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50023A - 电梯 - Google Patents

电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50023A
CN107250023A CN201580076792.3A CN201580076792A CN107250023A CN 107250023 A CN107250023 A CN 107250023A CN 201580076792 A CN201580076792 A CN 201580076792A CN 107250023 A CN107250023 A CN 1072500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unterweight
pair
car
chain
compensation ch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7679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50023B (zh
Inventor
加藤久仁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2500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500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500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500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6Arrangements of ropes or cab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2Cages, i.e. cars
    • B66B11/0206Car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6Arrangements of ropes or cables
    • B66B7/066Cha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6Arrangements of ropes or cables
    • B66B7/068Cable weight compensat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9/00Kinds or type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轿厢悬吊轮装置具有彼此平行地设置在轿厢(4)的下部的一对梁(71、71;81、81)、以及配置在一对梁之间并支承于一对梁的轿厢悬吊轮(72、73;82、83)。在对重(5)设置有对重悬吊轮(9、10)。轿厢及对重被卷绕于轿厢悬吊轮及对重悬吊轮的主绳索悬吊。在梁与对重之间悬吊有补偿部件(24a;24b)。补偿部件具有索状体,该索状体具有仅与一对梁(71、71;81、81)中的一个梁(71;81)连接的第1端部和与对重连接的第2端部。索状体的第1端部在沿着铅直方向观察时位于一个梁(71;81)的区域内。

Description

电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轿厢与对重之间悬吊有补偿部件的电梯。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一种电梯,其为了补偿轿厢侧与对重侧之间的平衡,在轿厢与对重之间悬吊了平衡链条。在以往的电梯中,平衡链条的一端部与轿厢的下部连接,平衡链条的另一端部与对重的下部连接(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1-116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以往的电梯中,当轿厢的位置位于最上层的位置时,平衡链条施加于轿厢的下部的载荷增大,因此必须强化轿厢的下部,成本增大。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得到能实现成本削减的电梯。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具有:轿厢;对重;轿厢悬吊轮装置,其具有彼此平行地设置在轿厢的下部的一对梁、以及配置在一对梁之间并支承于一对梁的轿厢悬吊轮;对重悬吊轮,其设置于对重;主绳索,其卷绕于轿厢悬吊轮及对重悬吊轮,并悬吊轿厢及对重;以及补偿部件,其具有索状体,并悬吊在一对梁中的一个梁与对重之间,该索状体具有仅与一个梁连接的第1端部和与对重连接的第2端部,第1端部在沿着铅直方向观察时位于一个梁的区域内。