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91867B - 电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91867B
CN101291867B CN2005800518414A CN200580051841A CN101291867B CN 101291867 B CN101291867 B CN 101291867B CN 2005800518414 A CN2005800518414 A CN 2005800518414A CN 200580051841 A CN200580051841 A CN 200580051841A CN 101291867 B CN101291867 B CN 1012918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ar
hoistway
hanging wheel
main ro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58005184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91867A (zh
Inventor
光井厚
池田史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2918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918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918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9186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6Arrangements of ropes or cab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35Arrangement of driving gear, e.g. location or support
    • B66B11/0045Arrangement of driving gear, e.g. location or support in the hoistwa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65Roping
    • B66B11/008Roping with hoisting rope or cable operated by frictional engagement with a winding drum or shea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4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 B66B11/08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with hoisting rope or cable operated by frictional engagement with a winding drum or shea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9/00Kinds or type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装置,在轿厢上设有第一轿厢吊轮和第二轿厢吊轮,在对重上设有第一对重吊轮和第二对重吊轮。在井道内,设有具有第一驱动绳轮的第一曳引机和具有第二驱动绳轮的第二曳引机。轿厢和对重通过具有第一主绳索和第二主绳索的主绳索体悬吊在井道内。第一主绳索连续地绕挂在第一驱动绳轮、第一轿厢吊轮和第一对重吊轮上。第二主绳索连续地绕挂在第二驱动绳轮、第二轿厢吊轮和第二对重吊轮上。由此,能够实现第一曳引机和第二曳引机各自的小型化,能够实现井道的空间节省。

Description

电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轿厢和对重在井道内升降的电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有利用具有两个驱动绳轮的驱动装置的驱动力来使轿厢和对重升降的电梯装置。各驱动绳轮同轴地配置。在各驱动绳轮上绕挂有悬吊轿厢和对重的主绳索。在轿厢的上部设有绕挂主绳索的轿厢吊轮。在对重的上部设有绕挂主绳索的对重吊轮。当各驱动绳轮依靠驱动装置的驱动力而旋转时,主绳索移动,从而,轿厢和对重在井道内升降(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1-518434号公报 
但是,由于轿厢和对重依靠一个驱动装置的驱动力升降,所以驱动装置大型化。这样,不能实现井道的空间节省,电梯装置会大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其目的是获得可实现小型化的电梯装置。 
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具有:轿厢和对重,它们可在井道内升降;第一轿厢吊轮和第二轿厢吊轮,它们设置在轿厢上;第一对重吊轮和第二对重吊轮,它们设置在对重上;第一曳引机,其设置在井道内,并具有第一驱动绳轮,该第一曳引机产生用于使轿厢和对重升降的驱动力;第二曳引机,其设置在井道内,并具有第二驱动绳轮,该第二曳引机产生用于使轿厢和对重升降的驱动力;以及主绳索体,其具有:第一主绳索,该第一主绳索连续地绕挂在第一驱动绳轮、第一轿厢吊轮和第一对重吊轮上;和第二主绳索,该第二主绳索连续地绕挂在第二驱动绳轮、第二轿厢吊轮和第二对重吊轮上,主绳索体悬吊轿厢和对重,轿厢在井道的宽度方向上配置在一对轿厢导轨之间,对重在井道的垂直投影面内,在与井道的宽度方向垂直的进深方向上,与轿厢隔开间隔地配置,在轿厢上设有:连续地绕挂有第一主绳索的一对第一轿厢吊轮;和连续地绕挂有第二主绳索的一对第二轿厢吊轮,第一主绳索的在各第一轿厢吊轮之间的部分、和第二主绳索的在各第二轿厢吊轮之间的部分,在井道的垂直投影面内,相对于将各轿厢导轨连接起来的直线,配置在对重侧。
此外,电梯装置还具有:第一轿厢侧反绳轮,其设置在井道内,第一主绳索的在第一驱动绳轮与第一轿厢吊轮之间的部分绕挂在该第一轿厢侧反绳轮上;第二轿厢侧反绳轮,其设置在井道内,第二主绳索的在第二驱动绳轮与第二轿厢吊轮之间的部分绕挂在该第二轿厢侧反绳轮上;第一对重侧反绳轮,其设置在井道内,第一主绳索的在第一驱动绳轮与第一对重吊轮之间的部分绕挂在该第一对重侧反绳轮上;以及第二对重侧反绳轮,其设置在井道内,第二主绳索的在第二驱动绳轮与第二对重吊轮之间的部分绕挂在该第二对重侧反绳轮上。 
