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89141A - 车用显示系统 - Google Patents
车用显示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089141A CN107089141A CN201710084328.XA CN201710084328A CN107089141A CN 107089141 A CN107089141 A CN 107089141A CN 201710084328 A CN201710084328 A CN 201710084328A CN 107089141 A CN107089141 A CN 10708914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iving force
- movable body
- vehicle
- automobile
- directed s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41000222712 Kinetoplastid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00058 Anaplas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8331 Pinus X rigitaed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1613 Pinus bruti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018646 Pinus bruti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10 comprom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268 conjug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GOLXNESZZPUPJE-UHFFFAOYSA-N spiromesifen Chemical compound CC1=CC(C)=CC(C)=C1C(C(O1)=O)=C(OC(=O)CC(C)(C)C)C11CCCC1 GOLXNESZZPUPJ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94 synthes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35/00—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f instruments in or on vehi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35/00—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f instruments in or on vehicles
- B60K35/20—Output arrangements, i.e. from vehicle to user, associated with vehicle functions or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B60K35/21—Output arrangements, i.e. from vehicle to user, associated with vehicle functions or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using visual output, e.g. blinking lights or matrix displays
- B60K35/22—Display scree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35/00—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f instruments in or on vehicles
- B60K35/50—Instru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eans of attachment to or integration in the vehicl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35/00—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f instruments in or on vehicles
- B60K35/50—Instru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eans of attachment to or integration in the vehicle
- B60K35/53—Movable instruments, e.g. slidabl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360/0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groups B60K35/00 or B60K37/00 relating to 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dashboards
- B60K2360/60—Structural details of dashboards or instruments
- B60K2360/68—Features of instruments
- B60K2360/682—Arrangements to cover or hide instru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011/0001—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 B60R2011/0003—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inside the vehicle
- B60R2011/0005—Dashboar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011/0042—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means
- B60R2011/008—Adjustable or movable supports
- B60R2011/0092—Adjustable or movable supports with motoriz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strument Panels (AREA)
- Indicating Measured Value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用显示系统。提高商品性。车用显示系统(1)对显示对象信息进行显示使得车厢内的使用者在可动体(10)的框架(11)的内侧区域(11a)看到,引导装置(30)包括导轨,导轨引导可动体的第2保持部分的被引导部使得可动体的第1保持部分向第1驱动力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可动体从起立位置向倾倒位置变位,且引导被引导部使得第1保持部分向与第1驱动力反向的第2驱动力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可动体从倾倒位置向起立位置变位,导轨具有:在第1驱动力的初期施加时和第2驱动力的末期施加时以弧状引导被引导部的弧状引导部;以及在第1驱动力的初期施加后和所述第2驱动力的末期施加时之前以直线状引导被引导部的直线状引导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用显示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在车厢内显示车辆信息等显示对象信息的车用显示系统。该车用显示系统主要在驾驶者可以看到的位置显示车辆速度等,可以说担负车辆的商品性的一部分。例如,下述的专利文献1至6公开了这样的车用显示系统:设置为作为装饰体的环状部件能在车宽方向移动,根据该环状部件在车宽方向的位置,变更在环状部件的内侧区域中显示的显示对象信息的内容。另外,下述的专利文献7至9公开了这样的车用显示系统:包括显示器和显示器的前方(驾驶者侧)的实体仪表,使实体仪表根据显示的显示对象信息来移动。在专利文献7和8的技术中,用线来拉起实体仪表并使其收纳在显示器的上方。在专利文献9的技术中,以车辆下方侧为支点,使实体仪表向车辆前方侧倒下并收纳。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3295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13726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3251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0-216855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1-17723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13-44618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09-69040号公报