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梯,补偿部件分别与轿厢悬吊轮装置的梁及对重连接,因此能够对施加有来自悬吊轿厢的主绳索的向上载荷的梁向抵消向上载荷的方向施加补偿部件的向下载荷,从而不必使梁的强度增大。此外,索状体的第1端部仅与一个梁连接,因此能去除跨越一对梁之间而固定的部件,能够削减部件个数而使结构简单。由此,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并且,沿着铅直方向观察时,索状体的第1端部位于一个梁的区域内,因此在轿厢的下部进行维护作业时,能够使得补偿部件不成为妨碍,从而能使维护作业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从下方观察图1的轿厢及对重时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图2的与一个补偿链条重合的直线与一个U形螺栓及一个角钢的关系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5是示出一个补偿链条与图4的一个U形螺栓及一个角钢的连接状态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6是示出从下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轿厢及对重时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7是沿着图6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立体图。此外,图2是示出从下方观察图1的轿厢及对重时的状态的仰视图。在图中,在井道1内分别铅直地设置有一对轿厢导轨2和一对对重导轨3。一对轿厢导轨2及一对对重导轨3各自的下端部固定于井道1的底面。在该例中,沿着铅直方向观察井道1时,连结一对轿厢导轨2之间的直线相对于连结一对对重导轨3之间的直线垂直。
在一对轿厢导轨2之间配置有轿厢4,在一对对重导轨3之间配置有对重5。轿厢4能一边由一对轿厢导轨2引导一边向上下方向移动。对重5能一边由一对对重导轨3引导一边向上下方向移动。
轿厢4具有包括底架41在内的轿厢架、以及固定底架41的轿厢主体42。底架41水平地固定于轿厢主体42的下部。此外,沿着铅直方向观察轿厢4时,底架41配置在连结一对轿厢导轨2之间的直线上。
在底架41设置有一对紧急停止装置43。一对紧急停止装置43中的一个紧急停止装置43与一个轿厢导轨2对置,另一个紧急停止装置43与另一个轿厢导轨2对置。当轿厢4的速度过大时,各紧急停止装置43分别把持各轿厢导轨2,由此对轿厢4施加制动力,轿厢4被停止。
在井道1内的上部设置有产生使轿厢4及对重5移动的驱动力的驱动装置、即曳引机6。曳引机6支承于配置在井道1内的上部的未图示的机座处。机座固定于一对轿厢导轨2及一对对重导轨3各自的上端部中的至少任意一方。这样,该例的电梯为不具有机房的无机房电梯。
曳引机6具有包括电机在内的曳引机主体61、以及设置于曳引机主体61的驱动绳轮62。驱动绳轮62借助曳引机主体61的驱动力而旋转。在该例中,曳引机6的径向尺寸比曳引机6的轴线方向尺寸大。此外,在该例中,使驱动绳轮62的轴线水平地配置曳引机6。
在轿厢4的下部,避开底架41而设置有第1轿厢悬吊轮装置7及第2轿厢悬吊轮装置8。第1及第2轿厢悬吊轮装置7、8以从下方承托轿厢主体42的状态水平地配置。此外,沿着铅直方向观察轿厢4时,第1及第2轿厢悬吊轮装置7、8配置在关于连结一对轿厢导轨2之间的直线彼此相反的一侧。即,沿着铅直方向观察轿厢4时,连结一对轿厢导轨2之间的直线通过第1轿厢悬吊轮装置7与第2轿厢悬吊轮装置8之间。在该例中,沿着铅直方向观察轿厢4时,如图2所示,第1及第2轿厢悬吊轮装置7、8配置在关于连结一对轿厢导轨2之间的直线对称的位置上。
第1轿厢悬吊轮装置7具有:一对第1梁71,它们水平地固定于轿厢主体42的下表面;以及两个第1轿厢悬吊轮72、73,它们支承于一对第1梁71。一对第1梁71彼此平行地配置。各第1轿厢悬吊轮72、73在第1梁71的长度方向上彼此分离地配置。此外,各第1轿厢悬吊轮72、73配置在一对第1梁71之间。
第2轿厢悬吊轮装置8具有:一对第2梁81,它们水平地固定于轿厢主体42的下表面;以及两个第2轿厢悬吊轮82、83,它们支承于一对第2梁81。一对第2梁81彼此平行地配置。各第2轿厢悬吊轮82、83在第2梁81的长度方向上彼此分离地配置。此外,各第2轿厢悬吊轮82、83配置在一对第2梁81之间。
在该例中,沿着铅直方向观察轿厢4时,如图2所示,各第1梁71及各第2梁81与连结一对轿厢导轨2之间的直线平行地配置。此外,在该例中,各第1轿厢悬吊轮72、73及各第2轿厢悬吊轮82、83各自的轴线与连结一对轿厢导轨2之间的直线垂直。
各第1梁71具有下部梁构件711、以及在下部梁构件711的上方固定于轿厢主体42的下表面的上部梁构件712。下部梁构件711及上部梁构件712沿着第1梁71的长度方向配置。此外,下部梁构件711及上部梁构件712彼此连结。各第1轿厢悬吊轮72、73安装于各下部梁构件711。在该例中,上部梁构件712的长度比下部梁构件711的长度长。由此,上部梁构件712的长度方向端部在沿着铅直方向观察时,如图2所示,从下部梁构件711的长度方向端部向第1梁71的长度方向外侧突出。
