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31249A - 防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防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31249A
CN107131249A CN201611024378.0A CN201611024378A CN107131249A CN 107131249 A CN107131249 A CN 107131249A CN 201611024378 A CN201611024378 A CN 201611024378A CN 107131249 A CN107131249 A CN 1071312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rubber
rubber elastomer
wall portion
pair
leg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02437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131249B (zh
Inventor
古贺聪纪
冈中雄大
平泽睦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ik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i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1312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312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1312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312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0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 F16F15/04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using elastic means
    • F16F15/08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using elastic means with rubber springs ; with springs made of rubber and met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构造的防振装置,其在外侧部件中以轻量而实现了足够的变形刚性,且实现了主体橡胶弹性体相对于外侧部件的组装作业性的提高。构成外侧部件的模塑成型品的上方部件具备门形部,该门形部由梁部将腿部的上端部连结而成,并且,将门形部的一方的开口覆盖的连结壁部将腿部的下端部相互连结,另一方面,构成外侧部件的冲压加工品的下方部件配设为跨越腿部的下端部,下方部件具备与梁部上下对置的底盖部,并且,从底盖部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将门形部的另一方的开口覆盖、且与连结壁部对置,在梁部和底盖部之间配设的主体橡胶弹性体的下端部以非粘接的方式保持于由腿部、连结壁部以及突出部包围的区域。

Description

防振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享有于2016年2月29日提交的名称为“防振装置”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036853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夹装于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部件之间的防振装置,且涉及主体橡胶弹性体相对于外侧部件以非粘接的方式安装的防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夹装于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部件之间、且对这些振动传递系统的构成部件相互进行防振连结的防振支承体的一种,已知有防振装置。如国际公开第2015/092731号(专利文献1)公开的那样,防振装置具有利用主体橡胶弹性体将内侧部件和外侧部件弹性连结的构造,其中,所述内侧部件安装于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一方的部件,所述外侧部件安装于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另一方的部件。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防振装置中,外侧部件的主体具有门形,该门形一体地具备:一对腿部,它们上下延伸;以及梁部,其将上述腿部的上端部相互连结,并且,一对腿部在门形部的两侧的开口部被相互连结,外侧部件的主体的下部形成为筒状。而且,在相对于外侧部件的主体将主体橡胶弹性体等部件插入的状态下,利用罩将外侧部件的主体的下方开口覆盖,由此将主体橡胶弹性体等部件装配于外侧部件。
然而,若如专利文献1的防振装置那样外侧部件主体形成为筒状,则外侧部件的重量有可能会变重。特别是在专利文献1中,由于外侧部件的主体形成为通过模塑成型而形成的厚壁部件,因此重量容易成为问题。进一步,由于外侧部件的主体的下部形成为筒状,从而还存在难以进行将主体橡胶弹性体等部件插入安装于外侧部件的主体时的作业这种不良情况。
进而,在将主体橡胶弹性体等部件插入于外侧部件的主体的状态下,使罩相对于外侧部件的主体在与主体橡胶弹性体等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滑动而进行组装,由此将主体橡胶弹性体等部件安装于外侧部件。因此,当相对于外侧部件的主体对罩进行组装时,主体橡胶弹性体等部件有可能从外侧部件的主体脱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092731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以上述情形为背景而完成的,其所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构造的防振装置,在外侧部件中能以轻量的构造而实现足够的耐载荷性,同时还能实现主体橡胶弹性体等相对于外侧部件的组装作业性的提高。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下,对为了解决这种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记载。此外,以下记载的各方式中所采用的结构要素能够尽可能地以任意组合而采用。
