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22092A - 无机房电梯 - Google Patents
无机房电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922092A CN1922092A CNA2005800052999A CN200580005299A CN1922092A CN 1922092 A CN1922092 A CN 1922092A CN A2005800052999 A CNA2005800052999 A CN A2005800052999A CN 200580005299 A CN200580005299 A CN 200580005299A CN 1922092 A CN1922092 A CN 192209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b
- machine
- counterbalanced weight
- hoist ropes
- roomless lif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6—Arrangements of ropes or cab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65—Roping
- B66B11/008—Roping with hoisting rope or cable operated by frictional engagement with a winding drum or sheav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4—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 B66B11/08—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with hoisting rope or cable operated by frictional engagement with a winding drum or sheav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无机房电梯,由在井道顶部设置的曳引机(11)驱动轿箱(2)以及平衡重(3),该轿箱(2)沿导轨(4)升降,该平衡重(3)沿该轿箱的左右任意的侧面侧或者背面侧向相反方向升降,其中,具有两个系统的第一以及第二曳引绳(7a、7b),所述两个系统的第一以及第二曳引绳的一端分别固定在所述轿箱左右两侧的、轿箱水平面内相对于轿箱重心对称的位置附近的部位,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平衡重上,以所述曳引机驱动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曳引绳的一个。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不需要用于设置曳引机的机房的无机房电梯。
技术背景
在现有技术中有这样的电梯,即,因为日照权的问题而没有在井道顶部设置的机房的所谓的无机房电梯,其中,将曳引机或者驱动绳轮分为两个系统,更加降低了井道顶部的高度。有从轿箱的出入口观看时在背面侧配置有平衡重的电梯(以下记为平衡重后落电梯)(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2),以及从轿厢的出入口观看时在右或左任意一侧的侧部配置有平衡重的电梯(以下记为平衡重横落电梯)(参照例如专利文献3、4)。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6125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15776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1-106159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0-167609号公报
在这些现有的无机房电梯中,由于曳引绳需要为两个系统,而驱动绳轮也需要为两个等等,曳引机构造、曳引绳的回卷机构制成复杂的构造。另外,存在为了确保迂回轮或曳引机的设置空间而无法降低井道顶部的高度等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以更简单的构造实现无机房电梯。
鉴于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无机房电梯,由在井道顶部设置的曳引机驱动轿箱以及平衡重,该轿箱沿导轨升降,该平衡重沿该轿箱的左右任意侧的侧面侧或者背面侧在相反方向升降,其特征在于,具有两个系统的第一以及第二曳引绳,所述两个系统的第一以及第二曳引绳的一端分别固定在所述轿箱左右两侧的、轿箱水平面内相对于轿箱重心对称的位置附近的部位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平衡重上,由所述曳引机驱动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曳引绳的一个。