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2009-107463号公报
专利文献9:日本特开2009-1074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欲解决的问题
可是,在从提高商品性的观点考虑的情况下,车用显示系统存在改善的余地。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提高商品性的车用显示系统。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车用显示系统的特征在于,包括:可动体,所述可动体具有环状或者使环状的一部分欠缺的非环状的框架,所述框架能在起立位置和倾倒位置这至少2个固定位置之间变位,其中,在所述起立位置,将所述框架的内侧区域至少朝向车辆后方,在所述倾倒位置,与所述起立位置相比在车辆后方侧且车辆下方侧并将所述内侧区域至少朝向车辆上方;第1保持体,所述第1保持体保持所述起立位置的所述可动体的车辆上方侧和车辆下方侧中的一者;第2保持体,所述第2保持体保持该车辆上方侧和车辆下方侧中的另一者;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对显示对象信息进行显示,使得车厢内的使用者在所述框架的所述内侧区域看到;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将使所述可动体从所述起立位置变位到所述倾倒位置时的第1驱动力、和使所述可动体从所述倾倒位置变位到所述起立位置时的与所述第1驱动力反向的第2驱动力传递至所述第1保持体,其中,所述第1驱动力和所述第2驱动力是基于动力源的动力使所述可动体在所述起立位置与所述倾倒位置之间变位动作时的驱动力;以及引导装置,所述引导装置通过沿着导轨引导设置在所述第2保持体上的被引导部,从而引导所述可动体在所述起立位置与所述倾倒位置之间的变位动作。而且,在对所述第1保持体作用所述第1驱动力的情况下,所述导轨引导所述被引导部,使得由所述第1保持体保持的所述可动体的第1保持部分向所述第1驱动力的方向移动,从而使所述可动体从所述起立位置向所述倾倒位置变位,并且,在对所述第1保持体作用所述第2驱动力的情况下,所述导轨引导所述被引导部,使得所述第1保持部分向所述第2驱动力的方向移动,从而使所述可动体从所述倾倒位置向所述起立位置变位,所述导轨具有:弧状引导部,所述弧状引导部在所述第1驱动力的初期施加时和所述第2驱动力的末期施加时呈弧状引导所述被引导部;以及直线状引导部,所述直线状引导部在所述第1驱动力的初期施加后和所述第2驱动力的末期施加时之前呈直线状引导所述被引导部。
此处优选的是,所述弧状引导部被形成为:在所述第1驱动力的开始施加时由所述第1驱动力作用在所述被引导部的力的方向、和与作用在所述被引导部的所述力相应的来自所述被引导部的力的作用点处的所述弧状的切线,所形成的锐角侧的夹角最小为0,且随着所述被引导部接近所述直线状引导部,所述夹角缓缓增大。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轴部件,所述轴部件具有沿着轴线方向螺刻的外螺纹部,利用所述动力源的动力绕轴旋转;以及运动方向转换部件,所述运动方向转换部件具有拧合在所述外螺纹部的内螺纹部,并且与所述第1保持体连结,随着所述轴部件的旋转而在所述轴线方向往返移动。
另外,优选的是,在所述倾倒位置是将所述框架的所述内侧区域朝向车辆上方侧且车辆后方侧的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显示装置至少在所述起立位置和所述倾倒位置显示所述显示对象信息。
发明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车用显示系统由于使可动体在起立位置与倾倒位置之间变位,使显示对象信息显示在该可动体的框架的内侧区域,因此,能够对车厢内的使用者带来视觉刺激,提高商品性。而且,在该车用显示系统中,由于利用导轨的弧状引导部,能够在第1驱动力的初期施加时和第2驱动力的末期施加时以轻负荷顺利地使可动体变位,因此,该变位时的可动体的运动不会给使用者带来不协调感,能够进一步提高商品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车用显示系统在车内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车用显示系统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车用显示系统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是示出可动体为起立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的车用显示系统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是示出可动体为倾倒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5是说明可动体在起立位置与倾倒位置之间的变位的侧视图。
图6是可动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将运动方向转换部件的分解立体图与可动体及保持部件一起示出的图。
图8是示出第1驱动装置和引导装置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9是从其他角度观察第1驱动装置和引导装置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引导装置的正面侧的立体图。
图11是从其他角度观察引导装置的正面侧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第2驱动装置的正面侧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示出第2驱动装置的背面侧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说明可动体在第1固定位置与第2固定位置之间的变位的主视图。
图15是说明可动体在第1固定位置与第2固定位置之间的变位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说明松动抑制机构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车用显示系统
10:可动体
10a:上部
10b:下部
11:框架
11a:内侧区域
12:堵塞部件
13:基体部件
14:保持部件
14a:第1保持部(第1保持体)
14b:第2保持部(第2保持体)
20:驱动装置
21:动力源
22:动力传递装置
23:驱动控制装置
30:引导装置
31:被引导部
32:导轨
33:弧状引导部
34:直线状引导部
50:第1动力传递机构
60:第2动力传递机构
61:轴部件
61a:外螺纹部
62:运动方向转换部件
62a:内螺纹部
80:显示装置
P1:起立位置(第1固定位置)
P2:倾倒位置
P3:第2固定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车用显示系统的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不限于本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基于图1至图16来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车用显示系统的实施方式之一。
图1的附图标记1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车用显示系统。该车用显示系统1搭载在车辆的车厢内,对显示对象信息进行显示,从而将该显示对象信息提供给车厢内的使用者。该车用显示系统1主要被用作车用仪表,将车辆速度等车辆信息作为显示对象信息来显示。另外,在该车用显示系统1中,能够将有助于驾驶者的便利性的驾驶辅助信息(车载导航系统的路径引导信息、通过路车间通信得到的其他车辆的信息等)等显示为显示对象信息。在该车用显示系统1中,对显示对象信息进行显示,使得在后述的框架11的内侧区域11a被车厢内的使用者看到。该车用显示系统1配置在车厢内的预定位置(例如仪表板内、前围板上)。在该例子中,容纳于处于驾驶者的眼前的仪表板的容纳部101。
该例子的车用显示系统1包括能在至少2个固定位置之间变位的可动体10(图1至图5)。该至少2个固定位置是图3所示的起立位置P1(图1和图2的实线)和图4所示的倾倒位置P2(图1和图2的双点划线)。起立位置P1是使可动体10变位使得框架11的内侧区域11a朝向车厢内的使用者侧的固定位置。因此,在起立位置P1,为了使其内侧区域11a至少朝向车辆后方(车厢内的使用者侧),使框架11在车辆上下方向立起。在该例子中,将使立起的框架11(内侧区域11a)的车辆上方侧与车辆下方侧相比略微向车辆前方侧倾斜的第1倾斜状态作为起立位置P1。倾倒位置P2是使其向该车辆前方侧的倾斜度与起立位置P1相比进一步增大并将框架11(内侧区域11a)放倒的固定位置。因此,在倾倒位置P2,为了使其内侧区域11a至少朝向车辆上方,将框架11放倒。在该例子中,将使放倒的框架11(内侧区域11a)的车辆前方侧与车辆后方侧相比略微向车辆上方侧抬起的第2倾斜状态作为倾倒位置P2。
