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59937A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859937A CN101859937A CN201010158027A CN201010158027A CN101859937A CN 101859937 A CN101859937 A CN 101859937A CN 201010158027 A CN201010158027 A CN 201010158027A CN 201010158027 A CN201010158027 A CN 201010158027A CN 101859937 A CN101859937 A CN 10185993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rricade
- wrist
- terminal
- earth terminal
- movable lin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5—Ground or shield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01R13/6582—Shield structure with resilient means for engaging mating connector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在组装时或组装后,当不使用时,屏蔽板不会产生应力,容易将屏蔽板安装到壳体,即使加热,壳体或屏蔽板也不易变形。连接器包括:信号端子;具有沿扁平型导体的插拔方向延伸的上腕部(31)的接地端子(30);将包含多个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30)的端子组予以排列保持的壳体(10);可从可插入扁平型导体的开启位置,朝向提高扁平型导体与端子组的接触压力的关闭位置移动的可动构件(40);以及涵盖端子排列范围,以覆盖壳体(10)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安装于壳体(10)的屏蔽板(50),接地端子(30)中,当可动构件(40)位于关闭位置时,被可动构件(40)的凸轮部(42C)按压而弹性变位的上腕部与屏蔽板(50)接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于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安装于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中,大多数在壳体内安装有屏蔽用的金属板构件。该连接器配置于电路基板上,从前表面以与该电路基板的面平行的方向连接扁平型导体。作为这种连接器,例如已知有揭示于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
在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电路基板用连接器中,屏蔽板是以从壳体的上表面覆盖后表面的方式,嵌合安装于该壳体。在该连接器中,藉由壳体来排列保持由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所构成的端子组,通过使形成于屏蔽板的突起或爪部嵌合于在壳体的对应部分形成的凹部或孔部,来将该屏蔽板安装于壳体。在屏蔽板安装于壳体的状态下,将该屏蔽板的覆盖壳体的上表面的部分或覆盖后表面的部分的局部予以切起而形成的接触片,会与接地端子弹性接触。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1-204204
可是,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中,当该连接器组装时,必须以能确保与接地端子的稳定电导通的程度的大接触压力,一边将屏蔽板的接触片与该接地端子弹性接触,也就是弹性变位,一边将该屏蔽板安装到壳体。因此,必须一边受到来自上述接地端子的反作用力而一边进行屏蔽板的安装,所以在组装作业当中,屏蔽板的位置容易偏移,连接器的组装不容易进行。近年来,连接器有薄型化的趋势,屏蔽板往往也薄型化,尤其是这样的薄屏蔽板,在安装时容易受到来自上述接地端子的反作用力而发生位置偏移。上述屏蔽板与接地端子的接触压力,会导致该屏蔽板及该接地端子受到刮削等的损伤。
即使在组装好连接器后,上述屏蔽板的接触片也处于弹性变位状态,因而屏蔽板主体也始终产生应力。该应力会经由屏蔽板与壳体的安装部分而传递到该壳体。在像这样壳体产生应力的状态下,当对电路基板进行回流焊装配而加热连接器时,该壳体因为热而容易变形,会产生翘曲。而屏蔽板本身也会因为加热而发生热变形。
该壳体或屏蔽板的变形,可能会因为该屏蔽板的接触片与接地端子的接触压力的过大或不够而造成不良影响。
发明内容
鉴于这种情形,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在组装时或组装后,当不使用时,在屏蔽板不会产生应力,容易将屏蔽板安装到壳体,即使加热,壳体或屏蔽板也不易变形。
本发明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配置于电路基板上并且将扁平型导体插入,将该扁平型导体与电路基板电连接,其特征为,包括:金属制的信号端子;具有沿扁平型导体的插拔方向延伸的可动腕部的金属制的接地端子;将包含多个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的端子组予以排列保持的电绝缘体的壳体;可从可将扁平型导体插入到连接器的开口部的开启位置,朝向提高该扁平型导体与上述端子组的接触压力的关闭位置移动的可动构件;以及涵盖端子排列范围,以覆盖壳体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安装于该壳体的屏蔽板。
在该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中,在本发明中,上述可动构件具有凸轮部,当朝上述关闭位置移动时,上述凸轮部按压接地端子的可动腕部而使其弹性变位,当上述可动构件位于关闭位置时,上述接地端子的被上述凸轮部按压而弹性变位的可动腕部与屏蔽板接触。
当为了将插入到连接器的开口部的扁平型导体与端子组的接触压力提高,而将可动构件朝向关闭位置移动时,接地端子的可动腕部会被可动构件的凸轮部按压而弹性变位。当可动构件位于关闭位置时,被上述凸轮部按压而弹性变位的可动腕部以能稳定确保其与屏蔽板的电导通的程度的大接触压力,与该屏蔽板接触。换言之,当可动构件位于开启位置时,接地端子的可动腕部是与屏蔽板没有接触,或以无法稳定获得电导通的程度的微小接触压力而与屏蔽板接触,在该屏蔽板不会产生应力,或产生微小程度的应力。通常,当连接器组装时,可动构件位于开启位置。因此,藉由本发明,当连接器组装时,屏蔽板完全不会受到来自接地端子的反作用力,或只会承受微小程度的反作用力,所以不会有很大的应力作用于该屏蔽板。因此,在连接器的组装作业中,屏蔽板可在其位置几乎不偏移的情况下被安装于壳体。
