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03606B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03606B
CN102403606B CN201110180217.1A CN201110180217A CN102403606B CN 102403606 B CN102403606 B CN 102403606B CN 201110180217 A CN201110180217 A CN 201110180217A CN 102403606 B CN102403606 B CN 1024036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ffc
connector
signalling
eart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8021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03606A (zh
Inventor
上田浩平
樋口真佐央
杉井良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filed Critical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036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036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036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036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2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with earth pin, blade or socket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和用于减小连接器深度的技术。用于将FFC连接到衬底的连接器包括多个信号触点、接地触点和壳体。信号触点被布置为与FFC的信号端子相接触。接地触点与FFC的接地端子相接触。壳体保持多个信号触点和接地触点。壳体保持多个信号触点和接地触点。假设壳体的在沿着FFC插入连接器或从连接器移除的方向上的后表面被设置为基准,距离信号触点与信号端子的接触点的第一距离等于距离接地触点与接地端子的接触点的第二距离。

Description

连接器
通过引用结合
本申请基于2010年8月19日递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0-184188并要求其优先权,通过引用将其结合在本说明书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FFC(柔性扁平线缆)或FPC(柔性印刷电路)连接到衬底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类型的技术,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06-134708(下文中称作“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用于柔性衬底的连接器,FPC可以被插入其中或从其移除并且连接到印刷电路板。如本申请的图20所示,连接器包括大量的信号触点80、地触点81a、地触点81b、壳体82和打开/关闭盖84。信号触点80沿着左右方向布置。接地触点81a被设置在布置信号触点80的方向上的左侧。接地触点81b被设置在上述布置方向上的右侧上。壳体82在其中结合有信号触点80、地触点81a和地触点81b。打开/关闭盖84由壳体82轴向地支撑并且旋转以使其打开/关闭开口83。如本申请的图20和图21所示,FPC 85包括柔性衬底86、屏蔽构件87、保护板88和地连接件89。柔性衬底86包括多个信号线。保护板88适合于在FPC 85的末端处增加刚性。当打开/关闭盖84被定位在非锁止位置以打开开口83时,FPC 85可以被插入到壳体82中。同时,当FPC 85被插入到壳体82中并且打开/关闭盖84被定位在锁止位置以关闭开口83时,信号触点80连接到FPC85的信号线。此时,接地触点81a和81b与地连接件89相接触。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人已经发现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连接器具有用于改善其深度的空间。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用于减小连接器的深度的技术。
本发明的示例性方面是一种连接器,其用于将具有多个信号端子和至少一个接地端子的柔性扁平线缆(FFC)和柔性印刷电路(FPC)中的一者连接到衬底,连接器被安装到衬底上,连接器包括:多个信号触点,其设置为与FFC和FPC中的一者的信号端子分别接触;至少一个接地触点,其与FFC和FPC中的一者的接地端子别接触;以及壳体,其保持多个信号触点和接地触点。假设壳体的在沿着FFC和FPC中的一者插入连接器或从连接器移除的方向上的末端被设置为基准,距离每个信号触点与每个信号端子的接触点的第一距离等于距离每个接地触点与每个接地端子的接触点的第二距离。
优选地连接器还可以包括接触压力产生部分,其在FFC或FPC被插入连接器中时,在FFC和FPC中的一者的接地端子与接地触点之间产生接触压力。
优选地,接触压力产生部分在FFC和FPC中的一者置于其之间的状态下设置在与接地触点相反的那一侧上,并且由将FFC和FPC中的一者的接地端子朝向接地触点按压的按压构件构成。
优选地,按压构件是片簧。
优选地,接地触点和接触压力产生部分是整体地形成的。
优选地,接地触点和接触压力产生部分构成临时保持结构,临时保持结构被构造为能够相对于壳体改变姿态。
优选地,连接器,还包括允许多个信号触点与多个信号端子分别接触的加压构件,
优选地,多个信号触点是零插入力(ZIF)型。连接器还包括允许多个信号触点与多个信号端子分别接触的加压构件。
优选地,由接地触点和接触压力产生部分构成的临时保持结构在操作过程中与加压构件独立。
优选地,都由接地触点和接触压力产生部分构成的一对临时保持结构被布置在沿着布置多个信号触点的方向夹置多个信号触点的位置。
优选地,一对临时保持结构被分离地形成。
优选地,接地触点被成对设置在沿着布置多个信号触点的方向夹置多个信号触点的位置。
优选地,一对接地触点被分离地形成。
优选地,连接器还包括辅助固定件,其将壳体固定到衬底。接地触点和辅助固定件是整体地形成的。
优选地,在FFC和FPC中的一者置于其间的状态下,作为信号触点与信号端子的接触部分的信号触点部分被设置在与作为接地触点与接地端子的接触部分的接地触点部分相反的那一侧上。