即,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是一种防振装置,其由主体橡胶弹性体将内侧部件和外侧部件相互弹性连结,其中,所述内侧部件安装于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一方的部件,所述外侧部件安装于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另一方的部件,并且,该外侧部件相对于该主体橡胶弹性体以非粘接的方式安装,所述防振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外侧部件具备由模塑成型品构成的上方部件、以及由板材的冲压加工品构成的下方部件,该上方部件具备门形部,该门形部由梁部将相互对置且上下延伸的一对腿部的上端部相互连结而成,并且,在该一对腿部的下端部一体形成有连结壁部,该连结壁部将该门形部的一方的开口覆盖、且将该一对腿部相互连结,另一方面,该下方部件安装为跨越该一对腿部的下端部,该下方部件具备与该上方部件的该梁部上下对置的底盖部,并且,在该底盖部一体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该下方部件的该突出部将该上方部件的该门形部的另一方的开口覆盖、且与该上方部件的该连结壁部对置,在该上方部件的该梁部和该下方部件的该底盖部的对置方向的中间配设有所述主体橡胶弹性体,该主体橡胶弹性体的下端部以非粘接的方式保持于由该一对腿部、该连结壁部以及该突出部包围的区域。
根据形成为基于第一方式的这种构造的防振装置,外侧部件构成为包括模塑成型品的上方部件和冲压加工品的下方部件,并且,下方部件具备将上方部件的门形部的另一方的开口覆盖的突出部,外侧部件中以非粘接的方式对主体橡胶弹性体的下端部进行保持的区域由上方部件的一对腿部及连结壁部、和下方部件的突出部包围而形成。因此,与对主体橡胶弹性体进行保持的区域为遍及整周地由模塑成型品的上方部件包围而形成的情况相比,该区域的壁部的周向上的一部分由作为轻量的冲压品的下方部件形成,从而能够实现外侧部件的轻量化。
进一步,一对腿部的下端部由将门形部的一方的开口覆盖的连结壁部相互连接,一对腿部在上端部和下端部的两侧相互连接,从而实现了上方部件的变形刚性的提高。这样,由于能够获得上方部件的较大的变形刚性,因此能够实现通过内侧部件和上方部件的抵接而构成的止动件的耐载荷性的提高。
更进一步,由于上方部件形成为不仅在下侧开口而且在门形部的另一方的开口侧也开口的形状,因此,能够容易地将主体橡胶弹性体等的部件插入配设于由上方部件的一对腿部和连结壁部包围的区域。进而,能够从上方部件开口的下侧以及门形部的另一方的开口侧使下方部件接近上方部件而进行组装,因此将主体橡胶弹性体配设于上方部件和下方部件之间的作业也变得容易。
对于本发明的第二方式而言,在第一方式所记载的防振装置中,所述内侧部件插通于所述门形部的一方的开口,通过该内侧部件和所述连结壁部的抵接而构成弹起止动件。
根据第二方式,外侧部件中与内侧部件抵接而构成弹起止动件的部分(连结壁部)由容易获得较大的变形刚性的模塑成型品的上方部件构成,从而容易获得弹起止动件的较大的耐载荷性,实现了耐久性的提高。进一步,在比连结壁部靠上方的位置将内侧部件插通于门形部的一方的开口,从而能够简单地获得具有优异的耐载荷性的弹起止动件。
对于本发明的第三方式而言,在第二方式所记载的防振装置中,在与插通于所述门形部的一方的开口的所述内侧部件对置的所述连结壁部的上端部,一体形成有在该门形部的开口方向上突出的抵接突部。
根据第三方式,通过将抵接突部设置于与内侧部件上下对置的连结壁部的上端部,能够以较大的面积获得弹起止动件的抵接面,实现了作用于抵接面的压力的降低。
对于本发明的第四方式而言,在第一~第三任一方式所记载的防振装置中,在所述上方部件的上端部,一体形成有将所述门形部的另一方的开口覆盖的限制壁部。
根据第四方式,通过设置将门形部的另一方的开口覆盖的限制壁部,实现了上方部件的变形刚性的进一步的提高。进一步,内侧部件和限制壁部在门形部的开口方向上相互抵接,由此构成对内侧部件和外侧部件的相对位移量进行限制的止动件。
对于本发明的第五方式而言,在第一~第四任一方式所记载的防振装置中,在所述一对腿部的下端部设置有朝向所述一对腿部的对置方向内侧突出的保持突部。
根据第五方式,通过在一对腿部设置保持突部,还能够相互独立地设定一对腿部的对置面之间的距离和主体橡胶弹性体在同方向上的尺寸。由此,能够根据相对于振动传递系统的构成部件的安装构造、通过一对腿部和内侧部件的抵接而构成的止动件的特性以及间隙等而设定一对腿部的对置面之间的距离,且能够根据要求性能而高水平地设定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弹性特性。
对于本发明的第六方式而言,在第一~第五任一方式所记载的防振装置中,所述突出部设置于所述底盖部的端部,并且,在该底盖部的该突出部的相反侧的端部一体形成有安装部,该安装部安装于构成所述振动传递系统的另一方的部件。
根据第六方式,通过将突出部设置于底盖部的端部,能够较大地获得外侧部件的主体橡胶弹性体的配设区域。另外,由于在门形部的一方的开口侧将主体橡胶弹性体的下端部覆盖的部分由上方部件的连结壁部构成,因此,底盖部的设置有突出部的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不会为了对主体橡胶弹性体进行保持而限制形状,能够设置具备相对于振动传递系统的构成部件的安装构造的安装部。
对于本发明的第七方式而言,在第一~第六任一方式所记载的防振装置中,在所述内侧部件形成有朝向下方开口的安装凹部,相对于该安装凹部在上下方向上将所述主体橡胶弹性体的上端部插入,由此以非粘接的方式将该内侧部件安装于该本体橡胶弹性体。
根据第七方式,通过相对于在内侧部件形成的安装凹部将主体橡胶弹性体的上端部插入,能够相对于主体橡胶弹性体以非粘接的方式容易地对内侧部件进行安装。进一步,在内侧部件插通于门形部的开口的构造的情况下,相对于插通于门形部的开口的内侧部件,需要使从门形部的下方插入的主体橡胶弹性体的位置对准而将主体橡胶弹性体的上端部插入于内侧部件的安装凹部,但在对下方部件进行组装之前的上方部件中,除了门形部的下方以外,另一方的开口也敞开,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使主体橡胶弹性体和内侧部件的相对位置对准的作业。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外侧部件构成为包括由模塑成型品构成的上方部件、以及由冲压加工品构成的下方部件,并且,将主体橡胶弹性体的下端部包围而对其进行保持的部分由上方部件的一对腿部及连结壁部、和下方部件的突出部构成。因此,与外侧部件中将主体橡胶弹性体包围而对其进行保持的部分遍及整周地由上方部件构成的情况相比,实现了外侧部件的轻量化。进一步,通过在上方部件中利用连结壁部将一对腿部的下端部相互连结,充分确保了上方部件的变形刚性,还实现了例如通过内侧部件和上方部件的抵接而构成的止动件的耐载荷性能的提高等。更进一步,上方部件具有在下方部件的组装之前不仅向下侧敞开还向门形部的另一方的开口侧敞开的形状,因此,能够容易地将主体橡胶弹性体等部件向由上方部件的一对腿部和连结壁部包围的区域配设。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架的立体图。
图2是以其他角度示出图1的发动机支架的立体图。
图3是以另一其他角度示出图1的发动机支架的立体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俯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主视图。
