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07403B - 内部脱模剂、包含该内部脱模剂的组合物及使用该组合物的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内部脱模剂、包含该内部脱模剂的组合物及使用该组合物的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07403B
CN107107403B CN201580070862.4A CN201580070862A CN107107403B CN 107107403 B CN107107403 B CN 107107403B CN 201580070862 A CN201580070862 A CN 201580070862A CN 107107403 B CN107107403 B CN 1071074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und
bis
methyl
compounds
mold rele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7086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107403A (zh
Inventor
冈崎光树
柿沼直志
追木基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i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i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i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i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1074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074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1074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074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FACYCLIC, CARBOCYCLIC OR 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XYGEN, NITRO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 C07F9/00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5 or 15 of the Periodic Table
    • C07F9/02Phosphorus compounds
    • C07F9/06Phosphorus compounds without P—C bonds
    • C07F9/08Esters of oxyacids of phosphorus
    • C07F9/09Esters of phosphoric acids
    • C07F9/091Esters of phosphoric acids with hydroxyalkyl compounds with further substituents on alky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3/00Moulds or cores;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9C33/56Coatings, e.g. enameled or galvanised; Releasing, lubricating or separating agents
    • B29C33/60Releasing, lubricating or separating ag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9/00Shaping by casting, i.e. introduc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into a mould or between confining surfaces without significant moulding pres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39/02Shaping by casting, i.e. introduc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into a mould or between confining surfaces without significant moulding pressure; Apparatus therefor for making articles of definite length, i.e. discrete articl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00Processes of polymerisation
    • C08F2/44Polymeris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e.g. plasticisers, dyestuffs, fill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30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C08G18/38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having heteroatoms other than oxygen
    • C08G18/3855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having heteroatoms other than oxygen having sulfur
    • C08G18/3876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having heteroatoms other than oxygen having sulfur containing mercapto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5/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ulfur with or without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5/02Polythioeth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49Phosphorus-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5/51Phosphorus bound to oxygen
    • C08K5/52Phosphorus bound to oxygen only
    • C08K5/521Esters of phosphoric acids, e.g. of H3PO4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101/00Compositions of unspecified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75/00Compositions of polyureas or polyurethane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75/04Polyurethan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04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made of organic materials, e.g. plastic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04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made of organic materials, e.g. plastics
    • G02B1/041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11/00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pris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2125/00Compositions for processes using internal mould release ag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666/00Composition of polymers characterized by a further compound in the blend, being 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natural resins, waxes or and bituminous materials,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inorganic substances or characterized by their function in the composition
    • C08L2666/28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 C08L2666/40Phosphorus-containing compound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Casting Or Compress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内部脱模剂包含至少1种下述通式(1)表示的磷酸二酯化合物。(式中,R1及R2独立地表示可被至少1个羟基取代的碳原子数1~30的烃基,R3表示碳原子数2~4的亚烷基。存在有多个的R3可相同也可不同。M表示氢原子、铵离子、碱金属离子或1/2价的碱土金属离子,n表示1~60的整数。)

Description

内部脱模剂、包含该内部脱模剂的组合物及使用该组合物的 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浇铸聚合(cast polymerization)中作为添加剂使用的 内部脱模剂(internal release agent)、包含该内部脱模剂的组合物及 使用该组合物的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许多塑料透镜通过浇铸聚合方法进行制造,即,将 包含聚合反应性化合物的组合物等注入至由玻璃模具与胶带(tape) 或树脂制衬垫形成的模腔内,通过加热或发出放射线使其聚合固化。 通常,由于已固化的树脂与玻璃模具发生粘接而不易脱模,还考虑 到生产率,预先向注入的包含聚合反应性化合物的组合物等中添加 了内部脱模剂,并提出了许多关于该内部脱模剂的方案。
作为使用内部脱模剂的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具体而言,使用 烷氧基聚乙二醇磷酸酯作为内部脱模剂的方法是代表性的方法(专 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专利文献4)。进而,作为用 于得到表面不平滑的特殊结构体的浇铸聚合方法,还提出了下述方法:将烷氧基聚乙二醇磷酸酯或烷氧基聚丙二醇磷酸酯添加至特定 结构的单体中,制造棱镜片、菲涅耳透镜片(Fresnel lens sheet)及 双凸透镜片等(专利文献5)。
本申请的发明人也提出了下述方案:使用烷氧基聚丙二醇磷酸 酯作为内部脱模剂的方法(专利文献6、专利文献7、专利文献8); 使用含硫磷酸酯作为内部脱模剂的方法(专利文献9、专利文献10、 专利文献11);组合使用锌等除锡以外的金属催化剂与烷氧基聚乙 二醇磷酸酯或烷氧基聚丙二醇磷酸酯作为内部脱模剂的方法(专利 文献12)。
另外,还提出了作为表面活性剂的磷酸酯的制造方法(专利文 献13)。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3-28131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30094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03-28764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09-099441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1-200022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0-191673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00-256377号公报
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2000-281687号公报
专利文献9:日本特开平05-306320号公报
专利文献10:日本特开平06-134773号公报
专利文献11:日本特开平06-136086号公报
专利文献12:国际公开第2007/105355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13:日本特开平04-1340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按照上述文献中记载的方法通过浇铸聚合来制造塑料透镜的 情况下,根据树脂种类的不同,存在因作为内部脱模剂而被添加的 磷酸酯而导致产生白浊的情况。推断其原因在于以往的磷酸酯易于 形成胶束(micelle)。另一方面,若为了抑制塑料透镜的白浊而减 少内部脱模剂的添加量,则脱模性不充分,由此存在玻璃模具破损、 或在聚合固化的树脂成型体中形成裂纹的情况。像这样,白浊的抑 制与脱模性的改善存在权衡(trade-off)关系。因此,期望提出一种 可抑制塑料透镜的白浊且脱模性也优异的高性能内部脱模剂、包含 该内部脱模剂的组合物及使用该组合物的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