本实施方式的可动体10通过在起立位置P1缓缓增加框架11(内侧区域11a)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的倾斜角,并使整体向车辆后方侧且车辆下方侧缓缓变位,从而达到倾倒位置P2(图5)。另外,该可动体10通过在倾倒位置P2缓缓减少框架11(内侧区域11a)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的倾斜角,并使整体向车辆前方侧且车辆上方侧缓缓变位,从而达到起立位置P1(图5)。另外,图5的附图标记Ph示出可动体10在起立位置P1与倾倒位置P2之间的变位中途的某个位置。
该可动体10包括:环状或者使环状的一部分欠缺的非环状的框架11;塞住该框架11的内侧区域11a的堵塞部件12;以及保持该框架11和堵塞部件12的基体部件13(图3、图4和图6),用螺钉部件B等将这些一体化。
该例子的框架11由合成树脂材料等成型为圆环状,其内侧的圆板状的空间为内侧区域11a。该框架11被用作成为使用者看到的对象的装饰部件。因此,该框架11至少在使用者可以看到的位置例如实施金属色调的加工。另外,该框架11在其前表面侧(起立位置的车辆后方侧)且内周面侧,形成有在周向以等间隔交替配置的凹部11b和凸部11c。
此处,该例子的显示装置80如后所述,在框架11的前表面侧(起立位置P1的车辆后方侧且倾倒位置P2的车辆上方侧)形成虚像,使得使用者看起来由该虚像形成的显示对象信息仿佛显示在内侧区域11a。因此,堵塞部件12配置在框架11的背面侧,并从该背面塞住内侧区域11a,使得与框架11相比背面侧(在起立位置P1的车辆前方侧且倾倒位置P2的车辆下方侧)的机构等从内侧区域11a不可见。该例子的堵塞部件12由暗色的合成树脂材料等成型,形状与圆板状的内侧区域11a匹配。例如,堵塞部件12为了用向使用者侧露出的圆形的平面塞住内侧区域11a而成型为圆板状。另外,堵塞部件12为了用向使用者侧露出的圆锥状的曲面塞住内侧区域11a而成型。该例子的堵塞部件12具有向使用者侧突出的圆锥状的曲面。
基体部件13配置在堵塞部件12的背面侧(起立位置P1的车辆前方侧且倾倒位置P2的车辆下方侧),与该框架11及堵塞部件12一体化。该例子的基体部件13由合成树脂材料等成型为圆板状,形状与框架11和堵塞部件12匹配。
下面为了方便,将可动体10(框架11、堵塞部件12和基体部件13)的起立位置P1的车辆后方侧且倾倒位置P2的车辆上方侧称为“前表面侧”,将可动体10的起立位置P1的车辆前方侧且倾倒位置P2的车辆下方侧称为“背面侧”。另外,以下将该可动体10的起立位置P1的车辆上方侧且倾倒位置P2的车辆前方侧称为“上部”,将可动体10的起立位置P1的车辆下方侧且倾倒位置P2的车辆后方侧称为“下部”。
在该车用显示系统1中,用2点来保持该可动体10。在该车用显示系统1中设置有:保持可动体10的上部(第1保持部分)10a和下部(第2保持部分)10b中的一者的第1保持体;以及保持其中另一者的第2保持体。在该第1保持体和第2保持体上分别设置有旋转轴。第1保持体和第2保持体可以分开,也可以是一体。在该例子中,设置有将该第1保持体与第2保持体一体成型的保持部件14(图7)。该保持部件14以在可动体10的上部10a与下部10b之间覆盖基体部件13的背面侧的方式成型并配置。该保持部件14具有相当于第1保持体的第1保持部14a、以及相当于第2保持体的第2保持部14b。在该例子中,用第1保持部14a保持可动体10的上部10a,用第2保持部14b保持可动体10的下部10b。第2保持部14b从可动体10的下部10b侧观察时,在车辆左侧和车辆右侧设置有各1个。另外,该保持部件14中,在第1保持部14a和第2保持部14b分别设置有在车宽方向延伸的第1旋转轴15A和第2旋转轴15B。第2旋转轴15B针对每个第2保持部14b设置。第1旋转轴15A可以与第1保持部14a成为一体并绕轴旋转,也可以相对于第1保持部14a绕轴相对旋转。另外,第2旋转轴15B可以与第2保持部14b成为一体并绕轴旋转,也可以相对于第2保持部14b绕轴相对旋转。该保持部件14例如由合成树脂材料等成型,用螺钉部件B等与可动体10一体化。
车用显示系统1包括担负该可动体10的变位的驱动装置20和引导装置30(图3至图5)。该驱动装置20和引导装置30被安装并支持在本系统的骨架部件41上(图8和图9),为了使得使用者看不到而尽可能被第1盖体部件42和第2盖体部件43遮盖(图2)。骨架部件41例如由金属材料成型。该骨架部件41具有:在起立位置P1的可动体10的背面侧配置的第1支持部41a;以及在起立位置P1的可动体10的下部10b侧在车宽方向分为2个地配置的第2支持部41b。优选的是决定第1盖体部件42和第2盖体部件43的形状和配置,使得无论可动体10的变位如何,越过后述半透明镜82仅能看到框架11和显示对象信息。在第1盖体部件42上设置有第1缺口42a,使得在可动体10在起立位置P1与倾倒位置P2之间变位时第1缺口42a不与可动体10的下部10b抵接。另外,在该第1盖体部件42上设置有第2缺口42b,使得在如后所述使可动体10在车宽方向变位时第2缺口42b不与可动体10的下部10b抵接。
驱动装置20包括动力源21、动力传递装置22、和驱动控制装置23(图3和图4)。该驱动装置20将动力源21的动力作为使可动体10在起立位置P1与倾倒位置P2之间变位动作时的驱动力,传递给第1保持体(该例子中为保持部件14的第1保持部14a)。作为该驱动力,向该第1保持体传递:从起立位置P1向倾倒位置P2变位时的第1驱动力;以及从倾倒位置P2向起立位置P1变位时的与第1驱动力反向的第2驱动力。该驱动装置20主要配置在可动体10的背面侧(起立位置P1的车辆前方侧)且骨架部件41的背面侧(车辆前方侧),被安装在该骨架部件41的第1支持部41a。
动力源21产生的动力是用于使可动体10变位的驱动力的来源。在该例子中,使用电动机作为该动力源21。该动力源21由驱动控制装置23控制。例如,驱动控制装置23根据可动体10的变位后的目标位置,控制从动力源21输出的动力。该例子的动力源21被保持在被用作保持部件的第1轴承体24上,经由该第1轴承体24安装于第1支持部41a(图8和图9)。
动力传递装置22在传递该动力源21的动力时,使可动体10在起立位置P1与倾倒位置P2之间变位。因此,该动力传递装置22将从动力源21传递的动力转换为驱动力并传递至可动体10。该例子的动力传递装置22被保持在第1轴承体24上,经由该第1轴承体24安装在第1支持部41a。该动力传递装置22包括第1动力传递机构50和第2动力传递机构60(图5)。
第1动力传递机构50包括第1齿轮51至第3齿轮53(图8和图9),经由这些第1齿轮51至第3齿轮53将动力源21的动力(输出力矩)传递给第2动力传递机构60。该例子的第1齿轮51至第3齿轮53使用平齿轮。第1齿轮51相对于动力源21的输出轴(未图示)安装在同心上,与该输出轴一体地旋转。第2齿轮52相对于旋转轴54安装在同心上,与该旋转轴54一体地旋转。该旋转轴54相对于动力源21的输出轴隔开间隔且将轴线朝向同一个方向地平行配置。该第2齿轮52与第1齿轮51啮合。第3齿轮53具有与动力源21的输出轴、旋转轴54平行的旋转中心轴,与第2齿轮52啮合。在该第1动力传递机构50中,为了使第2齿轮52和第3齿轮53的旋转顺利进行,分别设置有将第2齿轮52的旋转轴54和第3齿轮53的旋转轴(第2动力传递机构60的后述轴部件61)旋转自如地保持的轴承(未图示)。各轴承和第1齿轮51至第3齿轮53被设置于第1轴承体24的容纳部24a容纳。因此,该第1动力传递机构50经由该第1轴承体24安装在骨架部件41的第1支持部41a。
此处,在第3齿轮53的旋转中心轴上,在同心上配置有轴部件61。第3齿轮53与该轴部件61一体地旋转。所以,在该第1动力传递机构50中,动力源21的动力(输出力矩)经由第1齿轮51至第3齿轮53传递至轴部件61,从而进行该动力向第2动力传递机构60的传递。
第2动力传递机构60是运动方向转换机构,将绕轴的旋转力矩转换为沿着轴线方向的力并进行传递。该例子的第2动力传递机构60包括轴部件61、和运动方向转换部件62,该运动方向转换部件62能随着该轴部件61的绕轴旋转而在轴部件61上沿着轴线方向往返移动(图5、图8和图9)。具体而言,该第2动力传递机构60构成为所谓的进给丝杠机构。
轴部件61相对于动力源21的输出轴、旋转轴54隔开间隔且将轴线朝向同一个方向平行地配置,与配置在同心上的第3齿轮53的旋转联动地绕轴旋转。即,该轴部件61能够利用动力源21的动力绕自身的轴旋转。轴部件61如上所述,一个端部侧(第3齿轮53侧)被容纳部24a内的轴承旋转自如地保持。并且,该轴部件61的另一个端部侧被轴承25旋转自如地保持。该轴承25被第2轴承体26容纳,经由该第2轴承体26安装在骨架部件41的第1支持部41a。因此,该第2动力传递机构60经由第1轴承体24和第2轴承体26安装在第1支持部41a。该轴部件61例如由金属材料成型为圆柱状或者圆筒状,在其外周面上具有沿着轴线方向螺刻的外螺纹部61a。
运动方向转换部件62具有拧合在该外螺纹部61a的内螺纹部62a(图7)。该例子的运动方向转换部件62被大致区分为第1运动方向转换部件62A和第2运动方向转换部件62B(图5和图7)。第1运动方向转换部件62A例如将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内螺纹部62a和合成树脂材料利用嵌入成型而一体化,配置在骨架部件41的第1支持部41a的背面侧(车辆前方侧)。因此,该第1运动方向转换部件62A在使外螺纹部61a与内螺纹部62a拧合的状态下,旋转自如地被保持于轴部件61。另一方面,第2运动方向转换部件62B由合成树脂材料成型,配置在第1支持部41a的正面侧(车辆后方侧)。该第2运动方向转换部件62B经由第1旋转轴15A旋转自如地连结于保持部件14的第1保持部14a。因此,可动体10和第2运动方向转换部件62B能够以该第1旋转轴15A为旋转中心轴,进行相互相对的转动动作。