图6是图1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右视图。
图7是图6的VII-VII剖视图。
图8是图7的VIII-VIII剖视图。
图9是图1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构成图1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内侧部件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内侧部件的俯视图。
图12是图10所示的内侧部件的仰视图。
图13是构成图1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上方部件的立体图。
图14是以其他角度示出图13的上方部件的立体图。
图15是图13所示的上方部件的主视图。
图16是图13所示的上方部件的仰视图。
图17是图15的XVII-XVII剖视图。
图18是构成图1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下方部件的立体图。
图19是图18所示的下方部件的俯视图。
图20是图18所示的下方部件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图8中作为形成为基于本发明的构造的防振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而示出了汽车用的发动机支架10。还如图9所示,发动机支架10具有利用主体橡胶弹性体16将内侧部件12和外侧部件14相互弹性连结的构造。在以下说明中,上下方向原则上是指图5中的上下方向。进一步,只要未特殊说明,则前后方向是指图6中的左右方向,左右方向是指图5中的左右方向。
内侧部件12是由铁、铝合金等金属、纤维加强合成树脂等形成的高刚性的部件,如图10~12所示,整体形成为厚板状,并且一体地具备:嵌合部18,其嵌合安装于主体橡胶弹性体16;以及紧固连结部20,其安装于后述的动力单元90。
内侧部件12的嵌合部18形成为厚板状,并且,如图12所示,形成有朝向下方开口的安装凹部22。安装凹部22具有与后述的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上端部对应的形状。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内侧部件12的嵌合部18以非粘接的方式安装有分体的缓冲橡胶24。如图7~图9所示,缓冲橡胶24的整体形成为朝向前方开口的近似矩形箱状,具备向上方突出且前后延伸的多个突条26,并且具备分别朝向左右各侧的外侧突出的缓冲突部28、28。该缓冲突部28具有上下尺寸随着朝向突出前端而逐渐减小的截面形状,并且,在突出方向的基端部分形成有朝向上下两侧开口、且前后连续的槽,在局部具有上下宽度狭窄的缩颈部。进一步,在缓冲橡胶24的下壁部形成有插通孔30,该插通孔30以与内侧部件12的安装凹部22对应的截面形状而上下贯通。而且,内侧部件12的嵌合部18相对于缓冲橡胶24从前侧的开口插入,由此使得缓冲橡胶24外嵌装配于嵌合部18,嵌合部18的表面除了安装凹部22的开口部分以外大致遍及整体地由缓冲橡胶24覆盖。此外,嵌合部18的安装凹部22从缓冲橡胶24的插通孔30通过并朝向下方开口。
内侧部件12的紧固连结部20在嵌合部18的前方一体形成,比嵌合部18更向左右两侧扩展,并且在前端部以及左右两端部分别形成有上下贯通的螺栓孔32。
如图1~图9所示,外侧部件14具有上方部件34以及下方部件36。上方部件34是由铁、铝合金等金属、聚酰胺中混合有玻璃纤维的纤维加强合成树脂等形成的高刚性的部件,形成为通过压铸等模塑成型而形成的厚壁的模塑成型品。
另外,如图13~16所示,上方部件34具备门形部38。该门形部38构成为包括:一对腿部40、40,它们上下延伸;以及梁部42,其将上述腿部40、40的上端部相互连结。
门形部38的腿部40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规定宽度、且上下延伸的厚壁的近似板状,一对腿部40、40在左右方向上以相互隔开规定距离的方式对置配置。进一步,腿部40在下端部一体地具备向左右外侧突出的上方紧固连结片44,在上方紧固连结片44形成有:预紧固连结突起46(参照图15、16),其朝向下方突出;以及螺栓孔48,其上下贯通。
进一步,在一对腿部40、40分别一体形成有朝向对置方向的内侧突出的保持突部50。保持突部50在腿部40的下部遍及腿部40的前后方向的大致全长地连续设置,并且作为突出前端面的左右内表面形成为与保持突部50、50的对置方向大致正交且在前后及上下方向上扩展的平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连续设置的上方紧固连结片44和保持突部50形成有在下表面开口的缺口凹部52,保持突部50因缺口凹部52而形成为向左右内侧突出、且从突出前端向下方伸出的形状。
门形部38的梁部42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规定宽度且左右延伸的厚壁的近似板状,在一对腿部40、40的上端部一体形成,上述一对腿部40、40的上端部由梁部42相互连结。此外,如图13、14、17等所示,在一对腿部40、40和梁部42设置有加强壁体54,该加强壁体54在前后两端部和前后中间的局部向外侧突出,从而实现了上述一对腿部40、40和梁部42的变形刚性的提高。
另外,如图13、15~17等所示,上方部件34具备与门形部38一体的连结壁部56。连结壁部56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规定宽度且左右延伸的厚板状,左右两端部与一对腿部40、40的下端部的前表面连接,并且门形部38的前方开口(一侧的开口)的下部被连结壁部56覆盖。进一步,连结壁部56的上下宽度比门形部38的前方开口的上下高度小,连结壁部56位于相对于梁部42向下方离开的位置,在上述连结壁部56与梁部42之间形成有窗部58。
进一步,在连结壁部56的上端部一体形成有抵接突部60。抵接突部60从连结壁部56的左右中央部分向前方突出,抵接突部60的上表面和连结壁部56的上表面大致在同一平面上扩展。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将抵接突部60的下表面和连结壁部56的外表面连接的加强肋62,从而抵接突部60的变形刚性得到提高。
另外,在一对腿部40、40的上端部以及梁部42一体形成有限制壁部64。限制壁部64设置为将门形部38的后方开口(另一侧的开口)的上部覆盖,左右端部与一对腿部40、40一体地连接,并且上端部与梁部42一体地连接。此外,限制壁部64的上下尺寸比门形部38的后方开口的上下尺寸小,限制壁部64未到达一对腿部40、40的下端地设置于上部,在后述的上方部件34和下方部件36的预固定状态下,上方部件34的限制壁部64相对于下方部件36的突出部77(后述)向上方离开。
另一方面,如图18~20所示,外侧部件14的下方部件36形成为通过对铁、铝合金等金属制的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的冲压加工品,与上方部件34相比更薄且更轻。