即,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脱模性和透明性比以往的内部脱模 剂优异的内部脱模剂、包含该内部脱模剂的组合物及使用该组合物 的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申请的发明人为解决上述课题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当使 用下述通式(1)表示的具有聚(氧基亚烷基)烷基醚基和烷基的磷 酸二酯化合物(以下称为磷酸二酯化合物A)作为内部脱模剂时, 即使添加大量的该磷酸二酯化合物,也可抑制得到的成型体中的白浊并维持得到的成型体的高透明性。即,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通 过使用通式(1)表示的磷酸二酯化合物A,从而与一直以来使用的 磷酸单酯化合物及磷酸二酯化合物相比,成型体从模具中脱模的脱 模性优异,并且得到的成型体的透明性也优异,由此完成了本发明。
(式中,R1及R2独立地表示可被至少1个羟基取代的碳原子数 1~30的烃基,R3表示碳原子数2~4的亚烷基。存在有多个的R3可相 同也可不同。M表示氢原子、铵离子、碱金属离子或1/2价的碱土 金属离子,n表示1~60的整数。)
即,本发明可如下所示。
[1]内部脱模剂,其包含至少一种下述通式(1)表示的磷酸二 酯化合物。
(式中,R1及R2独立地表示可被至少1个羟基取代的碳原子数 1~30的烃基,R3表示碳原子数2~4的亚烷基。存在有多个的R3可相 同也可不同。M表示氢原子、铵离子、碱金属离子或1/2价的碱土 金属离子,n表示1~60的整数。)
[2]组合物,其包含聚合反应性化合物和[1]所述的上述内部脱模 剂。
[3]如[2]所述的组合物,其中,相对于该聚合反应性化合物而言, 通式(1)表示的上述磷酸二酯化合物的量在1×10-1~5×104ppm的 范围内。
[4]如[2]或[3]所述的组合物,其中,上述聚合反应性化合物为 选自多异(硫)氰酸酯化合物、多(硫代)环氧基化合物 (poly(thio)epoxy compound)、多氧杂环丁基化合物、多硫杂环丁 基化合物、多(甲基)丙烯酰基化合物、多烯化合物(polyalkenecompound)、炔化合物、多元(硫)醇化合物、多胺化合物、酸酐 或多元羧酸化合物(polycarboxylic acid compound)中的1种或2种 以上。
[5]成型体,其是将[2]~[4]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聚合而得到 的。
[6]光学材料,其是由[5]所述的成型体形成的。
[7]塑料透镜,其是由[5]所述的成型体形成的。
[8]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将[2]~[4]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 物进行浇铸聚合的工序。
[9]塑料透镜,其是利用[8]所述的制造方法而得到的。
[10]下述通式(2)表示磷酸二酯化合物。
(式(2)中,x表示1~23的整数,n表示4~13的整数,m为 12或13。Q1、Q2表示氢原子或甲基中的任一者,存在有多个的Q1或Q2可相同也可不同。其中,不包括在括号内的重复单元中Q1及 Q2均为甲基的情况。)
发明的效果
当将本发明的含有磷酸二酯化合物A的内部脱模剂添加至组合 物中并使用该组合物在模具内进行聚合而制造成型体时,成型体容 易从模具中脱模,因此生产率提高,并且,由于模具破损损失、成 型体裂纹的产生等减少,因而可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进而,从模 具中脱模而得到的成型体的透明性高,可作为眼镜透镜、相机透镜 及拾取透镜(pickuplens)等塑料透镜而合适地使用。
附图说明
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通过下述优选的实施方式及 其附带的以下附图变得更加明确。
图1为制备例1中得到的包含磷酸二酯(110)的磷酸酯(110A) 的1H-NMR谱图。
图2为制备例1中得到的包含磷酸二酯(110)的磷酸酯(110A) 的IR谱图。
图3为制备例2中得到的磷酸二酯(100)的1H-NMR谱图。
图4为制备例2中得到的磷酸二酯(100)的电喷雾质谱图。
图5为制备例2中得到的磷酸二酯(100)的IR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涉及的内部脱模剂、包含该内部脱模剂的组合物及使 用该组合物的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内部脱模剂>
本发明的内部脱模剂包含至少1种下述通式(1)表示的磷酸二 酯化合物A。需要说明的是,在包含2种以上的磷酸二酯化合物A 的情况下,下述通式(1)中的基团(R1、R2、R3、M)在每个磷酸 二酯化合物A中可相同也可不同。磷酸二酯化合物A可以为结构异 构体的混合物。
式(1)中,R1及R2独立地表示可被至少1个羟基取代的碳原 子数1~30的烃基。作为碳原子数1~30的烃基,可举出碳原子数1~30 的烷基、碳原子数6~30的芳基、碳原子数7~30的烷基芳基、碳原 子数7~30的芳基烷基、碳原子数8~30的烷基芳基烷基等。
作为碳原子数1~30的烷基,例如可举出:甲基、乙基、1-丙基、 异丙基等碳原子数1~3的烷基;1-丁基、2-丁基、异丁基、叔丁基、 1-戊基、异戊基、2-戊基、3-戊基、2-甲基-1-丁基、3-甲基-2-丁基、 叔戊基、1-己基、2-甲基-1-戊基、4-甲基-2-戊基、2-乙基-1-丁基、环戊基、甲基环戊基、环己基、甲基环己基等碳原子数4~6的烷基; 及1-庚基、2-庚基、3-庚基、甲基环戊基甲基、乙基环戊基、环戊基 乙基、环己基甲基等碳原子数7~30的烷基。
作为碳原子数6~30的芳基,可举出苯基、萘基、蒽基、菲基、 苯并蒽基、苯并菲基、并四苯基、芘基、二苯并蒽基、并五苯基、 苉基、苯并芘基等。
作为碳原子数7~30的烷基芳基,可举出甲苯基(甲基苯基)、 二甲基苯基、三甲基苯基、乙基苯基、丙基苯基、丁基苯基、戊基 苯基、环己基苯基、三甲基苯基、甲基萘基、甲基菲基、乙基菲基、 丙基菲基等。
作为碳原子数7~30的芳基烷基,可举出苄基、苯乙基、1-苯基 丙基、萘基甲基、萘基乙基等。
作为碳原子数8~30的烷基芳基烷基,可举出甲基苄基、二甲基 苄基、三甲基苄基、丁基苄基或二丁基苄基等。
上述烃基中的氢原子可以被1个以上的羟基取代。其中,R1及 R2并不仅限定于上述例举的官能团。
对于本发明的脱模剂而言,当上述烃基的碳原子数增多时,有 脱模性提高的趋势,另一方面,若碳原子数过多,则有溶解性及分 散性降低的趋势。例如,碳原子数1~30的烃基中,碳原子数4~30 的烃基是较优选的,进一步优选碳原子数7~30的烃基。碳原子数1~30的烃基中,作为最优选的方式,可举出碳原子数7~30的烷基、 碳原子数7~30的烷基芳基、碳原子数7~30的芳基烷基及碳原子数 8~30的烷基芳基烷基。
R3表示碳原子数2~4的亚烷基。通式(1)中,当R3存在多个 时,各自可相同也可不同。
作为R3,具体而言,例如可举出1,2-亚乙基、1,2-亚丙基、1,2- 亚丁基、1,3-亚丙基、1,3-亚丁基、1,4-亚丁基等。作为这些基团中的 优选方式,可举出1,2-亚乙基或1,2-亚丙基,可最优选举出1,2-亚乙 基。
M表示氢原子、铵离子、碱金属离子及1/2价的碱土金属离子。
上述铵离子表示铵离子、伯铵离子、仲铵离子、叔铵离子及季 铵离子,还可以包含铵基以外的官能团。作为优选的铵离子,例如 可举出铵离子、甲基铵离子、二甲基铵离子、三甲基铵离子、四甲 基铵离子、乙基铵离子、二乙基铵离子、三乙基铵离子、1-丙基铵离子、异丙基铵离子、三(1-丁基)铵离子、2-羟基丙基铵离子、双(2- 羟基乙基)铵离子、三(2-羟基乙基)铵离子、1/2价的癸二酸双{N- 辛基氧基-N-氢-2,2,6,6-四甲基-4-哌嗪基}酯的铵离子等。
作为M,优选为氢原子、碱金属离子及季铵离子,更优选为碱 金属离子及氢原子。
作为优选的碱金属离子,例如,可举出锂离子、钠离子、钾离 子、铷离子等。
n表示1~60的整数,更优选为1~40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1~30 的范围。
关于上述化合物(1),以下例举代表性的化合物。
例如,可举出磷酸单甲基单-3,6,9-三氧杂十一烷-1-基酯、磷酸单 甲基单-3,6,9-三氧杂十一烷-1-基酯钠、磷酸单乙基单(14-羟基 -3,6,9,12-四氧杂十四烷-1-基)酯、磷酸单(14-羟基-3,6,9,12-四氧杂 十四烷-1-基)单辛基酯、磷酸单乙基单-3,6,9-三氧杂二十一烷-1-基 酯、磷酸单丁基单-3,6,9,12,15,18,21-七氧杂三十四烷-1-基酯、磷酸 单丁基单-3,6,9,12,15,18,21-七氧杂三十四烷-1-基酯、磷酸单甲基单 (23-(壬基苯氧基)-3,6,9,12,15,18,21-七氧杂二十三烷-1-基)酯、 磷酸单甲基单(23-(壬基苯氧基)-3,6,9,12,15,18,21-七氧杂二十三 烷-1-基)酯钠、磷酸单甲基单(29-(4-壬基苯氧基) -3,6,9,12,15,18,21,24,27-九氧杂二十九烷-1-基)酯、磷酸单乙基单(26- (异辛基苯氧基)-3,6,9,12,15,18,21,24-八氧杂二十六烷-1-基)酯、 磷酸单十六烷基单(14-羟基-3,6,9,12-四氧杂十四烷-1-基)酯、磷酸 单十二烷基单(17-羟基-1,4,7,10-四甲基-3,6,9,12,15-五氧杂十七烷-1- 基)酯等。
作为本发明的内部脱模剂中含有的磷酸二酯化合物A,可优选使 用下述通式(2)表示的新型化合物。
通式(2)中,x表示1~23的整数,n表示4~13的整数,m为 12或13。Q1、Q2表示氢原子或甲基中的任一者,存在有多个的Q1或Q2可相同也可不同。其中,不包括在括号内的重复单元中Q1及 Q2均为甲基的情况。
作为上述通式(2)表示的新型化合物,可优选使用下述通式(3) 或(4)表示的化合物。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化合物可以以结构异构 体的混合物的形式使用。
通式(3)中,x表示1~23的整数。Q1、Q2表示氢原子或甲基 中的任一者,存在有多个的Q1或Q2可相同也可不同。其中,不包 括在括号内的重复单元中Q1及Q2均为甲基的情况。
通式(4)中,Q1、Q2表示氢原子或甲基中的任一者,存在有多 个的Q1或Q2可相同也可不同。其中,不包括在括号内的重复单元 中Q1及Q2均为氢原子的情况、及Q1及Q2均为甲基的情况。
本发明的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可利用已知的制造方法来合成。 例如,以选自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中的由下述通式(h)表示的 代表性化合物为例,将其主要的制造路线示于下述反应式。
首先,对以工序(A)→工序(B)→工序(C)的顺序进行的制 造路线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下文中的化合物编号对应于上述反应式中的化 合物的编号。
工序(A):
使聚亚烷基二醇单烷基醚(b)与磷酰卤(phosphorus oxyhalide) (a)反应。以相对于磷酰卤为0.1~2当量、优选0.8~1.2当量的量添 加聚亚烷基二醇单烷基醚,于-60℃~100℃、优选于-40~50℃反应 1~36小时。通过该工序,得到含有化合物(c)的反应混合物。
此时,出于提高反应速度的目的,可以添加三乙胺、吡啶等叔 胺类。叔胺类的添加量相对于磷酰卤而言为0.1~4.0当量,优选为 1.8~2.2当量。作为磷酰卤,例如,可举出三氯氧磷、三溴氧磷,其 中优选为三氯氧磷。
工序(B):
向工序(A)中得到的包含化合物(c)的反应混合物中添加与 化合物(b)不同的醇(d)(不具有亚烷基氧基结构的醇)。以相 对于磷酰卤为0.1~2当量、优选0.8~1.2当量的量添加醇(d),于 -60℃~100℃、优选于-40~50℃、反应1~36小时。通过该工序,得 到含有磷酸二酯单卤化物(e)的反应混合物。
工序(C):
反应结束后,向工序(B)中得到的反应混合物中加入相对于磷 酰卤为1~2当量的水,将磷酸二酯单卤化物(e)水解,由此得到磷 酸二酯(h)。此时,可添加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钠、碳酸氢 钠、碳酸钾、碳酸氢钾、磷酸钠、乙酸钠、氨、乙酸、盐酸、硫酸 等碱及酸。反应温度为0℃~100℃,优选为10℃~50℃。溶液的液体 性质(liquid property)优选为pH8以下,进一步优选为pH7以下。
在工序(A)~工序(C)的反应中,可根据原料、中间体、及最 终目标物的性状等添加溶剂。例如,可举出:乙酸丁酯等乙酸酯化 合物;丙酮等酮化合物;乙醚、四氢呋喃等醚化合物;乙腈等腈化 合物;N,N-二甲基甲酰胺等非质子性极性化合物;氯仿及氯苯等卤 素化合物;己烷及甲苯等烃化合物等。
接下来,对以工序(A)→工序(D)→工序(E)的顺序进行的 制造路线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工序(A)可以与上述同样地实施,因此省略说 明。
工序(D):
向工序(A)中得到的化合物(c)中添加水,与工序(C)同样 地进行水解,得到磷酸单酯物(f)。
工序(E):
向工序(D)中得到的磷酸单酯物(f)中添加硫酸二烷基酯(g), 将与磷原子键合的羟基酯化,从而得到目标物(化合物(h))。此 时,出于提高反应速度和选择性的目的,优选使用用碱将与磷原子 键合的2个羟基中的1个中和的方法。所使用的碱没有特别限定, 优选使用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钾等碱金属。
作为工序(A)~工序(E)的反应中使用的反应溶剂,可根据原 料、中间体、及最终目标物的性状等适当选择。例如,可举出:水; 甲醇等醇化合物;乙酸丁酯等乙酸酯化合物;丙酮等酮化合物;THF (四氢呋喃)等醚化合物;乙腈等腈化合物;N,N-二甲基甲酰胺等 非质子性极性化合物;氯仿及氯苯等卤素化合物;己烷及甲苯等烃 化合物等。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使用选自通式(1)表示的磷酸二酯化合物 A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混合物作为内部脱模剂。
关于通式(1)表示的结构所产生的特殊效果,以典型的化合物 为例进行说明。例如,对于作为本发明的磷酸二酯化合物的烷氧基 聚亚烷基二醇和烷基醇的磷酸二酯化合物A而言,同与烷基醇的磷 酸二酯化合物(在P原子上键合有2个同样的烷基醚基而成的结构) 及与烷基醇的磷酸单酯化合物相比,磷酸二酯化合物A有不易形成 胶束的趋势且分散性也良好,因此,透明性高,发挥优异的脱模性。 同样地,即使同烷氧基聚亚烷基二醇的磷酸二酯化合物(在P原子 上键合有2个同样的聚(氧基亚烷基)烷基醚基而成的结构)及烷氧基亚烷基二醇的磷酸单酯化合物相比,磷酸二酯化合物A也在维 持高透明性的同时发挥更优异的脱模性。即,本发明的磷酸二酯化 合物A的脱模性及透明性比一直以来使用的上述磷酸二酯化合物或 磷酸单酯化合物优异,因此,本发明的磷酸二酯化合物A作为内部 脱模剂极为有用。
在可获得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本发明的内部脱模剂可以含 有除通式(1)表示的磷酸二酯化合物A以外的化合物。作为除该通 式(1)的化合物以外的化合物,可举出下述通式所示的作为副产物 的磷酸二酯化合物B、来自中间体的磷酸单酯化合物C、醇D。
磷酸二酯化合物B
磷酸单酯化合物C
醇D
上述式中,R1、R2、R3、M、n与通式(1)中定义相同。
进而,作为其他成分,可以含有来自原料的磷酸、反应溶剂等。
在本发明的内部脱模剂(100重量%)中,通式(1)表示的磷 酸二酯化合物A为0.1~100重量%的范围,优选为1~100重量%的范 围,进一步优选为5~100重量%的范围。若通式(1)表示的磷酸二 酯化合物A的纯度为上述范围,则脱模性优异,故优选。
在除了包含通式(1)的磷酸二酯化合物A以外还包含上述通式 的化合物B~D的情况下,在化合物A~D的总计100重量%中,化合 物B~D的容许含量为0.1~99.9重量%的范围,优选为1~99重量%的 范围,进一步优选为5~95重量%的范围。若除通式(1)的化合物A 以外的化合物B~D的含量为上述范围,则脱模性优异,故优选。
