟部41A外的脚部的下端在端子相对方向朝连接器外侧延伸的连接部54。
上述被保持部51在上述倒U字型的各个脚部形成有朝上述端子保持部44突出的突起部51A、51B,从位于外侧收容沟部41A-3内的脚部的上端形成朝中央壁部42突出的卡止部51C。在上述对应接触部52的下端形成朝中央壁部42突出的挡块部52A,在该对应接触部52的上端形成朝向端子保持部44侧突出的接触突部52B。
当将处于与对象连接器2嵌合状态的连接器1拔出时,上述挡块部52A具有防止对象连接器2的对象端子50朝连接器拔出方向浮起的功能。例如,在连接器1的拔出过程中,当该连接器1扭动时,有时会因为端子彼此的摩擦导致对象连接器50的由被保持部51的一个脚部、对应接触部52及连结部53所形成的U字型的部分伴随着以卡止部51C的附近为中心的旋转而朝连接器拔出方向浮起。但在刚浮起之后,挡块部52即抵接于中央壁部42而防止其进一步浮起。
上述对应接触部52如图3(A)所示,朝上端稍微倾斜成渐渐脱离中央壁部42。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A)所示,当端子50处于自由状态时,被保持部51的卡止部51C与对应接触部52的接触突部52B之间的端子相对方向上的距离P1小于连接器1的端子20的接触部21与压入部23之间的端子相对方向上的尺寸P2。上述距离P1如图3(A)所示,小于上述端子20的滑接部21B的顶部与压入部23的被卡止凹部23B的底面之间的端子相对方向上的尺寸P2’。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象连接器2如上所述,具有用来将该对象连接器2安装于电路基板(没有图标)的多个金属固定配件(没有图标)。该金属固定配件做成与连接器1的金属固定配件30相同的形状,所以在此省略说明。但该金属固定配件并不是绝对必须的构件。
对象连接器2用以下的方法组装。首先,将被保持部51的倒U字型的部分的开口朝下,连接部54的端部维持在相对于壳体40的长轴方向成直角的方向朝着连接器外侧的姿势,将该对象端子50从图3(A)的壳体40的上方安装于该壳体40的端子保持部44。具体来说,将端子保持部44压入到被保持部51的两个脚部之间。结果,该被保持部51的突起部51A、51B咬入到该端子保持部44的外面部,使保持对象端子50被端子保持部44保持且防止脱离。被保持部51的倒U字型部分的一个脚部和由对应接触部52及连结部53所构成的U字型部分收容于收容沟部41A内,并且卡止部51C及接触突部52B从该收容沟部41A突出。
接着,将金属固定配件(没有图标)安装于壳体40。该金属固定配件的安装方法与连接器1向壳体10的金属固定配件30的安装方法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如上所述,通过将多个对象端子50及金属固定配件安装于壳体40,组装完成图3(A)所示的对象连接器2。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象端子50的安装是比金属固定配件的安装先进行,但安装顺序并不限于此,也可让金属固定配件的安装比对象端子50的安装更先进行。
以下,结合图3(A)、图3(B)及图4,针对连接器1与对象连接器2的嵌合方法来说明。首先,在连接器嵌合之前,将连接器1安装到电路基板(没有图标),将对象连接器2安装到其它电路基板(没有图标)。具体来说,将连接器1的端子20的连接部24焊接到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并且以焊锡将金属固定配件30的固定部31固定于电路基板的对应部。将对象连接器2的对象端子50的连接部54焊接到其它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并且以焊锡将金属固定配件的固定部固定到其它电路基板的对应部。
接着,维持该连接器1的中央凹部11朝下方开口的姿势,如图3(A)箭头所示,从对象连接器2的上方将连接器1朝对象连接器2侧、也就是朝下方嵌合。首先,在嵌合动作的开始时间点,连接器1的端子20上的导引面21A的下端的曲部部分将对象端子50的对应接触部52的接触突部52B予以导引,并且让该端子20的压入部23的下端的曲部部分抵接于对象端子50的被保持部51的卡止部51C。
再将连接器1朝下方压入的话,对象端子50的对应接触部52的接触突部52B会被端子20的接触部21朝着中央壁部42的方向按压,让该对应接触部52朝同方向弹性变形。结果,上述卡止部51C与上述接触突部52B之间的收容间隔会被压宽。在图3(A)中,在连接器1的端子20上由接触部21、转移部22及压入部23所形成的U字型部分开始进入在对象端子50上由被保持部51的脚部、对应接触部52及连结部53所形成的U字型部分。
再将连接器1向下压入的话,端子20的导引面21A一边与对象端子50的接触突部52B在连接器嵌合方向滑动接触一边朝同方向移动。对象端子50的卡止部51C在连接器嵌合方向与端子20的压入部23滑动接触之后,该卡止部51C的前端部进入到该压入部23的被卡止凹部23B内。
继续进行连接器嵌合的话,上述接触突部52B在被导引到上述接触部21的滑接部21B的前端21B-1之后,会越上该滑接部21B而让接触压力急剧增加,如图4所示,在连接器嵌合方向与该滑接部21B的顶部21B-3就这样滑动接触。于是,即使在端子20与该对象端子50之间存在异物,也能通过上述接触突部52B与滑接部21B的顶部21B-3间的高接触压力的滑动接触将该异物去除。即使在接触突部52B的表面形成有氧化覆膜,也能通过上述滑动接触将该氧化覆膜削除。结果,能够良好地避免连接器彼此接触不良。
继续进行连接器嵌合,如图3(B)所示,对象连接器2的中央壁部42的上端面抵接于连接器1的中央凹部11的底部,由此完成连接器嵌合。在连接器嵌合完成的状态下,对象端子50的接触突部52B以高接触压力与端子20的滑接部21B接触,安装有连接器1的电路基板与安装有对象连接器2的其它电路基板电导通。此时,如图3(B)所示,上述接触部21受到来自对象端子50的对应接触部52的反作用力而朝向连结壁部14弹性变形。
