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21769A -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21769A
CN107221769A CN201710145758.8A CN201710145758A CN107221769A CN 107221769 A CN107221769 A CN 107221769A CN 201710145758 A CN201710145758 A CN 201710145758A CN 107221769 A CN107221769 A CN 1072217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hous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shield member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4575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平原恒
和田俊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2217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2176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5Ground or shield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8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避免连接器的高度方向上的大型化、并且得到良好的屏蔽效果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1)具有屏蔽部件(50),屏蔽部件(50)在端子(20、30)的排列方向上在包括第一端子(20)和上述第二端子(30)中上述第二端子(30)的范围内位于该第二端子(30)的上方并受壳体(10)保持,该屏蔽部件(50)在上下方向上具有与上述第一端子(20)的上臂部重复的范围地存在,并与上述第一端子(20)和上述第二端子(30)中作为接地端子使用的至少一个端子(20、30)直接或者间接地接触而与该接地端子电导通。

Description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置在电路基板的安装面上并供扁平型导体插拔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这种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在例如专利文献1中有所公开。该专利文献1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在对多个金属板制的端子进行排列保持的壳体,安装有对该壳体的上壁和侧壁进行覆盖的屏蔽板。上述多个端子具有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两种端子,这两种端子在组合的状态下排列。对于上述信号端子和上述接地端子而言,沿着壳体的底壁的上表面延伸的下臂部和沿着壳体的上壁的下表面延伸的上臂部通过连结部连结,成为近似平躺H型,能够利用形成于下臂部的接触部,形成与扁平型导体接触。另外,在接地端子的上臂部形成有从该上臂部的上缘突出的突起部。
另外,该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具有能够在允许扁平型导体朝壳体的插入的打开位置和使上述扁平型导体与端子的接触部压接的关闭位置之间转动的可动部件。若该可动部件从打开位置朝关闭位置转动,则设置于该可动部件的凸轮部抬起各端子的上臂部的一端侧部分,由此该上臂部以连结部作为支点以杠杆状弹性位移,从而该上臂部的另一端侧部分朝下方位移而将扁平型导体从上方朝向下臂部的接触部按压。另外,在其他的方式中,若该可动部件被带到关闭位置,则在转动轴部抬起端子的上臂部时,可动部件从该上臂部处受到朝向下方的反作用力,将扁平型导体朝向下臂部的接触部按压。
在该专利文献1中,在上述的任一方式中,在接地端子的上臂部被可动部件抬起时,上述上臂部的接触突起部从下方与覆盖壳体的上壁的屏蔽板的上部屏蔽部接触而电导通,由此得到屏蔽效果。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863317号
一般,配置在电路基板的安装面上的电连接器要求较高的屏蔽效果,也要求与上述安装面成直角的高度方向(上下方向)上的小型化。但是,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成为屏蔽板覆盖壳体的上壁,接地端子的上臂部位于该上壁的下表面侧的结构,因此导致高度尺寸以该屏蔽板的上部屏蔽部的板厚的量变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情况,课题在于提供避免连接器的高度方向上的大型化、并且可得到良好的屏蔽效果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本发明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配置在电路基板的安装面上并能够供扁平型导体在与该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亦即前后方向上插拔,该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具有:壳体,其形成有朝后方开口的接受部,该接受部用于接受沿前后方向插入的所述扁平型导体;和多个端子,它们排列保持于上述壳体,上述多个端子具有形状不同的至少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这两种端子,上述第一端子具有:沿着上述壳体的底壁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下臂部;在该下臂部的上方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上臂部;以及将上述下臂部与上述上臂部连结的连结部,上述第二端子成为沿着上述壳体的底壁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臂状。
<第一发明>
在这样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中,第一发明的特征在于,该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具有屏蔽部件,该屏蔽部件在端子的排列方向上处于包括上述第一端子和上述第二端子中的上述第二端子的范围、位于该第二端子的上方并受上述壳体保持,该屏蔽部件在上下方向上具有与上述第一端子的上述上臂部重复的范围而存在,与上述第一端子和上述第二端子中的作为接地端子使用的至少一个端子直接或者间接接触而与该接地端子电导通。
在第一发明中,屏蔽部件在端子的排列方向上处于包括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中的该第二端子的范围、位于该第二端子的上方并具有与上述第一端子的上臂部重复的范围而存在。换句话说,与屏蔽部件位于比端子的上臂部靠上方的以往的连接器相比,能够同屏蔽部件与第一端子的上臂部重复的量对应地使连接器的高度尺寸缩小。另外,屏蔽部件与作为邻接的接地端子使用的至少一个端子直接或者间接接触,因此可得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在第一发明中,屏蔽部件也可以具有用于与作为接地端子使用的端子直接接触的接触片。该屏蔽部件的接触片可以与作为接地端子使用的端子的板厚面接触,另外也可以与作为该接地端子使用的端子的板面接触。
在第一发明中,作为接地端子使用的端子也可以具有用于与屏蔽部件直接接触的接触片。
在第一发明中,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也可以具有与屏蔽部件和作为接地端子使用的端子双方接触的金属制的连接部件,上述屏蔽部件与作为上述接地端子使用的端子经由上述连接部件而间接地接触。
在第一发明中,也可以第一端子为接地端子,并且第二端子为信号端子。
<第二发明>
在这样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中,第二发明的特征在于,该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具有屏蔽部件,该屏蔽部件在端子的排列方向上处于包括上述第一端子和上述第二端子中的上述第二端子的范围、位于该第二端子的上方并受上述壳体保持,该屏蔽部件在上下方向上具有与上述第一端子的上述上臂部重复的范围而存在,与上述电路基板的接地电路部接触从而能够与该接地电路部电导通。
在该第二发明中,也与第一发明已叙述的相同,能够同屏蔽部件与第一端子的上臂部重复的量对应地使连接器的高度尺寸缩小。另外,屏蔽部件与上述电路基板的接地电路部接触从而能够与该接地电路部电导通,因此可得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第三发明>
在这样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中,第三发明的特征在于,该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具有屏蔽部件,该屏蔽部件在端子的排列方向上、处于上述第一端子和上述第二端子中的包括上述第二端子的范围位于该第二端子的上方并受保持上述壳体,该屏蔽部件在上下方向上具有与上述第一端子的上述上臂部重复的范围而存在,与上述扁平型导体的接地电路部接触从而能够与该接地电路部电导通。
在该第三发明中,也与第一发明及第二发明已叙述的相同,能够同屏蔽部件与第一端子的上臂部重复的量对应地使连接器的高度尺寸缩小。另外,屏蔽部件与上述扁平型导体的接地电路部接触从而能够与该接地电路部电导通,因此可得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在第三发明中,屏蔽部件也可以具有接触片,该接触片因该屏蔽部件接受来自其他部件的力而朝向扁平型导体的接地电路部位移从而与该接地电路部接触。