另外,下方部件36配设为跨越上方部件34的一对腿部40、40的下端部,一体地具备:底盖部66,其与上方部件34的梁部42上下对置;以及下方紧固连结片68、68,它们向底盖部66的左右两侧的外侧突出。底盖部66形成为大致平板形状,如图7、图8所示,与后述的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下表面重叠。如图18~20所示,下方紧固连结片68形成为大致平板形状,并形成有上下贯通的预紧固连结孔70、以及上下贯通的螺栓孔72。本实施方式的下方紧固连结片68的前端部朝向下方弯曲,从而实现了变形刚性的提高。
进一步,在底盖部66一体形成有安装部74。本实施方式的安装部74形成为从底盖部66的前端部向下方伸出,在左右两端部分别形成有前后贯通的螺栓孔76。此外,将安装部74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分折弯成阶梯状,从而实现了弯曲变形刚性的提高。
更进一步,在底盖部66一体形成有突出部77。突出部77通过冲压加工而以从底盖部66的后端部朝向上方突出的方式一体形成。另外,如图8等所示,使得突出部77的上部在厚度方向上弯曲,使突出部77的突出前端面朝向后方,并且突出部77的前端边缘78位于比突出部77的基端部的前表面靠后方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9所示,在底盖部66的后端部形成有左右的切口79、79,在上述切口79、79的左右方向的中间形成有突出部77,突出部77的左右端从底盖部66离开。
而且,以上下重叠的方式对上方部件34和下方部件36相互进行定位,由此构成外侧部件14。即,下方部件36的下方紧固连结片68、68从下方与上方部件34的腿部40、40重叠,在上方紧固连结片44、44突出设置的预紧固连结突起46、46嵌入于在下方紧固连结片68、68形成的预紧固连结孔70、70,从而对上方部件34和下方部件36以相互被定位的状态进行预固定。由此,下方部件36以将上方部件34的门形部38的下方覆盖的方式跨越配设于一对腿部40、40,下方部件36的底盖部66配置为与上方部件34的梁部42上下对置。
此处,从底盖部66向上方突出的下方部件36的突出部77配设为向上方部材34的门形部38的后方开口内突出、且将门形部38的后方开口(另一侧的开口)的下部覆盖,并配置为与上方部件34的连结壁部56前后对置。由此,在上方部件34的梁部42和下方部件36的底盖部66的上下对置方向的中间形成有嵌合装配区域80,该嵌合装配区域80由上方部件34的连结壁部56以及一对腿部40、40的保持突部50、50、和下方部件36的突出部77大致遍及整周地包围。本实施方式的嵌合装配区域80形成为与后述的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下端部对应的、在上下方向上观察时的大致四边形的空间,但嵌合装配区域80的形状、大小能够根据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下端部的形状而适当地变更。
此外,对上方部件34和下方部件36的预固定构造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还可以对上方部件34的上方紧固连结片44形成与下方紧固连结片68的预紧固连结孔70对应的预紧固连结孔,并利用将这些紧固连结孔插通的预紧固连结用的螺栓进行预固定。进一步,例如还可以使预紧固连结突起46的直径小于预紧固连结孔70的直径,通过敛缝等使插通于预紧固连结孔70的预紧固连结突起46的前端实现大直径化并卡止于预紧固连结孔70的开口周缘部而进行预固定。更进一步,还可以在下方部材36的下方紧固连结片68形成朝向上方突出的预紧固连结突起,并且在上方部材34的上方紧固连结片44形成朝向下方开口的预紧固连结孔,将下方部件36的预紧固连结突起压入或者插入卡止于上方部件34的预紧固连结孔,由此对上方部件34和下方部件36进行预固定。但是,预固定构造并不一定限定于在上方部件34的上方紧固连结片44和下方部件36的下方紧固连结片68设置,还可以设置于其他部位。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外侧部件14向车辆车身92(后述)的装配而对上方部件34和下方部件36进行正式固定,但也可以在装配于车辆之前的单体状态下对上方部件34和下方部件36进行正式固定。
如图7、图8所示,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上下中间部分具有随着朝向上方而横截面逐渐减小的近似矩形锥台形状,上端部被设为以大致恒定的外形而上下延伸的内侧嵌合装配部82,并且下端部被设为以比内侧嵌合装配部82大的大致恒定的外形而上下延伸的外侧嵌合装配部84。进一步,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中间部分,贯通形成有前后贯通的多个弹性调节孔86,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上下、左右、前后的各方向上的弹性特性由弹性调节孔86调节。本实施方式的弹性调节孔86前后贯通,但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弹性特性的调节构造并不一定限定于贯通孔,也可以通过在前后任一侧的面开口的凹部而对弹性特性进行调节。更进一步,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外侧嵌合装配部84形成有排气槽88。排气槽88是在外侧嵌合装配部84的前后端面以及下表面连续地开口的槽,两端与一个弹性调节孔86连接。
以非粘接的方式将内侧部件12和外侧部件14安装于该主体橡胶弹性体16,上述内侧部件12和外侧部件14由主体橡胶弹性体16相互弹性连结。
即,相对于在内侧部件12形成的安装凹部22从下方将构成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上端部的内侧嵌合装配部82插入,从而以非粘接的方式将内侧部件12安装于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上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得安装凹部22在前后以及左右方向上比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内侧嵌合装配部82小,以非粘接的方式使内侧部件12嵌合装配于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内侧嵌合装配部82,但内侧部件12也可以粘接于主体橡胶弹性体16。
另一方面,外侧部件14的上方部件34安装于构成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下端部的外侧嵌合装配部84。即,从下方将主体橡胶弹性体16插入于上方部件34的一对腿部40、40的对置面之间,使外侧嵌合装配部84嵌入于在一对腿部40、40设置的保持突部50、50之间,并且使得内侧嵌合装配部82位于比保持突部50、50、连结壁部56靠上方的位置。