该第1运动方向转换部件62A和第2运动方向转换部件62B互相一体化,经由保持部件14与可动体10连结。此处,骨架部件41的第1支持部41a具有与车宽方向及轴部件61的轴线方向分别平行的平面,在该平面部分具有与轴部件61的轴线向相同方向延伸的贯通孔41a1(图8和图9)。第1运动方向转换部件62A和第2运动方向转换部件62B以夹着该贯通孔41a1的方式配置,并以能沿着该贯通孔41a1的延伸方向往返移动的方式一体化。例如,在第2运动方向转换部件62B上设置有向第1运动方向转换部件62A突出的2条圆柱状或者圆筒状的轴部件63(图7)。各轴部件63在沿着贯通孔41a1的延伸方向排列的状态下,插通在该贯通孔41a1中。在第1运动方向转换部件62A上分别形成有使各轴部件63插通的圆柱状的贯通孔62A1。第1运动方向转换部件62A和第2运动方向转换部件62B通过使插通在贯通孔41a1中的轴部件63插通在贯通孔62A1中,并将内螺纹部件64紧固在设置在轴部件63的末端的外螺纹部63a,从而一体化。
在每个轴部件63上,在该第1运动方向转换部件62A与第2运动方向转换部件62B之间,介在有圆环状的轴环部件65,该轴环部件65在内侧插通有轴部件63,并且被插入到贯通孔41a1。该轴环部件65的轴线方向的长度比第1支持部41a的平面部分的板厚(即贯通孔41a1的厚度)长。因此,第1运动方向转换部件62A和第2运动方向转换部件62B由于在一体化时不夹持第1支持部41a的平面部分,因此,能够沿着贯通孔41a1自由往返移动。
此处,该轴环部件65的直径与贯通孔41a1的短边方向(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宽度为相同的大小,但略小于该宽度。因此,运动方向转换部件62(第1运动方向转换部件62A和第2运动方向转换部件62B)由于轴环部件65被贯通孔41a1卡止,限制内螺纹部62a相对于轴部件61的绕轴的旋转,因此,在轴部件61绕轴旋转时,能够在限制了内螺纹部62a绕轴旋转的状态下沿着轴部件61的轴线方向移动。所以,该第2动力传递机构60在传递有动力源21的动力时,会将沿着轴部件61的轴线方向(即运动方向转换部件62的移动方向)的驱动力经由第1旋转轴15A传递至保持部件14的第1保持部14a。因此,该驱动装置20在可动体10为起立位置P1时为了从起立位置P1变位到倾倒位置P2而控制动力源21的动力的情况下,将运动方向转换部件62的沿着从车辆上方侧向车辆下方侧的移动方向的第1驱动力传递至保持部件14的第1保持部14a,使与该第1驱动力相应的力作用在可动体10的上部10a。另外,该驱动装置20在可动体10为倾倒位置P2时为了从倾倒位置P2变位到起立位置P1而控制动力源21的动力的情况下,将运动方向转换部件62的沿着从车辆下方侧向车辆上方侧的移动方向的第2驱动力传递至保持部件14的第1保持部14a,使与该第2驱动力相应的力作用在可动体10的上部10a。
引导装置30引导可动体10在起立位置P1与倾倒位置P2之间的变位动作。该引导装置30包括:被引导部31;以及引导该被引导部31的导轨32。在该引导装置30中,该变位动作的引导是通过将设置于第2保持体(该例子中为保持部件14的第2保持部14b)的被引导部31沿着导轨32引导而进行的(图8和图9)。被引导部31和导轨32分别针对每个第2保持部14b而设置。因此,在该引导装置30中,被引导部31和导轨32的组合从可动体10的下部10b侧观察时,在车辆左侧和车辆右侧设置有各1组。
该例子的被引导部31包括:设置在第2保持部14b的第2旋转轴15B;以及设置在该第2旋转轴15B上的2个旋转体(第1旋转体31A和第2旋转体31B)(图7)。第2旋转轴15B例如由金属材料成型为圆柱状或者圆筒状。第1旋转体31A和第2旋转体31B分别在第2旋转轴15B的端部并列配置在同心上。该第1旋转体31A和第2旋转体31B可以与第2旋转轴15B一体地绕轴旋转,也可以相对于第2旋转轴15B绕轴相对旋转。另外,该第1旋转体31A和第2旋转体31B可以是将外周面用作转动面的圆板状部件或者圆环状部件,也可以是平齿轮。该例子的第1旋转体31A使用平齿轮。另外,在图中为了方便,省略第1旋转体31A的齿的图示。另一方面,第2旋转体31B使用圆环状部件。
导轨32形成为:在对保持部件14的第1保持部14a作用有第1驱动力的情况下,引导可动体10的下部10b侧的被引导部31,使得可动体10的上部10a向第1驱动力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可动体10从起立位置P1向倾倒位置P2变位。进一步,该导轨32形成为:在对该第1保持部14a作用有第2驱动力的情况下,引导可动体10的下部10b侧的被引导部31,使得可动体10的上部10a向第2驱动力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可动体10从倾倒位置P2向起立位置P1变位。
导轨32是从起立位置P1的可动体10的下部10b侧向车辆后方延伸的部件,沿着其延伸方向来引导被引导部31。各导轨32安装于配置在车辆下方的骨架部件41的第2支持部41b。
导轨32具有:沿着其延伸方向形成为弧状的弧状引导部33;以及沿着其延伸方向形成为直线状的直线状引导部34(图3和图4)。在该导轨32中,在驱动装置20侧配置弧状引导部33,与该弧状引导部33相比在车辆后方侧配置直线状引导部34。即,弧状引导部33是在第1驱动力的初期施加时引导被引导部31的部位。另外,该弧状引导部33也是在第2驱动力的末期施加时引导被引导部31的部位。该弧状引导部33根据驱动力的方向,将被引导部31沿着自身的弧状引导。该例子的弧状引导部33形成为随着去向车辆后方而位置向车辆下方变化的弧状。另一方面,直线状引导部34是在第1驱动力的初期施加后引导被引导部31的部位。另外,该直线状引导部34也是对被引导部31进行引导直到第2驱动力的末期施加时之前的部位。该直线状引导部34根据驱动力的方向,将被引导部31沿着自身的直线状引导。该例子的直线状引导部34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此处,第1驱动力的初期施加时是指在起立位置P1,从开始对可动体10作用第1驱动力起的最初的施加期间。第1驱动力的初期施加后是指第1驱动力对可动体10最初的施加期间经过后,到第1驱动力的施加结束为止的最后的施加期间。第2驱动力的末期施加时是指使可动体10从倾倒位置P2向起立位置P1变位时的到第2驱动力的施加结束为止的最后的施加期间。即,第2驱动力的末期施加时是指:如果将在倾倒位置P2开始对可动体10作用第2驱动力起的最初的施加期间当做第2驱动力的初期施加时,那么就是第2驱动力对可动体10的最初的施加期间经过后,到第2驱动力的施加结束为止的最后的施加期间。此处,该第2驱动力的初期施加时相当于第2驱动力的末期施加时之前的期间。
具体而言,导轨32一边使被引导部31的第1旋转体31A、第2旋转体31B转动,一边向延伸方向引导。该例子的导轨32具有:一边使第1旋转体31A转动一边引导的第1导轨部32A;以及一边使第2旋转体31B转动一边引导的第2导轨部32B(图10和图11)。另外,图10和图11示出在各导轨32之间,在骨架部件41的第2支持部41b安装的第3盖体部件44。该第3盖体部件44是沿着导轨32的弧状引导部33和直线状引导部34形成的板状部件,相对于各导轨32配置在车辆下方侧。
在第1导轨部32A设置有齿条部32A1。该齿条部32A1是与第1旋转体31A的齿啮合的齿条,沿着第1导轨部32A的延伸方向以由预定间距设置有齿。第1旋转体31A能够沿着该延伸方向一边与齿条部32A1的齿啮合一边转动。该齿条部32A1被大致区分为以前说明的弧状引导部33和直线状引导部34。另外,在图中,为了方便,省略齿条部32A1的齿的图示。
另外,在第2导轨部32B形成有使第2旋转体31B的转动面转动的第1引导面32B1和第2引导面32B2。该第1引导面32B1和第2引导面32B2在使其面彼此互相对置的状态下,沿着第2导轨部32B的延伸方向延伸。该第1引导面32B1和第2引导面32B2在该延伸方向的各位置,其面彼此为大致等间隔。第2旋转体31B的转动面(外周面)配置在该第1引导面32B1与第2引导面32B2之间。第1引导面32B1配置在车辆下方侧,主要是在使可动体10从起立位置P1向倾倒位置P2变位时,第2旋转体31B的转动面沿着第2导轨部32B的延伸方向转动。第2引导面32B2配置在车辆上方侧,在使可动体10从倾倒位置P2向起立位置P1变位时,根据由第2驱动力作用在被引导部31的力的方向,第2旋转体31B的转动面有时会沿着第2导轨部32B的延伸方向转动。第1引导面32B1和第2引导面32B2被大致区分为以前说明的弧状引导部33和直线状引导部34。
该引导装置30将这样的弧状引导部33设置在导轨32上,从而能够带来如下的作用效果。
在起立位置P1对可动体10开始施加第1驱动力时,由该第1驱动力作用在被引导部31的力的方向、与从该被引导部31向弧状引导部33(具体而言为弧状引导部33的齿条部32A1和第1引导面32B1)作用的力的作用点处的切线的方向会互相交叉。因此,在该作用点,可以使从第1旋转体31A施加的力的一个分力的方向与切线的方向一致。所以,该引导装置30中,在第1驱动力的开始施加时,即使不产生过大的第1驱动力,也能够使第1旋转体31A、第2旋转体31B沿着齿条部32A1、第1引导面32B1不会卡住地开始转动,能够以轻负荷使可动体10从起立位置P1向倾倒位置P2顺利变位。