在本发明中,通过设计轿箱的轿箱吊点位置等而构成为以曳引机仅驱动两个系统的曳引绳中的一个系统,从而可以提供一种曳引机等的构造变得更加简单的无机房电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无机房电梯的从井道顶部观看下方的构成图。
图2为从图1中的箭头方向观看的侧面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无机房电梯的从井道顶部观看下方的构成图。
图4为从图3中的箭头方向观看的侧面图。
图5为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变型例的从井道顶部观看下方的构成图。
图6为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其他变型例的从井道顶部观看下方的构成图。
图7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无机房电梯的从井道顶部观看下方的构成图。
图8为从图7中的箭头方向观看的侧面图。
图9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无机房电梯的从井道顶部观看下方的构成图。
图10为从图9中的箭头方向观看的侧面图。
图11为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变型例的从井道顶部观看下方的构成图。
图12为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其他变型例的从井道顶部观看下方的构成图。
图13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无机房电梯的从井道顶部观看下方的构成图。
图14为从图13中的箭头方向观看的侧面图。
图15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无机房电梯的从井道顶部观看下方的构成图。
图16为从图15中的箭头方向观看的侧面图。
图17为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变型例的从井道顶部观看下方的构成图。
图18为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其他变型例的从井道顶部观看下方的构成图。
图19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无机房电梯的从井道顶部观看下方的构成图。
图20为从图19中的箭头方向观看的侧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无机房电梯的构成,图1为从井道顶部观看下方的构成图,图2为从图1中的箭头方向观看的侧面图。在井道1中,两个系统的曳引绳7a、7b的一端固定于设在轿箱2两侧的轿箱吊点2a、2b,另一端固定于设在平衡重3重心上的平衡重吊点3a、3b,曳引绳7a、7b分别卷挂在偏导轮8a、8b、绳轮6a、滑轮6b、迂回轮9a、9b、10a、10b。这里,偏导轮8a、8b设在轿箱吊点2a、2b上方的井道顶部,具有如下作用:加大曳引绳向绳轮6a、滑轮6b的卷绕角,同时,使连接轿箱吊点2a、2b的直线靠近在图1中以G示出的轿箱水平面内的重心位置。所说的连接两个位置的直线靠近重心位置G而通过,表示的是,这两个位置位于靠近相对于重心对称的位置的部位。绳轮6a、滑轮6b配置在井道顶部的轿箱的水平投影面的外部,并且配置在平衡重3升降的区域,即从轿箱门20观看时的轿箱背面侧,以便具有与偏导轮8a、8b平行的回转轴。另外,迂回轮9a、9b、10a、10b,在图1中从绳轮6a、滑轮6b的端点以一直线连接平衡重吊点3a、3b而配置。在井道顶部,绳轮6a由配置在轿箱2升降的水平投影面区域的外部、且配置在平衡重3升降一侧的曳引机11(因为与平衡重或曳引绳等的构成重叠,故在图中以虚线表示,以下相同)驱动。
平衡重3从在井道和轿箱上设置的出入口观看时配置在背面侧。轿箱2以及平衡重3通过分别在上下左右(四角)设置的导向件12、13而支承在导轨4或者导轨5上。轿箱2由一对导轨4导向,平衡重3由一对导轨5导向。一对导轨4这样设置,连接其前端的直线通过轿箱水平面内的轿箱重心G(以下相同)的附近,在与连接轿箱吊点2a、2b的直线之间存在轿箱重心G。偏导轮8a、8b、绳轮6a、滑轮6b、迂回轮9a、9b、10a、10b、曳引机11,由导轨4、5支承其载荷。
在图2中以虚线示出的轿箱位置是轿箱的到达上限,曳引机11的直径与绳轮6a的外径相同或者比其小地构成,示出了处于即使轿箱到达上限也不会发生干涉的位置。
在现有技术中,当电梯具有两个系统的绳时,因为对两根绳提供驱动力,所以曳引机必须是多个,是以一个电动机驱动两个绳轮等复杂的构成。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仅以两个系统的曳引绳中任意一个确保足够的牵引能力,对于另外的一个系统则无需牵引能力而构成。具体来讲,仅在绳轮6a传递有曳引机的扭矩而构成,6b仅是滑轮。在该场合,虽然左右的吊起载荷相对于轿箱不同,但是通过加大导向件12的强度(例如使用后述的H字形的导轨和C字形的导向件),扩大支承载荷区域(轿箱吊点位置的选择等),可以使轿箱平衡良好地升降。
实施方式2
