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28275B -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28275B
CN107128275B CN201710102699.6A CN201710102699A CN107128275B CN 107128275 B CN107128275 B CN 107128275B CN 201710102699 A CN201710102699 A CN 201710102699A CN 107128275 B CN107128275 B CN 1071282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lator
air bag
shell
fitting portion
ba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0269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128275A (zh
Inventor
小中弘毅
陈内僚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03627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8904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14058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0133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91826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949307A/zh
Publication of CN1071282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282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1282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282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2Curtain-type airbags deploying mainly in a vertical direction from their top e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3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roof frames or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7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 B60R21/2171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ongated cylindrical or bottle-like inflators with a symmetry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main direction of bag deployment, e.g. extruded reaction canis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1Packaging straps or envelopes for inflatable memb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对将气囊折叠而成的折叠完成体进行收纳的壳体配置在从充气机的另一端侧延伸的区域。将充气机安装至车身侧的安装托架具有与形成在壳体的组装用开口嵌合的嵌合部。嵌合部与组装用开口嵌合,使得能够对折叠完成体向周向两侧的旋转进行抑制。组装用开口具有:插入用开口,其使嵌合部沿充气机的轴向插入;以及限制面,其从插入用开口相连地形成,并且对嵌合部向充气机的周向两侧的旋转移动进行限制。

Description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头部保护气囊装置,该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的结构为具有:气囊,其构成为在展开膨胀时覆盖车辆的车窗,收纳在车窗的车内侧的上缘侧;充气机,其向气囊供给膨胀用气体;安装托架,其将充气机安装至车窗的上缘侧的车身侧;以及合成树脂制的壳体,其对以使展开膨胀时的下缘侧向上缘侧接近的方式折叠的气囊的折叠完成体进行收纳。
背景技术
当前,作为在将对气囊进行折叠而构成的长条状的折叠完成体收纳于壳体的状态下,安装至车窗的上缘侧的这一结构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如日本特开2015-30367公报所示,具有在将充气机和壳体组装的状态下,安装至车窗的上缘侧的结构。
但是,在该现有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构成为在将对充气机进行保持的托架与从壳体延伸的安装片重叠的状态下,将卷绕带卷绕在充气机、托架及安装片的周围,从而将充气机组装至壳体,组装构造并不简便。
另外,通常,在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将气囊折叠而形成的折叠完成体是长条状,因此需要防止在将没有被壳体覆盖的区域扭转的状态下安装至车窗的上缘侧的误组装,期望防止折叠完成体的扭转,并将充气机和壳体简便地组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头部保护气囊装置,该头部保护气囊装置能够将充气机和壳体简便地组装,而且能够对在折叠完成体发生扭转的情况进行抑制而安装至车窗的上缘侧。
本发明的目的能够通过下述结构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实现。
本发明所涉及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构成为具有:气囊,其构成为在展开膨胀时覆盖车辆的车窗,收纳在车窗的车内侧的上缘侧;充气机,其向气囊供给膨胀用气体;安装托架,其将充气机安装至车窗的上缘侧的车身侧;以及合成树脂制的壳体,其对以使展开膨胀时的下缘侧向上缘侧接近的方式折叠而成的气囊的折叠完成体进行收纳,
气囊构成为,使与充气机连接的流入口部从除了前后方向的端缘侧以外的中间部位的上缘侧向上方凸出,
充气机构成为,将外形形状构成为以使轴向大致沿着折叠完成体的轴向的方式配置的大致圆柱状,并且在轴向的一端侧配置与流入口部连结而向气囊内喷出膨胀用气体的气体喷出口部,使轴向的另一端侧从流入口部凸出,
壳体构成为,针对折叠完成体,配置于从充气机的另一端侧朝向前后方向上的与气体喷出口部相反方向侧延伸的区域,
安装托架构成为,在安装至充气机的状态下,在充气机的外周侧配置为向壳体侧延伸,并且具有嵌合部,该嵌合部与在壳体形成的组装用开口嵌合,
嵌合部构成为,与组装用开口嵌合,使得能够抑制折叠完成体向周向两侧的旋转,
组装用开口具有:插入用开口,其使嵌合部沿充气机的轴向插入;以及限制面,其从该插入用开口相连地形成,并且对嵌合部向充气机的周向两侧的旋转移动进行限制,该组装用开口构成为能够与嵌合部嵌合。
在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在将流入口部与安装有安装托架的状态的充气机连接的折叠完成体收纳至壳体时,仅通过使形成于安装托架而配置在充气机的外周侧的嵌合部沿充气机的轴向、即折叠完成体的轴向移动,从插入用开口向形成于壳体的组装用开口插入,就能够使嵌合部与组装用开口嵌合,能够将充气机组装至壳体。因此,无需如现有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那样,使用卷绕带等部件,能够将充气机组装至壳体,另外,嵌合部向组装用开口的插入方向也大致沿着充气机(折叠完成体)的轴向,因此插入作业也容易,能够简便地进行组装作业。另外,在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嵌合部构成为,在通过形成于组装用开口的限制面而限制充气机向周向两侧的旋转移动的状态下,与组装用开口嵌合,能够抑制折叠完成体向周向两侧的旋转。因此,在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通过使嵌合部与组装用开口嵌合,从而抑制壳体相对于嵌合部、即安装至安装托架的充气机扭转这样的移动。其结果,收纳于壳体的折叠完成体相对于充气机扭转这样的移动被抑制,也能够可靠地防止在折叠完成体中的配置于充气机的正下方的区域发生扭转。
因此,在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能够简便地组装充气机和壳体,而且能够对在折叠完成体发生扭转的情况进行抑制而安装至车窗的上缘侧。
另外,在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优选壳体构成为,具有对充气机的外周面进行覆盖的支撑部,
支撑部形成为,在从另一端侧观察充气机的状态下,从嵌合部中的所述充气机的周向的一端侧大致沿充气机的周向延伸。
如果将头部保护气囊装置设为上述结构,则能够将对充气机的外周面进行覆盖的支撑部配置为,使充气机的另一端侧露出,因此在将安装有充气机的折叠完成体收纳于壳体内的状态的气囊组装体安装至车窗的上缘侧而搭载于车辆时,在充气机的另一端侧连接对工作信号输入用的引线进行了接线的连接器的连接作业变得容易。
并且,在上述结构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如果将支撑部形成为,在从另一端侧观察充气机的状态下,从嵌合部中的充气机的周向的两端侧分别大致沿充气机的周向延伸,则利用从嵌合部的两端侧延伸地配置的支撑部对充气机的外周侧进行支撑,从而能够抑制充气机本身相对于壳体向轴正交方向侧的相对移动。换言之,在上述结构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能够抑制壳体相对于充气机以充气机的轴心为中心向周向两侧(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扭转地移动。并且,在上述结构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能够在壳体沿充气机的轴正交方向与充气机本身和在充气机的外周侧配置的嵌合部分离的2点处,对壳体相对于充气机的相对移动进行抑制,因此能够进一步牢固地抑制壳体相对于充电机扭转的移动。因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折叠完成体的配置于充气机的正下方的区域扭转,受到优选。
