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03544A - 渐进屈光力镜片 - Google Patents

渐进屈光力镜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03544A
CN107003544A CN201580054337.3A CN201580054337A CN107003544A CN 107003544 A CN107003544 A CN 107003544A CN 201580054337 A CN201580054337 A CN 201580054337A CN 107003544 A CN107003544 A CN 1070035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active power
eyeglass
progressive
face
glasses le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5433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03544B (zh
Inventor
神津和磨
田中孝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 Ltd Of Hao Ya Eyeglass Thailand
Hoya Lens Thailand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 Ltd Of Hao Ya Eyeglass Thailan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 Ltd Of Hao Ya Eyeglass Thailand filed Critical Co Ltd Of Hao Ya Eyeglass Thailand
Publication of CN1070035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035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035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035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6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bifocal; multifocal ; progressive
    • G02C7/061Spectacle lenses with progressively varying focal power
    • G02C7/063Shape of the progressive surfa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6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bifocal; multifocal ; progressiv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6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bifocal; multifocal ; progressive
    • G02C7/061Spectacle lenses with progressively varying focal power
    • G02C7/068Special properties achiev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front and back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2202/00Generic optical aspects applicable to one or more of the subgroups of G02C7/00
    • G02C2202/16Laminated or compound lens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yeglas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渐进屈光力镜片,包含物体侧的面和眼球侧的面,该渐进屈光力镜片至少具有近用部,所述近用部具有用于观看近处的屈光力,在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中,在所述物体侧的面包含渐进屈光力作用的镜片纵向的屈光力变化,在所述眼球侧的面具有渐进屈光力作用的镜片横向的屈光力变化,在所述物体侧的面,在将近用度数测量位置N处的横向的表面屈光力设为DHn,将纵向的表面屈光力设为DVn时,满足关系式DHn<DVn,并且在所述眼球侧的面中的所述近用部具有所述镜片纵向的表面屈光力与所述镜片横向的表面屈光力的正负为相反的形状部分。

Description

渐进屈光力镜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渐进屈光力镜片,特别涉及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
背景技术
渐进屈光力镜片由于具有屈光力渐进地变化的部分,用一个镜片能够得到用于观察不同距离的视野(例如,用于观看远处的远用部、用于观看近处的近用部等),因此主要作为用于矫正老视的眼镜镜片来使用。
