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05012B - 连接体的检查方法、连接体、导电性粒子及各向异性导电粘接剂 - Google Patents

连接体的检查方法、连接体、导电性粒子及各向异性导电粘接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05012B
CN107005012B CN201580064653.9A CN201580064653A CN107005012B CN 107005012 B CN107005012 B CN 107005012B CN 201580064653 A CN201580064653 A CN 201580064653A CN 107005012 B CN107005012 B CN 1070050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core
connector
electroconductive particle
resin
connection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6465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05012A (zh
Inventor
荒木雄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xerial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xerial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xerials Corp filed Critical Dexerial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0050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050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050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050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9/00Adhesiv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nature or the effects produced, e.g. glue sticks
    • C09J9/02Electrically-conducting adhesiv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84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G01N21/88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 G01N21/8803Visual inspec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11/00Features of adhesiv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9J9/00, e.g. additives
    • C09J11/02Non-macromolecular additiv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01/00Adhesives based on unspecified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00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s 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00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s conductors
    • H01B1/20Conductive material dispersed in non-conductive organic material
    • H01B1/22Conductive material dispersed in non-conductive organic material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comprising metals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5/00Non-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5/00Non-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5/16Non-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comprising conductive material in insulating or poorly conductive material, e.g. conductive rubb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1/00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 H01R11/01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r arrangement of the conductive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the connecting lo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30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e.g. with resistor
    • H05K3/32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e.g. with resistor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res to printed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30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e.g. with resistor
    • H05K3/32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e.g. with resistor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res to printed circuits
