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06253A - 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06253A
TW201806253A TW106104285A TW106104285A TW201806253A TW 201806253 A TW201806253 A TW 201806253A TW 106104285 A TW106104285 A TW 106104285A TW 106104285 A TW106104285 A TW 106104285A TW 201806253 A TW201806253 A TW 20180625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ontact
arm portion
flat conductor
terminal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042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平原恒
和田俊太郎
Original Assignee
廣瀨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廣瀨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廣瀨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062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6253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5Ground or shield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8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要提供一種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能避免連接器在高度方向的大型化且得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1),在端子(20)、(30)的排列方向且在第1端子(20)及上述第2端子(30)之中包含上述第2端子(30)的範圍,具有:位於該第2端子(30)的上方而被保持於殼體(10)的屏蔽構件(50);該屏蔽構件(50),在上下方向位於與上述第1端子(20)的上臂部重複的範圍,與上述第1端子(20)及上述第2端子(30)之中使用為接地端子的至少一個端子(20)、(30)直接或間接地接觸而與該接地端子電導通。

Description

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
本發明是關於配置於電路基板的裝配面上且用來插拔平型導體的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
這種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例如揭示於專利文獻1的構造。該專利文獻1的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在將複數的金屬板製的端子排列保持的殼體,安裝有:將該殼體的上壁及側壁覆蓋的屏蔽板。上述複數的端子,具有訊號端子與接地端子兩種,這兩種端子以混合的狀態排列。上述訊號端子及上述接地端子,是以連結部連結著:沿著殼體的底壁的上面延伸的下臂部、與沿著殼體的上壁的下面延伸的上臂部;作成大致橫H型,以在下臂部形成的接觸部而可與平型導體接觸。在接地端子的上臂部形成有從該上臂部的上緣突出的突部。
該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具有可動構件,該可動構件可轉動於:可允許平型導體朝殼體插入的開啟位置、與將上述平型導體壓接於端子的接觸部的關閉位置之間。當該可動構件從開啟位置朝關閉位置轉動時,藉由設置於該可動構件的凸輪部將各端子的上臂部的一端側部分 抬起,該上臂部以連結部為支點槓桿狀地彈性移位,讓該上臂部的另一端側部分朝下方移位,將平型導體朝向下臂部的接觸部從上方按壓。在其他型態,該可動構件移到關閉位置時,轉動軸部將端子的上臂部抬起時,可動構件受到從該上臂部朝向下方的反作用力,將平型導體朝向下臂部的接觸部按壓。
在該專利文獻1,在上述任一型態,當接地端子的上臂部藉由可動構件被抬起時,上述上臂部的接觸突部從下方接觸著將殼體的上壁覆蓋的屏蔽板的上部屏蔽部,且電導通,藉此得到屏蔽效果。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4863317號
通常在電路基板的裝配面上所配置的電連接器,需要高屏蔽效果,並且也需要在相對於上述裝配面呈直角的高度方向(上下方向)的小型化。可是專利文獻1的連接器,屏蔽板覆蓋殼體的上壁,接地端子的上臂部位於該上壁的下面側,所以該屏蔽板的上部屏蔽部的板厚度讓高度尺寸變大。
本發明鑒於這種情形,其課題要提供一種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能避免連接器在高度方向的大型化且 得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本發明的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是配置於電路基板的裝配面上,在相對於該裝配面平行的一方向也就是前後方向插拔平型導體;具有殼體及複數端子;上述殼體,朝後方開口形成有收容部,上述收容部用來收容朝向前後方向插入的上述平型導體;上述複數端子,排列保持於上述殼體;上述複數端子,具有形狀不同的至少第1端子與第2端子兩種,上述第1端子具有:沿著上述殼體的底壁朝前後方向延伸的下臂部、在上述下臂部的上方朝前後方向延伸的上臂部、及將上述下臂部與上述上臂部連結的連結部;上述第2端子,作成沿著上述殼體的底壁朝前後方向延伸的臂狀。
<第1發明>
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在第1發明,在端子的排列方向且在第1端子及上述第2端子之中包含上述第2端子的範圍,具有:位於該第2端子的上方而被保持於上述殼體的屏蔽構件;該屏蔽構件,在上下方向位於與上述第1端子的上述上臂部重複的範圍,與上述第1端子及上述第2端子之中使用為接地端子的至少一個端子直接或間接地接觸而與該接地端子電導通。
在第1發明,屏蔽構件,在端子的排列方向 在第1端子及第2端子之中包含該第2端子的範圍,位於在該第2端子的上方與上述第1端子的上臂部重複的範圍。與屏蔽構件位於較端子的上臂部更上方的習知的連接器相比,以屏蔽構件與第1端子的上臂部重複的部分可以減少連接器的高度尺寸。屏蔽構件,直接或間接地接觸於鄰接的使用作為接地端子的至少一個端子,所以可得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在第1發明,屏蔽構件,具有接觸片,上述接觸片用來直接接觸於使用作為接地端子的端子。該屏蔽構件的接觸片,也可接觸於使用作為接地端子的端子的板厚面,也可接觸於使用作為該接地端子的端子的板面。
在第1發明,使用作為接地端子的端子,具有直接接觸於屏蔽構件的接觸片。
在第1發明,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具有金屬製的連接構件,上述連接構件接觸於使用作為接地端子的端子及屏蔽構件雙方,使用作為上述接地端子的端子與上述屏蔽構件經由上述連接構件間接地接觸。
在第1發明,第1端子是接地端子,第2端子是訊號端子。
<第2發明>
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在第2發明,在端子的排列方向且在第1端子及上述第2端子之中包含上述第2端子的範圍,具有:位於該第2端子的上方而被保持於上述殼體 的屏蔽構件;該屏蔽構件,在上下方向位於與上述第1端子的上述上臂部重複的範圍,與上述電路基板的接地電路部接觸而與該接地電路部電導通。
在該第2發明,也與第1發明敘述同樣,以屏蔽構件與第1端子的上臂部重複的部分可減少連接器的高度尺寸。屏蔽構件,與上述電路基板的接地電路部接觸而可與該接地電路部電導通,所以可得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第3發明>