作为渐进屈光力镜片存在各种各样的表面结构,其中之一是所谓的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针对渐进地变化的屈光力分割成镜片纵向(即佩戴镜片时的上下方向)的屈光力变化和镜片横向(即佩戴镜片时的左右方向)的屈光力变化后,对于各个方向确定最合适的正反两面的分担比率,从而构成了一片渐进屈光力镜片。具体而言,例如具有在整个物体侧的面(即凸面)赋予渐进屈光作用的镜片纵向的屈光力变化、在整个眼球侧的面(即凹面)赋予镜片横向的屈光力变化的表面结构。在这样的表面结构的情况下,镜片正反面均由不是渐进面的非球面构成。因此,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成为在结构上与将渐进面配置于物体侧的面的“外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将渐进面配置于眼球侧的面的“内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在正反面都使用渐进面将所期望的下加光度数分担在正反面的“双面渐进屈光力镜片”都不同的渐进屈光力镜片。根据具有这样的表面结构的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能够兼具“外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的优点和“内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的优点,所述外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的优点是能够减小使视线在与不同距离对应的各视野间移动时的眼球的旋转角,所述内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的优点是能够抑制与不同距离对应的各视野间的倍率差来减少成像的摇晃或变形。
然而,关于包含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眼镜镜片,通常的技术常识是可以设为物体侧的面为凸面、眼球侧的面为凹面的凸凹透镜形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中的第【0031】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6170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由于将镜片纵向的屈光力变化和镜片横向的屈光力变化分割并分配到镜片正反面的每个面,因此,当要在保持凸凹透镜形状的同时得到所期望的下加光度数时,存在物体侧的面中的镜片纵向的表面屈光力(即镜片曲线的深度)变大的倾向。特别是在正度数的镜片的情况下,由于眼球侧的面的镜片曲线整体变浅,所以为了也包含近用部来保持凸凹透镜形状,需要在某种程度上确保物体侧的面的镜片曲线深度。因此,在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为了眼球侧的面的镜片曲线变深,与在镜片正反面的至少一面配置渐进面的表面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相比,眼镜镜片会变厚,因此具有作为眼镜镜片的美观、时尚性等受损这样的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特有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渐进屈光力镜片,即使是双面复合渐进结构,也能够抑制表面屈光力(即镜片曲线的深度)变大而实现镜片厚度的薄型化。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研究成的。
本发明的第1方式是一种渐进屈光力镜片,
包含物体侧的面和眼球侧的面,
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至少具有近用部,所述近用部具有用于观看近处的屈光力,
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物体侧的面包含渐进屈光力作用的镜片纵向的屈光力变化,
在所述眼球侧的面包含渐进屈光力作用的镜片横向的屈光力变化,
在所述物体侧的面中,在将近用度数测量位置N处的横向的表面屈光力设为DHn,将纵向的表面屈光力设为DVn时,满足关系式DHn<DVn,
并且,在所述眼球侧的面中的所述近用部具有所述镜片纵向的表面屈光力与所述镜片横向的表面屈光力的正负为相反的形状部分。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是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也能够抑制表面屈光力(即镜片曲线的深度)变大,抑制该渐进屈光力镜片变厚来实现作为眼镜镜片的美观、时尚性等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基本结构的具体例的说明图,(a)是其正视图,(b)是其侧视图。
图2是以列表形式示出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和其它的表面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各自的下加光度数分配的具体例子的说明图。
图3是示出镜片形状和视线方向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4是示出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表面屈光力与其它的表面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表面屈光力之间的关系的具体例子的说明图,(a)是示出外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表面屈光力的图,(b)是示出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表面屈光力的图,(c)是示出内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表面屈光力的图。
图5是示出远用度数为S+6.00D、下加光度数为ADD+2.00D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表面屈光力的具体例子的说明图,(a)是示出本发明的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表面屈光力的图,(b)是示出现有结构的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表面屈光力的图,(c)是示出外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表面屈光力的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镜面形状的概念的说明图,通过格子示意性地示出具有鞍状部的镜面形状的三维形状的说明图。
图7是具体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镜片设计条件的说明图。