除了包含通式(1)表示的磷酸二酯化合物A以外,本发明的内 部脱模剂还可包含化合物B~D。该情况下,在化合物A~D的总计100 重量%中,可以以0.1~99.9重量%、优选1~99重量%、更优选5~95 重量%、特别优选5~80重量%的量包含磷酸二酯化合物A,以0~99.8 重量%、优选0~98重量%、更优选0~90重量%、特别优选5~80重 量%的量包含磷酸二酯化合物B,以0.05~99.85重量%、优选0.5~98.5 重量%、更优选2.5~92.5重量%、特别优选5~80重量%的量包含磷 酸单酯化合物C,以0.05~99.85重量%、优选0.5~98.5重量%、更优 选2.5~92.5重量%、特别优选10~85重量%的量包含醇D。
上述数值范围可适当组合。若为上述范围,则脱模性优异,故 优选。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包含磷酸二酯的内部脱模剂也可与其 他内部脱模剂混合使用。
<组合物>
本发明的组合物含有聚合反应性化合物和上述的内部脱模剂。
本发明的内部脱模剂中含有的通式(1)的磷酸二酯化合物A的 添加量虽然根据包括聚合反应性化合物在内的各种化合物、模具的 形状等而发生变化,但相对于聚合反应性化合物,为 1×10-1ppm~5×104ppm的范围,优选为1ppm~2×104ppm的范围, 进一步优选为5ppm~1×104ppm的范围。
通过在该范围内包含通式(1)的磷酸二酯化合物,从而能够得 到脱模性优异、且透明性优异的成型体。
本发明的组合物中含有的聚合反应性化合物中,包含具有至少 一个以上的下述聚合性官能团的聚合反应性化合物,所述聚合性官 能团在根据需要添加的引发剂及催化剂等添加剂的存在下能进行自 聚合、共聚合或加成聚合或者即使在不存在所述引发剂及催化剂等 添加剂的情况下也能进行自聚合、共聚合或加成聚合。
关于所述具有能进行自聚合、共聚合或加成聚合的聚合性官能 团的化合物,更具体地进行说明的话,例如可举出:具有2个以上 任选自异氰酸酯基或异硫氰酸酯基中的基团的多异(硫)氰酸酯化 合物;具有2个以上任选自环氧基或硫代环氧基(thioepoxygroup) 中的基团的多(硫代)环氧基化合物;具有2个以上氧杂环丁基的 多氧杂环丁基化合物;具有2个以上硫杂环丁基或具有氧杂环丁基 和硫杂环丁基的多硫杂环丁基化合物;具有2个以上任选自甲基丙 烯酰氧基、丙烯酰氧基、甲基丙烯酰基硫基、丙烯酰基硫基、甲基 丙烯酰胺基或丙烯酰胺基中的基团的多(甲基)丙烯酰基化合物; 具有2个以上除甲基丙烯酰氧基、丙烯酰氧基、甲基丙烯酰基硫基、 丙烯酰基硫基、甲基丙烯酰胺基或丙烯酰胺基以外的聚合性碳碳双 键基团的多烯化合物;具有1个以上聚合性碳碳三键基团的炔化合物;具有2个以上任选自羟基或巯基中的基团的多元(硫)醇化合 物(其中,不包括用作溶剂的醇);具有2个以上任选自氨基或仲 氨基中的基团的多胺化合物;具有1个以上酸酐基的酸酐;具有2 个以上羧基的多元羧酸化合物等。
作为多异(硫)氰酸酯化合物,可举出:
1,4-丁二异氰酸酯、1,5-戊二异氰酸酯、1,6-己二异氰酸酯、1,8- 辛二异氰酸酯、2,2,4-三甲基-1,6-己二异氰酸酯、2,4,4-三甲基-1,6- 己二异氰酸酯、赖氨酸甲酯二异氰酸酯(lysinediisocyanato methyl ester)、赖氨酸三异氰酸酯、苯二甲撑二异氰酸酯等脂肪族多异氰 酸酯化合物;
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双(异氰酸甲酯基)环己烷、二环己基 甲烷二异氰酸酯、二环己基二甲基甲烷异氰酸酯、2,5-双(异氰酸甲 酯基)双环-[2.2.1]-庚烷、2,6-双(异氰酸甲酯基)双环-[2.2.1]-庚烷、 3,8-双(异氰酸甲酯基)三环癸烷、3,9-双(异氰酸甲酯基)三环癸 烷、4,8-双(异氰酸甲酯基)三环癸烷、4,9-双(异氰酸甲酯基)三 环癸烷等脂环族多异氰酸酯化合物;
甲苯二异氰酸酯、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二苯基硫醚-4,4- 二异氰酸酯、苯二异氰酸酯等芳香族多异氰酸酯化合物;
2,5-二异氰酸酯基噻吩、2,5-双(异氰酸甲酯基)噻吩、2,5-二异 氰酸酯基四氢噻吩、2,5-双(异氰酸甲酯基)四氢噻吩、3,4-双(异 氰酸甲酯基)四氢噻吩、2,5-二异氰酸酯基-1,4-二噻烷、2,5-双(异 氰酸甲酯基)-1,4-二噻烷、4,5-二异氰酸酯基-1,3-二硫杂环戊烷、4,5- 双(异氰酸甲酯基)-1,3-二硫杂环戊烷等杂环多异氰酸酯化合物;
1,6-己二异硫氰酸酯、赖氨酸甲酯二异硫氰酸酯、赖氨酸三异硫 氰酸酯、间苯二甲撑二异硫氰酸酯、双(异硫氰酸甲酯基)硫醚、 双(异硫氰酸乙酯基)硫醚、双(异硫氰酸乙酯基)二硫醚等脂肪 族多异硫氰酸酯化合物;
异佛尔酮二异硫氰酸酯、双(异硫氰酸甲酯基)环己烷、二环 己基甲烷二异硫氰酸酯、环己烷二异硫氰酸酯、甲基环己烷二异硫 氰酸酯、2,5-双(异硫氰酸甲酯基)双环-[2.2.1]-庚烷、2,6-双(异硫 氰酸甲酯基)双环-[2.2.1]-庚烷、3,8-双(异硫氰酸甲酯基)三环癸 烷、3,9-双(异硫氰酸甲酯基)三环癸烷、4,8-双(异硫氰酸甲酯基) 三环癸烷、4,9-双(异硫氰酸甲酯基)三环癸烷等脂环族多异硫氰酸 酯化合物;
甲苯二异硫氰酸酯、4,4-二苯基甲烷二异硫氰酸酯、二苯基二硫 醚-4,4-二异硫氰酸酯等芳香族多异硫氰酸酯化合物;
2,5-二异硫氰酸酯基噻吩、2,5-双(异硫氰酸甲酯基)噻吩、2,5- 异硫氰酸酯基四氢噻吩、2,5-双(异硫氰酸甲酯基)四氢噻吩、3,4- 双(异硫氰酸甲酯基)四氢噻吩、2,5-二异硫氰酸酯基-1,4-二噻烷、 2,5-双(异硫氰酸甲酯基)-1,4-二噻烷、4,5-二异硫氰酸酯基-1,3-二 硫杂环戊烷、4,5-双(异硫氰酸甲酯基)-1,3-二硫杂环戊烷等含硫杂 环多异硫氰酸酯化合物等。
作为多(硫代)环氧基化合物,可举出:
双酚A二缩水甘油醚等多环氧基化合物;
双(2,3-环氧丙基)硫醚、双(2,3-环氧丙基)二硫醚、双(2,3- 环氧丙硫基)甲烷、1,2-双(2,3-环氧丙硫基)乙烷、1,2-双(2,3-环 氧丙硫基)丙烷、1,3-双(2,3-环氧丙硫基)丙烷、1,3-双(2,3-环氧 丙硫基)-2-甲基丙烷、1,4-双(2,3-环氧丙硫基)丁烷、1,4-双(2,3- 环氧丙硫基)-2-甲基丁烷、1,3-双(2,3-环氧丙硫基)丁烷、1,5-双 (2,3-环氧丙硫基)戊烷、1,5-双(2,3-环氧丙硫基)-2-甲基戊烷、 1,5-双(2,3-环氧丙硫基)-3-硫杂戊烷、1,6-双(2,3-环氧丙硫基)己 烷、1,6-双(2,3-环氧丙硫基)-2-甲基己烷、3,8-双(2,3-环氧丙硫基) -3,6-二硫杂辛烷、1,2,3-三(2,3-环氧丙硫基)丙烷、2,2-双(2,3-环 氧丙硫基)-1,3-双(2,3-环氧丙硫基甲基)丙烷、2,2-双(2,3-环氧丙 硫基甲基)-1-(2,3-环氧丙硫基)丁烷、1,5-双(2,3-环氧丙硫基)-2- (2,3-环氧丙硫基甲基)-3-硫杂戊烷、1,5-双(2,3-环氧丙硫基)-2,4- 双(2,3-环氧丙硫基甲基)-3-硫杂戊烷、1-(2,3-环氧丙硫基)-2,2- 双(2,3-环氧丙硫基甲基)-4-硫杂己烷、1,5,6-三(2,3-环氧丙硫基) -4-(2,3-环氧丙硫基甲基)-3-硫杂己烷、1,8-双(2,3-环氧丙硫基) -4-(2,3-环氧丙硫基甲基)-3,6-二硫杂辛烷、1,8-双(2,3-环氧丙硫 基)-4,5-双(2,3-环氧丙硫基甲基)-3,6-二硫杂辛烷、1,8-双(2,3-环氧丙硫基)-4,4-双(2,3-环氧丙硫基甲基)-3,6-二硫杂辛烷、1,8- 双(2,3-环氧丙硫基)-2,5-双(2,3-环氧丙硫基甲基)-3,6-二硫杂辛 烷、1,8-双(2,3-环氧丙硫基)-2,4,5-三(2,3-环氧丙硫基甲基)-3,6- 二硫杂辛烷、1,1,1-三[[2-(2,3-环氧丙硫基)乙基]硫基甲基]-2- (2,3-环氧丙硫基)乙烷、1,1,2,2-四[[2-(2,3-环氧丙硫基)乙基] 硫基甲基]乙烷、1,11-双(2,3-环氧丙硫基)-4,8-双(2,3-环氧丙硫 基甲基)-3,6,9-三硫杂十一烷、1,11-双(2,3-环氧丙硫基)-4,7-双(2,3- 环氧丙硫基甲基)-3,6,9-三硫杂十一烷、1,11-双(2,3-环氧丙硫基) -5,7-双(2,3-环氧丙硫基甲基)-3,6,9-三硫杂十一烷等链状脂肪族的2,3-环氧丙硫基化合物;
1,3-双(2,3-环氧丙硫基)环己烷、1,4-双(2,3-环氧丙硫基)环 己烷、1,3-双(2,3-环氧丙硫基甲基)环己烷、1,4-双(2,3-环氧丙硫 基甲基)环己烷、2,5-双(2,3-环氧丙硫基甲基)-1,4-二噻烷、2,5- 双[[2-(2,3-环氧丙硫基)乙基]硫基甲基]-1,4-二噻烷、2,5-双 (2,3-环氧丙硫基甲基)-2,5-二甲基-1,4-二噻烷等环状脂肪族的2,3- 环氧丙硫基化合物;
1,2-双(2,3-环氧丙硫基)苯、1,3-双(2,3-环氧丙硫基)苯、1,4- 双(2,3-环氧丙硫基)苯、1,2-双(2,3-环氧丙硫基甲基)苯、1,3-双 (2,3-环氧丙硫基甲基)苯、1,4-双(2,3-环氧丙硫基甲基)苯、双[4- (2,3-环氧丙硫基)苯基]甲烷、2,2-双[4-(2,3-环氧丙硫基)苯基] 丙烷、双[4-(2,3-环氧丙硫基)苯基]硫醚、双[4-(2,3-环氧丙 硫基)苯基]砜、4,4’-双(2,3-环氧丙硫基)联苯等芳香族的2,3-环 氧丙硫基化合物等。
作为多氧杂环丁基化合物,可举出3-乙基-3-羟甲基氧杂环丁烷、 1,4-双{[(3-乙基-3-氧杂环丁基)甲氧基]甲基}苯、3-乙基-3- (苯氧基甲基)氧杂环丁烷、二[1-乙基-(3-氧杂环丁基)]甲基 醚、3-乙基-3-(2-乙基己氧基甲基)氧杂环丁烷、酚醛清漆氧杂环 丁烷(phenol novolac oxetane)等。
作为多硫杂环丁基化合物,可举出1-{4-(6-巯基甲硫基)-1,3- 二噻烷基硫基}-3-{2-(1,3-二硫杂环丁基)}甲基-7,9-双(巯基甲 硫基)-2,4,6,10-四硫杂十一烷、1,5-双{4-(6-巯基甲硫基)-1,3-二 噻烷基硫基}-3-{2-(1,3-二硫杂环丁基)}甲基-2,4-二硫杂戊烷、 4,6-双[3-{2-(1,3-二硫杂环丁基)}甲基-5-巯基-2,4-二硫杂戊基 硫基]-1,3-二噻烷、3-{2-(1,3-二硫杂环丁基)}甲基-7,9-双(巯 基甲硫基)-1,11-二巯基-2,4,6,10-四硫杂十一烷、9-{2-(1,3-二硫杂 环丁基)}甲基-3,5,13,15-四(巯基甲硫基)-1,17-二巯基-2,6,8,10,12,16-六硫杂十七烷、3-{2-(1,3-二硫杂环丁基)}甲基 -7,9,13,15-四(巯基甲硫基)-1,17-二巯基-2,4,6,10,12,16-六硫杂十七 烷、3,7-双{2-(1,3-二硫杂环丁基)}甲基-1,9-二巯基-2,4,6,8-四硫 杂壬烷、4,5-双[1-{2-(1,3-二硫杂环丁基)}-3-巯基-2-硫杂丙基 硫基]-1,3-二硫杂环戊烷、4-[1-{2-(1,3-二硫杂环丁基)}-3-巯 基-2-硫杂丙基硫基]-5-{1,2-双(巯基甲硫基)-4-巯基-3-硫杂丁基 硫基}-1,3-二硫杂环戊烷、4-{4-(5-巯基甲硫基-1,3-二硫戊环基) 硫基}-5-[1-{2-(1,3-二硫杂环丁基)}-3-巯基-2-硫杂丙基硫基] -1,3-二硫杂环戊烷等。
作为多(甲基)丙烯酰基化合物,可举出:
乙二醇二丙烯酸酯、1,3-丁二醇二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丙烯 酸酯、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环己烷二甲醇二丙烯酸酯、烷氧基化 己二醇二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己内酯修饰新戊二醇羟 基新戊酸酯二丙烯酸酯、环己烷二甲醇二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丙 烯酸酯、二丙二醇二丙烯酸酯、双酚A二丙烯酸酯、乙氧基化双酚 A二丙烯酸酯、羟基新戊醛修饰三羟甲基丙烷二丙烯酸酯、新戊二 醇二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丙氧基化新戊二醇二丙烯酸 酯、四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三环癸烷二甲醇二丙烯酸酯、三乙二醇 二丙烯酸酯、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等二丙烯酰基化合物;
甘油三丙烯酸酯、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季戊四 醇三丙烯酸酯、丙氧基化甘油三丙烯酸酯、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 三丙烯酸酯、三(2-羟基乙基)异氰脲酸酯三丙烯酸酯等三丙烯酰基 化合物;
双三羟甲基丙烷四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乙氧基 化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己内酯修饰二季戊 四醇六丙烯酸酯等四丙烯酰基化合物,等等。
作为多烯化合物,可举出多乙烯、多丙烯、多异丁烯、二乙二 醇双(烯丙基碳酸酯)、二乙烯基苯等。
作为炔化合物,可举出:
2-丁炔、2-戊炔、2-己炔、3-己炔、2-庚炔、3-庚炔、2-辛炔、3- 辛炔、4-辛炔、二异丙基乙炔、2-壬炔、3-壬炔、4-壬炔、5-壬炔、 2-癸炔、3-癸炔、4-癸炔、5-癸炔、二叔丁基乙炔、二苯基乙炔、二 苄基乙炔、甲基异丙基乙炔、甲基叔丁基乙炔、乙基异丙基乙炔、 乙基叔丁基乙炔、正丙基异丙基乙炔、正丙基叔丁基乙炔、苯基甲 基乙炔、苯基乙基乙炔、苯基正丙基乙炔、苯基异丙基乙炔、苯基 正丁基乙炔、苯基叔丁基乙炔等烃系炔类;
乙炔二醇、炔丙醇、丁炔醇、戊炔醇、己炔醇、己炔二醇、庚 炔醇、庚炔二醇、辛炔醇、辛炔二醇等炔醇类、及上述炔醇类的一 部分或全部的OH基被NH2基取代而得的炔胺类等。
多元(硫)醇化合物(其中,不包括用作溶剂的醇)中,作为 多元醇化合物,例如可举出:
乙二醇、二乙二醇、丙二醇、二丙二醇、三丙二醇、丁二醇、 新戊二醇、丙三醇、三羟甲基乙烷、三羟甲基丙烷、双三羟甲基丙 烷、丁三醇、1,2-甲基葡糖苷、季戊四醇、二季戊四醇、三季戊四醇、 山梨糖醇、赤藓糖醇、苏糖醇、核糖醇、阿拉伯糖醇、木糖醇、蒜 糖醇、甘露糖醇、卫矛醇、艾杜糖醇、乙二醇(glycol)、肌醇、己 三醇、二缩三甘油(triglycerol)、一缩二甘油(diglycerol)、三乙二 醇、聚乙二醇、三(2-羟乙基)异氰脲酸酯、环丁二醇、环戊二醇、 环己二醇、环庚二醇、环辛二醇、环己烷二甲醇、羟基丙基环己醇、 三环[5.2.1.02,6]癸烷二甲醇、双环[4.3.0]-壬二醇、二环己烷二 醇、三环[5.3.1.1]十二烷二醇、双环[4.3.0]壬烷二甲醇、三环[5.3.1.1] 十二烷二乙醇、羟基丙基三环[5.3.1.1]十二烷醇、螺[3.4]辛二 醇、丁基环己烷二醇、1,1’-联亚环己基二醇 (1,1’-bicyclohexylidenediol)、环己三醇、麦芽糖醇、乳糖等脂肪族 多元醇;
二羟基萘、三羟基萘、四羟基萘、二羟基苯、苯三醇、联苯四 醇、邻苯三酚、(羟基萘基)邻苯三酚、三羟基菲、双酚A、双酚F、 苯二甲醇、二(2-羟基乙氧基)苯、双酚A-双-(2-羟基乙基醚)、 四溴双酚A、四溴双酚A-双-(2-羟基乙基醚)等芳香族多元醇;
二溴新戊二醇等卤代多元醇;
环氧树脂等高分子多元醇。
本实施方式中,可将选自上述化合物中的至少1种组合使用。
另外,作为多元醇化合物,还可举出:
草酸、谷氨酸、己二酸、乙酸、丙酸、环己甲酸、β-氧代环己烷 丙酸、二聚酸、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水杨酸、3-溴丙酸、2- 溴乙二醇(2-bromoglycol)、二羧基环己烷、均苯四甲酸、丁烷四甲 酸、溴代邻苯二甲酸等有机酸与上述多元醇的缩合反应产物;
上述多元醇与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等环氧烷烃的加成反应产物;
亚烷基多胺与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等环氧烷的加成反应产物; 以及,