此外,第一曳引机和第二曳引机配置在井道内的下部。 
此外,第一轿厢吊轮和第二轿厢吊轮设置在轿厢的下部。 
此外,轿厢配置在一对轿厢导轨之间,在轿厢上设有:一对第一轿厢吊轮,它们在井道的垂直投影面内,相对于将各轿厢导轨之间连接起来的直线,配置在彼此不同侧,第一主绳索连续地绕挂在该一对第一轿厢吊轮上;和一对第二轿厢吊轮,它们在井道的垂直投影面内,相对于将各轿厢导轨之间连接起来的直线配置在彼此不同侧,第二主绳索连续地绕挂在该一对第二轿厢吊轮上,第一主绳索的在各第一轿厢吊轮之间的部分、和第二主绳索的在各第二轿厢吊轮之间的部分,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错开地配置,而且在井道的垂直投影面内相互交叉地配置。 
此外,轿厢在井道的宽度方向上配置在一对轿厢导轨之间,对重在井道的垂直投影面内,在井道的宽度方向上,与轿厢隔开间隔地配置, 第一曳引机和第二曳引机在井道的垂直投影面内,配置在轿厢的对重侧。 
此外,在轿厢上设有:连续地绕挂有第一主绳索的一对第一轿厢吊轮;和连续地绕挂有第二主绳索的一对第二轿厢吊轮,第一主绳索的在各第一轿厢吊轮之间的部分、和第二主绳索的在各第二轿厢吊轮之间的部分,在井道的垂直投影面内,关于将各轿厢导轨连接起来的直线对称地配置。 
此外,第一主绳索和第二主绳索通过在第一对重吊轮与第二对重吊轮之间彼此连续而构成全绕式主绳索,电梯装置还具有对重侧转向轮,该对重侧转向轮设置在井道内,全绕式主绳索的在第一对重吊轮与第二对重吊轮之间的部分绕挂在该对重侧转向轮上。 
此外,第一主绳索和第二主绳索通过在第一轿厢吊轮与第二轿厢吊轮之间彼此连续而构成全绕式主绳索,电梯装置还具有轿厢侧转向轮,该轿厢侧转向轮设置在井道内,全绕式主绳索的在第一轿厢吊轮与第二轿厢吊轮之间的部分绕挂在该轿厢侧转向轮上。 
此外,第一主绳索和第二主绳索悬吊轿厢的大致重心。 
此外,第一轿厢吊轮、第一对重吊轮以及第一曳引机、与第二轿厢吊轮、第二对重吊轮以及第二曳引机,在井道的垂直投影面内左右对称地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水平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中的电梯装置的一部分的纵向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水平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水平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电梯装置的水平剖视图。 
图6是表示图5中的电梯装置的一部分的纵向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电梯装置的水平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电梯装置的水平剖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7的电梯装置的水平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8的电梯装置的水平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水平剖视图。此外,图2是表示图1中的电梯装置的一部分的纵向剖视图。在图中,在井道1内分别设置有一对轿厢导轨2、3和一对对重导轨4、5。轿厢6由各轿厢导轨2、3引导着在井道1内升降。对重7由各对重导轨4、5引导着在井道1内升降。 
各轿厢导轨2、3和各对重导轨4、5分别以这样的方式配置在井道1内: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将各轿厢导轨2、3之间连接起来的直线和将各对重导轨4、5之间连接起来的直线与井道1的宽度方向平行。 
轿厢6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具有分别与各轿厢导轨2、3对置的一对侧面和将各侧面的端部之间连接起来的正面和背面。轿厢6的各侧面相对于井道1的宽度方向垂直地配置。 
轿厢6在井道1的宽度方向上配置在各轿厢导轨2、3之间。对重7在井道1的宽度方向上配置在各对重导轨4、5之间。 
轿厢6和对重7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以在井道1的进深方向(相对于井道1的宽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排列的方式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即,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为对重7在轿厢6的背面侧升降的对重后置型的电梯装置。 
在井道1内的下部,相互独立地设有分别产生用于使轿厢6和对重7升降的驱动力的第一曳引机8和第二曳引机9。第一曳引机8和第二曳引机9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以在井道1的宽度方向上夹着轿厢6的方式配置。 
第一曳引机8具有:包括水平配置的旋转轴的第一曳引机主体10;和设置在第一曳引机主体10的旋转轴上、并且能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第一驱动绳轮11。第二曳引机9具有:包含水平配置的旋转轴的第二曳引机主体12;和设置在第二曳引机主体12的旋转轴上、并且能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第二驱动绳轮13。第一驱动绳轮11依靠第一曳引机主体10的驱动力而旋转,第二驱动绳轮13依靠第二曳引机主体12的驱动力而旋转。再有,第一曳引机8和第二曳引机9分别是径向上的尺寸比轴线方向上的尺寸大的扁平薄型曳引机。此外,第一曳引机8和第二曳引机9各自的旋转轴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与井道1的宽度方向平行地配置。 
在第一驱动绳轮11上绕挂有多条第一主绳索14。此外,在第二驱动绳轮13上绕挂有多条第二主绳索15。主绳索体16具有各第一主绳索14和各第二主绳索15。轿厢6和对重7通过主绳索体16而悬吊在井道1内。 
在轿厢6的下部设有:连续地绕挂有各第一主绳索14的一对第一轿厢吊轮17、18;和连续地绕挂有各第二主绳索15的一对第二轿厢吊轮19、20。 