    • H05K3/34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e.g. with resistor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res to printed circuits by solder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84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G01N21/88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 G01N21/95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shape of the object to be examined
    • G01N2021/9513Liquid crystal panels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简单、迅速地进行连接体制造后的导电性粒子的检查的连接体的检查方法、连接体、导电性粒子及各向异性导电粘接剂。在形成在透明基板(12)的透明电极(19、21)与电子部件(18)的连接端子(23、25)通过各向异性导电粘接剂(1)而连接的连接体的检查方法中,被挟持在透明电极(19、21)与连接端子(23、25)之间的导电性粒子(4)是树脂芯(4a)被导电层(4b)包覆而成的,并且,树脂芯(4a)被以与连接端子(23、25)不同的颜色着色,通过上述树脂芯的着色来检测透明电极(19、21)上所捕获且树脂芯(4a)的表面露出的情况。

Description

连接体的检查方法、连接体、导电性粒子及各向异性导电粘 接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形成在透明基板的透明电极和电子部件的连接端子各向异性导电连接的连接体的检查方法及连接体,特别涉及提高在透明电极与连接端子之间捕获的导电性粒子的视觉辨认性的连接体的检查方法、连接体、导电性粒子及各向异性导电粘接剂。
本申请以在日本于2014年12月1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特愿2014-250384为基础主张优先权,通过参照该申请,引用至本申请。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电视机或PC监视器、便携电话或智能电话、便携式游戏机、平板电脑终端或可穿戴终端、或者车载用监视器等的各种显示单元,使用液晶显示装置或有机EL面板。近年来,这样的显示装置中,出于微小间距化、轻重薄型化等的观点,采用利用各向异性导电膜(ACF: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来将驱动用IC直接安装在显示面板的玻璃基板上的作法、或将形成有驱动电路等的柔性基板直接安装在玻璃基板的作法。
在安装IC或柔性基板的玻璃基板中,形成有多个由ITO(氧化铟锡)等构成的透明电极,在该透明电极上连接有IC或柔性基板等的电子部件。与玻璃基板连接的电子部件,在安装面与透明电极对应地形成有多个电极端子,隔着各向异性导电膜而热压接在玻璃基板上,从而连接电极端子和透明电极。
各向异性导电膜为向粘合剂树脂混入导电性粒子而作成膜状,通过在两个导体间加热压接而以导电性粒子取得导体间的电导通,由粘合剂树脂保持导体间的机械连接。作为构成各向异性导电膜的粘接剂,通常,使用可靠性高的热硬化性的粘合剂树脂,但是也可为光硬化性的粘合剂树脂或光热并用型的粘合剂树脂。
在经由这样的各向异性导电膜而将电子部件连接到透明电极的情况下,首先,通过临时压接单元在玻璃基板的透明电极上临时粘贴各向异性导电膜。接着,隔着各向异性导电膜而将电子部件搭载在玻璃基板上,从而形成临时连接体后,通过热压接头等的热压接单元来将电子部件和各向异性导电膜一起向透明电极侧加热按压。通过该热压接头的加热,各向异性导电膜产生热硬化反应,由此电子部件粘接到透明电极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65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作为被挟持在玻璃基板的透明电极与IC芯片等的电子部件的连接端子之间的导电性粒子,一般使用通过向树脂芯的表面镀敷镍、金等的导电材料而形成导电层的粒子。被挟持在透明电极与连接端子之间的导电性粒子,经由导电层而谋求透明电极与连接端子的导通。
可是,导电性粒子有时导电层因为在各向异性连接时进行压接之际意外产生振动带来的与透明电极或连接端子的摩擦而会被从树脂芯的表面剥离。另外,导电性粒子有时导电层因为在各向异性连接时或者进行其前后的处理之际发生在粘合剂树脂的酸等而溶出。这样,若导电性粒子以露出树脂芯的表面的状态被挟持在透明电极与连接端子之间,则有可能会损害导通性。
这样的现象既在一组的透明电极与连接端子之间所捕获的全部导电性粒子产生,又在一组的透明电极与连接端子之间所捕获的多个导电性粒子内的一些导电性粒子产生。
在玻璃基板和IC或柔性基板等的电子部件各向异性连接的连接体中,虽然认为降低导通性的因素有多种,但是因为伴随电子设备的小型化等的基板或电子部件的薄型化、布线的微小间距化等,而它的查明也要花费相当的工时数、时间。即,提前调查导通不良的因素是起因于玻璃基板或电子部件等的连接体的构成部件方面,还是起因于上述导电性粒子的导电层的剥离或溶出,还是起因于热压接工序中的对准、热压接工具的设定、精度等而导致导电性粒子的压入不足这样的因素,为了提高成品率强烈盼望寻求改善方案。
因此,只要能容易进行在上述的导电性粒子是否发生了导电层的剥离或溶出,或者在透明电极与连接端子之间是否被充分压入这样的判定,就能减少检查工序的负担。
然而,能观察到导电性粒子的树脂芯为无色或者半透明,若导电层剥离、溶出,则难以掌握连接端子上所捕获的导电性粒子的位置或压垮情况。
因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单、迅速地进行连接体制造后的导电性粒子的检查的连接体的检查方法、连接体、导电性粒子及各向异性导电粘接剂。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体的检查方法,是形成在透明基板的透明电极与电子部件的连接端子通过各向异性导电粘接剂而连接的连接体的检查方法,其中,被挟持在上述透明电极与上述连接端子之间的导电性粒子是树脂芯被导电层包覆而成的,并且,上述树脂芯被以与上述连接端子不同的颜色着色,通过上述树脂芯的着色来检测上述透明电极上所捕获且上述树脂芯的表面露出的情况。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体,是形成在透明基板的透明电极与电子部件的连接端子通过各向异性导电粘接剂而连接的连接体,其中,被挟持在上述透明电极与上述连接端子之间的导电性粒子是树脂芯被导电层包覆而成的,并且,上述树脂芯被以与上述连接端子不同的颜色着色,关于上述透明电极上所捕获的上述导电性粒子,能够通过上述树脂芯的着色来视觉辨认上述树脂芯的表面露出的情况。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导电性粒子,是将形成在透明基板的透明电极与电子部件的连接端子各向异性导电连接的粘接剂所含有的导电性粒子,其中具有:树脂芯;以及包覆上述树脂芯的表面的导电层,上述树脂芯被以与上述连接端子不同的颜色着色,能够通过上述树脂芯的着色来视觉辨认上述树脂芯的表面露出的情况。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各向异性导电粘接剂,是在粘合剂树脂中含有导电性粒子且将形成在透明基板的透明电极与电子部件的连接端子连接的各向异性导电粘接剂,其中,上述导电性粒子具有:树脂芯;以及包覆上述树脂芯的表面的导电层,上述树脂芯被以与上述连接端子不同的颜色着色,能够通过上述树脂芯的着色来视觉辨认上述树脂芯的表面露出的情况。