当回流焊装配时,扁平型导体没有连接于该连接器,可动构件位于开启位置。因此,应力完全不会施加于该屏蔽板,或是以微小的程度施加于屏蔽板,所以该屏蔽板及安装有该屏蔽板的壳体几乎不会因为加热而变形。
作为可动构件的凸轮部的一种形态,该凸轮部位于接地端子的可动腕部的下方,当可动构件朝关闭位置移动时,凸轮部将该可动腕部抬起而使该可动腕部弹性变位。藉由将上述凸轮部制成这种方式,被该凸轮部抬起而弹性变位的腕部在关闭位置处与屏蔽板接触。
接地端子的可动腕部的与屏蔽板的接触部位形成为突部。藉由在可动腕部形成突部,则即使可动腕部的弹性变位量较小,也能使该可动腕部与屏蔽板接触。接地端子的腕部与屏蔽板虽然是局部接触,但能使该可动腕部与屏蔽板可靠接触。
多个接地端子之中至少一部分的接地端子,与屏蔽板成为一体而形成为一个构件。藉由使接地端予与屏蔽板一体化,能减少零件数量,藉此让零件管理变得容易,且能减少制造成本。
壳体具有朝前方开口而在与电路基板平行的方向上插入扁平型导体的开口部,屏蔽板以覆盖壳体的上部的方式安装于该壳体,接地端子还具有:在可动腕部的下方沿平行于该可动腕部的方向延伸并固定于壳体的固定腕部、以及在长轴方向中间位置将该可动腕部与固定腕部连结的连结部,上述可动腕部在较上述连结部更前端侧具有从上方按压扁平型导体的按压部,并且在较上述连结部更后端侧具有将来自可动构件的凸轮部的朝上方的力予以承受的受压部,上述可动构件的凸轮部位于可动腕部的受压部的下方,上述可动腕部中,当上述可动构件朝关闭位置移动时,受压部被凸轮部抬起,将上述连结部作为支点而杠杆状地弹性变位,藉此让按压部朝下方移位,当上述可动构件位于关闭位置时,该按压部从上方按压扁平型导体,并且较连结部更后端侧的上缘部与屏蔽板接触。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当可动构件位于关闭位置时,让接地端子的可动腕部以能稳定确保与屏蔽板的电导通的程度的大接触压力接触于该屏蔽板,而当该可动构件位于开启位置时,该接地端子的可动腕部与屏蔽板没有接触,或以微小的接触压力接触,所以当连接器组装时,不会有很大的应力产生于屏蔽板而能将该屏蔽板安装于壳体,能容易组装连接器。
即使在进行回流焊装配时,在屏蔽板也不会产生很大的应力,所以该屏蔽板及安装着该屏蔽板的壳体不会因为加热而变形。因此,当使可动构件移动到关闭位置时,能确保接地端子的腕部与屏蔽板的良好接触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和扁平型导体的立体图。
图2是针对排列有两种信号端子的图1的连接器,朝信号端子的排列方向观察的剖面图,(A)是在一种信号端子的位置剖切,(B)是在另一种信号端子的位置剖切,是表示可动构件位于开启位置的状态。
图3是针对图1的连接器,在接地端子的位置朝端子排列方向观察的剖面图,(A)是表示可动构件位于开启位置的状态,(B)是表示可动构件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
图4是表示图1的连接器的屏蔽板的立体图。
图5是针对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在接地端子的位置朝端子排列方向观察的剖面图,(A)是表示可动构件位于开启位置的状态,(B)是表示可动构件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
(符号说明)
1、1’:连接器
10、60:壳体
20、20A、20B:信号端子
30、70:接地端子
31、71:上腕部(可动腕部)
32、72:下腕部(固定腕部)
33、73:连结部
34:按压部
35:受压部
36、71B:接触突部
40、80:可动构件
42C:凸轮部
50、90:屏蔽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及用来与其连接的扁平型导体的立体图。
在图1中,符号1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符号F是连接于连接器1的扁平型导体。连接器1具有:以电绝缘材所制成的壳体10、由该壳体10保持的金属板制的多个信号端子20及接地端子30(以下适当统称为“端子20、30”)、将所连接的扁平型导体F按压到端子20、30的可动构件40、以及安装于壳体10的金属板制的屏蔽板50。该连接器1为高度约1mm左右的薄型连接器。
扁平型导体F中,例如在挠性薄片的下表面形成与各端子20、30接触的对应电路部,在作为插入于连接器1的部分的前端部分的上表面安装有补强薄片F1。该扁平型导体中,在设置有补强薄片F1的部分的侧缘形成有作为被卡定部的卡定凹部F2,该卡定凹部F2与连接器的锁定突部卡定,用来防止该扁平型导体脱落。
壳体10例如在其板面朝直角的方向以预定间隔排列保持有:维持金属板的平坦板面形状的两种多个信号端子20(20A及20B)及接地端子30。如图2(A)、(B)及图3所示,该壳体10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图2(A)、(B)及图3的左右方向)贯穿的空间,具有上壁12及下壁13,图2(A)、(B)及图3表示在上述两种信号端子20A、20B及接地端子30各自的位置处利用与该信号端子20A、20B及接地端子30的板面平行的面剖切的剖面。上壁12的后部区域(图2(A)、(B)及图3的右部区域)被切出缺口而成为上方开放的空间14,在该空间14中配置有后述的可动构件40。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从壳体10的前方侧(图2(A)、(B)及图3的左方)的开口部来收容扁平型导体F。
如图2(A)、(B)及图3所示,在壳体10的上壁12和下壁13各自的内表面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穿而延伸的端子插入沟15、16。该端子插入沟15、16的沟宽度(图2(A)、(B)及图3中与纸面成直角方向的沟内宽度)与端子20、30的厚度大致相同,成为可将端子20、30插入且予以支承的尺寸。上述端子插入沟15、16中,以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位于相同位置的上下一组端子插入沟15、16来支承一个端子20、30。两种信号端子20A、20B及接地端子30例如排列成在信号端子20A、20B的排列中混有接地端子30。如图2(A)、(B)所示,一种信号端子20A及另一种端子20B相对于端子插入沟15、16分别从右方及从左方压入。而如图3所示,接地端子30相对于端子插入沟15、16从右方压入。为了更可靠地保持端子20、30,在端子插入开始侧将下壁13的端部减薄,在该处形成用来固定端子20、30的固定部16A、16B。
