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07840A - 汽车内外饰件 - Google Patents

汽车内外饰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07840A
CN107207840A CN201580060412.7A CN201580060412A CN107207840A CN 107207840 A CN107207840 A CN 107207840A CN 201580060412 A CN201580060412 A CN 201580060412A CN 107207840 A CN107207840 A CN 1072078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ate
units
resin composition
outer decorative
is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6041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原洋平
一原洋平
佐佐木雄
佐佐木一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2078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078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9/00Compositions of polycarbonate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polycarbon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2Internal Trim mouldings ; Internal Ledges; Wall liners for passenger compartments; Roof lin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4External Ornamental or guard strips; Ornamental inscriptive devices there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02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C08L -group
    • C08L2205/025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C08L -group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hierarchy C08L, and differing only in parameters such as density, comonomer content, molecular weight, structur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03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polymers in a blend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Polyesters Or Polycarbonates (AREA)

Abstract

构成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的多种碳酸酯共聚物中的每种碳酸酯共聚物,都是由来自于两种以上的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构成,来自于该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具有ISB单元和CHDM单元,在构成所述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的所有碳酸酯共聚物中,ISB单元相对于碳酸酯共聚物中的所有二羟基化合物单元的摩尔比在30摩尔%以上,所述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中的ISB单元和CHDM单元的摩尔比满足53/47≤ISB单元/CHDM单元≤56/44。

Description

汽车内外饰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将共聚比不同的多种碳酸酯共聚物熔化并将它们混合在一起后而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制成的汽车内外饰件,该汽车内外饰件保持耐热性和合适的夏比缺口试验下的夏比冲击强度,同时产品的成型性评价结果良好。
背景技术
塑料因其比重较轻且易于利用注射模塑法进行加工而用途广泛。特别是,由该塑料制成的外观良好的耐冲击部件,在建材、电气/电子设备部件、汽车内外饰件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应用。到目前为止,在这些需要抗冲击性的用途方面,使用的是聚丙烯酸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等。
从其生产率考虑,多数情况下利用注射模塑法来制造汽车内外饰件。如果使用聚丙烯酸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等进行注射模塑加工,有时候,模制品上就会产生缩痕(sinkmark)而导致模制品的外观不良。
具有抗冲击性的部件的理想情况如下:具有抗紫外线(UV)性、阻燃性,还具有较高的表面硬度和较高的光学透明度、良好的拉伸强度、良好的冲击强度。聚丙烯酸酯树脂很少因紫外线而变色,表面硬度高、透明度良好,但存在机械强度稍差且阻燃性达不到自熄级别这样的问题。相反,聚碳酸酯树脂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自熄性,但存在因紫外线而变色较严重和表面硬度较低这样的问题。如果表面硬度较低,那么在室外使用且在使用过程中有飞沙飞石等的话,部件表面就会被划伤,故透明度降低。更严重的情况是,会出现导致机械强度下降等问题。因此,当用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形成耐冲击部件时,表面硬度也是一个重要的特性。
聚丙烯酸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等,一般是用从石油资源中衍生出来的原料生产出来的。但是,近年来,面临着石油资源枯竭的危机,于是现在需要的是以用植物等生物质能资源获得的原料制成的塑料资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和累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该全球气候变暖又具有导致气候变化等这样的危险。因此,需要开发一种塑料资材,该塑料资材的原料来自于植物的单体,在后废弃处理的过程中也能够与碳中和。
到目前为止,有人提出以下解决方案:以异山梨醇作来自于植物的单体,利用该异山梨醇与碳酸二苯酯的酯交换反应来获得聚碳酸酯树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还进行了以下尝试:通过将异山梨醇和脂肪族二羟基化合物共聚,来改善由异山梨醇形成的均聚碳酸酯树脂的刚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其中,作为技术方案提出较多的是,将脂环族二羟基化合物即1,4-环己烷二甲醇等聚合后而得到的聚碳酸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5)。上述专利文献中提出的都是用异山梨醇形成聚碳酸酯树脂,但是在上述文献中,重视的是色调,对机械性质尤其是抗冲击性没有做什么研究。
在聚碳酸酯树脂是广泛使用至今的芳香族聚碳酸酯树脂的情况下,树脂本身的抗冲击性优良。但是,在使用异山梨醇的情况下,异山梨醇的抗冲击性比芳香族聚碳酸酯树脂差而需要进行改进。针对该问题,例如在专利文献6中公开了:含有玻璃化转变温度较高的聚碳酸酯树脂和类似橡胶的聚合物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是能够提高抗冲击性的材料。
还提出有以下技术方案:通过将异山梨醇的均聚物和共聚物混合在一起,就能够制备出具有较好的刚度(拉伸弹性模量)、耐划伤性和耐溶剂性优良的树脂组合物,用该树脂组合物制造表面保护膜、板状物(sheet)等(例如参照专利文献7)。
专利文献1:英国专利第1079686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04/111106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3: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6-145336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公昭63-12896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8-24919号公报
