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778C - 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778C
CN1070778C CN98105170A CN98105170A CN1070778C CN 1070778 C CN1070778 C CN 1070778C CN 98105170 A CN98105170 A CN 98105170A CN 98105170 A CN98105170 A CN 98105170A CN 1070778 C CN1070778 C CN 107077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rme
tail side
plate cylinder
clamping plate
ax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81051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94909A (zh
Inventor
安原芳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yobi Ltd
Original Assignee
Ryob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yobi Ltd filed Critical Ryobi Ltd
Publication of CN11949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949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77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77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27/00Devices for attaching printing elements or formes to supports
    • B41F27/12Devices for attaching printing elements or formes to supports for attaching flexible printing formes
    • B41F27/1218Devices for attaching printing elements or formes to supports for attaching flexible printing formes comprising printing plate tensioning devices
    • B41F27/1225Devices for attaching printing elements or formes to supports for attaching flexible printing formes comprising printing plate tensioning devices moving in the printing plate end substantially rectilinearly
    • B41F27/1231Devices for attaching printing elements or formes to supports for attaching flexible printing formes comprising printing plate tensioning devices moving in the printing plate end substantially rectilinearly by translatory motion substantially tangential to support surface

Landscapes

  • Supply, Installation And Extraction Of Printed Sheets Or Plates (AREA)

Abstract

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其印版头侧轴6、印版尾侧轴7、拉伸用轴由齿轮连接,齿轮利用印版滚筒的旋转而转动。随着印版头侧轴6及印版尾侧轴7的转动,印版头侧夹板4及印版尾侧夹板5分别关闭,并分别夹入印版10的印版头侧端部及印版尾侧端部。随着拉伸用轴的转动,印版尾侧夹板5向箭头90方向移动,对印版10施加张力。该装置能以简易的结构和方便的操作,完成印版的夹持和张紧作业,从而提高作业效率,且能实现印刷机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

Description

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
本申请是以1997年3月27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发明专利申请1997年第75666号及1998年1月23日申请的日本发明专利1998年第11012号为基础的专利申请,上述基础申请的内容加入了本申请。
本发明涉及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的结构,尤其涉及印版的安装、印版张紧等控制用的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
图31示出了传统印版滚筒60的大致结构。该图31是印版滚筒60的局部剖切的侧视图。在印版滚筒60上形成有缺口部61,在该缺口部61内设有印版头侧夹板座62和印版尾侧夹板座63。并在印版头侧夹板座62之上有印版头侧夹板64,在印版尾侧夹板座63之上有印版尾侧夹板65。印版头侧夹板64及印版尾侧夹板65相对印版头侧夹板座62和印版尾侧夹板座63可分别沿箭头101、102作启闭。此外,印版尾侧夹板座63和印版尾侧夹板65可成为一体向箭头90、91方向移动。
将印版10安装到印版滚筒60上时,首先将印版10的印版头侧端部10a插入印版头侧夹板座62与印版头侧夹板64之间,向箭头102方向关闭印版头侧夹板64,将印版头侧端部10a夹入。然后,将印版10卷绕在印版滚筒60的外周面上,将印版尾侧端部10b插入印版尾侧夹板座63与印版尾侧夹板65之间,向箭头101方向关闭印版尾侧夹板65,将印版尾侧端部10b夹入。
在这样将印版10的印版头侧端部10a、印版尾侧端部10b夹入的时刻,印版10未充分紧贴在印版滚筒60的外周面上。在印版10未充分紧贴的状态下会产生印刷错位等印刷操作中的不良情况。因此,使印版尾侧夹板座63及印版尾侧夹板65向箭头90方向移动,拉伸印版10进行印版的张紧,使印版10紧贴在印版滚筒60的外周面上。
作为第1种传统技术,现例举日本实用新型公开1992年第13349号公报所公开的印刷机的印版夹钳装置。图32A、图32B示出了该印刷机的印版夹钳装置的大致结构。图32A及图32B分别是印版滚筒60的不同部分的侧面剖视图。如图32A所示,在印版头侧夹板64后端的下部有凸轮轴67,该凸轮轴67保持着版夹紧凸轮70的偏心位置。
当随着凸轮轴67的旋转,版夹紧凸轮70向箭头102方向转动时,版夹紧凸轮70向上抬起印版头侧夹板64的后端,印版头侧夹板64相对印版头侧夹板座62向箭头102方向关闭。这样就将印版10的印版头侧端部10a夹入。当版夹紧凸轮70向箭头101方向转动复位时,印版头侧夹板64相对印版头侧夹板座62开启,将印版10的印版头侧端部10a释放。
在印版尾侧夹板65后端的下部同样也有凸轮轴66,该凸轮轴66保持着版夹紧凸轮69的偏心位置。当随着凸轮轴66的旋转,版夹紧凸轮69向箭头102方向转动时,版夹紧凸轮69向上抬起印版尾侧夹板65的后端,印版尾侧夹板65相对印版尾侧夹板座63向箭头101方向关闭。这样就将印版10的印版尾侧端部10b夹入。当凸轮轴66、版夹紧凸轮69向箭头101方向转动复位时,印版尾侧夹板65相对印版尾侧夹板座63开启,将印版10的印版尾侧端部10a释放。
如图32B所示,在印版尾侧夹板座63内设有弹簧68,对印版尾侧夹板座63施加箭头90方向的作用力。上述凸轮轴66除了保持着版夹紧凸轮69(图32A)之外,同时也保持着版张紧凸轮71。凸轮轴66保持版张紧凸轮71的偏心位置。同时,印版尾侧夹板座63与该版张紧凸轮71抵靠,利用版张紧凸轮71限制印版尾侧夹板座63向箭头90方向的移动。
将印版10安装于印版滚筒60上时,首先将印版10的印版头侧端部10a插入印版头侧夹板座62与印版头侧夹板64之间,并使凸轮轴67向箭头102方向旋转。由此,版夹紧凸轮70将印版头侧夹板64的后端向上抬起,印版头侧夹板64关闭,将印版10的印版头侧端部10a夹入。然后,将印版10卷绕在印版滚筒60外周面上,将印版尾侧端部10b插入印版尾侧夹板座63与印版尾侧夹板65之间。再使凸轮轴66向箭头102方向转动,用版夹紧凸轮69将印版尾侧夹板65的后端向上抬起,关闭印版尾侧夹板65,将印版尾侧端部10b夹入。
这样将印版10的印版头侧端部10a、印版尾侧端部10b夹入之后,使凸轮轴66进一步向箭头102方向转动。于是,版张紧凸轮71从图32B中的实线所示位置转动至虚线所示位置,印版尾侧夹板座63受到弹簧68的作用力而向箭头90方向移动。由于印版尾侧夹板座63向箭头90方向移动,故印版10的印版尾侧端部10b也受到拉伸,印版10紧贴于印版滚筒60的外周面。
作为第2种传统技术,现例举日本发明专利公告1993年第84216号公报所示的印刷机的版紧固装置。图33、图34A及图34B示出了该印刷机的版紧固装置的大致结构。图33是侧视图,图34A和图34B是图33中ⅩⅢ-ⅩⅢ方向的向视剖视图,是印版滚筒60侧面附近的局部俯视图。
从印版滚筒60的侧面向着与印版滚筒轴60J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伸出有版张紧凸轮轴72。在伸出于印版滚筒60侧面外侧的版张紧凸轮轴72的顶端固定有杆73。在版张紧凸轮轴72的印版滚筒60之内,连接有凸轮(未图示)。
同时,该凸轮与印版尾侧夹板座63抵靠,规定着印版尾侧夹板座63向箭头90、91方向的移动(图31)。即,通过使杆73转动,能控制印版尾侧夹板座63向箭头90、91方向的移动,能使印版10紧贴于印版滚筒60的外周面,或使其松弛。另外,杆73上安装有滚子74。
另一方面,在印刷机机架75上,通过托架76设有推动器77,并能以推动器轴77J为中心向箭头105、106方向转动。转动致动器78通过万向接头79控制推动器77向箭头105、106方向的转动。
该推动器77位于杆73附近。当使卷绕在印版滚筒60上的印版10紧贴于印版滚筒60的外周面时,使推动器77向箭头105方向转动,使其位于图34B所示的位置。
然后,使印版滚筒60以印版滚筒轴60J为中心作旋转。因为版张紧凸轮轴72配置在印版尾侧夹板座63的附近,位于离开印版滚筒轴60J的位置,所以,当印版滚筒60旋转时,版张紧凸轮轴72以印版滚筒轴60J为中心向周向作旋转移动。
尽管印版滚筒60在旋转,图34B所示推动器77是不动的,推动器77位于杆73的滚子74的转动轨道。因此,由于推动器77的作用,杆73被相对推压,版张紧凸轮轴72作转动。随着该版张紧凸轮轴72的转动,印版尾侧夹板座63向箭头90方向移动,印版10紧贴于印版滚筒60的外周面。
当从印版滚筒60上取下印版10时,使印版滚筒60向相反方向转动,使推动器77相对杆73位于相反侧的转动轨道,使版张紧凸轮轴72向相反方向旋转。于是,印版尾侧夹板座63向箭头91方向移动,印版10松弛,不再紧贴于印版滚筒60的外周面。
作为第3传统技术,现例举日本发明专利公开1990年第277639号公报所公开的枚叶印刷机的版紧固装置。图35示出了该枚叶印刷机的版紧固装置的大致结构。图35示出了印版滚筒60的侧面。
在印版滚筒60的侧面伸出有印版头侧凸轮轴81、印版尾侧凸轮轴82和版张紧凸轮轴83。并在印版头侧凸轮轴81、印版尾侧凸轮轴82和版张紧凸轮轴83上分别固定有印版头侧齿轮81G、印版尾侧齿轮82G和版张紧齿轮83G。随着印版头侧凸轮轴81的旋转,图31所示的印版头侧夹板64作启闭动作,随着印版尾侧凸轮轴82的旋转,图31所示的印版尾侧夹板65作启闭动作。另外,随着版张紧凸轮轴83的旋转,图31所示印版尾侧夹板座63向箭头90、91方向移动。
如图35所示,在印版滚筒轴60J上可自由旋转地安装有带印版滚筒齿轮80。该带印版滚筒齿轮80通过离合机构可选择与印版滚筒60连接或分离。此外,在形成于该带印版滚筒齿轮80上的第2齿牙80b上,啮合有齿轮(未图示),通过该齿轮传递夹紧驱动用电动机的旋转。