如图2(A)、(B)所示,两种信号端子20A、20B制成横H字形,分别具有:上腕部21A、21B、下腕部22A、22B、以及将两腕部连结的连结部23A、23B。上腕部21A、21B在前端侧(在图中是左端侧)具有突起状的按压部24A、24B,在后端侧具有凹状或没入型的受压部25A、25B。该受压部25A、25B是从后述的可动构件40的凸轮部受到朝向上方的力的部位,当受到该力时,上腕部21A、21B会以具有弹性的上述连结部23A、23B为支点而杠杆状地倾斜而弹性变位,使按压部24A、24B朝下方变位,以该按压部24A、24B将扁平型导体朝下方压下。其中一种信号端子20A的上腕部21A相较于另一方的信号端子20B的上腕部21B朝前方延伸得较长,因此,按压部24A位于按压部24B更前方。与此相对,受压部25A、25B在前后方向上位于相同位置。上述上腕部21A、21B在连结部23A、23B附近的上缘成为被压在端子插入沟15的底面的压入状态,但在上述端子插入沟15与相对向沟内表面之间形成有些许的间隙,以使上述上腕部21A、21B以上述连结部23A、23B为支点而倾斜。
下腕部22A、22B收容于下壁13的端子插入沟16。在其中一种信号端子20A中,下腕部22A的相较于连结部23A朝前方延伸的部分在前端侧抬起而具有上下方向的弹性,在前端具有突状的接触部26A,下腕部22A的相较于连结部23A朝后方延伸的部位在后端侧具有连接部27A和被固定部28A。连接部27A延伸到壳体外,下缘位于与电路基板相接的位置,用来与该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焊接。被固定部28A形成为沟状而构成该连接部27A的内缘,而嵌装于上述壳体10的下壁13的固定部16A。在连接部27A与连结部23A之间的部分的上缘形成有卡定凸部29A,在其前方位置形成有凹状的支承部29A-1,当可动构件40的凸轮部转动时,支承部29A-1与卡定凸部29A的前缘一起支承该凸轮部。
在另一方的信号端子20B中,下腕部22B的相较于连结部23B朝前方延伸的部分的前端在壳体外具有:连接部27B和被固定部28B。相对于上述的一种端子20A,设置有连接部27B和被固定部28B的位置相反而在前端,但其形式和功能与上述其中一方的信号端子20A的情况相同,连接部27B焊接于电路基板,被固定部28B嵌装固定于壳体10的下壁13的固定部16B。上述下腕部22B上,在连结部23B与连接部27B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的与按压部24B大致相同的位置设置有突状的接触部26B。并且,下腕部22B在其相较于连结部23B朝后方延伸的部分的直线状上缘形成有:当可动构件40的凸轮部转动时用来支承该凸轮部的支承部29B。
为了将扁平型导体朝向信号端子20A、20B的接触部26A、26B按压而以使上腕部21A、21B的按压部24A、24B朝向下方变位的方式将受压部25A、25B朝上方抬起的可动构件40,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壳体以同样的电绝缘材制成,具有:操作部41、凸轮部42A、42B。上述可动构件40配置在壳体10后部的空间14,且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与各信号端子20A、20B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允许该信号端子20A、20B的上腕部21A、21B的后部进入的狭缝状的沟部41A、41B,在该沟部41A、41B内设置有:连结沟内壁面的块状的凸轮部42A、42B。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凸轮部42A、42B在可动构件40位于图2(A)、(B)的开启位置时为横向较长的长圆形(日文:長円形)的块状,在该凸轮部42A、42B与上述沟部41A、41B的沟底41A-1、41B-1之间,将上述上腕部21A、21B的后部收容于沟部41A、41B内。上述可动构件40以凸轮部42A、42B为中心而可自由转动,在从图2(A)、(B)所示的采取纵向较长姿势的开启位置到朝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而采取横向较长姿势的关闭位置之间,受到往复转动操作。在图2(A)、(B)所示的开启位置的姿势,上述可动构件40的从壳体的空间14朝上方延伸的部分成为操作部41,上述可动构件40以该操作部41受到用来转动的操作力。凸轮部42A、42B在以被信号端子20A、20B的支承部29A-1、29B支承的状态朝关闭位置转动时,从横向较长的状态变成纵向较长的状态,并以其上缘将信号端子20A、20B的受压部25A、25B朝上方抬起。信号端子20A、20B的上腕部21A、21B如上所述以连结部23A、23B为支点而杠杆状地倾斜而弹性变位,以按压部24A、24B将扁平型导体向下按压,使该扁平型导体与信号端子20A、20B的接触部26A、26B的接触压力提高。
如图3(A)、(B)所示,接地端子30从后方插入到对应的壳体10的端子插入沟15、16,在该处被保持。接地端子30制成与图2(A)的信号端子20A相当类似的横H字型,具有:上腕部31、下腕部32、及连结部33。上腕部31与信号端子20A同样地形成为可弹性变位的可动腕部,在前端侧具有按压部34,在后端侧具有受压部35。该上腕部31在前后方向上在连结部33与受压部35之间的部分的上缘具有突状的接触突部36。下腕部32与信号端子20A同样地形成为固定于壳体10的固定腕部,在前端侧具有接地接触部37,在后端侧具有连接部38及被固定部38A,在连接部38与连结部33之间的部分的上缘形成卡定凸部39,在其前方位置形成有:将可动构件40的凸轮部予以支承的凹状的支承部39A。如图3(A)所示,当可动构件40位于开启位置时,在接地端子30的接触突部36与屏蔽板50之间形成有间隙,该接触突部与屏蔽板50没有接触。
比较图2(A)与图3(A)、(B)可知,壳体10的上壁12的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位于接地端子30位置的后端部,相较于上壁12的在同方向上位于信号端子20A位置的后端部,位于稍前方。这是因为如下缘故:如图3(A)、(B)所示,将用来收容接触突部36的空间设置在上壁12的后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地端子在后端侧具有连接部及被固定部,但也可取而代之,与信号端子20B同样地,在前端侧具有连接部及被固定部。
如图3(A)、(B)所示,可动构件40形成有允许上腕部31的后部进入的沟部41C,在该沟部41C设置有块状的凸轮部42C。该可动构件40,在开启位置,在凸轮部42C与沟部41C的沟底41C-1之间将上腕部31的后部收容于沟部41C内。如图3(A)所示,沟部41C其开启位置的前方侧朝向上方稍微变宽,可动构件40不会与接地端子30的接触突部36干涉。凸轮部42C的形状与信号端子20A、20B的凸轮部42A、42B相同。如图3(B)所示,当可动构件40朝关闭位置转动时,与信号端子20A、20B的情况相同,上腕部31以连结部33作为支点而杠杆状倾斜地弹性变位,按压部34朝下方移位。其结果是,如图3(B)所示,接地端子30的接触突部36与屏蔽板50接触,让该接地端子30与屏蔽板50电导通。该接触突部36与屏蔽板50的接触所产生的接触压力至少为约0.15~0.5N左右。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接地端子30的与屏蔽板50接触的部位形成有接触突部36,所以即使接地端子30的上腕部31的弹性变位量较小,也能使接地端子30与屏蔽板50接触。虽然接地端子30与屏蔽板50的接触是局部性的,仍能使接地端子30与屏蔽板50可靠接触。