进一步,相对于上方部件34对下方部件36进行预固定,由此将外侧部件14安装于主体橡胶弹性体16。即,相对于上方部件34对下方部件36进行预固定,从而使得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外侧嵌合装配部84的下表面被下方部件36的底盖部66覆盖,并且使得外侧嵌合装配部84的后表面被下方部件36的突出部77覆盖。由此,将主体橡胶弹性体16配设于上方部件34的梁部42与下方部件36的底盖部66的上下对置方向的中间,利用底盖部66防止主体橡胶弹性体16从上方部件34向下方脱离,并且以非粘接的方式将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外侧嵌合装配部84保持于由上方部件34的一对腿部40、40以及连结壁部56和下方部件36的突出部77包围的嵌合装配区域80。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下方部件36的突出部77的突出前端部分以随着趋向突出前端侧而从主体橡胶弹性体16离开的方式向后方弯曲,突出部77的前端边缘78难以与主体橡胶弹性体16接触。由此,能够防止因突出部77的前端边缘78的接触而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6产生龟裂等,从而实现了耐久性以及可靠性的提高。
另外,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上端部安装的内侧部件12插通于构成门形部38的前方开口的窗部58,并比门形部38更向前方突出。由此,内侧部件12的紧固连结部20配置为相对于门形部38向前方离开,并且内侧部件12的嵌合部18在上方相对于外侧部件14的连结壁部56对置配置。
在形成为基于本实施方式的这种构造的发动机支架10中,在外侧部件14中将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外侧嵌合装配部84包围而对其进行保持的部分构成为包括由模塑成型品构成的上方部件34的一对腿部40、40和连结壁部56、以及由冲压加工品构成的下方部件36的突出部77。由此,与在外侧部件14将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外侧嵌合装配部84包围而对其进行保持的部分遍及整周地由模塑成型的上方部件构成的构造相比,实现了外侧部件14的轻量化。
进而,在外侧部件14的上方部件34中,一对腿部40、40的下端部由连结壁部56连接,因此包括一对腿部40、40的门形部38由连结壁部56加强而充分确保了门形部38的变形刚性。因此,能够通过与内侧部件12的抵接而充分获得构成后述的止动件的上方部件34的耐载荷性,从而实现了耐久性的提高、稳定的止动作用的发挥等。
另外,在外侧部件14将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外侧嵌合装配部84包围而对其进行保持的部分由下方部件36的突出部77构成周向上的一部分,因此当相对于对下方部材36进行预固定之前的上方部件34而安装主体橡胶弹性体16时,上方部件34的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配设区域不仅向下方敞开,还向后方敞开。因此,容易将主体橡胶弹性体16向上方部件34的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配设区域插入,并且配设区域内的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位置的调节作业等也变得容易。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上端部(内侧嵌合装配部82)嵌入于内侧部件12的安装凹部22而将内侧部件12安装于主体橡胶弹性体16,因此,针对相对于上方部件34的窗部58从前方插通的内侧部材12的安装凹部22,需要使从上方部件34的下方插入的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位置对准。此处,将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下端部(外侧嵌合装配部84)包围而对其进行保持的上方部件34的下端部不仅向下方敞开,还向后方敞开,因此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位置的调节变得容易,还容易进行使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内侧嵌合装配部82嵌入于内侧部件12的安装凹部22的作业。
另外,在一对腿部40、40一体形成有向对置方向内侧突出的保持突部50、50,在上述保持突部50、50之间对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外侧嵌合装配部84进行保持。由此,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左右方向上的尺寸、以及一对脚部40、40的除了保持突部50、50以外的部分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并不一定一致,可以分别以规定的自由度而独立地设定。因此,可以考虑向车辆的安装位置、左右止动件的特性以及间隙等而设定一对腿部40、40的距离,同时根据要求的弹性特性等而设定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形状、大小。
另外,在下方部件36的后端部形成有突出部77,并且在外侧部件14对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外侧嵌合装配部84的前表面进行保持的部分由上方部件34的连结壁部56构成,因此在下方部件36的前端部不需要用于对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外侧嵌合装配部84进行保持的构造,可以设置具备相对于后述的车辆车身92的安装构造的安装部74。此外,安装部74的具体形状、相对于车辆车身92的紧固连结构造等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根据车辆车身92侧的构造等而适当地变更。
此外,如图6所示,对于形成为如此构造的发动机支架10而言,内侧部材12相对于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一方的部件即动力单元90而由插通于紧固连结部20的螺栓孔32的未图示的螺栓进行固定。进一步,发动机支架10的外侧部件14相对于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另一方的部件即车辆车身92而由插通于紧固连结片44、68的螺栓孔48、72的未图示的螺栓、以及插通于安装部74的螺栓孔76的未图示的螺栓进行固定。由此,将发动机支架10夹装于动力单元90和车辆车身92之间,对上述动力单元90和车辆车身92相互进行防振连结。进一步,在发动机支架10向车辆的装配状态下,将插通于外侧部件14的紧固连结片44、68的螺栓孔48、72的未图示的螺栓螺合装配于车辆车身92,从而利用螺栓对上方部件34和下方部件36相互进行正式固定。
而且,在这种发动机支架10相对于车辆的装配状态下,若振动被输入至内侧部材12与外侧部件14之间,则通过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弹性变形时的内部摩擦等而发挥作为目的的防振效果。此外,发动机支架10相对于车辆的装配状态下的朝向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将发动机支架10的前后方向设为车辆的前后方向,也可以将发动机支架10的前后方向设为车辆的左右方向。