如以上那样,在本发明中,在端子的排列方向上处于包括第二端子的范围且在该第二端子的上方具有与上述第一端子的上臂部重复的范围而存在,因此与以往的连接器相比,能够同屏蔽部件与第一端子的上臂部重复的量对应地使连接器的高度尺寸缩小。另外,屏蔽部件与作为邻接的接地端子使用的至少一个端子、电路基板的接地电路部或者扁平型导体的接地电路部接触,因此可得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与扁平型导体共同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整体立体图,将壳体的局部省略而示出。
图2的(A)是从前方观察图1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一部分的端子和屏蔽板的立体图,图2的(B)是将图2的(A)的屏蔽板的接触片与接地端子的接触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屏蔽板整体的图,图3的(A)是立体图,图3的(B)是侧视图,图3的(C)是主视图。
图4是沿与图1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上下方向成直角的面的剖视图,且是从上方观察屏蔽板的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处的截面的图。
图5是沿与图1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壳体的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的立体剖视图,且示出端子槽在的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位置的截面。
图6是在沿与可动部件处于打开位置时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的剖视图,图6的(A)示出接地端子的位置处的截面,图6的(B)示出信号端子的位置处的截面,图6的(C)示出金属件的位置处的截面,图6的(D)示出接地端子与金属件的中间位置处的截面。
图7是沿与可动部件处于转动过程时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的剖视图,图7的(A)示出接地端子的位置处的截面,图7的(B)示出信号端子的位置处的截面,图7的(C)示出金属件的位置处的截面,图7的(D)示出接地端子与金属件的中间位置处的截面。
图8是沿与可动部件从图7的转动位置进一步转动时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的剖视图,图8的(A)示出接地端子的位置处的截面,图8的(B)示出信号端子的位置处的截面,图8的(C)示出金属件的位置处的截面,图8的(D)示出接地端子与金属件的中间位置处的截面。
图9是沿与可动部件处于关闭位置时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的剖视图,图9的(A)示出接地端子的位置处的截面,图9的(B)示出信号端子的位置处的截面,图9的(C)示出金属件的位置处的截面,图9的(D)示出接地端子与金属件的中间位置处的截面。
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整体立体图,将壳体的局部省略而示出。
图11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整体立体图,将壳体的局部省略而示出。
图12是与端子共同示出了图11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屏蔽板的图,图12的(A)是俯视图,图12的(B)是侧视图,图12的(C)是主视图。
图13的(A)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整体立体图,将壳体的局部省略而示出,图13的(B)是图13的(A)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屏蔽板的整体立体图。
图14的(A)是第五实施方式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整体立体图,将壳体的局部省略而示出,图14的(B)是图14的(A)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屏蔽板的整体立体图。
图15的(A)是第六实施方式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整体立体图,将壳体的一部分省略而示出,图15的(B)是图15的(A)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屏蔽板的整体立体图。
图16是沿与图15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屏蔽板的接触片的位置的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的剖视图,图16的(A)示出可动部件处于打开位置时的截面,图16的(B)示出可动部件处于关闭位置时的截面。
附图标记的说明
1...连接器;26...支承臂部;10...壳体;36...支承臂部;15...底壁;36B...凸轮支承部;15C...限制部;30...第二端子;20...第一端子;50...屏蔽板;21...上臂部;52...前方接触片;22...下臂部;5...后方接触片;23...连结部;60...可动部件;24...受压臂部;65...第一凸轮部;24A...受压部;66...第二凸轮部;25...按压臂部;F...扁平型导体;25A...按压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与扁平型导体F共同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1(以下,仅称为“连接器1”)的整体立体图,将后述的壳体10的局部省略而示出。连接器1供扁平型导体F在与配置在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安装面上的该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亦即前后方向上插拔。
扁平型导体F在其前端部(图1中成为连接器1附近部分的右上缘部)具有与上述连接器1连接的部分,向后方(图1中左下方)较长地延伸,但图中示出直至紧随连接部分的后方位置的部分,进一步靠后方的省略图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扁平型导体F将前端部下表面的被覆除去而使连接电路部(未图示)暴露,成为连接部分。在扁平型导体的前端部的上表面施加用于提高与连接器形成连接时的强度的加强片F1。
在这样的扁平型导体F的连接部分且在其宽度方向两侧缘通过缺口部形成有被卡止部F2。形成于后述的金属件40的爪状的卡止部45A进入并卡止于该缺口状的被卡止部F2,从而有助于扁平型导体F的防脱。
连接器1具有:从后方接受扁平型导体F的壳体10、排列保持于该壳体10的两种端子20、30(第一端子20与第二端子30)和金属件40、受壳体10保持的作为屏蔽部件的屏蔽板50、以及被壳体10、端子20、30、金属件40支承的可动部件60。该可动部件60如后述那样,被支承为能够在进行扁平型导体F朝壳体10插入的打开位置(参照图6)与按压该扁平型导体F的关闭位置(参照图9)之间伴随着转动而移动。
被壳体10保持的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30以及金属件40成为维持平坦的板面的金属板部件并沿与该板面成直角的方向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20作为接地端子使用,第二端子30作为信号端子使用,金属件40作为用于与扁平型导体F卡止而防止该扁平型导体F的脱落的锁定部件使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20和第二端子30以使两个第二端子30位于邻接的第一端子20彼此间的方式排列。另外,金属件40分别一个配置于端子排列范围的两侧。这些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30以及金属件40的形状将在后面详述。
壳体10是使电绝缘材料成形而制成的,具有在上述扁平型导体F的宽度方向上较长且高度尺寸比较小的大致长方体外形,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的两种狭缝状的第一端子槽11与第二端子槽12在上述宽度方向上排列形成(也参照图6的(A)、图6的(B))。后述的第一端子20与第二端子30分别对应地插入在两种该第一端子槽11与第二端子槽12而被保持,将上述宽度方向作为端子排列方向而形成端子的排列范围。在该端子的排列范围的外侧,用于保持金属件40的金属件槽13以与第一、第二端子槽11、12相同狭缝状在前后方向上贯通形成(参照图6的(C))。
在如已叙述的那样,上述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30以及金属件40维持金属板的平坦的板面而制作的关系上,供它们插入保持的第一端子槽11、第二端子槽12以及金属件槽13也制作成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槽宽度几乎与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30以及金属件40的各自板厚相等,将端子排列方向(图6的(A)、图6的(B)以及图6的(C)中与纸面直角的方向)作为上述槽宽度。
第一端子槽11、第二端子槽12以及金属件槽13分别如图6的(A)、图6的(B)以及图6的(C)可见那样,在壳体10的上壁14与底壁15之间在前后方向(图中右方和左方)上贯通形成。对于这些第一端子槽11、第二端子槽12以及金属件槽13而言,它们的后部彼此在连接器1的上下方向中央位置由沿端子排列方向(与图6的纸面成直角方向)延伸的连通槽连通,从而形成该连通槽向后方开口的接受部16,能够将已叙述的的扁平型导体F的连接部分导入该接受部16。由此,第一端子槽11和金属件槽13如图6的(A)、图6的(C)可见的那样,它们的后部域由于上述接受部16而上下分离,从而分别形成在上壁14的下表面与底壁15的上表面,具有第一端子上部槽11A和第一端子下部槽11B、以及金属件上部槽13A和金属件下部槽13B。另外,如图6的(B)可见的那样,第二端子槽12仅形成于底壁15的上表面,未形成于上壁14的下表面。