图3、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无机房电梯的构成,图3为从井道顶部观看下方的构成图,图4为从图3中的箭头方向观看的侧面图。在图中,与实施方式1相同或者相当部分以相同符号表示,省略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平衡重分割为两个平衡重31、32,两个都相对于一个井道壁面对置地配置着。平衡重吊点31a、32b分别位于绳轮6a、滑轮6b的垂直下方而设置。另外,平衡重31、32分别由一根的导轨51a、51b导向而升降。这里,导轨51a、51b制成为H字形的导轨,与导向件抵接的导轨头部分比现有的T字形的导轨大。而且,平衡重的导向件131a、131b为包围导轨头那样的C字形的导向件,可在前后左右支承由曳引绳7a、7b的张力产生的平衡重31、32的转矩,同时进行升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曳引机11与轿箱2的水平投影面有一部分重叠而配置,在轿箱2到达井道内可动范围的上限时(在图4中以虚线图示)轿箱的一部分与曳引机等在井道顶部设置的机器发生干涉。因此,切除轿箱上部的与曳引机干涉的部分。轿箱的上部包括:容纳乘客的轿箱室,和支承轿箱室的强度部件,还有各种附属机器等,有只要根据与轿箱发生干涉的机器的尺寸来切除轿箱室上方的部分即可的场合,和切除轿箱室本身的场合。在切除轿箱室本身的场合,为了不妨碍容纳乘客的空间,切除部分最小限度地限于仅天棚部等。
因为本实施方式的电梯像以上那样构成,所以由如所述实施方式1那样的迂回轮对绳子进行的缠绕少,绳子构成简单,长度短也可以。另外,通过对轿箱进行切除,可以降低井道上部的高度,而且,可以增加曳引机等的设计自由度,增加各机器配置的自由度,实现空间节省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制成曳引机11仅驱动绳轮6a的构成,但是也可以仅驱动滑轮6b,或是如图5中示出的那样安装两台曳引机、也驱动滑轮6b,或者如图6中示出的那样在同一轴上构成绳轮6a、滑轮6b而以一台电动机(曳引机)11a驱动。
实施方式3
图7、图8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无机房电梯的构成,图7为从井道顶部观看下方的构成图,图8为从图7中的箭头方向观看的侧面图。在图中,与所述各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部分以相同符号表示,省略说明。两个系统的曳引绳72a、72b的一端固定于设在轿箱2两侧的轿箱吊点2a、2b,另一端固定于设在平衡重3重心上的平衡重吊点33上。曳引绳72a卷挂在偏导轮8a、绳轮62、迂回轮92、102上。曳引绳72b经由偏导轮82b、水平滑轮(迂回轮)142、141而卷挂在绳轮62、迂回轮92、102上。因此,从绳轮62到平衡重吊点33,制成与曳引绳72a相同的路径。
偏导轮82b设在轿箱吊点2b上方的井道顶部,起到使连接轿箱吊点2a、2b的直线靠近在图7中以G示出的轿箱重心位置的作用。绳轮62配置在井道顶部的轿箱的水平投影面的外部,并且配置在平衡重3升降的区域,即从轿箱门20观看时为轿箱的背面侧,以便具有与偏导轮8a平行的回转轴,由曳引机11驱动。另外,迂回轮92、102在图7中从绳轮62的端点以一直线连接平衡重吊点33而配置。水平滑轮141、142配置成,在井道顶部的轿箱到达点上限的上方沿铅直方向具有轴,起到使经由绳轮62的曳引绳72b通过井道天棚附近而由偏导轮82b导向的作用。在水平滑轮141、142中,即使在轿箱或平衡重与井道底部的缓冲器相撞而使曳引绳的张力消除的场合,以不使绳从滑轮槽脱离的方式安装有防脱件151、152。偏导轮8a、82b、绳轮62、水平滑轮141、142、迂回轮92、102、曳引机11制成为,由导轨4、5支承其载荷。
在轿箱的两侧具有吊点的电梯中,能够以一个绳轮驱动,曳引机的构造变得简单。
在本实施方式中,曳引绳72b与绳轮62的卷绕角仅有90°。因此,需要在曳引绳中使用树脂包覆绳等与现有的钢丝绳相比摩擦系数高的绳,从而确保足够的牵引能力。另外,如实施方式1那样,也可以仅将绳轮62中卷挂有曳引绳72b的部分形成为另一个滑轮,经由轴承而相对于曳引机11的驱动轴自由回转等,不传递驱动力。
实施方式4
图9、图10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无机房电梯的构成,图9为从井道顶部观看下方的构成图,图10为从图9中的箭头方向观看的侧面图。图中,与所述各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部分以相同符号表示,省略说明。两个系统的曳引绳73a、73b的一端固定于设在轿箱2两侧的轿箱吊点23a、23b,另一端固定在设在平衡重3的重心的平衡重吊点33a、33b。曳引绳73a卷挂在绳轮63a、迂回轮93a、103a上。曳引绳73b卷挂在偏导轮83b、水平滑轮(迂回轮)143、滑轮63b、迂回轮93b、103b上。轿箱吊点23a、23b,以连接两者的直线通过轿箱重心G附近的方式,相对于轿箱对角配置。即,轿箱吊点23a、23b配置成,连接两者的直线通过轿箱重心G附近,另外接近于相对轿箱重心G呈点对称,并且处于轿箱对角的位置。另外,对轿箱2进行导向的导轨43a、43b也这样配置,即,连接导轨前端的直线通过轿箱重心G的附近,在水平投影面中比轿箱吊点靠近轿箱重心的位置,相对于轿箱呈对角配置。即,导轨43a、43b也这样配置,连接两者的直线通过轿箱重心G附近,而且接近于相对轿箱重心G呈点对称、且配置在轿箱的对角位置,其位置为比轿箱吊点靠近轿箱中心的位置。