如图4所示,安装于壳体10的屏蔽板50是将一枚金属板赋予外形后进行弯曲加工而制成的。该屏蔽板50,作为一构件而一体地具有:具有上部屏蔽部52和侧部屏蔽部53的屏蔽部51、从该侧部屏蔽部53朝端子排列方向内侧弯曲的焊接固定部54、以及从该焊接固定部54朝上方弯曲而具有与上述侧部屏蔽部53平行也就是与信号端子20、30平行的板面的卡定部55,上述上部屏蔽部52具有与壳体10的上表面紧贴的平坦面,上述侧部屏蔽部53位于壳体10的侧部。
上述上部屏蔽部52以平坦面制成长方形,在长轴方向(端子排列方向)中央部的后缘形成有具有半圆状和直线状的内缘的安装缺口部52A。该安装缺口部52A与上部屏蔽部52的前后方向宽度相比较小,形成在较小的区域内,不会使该上部屏蔽部52的强度或屏蔽效果降低。在该安装缺口部52A的作为后部的直线状内缘设置有卡定突起52A-1。
侧部屏蔽部53具有:在前后方向上与上部屏蔽部52的侧端的局部连结的前部53A、以及从该处朝后方延伸的后部53B。前部53A在与上述上部屏蔽部52的交界弯曲而朝下方延伸。后部53B将前部53A的面朝后方延长形成而制成腕状。在上述前部53A的下缘形成有切入沟53A-1,较该切入沟53A-1更后方的部分朝端子排列方向内侧弯曲,作为与上部屏蔽部52平行的面的部分而形成焊接固定部54。该焊接固定部54其底面可与电路基板的面形成面接触,与电路基板的对应部焊接固定。上述前部53A在较上述切入沟53A-1更前方的下缘部具有与上述后部53B成同一面的脚部53A-2。该脚部53A-2其下端缘位于电路基板上,且与上述焊接固定部54同样地形成了用来辅助与电路基板的固定的另一焊接固定部。至于与电路基板的焊接固定,只要对上述焊接固定部54和脚部53A-2中的任一方进行即可。在上述侧部屏蔽部53的后部53B,其后端侧下缘切成台阶状而形成轴支承部53B-1。当后述的可动构件40在端子排列方向两端具有转动轴时,该轴支承部53B-1收容该转动轴,将其转动支承。
卡定部55在前端侧的下缘部分经由弯曲区域而与上述焊接固定部54连结,而在上缘形成有朝上方突出的锁定突部56。该锁定突部56伸入到:在与图1所示的连接器1连接的扁平型导体F上形成的作为被卡定部的卡定凹部F2,用来防止扁平型导体F脱落。
从安装屏蔽板50的角度出发,针对上述壳体10再度说明。如图1所示,壳体10具有:将屏蔽板50的卡定部55插入的屏蔽板保持沟17、以及用来与上述屏蔽部52的安装缺口部52A卡定的突部18。
上述屏蔽板保持沟17,在端子排列范围,换言之在形成有端子插入沟15、16的范围的外侧,形成为让上述卡定部55的板面位于与端子插入沟15、16所保持的端子20、30的板平行的面部。设于上述壳体10上表面的突部18设置在:当从前方将屏蔽板50安装于壳体10时,让屏蔽板50的安装缺口部52A嵌装的位置,在安装缺口部52A的内缘处形成的卡定突起52A-1咬入于该突部18的侧面。藉此,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较长的上部屏蔽部52会防止从壳体10的上表面朝上方浮起。
当将上述屏蔽板50安装于壳体10时,将卡定部55从前方插入到壳体10的屏蔽板保持沟17,在该处加以保持。
该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按下述方式使用,发挥作用。
(1)首先,当连接器组装时,在没有安装可动构件40和屏蔽板50的状态下,将图2(A)所示的信号端子20A从右方插入到端子插入沟15、16,以被固定部28A固定到壳体10的固定部16A,并且将图2(B)所示的信号端子20B从左方插入到端子插入沟15、16,以被固定部28B固定到壳体10的固定部16B。将图3所示的接地端子30从右方插入到端子插入沟15、16,以被固定部38A固定到壳体10的固定部16A。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20、30以在信号端子20A与信号端子20B的排列中混有接地端子30的方式排列,但也可应需求而以不同的顺序排列。
(2)接着,将可动构件40以图2(A)、(B)及图3(A)所示的开启位置的状态从后方安装。该可动构件40的凸轮部42A、42B、42C,其位置是与端子20、30的支承部29A-1、29B、39A相接。
(3)然后,将屏蔽板50从前方安装到壳体10。构成该屏蔽板50的屏蔽部51的上部屏蔽部52和侧部屏蔽部53,其位置为分别面接触于壳体10的上表面及侧面,将卡定部55插入到屏蔽板保持沟17内。上述上部屏蔽部52其安装缺口部52A嵌合到壳体10上表面的突部18,安装缺口部52A内缘的卡定突起52A-1咬入于该突部18的侧面,将上述上部屏蔽部52的位置牢固地固定。另一方面,插入到屏蔽板保持沟17内的卡定部55被压入、保持于屏蔽板保持沟17。
当屏蔽板50朝壳体10安装时,可动构件40位于开启位置,接地端子30的上腕部31没有被该可动构件40的凸轮部42C抬起。因此,当安装屏蔽板50时,在该上腕部31的上缘形成的接触突部36没有接触于屏蔽板40,在该屏蔽板50没有产生应力。
(4)以该方式组装的连接器1在使用时配置于预定的电路基板上。当连接器1配置于电路基板上时,端子20、30的连接部27A、27B、38、屏蔽板50的焊接固定部54、以及脚部53A-2是与电路基板的对应部面接触。然后,进行与该对应部的焊接,信号端子20A、20B与对应电路电连接且被固定,接地端子30与对应电路部接地且被固定,屏蔽板50的焊接固定部54及脚部53A-2固定于电路基板。
(5)然后,将图1所示的扁平型导体F插入到连接器1,将可动构件40朝关闭位置转动。藉由该朝关闭位置的转动,可动构件40的凸轮部42A、42B、42C会成为纵向较长的状态,将信号端子20A、20B的受压部25A、25B及接地端子部30的受压部35朝上方按压,藉由上述的杠杆原理,信号端子20A、20B的上腕部21A、21B及接地端子30的上腕部31倾斜成让前端的按压部24A、24B、34朝下方变位,该按压部24A、24B、34将扁平型导体F向下压。被朝下方按压的扁平型导体F提高了与信号端子20A、20B的接触部26A、26B以及接地端子30的接地接触部37的接触压力。当可动构件40朝关闭位置转动时,接地端子30的上腕部31藉由受压部35而被可动构件40的凸轮部42C抬起,其结果是,当可动构件40位于关闭位置时,如图3(B)所示,上述上腕部31的接触突部36与屏蔽板50接触。卡定部55的锁定突部56伸入扁平型导体F的卡定凹部F2,从而防止扁平型导体F脱落。