发明效果
依据本发明,被挟持在透明电极与连接端子之间的导电性粒子,树脂芯被导电层包覆,并且,树脂芯的至少一部分被以与连接端子不同的颜色着色,因此压接后的连接端子所捕获的导电性粒子,在树脂芯的被着色的表面露出时,能够提高视觉辨认性,从而能够容易掌握导电层的剥离、溶出的程度、或导电性粒子的压垮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连接体的一个例子示出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截面图。
图2是示出透明基板的安装部的平面图。
图3是示出液晶驱动用IC和透明基板的连接工序的截面图。
图4是示出液晶驱动用IC的安装面的平面图。
图5是示出各向异性导电膜的截面图。
图6是示出导电性粒子的截面图。
图7是从连接体的透明基板的背面侧示出凸块所捕获的导电性粒子的仰视图,(A)示出未发生导电层的剥离/溶出的导电性粒子,(B)示出发生了层叠在被着色的树脂芯的导电层的剥离/溶出的导电性粒子,(C)示出发生了层叠在未着色的树脂芯的导电层的剥离/溶出的导电性粒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适用本发明的连接体的检查方法、连接体、导电性粒子及各向异性导电粘接剂进行详细说明。此外,本发明不只局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点的范围内显然可以进行各种变更。另外,附图是示意性的,各尺寸的比例等有不同于现实的情况。具体的尺寸等应参考以下的说明进行判断。另外,当然附图相互之间也包括互相的尺寸的关系、比例不同的部分。
[液晶显示面板]
以下,作为适用本发明的连接体,以在玻璃基板作为电子部件安装了液晶驱动用的IC芯片的液晶显示面板为例进行说明。该液晶显示面板10,如图1所示,由玻璃基板等构成的两块透明基板11、12对置配置,这些透明基板11、12通过框状的密封材料13来互相粘合。而且,液晶显示面板10通过向被透明基板11、12围绕的空间内封入液晶14而形成面板显示部15。
透明基板11、12在互相对置的两内侧表面,以互相交叉的方式形成有由ITO(氧化铟锡)等构成的条纹状的一对透明电极16、17。而且,使得两透明电极16、17利用这两透明电极16、17的该交叉部位构成作为液晶显示的最小单位的像素。
两透明基板11、12之中,一个透明基板12以使平面尺寸大于另一个透明基板11地形成,在该较大地形成的透明基板12的缘部12a,设有作为电子部件安装液晶驱动用IC18的安装部27。此外,在安装部27,如图2、图3所示,形成有:排列了透明电极17的多个输入端子19的输入端子列20及排列了多个输出端子21的输出端子列22、与设置在液晶驱动用IC18的IC侧对准标记32重叠的基板侧对准标记31。
安装部27例如具有:形成一个输入端子列20的第1端子区域27a;以及形成沿与输出端子21的排列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并排的两个输出端子列22a、22b的第2端子区域27b。输出端子21及输出端子列22具有:在内侧即输入端子列20侧排列第1输出端子21a的第1输出端子列22a;以及在外侧即安装部27的外缘侧排列第2输出端子21b的第2输出端子列22b。
液晶驱动用IC18通过对像素选择性地施加液晶驱动电压,使液晶的取向局部变化,从而成为能够进行既定液晶显示。另外,如图3、图4所示,液晶驱动用IC18在对透明基板12的安装面18a,形成有排列了与透明电极17的输入端子19导通连接的多个输入凸块23的输入凸块列24、以及排列了与透明电极17的输出端子21导通连接的多个输出凸块25的输出凸块列26。
液晶驱动用IC18例如具有:输入凸块23沿着安装面18a的一个侧缘排成一列的第1凸块区域18b;以及形成沿与输出凸块25的排列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并排的两个输出凸块列26a、26b的第2凸块区域18c。输出凸块25及输出凸块列26具有:在内侧即输入凸块列24侧排列了第1输出凸块25a的第1输出凸块列26a;以及在外侧即安装面18a的外缘侧排列了第2输出凸块25b的第2输出凸块列26b。
第1、第2输出凸块25a、25b沿着与一个侧缘对置的另一个侧缘以交错状排成多列。输入输出凸块23、25和设置在透明基板12的安装部27的输入输出端子19、21,分别以相同数量且相同间距形成,透明基板12和液晶驱动用IC18对位并连接,从而连接。
此外,第1、第2凸块区域18b、18c中的输入输出凸块列24、26的排列,除了图4所示的以外,也可为在安装面18a的一个侧缘排一列或多列输入凸块列24,并在另一个侧缘排一列或多列输出凸块列26的任一种结构。另外,输入输出凸块列24、26既可以使排成一列的输入输出凸块23、25的一部分成为多列,也可以使排成多列的输入输出凸块23、25的一部分成为一列。进而,输入输出凸块列24、26也可以形成为多列的各输入输出凸块23、25的排列平行且邻接的凸块彼此并排的笔直排列,或者也可以形成为多列的各输入输出凸块23、25的排列平行且邻接的凸块彼此均匀偏移的交错排列。
另外,液晶驱动用IC18也可以沿着IC基板的长边排列输入输出凸块23、25,并且沿着IC基板的短边形成侧面凸块。此外,输入输出凸块23、25既可以以同一尺寸形成,也可以以不同尺寸形成。另外,输入输出凸块列24、26既可以使以同一尺寸形成的输入输出凸块23、25对称或非对称地排列,也可以使以不同尺寸形成的输入输出凸块23、25非对称地排列。
此外,随着近年的液晶显示装置及其他电子设备的小型化、高功能化,液晶驱动用IC18等的电子部件也要求小型化、低矮化,输入输出凸块23、25的高度也变低(例如6~15μm)。
另外,液晶驱动用IC18在安装面18a形成有通过与基板侧对准标记31重叠而进行对于透明基板12的对准的IC侧对准标记32。此外,由于进行透明基板12的透明电极17的布线间距、液晶驱动用IC18的输入输出凸块23、25的微小间距化,所以希望液晶驱动用IC18和透明基板12进行高精度的对准调整。
基板侧对准标记31及IC侧对准标记32能够使用通过结合能取得透明基板12与液晶驱动用IC18的对准的各种标记。
对形成在安装部27的透明电极17的输入输出端子19、21上,作为电路连接用粘接剂使用各向异性导电膜1而连接液晶驱动用IC18。各向异性导电膜1含有导电性粒子4,经由导电性粒子4,使液晶驱动用IC18的输入输出凸块23、25与在透明基板12的安装部27形成的透明电极17的输入输出端子19、21电连接。该各向异性导电膜1通过被热压接头33热压接而使粘合剂树脂流动化并使导电性粒子4在输入输出端子19、21与液晶驱动用IC18的输入输出凸块23、25之间压垮,在该状态下粘合剂树脂硬化。由此,各向异性导电膜1电气、机械地连接透明基板12与液晶驱动用IC18。
另外,在两透明电极16、17上,形成有被实施了既定摩擦处理的取向膜28,以通过该取向膜28来规定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进而,在两透明基板11、12的外侧配置有一对偏振光板29a、29b,以通过这两偏振光板29a、29b来规定来自背光等的光源(未图示)的透射光的振动方向。
[各向异性导电膜]