双-[4-(羟基乙氧基)苯基]硫醚、双-[4-(2-羟基丙氧基) 苯基]硫醚、双-[4-(2,3-二羟基丙氧基)苯基]硫醚、双-[4-(4- 羟基环己氧基)苯基]硫醚、双-[2-甲基-4-(羟基乙氧基)-6-丁基 苯基]硫醚及上述化合物与每羟基平均3分子以下的环氧乙烷及/或 环氧丙烷加成而得到的化合物;
二(2-羟基乙基)硫醚、1,2-双-(2-羟基乙基巯基)乙烷、双(2- 羟基乙基)二硫醚、1,4-二噻烷-2,5-二醇、双(2,3-二羟基丙基)硫 醚、四(4-羟基-2-硫杂丁基)甲烷、双(4-羟基苯基)砜(双酚S)、 四溴双酚S、四甲基双酚S、4,4’-硫代双(6-叔丁基-3-甲基苯酚)、 1,3-双(2-羟基乙硫基乙基)环己烷等含有硫原子的多元醇等。
本实施方式中,可将选自上述化合物中的至少1种组合使用。
作为多元硫醇化合物,可举出:
甲二硫醇、1,2-乙二硫醇、1,2,3-丙三硫醇、1,2-环己二硫醇、双 (2-巯基乙基)醚、四(巯基甲基)甲烷、二乙二醇双(2-巯基乙酸 酯)、二乙二醇双(3-巯基丙酸酯)、乙二醇双(2-巯基乙酸酯)、 乙二醇双(3-巯基丙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2-巯基乙酸酯)、三 羟甲基丙烷三(3-巯基丙酸酯)、三羟甲基乙烷三(2-巯基乙酸酯)、 三羟甲基乙烷三(3-巯基丙酸酯)、季戊四醇四(2-巯基乙酸酯)、 季戊四醇四(3-巯基丙酸酯)、双(巯基甲基)硫醚、双(巯基甲基) 二硫醚、双(巯基乙基)硫醚、双(巯基乙基)二硫醚、双(巯基 丙基)硫醚、双(巯基甲硫基)甲烷、双(2-巯基乙硫基)甲烷、双 (3-巯基丙硫基)甲烷、1,2-双(巯基甲硫基)乙烷、1,2-双(2-巯 基乙硫基)乙烷、1,2-双(3-巯基丙硫基)乙烷、1,2,3-三(巯基甲硫 基)丙烷、1,2,3-三(2-巯基乙硫基)丙烷、1,2,3-三(3-巯基丙硫基) 丙烷、4-巯基甲基-1,8-二巯基-3,6-二硫杂辛烷、5,7-二巯基甲基-1,11- 二巯基-3,6,9-三硫杂十一烷、4,7-二巯基甲基-1,11-二巯基-3,6,9-三硫 杂十一烷、4,8-二巯基甲基-1,11-二巯基-3,6,9-三硫杂十一烷、四(巯 基甲硫基甲基)甲烷、四(2-巯基乙硫基甲基)甲烷、四(3-巯基丙 硫基甲基)甲烷、双(2,3-二巯基丙基)硫醚、2,5-二巯基甲基-1,4- 二噻烷、2,5-二巯基-1,4-二噻烷、2,5-二巯基甲基-2,5-二甲基-1,4-二 噻烷、及它们与巯基乙酸及巯基丙酸形成的酯、羟基甲基硫醚双(2- 巯基乙酸酯)、羟基甲基硫醚双(3-巯基丙酸酯)、羟基乙基硫醚双 (2-巯基乙酸酯)、羟基乙基硫醚双(3-巯基丙酸酯)、羟基甲基二 硫醚双(2-巯基乙酸酯)、羟基甲基二硫醚双(3-巯基丙酸酯)、羟 基乙基二硫醚双(2-巯基乙酸酯)、羟基乙基二硫醚双(3-巯基丙酸 酯)、2-巯基乙基醚双(2-巯基乙酸酯)、2-巯基乙基醚双(3-巯基 丙酸酯)、亚硫基二乙酸双(2-巯基乙基酯)、亚硫基二丙酸双(2- 巯基乙基酯)、亚二硫基二乙酸双(2-巯基乙基酯)、亚二硫基二丙 酸双(2-巯基乙基酯)、1,1,3,3-四(巯基甲硫基)丙烷、1,1,2,2-四(巯基甲硫基)乙烷、4,6-双(巯基甲硫基)-1,3-二噻烷、三(巯基 甲硫基)甲烷、三(巯基乙硫基)甲烷等脂肪族多元硫醇化合物;
1,2-二巯基苯、1,3-二巯基苯、1,4-二巯基苯、1,2-双(巯基甲基) 苯、1,3-双(巯基甲基)苯、1,4-双(巯基甲基)苯、1,2-双(巯基乙 基)苯、1,3-双(巯基乙基)苯、1,4-双(巯基乙基)苯、1,3,5-三巯 基苯、1,3,5-三(巯基甲基)苯、1,3,5-三(巯基亚甲基氧基)苯、1,3,5- 三(巯基亚乙基氧基)苯、2,5-甲苯二硫酚、3,4-甲苯二硫酚、1,5- 萘二硫酚、2,6-萘二硫酚等芳香族多元硫醇化合物;
2-甲基氨基-1,3,5-三嗪-4,6-二硫醇 (2-methylamino-4,6-dithiol-sym-triazine)、3,4-噻吩二硫醇、2,5-二 巯基-1,3,4-噻二唑(bismuthiol)、4,6-双(巯基甲硫基)-1,3-二噻烷、 2-(2,2-双(巯基甲硫基)乙基)-1,3-二硫杂环丁烷等杂环多元硫醇 化合物等。
作为多胺化合物,可举出:
乙二胺、1,2-二氨基丙烷、1,3-二氨基丙烷、1,2-二氨基丁烷、1,3- 二氨基丁烷、1,4-二氨基丁烷、1,5-二氨基戊烷、1,6-二氨基己烷、1,7- 二氨基庚烷、1,8-二氨基辛烷、1,10-二氨基癸烷、1,2-二氨基环己烷、 1,3-二氨基环己烷、1,4-二氨基环己烷、邻二氨基苯、间二氨基苯、 对二氨基苯、3,4-二氨基二苯甲酮、4,4’-二氨基二苯甲酮、3,4-二氨 基二苯基醚、4,4’-二氨基二苯基醚、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4,4’- 二氨基二苯基硫醚、3,3’-二氨基二苯基砜、4,4’-二氨基二苯基砜、 2,7-二氨基芴、1,5-二氨基萘、1,8-二氨基萘、2,3-二氨基萘、2,3-二 氨基吡啶、2,6-二氨基吡啶、3,4-二氨基吡啶、2,4-二氨基甲苯、2,6- 二氨基甲苯、间苯二甲胺、对苯二甲胺、异佛尔酮二胺、二氨基甲 基双环庚烷、1,3-二氨基甲基环己烷、1,4-二氨基甲基环己烷、2-氨 基哌啶、4-氨基哌啶、2-氨基甲基哌啶、4-氨基甲基哌啶、2-氨基乙 基哌啶、4-氨基乙基哌啶、N-氨基乙基吗啉、N-氨基丙基吗啉等多伯胺化合物(primary polyamine compound);
二乙基胺、二丙基胺、二正丁基胺、二仲丁基胺、二异丁基胺、 二正戊基胺、二-3-戊基胺、二己基胺、二辛基胺、二(2-乙基己基) 胺、甲基己基胺、二烯丙基胺、N-甲基烯丙基胺、哌啶、吡咯烷、 二苯基胺、N-甲基胺、N-乙基胺、二苄基胺、N-甲基苄基胺、N-乙 基苄基胺、二环己基胺、N-甲基苯胺、N-乙基苯胺、二萘基胺、1- 甲基哌嗪、吗啉等单官能仲胺化合物;
N,N’-二甲基乙二胺、N,N’-二甲基-1,2-二氨基丙烷、N,N’-二甲 基-1,3-二氨基丙烷、N,N’-二甲基-1,2-二氨基丁烷、N,N’-二甲基-1,3- 二氨基丁烷、N,N’-二甲基-1,4-二氨基丁烷、N,N’-二甲基-1,5-二氨基 戊烷、N,N’-二甲基-1,6-二氨基己烷、N,N’-二甲基-1,7-二氨基庚烷、 N,N’-二乙基乙二胺、N,N’-二乙基-1,2-二氨基丙烷、N,N’-二乙基-1,3- 二氨基丙烷、N,N’-二乙基-1,2-二氨基丁烷、N,N’-二乙基-1,3-二氨基 丁烷、N,N’-二乙基-1,4-二氨基丁烷、N,N’-二乙基-1,5-二氨基戊烷、 N,N’-二乙基-1,6-二氨基己烷、N,N’-二乙基-1,7-二氨基庚烷、哌嗪、 2-甲基哌嗪、2,5-二甲基哌嗪、2,6-二甲基哌嗪、高哌嗪、1,1-二(4- 哌啶基)甲烷、1,2-二(4-哌啶基)乙烷、1,3-二(4-哌啶基)丙烷、 1,4-二(4-哌啶基)丁烷、四甲基胍等多仲胺化合物;等等。
作为酸酐,可举出琥珀酸酐、邻苯二甲酸酐、马来酸酐、四溴 邻苯二甲酸酐、四氢邻苯二甲酸酐、偏苯三酸酐或十二烷基琥珀酸 酐等。
作为多元羧酸化合物,可举出琥珀酸、己二酸、癸二酸、壬二 酸、十二烷二酸、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邻苯二 甲酸酐、四氢邻苯二甲酸、六氢邻苯二甲酸、萘二甲酸、联苯二甲 酸、二聚酸、偏苯三甲酸、均苯四甲酸、ε-己内酯等。
上述聚合反应性化合物可以使用1种或者混合使用2种以上。
对本发明的组合物中含有的聚合反应性化合物进一步详细说 明。可以根据反应性将上述聚合反应性化合物划分为(A组)和(B 组)。
(A组):可以将多异(硫)氰酸酯化合物、多(硫代)环氧基 化合物、多氧杂环丁基化合物、多硫杂环丁基化合物、多(甲基) 丙烯酰基化合物、多烯化合物或炔化合物划分为(A组)作为自聚 合或共聚合性化合物。其中,(A组)中不包括下述(B组)。
(B组):可以将多元(硫)醇化合物、多胺化合物、酸酐或多 元羧酸化合物划分为(B组)作为加成聚合性化合物。其中,(B 组)中不包括上述(A组)。
在单独使用上述聚合反应性化合物的情况下,可选择选自(A 组)或(B组)中的任一种。在单独使用(使用一种)上述聚合反 应性化合物的情况下,与选自加成聚合性的(B组)中的1种相比, 选自自聚合或共聚合性的(A组)中的1种更容易固化,故优选。
在使用2种以上的上述聚合反应性化合物的情况下,可举出下 述方法:将仅选自(A组)中的2种以上混合;将仅选自(B组) 中的2种以上混合;或者将选自(A组)中的1种以上和选自(B 组)中的1种以上混合。在使用(A组)和(B组)这两者的情况 下,存在已固化的树脂易于与由玻璃及金属形成的模具粘接的趋势, 因此,特别地,在多数情况下需要使用本发明的内部脱模剂。
对于划分为自聚合性或共聚合性化合物的多异(硫)氰酸酯化 合物而言,存在自聚合性比划分为(A组)的其他化合物低、或与 (A组)化合物共聚的反应性低的趋势,若选择条件,则有时可得 到1-尼龙型的聚合物及异氰脲酸酯型的聚合物等自聚合反应型聚合物。进而,在与多(硫代)环氧基化合物的共聚中,有时可得到碳 酸亚乙酯型的共聚聚合物。
即使仅从加成聚合性的(B组)中选择2种以上,通常也不易进 行聚合,但在将酸酐与多元(硫)醇化合物组合的情况下、将酸酐 与多胺化合物组合的情况下、或者将酸酐、多元(硫)醇化合物与 多胺化合物这3种组合的情况下,有聚合反应容易进行从而得到固 化树脂的趋势。对于酸酐与多元(硫)醇或多胺的配合比而言,以 酸酐的酸酐基/多元(硫)醇的巯基(或多胺的氨基)的官能团摩尔 比计,大约为8/2~2/8的范围,优选为6/4~4/6的范围,进一步优选 为55/45~45/55的范围。
对于使用(A组)和(B组)这两者时的配合比而言,当以(A 组)的聚合性官能团/(B组)聚合性官能团的官能团摩尔比表示时, 大约为999/1~1/9的范围,优选为99/1~10/90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 9/1~3/7的范围,最优选为7/3~4/6的范围。
[添加剂等其他成分]
本发明的组合物中可包含除上述聚合反应性化合物以外的成 分。例如,可举出:单官能异(硫)氰酸酯化合物;单官能(硫代) 环氧基化合物;单官能氧杂环丁基化合物;单官能硫杂环丁基化合 物;具有1个任选自甲基丙烯酰氧基、丙烯酰氧基、甲基丙烯酰基 硫基、丙烯酰基硫基、甲基丙烯酰胺基或丙烯酰胺基中的官能团的 单官能(甲基)丙烯酰基化合物;具有1个除甲基丙烯酰氧基、丙 烯酰氧基、甲基丙烯酰基硫基、丙烯酰基硫基、甲基丙烯酰胺基、 或丙烯酰胺基以外的聚合性碳碳双键的单官能链烯化合物;除用作 溶剂的醇以外的单官能醇化合物;单官能硫醇化合物;具有1个任 选自氨基、仲氨基中的官能团的单官能胺化合物;具有1个羧基的 单官能羧酸化合物;溶剂;及水分等。
但是,在利用浇铸聚合制造本发明的成型体时,若在组合物中 残留大量的残余溶剂及水分,则在注入及聚合固化中容易产生气泡, 最终气泡被固定(定置)在成型体内部,因此,在包含聚合反应性 化合物的组合物中尽可能不含溶剂及水是优选的。由此,在即将注 入模腔前的本发明的组合物中含有的溶剂及水的量优选为至少20重 量%以下,更优选为5重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重量%以下。
作为在本发明的组合物中含有的可能性大的溶剂,可举出以各 种途径混入的溶剂,例如,本发明的通式(1)表示的用于内部脱模 剂的磷酸二酯化合物A中残留的反应溶剂,聚合性化合物中残留的 反应溶剂,出于降低组合物的粘度的目的而添加的溶剂,或者以提 高操作性为目的、为了溶解各种添加剂而添加的溶剂等。
作为残留可能性高的溶剂的种类,例如可举出:水分等水;甲 醇、乙醇、1-丙醇、异丙醇、1-丁醇、异丁醇、叔丁醇、1-戊醇、2- 戊醇、3-戊醇、异戊醇、1-己醇、2-乙基己醇、1-辛醇、2-甲氧基乙 醇、1-甲氧基-2-丙醇等醇类;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正丙基酮、 甲基异丙基酮、甲基正丁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环己酮等酮类;乙 酸乙酯、乙酸正丙酯、乙酸异丙酯、乙酸正丁酯、乙酸异丁酯等酯 类;碳酸二乙酯、碳酸亚乙酯、碳酸1,2-丙二醇酯等碳酸酯类;乙醚、 二正丙基醚、二异丙基醚、二正丁基醚、四氢呋喃、二氧杂环己烷 等醚类;正己烷、环己烷、甲基环己烷等脂肪族烃类;苯、甲苯、 二甲苯等芳香族烃类;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N- 甲基吡咯烷酮、硝基苯等含氮化合物类;二氯甲烷、氯仿、二氯乙烷、1,1,2-三氯-1,1,2-三氟乙烷、1,1,2,2-四氯-1,2-二氟乙烷等含卤素 化合物类等。
在对本发明的组合物进行浇铸聚合而制造成型体的过程中,根 据需要,在利用热进行固化的情况下可添加聚合催化剂或热聚合引 发剂,在利用紫外线等红外线(热)以外的放射线进行固化的情况 下可添加光聚合引发剂。
作为聚合催化剂,可举出叔胺化合物及其无机酸盐或有机酸盐、 金属化合物、季铵盐、或有机磺酸等。
上述聚合催化剂的使用量相对于组合物而言优选为5ppm~15重 量%的范围,更优选为10ppm~10重量%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 50ppm~3重量%的范围。
作为所使用的热聚合引发剂,例如可举出:
过氧化甲基异丁基酮、过氧化环己酮等酮过氧化物化合物;
过氧化异丁酰、过氧化邻氯苯甲酰、过氧化苯甲酰等二酰基过 氧化物化合物;
三(叔丁基过氧)三嗪、叔丁基枯基过氧化物等二烷基过氧化 物化合物;
1,1-二(叔己基过氧)环己烷、2,2-双(4,4-二叔丁基过氧环己基) 丙烷、2,2-二(叔丁基过氧)丁烷等过氧缩酮化合物;
过氧化新癸酸α-枯基酯、过氧化新戊酸叔丁酯、过氧-2-乙基己 酸2,4,4-三甲基戊酯、过氧-2-乙基己酸叔丁酯、过氧-3,5,5-三甲基己 酸叔丁酯等过酸烷基酯化合物;
过氧化二碳酸二-3-甲氧基丁酯、过氧化二碳酸双(4-叔丁基环 己基)酯、过氧化异丙基碳酸叔丁酯、二乙二醇双(叔丁基过氧化 碳酸酯)等过碳酸酯化合物等。
作为所使用的光聚合引发剂,可举出光致自由基聚合引发剂、 光致阳离子聚合引发剂及光致阴离子聚合引发剂等,上述光聚合引 发剂中,优选光致自由基聚合引发剂。
作为上述光致自由基聚合引发剂,例如,可举出Irgacure-127 (BASF公司制)、Irgacure-651(BASF公司制)、Irgacure-184(BASF 公司制)、Darocure-1173(BASF公司制)、二苯甲酮、4-苯基二苯 甲酮、Irgacure-500(BASF公司制)、Irgacure-2959(BASF公司制)、Irgacure-907(BASF公司制)、Irgacure-369(BASF公司制)、 Irgacure-1300(BASF公司制)、Irgacure-819(BASF公司制)、 Irgacure-1800(BASF公司制)、Darocure-TPO(BASF公司制)、Darocure-4265(BASF公司制)、Irgacure-OXE01(BASF公司制)、 Irgacure-OXE02(BASF公司制)、Esacure-KT55(Lamberti公司制)、 Esacure-ONE(Lamberti公司制)、Esacure-KIP150(Lamberti公司 制)、Esacure-KIP100F(Lamberti公司制)、Esacure-KT37(Lamberti 公司制)、Esacure-KTO46(Lamberti公司制)、Esacure-1001M(Lamberti 公司制)、Esacure-KIP/EM(Lamberti公司制)、Esacure-DP250 (Lamberti公司制)、Esacure-KB1(Lamberti公司制)、2,4-二乙基 噻吨酮等。
上述光致自由基聚合引发剂中,优选Irgacure-127(BASF公司 制)、Irgacure-184(BASF公司制)、Darocure-1173(BASF公司制)、 Irgacure-500(BASF公司制)、Irgacure-819(BASF公司制)、 Darocure-TPO(BASF公司制)、Esacure-ONE(Lamberti公司制)、 Esacure-KIP100F(Lamberti公司制)、Esacure-KT37(Lamberti公司 制)及Esacure-KTO46(Lamberti公司制)等。