各第一轿厢吊轮17、18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相对于将各轿厢导轨2、3之间连接起来的直线配置在彼此不同侧。因此,各第一主绳索14的在各第一轿厢吊轮17、18之间的部分与将各轿厢导轨2、3之间连接起来的直线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相互交叉。 
各第二轿厢吊轮19、20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相对于将各轿厢导轨2、3之间连接起来的直线配置在彼此不同侧。因此,各第二主绳索15的在各第二轿厢吊轮19、20之间的部分与将各轿厢导轨2、3之间连接起来的直线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相互交叉。 
各第一主绳索14的在各第一轿厢吊轮17、18之间的部分、和各第二主绳索15的在各第二轿厢吊轮19、20之间的部分,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错开地配置(图1)。此外,各第一主绳索14的在各第一轿厢吊轮17、18之间的部分、和各第二主绳索15的在各第二轿厢吊轮19、20之间的部分,在井道的垂直投影面内相互交叉。由此,主绳索体16悬吊轿厢6 的大致重心。 
在对重7的上部设有:绕挂有各第一主绳索14的第一对重吊轮21;和绕挂有各第二主绳索15的第二对重吊轮22。第一对重吊轮21和第二对重吊轮22在井道1的宽度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此外,第一对重吊轮21和第二对重吊轮22以沿着井道1的进深方向配置的旋转轴为中心分别旋转。 
在井道1内的上部,设有由各轿厢导轨2、3和各对重导轨4、5支撑的水平梁23。水平梁23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配置在轿厢6的区域外。在水平梁23上设有:分别绕挂有各第一主绳索14的第一轿厢侧反绳轮24和第一对重侧反绳轮25;以及分别绕挂有各第二主绳索15的第二轿厢侧反绳轮26和第二对重侧反绳轮27。 
第一轿厢侧反绳轮24使来自驱动绳轮11的各第一主绳索14向第一轿厢吊轮18反转。此外,第一对重侧反绳轮25使来自驱动绳轮11的各第一主绳索14向第一对重吊轮21反转。 
第二轿厢侧反绳轮26使来自驱动绳轮13的各第二主绳索15向第二轿厢吊轮20反转。此外,第二对重侧反绳轮27使来自驱动绳轮13的各第二主绳索15向第二对重吊轮22反转。 
第一轿厢侧反绳轮24和第二轿厢侧反绳轮26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以在井道1的宽度方向上夹着轿厢6的方式配置。此外,第一轿厢侧反绳轮24和第二轿厢侧反绳轮26以沿着井道1的宽度方向配置的旋转轴为中心分别旋转。 
第一对重侧反绳轮25和第二对重侧反绳轮27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配置在轿厢6的对重7侧。即,第一对重侧反绳轮25和第二对重侧反绳轮27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配置在轿厢6的背面与井道1的内壁面之间。此外,第一对重侧反绳轮25和第二对重侧反绳轮27以沿着井道1的进深方向配置的旋转轴为中心分别旋转。 
此外,在水平梁23上设有:连接有各第一主绳索14的一个端部的第一轿厢侧绳头装置28;连接有各第一主绳索14的另一端部的第一对重侧绳头装置29;连接有各第二主绳索15的一个端部的第二轿厢侧绳头装 置30;以及连接有各第二主绳索15的另一端部的第二对重侧绳头装置31。 
各第一主绳索14从连接在第一轿厢侧绳头装置28上的一个端部起,依次绕挂在各第一轿厢吊轮17、18、第一轿厢侧反绳轮24、第一驱动绳轮11、第一对重侧反绳轮25和第一对重吊轮21上,直到连接在第一对重侧绳头装置29上的另一端部。 
各第二主绳索15从连接在第二轿厢侧绳头装置30上的一个端部起,依次绕挂在各第二轿厢吊轮19、20、第二轿厢侧反绳轮26、第二驱动绳轮13、第二对重侧反绳轮27和第二对重吊轮22上,直到连接在第二对重侧绳头装置31上的另一端部。 
即,轿厢6和对重7通过以2∶1绕绳方式绕挂在各绳轮上的第一主绳索14和第二主绳索15而悬吊在井道1内。 
第一曳引机8、第二曳引机9、第一轿厢侧反绳轮24、第一对重侧反绳轮25、第二轿厢侧反绳轮26和第二对重侧反绳轮27,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配置在轿厢6的区域外。此外,第一曳引机8、第一轿厢侧反绳轮24、第一对重侧反绳轮25、第一轿厢吊轮17、18以及第一对重吊轮21,与第二曳引机9、第二轿厢侧反绳轮26、第二对重侧反绳轮27、第二轿厢吊轮19、20以及第二对重吊轮22,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关于沿着井道1的进深方向的轿厢6的中心线,分别左右对称地配置。 
再有,第一驱动绳轮11和第二驱动绳轮13通过未图示的控制装置对第一曳引机8和第二曳引机9的控制,而彼此同步地旋转。由此,各第一主绳索14和各第二主绳索15移动,轿厢6和对重7在井道1内升降。 
在此类电梯装置中,由于分别产生用于使共同的轿厢6和对重7升降的驱动力的第一曳引机8和第二曳引机9彼此独立地设置在井道1内,所以可减轻第一曳引机8和第二曳引机9所分别承受的负担,能够实现第一曳引机8和第二曳引机9各自的小型化。由此,能够实现井道1的空间节省,能够实现电梯装置的小型化。 
此外,由于分别使来自第一驱动绳轮11的各第一主绳索14反转的 第一轿厢侧反绳轮24和第一对重侧反绳轮25、分别使来自第二驱动绳轮13的各第二主绳索15反转的第二轿厢侧反绳轮26和第二对重侧反绳轮27设置在井道1内,所以可增大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中的第一曳引机8和第二曳引机9的配置自由度,能够有效地利用井道1内的空间。 
此外,由于第一曳引机8和第二曳引机9设置在井道1内的下部,所以可从井道1的底坑部容易地进行第一曳引机8和第二曳引机9的保养维护作业。 
由于第一轿厢吊轮17、18和第二轿厢吊轮19、20设置在轿厢6的下部,所以可使轿厢6的上限位置接近井道1的顶棚面,可实现井道1的高度方向上的空间节省。 
此外,第一曳引机8和第二曳引机9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以在井道1的宽度方向上夹着轿厢6的方式配置,所以可有效地利用井道1内的空间。 