当把印版10安装到印版滚筒60上时,首先将印版10的印版头侧端部10a插入图31所示的印版头侧夹板座62与印版头侧夹板64之间,使图35所示的带印版滚筒齿轮80向箭头101方向旋转。于是,形成于带印版滚筒齿轮80上的第1齿牙80a与印版头侧凸轮81G啮合,使印版头侧凸轮轴81旋转,印版头侧夹板64(图31)关闭,印版头侧端部10a被夹入。
接着,使印版滚筒60向箭头101方向旋转,将印版10卷绕在印版滚筒60的外周面上。此时,带印版滚筒齿轮80通过离合机构与印版滚筒60相连接,带印版滚筒齿轮80与印版滚筒60成一体地作旋转。又,在该时刻,带印版滚筒齿轮80的第1齿牙80a位于印版头侧凸轮81G与印版尾侧凸轮82G之间。
将印版10卷绕到印版滚筒60外周面上之后,停止印版滚筒60的转动,将印版尾侧端部10b插入图31所示印版尾侧夹板座63与印版尾侧夹板65之间。并使带印版滚筒齿轮80相对印版滚筒60向箭头101方向转动。于是,形成于带印版滚筒齿轮80上的第1齿牙80a与印版尾侧凸轮82啮合,使印版尾侧凸轮轴82转动,印版尾侧夹板65(图31)关闭,印版尾侧端部10b被夹入。
然后,带印版滚筒齿轮80继续向箭头101方向转动,第1齿牙80a与版张紧凸轮83G啮合,使版张紧凸轮轴83转动。由于该版张紧凸轮轴83的转动,印版尾侧夹板座63(图31)向箭头90方向移动,印版尾侧端部10b被拉伸,印版10紧贴于印版滚筒60外周面。又,当从印版滚筒60上卸下印版10时,使带印版滚筒齿轮80向箭头102方向转动,进行与上述动作相反的动作。
上述各种传统技术存在如下所述的问题。首先,在图32A、图32B所示的第1传统技术中,必须使2根凸轮轴67、66转动,存在费人工的问题。另外,因为分别操作2根凸轮轴67、66,故也存在时间方面的损失、作业效率低下的问题。
另外,在印刷机机架内侧设置传动机构的内部传动式印刷机为了节省空间,齿轮等的操作部集中在印版滚筒60的一个侧面侧。又因为凸轮轴67和凸轮轴66位于接近位置,故凸轮轴67、66分别设置的转动操作用杆的操作会相互发生干扰,存在操作性差的问题。
另外,若欲利用电动机或液压缸等驱动源使凸轮轴67、66自动转动,则必须在印版滚筒60的转动驱动用电动机之外,另外准备夹紧驱动用的电动机等。这样,若除了设置印版滚筒60转动驱动用电动机之外另设夹紧驱动用电动机等,就产生印刷机大型化且成本也增高的问题。
与此相对照,在图34A、图34B所示第2传统技术中,利用印版滚筒60的转动来操作版张紧凸轮轴72使其转动。因此,不必在转动驱动用电动机之外另外准备夹紧驱动用电动机等。但是,对于图31所示的印版头侧夹板64和印版尾侧夹板65的启闭动作,必须另外进行操作,存在操作费时间的问题。另外,又因为版张紧动作与印版头侧夹板64、印版尾侧夹板65的启闭动作是分别进行操作的,故存在产生时间方面的损失、作业效率差的问题。
在图35所示的第3传统技术中,通过使带印版滚筒齿轮80旋转,能进行图31所示印版头侧夹板64、65的启闭产生的夹住动作,以及能进行印版尾侧夹板座63向箭头90、91方向移动产生的版张紧动作。但是,在该第3传统技术中,必须在印版滚筒60旋转驱动用电动机之外,另外准备夹紧驱动用电动机及离合器。因此,存在印刷机大型化且成本增高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利用该夹紧驱动装置,夹板的启闭作业和印版张紧作业不费时间,能进一步提高作业效率,且能实现印刷机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
根据本发明的特点,本发明的夹紧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设于印版滚筒的第1夹持部,其具有第1夹持座和第1夹持片,通过关闭形成于第1夹持座与第1夹持片之间的第1空间,来夹持被插入该第1空间的印版的第1端部,通过开启该第1空间,来释放印版的第1端部;
设于印版滚筒的第2夹持部,其具有第2夹持座和第2夹持片,通过关闭形成于第2夹持座与第2夹持片之间的第2空间,来夹持被卷绕于印版滚筒外周面并被插入该第2空间的印版的第2端部,通过开启该第2空间,来释放印版的第2端部;
使第2夹持部向着印版能紧贴于印版滚筒外周面的拉伸方向移动或向着印版不紧贴于印版滚筒外周面的松弛方向移动的移动控制部,并且,
形成于第1夹持部的第1空间的所述启闭、形成于第2夹持部的第2空间的所述启闭,以及移动控制部进行的第2夹持部向拉伸方向或松弛方向的所述移动控制,分别根据印版滚筒的旋转来进行。
此外,本发明提供的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设于以印版滚筒轴为中心旋转的印版滚筒并具有夹持座和夹持片,通过关闭形成于夹持座与夹持片之间的空间,来夹持被插入该空间的印版的端部的夹持部,该夹持部受到使印版紧贴于印版滚筒外周面的向着拉伸方向的力;
可与夹持片抵靠并以中心轴线为中心转动的启闭用轴,在其轴外周面设有开启区域和关闭区域;
可与夹持座抵靠并以中心轴线为中心转动的移动用轴,在其轴外周面设有阻止区域和允许区域;
直接或间接连接所述启闭用轴与移动用轴的连接部,并且,
当启闭用轴的轴外周面开启区域与夹持片抵靠着时,夹持座与夹持片之间所形成的空间开启,
当启闭用轴的轴外周面关闭区域与夹持片抵靠着时,通过对夹持部加压,使夹持座与夹持片之间所形成的空间关闭,
当移动用轴的轴外周面阻止区域与夹持座抵靠着时,阻止夹持部向拉伸方向移动,
当移动用轴的轴外周面允许区域与夹持座抵靠着时,允许夹持部向拉伸方向移动,
通过对连接部施加印版滚筒的旋转力,启闭用轴和移动用轴作转动。
本发明的新的特征,其结构乃至内容均以一般性形式作记载。关于本发明其他的目的及特征,从参照附图进行以下的详细说明将能得到充分的理解。
图1是本发明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第1实施形态中的印版滚筒60的俯视图。
图2是图1所示Ⅰ-Ⅰ方向的向视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Ⅱ-Ⅱ方向的向视剖视图。
图4A是详细示出印版头侧轴6的侧视图,图4B是详细示出印版尾侧轴7的侧视图。
图5是图1所示S1方向的向视图。
图6是示出第1气缸40附近详细结构的俯视剖视图。
图7是示出第2气缸46附近详细结构的俯视剖视图。
图8A、图8C是图1所示Ⅰ-Ⅰ方向的向视剖视图,图8B、图8D是图1所示S1方向的向视图。
图9A、图9C是图1所示Ⅰ-Ⅰ方向的向视剖视图,图9B、图9D是图1所示S1方向的向视图。
图10是本发明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第2实施形态中的印版滚筒60的侧视图,示出的是给版时的状态。
图11是本发明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第2实施形态中的印版滚筒60的侧视图,示出的是卸版时的状态。
图12是本发明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第3实施形态中的印版滚筒60的侧视图。
图13是本发明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第4实施形态中的印版滚筒60的侧视图,是图14所示Ⅳ-Ⅳ方向的向视剖视图。
图14是图13所示Ⅲ-Ⅲ方向的向视剖视图。
图15是详细示出图13、图14所示支承座200、滑块203的立体图。
图16A及图16B是本发明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第5实施形态中的印版滚筒60的侧视图,图16A是图19所示Ⅶ-Ⅶ方向的向视剖视图,图16B是图19所示Ⅷ-Ⅷ方向的向视剖视图。
图17A及图17B是图1所示印版滚筒60的侧视图,图17A和图17B都是图19所示Ⅸ-Ⅸ方向的向视剖视图。
图18是图17A所示Ⅴ-Ⅴ方向的向视剖视图。
图19是图17B所示Ⅵ-Ⅵ方向的向视剖视图。
图20是详细示出印版尾侧轴211的侧视图。
图21A是详细示出印版尾侧轴211、联轴节212、螺柱213的立体图,图21B是详细示出印版尾侧夹板座3和滑块214等的立体图。
图22是本发明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第6实施形态中的印版滚筒60的俯视图。
图23是图22所示Ⅹ-Ⅹ方向的向视剖视图。
图24是图22所示Ⅺ-Ⅺ方向的向视剖视图。
图25是图22所示Ⅻ-Ⅻ方向的向视剖视图。
图26A是详细示出印版尾侧轴12的侧视图,图26B是详细示出拉伸用轴14的侧视图。
图27是图22所示S2方向的向视图。
图28是详细示出印版尾侧轴12、螺柱47和联轴节48的立体图。
图29A、图29C是图22所示Ⅹ-Ⅹ方向的向视剖视图,图29B、图29D是图22所示S2方向的向视图。
图30A、图30C是图22所示Ⅹ-Ⅹ方向的向视剖视图,图30B、图30D是图22所示S2方向的向视图。
图31是示出传统印版滚筒大致结构的局部剖切侧视图。
图32A、图32B是第1传统技术涉及的印刷机的印版夹钳装置的侧面剖视图。
图33是第2传统技术涉及的印刷机的版紧固装置的侧视图。
图34A、图34B是图33所示ⅩⅢ-ⅩⅢ方向的向视剖视图,是图33所示版紧固装置的局部俯视图。
图35是示出第3传统技术涉及的枚叶印刷机的版紧固装置的印版滚筒的侧视图。
以下根据图1、图2、图3、图4A、图4B、图5、图6、图7、图8A、图8B、图8C、图8D、图9A、图9B、图9C、图9D,说明本发明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的第1实施形态。
图1是本实施形态中的印版滚筒60的俯视图。图2是图1所示Ⅰ-Ⅰ方向的向视剖视图,图3是图1所示Ⅱ-Ⅱ方向的向视剖视图。另外,图4A是详细示出印版头侧轴6的侧视图,图4B是详细示出印版尾侧轴7的侧视图,图5是图1所示S1方向的向视图。
图6是示出第1气缸40附近详细结构的俯视剖视图,图7是示出第2气缸46附近详细结构的俯视剖视图。此外,图8A、图8B、图8C、图8D、图9A、图9B、图9C、图9D是示出本实施形态中的印版滚筒60动作状态的图。又,图8A、图8C、图9A、图9C是侧面剖视图,图8B、图8D、图9B和图9D是侧视图。
在印版滚筒60上形成有缺口部61,在该缺口部61内设有印版头侧夹板座2和印版尾侧夹板座3。在印版头侧夹板座2的上部设有印版头侧夹板4,该印版头侧夹板4通过印版头侧支点螺柱4J保持在印版头侧夹板座2上。
印版头侧夹板4能以印版头侧支点螺柱4J为中心向箭头101、102方向转动(见图3)。印版头侧夹板4向箭头102方向关闭,则将印版10的印版头侧端部(第1端部)10a夹入保持在其与印版头侧夹板座2之间。又,当印版头侧夹板4受到箭头101方向的作用力,向箭头101方向开启,即释放印版10的印版头侧端部10a。
此外,印版头侧夹板4具有后端部4K,该后端部4K向缺口部61内延伸。并且,该后端部4K如图2所示,与印版头侧轴6抵靠。该印版头侧轴6可旋转地保持在印版滚筒60的两侧面上(见图1)。
现根据图4A的侧视图详细说明印版头侧轴6。在印版头侧轴6上,形成有离旋转中心P1的半径L1相等的外周曲面6a。并形成有从该外周曲面6a起向旋转中心P1凹陷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6b。
在该凹部6b的部分填入有印版头侧夹板4的后端部4K时,如图2所示,印版头侧夹板4向箭头101方向开放着。当印版头侧轴6向箭头101方向旋转、印版头侧轴6的外周曲面6a与印版头侧夹板4的后端部4K抵靠时,后端部4K被推压,印版头侧夹板4以印版头侧支点螺柱4J(图3)为中心向箭头102方向关闭。
印版头侧夹板座2是本实施形态中的第1夹持座,印版头侧夹板4是本实施形态中的第1夹持片,形成于印版头侧夹板座2与印版头侧夹板4之间的空间是本实施形态中的第1空间。另外,印版头侧夹板座2和印版头侧夹板4是本实施形态中的第1夹持部。
在印版尾侧夹板座3的上部设有印版尾侧夹板5,将卷绕在印版滚筒60外周面上的印版10的印版尾侧端部(第2端部或端部)10b夹入保持在印版尾侧夹板座3与印版尾侧夹板5之间。又,当印版尾侧夹板5受到箭头102方向的作用力时,其向箭头102方向开启,即释放印版10的印版尾侧端部10b。
印版尾侧夹板座3是本实施形态中的第2夹持座或夹持座,印版尾侧夹板5是本实施例形态中的第2夹持片或夹持片,印版尾侧夹板座3与印版尾侧夹板5之间形成的空间是本实施形态中的第2空间或空间。另外,印版尾侧夹板座3和印版尾侧夹板5是本实施形态中的第2夹持部或夹持部。
又在印版头侧夹板座2与印版尾侧夹板座3之间,在两端有弹簧13(见图1),对印版头侧夹板座2施加箭头90方向的作用力,并对印版尾侧夹板座3施加箭头91方向的作用力。
如图2所示,在印版尾侧夹板座3的下方有弹簧座8。在该弹簧座8内,如图3所示设有弹簧9,弹簧座8受到箭头90方向的作用力。又,沿着印版滚筒轴60J方向,设有多个弹簧9。