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当可动构件40位于开启位置时,接地端子30与屏蔽板50没有接触,所以当在连接器组装中将该屏蔽板50安装于壳体10时,该屏蔽板50不会受到来自接地端子30的反作用力,在该屏蔽板50不会产生应力。因此,在组装作业中,屏蔽板50的位置不会偏移,能容易进行屏蔽板50的安装,而且容易进行连接器1的组装。由于接地端子30与该屏蔽板50没有接触,所以在组装作业中能避免该接地端子30及屏蔽板50因为刮削等受损。
在组装好连接器1后,当该连接器1朝电路基板进行回流焊装配时,扁平型导体F没有连接于该连接器1,可动构件40位于开启位置。因此,该回流焊装配时,接地端子30没有与屏蔽板50接触,所以在该屏蔽板50不会产生应力,其结果是,屏蔽板50以及安装有该屏蔽板50的壳体10不会因为加热而变形。因此,当连接器1与扁平型导体F连接时,也就是当使可动构件40朝关闭位置移动时,能确保接地端子30与屏蔽板50的良好的接触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接地端子的与屏蔽板接触的部位设置有接触突部,但在能充分确保接地端子的上腕部的弹性变位量的情况下,也可在上述接触部位不设置接触突部,让接地端子的上腕部的上缘与屏蔽板接触。
也可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接地端子的位置,使屏蔽板的后端侧部分、也就是较壳体的上壁的后端部更朝后方延伸的部分朝下方弯曲,形成与接地端子的接触部,让该接触部与接地端子接触。在该情况下,只要在可动构件位于开启位置时能确保该接触部与接地端子的接触状态,则在接地端子有没有设置接触突部都可以。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地端子与屏蔽板形成为不同构件,作为变形例,也可将多个接地端子之中至少一部分的接地端子与屏蔽板形成为一体,由一个构件形成。例如,将屏蔽板的设置有卡定部的部分形成为将接地端子与锁定突部制成一体的形状,则可同时实现:锁定突部所产生的防止扁平型导体脱落的功能、以及接地端子所产生的接地功能。通过将接地端子与屏蔽板制成一体而形成为一个构件,能减少零件数量,藉此让零件管理变得容易,而能减少制造成本。在该变形例中,多个接地端子之中没有与屏蔽板形成一体的接地端子,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地设置成混于信号端子的排列。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接器组装时和可动构件位于开启位置时,接地端子与屏蔽端子没有接触,但也可取而代之,以无法稳定获得电导通的程度的些微的接触压力让接地端子与屏蔽端子接触。这样即使产生稍许的接触压力,在连接器的组装作业中,屏蔽板的位置也几乎不会偏移。施加于屏蔽板的应力只有很微小的程度,所以当回流焊装配时,该屏蔽板及安装有该屏蔽板的壳体几乎不会因为加热而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是维持金属板的平坦板面而形成的所谓冲裁端子,但也可取而代之,以使板面弯曲而带有弹性的所谓的弯曲端子的形式,形成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
在本实施方式中,扁平型导体F与信号端子20A、20B的电连接是藉由设于该扁平型导体F下表面的对应电路部与该信号端子20A、20B的接触部26A、26B的接触(以下称为“下接点连接”)来进行的,但连接方式并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在扁平型导体F的上表面设置对应电路部,藉由该对应电路部与信号端子20A、20B的按压部24A、24B的接触(以下称为“上接点连接”)来进行,也可在扁平型导体F的上表面及下表面设置对应电路部,藉由上接点连接及下接点连接双方来进行。该上接点连接及该下接点连接也可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交替进行。
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藉由以信号端子20A、接地端子30、可动构件40、信号端子20B、屏蔽板50的顺序进行安装,来组装连接器1,但连接器1的组装顺序并不限于此。
连接器1的组装例如也可以在同时安装信号端子20A及接地端子30之后,以可动构件40、信号端子20B、屏蔽板50的顺序来进行,也能以屏蔽板50、信号端子20A及接地端子30、可动构件40、信号端子20B的顺序来进行。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中,是在平行于电路基板的方向上插入扁平型导体,但适用本发明的连接器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壳体具有在上方开口的开口部、扁平型导体在与电路基板成直角的方向上从上方插入到该开口部的所谓的纵型(立型)连接器。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连接器是安装在具有所谓后掀型(backflip)的端子的连接器上的形式,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具有上腕部和下腕部,两腕部在其长轴方向中间位置藉由连结部连结,在较该连结部更前方且在两腕部之间收容扁平型导体,在较连结部更后方藉由可动构件的作用,通过使上腕部倾斜而以上腕部前端部将扁平型导体朝向下腕部前端的接触部按压。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了本发明也适用于具有前掀型(front flip)的端子的连接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相异之处在于端子的形状以及可动构件在前端侧设置成可自由转动,所以以该端子及可动构件为中心来说明。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在接地端子的位置处的剖面图,(A)是表示可动构件位于开启位置的状态,(B)是表示可动构件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具有:壳体60、信号端子(未图示)、接地端子70、可动构件80、屏蔽板90。
壳体60在端子排列范围内具有后壁61及下壁62。较该后壁更前方的区域制成朝上方开放的空间63,在该空间63配置有可动构件80。在后壁61及下壁62的内表面形成有朝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延伸的L字型的端子插入沟64。后壁61在其下侧部分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穿的孔部65。壳体60安装有将该壳体60的上表面覆盖的屏蔽板90。