专利文献6:国际公开第08/146719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7: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9-791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提高抗冲击性,至今采取的做法是提高树脂的分子量。但是,在树脂(组分)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如果分子量过高,在聚合反应器内的熔化粘度就会提高,而难以从反应器中拔出来,也难以造粒。故分子量的增加受到了限制。因此,如上所述,有人提出了混合类似橡胶的聚合物等的方法。但是,在该方法下,难以同时实现耐热性和抗冲击性,而且,得不到外观良好的汽车内外饰件。
尽管异山梨醇的均聚物具有良好的耐热性,但夏比缺口试验下的夏比冲击强度却较低,而得不到合适的汽车内外饰件。
作为改善模制品的缩痕的一个方法,至今都是提高树脂的流动性。例如有提高成型时的树脂温度的方法,但此时存在以下问题:树脂由于热履历(heat history)而被着色,模制品的外观会由于因热产生的分解气体而恶化。此外,还有降低树脂的分子量以提高树脂的流动性的方法,但此时反而存在抗冲击性下降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内外饰件,该汽车内外饰件保持着耐热性和适当的夏比缺口试验下的夏比冲击强度,同时产品的成型性评价结果良好。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申请发明人为解决上述问题,反复进行了各种钻研和研究。结果发现,具有以下特征的汽车内外饰件能够解决上述问题而做出了本发明:该汽车内外饰件由将共聚比不同的多种碳酸酯共聚物熔化并混合在一起后而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制成;构成所述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的多种碳酸酯共聚物都由来自于两种以上的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构成,来自于该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具有来自于异山梨醇的结构单元和来自于环己烷二甲醇的结构单元;所述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的热变形温度在83℃以上,此时的负荷为1.80MPa。缺口根部曲率半径R为0.75mm时,夏比缺口试验下的夏比冲击强度在100kJ/m2以上。
即,本发明包括以下各项。
[1]一种汽车内外饰件,其由将共聚比不同的多种碳酸酯共聚物熔化并混合在一起后而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制成。构成所述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的多种碳酸酯共聚物都由来自于两种以上的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构成。来自于该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具有来自于异山梨醇的结构单元(ISB单元)和来自于环己烷二甲醇的结构单元(CHDM单元)。构成所述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的所有碳酸酯共聚物的情况如下:ISB单元相对于碳酸酯共聚物中的所有二羟基化合物单元的摩尔比在30摩尔%以上,ISB单元和CHDM单元在所述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中的摩尔比如下所示:
53/47≤ISB单元/CHDM单元≤56/44。
[2]在[1]所述的汽车内外饰件中,所述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的热变形温度在83℃以上,此时的负荷为1.80MPa。
[3]在[1]或[2]所述的汽车内外饰件中,缺口根部曲率半径R为0.75mm时,夏比缺口试验下的夏比冲击强度在100kJ/m2以上。
[4]在[1]到[3]任一方面所述的汽车内外饰件中,所述多种碳酸酯共聚物所具有的ISB单元相对于以下构造单元的含量在90摩尔%以下,所述构造单元来自于构成所述多种碳酸酯共聚物的所有二羟基化合物。
[5]在[1]到[4]任一方面所述的汽车内外饰件中,在设所述不同的多种碳酸酯共聚物的合计为100重量份的情况下,让弹性聚合物的含量为0.2~50重量份而制备出所述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
[6]在[1]到[5]任一方面所述的汽车内外饰件中,该汽车内外饰件是利用注射模塑法成型的部件。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的汽车内外饰件保持着耐热性和适当的夏比缺口试验下的夏比冲击强度,同时产品的成型性评价结果良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可以在其主旨范围内做各种各样的变形并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将具有以下详述的特定组分、通过缩聚合反应得到且没有混合其它材料的碳酸酯称为“碳酸酯共聚物”。
在本发明中,将至少组分不同的多种碳酸酯共聚物混合在一起而得到的组合物称为“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
在本发明中,可以在碳酸酯共聚物或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中添加各种添加剂。
在本发明中,“二羟基化合物单元”指的是来自于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而且,有时候,称来自于异山梨醇的结构单元为“异山梨醇单元”,称来自于环己烷二甲醇的结构单元为“环己烷二甲醇单元”。
在本发明中,共聚比指的是,构成碳酸酯共聚物的特定的二羟基化合物单元与构成碳酸酯共聚物的所有二羟基化合物单元的摩尔百分比。构成碳酸酯共聚物的所有二羟基化合物的共聚比之和为100摩尔%。
(1)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
本发明中采用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是将共聚比不同的多种碳酸酯共聚物熔化并混合在一起后而得到的树脂组合物。该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中的多种碳酸酯共聚物都由来自于两种以上的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构成,来自于该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具有来自于异山梨醇的结构单元和来自于环己烷二甲醇的结构单元。树脂组合物的热变形温度(1.80MPa)在83℃以上。缺口根部曲率半径R为0.75mm时,夏比缺口试验下的夏比冲击强度在100kJ/m2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共聚比不同的多种碳酸酯共聚物”不仅包括在例如将脂肪族二羟基化合物或脂肪环式二羟基化合物等化合物与异山梨醇共聚时,其组成比不同的情况,还包括在例如将脂肪族二羟基化合物或脂肪环式二羟基化合物等化合物与异山梨醇共聚时,与异山梨醇共聚的化合物不同的情况。这是因为在各个碳酸酯共聚物中,在共聚不同的化合物的情况下,即使其组成比相等,其共聚比却可以不同之故。
要分析本申请发明中的树脂组合物是不是将共聚比不同的多种碳酸酯共聚物混合在一起而得到的,分析方法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按如下所述进行分析。
也就是说,让试料溶解于溶剂,利用梯度聚合物洗脱层析(GPEC:
gradient polymer elution chromatography)测量以后,就能够进行分析了。
根据要分析的碳酸酯共聚物的性质适当地调节该溶剂、层析柱等的详细条件,便能够进行分析了。
优选,异山梨醇单元相对于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中含有的所有二羟基化合物单元的摩尔比在30摩尔%以上,更优选在40摩尔%以上,更加优选在50摩尔%以上。如果所述摩尔比低于上述值,则有以下倾向:耐热性低,树脂成型困难。另一方面,优选,所述摩尔比在90摩尔%以下,更优选在85摩尔%以下,更加优选在80摩尔%以下。如果所述摩尔比高于上述值,则有抗冲击性下降的倾向。
优选,将异山梨醇单元的共聚比在所述摩尔比的下限以下的碳酸酯共聚物和异山梨醇单元的共聚比高于所述摩尔比的下限的碳酸酯共聚物熔化并混合在一起,使异山梨醇单元在树脂组合物中的摩尔比在所述范围内。
另一方面,优选,将异山梨醇单元的共聚比在所述摩尔比的上限以上的碳酸酯共聚物和异山梨醇单元的共聚比小于所述摩尔比的上限的碳酸酯共聚物熔化并混合在一起,使异山梨醇单元在树脂组合物中的摩尔比在所述范围内。
在本发明中,优选来自于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中的异山梨醇的结构单元(以下,有时候称为“ISB单元”)和来自于环己烷二甲醇的结构单元(以下,有时候称为“CHDM单元”)的摩尔比满足以下关系:
53/47≤ISB单元/CHDM单元≤56/44;
更优选,满足以下关系:
54/46≤ISB单元/CHDM单元≤55/45。