各第2梁81具有下部梁构件811、以及在下部梁构件811的上方固定于轿厢主体42的下表面的上部梁构件812。下部梁构件811及上部梁构件812沿着第2梁81的长度方向配置。此外,下部梁构件811及上部梁构件812彼此连结。各第2轿厢悬吊轮82、83安装于各下部梁构件811。在该例中,上部梁构件812的长度比下部梁构件811的长度长。由此,上部梁构件812的长度方向端部在沿着铅直方向观察时,如图2所示,从下部梁构件811的长度方向端部向第2梁81的长度方向外侧突出。
在对重5的上部设置有第1对重悬吊轮9及第2对重悬吊轮10。在该例中,沿着铅直方向观察对重5时,第1及第2对重悬吊轮9、10在沿着连结一对对重导轨3之间的直线的方向上彼此分离地配置。此外,在该例中,沿着铅直方向观察对重5时,第1及第2对重悬吊轮9、10各自的轴线与连结一对对重导轨3之间的直线垂直。
在对重5的下部的中央设置有缓冲器承接部件31。对重5下降并且对重5到达设置在井道1内的底部的未图示的对重侧缓冲器的位置的情况下,对重5经由缓冲器承接部件31与对重侧缓冲器碰撞。由此,缓和了对重5的冲击。
在井道1内的上部还设置有两个轿厢侧返绳轮11、12、一个对重侧返绳轮13、第1绳头组合装置14及第2绳头组合装置15。在该例中,沿着铅直方向观察井道1时,各轿厢侧返绳轮11、12及对重侧返绳轮13各自的轴线与连结一对轿厢导轨2之间的直线平行。此外,在该例中,各轿厢侧返绳轮11、12、对重侧返绳轮13、第1绳头组合装置14以及第2绳头组合装置15也与曳引机6同样地,支承于配置在井道1内的上部的未图示的机座处。
轿厢4及对重5被多根主绳索16悬吊在井道1内。主绳索16例如使用绳或者带等。主绳索16的一端部与第1绳头组合装置14连接,主绳索16的另一端部与第2绳头组合装置15连接。主绳索16从第1绳头组合装置14依次卷绕于各第1轿厢悬吊轮72、73、各轿厢侧返绳轮11、12、各第2轿厢悬吊轮83、82、驱动绳轮62、第2对重悬吊轮10、对重侧返绳轮13以及第1对重悬吊轮9,到达第2绳头组合装置15。由此,在该例中,由主绳索16实现的轿厢4及对重5的悬吊方式为4:1绕绳方式。
在轿厢4与对重5之间,悬吊一对索状体、即补偿链条24a、24b,作为补偿轿厢4侧与对重5侧之间的平衡的补偿部件。各补偿链条24a、24b通过连续地连接多个环而构成。因此,各补偿链条24a、24b利用多个环的相对移位而自由地弯曲。各补偿链条24a、24b中,一边使补偿链条24a、24b的周向上的环的方向交替垂直,一边将多个环连续地连接。
悬吊在轿厢4与对重5之间的一对补偿链条24a、24b中的一个补偿链条24a悬吊在第1梁71与对重5之间,另一个补偿链条24b悬吊在第2梁81与对重5之间。
由此,在第1梁71上施加有利用主绳索16悬吊轿厢4而产生的向上载荷、以及利用第1梁71悬吊一个补偿链条24a而产生的向下载荷。此外,在第2梁81上施加有利用主绳索16悬吊轿厢4而产生的向上载荷、以及利用第2梁81悬吊另一个补偿链条24b而产生的向下载荷。
一对补偿链条24a、24b分别具有作为轿厢侧端部的第1端部和作为对重侧端部的第2端部。一个补偿链条24a的第1端部仅与一对第1梁71中的一个第1梁71连接。在该例中,一个补偿链条24a的第1端部与一对第1梁71中接近对重5的一侧的第1梁71连接。此外,在该例中,一个补偿链条24a的第1端部与第1梁71的上部梁构件712的对重5侧的端部连接。并且,如图2所示,一个补偿链条24a的第1端部在沿着铅直方向观察时位于一个第1梁71的区域内。一个补偿链条24a的第2端部与对重5的下部连接。此外,一个补偿链条24a的第2端部在沿着铅直方向观察时位于对重5的区域内。
另一个补偿链条24b的第1端部仅与一对第2梁81中的一个第2梁81连接。在该例中,另一个补偿链条24b的第1端部与一对第2梁81中接近对重5的一侧的第2梁81连接。此外,在该例中,另一个补偿链条24b的第1端部与第2梁81的上部梁构件812的对重5侧的端部连接。并且,如图2所示,另一个补偿链条24b的第1端部在沿着铅直方向观察时位于一个第2梁81的区域内。另一个补偿链条24b的第2端部与对重5的下部连接。此外,另一个补偿链条24b的第2端部在沿着铅直方向观察时位于对重5的区域内。在各补偿链条24a、24b分别悬吊在轿厢4与对重5之间的状态下,在各补偿链条24a、24b各自的下端部形成有弯曲部。
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在第1梁71上直接固定有作为第1连接件的U形螺栓21a,在第2梁81上直接固定有作为第1连接件的U形螺栓21b。一个U形螺栓21a固定于一个第1梁71的上部梁构件712的对重5侧的端部。此外,如图2所示,一个U形螺栓21a在沿着铅直方向观察时位于一个第1梁71的区域内。另一个U形螺栓21b固定于一个第2梁81的上部梁构件812的对重5侧的端部。此外,如图2所示,另一个U形螺栓21b在沿着铅直方向观察时位于一个第2梁81的区域内。