并且,在上述结构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如果构成为在壳体配置开口而形成的插入孔,使得能够将充气机的另一端侧沿充气机的轴向插入,则在将充气机的另一端侧插入至插入孔时,同时能够将嵌合部向组装用开口插入并嵌合,充气机向壳体的组装作业进一步变得容易,受到优选。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优选将壳体构成为,具有开口而形成的作为组装用开口的嵌合孔部,使得能够将嵌合部插入,
嵌合孔部由被立壁部和按压片部包围的区域构成,该立壁部具有各限制面,该按压片部从至少一个立壁部的前头端侧伸出地延伸,能够对嵌合部的外表面侧进行按压。
如果将头部保护气囊装置设为上述结构,仅是一边使嵌合部沿充气机的轴向移动,一边向嵌合孔部插入,就能将嵌合部以通过嵌合孔部的周缘、即立壁部的限制面和按压片部将外周侧覆盖的方式,稳定地与嵌合孔部嵌合,因此嵌合部向组装用开口的嵌合作业进一步变得容易。
具体地说,按压片部可以形成为从两个立壁部的前头端侧伸出,另外,也可以形成为,将两个立壁部的前头端相互连结。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在壳体配置将嵌合部贯通而能够卡止的卡止凸起。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囊装置,该气囊装置无需对充气机的外周面实施特别的加工,就能够使用紧固部件防止气囊的流入口部脱落,使其与充气机连接。
如上所述的目的,能够通过下述结构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实现。
构成为具有:气囊,其构成为在展开膨胀时覆盖车辆的车窗,收纳在车窗的车内侧的上缘侧;大致圆柱形状的充气机,其具有气体喷出口部,向气囊供给膨胀用气体;以及安装托架,其对充气机进行保持,安装至车窗的上缘侧的车身侧,
气囊具有与充气机连接的筒状的流入口部,
安装托架在对该充气机进行保持的保持部的气体喷出口部侧,作为使该气囊的该流入口部与该充气机连接的气囊用连接部,具有:
被卷绕部,其使内表面与充气机的外周面抵接,并且从外表面侧被卷绕环状的紧固部件;以及
凸出部,其从被卷绕部起,在膨胀用气体向气囊内的流出方向侧,在充气机的周向局部地形成,而且具有该被卷绕部朝向外侧立起的台阶面,
在凸出部及充气机的气体喷出口部侧配置在气囊的流入口部的内部的状态下,通过从流入口部的外侧卷绕的紧固部件,气囊及充气机被紧固固定于被卷绕部。
在如上所述的结构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安装托架作为使气囊的流入口部和充气机连接的气囊用连接部,具有:被卷绕部,其使内表面与充气机的外周面抵接,并且从外表面侧被卷绕环状的紧固部件;以及凸出部,其具有从被卷绕部朝向外侧立起的台阶面,在该凸出部配置在充气机的气体喷出口部侧且气囊的流入口部的内部的状态下,实现通过紧固部件进行的紧固固定。在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凸出部与卷绕紧固部件的被卷绕部相比位于膨胀用气体的流出方向侧,因此即使在由于膨胀用气体产生时的气体压力,紧固部件被扩径而使缩径方向的压缩力降低的情况下,紧固部件向膨胀用气体的流出方向侧的移动也会被凸出部(具体而言是凸出部的台阶面)阻止,保持气囊的流入口部夹持在台阶面和紧固部件之间的状态,因此能够良好地防止流入口部从充气机脱落。
因此,如果将头部保护气囊装置设为上述结构,则无需对充气机的外周面实施特别的加工,就能够使用紧固部件防止气囊的流入口部脱落,使其与充气机连接。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安装托架的凸出部并不是在充气机的周向的整周形成,而是在周向局部地形成,因此即使在将充气机与凸出部一起插入至气囊的流入口部的情况下,与凸出部在周向的整周范围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进行插入作业。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优选将上述防止脱落用的凸出部设置在安装托架的前头端。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优选构成为在凸出部配置:扩径部,其与被卷绕部相比向外侧进行了扩径;以及周壁部,其从扩径部连续地向充气机的轴向延伸。对于将防止脱落作为目的的凸出部,例如也能够使被卷绕部的端部朝上地弯起而设置台阶面,但在该情况下还能想到凸出部的强度不够,或者将凸出部向气囊内插入时的插入作业性恶化的情况。因此,优选在凸出部设置与被卷绕部相比向外侧进行了扩径的扩径部、和从扩径部连续地向充气机的轴向延伸的周壁部。
如上所述,能够将扩径部的被卷绕部侧的面设为台阶面,另外通过接着扩径部而向充气机的轴向延伸的周壁部,能够提高凸出部的刚性。另外,凸出部的末端不是朝向外侧倾斜的扩径部,由沿充气机的轴向延伸的周壁部构成,因此,在进行向气囊内的插入作业时不容易产生在凸出部处的钩挂,与末端朝向外侧倾斜的情况相比,插入作业性得到改善。另外,如果接着周壁部而设置朝内弯折的缩径部,使凸出部的端面朝向充气机侧,则能够进一步改善插入作业时的作业性。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优选将安装托架的保持部构成为,具有:第1被卷绕部,其形成在气体喷出口部侧;以及第2被卷绕部,其形成在轴向上的与第1被卷绕部的相反侧,
通过第1紧固部件和第2紧固部件,使气囊及充气机固定至保持部,
第1紧固部件将气囊及充气机一起紧固固定在第1被卷绕部,第 2紧固部件仅将充气机紧固固定在第2被卷绕部。
在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通过在安装托架设置凸出部,从而能够良好地防止紧固部件的脱落,因此能够将在将气囊及充气机一起紧固固定至安装托架时所使用的紧固部件设为1个(仅用1个就能够实现防止脱落的目的)。因此,如上述结构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所示,如果构成为在安装托架的保持部,配置第2被卷绕部,在该第 2被卷绕部中仅将充气机固定至保持部,则能够通过将气囊及充气机一起紧固固定的第1紧固部件、和仅将充气机紧固固定第2紧固部件这两个紧固部件,实现气囊及充气机向安装托架的固定。
并且,在上述结构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优选第1紧固部件和第2紧固部件能够使用相同的紧固部件,
设定为仅充气机被紧固固定的第2被卷绕部周长比气囊及充气机一起被紧固固定的第1被卷绕部的周长更长。
在上述的第1紧固部件和第2紧固部件中,紧固对象的容积根据气囊的有无而不同,用于得到规定压缩力的紧固作业的条件变得不同。因此在上述结构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将安装托架的被卷绕部的周长设定为,第2被卷绕部比第1被卷绕部长,从而对包含被卷绕部的紧固对象的容积进行调整,能够实现紧固部件的共通化。由此部件管理变得容易,另外能够使紧固力相等,高效地进行组装作业。
并且,在上述结构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如果构成为在气囊中的流入口部的开口的缘部,设置使构成流入口部的布料以折返的状态一体结合而成的厚壁部,则在由于膨胀用气体产生时的气体压力紧固部件被扩径而使缩径方向的压缩力降低时,即使在气囊相对于紧固部件向脱离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如果在气囊的流入口部的开口的缘部形成有厚壁部,则该厚壁部与紧固部件抵接而阻止气囊的移动,能够防止气囊从充气机脱落,受到优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从车内侧观察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的概略正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的车辆搭载状态的纵剖视图,对应于图1的Ⅱ-Ⅱ部位。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的车辆搭载状态的纵剖视图,对应于图1的Ⅲ-Ⅲ部位。
图4是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所使用的壳体的正视图。
图5是图4的壳体的局部放大概略斜视图。
图6是图4的VI-VI部位的局部放大端视图。
图7是图6的VII-VII部位的端视图。
图8是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所使用的安装托架的正视图。
图9是图8的安装托架的概略斜视图。
图10是将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所使用的气囊平坦地展开的状态的正视图、和依次对将该气囊折叠并卷绕包裹材料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11是表示将折叠气囊而形成的折叠完成体和壳体排列的状态的概略局部放大斜视图。
图12是表示将折叠完成体收纳于壳体,将充气机组装至壳体的状态的概略局部放大斜视图。
图13是表示将充气机组装至壳体的状态的沿上下方向的局部放大纵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将充气机组装至壳体的状态的沿前后方向的局部放大横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将充气机组装至壳体的状态的概略局部放大斜视图。
图16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将充气机组装至壳体的状态的概略局部放大斜视图。
图17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将充气机组装至壳体的状态的概略局部放大斜视图。
图18是从车内侧观察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的概略正视图。
图19是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的车辆搭载状态的纵剖视图,对应于图18的XIX-XIX部位。
图20是在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所使用的安装托架的概略斜视图。
图21是图20的安装托架的正视图及A-A局部剖视图。
图22是图21的安装托架的B-B剖视图。
图23是图21的安装托架的C-C剖视图。
图24是图21的组装托架的D-D剖视图。
图25是说明在图20的安装托架安装气囊及充气机的工序的图。
图26是表示在图20的安装托架紧固固定有气囊的状态的图。