此处,在该引导装置30中,为了使这样的第1驱动力的开始施加时的可动体10的变位顺利,优选的是将弧状引导部33形成为如下形状。例如,弧状引导部33形成为:在第1驱动力的开始施加时由第1驱动力作用在被引导部31的力的方向、和与该力相应的来自被引导部31的力的作用点处的切线的方向所形成的锐角侧的夹角最小为0,且随着被引导部31接近直线状引导部34,该夹角缓缓增大。该夹角为0的情况是指第1驱动力的开始施加时的力的方向与切线的方向朝向同一个方向的情况。所以,在该引导装置30中,随着减小该第1驱动力的开始施加时的夹角,可以减轻开始施加时的第1驱动力。因此,对于弧状引导部33,根据使可动体10从起立位置P1向倾倒位置P2变位时的实际负荷(换言之为动力源21的输出性能),设定第1驱动力的开始施加时的夹角即可。
在第2驱动力的末期施加时,在第2旋转体31B的转动面与弧状引导部33的第2引导面32B2接触时,由该第2驱动力作用在被引导部31的力的方向、和从第2旋转体31B向第2引导面32B2作用的力的作用点处的切线的方向会互相交叉。因此,在该作用点,可以使从第2旋转体31B施加的力的一个分力的方向与切线的方向一致。所以,该引导装置30中,在第2驱动力的末期施加时第2旋转体31B不会卡在第2引导面32B2,且在第2驱动力的末期施加时即使会产生过大的第2驱动力,也能够使第1旋转体31A、第2旋转体31B沿着齿条部32A1、第2引导面32B2不会卡住地持续转动,能够以轻负荷使可动体10从倾倒位置P2向起立位置P1顺利变位。
该车用显示系统1也可以使可动体10仅在起立位置P1与倾倒位置P2之间变位。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车用显示系统1构成为使可动体10也能在车宽方向变位。因此,在该车用显示系统1中,除了担负着可动体10在起立位置P1与倾倒位置P2之间的变位的驱动装置(第1驱动装置)20之外,还包括担负着可动体10在车宽方向变位的其他驱动装置(第2驱动装置)70(图12和图13)。
在该例子中,使可动体10在车宽方向的至少2个固定位置之间变位。例如,在该例子中,将起立位置P1作为车宽方向的第1固定位置P1,将从该第1固定位置P1向车辆右侧变位后的位置作为车宽方向的第2固定位置P3(图14)。在该例子的可动体10中,将基体部件13和保持部件14配置为不会相对于骨架部件41在车宽方向进行相对移动,使框架11和堵塞部件12相对于该基体部件13和保持部件14在车宽方向相对移动。
实现该车宽方向上的相对移动的机构(换言之为相对移动机构)包括:设置在堵塞部件12的背面的凸台部12a;形成在基体部件13上并插通有该凸台部12a的贯通孔13a;拧合在凸台部12a的内螺纹部(未图示)的螺钉部件B(图15)。凸台部12a是从堵塞部件12的背面向基体部件13侧竖立设置的筒体(此处为圆筒体),在其内侧形成有内螺纹部。贯通孔13a在相对移动方向(即车宽方向)至少延伸了相对移动的移动量,将短边方向的宽度形成得略大于凸台部12a的外径。凸台部12a使其自由端侧的端部与贯通孔13a相比向保持部件14侧突出。基体部件13通过将螺钉部件B拧合在该凸台部12a,从而安装在框架11和堵塞部件12的一体化物上,并且能够相对于该一体化物在车宽方向进行相对移动。该相对移动机构在可动体10上设置有多个。在该例子中,设置有4个相对移动机构。
第2驱动装置70包括动力源71和动力传递装置72(图12)。该第2驱动装置70将动力源71的动力作为在第1固定位置P1与第2固定位置P3之间变位动作时的驱动力,并传递至可动体10。作为驱动力,向可动体10传递:从第1固定位置P1向第2固定位置P3变位时的第3驱动力;以及从第2固定位置P3向第1固定位置P1变位时的与第3驱动力反向的第4驱动力。该第2驱动装置70配置在可动体10(具体而言为堵塞部件12)与保持部件14之间。
动力源71产生的动力成为用于使可动体10变位的驱动力的来源。在该例子中,使用电动机作为该动力源71。该动力源71被保持在保持部件14上。该动力源71由驱动控制装置控制。该驱动控制装置可以是第2驱动装置70专用的,也可以使用第1驱动装置20的驱动控制装置23。在该例子中,第1驱动装置20的驱动控制装置23还具有第2驱动装置70专用的控制功能。
动力传递装置72具有运动方向转换机构,在传递动力源71的动力时,使可动体10在第1固定位置P1与第2固定位置P3之间变位。因此,该动力传递装置72将从动力源71传递的动力转换为驱动力并传递至可动体10。
该例子的动力传递装置72包括螺旋齿轮72a、斜齿齿轮72b、平齿轮72c、和齿条72d(图12)。螺旋齿轮72a相对于动力源71的输出轴(未图示)安装在同心上,与该输出轴一体地旋转。斜齿齿轮72b与螺旋齿轮72a啮合。该斜齿齿轮72b相对于旋转轴72e安装在同心上,与该旋转轴72e一体地旋转。该旋转轴72e将轴线方向与可动体10(框架11、堵塞部件12和基体部件13)的中心轴一致地配置。该旋转轴72e为了绕轴旋转,相对于保持部件14旋转自如地安装。平齿轮72c与斜齿齿轮72b相比在基体部件13侧相对于旋转轴72e安装在同心上,与斜齿齿轮72b一起与旋转轴72e一体地旋转。齿条72d安装在堵塞部件12上,与框架11和堵塞部件12一体地在车宽方向移动。该齿条72d从基体部件13向保持部件14侧突出,从而与平齿轮72c啮合。因此,在基体部件13上形成有在车宽方向延伸的贯通孔13b,使得不阻碍在相对移动时齿条72d在车宽方向上的移动(图13)。齿条72d经由该贯通孔13b在保持部件14侧突出,在该突出部分与平齿轮72c啮合。
动力传递装置72在传递有动力源71的动力时,将沿着车宽方向的驱动力传递至堵塞部件12。因此,该第2驱动装置70中,在框架11和堵塞部件12为第1固定位置P1时为了从第1固定位置P1向第2固定位置P3变位而控制动力源71的动力的情况下,将朝向车辆右侧的第3驱动力传递至堵塞部件12,使框架11和堵塞部件12相对于基体部件13和保持部件14在车辆右侧相对移动。由此,在可动体10中,框架11和堵塞部件12向第2固定位置P3变位。另外,该第2驱动装置70中,在框架11和堵塞部件12为第2固定位置P3时为了从第2固定位置P3向第1固定位置P1变位而控制动力源71的动力的情况下,将朝向车辆左侧的第4驱动力传递至堵塞部件12,使框架11和堵塞部件12相对于基体部件13和保持部件14在车辆左侧相对移动。由此,在可动体10中,框架11和堵塞部件12向第1固定位置P1变位。
此处,在动力源71上例如经由开关71a电连接有电线74(图7)。而且,该第2驱动装置70在可动体10在起立位置P1与倾倒位置P2之间变位时与可动体10一起移动。因此,电线74根据其布设路径如何,有可能随着可动体10在起立位置P1与倾倒位置P2之间的变位而弯曲。
因此,使与动力源71的距离并不会由于该变位而怎么变化的运动方向转换部件62保持该电线74,在与该保持点相比的电源(车辆的二次电池等)侧吸收电线74伴随变位的运动。例如,在第1运动方向转换部件62A上形成在轴部件63、贯通孔62A1的轴线方向(换言之为车辆前后方向)贯通的贯通孔62A2(图7)。进一步,在第2运动方向转换部件62B上形成在其轴线方向贯通的贯通孔62B2(图7)。从动力源71侧拉出的电线74在从车辆后方侧通过了第2运动方向转换部件62B的贯通孔62B2后,从车辆后方侧通过第1运动方向转换部件62A的贯通孔62A2,向车辆前方拉出(图9)。而且,该电线74被该运动方向转换部件62保持。该保持例如使用卷带、夹具等即可。由此,本实施方式的车用显示系统1在可动体10在起立位置P1与倾倒位置P2之间变位时,能够抑制电线74在动力源71与运动方向转换部件62之间的弯曲。因此,该车用显示系统1能够抑制弯曲其本身所导致的电线74的耐久性下降。进一步,该车用显示系统1由于能够抑制该变位时电线74与周边的可动元件的接触,因此从这一点而言,也能够抑制电线74的耐久性下降。
进一步,本实施方式的车用显示系统1包括将显示对象信息以车厢内的使用者可以看到的方式进行显示的显示装置80(图3和图4)。该显示装置80对显示对象信息进行显示,使得至少在框架11的内侧区域11a被车厢内的使用者看到。该例子的显示装置80在与框架11的内侧区域11a相比的前表面侧形成虚像,使使用者看起来由该虚像形成的显示对象信息仿佛显示在内侧区域11a。因此,该显示装置80包括显示体81、半透明镜(所谓半透明反射镜)82、光源83、和显示控制装置84。
显示体81是成像与显示对象信息相关的显示像并使该成像的显示像的投射光投射到半透明镜82的成像投射装置。该显示体81配置在与可动体10相比的车厢内侧且容纳部101的上方。半透明镜82在与显示体81相比的车辆下方侧且与可动体10相比的车厢内侧,使车辆上方侧向车辆前方侧倾倒地配置。从显示体81投射的显示像透过半透明镜82,在框架11的前表面侧形成显示像(显示对象信息)的虚像。光源83例如照射框架11,配置在与起立位置P1的可动体10相比的车厢内侧且车辆上方侧,并且配置在与倾倒位置P2的可动体10相比的车辆上方侧。
例如,显示控制装置84为了对显示对象信息进行显示使得车厢内的使用者在框架11的内侧区域11a看到,将与可动体10的固定位置相应的显示像(即,在可动体10的每个固定位置不同的显示对象信息的显示像)成像且投射到显示体81上。另外,该显示控制装置84也可以在起立位置P1(第1固定位置P1)、倾倒位置P2、和第2固定位置P3,适当控制显示对象信息的显示的有无。在不使显示对象信息显示的情况下,显示控制装置84例如使显示体81禁止显示像的成像和投射。此处,省略显示对象信息的图示。
另外,该显示控制装置84如该例子所示在倾倒位置P2是使框架11的内侧区域11a朝向车辆上方侧且车辆后方侧的位置的情况下,至少在起立位置P1(第1固定位置P1)和倾倒位置P2对显示对象信息进行显示。另一方面,显示控制装置84在倾倒位置P2是使框架11的内侧区域11a朝向车辆上方侧的位置而使用者难以看到该内侧区域11a的情况下,至少在起立位置P1(第1固定位置P1)对显示对象信息进行显示,禁止显示对象信息在倾倒位置P2的显示。但是,在该例子中,由于框架11在车宽方向也变位,因此,在第2固定位置P3也对显示对象信息进行显示。