在对重5的下表面固定有作为第2连接件的一对角钢22a、22b。各角钢22a、22b的截面形状为L字状。一对角钢22a、22b在对重5的宽度方向上彼此分离地配置。由此,沿着铅直方向观察轿厢4及对重5时,在比配置于对重5的中央的缓冲器承接部件31接近第1梁71的位置配置有一个角钢22a,在比缓冲器承接部件31接近第2梁81的位置配置有另一个角钢22b。此外,在一对角钢22a、22b上分别形成有链条连接用的贯通孔。
在固定于第1梁71的一个U形螺栓21a上挂有一个补偿链条24a的第1端部,在固定于对重5的一个角钢22a上利用贯通孔挂有一个补偿链条24a的第2端部。即,一个补偿链条24a经由一个U形螺栓21a与一个第1梁71连接,并经由一个角钢22a与对重5连接。
在固定于第2梁81的另一个U形螺栓21b上挂有另一个补偿链条24b的第1端部,在固定于对重5的另一个角钢22b上利用贯通孔挂有另一个补偿链条24b的第2端部。即,另一个补偿链条24b经由另一个U形螺栓21b与一个第2梁81连接,并经由另一个角钢22b与对重5连接。
此处,各U形螺栓21a、21b固定于第1及第2梁71、81,因此沿着铅直方向观察轿厢4时的各U形螺栓21a、21b的位置由第1及第2轿厢悬吊轮装置7、8的位置决定。此外,沿着铅直方向观察轿厢4时的第1及第2轿厢悬吊轮装置7、8的位置由各轿厢侧返绳轮11、12、驱动绳轮62、对重5的位置及大小等决定。
另一方面,沿着铅直方向观察对重5时的各角钢22a、22b的位置为避开对重5的未图示的导靴及缓冲器承接部件31的位置。由此,存在不能沿着井道1的宽度方向平行地配置一对补偿链条24a、24b的情况。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铅直方向观察井道1时,如图2所示,与一个补偿链条24a重合的直线A和与另一个补偿链条24b重合的直线B并不平行,而是彼此交叉的直线。即,沿着铅直方向观察井道1时,连结一个补偿链条24a的第1与第2端部之间的直线A和连结另一个补偿链条24b的第1与第2端部之间的直线B不平行。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铅直方向观察井道1时,与一个补偿链条24a重合的直线A相对于沿着一对第1梁71的长度方向的直线倾斜,与另一个补偿链条24b重合的直线B相对于沿着一对第2梁81的长度方向的直线倾斜。此外,在该例中,沿着铅直方向观察井道1时,分别与一对补偿链条24a、24b重合的两根直线A、B之间的距离从对重5向轿厢4连续地扩大。
此处,图4是示出图2的与一个补偿链条24a重合的直线A和一个U形螺栓21a及一个角钢22a的关系的示意性俯视图。此外,图5是示出一个补偿链条24a与图4的一个U形螺栓21a及一个角钢22a的连接状态的示意性侧视图。沿着铅直方向观察井道1时,如图4所示,一个U形螺栓21a及一个角钢22a分别配置在与一个补偿链条24a重合的直线A上,且以沿着与一个补偿链条24a重合的直线A的状态配置。此外,沿着铅直方向观察井道1时,另一个U形螺栓21b及另一个角钢22b分别配置在与另一个补偿链条24b重合的直线B上,且以沿着与另一个补偿链条24b重合的直线B的状态配置。由此,沿着铅直方向观察井道1时,如图2所示,与一个补偿链条24a重合的直线A和与另一个补偿链条24b重合的直线B彼此不平行,因此各U形螺栓21a、21b彼此不平行,各角钢22a、22b也彼此不平行。由此,各补偿链条24a、24b均避免了第1及第2端部在周向上扭曲。
接着,对动作进行说明。当曳引机6被驱动、驱动绳轮62旋转时,主绳索16随着驱动绳轮62的旋转而移动,轿厢4及对重5随着驱动绳轮62的旋转而彼此向相反方向上下移动。此时,各补偿链条24a、24b一边保持弯曲部的位置,一边随着轿厢4及对重5的移动而移动。此外,此时,各补偿链条24a、24b均没有周向的扭曲,因此即使轿厢4及对重5移动,左右摇晃的力也难以施加于各补偿链条24a、24b。
当轿厢4上升、对重5下降时,相对于各补偿链条24a、24b各自的弯曲部,轿厢4向上方远离,对重5从上方靠近。由此,补偿链条24a的施加于第1梁71上的载荷及补偿链条24b的施加于第2梁81上的载荷均增大,各补偿链条24a、24b各自的施加于对重5上的载荷减小。
与此相对,当轿厢4下降、对重5上升时,相对于各补偿链条24a、24b各自的弯曲部,对重5向上方远离,轿厢4从上方靠近。由此,补偿链条24a的施加于第1梁71上的载荷及补偿链条24b的施加于第2梁81上的载荷均减小,各补偿链条24a、24b各自的施加于对重5上的载荷增大。
由此,主绳索16的移动所产生的轿厢4侧与对重5侧之间的平衡的偏差由轿厢4侧与对重5侧之间的各补偿链条24a、24b的载荷的变动来补偿。
在这样的电梯中,一个补偿链条24a的第1端部仅与一个第1梁71连接,另一个补偿链条24b的第1端部仅与一个第2梁81连接,因此能够去除跨越一对第1梁71之间而固定的部件及跨越一对第2梁81之间而固定的部件,能够削减部件个数而使结构简单。此外,在第1梁71与对重5之间悬吊有一个补偿链条24a,因此能够对施加有来自悬吊轿厢4的主绳索16的向上载荷的第1梁71向抵消向上载荷的方向施加一个补偿链条24a的向下载荷,从而能够不使第1梁71的强度增大。并且,在第2梁81与对重5之间悬吊有另一个补偿链条24b,因此与第1梁71同样地,能够不使第2梁81的强度增大。由此,能实现成本的降低。此外,一个补偿链条24a的第1端部在沿着铅直方向观察时位于一个第1梁71的区域内,另一个补偿链条24b的第1端部在沿着铅直方向观察时位于一个第2梁81的区域内,因此不必在轿厢主体42的下部确保各补偿链条24a、24b的连接空间,能够扩大轿厢主体42的下部的作业空间。由此,当进行设置在轿厢主体42的下部的设备的维护作业时,能够使得补偿链条24a不成为妨碍,从而能减轻维护作业的工夫。另外,作为设置在轿厢主体42的下部的设备,例如举出紧急停止装置43、第1及第2轿厢悬吊轮72、73、82、83等。