优选地,在从FFC和FPC中的一者观察时,作为信号触点与信号端子的接触部分的信号触点部分被设置在与作为接地触点与接地端子的接触部分的接地触点部分相反的那一侧上。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方面,可以相比于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彼此非常不同的结构(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连接器)减小连接器的深度。
通过下文中给出的描述和仅通过示意性方式给出的附图,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其中这些描述和附图是仅通过示例性方式给出的,并且不被认为是对于本发明的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FFC的平面图;
图4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FFC的仰视图;
图5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6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5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沿着图1的线VII-VII的截面图;
图8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沿着图1的线VIII-VIII的截面图;
图9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致动器的立体图;
图10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一个金属构件的立体图;
图1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个金属构件的立体图;
图12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组装图;
图13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操作示意图;
图14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操作示意图;
图15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操作示意图;
图16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操作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FFC的立体图;
图18是连接器的操作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壳体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20是对应于专利文献1的图1的图;并且
图21是对应于专利文献1的图3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下文中,将要参照图1到图16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图1和图2中示出的连接器1被用于安装到衬底5的连接器安装表面5a上,以将FFC(柔性扁平线缆)4连接到图1中示出的衬底1。如图3和图4所示,FFC 4具有多个信号端子2和单个接地端子3。图1示出了连接器1被准备好安装到FFC 4上的状态。
如图2所示,连接器1包括多个信号连接器6、一对金属构件7(辅助固定件)、壳体8和致动器9(加压构件)。多个信号触点6分别与FFC 4的信号端子2相接触,并且如图2所示布置为一行。金属构件7都包括接地触点10。接地触点10与FFC 4的接地端子3相接触。多个信号触点6和这一对金属构件7由壳体8保持。
为了便于解释,连接器1的“左右方向”、“前后方向”和“高度方向”如图1所示地定义。“左右方向”指的是如图2所示布置多个信号触点6的方向。“前后方向”指的是FFC 4被插入连接器1或从其移除的方向。在实施例中,“前后方向”(FFC 4被插入连接器1或从其移除的方向)表示如图15中示出的衬底5的连接器安装表面5a的平面方向,并且对应于与“左右方向”垂直的方向。术语“高度方向”指的是与图1中示出的衬底5的连接器安装表面5a垂直的方向。
在“左右方向”中,沿着连接器1的左右方向接近中心的方向被限定为“中心接近方向”,并且与中心沿着连接器的左右方向远离的方向被限定为“中心远离方向”。在“前后方向”中,FFC 4被插入连接器1中的方向被限定为“插入方向”,并且其中FFC 4被从连接器1移除的方向被限定为“移除方向”。严格地讲,如图18所示,“插入方向”(或“移除方向”)相对于衬底5的连接器安装表面5a的平面方向具有小的角度。然而,在“插入方向”和“移除方向”的定义中,这种角度是被忽略的。在“高度方向”中,从连接器5的连接器安装表面5a远离的方向被限定为“衬底远离方向”,并且接近衬底5的连接器安装表面5a的方向被限定为“衬底接近方向”。
这里描述的术语“深度”指的是沿着连接器1的前后方向的尺寸。
(FFC 4)
如图3和图4所示,在该实施例中,FFC 4是被屏蔽的FFC,其中聚酰亚胺基部11、并排设置的多个扁平导体、粘合剂层和覆盖层的重叠结构由屏蔽构件12覆盖。如图3所示,聚酰亚胺基部11和多个扁平导体被设置在FFC 4的末端处。由此暴露的多个扁平导体构成上述信号端子2。此外,在所暴露的聚酰亚胺基部11的两端处,形成一对槽口13。同时,如图4所示,所暴露的接地端子3在聚酰亚胺基部11置于其间的状态下形成在与信号端子2相反的那一侧上。接地端子3电连接到屏蔽构件12。由于接地端子3的存在,图3和图4中存在的FFC 4被称作为双层FFC。即,信号端子2和接地端子3构成二层结构。此外,如图3或图4所示,信号端子2和接地端子3在聚酰亚胺基部11置于其间的状态下朝向相反方向暴露。接地端子3被形成为使其沿着FFC 4的左右方向覆盖大范围的聚酰亚胺基部11。在沿着与FFC 4的平面方向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接地端子3具有大的面积,以使其覆盖所有的信号端子2。接地端子3与所有的信号端子2重叠,并且形成为沿着FFC 4的左右方向具有大的宽度。因此,接地端子3包括一对接地端子非重叠部分3a,其沿着多个信号端子2所布置的方向夹置全部的信号端子2。
更具体地,FFC 4的接地端子3与多个信号端子2分离地布置。FFC 4的接地端子3表示具有覆盖FFC 4的整个宽度或接近于FFC的整体宽度的导体路径的端子。FFC 4的接地端子3也具有接地线的功能,并且可以施加屏蔽效果、针对噪音保护的效果或者关于FFC 4的信号端子2的阻抗匹配效果。
(壳体8)