此处,对于该显示装置80,也可以代替堵塞部件12,而在框架11的内侧区域11a配设液晶显示装置等显示体,在该内侧区域11a直接显示显示对象信息。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车用显示系统1使可动体10在起立位置P1与倾倒位置P2之间变位,在该可动体10的框架11的内侧区域11a对显示对象信息进行显示。这样,该车用显示系统1给车厢内的使用者带来视觉刺激,能够提高商品性。而且,在该车用显示系统1中,由于利用导轨32的弧状引导部33,能够在第1驱动力的初期施加时和第2驱动力的末期施加时以轻负荷顺利地使可动体10变位,因此,该变位时的可动体10的运动不会给使用者带来不协调感,能够进一步提高商品性。另外,该车用显示系统1使可动体10在第1固定位置P1(起立位置P1)与第2固定位置P3之间还在车宽方向变位,能够使显示对象信息显示在该可动体10的框架11的内侧区域11a。所以,该车用显示系统1对车厢内的使用者进一步带来视觉刺激,能够进一步提高商品性。
进一步,本实施方式的车用显示系统1由于能够以轻负荷使可动体10在起立位置P1与倾倒位置P2之间进行变位,因此,能够使用输出小的电动机作为动力源21的电动机。因此,在该车用显示系统1中,由于能适用成本低的动力源21,因此,能够抑制成本升高并提高商品性。另外,该车用显示系统1由于能够使用输出小的动力源21,因此,能够以低电流驱动该动力源21。因此,在该车用显示系统1中,由于能够抑制车辆的二次电池的消耗,因此,能够抑制车辆的燃料耗费(或者电费)并提高商品性。
另外,进一步,本实施方式的车用显示系统1由于能够以轻负荷使可动体10在起立位置P1与倾倒位置P2之间进行变位,因此,在受到该变位时的驱动力的引导装置30(特别被引导部31、导轨32)中,可以不必过度提高强度。因此,在该车用显示系统1中,由于能够实现引导装置30的小型化、轻量化、降低成本,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成本升高且实现系统的小型化、轻量化并提高商品性。
另外,进一步,本实施方式的车用显示系统1由于能够以轻负荷使可动体10在起立位置P1与倾倒位置P2之间顺利进行变位,因此,第1驱动装置20也能够小型化,能够实现包含保持部件14的可动体10的薄型化。因此,在该车用显示系统1中,能够实现系统进一步的小型化并提高商品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用显示系统1中,将第1旋转体31A形成为平齿轮,并且在第1导轨部32A设置有齿条部32A1,使这些齿彼此啮合。因此,在该车用显示系统1中,在使可动体10在起立位置P1与倾倒位置P2之间变位时,与仅设置有第2旋转体31B和第2导轨部32B的组合的形态相比,能够抑制第2旋转轴15B在被引导部31与导轨32之间沿着轴线方向(即车宽方向)松动。即,在该车用显示系统1中,在使可动体10在起立位置P1与倾倒位置P2之间变位时,抑制可动体10在车宽方向产生松动。所以,该车用显示系统1从这一点而言也能够进行可动体10的顺利的变位,能够提高商品性。
另一方面,该车宽方向的松动能够通过设置图16所示的松动抑制机构90来抑制。因此,车用显示系统1中,通过设置该松动抑制机构90,从而即使不设置作为平齿轮的第1旋转体31A和具有齿条部32A1的第1导轨部32A的组合,也能够抑制车宽方向的松动。因此,在该车用显示系统1中,将设置有该第1旋转体31A和第1导轨部32A的组合的情况、与设置有松动抑制机构90的情况相比较,例如,适当选择其中在成本方面有利、在小型轻量化方面有利的一者来适用即可。
此处,该松动抑制机构90包括:设置在可动体10或者保持部件14中一者上的被引导部91;以及在使可动体10在起立位置P1与倾倒位置P2之间变位时,随着该变位的运动来引导被引导部91的引导部92。被引导部91例如利用从保持部件14向第3盖体部件44突出的突出部。引导部92是在由合成树脂材料等成型的第3盖体部件44上形成的狭缝、贯通孔,在该变位的方向(换言之为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在该松动抑制机构90中形成被引导部91和引导部92,使得在被引导部91插入到引导部92的状态下可动体10在起立位置P1与倾倒位置P2之间变位,而且在该变位时在被引导部91与引导部92之间沿车宽方向的相对移动被限制。由此,该松动抑制机构90在使可动体10在起立位置P1与倾倒位置P2之间变位时,能够抑制该可动体10在车宽方向产生松动。因此,该车用显示系统1即使不设置作为平齿轮的第1旋转体31A和具有齿条部32A1的第1导轨部32A的组合,也能够提高商品性。另外,该例子的车用显示系统1还能够使可动体10在第1固定位置P1(起立位置P1)与第2固定位置P3之间在车宽方向变位。因此,松动抑制机构90包括避让部93,该避让部93形成于第3盖体部件44,使得在变位时被引导部91不会碰到第3盖体部件44。该避让部93是与引导部92连通的狭缝,在车宽方向延伸。
Claims (4)
1.一种车用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
可动体,所述可动体具有环状或者使环状的一部分欠缺的非环状的框架,所述框架能在起立位置和倾倒位置这至少2个固定位置之间变位,其中,在所述起立位置,将所述框架的内侧区域至少朝向车辆后方,在所述倾倒位置,与所述起立位置相比在车辆后方侧且车辆下方侧并将所述内侧区域至少朝向车辆上方;
第1保持体,所述第1保持体保持所述起立位置的所述可动体的车辆上方侧和车辆下方侧中的一者;
第2保持体,所述第2保持体保持该车辆上方侧和车辆下方侧中的另一者;
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对显示对象信息进行显示,使得车厢内的使用者在所述框架的所述内侧区域看到;
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将使所述可动体从所述起立位置变位到所述倾倒位置时的第1驱动力、和使所述可动体从所述倾倒位置变位到所述起立位置时的与所述第1驱动力反向的第2驱动力传递至所述第1保持体,其中,所述第1驱动力和所述第2驱动力是基于动力源的动力使所述可动体在所述起立位置与所述倾倒位置之间变位动作时的驱动力;以及
引导装置,所述引导装置通过沿着导轨引导设置在所述第2保持体上的被引导部,从而引导所述可动体在所述起立位置与所述倾倒位置之间的变位动作,
在对所述第1保持体作用所述第1驱动力的情况下,所述导轨引导所述被引导部,使得由所述第1保持体保持的所述可动体的第1保持部分向所述第1驱动力的方向移动,从而使所述可动体从所述起立位置向所述倾倒位置变位,并且,在对所述第1保持体作用所述第2驱动力的情况下,所述导轨引导所述被引导部,使得所述第1保持部分向所述第2驱动力的方向移动,从而使所述可动体从所述倾倒位置向所述起立位置变位,
所述导轨具有:弧状引导部,所述弧状引导部在所述第1驱动力的初期施加时和所述第2驱动力的末期施加时呈弧状引导所述被引导部;以及直线状引导部,所述直线状引导部在所述第1驱动力的初期施加后和所述第2驱动力的末期施加时之前呈直线状引导所述被引导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弧状引导部被形成为:在所述第1驱动力的开始施加时由所述第1驱动力作用在所述被引导部的力的方向、和与作用在所述被引导部的所述力相应的来自所述被引导部的力的作用点处的所述弧状的切线,所形成的锐角侧的夹角最小为0,且随着所述被引导部接近所述直线状引导部,所述夹角缓缓增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用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
轴部件,所述轴部件具有沿着轴线方向螺刻的外螺纹部,利用所述动力源的动力绕轴旋转;以及
运动方向转换部件,所述运动方向转换部件具有拧合在所述外螺纹部的内螺纹部,并且与所述第1保持体连结,随着所述轴部件的旋转而在所述轴线方向往返移动。
4.如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车用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倾倒位置是将所述框架的所述内侧区域朝向车辆上方侧且车辆后方侧的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显示装置至少在所述起立位置和所述倾倒位置显示所述显示对象信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027868 | 2016-02-17 | ||
JP2016027868A JP6643915B2 (ja) | 2016-02-17 | 2016-02-17 | 車両用表示システ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089141A true CN107089141A (zh) | 2017-08-25 |
CN107089141B CN107089141B (zh) | 2019-04-16 |
Family
ID=594103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084328.XA Active CN107089141B (zh) | 2016-02-17 | 2017-02-16 | 车用显示系统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399439B2 (zh) |