如图3所示,在印版尾侧夹板座3的底部,形成有凸部3T-,该凸部3T与弹簧座8的端面抵靠。由于受到弹簧9作用力的弹簧座8的作用,凸部3T被推压,印版尾侧夹板座3和印版尾侧夹板5成一体靠向箭头90方向。
如图2、图3所示,在受到弹簧9作用力的弹簧座8上抵靠着印版尾侧轴7,该印版尾侧轴7可旋转地保持在印版滚筒60的两侧面上(见图1)。由于弹簧座8与印版尾侧轴7抵靠,弹簧座8向箭头90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由于弹簧座8的移动受到限制,与此同时,印版尾侧夹板座3向箭头90方向的移动也受到限制。
现根据图4B的侧视图详细说明印版尾侧轴7。在印版尾侧轴7上,形成有离旋转中心P2的半径L2相等的外周曲面7a。并在印版尾侧轴7上形成有平坦面7b、7c。该平坦面7b、7c离旋转中心P2的距离小于上述半径L2。
如图2所示,在印版尾侧轴7与印版尾侧夹板5之间,有滑块11。该滑块11上下方向贯穿印版尾侧夹板座3,可移动地被支承。
另外,使印版尾侧夹板座3、印版尾侧夹板5向箭头90方向(印版10紧贴于印版滚筒60外周面的拉伸方向)或向箭头91方向(印版10向不紧贴于印版滚筒60外周面的松弛方向)移动用的弹簧座8、弹簧9及印版尾侧轴7是本实施形态中的移动控制部。
如图5、图7所示,在印版滚筒60的侧面贯穿伸出有印版尾侧轴7,在该印版尾侧轴7的伸出部分,通过销36a固定有印版尾侧齿轮21。此外,在印版头侧轴6上,通过印版头侧轴联轴节37连接有印版头侧齿轮柱29。该印版头侧齿轮柱29位于印版滚筒60的侧面外侧,并在印版头侧齿轮柱29上,通过销36b固定有印版头侧齿轮22。该印版头侧齿轮22与上述的印版尾侧齿轮21啮合。
又,印版头侧齿轮22与位于印版滚筒60侧面外侧的第1杆驱动用齿轮23也啮合。该第1杆驱动用齿轮23通过销35b固定在第1杆驱动齿轮用螺柱30上。在该第1杆驱动齿轮用螺柱30上,通过螺栓38a固定有第1杆26。并在该第1杆26顶端,安装有抵靠滚子33(抵靠对象部)。
如图5所示,因为抵靠滚子33位于离开印版滚筒轴60J的位置,故当印版滚筒60旋转时,抵靠滚子33以印版滚筒轴60J为中心,在印版滚筒60J的周围作旋转。
在第1杆驱动用齿轮23上,还啮合有位于印版滚筒60侧面外侧的空转齿轮24。该空转齿轮24通过键35c固定于空转齿轮螺柱31。空转齿轮24与位于印版滚筒60侧面外侧的的第2杆驱动用齿轮25也啮合。第2杆驱动用齿轮25通过销35d固定在第2杆驱动用齿轮螺柱32上。该第2杆驱动用齿轮螺柱32上,用螺栓38b固定着第2杆27。
另外,在该第2杆27的顶端,安装有抵靠滚子34。如图5所示,因为抵靠滚子34位于离开印版滚筒轴60J的位置,故当印版滚筒60旋转时,抵靠滚子34以印版滚筒60J为中心,在印版滚筒轴60J的周围旋转。
又,使印版头侧夹板4、印版尾侧夹板5、印版尾侧夹板座3的各动作联动用的印版尾侧齿轮21、印版头侧齿轮22、第1杆驱动用齿轮23、空转齿轮24和第2杆驱动用齿轮25是本实施形态中的连接部。
如图7所示,在印刷机机架18上,通过第2气缸用托架45固定有第2气缸46(抵靠驱动部)。第2气缸46根据接收到的信号,使推压轴46T(抵靠部)向箭头92、93方向移动。
如图5所示,当第2气缸46的推压轴46T向箭头92方向移动伸出时,该推压轴46T随着印版滚筒60的旋转驱动来到转动着的第2杆27的抵靠滚子34的旋转轨道。另外,当第2气缸46的推压轴46T向箭头93方向移动收入时,推压轴46T脱离第2杆27的抵靠滚子34的旋转轨道。
又如图6所示,在印刷机机架18上,通过第1气缸用托架43也固定有第1气缸40(抵靠驱动部)。该第1气缸40根据接收到的信号,使滚柱轴40T(抵靠部)向箭头94、95方向移动。
如图6所示,当第1气缸40的滚柱轴40T向箭头94方向移动伸出时,该滚柱轴40T随着印版滚筒60的旋转驱动来到转动着的第1杆26的抵靠滚子33的旋转轨道。另外,当第1气缸40的滚柱轴40T向箭头95方向移动收入时,滚柱轴40T脱离第1杆26的抵靠滚子33的旋转轨道。
以下根据图8A、B、C、D、图9A、B、C、D。说明本实施形态中的印版滚筒60、夹紧驱动装置的动作。首先,将印版10安装在印版滚筒60上时,使印版滚筒60以印版滚筒轴60J为中心旋转,在所定的给版位置使其停止。图8A、图8B示出了此时刻的印版滚筒60的状态。又,图8A、B、C、D、图9A、B、C、D各图为了说明的方便,不论印版滚筒的旋转角度如何,都将缺口部61示出为位于上方向的位置。
在图8A、图8B所示状态中,安装于第2杆27上的抵靠滚子34(抵靠对象部)位于第2气缸46的推压轴46T附近,能与推压轴46T抵靠。即,印版滚筒60从图5所示状态向箭头101方向转动到抵靠滚子34能与推压轴46T抵靠的位置的状态,是给版位置。
当印版滚筒60在给版位置停止之后,印版10的印版头侧端部10a被插入印版头侧夹板座2与印版头侧夹板4之间。在该状态下,第2气缸46工作,推压轴46T向箭头92方向伸出。如上所述,因为在给版位置,抵靠滚子34位于能与推压轴46T抵靠的位置,故抵靠滚子34被伸出的推压轴46T推压。
受到该推压,安装着抵靠滚子34的第2杆27使第2杆驱动用齿轮柱32向箭头102方向转动(见图8D)。因为在第2杆驱动用齿轮柱32上固定有第2杆驱动用齿轮25,故该第2杆驱动用齿轮25也同时向箭头102方向转动。
如上所述,第2杆驱动用齿轮25、空转齿轮24、第1杆驱动用齿轮23、印版头侧齿轮22、印版尾侧齿轮21、手动用齿轮20分别与相邻的齿轮啮合,第2杆驱动用齿轮25的转动传递给各齿轮,所有的齿轮联动转动。
图8C、D示出了由于第2气缸46的推压轴46T向外伸出而使各齿轮处于转动状态。因为在印版头侧齿轮22上连接着印版头侧轴6,故如图8C所示,印版头侧齿轮22从图8A所示状态转向箭头101方向。因此,印版头侧轴6的外周曲面6a与印版头侧夹板4的后端部4K抵靠,后端部4K被推压,印版头侧夹板4以印版头侧支点螺栓4J(图3)为中心向箭头102方向关闭。
由于印版头侧夹板4关闭,印版10的印版头侧端部10a被夹入保持在印版头侧夹板座2与印版头侧夹板4之间。又因为第2气缸46的推压轴46T向外伸出,故印版尾侧齿轮21也发生联动,向箭头102方向转动(参照图8A、C)。
但是,在图8A所示状态,印版尾侧轴7的外周曲面7a与弹簧座8的端面抵靠着,且该外周曲面7a离印版尾侧轴7的旋转中心P2的半径L2是相等的(图4B),所以,即使印版尾侧轴7从图8A所示位置转动至图8C所示位置,弹簧座8的位置也不会改变。即,受到弹簧9的沿箭头90方向作用力的弹簧座8(见图3)由于印版尾侧轴7的外周曲面7a而使其移动受到限制,保持停止在相同位置的状态。
另外,在图8A所示状态下,印版尾侧轴7的平坦面7b位于与滑块11相对的位置。因此,即使印版尾侧轴7从图8A所示位置转动至图8C所示位置,滑块11的位置也几乎不发生变化。即,在图8C、D所示的时刻,滑块11不会被印版尾侧轴7的平坦面7b向上抬起,印版尾侧夹板座3与印版尾侧夹板5之间也保持开启的状态。
第2气缸46的推压轴46T推压第2杆27的抵靠滚子34之后,立即向箭头93方向缩回。然后,位于印版滚筒60外周面附近的版推压辊(未图示)向印版滚筒60移动,将印版10推压在印版滚筒60的外周面。在此状态下,印版滚筒60以印版滚筒轴60J为中心向箭头101方向旋转。
由于该印版滚筒60旋转,印版10在被版推压辊压靠在印版滚筒60上的状态下被卷绕在印版滚筒60的外周面上。另外,当该印版滚筒60旋转时,手动用齿轮20、印版尾侧齿轮21、印版头侧齿轮22、第1杆驱动用齿轮23、空转齿轮24、第2杆驱动用齿轮25均不转动,印版头侧夹板4、印版尾侧夹板座3及印版尾侧夹板5也保持图8C所示状态。
当印版滚筒60转动到印版滚筒60的外周面几乎整个周面上都卷绕上印版10时,印版滚筒60停止转动。并在该停止位置,将印版10的印版尾侧端部10b插入印版尾侧夹板座3与印版尾侧夹板5之间。印版尾侧端部10b插入之后,印版滚筒60再次开始转动,同时,第1气缸40的滚柱轴40T向箭头94方向伸出。又,第1气缸40继续滚柱轴40T的伸出状态。
如上所述,当第1气缸40的滚柱轴40T向外伸出时,滚柱轴40T位于第1杆26的抵靠滚子33的转动轨道上。同时,因为第1气缸40固定于印刷机机架18,处于不动状态,所以,滚柱轴40T与抵靠滚子33的第1作用点33a侧抵靠,随着印版滚筒60的旋转,抵靠滚子33受到滚柱轴40T的推压。
受到该推压,安装着抵靠滚子33的第1杆26使第1杆驱动齿轮用螺柱30向箭头102方向转动。因为在第1杆驱动齿轮用螺柱30上固定有第1杆驱动用齿轮23,所以该第1杆驱动用齿轮23也同时向箭头102方向转动。如上所述,第2杆驱动用齿轮25、空转齿轮24、第1杆驱动用齿轮23、印版头侧齿轮22、印版尾侧齿轮21及手动用齿轮20分别与相邻的齿轮啮合,第1杆驱动用齿轮23的转动被传递给各齿轮,所有的齿轮都联动作转动。
图9A、B示出了第1气缸40的滚柱轴40T向外伸出使各齿轮作旋转的状态。因为在印版尾侧齿轮21上连接着印版尾侧轴7,所以,如图9A所示,印版尾侧轴7从图8C所示状态向箭头102方向转动。因此,印版尾侧轴7的外周曲面7a与滑块11抵靠(参照图3),滑块11被向上抬起,印版尾侧夹板5以印版尾侧支点螺栓5J(图3)为中心向箭头101方向关闭。
由于印版尾侧夹板5关闭,印版10的印版尾侧端部10b被夹入保持在印版尾侧夹板座3与印版尾侧夹板5之间。在印版尾侧端部10b被夹入的时刻,印版尾侧端部10b附近未完全紧贴于印版滚筒60的外周面,相对印版滚筒60外周面有松弛。又,在图9A、B所示时刻,在弹簧座8的端面上抵靠着印版尾侧轴7的外周曲面7a(图3),因此,印版尾侧夹板座3受到印版尾侧轴7的限位而停止在相同的位置。
由于第1气缸40的滚柱轴40T向外伸出,印版头侧齿轮22也联动向箭头101方向旋转(参照图8A、C)。但是,因为印版头侧夹板4的后端部4K上抵靠着外周曲面6a,该外周曲面6a离旋转中心P1的半径L1长度相等(图4A),因此,尽管印版头侧轴6作旋转,对印版头侧夹板4的后端部4K的推压状态不变,印版头侧夹板座2与印版头侧夹板4仍处于以一定的力夹持印版10的印版头侧端部10a的状态。
印版滚筒60从图9A、B所示状态继续旋转,抵靠滚子33受到与第1作用点33a侧抵靠着的滚柱轴40T的推压。因此,印版尾侧轴7进一步向箭头102方向旋转。由于印版尾侧轴7旋转,印版尾侧轴7的平坦面7c到达与弹簧座8的端面相对的位置。图9C、D示出了该状态。
由于印版尾侧轴7的平坦面7c与弹簧座8的端面相对,弹簧座8的限位被解除,受到弹簧9的作用力而向箭头90方向移动。于是,印版10的印版尾侧端部10b被向箭头90方向拉伸,印版10完全紧贴于印版滚筒60的外周面。又,为了对印版10施加充分的张力,在图9C所示状态下,使印版尾侧轴7的平坦面7c与弹簧座8的端面保持不接触的状态。
这样将印版10安装在印版滚筒60的外周面上之后,第1气缸40的滚柱轴40T向箭头95方向缩回。又,在此时刻,上述版推压辊已离开印版滚筒60。印版10安装好后,开始印刷动作。
当印刷动作结束,从印版滚筒60上卸下印版10时,使印版滚筒60从上述印版10安装结束时(图9C、D)的位置向箭头101方向转动,使第1气缸40的滚柱轴40T向箭头94方向伸出。在印版滚筒60稍向箭头101方向转动的位置,使该印版滚筒60的转动停止。此时,第1气缸40的滚柱轴40T位于安装在第1杆26上的抵靠滚子33的第2作用点33b侧。
使印版滚筒60从此状态向着与给版时相反的方向即箭头102方向旋转。因此,滚柱轴40T与抵靠滚子33的第2作用点33b抵靠,使第1杆26向箭头101方向转动。由于第1杆26向箭头101方向转动,进行与给版时相反的动作,印版10被从印版滚筒60上取下。
具体是,通过印版尾侧轴7向箭头101方向转动,印版尾侧轴7的外周曲面7a使弹簧座8向箭头91方向移动,印版10相对印版滚筒60产生松弛(见图9A、B)。继续使第1杆26向箭头101方向转动,印版尾侧轴7的平坦面7b与滑块11抵靠,印版尾侧夹板5开启(见图8C、D)。另外,通过印版头侧轴6向箭头102方向转动,印版头侧夹板4的后端部4K嵌入印版头侧轴6的凹部6b内,印版头侧夹板4开启。这样,可进行印版10的卸版。在该卸版作业中,不使用第2气缸46。
又,在给版作业及卸版作业过程中,若印版滚筒60的旋转停止了等,可以通过转动图5所示手动用齿轮20来控制各部分的动作。此时,用扳手扳动固定有手动用齿轮20的手动用齿轮螺柱28,用手工操作强制性地使其转动。因为手动用齿轮20上啮合着印版尾侧齿轮21,所以能使各齿轮联动,能强制各部分工作。
此外,印版尾侧轴7也能用作本实施形态中的启闭用轴及移动用轴。即,在本实施形态下,以单一的印版尾侧轴7兼用作启闭用轴及移动用轴。图4B所示的印版尾侧轴7的平坦面7b是本实施形态中的开启区域,外周曲面7a是本实施形态中的关闭区域或阻止区域,平坦面7c是本实施形态中的允许区域。