如图5和图6所示,壳体8包括作为壳体8的在左右方向上的末端的一对壳体末端14以及作为壳体8的在左右方向的中心部分的壳体中心部分15。
(壳体中心部分15)
壳体中心部分15是保持多个信号触点6的部分。如图7所示,壳体中心部分15包括主体16、下突起部17和上突起部18。下突起部17从主体16的下端沿着移除方向突出。上突起部18从主体16的上端沿着移除方向突出。在壳体中心部分15中,多个信号触点保持室19沿着左右方向以固定间距形成。多个信号触点保持室19沿着前后方向以穿透的方式形成。每个信号触点6被压配合并且容纳在信号触点保持室19的每一者中,并且被保持在其中。每个信号触点保持室19形成在主体16、下突起部17和上突起部18上。
(壳体末端14)
壳体末端14是保持金属构件7并且可旋转地支撑致动器9的部分。如图5和图6所示,壳体末端14包括底部20和侧壁部分21。底部20具有小的高度并且与壳体中心部分15的下突起部17在中心远离方向上相邻。侧壁部分21具有大的高度并且与底部20在中心远离方向上相邻。如图6所示,移除防止突起部23被沿着移除方向形成在侧壁部分21的远端22。移除防止突起部23连接到远端22,并且形成为从远端22沿着中心接近方向突出。移除防止突起部23被安装到形成于FFC 4的聚酰亚胺基部11中的槽口13(也见图4)中,由此防止从连接器1意外地移除FFC 4。在移除防止突起部23与底部20之间,形成平行凹槽24。平行凹槽24朝向移除方向、中心接近方向和中心远离方向开口。在侧壁部分21中,形成纵向凹槽25。纵向凹槽25朝向纵向和衬底接近方向开口。平行凹槽24和纵向凹槽25是连续地形成的。在沿着插入方向观察时,平行凹槽24和纵向凹槽25大致形成L形。在侧壁部分21中,形成致动器支撑槽26。致动器支撑槽26朝向衬底远离方向和中心接近方向开口。
(致动器9)
致动器9是用于使得多个信号触点与多个信号端子2相接触的加压构件。如图9所示,致动器9包括致动器体27(加压构件体)、一对第一轴部分28、梳齿部分29和多个第二轴部分30(也见图7)。构成梳齿部分29的多个梳齿29a与图7中示出的第二轴部分30沿着左右方向交替地布置。如图9所示,一对第一轴部分28形成沿着左右方向夹置在多个梳齿29a与多个第二轴部分30的位置。第一轴部分28与第二轴部分30基本共轴地形成。此外,梳齿部分29与致动器体27相连接,其中致动器体27作为用于使得梳齿部分29绕着第一轴部分28或第二轴部分30作为中心旋转的操作杆。如图7所示,梳齿部分29的每个梳齿29a具有在致动器体27下降时将FFC 4朝向衬底接近方向按压的按压部分31。
(信号触点6)
信号触点6被用于将FFC 4的信号端子2电连接到形成在衬底5的连接器安装表面5a上的信号焊盘(未示出)。如图7所示,每个信号触点6是所谓的ZIF(零插入力)连接器,其包括信号触点体32、钩33、触点部分34和引线35。钩33防止从壳体8移除致动器9。钩33连接到信号触点体32的上端,并且形成为从信号触点体32沿着移除方向突出。在钩33的远端,形成朝着衬底接近方向开口的钩部33a。触点部分34与FFC 4的信号端子2形成接触。触点部分34连接到信号触点体32的下端,并且形成为从信号触点体32沿着移除方向突出。在触点部分34的远端处,形成沿着衬底远离方向突出的突起部34a(信号触点部分)。引线35焊接到形成在衬底5的连接器安装表面5a上的触点焊盘(未示出)。引线35连接到信号触点体32的下端,并且形成为沿着插入方向从信号触点体32突出。
(金属构件7)
如图2所示,一对金属构件2具有使得金属构件2中的一者相对于金属构件7的另一者沿左右方向对称的形状。因此,描述这一对金属构件7,而不对它们进行区分。在图2的左后侧上示出的金属构件7对应于图10中示出的金属构件7。在图2的右后侧上示出的金属构件7对应于图11中示出的金属构件7。
如图10和图11所示,每个金属构件7包括壳体插入部分36、焊接端子部分37、接地触点10、接地触点支撑部分38、片簧39和连接部分40。通过将薄金属板冲压为预定形状并且使得金属板折叠而一体地形成金属构件7。
壳体插入部分36被压配合到纵向槽25中并由此将金属构件7固定到壳体8,其中如图6所示,纵向槽25在壳体8的壳体末端14处形成在侧壁部分21中。壳体插入部分36具有沿着插入方向平滑地变窄的形状,如图10和图11所示。
焊接端子部分37被焊接到形成在衬底5的连接器安装表面5a上的接地焊盘41(见图1),由此将金属构件7固定到衬底5并允许金属构件7与接地焊盘41电连接。焊接端子部分37连接到壳体插入部分36的在纵向上的中心部分的下端,并且形成为朝着中心远离方向突出。
连接部分40被压配合到图6中示出的壳体8的平行槽24中,由此将金属构件7固定到壳体8并且对接地触点10和片簧39进行支撑。连接部分40连接到壳体插入部分36的近端36a(其为在移除方向上的末端)的下端,并且形成为沿着中心接近方向突出。如图10和图11所示,连接部分40与接地触点支撑部分38和片簧39连接。
接地触点支撑部分38允许连接部分40支撑接地触点10。换言之,接地触点10由连接部分40经由接地触点支撑部分38支撑。如图10所示,接地触点支撑部分38连接到连接部分40在中心接近方向上的远端40a,并且形成为从远端40a沿着插入方向突出。接地触点10连接到接地触点支撑部分38在插入方向上的远端38a。
接地触点10包括弯曲部分42、水平部分43、触点部分44(接地触点部分)和引导部分45。弯曲部分42连接到接地触点支撑部分38的远端38a。弯曲部分42沿着衬底远离方向弯曲并且进一步弯曲为使其朝向连接部分40的远端40a折叠回来。水平部分43、触点部分44和引导部分45以从弯曲部分42朝向连接部分40的远端40a的顺序整体并连续地形成。水平部分43连接到弯曲部分42,并且形成为与接地触点支撑部分38平行。触点部分44连接到水平部分43,并且形成为沿着衬底接近方向略微地凹陷。引导部分45连接到触点部分44,并且形成为沿着衬底远离方向倾斜。
在FFC 4被插入连接器1中时,片簧39(接触压力产生部分、加压构件)在FFC 4的基底端子3与接地触点10之间产生接触压力。具体地,片簧39在FFC 4置于其间的状态下设置在接地触点10的相反侧上,并且适合于朝向接地触点10按压FFC 4的接地端子3。如图11所示,片簧39连接到连接部分40的远端40a的附近,并且形成为从连接部分40沿着插入方向突出。片簧39包括引导部分46、压力触点部分47和后退部分48。引导部分46、压力触点部分47和后退部分48按照这个顺序沿着远离连接部分40的方向整体并连续地形成。引导部分46形成为随着朝向插入方向前进而沿着衬底远离方向倾斜。片簧39的引导部分46与接地触点10的引导部分45相结合而具有沿着插入方向变窄的引导结构。该引导结构允许FFC 4平滑地插入接地触点10的触点部分44与片簧39的压力触点部分47之间。压力触点部分47形成在与接地触点10的触点部分44在高度方向上相对的位置。后退部分48形成为随着其沿着插入方向前进而沿着衬底接近方向倾斜。由于后退部分48的存在,片簧39形成为弯曲形状,该形状在衬底远离方向上突起并以压力触点部分47作为顶点。