这里,偏导轮83b设在轿箱吊点23b上方的井道顶部,起到使连接轿箱吊点23a、23b的直线靠近在图9中以G示出的轿箱的重心位置的作用。水平滑轮143在轿箱到达点的上限的上方沿铅直方向具有轴而配置,起到使经由滑轮63b的曳引绳73b通过井道天棚附近而由偏导轮83b导向的作用。另外,在水平滑轮143中安装有防脱件153,以便即使在轿箱或平衡重与井道底部的缓冲器(未图示)相撞而使得曳引绳的张力消除的场合,也可确保绳不从滑轮槽脱离。绳轮63a配置在井道顶部的轿箱的水平投影面的外部,并且配置在平衡重3升降的区域,即从轿箱门20观看时为轿箱的侧面侧(虽然在图中例示了平衡重在左侧的场合,但是左右任意侧都可以),从而具有在图9中与平衡重的长度方向即轿箱的深入方向平行的回转轴。另外,迂回轮93a、93b、103a、103b配置成,在图9中从绳轮63a、滑轮63b以一直线连接平衡重吊点33a、33b。偏导轮83b、绳轮63a、水平滑轮143、滑轮63b、迂回轮93a、93b、103a、103b、曳引机11构成为,由导轨43a、43b、53支承其载荷。绳轮63a在井道顶部,由配置在轿箱2升降的水平投影面区域的外部且配置在平衡重3升降一侧的曳引机11(在图中以虚线表示)驱动。
本实施方式的电梯如以上那样构成,由在铅直方向具有回转轴的水平滑轮在井道天棚附近配置曳引绳,所以,与现有的平衡重在轿箱侧面配置的电梯相比,可以降低井道的高度。另外,因为使轿箱的导轨43a、43b相对于轿箱呈对角配置,所以,导轨43a的位置靠近井道前方(出入口20侧),增大平衡重3的导轨53的导轨轨距。因此,平衡重的长度(深入)方向的长度变长,可以与现有的平衡重相比将平衡重的横向宽度或者铅直方向的高度减小而确保相同的重量。当平衡重的横向宽度变小时,平面空间可以变小,而当铅直方向高度变短时,井道高度可以变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制成曳引机11仅驱动绳轮63a的构成,但是也可如图11中示出的那样安装两台曳引机、也驱动滑轮63b,或者如图12示出的那样将绳轮63a、滑轮63b在同一轴上构成而以一台电动机(曳引机)11a驱动。虽然可以仅驱动滑轮63b,但是在该场合,由于曳引绳73b的向滑轮63b的卷绕角小于等于90°,所以,需要在曳引绳中使用树脂包覆绳等与现有的钢丝绳相比摩擦系数高的绳,从而确保足够的牵引能力。
实施方式5
图13、图14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无机房电梯的构成,图13为从井道顶部观看下方的构成图,图14为从图13中的箭头方向观看的侧面图。图中,与所述各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部分以相同符号表示,省略说明。两个系统的曳引绳74a、74b,一端固定在设在轿箱2两侧的轿箱吊点23a、23b上,另一端固定在设在平衡重3的重心的平衡重吊点34上。曳引绳74a卷挂在绳轮64、迂回轮94、104上。曳引绳74b卷挂在偏导轮83b、水平滑轮143、绳轮64、迂回轮94、104上。因此,从绳轮64到平衡重3的平衡重吊点34,制成与曳引绳74a相同的路径。轿箱吊点23a、23b配置成,连接两者的直线通过轿箱重心G附近,从而相对于轿箱呈对角配置。即,轿箱吊点23a、23b配置成,连接两者的直线通过轿箱重心G附近,另外接近于相对轿箱重心G呈点对称、并且配置在轿箱的对角位置。另外,对轿箱2进行导向的导轨44a、44b也配置成,连接导轨前端的直线通过轿箱重心G的附近,配置在比轿箱吊点远离轿箱中心的位置。即,导轨44a、44b也配置成,连接两者的直线通过轿箱重心G附近,并且接近于相对轿箱重心G呈点对称、且配置在轿箱的对角位置,该位置为相比轿箱吊点远离轿箱中心的位置。
绳轮64这样配置,即,在井道顶部的轿箱的水平投影面的外部、且在从出入口观看为平衡重升降的轿箱侧面侧(虽然在图中例示了平衡重在左侧的场合,但是左右任意侧都可以),具有在图13中与平衡重的长度方向即轿箱的深入方向平行的回转轴。另外,迂回轮94、104,在图13中从绳轮64的端点以一直线连接平衡重吊点34而配置。偏导轮83b、绳轮64、水平滑轮143、迂回轮94、104、曳引机11制成为,由导轨44a、44b、53支承其载荷。绳轮64在井道顶部,由在轿箱2升降的水平投影面区域的外部、且在平衡重3升降一侧配置的曳引机11(在图中以虚线表示)驱动。
如果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梯,在轿箱两侧具有吊点的电梯中,能够以一个绳轮驱动,曳引机的构造变得简单。另外,因为本实施方式的电梯如以上那样构成,由在铅直方向具有回转轴的水平滑轮在井道天棚附近配置曳引绳,所以,与现有的平衡重在轿箱侧面配置的电梯相比,可以减小井道的高度。另外,因为使轿箱的导轨44a、44b相对于轿箱呈对角配置,所以,导轨44a的位置靠近井道前方(出入口20侧),将平衡重3的导轨53的导轨轨距增大。因此,平衡重的长度(深入)方向长度变长,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将平衡重的横向宽度或者铅直方向的高度变小而确保相同的重量。当平衡重的横向宽度变小时,平面空间能够变小,而当铅直方向高度变短时,井道高度能够变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曳引绳74b与绳轮64的卷绕角只有90°。因此,需要在曳引绳中使用树脂包覆绳等与现有的钢丝绳相比摩擦系数高的绳,从而确保足够的牵引能力。另外,也可如实施方式1那样仅将绳轮64中卷挂有曳引绳74b的部分形成为另外的滑轮,经由轴承而相对于曳引机11的驱动轴自由回转等,不传递驱动力。