JP (1) | JP6643915B2 (zh) |
CN (1) | CN107089141B (zh) |
DE (1) | DE102017202487B4 (zh) |
FR (1) | FR3047700B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319383A (zh) * | 2020-11-11 | 2021-02-05 |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新能源汽车的中控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643915B2 (ja) * | 2016-02-17 | 2020-02-12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表示システム |
TWI620493B (zh) * | 2016-09-23 | 2018-04-01 |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 支撐架 |
US20190040938A1 (en) * | 2017-08-03 | 2019-02-07 | Lite-On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Electronic device |
JP6938284B2 (ja) * | 2017-09-01 | 2021-09-22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表示装置 |
JP2019199126A (ja) * | 2018-05-15 | 2019-11-21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表示システム |
DE102019209556A1 (de) * | 2019-06-28 | 2020-12-31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Befestigungsvorrichtung für ein verstellbares Zubehörteil |
DE102019215197B4 (de) * | 2019-10-02 | 2022-09-29 |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 Positionierungssystem zur Positionierung einer Anzeigeeinrichtung in einem Kraftfahrzeug sowie ein Kraftfahrzeug |
CN112298059A (zh) * | 2020-10-26 | 2021-02-02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车载显示屏调节装置及车辆 |
US20230415663A1 (en) * | 2022-06-23 | 2023-12-28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Energy attenuating display mount for dash mounted vehicle display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63646A (zh) * | 2011-12-15 | 2013-06-19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平视显示装置 |
JP2013203278A (ja) * | 2012-03-29 | 2013-10-07 | Jvc Kenwood Corp | パネル装置及びカーナビゲーション装置 |
CN203336166U (zh) * | 2013-06-26 | 2013-12-1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装置的安装架及显示系统 |
JP2014015070A (ja) * | 2012-07-06 | 2014-01-30 | Yazaki Corp | 車両用表示装置 |
CN203793245U (zh) * | 2013-02-04 | 2014-08-27 | 佛吉亚汽车内部设备工业公司 | 支承装置、包括该支承装置的显示系统和内衬元件 |
CN104369697A (zh) * | 2013-08-16 | 2015-02-25 | 奥迪股份公司 | 用于机动车的显示装置 |
CN104428156A (zh) * | 2012-05-09 | 2015-03-18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车辆显示装置 |
CN104656254A (zh) * | 2013-11-22 | 2015-05-27 | 富士通天株式会社 | 平视显示器装置 |
CN104936812A (zh) * | 2013-01-22 | 2015-09-23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平视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141081B2 (ja) * | 1990-08-10 | 2001-03-05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表示装置 |
JP2546241Y2 (ja) * | 1992-02-10 | 1997-08-27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表示装置 |
JP3462227B2 (ja) * | 1992-11-13 | 2003-11-05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表示装置 |
JP2001148821A (ja) * | 1999-11-18 | 2001-05-29 | Clarion Co Ltd | 可動体格納装置 |
JP2001218131A (ja) * | 2000-02-01 | 2001-08-10 | Fujimori Denki Seisakusho:Kk | 開閉装置 |
JP4648681B2 (ja) | 2004-11-02 | 2011-03-09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表示装置 |
WO2006129808A1 (ja) * | 2005-06-02 | 2006-12-07 | Fujitsu Ten Limited | 電子機器 |
JP4785424B2 (ja) * | 2005-06-02 | 2011-10-05 | 富士通テン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 |
FR2893553B1 (fr) * | 2005-11-18 | 2009-07-03 |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 Dispositif d'affichage escamotable pour un vehicule automobile et vehicule comportant un tel dispositif |
JP4611870B2 (ja) | 2005-11-18 | 2011-01-12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表示装置 |
JP4787101B2 (ja) | 2006-07-28 | 2011-10-05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 |
WO2008063632A2 (en) | 2006-11-20 | 2008-05-29 |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a virtual display for a vehicle |
JP4969261B2 (ja) * | 2007-02-02 | 2012-07-04 |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 車載用表示装置 |
JP2008261725A (ja) * | 2007-04-12 | 2008-10-30 | Nippon Seiki Co Ltd | 車両用表示装置 |
JP2009069040A (ja) | 2007-09-14 | 2009-04-02 | Nippon Seiki Co Ltd | 車両用表示装置 |
US7978414B2 (en) * | 2007-09-28 | 2011-07-12 | Jabil Circuit, Inc. | Positioning system for a combiner in a head up display |
JP2009107482A (ja) | 2007-10-30 | 2009-05-21 | Nippon Seiki Co Ltd | 車両用表示装置 |
JP2009107463A (ja) | 2007-10-30 | 2009-05-21 | Nippon Seiki Co Ltd | 車両用表示装置 |