图27是表示在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将折叠气囊而形成的折叠完成体和壳体排列的状态的概略局部放大斜视图。
图28是表示在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使折叠完成体收纳于壳体,将充气机组装至壳体的状态的概略局部放大斜视图。
图29是说明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的作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1如图1所示,将气囊30折叠并收纳在车窗W1、W2的上缘侧的周缘,即,从前柱部FP经过上边梁部RR至后柱部RP的上方附近为止的范围,使得在膨胀完成时能够覆盖车辆V的车窗(侧窗)W1、W2。此外,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车辆V构成为,在前柱部FP 和后柱部RP之间,以大致沿上下方向的方式配置1个中柱部CP。而且,膨胀完成时的气囊30如图1的双点划线所示,构成为除了对车窗 W1、W2进行覆盖以外,还一并对在中柱部CP配置的中柱装饰件7、在后柱部RP配置的后柱装饰件8的一部分的车内侧进行覆盖。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1如图1~3所示,具有气囊30、向气囊30 供给膨胀用气体的充气机12、安装托架17、26、安装螺栓24、27、夹具23以及对将气囊30折叠而形成的折叠完成体45进行收纳的壳体50、 52而构成。折叠的气囊30(折叠完成体45)、充气机12以及壳体50、52在包含安装托架17、26在内向车辆V搭载时,由气囊罩10覆盖车内侧I而收纳上述部件(参照图1~3)。气囊罩10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将前柱部FP的车内侧覆盖的前柱装饰件5的下缘5a和将上边梁部RR的车内侧覆盖的车顶衬里的下缘6a构成。
前柱装饰件5和车顶衬里6与中柱装饰件7、后柱装饰件8一起设为合成树脂制,通过未图示的安装单元,安装于前柱部FP、上边梁部RR的作为车身1侧的部件的内面板2的车内侧I。而且,由前柱装饰件5和车顶衬里6的下缘5a、6a构成的气囊罩10构成为,被气囊 30推压,将下缘5a、6a向车内侧I打开,使得能够将展开膨胀时的气囊30凸出(参照图2的双点划线)。
充气机12向气囊30供给膨胀用气体,如图1所示,设为大致圆柱状的气缸型,配置为使轴向大致沿着将气囊30折叠而形成的折叠完成体45的轴向。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充气机12如图1、2、12所示,在折叠完成体45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附近的上方的区域即窗车W2的上方的区域,配置为与折叠完成体45的上侧相邻而使轴向大致沿前后方向。充气机12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8的双点划线所示,构成为具有:大致圆柱状的主体部13;在主体部13的轴向的一端侧配置的气体喷出口部14;以及在主体部13的轴向的另一端侧配置的连接口部 15。气体喷出口部14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配置在主体部13的前端 13a侧,直径比主体部13小,配置有多个未图示的气体喷出口,它们能够将膨胀用气体喷出地开口。在主体部13的另一端侧即后端13b侧配置的连接口部15用于连接未图示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对工作信号输入用的引线进行了接线,在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充气机12使主体部13 的前端13a侧(气体喷出口部14侧)插入至气囊30的后面记述的流入口部33,使主体部13的后端13b侧(连接口部15侧)从流入口部 33凸出,利用在流入口部33的后端33b侧的外周侧配置的夹具23与气囊30连结(参照图11)。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构成为充气机12 的主体部13将成为连接口部15侧的后端侧部位13c设为直径稍小,使得在一般部13e和后端侧部位13c之间设置台阶(参照图14)。充气机12利用安装托架17、夹具23以及用于将安装托架17固定于车身 1侧的内面板2的安装螺栓24,安装于内面板2。
安装托架17设为钣金制,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是配置为覆盖充气机12的车外侧O的结构。具体地说,安装托架17如图8、9所示,构成为具有:支撑部18,其支撑主体部13的车外侧O;安装片部22,其从支撑部18向下方延伸而安装于车身1侧的内面板2;以及嵌合部21,其从支撑部18的后端侧向后方延伸。
支撑部18如图8所示,能够覆盖主体部13的除了前后两端侧以外的车外侧,与安装片部22相比沿前后设为宽幅,设为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条状。该支撑部18沿主体部13的外周面弯曲而形成(参照图2),构成为能够将主体部13的外周面侧大致无间隙地覆盖。该支撑部18是在配置为将充气机12的主体部13的外周侧覆盖的状态下,使用在主体部13和支撑部18的外周侧配置的钣金制的夹具23,对充气机12进行安装的结构。具体地说,夹具23如图8的双点划线所示,在支撑部18中与安装片部22相比配置在前侧的前端侧部位19配置有2个,在支撑部18中与安装片部22相比配置在后侧的后端侧部位20 配置有1个,合计配置有3个。支撑部18中的前端侧部位19是与充气机12一起插入至气囊30的流入口部33内的部位,在其前侧配置的 2个夹具23配置在气囊30的流入口部33的外周侧,在使流入口部33 和充气机12连接的同时,将充气机12安装至安装托架17(参照图11)。在实施方式中,在前端侧部位19中,成为安装片部22侧的基部侧的区域(后端侧的区域)如图8所示,作为卷绕夹具23的被卷绕部19a。另外,在前端侧部位19,前头端侧(前端侧)的部位,作为以与被卷绕部19a相比位于车外侧的方式在与被卷绕部19a之间设置有台阶的台阶部19b而构成(参照图9)。该台阶部19b作为卷绕存在于气囊 30的流入口部33的夹具23的防脱部而形成在被卷绕部19a的外周侧。另外,在后端侧部位20,成为从安装片部22远离侧的后端侧的区域如图8所示,作为卷绕夹具23的被卷绕部20a,该被卷绕部20a与后端侧部位20中的其他部位(前端侧的区域)相比,构成为宽幅。
安装片部22构成为配置在充气机12的前后的大致中央的下侧的区域,在沿前后方向侧的2个位置,开口而形成有插入贯穿孔22a,该插入贯穿孔22a使得用于向车身1侧的内面板2进行固定的螺栓24能够插入贯穿(参照图2、8)。另外,与形成在内面板2侧的未图示的卡止孔周缘卡止而能够将安装托架17的位置临时固定的卡止爪部22b,以朝向成为内面板2侧的车外侧O凸出的方式形成在安装片部22的前后两缘侧。
嵌合部21设为能够插入至在壳体52形成的后面记述的嵌合孔部 69中,以从支撑部18的后端侧向后方延伸的方式,大致沿着充气机 12的轴向(前后方向)配置。关于嵌合部21,如果详细地说明,在通过支撑部18对充气机12进行支撑的状态下,以使在与充气机12的主体部13的外周面之间存在间隙的方式,在与支撑部18之间设置台阶而与支撑部18相比在车外侧O的位置,形成为向后方延伸(参照图7 的双点划线)。另外,嵌合部21以沿着充气机12的主体部13的外周面的方式,弯曲地构成(参照图6的双点划线及图9),并且将宽度尺寸(充气机12的周向侧的尺寸)设定为能够插入至嵌合孔部69,比支撑部18的宽度尺寸(充气机12的周向侧的尺寸)小。另外,该嵌合部21将长度尺寸(前后方向侧的宽度尺寸)设定为,在与壳体52组装时,能够将前头端21a侧插入至嵌合孔部69,而且,在通过支撑部 18对充气机12进行支撑的状态下,使前头端21a与充气机12的主体部13中的一般部13e相比位于后方,并且与后端侧部位13c的后端相比位于前方(参照图14)。
各安装托架26是由2片钣金制的板构成的,如图11、12所示,从里外夹着气囊30的后面记述的各安装部38,安装至各安装部38,利用螺栓27将各安装部38安装固定于车身1侧的内面板2(参照图1)。
气囊30如图1的双点划线所示,设为下述结构,即,使来自充气机12的膨胀用气体流入内部,从折叠状态展开,以将车窗W1、W2、中柱部CP及后柱部RP中的中柱装饰件7、后柱装饰件8的车内侧覆盖的方式展开膨胀。气囊30如图10(A)所示,具有:气体流入部31,其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膨胀为使车内侧壁部31a和车外侧壁部31b分离;以及非流入部36,其以使车内侧壁部31a、车外侧壁部31b相互结合的方式形成,不使膨胀用气体流入。气体流入部31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具有保护膨胀部32和流入口部33,非流入部36构成为具有周缘部37、安装部38、板状部39、40以及关闭部41。
气体流入部31的保护膨胀部32如图10(A)所示,具有在气囊 30膨胀完成时,对前座的侧方的侧窗W1进行覆盖前保护部32a、以及对后座的侧方的W2进行覆盖的后保护部32b。流入口部33构成为,在气囊30中,从除了前后方向的端缘侧以外的中间部位的上缘侧向上方凸出,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配置在成为前保护部32a的后端附近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附近。该流入口部33形成为向后上倾斜并从气囊30 的上缘30a侧凸出,能够与充气机12连接地使后端33a侧开口而构成。前保护部32a和后保护部32b在内部区域配置有关闭部41,使得在气囊30膨胀完成时,从平坦地展开的状态起的前后方向侧的宽度尺寸变窄,并且,厚度被限制而能够维持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板形状。
非流入部36的周缘部37形成为,将气体流入部31的外周缘在除了流入口部33的后端33a侧以外的整个区域范围进行包围。板状部39 配置在前保护部32a和后保护部32b之间,设为大致长方形板状。板状部40配置在气囊30的前端侧,设为大致长方形板状,并且在下端侧配置有设为大致带状而向前方延伸的带部40a。
安装部38包含板状部40中的带部40a的前端侧,配置在气囊30 膨胀完成时的上缘30a侧,该安装部38是用于将气囊30的上缘30a 侧安装至车辆V的车身1侧的内面板2的部位。安装部38沿前后方向配置多个(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6个),如上所述,利用安装托架26和螺栓27,安装至车身1侧的内面板2。
而且,气囊30从以使车内侧壁部31a和车外侧壁部31b重叠的方式平坦地展开的状态起,使下缘30b侧向上缘30a侧接近,如图10(B) 所示,以形成沿着前后方向的长条状的折叠完成体45的方式折叠,搭载至车辆V。在实施方式中,气囊30如图2、3所示,将上缘30a侧的区域波纹折叠,通过如将下部侧的区域从下缘30b侧朝向车外侧O 侧卷绕那样的卷折,进行折叠。在折叠完成体45中,各安装部38和流入口部33如图10(B)所示,配置为从折叠完成体45的上表面向上方凸出。