此外,各第一主绳索14的在各第一轿厢吊轮17、18之间的部分、和各第二主绳索15的在各第二轿厢吊轮19、20之间的部分,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错开地配置,而且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相互交叉地配置,所以可防止轿厢6倾斜,可通过各轿厢导轨2、3防止对轿厢6作用偏载荷。由此,能够使轿厢6稳定地升降。 
此外,由于主绳索体16悬吊轿厢6的大致重心,所以可更稳定地使轿厢6升降。 
第一曳引机8、第一轿厢吊轮17、18以及第一对重吊轮21,与第二曳引机9、第二轿厢吊轮19、20以及第二对重吊轮22,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左右对称地配置,所以可使一对设备分别为相同型号,能够实现部件的通用化。 
实施方式2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水平剖视图。在图中,各第一轿厢吊轮17、18和各第二轿厢吊轮19、20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相对于连接各轿厢导轨2、3之间的直线分别配置在对重7侧。 
各第一主绳索14的在各第一轿厢吊轮17、18之间的部分、和各第 二主绳索15的在各第二轿厢吊轮19、20之间的部分,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彼此分离地配置,并不交叉。此外,各第一主绳索14的在各第一轿厢吊轮17、18之间的部分、和各第二主绳索15的在各第二轿厢吊轮19、20之间的部分,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相对于连接各轿厢导轨2、3之间的直线分别配置在对重7侧,并且分别与连接各轿厢导轨2、3之间的直线平行地配置。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此类电梯装置中,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将各第一主绳索14的在各第一轿厢吊轮17、18之间的部分、和各第二主绳索15的在各第二轿厢吊轮19、20之间的部分,相对于连接各轿厢导轨2、3之间的直线,配置在对重7侧,因此在井道1的进深方向上,在各轿厢导轨2、3的与对重7相反的一侧,能够确保用于设置控制盘和限速器等各设备的空间。 
实施方式3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水平剖视图。在图中,悬吊轿厢6和对重7的主绳索体16具有多条全绕式主绳索41。各全绕式主绳索41由在第一对重吊轮21和第二对重吊轮22之间彼此连续的第一主绳索14和第二主绳索15构成。 
在水平梁23上设有对重侧转向轮42,各全绕式主绳索41的在第一对重吊轮21和第二对重吊轮22之间的部分绕挂在该对重侧转向轮42上。对重侧转向轮42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配置在轿厢6的区域外。此外,对重侧转向轮42以沿着井道1的进深方向配置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 
各全绕式主绳索41从连接在第一轿厢侧绳头装置28的一个端部起,依次绕挂在各第一轿厢吊轮17、18、第一轿厢侧反绳轮24、第一驱动绳轮11、第一对重侧反绳轮25、第一对重吊轮21、对重侧转向轮42、第二对重吊轮22、第二对重侧反绳轮27、第二驱动绳轮13、第二轿厢侧反绳轮26和各第二轿厢吊轮19、20上,直到连接在第二轿厢侧绳头装置30的另一端部。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2相同。 
在此类电梯装置中,通过使各第一主绳索14和各第二主绳索15在第一对重吊轮21和第二对重吊轮22之间彼此连续来构成多条全绕式主 绳索41,各全绕式主绳索41的在第一对重吊轮21和第二对重吊轮22之间的部分,绕挂在设置于井道1内的对重侧转向轮42上,所以可使全绕式主绳索41在全长范围内的张力接近均等,能够防止各全绕式主绳索41相对于第一驱动绳轮11和第二驱动绳轮13分别发生打滑。 
即,在各第一主绳索14和各第二主绳索15相互独立的情况下,例如在因长时间的运转而使第一驱动绳轮11和第二驱动绳轮13各自的磨损量产生差时,即使各驱动绳轮11、13的转速相同,各第一主绳索14和各第二主绳索15各自的移动量也互不相同。由此,在第一主绳索14和第二主绳索15之间产生张力的不平衡。分别在产生了张力不平衡的第一主绳索14和第二主绳索15中,当轿厢6侧和对重7侧的各张力比超过牵引极限时,存在相对于第一驱动绳轮11或第二驱动绳轮13发生打滑而产生振动的可能。 
在实施方式3中,由于各第一主绳索14和各第二主绳索15连续,所以能够抑制上述的张力不平衡,能够防止第一主绳索14相对于第一驱动绳轮11发生打滑和第二主绳索15相对于第二驱动绳轮13发生打滑。 
再有,在上述示例中,有一个对重侧转向轮42设置在井道1内的上部,但也可将在水平方向上排列的两个以上的对重侧转向轮设置在井道1内的上部。这样可减小各对重侧转向轮的外径,能够缩小井道1的高度方向尺寸。 
实施方式4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电梯装置的水平剖视图。此外,图6是表示图5中的电梯装置的一部分的纵向剖视图。在图中,各轿厢导轨2、3和各对重导轨4、5分别以这样的方式配置在井道1内: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将各轿厢导轨2、3之间连接起来的直线和将各对重导轨4、5之间连接起来的直线相互垂直。 
轿厢6在井道1的宽度方向上配置在各轿厢导轨2、3之间。对重7在井道1的进深方向上配置在各对重导轨4、5之间。各轿厢导轨2、3以这样的方式配置: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沿着将各轿厢导轨2、3之间连接起来的直线的方向与井道1的宽度方向平行。 
轿厢6和对重7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以在井道1的宽度方向上排列的方式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即,实施方式4的电梯装置为对重7在轿厢6的一个侧面侧升降的对重旁置型的电梯装置。 