图8是具体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镜片表面屈光力的说明图。
图9是具体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镜片内表面近用部的镜片纵向的表面屈光力的说明图。
图10是具体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镜片内表面近用部的镜片横向的表面屈光力的说明图。
图11是具体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镜片表面的纵向的表面屈光力的具体例子的说明图,(a)是示出实施例1的表面屈光力的图,(b)是示出比较例1的表面屈光力的图。
图12是具体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镜片内表面近用部的镜片纵向的表面屈光力的说明图。
图13是具体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镜片内表面近用部的镜片横向的表面屈光力的说明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2和比较例1、2的透射像散分布的具体例子的说明图,(a)是示出比较例1的透射像散分布的图,(b)是示出比较例2的透射像散分布的图,(c)是示出实施例1的透射像散分布的图,(d)是示出实施例2的透射像散分布的图。
图15是关于本发明的实施例1、2和比较例1、2对经过近用测量基准点的水平剖面上的透射像散的具体例子进行比较的说明图。
图16是具体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镜片内表面近用部的镜片纵向的表面屈光力的说明图。
图17是具体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镜片内表面近用部的镜片横向的表面屈光力的说明图。
图18是具体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镜片内表面近用部的镜片纵向的表面屈光力(其中除去散光成分后)的说明图。
图19是具体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镜片内表面近用部的镜片横向的表面屈光力(其中除去散光成分后)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基本结构]
首先,对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
(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基本结构)
图1是示出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基本结构的具体例子的说明图。图例示出所谓的远近两用型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的结构例子。
如图1(a)所示,在远近两用型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中,作为具有用于观看远处的屈光力的视野部分的远用部11设置在镜面内的上方,作为具有用于观看近处的屈光力的视野部分的近用部12设置在镜面内的下方。并且,在远用部11和近用部12之间设置有作为屈光力渐进地变化的部分的渐进部13,通过该渐进部13平滑地连接远用部11和近用部12。
在这样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中,如图1(b)所示,在佩戴眼镜时,通过位于物体侧的面(以下简称为“物体侧的面”或“外表面”。)2和位于眼球侧的面(以下简称为“眼球侧的面”或“内表面”。)3这两个面来赋予该渐进屈光力镜片1所要求的全部性能。因此,远用部11、近用部12以及渐进部13也使用两个面2、3来实现。
另外,虽然在此例示了远近两用型的镜片,但作为渐进屈光力镜片1,还存在所谓的中近两用型的镜片、近近两用型的镜片等。即,本说明书中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是具有屈光力渐进地变化的渐进部13的镜片,只要是在镜面内至少具有近用部12的镜片即可,该近用部12具有用于观看近处的屈光力。
(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表面结构)
作为具有上述的基本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存在各种各样的表面结构,但其中一个是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在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渐进地变化的屈光力分割为镜片纵向的屈光力变化和镜片横向的屈光力变化后,对于各个方向确定最合适的正反两面的分担比率,从而构成一片渐进屈光力镜片1。具体而言,例如,具有如下表面结构:在整个物体侧的面(外表面)2赋予镜片纵向的屈光力变化,在整个眼球侧的面(内表面)3赋予镜片横向的屈光力变化。在这样的表面结构的情况下,镜片的外表面2和内表面3均由不是渐进面的非球面构成。在此,渐进面指的是在其表面上远用部11和近用部12由以表面像散变为最小(大致0.25D到0.50D以下)的方式设定的被称为渐进带的区域连接而形成的面,通过将该表面和球面或者复曲面组合,从而能够实现渐进屈光力镜片所需要的功能(老视的矫正)。因此,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成为在结构上与在外表面配置有渐进面的“外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在内表面配置有渐进面的“内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在正反面都使用渐进面将所期望的下加光度数分担在正反面的“双面渐进屈光力镜片”都不同的渐进屈光力镜片。
图2是以列表形式示出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和其它的表面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各自的下加光度数分配的具体例子的说明图。