在比该范围小很多的情况下,有时候会出现耐热性不足这样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比该范围大很多的情况下,有时候则会出现抗冲击性不足这样的问题。
<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的性质>
(热变形温度)
按下述方法测得的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的热变形温度值,优选在83℃以上,更优选在85℃以上,最优选在90℃以上。热变形温度的值越高,耐热性越高,在高温环境下(暴露于直射阳光下,或者在发热体附近使用等)使用最合适。
(热变形温度的测量)
用热风干燥机在80℃下将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的粒料干燥6小时。接下来,将干燥后的碳酸酯共聚物或树脂组合物的粒料供向注射模塑机(日本制钢所社制造J75EII型),在树脂温度240℃、模具温度60℃、成型周期40秒钟的条件下成型出用于测量机械性质的ISO试验片。
按照日本工业标准ISO75,测量按上述方法得到的用于测量机械性质的ISO试验片在负荷1.80MPa下的热变形温度。
(夏比缺口试验下的夏比冲击强度)
优选,在夏比缺口试验中按照以下测量方法测得的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的夏比冲击强度的值在100kJ/m2以上,更优选在103kJ/m2以上,最优选在105kJ/m2以上。通过使夏比缺口试验下的夏比冲击强度的值在上述范围内,就能够将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广泛地应用在需要抗冲击性的各种用途上。
需要说明的是,夏比缺口试验下的夏比冲击强度的上限值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因为在本发明中很少使用夏比缺口试验下的夏比冲击强度大于200kJ/m2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所以实际上只要夏比缺口试验下的夏比冲击强度有200kJ/m2这么大就足够了。
(夏比冲击强度的测量)
对按以上所述(测量热变形温度)得到的用于测量机械性质的ISO试验片进行加工,加工出R为0.75mm的缺口底部并以此作试验片用,除此以外的其它各方面都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O179(2000年)进行夏比缺口试验。该夏比缺口试验下的夏比冲击强度值越高,就表明抗冲击性越高。
(玻璃化转变温度)
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具有至少两种玻璃化转变温度,优选其中至少一个玻璃化转变温度在60℃以上,更优选在75℃以上。从耐热性、抗热变形这两方面来看,优选玻璃化转变温度在上述下限值以上。另一方面,优选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的至少另一个玻璃化转变温度在150℃以下,更优选在140℃以下。从成型加工性、生产率这两方面来看,优选玻璃化转变温度在上述上限值以下。
(2)碳酸酯共聚物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是将共聚比不同的多种碳酸酯共聚物熔化并混合在一起后而得到的。该多种碳酸酯共聚物中的每一个碳酸酯共聚物都具有来自于异山梨醇的结构单元和来自于环己烷二甲醇的结构单元。
下面,说明在本发明中使用的碳酸酯共聚物的详细情况。
<二羟基化合物>
用于制备本发明中的碳酸酯共聚物的二羟基化合物例如有:异山梨醇和环己烷二甲醇。优选,在构成本发明中使用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的所有碳酸酯共聚物中,ISB单元相对于碳酸酯共聚物中的所有二羟基化合物单元的摩尔比在30摩尔%以上且在90摩尔%以下,更优选在85摩尔%以下,最优选在80摩尔%以下。
在本发明所使用的碳酸酯共聚物中,优选,来自于异山梨醇的结构单元(ISB单元)和来自于环己烷二甲醇的结构单元(CHDM单元)的摩尔比(ISB单元:CHDM单元)为90:20~20:80,更优选为80:20~30:70,更加优选为70:30~40:60。如果ISB单元所占的比率大于所述范围,则容易着色。相反,如果ISB单元所占的比率较低,则难以实现高分子量,抗冲击性就难以提高。结果是,存在玻璃化转变温度下降的倾向。
在本发明所使用的碳酸酯共聚物中,除了含有ISB单元和CHDM单元以外,还可以含有来自于其它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以下,有时称为“其它二羟基化合物单元”)。能够列举出的其它二羟基化合物有:异山梨醇、环己烷二甲醇以外的脂肪族二羟基化合物、芳香族系二羟基化合物等。可以单独使用一种其它的二羟基化合物,也可以混合使用两种以上的其它的二羟基化合物。
在本发明中,ISB单元和CHDM单元的合计摩尔数与其它二羟基化合物单元的摩尔数的摩尔比可任意选择,通过调节该摩尔比,抗冲击性就有可能提高,而且,还能够得到聚碳酸酯树脂的理想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优选,在构成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的碳酸酯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碳酸酯共聚物中,来自于摩尔使用量最少的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在来自于构成该碳酸酯共聚物的两种以上的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中的共聚比在20摩尔%以上,更优选在30摩尔%以上。另一方面,优选,来自于摩尔使用量最多的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的共聚比在80摩尔%以下,更优选在70摩尔%以下。如果单体的比率在所述范围以外,用于熔化混炼的多个共聚物之间的相容性就会下降,透明度、抗冲击性就会下降。除此以外,相容性恶化的结果是,来自于构成该共聚物的其它二羟基化合物单元的性质占了优势,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的性质就有可能不理想。
(3)碳酸酯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中使用的碳酸酯共聚物能够用通常使用的聚合方法制备。该聚合方法既可以是使用了碳酰氯(phosgene)的界面聚合法,又可以是与碳酸二酯发生酯交换反应的熔融聚合法。但是在存在聚合催化剂的情况下,优选采用熔融聚合法,让所述二羟基化合物与对环境的毒害更少的碳酸二酯发生反应。
本发明中使用的碳酸酯共聚物,更优选采用让所述二羟基化合物与碳酸二酯发生酯交换反应的熔融聚合法制得。
<碳酸二酯>
所使用的碳酸二酯的例子是通常用化学分子式(1)表示的化合物。既可以单独使用这些碳酸二酯中的一种,也可以混合使用两种以上的这些碳酸二酯。
【化学分子式1】
式(1)中,A1和A2分别表示已取代或未取代的碳个数1~18的脂肪烃基或已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基。
能够列举出的用式(1)表示的碳酸二酯例如有:碳酸二苯酯、碳酸二甲苯酯等取代碳酸二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以及碳酸二叔丁酯等,但优选的是,碳酸二苯酯、取代碳酸二苯酯,特别优选的是碳酸二苯酯。需要说明的是,碳酸二酯有时候会含有氯化物离子等杂质,而会阻碍聚合反应,导致得到的碳酸酯共聚物的色相恶化等。因此,优选,根据需要使用通过蒸馏等而精制出来的碳酸二酯。
优选,使用相对于用于熔融聚合的所有二羟基化合物的摩尔比为0.96~1.10的碳酸二酯,特别优选为0.98~1.04。如果该摩尔比小于0.96,则得到的碳酸酯共聚物的末端羟基会增加,聚合物的热稳定性会恶化。另一方面,如果摩尔比大于1.10,那么在同一条件下酯交换反应的速度会下降,不仅难以制备具有所希望分子量的碳酸酯共聚物,残留在制备出的聚碳酸酯树脂中的碳酸二酯的量也会增加,该残留下来的碳酸二酯在成型时会放出臭气,或者会通过模制品放出臭气,非优选。
<酯交换反应催化剂>
如上所述,先通过让含有本发明中的二羟基化合物的二羟基化合物和用式(1)表示的碳酸二酯发生酯交换反应,即能够制备本发明中使用的碳酸酯共聚物。更详细而言,进行酯交换反应,将作为副产物出现的一羟基化合物等排出到反应体系外而得到的。在该情况下,熔融聚合通常是通过在存在酯交换反应催化剂的条件下进行酯交换反应来进行的。
可用于制备碳酸酯共聚物的酯交换反应催化剂(以下,有时候,简称为“催化剂”)只要能够保证得到的碳酸酯共聚物的抗冲击性高、脆性断裂率低、表面硬度高、玻璃化转变温度和抗冲击性的平衡良好即可,并不做限定。能够列举出的上述酯交换反应催化剂例如有:长式周期表(参看Nomenclature of Inorganic Chemistry IUPAC Recommendations2005)中的第I族金属化合物、第II族金属化合物、碱性硼化合物、碱性磷化合物、碱性铵化合物、胺类化合物等碱性化合物。优选使用第I族金属化合物和/或第II族金属化合物。
在使用第I族金属化合物和/或第II族金属化合物时,可以辅助性地将碱性硼化合物、碱性磷化合物、碱性铵化合物、胺类化合物等碱性化合物等添加到第I族金属化合物和/或第II族金属化合物中。特别优选,仅使用第I族金属化合物和/或第II族金属化合物。
第I族金属化合物和/或第II族金属化合物,通常以氢氧化物或碳酸盐、羧酸盐、酚盐等盐的状态使用。但是从容易入手与否,容易处理与否的观点出发,优选氢氧化物、碳酸盐、酢酸盐。从色相和聚合活性的观点出发,优选酢酸盐。