对折叠的气囊30(折叠完成体45)进行收纳的壳体50、52为热塑性弹性体制成,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 (TPO)形成。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1中,如图1所示,构成为除了配置在充气机12的后侧的壳体52之外,在充气机12的前侧的区域,也配置有用于对折叠完成体45的与充气机12相比配置在前侧的区域进行收纳的壳体50。此外,关于在充气机12的前侧的区域配置的壳体50,省略详细的说明。
壳体52是在从充气机12的后端13b侧,朝向前后方向上的与气体喷出口部14相反方向侧即后方侧延伸的区域配置的,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构成为在折叠完成体45中,对从充气机12的后端13b起的后方的区域至折叠完成体45的后端为止进行覆盖。壳体52如图4、5所示,构成为具有:收纳部位53,其对折叠完成体45进行收纳;以及组装部55,其形成于前端侧,组装充气机12。
收纳部位53如图3所示,构成为对从折叠完成体45的上表面侧至车外侧为止进行覆盖。在收纳部位53中,在对安装部38进行配置的区域,形成有在安装了安装托架26状态下能够使安装部38凸出的开口53a(参照图5、11、12)。
组装部55如图5所示,形成为在收纳部位53的前端侧朝向车外侧O凸出。具体地说,组装部55构成为具有:纵壁部56,其形成为从收纳部位53的前端侧朝向车外侧上方延伸;以及罩部63,其从纵壁部56的外周缘向前方延伸。纵壁部56大致沿着上下方向配置,如图5、 7所示,构成为具有能够将充气机12的主体部13的后端13b侧插入的插入孔57。罩部63设为下述结构,即,在将壳体52组装至充气机12 的状态下能够将主体部13的包含一般部13e的后侧的区域在内的后端侧的区域的外周侧,从上侧至车外侧为止局部地覆盖,如图5、6所示,罩部63大致沿着充气机12(主体部13)的外周面弯曲地构成。在罩部63配置有能够与嵌合部21嵌合的被嵌合部65。
插入孔57为了能够将充气机12的主体部13的后端侧部位13c 沿着充气机12的轴向(前后方向)插入,如图5、7所示,构成为将纵壁部56在前后方向侧贯通。插入孔57是以圆形开口而形成的,以使得在从沿着充气机12的轴向的方向侧(前后方向侧)观察组装部55的状态下,能够使得圆柱状的充气机12的主体部13中的后端侧部位 13c插入贯穿。另外,在实施方式中,纵壁部56在将插入孔57的周缘构成的周缘部位58以使位于后端侧部位13c的车内侧I的车内侧部位 59、和位于后端侧部位13c的车外侧O的车外侧部位60在前后方向侧错位的方式,形成为使车内侧部位59和车外侧部位60分离而形成台阶。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车外侧部位60与车内侧部位59相比配置在前侧(充气机12侧)。而且,在纵壁部56中,将插入孔57的周缘构成的周缘部位58(车内侧部位59、车外侧部位60)构成对充气机 12(主体部13的后端侧部位13c)的外周面13d进行覆盖的支撑部。即,在实施方式中,充气机12中的主体部13的后端侧部位13c的外周面13d在从后端13b侧观察充气机12的状态下,从嵌合部21中的充气机12的周向的两端(端缘21b、21c)侧分别通过以大致沿着充气机12的周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的插入孔57的周缘部位58(车内侧部位 59、车外侧部位60)在整周范围被覆盖。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如图 7的双点划线及图14所示,在将充气机12从后端13b侧插入至插入孔 57内时,周缘部位58中的车外侧部位60与一般部13e的后缘侧(在一般部13e和后端侧部位13c的边界配置的台阶状的部位)抵接,车外侧部位60起到对充气机12的进一步的插入进行抑制的止动件的作用。并且,在实施方式中,在以使主体部13的后端13b侧(后端侧部位13c)插入至插入孔57的方式将充气机12组装至壳体52的状态下,充气机12是以使后端13b侧的连接口部15露出的方式配置的结构(参照图12)。
使嵌合部21进行嵌合的被嵌合部65在罩部63中形成在充气机 12的成为车外侧O的区域,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对于在罩部63的一部分产生沿周向的切缝而形成的带状的区域,在与罩部63的周围的一般部64之间设置间隙,该被嵌合部65由与该一般部64相比向车外侧O凸出的台阶状的部位构成(参照图5、6)。即,被嵌合部65构成为具有:作为组装用开口的嵌合孔部69,其在罩部63的外周侧能够插入嵌合部21而开口地形成;以及按压片部66,其在将嵌合部21插入至嵌合孔部69时,配置为对嵌合部21的车外侧O进行覆盖。按压片部66如图6所示,将嵌合部21的车外侧O(外表面侧)大致无间隙地覆盖,以沿着嵌合部21弯曲的方式形成,使得能够按压嵌合部21 的车外侧O,在其与罩部63中的一般部64之间,设置具有能够使嵌合部21插入贯穿的开口宽度尺寸的间隙(参照图7),并使沿充气机 12的周向的两端侧与一般部64连结而形成。即,在按压片部66中的沿充气机12的周向的两端侧,如图6所示,形成有使按压片部66与一般部64连结的立壁部67、67。换言之,按压片部66形成为将两个立壁部67、67的前头端67b、67b相互连结。另外,在按压片部66的前后两侧,从一般部64相连的连结部68F、68R沿充气机12的周向配置(参照图5、7、15)。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后侧的连结部68R由插入孔57的周缘部位58中的车外侧部位60构成。而且,连结部68F、 68R和按压片部66之间的间隙将开口宽度尺寸(连结部68F、68R与按压片部66之间的充气机12的轴正交方向侧的间隔距离)设定为,比嵌合部21的厚度尺寸稍微大,使得能够使嵌合部21插入贯穿。
而且,在实施方式中,在被嵌合部65中,被按压片部66和各立壁部67包围的区域(按压片部66和连结部68F、68R之间的间隙的区域)构成作为使嵌合部21插入的组装用开口的嵌合孔部69。该嵌合孔部69如图7所示,在充气机12的轴向(前后方向)侧被贯通,设为能够将嵌合部21沿充气机12的轴向(前后方向)插入,将按压片部 66和连结部68F之间的间隙设为用于沿充气机12的轴向(前后方向) 使嵌合部21插入的插入用开口69a。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将嵌合孔部69中的沿充气机12的周向的两缘侧构成的立壁部67、67,对嵌合部21向充气机12的周向两侧的移动进行限制,在该立壁部67、67中,以从插入用开口69a相连的方式形成的按压片部66侧的面,构成对嵌合部21向充气机12的周向两侧的旋转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面67a、 67a。并且,在实施方式中,配置在按压片部66的前后两侧的连结部 68F、68R介于嵌合部21和充气机12的主体部13之间。
即,嵌合部21如图13所示,设为在插入至嵌合孔部69的状态下,能够将沿充气机12的周向两侧的端缘21b、21c抵接于立壁部67、67 的限制面67a,因此如果将安装有充气机12的状态的安装托架17的嵌合部21插入至嵌合孔部69,则由于该限制面67a,充气机12相对于壳体52的组装部55向周向两侧的旋转受到限制。换言之,对壳体52 相对于充气机12向充气机12(折叠完成体45)的周向两侧的旋转(如相对于充气机12扭转这样的移动)进行抑制,因此对于收纳于壳体52 的折叠完成体45,也抑制向周向两侧的旋转(如扭转这样的移动)。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嵌合部21如图14所示,构成为,充气机12的轴正交方向侧的外侧(外周面21d)被按压片部66覆盖,将充气机12 的轴正交方向侧的内侧(内周面21e)支撑于连结部68F、68R。即,嵌合部21与嵌合孔部69嵌合,使得将充气机12的周向两侧的端缘21b、 21c和成为充气机12的轴正交方向侧的两侧的外周面21b、内周面21e 限制于嵌合孔部69的构成内周面的部位(立壁部67、67、按压片部 66、连结部68F、68R)。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壳体52在将折叠完成体45收纳于内部的状态下,从形成于收纳部位53的各开口53a使各安装部38凸出,并且从收纳部位53的外周侧局部地卷绕能够断裂的包裹材料75,由此维持折叠完成体45向壳体52内的收纳状态(参照图12、13)。
下面,对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1向车辆V的搭载进行说明。首先,将气囊30如图10(B)所示地折叠。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将气囊30从使车内侧壁部31a和车外侧壁部31b重叠而平坦地展开的状态起,对于上缘30a侧的区域,形成与上缘30a大致平行的折痕而波纹折叠,对于下方的区域,将下缘30b在车外侧壁部31b侧卷绕地卷折,形成折叠完成体45。然后,在折叠完成体45的周围,局部卷绕能够断裂的包裹材料75(参照图10(B))。接下来,在从折叠完成体45凸出的安装部38对安装托架26进行安装,在流入口部33 使用夹具23,连接在周围配置有安装托架17的充气机12(参照图11)。然后,使折叠完成体45收纳于壳体50、52内,从壳体50、52的外周侧将包裹材料75卷绕于壳体50、52和折叠完成体45。而且,如果使充气机12沿轴向向后方移动,将主体部13的后端侧部位13c向插入孔57插入,同时将安装托架17的嵌合部21从插入用开口69a向嵌合孔部69插入,将充气机12组装至壳体52的组装部55,则能够形成如图12所示的气囊组装体AM1。
而且,如果将安装托架17、26配置于车身1侧的内面板2的规定位置,以螺栓24、27紧固,将从规定的充气机工作用的控制装置延伸出的未图示的引线与充气机12的连接口部15接线,将前柱装饰件5、车顶衬里6安装于车身1侧的内面板2,并且将柱装饰件7、8安装于车身1侧的内面板2,则能够将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1搭载至车辆V。
在将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1向车辆V搭载后,如果接收到来自控制装置的工作信号,充气机12工作,则从充气机12喷出的膨胀用气体流入气囊30内,进行膨胀的气囊30推开气囊罩10而向下方凸出并展开,如图1的双点划线所示,膨胀完成而将车窗W1、W2、中柱部 CP及后柱部RP的车内侧覆盖。