上述第一端子槽11、第二端子槽12以及金属件槽13在它们的前部也连通。即,该第一端子槽11、第二端子槽12以及金属件槽13的前部,在比接受部16靠前方位置,通过形成于比上述壳体10的底壁15靠上方的开放空间17连通(也参照图5)。因此,上壁14在该前部形成缺口,该开放空间17允许可动部件60的配设和伴随着可动部件60转动形成的移动。上述上壁14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且在两端侧的金属件槽13的位置,如图6的(C)可见那样,在后部也具有缺口部分,能够进行这里的金属件40的对应部分朝上方的足够的弹性位移。
在上述第一端子槽11、第二端子槽12以及金属件槽13,且在前后方向上遍及前部的上述开放空间17与后部的接受部16之间的中间范围内,分别设置有用于朝壳体10安装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30以及金属件40的安装部18A、18B、18C。如图6的(A)可见那样,安装部18A在上述中间范围的后部范围且在上下方向上在上壁14与底壁15之间以岛状形成。如图6的(B)可见那样,安装部18B在上述中间范围的全域通过上壁14的下表面突出而形成。如图6的(C)可见那样,安装部18C在上述中间范围的前部范围,在上下方向上,在上壁14与底壁15之间以岛状形成。
在上壁14且在包括位于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第一端子20彼此间并相互邻接的两个第二端子30的范围,用于保持屏蔽板50的屏蔽板保持槽14A以向前方开口的方式形成。该屏蔽板保持槽14A成为向与上下方向成直角的方向扩张的狭缝状,如图6的(B)清楚可见那样,遍及前后方向上的几乎全域地形成,前端开口并且后端被闭塞。另外,该屏蔽板保持槽14A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第一端子槽11的第一端子上部槽11A以及金属件槽13的金属件上部槽13A的范围内。若将屏蔽板50从前方朝屏蔽板保持槽14A压入,则该屏蔽板50位于从上方覆盖上述两个第二端子的位置。
如图6的(B)、图6的(C)可见的那样,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底壁15的与第二端子槽12和金属件槽13对应的部分形成有用于固定第二端子30和金属件40的固定部15A、15B。第二端子槽12处的固定部15A是使底壁15的前端部的厚度成为楔状部而形成的,金属件槽13处的固定部15B是使底壁15的后端部的厚度成为楔状部而形成的。
另外,如图5可见的那样,底壁15在位于开放空间17的范围的前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与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30以及金属件40存在范围(以下,称为“端子配置范围”)不同的范围(以下,称为“端子不在范围”),形成有比端子配置范围突出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限制部15C。如后述那样,在可动部件60因该可动部件60的凸轮部的缺少部分而从正常位置朝下方错位的情况下,该限制部15C从下方与该可动部件60抵接,从而对规定量以上程度的下降进行限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部15C以使可动部件60的转动过程中的凸轮部的轨迹的错位(偏离正常的轨迹的错位)留在允许范围中的程度的高度尺寸(从上述端子配置范围处的底壁15的上表面起算的高度尺寸)形成,该高度尺寸与产品对应而适当地设定。例如,若将上述限制部15C的高度尺寸较大地设定,则能够与其对应地使可动部件60的最大下降量减小。此处,上述的“允许范围”是指能够充分地得到在可动部件60的转动过程产生的点击感、在可动部件60的关闭位置产生的端子与扁平型导体的接触压、金属件与扁平型导体的卡止量等的范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部15C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形成上述端子不在范围的全域,但也可以取而代之,限制部15C形成于上述端子不在范围中的局部端子不在范围。
分别朝上述第一端子槽11、第二端子槽12以及金属件槽13插入而受到保持的作为接地端子的第一端子20、作为信号端子的第二端子30以及作为锁定部件的金属件40,均是在维持了金属板的平坦的板面的状态下制作。如图6的(A)、图6的(C)可见的那样,第一端子20和金属件40成为近似平躺H字状,具有位于上方的上臂部21、41和位于其下方的下臂部22、42,两者通过位于前后方向中间部的连结部23、43连结。另一方面,第二端子30成为在第二端子槽12内沿着壳体10的底壁15而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臂状。
如图6的(A)可见的那样,第一端子20中,上臂部21在前后方向在壳体10的几乎全域延伸。该上臂部21中,比连结部23靠前方部分成为受压臂部24,比连结部23靠后方部分成为按压臂部25。在上述受压臂部24上,在其下缘形成凹状的受压部24A,在按压臂部25的后端设置有朝向下方突出的按压部25A。受压部24A也成为近似半圆的凹状而作为对后述的可动部件60的第一凸轮部65进行转动引导的引导部发挥功能。这样的上臂部21,如后述那样,若上述受压部24A从可动部件60的第一凸轮部65受到朝上方的力,则根据杠杆的原理,以连结部23的位置作为支点,使上述按压臂部25朝向下方挠曲而倾斜。
对于上述第一端子20的下臂部22而言,在前后方向上,后部延伸至与上述上臂部21的按压部25A相同的位置,前部比上述上臂部21的受压臂部24朝前方延伸且该前端向壳体10外突出。对于该下臂部22而言,比连结部23靠前方部分,为了从下方对可动部件60的后述的第一凸轮部65进行支承而成为支承臂部26,比连结部23靠后方部分成为可挠曲的接触臂部27。支承臂部26具有:朝向前方并朝壳体10外突出的连接部26A、和在前后方向上在连结部23附近的位置向上方以山状隆起的隆起部26B。该隆起部26B后半部比前半部高。该隆起部26B如后述那样,在该隆起部26B的上端面(板厚面)接触有屏蔽板50的接触片52、53。另外,接触臂部27具有:在后端位置朝向上方突出并与上臂部21的按压部25A对置的接触部27A、以及在前后方向上的位于连结部23附近的位置朝向上方突出的压入突起部27B。
上述连接部26A以具有位于比壳体10的底壁15的底面稍微靠下方的下缘的方式向下方延伸,该下缘与同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面面接触而能够成为钎焊连接。
上述接触臂部27朝向后方而向上方倾斜从而在其与壳体10的底壁15之间形成逐渐扩张的间隙。位于上下方向上对置位置的上臂部21的按压部25A与下臂部22的接触部27A对扁平型导体F(未图示)进行夹压,与形成于扁平型导体F的下表面的接地电路部接触而与该接地电路部电连接。
这样形成的第一端子20从前方朝向后方向第一端子槽11插入。若插入至规定位置,则接触臂部27贯通壳体10的底壁15与岛状的安装部18A之间,压入突起部27B咬入上述安装部18A的下缘由此被固定,从而可防止上述第一端子20的脱落。
如图6的(B)可见的那样,上述第二端子30在前后方向上遍及壳体10的全域而延伸,其前端向壳体10外突出,后端位于与第一端子20的下臂部22的后端几乎相同位置。该第二端子30的前部成为支承臂部36,后部成为可挠曲的接触臂部37。支承臂部36具有:朝向前方朝壳体外突出的连接部36A、和在前后方向上在开放空间17的位置朝上方以矩形状隆起并用于从下方对可动部件60的后述的第二凸轮部66进行支承的凸轮支承部36B。接触臂部37具有在后端位置朝向上方突出的接触部37A。该接触部37A与形成于扁平型导体F(未图示)的下表面的信号电路部接触从而与该信号电路部电连接。在位于支承臂部36与接触臂部37之间的中间部形成有朝上方突出的压入突起部38。
对于上述凸轮支承部36B而言,上缘位于与壳体10的安装部18B的下缘几乎相同的高度,并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成为直线状缘的凸轮抵接部位36B-1。该凸轮抵接部位36B-1形成于比前后方向上第一端子20的受压部24A向前后延伸的范围。
上述连接部36A以具有位于比壳体10的底壁15的底面稍微靠下方的下缘的方式向下方延伸,该下缘与同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面面接触而能够钎焊连接。在该连接部36A形成有向其后边缘侧切入的槽状的被固定部36A-1,从而将该被固定部36A-1朝向形成于已叙述的的壳体10的底壁15的楔状的固定部15A压入,进而承担朝壳体10固定第二端子30的功能。
这样形成的第二端子30从前方朝向后方而朝第二端子槽12插入。若插入至规定位置,则接触臂部37贯通壳体10的底壁15与安装部18B之间,压入突起部38咬入上述安装部18B的下缘,并且被固定部36A-1嵌入壳体10的底壁15的固定部15A由此被固定,从而防止上述第二端子30的脱落。
如图6的(C)可见的那样,金属件40中,上臂部41在前后方向上遍及壳体10的几乎全域地延伸。对于该上臂部41而言,比连结部43靠前方部分成为受压臂部44,比连结部43靠后方部分成为用于与扁平型导体F的卡止的卡止臂部45。在上述卡止臂部45的后端设置有朝向下方突出的卡止部45A。上述上臂部41中,若上述受压臂部44从可动部件60的后述的第三凸轮部67受到朝上方的力,则根据杠杆的原理,以连结部43的位置作为支点使上述卡止臂部45朝向下方挠曲而倾斜。
对于上述金属件40的下臂部42而言,前部比上述上臂部41的受压臂部44朝前方延伸,后部在前后方向上比卡止部45A朝后方延伸且该后端向壳体外突出。对于该下臂部42而言,比连结部43靠前方部分为了从下方对可动部件60的后述的第三凸轮部67进行支承而成为支承臂部46,比连结部43靠后方部分成为沿着底壁15的上表面以直线状延伸的直线状臂部47。对于支承臂部46而言,高度尺寸比直线状臂部47大,该支承臂部46的上缘位置比直线状臂部47的上缘靠上方。该支承臂部46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在连结部43附近的位置朝向上方突出的压入突起部46A。另外,直线状臂部47具有朝向后方朝壳体10外突出的钎焊固定部47A。