接地端子70具有:上腕部71、下腕部72、及将两腕部连结的连结部73。该连结部73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是将上腕部71与下腕部72在两者的后部连结。上腕部71具有:前端侧的将可动构件80的轴部转动引导的倒U字形的转动引导部71A、以及在前后方向中间位置从上缘突出的接触突部71B。下腕部72在前端侧具有连接部72A及被固定部72B。接地端子70具有从该下腕部72的与连结部73连结的基部72C分支而朝前方延伸的挠性的分支腕部72D。该分支腕部72D的前端较上腕部71的转动引导部71A位于更后方处,在该前端形成有朝上方突出的接触部72E。此外还设置有从基部72C朝向后方朝壳体60的孔部65内延伸的突出部72F,在该突出部72F的上缘形成有咬入于该孔部65的内壁面的突起状的压入部72F-1。
上述接地端子70从左方被压入于壳体60的端子保持沟64,下腕部72及连结部73支承于该端子保持沟。下壁62的较薄的左端部嵌装着被固定部72B,并且将接地端子70的突出部72F压入到壳体60的孔部65,让压入部72F-1咬入该孔部65的内壁面,藉此更可靠地保持该接地端子70。如图5(A)所示,在可动构件80位于开启位置的状态下,接触突部71B其位置是与屏蔽板90之间形成有间隙,没有与该屏蔽板90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地端子是在前端侧设置有连接部及被固定部,但也可取而代之,将该连接部及被固定部设置成在后端侧延伸到壳体外。
本实施方式的信号端子(未图示)制成与接地端子70大致相同的形状,但在上腕部没有形成接触突部,这一点与接地端子70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70例如以在该信号端子的排列中混有接地端子70的方式排列。
可动构件80在基本构造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动构件40相同,具有:受到转动用的操作力的操作部81、以及位于转动中心的轴部82。上述可动构件80配置于壳体60的空间63,且在从采取图5(A)、(B)所示的纵向较长姿势的开启位置到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约90度而采取横向较长姿势的关闭位置之间,以轴部82为中心可自由转动。在图5(A)、(B)所示的开启位置的姿势,上述可动构件40的从壳体的空间63朝上方延伸的部分成为操作部81,上述可动构件40以该操作部81受到转动用的操作力。
上述可动构件80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与各接地端子70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允许接地端子70的上腕部71的转动支承部71A进入的狭缝状的沟部81A,在该沟部81A内设置有连结沟内壁面的块状的轴部82。该轴部82的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剖面,在可动构件80位于开启位置的状态下,制成将圆形的下部切去的形状,如图5(A)、(B)所示,一边被接地端子70的转动引导部71A引导一边转动。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与各信号端子对应的位置,可动构件80也形成有允许信号端子的上腕部的转动支承部进入的狭缝状的沟部,在该沟部内设置有连结沟内壁面的块状的轴部。
当可动构件80朝向关闭位置转动时,该可动构件80在其转动中,以可动构件80的角部81B将扁平型导体F以最大的接触压力朝下方按压,此时,藉由来自扁平型导体F的反作用力,轴部82将接地端子70的转动引导部71A朝上方抬起。其结果是,接地端子70的上腕部71朝上方弹性变形,在该上腕部71的上缘处形成的接触突部71B接触于屏蔽板90。并且,当可动构件80转动到达关闭位置时,因角部81B而造成的在最大接触压力下的对扁平型导体的按压会解除,如图5(B)所示,藉由该图5(B)的可动构件80的下表面,维持着以接触压力按压扁平型导体的状态,上腕部71的接触突部71B接触于屏蔽板90而维持让接地端子70与屏蔽板90电导通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当可动构件80位于开启位置时,接地端子70与屏蔽板90没有接触,所以当连接器组装时,在该屏蔽板90不会产生应力,从而能容易进行屏蔽板90的安装及连接器1’的组装。在该连接器1’朝电路基板回流焊装配时,在该屏蔽板90也不会产生应力,屏蔽板90及壳体60不会因为加热而变形。因此,当连接器1’与扁平型导体F连接时,也就是当使可动构件80朝关闭位置移动时,能确保接地端子70与屏蔽板90的良好接触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适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变形例。
Claims (5)
1.一种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配置于电路基板上并且供扁平型导体插入,将该扁平型导体与电路基板电连接,
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包括:
金属制的信号端子;
金属制的接地端子,该接地端子具有沿扁平型导体的插拔方向延伸的可动腕部;
电绝缘体的壳体,该壳体将包含多个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的端子组予以排列保持;
可动构件,该可动构件可从能将扁平型导体插入到连接器的开口部中的开启位置,朝向提高该扁平型导体与所述端子组之间的接触压力的关闭位置移动;以及
屏蔽板,该屏蔽板涵盖端子排列范围地以覆盖壳体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安装于该壳体,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构件具有凸轮部,当所述可动构件朝所述关闭位置移动时,所述凸轮部按压接地端子的可动腕部而使该可动腕部弹性变位,
当所述可动构件位于关闭位置时,所述接地端子的被所述凸轮部按压而弹性变位的可动腕部与屏蔽板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可动构件的凸轮部位于接地端子的可动腕部的下方,当可动构件朝关闭位置移动时,所述可动构件的凸轮部将该可动腕部抬起而使该可动腕部弹性变位。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接地端子的可动腕部的与屏蔽板的接触部位形成为突部。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接地端子之中至少一部分的接地端子,与屏蔽板成为一体而形成为一个构件。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壳体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朝前方开口,且在与电路基板平行的方向上供扁平型导体插入,