而且,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1中,在将安装有安装托架17的状态的充气机12与流入口部33连接的折叠完成体45收纳于壳体52时,如果仅是以使在安装托架17形成而配置在充气机12的外周侧的嵌合部21沿充气机12的轴向、即折叠完成体45的轴向移动的方式,从插入用开口69a向形成于壳体52的作为组装用开口的嵌合孔部69插入,则能够使嵌合部21与嵌合孔部69嵌合,能够将充气机 12组装于壳体52。因此,能够将充气机12组装至壳体52而无需如现有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那样,使用卷绕带等部件,另外,嵌合部21向嵌合孔部69的插入方向也大致沿着充气机12(折叠完成体45)的轴向,因此插入作业也容易,能够简便地进行组装作业。另外,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1中,嵌合部21构成为在通过在嵌合孔部 69形成的限制面67a、67a对充气机12向周向两侧的旋转移动进行限制的状态下,与嵌合孔部69嵌合,能够对折叠完成体45向周向两侧的旋转进行抑制。因此,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1中,构成为将嵌合部21与嵌合孔部69嵌合,通过将嵌合部21与嵌合孔部69 嵌合,从而抑制壳体52相对于嵌合部21、即安装有安装托架17的充气机12扭转的移动。其结果,对收纳于壳体52的折叠完成体45相对于充气机12扭转的移动进行抑制,还能够可靠地防止在折叠完成体45 中的配置于充气机12的正下方的区域发生扭转。
因此,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1中,能够将充气机12 和壳体52简便地组装,而且,能够对在折叠完成体45发生扭转的情况进行抑制而安装至车窗W1、W2的上缘侧。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1中,壳体52设为具有对充气机12的外周面进行覆盖的支撑部,该支撑部构成为,在从后端 13b侧观察充气机12的状态下,以从嵌合部21中的充气机12的周向的一端侧,大致沿充气机12的周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在实施方式中,如果详细地说明,壳体52的组装部55具有能够使充气机12的后端13b 侧贯通的插入孔57,该插入孔57的周缘部位58构成从嵌合部21中的充气机12的周向的两端侧大致沿充气机12的周向延伸的支撑部。即,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1中,如图12所示,充气机12设为向插入孔57插入后端13b侧的结构,以使得配置在后端13b侧的连接口部15露出,因此在将安装有充气机12的折叠完成体45收纳于壳体 50、52内的状态的气囊组装体AM1安装至车窗W2的上缘侧而搭载于车辆V时,将未图示的连接器与在充气机12的后端13b侧配置的连接口部15连接的连接作业变得容易,该连接器对工作信号输入用的引线进行了接线。此外,如果不考虑如上所述的点,则也可以构成为不配置对充气机的外周侧进行覆盖的支撑部,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将支撑部配置为对充气机的后端侧(另一端侧)进行覆盖。
并且,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1中,将支撑部构成的插入孔57的周缘部位58形成为,将充气机12的外周侧在整周范围进行覆盖(参照图12、14)。即,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1 中,支撑部是下述结构,即,形成为在从后端13b侧观察充气机12的状态下,从嵌合部21中的充气机12的周向的两端(端缘21b、21c) 侧,分别大致沿充气机12的周向延伸。因此,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1中,将充气机12的外周侧(后端侧部位13c的外周面13d 侧)利用插入孔57的周缘部位58进行支撑,由此能够抑制充气机12 本身相对于壳体52的向轴正交方向侧的相对移动。换言之,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1中,能够抑制壳体52相对于充气机12,以充气机12的轴心为中心向周向两侧(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扭转的移动。并且,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1中,能够在壳体 52沿充气机12的轴正交方向与充气机12本身和在充气机12的外周侧配置的嵌合部21分离的2点处,对壳体52相对于充气机12的相对移动进行抑制,因此能够进一步牢固地抑制壳体52相对于充电机12扭转的移动。因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折叠完成体45中的配置于充气机12的正下方的区域扭转。此外,如果不考虑如上所述的点,则支撑部可以形成为仅从嵌合部中的充气机的周向的一端侧延伸。
特别地,在实施方式中,在壳体52配置能够将充气机12的后端 13b侧沿充气机12的轴向插入地开口而形成的插入孔57,该插入孔57 的周缘部位58构成支撑部。因此,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M1中,在将充气机12的后端13b侧插入至插入孔57时,同时能够使嵌合部21向嵌合孔部69插入并嵌合,充气机12向壳体52的组装作业进一步变得容易。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1中,壳体52构成为具有作为组装用开口的嵌合孔部69,该嵌合孔部69能够插入嵌合部21 地开口而形成,该嵌合孔部69由被立壁部67、67和按压片部66包围的区域构成,该立壁部67、67具有各限制面67a、67a,该按压片部66形成为将立壁部67、67的前头端67b、67b相互连结,按压片部66 构成为能够按压嵌合部21的外表面侧(车外侧O)。因此,仅通过一边使嵌合部21沿充气机12的轴向移动,一边向嵌合孔部69插入,就能以通过嵌合孔部69的周缘(立壁部67、67、按压片部66、连结部 68F、68R)将外周侧(端缘21b、21c、外周面21d、内周面21e)覆盖的方式,稳定地使嵌合部21与嵌合孔部69嵌合,嵌合部21向嵌合孔部(组装用开口)69的嵌合作业进一步变得容易。
详细而言,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1中,嵌合部21构成为,将沿充气机12的周向的两端侧(端缘21b、21c侧)限制于嵌合孔部69的限制面67a、67a,能够将充气机12的轴正交方向的两面侧(外周面21d、内周面21e),利用按压片部66和连结部68F、68R 抵接。即,嵌合部21是将外周侧通过立壁部67、67、按压片部66、连结部68F、68R进行支撑的结构,另外,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1中,构成为充气机12也插入至插入孔57,通过插入孔57的周缘部位58将外周面13d在整周范围进行覆盖。即,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1中,构成为在充气机12的轴正交方向侧,相对于充气机12隔离地配置的嵌合部21向充气机12的周向两侧的移动被抑制,而且,向充气机12的轴正交方向侧的两侧的移动也被抑制,向四方的移动被限制,与嵌合孔部69嵌合,另外,充气机12本身也是轴正交方向侧的移动被限制,插入至插入孔57的结构,因此,通过与嵌合孔部69嵌合的嵌合部21、和充气机12本身,能够牢固地组装壳体 52,能够可靠地防止折叠完成体45的扭转。
此外,如果不考虑如上所述的点,如图16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将形成于壳体52A的组装用开口69A形成为,使嵌合部21A中的充气机12的轴正交方向侧开口,而且,设为诸如通过嵌合部21A将充气机 12的周向两侧覆盖这样的凹状,在壳体52A配置将嵌合部21A贯通而能够卡止的卡止凸起77。详细而言,组装用开口69A构成为,使前后两侧和充气机12的轴正交方向侧开口,并且在充气机12的周向两侧具有将嵌合部21A的充气机12的周向两侧覆盖的立壁部67A、67A,构成为能够将嵌合部21A朝向沿充气机12的轴向的后方插入。而且,在该组装用开口69A中,被立壁部67A、67A的前端侧围住的区域构成使嵌合部21A插入的插入用开口69a(参照图16)。另外,在以从安装托架17A中的支撑部18A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嵌合部21A,使后端侧开口,形成有能够使在壳体52A形成的卡止凸起77插入贯穿的槽部 21f,在卡止凸起77的前头端侧(充气机12的轴正交方向侧的前头端侧),能够与该槽部21f的周缘卡止的爪部77a、77a形成为沿充气机 12的周向凸出。在如上所述的结构中,通过将组装用开口69A的周缘构成的立壁部67A、67A的限制面67a、67a,嵌合部21A向充气机12 的周向两侧的移动被抑制,通过卡止凸起77的爪部77a、77a,充气机 12向轴正交方向侧的移动被抑制。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壳体52中,按压片部66将两个立壁部67、 67的前头端67b、67b相互连结,构成为将嵌合部21中的充气机12的轴正交方向侧的外侧(外表面侧、车外侧O)在整个面范围进行覆盖,但按压片部的形状并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7所示的壳体52B所示,按压片部的形状也可以构成为,以从两个立壁部67B的前头端67b分别伸出对嵌合部21的外表面侧局部地进行覆盖的按压片部66B的方式延伸而形成,在按压片部66B、66B之间设置间隙。并且,虽然省略图示,但如上所述的按压片部也可以仅形成在一个立壁部。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采用下述结构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为例子进行了说明,即,充气机在前端侧配置气体喷出口部,将从充气机的后端向后方延伸地配置的壳体组装至充气机,但也可以是下述结构,即,将充气机配置为使气体喷出口部位于后端侧,将从充气机的前端向前方延伸地配置的壳体组装至充气机。
另外,作为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2,也可以使用以下所示的安装托架17C,将充气机12和气囊30C向安装托架17C的紧固方式设为稍微不同的结构。在该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2中,如图18、19、27、28 所示,除了安装托架17C和气囊30C之外,是与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M1相同的结构,对于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标号,省略详细的说明。
安装托架17C如图20~24所示,除了保持部18C(支撑部)的形状稍微不同以外,是与上述的安装托架17相同的结构,对于相同部件,在相同标号的后尾加“C”,省略详细的说明。