以下根据图10、图11说明本发明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的第2实施形态。图10是给版作业中的印版滚筒60的侧视图,图11是卸版作业中的印版滚筒60的侧视图。
在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设有一个第1气缸40,在给版作业和卸版作业中,都使用从该第1气缸40伸出的滚柱轴40T。
但是,由于与周边设备的配置关系,有时不能将一个第1气缸40兼用于给版作业和卸版作业。即,如图10所示,在给版作业中,版推压辊50边推压印版10边使其卷绕在印版滚筒60的外周面上。因此,为了将印版10尽可能广范围地压靠在印版滚筒60的外周面上,当夹入印版头侧端部10a时,必须使印版头侧夹板座2和印版头侧夹板4尽可能位于版推压辊50的附近。
这样,随着版推压辊50等的周边设备的配置,进行给版作业时的印版滚筒60的给版位置被决定了。给版时,如在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详细叙述过的那样,使从第1气缸40向外伸出的滚柱轴40T与抵靠滚子33的第1作用点33a抵靠。因此,必须将第1气缸40设置在给版作业时能与抵靠滚子33的第1作用点33a抵靠的位置。又,版推压辊50由从气缸49向外伸出的气缸杆49T (图10)控制其向箭头95、96方向的移动。
又如图11所示,在卸版时,为了擦去附着在印版10上的油墨,必须对通过了水海绵辊51后的印版10进行卸版。假定在第1油墨海绵52与水海绵辊51之间进行卸版,则会取出仍附着有油墨的印版10。
这样,随着第1油墨海绵52与水海绵辊51等周边设备的配置,进行卸版作业时印版滚筒60的卸版位置被决定。进行卸版时,如在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详细叙述过的那样,使从第1气缸40向外伸出的滚柱轴40T与抵靠滚子33的第2作用点33b抵靠。因此,必须将第1气缸40设置在卸版作业时能与抵靠滚子33的第2作用点33b抵靠的位置。
如上所述,给版作业时的印版滚筒60的位置及卸版作业时的印版滚筒60的位置受到周边设备的配置的限制。因此,有时就不能如上述第1实施形态那样,将一个第1气缸40同时使用于给版作业和卸版作业。
因此,在本实施形态中,设有两个第1气缸。图10所示为印版10的印版头侧端部10a被夹入了印版头侧夹板座2与印版头侧夹板4之间、印版尾侧端部10b被夹入了印版尾侧夹板座3与印版尾侧夹板5之间后,印版尾侧夹板5关闭时的状态。
如图10所示,从一个第1气缸沿印版滚筒轴60J的方向向外伸出第1滚柱轴15,使其与第1杆26的抵靠滚子33抵靠。通过印版滚筒60从该状态向箭头101方向旋转,第1杆26向箭头102方向转动。于是,与上述第1实施形态时相同,印版尾侧夹板5关闭,印版尾侧夹板座3及印版尾侧夹板5向箭头90方向移动,印版10紧贴于印版滚筒60外周面(见图9)。
在图11所示的卸版作业中,使第2滚柱轴16从另一第1气缸沿印版滚筒轴60J的方向向外伸出。在本实施形态下,进行卸版作业时使用第2杆27的抵靠滚子34。即,从第1气缸伸出的第2滚柱轴16位于能与第2杆27的抵靠滚子34抵靠的位置。通过印版滚筒60从该状态向箭头102方向转动,第2杆27向箭头101方向转动。
由于该转动,与上述第1实施形态时一样,印版尾侧夹板座3及印版尾侧夹板5向箭头91方向移动,印版10从印版滚筒60外周面松开,印版尾侧夹板5开启,印版尾侧端部10b被释放。印版滚筒60从图11所示状态再向箭头102方向转动,印版头侧夹板4开启,印版头侧端部10a被释放。
如本实施形态所述,通过使用两个第1气缸,能使给版作业时必需的第1滚柱轴15与卸版作业时必需的第2滚柱轴16在不同的位置向外伸出,就能灵活适应与周边设备的关系。又,其他的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形态所示的相同。
以下根据图12说明本发明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的第3实施形态。图12是印版滚筒60的侧视图。在上述各实施形态中,印版尾侧齿轮21与印版头侧齿轮22是直接啮合而连接的。但在本实施形态中,如图12所示,固定在印版尾侧轴7上的印版尾侧链轮56与通过印版头侧齿轮螺柱29固定在印版头侧轴6上的印版头侧链轮57是由链条55连接的。
又,当印版尾侧轴7与印版头侧齿轮螺柱29通过链条55相连接时,与使印版尾侧齿轮21和印版头侧齿轮22直接啮合时(上述各实施形态)不同,印版尾侧轴7与印版头侧齿轮螺柱29向同一方向旋转。
因此,在图12所示的本实施形态下,也可以采用例如改变上述实施形态中所示的印版头侧轴6的形状,通过印版头侧齿轮螺柱29向箭头102方向旋转,印版头侧夹板4即向箭头102方向关闭那样的凸轮形状。
图12中省略了其他的连接部分,但其他的齿轮也可以同样用链条相连接,例如,也可以将上述第1实施形态所示的印版头侧齿轮22与印版头侧链轮57一起固定在印版头侧齿轮螺柱29上,并与第1杆驱动用齿轮23直接啮合。
以下根据图13、14、15说明本发明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的第4实施形态。图1 3是印版滚筒60的侧面剖视图,图14是正面剖视图。又,图13是图14所示Ⅳ-Ⅳ方向的向视剖视图,图14是图13所示Ⅲ-Ⅲ方向的向视剖视图。图15是详细示出图13、图14所示支承台200、滑块203的立体图。
在本实施形态中,设置滑块203取代了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所示的滑块11。第1实施形态中的滑块11支承在印版尾侧夹板座3上,与印版尾侧夹板座3成为一体,在缺口部61内沿箭头90、91方向移动。
与此相对照,本实施形态中所示的滑块203支承在固定于缺口部61内的支承座200上。该支承座200用螺栓固定在缺口部61的底面上。滑块203插入并被支承在支承座200的滑块支承空间201内。滑块203能在支承座200的滑块支承空间201内向箭头96、97方向移动,但不会向箭头90、91方向(图13)移动。
这样,本实施形态中的滑块203因为被支承在支承座200上,所以与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的滑块11不同,尽管印版尾侧夹板座3作移动,但滑块203不会向箭头90、91方向移动。在滑块203上安装有滚子206。滚子206支承在滑块203上,并能以轴207为中心旋转。又,其他的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的相同。
图13示出了弹簧座8被解除了印版尾侧轴7的限制而向箭头90方向移动后的状态。即,图13是与第1实施形态中的图9C相对应的图。当弹簧座8受到印版尾侧轴7的推压而向箭头91方向移动时(参照第1实施形态中的图8A、C、图9A),印版尾侧夹板座3位于离开滑块203位置的状态(未图示)。
但即使在此时,印版尾侧夹板5的后端也与滑块203的滚子206抵靠着。这样,当如第1实施形态中的图8C至图9A所示,印版尾侧轴7向箭头102方向旋转时,由于印版尾侧轴7,滑块203向箭头96方向移动,滑块203将印版尾侧夹板5的后端向上抬起。因此,印版尾侧夹板5关闭,将印版10的印版尾侧端部10b夹入(参照第1实施形态中的图9A)。
然后,印版尾侧轴7再向箭头102方向旋转,如图13所示,弹簧座8受到的印版尾侧轴7的限制被解除而向箭头90方向移动,印版尾侧夹板座3也随之向箭头90方向移动。在此,因为滑块203上可旋转地支承着滚子206,所以,印版尾侧夹板5的后端使滚子206转动,与此同时,印版尾侧夹板5向箭头90方向移动。
因为滚子206作转动,移动的印版尾侧夹板5与滑块203之间的摩擦阻力减小,印版尾侧夹板座3和印版尾侧夹板5能顺畅地移动并拉伸印版10的印版尾侧端部10b。又,当印版尾侧夹板座3和印版尾侧夹板5向箭头91方向返回时,由于印版尾侧夹板5的后端,滚子206也作转动,摩擦阻力减小,印版尾侧夹板座3和印版尾侧夹板5顺畅地作返回移动。
如上所述,因为在牵引印版10的移动构件(本实施形态中的印版尾侧夹板5)与不移动的构件(本实施形态中的滑块203)之间设有减小摩擦阻力的构件(本实施形态中的滚子206),所以能保证构件顺畅移动,能可靠地拉伸印版10。另外,只要是能减小摩擦阻力的,也可以采用滚子206之外的其他构件。
以下根据图16A、图16B、图17A、图17B、图18、图19、图20、图21A、图21B,说明本发明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的第5实施形态。图16A、图16B、图17A、图17B是印版滚筒60的侧面剖视图,图18是图17A所示Ⅴ-Ⅴ方向的向视剖视图,图19是图17B所示Ⅵ-Ⅵ方向的向视剖视图。
另外,图16A是图19所示Ⅶ-Ⅶ方向的向视剖视图,图16B是图19所示Ⅷ-Ⅷ方向的向视剖视图,图17A、图17B是图19所示Ⅸ-Ⅸ方向的向视剖视图。再有,图20是详细示出印版尾侧轴211的侧视图。图21A是详细示出印版尾侧轴211、联轴节212及螺柱213的立体图,图21B是详细示出印版尾侧夹板座3、滑块214等的立体图。
在本实施形态下,设置印版尾侧轴211取代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所示的印版尾侧轴7。第1实施形态中的印版尾侧轴7支承在印版滚筒60的两侧面上。
与此相对照,本实施形态所示印版尾侧轴211支承在托架210上,在该托架210上固定着印版尾侧夹板座3(参照图16A)。即,印版尾侧夹板座3、印版尾侧夹板5、托架210和印版尾侧轴211成一体地向箭头90、91方向移动。
在缺口部61内的底面上,用螺栓225固定着块219、压板220。压板220位于块219之上,抑制印版尾侧夹板座3向上浮起。印版尾侧夹板座3、印版尾侧夹板5、托架210和印版尾侧轴211由该压板导向向箭头90、91方向移动。
如图21A所示,印版尾侧轴211通过联轴节211与螺柱213连接。印版尾侧轴211与联轴节212的结合凹凸、联轴节212与螺柱213的结合凹凸成直角交错,因此,印版尾侧轴211与螺柱213的旋转轴线即使发生错位,螺柱213的转动也能传递给印版尾侧轴211(十字头联轴节)。
如图18所示,在与设有螺柱213的位置相反侧的印版滚筒60的侧面上,贯穿设有螺栓223。在该螺栓223的顶端上抵靠着印版尾侧轴211,防止印版尾侧轴211向轴向移动。
在螺柱213上固定有上述第1实施形态所示的印版尾侧齿轮21,印版尾侧轴211接受印版头侧齿轮22的旋转而旋转。
现根据图20的侧面图详细说明印版尾侧轴211。在印版尾侧齿轮211上,形成有离旋转中心P3的半径L3相等的外周曲面211a。另外,在印版尾侧轴211上形成有平坦面221、222。该平坦面221、222离旋转中心P3的距离小于上述半径L3。该平坦面221、222在印版尾侧轴211的周向以不同的角度形成。
如图21B所示,印版尾侧夹板座3上形成有滑块支承空间224,在该滑块支承空间224内填入滑块214。在滑块214上设有轴215,该轴215上安装有内轮216。内轮216相对滑块214可自由转动地被支承。
印版尾侧夹板座3的滑块支承空间224内填入的滑块214受到板217的按压。该板217通过螺丝218固定在印版尾侧夹板座3上。滑块214在印版尾侧夹板座3的滑块支承空间224内能向箭头96、97方向自由移动。其他的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形态的相同。
图16B、图17A示出的是印版尾侧轴211向箭头102方向旋转,将滑块214向箭头96方向抬起,由于该滑块214的移动,使印版尾侧夹板5呈关闭状态。当形成于印版尾侧轴211上的平坦面221与滑块214的内轮216抵靠时,滑块214尚未向箭头96方向抬起,印版尾侧夹板5开启着(未图示)。
印版尾侧轴211向箭头102方向旋转,相对滑块214的内轮216,外周曲面与之接触,于是如图16B所示,滑块214被向箭头96方向抬起。如上所述,因为内轮216可自由转动地支承在滑块214上,所以由于内轮216的转动,滑块214与印版尾侧轴211之间的摩擦阻力减小,滑块214能顺畅地向箭头96方向移动。
在印版尾侧夹板5关闭的时刻,如图17A所示,印版尾侧轴211的外周曲面与块219接触,限制了印版尾侧夹板座3、印版尾侧夹板5、托架210及印版尾侧轴211向箭头90方向的移动。图16A、图17B示出的是从图17A所示状态,印版尾侧轴211再向箭头102方向转动后的状态。
如图17B所示,通过印版尾侧轴211的转动,平坦面222位于与块219相对的位置,由于弹簧座8的移动,印版尾侧夹板座3、印版尾侧夹板5、托架210及印版尾侧轴211成一体地向箭头90方向移动。