屏蔽板以覆盖壳体的上部的方式安装于该壳体,
接地端子还具有:在可动腕部的下方沿平行于该可动腕部的方向延伸并固定于壳体的固定腕部、以及在长轴方向中间位置将所述可动腕部与固定腕部连结的连结部,
所述可动腕部在较所述连结部更前端侧具有从上方按压扁平型导体的按压部,并且在较所述连结部更后端侧具有将来自可动构件的凸轮部的朝上方的力予以承受的受压部,
所述可动构件的凸轮部位于可动腕部的受压部的下方,
当所述可动构件朝关闭位置移动时,所述可动腕部的受压部被凸轮部抬起,将所述连结部作为支点而杠杆状地弹性变位,藉此让按压部朝下方移位,当所述可动构件位于关闭位置时,该按压部从上方按压扁平型导体,并且所述可动腕部的较连结部更后端侧的上缘部与屏蔽板接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081789 | 2009-03-30 | ||
JP2009081789A JP4863317B2 (ja) | 2009-03-30 | 2009-03-30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59937A true CN101859937A (zh) | 2010-10-13 |
Family
ID=429456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158027A Pending CN101859937A (zh) | 2009-03-30 | 2010-03-29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863317B2 (zh) |
KR (1) | KR20100109427A (zh) |
CN (1) | CN101859937A (zh) |
TW (1) | TW201036282A (zh)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38622A (zh) * | 2011-04-12 | 2012-10-17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CN103858283A (zh) * | 2011-10-11 | 2014-06-11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CN104112923A (zh) * | 2013-04-18 | 2014-10-22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
CN107394436A (zh) * | 2016-03-15 | 2017-11-24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
CN107453135A (zh) * | 2016-05-20 | 2017-12-08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阴阳连接器 |
CN107681302A (zh) * | 2016-08-01 | 2018-02-09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
CN110313108A (zh) * | 2017-02-23 | 2019-10-08 |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基板安装用连接器 |
CN114600322A (zh) * | 2019-10-29 | 2022-06-07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连接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317823B1 (ko) | 2011-11-15 | 2013-10-15 | 엘에스엠트론 주식회사 | 플랫 케이블 접속용 커넥터 |
KR101499128B1 (ko) | 2014-01-23 | 2015-03-05 | 몰렉스 인코포레이티드 | 쉴드 타입 커넥터 |
JP6860998B2 (ja) * | 2016-08-30 | 2021-04-21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
CN111755912A (zh) * | 2020-08-03 | 2020-10-09 | 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 电连接结构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72847A (zh) * | 2002-08-01 | 2004-02-04 | ��һ���ӹ�ҵ��ʽ���� | 连接器 |
CN1679214A (zh) * | 2001-05-25 | 2005-10-05 |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JP2008186600A (ja) * | 2007-01-26 | 2008-08-14 | Kyocera Elco Corp | コネク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951073B1 (ko) * | 2007-03-22 | 2010-04-05 | 주식회사 후성테크 | 플렉시블 케이블 커넥터 |
JP2010205576A (ja) * | 2009-03-04 | 2010-09-16 | D D K Ltd | コネクタ |
-
2009
- 2009-03-30 JP JP2009081789A patent/JP486331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
- 2010-03-25 TW TW099108909A patent/TW201036282A/zh unknown
- 2010-03-26 KR KR1020100027174A patent/KR20100109427A/ko unknown
- 2010-03-29 CN CN201010158027A patent/CN101859937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79214A (zh) * | 2001-05-25 | 2005-10-05 |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CN1472847A (zh) * | 2002-08-01 | 2004-02-04 | ��һ���ӹ�ҵ��ʽ���� | 连接器 |
JP2008186600A (ja) * | 2007-01-26 | 2008-08-14 | Kyocera Elco Corp | コネクタ |