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在第3發明,在端子的排列方向且在第1端子及上述第2端子之中包含上述第2端子的範圍,具有:位於該第2端子的上方而被保持於上述殼體的屏蔽構件;該屏蔽構件,在上下方向位於與上述第1端子的上述上臂部重複的範圍,與上述平型導體的接地電路部接觸而與該接地電路部電導通。
在該第3發明,也與第1發明及第2發明敘述同樣,以屏蔽構件與第1端子的上臂部重複的部分可減少連接器的高度尺寸。屏蔽構件,與上述平型導體的接地電路部接觸而可與該接地電路部電導通,所以可得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在第3發明,屏蔽構件,具有:藉由該屏蔽構件受到來自其他構件的力量而朝向平型導體的接地電路部移位而接觸於該接地電路部的接觸片。
如上述,在本發明,在端子的排列方向且包含第2端子的範圍,在該第2端子的上方且位於與上述第1端子的上臂部重複的範圍,所以與習知的連接器相比,以屏蔽構件與第1端子的上臂部重複的部分可減少連接器的高度尺寸。屏蔽構件,接觸於:鄰接的使用作為接地端子的至少一個端子、電路基板的接地電路部、或平型導體的接地電路部,所以可得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1‧‧‧連接器
10‧‧‧殼體
15‧‧‧底壁
15C‧‧‧限制部
20‧‧‧第1端子
21‧‧‧上臂部
22‧‧‧下臂部
23‧‧‧連結部
24‧‧‧受壓臂部
24A‧‧‧受壓部
25‧‧‧按壓臂部
25A‧‧‧按壓部
26‧‧‧支承臂部
30‧‧‧第2端子
36‧‧‧支承臂部
36B‧‧‧凸輪支承部
50‧‧‧屏蔽板
52‧‧‧前方接觸片
53‧‧‧後方接觸片
60‧‧‧可動構件
65‧‧‧第1凸輪部
66‧‧‧第2凸輪部
F‧‧‧平型導體
第1圖是將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連同平型導體一起顯示的全體立體圖,省略殼體的局部而顯示。
第2圖(A)是從前方觀察第1圖的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的局部的端子及屏蔽板的立體圖,第2圖(B)是將第2圖(A)的屏蔽板的接觸片與接地端子的接觸部分放大顯示的立體圖。
第3圖是屏蔽板全體的顯示圖,第3圖(A)是立體圖,第3圖(B)是側視圖,第3圖(C)是正視圖。
第4圖是第1圖的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的相對於上下方向呈直角的面的剖面圖,是從上方觀察上下方向的屏蔽板的位置的剖面的視圖。
第5圖是第1圖的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的相對於殼體的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面的立體剖面圖,是顯示端子排列方向的端子溝的位置的剖面。
第6圖是可動構件在開啟位置時的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相對於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面的剖面圖,(A)是接地端子的位置的剖面,(B)是訊號端子的位置的剖面,(C)是配件的位置的剖面,(D)是顯示接地端子與配件的中間位置的剖面。
第7圖是可動構件在轉動過程時的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相對於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面的剖面圖,(A)是接地端子的位置的剖面,(B)是訊號端子的位置的剖面,(C)是配件的位置的剖面,(D)是顯示接地端子與配件的中間位置的剖面。
第8圖是可動構件從第7圖轉動位置進一步轉動時的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相對於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面的剖面圖,(A)是接地端子的位置的剖面,(B)是訊號端子的位置的剖面,(C)是配件的位置的剖面,(D)是顯示接地端子與配件的中間位置的剖面。
第9圖是可動構件在關閉位置時的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相對於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面的剖面圖,(A)是接地端子的位置的剖面,(B)是訊號端子的位置的剖面,(C)是配件的位置的剖面,(D)是顯示接地端子與配件的中間位置的剖面。
第10圖是第2實施方式的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的全 體立體圖,省略殼體的局部而顯示。
第11圖是第3實施方式的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的全體立體圖,省略殼體的局部而顯示。
第12圖是將第11圖的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的屏蔽板連同端子一起顯示的視圖,(A)是俯視圖,(B)是側視圖,(C)是正視圖。
第13圖(A)是第4實施方式的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的全體立體圖,將殼體的局部省略而顯示,(B)是(A)的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的屏蔽板的全體立體圖。
第14圖(A)是第5實施方式的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的全體立體圖,將殼體的局部省略而顯示,(B)是(A)的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的屏蔽板的全體立體圖。
第15圖(A)是第6實施方式的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的全體立體圖,將殼體的局部省略而顯示,(B)是(A)的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的屏蔽板的全體立體圖。
第16圖是第15圖的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的屏蔽板的接觸片的位置的相對於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面的剖面圖,(A)顯示可動構件在開啟位置時的剖面,(B)顯示可動構件在開啟位置時的剖面。
以下根據附圖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
<第1實施方式>
第1圖是將本實施方式的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1(以下僅稱為「連接器1」)連同平型導體F一起顯示的全體立體圖,省略後述殼體10的局部而顯示。連接器1,配置於電路基板(並未圖示)的裝配面上,在相對於該裝配面平行的一方向也就是前後方向將平型導體F插拔。
平型導體F,在其前端部(在第1圖作成靠近連接器1的部分的右上緣部)具有與上述連接器1的連接部分,朝後方(在第1圖的左下方)較長地延伸,在圖中是顯示連接部分的附近後方位置的部分,其更後方則省略圖示。上述平型導體F,在本實施方式,是將前端部下面的覆蓋部去除,讓連接電路部(並未圖示)露出而成為連接部分。在平型導體的前端部的上面,施加有用來與連接器連接時提昇強度的補強薄片F1。
在平型導體F的連接部分,在其寬度方向兩側緣藉由缺口部形成被卡止部F2。讓在後述的配件40形成的爪狀的卡止部45A進入該缺口狀的被卡止部F2而卡止,有助於防止平型導體F脫落。
連接器1,具有:從後方收容平型導體F的殼體10、排列保持於該殼體10的兩種端子20、30(第1端子20與第2端子30)及配件40、保持於殼體10的作為屏蔽構件的屏蔽板50、以及藉由殼體10、端子20、30及配件40所支承的可動構件60。該可動構件60,如後述,在可將平型導體F朝殼體10插入的開啟位置(參考第6圖)、與將該平型導體F按壓的關閉位置(參考第9圖) 之間伴隨轉動而可移動地被支承。