因此,由印版尾侧夹板5夹住的印版10的印版尾侧端部10b被拉伸,印版10紧贴于印版滚筒60的外周面。又,当印版尾侧夹板座3、印版尾侧夹板5、托架210及印版尾侧轴211成为一体向箭头90方向移动时,图21A所示的通过联轴节212连接的印版尾侧轴211与螺柱213仍维持相连接。另外,相对印版尾侧夹板座3的印版尾侧轴211的转动角度也仍保持,在此状态下向箭头90方向移动。
当印版尾侧夹板座3、印版尾侧夹板5、托架210及印版尾侧轴211成为一体向箭头90方向移动时,内轮216转动。这样,滑块214与印版尾侧轴211之间的摩擦阻力减小,印版尾侧夹板座3、印版尾侧夹板5、托架210及印版尾侧轴211能顺畅地向箭头90方向移动。
另外,当印版尾侧轴211向箭头101方向反向转动时,滑块214的内轮216也转动,印版尾侧轴211与滑块214之间的摩擦阻力减小。印版尾侧轴211、弹簧座8及弹簧9是本实施形态中的移动控制部。
如上所述,由于在印版滚筒60的缺口部61内的转动构件(本实施形态中的印版尾侧轴211)及与该转动构件抵靠的构件(本实施形态中的滑块214)之间设有减小摩擦阻力的构件(本实施形态中的滚子216),所以,能保证构件顺畅地转动,能可靠地关闭印版尾侧夹板5,且能拉伸印版10。当然,只要是能减小摩擦阻力的,也可以采用滚子216之外的其他构件。
另外,印版尾侧轴211也起着本实施形态中的启闭用轴及移动用轴的作用。即,在本实施形态下,用单一的印版尾侧轴211兼用作启闭用轴及移动用轴。又,印版尾侧轴211的平坦面221是本实施形态中的开启区域,外周曲面211a是本实施形态中的关闭区域或阻止区域,平坦面222是本实施形态中的允许区域。
以下参照图22、图23、图24、图25、图26A、图26、27、图28、图29A、图29B、图29C、图29D、图30A、图30B、图30C、图30D,说明本发明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的第6实施形态。
图22是印版滚筒60的俯视图,图23是图22所示Ⅹ-Ⅹ方向的向视剖视图,图24是图22所示Ⅺ-Ⅺ方向的向视剖视图,图25是图22所示Ⅻ-Ⅻ方向的向视剖视图。又,图26A是详细示出印版尾侧轴12的侧视图,图26B是详细示出拉伸用轴14的侧视图。
此外,图27是图22所示S2方向的向视图,图28是详细示出印版尾侧轴12、螺柱47、联轴节48的立体图。再有,图29A、图29B、图29C、图29D、图30A、图30B、图30C、图30D是示出本实施形态中的印版滚筒60的动作状态的图。又,图29A、图29C、图30A、图30C是侧面剖视图,图29B、图29D、图30B、图30D是侧视图。
在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通过使印版尾侧轴7转动而将滑块11向上抬起来关闭印版尾侧夹板5,夹住印版10的印版尾侧端部10b(参照图8C、图9A)。并通过使印版尾侧轴7进一步转动,使弹簧座8、印版尾侧夹板座3、滑块11及印版尾侧夹板5成一体地向箭头90方向移动,牵引印版尾侧端部10b,对印版10施加张力(参照图9A、C)。
但对印版10施加张力时,最好尽可能强有力地拉伸印版尾侧端部10b,使印版10可靠地紧贴于印版滚筒60的外周面上。而为了强有力地拉伸印版10,必须尽可能以强大的力将印版10的印版尾侧端部10b夹入印版尾侧夹板座3与印版尾侧夹板5之间。
在第1实施形态中,若利用印版尾侧轴7将滑块11以强力向上抬起,则印版尾侧夹板座3相对印版尾侧夹板5以强力关闭,能强有力地将印版10的印版尾侧端部10b夹入(图9A)。但相反,当从图9A所示状态变为图9C所示状态时,就有可能不能以强力拉伸印版10。
具体是,印版尾侧轴7支承在印版滚筒60上,其转轴相对印版滚筒60是不变的,而印版尾侧夹板座3上所支承着的滑块11在拉伸印版10时,是向箭头90方向移动的。因此,支承在印版尾侧夹板座3上的滑块11边在印版尾侧轴7的外周曲面7a(图4B)上滑动,边向箭头90方向移动。
此时,若用印版尾侧轴7以强力将滑块11向上抬起,则印版尾侧轴7与滑块11之间的摩擦阻力增大,印版尾侧夹板座3就不能顺畅地向箭头90方向移动。因此,不能以强力拉伸印版10。此外,因为印版尾侧轴7与滑块11之间的摩擦阻力大,故当使印版尾侧轴7从图9A所示状态转动至图9C所示状态时,印版尾侧轴7的转动负载很大。
为了强力地拉伸印版10,印版尾侧轴7以弱小的力将滑块11向上抬起就行,但此时的不利情况是,不能将印版10的印版尾侧端部10b以强力夹入印版尾侧夹板座3与印版尾侧夹板5之间。
在上述第4实施形态中,通过设置滚子206来减小拉伸印版10时产生的摩擦阻力(图13至图15)。但利用该滚子206,摩擦阻力的减小是有限的,不能可靠地以强大的力拉伸印版10。
在上述第5实施形态中,通过设置滚子216来减小印版尾侧轴211的转动负载(图16至图21)。但利用该滚子216,摩擦阻力的减小是有限的,不能可靠地关闭印版尾侧夹板5及将印版10的印版尾侧端部10b以强大的力夹入。
因此,在本实施形态中,设置印版尾侧轴12和拉伸用轴14,以此代替上述第1实施形态和第4实施形态中的印版尾侧轴7或上述第5实施形态中的印版尾侧轴211。
即,分别设置关闭印版尾侧夹板5用的转轴(印版尾侧轴12),以及使印版尾侧夹板座53和印版尾侧夹板5向箭头90方向移动用的转轴(拉伸用轴14)。并使用图28所示机构,使印版尾侧轴12能与印版尾侧夹板座3及印版尾侧夹板5成一体地向箭头90、91方向移动。
这样,即能使印版尾侧夹板5相对印版尾侧夹板座53以强大的力关闭,将印版10的印版尾侧端部10b可靠地夹入,同时能强有力地将印版尾侧夹板座53和印版尾侧夹板5向箭头90方向拉伸,使印版10可靠地紧贴于印版滚筒60的外周面。本实施形态中的其他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形态所示的构成基本相同。以下详细叙述本实施形态涉及的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
在印版滚筒60的缺口部61内设有印版头侧夹板座2及印版尾侧夹板座53。在印版头侧夹板座2的上部设有印版头侧夹板4,该印版头侧夹板4能以印版头侧支点螺栓4J为中心向箭头101、102方向转动(见图23)。
印版头侧夹板4具有后端部4K,该后端部4K与印版头侧轴6抵靠。印版头侧夹板4、印版头侧轴6等的结构、作用与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说明过的相同。印版头侧轴6是本实施形态中的第1轴,通过在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说明过的通过旋转中心P1的轴线是本实施形态中的中心轴线。
印版头侧夹板座2是本实施形态中的第1夹持座,印版头侧夹板4是本实施形态中的第1夹持片,形成于印版头侧夹板座2与印版头侧夹板4之间的空间是本实施形态中的第1空间。又,印版头侧夹板座2和印版头侧夹板4是本实施形态中的第1夹持部。
印版尾侧夹板座53的上部设有印版尾侧夹板5,卷绕在印版滚筒60外周面上的印版10的印版尾侧端部(第2端部或端部)10b夹入保持在印版尾侧夹板座53与印版尾侧夹板5之间。又,印版尾侧夹板5受到箭头102方向的作用力,向箭头102方向开启,即释放印版10的印版尾侧端部10b。
如图25所示,在缺口部61内的底面上,用螺栓225固定着压板220。压板220抑制印版尾侧夹板座53的上浮。印版尾侧夹板座53和印版尾侧夹板5由压板220导向而沿箭头90、91方向移动。
印版尾侧夹板座53是本实施形态中的第2夹持座或夹持座,印版尾侧夹板5是本实施形态中的第2夹持片或夹持片,形成于印版尾侧夹板座53与印版尾侧夹板5之间的空间是本实施形态中的第2空间或空间。又,印版尾侧夹板座53和印版尾侧夹板5是本实施形态中的第2夹持部或夹持部。
另外,在印版头侧夹板座2与印版尾侧夹板座53之间,在两端有弹簧13(参照图22),对印版头侧夹板座2施加箭头90方向的作用力,并对印版尾侧夹板座53施加箭头91方向的作用力。
如图23所示,印版尾侧夹板5具有后端部5K,该后端部5K向缺口部61内延伸。后端部5K如图23所示与印版尾侧轴12抵靠。该印版尾侧轴12是本实施形态中的第2轴或启闭用轴。
现根据图26A的侧视图详细说明印版尾侧轴12。在印版尾侧轴12上形成有离旋转中心P4相等半径L4的外周曲面12a。另外,在印版尾侧轴12上形成有平坦面12b。从该平坦面12b至旋转中心P4的距离小于上述半径L4。
通过旋转中心P4的轴线是本实施形态中的中心轴线,平坦面12b是本实施形态中的开启区域,外周曲面12a是本实施形态中的关闭区域。
当印版尾侧轴12的外周曲面12a与后端部5K抵靠着时,后端部5K受推压,印版尾侧夹板5以印版尾侧支点螺栓5J(图24)为中心向箭头101方向关闭。而当印版尾侧轴12以旋转中心P4为中心作转动,使印版尾侧轴12的平坦面12b与后端部5K抵靠时,后端部5K所受外周曲面12a的推压被解除,印版尾侧夹板5向箭头102方向开启。
印版尾侧轴12可旋转地保持在印版尾侧夹板座53上,并与印版尾侧夹板座53成一体地向箭头90、91方向移动。如图28所示,印版尾侧轴12通过联轴节48与螺柱47相连接。螺柱47贯穿印版滚筒60的侧面,可旋转地被支承着。
印版尾侧轴12与联轴节48的结合凹凸、联轴节48与螺柱47的结合凹凸相互交错成直角,即使印版尾侧轴12与螺栓47的旋转轴线发生错位,螺柱47的旋转也能传递给印版尾侧轴12(十字头联轴节)。
在印版尾侧夹板座53的下方有弹簧座17。在该弹簧座17内,设有如图23所示的弹簧19,弹簧座17受到箭头90方向的作用力。又,弹簧19沿印版滚筒轴60J方向设有多个。
在弹簧座17内贯穿设有拉伸用轴14。该拉伸用轴14可旋转地保持在印版滚筒60的两侧面上。现根据图26B的侧视图,详细说明拉伸用轴14。拉伸用轴14上形成有离旋转中心P5等半径L5的外周曲面14a。并在拉伸用轴14上形成有平坦面14b。从该平坦面14b至旋转中心P5的距离小于上述半径L5。
拉伸用轴14是本实施形态中的移动控制轴或移动用轴,通过图26B所示旋转中心P5的轴线是本实施形态中的中心轴线。另外,外周曲面14a是本实施形态中的阻止区域,平坦面14b是本实施形态中的允许区域。
当拉伸用轴14的平坦面14b与弹簧座17的抵靠壁17W抵靠时,弹簧座17受到弹簧19的作用力而处于向箭头90方向移动后的状态(图23)。而当拉伸用轴14以旋转中心P5为中心旋转、拉伸用轴14的外周曲面14a与弹簧座17的抵靠壁17W抵靠时,抵靠壁17W受到外周曲面14a的推压,弹簧座17向箭头91方向移动。
如图23所示,在印版尾侧夹板座53的底部形成有凸部53T,该凸部53T与弹簧座17的端面抵靠。这样,由于受到弹簧19作用力的弹簧座17的作用,凸部53T受到推压,印版尾侧夹板座53及印版尾侧夹板5成一体地靠向箭头90方向。
此外,使印版尾侧夹板座53、印版尾侧夹板5向箭头90方向(使印版10紧贴于印版滚筒60外周面的拉伸方向)或箭头91方向(使印版10不紧贴于印版滚筒60外周面的松弛方向)移动用的弹簧座17、弹簧19及拉伸用轴14是本实施形态中的移动控制部。拉伸用轴14是本实施形态中的移动控制轴。
在印版滚筒60的侧面,贯穿伸出有拉伸用轴14,在该拉伸用轴14的伸出部分,用键39b固定着拉伸用齿轮41。另外,拉伸用轴14的伸出部分上连接着拉伸用齿轮螺柱44。
再有,在通过联轴节48连接在印版尾侧轴12上的螺柱47(图28)上,有键39a固定着印版尾侧齿轮42。该印版尾侧齿轮42位于印版滚筒60的侧面外侧,与上述拉伸用齿轮41相啮合。在印版头侧轴6上,通过衔轴接头连接着印版头侧齿轮螺柱29。该印版头侧齿轮螺柱29位于印版滚筒60的侧面外侧,并在印版头侧齿轮螺柱29上,通过键36b固定着印版头侧齿轮22。该印版头侧齿轮22与上述印版尾侧齿轮42相啮合。
另外,印版头侧齿轮22与位于印版滚筒60侧面外侧的第1杆驱动用齿轮23也相啮合。该第1杆驱动用齿轮23通过键35b固定于第1杆驱动齿轮用螺柱30上。在该第1杆驱动齿轮用螺柱30上,用螺栓38a固定着第1杆26。并在该第1杆26顶端安装着抵靠滚子33(抵靠对象部)。
如图27所示,因为抵靠滚子33位于离开印版滚筒轴60J的位置,故当印版滚筒60旋转时,抵靠滚子33以印版滚筒轴60为中心,在印版滚筒轴60J的周边旋转。
在第1杆驱动用齿轮23上,还啮合着位于印版滚筒60侧面外侧的空转齿轮24。该空转齿轮24被键35c固定于空转齿轮螺柱31。另外,空转齿轮24与位于印版滚筒60侧面外侧的第2杆驱动用齿轮25也相啮合。
第2杆驱动用齿轮25通过键35d固定于第2杆驱动用齿轮螺柱32上。在该第2杆驱动用齿轮螺柱32上,用螺栓38b固定着第2杆27。
另外,在该第2杆27顶端安装着抵靠滚子34。如图5所示,因为抵靠滚子34位于离开印版滚筒轴60J的位置,故当印版滚筒60旋转时,抵靠滚子34以印版滚筒轴60J为中心,在印版滚筒轴60J的周边旋转。
又,使印版头侧夹板4、印版尾侧夹板5和印版尾侧夹板座53的各动作联动用的拉伸用齿轮41、印版尾侧凸轮42、印版头侧齿轮22、第1杆驱动用齿轮23、空转齿轮24和第2杆驱动用齿轮25是本实施形态中的连接部。