实施方式6
图15、图16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无机房电梯的构成,图15为从井道顶部观看下方的构成图,图16为从图15中的箭头方向观看的侧面图。图中,与所述各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部分以相同符号表示,省略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平衡重分割为35、36这两个,两个都相对于从轿箱出入口20观看为侧面(虽然在图中例示了平衡重在左侧的场合,但是左右任意侧都可以)的一个井道壁面呈对置地配置着。平衡重吊点35a、36b分别位于绳轮65a、滑轮65b的垂直下方而设置。两个系统的曳引绳75a、75b,一端固定在设在轿箱2两侧的轿箱吊点25a、25b,另一端固定在平衡重35、36的平衡重吊点35a、36b。曳引绳75a卷挂在绳轮65a、迂回轮95a、105a上。曳引绳75b卷挂在滑轮65b、水平滑轮143、偏导轮83b上。
另外,平衡重35、36分别由一根的导轨55a、55b导向而升降。这里,导轨55a、55b制成为H字形的导轨,与导向件抵接的导轨头部分比现有的T字形的导轨大。平衡重的导向件135a、135b为包围导轨头的C字形的导向件,可在前后左右支承由曳引绳75a、75b的张力产生的平衡重35、36的转矩,同时进行升降。
将轿箱吊点25a、25b和对轿箱2进行导向的导轨45a、45b配置成,连接它们的直线与出入口面平行且在两直线之间存在轿箱重心G,两直线通过G附近。
偏导轮83b设在轿箱吊点25b上方的井道顶部,起到使连接轿箱吊点25a、25b的直线靠近在图15中以G示出的轿箱的重心位置的作用。绳轮65a配置成,在井道顶部的轿箱的水平投影面的外部、且在从轿箱门20观看时为平衡重升降的轿箱侧面侧(虽然在图中例示了平衡重在左侧的场合,但是左右任意侧都可以),具有在图15中与平衡重的长度方向即轿箱深入方向平行的回转轴。另外,迂回轮95a、105a,在图15中从绳轮65a以一直线连接轿箱吊点25a而配置。偏导轮83b、水平滑轮143、滑轮65b、绳轮65a、迂回轮95a、105a、曳引机11制成为,由导轨45a、45b、55a、55b支承其载荷。绳轮65a在井道顶部,由在轿箱2升降的水平投影面区域的外部、且在平衡重35、36升降侧配置的曳引机11(在图中以虚线表示)驱动。
本实施方式的电梯像以上那样构成,所以,由如实施方式4那样的迂回轮对绳子进行的缠绕少,绳子的构成变得简单,长度短也可以。另外,因为分割了平衡重,所以,可以将轿箱的导轨配置靠近轿箱重心地与轿箱门20平行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曳引机11制成仅驱动绳轮65a的构成,但是也可以如图17中示出的那样安装两台曳引机11(以实线示出)、驱动绳轮65a、滑轮65b这两轮,或者如图18中示出的那样在同一轴上构成绳轮65a、滑轮65b、以一台电动机(曳引机)11a驱动。虽然也可仅驱动滑轮65b,但在该场合,曳引绳75b的向滑轮65b的卷绕角小于等于90°,所以,需要在曳引绳中使用树脂包覆绳等与现有的钢丝绳相比摩擦系数高的绳,从而确保足够的牵引能力。
实施方式7
图19、图20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无机房电梯的构成,图19为从井道顶部观看下方的构成图,图20为从图19中的箭头方向观看的侧面图。图中,与所述各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部分以相同符号表示,省略说明。除了在将曳引绳76制成为一个系统的方面和在将平衡重3以吊轮30支承的方面以外,图19与图1是相同的。在平衡重3上设有吊轮30,曳引绳76没有固定在平衡重上,在吊轮上卷挂而支承平衡重。曳引绳76的一端固定在轿箱的支承部2a,经由偏导轮8a而卷挂在绳轮6a上,以两个迂回轮9a、10a变换方向后,卷挂在平衡重的吊轮30上,经由与前述同样的迂回轮10b、9b、滑轮6b、偏导轮8b,在轿箱的支承部2b上固定另一端。
通过如上述那样构成,曳引绳1制成为一个系统。曳引绳经长年而产生延伸。由于曳引绳在制造上的偏差等,该延伸不是一定的。因此,在两个系统的曳引绳的场合,升降行程较长,延伸的差异相应地变大,导致轿箱产生倾斜。为了修正该现象而进行调整的工夫是必要的。通过将曳引绳制成为一个系统,可以降低维修所需的操作成本。
虽然以将吊轮30设置在平衡重上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在下部设置也可以。而且,虽然以将吊轮设置在平衡重上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在轿箱设置也可以。