此外,如图11所示,壳体插入部分36具有朝向中心远离方向突起成为半球形状的第一半球部分49。第一半球部分49在金属构件7被人插入壳体8时按压壳体8的插入表面(即,纵向槽25的一个内壁表面)。因此,与其上形成第一半球部分49的表面相反的表面被朝向壳体8的插入表面(纵向槽25的另一个内壁表面)按压,由此相对于壳体8来定位金属构件7。类似地,连接部分40具有朝向衬底远离方向突起成为半球形状的第二半球部分50。同样,第二半球部分50具有与第一半球部分49基本相同的技术优点。
在该实施例中,接地触点10和片簧39被设置为形成临时支持结构。虽然临时支持结构被经由连接部分40保持在壳体8中,但是临时支持结构对于连接部分40自身的扭矩具有低的刚性。因此,可以改变临时支持结构相对于壳体8的姿态。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临时支持结构和致动器9在操作过程中彼此独立。换言之,临时支持结构和致动器9不能彼此实体地干涉。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如通过图1、图2、图7和图8可以看到的,一对临时支持结构设置沿着布置多个信号触点6的方向夹置多个信号触点6的位置处。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这一对临时保持结构(金属构件7的一部分)如图2所示分离地形成。
之后,将要简单描述连接器1的组装。
从图2中示出的状态起,致动器9首先被安装到壳体8。此时,在图9中示出的致动器9的第一轴部分28被容纳在图6中示出的壳体8的侧壁部分21的致动器支撑槽26中。之后,致动器9倾斜到基本平行的姿态(见图12)。此时,应当注意确保致动器9的梳齿部分29的按压部分31被沿着衬底接近方向引导。
之后,如图12所示,多个信号触点6被沿着移除方向压配合到壳体8的多个信号触点保持室19中。此时,以每个信号触点6的触点部分34被定位在壳体8的下突出部分17那一侧并且每个信号触点6的钩33被定位在壳体8的上突出部分18的那一侧上的方式,在触点部分34和钩33作为前端的状态下,将信号触点6压配合到信号触点保持室19中。在压配合之后,每个信号触点6的钩33的钩部33a跨过致动器9的第二轴部分30。因此,按照以下顺序通过第二轴部分30、钩部33a、钩33、信号触点体32和上突起部分18禁止从壳体8沿着衬底远离方向移除致动器9。类似地,按照以下顺序通过第一轴部分28和侧壁部分21禁止从壳体8沿着前后方向和衬底接近方向移除致动器9。简而言之,在这种状态下,致动器9由壳体8经由第一轴部分28、第二轴部分30和信号触点6可旋转地支撑。
之后,在将致动器9改变到竖直姿态之后(见图8),一对金属构件7被分别沿着插入方向压配合到壳体8的一对壳体末端14中。具体地,图10中示出的壳体插入部分36被压配合到如图6所示的纵向槽25中,并且图10中示出的连接部分40被压配合到图6中示出的平行槽24中。此时,图10中示出的焊接端子部分37暴露到衬底5的、图6中示出的侧壁部分21处的那一侧上。图7和图8都示出了连接器1的组装完成的状态。
之后,将要描述连接器1的使用。
首先,如图1所示,用于连接器1的金属构件7的焊接端子部分37被焊接到衬底5的连接器安装表面5a的接地焊盘41。类似地,连接器1的每个信号触点6的引线被焊接到形成在衬底5的连接器安装表面5a上的信号焊盘(未示出)。如图7所示,致动器9被预先改变到竖直姿态。这允许致动器1准备好对FFC 4进行连接。
之后,如图13所示,FFC 4被插入到连接器1中。具体地,FFC 4被插入到图7中示出的信号触点6的触点部分34与钩33之间。换言之,FFC 4被插入到图8中示出的构成用于金属构件7的临时保持结构的接地触点10与片簧39之间。如上所述,每个信号触点6都是所谓的ZIF连接器。换言之,在图7中,信号触点6的钩33与触点部分34之间的间隙被设置为在信号触点6的无负载状态下比FFC 4的厚度更大。因此,即使FFC 4在插入过程中与信号触点6相接触,也不会对于插入产生阻力。同时,如图8所示,接地触点10与片簧39之间的间隙被设置为在金属构件7的无负载状态下比FFC具有更小的厚度。更具体地,在插入FFC 4之前的金属构件7的无负载状态下,接地触点10的触点部分44与片簧39的压力触点部分47之间的间隙被设置为比FFC 4的厚度更小。因此,在插入过程中,FFC 4在预定接触压力下与接地触点10和金属构件7的片簧39相接触,并且在接地触点10与片簧39之间产生对于插入引起阻力的摩擦。简而言之,在插入过程中,FFC 4不从信号触点6接收阻力,但是从构成临时保持结构的接地触点10与片簧39接收阻力。当从连接器移除FFC 4时,也产生从临时保持结构施加的阻力。考虑到以上内容,可以说由于由临时保持结构产生的阻力,FFC 4由连接器1临时地保持。
通过插入,FFC 4的接地端子3的接地端子非重叠部分3a(见图4)和接地触点10的触点部分44在预定接触压力下彼此接触。
注意,如图13所示,应当注意确保FFC 4在略微地向下倾斜的状态下被插入到连接器1中,以防止FFC 4在壳体8的壳体末端14处与移除防止突起部23实体地干涉。类似地,检查FFC 4的前后表面是否适当地定位为使得FFC 4的接地端子3被朝向衬底远离方向引导。
之后,在FFC 4被插入到连接器1之后、在如图13所示抵靠壳体8的主体16之前,FFC 4被如图14所示相对于衬底5改变为水平姿态。因此,在图6中示出的壳体8的壳体末端14处的移除防止突起部23在具有余量的状态下安装到图4中示出的FFC 4的槽口13中,由此有力地禁止从连接器1移除FFC 4。在其中移除防止突起部23在具有余量的状态下安装到槽口13中的结构中,如果上述临时保持结构不存在,槽口13容易被从移除防止突起部23移除。因此基本不可能禁止FFC 4被从连接器1移除。在这点上,可以说仅在临时保持结构存在时实现使用槽口13和移除防止突起部23的移除防止结构。
之后,图14中示出的致动器9被朝向移除方向倾斜到如图15所示的大致水平姿态。之后,如图16所示,FFC 4被致动器9的按压部分31朝向衬底接近方向按压,使得FFC 4的信号端子2和信号触点6的触点部分34的突起部34a彼此有力地接触。另一方面,临时保持结构和致动器9在操作过程中彼此独立。因此,如通过比较图14和图15很明显地,临时保持结构在致动器9改变到大致水平姿态之前和之后几乎不变。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当FFC 4被致动器9的梳齿部分29的按压部分32朝向衬底接近方向按压时,间接地保持FFC 4的临时保持结构略微地改变姿态。
上文中已经描述了连接器1的使用。之后,将要详细描述连接器1的重要特征。
这里限定了术语“第一距离D1”和“第二距离D2”。首先,参照图15和图16描述了用于限定术语“第一距离D1”和“第二距离D2”的基准。即,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沿着左右方向(其为布置多个信号触点6的方向)观察的侧截面图中,壳体8的在前后方向(其为FFC 4插入到连接器1或从连接器1移除的方向)的末端被设置为基准。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壳体8的后表面51被用作壳体8的在前后方向上的末端,即,用作基准。
考虑到以上内容,如图16所示,第一距离D1被限定为在壳体8的后表面51作为基准的状态下沿着前后方向距离信号触点6与信号端子2的接触点的距离。在该实施例中,信号触点6与信号端子2的接触点对应于信号触点6的触点部分34的突起部34a的上顶点。