WO2010026680A1 (ja) * | 2008-09-03 | 2010-03-1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モニタパネル装置 |
JP5146923B2 (ja) | 2009-03-13 | 2013-02-20 | 日本精機株式会社 | 計器装置 |
JP2011017723A (ja) | 2010-10-06 | 2011-01-27 | Yazaki Corp | 車両用表示装置 |
JP2013044618A (ja) | 2011-08-23 | 2013-03-04 | Nippon Seiki Co Ltd | 表示装置 |
KR101558658B1 (ko) * | 2013-09-06 | 2015-10-07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용 헤드업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JP6125475B2 (ja) * | 2014-09-19 | 2017-05-10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表示装置 |
US10551630B2 (en) * | 2014-12-17 | 2020-02-04 | Yazaki Corporation | Display apparatus for motor vehicle |
CN107206901B (zh) * | 2015-02-20 | 2019-06-14 | Jvc 建伍株式会社 | 车辆用显示装置 |
JP6181124B2 (ja) | 2015-09-10 | 2017-08-16 | 株式会社バンダイナムコエンターテインメント | プログラム、サーバ、及び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
JP6643915B2 (ja) * | 2016-02-17 | 2020-02-12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表示システム |
JP6595930B2 (ja) * | 2016-02-17 | 2019-10-23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表示システム |
US9919600B2 (en) * | 2016-02-27 | 2018-03-20 |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 Vehicle information display systems |
-
2016
- 2016-02-17 JP JP2016027868A patent/JP6643915B2/ja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2-14 FR FR1751198A patent/FR3047700B1/fr active Active
- 2017-02-15 US US15/433,627 patent/US10399439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2-16 CN CN201710084328.XA patent/CN107089141B/zh active Active
- 2017-02-16 DE DE102017202487.9A patent/DE102017202487B4/de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63646A (zh) * | 2011-12-15 | 2013-06-19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平视显示装置 |
JP2013203278A (ja) * | 2012-03-29 | 2013-10-07 | Jvc Kenwood Corp | パネル装置及びカーナビゲーション装置 |
CN104428156A (zh) * | 2012-05-09 | 2015-03-18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车辆显示装置 |
JP2014015070A (ja) * | 2012-07-06 | 2014-01-30 | Yazaki Corp | 車両用表示装置 |
CN104936812A (zh) * | 2013-01-22 | 2015-09-23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平视显示装置 |
CN203793245U (zh) * | 2013-02-04 | 2014-08-27 | 佛吉亚汽车内部设备工业公司 | 支承装置、包括该支承装置的显示系统和内衬元件 |
CN203336166U (zh) * | 2013-06-26 | 2013-12-1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装置的安装架及显示系统 |
CN104369697A (zh) * | 2013-08-16 | 2015-02-25 | 奥迪股份公司 | 用于机动车的显示装置 |
CN104656254A (zh) * | 2013-11-22 | 2015-05-27 | 富士通天株式会社 | 平视显示器装置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319383A (zh) * | 2020-11-11 | 2021-02-05 |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新能源汽车的中控装置 |
CN112319383B (zh) * | 2020-11-11 | 2022-02-01 |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新能源汽车的中控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0399439B2 (en) | 2019-09-03 |
DE102017202487A1 (de) | 2017-08-17 |
JP6643915B2 (ja) | 2020-02-12 |
DE102017202487B4 (de) | 2021-03-04 |
JP2017146190A (ja) | 2017-08-24 |
FR3047700A1 (fr) | 2017-08-18 |
US20170232844A1 (en) | 2017-08-17 |
FR3047700B1 (fr) | 2019-11-22 |
CN107089141B (zh) | 2019-04-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089141A (zh) | 车用显示系统 | |
US9010268B2 (en) | Vehicle display apparatus | |
US10131228B2 (en) | Head-up display apparatus | |
CN105531617B (zh) | 具有可针对平视显示器调节倾斜度的显示元件 | |
JP6760903B2 (ja) | 車両用表示装置 | |
JP2008123855A (ja) | 車輌用灯具及び車輌用灯具の光軸調整装置 | |
CN201881992U (zh) | 车载信息平视显示装置 | |
US10543787B2 (en) | Full display mirror with rack-and-pinion actuator | |
JP2003039981A (ja) | 車載用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 |
EP3521885A1 (en) | Vehicle display device | |
US20160202471A1 (en) | Display device | |
US20130174676A1 (en) | Air conditioner controlling device for vehicle | |
CN213472989U (zh) | 显示屏装置及具有该显示屏装置的车辆 | |
US20160250970A1 (en) | Full display mirror actuator with linkage arm | |
CN103144609A (zh) | 驱动装置 | |
CN106184035A (zh) | 一种车载抬头显示系统驱动机构 | |
EP3299206A1 (en) | Display apparatus | |
JP2003335148A (ja) | 車両用表示装置 | |
KR20190073749A (ko) | 자동차의 스티어링 휠 | |
JP7040989B2 (ja) | 車両用表示システム | |
CN110316078A (zh) | 车辆、基于车载显示终端的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 | |
CN1861440A (zh) | 车用仪表板装置 | |
CN212386400U (zh) | 远近光调节装置及车辆 | |
JP6649789B2 (ja) | 車両用表示システム | |
CN209126620U (zh) | 内后视镜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