本实施方式是在实施方式1中设有平衡重的吊轮30、将两个系统的绳制成一个系统的实施方式,但是也可在实施方式3、4、5中在平衡重上设有吊轮将两个系统的绳制成一个系统而得到同样的效果。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各实施方式,也包含它们所能够进行的组合。本发明的要旨在于,通过以下方式简单地制成曳引机构造或者曳引绳的回卷机构,或是更加降低井道顶部的高度:以曳引机驱动两个系统的曳引绳的一个;由分别以一根的导轨导向的两个平衡重构成平衡重;特别是在井道顶部使用轴支承在铅直方向的轴上的迂回轮;切除在轿箱到达井道的上限时与曳引机发生干涉的轿箱的部分;在轿箱的左右任意一侧的侧面侧设有平衡重,在这样的电梯中,使卷挂有曳引绳的驱动绳轮的轴方向成为轿箱的深入方向地进行配置;以及在平衡重上设有吊轮,以这样的方式回卷曳引绳,即,一端固定在轿箱的左右一侧的侧面侧而以第一绳轮、吊轮、第二绳轮的顺序被卷挂,另一端固定在轿箱的相反侧的、且与所述一端相对于轿箱重心呈大致对称的位置上。
Claims (12)
1.一种无机房电梯,由设置在井道顶部的曳引机驱动轿箱以及平衡重,所述轿箱沿导轨升降,所述平衡重沿所述轿箱的左右任意的侧面侧或者背面侧向相反方向升降,其特征在于,具备两个系统的第一以及第二曳引绳,所述两个系统的第一以及第二曳引绳的一端分别固定在所述轿箱左右两侧的、在轿箱水平面内相对于轿箱重心对称的位置附近的部位,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平衡重上,由所述曳引机驱动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曳引绳的一个。
2.权利要求1中记述的无机房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曳引绳的另一端共同固定在所述平衡重上。
3.权利要求1中记述的无机房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重由分别以一根的导轨导向的第一以及第二平衡重构成,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曳引绳的另一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平衡重上。
4.权利要求3中记述的无机房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平衡重,以在它们之间设有它们的导轨的方式,在所述井道的轿箱侧面侧或者背面侧中分开地设置在两侧。
5.权利要求1中记述的无机房电梯,其特征在于,通过在井道顶部的轴支承在铅直方向的轴上的迂回轮,改变至少一个系统的所述曳引绳的方向以及位置。
6.权利要求5中记述的无机房电梯,其特征在于,通过同一曳引机驱动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曳引绳。
7.权利要求5中记述的无机房电梯,其特征在于,具有两个所述曳引机,分别由不同的曳引机驱动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曳引绳。
8.权利要求1中记述的无机房电梯,其特征在于,切除了在轿箱到达井道上限时与曳引机发生干涉的轿箱的部分。
9.权利要求1中记述的无机房电梯,其特征在于,具有对所述轿箱进行导向的两根所述导轨,两根所述导轨配置于接近在轿箱水平面内相对轿箱重心呈点对称的位置,且配置在轿箱的对角位置。
10.权利要求9中记述的无机房电梯,其特征在于,由同一曳引机驱动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曳引绳。
11.权利要求9中记述的无机房电梯,其特征在于,具有两个所述曳引机,分别由不同的曳引机驱动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曳引绳。
12.一种无机房电梯,由设置在井道顶部的曳引机驱动轿箱以及平衡重,所述轿箱沿导轨升降,所述平衡重沿所述轿箱的左右任意的侧面侧或者背面侧向相反方向升降,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平衡重上设有吊轮,同时,设有曳引绳,所述曳引绳的一端固定在所述轿箱的左右一侧的侧面侧,以第一绳轮、所述吊轮、第二绳轮的顺序被卷挂,另一端固定在所述轿箱的相反侧的、且接近与所述一端在轿箱水平面内相对轿箱重心呈对称的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043049 | 2004-02-19 | ||
JP043049/2004 | 2004-02-19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22092A true CN1922092A (zh) | 2007-02-28 |
Family
ID=348792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5800052999A Pending CN1922092A (zh) | 2004-02-19 | 2005-02-17 | 无机房电梯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70170005A1 (zh) |
JP (2) | JPWO2005080250A1 (zh) |
KR (1) | KR20060111682A (zh) |
CN (1) | CN1922092A (zh) |
DE (1) | DE112005000398B4 (zh) |