作为上述光致阳离子聚合引发剂,例如,可举出Irgacure-250 (BASF公司制)、Irgacure-784(BASF公司制)、Esacure-1064 (Lamberti公司制)、CYRACURE UVI6990(UnionCarbide Japan 公司制)、ADEKA OPTOMER SP-172(ADEKA公司制)、ADEKA OPTOMER SP-170(ADEKA公司制)、ADEKA OPTOMER SP-152 (ADEKA公司制)、ADEKA OPTOMER SP-150(ADEKA公司制) 等。
使用上述光聚合引发剂时,可并用光聚合促进剂。作为光聚合 促进剂,例如,可举出2,2-双(2-氯苯基)-4,5’-四苯基-2’H-<1,2’ >联咪唑、三(4-二甲基氨基苯基)甲烷、4,4’-双(二甲基氨基)二苯甲酮、2-乙基蒽醌、樟脑醌等。
上述光聚合引发剂及热聚合引发剂的使用量在组合物中优选为 0.1~20重量%的范围,更优选为0.5~10重量%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 1~5重量%的范围。
为了使由本发明的固化树脂形成的成型体即使长时间暴露于外 部也不发生变性,优选向本发明的组合物中进一步添加紫外线吸收剂 及受阻胺系光稳定剂,形成赋予了耐候性的组成。
上述紫外线吸收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使用苯并三唑系紫外 线吸收剂、三嗪系紫外线吸收剂、二苯甲酮系紫外线吸收剂、苯甲酸 酯系紫外线吸收剂、丙二酸酯系紫外线吸收剂、草酰替苯胺系紫外线 吸收剂等各种紫外线吸收剂。
具体而言,例如,可举出:2-(2H-苯并三唑-2-基)-4-甲基-6- (3,4,5,6-四氢邻苯二甲酰亚氨基甲基)苯酚、2-(2H-苯并三唑-2-基) -对甲酚、2-(2H-苯并三唑-2-基)-4-叔丁基苯酚、2-(2H-苯并三唑 -2-基)-4,6-二叔丁基苯酚、2-(2H-苯并三唑-2-基)-4,6-双(1-甲基-1- 苯基乙基)苯酚、2-(2H-苯并三唑-2-基)-4-(1,1,3,3-四甲基丁基) -6-(1-甲基-1-苯基乙基)苯酚、2-(2H-苯并三唑-2-基)-4-(3-酮-4- 氧杂-十二烷基)-6-叔丁基苯酚、2-{5-氯(2H)-苯并三唑-2-基}-4- (3-酮-4-氧杂-十二烷基)-6-叔丁基苯酚、2-{5-氯(2H)-苯并三唑 -2-基}-4-甲基-6-叔丁基苯酚、2-(2H-苯并三唑-2-基)-4,6-二叔戊基苯酚、2-{5-氯(2H)-苯并三唑-2-基}-4,6-二叔丁基苯酚、2-(2H- 苯并三唑-2-基)-4-叔辛基苯酚、2-(2H-苯并三唑-2-基)-4-甲基-6- 正十二烷基苯酚、3-{3-(2H-苯并三唑-2-基)-5-叔丁基-4-羟基苯基} 丙酸甲酯/聚乙二醇300的反应产物、商品名Viosorb583(共同药品株式会社制)、商品名Tinuvin326(BASF公司制)、商品名Tinuvin384-2 (BASF公司制)、商品名TinuvinPS(BASF公司制)、商品名 Seesorb706(HIPRO KASEI KAISHA LTD.制)等苯并三唑系紫外线吸收剂;2- (4-苯氧基-2-羟基-苯基)-4,6-二苯基-1,3,5-三嗪、2-(2-羟基-4-氧杂-十六烷氧基)-4,6-二(2,4-二甲基-苯基)-1,3,5-三嗪、2-(2-羟基 -4-氧杂-十七烷氧基)-4,6-二(2,4-二甲基-苯基)-1,3,5-三嗪、2-(2- 羟基-4-异辛氧基-苯基)-4,6-二(2,4-二甲基-苯基)-1,3,5-三嗪、商 品名Tinuvin400(BASF公司制)、商品名Tinuvin405(BASF公司 制)、商品名Tinuvin460(BASF公司制)、商品名Tinuvin479(BASF 公司制)等三嗪系紫外线吸收剂;2-羟基-4-正甲氧基二苯甲酮、2- 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等二苯甲酮系紫外线吸收剂;3,5-二叔丁基 -4-羟基苯甲酸2,4-二叔丁基苯酯等苯甲酸酯系紫外线吸收剂;丙二 酸-{(4-甲氧基苯基)-亚甲基}-二甲基酯、商品名HostavinPR-25 (ClariantJapan株式会社制)、商品名HostavinB-CAP(Clariant Japan 株式会社制)等丙二酸酯系紫外线吸收剂;2-乙基-2’-乙氧基-草酰替 苯胺、商品名Sanduvor VSU(Clariant Japan株式会社制)等草酰替 苯胺系紫外线吸收剂等。上述紫外线吸收剂中,倾向于优选苯并三 唑系及三嗪系紫外线吸收剂。
上述受阻胺系光稳定剂(Hindered Amine Light Stabilizers:简称 HALS)没有特别限定,一般而言,常常作为具有2,2,6,6-四甲基哌 啶骨架的化合物的总称表示,根据分子量的不同,大致分为低分子 量HALS、中分子量HALS、高分子量HALS及反应型HALS。
具体而言,作为受阻胺系光稳定剂,例如,可举出商品名 Tinuvin111FDL(BASF公司制)、癸二酸双(1-辛氧基-2,2,6,6-四甲 基-4-哌啶基)酯(商品名Tinuvin123(BASF公司制))、商品名 Tinuvin144(BASF公司制)、商品名Tinuvin292(BASF公司制)、 商品名Tinuvin765(BASF公司制)、商品名Tinuvin770(BASF公 司制)、N,N’-双(3-氨基丙基)乙二胺-2,4-双[N-丁基-N-(1,2,2,6,6- 五甲基-4-哌啶基)氨基]-6-氯-1,3,5-三嗪缩合物(商品名 CHIMASSORB119FL(BASF公司制))、商品名 CHIMASSORB2020FDL(BASF公司制)、琥珀酸二甲基-1-(2-羟 基乙基)-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缩聚物(商品名 CHIMASSORB622LD(BASF公司制))、聚[{6-(1,1,3,3-四甲基 -丁基)氨基-1,3,5-三嗪-2,4-二基}{(2,2,6,6-四甲基-4-哌啶基)亚 氨基}六亚甲基{(2,2,6,6-四甲基月桂基-4-哌啶基)亚氨基}](商品名CHIMASSORB944FD(BASF公司制))、商品名Sanduvor3050 Liq.(Clariant Japan株式会社制)、商品名Sanduvor3052Liq.(Clariant Japan株式会社制)、商品名Sanduvor3058Liq.(Clariant Japan株式 会社制)、商品名Sanduvor3051Powder.(Clariant Japan株式会社制)、 商品名Sanduvor3070Powder.(Clariant Japan株式会社制)、商品名 VP SanduvorPR-31(Clariant Japan株式会社制)、商品名HostavinN20 (Clariant Japan株式会社制)、商品名HostavinN24(Clariant Japan 株式会社制)、商品名HostavinN30(Clariant Japan株式会社制)、 商品名HostavinN321(Clariant Japan株式会社制)、商品名 HostavinPR-31(Clariant Japan株式会社制)、商品名Hostavin845 (Clariant Japan株式会社制)、商品名Nylostab S-EED(Clariant Japan 株式会社制)等。
上述紫外线吸收剂及受阻胺系光稳定剂的添加量没有特别限 定,在组合物中,紫外线吸收剂通常为0.1~20重量%,优选为0.5~10 重量%,受阻胺系光稳定剂通常为0.1~10重量%,优选为0.5~5重 量%,更优选为1~3重量%的范围。当紫外线吸收剂、受阻胺系光稳 定剂的添加量在上述范围内时,将本发明的组合物聚合而得到的固 化树脂及由该树脂形成的成型体的耐候性改善效果提高。当紫外线 吸收剂、受阻胺系光稳定剂的添加量低于上述范围时,有得到的成 型体的耐候性改善效果降低的趋势。另一方面,当紫外线吸收剂、 受阻胺系光稳定剂的添加量高于上述范围时,利用UV等放射线将 含有上述聚合反应性化合物的组合物进行聚合时有不充分的情况。
进而,为了赋予调光性,可添加调光染料或调光色素。作为代 表性的调光染料或调光色素,根据所期望的着色,例如可使用选自 螺吡喃系化合物、螺噁嗪系化合物、俘精酸酐(fulgide)系化合物、 萘并吡喃系化合物、双咪唑(bisimidazole)化合物中的1种或2种以上。
作为上述螺吡喃系化合物的例子,可举出:吲哚啉螺苯并吡喃(indolinospirobenzopyran)的吲哚环及苯环被卤素、甲基、乙基、 亚甲基、亚乙基、羟基等取代而成的各取代物;吲哚啉螺萘并吡喃 的吲哚环及萘环被卤素、甲基、乙基、亚甲基、亚乙基、羟基等取 代而成的各取代物;吲哚啉螺喹啉并吡喃的吲哚环被卤素、甲基、 乙基、亚甲基、亚乙基、羟基等取代而成的各取代物;吲哚啉螺吡 啶并吡喃的吲哚环被卤素、甲基、乙基、亚甲基、亚乙基、羟基等 取代而成的各取代物;等等。
作为上述螺噁嗪系化合物的例子,可举出:吲哚啉螺苯并噁嗪 的吲哚环及苯环被卤素、甲基、乙基、亚甲基、亚乙基、羟基等取 代而成的各取代物;吲哚啉螺萘并噁嗪的吲哚环及萘环被卤素、甲 基、乙基、亚甲基、亚乙基、羟基等取代而成的各取代物;吲哚啉 螺菲并噁嗪的吲哚环被卤素、甲基、乙基、亚甲基、亚乙基、羟基 等取代而成的各取代物;吲哚啉螺喹啉并噁嗪的吲哚环被卤素、甲 基、乙基、亚甲基、亚乙基、羟基等取代而成的各取代物;哌啶螺 萘并噁嗪(piperidinospironaphthoxazine)的哌啶环及萘环被卤素、 甲基、乙基、亚甲基、亚乙基、羟基等取代而成的各取代物;等等。
作为上述俘精酸酐系化合物的例子,可举出N-氰基甲基-6,7-二 氢-4-甲基-2-苯基螺(5,6-苯并〔b〕噻吩二羧酰亚氨基-7,2’-三环 〔3.3.1.13,7〕癸烷〕、N-氰基甲基-6,7-二氢-2-(对甲氧基苯基)-4- 甲基螺(5,6-苯并〔b〕噻吩二羧酰亚氨基-7,2’-三环〔3.3.1.13 ,7〕癸 烷)、6,7-二氢-N-甲氧基羰基甲基-4-甲基-2-苯基螺(5,6-苯并〔b〕 噻吩二羧酰亚氨基-7,2’-三环〔3.3.1.13,7〕癸烷)、6,7-二氢-4-甲基-2- (对甲基苯基)-N-硝基甲基螺(5,6-苯并〔b〕噻吩二羧酰亚氨基-7,2’- 三环〔3.3.1.13,7〕癸烷)、N-氰基甲基-6,7-二氢-4-环丙基-3-甲基螺 (5,6-苯并〔b〕噻吩二羧酰亚氨基-7,2’-三环〔3.3.1.13,7〕癸烷)、 N-氰基甲基-6,7-二氢-4-环丙基螺(5,6-苯并〔b〕噻吩二羧酰亚氨基 -7,2’-三环〔3.3.1.13,7〕癸烷)、N-氰基甲基-6,7-二氢-2-(对甲氧基 苯基)-4-环丙基螺(5,6-苯并〔b〕噻吩二羧酰亚氨基-7,2’-三环 〔3.3.1.13,7〕癸烷)等。
作为上述萘并吡喃系化合物的例子,可举出螺〔降冰片烷-2,2’- 〔2H〕苯并〔h〕色烯〕、螺〔双环〔3.3.1〕壬烷-9,2’-〔2H〕苯并 〔h〕色烯〕、7’-甲氧基螺〔双环〔3.3.1〕壬烷-9,2’-〔2H〕苯并〔h〕 色烯〕、7’-甲氧基螺〔降冰片烷-2,2’-〔2H〕苯并〔f〕色烯〕、2,2- 二甲基-7-辛氧基〔2H〕苯并〔h〕色烯、螺〔2-双环〔3.3.1〕壬烯-9,2’- 〔2H〕苯并〔h〕色烯〕、螺〔2-双环〔3.3.1〕壬烯-9,2’-〔2H〕苯 并〔f〕色烯〕、6-吗啉基-3,3-双(3-氟-4-甲氧基苯基)-3H-苯并(f) 色烯、5-异丙基-2,2-二苯基-2H-苯并(h)色烯等。
上述调光染料或调光色素的添加量没有特别限定,相对于包含 聚合反应性化合物的组合物而言,大约为0.01~10000ppm(重量)的 范围,优选为0.1~1000ppm(重量)的范围,更优选为1~100ppm(重 量)的范围。
根据需要,可进一步向本发明的组合物中添加聚合促进剂、催 化剂、红外线吸收剂、自由基捕获剂、抗氧化剂、阻聚剂、非调光 的色素及染料、粘合剂、分散剂、均化剂、纳米尺寸的有机或无机 粒子等各种添加剂。
本发明的固化树脂及由该树脂形成的成型体是添加聚合反应性 化合物并根据需要添加上述各种添加剂等而制造的。另外,在不损 害本发明的效果范围内,可以向本发明的组合物中添加未记载于本 申请中的聚合反应性化合物及添加剂等。
对于构成本发明的成型体的固化树脂而言,由注型作业容易的 液态组合物得到的固化树脂是优选的,这些固化树脂中,优选以下 (a)~(z)中记载的固化树脂。
(a)多异(硫)氰酸酯化合物与多元(硫)醇化合物聚合而成 的聚(硫)氨酯树脂,
本申请中,聚(硫)氨酯树脂是指聚氨酯树脂、聚硫氨酯树脂 及聚二硫氨酯(polydithiourethane)树脂;
(b)多异氰酸酯化合物或多异硫氰酸酯化合物与多胺化合物聚 合而成的聚(硫)脲树脂,
本申请中,聚(硫)脲树脂是指聚脲树脂及聚硫脲树脂;
(c)多(硫代)环氧基化合物聚合而成的聚(硫代)环氧基树 脂(poly(thio)epoxyresin);
(d)多(硫代)环氧基化合物与多元(硫)醇化合物聚合而成 的聚(硫代)环氧基-聚(硫)醇树脂(poly(thio)epoxy-poly(thi)ol resin);
(e)多(硫代)环氧基化合物与多胺化合物聚合而成的聚(硫 代)环氧基-聚胺树脂;
(f)多(硫代)环氧基化合物与酸酐聚合而成的聚(硫代)环 氧基-酸酐树脂;
(g)多(甲基)丙烯酰基化合物聚合而成的聚(甲基)丙烯酰 基树脂;
(h)多(甲基)丙烯酰基化合物与多元(硫)醇化合物聚合而 成的聚(甲基)丙烯酰基-聚(硫)醇树脂;
(i)多(甲基)丙烯酰基化合物与多烯化合物聚合而成的聚(甲 基)丙烯酰基-聚烯树脂;
(j)多(甲基)丙烯酰基化合物与炔化合物聚合而成的聚(甲 基)丙烯酰基-聚炔树脂;
(k)多(甲基)丙烯酰基化合物与多胺化合物聚合而成的聚(甲 基)丙烯酰基-聚胺树脂;
(l)多烯化合物聚合而成的聚烯树脂;
(m)多烯化合物与多元(硫)醇化合物聚合而成的聚烯-聚(硫) 醇树脂;
(n)多烯化合物与多胺化合物聚合而得的聚烯-聚胺树脂;
(o)炔化合物聚合而成的聚炔树脂;
(p)炔化合物与多元(硫)醇化合物聚合而成的聚炔-聚(硫) 醇树脂;
(q)炔化合物与多胺化合物聚合而成的聚炔-聚胺树脂;
(r)炔化合物与多烯化合物聚合而成的聚炔-聚烯树脂;
(s)多氧杂环丁基化合物聚合而成的聚氧杂环丁基树脂;
(t)多氧杂环丁基化合物与多元(硫)醇化合物聚合而成的聚 氧杂环丁基-聚(硫)醇树脂;
(u)多氧杂环丁基化合物与多胺化合物聚合而成的聚氧杂环丁 基-聚胺树脂;
(v)多氧杂环丁基化合物与酸酐聚合而成的聚氧杂环丁基-酸酐 树脂;
(w)多硫杂环丁基化合物与多元(硫)醇化合物聚合而成的聚 硫杂环丁基-聚(硫)醇树脂;
(x)多硫杂环丁基化合物与多胺化合物聚合而成的聚硫杂环丁 基-聚胺树脂;
(y)多硫杂环丁基化合物与酸酐聚合而成的聚硫杂环丁基-酸酐 树脂;
(z)选自(a)~(y)中的2种以上共聚而成的混合树脂。
上述(a)~(z)中记载的固化树脂中,若列举更优选的固化树 脂,则可举出(a)~(i)及(s)~(z)中记载的树脂及它们的混合 树脂(共聚物及树脂的混合物),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固化树脂,可举出 (a)~(f)、(s)~(v)及(z)中记载的固化树脂以及它们的混 合树脂。
<光学材料>
本发明中,可通过改变聚合时的模具而得到各种形状的成型体。 本发明的成型体通过形成所期望的形状并具备根据需要而形成的涂 层、其他构件等,从而可作为各种光学材料使用。
作为光学材料,可举出塑料透镜、发光二极管(LED)、棱镜、 光纤、信息记录基板、滤光器(filter)、发光二极管等。特别适合 用作塑料透镜。
以下,对由本发明的成型体形成的塑料透镜进行说明。塑料透 镜可按照下述方式进行制造。
<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塑料透镜通常通过使用了上述组合物的浇铸聚合法来 制造。
具体而言,首先,将含有至少一种通式(1)的磷酸二酯化合物 A的内部脱模剂添加至包含聚合反应性化合物的组合物中,然后进 行搅拌混合,并根据需要进行减压脱泡。
将得到的本发明的组合物注入由玻璃模具与衬垫或胶带形成的 模腔中,进行加热或者照射除红外线以外的紫外线等放射线,由此 使其聚合固化,从而制造本发明的固化树脂及由该树脂形成的塑料 透镜。
在利用加热制造本发明的固化树脂及由该树脂形成的塑料透镜 的情况下,为了防止由对流导致的聚合不均(波筋),通常是从低 温开始经数天缓缓加热升温来进行聚合。作为代表性的加热条件, 例如可举出下述条件:在0~200℃的范围从低温开始经64小时缓缓 升温;在5~150℃的范围从低温开始经40小时缓缓升温;在20~120℃ 的范围从低温开始经16小时缓缓升温。