类似地,如图15所示,第二距离D2被限定为在壳体8的后表面51作为基准的状态下沿着前后方向距离接地触点10与接地端子3的接触点的距离。在该实施例中,接地触点10与接地端子3的接触点对应于接地端子10的触点部分44的下顶点。
如通过比较图15和图16很明显地,第一距离D1和第二距离D2被设置为基本彼此相等。这使得有可能相比于第一距离D1和第二距离D2彼此非常不同的结构(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连接器)减小连接器1的深度。
上文中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第一优选实施例。总的来说,第一实施例具有以下特征。
即,连接器1包括多个信号触点6、接地触点10和壳体8,其中连接器1用于安装到衬底5的连接器安装表面5a上以将具有多个信号端子2和信号接地端子3的FFC 4连接到衬底5。信号触点6被布置为与FFC 4的信号端子2分别接触。接地触点10与FFC 4的接地端子3相接触。壳体8包括多个信号触点6和接地触点19。当沿着多个信号触点6布置的方向观察时,假设后表面51作为基准,距离信号触点6与信号端子2的接触点的第一距离D1被设置为基本等于距离接地触点10与接地端子3的接触点的第二距离D2,其中后表面51用作壳体的、沿着FFC 4插入连接器或从其移除的方向上的末端。上述结构使得有可能相比于第一距离D1和第二距离D2彼此非常不同的结构(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连接器)减小连接器1的深度。
减小连接器的深度来使得连接器尺寸减小是公知常识。这是因为通过使得间距变窄(更高的密度)而实现的小型化是用于减小连接器宽度的较大因素。除了这种公知技术常识(即,信号线部分的小型化)之外,本发明具有受到高度评价(特别是在连接屏蔽的FPC或FFC的情况下)的确定的技术手段。传统地沿着FPC插入方向布置的接地端子和信号端子被横向布置,使得连接器在FPC插入方向上与没有屏蔽件的传统连接器具有相同的尺寸。此外,接地触点端子和连接器固定安装部分被结合成为一个功能件,由此使得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增加最小化。因此,由连接器占据的衬底的组件安装表面的面积可以比传统接地连接型更小。这有助于将更高密度的组件安装到电子组件安装表面上。
注意,在如图15和图16所示致动器9倾斜并且FFC 4连接到连接器1的状态下测量图16中示出的第一距离D1和图15中示出的第二距离D2。此外,当第一距离D1在多个信号触点6之间变化时,第一距离D1的平均值被认为是第一距离D1。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1被构造为使得第一距离D1和第二距离D2基本彼此相等。换言之,当在平面中观察连接器1时,信号触点6与信号端子2的接触点和接地触点10与接地端子3的接触点大致对准。这防止以下问题:在使得FFC 4偏转的外力作用在FFC 4上时,信号触点6与信号端子的接触点和接地触点10与接地端子3的接触点之一作为支点,并且触点的另一者作为作用点,使得在一个触点处的接触压力按照杠杆原理减小。因此,即使当在FFC 4被连接到连接器1的状态下一些外力施加到FFC 4时,连接器1允许FFC 4可靠地电连接到衬底5。
如图1和图2所示,例如,连接器1被构造为使得FFC 4的接地端子3的接地端子非重叠部分与金属构件7的接地端子10的触点部分44之间的接触部分沿着连接器1的左右方向完全地夹置FFC 4的信号端子2与信号触点6的触点部分34的突起部34a之间的接触部分。换言之,在从在后的接触部分观察时,在先的接触部分在中心远离方向上定位。
连接器1还包括接触压力产生部分(片簧39)。在FFC 4被插入连接器1中时,接触压力产生部分适合于在FFC 4的接地端子3与接地端子10之间产生接触压力。根据上述结构,可以实现用于将FFC 4保持在连接器1中的所谓的临时保持功能。
此外,接触压力产生部分在FFC 4置于其间的状态下设置在与接地触点10相反的那一侧上,并且由将FFC 4的接地端子3向着接地触点10按压的按压构件构成。根据上述结构,接触压力产生部分由简单的结构实现。
接地触点10和片簧39整体地形成。根据上述结构,可以以低成本实现片簧39。
由接地触点10和片簧39构成的临时保持结构适合于能够相对于壳体8改变姿态。根据上述结构,即使使得FFC 4偏转的外力作用在FFC 4上,临时保持机构仍然可以稳定并连续地实现所谓的临时保持功能。
多个信号触点6是ZIF(零插入力)型。连接器1也包括致动器9。致动器9允许多个信号触点6分别与多个信号端子2相接触。根据上述结构,在FFC 4被插入连接器1中时,只由于接触压力而产生阻力。因此,可以在不具有矛盾的情况下实现优秀的组装操作性以及用于在致动器9的操作期间将FFC 4保持在连接器1中的所谓的临时保持功能。
都由接地触点10和板簧39构成的一对临时保持结构设置在沿着布置多个信号触点6的方向夹置多个信号触点6的位置处。根据上述结构,两个临时保持功能件将实施在彼此分离的部分处,由此实现更稳定的临时保持功能。
此外,这一对临时保持结构被分离地形成。根据上述结构,即使多个信号触点6的数目增加,也不需要改变临时保持结构自身的设计,由此抑制成本增加。
连接器1也包括用于将壳体8固定到衬底5的连接器安装表面5a的金属构件7。接地触点10和金属构件被整体地形成。根据上述结构,可以以低成本实现包括金属构件7的连接器1。
例如,通过下文中的描述修改第一实施例。
即,虽然在第一实施例中FFC 4连接到的连接器1,但是具有通过蚀刻而形成的导体的FFC 4板柔性印刷电路板(FPC)可以代替FFC 4而被连接到连接器1。
此外,在第一实施例中,通过夹置接地端子3和FFC 4的聚酰亚胺基部11以保持FFC 4而形成临时保持结构。或者,可以通过仅夹置FFC 4的聚酰亚胺基部11以保持FFC 4而形成临时保持结构。
此外,在第一实施例中,致动器9和临时保持结构在操作过程中彼此独立。可选择地,可以采用其中当致动器9从竖直姿态倾斜到水平姿态时FFC 4的接地端子和接地触点10的触点部分44之间的接触压力正地增加的结构。
(第二实施例)
之后参照图17,将会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这里,将会主要描述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之间的差异,并且将会适当地省略重复部分。与第一实施例的组件相对应的组件照例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3、图4和图16所示,FFC 4被构造为使得信号端子2和接地端子3在聚酰亚胺基部11置于其间的状态下朝向相反的方向暴露。因此,作为与信号触点6的信号端子2的接触部分的突起部34a(信号触点部分)和作为与接地触点10的接地端子3的接触部分的触点部分44(接地触点部分)被在FFC 4置于其间的状态下布置在相反的侧面上。或者,如图17所示,信号端子2和接地端子3可以被构造为使其朝向相同方向暴露。在图17中示出的示例中,提供接地端子3与信号端子2之间的隔离的聚酰亚胺基部11部分地缺失,并且接地端子3从缺失部分朝向与信号端子所暴露的方向相同的方向暴露。在这种情况下,在图11中示出的金属构件7中,片簧39实施接地触点的功能,并且接地触点10实施片簧的功能。换言之,在从FFC 4观察时,作为信号触点6与信号端子2的接触部分的信号触点部分和作为接地触点10与接地端子3的接触部分的接地触点部分被布置在相同的一侧上。如第一实施例中那样,如图17所示的接地端子3、聚酰亚胺基部11和信号端子2的重叠部分由屏蔽构件12适当地覆盖。