能够列举出的第I族金属化合物例如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锂、氢氧化铯、碳酸氢钠、碳酸氢钾、碳酸锂氢、碳酸铯氢、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锂、碳酸铯、乙酸钠、乙酸钾、乙酸锂、乙酸铯、硬脂酸钠、硬脂酸钾、硬脂酸锂、硬脂酸铯、硼氢化钠、硼氢化钾、硼氢化锂、硼氢化铯、四苯基硼酸钠、四苯基硼酸钾、四苯基硼酸锂、四苯基硼酸铯、苯甲酸钠、苯甲酸钾、苯甲酸锂、苯甲酸铯、磷酸氢二钠、磷酸氢二钾、磷酸氢二锂、磷酸氢二铯、苯基磷酸二钠、磷酸二钾苯基磷酸酯、苯基磷酸二锂苯基磷酸氢铯、钠、钾、锂、铯的醇盐、酚盐、双酚A的二钠盐、二钾盐、二锂盐、二铯盐等。其中,优选铯化合物、锂化合物。
能够列举出的第II族金属化合物例如有: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氢氧化镁、氢氧化锶、碳酸钙氢、碳酸钡氢、碳酸镁、碳酸氢锶、碳酸钙、碳酸钡、碳酸镁、碳酸锶、乙酸钙、乙酸钡、乙酸镁、乙酸锶、硬脂酸钙、硬脂酸钡、硬脂酸镁、硬脂酸锶。其中,优选的是镁化合物、钙化合物、钡化合物。更优选的是镁化合物和/或钙化合物。
既可以单独使用一种所述催化剂,也可以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所述催化剂。
在使用第I族金属化合物和/或第II族金属化合物作催化剂的情况下,相对于用以聚合的所有二羟基化合物1摩尔,所述催化剂的使用量以金属换算量计算通常在0.1~100μ摩尔的范围内,优选在0.5~50μ摩尔的范围内,更优选在1~25μ摩尔的范围内。如果催化剂的使用量过少,则存在以下可能性:得不到制备具有理想的分子量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所需要的聚合活性,得不到充分的断裂能量。另一方面,如果催化剂的使用量过多,则不仅所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的色相会恶化,还会产生副产物,流动性会下降,产生的凝胶会增多。有时候,这引起脆性断裂,而难以制备出质量满足目标要求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
<熔融聚合>
如上所述,通过让含有本发明的二羟基化合物的二羟基化合物和碳酸二酯发生酯交换反应而进行熔融聚合,即能够制备出碳酸酯共聚物。但是,优选,在酯交换反应以前,对原料即二羟基化合物和碳酸二酯进行均匀的混合。
混合原料时的温度通常在80℃以上,优选在90℃以上。其上限通常在250℃以下,优选在200℃以下,更优选在150℃以下。其中,100℃以上120℃以下最合适。如果混合温度过低,则有可能溶解速度慢,溶解度不足,常常会出现硬化等不良现象。如果混合温度过高,有时候则会导致二羟基化合物热降解,作为其结果而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的色相就有可能恶化,也就有可能对耐光性造成不良影响。
如果在碳酸二酯的熔点比任一个二羟基化合物都低的情况下,让固体或液体的二羟基化合物溶解于碳酸二酯的熔化液中,则能够抑制二羟基化合物的热降解,从而能够使二羟基化合物均匀地溶解,故属于优选。
优选,使用催化剂和多个反应器经多个阶段将碳酸酯共聚物熔化并加以聚合,来制备碳酸酯共聚物。在多个反应器中进行熔融聚合的理由如下:因为在熔融聚合反应初期,反应液中所含的二羟基化合物、碳酸二酯较多,所以重要的是边维持必要的聚合速率,边抑制二羟基化合物、碳酸二酯挥发;而在熔融聚合反应后期,为了让平衡点朝着聚合侧移动,重要的是让作为副产物的一羟基化合物充分地挥发。这样一来,从生产效率的观点出发,为设定不同的聚合反应条件,优选使用并排设置的多个反应器并改变各反应器中的反应条件。
如上所述,所使用的反应器至少有两个即可,但是从生产效率等观点出发,使用三个以上,优选3~5个,特别优选4个。反应器至少有两个的话,就可以设定多个条件不同的反应阶段,在该反应器中连续地改变温度、压力等。
既能够将催化剂添加在原料制备槽、原料贮存槽内,也能够将催化剂直接添加到反应器中。但从供料的稳定性、控制熔融聚合的观点出发,将催化剂供给线设置在供向反应器以前的原料线的中途,优选以水溶液的方式供给催化剂。如果酯交换反应的温度过低,则会导致生产率下降,还会导致产品的热履历增大;如果酯交换反应的温度过高,则不仅有可能导致二羟基化合物、碳酸二酯挥发,还有可能加剧聚碳酸酯树脂的分解、着色。
让至少含有异山梨醇的二羟基化合物和碳酸二酯在有催化剂的环境下发生酯交换反应的方法,通常情况下,以两个阶段以上的多阶段工序进行。具体而言,第一阶段的酯交换反应温度(以下,有时候称为“内温”)通常为140~220℃,优选150~200℃。停留时间通常为0.1~10小时,优选进行0.5~3小时。第二阶段以后提高酯交换反应温度,通常在210~270℃的温度下进行酯交换反应,一边将同时产生的苯酚排出到反应体系外,一边从第一阶段的压力开始逐渐地降低反应体系的压力,最后在反应体系压力在200Pa以下的环境下进行缩聚合反应。如果酯交换反应温度过高,则存在以下可能性:制成模制品时模制品的色相恶化,容易脆性断裂。如果酯交换反应温度过低,有时候会出现以下情况:达不到目标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宽,抗冲击性差,脆性断裂率也高。还有,如果酯交换反应的停留时间过长,则有容易脆性断裂的倾向。如果停留时间过短,有时候会出现以下情况:达不到目标分子量,抗冲击性恶化。
特别是,为得到碳酸酯共聚物的着色、热降解或烧焦得以抑制、表面抗冲击强度高且难以脆性断裂的良好的碳酸酯共聚物,优选,在整个反应阶段内温的最高温度小于255℃,特别优选为225~250℃。而且,为了抑制在聚合反应的后半期聚合速率降低,将热履历导致的碳酸酯共聚物的热降解抑制在最小水平上,优选,在反应的最后阶段使用平推流的流动性(plug flowability)和界面更新性优良的卧式反应器。
为得到表面抗冲击强度较高且分子量较高的碳酸酯共聚物,有时候,会尽量提高聚合温度,加长聚合时间。但存在以下倾向:碳酸酯共聚物中容易产生异物,还容易烧焦,也容易脆性断裂。因此,为同时做到提高表面抗冲击强度和难以发生脆性断裂,优选将聚合温度抑制得较低,为缩短聚合时间而使用高活性催化剂,设定适当的反应体系压力等。而且,为做到难以发生脆性断裂,优选在反应中途或者反应的最后阶段用过滤器等除去在反应体系产生的异物、烧焦等。
在用熔融聚合法制备本发明中使用的碳酸酯共聚物之际,出于防止着色的目的,能够在聚合时添加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磷酸化合物或亚磷酸化合物。
非常适用的磷酸化合物如下:亚磷酸三甲酯、亚磷酸三乙酯等磷酸三烷基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优选,相对于所有的羟基化合物成份,添加0.0001摩尔%以上0.005摩尔%以下的上述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磷酸化合物;更优选添加0.0003摩尔%以上0.003摩尔%以下。如果磷酸化合物的添加量比下限少,防止着色的效果就小;如果磷酸化合物的添加量比上限多,有时候就会成为透明度下降的原因,相反,有时候就会促进着色或降低耐热性。
作为亚磷酸化合物,能够任意地选择并使用以下示出的热稳定剂。特别是,非常适用的是:亚磷酸三甲酯、亚磷酸三乙酯、磷酸三壬基苯基磷酸酯,磷酸三甲酯、三(2,4-二叔丁基苯基)亚磷酸酯、双(2,4-二叔丁基苯基)季戊四醇二亚磷酸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亚磷酸化合物。优选,相对于所有羟基化合物成份,添加0.0001摩尔%以上0.005摩尔%以下的上述一种或两种以上的亚磷酸化合物;更优选添加0.0003摩尔%以上0.003摩尔%以下。如果亚磷酸化合物的添加量比下限少,防止着色的效果就小;如果亚磷酸化合物的添加量比上限多,有时候就会成为透明度下降的原因,相反,有时候就会促进着色或降低耐热性。
还能够同时添加磷酸化合物和亚磷酸化合物,但此时的添加量如下所述。优选,相对于上述记载的所有羟基化合物成份,磷酸化合物和亚磷酸化合物的总量在0.0001摩尔%以上0.005摩尔%以下,更优选在0.0003摩尔%以上0.003摩尔%以下。如果磷酸化合物和亚磷酸化合物的添加量比下限少,防止着色的效果就小;如果亚磷酸化合物的添加量比上限多,有时候就会成为透明度下降的原因,相反,有时候就会促进着色或降低耐热性。
如上所述,碳酸酯共聚物熔融聚合后,通常再冷却硬化,用旋转式切刀等粒料化。
粒料化的方法并没有限制,能够列举出的有以下几种方法。其一:从最后的聚合反应器中将碳酸酯共聚物以熔化状态抽出来,将碳酸酯共聚物冷却硬化成条状,并将它粒料化。其二:从最后的聚合反应器中将树脂以熔化状态供向单螺杆挤压机或双螺杆挤压机,熔化并挤压后,再冷却硬化并将它粒料化。其三:从最后的聚合反应器中将碳酸酯共聚物以熔化状态抽出来,将碳酸酯共聚物冷却硬化成条状,先将它粒料化,之后再次将树脂供向单螺杆挤压机或双螺杆挤压机,熔化并挤压后,再冷却硬化将它粒料化等。
此时,在挤压机中,还能够通过减压将残留下来的碳酸二酯、一羟基化合物液化,添加众人周知的热稳定剂、中和剂、紫外线吸收剂、脱模剂、着色剂、抗静电剂、滑爽添加剂(slip additives)、润滑剂、增塑剂、相容剂、阻燃剂等并进行混炼。
挤压机中的熔化混炼温度取决于碳酸酯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分子量,但是熔化混炼温度通常为150~300℃,优选为200~270℃,更优选为230~260℃。如果熔化混炼温度低于150℃,聚碳酸酯树脂的熔化粘度就高,对挤压机施加的负荷增大,生产率下降。如果高于300℃,聚碳酸酯的热降解就会加剧,而会导致异物的产生,还会导致烧焦。优选,将用于除去异物、消除烧焦的过滤器设置在该挤压机中或挤压机的出口处。