在本实施形态中,设有在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说明过的第2气缸46(抵靠驱动部)(参照图5、图7)。该第2气缸46的结构和作用与第1实施形态详细叙述过的相同。即,第2气缸46根据接收到的信号,使推压轴46T(抵靠部)向箭头92、93方向(图5、图7)移动。
当第2气缸46的推压轴46T向箭头92方向移动而向外伸出时,该推压轴46T位于随着印版滚筒60的旋转驱动而旋转的第2杆27的抵靠滚子34的旋转轨道上。又,当第2气缸46的推压轴46T向箭头93方向移动而缩回时,推压轴46T脱离第2杆27的抵靠滚子34的旋转轨道。
再有,在本实施形态中,也设有在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说明过的第1气缸40(抵靠驱动部)(参照图6)。该第1气缸40的结构和作用与第1实施形态叙述过的相同。即,该第1气缸40根据接收的信号,使滚柱轴40T(抵靠部)向箭头94、95方向(图6)移动。
当第1气缸40的滚柱轴40T向箭头94方向移动而伸出时,该滚柱轴40T位于随着印版滚筒60的旋转驱动旋转的第1杆26的抵靠滚子33的旋转轨道上。另外,当第1气缸40的滚柱轴40T向箭头95方向移动而缩回时,滚柱轴40T脱离第1杆的抵靠滚子33的旋转轨道。
接着,根据图29A、图29B、图29C、图29D、图30A、图30B、图30C、图30D,说明本实施形态中的印版滚筒60和夹紧驱动装置的动作。
首先,将印版10安装到印版滚筒60上时,使印版滚筒60以印版滚筒轴60J为中心旋转,并使其在给定的给版位置停止。示出此时刻的印版滚筒60的状态的是图29A、图29B。又,为了说明的方便,不论印版滚筒60的旋转角度如何,图29A、图29B、图29C、图29D、图30A、图30B、图30C、图30D等各图都示出缺口部61位于上方向的位置。
在图29A、图29B所示的状态下,安装在第2杆上的抵靠滚子34(抵靠对象部)位于上述第1实施形态说明过的第2气缸46的推压轴46T附近,能与推压轴46T抵靠。即,印版滚筒60向箭头101方向转动到抵靠滚子34能与推压轴46T抵靠的位置为止时的状态是给版位置。
印版滚筒60在给版位置停止之后,印版10的印版头侧端部10a被插入印版头侧夹板座2与印版头侧夹板4之间。并在该状态下,上述第1实施形态说明过的第2气缸46工作,推压轴46T向箭头92方向伸出。如上所述,在给版位置,抵靠滚子34位于能与推压轴46T抵靠的位置,所以,抵靠滚子34受到伸出的推压轴46T的推压。
受到该推压,安装着抵靠滚子34的第2杆27使第2杆驱动用齿轮螺柱32向箭头102方向转动(参照图29D)。因为在第2杆驱动用齿轮螺柱32上固定着第2杆驱动用齿轮25,所以该第2杆驱动用齿轮25也同时向箭头102方向转动。
如上所述,第2杆驱动用齿轮25、空转齿轮24、第1杆驱动用齿轮23、印版头侧齿轮22、印版尾侧凸轮42和拉伸用齿轮41分别与相邻的齿轮啮合,第2杆驱动用齿轮25的旋转传递给各齿轮,所有的齿轮都联动转动。
图29C、图29D示出了因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说明过的第2气缸46的推压轴46T向外伸出而使各齿轮转动的状态图。因为在印版头侧齿轮22上连接着印版头侧轴6,故如图29C所示,印版头侧齿轮22从图29A所示状态向箭头101方向转动。因此,印版头侧轴6的外周曲面6a与印版头侧夹板4的后端部4K抵靠,后端部4K受推压,印版头侧夹板4以印版头侧支点螺栓4J为中心向箭头102方向关闭。
印版头侧夹板4关闭,印版10的印版头侧端部10a即被夹入保持在印版头侧夹板座2与印版头侧夹板4之间。又,由于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说明过的第2气缸46的推压轴46T向外伸出,印版尾侧齿轮42和拉伸用齿轮41也发生联动而转动(参照图29A、图29C)。
但在图29A所示状态,印版尾侧轴12的平坦面12b与印版尾侧夹板5的后端部5K抵靠。并且,即使印版尾侧齿轮42从图29B所示状态转动到图29D所示状态,因此即使印版尾侧轴12也转动时,印版尾侧夹板5的后端部5K也处于与印版尾侧轴12的平坦面12b的范围内抵靠的状态。因此,印版尾侧夹板5相对印版尾侧夹板座53维持开启的状态。
在图29A所示状态下,拉伸用轴14的外周曲面14a与弹簧座17的抵靠壁17W抵靠。并且,即使拉伸用齿轮41从图29B所示状态转动到图29D所示状态,因而拉伸用轴14也转动时,弹簧座17的抵靠壁17W上,也仍抵靠着外周曲面14a。
因为该外周曲面14a离拉伸用轴14的旋转中心P5的半径L5相等(图26B),所以即使拉伸用轴14从图29A所示位置转动至图29C所示位置,弹簧座17的位置也不变。即,受到弹簧19的向箭头90方向作用力的弹簧座17(参照图23)由于与拉伸用轴14的外周曲面14a抵靠而限制了其移动,处于仍停止于相同位置的状态。
在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说明过的第2气缸46的推压轴46T推压第2杆27的抵靠滚子34之后,立即向箭头93方向缩回。然后,位于印版滚筒60外周面附近的版推压辊(未图示)向印版滚筒60移动,在印版滚筒60的外周面推压印版10。在该状态下,印版滚筒60以印版滚筒轴60J为中心向箭头101方向转动。
由于该印版滚筒60转动,印版10边被版推压辊压靠在印版滚筒60上,边卷绕在印版滚筒60的外周面上。又,在该印版滚筒60转动期间,拉伸用齿轮41、印版尾侧齿轮42、印版头侧齿轮22、第1杆驱动用齿轮23、空转齿轮24和第2杆驱动用齿轮25不转动,印版头侧夹板4、印版尾侧夹板座53及印版尾侧夹板5也仍维持图29C所示状态。
当印版滚筒60转动、印版10基本卷绕到印版滚筒60的整个外周面时,印版滚筒60停止转动。在该停止位置,将印版10的印版尾侧端部10b插入印版尾侧夹板座53与印版尾侧夹板5之间。插入印版尾侧端部10b之后,印版滚筒60再次开始转动,同时,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说明过的第1气缸40的滚柱轴40T向箭头94方向伸出。并且,第1气缸40继续维持滚柱轴40T的伸出状态。
如上所述,当第1气缸40的滚柱轴40T向外伸出时,滚柱轴40T位于第1杆26的抵靠滚子33的转动轨道。因为第1气缸40固定于印刷机机架18上,处于不动状态,所以,滚柱轴40T与抵靠滚子33的第1作用点33a侧抵靠,随着印版滚筒60的转动,抵靠滚子33受到滚柱轴40T的推压。
受到该推压,安装着抵靠滚子33的第1杆26使第1杆驱动齿轮用螺柱30向箭头102方向转动。因为在第1杆驱动齿轮用螺柱30上固定着第1杆驱动用齿轮23,故该第1杆驱动用齿轮23也同时向箭头102方向转动。如上所述,第2杆驱动用齿轮25、空转齿轮24、第1杆驱动用齿轮23、印版头侧齿轮22、印版尾侧凸轮42、拉伸用齿轮41分别与相邻的齿轮啮合,第1杆驱动用齿轮23的转动传递给各齿轮,所有齿轮产生联动而转动。
图30A、图30B示出了因上述第1实施形态说明过的第1气缸40的滚柱轴40T伸出而使各齿轮转动的状态。因为在印版尾侧齿轮42上连接着印版尾侧轴12,所以,印版尾侧轴12从图29C所示状态向箭头101方向转动,到达图30A所示状态。因此,印版尾侧轴12的外周曲面12a(图26A)与印版尾侧夹板5的后端部5K抵靠,印版尾侧夹板5以印版尾侧支点螺栓5J(图24)为中心向箭头101方向关闭。
在上述第1实施形态至第5实施形态所示例子中,是通过将靠近印版尾侧夹板5的转动中心点(印版尾侧支点螺栓)的印版尾侧夹板5的后端向上方抬起来关闭印版尾侧夹板5的。与此相对照,在本实施形态中,是用印版尾侧轴12的外周曲面12a来推压向印版滚筒60的缺口部61内长长延伸的印版尾侧夹板5的后端部5K。
如上所述,由于用印版尾侧轴12的外周曲面12a推压离印版尾侧夹板5的转动中心点(印版尾侧支点螺栓)距离较长的后端部5K的顶端部,所以能有效地施加力,能更可靠地关闭印版尾侧夹板5。
由于印版尾侧夹板5关闭,印版10的印版尾侧端部10b被夹入保持在印版尾侧夹板座53与印版尾侧夹板5之间。当印版尾侧端部10b被夹入的时刻,印版尾侧端部10b附近未完全紧贴于印版滚筒60外周面,相对印版滚筒60外周面有松弛。又,在图30A、图30B所示的时刻,弹簧座17的抵靠壁17W上抵靠着拉伸用轴14的外周曲面14a(图26B)。因此,弹簧座17和印版尾侧夹板座53受到拉伸用轴14的限制,停止在相同的位置。
由于在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说明过的第1气缸40的滚柱轴40T向出伸出,印版头侧齿轮22也发生联动而向箭头101方向转动(参照图29B、图30A)。但是,在印版头侧夹板4的后端部4K上抵靠着外周曲面6a,如上述第1实施形态所说明过的那样,该外周曲面6a离旋转中心P1的半径L1相等(图4A)。
因此,尽管印版头侧轴6在旋转,对印版头侧夹板4后端部4K的按压状态不变,印版头侧夹板座2与印版头侧夹板4仍保持以一定的力夹持印版10的印版头侧端部10a的状态。
印版滚筒60从图30A、图30B所示状态继续旋转,抵靠滚子33受到与第1作用点33a侧抵靠着的滚柱轴40T的推压。因此,拉伸用轴14进一步向箭头101方向旋转。
在本实施形态中,关闭印版尾侧夹板5用的转轴(印版尾侧轴12)与使印版尾侧夹板座53及印版尾侧夹板5向箭头90方向移动用的转轴(拉伸用轴14)是分别设置的。因此,拉伸用轴14不会受到印版尾侧轴12与印版尾侧夹板5后端部5K之间摩擦阻力的影响,能从图30A所示状态起顺畅地旋转。由于拉伸用轴14旋转,拉伸用轴14的平坦面14b(图26B)到达与弹簧座17的抵靠壁17W相对的位置。示出该状态的图是图30C、图30D。
由于拉伸用轴14的平坦面14b与弹簧座17的抵靠壁17W相对,弹簧座17的位置不再受到限制,受到弹簧19的作用力而向箭头90方向移动。由于弹簧座17向箭头90方向移动,印版尾侧夹板座53的凸部53T受到推压,印版尾侧夹板座53和印版尾侧夹板5也向箭头90方向移动。
因此,印版10的印版尾侧端部10b被拉伸向箭头90方向,印版10完全紧贴于印版滚筒60外周面。又,为了向印版10施加充足的张力,在图30C所示状态下,拉伸用轴14的平坦面14b与弹簧座17的抵靠壁17W保持为不接触的状态。
当印版尾侧夹板座53和印版尾侧夹板5向箭头90方向移动时,支承在印版尾侧夹板座53上的印版尾侧轴12也成一体地移动。如上所述,印版尾侧轴2通过联轴节48与螺柱47连接,即使印版尾侧轴12与螺柱47的旋转轴线有错位,也能维持印版尾侧轴12与螺柱47的连接状态。此外,向箭头90方向移动时,印版尾侧轴12相对印版尾侧夹板座53的转动角度也仍维持原来的状态。
因此,即使印版尾侧轴12与印版尾侧夹板座53和印版尾侧夹板5成一体地向箭头90方向移动,印版尾侧夹板5相对印版尾侧夹板座53的关闭状态不发生变化,能可靠地照样夹着印版10的印版尾侧端部10b并以强大的力拉伸印版尾侧端部10b。
这样将印版10安装在印版滚筒60外周面上之后,在上述第1实施形态说明过的第1气缸40的滚柱轴40T向箭头95方向缩回。又,在此时刻,上述的版推压辊已离开印版滚筒60。印版10安装好后,开始印刷动作。
当印刷动作结束之后,从印版滚筒60上卸下印版10时,使印版滚筒60从上述印版10的安装结束时(图30C、图30D)的位置向箭头101方向旋转,使上述第1实施形态说明过的第1气缸40的滚柱轴40T向箭头94方向伸出。
在印版滚筒60稍许向箭头101方向转动之后的位置,使该印版滚筒60停止转动。此时,在上述第1实施形态说明过的第1气缸40的滚柱轴40T位于安装在第1杆26的抵靠滚子33的第2作用点33b侧。
从该状态使印版滚筒60向与给版时相反的方向即箭头102方向旋转。于是,滚柱轴40T与抵靠滚子33的第2作用点33b抵靠,使第1杆26向箭头101方向旋转。由于第1杆26向箭头101方向旋转,进行与给版时相反的动作,印版10被从印版滚筒60上卸下。
具体是,由于拉伸用轴14向箭头102方向旋转,拉伸用轴14的外周曲面14a使弹簧座17的抵靠壁17W向箭头91方向移动,印版10相对印版滚筒60产生松弛(图30A、图30B)。并由于第1杆26继续向箭头101方向转动,印版尾侧轴12的平坦面12b与印版尾侧夹板5的后端部5K抵靠,印版尾侧夹板5开启(图29C、图29D),此外,印版头侧轴6向箭头102方向旋转,印版头侧夹板4的后端部4K填入印版头侧轴6的凹部6b内,印版头侧夹板4开启。如上所述进行印版10的卸版。在该卸版作业中,不使用上述第1实施形态说明过的第2气缸46。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形态中,关闭印版尾侧夹板5用的转轴(印版尾侧轴12)与使印版尾侧夹板座53和印版尾侧夹板5向箭头90方向移动用的转轴(拉伸用轴14)是分别设置的。同时,印版尾侧轴12也与印版尾侧夹板座53及印版尾侧夹板5成一体地向箭头90方向移动。因此,能使印版尾侧夹板5相对印版尾侧夹板座53强力关闭以可靠地夹入印版10的印版尾侧端部10b,同时还能以强大的力将印版尾侧夹板座53和印版尾侧夹板5顺畅地向箭头90方向拉伸,使印版10可靠地紧贴于印版滚筒60的外周面。