上述钎焊固定部47A以具有位于比壳体10的底壁15的底面稍微向下方的下缘的方式向下方弯曲地延伸,该下缘与同电路基板的对应面面接触而能够钎焊连接。在该钎焊固定部47A形成有向其后边缘侧切入的槽状的被固定部47A-1,将该被固定部47A-1朝形成于已叙述的壳体10的底壁15的楔状的固定部15B压入,从而承担朝壳体10固定金属件40的功能。
这样形成的金属件40从后方朝向前方插入金属件槽13。若插入直至规定位置,则支承臂部46贯通壳体10的底壁15与岛状的安装部18C之间,压入突起部46A咬入上述安装部18C的下缘,并且被固定部47A-1嵌入壳体10的底壁15的固定部15B由此被固定,从而防止上述金属件40的脱落。
屏蔽板50是将金属板部件弯曲而制成的,如图1可见的那样,设置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相互邻接的第一端子20彼此间(也参照图2的(A)、图4)。如图3的(A)~图3的(C)可见的那样,屏蔽板50具有:具备与上下方向成直角的板面的主体部51、和从该主体部51的两侧侧缘(沿前后方向(图3的(B)中的左右方向)延伸的边缘部)以近似L字状延伸并沿上下方向可挠曲的前方接触片52及后方接触片53。
如图4清楚看见的那样,主体部51是在从上方观察时成为使前后方向成为长边方向的大致长方形,在前后方向上,在遍及壳体10的几乎全域的范围内延伸,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在包括相互邻接的两个第二端子30的范围延伸。该主体部51中,如图3的(A)、图4清楚可见的那样,前半部(图3的(A)中的下半部,图4中的上半部)相比后半部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宽度狭窄,另外,在前端边缘形成有缺口部51A,在该缺口部51A的两侧形成有前端片51B。如图4的(A)可见的那样,对于屏蔽板50而言,上述前端片51B从后方进入可动部件60的后述的第二槽部63内,并且(也参照图6的(B))缺口部51A从前方接受上述第二槽部63彼此间的隔壁部68,由此避免与可动部件60的干涉。另外,在主体部51的后半部的侧边缘形成有多个用于朝壳体10的屏蔽板保持槽14A压入的压入突起51C。
如图3的(A)~图3的(C)可见的那样,前方接触片52具有:弹性臂部52A,其在主体部51的前后方向中间位置随着从该主体部51的一个侧缘起靠向前方而朝下方倾斜延伸并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弹性位移;和前方接触部52B,其从该弹性臂部52A的前端起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向外侧(离开主体部51的方向)延伸。后方接触片53在主体部51的比前方接触片52靠后方位置从该主体部51的另一个侧缘延出。该后方接触片53与前方接触片52相同,具有:弹性臂部53A,其随着靠向前方而朝下方倾斜延伸并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弹性位移;和后方接触部53B,其从该弹性臂部53A的前端起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向外侧(离开主体部51的方向)延伸。后方接触片53本身的尺寸与前方接触片52的尺寸几乎相同,如图3的(A)、图3的(B)可见的那样,后方接触片53的后方接触部53B位于比前方接触部52B靠后方的位置。另外,如图3的(C)可见的那样,后方接触部53B位于比前方接触部52B稍靠上方。
如图1、图2、图4可见的那样,在端子排列方向上邻接的两个屏蔽板50彼此间从上方观察时设置有一个作为接地端子的第一端子20,如图2的(A)、图2的(B)可见的那样,一个屏蔽板50的前方接触片52的前方接触部52B和另一个屏蔽板50的后方接触片53的后方接触部53B与上述第一端子20接触。具体而言,如图2的(B)清楚可见的那样,一个屏蔽板50的前方接触部52B与形成于第一端子20的下臂部22(参照图2的(A))的隆起部26B的前半部的上端面(板厚面)弹性接触,另一个屏蔽板50的后方接触部53B与上述隆起部26B的后半部的上端面(板厚面)弹性接触。其结果,全部的屏蔽板50与全部的第一端子20电导通,从而连接器整体能够得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如图4可见那样,屏蔽板50被从前方(图4中的上方)朝壳体10的上壁14的屏蔽板保持槽14A压入,该屏蔽板50的压入突起51C咬入屏蔽板保持槽14A的对置内壁面(端子排列方向上对置的内壁面),由此安装于壳体10。安装于该壳体10的屏蔽板50位于从上方覆盖两个第二端子30的位置,并且如已叙述的那样,用前方接触部52B或者后方接触部53B,与在屏蔽板50的两侧与该屏蔽板50邻接的作为接地端子的第一端子20的隆起部26B的上端面,直接弹性接触而形成电导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屏蔽板50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第一端子20的上臂部21的范围内。换句话说,与屏蔽部件的位置比端子的上臂部靠上方的以往的连接器相比,能够使连接器1的高度尺寸缩小屏蔽板50与第一端子20的上臂部21重复的量即屏蔽板50的板厚的量。另外,屏蔽板50与作为接地端子使用的第一端子20接触,因此可得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如图1可见的那样,可动部件60作为遍及壳体10的几乎全宽度延伸的部件由与壳体10相同的电绝缘材料制作。
上述可动部件60被支承为能够在从图6可见的打开位置起经由图7、图8可见的中间位置直至图9可见的关闭位置之间转动。图6中,可动部件60的转动轴线位于该可动部件60的下半部,该下半部被收纳于在壳体10的前部形成的开放空间17。图6中,处于该开放空间17外且比壳体10的上壁14向上方突出的上半部,成为用于供使用者对该可动部件60进行转动操作的操作部61。
在图6的上述可动部件60的下半部,在可动部件60的宽度方向(端子排列方向,图6中的与纸面成直角方向)上,在与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30以及金属件40对应的位置,沿前后贯通地形成有允许第一端子20的受压臂部24、屏蔽板50的前端片51B、以及金属件40的受压臂部44进入的狭缝状的第一槽部62、第二槽部63以及第三槽部64。因此,该第一槽部62、第二槽部63以及第三槽部64的槽宽度(与纸面成直角方向上的槽内表面彼此间的宽度)分别成为比上述第一端子20的板厚、屏蔽板50的前端片51B的宽度以及金属件40的板厚稍大的尺寸。在上述第一槽部62、第二槽部63以及第三槽部64分别设置有将槽内表面彼此的第一凸轮部65、第二凸轮部66以及第三凸轮部67。
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与第一端子20对应的第一槽部62处所设置的第一凸轮部65,如图6的(A)可见的那样,设置于可动部件60的处于打开位置时的上述第一槽部62的下部位置,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第一端子20的受压臂部24与支承臂部26之间。该第一凸轮部65在可动部件60处于打开位置时,其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截面整体上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细长的形状,并以在其与第一端子20的支承臂部26的上缘之间具有上下方向上的间隙的方式存在。
第一凸轮部65的后半部(图6的(A)中的左半部)作为在可动部件60的转动过程中受第一端子20的受压部24A转动引导的被引导部65A而形成,第一凸轮部65的前半部(图6的(A)中的右半部)作为在转动过程中以及在关闭位置被第一端子20的支承臂部26从下方支承的被支承部65B而形成。被引导部65A中,在被上述受压部24A引导时形成滑动接触的后缘成为与上述受压部24A适合的圆弧状。另外,被引导部65A中,从被引导部65A的下部的前缘朝向前方延伸并在转动过程中以及在关闭位置被支承臂部26直接支承的前端边缘成为圆弧状。第一凸轮部65的转动中心在端子排列方向(图6的(A)中的与纸面成直角的方向)观察时位于被引导部65A的区域内,通过可动部件60的转动,使第一端子20的受压臂部24弹性位移从而形成上下移动,但在左右被凹状的受压部24A的前后的边缘部形成限制而不移动。
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与第二端子30对应的第二槽部63处所设置的第二凸轮部66,如图6的(B)清楚可见的那样,设置于可动部件60的处于打开位置时的上述第二槽部63的下部位置,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屏蔽板50的前端片51B与第二端子30的支承臂部36之间。该第二凸轮部66在可动部件60处于打开位置时,其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截面整体上成为近似四边形状,该第二凸轮部66的直线状的下缘被第二端子30的支承臂部36的上缘从下方支承。另外,第二凸轮部66的下部的前缘是在可动部件60的转动过程中,与支承臂部36的上缘滑动接触并且受到支承的部位,成为圆弧状。另外,第二凸轮部66的上部的后缘被倒角而成为斜缘,能够避免在可动部件60的转动过程中与屏蔽板50的前端片51B形成的干涉。另外,第二凸轮部66的前缘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直线状,在可动部件60被带至关闭位置时,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被支承臂部36从下方支承(参照图9的(B))。
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与金属件40对应的第三槽部64处所设置的第三凸轮部67,如图6的(C)可见的那样,设置于可动部件60的处于打开位置时的上述第三槽部64的下部位置,在上下方向上,位于金属件40的受压臂部44与支承臂部46之间。该第三凸轮部67在可动部件60处于打开位置时,其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截面整体上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形状。对于第三凸轮部67而言,下部前缘随着趋向前方而朝上方倾斜,并且下部后缘随着趋向后方而朝上方倾斜,下部前缘与下部后缘的过渡部分(边界部分)的下缘成为朝向下方突出的突出缘。第三凸轮部67在上述打开位置在上述突出缘处被支承臂部46从下方支承。