过滤器的网眼通常在400μm以下,优选在200μm以下,特别优选在100μm以下。如果过滤器的网眼过大,有时候就会出现没有除去异物、没有消除烧焦的情况,在制备碳酸酯共聚物或其组合物的情况下,有引起脆性断裂的可能性。
既可以将多个过滤器并排着设置并使用,还可以将多个叶盘式聚合物过滤器层叠后而构成过滤装置,并使用该过滤装置。
在将碳酸酯共聚物或其组合物冷却而片状化(chip)之际,优选采用空冷、水冷等冷却方法。空冷时,优选使用事先已用HEPA过滤器(优选,日本工业标准JIS Z8112规定的过滤器)等将空气中的异物除去后的空气,以防止空气中的异物再次附着。水冷时,优选使用经过了以下处理的水:用离子交换树脂等除去了水中的金属成份,并进一步用过滤器除去了水中的异物。所用过滤器的网眼各种各样,但优选的是,网眼大小为10~0.45μm的过滤器。
<碳酸酯共聚物的性质>
本发明中使用的碳酸酯共聚物的共聚组分能够按以下做法测得:将熔化混合在一起的聚碳酸酯树脂冷却并片状化以后,再让它溶解于规定量的氘代氯仿溶剂中,用1H-NMR测量并求出。
本发明中使用的碳酸酯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取决于其组分,但优选该玻璃化转变温度在60℃以上,更优选在75℃以上。如果玻璃化转变温度比下限值高,则具有以下倾向: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的耐热性良好,成型性足够。另一方面,优选本发明中使用的碳酸酯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在155℃以下;更优选在145℃以下。如果玻璃化转变温度比上限值低,则具有以下倾向:因为聚合时和成型时熔化粘度升高,聚合时分子量不会充分地提高,成型时不能充分地熔化混合,最终导致耐冲击特性下降。
(4)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碳酸酯共聚物的熔融混合>
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能够通过将利用熔融聚合法得到且共聚比不同的多种碳酸酯共聚物熔化混合在一起而制备出来。
公知的各种方法均可以作为熔化混合的方法而被采用,但最合适的方法是将组分不同的多种碳酸酯共聚物供向挤压机并使其熔化进行混炼。
能够在不妨碍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根据需要在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中添加下述添加物。
(弹性聚合物)
在用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制造汽车部件的情况下,如果进一步将弹性聚合物添加到该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中,所得到的部件即被赋予了抗冲击性,当冲击来临时依然很安全。
能够列举出的该弹性聚合物例如有接枝共聚物。从芳香族乙烯基、氰化乙烯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以及能够与它们共聚的乙烯化合物中选出的一种单体或两种以上的单体与天然橡胶或玻璃化转变温度在10℃以下的橡胶成份共聚后,即能够得到该接枝共聚物。更合适的弹性聚合物是上述一种单体或两种以上的单体的壳与橡胶成份的核接枝共聚而形成的核壳型接枝共聚物。
能够列举出的该弹性聚合物还有上述橡胶成份和上述单体的嵌块共聚物。能够列举出的该嵌块共聚物的具体例有以下热塑性弹性体:苯乙烯-乙烯-丙烯-苯乙烯弹性体(氢化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弹性体)和氢化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弹性体等。还能够使用其它的熟知为热塑性弹性体的各种弹性聚合物,例如聚氨酯弹性体、聚酯弹性体、聚醚弹性体等。
在用上述弹性聚合物作冲击改良剂的情况下,更合适的是核壳型接枝共聚物。优选,在该核壳型接枝共聚物中,以重量平均粒径计,核的粒径为0.05~0.8μm,更优选为0.1~0.6μm;更加优选为0.1~0.5μm。只要在0.05~0.8μm的范围内,就会实现良好的抗冲击性。优选弹性聚合物含有40%以上的橡胶成份,更优选含有60%以上的橡胶成份。
能够列举出的所述橡胶成份有:丁二烯橡胶、丁二烯-丙烯酸复合橡胶、丙烯酸橡胶、丙烯酸-有机硅复合橡胶,异丁烯-有机硅复合橡胶、异戊二烯橡胶、苯乙烯-丁二烯橡胶、氯丁橡胶、乙烯-丙烯橡胶、丁腈橡胶、乙烯-丙烯酸类橡胶、硅橡胶、表氯醇橡胶、氟橡胶以及将氢添加到这些橡胶的不饱和结合部分而得到的各种橡胶。从燃烧时有可能产生有害物质的观点出发,不含卤素原子的橡胶成份在减轻环境负荷方面是有利的。
优选,所述橡胶成份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在-10℃以下,更优选在-30℃以下。作为橡胶成份,特别优选的是丁二烯橡胶、丁二烯-丙烯酸复合橡胶、丙烯酸橡胶、丙烯酸-有机硅复合橡胶。复合橡胶指的是,将两种橡胶成份共聚后而得到的橡胶或者具有彼此不能分离地络合在一起的IPN构造的共聚橡胶。
可以让所述橡胶成份与乙烯化合物共聚。能够列举出的该乙烯化合物有:芳香族乙烯化合物、丙烯酸酯等。能够列举出的该芳香族乙烯基例如有: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对-甲基苯乙烯、烷氧基苯乙烯、卤化苯乙烯等,特别优选苯乙烯。能够列举出的所述丙烯酸酯例如有: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环己酯、丙烯酸辛酯等。能够列举出的甲基丙烯酸酯有: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辛酯等。其中,特别优选的是甲基丙烯酸甲酯。而且,优选,含有上述各种酯中特别是甲基丙烯酸甲酯等甲基丙烯酸酯,该甲基丙烯酸甲酯等甲基丙烯酸酯是必不可少的成份。更具体而言,优选,相对于接枝成份100重量%中(核壳型聚合物的情况下,壳为100重量%中),甲基丙烯酸酯的含量为10重量%以上,更优选为15重量%以上。
含有所述橡胶成份的所述弹性聚合物可以采用块状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乳化聚合任一聚合法制备出来,共聚方式既可以是一级接枝,也可以是多级接枝。所述弹性聚合物也可以是所述橡胶成份与含有制备时作为副产物生成的接枝成份的共聚物的混合物。聚合法除了一般的乳化聚合法以外,还能够列举出的有:使用过硫酸钾等引发剂的无皂聚合法、种子聚合法、双级溶胀聚合法等。在悬浮聚合法中可以采用以下做法来控制粒径:其一,将水相和单体相分别保存好,将两者准确地供向连续式分散机中,以分散机的转速控制粒径。其二,在连续式制备方法中,让单体相通过直径在几微米到几十微米的细径筛板(orifice)或多孔过滤器,而将单体相供向具有分散能的水性液体中来控制粒径等。在所述弹性聚合物是核壳型接枝聚合物的情况下,核壳反应既可以是一级,也可以是多级。
市场上销售的上述弹性聚合物很容易买到。以丁二烯橡胶、丙烯酸橡胶或丁二烯-丙烯酸复合橡胶为主要的橡胶成份的弹性聚合物如下:钟渊化学工业(株)的Kane Ace B系列(例如B-56等)、三菱Rayon(株)的METABLEN C系列(例如C-223A等)和W系列(例如W-450A等)、吴羽化学工业(株)的Palaloid EXL系列(例如EXL-2602等)、HIA系列(例如HIA-15等)、BTA系列(例如BTA-III等)、KCA系列、Rohm and Haas Company的Palaloid EXL系列、KM系列(例如KM-336P、KM-357P等)、以及宇部Cycon(株)的UCL Modifier Resin系列(UMG·AXS(株)的UMGAXS Resin系列)等。以丙烯酸-硅复合橡胶为主要橡胶成份的弹性聚合物例如有:市场上以METABLEN S-2001或SRK-200这样的商品名称销售的三菱Rayon(株)的产品。
优选,在设本发明中使用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中的所述不同的多种碳酸酯共聚物的合计为100重量份的情况下,优选弹性聚合物为0.2~50重量份,更优选为1~30重量份,更加优选为1.5~20重量份。上述组分范围既能够抑制刚性下降,也能够使组合物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性。
(热稳定剂)
在本发明中,为了防止碳酸酯共聚物劣化导致的着色,在将多种碳酸酯共聚物熔化并混合在一起之际,能够向其中添加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热稳定剂。
能够列举出的上述热稳定剂有:亚磷酸、磷酸、亚膦酸、膦酸以及它们的酯等。具体而言,亚磷酸三甲酯、亚磷酸三乙酯、亚磷酸三苯酯、三(壬基苯基)亚磷酸酯、三(2,4-二叔丁基苯基)亚磷酸酯、三烷基磷酸酯、三辛基磷酸酯、十八烷基酯、亚磷酸二癸单苯基酯、磷酸二辛基单苯基亚磷酸酯、二异丙基单苯基亚磷酸酯、单丁基二苯基亚磷酸酯、单癸亚磷酸二苯酯、单辛基二苯基亚磷酸酯、双(2,6-二叔丁基-4-甲基苯基)季戊四醇二亚磷酸酯、2,2-亚甲基双(4,6-二叔丁基苯基)辛基磷酸酯、双(壬基苯基)季戊四醇二亚磷酸酯、双(2,4-二叔丁基苯基)季戊四醇二亚磷酸酯、二硬脂季戊四醇二亚磷酸酯、三丁基磷酸酯、磷酸三乙酯、磷酸三甲酯、磷酸三苯酯、二苯基单邻己烯基乐酯、磷酸二丁酯、磷酸二辛酯、磷酸二异丙酯、4,4'-亚联苯基膦酸四(2,4-二叔丁基苯基)、二甲基苯膦酸酯、二乙基苯膦酸酯以及二丙基苯膦酸酯等。优选使用其中的三壬基化苯基亚磷酸酯(trisnonylphenylphosphite)、磷酸三甲酯、三(2,4-二叔丁基苯基)亚磷酸酯、双(2,4-二叔丁基苯基)季戊四醇二亚磷酸酯、双(2,6-二-T-丁基-4-甲基苯基)季戊四醇二亚磷酸酯以及二甲基苯膦酸酯。