另外,在发动机支架10中,利用多个方向上的止动件对内侧部件12和外侧部件14的相对位移量进行限制。即,构成如下回弹止动件:使得内侧部件12的嵌合部18和外侧部件14的梁部42在上下方向上抵接,由此对内侧部件12相对于外侧部材14的向上方的相对位移量进行限制。进一步,构成如下弹起止动件:使得内侧部件12的嵌合部18和外侧部件14的连结壁部56在上下方向上抵接,由此对内侧部件12相对于外侧部件14的向下方的相对位移量进行限制。进一步,构成如下左右止动件:使得内侧部件12的嵌合部18和外侧部件14的腿部40在左右方向上抵接,由此对内侧部件12相对于外侧部件14的左右方向上的相对位移量进行限制。进一步,构成如下后方止动件:使得内侧部件12的嵌合部18和外侧部件14的限制壁部64在前后方向上抵接,由此对内侧部件12相对于外侧部件14的向后方的相对位移量进行限制。
这样,各方向上的止动件通过内侧部件12和上方部件34的抵接而构成,上方部件34通过模塑成型而形成为厚壁且形成为高刚性,从而实现了作为目的的止动作用的稳定的发挥、耐久性的提高等。
特别是由于弹起止动件巧妙地利用具有对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外侧嵌合装配部84进行保持的功能、提高上方部件34的变形刚性的功能等的连结壁部56而构成,因此能够在防止上方部件34的重量的增加、构造的复杂化的同时获得作为目的的止动作用。除此之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结壁部56的上端部一体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抵接突部60,连结壁部56的上表面和抵接突部60的上表面协同而构成弹起止动件的抵接面,因此能够针对止动载荷发挥更优异的耐载荷性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缓冲橡胶24安装于内侧部件12的嵌合部18,从而在上述各止动件中使得内侧部件12的嵌合部18和外侧部件14的上方部件34经由缓冲橡胶24而抵接。由此,减弱了内侧部件12和外侧部件14的抵接时所产生的冲击、碰撞声音,实现了车辆的肃静性、乘坐舒适性等的提高。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叙述,但本发明并未由该具体记载限定。例如,在下方部件36中,下方紧固连结片68、安装部74的具体构造可以根据车辆车身92侧的构造等而适当地变更。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设置于一对腿部40、40的保持突部50、50之间对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下端部进行夹持,但保持突部50并不是必需的,可以利用一对腿部40、40的对置内表面直接进行保持。
另外,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下端部并不一定需要由外侧部件14在前后左右方向上进行夹持,只要限制相对于外侧部件14的前后及左右方向上的移动量即可。具体而言,例如可以由一对腿部40、40在左右方向上对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下端部进行夹持,并且将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下端部配设为未在连结壁部56和下方部件36的突出部77之间在前后方向上被夹入,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前后方向上的移动量通过向连结壁部56以及突出部77的抵接而被限制,由此以非粘接的方式将主体橡胶弹性体16保持于规定位置。进一步,当然可以不利用一对腿部40、40进行夹持且在连结壁部56和突出部77之间进行夹持,也可以在一对腿部40、40之间以及连结壁部56和突出部77之间都不进行夹持。此外,优选地,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下端部相对于外侧部件14的前后以及左右方向上的移动量在嵌合装配区域80内被限制为5mm以下。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构成后方止动件的限制壁部64,但限制壁部64并不是必需的,例如,在将多个防振装置装配于车辆、且利用其他防振装置的止动件限制内侧部件12相对于外侧部件14的向后方的位移量的情况等下,还可以将限制壁部64以及后方止动件省略。进一步,如所述实施方式那样,优选将限制壁部64设置为跨越一对腿部40、40和梁部42,但是,例如也可以设置为仅与一对腿部40、40和梁部42的任一方连接。具体而言,例如,还可以将限制壁部64设置为:左右两端部与一对腿部40、40一体形成,并且上端部相对于梁部42向下方离开。
所述实施方式中的内侧部件向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安装构造只不过是示例而已,可以适当地变更。具体而言,例如,可以相对于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上端部硫化粘接前后开口的筒状的嵌合装配金属件,并且使与所述实施方式的内侧部材12相当的紧固连结金属件插通于外侧部件14的门形部38的开口,将该紧固连结金属件压入固定于该嵌合装配金属件,由此将由上述嵌合装配金属件和紧固连结金属件构成的内侧部件安装于主体橡胶弹性体16。另外,内侧部件并不一定限定于插通于外侧部件14的窗部58的构造。
本发明的应用范围不限定于发动机支架,还可以应用于副架支架(subframemount)、差速器支架等。进一步,本发明所涉及的防振装置除了优选应用于汽车以外,还可以应用于摩托车、铁道用车辆、工业用车辆等。
符号说明
10 发动机支架(防振装置)
12 内侧部件
14 外侧部件
16 主体橡胶弹性体
22 安装凹部
34 上方部件
36 下方部件
38 门形部
40 腿部
42 梁部
50 保持突部
56 连结壁部
60 抵接突部
64 限制壁部
66 底盖部
74 安装部
77 突出部
80 嵌合装配区域
82 内侧嵌合装配部(主体橡胶弹性体的上端部)
84 外侧嵌合装配部(主体橡胶弹性体的下端部)
90 动力单元(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一方的部件)
92 车辆车身(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另一方的部件)

Claims (7)

1.一种防振装置(10),其由主体橡胶弹性体(16)将内侧部件(12)和外侧部件(14)相互弹性连结,其中,所述内侧部件(12)安装于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一方的部件,所述外侧部件(14)安装于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另一方的部件,并且,该外侧部件(14)相对于该主体橡胶弹性体(16)以非粘接的方式安装,
所述防振装置(10)的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部件(14)具备由模塑成型品构成的上方部件(34)、以及由板材的冲压加工品构成的下方部件(36),
该上方部件(34)具备门形部(38),该门形部(38)由梁部(42)将相互对置且上下延伸的一对腿部(40、40)的上端部相互连结而成,并且,在该一对腿部(40、40)的下端部一体形成有连结壁部(56),该连结壁部(56)将该门形部(38)的一方的开口覆盖、且将该一对腿部(40、40)相互连结,