Cited B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38622B (zh) * | 2011-04-12 | 2015-07-15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CN102738622A (zh) * | 2011-04-12 | 2012-10-17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CN103858283A (zh) * | 2011-10-11 | 2014-06-11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CN104112923A (zh) * | 2013-04-18 | 2014-10-22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
CN104112923B (zh) * | 2013-04-18 | 2016-08-24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
CN107394436B (zh) * | 2016-03-15 | 2020-07-28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
CN107394436A (zh) * | 2016-03-15 | 2017-11-24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
CN107453135A (zh) * | 2016-05-20 | 2017-12-08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阴阳连接器 |
CN107453135B (zh) * | 2016-05-20 | 2019-06-28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阴阳连接器 |
CN107681302A (zh) * | 2016-08-01 | 2018-02-09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
CN110313108A (zh) * | 2017-02-23 | 2019-10-08 |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基板安装用连接器 |
CN114600322A (zh) * | 2019-10-29 | 2022-06-07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连接器 |
CN114600322B (zh) * | 2019-10-29 | 2024-04-23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连接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100109427A (ko) | 2010-10-08 |
JP4863317B2 (ja) | 2012-01-25 |
JP2010238371A (ja) | 2010-10-21 |
TW201036282A (en) | 2010-10-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59937A (zh)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
CN101859948B (zh)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
US9065227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102403606B (zh) | 连接器 | |
CN106067627B (zh) | 连接器 | |
KR100885826B1 (ko) | 스위치가 부착된 동축 커넥터 | |
CN103098307A (zh) | 板对板连接器 | |
US8403683B2 (en) | Card edge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ver | |
TWI445256B (zh) |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circuit boards | |
CN1738100A (zh) | 卡用连接器 | |
CN101983458A (zh) | 接触件及电气连接器 | |
US10128589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flat conductor | |
KR20170107388A (ko) | 평형 도체용 전기 커넥터 | |
JP5482388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JP5132002B2 (ja)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
JP2012109059A (ja) | フレキシブル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 |
CN103208697A (zh) | 连接器 | |
CN116964876A (zh) | 连接器及连接器装置 | |
CN113939959B (zh) | 连接器 | |
US5947767A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EP1575133B1 (en) | A connector with a thinner design | |
JP2008243537A (ja) | コネクタ | |
KR20010015209A (ko) | 집적회로 내장카드 | |
US8172621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metallic wire contacts | |
US20100221953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contact terminals configured by integrating individually constructed terminal unit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1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