此外,沿着铅直方向观察时,与一个补偿链条24a重合的直线A相对于沿着一对第1梁71的长度方向的直线倾斜,与另一个补偿链条24b重合的直线B相对于沿着一对第2梁81的长度方向的直线倾斜,因此即使在第1及第2悬吊轮装置7、8的位置与对重5的宽度方向端部相比在水平方向上配置在外侧的情况下,不使用于连接补偿链条24a、24b的梁构件从第1及第2悬吊轮装置7、8向水平方向延伸就能够将补偿链条24a、24b直接连接于第1及第2梁71、81。由此,能够使结构简单,从而减少成本,并且还能够扩大轿厢主体42的下部的作业空间,从而减轻维护作业的工夫。
此外,沿着铅直方向观察时,一个U形螺栓21a及一个角钢22a分别以沿着与一个补偿链条24a重合的直线A的状态配置,因此能消除一个补偿链条24a向周向的扭曲。由此,即使当轿厢4或对重5接近形成于补偿链条24a的下端部的弯曲部时,补偿链条24a也难以产生由扭曲引起的向横向的力,从而能够使得一个补偿链条24a难以左右摇晃。此外,沿着铅直方向观察时,另一个U形螺栓21b及另一个角钢22b也分别以沿着与另一个补偿链条24b重合的直线B的状态配置,因此与一个补偿链条24a同样地,补偿链条24b难以产生由扭曲引起的向横向的力,从而能够使得另一个补偿链条24b难以左右摇晃。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一个补偿链条24a的第1端部与第1梁71的上部梁构件712连接,另一个补偿链条24b的第1端部与第2梁81的上部梁构件812连接,但也可以将一个补偿链条24a的第1端部与第1梁71的下部梁构件711连接,将另一个补偿链条24b的第1端部与第2梁81的下部梁构件811连接。
即,图6是示出从下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轿厢及对重时的状态的仰视图。此外,图7是沿着图6的VII-VII线的剖视图。在各第1梁71中,下部梁构件711的长度比上部梁构件712的长度长。此外,在各第2梁81中,下部梁构件811的长度比上部梁构件812的长度长。
一个补偿链条24a的第1端部仅与一对第1梁71中的、接近对重5的一侧的一个第1梁71连接。此外,一个补偿链条24a的第1端部与第1梁71的下部梁构件711的对重5侧的端部连接。并且,一个补偿链条24a的第1端部在沿着铅直方向观察时位于一个第1梁71的区域内。
另一个补偿链条24b的第1端部仅与一对第2梁81中的、接近对重5的一侧的一个第2梁81。此外,另一个补偿链条24b的第1端部与第2梁81的下部梁构件811的对重5侧的端部连接。并且,另一个补偿链条24b的第1端部在沿着铅直方向观察时位于一个第2梁81的区域内。
一个U形螺栓21a固定于一个第1梁71的下部梁构件711的对重5侧的端部。此外,如图6所示,一个U形螺栓21a在沿着铅直方向观察时位于一个第1梁71的区域内。另一个U形螺栓21b固定于一个第2梁81的下部梁构件811的对重5侧的端部。此外,如图6所示,另一个U形螺栓21b在沿着铅直方向观察时位于一个第2梁81的区域内。其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样的电梯中,一个补偿链条24a的第1端部与一个第1梁71的下部梁构件711连接,另一个补偿链条24b的第1端部与一个第2梁81的下部梁构件811连接,因此能够使一个补偿链条24a相对于第1梁71的连接作业容易,并且能够使另一个补偿链条24b相对于第2梁81的连接作业容易。
另外,在各上述实施方式中,沿着铅直方向观察时,一个U形螺栓21a及一个角钢22a分别以沿着与一个补偿链条24a重合的直线A的状态配置,但不限于此,可以是一个U形螺栓21a以垂直于与一个补偿链条24a重合的直线A的状态配置,也可以是一个角钢22a以垂直于与一个补偿链条24a重合的直线A的状态配置。由此也能够消除一个补偿链条24a的扭曲,从而能够使得一个补偿链条24a难以左右摇晃。
此外,在各上述实施方式中,沿着铅直方向观察时,另一个U形螺栓21b及另一个角钢22b也分别以沿着与另一个补偿链条24b重合的直线B的状态配置,但不限于此,可以是另一个U形螺栓21b以垂直于与另一个补偿链条24b重合的直线B的状态配置,也可以是另一个角钢22b以垂直于与另一个补偿链条24b重合的直线B的状态配置。由此也能够消除另一个补偿链条24b的扭曲,从而能够使得另一个补偿链条24b难以左右摇晃。
此外,在各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1梁71与对重5之间悬吊有一个补偿链条24a,在第2梁81与对重5之间悬吊有另一个补偿链条24b,但可以仅在第1梁71与对重5之间悬吊补偿链条24a,也可以仅在第2梁81与对重5之间悬吊补偿链条24b。由此,也可以不增大第1及第2梁71、81的强度,从而能实现成本的降低。