另一方面,该下方部件(36)配设为跨越该一对腿部(40、40)的下端部,该下方部件(36)具备与该上方部件(34)的该梁部(42)上下对置的底盖部(66),并且,在该底盖部(66)一体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77),该下方部件(36)的该突出部(77)将该上方部件(34)的该门形部(38)的另一方的开口覆盖、且与该上方部件(34)的该连结壁部(56)对置,
在该上方部件(34)的该梁部(42)和该下方部件(36)的该底盖部(66)的对置方向的中间配设有所述主体橡胶弹性体(16),该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下端部(84)以非粘接的方式保持于由该一对腿部(40、40)、该连结壁部(56)以及该突出部(77)包围的区域(8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部件(12)插通于所述门形部(38)的一方的开口,通过该内侧部件(12)和所述连结壁部(56)的抵接而构成弹起止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振装置(10),其特征在于,
在与插通于所述门形部(38)的一方的开口的所述内侧部件(12)对置的所述连结壁部(56)的上端部,一体形成有在该门形部(38)的开口方向上突出的抵接突部(60)。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振装置(1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方部件(34)的上端部,一体形成有将所述门形部(38)的另一方的开口覆盖的限制壁部(64)。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振装置(1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对腿部(40、40)的下端部设置有朝向所述一对腿部(40、40)的对置方向内侧突出的保持突部(50)。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振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77)设置于所述底盖部(66)的端部,并且,在该底盖部(66)的该突出部(77)的相反侧的端部一体形成有安装部(74),该安装部(74)安装于构成所述振动传递系统的另一方的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振装置(1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侧部件(12)形成有朝向下方开口的安装凹部(22),相对于该安装凹部(22)在上下方向上将所述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上端部(82)插入,由此以非粘接的方式将该内侧部件(12)安装于该主体橡胶弹性体(16)。
CN201611024378.0A 2016-02-29 2016-11-17 防振装置 Active CN1071312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36853 2016-02-29
JP2016036853A JP6595371B2 (ja) 2016-02-29 2016-02-29 防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31249A true CN107131249A (zh) 2017-09-05
CN107131249B CN107131249B (zh) 2019-01-18

Family

ID=597206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024378.0A Active CN107131249B (zh) 2016-02-29 2016-11-17 防振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595371B2 (zh)
CN (1) CN107131249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26058A (zh) * 2017-10-26 2020-06-02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防振装置用支架和防振装置用支架的制造方法
CN111558419A (zh) * 2020-05-26 2020-08-21 王波 节能环保型铁路矿山工程监管用垃圾回收装置及处理方法
CN113613955A (zh) * 2019-03-22 2021-11-05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弹性安装构件及带有弹性安装构件的汽车用配线构件
CN113906235A (zh) * 2019-06-28 2022-01-07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支架
CN114623191A (zh) * 2020-12-11 2022-06-14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
CN115182954A (zh) * 2021-03-22 2022-10-14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带托架的防振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69735A (zh) * 2004-11-04 2006-05-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
CN101012862A (zh) * 2006-02-01 2007-08-08 哈特奇桑公司 液压防振支撑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1688579A (zh) * 2007-05-24 2010-03-31 哈金森公司 一种防震装置
CN101981342A (zh) * 2008-04-04 2011-02-23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防振装置
CN104541087A (zh) * 2012-12-10 2015-04-22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
WO2015092731A1 (en) * 2013-12-20 2015-06-25 C.F. Gomma S.R.L. Unipersonale Motor support for a motor group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44244B2 (ja) * 2010-07-02 2013-07-24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