此外,如图18所示,如包括接地端子3的FFC 4那样,临时保持结构也临时地保持不具有接地端子3的、所谓的单层型的FFC 4。即,根据要使用的接地存在或不存在,可以使用相同的连接器而不需考虑FPC/FFC的使用,由此抑制了组件种类的数目的增加并且减小成本。此外,即使例如在产品完成之后通过使用不具有接地的FPC/FFC而获得足够的性能时,仍然可以在不改变连接器的状态下替换并使用不具有接地并且以低成本制造的FPC/FFC。
(第三实施例)
之后,将要参照图19描述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这里,将会主要描述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之间的差异,并且将会适当地省略重复部分。与第一实施例的组件相对应的组件照例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3到图6所示,在壳体8的每个壳体末端14处,设置了移除防止突起部23。移除防止突起部23被安装到FFC 4的槽口13中,有此获得防止FFC 4从连接器1移除的有力效果。或者,移除防止突起部23可以如图19所示省略。当以此方式省略移除防止突起部23时,可以使得临时地保持FFC 4的临时保持结构本身的技术意义更加清楚。
根据由此描述的发明,很明显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以各种方式变化。这种变化不被认为是超出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全部这些修改都被包括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连接器,其用于将具有多个信号端子和至少一个接地端子的柔性扁平线缆FFC和柔性印刷电路FPC中的一者连接到衬底,所述连接器被安装到所述衬底上,所述连接器包括:
多个信号触点,其设置为与所述FFC和所述FPC中的一者的信号端子分别接触;
一对金属构件;
壳体,其保持所述多个信号触点和所述一对金属构件,以及
允许所述多个信号触点与所述多个信号端子分别接触的加压构件;
其中,每个所述金属构件包括:一个接地触点,其与所述FFC和所述FPC中的一者的所述至少一个接地端子接触;以及接触压力产生部分,其与所述接地触点整体地形成并在所述FFC和所述FPC中的一者置于其之间的状态下设置在与所述接地触点相反的那一侧上,并且在所述FFC或所述FPC被插入所述连接器中时,在所述FFC和所述FPC中的一者的所述至少一个接地端子与所述接地触点之间产生接触压力,
一对临时保持结构设置在沿着布置所述多个信号触点的方向夹置所述多个信号触点的位置处,所述临时保持结构由所述接地触点和所述接触压力产生部分构成,并且
从所述壳体的端部到每个信号触点与每个信号端子的接触点的第一距离等于从所述壳体的端部到所述接地触点与所述接地端子的接触点的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沿着所述FFC和所述FPC中的一者插入所述连接器或从所述连接器移除的方向来测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接触压力产生部分由将所述FFC和所述FPC中的一者的所述至少一个接地端子朝向所述接地触点按压的按压构件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按压构件是片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每个所述临时保持结构被构造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改变姿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多个所述信号触点是零插入力(ZIF)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一对临时保持结构在操作过程中与所述加压构件独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一对金属构件沿着布置多个所述信号触点的方向夹置多个所述信号触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一对金属构件被分离地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一对金属构件中的两个接地触点沿着布置多个所述信号触点的方向夹置多个所述信号触点。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一对金属构件固定到所述衬底。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在所述FFC和所述FPC中的一者置于其间的状态下,作为所述多个信号触点与所述多个信号端子的多个接触部分的多个信号触点部分被设置在与作为所述接地触点与所述接地端子的接触部分的接地触点部分相反的那一侧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在从所述FFC和所述FPC中的一者观察时,作为所述多个信号触点与所述多个信号端子的多个接触部分的多个信号触点部分被设置在与作为所述接地触点与所述接地端子的接触部分的接地触点部分相反的那一侧上。
CN201110180217.1A 2010-08-19 2011-06-24 连接器 Active CN1024036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84188 2010-08-19
JP2010184188A JP5112484B2 (ja) 2010-08-19 2010-08-19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03606A CN102403606A (zh) 2012-04-04
CN102403606B true CN102403606B (zh) 2015-01-21

Family

ID=455944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80217.1A Active CN102403606B (zh) 2010-08-19 2011-06-24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662915B2 (zh)