此外,在各上述实施方式中,轿厢4和对重5的悬吊方式为4:1绕绳方式,但也可以将轿厢4和对重5的悬吊方式设定为2:1绕绳方式。该情况下,没有轿厢侧返绳轮11、12及对重侧返绳轮13,并且与第1轿厢悬吊轮装置7相同结构的轿厢悬吊轮装置设置在轿厢4的下部,与第1对重悬吊轮9相同结构的对重悬吊轮设置在对重5的上部。此外,该情况下,与第1及第2绳头组合装置14、15连接的主绳索16以从第1绳头组合装置14依次卷绕于轿厢悬吊轮装置的各轿厢悬吊轮、驱动绳轮62、对重悬吊轮并到达第2绳头组合装置15的方式设置在井道1内。并且,该情况下,在轿厢悬吊轮装置的梁与对重5之间悬吊有索状体即补偿链条作为补偿部件。
此外,在各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补偿链条24a作为悬吊在第1梁71与对重5之间的补偿部件,但不限于此,作为悬吊在第1梁71与对重5之间的补偿部件,例如可以使用将金属丝捻合而成的索状体、即补偿绳索,也可以使用由包覆构件包覆具有第1及第2端部的补偿链条而成的索状体、即补偿线缆。作为补偿线缆的弹性构件的材料,举出例如橡胶等。
此外,在各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补偿链条24b作为悬吊在第2梁81与对重5之间的补偿部件,但不限于此,作为悬吊在第2梁81与对重5之间的补偿部件,例如可以使用将金属丝捻合而成的索状体、即补偿绳索,也可以使用由弹性构件包覆具有第1及第2端部的补偿链条而成的索状体、即补偿线缆。作为补偿线缆的弹性构件的材料,举出例如橡胶等。
此外,在各上述实施方式中,固定于第1及第2梁71、81的第1连接件为U形螺栓21a、21b,但可以将设置有补偿部件连接用贯通孔的角钢作为第1连接件。并且,在上述例子中,固定于对重5的第2连接件为角钢,但可以将U形螺栓作为第2连接件。

Claims (3)

1.一种电梯,该电梯具有:
轿厢;
对重;
轿厢悬吊轮装置,其具有彼此平行地设置在所述轿厢的下部的一对梁、以及配置在所述一对梁之间并支承于所述一对梁的轿厢悬吊轮;
对重悬吊轮,其设置于所述对重;
主绳索,其卷绕于所述轿厢悬吊轮及所述对重悬吊轮,并悬吊所述轿厢及所述对重;以及
补偿部件,其具有索状体,并悬吊在所述一对梁中的一个所述梁与所述对重之间,所述索状体具有仅与所述一个梁连接的第1端部和与所述对重连接的第2端部,
所述第1端部在沿着铅直方向观察时位于所述一个梁的区域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中,
沿着铅直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索状体重合的直线相对于沿着所述一对梁的长度方向的直线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其中,
所述索状体为链条,
在所述一个梁固定有第1连接件,
在所述对重固定有第2连接件,
所述链条通过将所述第1端部挂于所述第1连接件而与所述一个梁连接,并通过将所述第2端部挂于所述第2连接件而与所述对重连接,
所述第1连接件在沿着铅直方向观察时以沿着与所述链条重合的直线的状态、以及垂直于与所述链条重合的直线的状态中的任一状态配置,
所述第2连接件在沿着铅直方向观察时以沿着与所述链条重合的直线的状态、以及垂直于与所述链条重合的直线的状态中的任一状态配置。
CN201580076792.3A 2015-02-24 2015-07-15 电梯 Active CN1072500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55238 WO2016135855A1 (ja) 2015-02-24 2015-02-24 エレベータ
JPPCT/JP2015/055238 2015-02-24
PCT/JP2015/070269 WO2016135999A1 (ja) 2015-02-24 2015-07-15 エレベ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50023A true CN107250023A (zh) 2017-10-13
CN107250023B CN107250023B (zh) 2019-04-09

Family

ID=567881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76792.3A Active CN107250023B (zh) 2015-02-24 2015-07-15 电梯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351389B2 (zh)
JP (1) JP6296474B2 (zh)
CN (1) CN107250023B (zh)
DE (1) DE112015006215T5 (zh)