另外,在第三凸轮部67的上部朝后方突出的边缘部成为圆弧状,在可动部件60的转动过程中与上述受压臂部44形成滑动接触(参照图7的(C)、图8的(C))。另外,第三凸轮部67的前缘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状,在可动部件60被带至关闭位置时,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被支承臂部46从下方支承(参照图9的(C))。
可动部件60在处于打开位置时,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子不在范围中,如图6的(D)可见的那样,以可动部件60的下表面在与壳体10的底壁15的限制部15C之间具有上下方向上的间隙的方式存在。
这样的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通过以下的要领使用并且发挥功能。
首先,将连接器1配置于电路基板(未图示)上的规定位置,将第一端子20的连接部26A、第二端子30的连接部36A以及金属件40的钎焊固定部47A与电路基板的各自的对应部钎焊连接并且固定。
针对这样安装于电路基板的连接器1,将可动部件60带至如图6可见的那样竖立的打开位置,使壳体10的接受部16成为朝向后方(图中左方)开口的状态,成为能够供扁平型导体F的插入的状态。
接下来,在可动部件60如图6可见的那样处于打开位置的状态下,将扁平型导体F的连接部分(未图示)朝向前方插入至上述接受部16内。对于第一端子20而言,按压臂部25的按压部25A与接触臂部27的接触部27A之间成为比扁平型导体F的上述连接部分的厚度稍大的间隔,供该扁平型导体F的连接部分容易地插入。但是,关于上述金属件40,该金属件40的卡止臂部45的卡止部45A与直线状臂部47之间成为比上述扁平型导体F的连接部分的厚度小的间隔,因此对于扁平型导体F而言,在其前端使上述卡止部45A弹性位移而将上述卡止部45A抬起,扩大上述间隔,并且该前端前进至规定位置后,上述卡止部45A从上方朝扁平型导体F的缺口状的被卡止部F2进入,由此扁平型导体F被临时保持。
扁平型导体F的连接部分如上述那样插入,由于上述可动部件60处于打开位置,因此对于成为第一端子20的下臂部22的后半部的接触臂部27,在其下缘形成的接触部27A位于与壳体10的底壁15分离的位置,形成间隙。
接下来,使可动部件60朝向关闭位置转动。若可动部件60从打开位置开始转动,则首先第二凸轮部66与第二端子30的支承臂部36滑动接触。由于该滑动接触,可动部件60的转动中心朝上方移动,其结果,第一凸轮部65将第一端子20的受压臂部24朝上方按压而使其位移,而且第三凸轮部67将金属件40的受压臂部44朝上方按压,使它们位移。第一凸轮部65和第三凸轮部67在可动部件60刚刚开始转动之后,分别在与第一端子20的支承臂部26之间以及与金属件40的支承臂部46之间具有间隙,不与该支承臂部26、46滑动接触。换句话说,从上述受压臂部24、44对凸轮部65、67朝向下方作用的全部的反作用力,仅由上述第二凸轮部66与上述支承臂部36形成的滑动接触部位承受。因此,第二凸轮部66与上述支承臂部36在受到了较大的接触压力的状态下滑动接触,从而容易产生第二凸轮部66的磨削。
若可动部件60以打开位置为起点转动继续进行,则如图7可见的那样,第一凸轮部65与支承臂部26抵接,第三凸轮部67与支承臂部46抵接,在此时刻以后的转动过程中,全部的凸轮部65、66、67相对于支承臂部26、36、46滑动接触。因此,在全部的凸轮部65、66、67与支承臂部26、36、46形成的滑动接触部位,从受压臂部24、44受到对凸轮部65、67朝向下方作用的反作用力,因此第二凸轮部66与上述支承臂部36的接触压力与其对应地减少。另外,在该转动过程中,凸轮部65、67将受压臂部24、44进一步朝上方按压。
若可动部件60进一步转动,如图8可见的那样,凸轮部65、67进一步将受压臂部24、44朝上方按压,则该受压臂部24、44朝上方的位移量成为最大,其结果,第一端子20的按压臂部25和金属件40的卡止臂部45具有最大的位移量而朝下方位移。
另外,若可动部件60进一步转动而被带至关闭位置,则如图9可见的那样,凸轮部65、66、67在各自的下缘(处于打开位置时的前缘)被支承臂部26、36、46支承,可动部件60被维持于上述关闭位置。此时,由被凸轮部65、67按压而引起的受压臂部24、44的朝上方的位移量,相比于如图8所示的状态减少。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可动部件60朝向关闭位置的转动操作中,在凸轮部65、66、67越过图8所示的转动角度位置时,能够得到点击感。
若如上述那样可动部件60被带至关闭位置,则第一端子20的按压臂部25具有足够的位移量而朝下方位移,通过按压部25A从上方对扁平型导体F(未图示)进行按压。其结果,接触臂部27、37的接触部27A、37A与扁平型导体F的下表面的连接电路部具有足够的接触压力而接触,从而电导通。另外,金属件40的卡止臂部45具有足够的位移量地朝下方位移,从而卡止部45A朝扁平型导体F的被卡止部F2较深地进入,由此维持具有足够的卡止量的与该被卡止部F2的前缘形成的卡止状态,从而可靠地防止扁平型导体F的脱落。
另外,如图6的(D)、图7的(D)、图8的(D)、图9的(D)可见的那样,可动部件60只要处于正常位置,在从打开位置至关闭位置之间的任何转动角度位置,均在可动部件60与壳体10的限制部15C之间形成有间隙,该可动部件60未与限制部15C形成滑动接触。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而言,每次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进行可动部件60的转动操作,重复进行电绝缘材制的可动部件60的凸轮部65、66、67与金属板制的端子20、30的支承臂部26、36或者金属件40的支承臂部46形成的滑动接触,因此,其结果,有时凸轮部65、66、67被磨削。特别是,在从图6所示的打开位置至图7所示的转动位置之间,如已叙述的那样,第二凸轮部66与第二端子30的支承臂部36形成的接触压力变大,因此容易产生第二凸轮部66的磨削。
若像这样导致凸轮部65、66、67磨削,则与该磨削的量对应地该凸轮部65、66、67从正常的位置向下方错位。假设在可动部件60的偏离正常位置的错位过大的情况下,该可动部件60的转动过程中的凸轮部65、66、67的轨迹与正常的轨迹不同,因此无法得到本来应该得到的点击感等操作感,例如存在产生可动部件60的操作的难度、可动部件60的位置的误认的担忧。并且,在关闭位置,端子20的按压臂部25的弹性位移量变小,无法得到扁平型导体F与端子20、30的足够的接触压力,电导通状态不稳定。另外,金属件40的卡止臂部45的弹性位移量变小,无法得到金属件40的卡止部45A对于扁平型导体F的被卡止部F2形成的足够的卡止量,从而无法充分地实现扁平型导体F的脱落的防止。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凸轮部65、66、67被磨削而可动部件60从正常位置朝下方形成了错位的情况下,在该可动部件60处于从打开位置至关闭位置的任意位置,在端子不在范围内,上述壳体10的底壁15的限制部15C从下方与该可动部件60抵接。因此,可动部件60的规定量以上的下降受到限制,并且可防止进一步的凸轮部65、66、67的磨削。如已叙述的那样,上述限制部15C形成的高度尺寸,是使可动部件60的转动过程中的凸轮部65、66、67的轨迹的错位留在允许范围内的程度,因此,其结果,可动部件60偏离正常位置的下降量不会过大,从而能够良好地维持可动部件60的操作感、扁平型导体F与端子20、30的接触压力进而电导通状态、扁平型导体F与金属件40的卡止状态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可动部件60从正常位置下降了规定量时,壳体10的限制部15C与可动部件60抵接。假设成为在可动部件60处于正常位置的情况下限制部15C与可动部件60抵接那样的结构,则能出于连接器1的各部件的尺寸误差、组装误差的原因而产生各种故障。例如,一方面,限制部15C与处于正常位置的可动部件60抵接,另一方面,存在导致在该可动部件60的凸轮部65、66、67与端子20、30、金属件40的支承臂部26、36、46之间形成不曾预知的间隙,该凸轮部65、66、67未被支承臂部26、36、46支承等故障的担忧。
与此相对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可动部件60处于正常位置时,在该可动部件60与限制部15C之间形成有间隙而不抵接,仅在该可动部件60从正常位置下降了规定量时,即仅在凸轮部65、66、67被磨削了规定量时,限制部15C才与可动部件60抵接。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连接器1的制造时,即使产生尺寸误差、组装误差,只要这些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则不会产生已叙述那样的故障。其结果,根据本实施方式容易进行连接器1的制造。
<第二实施方式>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各种类型的连接器。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是可动部件60设置于连接器1的前部的所谓的后翻转型(back flip type)的连接器,但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如图10可见的那样,是可动部件设置于连接器的后部的所谓的前翻转型(front fliptype)的连接器,该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图10中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对应的部分标注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附图标记加上了100的附图标记。如该图10可见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1,若除去可动部件160设置于连接器101的后部这点、以及第一端子120成为将该可动部件160支承为能够转动的形状这点,则成为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连接器1相同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屏蔽板150而言,主体部151以从上方覆盖在端子排列方向上邻接的作为信号端子的两个第二端子130的方式存在,利用从该主体部151的两侧缘延伸出来的接触片152、153,与位于上述两个第二端子130两侧的作为接地端子的第一端子120的下臂部的上端面具备接触压力地接触,其结果,连接器整体可得到良好的屏蔽效果。另外,上述主体部151位于上下方向上第一端子120的上臂部的范围,可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实现连接器101的低矮化。