藉由殼體10所保持的第1端子20、第2端子30及配件40,作成維持平坦板面的金屬板構件而朝相對於該板面呈直角的方向排列。在本實施方式,第1端子20使用為接地端子,第2端子30使用為訊號端子,配件40使用為與平型導體F卡止而用來防止該平型導體F脫落的鎖定構件。在本實施方式,第1端子20及第2端子30,排列成讓兩條第2端子30位於鄰接的第1端子20彼此之間。配件40,各一條配置於端子排列範圍的兩側。針對該第1端子20、第2端子30及配件40的形狀,後面會詳細敘述。
殼體10,是將電絕緣材料成形而作成,在上述平型導體F的寬度方向較長,具有高度尺寸較小的大致長方體外型,在上述寬度方向排列形成有貫穿於前後方向的兩種狹縫狀的第1端子溝11與第2端子溝12(也參考第6圖(A)、(B))。在兩種該第1端子溝11與第2端子溝12,分別將後述第1端子20與第2端子30對應插入而保持,將上述寬度方向作為端子排列方向而形成端子的排列範圍。在該端子的排列範圍的外側,將用來保持配件40的配件溝13朝前後方向貫穿形成為與第1及第2端子溝11、12同樣的狹縫狀(參考第6圖(C))。
如上述將上述第1端子20、第2端子30、及配件40作成維持金屬板的平坦的板面的關係,用來將其插入保持的第1端子溝11、第2端子溝12、及配件溝 13,也將其端子排列方向的溝寬度作成與第1端子20、第2端子30、及配件40的各板厚度大致相等,於端子排列方向(在第6圖(A)、(B)、及(C)與紙面呈直角的方向)作為上述溝寬度。
第1端子溝11、第2端子溝12及配件溝13,分別如第6圖(A)、(B)及(C)所示,在殼體10的上壁14與底壁15之間貫穿形成於前後方向(在圖中為左方及右方)。該第1端子溝11、第2端子溝12及配件溝13,其後部彼此是以在連接器1的上下方向中央位置朝端子排列方向(相對於第6圖的紙面呈直角的方向)延伸的連通溝所連通,該連通溝形成朝後方開口的收容部16,可將上述平型導體F的連接部分導入該收容部16。第1端子溝11及配件溝13,如第6圖(A)、(C)所示,其後部區域藉由上述收容部16上下分離,分別形成在上壁14的下面與底壁15的上面,具有:第1端子上部溝11A與第1端子下部溝11B、配件上部溝13A與配件下部溝13B。如第6圖(B)所示,第2端子溝12,僅形成於底壁15的上面,未形成於上壁14的下面。
上述第1端子溝11、第2端子溝12及配件溝13,在其前部也連通著。也就是說,該第1端子溝11、第2端子溝12、及配件溝13的前部,在較收容部16更前方的位置,藉由較上述殼體10的底壁15更上方形成的開放空間17所連通(也參考第5圖)。在該前部將上壁14作有缺口,該開放空間17允許可動構件60的配設及 伴隨其轉動所產生的移動。上述上壁14,在端子排列方向,在兩端側的配件溝13的位置,如第6圖(C)所示,在後部也具有缺口部分,可讓配件40的對應部分朝上方充分彈性移位。
在上述第1端子溝11、第2端子溝12及配件溝13,在前後方向,在涵蓋前部的上述開放空間17與後部的收容部16之間的中間範圍內,分別設置有:用來朝第1端子20、第2端子30、及配件40的殼體10安裝用的安裝部18A、18B、及18C。安裝部18A,如第6圖(A)所示,在上述中間範圍的後部範圍,在上下方向且在上壁14與底壁15之間形成為塊狀。安裝部18B,如第6圖(B)所示,在上述中間範圍的全區域藉由讓上壁14的下面突出所形成。安裝部18C,如第6圖(C)所示,在上述中間範圍的前部範圍,在上下方向且在上壁14與底壁15之間形成為塊狀。
在上壁14,在端子排列方向位於第1端子20彼此之間且包含互相相鄰的兩個第2端子30的範圍,朝前方開口形成有用來保持屏蔽板50的屏蔽板保持溝14A。該屏蔽板保持溝14A,作成在相對於上下方向呈直角的方向擴張的狹縫狀,如第6圖(B)所示,在前後方向的大致全區域涵蓋形成,前端開口並且後端封閉。該屏蔽板保持溝14A,在上下方向,位於第1端子溝11的第1端子上部溝11A及配件溝13的配件上部溝13A的範圍內。當將屏蔽板50從前方朝屏蔽板保持溝14A壓入時, 該屏蔽板50的位置是從上方覆蓋上述兩個第2端子。
如第6圖(B)、(C)所示,在端子排列方向與第2端子溝12及配件溝13對應的底壁15的部分,形成有第2端子30及配件40的固定用的固定部15A、15B。第2端子溝12的固定部15A,是將底壁15的前端部的厚度形成為錐狀部,配件溝13的固定部15B,是將底壁15的後端部的厚度形成為錐狀部。
如第5圖所示,底壁15,在位於開放空間17的範圍的前部,在與端子排列方向的第1端子20、第2端子30及配件40所位置的範圍(以下稱為「端子配置範圍」)不同的範圍(以下稱為「端子不在範圍」),形成有較端子配置範圍更突出並且朝前後方向延伸的限制部15C。該限制部15C,如後述,在可動構件60因該可動構件60的凸輪部的磨耗而從正規位置朝下方偏移時,從下方抵接於該可動構件60,用來限制預定量以上的下降。
在本實施方式,限制部15C形成為,將可動構件60的轉動過程中的凸輪部的軌跡的偏移(從正規軌跡起算的偏移)保留在允許範圍的程度的高度尺寸(從上述端子配置範圍的底壁15的上面起算的高度尺寸),該高度尺寸是因應製品而適當設定。例如將上述限制部15C的高度尺寸設定得較大的話,藉此可減少可動構件60的最大下降量。上述所謂的「允許範圍」,是能充分獲得:可動構件60的轉動過程所產生的卡嗒感、在可動構件60的關閉位置所產生的端子與平型導體的接觸壓力、配件與 平型導體的卡止量等的範圍。
在本實施方式,限制部15C雖然在端子排列方向形成在上述端子不在範圍的全區域,而也可取代該方式,將限制部15C形成在上述端子不在範圍之中的其中一部分範圍。
分別對上述第1端子溝11、第2端子溝12及配件溝13插入而被保持的作為接地端子的第1端子20、作為訊號端子的第2端子30、及作為鎖定構件的配件40,都維持金屬板的平坦板面所作成。如第6圖(A)、(C)所示,第1端子20及配件40,作成大致橫H字型,具有位於上方的上臂部21、41及位於其下方的下臂部22、42;兩者以位於前後方向中間部的連結部23、43所連結。另一方面,第2端子30作成在第2端子溝12內沿著殼體10的底壁15而朝前後方向延伸的臂狀。
第1端子20,如第6圖(A)所示,上臂部21在前後方向延伸涵蓋殼體10的大致全區域。該上臂部21其較連結部23的更前方部分作成受壓臂部24,其後方部分作成按壓臂部25。在上述受壓臂部24在其下緣形成凹狀的受壓部24A,在按壓臂部25的後端設置有朝向下方突出的按壓部25A。受壓部24A作成大致半圓的凹狀其功能作為將後述的可動構件60的第1凸輪部65轉動導引的導引部。該上臂部21,如後述,當上述受壓部24A從可動構件60的第1凸輪部65受到朝上方的力量時,因為槓桿原理,以連結部23的位置為支點讓上述按壓臂部25 朝向下方撓曲傾斜。
上述第1端子20的下臂部22,在前後方向其後部延伸至與上述上臂部21的按壓部25A相同位置,其前部朝較上述上臂部21的受壓臂部24更前方延伸,其前端突出到殼體10外。該下臂部22,其較連結部23更前方的部分作成將可動構件60的後述的第1凸輪部65從下方支承的支承臂部26,其後方部分作成可撓的接觸臂部27。支承臂部26具有:朝向前方朝殼體10外突出的連接部26A、與在前後方向在靠近連結部23的位置朝上方凸狀地隆起的隆起部26B。該隆起部26B其後半部較前半部更高。該隆起部26B,如後述,在該隆起部26B的上端面(板厚面)讓屏蔽板50的接觸片52、53接觸。接觸臂部27,具有:在後端位置朝向上方突出而與上臂部21的按壓部25A相對向的接觸部27A、在前後方向靠近連結部23的位置朝向上方突出的壓入突部27B。
上述連接部26A,朝下方延伸成具有位於較殼體10的底壁15的底面稍下方的下緣,該下緣與電路基板的對應電路面面接觸而可焊接連接。
上述接觸臂部27朝向後方而朝上方傾斜而在與殼體10的底壁15之間形成逐漸擴大的間隙。在上下方向位置相對向的上臂部21的按壓部25A與下臂部22的接觸部27A,夾壓著平型導體F(並未圖示),接觸於在平型導體F的下面形成的接地電路部而電連接於該接地電路部。
以該方式形成的第1端子20,從前方朝向後方朝第1端子溝11插入。當插入至預定位置時,接觸臂部27將殼體10的底壁15與塊狀的安裝部18A之間貫穿,藉由讓壓入突部27B咬入於上述安裝部18A的下緣而固定,防止上述第1端子20脫落。
如第6圖(B)所示,上述第2端子30,在前後方向延伸涵蓋殼體10的全區域,其前端突出到殼體10外,其後端位於與第1端子20的下臂部22的後端大致相同位置。該第2端子30的前部作為支承臂部36,其後部作為可撓的接觸臂部37。支承臂部36,具有:朝向前方突出到殼體外的連接部36A、在前後方向的開放空間17的位置朝上方隆起成矩形而用來從下方支承可動構件60的後述的第2凸輪部66的凸輪支承部36B。接觸臂部37,具有在後端位置朝向上方突出的接觸部37A。該接觸部37A,與在平型導體F(並未圖示)的下面形成的訊號電路部接觸,而電連接於該訊號電路部。在位於支承臂部36與接觸臂部37之間的中間部,形成有朝上方突出的壓入突部38。