WO (2) WO201613585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44073A (zh) * 2019-03-20 2021-10-2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174715A1 (en) 2005-06-10 2016-06-23 Sac Acquisition Llc Modular furniture assembly with dual coupling mechanisms
WO2016135855A1 (ja) * 2015-02-24 2016-09-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
JP6800342B2 (ja) * 2017-08-17 2020-12-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コンペンセーション装置
WO2020194523A1 (ja) * 2019-03-26 2020-10-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装置及びその機械台
CN111792494A (zh) * 2019-06-21 2020-10-20 李安生 下置曳引机的单立柱多层楼房电梯
CN114148865A (zh) * 2021-12-16 2022-03-08 杭州奥立达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化布局的集成式底托轿架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06300A (ja) * 2004-01-21 2005-08-04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4394206B2 (ja) * 1999-08-13 2010-01-06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
JP2012153467A (ja) * 2011-01-25 2012-08-16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ー
KR101281201B1 (ko) * 2012-11-15 2013-07-02 케이이앤씨(주) 엘리베이터의 콤펜체인 가이드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37075A (en) * 1948-10-09 1951-01-09 Otis Elevator Co Compensating apparatus for elevator hoisting roping
US3882968A (en) * 1973-06-01 1975-05-13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Elevator system
US4230205A (en) * 1978-05-10 1980-10-28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Elevator system
JPS6111677U (ja) 1984-06-27 1986-01-2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タ−用バランスチエン
JPH0526972U (ja) 1991-09-19 1993-04-06 石川島播磨重工業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バランス装置
US7117978B2 (en) * 2003-08-12 2006-10-10 Draka Elevator Products, Inc. Dampening device for an elevator compensating cable and associated system and method
JP4861996B2 (ja) * 2005-02-25 2012-01-25 オーチス エレベータ カンパニー 角度を形成するアンダースラング式ローピング配置を有するエレベータかご
US7610994B2 (en) * 2005-05-13 2009-11-03 Draka Elevator Products Elevator compensating cable having a selected loop radius and associated system and method
WO2013104942A1 (en) * 2012-01-10 2013-07-18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travelling cable protection
KR101835237B1 (ko) * 2013-08-02 2018-03-06 미쓰비시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현수식 엘리베이터