在连接器嵌合完成的状态下,如图3(B)所示,对象端子50的卡止部51C的前端位于端子20的被卡止凹部23B内。通过该卡止部51C与被卡止凹部23B的卡止,防止连接器彼此不小心脱离。
传统的连接器是端子的滑接部与接触部上的连接器嵌合方向前方部分在相同水平面上,而不是较该前方部分更突出,且该滑接部的前端与该前方部分形成为一体,这种连接器在对象端子的对应接触部的接触突部与端子的滑接部间开始滑动接触时,该接触突部从上述前方部分顺畅地转移到该滑接部,所以接触压力几乎没有改变,该对应接触部的弹性移位量不会急剧增加,所以去除异物等的效果不明显。
而采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端子20的接触部21的滑接部21B在端子相对方向较该接触部21的导引面21A更突出,所以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对象端子50的对应接触部52的接触突部52B在被导引面21A导引之后,与该滑接部21B的前端21B-1抵接而使弹性移位量急剧增加,换言之,接触压力急剧增加,然后与该滑接部21B的顶部21B-3滑动接触。也就是说,上述接触突部52B在与滑接部21B的顶部21B-3滑动接触之前以很大的接触压力与该滑接部21B的前端21B-1抵接。结果,通过与该前端21B-1的抵接,可有效地去除异物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将端子的滑接部的前端做成越是朝连接器嵌合方向前方延伸越接近导引面的锥状,所以如上所述,对象端子的接触突部在被导引到上述滑接部的前端之后,开始与滑接部的顶部间的滑动接触。于是,可以使连接器嵌合过程的抵接时的阻力减低,结果,让连接器嵌合变得更容易。
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使两个滑接部的前端的位置彼此一致,但也可使两个滑接部的连接器嵌合方向上的前端的位置分别不同。通过使连接器嵌合方向上的上述前端的位置不同,对象端子的接触突部不会同时与两个滑接部的前端抵接。于是,与两个滑接部的前端在连接器嵌合方向位于相同位置的上述实施方式比较起来,可以使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产生的抵接时的冲击性总阻力更降低。结果,让连接器嵌合变得更容易。
在本实施方式中,滑接部在相对于连接器嵌合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剖面为凸弯曲形状,但该剖面形状并不限于此,可以是例如三角形等可在顶部与对象端子的接触突部滑动接触的形状,也可以是例如梯形等能以面部与对象端子的接触突部滑动接触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形成两个滑接部而在两个部位与对应接触部的接触突部滑动接触,所以与只形成一个滑接部的情况比较起来,当滑动接触时可以使对应接触部的在宽度方向的姿势更稳定。
也可形成三个以上的上述滑接部。通过形成三个以上的滑接部,与上述实施方式比较起来滑接部的数量较多,从而可以使去除异物等的效果提升,并且当滑动接触时可以使对应接触部的姿势更稳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接器上,接触部与连结壁部之间形成有间隙,但也可以通过端子的接触部及压入部在端子相对方向夹压壳体的连结壁部,且不在该接触部与连结壁部之间形成间隙。
在本实施方式中,滑接部在端子相对向方向朝向连接器内侧突出,但在连接器的端子具有朝连接器外侧露出的接触部、并且对象连接器的端子具有对应接触部、该对应接触部形成有朝向连接器的中央壁部侧突出的接触突部时,可以是形成于上述接触部的滑接部在端子相对方向朝向连接器外侧突出。

Claims (5)

1.一种电连接器,具有壳体和保持于该壳体上的端子,其特征在于,
上述端子具有接触部,在上述端子与对象连接器间的连接器嵌合过程中,上述接触部将该对象连接器的端子、也就是对象端子朝相对于连接器嵌合方向成直角的方向按压,以使其朝该按压方向弹性移位,
该接触部具有:在连接器嵌合方向前方一边使对象端子弹性变位一边导引该对象端子的导引面、及在较该导引面更后方处与该导引面连续而与上述对象端子滑动接触的多个滑接部;
该滑接部成为在上述按压方向上较上述导引面更突出、且朝连接器嵌合方向延伸的突条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多个滑接部的在连接器嵌合方向上的前端分别位于不同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滑接部的在连接器嵌合方向上的前端做成越是向连接器嵌合方向前方延伸越接近接触部的导引面的锥状。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滑接部的在相对于连接器嵌合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剖面呈三角形或凸弯曲形状。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滑接部的在相对于连接器嵌合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剖面呈三角形或凸弯曲形状。
CN2009102471785A 2008-11-28 2009-11-27 电连接器 Active CN1017527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304352 2008-11-28
JP2008304352A JP4804526B2 (ja) 2008-11-28 2008-11-28 電気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52713A CN101752713A (zh) 2010-06-23
CN101752713B true CN101752713B (zh) 2013-03-20

Family