上述凸輪支承部36B,其上緣位於與殼體10的安裝部18B的下緣大致相同高度,形成了作成朝向前後方向延伸的直狀緣部的凸輪抵接部位36B-1。該凸輪抵接部位36B-1,形成在前後方向較第1端子20的受壓部24A更朝前後延伸的範圍。
上述連接部36A,朝下方延伸成具有位於較 殼體10的底壁15的底面稍下方的下緣,該下緣與電路基板的對應電路面面接觸而可焊接連接。在該連接部36A的後緣側形成切入溝狀的被固定部36A-1,該被固定部36A-1被朝向在上述的殼體10的底壁15形成的錐狀的固定部15A壓入,具有第2端子30對殼體10固定的功能。
以該方式形成的第2端子30,從前方朝向後方朝第2端子溝12插入。當插入至預定位置時,接觸臂部37將殼體10的底壁15與安裝部18B之間貫穿,藉由讓壓入突部38咬入於上述安裝部18B的下緣而固定,並且藉由讓被固定部36A-1嵌入殼體10的底壁15的固定部15A而固定,防止上述第2端子30脫落。
配件40,如第6圖(C)所示,上臂部41在前後方向延伸涵蓋殼體10的大致全區域。該上臂部41其較連結部43的更前方部分作成受壓臂部44,其後方部分作成與平型導體F卡止用的卡止臂部45。在上述卡止臂部45的後端設置有朝向下方突出的卡止部45A。上述上臂部41,當上述受壓臂部44從可動構件60的後述的第3凸輪部67受到朝上方的力量時,因為槓桿原理,以連結部43的位置為支點讓上述卡止臂部45朝向下方撓曲傾斜。
上述配件40的下臂部42,其前部朝較上述上臂部41的受壓臂部44更前方延伸,前後部在前後方向朝較卡止部45A更後方延伸,其後端突出到殼體外。該下臂部42,其較連結部43更前方的部分作成將可動構件60 的後述的第3凸輪部67從下方支承的支承臂部46,其後方部分作成沿著底壁15的上面直線狀延伸的直狀臂部47。支承臂部46,其高度尺寸大於直狀臂部47,該支承臂部46的上緣位於較直狀臂部47的上緣更上方。該支承臂部46,在前後方向靠近連結部43的位置具有朝向上方突出的壓入突部46A。直狀臂部47,具有朝向後方突出到殼體10外的焊接固定部47A。
上述焊接固定部47A,朝下方彎曲延伸成具有位於較殼體10的底壁15的底面稍下方的下緣,該下緣與電路基板的對應面面接觸而可焊接連接。在該焊接固定部47A的後緣側形成切入溝狀的被固定部47A-1,該被固定部47A-1被朝向在上述的殼體10的底壁15形成的錐狀的固定部15B壓入,具有配件40對殼體10固定的功能。
以該方式形成的配件40,從前方朝向後方朝配件溝13插入。當插入至預定位置時,支承臂部46將殼體10的底壁15與塊狀的安裝部18C之間貫穿,藉由讓壓入突部46A咬入於上述安裝部18C的下緣,並且藉由讓被固定部47A-1嵌入殼體10的底壁15的固定部15B而固定,防止上述配件40脫落。
屏蔽板50,將金屬板構件彎曲而作成,如第1圖所示,在端子排列方向,設置在互相鄰接的第1端子20彼此之間(也參考第2圖(A)或第4圖)。如第3圖(A)~(C)所示,屏蔽板50具有:具有相對於上下方向呈直角的板面的主體部51、從該主體部51的兩方的側 緣(朝前後方向(在第3圖(B)的左右方向)延伸的緣部)延伸成大致L字型而在上下方向可撓曲的前方接觸片52及後方接觸片53。
如第4圖所示,主體部51,當從上方觀察時作成將前後方向作為長邊方向的大致長方形狀,在前後方向,延伸涵蓋殼體10的大致全區域的範圍,在端子排列方向,延伸在包含相鄰的兩個第2端子30的範圍。該主體部51,如第3圖(A)或第4圖所示,前半部(是在第3圖(A)的下半部,在第4圖的上半部),相較於後半部其在端子排列方向寬度較窄,而在前端緣形成缺口部51A,在該缺口部51A的兩側形成前端片51B。如第4圖(A)所示,屏蔽板50,上述前端片51B從後方進入可動構件60的後述的第2溝部63內(也參考第6圖(B)),並且缺口部51A從前方收容上述第2溝部63彼此之間的隔壁部68,來避免與可動構件60碰撞。在主體部51的後半部的側端緣,形成有複數個用來朝殼體10的屏蔽板保持溝14A壓入用的壓入突起51C。
如第3圖(A)~(C)所示,前方接觸片52,具有:在主體部51的前後方向中間位置從該主體部51的其中一方的側緣隨著朝向前方而朝下方傾斜而延伸且可朝上下方向彈性移位的彈性臂部52A、從該彈性臂部52A的前端在端子排列方向朝外側(從主體部51離開的方向)延伸的前方接觸部52B。後方接觸片53,在較主體部51的前方接觸片52更後方的位置從該主體部51的另 一方的側緣延伸出來。該後方接觸片53,與前方接觸片52同樣地,具有:隨著朝向前方而朝下方傾斜而延伸且可朝上下方向彈性移位的彈性臂部53A、從該彈性臂部52A的前端在端子排列方向朝外側(從主體部51離開的方向)延伸的後方接觸部53B。後方接觸片53本身的尺寸,與前方接觸片52的尺寸大致相同,如第3圖(A)、(B)所示,後方接觸片53的後方接觸部53B位於較前方接觸部52B更後方。如第3圖(C)所示,後方接觸部53B位於較前方接觸部52B稍上方。
如第1圖、第2圖、第4圖所示,在端子排列方向鄰接的兩個屏蔽板50彼此之間,從上方觀察時,設置有一個作為接地端子的第1端子20,如第2圖(A)、(B)所示,其中一方的屏蔽板50的前方接觸片52的前方接觸部52B及另一方的屏蔽板50的後方接觸片53的後方接觸部53B,接觸於上述第1端子20。具體來說,如第2圖(B)所示,其中一方的屏蔽板50的前方接觸部52B彈性接觸於在第1端子20的下臂部22(參考第2圖(A))形成的隆起部26B的前半部的上端面(板厚面),另一方的屏蔽板50的後方接觸部53B彈性接觸於上述隆起部26B的後半部的上端面(板厚面)。結果,讓全部屏蔽板50與全部第1端子20電導通,在連接器全體可得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如第4圖所示,屏蔽板50,從前方(在第4圖的上方)朝殼體10的上壁14的屏蔽板保持溝14A壓 入,藉由讓該屏蔽板50的壓入突起51C咬入於屏蔽板保持溝14A的相對向內壁面(在端子排列方向相對向的內壁面),而安裝於殼體10。安裝於該殼體10的屏蔽板50,將兩個第2端子30定位成從上方覆蓋,並且如上述,在屏蔽板50的兩側且與該屏蔽板50鄰接的作為接地端子的第1端子20的隆起部26B的上端面,以前方接觸部52B或後方接觸部53B直接彈性接觸而電導通。
在本實施方式,屏蔽板50,在上下方向位於第1端子20的上臂部21的範圍內。也就是說,與屏蔽構件位於較端子的上臂部更上方的習知的連接器相比,以屏蔽板50與第1端子20的上臂部21重複的部分,也就是以屏蔽板50的板厚部分可以減少連接器1的高度尺寸。屏蔽板50,接觸於使用作為接地端子的第1端子20,所以可得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可動構件60,如第1圖所示,作為涵蓋殼體10的大致全寬度延伸的構件是以與殼體10同樣的電絕緣材所作成。
上述可動構件60,被支承為可轉動於:從第6圖所示的開啟位置起經過第7圖、第8圖所示的中間位置而到第9圖所示的關閉位置之間。在第6圖,可動構件60的轉動軸線位於該可動構件60的下半部,該下半部收容於在殼體10的前部形成的開放空間17。在第6圖,在該開放空間17外,朝較殼體10的上壁14更上方突出的上半部,成為讓使用者轉動操作該可動構件60的操作部 61。
在第6圖的上述可動構件60的下半部,在可動構件60的寬度方向(在端子排列方向,在與第6圖的紙面呈直角的方向),在與第1端子20、第2端子30、及配件40對應的位置,前後貫穿形成有:允許第1端子20、屏蔽板50、及配件40的各受壓臂部24、前端片51B、受壓臂部44進入的狹縫狀的第1溝部62、第2溝部63、及第3溝部64。該第1溝部62、第2溝部63、及第3溝部64的溝寬度(在與紙面呈直角方向的溝內面彼此間的寬度),分別為稍大於:上述第1端子20的板厚度、屏蔽板50的前端片51B的寬度、及配件40的板厚度的尺寸。在上述第1溝部62、第2溝部63、及第3溝部64,分別設置有將溝內面彼此連結的第1凸輪部65、第2凸輪部66、及第3凸輪部67。
在端子排列方向在與第1端子20對應的第1溝部62設置的第1凸輪部65,如第6圖(A)所示,設置在開啟位置的可動構件60的上述第1溝部62的下部位置,位於上下方向的第1端子20的受壓臂部24與支承臂部26之間。該第1凸輪部65,當可動構件60在開啟位置時,相對於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剖面全體作成朝前後方向延伸的細長形狀,其位置在與第1端子20的支承臂部26的上緣之間具有上下方向的間隙。