分别设置在井道1内的下部的第一曳引机8和第二曳引机9,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配置在轿厢6的对重7侧。在该示例中,第一曳引机8和第二曳引机9,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配置在轿厢6和对重7之间的间隙中。此外,第一曳引机8和第二曳引机9在井道1的进深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再有,第一曳引机8和第二曳引机9配置成:第一驱动绳轮11和第二驱动绳轮13各自的旋转轴相对于井道1的进深方向垂直。 
各第一轿厢吊轮17、18在井道1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各第二轿厢吊轮19、20也在井道1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各第一轿厢吊轮17、18和各第二轿厢吊轮19、20,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相对于将各轿厢导轨2、3之间连接起来的直线,分别配置在彼此不同侧。 
各第一主绳索14的在各第一轿厢吊轮17、18之间的部分、和各第二主绳索15的在各第二轿厢吊轮19、20之间的部分,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不交叉而相互分离。此外,各第一主绳索14的在各第一轿厢吊轮17、18之间的部分、和各第二主绳索15的在各第二轿厢吊轮19、20之间的部分,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相对于连接各轿厢导轨2、3之间的直线,配置在彼此不同侧。在该示例中,各第一主绳索14的在各第一轿厢吊轮17、18之间的部分、和各第二主绳索15的在各第二轿厢吊轮19、20之间的部分,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相对于连接各轿厢导轨2、3之间的直线对称地配置。由此,主绳索16悬吊轿厢6的大致重心。 
在井道1内的上部设有:由各对重导轨4、5支撑的水平梁51;和由一个轿厢导轨3支撑的水平梁52。在水平梁51上设有:第一轿厢侧反绳轮24、第一对重侧反绳轮25、第二轿厢侧反绳轮26、第二对重侧反绳轮27、第一对重侧绳头装置29和第二对重侧绳头装置31。在水平梁52上设有第一轿厢侧绳头装置28和第二轿厢侧绳头装置30。 
第一轿厢侧反绳轮24、第一对重侧反绳轮25、第二轿厢侧反绳轮26和第二对重侧反绳轮27各自的旋转轴沿着井道1的宽度方向配置。 
各第一主绳索14从连接在第一轿厢侧绳头装置28上的一个端部起,依次绕挂在各第一轿厢吊轮17、18、第一轿厢侧反绳轮24、第一驱动绳轮11、第一对重侧反绳轮25和第一对重吊轮21上,直到连接在第一对重侧绳头装置29上的另一端部。 
各第二主绳索15从连接在第二轿厢侧绳头装置30上的一个端部起,依次绕挂在各第二轿厢吊轮19、20、第二轿厢侧反绳轮26、第二驱动绳轮13、第二对重侧反绳轮27和第二对重吊轮22上,直到连接在第二对重侧绳头装置31上的另一端部。 
第一曳引机8、第二曳引机9、第一轿厢侧反绳轮24、第一对重侧反绳轮25、第二轿厢侧反绳轮26和第二对重侧反绳轮27,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配置在轿厢6的区域外。此外,第一曳引机8、第一轿厢侧反绳轮24、第一对重侧反绳轮25、第一轿厢吊轮17、18以及第一对重吊轮21,与第二曳引机9、第二轿厢侧反绳轮26、第二对重侧反绳轮27、第二轿厢吊轮19、20以及第二对重吊轮22,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关于沿着井道1的宽度方向的轿厢6的中心线,分别左右对称地配置。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此类电梯装置中,对重7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在井道1的宽度方向上与轿厢6并排配置,第一曳引机8和第二曳引机9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配置在轿厢6的对重7侧,因此,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能够以与对重7重叠的方式配置第一曳引机8和第二曳引机9,或者在轿厢6与对重7之间的间隙中配置第一曳引机8和第二曳引机9,能够更有效地利用井道1内的空间。 
此外,各第一主绳索14的在各第一轿厢吊轮17、18之间的部分、和各第二主绳索15的在各第二轿厢吊轮19、20之间的部分,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关于将各轿厢导轨2、3之间连接起来的直线对称地配置,所以能够通过主绳索体16悬吊轿厢6的大致重心,能够使轿厢6稳定地升降。 
实施方式5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电梯装置的水平剖视图。在图中,悬吊轿厢6和对重7的主绳索体16具有多条全绕式主绳索61。各全绕式主绳索61由在第一对重吊轮21和第二对重吊轮22之间彼此连续的第一主绳索14和第二主绳索15构成。 
在水平梁51上设有对重侧转向轮62,各全绕式主绳索61的在第一对重吊轮21和第二对重吊轮22之间的部分绕挂在该对重侧转向轮62上。对重侧转向轮62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配置在轿厢6的区域外。此外,对重侧转向轮62以沿井道1的宽度方向配置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 
各全绕式主绳索61从连接在第一轿厢侧绳头装置28上的一个端部起,依次绕挂在各第一轿厢吊轮17、18、第一轿厢侧反绳轮24、第一驱动绳轮11、第一对重侧反绳轮25、第一对重吊轮21、对重侧转向轮62、第二对重吊轮22、第二对重侧反绳轮27、第二驱动绳轮13、第二轿厢侧反绳轮26和各第二轿厢吊轮19、20上,直到连接在第二轿厢侧绳头装置30上的另一端部。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4相同。 
在此类电梯装置中,通过使各第一主绳索14和各第二主绳索15在第一对重吊轮21和第二对重吊轮22之间彼此连续来构成多条全绕式主绳索61,各全绕式主绳索61的在第一对重吊轮21和第二对重吊轮22之间的部分绕挂在设置于井道1内的对重侧转向轮62上,所以与实施方式3一样,能够使全绕式主绳索61在全长范围内的张力接近均等,能够防止各全绕式主绳索61相对于第一驱动绳轮11和第二驱动绳轮13分别发生打滑。 