在利用UV等放射线进行聚合的情况下,也同样地,为了防止由 对流导致的聚合不均(波筋),通常通过对放射线的照射进行分割 或者降低照度来使其缓缓聚合。为了进一步地使对流不发生,有时 也采取二次固化(dual cure)方式等,即,在将均匀的聚合性反应组合物注入模腔后先进行冷却,从而形成不易发生对流的状态,接着, 照射弱的放射线而形成均匀的凝胶状态,然后,利用加热使上述形 成了均匀的凝胶状态的半固化组合物彻底固化。
为了结束聚合或者除去由残余应力导致的应变等,可根据需要 对从模具中脱模而得到的塑料透镜进行再加热处理(退火)。通常, 在得到的塑料透镜的Tg~Tg×2倍的温度下在1~24小时的范围内进 行加热处理。可更优选举出在Tg~Tg×1.5倍的温度下加热处理1~16 小时的条件,可进一步优选举出在Tg~Tg×1.2倍的温度下加热处理 1~4小时的条件。
在利用放射线来制造本发明的固化树脂及由该树脂形成的塑料 透镜的情况下,作为所使用的放射线,通常使用波长区域为 0.0001~800nm的范围的能量射线。上述放射线被分为α射线、β射 线、γ射线、X射线、电子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等,可根据上述混 合物的组成适当选择使用。这些放射线中优选紫外线,紫外线的输 出峰优选为200~450nm的范围,更优选为230~445nm的范围,进一 步优选为240~430nm范围,特别优选为250~400nm的范围。使用上 述输出峰的范围的紫外线时,聚合时的黄变及热变形等不良情况少, 并且即使在添加了紫外线吸收剂的情况下也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 完成聚合。
另外,在向上述组合物中添加了紫外线吸收剂、受阻胺系稳定 剂的情况下,倾向于优选使用紫外线的能量输出峰在250~280nm的 范围内或在370~430nm的范围内的紫外线。
对于按照上述方式得到的本发明的固化树脂及由该树脂形成的 塑料透镜而言,可进行下述赋予各种功能性的加工等:在其表面设 置硬涂层、防反射涂层、调光涂层、赋予润滑性的涂层或润滑性赋 予处理、及防静电涂层等功能性涂层等;进行用于赋予时尚性的染 色处理;进行表面及边缘的研磨等处理;以及,为了赋予偏光性, 将偏光膜嵌入内部或粘贴在表面上。
进而,为了提高上述功能性涂层与基材的密合性等,也可对得 到的本发明的固化树脂及由该树脂形成的塑料透镜的表面实施电晕 处理、臭氧处理、使用了氧气或氮气等的低温等离子体处理、辉光 放电处理、利用化学药品等进行的氧化处理、火焰处理等物理或化 学处理。
另外,代替上述处理或者除了实施上述处理以外,还可以在本 发明的固化树脂及由该树脂形成的塑料透镜的表面与利用上述物理 或化学处理等形成的最外层(大气接触面)之间,设置利用底漆处 理(primer treatment)、底涂处理(undercoat treatment)、锚涂处理 (anchor coat treatment)等形成的底漆层(primer layer)。
作为上述底漆层中使用的涂布剂,例如,可使用以聚酯系树脂、 聚酰胺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环氧系树脂、酚醛系树脂、(甲基) 丙烯酸系树脂、聚乙酸乙烯酯系树脂、聚乙烯及聚丙烯等聚烯烃系 树脂或者它们的共聚物或改性树脂、纤维素系树脂等树脂为漆料(vehicle)的主成分的涂布剂。作为上述涂布剂,可以为溶剂型涂 布剂、水性型涂布剂的任意一种。
上述涂布剂中,优选:
改性聚烯烃系涂布剂、乙基乙烯基醇系涂布剂、聚乙烯酰亚胺 系涂布剂、聚丁二烯系涂布剂、聚氨酯系涂布剂;
聚酯系聚氨酯乳液涂布剂、聚氯乙烯乳液涂布剂、氨基甲酸酯 丙烯酸乳液涂布剂、含硅丙烯酸乳液涂布剂、乙酸乙烯酯丙烯酸乳 液涂布剂、丙烯酸乳液涂布剂;
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胶乳涂布剂、丙烯腈-丁二烯共聚物胶乳涂 布剂、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共聚物胶乳涂布剂、氯丁二烯胶乳涂 布剂、聚丁二烯胶乳的橡胶系胶乳涂布剂、聚丙烯酸酯胶乳涂布剂、 聚偏二氯乙烯胶乳涂布剂、聚丁二烯胶乳涂布剂、或者由这些胶乳 涂布剂中包含的树脂的羧酸改性物胶乳或分散体(dispersion)形成 的涂布剂。
这些涂布剂可利用例如浸涂法、旋涂法及喷涂法等进行涂布, 涂布于基材的涂布量在干燥状态下通常为0.05g/m2~10g/m2
这些涂布剂中,更优选聚氨酯系涂布剂。聚氨酯系的涂布剂是 在该涂布剂中包含的树脂的主链或侧链上具有氨酯键的涂布剂。聚 氨酯系涂布剂例如是包含下述聚氨酯的涂布剂,所述聚氨酯通过使 聚酯多元醇、聚醚多元醇或丙烯酸多元醇等多元醇与异氰酸酯化合 物反应而得到。
这些聚氨酯系涂布剂中,将稠合系聚酯多元醇、内酯系聚酯多 元醇等聚酯多元醇与甲苯二异氰酸酯、1,6-己二异氰酸酯、苯二甲撑 二异氰酸酯等异氰酸酯化合物混合而得到的聚氨酯系涂布剂是优选 的,这是因为其密合性优异。
将多元醇化合物与异氰酸酯化合物混合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 另外,配合比也没有特别限制,但是,若异氰酸酯化合物过少,则 有时引起固化不良,因此,多元醇化合物的OH基与异氰酸酯化合 物的NCO基以当量换算计优选为2/1~1/40的范围。
本发明的固化树脂可应用于除塑料透镜以外的用途,若列举除 塑料透镜以外的用途,则可举出例如使用平面模具按照与塑料透镜 同样的方式制造的片材及膜等。对于由本发明的固化树脂形成的片 材及膜等而言,可以按照与塑料透镜同样的方式对它们的表面进行 物理或化学处理,或者层合上述底漆层及利用物理或化学处理等形 成的功能性的最外层(大气接触面)。
由本发明的固化树脂形成的塑料透镜可以为在利用上述物理或 化学处理等形成的功能性的最外层(大气接触面)与固化树脂表面 之间包含上述底漆层的层合体。
按照上述方式得到的本发明的塑料透镜可用于眼镜透镜、相机 透镜、拾取透镜、菲涅耳透镜、棱镜透镜(prism lens)及双凸透镜 等各种透镜用途。作为上述中特别优选的用途,可举出表面平滑的 眼镜透镜、相机透镜及拾取透镜。对于表面不平滑的复杂形状的菲 涅耳透镜及棱镜透镜而言,在与模具的界面附近(脱模后则是透镜 表面附近)容易产生气泡,而对于多层化的双凸透镜等而言,多层 界面附近难以变得均匀,因此,它们为除了使用本发明的内部脱模 剂以外还需要进行进一步加工的用途。
按照同样方式得到的本发明的片材及膜可用于平板、智能手机 面板等显示构件、防碎膜、阻挡特定波长的膜(wavelength-cutting film)、装饰用膜等膜构件、建筑物窗户玻璃、车窗玻璃、镜等玻璃 替代构件等要求高透明性的各种平面构件用途。
【实施例】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 于这些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由固化树脂形成的成型体及塑料透 镜的评价利用以下方法实施。
<折射率(ne)、阿贝数(νe)>
使用岛津制作所公司制的数字精密折射计KPR-30V,于20℃进 行测定。
<耐热性(Tg)>
使用热机械分析装置TMA-60/60H,利用TMA针入度法(负荷 为50g,针尖为0.5mmφ,升温速度为10℃/min)测定玻璃化转变 温度Tg。
<脱模性>
按照以下基准对在室温下从成型体剥离模具时的脱模性进行评 价。
◎:非常良好
在冷却至室温的时刻,模具与成型体的整个密合面已自然地剥 离。
○:良好
在冷却至室温的时刻,模具与成型体的一部分密合面已自然地 剥离,容易利用脱模操作(向得到的成型体与成型模具的密合面插 入楔型的脱模工具,将成型体从模具剥离)剥离。
△:稍微不良
即使冷却至室温,模具与成型体仍然密合,利用脱模操作(向 得到的成型体与成型模具的接触面插入楔型的脱模工具,将成型体 从模具剥离)可勉强剥离。透镜或模具有时发生缺损。
×:差
冷却至室温后,即使进行脱模操作(向得到的成型体与成型模 具的密合面插入楔型的脱模工具,将成型体从模具剥离),模具与 成型体仍然密合。
<透明性>
对试样(固化树脂及塑料透镜)照射Cabin-kogyo公司制的 CS-15MT卤素灯(输出功率为300W)的光,利用目视进行评价。
○:良好(无混浊)
△:稍微不良(轻微混浊)
×:不良(有明显混浊)
[制备例1]
利用以下的已知方法得到含有下述磷酸二酯(110)的磷酸酯 (110A)。
将27.0g三氯氧磷(和光纯药公司制)溶解于30g四氢呋喃中, 冷却至0℃。向该溶液中经30分钟滴入43.7g三(丙二醇)正丁基 醚异构体混合物(Dow公司制的DOWANOLTPnB)、17.8g三乙胺 及20g四氢呋喃的混合溶液。滴入时,反应溶液的温度为5~10℃。 滴入结束后,于35℃使其熟化2小时。之后进一步将该反应溶液冷 却至0℃,经30分钟滴入32.8g的1-十二烷醇(和光纯药公司制)、 17.8g三乙胺及20g四氢呋喃的溶液。滴入时,反应溶液的温度为 5~10℃。滴入结束后,缓缓升温,于20℃进一步使其熟化10小时。 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溶液冷却至0℃,经30分钟滴入将28.2g氢氧 化钠溶解于40g离子交换水中而得到的溶液,于0℃搅拌2小时。 向反应溶液中加入300mL的3N盐酸,将反应液调节为酸性,然后 用200g乙醚对生成的磷酸酯进行萃取。分取有机层,进而用离子交 换水(100mL×4)进行清洗。分取有机层后,在减压下蒸馏除去溶 剂,得到85.5g磷酸酯(110A)(1-十二烷醇磷酸单酯:下述式(110) 表示的磷酸二酯(110)=16:84)。将磷酸二酯(110)的鉴定数 据示于图1(1H-NMR谱图)及图2(IR谱图)中。
[制备例2]
利用以下的已知方法得到下述磷酸二酯(100)。
将制备例1中的作为原料的三(丙二醇)正丁基醚异构体混合 物和1-十二烷醇分别变更为后述的式(300)表示的醇(300)和十 三烷醇,进行合成,由此得到下述式(100)表示的磷酸二酯(100)。 将得到的磷酸二酯(100)的鉴定数据示于图3(1H-NMR谱图)、 图4(电喷雾质谱图)及图5(IR谱图)中。
[制备例3]
按照日本特开平04-134088号来制造下述式(120)表示的磷酸 二酯(120)。即,将100g磷酸单三氧基亚乙基月桂基酯 (monotrioxyethylenelauryl phosphate)、66.6g氢氧化钾和157.0g离 子交换水混合,升温至70℃并进行溶解。向该溶液中经8小时滴入 117.0g硫酸二乙酯。滴入结束后,于70℃熟化4小时。利用盐酸将 该反应混合物调节为酸性,然后用250mL乙醚萃取3次。在减压下 蒸馏除去乙醚而得到残余物,利用乙醇对得到的残余物进行重结晶, 得到磷酸二酯(120)。
[制备例4]
按照US3666843 A,制造下述式(130)表示的磷酸二酯(130)。 即,将300g异辛基苯基壬氧基乙二醇和54g偏磷酸乙酯加入至反应 容器中,于70℃搅拌3.5小时,得到磷酸二酯(130)。
[实施例1]
将0.01重量份(500ppm)作为内部脱模剂的上述式(100)表 示的磷酸二酯(100)、0.3重量份(15,000ppm)作为UV吸收剂的 2-(2’-羟基-5’-叔辛基苯基)苯并三唑(共同药品公司制商品名 BIOSORB583)、0.01重量份(500ppm)作为催化剂的二甲基二氯 化锡(II)、6.14重量份作为聚合反应性化合物的甲苯二异氰酸酯和 3.19重量份作为聚合反应性化合物的1,6-己二异氰酸酯于20℃搅拌 混合,得到均匀溶液。向该均匀溶液中进一步加入10.67重量份作为 聚合反应性化合物的5,7-二巯基甲基-1,11-二巯基-3,6,9-三硫杂十一烷、4,7-二巯基甲基-1,11-二巯基-3,6,9-三硫杂十一烷、4,8-二巯基甲 基-1,11-二巯基-3,6,9-三硫杂十一烷的混合物,于20℃搅拌混合,得 到聚合性组合物。在0.13kPa的减压下对该聚合性组合物进行30分 钟脱泡,然后利用1μm的PTFE制过滤器进行过滤,再将其注入至 由玻璃模具与胶带形成的模腔(曲面形状:凹凸面共4个曲面,中 心厚度:2mm)中,利用胶带进行密封。将其投入聚合炉中,经19 小时从25℃缓缓升温至130℃,然后于130℃保持2小时而进行聚 合。冷却后,将玻璃模具和胶带剥离,将形成于内部的由固化树脂 形成的成型体(塑料透镜)取出。剥离非常容易,由此也没有成型 体(塑料透镜)的破裂及玻璃模具的破损等不良情况,成型体(塑 料透镜)为无色透明,并且折射率ne为1.67,阿贝数νe为28,Tg为116℃。确认了脱模性及透明性。将结果示于表1中。
[实施例2]
将上述式(100)表示的磷酸二酯(100)的添加量如表1中记 载那样进行变更,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成型体(塑料透镜),确 认了脱模性及透明性。将结果示于表1中。
[表1]
[实施例3]
将磷酸二酯(100)变更为包含上述式(110)表示的磷酸二酯 (110)的磷酸酯(110A),并使添加量为1000ppm,与实施例1同 样地制备成型体(塑料透镜),确认了脱模性及透明性。将结果示 于表2中。
[实施例4]
将磷酸二酯(100)变更为上述式(120)表示的磷酸二酯(120), 并使添加量为1000ppm,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成型体(塑料透镜), 确认了脱模性及透明性。将结果示于表2中。
[实施例5]
将磷酸二酯(100)变更为上述式(130)表示的磷酸二酯(130), 并使添加量为1000ppm,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成型体(塑料透镜), 确认了脱模性及透明性。将结果示于表2中。
[表2]
*:实施例3中为包含磷酸二酯(100)的磷酸酯(110A)的添加量
[制备例5]
利用以下的已知方法得到内部脱模剂A。
首先,在制备例1中省略加入作为原料的三(丙二醇)正丁基 醚异构体混合物的工序,并在加入1-十二烷醇的工序中加入下述式 (300)表示的醇(300)来代替1-十二烷醇,进行合成,由此得到 下述式(200)表示的磷酸单酯(200)。
将16重量份制备例2中得到的磷酸二酯(100)、16重量份上 述磷酸单酯(200)、及68重量份下述式(300)表示的醇(300) 混合,由此得到内部脱模剂A。
内部脱模剂A
[实施例6]
将磷酸二酯(100)变更为上述内部脱模剂A,并且将内部脱模 剂A的添加量如表3中记载那样进行变更,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 成型体(塑料透镜),确认了脱模性及透明性。将结果示于表3中。
[比较例1~3]
将内部脱模剂A变更为以下述组成比包含化合物的内部脱模剂 B、C、D,与实施例6同样地制备成型体(塑料透镜),确认了脱 模性及透明性。将结果示于表3中。
需要说明的是,内部脱模剂B是基于日本特开2000-281687号 的记载而合成的,内部脱模剂C为城北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的 JP-506H,内部脱模剂D为Stepan公司的制ZelecUN。
内部脱模剂B
内部脱模剂C
内部脱模剂D
[实施例7]
将磷酸二酯(100)变更为内部脱模剂A(1000ppm)及内部脱 模剂D(500ppm),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成型体(塑 料透镜),确认了脱模性及透明性。将结果示于表3中。
[表3]
*:括号内为磷酸二酯的量(ppm)
[制备例6]
在室温下,将制备例5中得到的内部脱模剂A用28重量%的甲 醇钠进行中和(PH7.3),减压除去混入的甲醇,由此得到以下述组 成比包含化合物的内部脱模剂A-Na。
内部脱模剂A-Na
[实施例8]
使用内部脱模剂A-Na来代替内部脱模剂A,除此以外,与实施 例6同样地制备成型体(塑料透镜),确认了脱模性及透明性。将 结果示于表4中。
[实施例9]
使用以下述组成比包含化合物的内部脱模剂A-胺(Amine)来 代替内部脱模剂A,除此以外,与实施例6同样地制备成型体(塑 料透镜),确认了脱模性及透明性。将结果示于表4中。