第1凸輪部65的後半部(在第6圖(A)的左半部),形成為在可動構件60的轉動過程被第1端子 20的受壓部24A所轉動導引的被導引部65A,前半部(在第6圖(A)的右半部),形成為在轉動過程且在關閉位置藉由第1端子20的支承臂部26從下方支承的被支承部65B。被導引部65A,其被上述受壓部24A所導引時滑動接觸的後緣作成適合上述受壓部24A的圓弧狀。被導引部65A,從被導引部65A的下部的前緣朝向前方延伸,在轉動過程及在關閉位置被支承臂部26直接支承的前端緣作成圓弧狀。第1凸輪部65的轉動中心,當朝端子排列方向(相對於第6圖(A)的紙面呈直角的方向)觀察時位於被導引部65A的區域內,藉由可動構件60的轉動,藉由使第1端子20的受壓臂部24彈性移位而上下移動,而往左右則被凹狀的受壓部24A的前後的緣部所限制而不移動。
在端子排列方向在與第2端子30對應的第2溝部63設置的第2凸輪部66,如第6圖(B)所示,設置在開啟位置的可動構件60的上述第2溝部63的下部位置,位於上下方向的屏蔽板50的前端片51B與第2端子30的支承臂部36之間。該第2凸輪部66,當可動構件60位於開啟位置時,相對於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剖面全體作成大致四角形狀,該第2凸輪部66的直線狀的下緣藉由第2端子30的支承臂部36的上緣從下方支承。第2凸輪部66的下部的前緣,是在可動構件60的轉動過程與支承臂部36的上緣滑動接觸且被支承的部位,作成圓弧狀。第2凸輪部66的上部的後緣,作倒角處理作成斜 緣部,在可動構件60的轉動過程可以避免與屏蔽板50的前端片51B的碰撞。第2凸輪部66的前緣,作成朝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線狀,當可動構件60來到關閉位置時,成為朝前後方向延伸的狀態,藉由支承臂部36從下方支承(參考第9圖(B))。
在端子排列方向在與配件40對應的第3溝部64設置的第3凸輪部67,如第6圖(C)所示,設置在開啟位置的可動構件60的上述第3溝部64的下部位置,位於上下方向的配件40的受壓臂部44與支承臂部46之間。該第3凸輪部67,當可動構件60位於開啟位置時,相對於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剖面全體作成朝前後方向延伸的形狀。第3凸輪部67,其下部前緣隨著朝向前方而朝上方傾斜,並且其下部後緣隨著朝向後方而朝上方傾斜,下部前緣與下部後緣的轉移部分(交界部分)的下緣作成朝向下方突出的突出緣。第3凸輪部67,在上述開啟位置以上述突出緣從下方支承支承臂部46。
在第3凸輪部67的上部朝後方突出的緣部作成圓弧狀,在可動構件60的轉動過程與上述受壓臂部44滑動接觸(參考第7圖(C)、第8圖(C))。第3凸輪部67的前緣,作成朝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線狀,當可動構件60來到關閉位置時,成為朝前後方向延伸的狀態,藉由支承臂部46從下方支承(參考第9圖(C))。
可動構件60,當在開啟位置時,在端子排列方向的端子不在範圍,如第6圖(D)所示,其可動構件 60的下面在與殼體10的底壁15的限制部15C之間具有上下方向的間隙。
這樣組成的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1,以下面方式使用且功能如下。
首先,將連接器1配置在電路基板(並未圖示)上的預定位置,將第1端子20的連接部26A、第2端子30的連接部36A、及配件40的焊接固定部47A分別與電路基板的對應部焊接連接並且固定。
針對安裝於電路基板的連接器1,將可動構件60調到如第6圖所示的豎立的開啟位置,讓殼體10的收容部16成為朝向後方(在圖中為左方)開口的狀態,成為可讓平型導體F插入的狀態。
接著,在可動構件60在如第6圖所示的開啟位置的狀態,將平型導體F的連接部分(並未圖示)朝向前方插入到上述收容部16內。第1端子20,其按壓臂部25的按壓部25A與接觸臂部27的接觸部27A之間成為較平型導體F的上述連接部分的厚度稍寬的間隔,而容易將該平型導體F的連接部分插入。可是,關於上述配件40,由於該配件40的卡止臂部45的卡止部45A與直狀臂部47之間成為較上述平型導體F的連接部分的厚度更窄的間隔,所以平型導體F其前端,藉由使上述卡止部45A彈性變形而抬起,一邊使上述間隔擴大一邊前進至預定位置之後,上述卡止部45A從上方進入平型導體F的缺口狀的被卡止部F2,藉此暫時保持著平型導體F。
平型導體F的連接部分即使如上述插入,由於上述可動構件60位於開啟位置,所以在作為第1端子20的下臂部22的後半部的接觸臂部27的下緣所形成的接觸部27A,其位置與殼體10的底壁15分離而形成間隙。
接著使可動構件60朝向關閉位置轉動。當可動構件60開始從開啟位置的轉動時,首先第2凸輪部66與第2端子30的支承臂部36滑動接觸。藉由該滑動接觸讓可動構件60的轉動中心朝上方移動,結果,第1凸輪部65將第1端子20的受壓臂部24朝上方按壓移位,且第3凸輪部67將配件40的受壓臂部44朝上方按壓移位。第1凸輪部65及第3凸輪部67,在可動構件60開始轉動之後,分別與第1端子20的支承臂部26及配件40的支承臂部46之間具有間隙,而不會與該支承臂部26、46滑動接觸。也就是從上述受壓臂部24、44對於凸輪部65、67朝向下方作用的全部反作用力,只會被上述第2凸輪部66與上述支承臂部36的滑動接觸部位所承受。於是第2凸輪部66與上述支承臂部36,會在承受較大接觸壓力的狀態滑動接觸,容易產生第2凸輪部66的磨耗。
當可動構件60從開啟位置進行轉動時,如第7圖所示,第1凸輪部65抵接於支承臂部26且第3凸輪部67抵接於支承臂部46,在該時間點以後的轉動過程,所有凸輪部65、66、67對於支承臂部26、36、46滑動接 觸。於是,從受壓臂部24、44對於凸輪部65、67朝向下方作用的反作用力,被所有凸輪部65、66、67與支承臂部26、36、46的滑動接觸部位所承受,藉此減輕第2凸輪部66與上述支承臂部36的接觸壓力。在該轉動過程,凸輪部65、67將受壓臂部24、44進一步朝上方按壓。
可動構件60進一步轉動,如第8圖所示,凸輪部65、67將受壓臂部24、44進一步朝上方按壓時,該受壓臂部24、44朝上方的移位量成為最大,結果,第1端子20的按壓臂部25及配件40的卡止臂部45具有最大的移位量而朝下方移位。
當可動構件60進一步轉動來到關閉位置時,如第9圖所示,凸輪部65、66、67各下緣(當在開啟位置時的前緣)被支承臂部26、36、46所支承,將可動構件60維持在上述關閉位置。此時,藉由按壓凸輪部65、67所造成的受壓臂部24、44朝上方的移位量,相較於第8圖所示的狀態更減少。藉由該構造,在朝向關閉位置的可動構件60的轉動操作中,可獲得凸輪部65、66、67越過第8圖所示的轉動角度位置時的卡嗒感。
如上述當可動構件60來到關閉位置時,第1端子20的按壓臂部25具有充分的移位量而朝下方移位,藉由按壓部25A從上方按壓平型導體F(並未圖示)。結果,讓接觸臂部27、37的接觸部27A、37A與平型導體F的下面的連接電路部具有充分的接觸壓力而接觸且電導通。配件40的卡止臂部45具有充分的移位量而朝下方移 位,藉由讓卡止部45A深入平型導體F的被卡止部F2,與具有充分卡止量的該被卡止部F2的前緣維持卡止狀態,確實地防止平型導體F脫落。
如第6圖(D)、第7圖(D)、第8圖(D)、第9圖(D)所示,可動構件60,在正規位置,在從開啟位置至關閉位置之間的任一轉動角度位置,都在可動構件60與殼體10的限制部15C之間形成間隙,該可動構件60不會與限制部15C滑動接觸。
在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1,每次在開啟位置與關閉位置之間進行可動構件60的轉動操作,反覆進行讓電絕緣材製的可動構件60的凸輪部65、66、67與金屬板製的端子20、30的支承臂部26、36或配件40的支承臂部46的滑動接觸,結果會讓凸輪部65、66、67磨耗。尤其是在從第6圖所示的開啟位置起至第7圖所示的轉動位置之間,如上述,由於第2凸輪部66與第2端子30的支承臂部36的接觸壓力變大,所以容易產生第2凸輪部66的磨耗。
凸輪部65、66、67磨耗的話,因應該磨耗量,會讓該凸輪部65、66、67從正規的位置朝下方偏移。如果可動構件60從正規位置偏移過多的話,該可動構件60的轉動過程的凸輪部65、66、67的軌跡會與正規軌跡不同,所以無法得到原本應得的卡嗒感等的操作,例如,可能讓可動構件60不易操作或產生可動構件60的位置誤認。並且在關閉位置,端子20的按壓臂部25的彈性 移位量變小,無法獲得平型導體F與端子20、30的充分的接觸壓力,讓電導通狀態變得不穩定。而且配件40的卡止臂部45的彈性移位量變小,無法獲得配件40的卡止部45A相對於平型導體F的被卡止部F2的充分的卡止量,無法充分防止平型導體F脫落。