再有,在上述示例中,有一个对重侧转向轮62设置在井道1内的上部,但也可将在水平方向上排列的两个以上的对重侧转向轮设置在井道1内的上部。这样,可减小各对重侧转向轮的外径,能够缩小井道1的高度方向尺寸。 
实施方式6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电梯装置的水平剖视图。在图中,悬吊轿厢6和对重7的主绳索体16具有多条全绕式主绳索71。各全绕式 主绳索71由在一个第一轿厢吊轮17和一个第二轿厢吊轮19之间彼此连续的第一主绳索14和第二主绳索15构成。 
在井道1内的上部,设有由一个轿厢导轨3支撑的轿厢侧转向轮72。轿厢侧转向轮72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配置在轿厢6的区域外。此外,轿厢侧转向轮72以沿着井道1的宽度方向配置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 
各全绕式主绳索71从连接在第一对重侧绳头装置29上的一个端部起,依次绕挂在第一对重吊轮21、第一对重侧反绳轮25、第一驱动绳轮11、第一轿厢侧反绳轮24、各第一轿厢吊轮18、17、轿厢侧转向轮72、各第二轿厢吊轮19、20、第二轿厢侧反绳轮26、第二驱动绳轮13、第二对重侧反绳轮27和第二对重吊轮22上,直到连接在第二对重侧绳头装置31上的另一端部。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4相同。 
在此类电梯装置中,通过使在一个第一轿厢吊轮17和一个第二轿厢吊轮19之间彼此连续的第一主绳索14和第二主绳索15来构成多条全绕式主绳索71,各全绕式主绳索71的在第一轿厢吊轮17和第二轿厢吊轮19之间的部分绕挂在设置于井道1内的轿厢侧转向轮72上,所以与上述示例一样,能够使全绕式主绳索71在全长范围内的张力接近均等,能够防止各全绕式主绳索71相对于第一驱动绳轮11和第二驱动绳轮13分别产生打滑。 
再有,在上述示例中,有一个轿厢侧转向轮72设置在井道1内的上部,但也可将在水平方向上排列的两个以上的轿厢侧转向轮设置在井道1内的上部。这样,也能够减小各轿厢侧转向轮的外径,能够缩小井道1的高度方向尺寸。 
此外,在实施方式1~6中,第一曳引机8和第二曳引机9配置在井道1内的下部,但也可通过将第一轿厢侧反绳轮24和第一对重侧反绳轮25中的任一个与第一曳引机8交换,将第二轿厢侧反绳轮26和第二对重侧反绳轮27中的任一个与第二曳引机9交换,来将第一曳引机8和第二曳引机9配置在井道1内的上部。 
实施方式7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7的电梯装置的水平剖视图。在图中, 第一曳引机8和第二曳引机9通过安装在水平梁23上而设置于井道1内的上部。此外,第一轿厢侧反绳轮24、第一对重侧反绳轮25、第二轿厢侧反绳轮26和第二对重侧反绳轮27没有设置在井道1内。 
各第一主绳索14从连接在第一轿厢侧绳头装置28上的一个端部起,依次绕挂在各第一轿厢吊轮17、18、第一驱动绳轮11和第一对重吊轮21上,直到连接在第一对重侧绳头装置29上的另一端部。 
各第二主绳索15从连接在第二轿厢侧绳头装置30上的一个端部起,依次绕挂在各第二轿厢吊轮19、20、第二驱动绳轮13和第二对重吊轮22上,直到连接在第二对重侧绳头装置31上的另一端部。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这样,由于将第一曳引机8和第二曳引机9配置在井道1内的上部,所以可取消第一轿厢侧反绳轮24、第一对重侧反绳轮25、第二轿厢侧反绳轮26和第二对重侧反绳轮27,能够减少在井道1内配置的设备的数量。由此,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再有,在上述示例中,各第一主绳索14的另一端部连接在设置于井道1内上部的第一对重侧绳头装置29上,各第二主绳索15的另一端部连接在设置于井道1内上部设置的第二对重侧绳头装置31上,但也可以如实施方式3那样,使各第一主绳索14和各第二主绳索15的各自的另一端部彼此连续而成为多个全绕式主绳索,将绕挂有各全绕式主绳索的在第一对重吊轮21和第二对重吊轮22之间的部分的对重侧转向轮设置在井道1内的上部。这样,可使全绕式主绳索在全长范围内的张力接近均等,能够防止各全绕式主绳索相对于第一驱动绳轮11和第二驱动绳轮13分别产生打滑。 
此外,在如上述那样在井道1内的上部设置对重侧转向轮的情况下,对重侧转向轮的数量不限于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以上。这样,可减小各对重侧转向轮的外径,能够缩小井道1的高度方向尺寸。 
实施方式8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8的电梯装置的水平剖视图。在图中,第一曳引机8和第二曳引机9通过安装在水平梁51上而设置于井道1内 的上部。此外,第一对重吊轮21和第二对重吊轮22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配置在第一对重侧绳头装置29和第二对重侧绳头装置31之间。再有,第一轿厢侧反绳轮24、第一对重侧反绳轮25、第二轿厢侧反绳轮26和第二对重侧反绳轮27没有设置在井道1内。 
各第一主绳索14从连接在第一轿厢侧绳头装置28上的一个端部起,依次绕挂在各第一轿厢吊轮17、18、第一驱动绳轮11和第一对重吊轮21上,直到连接在第一对重侧绳头装置29上的另一端部。 
各第二主绳索15从连接在第二轿厢侧绳头装置30上的一个端部起,依次绕挂在各第二轿厢吊轮19、20、第二驱动绳轮13和第二对重吊轮22上,直到连接在第二对重侧绳头装置31上的另一端部。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4相同。 
这样,由于将第一曳引机8和第二曳引机9配置在井道1内的上部,所以,即使在对重旁置型的电梯装置中,也可取消第一轿厢侧反绳轮24、第一对重侧反绳轮25、第二轿厢侧反绳轮26和第二对重侧反绳轮27,能够减少在井道1内配置的设备的数量。由此,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再有,在上述示例中,各第一主绳索14的另一端部连接在设置于井道1内上部的第一对重侧绳头装置29上,各第二主绳索15的另一端部连接在设置于井道1内上部的第二对重侧绳头装置31上,但也可以如实施方式5那样,使各第一主绳索14和各第二主绳索15的各自的另一端部彼此连续而成为多条全绕式主绳索,将绕挂有各全绕式主绳索的在第一对重吊轮21和第二对重吊轮22之间的部分的对重侧转向轮设置在井道1内的上部。这样,可使全绕式主绳索在全长范围内的张力接近均等,能够防止各全绕式主绳索相对于第一驱动绳轮11和第二驱动绳轮13分别产生打滑。在该情况下,对重侧转向轮的数量不限于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以上。如果使对重侧转向轮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则可减小各对重侧转向轮的外径,能够缩小井道1的高度方向尺寸。 