接着,对各向异性导电膜1进行说明。各向异性导电膜(ACF:AnisotropicConductive Film)1如图5所示,通常,在成为基体材料的剥离膜2上形成含有导电性粒子4的粘合剂树脂层(粘接剂层)3。各向异性导电膜1是热硬化型或者紫外线等的光硬化型的粘接剂,粘着到液晶显示面板10的透明基板12的形成有输入输出端子19、21的安装部27并且搭载有液晶驱动用IC18,通过被热压接头33热加压而流动化,使导电性粒子4在相对置的透明电极17的输入输出端子19、21与液晶驱动用IC18的输入输出凸块23、25之间压垮,经加热或者紫外线照射,以导电性粒子4被压垮的状态硬化。由此,各向异性导电膜1连接透明基板12和液晶驱动用IC18,从而能够使之导通。
另外,各向异性导电膜1在含有膜形成树脂、热硬化性树脂、潜伏性硬化剂、硅烷偶联剂等的普通粘合剂树脂层3配合了导电性粒子4。
支撑粘合剂树脂层3的剥离膜2,例如,在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OPP(定向聚丙烯:Oriented Polypropylene)、PMP(聚4-甲基戊烯-1:Poly-4-methylpentene-1)、PTFE(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等上涂敷硅酮等的剥离剂而成,不仅防止各向异性导电膜1的干燥,而且维持各向异性导电膜1的形状。
作为粘合剂树脂层3中含有的膜形成树脂,优选平均分子量为10000~80000左右的树脂。作为膜形成树脂,能举出环氧树脂、改性环氧树脂、尿烷树脂、苯氧基树脂等的各种树脂。其中,出于膜形成状态、连接可靠性等的观点特别优选苯氧基树脂。
作为热硬化性树脂,无特别限定,能举出例如市售的环氧树脂、丙烯树脂等。
作为环氧树脂,无特别限定,但是能举出例如萘型环氧树脂、联苯型环氧树脂、酚醛清漆型环氧树脂、双酚型环氧树脂、芪型环氧树脂、三酚甲烷型环氧树脂、酚醛芳烷基型环氧树脂、萘酚型环氧树脂、二聚环戊二烯型环氧树脂、三苯基甲烷型环氧树脂等。这些既可以单独也可以组合2种以上而使用。
作为丙烯树脂,无特别限制,能够根据目的适宜选择丙烯化合物、液态丙烯酸酯等。能够举出例如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异丙酯、丙烯酸异丁酯、环氧丙烯酸酯、二丙烯酸乙二醇酯、二丙烯酸二乙二醇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二羟甲基三环葵烷二丙烯酸酯、1,4-丁二醇四丙烯酸酯、2-羟基-1,3-二丙烯酰氧基丙烷、2,2-双[4-(丙烯酰氧基甲氧基)苯基]丙烷、2,2-双[4-(丙烯酰氧基乙氧基)苯基]丙烷、二环戊烯基丙烯酸酯、三环葵基丙烯酸酯、树状(丙烯酰氧基乙基)异氰脲酸酯、尿烷丙烯酸酯、环氧丙烯酸酯等。此外,也能使用丙烯酸酯为甲基丙烯酸酯的材料。这些既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
作为潜伏性硬化剂,无特别限定,但是能举出例如加热硬化型、UV硬化型等的各种硬化剂。潜伏性硬化剂通常不会反应,通过热、光、加压等的根据用途而选择的各种引发条件来激活,并开始反应。热活性型潜伏性硬化剂的激活方法有:以利用加热的离解反应等生成活性种(阳离子、阴离子、自由基)的方法;在室温附近稳定地分散到环氧树脂中而在高温与环氧树脂相溶/熔化,并开始硬化反应的方法;在高温熔出分子筛封入型的硬化剂并开始硬化反应的方法;利用微囊进行的熔出/硬化方法等。作为热活性型潜伏性硬化剂,有咪唑类、酰肼类、三氟化硼-胺络化物、锍盐、胺化酰亚胺、聚胺盐、双氰胺等或它们的改性物,这些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为2种以上的混合体。其中,优选微囊型咪唑类潜伏性硬化剂。
作为硅烷偶联剂,无特别限定,但是能够举出例如环氧类、氨类、巯基/硫化物类、脲化物类等。通过添加硅烷偶联剂,提高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的界面中的粘接性。
[导电性粒子]
[树脂芯]
如图6所示,导电性粒子4具有树脂芯4a和包覆树脂芯4a的导电层4b,树脂芯4a被以与液晶驱动用IC18的输入凸块23及输出凸块25不同的颜色着色。作为树脂芯4a,优选使用由压缩变形优异的塑料材料构成的粒子,例如能够以(甲基)丙烯酸酯类树脂、聚苯乙烯类树脂、苯乙烯-(甲基)丙烯共聚树脂、尿烷类树脂、环氧类树脂、酚醛树脂、丙烯腈苯乙烯(AS)树脂、苯代三聚氰胺树脂、二乙烯基苯类树脂、苯乙烯类树脂、聚酯树脂等形成。
例如在以(甲基)丙烯酸酯类树脂形成树脂芯4a的情况下,该(甲基)丙烯类树脂优选为(甲基)丙烯酸酯和具有进一步根据需要能与它共聚的反应性双键的化合物及二官能或者多官能性单体的共聚物。
另外,在以聚苯乙烯类树脂形成树脂芯4a的情况下,该聚苯乙烯类树脂优选为苯乙烯的衍生物和具有进一步根据需要能与它共聚的反应性双键的化合物及二官能或者多官能性单体的共聚物。
在本发明的导电性粒子4具有由(甲基)丙烯类树脂构成的树脂芯4a的情况下,作为该(甲基)丙烯类树脂,优选(甲基)丙烯酸酯的(共)聚合物,进而也能使用该(甲基)丙烯酸酯类的单体和其他单体的共聚物。
在此,作为(甲基)丙烯酸酯类的单体的例子,能够举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硬脂基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甲基)丙烯酸2-丙基酯、氯-2-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二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基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烯酯及(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等。
另外,在形成本发明的导电性粒子的树脂芯4a为聚苯乙烯类树脂的情况下,作为苯乙烯类单体的具体例子,能够举出苯乙烯、甲基苯乙烯、二甲基苯乙烯、三甲基苯乙烯、乙基苯乙烯、二乙基苯乙烯、三乙基苯乙烯、丙基苯乙烯、丁基苯乙烯、己基苯乙烯、庚基苯乙烯及辛基苯乙烯等的烷基苯乙烯;氟苯乙烯、氯苯乙烯、溴苯乙烯、二溴苯乙烯、碘苯乙烯及氯甲基苯乙烯等的卤化苯乙烯;以及硝基苯乙烯、乙酰苯乙烯及甲氧基苯乙烯。
树脂芯4a优选以如上所述的(甲基)丙烯类树脂或苯乙烯类树脂的任一种树脂单独形成,但是也可以用由这些树脂构成的组合物形成。另外,也可为上述(甲基)丙烯酸酯类的单体和苯乙烯类的单体的共聚物。
进而,也可以对该(甲基)丙烯类树脂或苯乙烯类树脂,共聚如上所述的(甲基)丙烯酸酯类的单体和/或苯乙烯类的单体和进而根据需要能够共聚的其他单体。
作为如上所述的能够与(甲基)丙烯酸酯类的单体或者苯乙烯类单体共聚的其他单体的例子,能够举出乙烯类单体、不饱和羧酸单体。
若举出由丙烯树脂构成的树脂芯4a的一个例子,则树脂芯4a由丙烯单体的聚合物构成,例如能够由含有尿烷化合物和丙烯酸酯的单体的聚合物构成。
在此,丙烯单体是指丙烯酸酯(acrylate)和甲基丙烯酸酯(methacrylate)两者。另外,本申请发明中单体如果利用加热、紫外线照射等来聚合,则还包括2个以上的单体的聚合物即低聚物。
在构成本发明的树脂芯4a的丙烯树脂由含有尿烷化合物和丙烯酸酯的单体的聚合物构成的情况下,相对于单体100重量份,所述尿烷化合物优选含有5重量份以上,更优选含有25重量份以上。
作为尿烷化合物,能够使用多官能尿烷丙烯酸酯,例如能够使用2官能尿烷丙烯酸酯等。
[着色剂]
另外,树脂芯4a至少一部分或全部被着色剂以与液晶驱动用IC18的输入凸块23及输出凸块25不同的颜色着色。由此,树脂芯4a在导电层4b因剥离或溶出而露出树脂芯4a的表面的情况下,能够提高视觉辨认性。