在本實施方式,在凸輪部65、66、67磨耗而可動構件60從正規位置朝下方偏移的情況,該可動構件60即使在從開啟位置起至關閉位置的任一位置,在端子不在範圍上述殼體10的底壁15的限制部15C從下方抵接於該可動構件60。於是,於是限制了可動構件60的預定量以上的下降,並且防止凸輪部65、66、67進一步的磨耗。如上述,上述限制部15C形成為將可動構件60的轉動過程的凸輪部65、66、67的軌跡偏移保持在允許範圍的程度的高度尺寸,結果,讓可動構件60從正規位置的下降量不會過大,能良好地維持:可動構件60的操作感、平型導體F與端子20、30的接觸壓力或電導通狀態、平型導體F與配件40的卡止狀態等。
在本實施方式,只有可動構件60從正規位置下降預定量時,殼體10的限制部15C會抵接於可動構件60。假設作成即使在可動構件60在正規位置的情況,限制部15C也抵接於可動構件60的話,則會因連接器1的各構件的尺寸誤差或組裝誤差而產生各種缺失。例如,限制部15C抵接於位於正規位置的可動構件60,而會在該可動構件60的凸輪部65、66、67與端子20、30及配件 40的支承臂部26、36、46之間形成沒有預期的間隙,則可能產生讓該凸輪部65、66、67不被支承臂部26、36、46支承的缺失。
相對的在本實施方式,當可動構件60在正規位置時,該可動構件60與限制部15C之間形成有間隙而未抵接,只有當該可動構件60從正規位置下降預定量時,也就是只有當凸輪部65、66、67磨耗預定量時,限制部15C才會抵接於可動構件60。於是藉由本實施方式,當連接器1製造時,即使產生尺寸誤差或組裝誤差,只要該誤差在允許範圍內,就不會產生上述的缺失。結果,藉由本實施方式可容易製造連接器1。
<第2實施方式>
本發明可適用於各種類型的連接器。第1實施方式的連接器1,是將可動構件60設置在連接器1的前部的所謂的後觸發型的連接器,而第2實施方式的連接器,與第1實施方式不同之處在於:如第10圖所示,是將可動構件設置在連接器的後部的所謂前觸發型的連接器。
在第10圖,在第1實施方式的對應部分,是用在第1實施方式的圖號加上100的圖號。如該第10圖所示,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101,除了可動構件160設置於連接器101的後部,且第1端子120為可轉動地支承該可動構件160的形狀之外,其他是與第1實施方式所說明的連接器1相同的構造。
在本實施方式,屏蔽板150,其主體部151的位置是從上方覆蓋在端子排列方向鄰接的作為訊號端子的兩個第2端子130,以從該主體部151的兩方側緣延伸的接觸片152、153,具有接觸壓力地接觸於:位於上述兩個第2端子130的兩側的作為接地端子的第1端子120的下臂部的上端面,結果在連接器全體可得到良好的屏蔽效果。上述主體部151,在上下方向位於第1端子120的上臂部的範圍,與第1實施方式同樣地可達到連接器101的薄型化。
<第3實施方式>
在第1實施方式,雖然屏蔽板50的接觸片52、53接觸於第1端子20的下臂部22的上端面(板厚面),而在第11圖及第12圖所示的第3實施方式,與第1實施方式不同之處在於:接觸片接觸於第1端子的板面。在本實施方式,以與第1實施方式的差異點,也就是以屏蔽板的形狀及與端子接觸的型態為中心來說明,在與第1實施方式對應的部分,以在第1實施方式的圖號加上200的圖號而省略說明。
如第11圖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屏蔽板250,具有:板狀的主體部251、及從該主體部251的兩方的側緣延伸的接觸片252、253。上述主體部251,設置成從上方覆蓋作為訊號端子的兩個第2端子230。如第12圖(B)、(C)所示,上述主體部251,在上下方向位於 第1端子220的上臂部221的範圍內,與第1實施方式同樣地可達到連接器201的薄型化。
主體部251的前部在端子排列方向較其他部分寬度更窄,如第12圖(C)所示,從該前部的其中一方的側緣讓前方接觸片252在板厚方向彎曲朝下方延伸,從該前部的另一方的側緣讓後方接觸片253在板厚方向彎曲朝下方延伸。如第11圖及第12圖(A)、(B)所示,後方接觸片253位於較前方接觸片252更後方。
如第12圖(A)、(B)所示,接觸片252、253,朝下方延伸至在上下方向與第1端子220的下臂部222的隆起部226B重複的位置,以該接觸片252、253的下端(自由端)的板面,具有接觸壓力地接觸於上述第1端子220的隆起部226B的板面。在本實施方式,也與第1實施方式同樣地,在端子排列方向鄰接的兩個屏蔽板250彼此之間設置有一個作為接地端子的第1端子220,其中一方的屏蔽板250的前方接觸片252接觸於上述第1端子220的隆起部226B的其中一方的板面,另一方的屏蔽板250的後方接觸片253接觸於上述第1端子220的隆起部226B的另一方的板面。結果,讓全部屏蔽板250與全部第1端子220電導通,在連接器全體可得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第4實施方式>
在第1至3實施方式,屏蔽構件接觸於接地端子也就 是第1端子,而在本實施方式,與第1至3實施方式不同之處在於屏蔽構件接觸於電路基板的接地電路部。在本實施方式,以與第1實施方式的差異點為中心來說明,以在第1實施方式的圖號加上300的圖號而省略說明。
第13圖(A)是第4實施方式的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的全體立體圖,將殼體的局部省略而顯示,第13圖(B)是第13圖(A)的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的屏蔽板的全體立體圖。如第13圖(B)所示,本實施方式的作為屏蔽構件的屏蔽板350,其從主體部351的兩方的側緣分別延伸出的接觸片352、353,並未朝連接器寬度方向擴張而朝後下方彎曲延伸,這與接觸片52、53的一部分朝連接器寬度方向外側延伸的第1實施方式的屏蔽板50的形狀不同。
接觸片352、353,是以互相相同的形狀形成,從主體部351的側緣朝前方、下方並且朝前方彎曲而全體作成曲柄狀。該接觸片352、353,其前端部(自由端部)朝向下方彎曲,以其前端與在電路基板的裝配面形成的接地電路部(並未圖示)焊接連接。在本實施方式,雖然接觸片352、353在前後方向形成在互相相同的位置,而也可取代該方式,形成在前後方向互相不同的位置。
該形狀的屏蔽板350,如第13圖(A)所示,設置在第1端子320彼此之間,在互相鄰接的兩個第2端子330的上方且在第1端子320的上臂部321的範圍 內的高度位置,壓入保持於殼體310的上壁314的屏蔽板保持溝(並未圖示)。結果可達成連接器301的薄型化。藉由將屏蔽板350的各接觸片352、353的前端(自由端)與電路基板的接地電路部焊接連接,則可得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第5實施方式>
在第1至3實施方式,屏蔽構件接觸於接地端子也就是第1端子,而在本實施方式,與第1至3實施方式不同之處在於屏蔽構件接觸於平型導體的接地電路部。在本實施方式,以與第1實施方式的差異點為中心來說明,以在第1實施方式的圖號加上400的圖號而省略說明。
第14圖(A)是第5實施方式的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的全體立體圖,將殼體的局部省略而顯示,第14圖(B)是第14圖(A)的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的屏蔽板的全體立體圖。如第14圖(B)所示,本實施方式的作為屏蔽構件的屏蔽板450,在其主體部451的後端側部分形成有一個可朝上下方向彈性移位的接觸片452,這與從主體部351的兩方的側緣分別延伸出接觸片352、353的第1實施方式的屏蔽板50的形狀不同。
屏蔽板450的接觸片452,在主體部451的後端側部分,形成於在主體部451的寬度方向中間位置朝前後方向延伸的兩個狹縫彼此之間。該接觸片452,隨著朝向後方而朝下方傾斜延伸,其後端部,彎曲成朝下方突 出,並且在接觸片451的自由狀態位於較第1端子420的按壓部425A更下方。具體來說,該接觸片452的後端部,當朝連接器寬度方向觀察時,其位置是在上下方向與第1端子430的接觸部437A之間形成較平型導體的前端部的厚度更稍小的間隔。結果,接觸片452,與插入稻殼體410的收容部416內的平型導體的前端部抵接而朝上方彈性移位,並且以該接觸片452的後端部的突出部分,具有接觸壓力地接觸於在平型導體的上面與上述接觸片452對應的位置的接地電路部而電導通。
該形狀的屏蔽板450,如第14圖(A)所示,設置在第1端子420彼此之間,在互相鄰接的兩個第2端子430的上方且在第1端子420的上臂部421的範圍內的高度位置,壓入保持於殼體410的上壁414的屏蔽板保持溝(並未圖示)。結果可達成連接器401的薄型化。藉由讓各屏蔽板450的接觸片452的後端部具有接觸壓力地從上述平型導體的接地電路部接觸,而可得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第6實施方式>