ID=422232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471785A Active CN101752713B (zh) 2008-11-28 2009-11-27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993146B2 (zh)
JP (1) JP4804526B2 (zh)
KR (2) KR20100061373A (zh)
CN (1) CN101752713B (zh)
TW (1) TWI42210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78833B2 (ja) * 2009-11-09 2014-08-27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端子
JP2012018781A (ja) * 2010-07-07 2012-01-26 Jst Mfg Co Ltd コネクタ
JP5232202B2 (ja) * 2010-08-03 2013-07-1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12099276A (ja) * 2010-10-29 2012-05-24 Jst Mfg Co Ltd コンタクト及びコネクタ
JP5270703B2 (ja) * 2011-02-17 2013-08-2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US8469722B2 (en) * 2011-11-24 2013-06-25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Plug connector, receptacle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JP5405640B1 (ja) * 2012-10-05 2014-02-0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8986027B2 (en) * 2012-10-31 2015-03-24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Connector
US8888506B2 (en) * 2013-01-29 2014-11-18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Connector
JP2014170726A (ja) * 2013-02-05 2014-09-18 Tyco Electronics Japan Kk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及びそれに用いる電気コネクタ
JP5404957B1 (ja) 2013-06-24 2014-02-05 京セラコネクタ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を備えた携帯端末
JP6084133B2 (ja) * 2013-08-08 2017-02-22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481595B1 (ja) * 2013-08-20 2014-04-23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2015008116A (ja) * 2013-10-28 2015-01-15 京セラコネクタ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を備えた携帯端末
JP6537890B2 (ja) * 2014-09-26 2019-07-03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960748B2 (ja) * 2017-03-07 2021-11-05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6909139B2 (ja) * 2017-11-30 2021-07-2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US11093444B2 (en) * 2018-07-02 2021-08-17 Weka.IO Ltd. Access redirection in a distributive file system
JP2020123513A (ja) * 2019-01-31 2020-08-1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プレスフィット端子、及び、端子付き基板
EP3950392B1 (en) * 2019-03-27 2024-01-17 Mitsui Kinzoku ACT Corporation Door lock device for vehic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oor lock device for vehicle
US20210408708A1 (en) * 2020-06-26 2021-12-30 I-Pex Inc. Terminal
JP2022046932A (ja) * 2020-09-11 2022-03-2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用端子、コネクタ
JP2022105811A (ja) * 2021-01-05 2022-07-1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91316A (zh) * 2001-06-08 2003-01-15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触点及装有该触点的电连接器