所述热稳定剂,除了在熔融聚合时添加的添加量以外,还能够再新添加一些。也就是说,在添加了适量的亚磷酸化合物、磷酸化合物而得到了聚碳酸酯树脂以后,再按照后述的添加方法新添加一些亚磷酸化合物,则能够避免聚合时透明度和耐热性下降,还能够避免着色。还能够进一步添加更多的热稳定剂,从而能够防止色相恶化。
优选,上述热稳定剂的含量相对于聚碳酸酯树脂100质量份为0.0001~1质量份,更优选为0.0005~0.5质量份,更加优选为0.001~0.2质量份。
(防氧化剂)
可以在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中添加公知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防氧化剂,来达到防止氧化的目的。
能够列举出的上述防氧化剂例如有:季戊四醇四(3-巯基丙酸酯)、季戊四醇四(3-月桂基)、甘油-3-硬脂基硫代丙酸酯、三甘醇-双[3-(3-叔丁基-5-甲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1,6-双[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季戊四醇-四[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十八烷基-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1,3,5-三甲基-2,4,6-三(3,5-二叔丁基-4-羟基苄基)苯、N,N-六亚甲基双(3,5-二-叔丁基4-羟基-水肉桂酰胺)、3,5-二-叔丁基-4-羟基-苄基膦酸酯-二乙基酯、三(3,5-二-叔丁基-4-羟基苄基)异氰脲酸酯、4,4'-亚联苯基膦酸四(2,4-二叔丁基苯基)、3,9-双{1,1-二甲基-2-[β-(3-叔丁基-4-羟基-5-甲基苯基)丙酰氧基]乙基}四氧杂螺(5,5)十一烷等。
优选,相对于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100质量份,上述防氧化剂的含量为0.0001~0.5质量份。
(脱模剂)
为了促进在进行树脂板成型时该树脂板与冷却辊分离,或者,为了在注射模塑成型时进一步提高脱离模具的脱模性等,可以在不影响达到本发明的目的范围内,在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中添加一种或两种以上的脱模剂。
能够列举出的上述脱模剂有:一元或多元醇的高级脂肪酸酯、高级脂肪酸、石蜡、蜂蜡、烯烃蜡、含羧基和/或羧酸酐基的烯烃蜡、硅油、有机聚硅氧烷等。
优选的高级脂肪酸酯有:碳个数1~20的一元或多元醇与碳个数10~30的饱和脂肪酸的部分酯或全酯。能够列举出的上述一元或多元醇与饱和脂肪酸的部分酯或全酯有:硬脂酸单甘油酯、甘油二酯、硬脂酸三甘油酯、硬脂酸单山梨酯、硬脂酸十八烷酰(stearicacid stearyl)、山嵛酸甘油酯、山嵛酸二十二烷基酯、季戊四醇硬脂酸酯、季戊四醇四硬脂酸酯、季戊四醇四壬酸酯、丙二醇单硬脂酸酯、硬脂酸硬脂酯、棕榈酸棕榈酯、硬脂酸丁酯、月桂酸甲酯、棕榈酸异丙酯、联苯酸联苯酯、单硬脂酸脱水山梨醇酯以及硬脂酸2-乙基己酯等。优选使用其中的硬脂酸单甘油酯、硬脂酸三甘油酯、季戊四醇四硬脂酸酯以及山嵛酸二十二烷基酯。
作为高级脂肪酸,优选使用碳个数10~30的饱和脂肪酸。能够列举出的上述脂肪酸有:肉豆蔻酸、月桂酸、棕榈酸、硬脂酸、山嵛酸等。
优选,相对于聚碳酸酯树脂100质量份,上述脱模剂的含量为0.01~5质量份。
(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
与现有技术中的聚碳酸酯树脂相比,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因紫外线引起的变色明显减少。但出于进一步改良的目的,可以在不影响实现本发明的目的范围内,添加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
能够列举出的上述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例如有:2-(2'-羟基-5'-叔辛基苯基)苯并三唑、2-(3-叔丁基-5-甲基-2-羟基苯基)-5-氯苯并三唑、2-(5-甲基2-羟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羟基-3,5-双(α,α-甲基苄基)苯基]-2H-苯并三唑、2,2'-亚甲基双(4-枯基-6-苯并三唑苯基)、2,2'-对亚苯基3-苯并恶嗪-4-酮)等。
优选,相对于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100质量份,上述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的含量为0.01~2质量份。
(着色剂)
本发明中使用的树脂组合物中可以含有着色剂。能够列举出的着色剂有:无机颜料、有机颜料与有机染料等有机染颜料。
能够列举出的无机颜料有:钡黄(C.I.颜料黄31)、铬黄(C.I.颜料黄34)、锌黄(C.I.颜料黄36)、钛镍黄(C.I.颜料黄53)、钛铬黄(C.I.颜料棕24)等铬酸盐、铁蓝(C.I.颜料蓝27)等亚铁氰化物;镉黄(C.I.颜料黄42)、镉红(C.I.颜料红108)等硫化物、铁黑(C.I.颜料黑11)、胭脂(C.I.颜料红101)、二氧化钛(C.I.颜料白6)等氧化物;深蓝色(C.I.颜料蓝29)等硅酸盐、或槽黑、辊黑、盘(disk)、煤气炉黑、油炉黑、热解炭黑、乙炔黑等碳黑(C.I.颜料黑7)等。
能够列举出的有机颜料和有机染料等有机染颜料有:C.I.颜料黑1(苯胺缩合系列)、C.I.颜料黄12(单偶氮系列)、C.I.颜料黄23(蒽醌系列)、C.I.颜料黄109(异吲哚啉系列)、C.I.颜料黄138(喹啉酮系列)、C.I.颜料橙黄5(单偶氮系列)、C.I.还原橙3(紫环酮系列)、C.I.颜料红1(单偶氮系列)、C.I.颜料红37(吡唑啉酮系列)、C.I.颜料红87(硫靛系列)、C.I.颜料红224(苝系列)、C.I.颜料紫19(喹吖啶酮系列)、C.I.颜料紫3(甲亚胺系列)、C.I.颜料紫37(二恶嗪系列)、C.I.颜料蓝15(酞菁系列)、C.I.颜料绿1(甲亚胺系列)等。
既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上述着色剂,也可以混合使用两种以上的上述着色剂。
相对于聚碳酸酯树脂100重量份,本发明中使用的着色剂的量为0.00001重量份以上3重量份以下。优选为0.0001重量份以上2重量份以下;更优选为0.0005重量份以上1重量份以下。如果着色剂的量小于0.00001重量份,则难以得到颜色较深且具有透明感的色调。另一方面,如果大于3重量份,模制品的表面粗糙度增大,而难以得到颜色较深且具有透明感的色调。
(其它添加剂)
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既可以是含有所述添加剂的树脂组合物,还可以是除了上述添加剂以外,在不影响实现本发明的目的范围内还添加了公知的各种添加剂的树脂组合物。各种添加剂例如有:抗冲击性改良剂、阻燃剂、阻燃助剂、水解抑制剂、抗静电剂、起泡剂、染颜料等。而且,还可以是其中混合有以下成分等的树脂组合物。例如,芳香族聚碳酸酯、芳香族聚酯、聚酰胺、聚苯乙烯、聚烯烃、丙烯酸、非晶性聚烯烃等合成树脂、聚乳酸、聚丁烯琥珀酸酯等生物降解性树脂。
(添加剂的添加)
制备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时,上述碳酸酯共聚物和上述各种添加剂等的混合方法有以下两种:其一,例如利用转鼓混合机(tumbler mixer)、V型混合机、超级混合机、诺塔混合器、班伯里密炼机、捏合辊、挤压机等进行混合/混炼的方法。其二,例如,在让上述碳酸酯共聚物和上述各种添加剂溶解于二氯甲烷等共用的优良溶剂的状态下进行混合的溶液混合方法等。但并不限于上述方法,只要是通常使用的混合方法,什么方法都可以使用。
什么时间开始混合上述碳酸酯共聚物和上述各种添加剂等并没有限制。既可以在将组分不同的多种碳酸酯共聚物混合在一起并粒料化以后,再添加各种添加剂等;还可以将各种添加剂等分别添加到组分不同的多种碳酸酯共聚物中的各个碳酸酯共聚物中,制备出组合物粒料,再将它们混合在一起;又可以一边对组分不同的多种碳酸酯共聚物进行混合,一边添加各种添加剂等。
(5)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的成型
<成型>
对组分不同的多种碳酸酯共聚物进行混合,并将各种添加剂等添加到其中,直接或用熔化挤压机先使它变成粒料状,之后再采用注射模塑法、挤压成型法、压缩成型法等通常为人所知的方法,即可制备出用于形成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的碳酸酯共聚物。但非常适于制备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的是注射模塑成型。
能够列举出的模制品之例为注塑件。能够列举出的具体的成型方法如下:其一,对多种碳酸酯共聚物和添加剂等(如果需要的话)原料直接进行混合,投入挤压机或注射模塑成型机中成型。其二,利用双螺杆挤压机将原料熔化并混合在一起,挤压成条状并使其成为粒料后,再该该粒料投入挤压机或注射模塑成型机中而成型。在上述任一方法下,都需要考虑聚碳酸酯树脂的水解所导致的分子量的减少,因此为了均匀地混合,优选选择后者。于是,下面对后者的制备方法做说明。
将碳酸酯共聚物和所述添加剂(如果需要的话)充分地干燥而除去水分后,用单螺杆挤压机或双螺杆挤压机进行熔化和混合,加压成条状后,制备出料粒。此时,优选,考虑着各个碳酸酯共聚物的粘度随着各个碳酸酯共聚物的组分比、配合比而变化等,适当地选择熔化挤压温度。具体而言,优选成型温度在200℃以上260℃以下,更优选在210℃以上250℃以下,更加优选在220℃以上240℃以下。