在第5實施方式,屏蔽構件的接觸片在自由狀態延伸成隨著朝向後方而朝下方傾斜,而在本實施方式,與第5實施方式不同之處在於:屏蔽構件的接觸片在自由狀態並未朝下方傾斜而是朝後方延伸,當可動構件來到關閉位置時會彈性移位成朝下方傾斜。在本實施方式,以與第5實 施方式的差異點為中心來說明,在與第5實施方式共通的部分,以在第5實施方式的圖號加上100的圖號而省略說明。
第15圖(A)是第6實施方式的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的全體立體圖,將殼體的局部省略而顯示,第15圖(B)是第15圖(A)的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的屏蔽板的全體立體圖。如第15圖(B)所示,本實施方式的作為屏蔽構件的屏蔽板550,在其主體部551的中央區域形成有並未朝上下方向傾斜而是朝前後方向延伸的接觸片552,這與從主體部451的後端側部分形成朝向下方傾斜而延伸的接觸片452的第5實施方式的屏蔽板450的形狀不同。
屏蔽板550的接觸片552,是被在主體部551的寬度方向的中央區域朝前後方向延伸的U字型的狹縫所包圍形成,在前後方向延伸涵蓋主體部551的大致全區域。該接觸片552,從主體部552的後端部551D起朝向後方而並未朝上下方向傾斜而延伸至主體部551的後端附近位置。接觸片552的後端部(自由端部),彎曲成朝下方突出,如後述以該後端部的突出部分,具有接觸壓力地接觸於在平型導體(並未圖示)的上面露出的接地電路部而電導通。
第16圖是第15圖的連接器501的屏蔽板550的接觸片552的位置的相對於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面的剖面圖,(A)顯示可動構件560在開啟位置時的剖面, (B)顯示可動構件560在開啟位置時的剖面。如第16圖(A)所示,在本實施方式,可動構件560的第2凸輪部566,在該可動構件560在開啟位置的狀態,相對於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剖面形狀為朝前後方向延伸的大致長方形。如第16圖(B)所示,當可動構件560來到關閉位置時,第2凸輪部566將屏蔽板550的前端部551D朝上方按壓使其彈性移位。當該前端部551D朝上方彈性移位時,將前後方向的該前端部551D與接觸片552的連結位置附近作為支點,藉由槓桿原理,讓接觸片552朝向下方彈性移位。結果,該接觸片552隨著朝向後方而成為朝下方傾斜的姿勢,以其後端部,具有接觸壓力地接觸於:在插入到殼體510的收容部516內的平型導體的上面與上述接觸片552對應而露出的接地電路部而電導通。
該構造的屏蔽板550,如第15圖(A)所示,設置在第1端子520彼此之間,在互相鄰接的兩個第2端子530的上方且在第1端子520的上臂部521的範圍內的高度位置,壓入保持於殼體510的上壁514的屏蔽板保持溝(並未圖示)。結果可達成連接器501的薄型化。藉由讓各屏蔽板550的接觸片552的後端部具有接觸壓力地從上述平型導體的接地電路部接觸,而可得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在第1至6實施方式,雖然屏蔽構件的主體部全體在上下方向(主體部的板厚方向)位於第1端子的上臂部的範圍內,而也可取代該方式,屏蔽構件,也可讓 其高度位於讓主體部的板厚度的局部具有與第1端子的上臂部重複的範圍。在該情況,藉由重複的板厚部分可在上下方向使連接器變小。
在第1至6實施方式,在上下方向位於第1端子的上臂部的範圍內的是屏蔽構件的主體部全體,而也可取代該方式,讓主體部的局部位於第1端子的上臂部的範圍更下方。例如,也可讓上述主體部的前端側部分彎曲而位於上述上臂部的範圍更下方。
在第1至6實施方式,雖然以第1端子使用為接地端子,第2端子使用為訊號端子的例子來說明,而各端子的使用型態並不限於此,也可將一部分的第1端子使用為訊號端子,而將一部分的第2端子使用為接地端子。即使這種構造,只要屏蔽構件接觸於使用為接地端子的端子即可。
在第1至6實施方式,雖然在全部第2端子的上方設置有屏蔽構件,也可取代該方式,只在局部的第2端子的上方設置屏蔽構件。例如,也可因應需要將第1至3實施方式設置的複數的屏蔽板之中的局部的屏蔽板省略。
在第1至6實施方式,雖然以在屏蔽構件形成的接觸片接觸於端子,而也可取代該方式,在端子形成接觸片而以該接觸片直接接觸於屏蔽構件。而也可另外準備與使用為接地端子的端子及屏蔽構件雙方接觸的金屬製的連接構件,讓上述端子與上述屏蔽構件經由上述連接構 件間接地接觸。
50‧‧‧屏蔽板
51‧‧‧主體部
51A‧‧‧缺口部
51B‧‧‧前端片
51C‧‧‧壓入突起
52‧‧‧前方接觸片
52A‧‧‧彈性臂部
52B‧‧‧前方接觸部
53‧‧‧後方接觸片
53A‧‧‧彈性臂部
53B‧‧‧後方接觸部

Claims (10)

  1. 一種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是配置於電路基板的裝配面上,在相對於上述裝配面平行的一方向也就是前後方向插拔平型導體;上述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具有殼體及複數端子;上述殼體,朝後方開口形成有收容部,上述收容部用來收容朝向前後方向插入的上述平型導體;上述複數端子,排列保持於上述殼體;上述複數端子,具有形狀不同的至少第1端子與第2端子兩種,上述第1端子具有:沿著上述殼體的底壁朝前後方向延伸的下臂部、在上述下臂部的上方朝前後方向延伸的上臂部、及將上述下臂部與上述上臂部連結的連結部;上述第2端子,作成沿著上述殼體的底壁朝前後方向延伸的臂狀;其特徵為:上述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在端子的排列方向且在第1端子及上述第2端子之中包含上述第2端子的範圍,具有:位於上述第2端子的上方而被保持於上述殼體的屏蔽構件;上述屏蔽構件,在上下方向位於與上述第1端子的上述上臂部重複的範圍,與上述第1端子及上述第2端子之中使用為接地端子的至少一個端子直接或間接地接觸而與上述接地端子電導通。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其中,屏蔽構件具有接觸片,上述接觸片用來直接接觸於使用為接地端子的端子。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其中,屏蔽構件的接觸片,接觸於使用作為接地端子的端子的板厚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其中,屏蔽構件的接觸片,接觸於使用作為接地端子的端子的板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其中,使用作為接地端子的端子,具有直接接觸於屏蔽構件的接觸片。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其中,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具有金屬製的連接構件,上述連接構件接觸於使用作為接地端子的端子及屏蔽構件雙方,使用作為上述接地端子的端子與上述屏蔽構件經由上述連接構件間接地接觸。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中任一項的平型導體用電 連接器,其中,第1端子是接地端子,第2端子是訊號端子。
  8. 一種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是配置於電路基板的裝配面上,在相對於上述裝配面平行的一方向也就是前後方向插拔平型導體;上述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具有殼體及複數端子;上述殼體,朝後方開口形成有收容部,上述收容部用來收容朝向前後方向插入的上述平型導體;上述複數端子,排列保持於上述殼體;上述複數端子,具有形狀不同的至少第1端子與第2端子兩種,上述第1端子具有:沿著上述殼體的底壁朝前後方向延伸的下臂部、在上述下臂部的上方朝前後方向延伸的上臂部、及將上述下臂部與上述上臂部連結的連結部;上述第2端子,作成沿著上述殼體的底壁朝前後方向延伸的臂狀;其特徵為:上述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在端子的排列方向且在第1端子及上述第2端子之中包含上述第2端子的範圍,具有:位於上述第2端子的上方而被保持於上述殼體的屏蔽構件;上述屏蔽構件,在上下方向位於與上述第1端子的上述上臂部重複的範圍,與上述電路基板的接地電路部接觸而與上述接地電路部電導通。