CN1602565A (zh) * 2002-09-13 2005-03-30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90227A (ja) * 1992-01-13 1993-07-30 Fujikura Ltd 端子金具
JP3860823B2 (ja) * 2004-08-19 2006-12-20 京セラエル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このコネクタを備えた携帯端末
JP4532308B2 (ja) * 2005-02-21 2010-08-25 株式会社アイペックス 電気コネクタの接続端子
TW200633315A (en) * 2005-03-01 2006-09-16 Top Yang Technology Entpr Co Electrical connector
JP3975222B2 (ja) * 2006-06-26 2007-09-12 京セラエル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このコネクタを備えた携帯端末
JP2008270085A (ja) * 2007-04-24 2008-11-0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コネクタ
CN201060970Y (zh) * 2007-06-11 2008-05-14 江苏华富电子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201113130Y (zh) * 2007-09-25 2008-09-10 上海莫仕连接器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TWM335832U (en) * 2008-01-18 2008-07-01 Jiangsu Famfull Electronics Co Ltd Board-to-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91316A (zh) * 2001-06-08 2003-01-15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触点及装有该触点的电连接器
CN1602565A (zh) * 2002-09-13 2005-03-30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连接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6-59656A 2006.03.02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993146B2 (en) 2011-08-09
JP2010129445A (ja) 2010-06-10
TW201021306A (en) 2010-06-01
CN101752713A (zh) 2010-06-23
US20100136841A1 (en) 2010-06-03
KR101450401B1 (ko) 2014-10-14
KR20120130317A (ko) 2012-11-30
JP4804526B2 (ja) 2011-11-02
TWI422103B (zh) 2014-01-01
KR20100061373A (ko) 2010-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52713B (zh) 电连接器
JP4207952B2 (ja) コネクタ
US8128441B2 (en) Terminal fitting connecting structure
KR101383455B1 (ko) 전기 커넥터
EP1643599B1 (en) A terminal fitting and a connector using such a terminal fitting
CN100438221C (zh) 浮动连接器
EP2597729B1 (en) Wire-to-board connector
US8876543B2 (en) Connector
EP2733793B1 (en) Electric connection terminal and connector including the same
JP2008123720A (ja) 雌型コンタクト
US8523619B2 (en) Terminal fitting
CN101904058A (zh) 连接器及使用该连接器的电线短路方法
CN103348540A (zh) 电线对基板用连接器
KR101221769B1 (ko) 단자 피팅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5510346B2 (ja) コネクタ
JP5112378B2 (ja) メス側端子及び基板間接続構造
KR20070032896A (ko) 전선 접속용 커넥터
CN201887180U (zh) 电子卡连接器
CN201498663U (zh) 电子卡连接器
US20030124918A1 (en) Electrical contact for plug-in connector
JP4893452B2 (ja) コネクタ
JP5594163B2 (ja) コネクタ
KR200471889Y1 (ko) 리셉터클 터미널
JP6746357B2 (ja) コネクタ端子およびコネクタ
JP6270156B2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Hirose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rose Electric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