此外,与实施方式6一样,也可以使各第一主绳索14和各第二主绳索15的各自的一个端部彼此连续而成为多条全绕式主绳索,将绕有各全 绕式主绳索的在第一轿厢吊轮17和第二轿厢吊轮19之间的部分的轿厢侧转向轮设置在井道1内的上部。这样,也与上述一样,能够防止各全绕式主绳索相对于第一驱动绳轮11和第二驱动绳轮13分别产生打滑。 
该情况下,轿厢侧转向轮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以上。如果使轿厢侧转向轮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则可减小各轿厢侧转向轮的外径,能够缩小井道1的高度方向尺寸。 
此外,在各上述实施方式中,各第一轿厢吊轮17、18和各第二轿厢吊轮19、20设置在轿厢6的下部,但也可将各第一轿厢吊轮17、18和各第二轿厢吊轮19、20设置在轿厢6的上部。 

Claims (6)

1.一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梯装置具有:
轿厢和对重,它们可在井道内升降;
第一轿厢吊轮和第二轿厢吊轮,它们设置在上述轿厢上;
第一对重吊轮和第二对重吊轮,它们设置在上述对重上;
第一曳引机,其设置在上述井道内,并具有第一驱动绳轮,该第一曳引机产生用于使上述轿厢和上述对重升降的驱动力;
第二曳引机,其设置在上述井道内,并具有第二驱动绳轮,该第二曳引机产生用于使上述轿厢和上述对重升降的驱动力;以及
主绳索体,其具有:第一主绳索,该第一主绳索连续地绕挂在上述第一驱动绳轮、上述第一轿厢吊轮和上述第一对重吊轮上;和第二主绳索,该第二主绳索连续地绕挂在上述第二驱动绳轮、上述第二轿厢吊轮和上述第二对重吊轮上,上述主绳索体悬吊上述轿厢和上述对重,
上述轿厢在上述井道的宽度方向上配置在一对轿厢导轨之间,
上述对重在上述井道的垂直投影面内,在与上述井道的宽度方向垂直的进深方向上,与上述轿厢隔开间隔地配置,
在上述轿厢上设有:连续地绕挂有上述第一主绳索的一对上述第一轿厢吊轮;和连续地绕挂有上述第二主绳索的一对上述第二轿厢吊轮,
上述第一主绳索的在各上述第一轿厢吊轮之间的部分、和上述第二主绳索的在各上述第二轿厢吊轮之间的部分,在上述井道的垂直投影面内,相对于将各上述轿厢导轨连接起来的直线,配置在上述对重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梯装置还具有:
第一轿厢侧反绳轮,其设置在上述井道内,上述第一主绳索的在上述第一驱动绳轮与上述第一轿厢吊轮之间的部分绕挂在该第一轿厢侧反绳轮上;
第二轿厢侧反绳轮,其设置在上述井道内,上述第二主绳索的在上述第二驱动绳轮与上述第二轿厢吊轮之间的部分绕挂在该第二轿厢侧反绳轮上;
第一对重侧反绳轮,其设置在上述井道内,上述第一主绳索的在上述第一驱动绳轮与上述第一对重吊轮之间的部分绕挂在该第一对重侧反绳轮上;以及
第二对重侧反绳轮,其设置在上述井道内,上述第二主绳索的在上述第二驱动绳轮与上述第二对重吊轮之间的部分绕挂在该第二对重侧反绳轮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曳引机和上述第二曳引机配置在上述井道内的下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轿厢吊轮和上述第二轿厢吊轮设置在上述轿厢的下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主绳索和上述第二主绳索悬吊上述轿厢的大致重心。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轿厢吊轮、上述第一对重吊轮以及上述第一曳引机、与上述第二轿厢吊轮、上述第二对重吊轮以及上述第二曳引机,在上述井道的垂直投影面内左右对称地配置。
CN2005800518414A 2005-12-14 2005-12-14 电梯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918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5/022948 WO2007069311A1 (ja) 2005-12-14 2005-12-14 エレベー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91867A CN101291867A (zh) 2008-10-22
CN101291867B true CN101291867B (zh) 2011-01-12

Family

ID=381626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80051841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91867B (zh) 2005-12-14 2005-12-14 电梯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1961688A4 (zh)
JP (1) JPWO2007069311A1 (zh)
KR (1) KR101110918B1 (zh)
CN (1) CN101291867B (zh)
WO (1) WO200706931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71023B (zh) * 2009-08-11 2014-10-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装置
WO2012023204A1 (ja) * 2010-08-20 2012-02-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15037984A (ja) * 2013-03-07 2015-02-26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CN105819310B (zh) * 2016-05-20 2018-03-27 陕西小溪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手动自救缓降功能的双曳引驱动电梯