保持部(支撑部)18C与上述的安装托架17中的支撑部18同样地,构成为在对充气机12的主体部13的外周侧进行覆盖而配置的状态下,使用在主体部13和保持部18C的外周侧配置的钣金制的夹具 23C,对充气机12进行安装。具体而言,夹具23C如图21的双点划线所示,在保持部18C中与安装片部22C相比配置在前侧的前端侧部位 19C配置有1个、在保持部18C中与安装片部22C相比配置在后侧的后端侧部位20C配置有1个,合计配置有2个。在实施方式中,使用相同的2个夹具23C,将在前端侧的被卷绕部(第1被卷绕部)19a处使用的前端侧的夹具(第1紧固部件)设为23C-1,将在其相反侧的后端侧的被卷绕部(第2被卷绕部)20a处使用的后端侧的夹具(第2紧固部件)设为23C-2。
保持部18C中的前端侧部位19C是与充气机12一起向气囊30C 的流入口部33C内插入的部位,在该前端侧配置的夹具23C-1配置在气囊30C中的流入口部33C的外周侧,在使流入口部33C和充气机12 连接的同时,将充气机12安装至安装托架17C(参照图23)。在该安装托架17C中,在前端侧部位19C中,成为安装片部22C侧的基部侧的区域(后端侧的区域)如图21所示,设为卷绕夹具23C-1的被卷绕部19a。另外,在前端侧部位19C中,前头端侧(前端侧)的部位构成为凸出部19c,这些被卷绕部19a及凸出部19c设为使气囊30C的流入口部33C和充气机12连接的气囊用连接部。
该凸出部19c如图21的A-A局部放大图所示,具有:扩径部19ca,其与被卷绕部19a相比向外侧,详细而言,向车外侧扩径;周壁部19cb,其从扩径部19ca连续地向充气机12的轴向延伸;以及缩径部19cc,其在周壁部19cb的与扩径部19ca相反侧的端部形成。扩径部19ca的被卷绕部19a侧的面设为从被卷绕部19a朝向外侧立起的台阶面19cd,该台阶面19cd在被卷绕部19a的外周侧,作为卷绕存在于气囊30C的流入口部33C的夹具23C-1的防止脱落部而形成。
周壁部19cb如图22所示,以横截面的形状与充气机12的外周面具有一定的间隙的径向高度,沿充气机12的外周面弯曲,该周壁部19cb 并不是在周向的整周,而是在周向局部地(在大致一半的形状)形成。另外,如图21的A-A局部放大图所示,周壁部19cb沿轴向在规定长度的范围以相同的径向高度延伸设置。如上所述,接着扩径部19ca而设置沿充气机12的轴向延伸的周壁部19cb,从而能够提高凸出部19c 的刚性。另外,在该安装托架17C中,形成有从周壁部19cb的轴向的端部(前头端侧的端部)朝向径向内侧(充气机侧)弯折的缩径部19cc。如上所述,如果使凸出部19c的端面朝向充气机12侧,则能够防止在将凸出部19c向气囊30C内插入时的凸出部19c的端面处的钩挂。
在安装托架17C的后端侧部位20C中,成为与安装片部22C分离侧的后端侧的区域如图21所示,被设为卷绕夹具23C(23C-2)的被卷绕部20a。在该后端侧的被卷绕部20a中,与前端侧的被卷绕部19a 不同,在被卷绕部周围没有安装气囊的状态下进行夹具23C的缩径(参照图24),因此用于得到规定压缩力的紧固作业的条件与前端侧的被卷绕部19a变得不同。因此,在实施方式中,为了对由于没有气囊而引起的紧固对象的容积不足进行调整,如图24所示,后端侧的被卷绕部20a的周向长度设定得比前端侧的被卷绕部19a(参照图23)长。
在使用该安装托架17C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2中,气囊30C的流入口部33C构成为,在后端33a侧配置开口33b,使得能够与充气机 12连接,在该后端33a侧,如图26(A)所示,将构成流入口部33C 的布料向外侧折返,将重叠的布料彼此在熔接部位33e通过热熔接而一体结合,由此在开口33b的周缘部形成厚壁部33c。此外,在气囊 30C中,流入口部33C以外的部位是与上述的气囊30相同的结构,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该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2向车辆的搭载中,形成将气囊30C折叠的折叠完成体45,在将充气机12与气体流入口33C连接后,将折叠完成体45收纳于壳体50、52内,形成气囊组装体AM2。而且,在该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2中,在连接气体流入口33C和充气机12时,如图25所示,在使充气机12的主体部13沿着安装托架17C的保持部 18C的状态下,在安装托架17C的后端侧的被卷绕部20a,从充气机 12(主体部13)及安装托架17C的外周侧使夹具23C-2进行缩径,将充气机12的后端侧安装固定至安装托架17C。另一方面,对于充气机 12的前端侧,与安装托架17C的前端侧部位19a一起从气囊30C(流入口部33C)的开口33b插入至流入口部33C内,在该状态下在安装托架17C的前端侧的被卷绕部19a,从气囊30C(流入口部33C)的外周侧使夹具23C-1进行缩径。此外,将2个夹具紧固固定的顺序可适当变更。
图26(A)是示出此时的状态、即气囊30C及充气机12被紧固固定在被卷绕部19a处的状态的图。如图26(B)所示,在沿充气机 12的外周面使被卷绕部19a的内周面抵接的状态下,缩径的夹具23C 从被卷绕部19a的外周侧卷绕存在于气囊30C的流入口部33C,气囊 30C及充气机12紧固固定至安装托架17C。
在该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2中,如图24等所示,安装托架17C具有:被卷绕部19a,其使内表面与充气机12的外周面抵接,并且从外表面侧被卷绕夹具23C-1;以及凸出部19c,其具有从被卷绕部19a朝向外侧立起的台阶面19cd,在将该被卷绕部19a和凸出部19c向充气机12的气体喷出口部14侧且气囊30C的流入口部33C的内部插入的状态下,实现通过夹具23C-1进行的紧固固定。
而且,在该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2中,如图29(A)所示,凸出部19c与被卷绕夹具23C-1的被卷绕部19a相比位于膨胀用气体G的流出方向侧,因此在产生膨胀用气体G时,即使在由于其气体压力使夹具23C-1与气囊30C的流入口部33C一起被扩径、夹具23C-1的压缩力降低的情况下,夹具23C-1向膨胀用气体G的流出方向侧(在图中为左方向)的移动也会被凸出部19a(详细而言是台阶面19cd)阻止,保持气囊30C的流入口部33C夹持在台阶面19cd和夹具23C-1 之间的状态,因此能够良好地防止流入口部33C从充气机12脱落。因此,如果设为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2那样的结构,则无需对充气机12 的外周面实施特别的加工,就能够使用夹具23C-1防止气囊30C的流入口部33C的脱落,使其与充气机12连接。
另外,在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2中,安装托架17C的凸出部19c 并不是在充气机12的周向的整周形成,而是在周向局部地形成,因此即使在将安装托架17C的凸出部19c与充气机12一起插入至气囊30C 的流入口部33C的情况下,与凸出部在周向的整周范围形成的情况相比,也能够容易地进行插入作业。并且,在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2中,使凸出部19c配置在安装托架17C的前头端侧(前端侧),因此能够抑制发生材料的浪费,实现可靠的防止脱落。
并且,在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2中,如图29(B)所示,在气囊 30C中的流入口部33C的开口33b的缘部,设置有将构成流入口部33C 的布料以折返状态一体结合而成的厚壁部33c,因此即使由于在产生膨胀用气体G时的气体压力对气囊30C作用图中左方向的推进力的情况下,该厚壁部33c也会与夹具23C-1抵接,阻止气囊30C的移动,能够防止气囊30C从充气机12脱落。
另外,在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2中,在凸出部19c设置有扩径部 19ca、从扩径部19ca连续地向充气机12的轴向延伸的周壁部19cb,与例如设置将被卷绕部的端部朝外弯起而用于防脱落的台阶面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凸出部的刚性。另外,凸出部19c的末端并不是朝向外侧倾斜的扩径部19ca,由沿充气机12的轴向延伸的周壁部19cb构成,因在进行向气囊30C内的插入作业时不容易发生凸出部19c处的钩挂,与末端朝向外侧倾斜的情况相比,插入作业性得到改善。特别是,在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2中,接着周壁部19cb设置向内弯折的缩径部19cc,使凸出部19c的端面朝向充气机12侧,因此能够进一步改善插入作业时的作业性。
如上所示,在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2中,通过在安装托架17C设置凸出部19c,由此良好地防止夹具23C的脱落,因此将前端侧的夹具 23C仅设置1个(即使1个,也能够实现防止脱落的目的),该前端侧的夹具23C将气囊30C及充气机12一起紧固固定至安装托架17C。因此,通过将气囊30C及充气机12一起紧固固定的前端侧的夹具 23C-1、和仅将充气机12紧固固定的后端侧的夹具23C-2这两个夹具 (紧固部件),能够实现气囊30C及充气机12相对于安装托架17C的固定。
但是,在前端侧的夹具23C-1和后端侧的夹具23C-2中,紧固对象的容积根据气囊30C的有无而不同,用于得到规定压缩力的紧固作业的条件变得不同。因此在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2中,将安装托架17C 中的被卷绕部的周长设定为,后端侧的被卷绕部20a比前端侧的被卷绕部19a长,从而对包含被卷绕部在内的紧固对象的容积进行调整,实现夹具23C的共通化。由此部件管理变得容易,另外能够使紧固力相等,高效地进行组装作业。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这只是一个例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充气机的气体喷出口部配置在前端侧,但根据情况,也可以将充气机的气体喷出口部配置在后端侧。另外,对于所使用的紧固部件,只要是从外周侧卷绕而产生缩径方向的压缩力,就能够适当应用等,本发明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能够以进行了多种变更的方式实施。

Claims (8)

1.一种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具有下述结构,
构成为具有:气囊,其构成为在展开膨胀时覆盖车辆的车窗,收纳在所述车窗的车内侧的上缘侧;充气机,其向该气囊供给膨胀用气体;安装托架,其将该充气机安装至所述车窗的上缘侧的车身侧;以及合成树脂制的壳体,其对以使展开膨胀时的下缘侧向上缘侧接近的方式折叠而成的所述气囊的折叠完成体进行收纳,