JP2012127373A (ja) * 2010-12-13 2012-07-05 Tokai Rubber Ind Ltd 防振装置
JP2015063999A (ja) * 2013-09-24 2015-04-09 スズキ株式会社 防振マウント装置
JP2015110992A (ja) * 2013-11-05 2015-06-18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69735A (zh) * 2004-11-04 2006-05-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
CN101012862A (zh) * 2006-02-01 2007-08-08 哈特奇桑公司 液压防振支撑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1688579A (zh) * 2007-05-24 2010-03-31 哈金森公司 一种防震装置
CN101981342A (zh) * 2008-04-04 2011-02-23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防振装置
CN104541087A (zh) * 2012-12-10 2015-04-22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
WO2015092731A1 (en) * 2013-12-20 2015-06-25 C.F. Gomma S.R.L. Unipersonale Motor support for a motor group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26058A (zh) * 2017-10-26 2020-06-02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防振装置用支架和防振装置用支架的制造方法
US11466743B2 (en) 2017-10-26 2022-10-11 Prospira Corporation Bracket for anti-vibr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bracket for anti-vibration device
CN113613955A (zh) * 2019-03-22 2021-11-05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弹性安装构件及带有弹性安装构件的汽车用配线构件
CN113613955B (zh) * 2019-03-22 2024-03-12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弹性安装构件及带有弹性安装构件的汽车用配线构件
CN113906235A (zh) * 2019-06-28 2022-01-07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支架
US11885389B2 (en) * 2019-06-28 2024-01-30 Prospira Corporation Bracket
CN111558419A (zh) * 2020-05-26 2020-08-21 王波 节能环保型铁路矿山工程监管用垃圾回收装置及处理方法
CN114623191A (zh) * 2020-12-11 2022-06-14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
CN114623191B (zh) * 2020-12-11 2023-05-16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
CN115182954A (zh) * 2021-03-22 2022-10-14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带托架的防振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5182954B (zh) * 2021-03-22 2023-05-16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带托架的防振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155754A (ja) 2017-09-07
CN107131249B (zh) 2019-01-18
JP6595371B2 (ja) 2019-10-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31249A (zh) 防振装置
US8403097B2 (en) Movement limiting anti-vibration assembly
US9340236B2 (en) Cowl cross member assembly for vehicle
JP3867591B2 (ja) マフラハンガー
US11358646B2 (en) Vehicle body forming structure and vehicle body using the same
CN205737305U (zh) 紧固夹系统和紧固组件
US7350777B2 (en) Engine mount
JP2008162504A (ja) マフラーハンガ
US9868345B2 (en) Roll-rod for vehicle
US20160040747A1 (en)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US20160303939A1 (en) Stabilizer bushing and stabilizer-bar mounting device
EP1479596A1 (en) Upper mounting structure of rear strut assembly
CN109424680A (zh) 防振构造
CN104912997A (zh) 隔振装置
JP2009115136A (ja) 防振装置
CN104912640B (zh) 消音器吊架
CN105473423A (zh) 车辆的翼子板支承构造
KR20150129324A (ko) 차량 캡 서스펜션
US6991284B2 (en) Sub-frame mounting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US10308310B2 (en) Wheel mounting member having damping structure and stamping frame including the same
JP4205424B2 (ja) 防振装置
JP4715673B2 (ja) 車両用防振装置
JP5004361B2 (ja) 防振装置
KR102579356B1 (ko) 복합재 스프링을 구비한 차량용 현가장치
KR101961083B1 (ko) 마운팅 브래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