<第三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中,屏蔽板50的接触片52、53与第一端子20的下臂部22的上端面(板厚面)接触,但在图11及图12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中,接触片与第一端子的板面接触,在该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即屏蔽板的形状以及与端子形成的接触的形态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标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记加上了“200”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如图11可见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屏蔽板250具有:板状的主体部251和从该主体部251的两侧缘延伸出来的接触片252、253。上述主体部251以从上方覆盖作为信号端子的两个第二端子230的方式设置。如图12的(B)、图12的(C)可见的那样,上述主体部251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第一端子220的上臂部221的范围内,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可实现连接器201的低矮化。
主体部251的前部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宽度比其他部分窄,如图12的(C)清楚可见的那样,前方接触片252以该前部的一侧缘为起点在侧缘沿板厚方向弯曲而朝下方延伸,后方接触片253以另一侧缘为起点在侧缘沿板厚方向弯曲而朝下方延伸。如图11、图12的(A)、图12的(B)可见的那样,后方接触片253位置比前方接触片252靠后方。
如图12的(A)、(B)可见的那样,接触片252、253向下方延伸至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一端子220的下臂部222的隆起部226B重叠的位置,在该接触片252、253的下端(自由端)的板面,与上述第一端子220的隆起部226B的板面具备接触压力地接触。本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端子排列方向上邻接的两个屏蔽板250彼此间设置有一个作为接地端子的第一端子220,一屏蔽板250的前方接触片252与上述第一端子220的隆起部226B的一板面接触,另一屏蔽板250的后方接触片253与上述第一端子220的隆起部226B的另一板面接触。其结果,全部的屏蔽板250与全部的第一端子220电导通,从而连接器整体能够得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屏蔽部件与作为接地端子的第一端子接触,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屏蔽部件与电路基板的接地电路部接触的点上,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结构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共用的部分标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记加上了“300”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图13的(A)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整体立体图,将壳体的一部分省略而示出,图13的(B)是图13的(A)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屏蔽板的整体立体图。如图13的(B)可见的那样,对于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屏蔽部件的屏蔽板350而言,分别从主体部351的两方的侧缘延出的接触片352、353不朝连接器宽度方向扩张而向后方、下方弯曲、延伸,在该点上,与接触片52、53的一部分朝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屏蔽板50形状不同。
接触片352、353彼此由相同的形状形成,从主体部351的侧缘起向前方、下方接下来朝前方弯曲,作为整体成为曲柄状。另外,对于该接触片352、353而言,其前端部(自由端部)朝向下方弯曲,在其顶端与形成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的接地电路部(未图示)钎焊连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片352、353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形成于相同位置,但也可以取而代之,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形成于不同位置。
这样的形状的屏蔽板350,如图13的(A)可见的那样,设置于第一端子320彼此间,且在彼此邻接的两个第二端子330的上方,且在第一端子320的上臂部321的范围内的高度位置,屏蔽板350被压入保持于壳体310的上壁314的屏蔽板保持槽(未图示)。其结果,可实现连接器301的低矮化。另外,屏蔽板350的各接触片352、353的前端(自由端)与电路基板的接地电路部钎焊连接,由此可得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第五实施方式>
在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屏蔽部件与作为接地端子的第一端子接触,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屏蔽部件与扁平型导体的接地电路部接触的点上,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结构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共用的部分标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记加上了“400”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图14的(A)是第五实施方式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整体立体图,将壳体的局部省略地示出,图14的(B)是图14的(A)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屏蔽板的整体立体图。如图14的(B)可见的那样,对于作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屏蔽部件的屏蔽板450而言,在主体部451的后端侧部分,形成有一个能够沿上下方向弹性位移的接触片452,在该点上,与接触片352、353分别从主体部351的两侧缘延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屏蔽板50形状不同。
屏蔽板450的接触片452在主体部451的后端侧部分且在主体部451的宽度方向中间位置,形成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两个狭缝彼此间。该接触片452随着趋向后方而朝下方倾斜地延伸,其后端部以朝下方突出的方式弯曲,并且在接触片451的自由状态下,该接触片452位置比第一端子420的按压部425A靠下方。具体而言,该接触片452的后端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观察时,以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一端子430的接触部437A之间形成比扁平型导体的前端部的厚度稍小的间隔的方式存在。其结果,对于接触片452而言,与插入于壳体410的接受部416内的扁平型导体的前端部抵接而朝上方弹性位移,并且在该接触片452的后端部的突出部分,与扁平型导体的上表面上位置与上述接触片452对应的接地电路部具有接触压力地接触,从而电导通。
如图14的(A)可见的那样,这样的形状的屏蔽板450设置于第一端子420彼此间,且在彼此邻接的两个第二端子430的上方,在第一端子420的上臂部421的范围内的高度位置,屏蔽板450被压入保持于壳体410的上壁414的屏蔽板保持槽(未图示)。其结果,可实现连接器401的低矮化。另外,各屏蔽板450的接触片452的后端部从上方与上述扁平型导体的接地电路部具有接触压力地接触,由此可得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第六实施方式>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屏蔽部件的接触片以在自由状态下随着趋向后方而朝下方倾斜的方式延伸,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屏蔽部件的接触片在自由状态下不朝下方倾斜而朝后方延伸,可动部件在被朝关闭位置引领时以朝下方倾斜方式进行弹性位移,在该点上,与第五实施方式结构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第五实施方式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与第五实施方式共用的部分标注在第五实施方式的附图标记加上了“100”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图15的(A)是第六实施方式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整体立体图,将壳体的局部省略而示出,图15的(B)是图15的(A)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屏蔽板的整体立体图。如图15的(B)可见的那样,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屏蔽部件的屏蔽板550,在主体部551的中央区域形成有未沿上下方向倾斜而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接触片552,在该点上,与在主体部451的后端侧部分形成朝向下方倾斜而延伸的接触片452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屏蔽板450形状不同。