如图例所示,在外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参照图中的“外表面”的行)中,无论在镜片纵向还是镜片横向,在物体侧的面2都赋予了100%的屈光力变化(即需要的下加光度数)。此外,在内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参照图中的“内表面”的行)中,无论在镜片纵向还是镜片横向,在眼球侧的面3都赋予了100%的屈光力变化(即需要的下加光度数)。此外,在双面渐进屈光力镜片的一个例子(参照图中的“双面1”的行)中,无论在镜片纵向还是镜片横向,在物体侧的面2和眼球侧的面3分别分配并赋予了50%的屈光力变化(即需要的下加光度数)。此外,在双面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另一个例子(参照图中的“双面2”的行)中,无论在镜片纵向还是镜片横向,在物体侧的面2赋予了30%的屈光力变化(即需要的下加光度数),在眼球侧的面3赋予了70%的屈光力变化。
与此相对,在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一个例子(参照图中的“双面复合1”的行)中,在物体侧的面2赋予了镜片纵向的100%的屈光力变化(即纵向下加光度数),在眼球侧的面3赋予了镜片横向的100%的屈光力变化(即横向下加光度数)。此外,在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另一个例子(参照图中的“双面复合2”的行)中,在物体侧的面2赋予了镜片纵向的100%的屈光力变化(即纵向下加光度数),将镜片横向的屈光力变化(即横向下加光度数)进行分配,在物体侧的面2赋予了25%,在眼球侧的面3赋予了75%。此外,在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又一个例子(参照图中的“双面复合3”的行)中,将镜片纵向的屈光力变化(即纵向下加光度数)进行分配,在物体侧的面2赋予了150%,在眼球侧的面3赋予了-50%,在眼球侧的面3赋予了镜片横向的100%的屈光力变化(即横向下加光度数)。如上述这些各具体例那样,在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渐进地变化的屈光力分割为镜片纵向的屈光力变化和镜片横向的屈光力变化后,对于各方向确定最合适的正反两面的分担比率、从而构成一片渐进屈光力镜片,从这一点来说成为与外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内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双面渐进屈光力镜片都不同的表面结构。
在具有这样的表面结构的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能够兼具外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和内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双方的优点。具体而言,由于具有将与渐进带的长度有关的镜片纵向的屈光力变化配置在外表面2、将与成像的摇晃或变形有关的镜片横向的屈光力变化配置在内表面3的结构,所以能够兼具外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的优点和内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的优点,该外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的优点是能够减小使视线在与不同的距离对应的各视野间移动时的眼球的旋转角,该内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的优点是能够抑制与不同的距离对应的各视野间的倍率差来减少成像的摇晃或变形。此外,根据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能够复合地有效利用镜片正反面,能够实现在远中近整体上扩大清晰的视野,特别是能够改善镜片周边部的成像的摇晃、变形。
(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工序)
如以上那样的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能够通过下述的光学设计的概略工序来获得。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工序至少包含信息设定步骤(S1)、作为外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双面设计步骤(S2)、以及向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凸面形状的转换和伴随于此的凹面设计步骤(S3)。
在信息设定步骤(S1)中,取得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所需要的输入信息。输入信息大致分为作为镜片项目(lens item)所固有的数据的项目固有信息和作为镜片佩戴者所固有的数据的佩戴者固有信息。在项目固有信息中,包含与镜片原材料的折射率n、渐进带长所代表的渐进面设计参数等相关的信息。在佩戴者固有信息中,包含与远用度数(球面度数S、散光度数C、散光轴AX、棱镜度数P、棱镜基底方向PAX等)、下加光度数ADD、配置数据(layout data)(远用PD、近用PD、眼点位置等)、镜框形状等相关的信息。
在作为外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双面设计步骤(S2)中,以被提供的输入信息为基础,将作为外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情况下的表面形状分为镜片外表面(凸面)和镜片内表面(凹面)来设计。具体而言,为了实现作为输入信息而被提供的下加光度数ADD、渐进带长,根据作为输入信息的渐进面设计参数,对作为外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情况下的凸面(即渐进面)的表面形状进行设计。进而,为了实现作为输入信息而被提供的远用度数,对凹面(例如球面或作为散光矫正面的复曲面)的表面形状进行设计。这些设计利用公知技术来进行即可。