将按上述方法制备的料粒充分地干燥而除去水分后,再按以下方法制备出薄膜、树脂板或注塑件。可以将以下公知方法适当地结合起来去水。例如:减压干燥法,将干燥物放入密闭容器内,用真空泵减压排气;加热干燥法,用料斗干燥机加热而干燥;在料粒的运送过程中用露点较低的干燥气体进行干燥等。
模制品的成型方法并无特别的限定。例如,能够采用热塑性树脂使用的一般的注射模塑法、气体辅助成型法和注射压缩成型法等注射模塑成型法。除此以外,还能够结合目的,采用嵌件成型法、气体辅助成型法、双色成型法、夹心成型法等。
<用途>
本发明的模制品,流痕、熔接线等成型外观不良少且刚性和抗冲击性良好,因此本发明的模制品的用途并没有限定。例如,能够用在建材、电气、电子设备上、汽车内外饰件、手机用相机镜头、光盘用摄像镜头等各种透镜上。
【实施例】
(1)热变形温度的测量
用热风干燥机在80℃下将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料粒干燥6小时。接下来,将已干燥过的碳酸酯共聚物或树脂组合物料粒供向注射模塑成型机(日本制钢所(株)制:J75EII型),在树脂温度240℃、模具温度60℃、成型周期40秒的条件下,成型出用于测量机械性质的ISO试验片。按照日本工业标准ISO75测量了按以上所述得到的用于测量机械性质的ISO试验片在负荷1.80MPa下的热变形温度。
(2)夏比冲击强度的测量
对按以上所述得到的用于测量机械性质的ISO试验片进行加工,使得缺口根部曲率半径R为0.75mm,按照ISO179(2000年)进行了夏比缺口试验。表明该值越高,抗冲击性越高。
(3)表面冲击试验
用热风干燥机在80℃下将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粒料干燥了6小时。接下来,将已干燥过的碳酸酯共聚物或树脂组合物料粒供向注射模塑成型机(日本制钢所(株)制:J75EII型),在树脂温度240℃、模具温度60℃、成型周期40秒的条件下,成型出100mm×100mm×2mmt的平板。在-20℃的环境下将按以上所述得到的平板冷却10分钟,用岛津制作所制造的高速穿刺冲击试验机Hydro-Shot HITS-P10进行了表面冲击试验。冲压冲击器的顶端为直径20mm的半球形状,支撑侧为直径40mm的圆形,就这样进行了试验。
(制备例1)
在具有搅拌叶轮和被控制在100℃的回流冷却器的聚合反应装置内,制备出异山梨醇(ISB、Rocket Freres Sa.制:POLYSORB)、环己烷二甲醇(CHDM、Eastman ChemicalCompany制备)、通过蒸馏精制而成的离子氯化物浓度在10ppb以下的碳酸二苯酯(DPC、三菱化学(株)制备)和乙酸钙一水合物,使得当以摩尔比计量时,ISB/CHDM/DPC/乙酸钙一水合物=0.70/0.30/1.00/1.3×10-6,充分地进行氮取代而将氧浓度调节为0.0005~0.001体积%。接下来,用热介质加热,在内温达到100℃的那一时刻开始搅拌,一边将内温控制在100℃,一边让内部的物质熔化而使其均匀化。之后,开始升温,在40分钟的时间内使内温达到210℃,当内温达到210℃的那一时刻保持该温度,同时开始减压,到达210℃以后,在90分钟的时间内使其成为13.3kPa(绝对压力,以下同),边维持该压力,边再保持60分钟。
伴随着聚合反应而生成副产物即苯酚蒸气,将该苯酚蒸气引入回流冷却器中,在该回流冷却器中以被控制在回流冷却器的入口温度即100℃上的蒸气作制冷剂用,让苯酚蒸气中所含有的少许二羟基化合物、碳酸二酯返回聚合反应器,不冷凝的苯酚蒸气继续被引入以45℃的温水作制冷剂的冷凝器中而回收回来。让这样低聚化后的内盛物先恢复到大气压以后,再转移到具有搅拌叶轮和同样按以上所述进行了控制的回流冷却器的另一聚合反应装置内,开始升温和减压,在60分钟的时间内使内温为220℃、压力为200Pa。
之后,花20分钟的时间使内温为230℃,压力在133Pa以下,在达到规定的搅拌动力的那一时刻恢复到大气压,将内盛物以条状抽出,用旋转式切刀切出碳酸酯共聚物的料粒来。
(制备例2)
除了使准备的组成比ISB/CHDM/DPC/酢酸钙一水和物=0.50/0.50/1.00/1.3×10-6以外,其它方面都和制备例1一样,这样制备出了碳酸酯共聚物粒料。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和比较例中使用的化合物的略称如下所示。
ISB:异山梨醇(Rocket Freres Sa.制备、商品名POLYSORB)
CHDM:1,4-环己烷二甲醇(Eastman Chemical Company制备)
DPC:碳酸二苯酯(三菱化学(株)制备)
<弹性聚合物>
EXL2690:MBS系橡胶(Dow Chemical Company,Japan制备,Paraloid EXL2690)
<热稳定剂>
AS2112:亚磷酸酯类抗氧化剂(ADEKA社制备、Adekastab 2112)
<防氧化剂>
IRGANOX1010:苯酚类防氧化剂(BASFJapan制备、商品名IRGANOX1010)
<脱模剂>
E-275:二硬脂酸酯二醇(日油社制备、商品名Unistar E-275)。
(实施例1)
使用制备例1和制备例2中制备出的碳酸酯共聚物粒料,按照以表1所示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配合比将各成份混合在一起,用直径40mm的单螺杆挤压机在气缸温度250℃下进行挤压,用水使其冷却硬化后,用旋转式切刀粒料化,由此而制备出着色为黑色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用上述方法测量了已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的热变形温度(1.80MPa)、夏比缺口试验下的夏比冲击强度(R=0.75)并进行了评价。其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2)
在该实施例2中,使用了作为弹性聚合物的Paraloid EXL2690,组分如表1所示,其它方面都与实施例1一样,这样制备了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并进行了评价。结果示于表1。
(比较例1)
除了只使用了在制备例1中制备出的碳酸酯共聚物料粒以外,其它方面都和实施例1一样。结果示于表1。
【表1】

Claims (6)

1.一种汽车内外饰件,其特征在于:其由将共聚比不同的多种碳酸酯共聚物熔化并混合在一起后而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制成,
构成所述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的多种碳酸酯共聚物,都由来自于两种以上的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构成,
来自于该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具有来自于异山梨醇的结构单元即ISB单元和来自于环己烷二甲醇的结构单元即CHDM单元,
在构成所述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的所有碳酸酯共聚物中,ISB单元相对于该碳酸酯共聚物中的所有二羟基化合物单元的摩尔比在30摩尔%以上,
ISB单元和CHDM单元在所述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中的的摩尔比如下所示:
53/47≤ISB单元/CHDM单元≤56/4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外饰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的热变形温度在83℃以上,此时的负荷为1.80MPa。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内外饰件,其特征在于:
缺口根部曲率半径R为0.75mm时,夏比缺口试验下的夏比冲击强度在100kJ/m2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汽车内外饰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种碳酸酯共聚物所具有的ISB单元相对于以下构造单元的含量在90摩尔%以下,所述构造单元来自于构成所述多种碳酸酯共聚物的所有二羟基化合物。
5.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汽车内外饰件,其特征在于:
在设所述不同的多种碳酸酯共聚物的合计为100重量份的情况下,让弹性聚合物的含量为0.2~50重量份而制备出所述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汽车内外饰件,其特征在于:
该汽车内外饰件是利用注射模塑法成型的部件。
CN201580060412.7A 2014-12-03 2015-12-03 汽车内外饰件 Pending CN10720784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44948 2014-12-03
JP2014244948A JP6426451B2 (ja) 2014-12-03 2014-12-03 自動車内外装部品
PCT/JP2015/006004 WO2016088377A1 (ja) 2014-12-03 2015-12-03 自動車内外装部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07840A true CN107207840A (zh) 2017-09-26

Family