本发明涉及的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不限于上述各实施形态所示的装置,只要形成于第1夹持部的第1空间的启闭、形成于第2夹持部的第2空间的启闭及移动控制部进行的第2夹持部向拉伸方向或松弛方向的移动控制是分别按印版滚筒的旋转进行的,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
例如,作为第1夹持部,例举了印版头侧夹板座2和印版头侧夹板4,作为第2夹持部或夹持部,例举了印版尾侧夹板座3或印版尾侧夹板座53和印版尾侧夹板5,但只要是分别夹持印版的第1端部和第2端部的,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
另外,作为移动控制部,例举了印版尾侧轴7、弹簧座8、弹簧9、印版尾侧轴211、拉伸用轴14、弹簧座17、弹簧19,但是,只要是使第2夹持部向印版紧贴于印版滚筒外周面的拉伸方向或向印版不紧贴于印版滚筒外周面的松弛方向移动的装置,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
此外,作为连接部,例举了拉伸用齿轮41、印版尾侧齿轮42、印版尾侧齿轮21、印版头侧齿轮22、第1杆驱动用齿轮23、空转齿轮24、第2杆驱动用齿轮25及链条55、印版尾侧链轮56、印版头侧链轮57,但实际上,齿轮及链条数也可以比例举的多或比例举的少。又,连接部不限于用齿轮链条来结构,若是使第1夹持部、第2夹持部及移动控制部联动用的,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机构。
还有,作为抵靠驱动部,例举了第1气缸40、第2气缸46。但也可以使抵靠对象部向抵靠部移动。这样,使移动后的抵靠对象部与抵靠部抵靠。又,作为抵靠对象部,例举了抵靠滚子33和抵靠滚子34,作为抵靠部,例举了滚柱轴40T和推压轴46T,但并不受此限,也可以使用其他的形状及结构。
再有,在上述各实施形态中,是使设于印刷机机架侧18的抵靠部移动,但也可以使设于印版滚筒60侧的抵靠对象部移动,使抵靠部位于抵靠对象部的旋转轨道上,或者使抵靠部脱离抵靠对象部的旋转轨道。
又,在上述各实施形态中,作为第1轴例举了印版头侧轴6,但若是随着第1轴的转动,第1夹持部能将第1空间启闭的装置,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另外,作为第2轴,例举了印版尾侧轴12,但若是随着第2轴的转动,第2夹持部能将第2空间启闭的装置,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作为移动控制轴,例举了拉伸用轴14,但只要是随着移动控制轴的转动,移动控制部能对第2夹持部向拉伸方向或松弛方向进行移动控制的,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
另外,作为启闭用轴,例举了印版尾侧轴12,但是,只要是因轴外周面的开启区域与夹持片抵靠而使夹持座与夹持片之间形成的空间开启,并因关闭区域与夹持片抵靠对夹持部加压而使夹持座与夹持片之间形成的空间关闭的装置,也可以使用其他的结构。
此外,作为移动用轴,例举了拉伸用轴14,但是,只要是因轴外周面的阻止区域与夹持座抵靠而阻止夹持部向拉伸方向移动,并因允许区域与夹持座抵靠而允许夹持部向拉伸方向移动的装置,也可以使用其他的结构。
在本发明涉及的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中,形成于第1夹持部的第1空间的启闭、形成于第2夹持部的第2空间的启闭及移动控制部进行的第2夹持部向拉伸方向或松弛方向的移动控制,分别根据印版滚筒的旋转状况进行。
即,利用印版滚筒的旋转,能使第1空间启闭、第2空间启闭及第2夹持部向拉伸方向或松弛方向移动。因此,不必在使印版滚筒旋转用的印版滚筒驱动部之外,另外设置夹紧用驱动部,能实现印刷机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
在本发明涉及的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中,设有将第1夹持部、第2夹持部及移动控制部直接或间接连接的连接部。这样,形成于第1夹持部的第1空间的启闭、形成于第2夹持部的第2空间的启闭及移动控制部进行的第2夹持部向拉伸方向或松弛方向的移动控制,都通过连接部实现联动。
因此,只要对连接部的任一部位施加力,即能进行第1空间的启闭、第2空间的启闭及第2夹持部的向拉伸方向或松弛方向的移动控制。这样,能使施加力的部位集中于一处,故能实现印刷机的小型化。又因为只要对连接部的任一部位施加力即可,故可以将施加力的部位设定在便于操作的部位。
还有,因为第1空间的启闭、第2空间的启闭及第2夹持部向拉伸方向或松弛方向的移动控制是联动进行的,所以,能以有效的定时进行各动作,能提高作业效率。
在本发明涉及的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中,随着第1轴的转动,第1夹持部启闭第1空间,随着第2轴的转动,第2夹持部启闭第2空间,并随着移动控制轴的转动,移动控制部对第2夹持部向拉伸方向或松弛方向的移动进行控制。第1轴、第2轴及移动控制轴通过连接部相连接。
这样,只要通过连接部使第1轴、第2轴及移动控制轴转动,即能使第1空间和第2空间启闭,并使第2夹持部向拉伸方向或松弛方向移动。因此,用简易的结构就能实现各动作,能实现印刷机的小型化、低成本化,获得可靠性高的夹紧驱动装置。
另外,第1轴、第2轴及移动控制轴是分别设置的轴。即,第1轴、第2轴及移动控制轴分别独立地使第1空间启闭、使第2空间启闭及使第2夹持部向拉伸方向或松弛方向移动。因此,能可靠实现各动作。
在本发明涉及的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中,第2轴可转动地支承在第2夹持部,并与第2夹持部成一体地向拉伸方向移动。并且,第2轴是在维持对第2夹持部的转动角度不变的状态下,与第2夹持部成一体地向拉伸方向移动。
因此,能随着第2轴的转动,关闭第2夹持部的第2空间,夹持印版的第2端部,并在仍然维持着夹持该印版的第2端部的状态下,使第2夹持部向拉伸方向移动,使印版紧贴于印版滚筒外周面。因此,能更可靠地夹持印版的第2端部,使印版紧贴于印版滚筒的外周面。
在本发明涉及的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中,当印版滚筒旋转时,由于抵靠部与抵靠对象部抵靠而将印版滚筒的旋转传递给连接部。并根据传递给连接部的印版滚筒的旋转,分别进行形成于第1夹持部的第1空间的启闭、形成于第2夹持部的和2空间的启闭及移动控制部进行的第2夹持部向拉伸方向或松弛方向的移动控制。
这样,因为通过抵靠部与抵靠对象部抵靠,印版滚筒的旋转被传递给连接部,所以能可靠地利用印版滚筒的旋转,使第1空间和第2空间进行启闭,并使第2夹持部向拉伸方向或松弛方向移动。
在本发明涉及的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中,设有使抵靠对象部或抵靠部之任一方或双方移动的抵靠驱动部。该抵靠驱动部使抵靠部位于抵靠对象部的旋转轨道上,或使抵靠部脱离抵靠对象部的旋转轨道。
即,将印版安装在印版滚筒上之后,进行印刷作业时,能使抵靠部从抵靠对象部的旋转轨道上离开。因此,抵靠部不会成为印版滚筒旋转的障碍,不会妨碍印刷作业。
在本发明涉及的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中,在将印版安装于印版滚筒上时,连接部关闭形成于第1夹持部的第1空间,经过一定时间后,关闭形成于第2夹持部的第2空间,再经过一定时间后,通过移动控制部使第2夹持部向拉伸方向移动。
即,能够在第1空间夹持印版的第1端部,并将印版卷绕在印版滚筒外周面上之后,在第2空间夹持印版的第2端部,然后再使第2夹持部向拉伸方向移动,使印版紧贴于印版滚筒外周面。因此,能将印版可靠地安装在印版滚筒上。
在本发明涉及的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中,启闭用轴当轴外周面的开启区域与夹持片抵靠时,使形成于夹持座与夹持片之间的空间开启,而当轴外周面的关闭区域与夹持片抵靠时,通过对夹持部加压而使形成于夹持座与夹持片之间的空间关闭。
即,通过使启闭用轴转动,能有选择地使轴外周面的开启区域或关闭区域与夹持片抵靠。因此,能利用简易的结构及控制使夹持片作启闭,能实现印刷机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
另外,移动用轴当轴外周面的阻止区域与夹持座抵靠时,阻止夹持部向拉伸方向移动,而当轴外周面的允许区域与夹持座抵靠时,允许夹持部向拉伸方向移动。
即,通过使移动用轴转动,能有选择地使轴外周面的阻止区域或允许区域与夹持座抵靠。因此,利用简易的结构及控制,能阻止或允许夹持部向拉伸方向移动,能实现印刷机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
以上例举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读者可以理解,在实施例中使用的词汇仅是说明用的,并不是限制性的。在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内所作的变更,不超出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并可在更广形态下进行。

Claims (12)

1.一种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设于印版滚筒的第1夹持部,其具有第1夹持座和第1夹持片,通过关闭形成于第1夹持座与第1夹持片之间的第1空间,来夹持被插入该第1空间的印版的第1端部,通过开启该第1空间,来释放印版的第1端部;
设于印版滚筒的第2夹持部,其具有第2夹持座和第2夹持片,通过关闭形成于第2夹持座与第2夹持片之间的第2空间,来夹持被卷绕于印版外周面并被插入该第2空间的印版的第2端部,通过开启该第2空间,来释放印版的第2端部;
使第2夹持部向着印版紧贴于印版滚筒外周面的拉伸方向或向着印版不紧贴于印版滚筒外周面的松弛方向移动的移动控制部,并且,
形成于第1夹持部的第1空间的所述启闭、形成于第2夹持部的第2空间的所述启闭,以及移动控制部进行的第2夹持部向拉伸方向或松弛方向的所述移动控制,分别根据印版滚筒的旋转来进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设有直接或间接地连接第1夹持部、第2夹持部及移动控制部的连接部,
形成于第1夹持部的第1空间的所述启闭、形成于第2夹持部的第2空间的所述启闭及移动控制部进行的第2夹持部向拉伸方向或松弛方向的所述移动控制,通过连接部进行联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连接部由多个齿轮构成,各齿轮与相邻的其他齿轮相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连接部由链条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印版安装于印版滚筒时,连接部关闭形成于第1夹持部的第1空间,经过一定时间后,关闭形成于第2夹持部的第2空间,再经过一定时间后,移动控制部使第2夹持部向拉伸方向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第1夹持部上连接着以中心轴线为中心转动的第1轴,随着该第1轴的转动,第1夹持部启闭第1空间,
在第2夹持部上连接着以中心轴线为中心转动的第2轴,随着该第2轴的转动,第2夹持部启闭第2空间,
移动控制部具有以中心轴线为中心转动的移动控制轴,随着该移动控制轴的转动,移动控制部对第2夹持部向拉伸方向或松弛方向的移动进行控制,
第1轴、第2轴及移动控制轴是分别设置的轴,
第1轴、第2轴及移动控制轴由连接部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2轴可转动地支承于第2夹持部,并与第2夹持部成一体地向拉伸方向移动,
第2轴以仍维持相对第2夹持部的原来转动角度的状态,与第2夹持部成一体地向拉伸方向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2、3、4、5、6或7所述的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设有连接部的抵靠对象部,位于离开印版滚筒的印版滚筒轴的位置,随着印版滚筒的旋转,以印版滚筒轴为中心,在印版滚筒轴的周围旋转,