JP (1) JP5112484B2 (zh)
KR (1) KR101221813B1 (zh)
CN (1) CN102403606B (zh)
TW (1) TWI43897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77508A (zh) 2010-10-22 2013-12-25 Fci连接器新加坡有限公司 高速柔性印刷电路板连接器
JP2012221752A (ja) * 2011-04-08 2012-11-12 Hosiden Corp コネクタ
JP5746953B2 (ja) * 2011-11-01 2015-07-08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949081B2 (ja) * 2012-04-17 2016-07-06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EP2663164B1 (en) 2012-05-10 2019-02-13 LG Innotek Co., Ltd. Communication module and light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8556657B1 (en) * 2012-05-25 2013-10-15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split footprint
JP6008783B2 (ja) * 2013-04-03 2016-10-19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199153B2 (ja) * 2013-10-25 2017-09-20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814411B2 (ja) * 2014-03-20 2015-11-17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05449422B (zh) * 2014-08-28 2019-02-22 春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多件式fpc连接器
JP2016100426A (ja) * 2014-11-20 2016-05-30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通信モジュール
TWI584538B (zh) * 2015-07-29 2017-05-21 Aces Electronics Co Ltd A combination of connectors with ground members
JP6513524B2 (ja) * 2015-08-04 2019-05-1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KR102420029B1 (ko) * 2015-12-10 2022-07-12 엘에스엠트론 주식회사 플랫 케이블용 커넥터
KR102420028B1 (ko) * 2016-02-05 2022-07-11 엘에스엠트론 주식회사 플랫 케이블용 커넥터
KR102420030B1 (ko) * 2016-02-25 2022-07-11 엘에스엠트론 주식회사 플랫 케이블용 커넥터
KR101862009B1 (ko) * 2016-08-30 2018-05-29 몰렉스 엘엘씨 고속 신호 전송용 플렉시블 케이블 커넥터
JP6540674B2 (ja) * 2016-12-09 2019-07-10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EP3396789B1 (en) * 2017-04-27 2021-03-03 Aptiv Technologies Limited Connector for airbag restraint systems
JP6976230B2 (ja) * 2018-07-27 2021-12-08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CN113156292A (zh) * 2020-01-23 2021-07-23 旭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测试电子装置的接触器
KR20210146058A (ko) 2020-05-26 2021-12-03 주식회사 케이엠더블유 Rf 커넥터
US11677179B2 (en) * 2020-11-19 2023-06-13 Fci Usa Llc Sealed FFC electrical connectors
CN114019188A (zh) * 2021-08-12 2022-02-08 武汉精立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快速换型治具的装置和治具的快速换型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39916A (en) * 1994-05-31 1998-11-24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Device for connecting a flat cable to a wiring board
CN1409443A (zh) * 2001-09-25 2003-04-09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用于连接柔性电路板的连接器
CN1964139A (zh) * 2005-11-07 2007-05-16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具有良好接地功能的电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21127A (ja) * 1991-10-30 1993-05-18 Augat Inc プリント基板取付用ソケツト
JP2595580Y2 (ja) * 1993-05-31 1999-05-31 日本エー・エム・ピー株式会社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
JP2574041Y2 (ja) * 1993-08-31 1998-06-11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接続用コネクタ
JPH10270135A (ja) 1997-03-21 1998-10-09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ソケット