关于树脂芯4a的着色,例如在通过丙烯树脂构成树脂芯4a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添加成为着色剂的填充物并使丙烯单体聚合而进行,另外,在由聚苯乙烯类树脂形成树脂芯4a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添加成为着色剂的填充物并使苯乙烯类单体聚合而进行。
另外,树脂芯4a通过以输入输出凸块23、25的颜色的互补色(相反色)着色,而提高视觉辨认性。互补色(相反色)是指处于色调环的相反侧的颜色。具体而言,将对象的颜色置于将色调环均匀分割四份后的一个区域的中心时,互补色(相反色)是指属于不与该对象的颜色所属的区域邻接的区域的颜色。
另外,树脂芯4a在输入输出凸块23、25的表面被白色系的导电层包覆时,优先通过黑色系的填充物来着色。另外,树脂芯4a在输入输出凸块23、25的表面被金等的具有黄色系的金属光泽的导电层包覆时,也可以通过白色系的填充物来着色。
例如,树脂芯4a在作为构成输入输出凸块23、25的表面的导电材料被金、银或铜等的具有金属光泽的材料包覆的情况下,优选通过氧化钛等的白色系的填充物来着色。另外,树脂芯4a在作为构成输入输出凸块23、25的表面的导电材料被锌等的白色系的材料包覆的情况下,优选通过钛黑、碳黑或氧化铁等的黑色系的填充物来着色。
此外,对树脂芯4a进行着色的着色剂具有绝缘性。例如,着色剂优选在25℃、70%RH的条件下测定的绝缘电阻为1×108Ω/cm以上的物质。上述绝缘电阻例如能够通过一般的绝缘电阻计来测定。利用具有绝缘性的着色剂来进行着色,从而变得容易弄清发生移动(migration)等情况下的因素。
另外,对树脂芯4a进行着色的着色剂也可为导电性材料。利用具有导电性的着色剂来进行着色,从而能够容易降低经由导电性粒子4连接的输入输出凸块23、25与输入输出端子19、21的导通电阻值。
另外,对树脂芯4a进行着色的填充物的大小优选小于导电性粒子4的粒径的30%,更优选为20%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10%以下。这是因为在对树脂芯4a进行着色的填充物的大小为导电性粒子4的粒径的30%以上的情况下,导电性粒子4的弹性下降,在刚刚各向异性连接之后或可靠性实验后等不能跟踪输入输出凸块23、25与输入输出端子19、21的间隙的变动,从而有可能导致导通电阻值上升。
另外,优选对树脂芯4a进行着色的填充物为球形。这是因为如后述那样,在进行连接体的检查时,能够容易比较压垮情况等。
另外,优选对树脂芯4a进行着色的填充物的大小均匀。具体而言,优选为所使用的填充物的总个数的90%落在填充物的平均直径的±20%以内的大小。由此,在连接体的检查中,能够容易判定导电性粒子的压缩状态。
另外,对树脂芯4a进行着色的填充物的配合量优选为30vol%以下。若填充物的配合量远多于30vol%,则会损害导电性粒子4的弹性,有可能降低连接可靠性。另外,填充物的配合量优选为2vol%以上。若填充物的配合量小于2vol%,则不能提高树脂芯4a的视觉辨认性。
[导电层]
另外,在本发明的导电性粒子4中,形成在树脂芯4a的表面的导电层4b,能够作为导电性粒子的导电层使用一般使用的导电性金属、含有这些金属的合金、导电性金属氧化物或其他的导电性材料而形成。例如,导电层4b通过Ni、Ni合金、Au等来形成。
另外,导电层4b能够通过蒸镀法、离子溅射法、非电解镀敷法、喷镀法等的物理方法、对具有官能基的树脂芯表面科学性结合导电性材料的化学方法、利用界面活性剂等来使导电性材料吸附到树脂芯的表面的方法等来形成。这样的导电层4b无需为单层,层叠多层也可。
这样的导电层4b的厚度通常为0.01~10.0μm,优选为0.05~5μm,进一步优选为0.2~2μm的范围内。在该导电层4b的表面,进一步形成由绝缘性树脂构成的绝缘层也可。作为形成绝缘层的方法,例如示出通过杂交系统形成由聚偏二氟乙烯构成的不连续的绝缘层的方法的例子,则相对于导电性粒子400重量份使用2~8重量份的聚偏二氟乙烯,并在85~115℃的温度下进行5~10分钟处理。该绝缘层的厚度通常为0.1~0.5μm左右。此外,该绝缘层也可以使导电性粒子的表面不完全包覆。
此外,如后述那样将本发明的导电性粒子4用于各向异性导电性粘接材料(各向异性导电膜)的情况下,导电性粒子4通常可以具有1~50μm、优选具有3~10μm的平均粒径。
此外,各向异性导电膜1的形状无特别限定,例如,如图5所示,作成能够卷绕到卷取盘(reel)6的长带形状,从而能够切断成既定长度而使用。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各向异性导电膜1,以将在粘合剂树脂层3配合了导电性粒子4的粘合剂树脂组合物成形为膜状的粘接膜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所涉及的粘接剂并不局限于此,可以为例如层叠仅由粘合剂树脂3构成的绝缘性粘接剂层和由配合了导电性粒子4的粘合剂树脂3构成的导电性粒子含有层的结构。另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使用对粘合剂树脂层3配合了导电性粒子4的由粘合剂树脂组合物构成的各向异性导电膏。本发明所涉及的各向异性导电粘接剂包含各向异性导电膜1及各向异性导电膏两者。
[凸块材料]
捕获这样的导电性粒子4的输入输出凸块23、25,由导电性金属、含有这些金属的合金、导电性陶瓷、导电性金属氧化物或其他的导电性材料形成。
作为导电性金属的例子,能够举出Zn、Al、Sb、U、Cd、Ga、Ca、Au、Ag、Co、Sn、Se、Fe、Cu、Th、Pb、Ni、Pd、Be及Mg。另外上述金属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使用2种以上,进而也可以添加其他元素、化合物(例如焊锡)等。作为导电性陶瓷的例子,能够举出Vo2、Ru2O、SiC、ZrO2、Ta2N、ZrN、NbN、VN、TiB2、ZrB、HfB2、TaB2、MoB2、CrB2、B4C、MoB、ZrC、VC及TiC。另外,作为上述以外的导电性材料能够举出如碳及石墨这样的碳粒子及ITO等。
在这样的导电性材料之中,特别优选使输入输出凸块23、25含有金。通过使输入输出凸块23、25含有金,不仅降低电气电阻值,而且展延性变得良好,能够得到良好的导电性。另外,金硬度较低,因此如后述那样,在利用含有该导电性粒子4的各向异性导电性粘接材料(各向异性导电膜、各向异性导电膏)在与输入输出端子19、21之间导电连接的情况下,也减少受损伤的情况。
特别是,作为输入输出凸块23、25,优选使用例如在镍(Ni)金属层的表面形成有金(Au)层的凸块(被金(Au)置换的凸块)。
[连接工序]
接着,对向透明基板12连接液晶驱动用IC18的连接工序进行说明。首先,在透明基板12的形成有输入输出端子19、21的安装部27上临时粘贴各向异性导电膜1。接着,将该透明基板12承载于连接装置的平台上,经由各向异性导电膜1在透明基板12的安装部27上配置液晶驱动用IC18。
接着,通过加热到使粘合剂树脂层3硬化的既定温度的热压接头33,以既定压力、时间从液晶驱动用IC18上开始热加压。由此,各向异性导电膜1的粘合剂树脂层3显示流动性,从液晶驱动用IC18的安装面18a与透明基板12的安装部27之间流出,并且粘合剂树脂层3中的导电性粒子4被挟持在液晶驱动用IC18的输入输出凸块23、25与透明基板12的输入输出端子19、21之间而压垮。