  9. 一種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是配置於電路基板的裝配面上,在相對於上述裝配面平行的一方向也就是前後方向插拔平型導體;上述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具有殼體及複數端子;上述殼體,朝後方開口形成有收容部,上述收容部用來收容朝向前後方向插入的上述平型導體;上述複數端子,排列保持於上述殼體;上述複數端子,具有形狀不同的至少第1端子與第2端子兩種,上述第1端子具有:沿著上述殼體的底壁朝前後方向延伸的下臂部、在上述下臂部的上方朝前後方向延伸的上臂部、及將上述下臂部與上述上臂部連結的連結部;上述第2端子,作成沿著上述殼體的底壁朝前後方向延伸的臂狀;其特徵為:上述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在端子的排列方向且在第1端子及上述第2端子之中包含上述第2端子的範圍,具有:位於上述第2端子的上方而被保持於上述殼體的屏蔽構件;上述屏蔽構件,在上下方向位於與上述第1端子的上述上臂部重複的範圍,與上述平型導體的接地電路部接觸而與上述接地電路部電導通。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的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其 中,屏蔽構件具有接觸片,上述接觸片,藉由上述屏蔽構件受到來自其他構件的力量而朝向平型導體的接地電路部移位而接觸於上述接地電路部。
TW106104285A 2016-03-15 2017-02-09 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 TW20180625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51559A JP6463291B2 (ja) 2016-03-15 2016-03-15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16-051559 2016-03-1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6253A true TW201806253A (zh) 2018-02-16

Family

ID=599138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04285A TW201806253A (zh) 2016-03-15 2017-02-09 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463291B2 (zh)
KR (1) KR20170107388A (zh)
CN (1) CN107221769A (zh)
TW (1) TW201806253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33975B2 (ja) * 2017-12-26 2021-09-0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7268979B2 (ja) * 2018-09-07 2023-05-0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及びこれに用いられる電気コネクタ
KR102282093B1 (ko) * 2019-09-10 2021-07-27 히로세코리아 주식회사 플렉시블 케이블용 커넥터
KR102264610B1 (ko) * 2019-09-10 2021-06-14 히로세코리아 주식회사 플렉시블 케이블용 커넥터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83281B1 (en) * 1999-10-20 2001-02-06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10205576A (ja) * 2009-03-04 2010-09-16 D D K Ltd コネクタ
JP5121884B2 (ja) * 2010-05-31 2013-01-1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SG185162A1 (en) * 2011-04-28 2012-11-29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02930618U (zh) * 2012-10-25 2013-05-08 昆山上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反式网线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70107388A (ko) 2017-09-25
JP2017168271A (ja) 2017-09-21
CN107221769A (zh) 2017-09-29
JP6463291B2 (ja) 2019-0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71429B (zh) 电缆连接器
TWI431865B (zh)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flat conductors
JP4863317B2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TW201806253A (zh) 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
JP2004165046A (ja) 平型導体の接続のための電気コネクタ
US6386905B1 (en) Flat cable connector
US652412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6859998B2 (ja)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装置
TW201729475A (zh) 電連接器
US1120142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flat conductors
US20100068919A1 (en) Cable connector
TWI651893B (zh) 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
JP4754006B2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5132002B2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US7390213B2 (en)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electrical contacts
TWI513116B (zh)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circuit boards
US20140113462A1 (en) Connector
JP5018535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2019192504A (ja)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CN111541071B (zh) 连接器组件
JP7307312B2 (ja) フレキシブル配線基板用コネクタ
JP5988651B2 (ja) 平型電線用コネクタ
KR20040087891A (ko) 전기 커넥터
JP6957548B2 (ja)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回路基板付電気コネクタ
CN112652903A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