所述气囊构成为,使与所述充气机连接的流入口部从除了前后方向的端缘侧以外的中间部位的上缘侧向上方凸出,
所述充气机构成为,使外形形状构成为以使轴向大致沿所述折叠完成体的轴向的方式配置的大致圆柱状,并且在轴向的一端侧配置与所述流入口部连结而向所述气囊内喷出膨胀用气体的气体喷出口部,使轴向的另一端侧从所述流入口部凸出,
所述壳体构成为,针对所述折叠完成体,配置于从所述充气机的另一端侧朝向前后方向上的与所述气体喷出口部相反方向侧延伸的区域,
所述安装托架构成为,在安装至所述充气机的状态下,在所述充气机的外周侧配置为向所述壳体侧延伸,并且具有嵌合部,该嵌合部与在所述壳体形成的组装用开口嵌合,
所述嵌合部构成为,与所述组装用开口嵌合,使得能够抑制所述折叠完成体向周向两侧的旋转,
所述组装用开口具有:插入用开口,其使所述嵌合部沿所述充气机的轴向插入;以及限制面,其从该插入用开口相连地形成,并且对所述嵌合部向所述充气机的周向两侧的旋转移动进行限制,所述组装用开口构成为能够与所述嵌合部嵌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构成为,具有对所述充气机的外周面进行覆盖的支撑部,
该支撑部形成为,在从另一端侧观察所述充气机的状态下,从所述嵌合部中的所述充气机的周向的一端侧大致沿所述充气机的周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支撑部形成为,在从另一端侧观察所述充气机的状态下,从所述嵌合部中的所述充气机的周向的两端侧大致沿所述充气机的周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开口而形成的插入孔,使得能够将所述充气机的另一端侧沿所述充气机的轴向插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开口而形成的作为组装用开口的嵌合孔部,使得能够将所述嵌合部插入,
该嵌合孔部由被立壁部和按压片部包围的区域构成,该立壁部具有所述各限制面,该按压片部从至少一个立壁部的前头端侧伸出地延伸,能够对所述嵌合部的外表面侧进行按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按压片部形成为,从两个所述立壁部的前头端侧伸出。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按压片部形成为,将两个所述立壁部的前头端相互连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构成为,具有将所述嵌合部贯通而能够卡止的卡止凸起。
CN201710102699.6A 2016-02-26 2017-02-24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Active CN1071282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18269.0A CN110949307A (zh) 2016-02-26 2017-02-24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36274 2016-02-26
JP2016036274A JP6489040B2 (ja) 2016-02-26 2016-02-26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6-140584 2016-07-15
JP2016140584A JP6601337B2 (ja) 2016-07-15 2016-07-15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18269.0A Division CN110949307A (zh) 2016-02-26 2017-02-24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28275A CN107128275A (zh) 2017-09-05
CN107128275B true CN107128275B (zh) 2019-10-08

Family

ID=5967922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18269.0A Pending CN110949307A (zh) 2016-02-26 2017-02-24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CN201710102699.6A Active CN107128275B (zh) 2016-02-26 2017-02-24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18269.0A Pending CN110949307A (zh) 2016-02-26 2017-02-24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2) US10106120B2 (zh)
CN (2) CN11094930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02016107170U1 (de) * 2016-12-20 2017-02-07 Dalphi Metal Espana, S.A. Halterung, Befestigungssystem; Gassackmodul und Fahrzeugsicherheitssystem
JP6954235B2 (ja) * 2018-06-25 2021-10-2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18216961A1 (de) * 2018-10-02 2020-04-02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Insassenschutzvor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sowie Kraftfahrzeug
US11214219B2 (en) * 2019-03-27 2022-01-04 Toyoda Gosei Co., Ltd. Airbag device
KR20200139409A (ko) * 2019-06-04 2020-12-14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커튼 에어백장치
JP2021127005A (ja) * 2020-02-13 2021-09-0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7367644B2 (ja) * 2020-09-15 2023-10-2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1708043B2 (en) * 2021-04-20 2023-07-25 Autoliv Asp, Inc. Inflator bracke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78612A (ja) * 2003-12-19 2005-07-07 Takata Corp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2686452A (zh) * 2010-01-07 2012-09-19 奥托里夫Asp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充气机支架的可充气气囊装置
DE102014018079A1 (de) * 2013-12-06 2015-06-11 Toyoda Gosei Co., Ltd. Kopfschutz-Airbagvorrichtung
DE102014007162A1 (de) * 2014-05-15 2015-11-1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etzen des Staates Delaware) Insassenschutzsytem für ein 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r Befestigung eines Luftsacks mit einer Befestigungsanordnug eines Insassenschutzsystems
JP2016008022A (ja) * 2014-06-26 2016-01-18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エアバッ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981219B (it) * 1973-03-08 1974-10-10 Alfa Romeo Spa Dispositivo di protezione della testa dei passeggeri di autovei coli in caso di urto
AU660120B2 (en) * 1992-02-24 1995-06-08 Morton International, Inc. Inflatable restraint system reaction canister
JP3093199B2 (ja) * 1998-05-12 2000-10-0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の配設構造
JP4453543B2 (ja) * 2004-12-21 2010-04-2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EP1772328A3 (en) * 2005-10-07 2008-03-26 Delphi Korea Corporation Automobile side airbag guide plate
US7699340B2 (en) * 2006-10-10 2010-04-20 Toyoda Gosei Co., Ltd. Air bag apparatus
JP4995679B2 (ja) * 2007-09-19 2012-08-08 タカタ株式会社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154297B2 (ja) * 2008-05-08 2013-02-27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用ブラケット及び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139212B2 (ja) * 2008-09-09 2013-02-06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992892B2 (en) * 2009-02-27 2011-08-09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Inflatable ramp for inflatable curtain side impact restraint