其结果,通过在输入输出凸块23、25与输入输出端子19、21之间挟持导电性粒子4而电连接,在该状态下被热压接头33加热的粘合剂树脂硬化。由此,能够制造在液晶驱动用IC18的输入输出凸块23、25与形成在透明基板12的输入输出端子19、21之间确保导通性的液晶显示面板10。此外,液晶显示面板10如图7所示,以输入输出凸块23、25为背景能够从透明基板12的背面观察到被挟持在输入输出凸块23、25与输入输出端子19、21之间的导电性粒子4。
不在输入输出凸块23、25与输入输出端子19、21之间的导电性粒子4,在邻接的输入输出凸块23、25间的空间35中分散在粘合剂树脂,维持着电绝缘的状态。因而,液晶显示面板10仅在液晶驱动用IC18的输入输出凸块23、25与透明基板12的输入输出端子19、21之间实现电导通。另外,作为各向异性导电膜1,不限于热硬化型,只要能进行加压连接,也可以使用光硬化型或光热并用型的粘接剂。
[检查工序]
如上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0能够从透明基板12的背面观察被挟持在输入输出凸块23、25与输入输出端子19、21之间的导电性粒子4,予以视觉辨认检查。在导电层4b没有发生剥离、溶出等的导电性粒子4,如图7(A)所示,能够以输入输出凸块23、25为背景进行视觉辨认,能够容易判别粒子捕获数、压垮情况等。
在此,导电性粒子4有时因为在各向异性连接时进行压接之际意外产生振动而导致与输入输出端子19、21或输入输出凸块23、25摩擦,从而使得导电层4b从树脂芯4a的表面剥离,或者因为在各向异性连接时或者其前后的处理之际发生在粘合剂树脂的酸等而使导电层4b溶出,从而露出树脂芯4a的表面。
这样的现象既在一组的输入输出端子19、21与输入输出凸块23、25之间所捕获的全部导电性粒子4产生,又在一组的输入输出端子19、21与输入输出凸块23、25之间所捕获的多个导电性粒子4内的一些导电性粒子产生。另外,导电层4b的剥离或溶出出现在树脂芯4a的整个面,树脂芯4a露出整个表面。
此时,通过使树脂芯4a被以与输入输出凸块23、25不同的颜色着色提高出现导电层4b的剥离或溶出的导电性粒子4的视觉辨认性,因此如图7(B)所示,以输入输出凸块23、25为背景,也能迅速进行发生导电层4b的剥离或溶出的导电性粒子4的有无或数量、压垮情况等的检查。
即,如图7(C)所示,在未实施任何着色的树脂芯4c的情况下,即便发生导电层4b的剥离或溶出而树脂芯露出,也因为树脂芯4c一般为透明、半透明,所以难以以输入输出凸块23、25为背景判别发生导电层4b的剥离或溶出的导电性粒子的有无或数量。此处,适用本发明的导电性粒子4由于树脂芯4a被以与输入输出凸块23、25不同的颜色着色,所以提高发生导电层4b的剥离或溶出时的视觉辨认性(图7(B))。因而,即便以输入输出凸块23、25为背景,也能迅速进行发生导电层4b的剥离或溶出的导电性粒子4的有无或数量、压垮情况等的检查。
此时,从提高视觉辨认性来说,优选树脂芯4a在输入输出凸块23、25的表面被金等的具有黄色系的金属光泽的导电材料包覆时被白色系的填充物着色,而当输入输出凸块23、25的表面被白色系的导电材料包覆时被黑色系的填充物着色。
例如,优选树脂芯4a在输入输出凸块23、25的表面被金、银或铜等的具有金属光泽的材料包覆的情况下,被氧化钛等的白色系的填充物着色。另外,优选树脂芯4a在输入输出凸块23、25的表面被锌等的白色系的材料包覆的情况下,被钛黑、碳黑或氧化铁等的黑色系的填充物着色。
实施例
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准备使用对实施着色的树脂芯形成导电层的导电性粒子的各向异性导电膜、和使用未对树脂芯实施着色的导电性粒子的各向异性导电膜,通过各各向异性导电膜制作向评价用玻璃基板连接评价用IC的连接体样品,测定各连接体样品的初始导通电阻、可靠性实验后的导通电阻,并且评价了导电层剥离的导电性粒子的视觉辨认性。
[各向异性导电膜]
评价用IC的连接所使用的各向异性导电膜的粘合剂树脂层,通过调整向溶剂加入了苯氧基树脂(商品名:YP50,新日铁(鐵)化学社制)60质量份、环氧树脂(商品名:jER828,三菱化学社制)40质量份、阳离子类硬化剂(商品名:SI‐60L,三新化学工业社制)2质量份的粘合剂树脂组合物,向剥离膜上涂敷该粘合剂树脂组合物,并加以干燥而形成。
各向异性导电膜的粘合剂树脂层所含有的导电性粒子,在实施了着色的树脂芯形成有导电层。关于树脂芯,作为丙烯单体使用新中村化学工业社制A-HD-N、作为尿烷丙烯酸酯使用新中村化学工业社制U-6LPA,分别以60质量份、40重量份的比例制作。作为着色剂向上述丙烯单体及尿烷丙烯酸酯分散氧化钛(石原产业社制TIPAQUE R-820,填充物类:0.26μm),并通过乳化聚合来制作了丙烯树脂粒子。
通过溅射法来向该丙烯树脂粒子包覆镍,得到了粒径3.2μm的导电性粒子。镍层的厚度为0.15μm。
[评价用IC]
作为评价元件,准备了排列多个外形为1.8mm×20mm、厚度0.5mm、且宽度30μm×长度85μm、高度15μm的凸块(Au-plated)的评价用IC。评价用IC的凸块表面具有金属光泽。
[评价用玻璃基板]
作为评价用玻璃基板,准备了厚度0.7mm的ITO镀敷玻璃。
在向该评价用玻璃基板临时粘贴各向异性导电膜后,搭载评价用IC,在170℃、60MPa、5sec的条件下利用热压接头来热压接,从而制作了连接体样品。对于各连接体样品,测定了初始导通电阻、可靠性实验后的导通电阻。可靠性实验是将连接体样品置于温度85℃、湿度85%RH的恒温槽中500小时。
关于初始导通电阻,将小于10Ω设为“OK”、10Ω以上设为“NG”。另外,可靠性实验后的导通电阻优选小于20Ω,更优选小于10Ω,进一步优选小于5Ω,而20Ω以上为不良。
另外,对于各连接体样品,利用光学显微镜从评价用玻璃基板的背面观察被评价用IC的凸块捕获的导电性粒子,从而评价了导电层剥离的导电性粒子的视觉辨认性。
此外,由于在上述连接条件中难以再现使导电性粒子的导电层剥离而露出树脂芯表面的状态,所以预先准备剥离一部分导电层而使树脂芯表面露出的导电性粒子,制作经由配合了该导电性粒子的各向异性导电膜而连接上述评价用IC和上述评价用玻璃基板的连接体样品,并进行了视觉辨认性评价。此外,连接条件相同(170℃、60MPa、5sec)。
关于视觉辨认性评价,预先对被评价用IC的凸块捕获的导电性粒子的数量进行计数,将利用光学显微镜以倍率50倍能够视觉辨认出树脂芯表面露出的导电性粒子的比例为90%以上的情况设为“◎(最好)”,将以倍率50倍能够视觉辨认出树脂芯表面露出的导电性粒子的比例为50%以上且小于90%的情况设为“○(良)”,将以倍率50倍能够视觉辨认出树脂芯表面露出的导电性粒子的比例为10%以上且小于50%的情况设为“△(普通)”,将以倍率50倍能够视觉辨认出树脂芯表面露出的导电性粒子的比例小于10%的情况设为“×(不良)”。
[实施例1]
实施例1中,作为着色剂向上述尿烷化合物分散2vol%的氧化钛(石原产业社制TIPAQUE R-820),通过乳化聚合而制作了丙烯树脂粒子。实施例1所涉及的连接体样品,其初始导通电阻为1.2Ω,可靠性实验后的导通电阻为2.5Ω,导电层剥离的导电性粒子的视觉辨认性为“△(普通)”。
[实施例2]
实施例2中,作为着色剂向上述尿烷化合物分散8vol%的氧化钛(石原产业社制TIPAQUE R-820),通过乳化聚合而制作了丙烯树脂粒子。实施例2所涉及的连接体样品,其初始导通电阻为1.7Ω,可靠性实验后的导通电阻为3.3Ω,导电层剥离的导电性粒子的视觉辨认性为“○(良)”。
[实施例3]
实施例3中,作为着色剂向上述尿烷化合物分散15vol%的氧化钛(石原产业社制TIPAQUE R-820),通过乳化聚合而制作了丙烯树脂粒子。实施例3所涉及的连接体样品,其初始导通电阻为2.2Ω,可靠性实验后的导通电阻为4.8Ω,导电层剥离的导电性粒子的视觉辨认性为“○(良)”。
[实施例4]