设于以印版滚筒的印版滚筒轴为中心的抵靠对象部的旋转轨道上的抵靠部,并且,
当印版滚筒旋转时,通过抵靠部与抵靠对象部相抵靠,印版滚筒的旋转被传递给连接部,
根据被传递给连接部的印版滚筒的旋转,形成于第1夹持部的第1空间的所述启闭、形成于第2夹持部的第2空间的所述启闭及移动控制部进行的第2夹持部向拉伸方向或松弛方向的所述移动控制分别进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使抵靠对象部或抵靠部之任一方或双方移动的抵靠驱动部,
抵靠驱动部使抵靠部位于抵靠对象部的旋转轨道上,或使抵靠部脱离抵靠对象部的旋转轨道。
10.一种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设于以印版滚筒轴为中心旋转的印版滚筒并具有夹持座和夹持片,通过关闭形成于夹持座与夹持片之间的空间,来夹持被插入该空间的印版的端部的夹持部,该夹持部受到使印版紧贴于印版滚筒外周面的向着拉伸方向的力;
可与夹持片抵靠并以中心轴线为中心转动的启闭用轴,在其轴外周面设有开启区域和关闭区域;
可与夹持座抵靠并以中心轴线为中心转动的移动用轴,在其轴外周面设有阻止区域和允许区域;
直接或间接连接所述启闭用轴与移动用轴的连接部,并且,
当启闭用轴的轴外周面开启区域与夹持片抵靠着时,夹持座与夹持片之间所形成的空间开启,
当启闭用轴的轴外周面关闭区域与夹持片抵靠着时,通过对夹持部加压,使夹持座与夹持片之间所形成的空间关闭,
当移动用轴的轴外周面阻止区域与夹持座抵靠着时,阻止夹持部向拉伸方向移动,
当移动用轴的轴外周面允许区域与夹持座抵靠着时,允许夹持部向拉伸方向移动,
通过对连接部施加印版滚筒的旋转力,启闭用轴和移动用轴作转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连接部由多个齿轮构成,各齿轮与相邻的其他齿轮相啮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连接部由链条构成。
CN98105170A 1997-03-27 1998-03-26 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077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75666/1997 1997-03-27
JP7566697 1997-03-27
JP75666/97 1997-03-27
JP11012/98 1998-01-23
JP11012/1998 1998-01-23
JP01101298A JP3477356B2 (ja) 1997-03-27 1998-01-23 印刷機のクランプ駆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94909A CN1194909A (zh) 1998-10-07
CN1070778C true CN1070778C (zh) 2001-09-12

Family

ID=263463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810517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0778C (zh) 1997-03-27 1998-03-26 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5953993A (zh)
JP (1) JP3477356B2 (zh)
CN (1) CN1070778C (zh)
DE (1) DE19814628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24472B2 (ja) * 2000-05-17 2004-05-10 リョービ株式会社 枚葉印刷機
DE102004031645A1 (de) * 2003-07-25 2005-02-10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g Aufzugsvorrichtung für hülsenförmige Aufzüge
JP4694281B2 (ja) * 2005-06-23 2011-06-08 レンゴー株式会社 版締め装置
DE102008039486A1 (de) * 2008-08-23 2010-02-25 Manroland Ag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Druckmaschine
CN106183387A (zh) * 2016-07-08 2016-12-07 江苏华宇印涂设备集团有限公司 印铁机
CN106183386A (zh) * 2016-07-08 2016-12-07 江苏华宇印涂设备集团有限公司 印铁机
CN106183371A (zh) * 2016-07-08 2016-12-07 江苏华宇印涂设备集团有限公司 印铁机用印版滚筒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95193A (en) * 1971-04-30 1974-03-05 Polygraph Leipzig Kom Veb Device for rapidly and precisely mounting flexible printing plates
JPS5513911B2 (zh) * 1972-06-17 1980-04-12
DE3508697A1 (de) * 1985-03-12 1986-09-25 M.A.N.- Roland Druckmaschinen AG, 6050 Offenbach Vorrichtung zur steuerung von greifern in bogenrotationsdruckmaschinen
JPS62167051A (ja) * 1986-01-20 1987-07-23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印刷機の版締装置
DE8816324U1 (zh) * 1988-02-19 1989-04-13 Man Roland Druckmaschinen Ag, 6050 Offenbach, De
DE68914824T2 (de) * 1989-03-17 1994-09-15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Vorrichtung zum Befestigen einer lithographischen Druckplatte für Druckmaschinen.
JPH0698746B2 (ja) * 1989-03-30 1994-12-07 アキヤマ印刷機製造株式会社 枚葉印刷機の版締め装置
JPH02277639A (ja) * 1989-04-20 1990-11-14 Akiyama Insatsuki Seizo Kk 枚葉印刷機の版締め装置
JP2926656B2 (ja) * 1989-09-13 1999-07-28 アキヤマ印刷機製造 株式会社 枚葉印刷機の版ひねり調整機構
JPH0413349A (ja) * 1990-05-07 1992-01-17 Nec Corp 通話路方向別モニタ方式
JP2509511Y2 (ja) * 1990-05-25 1996-09-04 株式会社小森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印刷機の版万力装置
JPH0584216A (ja) * 1991-09-30 1993-04-06 Toshiba Corp 食器洗い乾燥機
DE4222332C2 (de) * 1992-07-08 1995-04-20 Heidelberger Druckmasch Ag Vorrichtung zur Befestigung und zur Lageänderung eines Zylinderaufzuges
DE4238121C2 (de) * 1992-11-12 1996-01-11 Roland Man Druckmasch Vorrichtung zum Spannen von Druckplatten auf dem Plattenzylinder von Druckmaschinen
DE4240333C2 (de) * 1992-12-01 1996-08-14 Kba Planeta Ag Einrichtung zum lagegenauen Schnellaufspannen von flexiblen Druckplatten
DE9310987U1 (de) * 1993-07-22 1993-08-26 Roland Man Druckmasch Vorrichtung zum registerhaltigen Ansetzen von Druckplatten auf dem Plattenzylinder von Druckmaschinen
DE4330023C2 (de) * 1993-09-06 2001-11-29 Koenig & Bauer Ag Vorrichtung zum Klemmen und Spannen einer biegsamen Druckplatte
DE19610820C2 (de) * 1996-03-19 2002-10-24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td Befestigungsvorrichtung für eine Druckplatte
DE19701955C2 (de) * 1997-01-22 1998-12-03 Roland Man Druckmasch Befestigungsvorrichtung für Druckforme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94909A (zh) 1998-10-07
DE19814628B4 (de) 2005-09-29
JPH10323968A (ja) 1998-12-08
DE19814628A1 (de) 1998-10-01
US5953993A (en) 1999-09-21
JP3477356B2 (ja) 2003-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9714C (zh) 盘片装置
CN1268148C (zh) 滑动型蜂窝电话及其滑动方法
CN1278055C (zh) 离合器和具有该离合器的驱动装置
CN1299875C (zh) 零件安装机
CN1537744A (zh) 车辆档位切换装置
CN1252438C (zh) 门的开/关机构和其制造方法
CN1793694A (zh) 自动变速装置的六速动力系
CN86100962A (zh) 磁记录/重放装置
CN1277051C (zh) 汽车起动机
CN1783273A (zh) 盘片装置
CN100339281C (zh) 片材进给装置和记录装置
CN1070778C (zh) 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
CN101065551A (zh) 用于安装在开口中的手柄
CN1626851A (zh) 双离合器变速装置
CN1193455A (zh) 两轴承型卷线机的钓线导引装置
CN101043114A (zh) 复合电连接器、用于其的保持台、荧光管的连接结构及连接方法
CN1669379A (zh) 零件插入头装置、零件插入装置以及零件插入方法
CN1763295A (zh) 具有能够竖直地开启及关闭的门的滚筒洗衣机
CN1198116A (zh) 可在氧化气氛下接合的铁基材料的液相扩散接合用铁基合金箔
CN1422769A (zh) 抽屉装置
CN1822159A (zh) 光盘装置
CN1323776C (zh) 废料上升防止机构
CN1103693C (zh) 记录设备
CN1871098A (zh) 定位装置和具有该定位装置的夹持系统
CN1727726A (zh) 自动变速装置的六速动力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10912

Termination date: 2013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