ID=560913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60412.7A Pending CN107207840A (zh) 2014-12-03 2015-12-03 汽车内外饰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240741A1 (zh)
JP (1) JP6426451B2 (zh)
CN (1) CN107207840A (zh)
DE (1) DE112015005480T5 (zh)
WO (1) WO201608837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60934B2 (ja) * 2015-08-26 2019-08-14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内外装部材
JP6439761B2 (ja) * 2016-08-09 2018-12-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NOx吸蔵還元触媒の製造方法
JP6898192B2 (ja) * 2016-09-30 2021-07-0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内外装部材
KR102414203B1 (ko) * 2016-10-21 2022-06-27 스미카 폴리카르보네이트 가부시키가이샤 섬유 강화 폴리카보네이트 수지 조성물
JP7029896B2 (ja) * 2017-07-21 2022-03-04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内外装部材
WO2019061058A1 (en) * 2017-09-27 2019-04-04 Evonik Specialty Chemicals (Shanghai) Co., Ltd. TENACE POLYAMIDE MOLDING MATERIAL
US11873370B2 (en) 2018-06-08 2024-01-16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 Polycarbonate resin composition, molded article, and multilayer body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48871A (zh) * 2006-06-19 2009-06-03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聚碳酸酯共聚物及其制造方法
CN103003361A (zh) * 2010-07-14 2013-03-27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以及使用该组合物得到的成型品、膜、板、注塑成型品
JP2014208800A (ja) * 2013-03-28 2014-11-06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及び成形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32531B2 (ja) * 2006-06-19 2014-06-25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共重合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02006058650B4 (de) * 2006-12-11 2009-11-19 Eads Deutschland Gmbh Tragflügel eines Flugzeugs
WO2008146719A1 (ja) * 2007-05-23 2008-12-04 Teijin Limited ポリカ-ボネ-ト樹脂組成物
JP5883204B2 (ja) * 2007-09-27 2016-03-09 帝人株式会社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または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US20130013127A1 (en) * 2011-07-06 2013-01-10 Weinberg Andrew G Network interface for use in vehicles
JP6115246B2 (ja) * 2012-03-30 2017-04-19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自動車内外装部品
JP6098312B2 (ja) * 2013-04-10 2017-03-22 ユーエムジー・エービーエス株式会社 ポリ乳酸系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成形品
JP6866562B2 (ja) * 2014-04-04 2021-04-28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れよりなる成形品
JP6641716B2 (ja) * 2014-04-04 2020-02-05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れよりなる成形品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48871A (zh) * 2006-06-19 2009-06-03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聚碳酸酯共聚物及其制造方法
CN103003361A (zh) * 2010-07-14 2013-03-27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以及使用该组合物得到的成型品、膜、板、注塑成型品
JP2014208800A (ja) * 2013-03-28 2014-11-06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及び成形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5005480T5 (de) 2017-10-26
WO2016088377A1 (ja) 2016-06-09
US20170240741A1 (en) 2017-08-24
JP6426451B2 (ja) 2018-11-21
JP2016108386A (ja) 2016-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07840A (zh) 汽车内外饰件
JP6519611B2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成形品、フィルム、プレート、射出成形品
CN101675110B (zh) 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
TWI492986B (zh) 聚碳酸酯樹脂組成物及將其成形所得之成形體、薄膜、板及射出成形品
CN104508043B (zh) 树脂组合物和由其形成的成型品
CN106661315B (zh) 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
TWI555795B (zh) 聚碳酸酯樹脂組成物
CN101434750A (zh) 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
JP6609896B2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及び成形品
CN108137913A (zh) 树脂组合物和由其形成的膜
JP6560934B2 (ja) 自動車用内外装部材
JP5782691B2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及び成形品
JP6659378B2 (ja) 自動車用内外装部材
CN101597426A (zh) 阻燃性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
JP5434571B2 (ja) 透明樹脂組成物及び透明樹脂成形品
JP5644243B2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及び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成形品
JP6782156B2 (ja) 自動車用内外装部材及び船外機部品
JP2012046627A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及び成形品
JP7029896B2 (ja) 自動車用内外装部材
CN107709459B (zh) 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其制造方法、成形体
JP2017226818A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成形品。
JP2019123441A (ja) 自動車用内外装部材
JP2016117821A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成形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