实施例4中,作为着色剂向上述尿烷化合物分散23vol%的氧化钛(石原产业社制TIPAQUE R-820),通过乳化聚合而制作了丙烯树脂粒子。实施例4所涉及的连接体样品,其初始导通电阻为3.2Ω,可靠性实验后的导通电阻为9.3Ω,导电层剥离的导电性粒子的视觉辨认性为“○(良)”。
[实施例5]
实施例5中,作为着色剂向上述尿烷化合物分散30vol%的氧化钛(石原产业社制TIPAQUE R-820),通过乳化聚合而制作了丙烯树脂粒子。实施例5所涉及的连接体样品,其初始导通电阻为4.3Ω,可靠性实验后的导通电阻为17.5Ω,导电层剥离的导电性粒子的视觉辨认性为“○(良)”。
[比较例1]
比较例1中,未向上述尿烷化合物添加着色剂而制作了丙烯树脂粒子。比较例1所涉及的连接体样品,其初始导通电阻为1.2Ω,可靠性实验后的导通电阻为2.1Ω,导电层剥离的导电性粒子的视觉辨认性为“×(不良)”。
[比较例2]
比较例2中,作为着色剂向上述尿烷化合物分散1vol%的氧化钛(石原产业社制TIPAQUE R-820),通过乳化聚合而制作了丙烯树脂粒子。比较例2所涉及的连接体样品,其初始导通电阻为1.1Ω,可靠性实验后的导通电阻为2.2Ω,导电层剥离的导电性粒子的视觉辨认性为“×(不良)”。
[比较例3]
比较例3中,作为着色剂向上述尿烷化合物分散38vol%的氧化钛(石原产业社制TIPAQUE R-820),通过乳化聚合而制作了丙烯树脂粒子。比较例3所涉及的连接体样品,其初始导通电阻为6.9Ω,可靠性实验后的导通电阻为21.9Ω,导电层剥离的导电性粒子的视觉辨认性为“○(良)”。
[表1]
如表1所示,实施例1~5中,导电性粒子的视觉辨认性都较高,成为“△(普通)”以上的评价。这是因为实施例1~5所涉及的连接体样品使用配合添加了适量的着色剂而着色的导电性粒子的导电性粘接膜而形成,因此能够确保视觉辨认性及连接性。
比较例1中,由于导电性粒子的树脂芯未被着色,另外比较例2中着色剂的添加量较少,以IC凸块为背景,导电层剥离的导电性粒子的视觉辨认性均差,使得检查工序复杂。
另外,比较例3由于着色剂的添加量过多,所以树脂芯变硬,对IC凸块与ITO膜的距离伸缩的跟踪性变差,从而导通电阻较大,使得连接可靠性欠缺。
标号说明
1 各向异性导电膜;2 剥离膜;3 粘合剂树脂层;4 导电性粒子;4a 树脂芯;4b 导电层;6 卷取盘;10 液晶显示面板;11、12 透明基板;12a 缘部;13 密封材料;14 液晶;15 面板显示部;16、17 透明电极;18 液晶驱动用IC;18a 安装面;19 输入端子;20 输入端子列;21 输出端子;22 输出端子列;23 输入凸块;25 输出凸块;24输入凸块列;26 输出凸块列;27 安装部;33 热压接头。

Claims (14)

1.一种连接体的检查方法,是形成在透明基板的透明电极与电子部件的连接端子通过各向异性导电粘接剂而连接的连接体的检查方法,其中,
被挟持在所述透明电极与所述连接端子之间的导电性粒子是树脂芯被导电层包覆而成的,并且,所述树脂芯被以与所述连接端子不同的颜色着色,
通过所述树脂芯的着色来检测所述导电性粒子被捕获到所述透明电极上且所述树脂芯的表面露出的情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体的检查方法,其中,所述树脂芯被与所述连接端子的表面为互补色的填充物着色。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体的检查方法,其中,所述树脂芯在将所述连接端子的表面的颜色置于将色调环均匀分割为四份后的一个区域的中心时,被属于不与所述连接端子的表面的颜色所属的区域邻接的区域的颜色的填充物着色。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体的检查方法,其中,所述树脂芯是使丙烯单体聚合而成的。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体的检查方法,其中,所述填充物的大小小于所述导电性粒子的粒径的30%。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体的检查方法,其中,所述填充物的配合量小于30vol%。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体的检查方法,其中,所述填充物为球形。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体的检查方法,其中,所述填充物的大小为总个数的90%处于填充物的平均直径的±20%以内。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体的检查方法,其中,所述树脂芯整个表面露出。
10.一种连接体的制造方法,包含权利要求1~9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体的检查方法。
11.一种连接体,是形成在透明基板的透明电极与电子部件的连接端子通过各向异性导电粘接剂而连接的连接体,其中,
被挟持在所述透明电极与所述连接端子之间的导电性粒子是树脂芯被导电层包覆而成的,并且,所述树脂芯被以与所述连接端子不同的颜色着色,
关于所述透明电极上所捕获的所述导电性粒子,能够通过所述树脂芯的着色来视觉辨认所述树脂芯的表面露出的情况。
12.一种导电性粒子,是将形成在透明基板的透明电极与电子部件的连接端子各向异性导电连接的粘接剂所含有的导电粒子,其中,所述导电性粒子具有:
树脂芯;以及
包覆所述树脂芯的表面的导电层,
所述树脂芯被以与所述连接端子不同的颜色着色,能够通过所述树脂芯的着色来视觉辨认所述树脂芯的表面露出的情况。
13.一种各向异性导电粘接剂,是在粘合剂树脂中含有导电性粒子且将形成在透明基板的透明电极与电子部件的连接端子连接的各向异性导电粘接剂,其中,
所述导电性粒子具有:
树脂芯;以及
包覆所述树脂芯的表面的导电层,
所述树脂芯被以与所述连接端子不同的颜色着色,能够通过所述树脂芯的着色来视觉辨认所述树脂芯的表面露出的情况。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各向异性导电粘接剂,其中,所述各向异性导电粘接剂为膜状。
CN201580064653.9A 2014-12-10 2015-12-09 连接体的检查方法、连接体、导电性粒子及各向异性导电粘接剂 Active CN1070050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50384 2014-12-10
JP2014250384A JP6457255B2 (ja) 2014-12-10 2014-12-10 接続体の検査方法、接続体、導電性粒子、異方性導電接着剤及び接続体の製造方法
PCT/JP2015/084478 WO2016093261A1 (ja) 2014-12-10 2015-12-09 接続体の検査方法、接続体、導電性粒子及び異方性導電接着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05012A CN107005012A (zh) 2017-08-01
CN107005012B true CN107005012B (zh) 2019-06-18

Family

ID=561074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64653.9A Active CN107005012B (zh) 2014-12-10 2015-12-09 连接体的检查方法、连接体、导电性粒子及各向异性导电粘接剂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457255B2 (zh)
KR (1) KR101908876B1 (zh)