KR100278690B1 (ko) 1998-11-30 2001-01-15 정진택 전기 접속기용 커넥터와 회로기판의 결합장치
JP3378986B2 (ja) 1999-01-06 2003-02-17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サーキット用コネクタ
TW424968U (en) * 1999-11-25 2001-03-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 connector
JP2005116495A (ja) * 2003-09-19 2005-04-28 Sony Corp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およびコネクタ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JP2006134708A (ja) * 2004-11-05 2006-05-25 Jst Mfg Co Ltd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用コネクタ
JP2006179192A (ja) * 2004-12-20 2006-07-06 Nippon Densan Corp フレキシブルフラットケーブルの接続構造
JP4446278B2 (ja) * 2006-10-05 2010-04-07 Smk株式会社 両面プリント配線板用コネクタ
JP4750811B2 (ja) * 2008-02-27 2011-08-17 京セラエルコ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39916A (en) * 1994-05-31 1998-11-24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Device for connecting a flat cable to a wiring board
CN1409443A (zh) * 2001-09-25 2003-04-09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用于连接柔性电路板的连接器
CN1964139A (zh) * 2005-11-07 2007-05-16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具有良好接地功能的电连接器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6-134708A 2006.05.25 *
JP特开2008-91284A 2008.04.17 *
JP特开平5-121127A 1993.05.18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18527A (en) 2012-05-01
CN102403606A (zh) 2012-04-04
JP2012043653A (ja) 2012-03-01
JP5112484B2 (ja) 2013-01-09
KR101221813B1 (ko) 2013-01-14
US20120045930A1 (en) 2012-02-23
US8662915B2 (en) 2014-03-04
KR20120018057A (ko) 2012-02-29
TWI438972B (zh) 2014-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03606B (zh) 连接器
US7695311B2 (en) Connector
US7189090B2 (en) Coupler for flat cables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US7967631B2 (en) Stacke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insulators
US8221160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grounding means
US7682184B2 (en) FFC connector with enhanced structure
US726159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flat cables and shield member used therefor
US20060228946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multi-function latching member
JP6463410B2 (ja) 可動コネクタ
US7052322B2 (en) Stacke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080032554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improved covers
JP7023499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20090163050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contacts without soldering legs
TWI740511B (zh) 全遮蔽式的排線連接器及其排線插頭
JP2006164943A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03078209B (zh) 连接器
US7226311B2 (en) Socket assembly for card
US7018238B1 (en) Thin connector
JP2010212191A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US7189104B1 (en) Connector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JP2012109059A (ja) フレキシブル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US7527528B2 (en)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assembly
JPH10106684A (ja) コネクタ
JP6735381B2 (ja) コネクタ構造
JP2022126326A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