屏蔽板550的接触片552在主体部55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区域由沿前后方向延伸的U字状的狭缝围起而形成,在前后方向上遍及主体部551的几乎全域而延伸。该接触片552未从主体部551的前端部551D朝向后方沿上下方向倾斜,而是延伸至主体部551的后端靠近位置。接触片552的后端部(自由端部)以朝下方突出的方式弯曲,如后述那样在该后端部的突出部分,与在扁平型导体(未图示)的上表面露出的接地电路部具备接触压力地接触从而电导通。
图16是图15的连接器501的屏蔽板550的接触片552的位置的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的剖视图,图16的(A)示出可动部件560处于打开位置时的截面,图16的(B)示出可动部件560处于关闭位置时的截面。如图16的(A)所示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可动部件560处于打开位置的状态下,可动部件560的第二凸轮部566是,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截面形状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形。如图16的(B)可见的那样,若可动部件560被朝关闭位置引领,则第二凸轮部566将屏蔽板550的前端部551D朝上方按压而使之进行弹性位移。若该前端部551D朝上方弹性位移,则以在前后方向上的该前端部551D与接触片552连结的位置附近作为支点,根据杠杆的原理,接触片552朝向下方进行弹性位移。其结果,该接触片552成为随着趋向后方而朝下方倾斜的姿势,且在其后端部,与插入了壳体510的接受部516内的扁平型导体的上表面上,对应于上述接触片552露出的接地电路部具有接触压力地接触从而电导通。
这样的结构的屏蔽板550,如图15的(A)可见的那样,设置于第一端子520彼此间,且在彼此邻接的两个第二端子530的上方,在第一端子520的上臂部521的范围内的高度位置,屏蔽板550被压入保持于壳体510的上壁514的屏蔽板保持槽(未图示)。其结果,可实现连接器501的低矮化。另外,各屏蔽板550的接触片552的后端部从上方与上述扁平型导体的接地电路部具有接触压力地接触,由此可得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第一~第六实施方式中,屏蔽部件的主体部整体在上下方向(主体部的板厚方向)上位于第一端子的上臂部的范围内,但也可以取而代之,屏蔽部件位于主体部的板厚的局部具有与第一端子的上臂部重复的范围的那样的高度。这样的情况下,能够与重复的板厚的量对应地使连接器在上下方向上缩小。
另外,在第一~第六实施方式中,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第一端子的上臂部的范围内的是,屏蔽部件的主体部整体,但也可以取而代之,主体部的局部位置比第一端子的上臂部的范围靠下方。例如,也可以上述主体部的前端侧部分弯曲而位置比上述上臂部的范围靠下方。
在第一~第六实施方式中,以第一端子作为接地端子使用,且第二端子作为信号端子使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各端子的使用方式不局限于此,一部分的第一端子也可以作为信号端子而使用,另外,一部分的第二端子也可以作为接地端子而使用。在这样的结构中,屏蔽部件与作为接地端子使用的端子接触即可。
在第一~第六实施方式中,在全部的第二端子的上方设置有屏蔽部件,但也可以取而代之,仅在一部分的第二端子的上方设置屏蔽部件。例如,也可以根据需要而省略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设置的多个屏蔽板中的一部分屏蔽板。
在第一~第六实施方式中,在形成于屏蔽部件的接触片与端子接触,但也可以取而代之,在端子形成接触片而在该接触片与屏蔽部件直接接触。另外,也可以另外准备与作为接地端子使用的端子和屏蔽部件双方接触的金属制的连接部件,从而使上述端子与上述屏蔽部件经由上述连接部件间接地接触。

Claims (10)

1.一种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配置在电路基板的安装面上并能够供扁平型导体在与该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亦即前后方向上插拔,具有:
壳体,其形成有朝后方开口的接受部,该接受部用于接受沿前后方向插入的所述扁平型导体;和
多个端子,它们排列保持于所述壳体,
所述多个端子具有形状不同的至少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这两种端子,
所述第一端子具有:沿着所述壳体的底壁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下臂部;在该下臂部的上方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上臂部;以及将所述下臂部与所述上臂部连结的连结部,
所述第二端子成为沿着所述壳体的底壁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臂状,
所述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该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具有屏蔽部件,该屏蔽部件在端子的排列方向上处于包括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中的所述第二端子的范围、位于该第二端子的上方并受所述壳体保持,
该屏蔽部件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具有与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上臂部重复的范围,与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中的作为接地端子使用的至少一个端子直接或者间接接触而与该接地端子电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屏蔽部件具有用于与作为接地端子使用的端子直接接触的接触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屏蔽部件的接触片与作为接地端子使用的端子的板厚面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屏蔽部件的接触片与作为接地端子使用的端子的板面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作为接地端子使用的端子具有用于与屏蔽部件直接接触的接触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具有与屏蔽部件和作为接地端子使用的端子双方接触的金属制的连接部件,所述屏蔽部件与作为所述接地端子使用的端子经由所述连接部件间接地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第一端子是接地端子,并且第二端子是信号端子。
8.一种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配置在电路基板的安装面上并能够供扁平型导体在与该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亦即前后方向上插拔,具有:
壳体,其形成有朝后方开口的接受部,该接受部用于接受沿前后方向插入的所述扁平型导体;和
多个端子,它们排列保持于所述壳体,
所述多个端子具有形状不同的至少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这两种端子,
所述第一端子具有:沿着所述壳体的底壁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下臂部;在该下臂部的上方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上臂部;以及将所述下臂部与所述上臂部连结的连结部,
所述第二端子成为沿着所述壳体的底壁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臂状,
所述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该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具有屏蔽部件,该屏蔽部件在端子的排列方向上处于包括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中所述第二端子的范围、位于该第二端子的上方并受所述壳体保持,
该屏蔽部件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具有与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上臂部重复的范围,与所述电路基板的接地电路部接触而能够与该接地电路部电导通。