CN (1) CN107005012B (zh)
TW (1) TWI694473B (zh)
WO (1) WO2016093261A1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0527A (zh) * 1996-10-15 2000-01-05 西门子公司 带接点区的芯片卡以及制造这种芯片卡的方法
CN102741943A (zh) * 2010-02-01 2012-10-17 索尼化学&信息部件株式会社 异向性导电膜、接合体以及粘结方法
WO2014009552A2 (en) * 2012-07-13 2014-01-16 Conpart As Improvements in conductive adhesiv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42611B2 (ja) * 1991-07-26 2004-07-14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導電性微粒子、電極接続構造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010098662A (ko) * 2000-04-17 2001-11-08 가마이 고로 터치식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입력 검출 방법
JP2005026577A (ja) 2003-07-04 2005-01-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子部品の実装方法
JP2006054109A (ja) * 2004-08-12 2006-02-23 Seiko Instruments Inc 異方性導電膜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並びに、表示装置の検査方法及び検査装置
KR100720895B1 (ko) * 2005-07-05 2007-05-22 제일모직주식회사 농도 구배를 갖는 이종(異種) 복합 금속층이 형성된 전도성미립자,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이방 전도성 접착제조성물
KR20070096572A (ko) * 2006-03-27 2007-10-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JP5539887B2 (ja) * 2008-09-19 2014-07-02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導電性微粒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異方性導電材料
US8664533B2 (en) * 2010-07-05 2014-03-04 Dic Corporation Substrate having transparent conductive layer,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 laminate for touch panel, and touch panel
KR101477237B1 (ko) * 2012-12-27 2014-12-29 제일모직 주식회사 레이저를 이용한 접속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0527A (zh) * 1996-10-15 2000-01-05 西门子公司 带接点区的芯片卡以及制造这种芯片卡的方法
CN102741943A (zh) * 2010-02-01 2012-10-17 索尼化学&信息部件株式会社 异向性导电膜、接合体以及粘结方法
WO2014009552A2 (en) * 2012-07-13 2014-01-16 Conpart As Improvements in conductive adhesiv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28024A (zh) 2016-08-01
KR101908876B1 (ko) 2018-10-16
JP2016115399A (ja) 2016-06-23
CN107005012A (zh) 2017-08-01
KR20170077181A (ko) 2017-07-05
WO2016093261A1 (ja) 2016-06-16
TWI694473B (zh) 2020-05-21
JP6457255B2 (ja) 2019-0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08919B (zh) 各向异性导电膜的制造方法、各向异性导电膜及连接构造体
CN105358642B (zh) 导电性粘接膜的制造方法、导电性粘接膜、连接体的制造方法
CN105359354B (zh) 导电性粘接膜的制造方法、导电性粘接膜、连接体的制造方法
CN104619799B (zh) 各向异性导电膜、各向异性导电膜的制造方法、连接体的制造方法及连接方法
CN106664804A (zh) 连接体及连接体的制造方法
CN107123471A (zh) 各向异性导电性膜及连接构造体
CN109616457A (zh) 连接体
CN105917529B (zh) 连接体、连接体的制造方法、连接方法、各向异性导电粘接剂
CN103562331A (zh) 使用表面改性导电颗粒的固定阵列的各向异性导电膜
CN108476591B (zh) 连接体、连接体的制造方法、检测方法
KR102368746B1 (ko) 접속체 및 접속체의 제조 방법
JP2015149451A (ja) アライメント方法、電子部品の接続方法、接続体の製造方法、接続体、異方性導電フィルム
JP6959303B2 (ja) 接続体、接続体の製造方法及び検査方法
CN104106182A (zh) 各向异性导电连接材料、连接结构体、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和连接方法
KR102517498B1 (ko) 도전 재료, 및 접속체의 제조 방법
JP2013182823A (ja) 接続体の製造方法、及び異方性導電接着剤
CN107005012B (zh) 连接体的检查方法、连接体、导电性粒子及各向异性导电粘接剂
CN102906941B (zh) 各向异性导电膜及其制造方法、电子部件之间的连接方法以及连接结构体
CN116529838A (zh) 电路连接用黏合剂薄膜、以及连接结构体及其制造方法
WO2015146434A1 (ja) 導電性粒子、導電性接着剤、接続体の製造方法、電子部品の接続方法、及び接続体
CN101390174A (zh) 电路连接材料、使用其的电路部件的连接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JP6434210B2 (ja) 電子部品、接続体、接続体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部品の接続方法
CN105814675B (zh) 电子部件、连接体、连接体的制造方法及电子部件的连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3879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