KR101791804B1 (ko) * 2013-08-14 2017-10-30 미쓰비시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엘리베이터의 제어 케이블 가이드 장치
DE102013219825A1 (de) * 2013-09-30 2015-04-02 Thyssenkrupp Elevator Ag Aufzuganlage
DE102014113514A1 (de) * 2014-09-18 2016-03-24 Thyssenkrupp Ag Aufzuganlage
WO2016135855A1 (ja) * 2015-02-24 2016-09-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94206B2 (ja) * 1999-08-13 2010-01-06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
JP2005206300A (ja) * 2004-01-21 2005-08-04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12153467A (ja) * 2011-01-25 2012-08-16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ー
KR101281201B1 (ko) * 2012-11-15 2013-07-02 케이이앤씨(주) 엘리베이터의 콤펜체인 가이드장치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44073A (zh) * 2019-03-20 2021-10-2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装置
CN113544073B (zh) * 2019-03-20 2022-12-13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351389B2 (en) 2019-07-16
JPWO2016135999A1 (ja) 2017-06-08
US20170349409A1 (en) 2017-12-07
CN107250023B (zh) 2019-04-09
JP6296474B2 (ja) 2018-03-20
DE112015006215T5 (de) 2017-11-09
WO2016135855A1 (ja) 2016-09-01
WO2016135999A1 (ja) 2016-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50023A (zh) 电梯
CN105026298B (zh) 电梯的改造方法
CN106185534B (zh) 无机房电梯的改造方法
KR101878619B1 (ko) 엘리베이터의 로프 열화 신장 진단 장치, 엘리베이터의 로프 열화 신장 진단 방법, 및 엘리베이터의 로프 열화 신장 진단용 돌기 부재
EP2014597A1 (en) Elevator device
CN105939955A (zh) 用于钢丝绳提升机的低结构台车
CN104781177B (zh) 电梯和用于现代化改造电梯的方法
CN101291867B (zh) 电梯装置
CN104364180A (zh) 电梯及电梯的改装方法
CN109562915B (zh) 用于在电梯井道的不同区段中彼此独立移动的多个电梯轿厢和配重的悬挂和提升电机系统
CN102471023B (zh) 电梯装置
JP5840778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5366507A (zh) 无机房电梯的改装方法和无机房电梯
JP2014506552A (ja) 4:1ローピングを有する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5173978A (zh) 无机房电梯的改装方法及无机房电梯
JP2008520514A5 (zh)
JP4292157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10894039B (zh) 电梯的行进电缆支撑装置
CN100358792C (zh) 电梯
JP6095020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0542931C (zh) 电梯装置
CN108698792A (zh) 电梯装置
JP4940823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4443546B2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US500992A (en) Railway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