WO (1) | WO200508025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736431B1 (en) * | 2004-04-14 | 2011-03-23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Elevator apparatus |
ES2294943B1 (es) * | 2006-09-25 | 2009-02-16 | Orona S. Coop | Aparato elevador sin sala de maquinas. |
WO2010010023A1 (de) * | 2008-07-23 | 2010-01-28 | Inventio Ag | Aufzuganlage mit selbstfahrender aufzugskabine |
WO2013084310A1 (ja) * | 2011-12-07 | 2013-06-1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JP6321255B1 (ja) * | 2017-03-28 | 2018-05-09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リニューアルシステム、及び、エレベータ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89787A (ja) * | 1990-08-01 | 1992-03-23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エレベーターの駆動装置 |
DE59711827D1 (de) * | 1996-12-03 | 2004-09-09 | Inventio Ag | Modular aufgebauter Aufzug |
JPH1160117A (ja) * | 1997-08-25 | 1999-03-02 | Hitachi Ltd | エレベーター |
KR100297123B1 (ko) * | 1997-09-26 | 2002-12-18 | 가부시끼가이샤 도시바 | 엘리베이터 |
JP4255523B2 (ja) * | 1997-10-06 | 2009-04-15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ー |
JP4145977B2 (ja) * | 1997-09-26 | 2008-09-03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 |
JPH11310372A (ja) * | 1998-04-28 | 1999-11-09 |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US6247557B1 (en) * | 1998-04-28 | 2001-06-19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Traction type elevator apparatus |
JP2000211851A (ja) * | 1999-01-22 | 2000-08-02 |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 エレベ―タ |
KR100351275B1 (ko) * | 1999-07-19 | 2002-09-09 | 엘지 오티스 엘리베이터 유한회사 | 머신룸 레스 엘리베이터 |
JP2001261257A (ja) * | 2000-03-23 | 2001-09-2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JPWO2002022486A1 (ja) * | 2000-09-12 | 2004-01-2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JP4726295B2 (ja) * | 2000-12-19 | 2011-07-20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 |
JP2003104657A (ja) * | 2001-09-28 | 2003-04-09 |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 エレベータ |
JP3991657B2 (ja) * | 2001-11-15 | 2007-10-17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エレベータ |
KR100567364B1 (ko) * | 2002-04-26 | 2006-04-04 | 미쓰비시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엘리베이터 장치 |
EP1512652B1 (en) * | 2002-06-10 | 2010-08-11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Elevator |