US8500155B2 (en) * 2009-12-22 2013-08-06 Autoliv Asp, Inc. Inflatable airbag assembly with an integral cover
US8596672B2 (en) * 2010-03-04 2013-12-03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Curtain airbag device placement structure
JP5502599B2 (ja) * 2010-05-31 2014-05-28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CN202138332U (zh) * 2011-06-20 2012-02-08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c柱帘式气囊的导向装置
JP5873313B2 (ja) * 2011-12-01 2016-03-01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リテーナ構造
US8801031B1 (en) * 2013-05-30 2014-08-12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Inflatable restraint deployment ramp
JP5947760B2 (ja) 2013-08-02 2016-07-06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100126B2 (ja) * 2013-08-19 2017-03-22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072713B2 (ja) * 2014-02-18 2017-02-01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および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用ブラケット装置
KR101673683B1 (ko) * 2014-10-27 2016-11-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커튼 에어백 체결 장치
DE202014008687U1 (de) * 2014-11-04 2016-02-05 Dalphi Metal Espana, S.A. Gassackmodul, insbesondere für einen Vorhangairbag, Gassack für ein Gassackmodul und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system
KR20160061190A (ko) * 2014-11-21 2016-05-31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의 에어백 장치
US9566933B2 (en) * 2015-03-27 2017-02-14 Toyoda Gosei Co., Ltd. Airbag device
JP6503839B2 (ja) * 2015-03-31 2019-04-2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158870B2 (ja) * 2015-08-05 2017-07-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9573550B1 (en) * 2015-08-17 2017-02-21 Autoliv Asp, Inc. Side curtain airbag compression inflator bracket
JP6500274B2 (ja) * 2015-09-01 2019-04-1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
US9643561B2 (en) * 2015-09-16 2017-05-0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Overhead side air curtain protective barrier
JP6504049B2 (ja) * 2015-12-28 2019-04-2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575438B2 (ja) * 2016-05-31 2019-09-18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597504B2 (ja) * 2016-07-13 2019-10-30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78612A (ja) * 2003-12-19 2005-07-07 Takata Corp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2686452A (zh) * 2010-01-07 2012-09-19 奥托里夫Asp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充气机支架的可充气气囊装置
DE102014018079A1 (de) * 2013-12-06 2015-06-11 Toyoda Gosei Co., Ltd. Kopfschutz-Airbagvorrichtung
DE102014007162A1 (de) * 2014-05-15 2015-11-1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etzen des Staates Delaware) Insassenschutzsytem für ein 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r Befestigung eines Luftsacks mit einer Befestigungsanordnug eines Insassenschutzsystems
JP2016008022A (ja) * 2014-06-26 2016-01-18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エアバッグ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28275A (zh) 2017-09-05
US10407019B2 (en) 2019-09-10
US10106120B2 (en) 2018-10-23
CN110949307A (zh) 2020-04-03
US20170247009A1 (en) 2017-08-31
US20190009744A1 (en) 2019-0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28275B (zh)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US6302433B1 (en) Gas bag for a vehicle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US6371509B1 (en) Gas bag for a vehicle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KR101413188B1 (ko) 무릎 에어백
US9505372B2 (en) Airbag device for a front passenger seat
US8608195B2 (en) Airbag apparatus for a front passenger's seat
US20090058052A1 (en) Knee Air Bag Module and Method of Assembly
US7654568B2 (en) Airbag for a front passenger's seat
US8042831B2 (en) Air bag
US20060071458A1 (en) Multipart airbag cutting for an airbag of an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for motor vehicle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n airbag from said airbag cutting
US20150001836A1 (en) Airbag apparatus for a front passenger seat
US10207668B2 (en) Side airbag device
CN101376378A (zh) 包覆薄片
US20070228709A1 (en) Airbag with gas diffuser
US8430422B2 (en) Airbag with external traction element and process for production thereof
US20100117338A1 (en) Airbag apparatus for a front passenger's seat
KR102163579B1 (ko) 강화된 가스 디퓨저를 갖는 개선된 에어백
JPH11115666A (ja) エアバッグ−衝撃保護装置、ならびにエアバッグを折り畳むための方法
CN101218131B (zh) 安全气囊的折叠装置及折叠方法
CN101380930A (zh) 驾驶座用气囊、驾驶座用气囊装置和转向设备
CN108569242A (zh)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JP5959379B2 (ja) エアバッグ、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エアバッグ取り付け構造
CN101927747B (zh)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CN102770314B (zh) 车辆的人员保护系统的气囊装置及生产该气囊装置的方法
EP0794090A1 (en) Flat-sewn airbag cushion attachment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