在向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凸面形状的转换和伴随于此的凹面设计步骤(S3)中,根据作为输入信息而被提供的远用度数、下加光度数ADD等,将作为外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情况下的凸面(即渐进面)的表面形状转换成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凸面的表面形状。具体而言,在作为外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情况下的凸面中,在将远用度数测量位置F处的横向的表面屈光力设为DHf,将纵向的表面屈光力设为DVf,将近用度数测量位置N处的横向的表面屈光力设为DHn,将纵向的表面屈光力设为DVn时(参照图1(a)),设为渐进屈光力表面满足关系式:
DHf+DHn<DVf+DVn,且DHn<DVn,
或满足关系式:
DVn-DVf>ADD/2,且DHn-DHf<ADD/2
此时,优选的是凸面整体的平均表面屈光力不改变,并转换为双面复合渐进结构中的凸面的表面形状。例如,可认为维持远用部和近用部的纵向及横向的表面屈光力的总平均值等。但是,优选为保持物体侧的面为凸形形状、眼球侧的面为凹形形状的凸凹透镜形状的范围内。
并且,如果进行了向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凸面形状的转换,接着就将进行该转换时的变形量与作为外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情况下的凹面(即球面或作为散光矫正面的复曲面)的表面形状相加在一起。即,在镜片内表面(凹面)侧也加上与转换时的变形量相同的量。该变形与使镜片本身弯曲的“弯曲(bending)”类似,但需要注意的是,其不是在整个表面中的均匀的变形,而是做成为满足上述的关系式的表面。
(凸凹透镜形状)
但是,关于包含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眼镜镜片,考虑优选为保持凸凹透镜形状。作为其理由之一,可以举出以下理由。
图3是示出镜片形状和视线方向之间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如图例所示,如果眼镜镜片1是凸凹透镜形状,则在眼球4旋转并且视线的方向朝向轴外的情况下,在眼球侧的镜面3上,也能够减小视线与镜面的法线所形成的角度θ。因此,如果角度θ变小,则与角度θ大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镜片周边区域的像散的产生。
(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厚度)
如上所述,在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由于将镜片纵向的屈光力变化和镜片横向的屈光力变化分割并分配到镜片正反面的每个面,所以当在镜片整体要保持凸凹透镜形状时,考虑到与在镜片正反面的至少一面配置渐进面的表面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相比,物体侧的面中的表面屈光力变大。特别是在正度数的镜片的情况下,存在表面屈光力变大的倾向。“表面屈光力”指的是镜片曲线,当将镜片原材料的折射率设为n,将表面的曲率半径设为r(单位为米)时,该表面的表面屈光力能够由表面屈光力=(n-1)/r的公式得出。
在此,简单地说明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表面屈光力和其它的表面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表面屈光力之间的关系。
图4是示出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表面屈光力和其它的表面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表面屈光力之间的关系的具体例子的说明图。另外,在图中,在物体侧的面(外表面)中表面屈光力产生变化的情况下,在镜片剖面附加阴影图案,在眼球侧的面(内表面)中表面屈光力产生变化的情况下,在镜片剖面附加网点图案。
如图4(a)所示,在外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中,在镜片纵向和镜片横向上均是下加光度数ADD越大,近用部的物体侧的面(外表面)的表面屈光力越大。即,下加光度数ADD越大,近用部的外表面的镜片曲线越深。
此外,如图4(c)所示,在内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中,在镜片纵向和镜片横向上均是下加光度数ADD越大,近用部的眼球侧的面(内表面)的表面屈光力越小。即,下加光度数ADD越大,近用部的内表面的镜片曲线越浅。
与之相对,在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如图4(b)所示,下加光度数ADD越大,近用部的物体侧的面(外表面)的表面屈光力越大,另一方面,近用部的眼球侧的面(内表面)的表面屈光力越小。即,下加光度数ADD越大,近用部的外表面的镜片曲线越深,而近用部的内表面的镜片曲线越浅。
这样,在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由于当下加光度数ADD变大时,物体侧的面中的镜片纵向的曲线变深,眼球侧的面中的镜片横向的曲线变浅,所以在该情况下想要保持凸凹透镜形状,就需要在某种程度上确保物体侧的面的曲线深度。因此,当想要在保持凸凹透镜形状的同时获得所期望的下加光度数时,与外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内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等的情况相比,眼镜镜片会变厚。
图5是示出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表面屈光力的具体例子的说明图。图例举出了远用度数为S+6.00屈光度(D)、下加光度数为ADD+2.00D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例子。
例如,在外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中,由于只在物体侧的面配置渐进面,因此,如图5(c)所示,在使眼球侧的面的表面屈光力尽可能接近0.00D时,能够在保持凸凹透镜形状的同时,使物体侧的面的表面屈光力(镜片曲线的深度)成为最小。因此,如果在要实现S+6.00D、ADD+2.00D的情况下,则保持凸凹透镜形状所需要的最浅的物体侧的面的表面屈光力成为+6.00D。