JP2004075270A (ja) * | 2002-08-14 | 2004-03-11 |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WO2004080875A1 (ja) * | 2003-03-10 | 2004-09-23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US7316296B2 (en) * | 2003-12-09 | 2008-01-08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Elevator apparatus |
-
2005
- 2005-02-17 WO PCT/JP2005/002460 patent/WO200508025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5-02-17 KR KR1020067015677A patent/KR20060111682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5-02-17 CN CNA2005800052999A patent/CN1922092A/zh active Pending
- 2005-02-17 US US10/586,864 patent/US20070170005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5-02-17 DE DE112005000398T patent/DE112005000398B4/de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2-17 JP JP2006510222A patent/JPWO2005080250A1/ja active Pending
-
2011
- 2011-12-19 JP JP2011276682A patent/JP2012056773A/ja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70170005A1 (en) | 2007-07-26 |
KR20060111682A (ko) | 2006-10-27 |
DE112005000398T5 (de) | 2007-02-01 |
JPWO2005080250A1 (ja) | 2007-10-25 |
WO2005080250A1 (ja) | 2005-09-01 |
JP2012056773A (ja) | 2012-03-22 |
DE112005000398B4 (de) | 2013-09-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2004001904A (ja) | マシンルームレスエレベータ | |
US7918319B2 (en) | Elevator apparatus | |
JP2002173279A (ja) | エレベータ | |
CN1232435C (zh) | 电梯装置 | |
CN1922092A (zh) | 无机房电梯 | |
JP4549616B2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JPWO2007069311A1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JPH11106159A (ja) | エレベーター | |
CN1802308A (zh) | 电梯装置 | |
WO2005118451A1 (ja) | マシンルームレスエレベータ | |
WO2007122702A1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CN1167598C (zh) | 电梯装置 | |
JP4292157B2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CN100457592C (zh) | 电梯装置 | |
JPWO2004022471A1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JP2002179358A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CN1890169A (zh) | 电梯装置 | |
CN1727273A (zh) | 电梯装置 | |
JP4172451B2 (ja)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
EP1602611B1 (en) | Elevator apparatus | |
WO2005121009A1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JPWO2004028948A1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JPWO2006018868A1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CN101044083A (zh) | 电梯装置 | |
JPWO2004101419A1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