内部脱模剂A-胺
[制备例7]
在室温下,将比较例1中使用的内部脱模剂B用28重量%的甲 醇钠进行中和(PH7.5),减压除去混入的甲醇,由此得到以下述组 成比包含化合物的内部脱模剂B-Na。
内部脱模剂B-Na
[比较例4]
使用内部脱模剂B-Na来代替内部脱模剂A,除此以外,与实施 例6同样地制备成型体(塑料透镜),确认了脱模性及透明性。将 结果示于表4中。
[表4]
*:括号为磷酸二酯的量(ppm)
[实施例10]
以在0~0.1重量份(0~5,000ppm)的范围内改变内部脱模剂A 的添加量的方式,向100ml样品瓶中加入内部脱模剂A,接着添加 0.3重量份(15,000ppm)作为UV吸收剂的2-(2’-羟基-5’-叔辛基苯 基)苯并三唑(共同药品公司制商品名BIOSORB583)、0.01重量 份(500ppm)作为催化剂的二丁基二氯化锡(II)、10.12重量份作 为聚合反应性化合物的2,5(6)-双(异氰酸甲酯基)双环-[2.2.1]- 庚烷,于20℃搅拌混合,得到共计7种均匀溶液。向上述7种均匀 溶液中进一步添加4.78重量份作为聚合反应性化合物的季戊四醇四 (3-巯基丙酸酯)、5.1重量份作为聚合反应性化合物的4-巯基甲基 -1,8-二巯基-3,6-二硫杂辛烷,于20℃搅拌混合,得到共计7种均匀 的组合物。在0.13kPa的减压下对上述组合物进行30分钟脱泡,然 后用1μm的PTFE制过滤器进行过滤,再将其注入至由玻璃模具和 胶带形成的模腔(曲面形状:凹凸面共4个曲面,中心厚度:2mm) 中,利用胶带进行密封。将它们投入聚合炉中,经19小时从25℃ 缓缓升温至120℃,然后于120℃保持2小时而进行聚合。冷却后, 将玻璃模具和胶带剥离,将形成于内部的由固化树脂形成的成型体 (塑料透镜)取出。得到的成型体(塑料透镜)为无色透明,且折 射率ne为1.60,阿贝数νe为40,Tg为114℃。将脱模性及透明性 的评价结果示于表5中。
[实施例11]
以在0~0.1重量份(0~5,000ppm)的范围内改变内部脱模剂A 的添加量的方式,向100ml样品瓶中加入内部脱模剂A,接着将0.3 重量份(15,000ppm)作为UV吸收剂的2-(2’-羟基-5’-叔辛基苯基) 苯并三唑(共同药品公司制商品名BIOSORB583)、0.01重量份(500ppm)作为催化剂的二丁基二氯化锡(II)、10.12重量份作为 聚合反应性化合物的间苯二甲撑二异氰酸酯于20℃搅拌混合,得到 共计7种均匀溶液。向上述7种均匀溶液中进一步添加9.88重量份 作为聚合反应性化合物的5,7-二巯基甲基-1,11-二巯基-3,6,9-三硫杂十一烷、4,7-二巯基甲基-1,11-二巯基-3,6,9-三硫杂十一烷、4,8-二巯 基甲基-1,11-二巯基-3,6,9-三硫杂十一烷的混合物,于20℃搅拌混 合,得到共计7种均匀的组合物。于0.13kPa的减压下对上述7种组 合物进行30分钟脱泡,然后用1μm的PTFE制过滤器进行过滤,再 将其注入至由玻璃模具和胶带形成的模腔(曲面形状:凹凸面共4 个曲面,中心厚度:2mm)中,利用胶带进行密封。将它们投入聚 合炉中,经19小时从25℃缓缓升温至120℃,然后于120℃保持2 小时而进行聚合。冷却后,将玻璃模具和胶带剥离,将形成于内部 的由固化树脂形成的成型体(塑料透镜)取出。得到的成型体(塑 料透镜)为无色透明,且折射率ne为1.67,阿贝数νe为31,Tg为 98℃。将脱模性及透明性的评价结果示于表5中。
[实施例12]
向7个100ml样品瓶中分别加入0.004重量份作为催化剂的N,N- 二甲基环己胺、0.018重量份作为催化剂的N,N-二环己基甲胺、1.83 重量份作为聚合反应性化合物的5,7-二巯基甲基-1,11-二巯基-3,6,9- 三硫杂十一烷、4,7-二巯基甲基-1,11-二巯基-3,6,9-三硫杂十一烷、4,8- 二巯基甲基-1,11-二巯基-3,6,9-三硫杂十一烷的混合物,于20℃搅拌 混合,得到均匀溶液(1)。以在0~0.1重量份(0~5,000ppm)的范 围内如表5那样改变内部脱模剂A的添加量的方式,向另外的7个 100ml样品瓶中添加内部脱模剂A,接着加入0.2重量份(10,000ppm) 作为UV吸收剂的2-(2-羟基-5-叔丁基苯基)-2H-苯并三唑(BASF公 司制商品名Tinuvin PS)、18.17重量份作为聚合反应性化合物的双 (2,3-环硫丙基)二硫醚,然后于20℃搅拌混合,得到共计7种均 匀溶液(2)。向上述7种均匀溶液(2)中加入均匀溶液(1),于 20℃进行搅拌,得到聚合性组合物。在0.13kPa的减压下对该7种 聚合性组合物进行30分钟脱泡,然后用1μm的PTFE制过滤器进行 过滤,再将其注入至由玻璃模具和胶带形成的模腔(曲面形状:凹 凸面共4个曲面,中心厚度:2mm)中,利用胶带进行密封。将它 们投入聚合炉中,经19小时从30℃缓缓升温至80℃,然后于80℃ 保持2小时,进行聚合。冷却后,将玻璃模具和胶带剥离,将形成 于内部的由固化树脂形成的成型体(塑料透镜)取出。得到的成型 体(塑料透镜)为无色透明,且折射率ne为1.74,阿贝数νe为32, Tg为78℃。将脱模性及透明性的评价结果示于表5中。
[实施例13]
以在0~0.1重量份(0~5,000ppm)的范围内如表5那样改变内部 脱模剂A的添加量的方式,向7个100ml样品瓶中加入内部脱模剂 A,接着加入0.3重量份(15,000ppm)作为催化剂的四丁基溴化鏻、 7.0重量份作为聚合反应性化合物的5,7-二巯基甲基-1,11-二巯基 -3,6,9-三硫杂十一烷、4,7-二巯基甲基-1,11-二巯基-3,6,9-三硫杂十一 烷、4,8-二巯基甲基-1,11-二巯基-3,6,9-三硫杂十一烷的混合物,于 40℃搅拌混合,得到共计7种均匀溶液。向这些均匀溶液中进一步 加入0.2重量份(10,000ppm)作为UV吸收剂的BASF公司制的商 品名为Tinuvin384-2的化合物、13.0重量份作为聚合反应性化合物 的双酚A二缩水甘油醚,于40℃搅拌混合,得到7种均匀的聚合性 组合物。在0.13kPa的减压下对上述聚合性组合物进行30分钟脱泡, 然后用1μm的PTFE制过滤器进行过滤,再将其注入至由玻璃模具 和胶带形成的模腔(曲面形状:凹凸面共4个曲面,中心厚度:2mm) 中,利用胶带进行密封。将它们投入聚合炉中,经9小时从70℃缓 缓升温至120℃,然后于120℃保持6小时而进行聚合。冷却后, 将玻璃模具和胶带剥离,将形成于内部的由固化树脂形成的成型体(塑料透镜)取出。得到的成型体(塑料透镜)为无色透明,且折 射率ne为1.64,阿贝数νe为35,Tg为64℃。将脱模性及透明性的 评价结果示于表5中。
[实施例14]
以在0~0.1重量份(0~5,000ppm)的范围内如表5那样改变内部 脱模剂A的添加量的方式,向100ml样品瓶中加入内部脱模剂A, 接着添加0.01重量份(500ppm)作为UV吸收剂的2-羟基-4-甲基二 苯甲酮、0.6重量份(30,000ppm)作为聚合引发剂的1,1-二(叔己 基过氧)环己烷、20.0重量份作为聚合反应性化合物的二乙二醇双 (烯丙基碳酸酯),于20℃搅拌混合,得到7种聚合性组合物。在 0.13kPa的减压下对该7种聚合性组合物进行30分钟脱泡,然后用 1μm的PTFE制过滤器进行过滤,再将其注入至由玻璃模具和胶带形 成的模腔(曲面形状:凹凸面共4个曲面,中心厚度:2mm)中, 利用胶带进行密封。将它们投入聚合炉中,经20小时从75℃缓缓 升温至130℃,然后于130℃保持3小时而进行聚合。冷却后,将 玻璃模具和胶带剥离,将形成于内部的由固化树脂形成的成型体(塑 料透镜)取出。得到的成型体(塑料透镜)为无色透明,且折射率 ne为1.50,阿贝数νe为58。将脱模性及透明性的评价结果示于表5 中。
[实施例15]
以在0~0.1重量份(0~5,000ppm)的范围内如表5那样改变内部 脱模剂A的添加量的方式,向100ml样品瓶中加入内部脱模剂A, 接着加入0.01重量份(500ppm)作为UV吸收剂的2-羟基-4-甲基二 苯甲酮、0.6重量份(30,000ppm)作为聚合引发剂的1,1-二(叔己 基过氧)环己烷、5.0重量份作为聚合反应性化合物的二乙烯基苯、 15.0重量份作为聚合反应性化合物的乙氧基双酚A二丙烯酸酯(NK ester A-BPE-10(新中村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于20℃搅拌混 合,得到7种均匀的聚合性组合物。在0.13kPa的减压下对上述聚合 性组合物进行30分钟脱泡,然后用1μm的PTFE制过滤器进行过滤, 再将其注入至由玻璃模具和胶带形成的模腔(曲面形状:凹凸面共4 个曲面,中心厚度:2mm)中,利用胶带进行密封。将它们投入聚 合炉中,经20小时从75℃缓缓升温至130℃,然后于130℃保持3 小时而进行聚合。冷却后,将玻璃模具和胶带剥离,将形成于内部 的由固化树脂形成的成型体(塑料透镜)取出。得到的成型体(塑 料透镜)为无色透明,且折射率ne为1.56,阿贝数νe为38。将脱模性及透明性的评价结果示于表5中。
[表5]
*:括号内为磷酸二酯的量(ppm)
[实施例16]
向100ml样品瓶中加入0.02重量份(1,000ppm)内部脱模剂A、 0.3重量份(15,000ppm)作为UV吸收剂的2-(2’-羟基-5’-叔辛基苯 基)苯并三唑(共同药品公司制商品名BIOSORB583)、0.008重 量份(400ppm)作为催化剂的二甲基二氯化锡(II)、5.84重量份 作为聚合反应性化合物的2,5(6)-双(异氰酸甲酯基)双环-[2.2.1]- 庚烷、3.89重量份作为聚合反应性化合物的1,6-己二异氰酸酯,于 20℃搅拌混合,得到均匀溶液。进一步添加4.70重量份作为聚合反 应性化合物的季戊四醇四(3-巯基丙酸酯)、5.57重量份作为聚合反 应性化合物的4-巯基甲基-1,8-二巯基-3,6-二硫杂辛烷,于20℃搅拌 混合,得到均匀的组合物。在0.13kPa的减压下对上述组合物进行 30分钟脱泡,然后用1μm的PTFE制过滤器进行过滤,再将其注入 至由玻璃模具和胶带形成的模腔(曲面形状:凹凸面共4个曲面, 中心厚度:2mm)中,利用胶带进行密封。将它们投入聚合炉中, 经15小时从25℃缓缓升温至120℃,然后于120℃保持4小时而 进行聚合。冷却后,将玻璃模具和胶带剥离,将形成于内部的由固 化树脂形成的成型体(塑料透镜)取出。得到的成型体(塑料透镜) 为无色透明,且折射率ne为1.60,阿贝数νe为39,Tg为92℃。将 脱模性及透明性的评价结果示于表6中。
[实施例17]
将0.10重量份内部脱模剂A、1.5重量份viosorb583(紫外线吸 收剂:注册商标,共同药品株式会社制)、0.028重量份N-苄基-2- 甲基咪唑及23.9重量份1,5-戊二异氰酸酯混合,于室温搅拌15分钟 使其溶解,然后向其中混合27.9重量份1,5-戊二异氰酸酯改性体组合物,从而制备多异氰酸酯液。该多异氰酸酯液的异氰脲酸酯单核 体浓度为35%。向其中加入29.1重量份以4,8-二巯基甲基-1,11-二巯 基-3,6,9-三硫杂十一烷、4,7-二巯基甲基-1,11-二巯基-3,6,9-三硫杂十 一烷及5,7-二巯基甲基-1,11-二巯基-3,6,9-三硫杂十一烷为主成分的 多元硫醇以及19.1重量份季戊四醇四(3-巯基丙酸酯),于室温搅 拌混合,得到单体混合物的均匀溶液。该均匀溶液的粘度为40mPa·s。 将该均匀溶液在室温、减压下脱泡30分钟,用1μm的Teflon(注册 商标)过滤器进行过滤,然后注入至由玻璃模具和胶带形成的铸模 (曲面形状:凹凸面共4个曲面,中心厚度:2mm)中。将其投入 炉中,经大约24小时从25℃缓缓升温至120℃而进行聚合。聚合 结束后,从炉中取出铸模,脱模后进一步于120℃进行2小时退火, 得到树脂成型体。树脂成型体具有无色透明的外观,折射率(ne)为1.60,阿贝数(νe)为39,耐热性为89℃。将脱模性及透明性的 评价结果示于表6中。
[实施例18]
将0.1重量份(1,000ppm)内部脱模剂A、1.5重量份(15,000ppm) 作为UV吸收剂的2-(2’-羟基-5’-叔辛基苯基)苯并三唑(共同药品 公司制商品名BIOSORB583)、58.9重量份双(4-异氰酸酯基环己 基)甲烷于20℃搅拌混合,得到均匀溶液。向该均匀溶液中加入41.1重量份5,7-二巯基甲基-1,11-二巯基-3,6,9-三硫杂十一烷、4,7-二巯基 甲基-1,11-二巯基-3,6,9-三硫杂十一烷、4,8-二巯基甲基-1,11-二巯基 -3,6,9-三硫杂十一烷的混合物、0.15重量份(1,500ppm)二丁基二氯 化锡(II),于20℃搅拌混合,得到混合液。在600Pa下对该混合 液进行1小时脱泡,用1μm的PTFE过滤器进行过滤,然后注入至 中心厚度为2mm、直径为80mm的4C平面透镜用玻璃模具中。将 该铸模投入聚合炉,经21小时从20℃缓缓升温至130℃而进行聚 合。聚合结束后,从炉中取出铸模。将得到的平面透镜进一步于130℃ 进行2小时退火处理。得到的2mm厚的平面透镜具有透明性,折射 率(ne)为1.60,阿贝数(νe)为39,耐热性为136℃,适合用作 光学材料用透明树脂。将脱模性及透明性的评价结果示于表6中。
[实施例19]
将0.10重量份内部脱模剂A及0.20重量份二甲基二氯化锡 (Honjo ChemicalCorporation制,商品名Nestin P)、1.50重量份2- (2-羟基-5-叔辛基苯基)-2H-苯并三唑(堺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 商品名Viosorb583)、53.0重量份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搅拌混合。 然后,向其中混合47.0重量份5,7-二巯基甲基-1,11-二巯基-3,6,9-三 硫杂十一烷、4,7-二巯基甲基-1,11-二巯基-3,6,9-三硫杂十一烷、4,8- 二巯基甲基-1,11-二巯基-3,6,9-三硫杂十一烷的混合物,从而制备组 合物。利用1.0μm的Teflon(注册商标)过滤器对得到的聚合原料 进行过滤,在400Pa以下的真空下脱气60分钟。将脱气后的组合物 注入至由中心厚度为2mm、直径为80mm的4C平面透镜用玻璃模 具和胶带形成的铸模中。之后在25℃~120℃的加热炉中进行20小 时聚合,冷却后,除去玻璃模具和胶带,得到硫氨酯成型体。进一 步于130℃进行2小时退火。得到的2mm厚的平面透镜具有透明性, 折射率(ne)为1.60,阿贝数(νe)为38,耐热性为130℃,适合 用作光学材料用透明树脂。将脱模性及透明性的评价结果示于表6 中。
[实施例20]
将0.10重量份内部脱模剂A及0.17重量份二丁基二氯化锡(II)、 1.50重量份2-(2-羟基-5-叔辛基苯基)-2H-苯并三唑(堺化学工业株式 会社制,商品名Viosorb583)、23.2重量份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19.8 重量份1,6-己二异氰酸酯搅拌混合。之后,向其中混合57.0重量份 季戊四醇四(3-巯基丙酸酯),从而制备组合物。利用1.0μm的Teflon (注册商标)过滤器对得到的聚合原料进行过滤,在400Pa以下的 真空下脱气60分钟。将脱气后的组合物注入至由中心厚度为2mm、 直径为80mm的4C平面透镜用玻璃模具和胶带形成的铸模中。之后 在35℃~130℃的加热炉中进行21小时聚合,冷却后,除去玻璃模 具和胶带,得到硫氨酯成型体。进一步于130℃进行2小时退火。 得到的2mm厚的平面透镜具有透明性,折射率(ne)为1.56,阿贝 数(νe)为41,耐热性为82℃,适合用作光学材料用透明树脂。将 脱模性及透明性的评价结果示于表6中。
[实施例21]
将0.1重量份(1,000ppm)内部脱模剂A、2.0重量份(20,000ppm) 作为UV吸收剂的2-(2’-羟基-5’-叔辛基苯基)苯并三唑(共同药品 公司制,商品名BIOSORB583)、27.6重量份双(4-异氰酸酯基环 己基)甲烷、27.6重量份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于20℃搅拌混合,得到均匀溶液。向该均匀溶液中加入44.8重量份5,7-二巯基甲基-1,11- 二巯基-3,6,9-三硫杂十一烷、4,7-二巯基甲基-1,11-二巯基-3,6,9-三硫 杂十一烷、4,8-二巯基甲基-1,11-二巯基-3,6,9-三硫杂十一烷的混合 物、0.17重量份(1,700ppm)二甲基二氯化锡(II),于20℃搅拌 混合,得到混合液。在600Pa下对该混合液进行1小时脱泡,利用1μm 的PTFE过滤器进行过滤,然后注入至中心厚度为2mm、直径为80mm 的4C平面透镜用玻璃模具中。将该铸模投入聚合炉中,经21小时 从20℃缓缓升温至130℃而进行聚合。聚合结束后,从炉中取出铸 模。将得到的平面透镜进一步于130℃进行2小时退火处理。得到 的2mm厚的平面透镜具有透明性,折射率(ne)为1.60,阿贝数(νe) 为38,耐热性为117℃,适合用作光学材料用透明树脂。将脱模性 及透明性的评价结果示于表6中。