9.一种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配置在电路基板的安装面上并能够供扁平型导体在与该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亦即前后方向上插拔,具有:
壳体,其形成有朝后方开口的接受部,该接受部用于接受沿前后方向插入的所述扁平型导体;和
多个端子,它们排列保持于所述壳体,
所述多个端子具有形状不同的至少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这两种端子,
所述第一端子具有:沿着所述壳体的底壁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下臂部;在该下臂部的上方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上臂部;以及将所述下臂部与所述上臂部连结的连结部,
所述第二端子成为沿着所述壳体的底壁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臂状,所述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该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具有屏蔽部件,该屏蔽部件在端子的排列方向上处于包括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中所述第二端子的范围、位于该第二端子的上方并受所述壳体保持,
该屏蔽部件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具有与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上臂部重复的范围,与所述扁平型导体的接地电路部接触而能够与该接地电路部电导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屏蔽部件具有接触片,该接触片因该屏蔽部件接受来自其他部件的力而朝向扁平型导体的接地电路部位移从而与该接地电路部接触。
CN201710145758.8A 2016-03-15 2017-03-13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Pending CN10722176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51559A JP6463291B2 (ja) 2016-03-15 2016-03-15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16-051559 2016-03-1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21769A true CN107221769A (zh) 2017-09-29

Family

ID=599138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45758.8A Pending CN107221769A (zh) 2016-03-15 2017-03-13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463291B2 (zh)
KR (1) KR20170107388A (zh)
CN (1) CN107221769A (zh)
TW (1) TW20180625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80447A (zh) * 2017-12-26 2019-07-05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68979B2 (ja) * 2018-09-07 2023-05-0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及びこれに用いられる電気コネクタ
KR102264610B1 (ko) * 2019-09-10 2021-06-14 히로세코리아 주식회사 플렉시블 케이블용 커넥터
KR102282093B1 (ko) * 2019-09-10 2021-07-27 히로세코리아 주식회사 플렉시블 케이블용 커넥터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83281B1 (en) * 1999-10-20 2001-02-06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10205576A (ja) * 2009-03-04 2010-09-16 D D K Ltd コネクタ
CN102332648A (zh) * 2010-05-31 2012-01-25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202930618U (zh) * 2012-10-25 2013-05-08 昆山上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反式网线连接器
CN105119072A (zh) * 2011-04-28 2015-12-02 3M创新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件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83281B1 (en) * 1999-10-20 2001-02-06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10205576A (ja) * 2009-03-04 2010-09-16 D D K Ltd コネクタ
CN102332648A (zh) * 2010-05-31 2012-01-25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5119072A (zh) * 2011-04-28 2015-12-02 3M创新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件
CN202930618U (zh) * 2012-10-25 2013-05-08 昆山上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反式网线连接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80447A (zh) * 2017-12-26 2019-07-05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109980447B (zh) * 2017-12-26 2022-04-29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463291B2 (ja) 2019-01-30
TW201806253A (zh) 2018-02-16
JP2017168271A (ja) 2017-09-21
KR20170107388A (ko) 2017-09-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71429B (zh) 电缆连接器
CN107221769A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US10014596B2 (en) Conductor terminal
US5207598A (en) Edge card connector
EP0559017B1 (en) Edge card connector with latch/eject mechanism
US6431897B1 (en) Connector having a rotary actuator engaged with a contact in a direction parallel to a sheet-like object connected to the connector
US7004775B1 (en) Contact member for flat wiring member and connector having the same
US771307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5121884B2 (ja)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US20100130045A1 (en) Connector for Flexible Circuit
KR19990068207A (ko) 플러그 커넥터 및 소켓 커넥터
TW522611B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0397716C (zh) 连接器
TW201203739A (en) Electric connector for circuit board
TW201036282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ircuit board
CN101490907B (zh) 电缆连接器
TW201203760A (en) Electric connector for circuit substrate
US7351093B2 (en) Connector
US853507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734147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s
JP6771983B2 (ja)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CN102025059A (zh) 连接器
JPH0725592U (ja) ラッチ付き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CN107394436A (zh)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JP3146200U (ja) 電気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