CN105883555B (zh) * 2016-06-12 2017-12-19 陕西小溪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自救缓降功能的双曳引驱动电梯
WO2018047298A1 (ja) * 2016-09-09 2018-03-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吊車装置及び吊車装置の取付方法
CN110467086A (zh) * 2019-07-19 2019-11-19 佛山菱王科技有限公司 底托式8比1无机房电梯的8字型绕绳曳引结构
DE112019007977T5 (de) * 2019-12-18 2022-09-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ufzugvorrichtung
CN114408701B (zh) * 2022-01-18 2024-05-03 浙江安家快速电梯有限公司 八字形轿底轮结构的后对重电梯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62825Y (zh) * 1999-02-02 2000-02-09 杭州西子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 无机房电梯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E216349T1 (de) 1997-10-01 2002-05-15 Wittur Ag Vormontierter aufzugsschacht
BR9908230A (pt) * 1998-02-26 2000-10-31 Otis Elevador Company Sistema de elevador com motor de acionamento suspenso
JP2002167137A (ja) * 2000-11-29 2002-06-11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
WO2003093156A1 (fr) * 2002-05-01 2003-11-13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Mecanisme elevateur/abaisseur pour ascenseur et procede afferent
JP4389151B2 (ja) * 2003-07-01 2009-12-24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装置
EP2390219B1 (en) * 2003-12-09 2012-11-14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Elevator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62825Y (zh) * 1999-02-02 2000-02-09 杭州西子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 无机房电梯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昭39-38398 1964.12.22
JP特开2002-167137A 2002.06.11
JP特开2002-326778A 2002.11.12
JP特开2005-22812A 2005.01.27
JP特表2001-518434A 2001.10.16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7069311A1 (ja) 2007-06-21
KR20080055904A (ko) 2008-06-19
EP1961688A4 (en) 2012-03-14
KR101110918B1 (ko) 2012-03-14
EP1961688A1 (en) 2008-08-27
CN101291867A (zh) 2008-10-22
JPWO2007069311A1 (ja) 2009-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91867B (zh) 电梯装置
JP2000153975A (ja) 牽引綱車エレベ―タ
CN101804936B (zh) 电梯
CN107539858A (zh) 电梯
CN102471023B (zh) 电梯装置
CN100486882C (zh) 电梯装置
KR20180129843A (ko) 승강로의 여러 섹션에서 서로 독립하여 이동하는 다수의 엘리베이터 캡 및 균형추용 서스펜션 및 리프트 모터 시스템
CN101155745A (zh) 电梯装置
CN101612483A (zh) 一种避免多套威亚装置驱动钢丝绳相互缠绕的威亚装置运行系统
EP3097042B1 (en) Low-construction trolley for wire rope hoist
KR20010023417A (ko) 엘리베이터 장치
CN100358792C (zh) 电梯
CN105480860B (zh) 双梁起重机及其起升台车
CN1922092A (zh) 无机房电梯
JP4262805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WO2018198232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1622186B (zh) 电梯装置
JP2000351556A (ja) エレベータ
CN100528728C (zh) 电梯装置
CN2926159Y (zh) 一种无机房电梯
CN105584920A (zh) 一种直角开门背包架电梯
CN105084156A (zh) 一种用于双主机驱动电梯的补偿装置
JP2010105770A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CN204917531U (zh) 一种用于双主机驱动电梯的补偿装置
CN211393460U (zh) 一种电梯曳引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112

Termination date: 201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