[实施例22]
将1.0重量份(10,000ppm)内部脱模剂A及58.8重量份三羟甲 基丙烷的环氧丙烷加成物(Bayer公司制;Desmophen 4011T)、0.40 重量份(4,000ppm)TINUVIN292(BASF公司制;光稳定剂)混合 溶解,制成均匀溶液。向41.2重量份2,4-甲苯二异氰酸酯与2,6-甲 苯二异氰酸酯的混合物中混合1.50重量份(15,000ppm)苯并三唑系 化合物(共同药品公司制;BIOSORB583(2-(2’-羟基-5’-叔辛基苯 基)苯并三唑))并进行溶解,制成均匀溶液。将各溶液于20℃混 合,在400Pa下进行脱泡,然后注入至直径为80mm的4C平面透镜 用成型模具中。将其投入聚合炉,经24小时从15℃缓缓升温至120℃ 而进行聚合。聚合结束后,将其从炉中取出,实施从成型模具上进 行脱模的脱模作业。脱模性良好,未观察到模具的剥离。将得到的 成型体进一步于120℃进行2小时退火处理。得到的成型体具有透 明性,未观察到波筋,折射率(ne)为1.54,Tg为81℃,适合用作 光学材料用途。将脱模性及透明性的评价结果示于表6中。
[表6]
*:括号内为磷酸二酯的量(ppm)
本申请主张以于2014年12月26日提出申请的日本申请特愿 2014-265858号为基础的优先权,将其全部公开内容并入本文。

Claims (5)

1.下述通式(1)表示的磷酸二酯化合物作为塑料透镜成型用的内部脱模剂的用途,
式(1)中,R1及R2独立地表示可被至少1个羟基取代的碳原子数1~30的烃基,R3表示碳原子数2~4的亚烷基;存在有多个的R3可相同也可不同;M表示氢原子、铵离子、碱金属离子或1/2价的碱土金属离子,n表示1~60的整数。
2.塑料透镜,其是由将下述组合物聚合而得到的成型体形成的,所述组合物包含聚合反应性化合物和内部脱模剂,所述内部脱模剂包含至少1种下述通式(1)表示的磷酸二酯化合物,
式(1)中,R1及R2独立地表示可被至少1个羟基取代的碳原子数1~30的烃基,R3表示碳原子数2~4的亚烷基;存在有多个的R3可相同也可不同;M表示氢原子、铵离子、碱金属离子或1/2价的碱土金属离子,n表示1~60的整数。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塑料透镜,其中,相对于所述聚合反应性化合物而言,通式(1)表示的所述磷酸二酯化合物的量在1×10-1~5×104ppm的范围内。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塑料透镜,其中,所述聚合反应性化合物为选自多异(硫)氰酸酯化合物、多(硫代)环氧基化合物、多氧杂环丁基化合物、多硫杂环丁基化合物、多(甲基)丙烯酰基化合物、多烯化合物、炔化合物、多元(硫)醇化合物、多胺化合物、酸酐或多元羧酸化合物中的1种或2种以上。
5.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将下述组合物进行浇铸聚合的工序,所述组合物包含聚合反应性化合物和内部脱模剂,所述内部脱模剂包含至少1种下述通式(1)表示的磷酸二酯化合物,
式(1)中,R1及R2独立地表示可被至少1个羟基取代的碳原子数1~30的烃基,R3表示碳原子数2~4的亚烷基;存在有多个的R3可相同也可不同;M表示氢原子、铵离子、碱金属离子或1/2价的碱土金属离子,n表示1~60的整数。
CN201580070862.4A 2014-12-26 2015-12-25 内部脱模剂、包含该内部脱模剂的组合物及使用该组合物的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71074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65858 2014-12-26
JP2014265858 2014-12-26
PCT/JP2015/086334 WO2016104744A1 (ja) 2014-12-26 2015-12-25 内部離型剤、該内部離型剤を含む組成物および該組成物を用いた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07403A CN107107403A (zh) 2017-08-29
CN107107403B true CN107107403B (zh) 2019-04-02

Family

ID=561507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70862.4A Active CN107107403B (zh) 2014-12-26 2015-12-25 内部脱模剂、包含该内部脱模剂的组合物及使用该组合物的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239239B2 (zh)
EP (1) EP3238903B1 (zh)
JP (1) JP6009722B1 (zh)
KR (1) KR101788522B1 (zh)
CN (1) CN107107403B (zh)
WO (1) WO201610474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93669B2 (ja) 2015-03-12 2020-05-13 ホヤ レンズ タイランド リミテッドHOYA Lens Thailand Ltd イソシアネート化合物の保存方法
EP3594288B1 (en) * 2017-03-08 2022-11-16 Mitsui Chemicals, Inc. Polymerizable composition and molded body
KR101910131B1 (ko) 2018-02-23 2018-10-19 에스케이씨 주식회사 인계 이형제, 이를 포함하는 광학용 중합성 조성물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102647150B1 (ko) * 2019-01-31 2024-03-14 다이킨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이형제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35497A (zh) * 2012-06-13 2014-03-12 可奥熙搜路司有限公司 环氧丙烯酸系列光学镜片用树脂模铸聚合方法及包括内部脱模剂的环氧丙烯酸系列光学镜片树脂合成物
CN104020514A (zh) * 2014-05-24 2014-09-03 江苏康耐特光学有限公司 一种染色树脂镜片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66843A (en) * 1968-02-23 1972-05-30 Stauffer Chemical Co Alkylarylpolyoxyalkylene alkyl or aryl phosphates
US4389259A (en) * 1980-04-30 1983-06-21 Sandoz Ltd. Asymmetrical diesters of orthophosphoric acid useful as corrosion inhibitors
US4975328A (en) 1987-09-22 1990-12-04 Hoya Corporation Process for producing polyurethane lens
JPH0620752B2 (ja) 1990-03-30 1994-03-23 ホーヤ株式会社 ポリウレタン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JP2842658B2 (ja) 1990-04-05 1999-01-06 旭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成形用内部離型剤及び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JP2772710B2 (ja) * 1990-09-25 1998-07-09 花王株式会社 リン酸エステルの製造方法
US5389708A (en) 1992-01-31 1995-02-14 Mitsui Toatsu Chemicals, Inc. Sulfur-containing acid phosphoric ester internal release agent
JP3263162B2 (ja) 1992-01-31 2002-03-04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含硫リン酸エステル系内部離型剤
JP3110571B2 (ja) 1992-10-27 2000-11-20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含硫ウレタン樹脂の成形方法及び透明含硫ウレタン樹脂成形物
JP3263150B2 (ja) 1992-10-27 2002-03-04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ウレタン樹脂の成形方法及び透明ウレタン樹脂成形物
JP3633685B2 (ja) 1995-10-03 2005-03-30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成形用内部離型剤及び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JP2000191673A (ja) 1998-12-25 2000-07-11 Mitsui Chemicals Inc 新規な燐酸エステル及び該化合物からなる離型剤
JP2000256377A (ja) 1999-03-10 2000-09-19 Mitsui Chemicals Inc 新規な燐酸エステル及び該化合物からなる離型剤
JP2000281687A (ja) 1999-03-31 2000-10-10 Mitsui Chemicals Inc 新規な燐酸エステル及び該化合物からなる離型剤
JP4011811B2 (ja) 2000-01-14 2007-11-21 Jsr株式会社 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及び光学部材
JP3483828B2 (ja) 2000-04-26 2004-01-06 Hoya株式会社 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の製造方法及び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
WO2002026875A1 (en) * 2000-09-25 2002-04-04 Stepan Company Alkoxylated phosphate esters useful as secondary adhesion promoters, internal mold release agents and viscosity modifiers
JP2007131663A (ja) * 2005-11-08 2007-05-31 Kao Corp 重合性リン酸エステル組成物
EP1988110B1 (en) 2006-02-23 2017-01-04 Mitsui Chemicals, Inc. Internal mold release agent for production of polythiourethane optical material
JP5357165B2 (ja) * 2008-09-22 2013-12-04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材料用重合性組成物、光学材料および光学材料の製造方法
EP2636501B1 (en) * 2011-05-26 2014-12-10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Method for producing article having fine concavo-convex structure on surface
JP5823220B2 (ja) 2011-09-12 2015-11-25 Hoya株式会社 ウレタン系光学部材の製造方法
US20140232041A1 (en) * 2013-02-19 2014-08-21 Henkel Corporation Internal mold release agents for polyurethane material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35497A (zh) * 2012-06-13 2014-03-12 可奥熙搜路司有限公司 环氧丙烯酸系列光学镜片用树脂模铸聚合方法及包括内部脱模剂的环氧丙烯酸系列光学镜片树脂合成物
CN104020514A (zh) * 2014-05-24 2014-09-03 江苏康耐特光学有限公司 一种染色树脂镜片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239239B2 (en) 2019-03-26
EP3238903A4 (en) 2018-02-21
KR20170077284A (ko) 2017-07-05
US20170355106A1 (en) 2017-12-14
JPWO2016104744A1 (ja) 2017-04-27
EP3238903B1 (en) 2019-06-19
WO2016104744A1 (ja) 2016-06-30
KR101788522B1 (ko) 2017-10-19
EP3238903A1 (en) 2017-11-01
CN107107403A (zh) 2017-08-29
JP6009722B1 (ja) 2016-10-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303085B1 (ko) 광학 재료용 중합성 조성물 및 그의 용도
JP6449343B2 (ja) 光学材料用重合性組成物、当該組成物から得られる光学材料および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
CN107107403B (zh) 内部脱模剂、包含该内部脱模剂的组合物及使用该组合物的塑料透镜的制造方法
JP6496820B2 (ja) 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の製造装置
CN104755520A (zh) 聚合性组合物、光学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CN110325594A (zh) 聚合性组合物及成型体
CN110914322B (zh) 光学材料用聚合性组合物、光学材料及其用途
CN108026241A (zh) 成型体和光学材料用聚合性组合物
CN109716216A (zh) 光致变色透镜及聚合性组合物
JP6533337B2 (ja) 光学材料用重合性組成物、当該組成物から得られる光学材料および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
JP6722085B2 (ja) チエタニル化合物、当該化合物を含む重合性組成物およびその用途
JP2019085377A (ja) 新規な環状トリチオカーボネ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