与此相对,例如,在以往的一般结构的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如果是在整个物体侧的面赋予镜片纵向的屈光力变化、在整个眼球侧的面赋予镜片横向的屈光力变化的表面结构,当想要实现S+6.00D、ADD+2.00D时,即使如图5(b)所示那样将眼球侧的面的镜片横向的表面屈光力设为0.00D,也需要将物体侧的面的近用部的镜片横向的表面屈光力设为+8.00D。此时,由于在物体侧的面中镜片横向的表面屈光力没有变化,所以在远用部中镜片横向的表面屈光力也变为+8.00D。由此,当想要实现S+6.00D、ADD+2.00D时,在物体侧的面中,镜片纵向的表面屈光力在远用部变为+8.00D,在近用部变为+10.00D。即,在以往的一般结构的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要实现S+6.00D、ADD+2.00D的情况下,保持凸凹透镜形状所需要的最浅的物体侧的面的表面屈光力变为+8.00D,与外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情况(参照图5(c))相比变大。
这样,在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当想要在保持凸凹透镜形状的同时得到所期望的下加光度数时,物体侧的面的镜片纵向的曲线会变深,眼球侧的面的镜片横向的曲线会变浅。特别是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举出的正度数的镜片的情况下,由于眼球侧的面整体变浅,所以为了包含近用部在内来保持凸凹透镜形状,需要在某种程度上确保物体侧的面的曲线深度。因此,与在镜片正反面的至少一面配置渐进面的表面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相比,存在眼镜镜片变厚的倾向,因此,存在作为眼镜镜片的美观、时尚性等受损这样的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特有的问题。
(本申请发明人的见解)
由于当眼镜镜片变厚时作为眼镜镜片的美观、时尚性等就会受损,所以最好是在眼镜镜片采用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情况下也抑制表面屈光力(即镜片曲线的深度)变大。
为了消除这样的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特有的问题,本申请的发明人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之所以需要在某种程度上确保物体侧的面的曲线深度,是因为眼球侧的面中的镜片曲线变浅的缘故,这是因为想要在保持凸凹透镜形状的同时获得所期望的下加光度数。然而,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具有将镜片纵向的屈光力变化和镜片横向的屈光力变化分割并分配到镜片正反面的每个面这样的特征性的表面结构。
因此,本申请的发明人着眼于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特征性的表面结构,得到了通过单独地考虑眼球侧的面中的镜片纵向的表面屈光力和镜片横向的表面屈光力,就能够抑制眼球侧的面的镜片曲线变浅,由此能够抑制物体侧的面的镜片曲线变深的构思。更详细而言,得到了通过单独地考虑眼球侧的面中的镜片纵向的表面屈光力和镜片横向的表面屈光力,在该眼球侧的面设置局部地不保持凸凹透镜形状的形状部分,从而能够抑制物体侧的面中的表面屈光力变大的构思。
本发明不局限于保持凸凹透镜形状这样的眼镜镜片的一般概念,是基于设置局部地不保持凸凹透镜形状的形状部分这样的本申请的发明人的新构思而完成的。
[2.本实施方式的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特征性的结构]
以下,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特征性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这里,作为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举出在物体侧的面(外表面)2配置镜片纵向的100%的屈光力变化(即纵向下加光度数)、在眼球侧的面(内表面)3配置镜片横向的100%的屈光力变化(即横向下加光度数)而构成的例子(参照图2),来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一个大的特征是,在眼球侧的面实现作为近用部的功能的区域部分(以下简称为“眼球侧的面的近用部”。)具有以下说明的“鞍状部”。另外,设为镜面内的近用部的位置及范围根据上述工序的光学设计来划定。
(鞍状部)
鞍状部是镜片纵向的表面屈光力和镜片横向的表面屈光力的正负为相反的形状部分。
“镜片纵向”指的是佩戴镜片时的上下方向。另外,上下方向不限定于严格意义上的竖直方向,还包含即使与该竖直方向相同地处理也无妨的方向。
“镜片横向”指的是佩戴镜片时的左右方向。另外,左右方向不限定于严格意义上的水平方向,还包含即使与该水平方向相同地处理也无妨的方向。
“表面屈光力”指的是镜片曲线,当将镜片原材料的折射率设为n,将表面的曲率半径设为r(单位为米)时,该表面的表面屈光力能够由表面屈光力=(n-1)/r的公式得出。
“表面屈光力的正负”指的是附加于表面屈光力的值的正负的符号,意味着镜片曲线的凹凸的朝向。在此,将向物体侧的面(外表面)突出成凸状的镜片曲线(即从眼球侧的面(内表面)观察时凹陷成凹状的镜片曲线)设为“表面屈光力为正”,与之相反,将向眼球侧的面(内表面)突出成凸状的镜片曲线设为“表面屈光力为负”。
此外,“表面屈光力的正负为相反”是指关于镜片纵向的表面屈光力的正负的符号和关于镜片横向的表面屈光力的正负的符号彼此不同。具体而言,例如,在物体侧的面配置镜片纵向的屈光力变化,在眼球侧的面配置镜片横向的屈光力变化的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情况下,在鞍状部中,镜片纵向的表面屈光力变为正,镜片横向的表面屈光力变为负。
图6是通过格子示意性地示出具有鞍状部的镜面的三维形状的说明图。图例示出了从眼球侧向倾斜方向观察镜片内表面的状态。另外,在图例中,为了容易理解镜面形状,将平面形状表示为方形形状,但实际的镜片平面形状在镜框嵌框加工前是圆形形状。
如图例所示,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在眼球侧的面(镜片内表面)上的近用部具有鞍状部14。由此,该渐进屈光力镜片中的眼球侧的面在镜片纵向的表面内整个区域中是朝向外表面的凸状的正曲线,表面屈光力成为“正”。此外,在镜片横向的远用部侧也是朝向外表面的凸状的正曲线,表面屈光力成为“正”。然而,由于在近用部侧存在鞍状部14,所以该鞍状部14的部分是朝向内表面的凸状的负曲线,表面屈光力成为“负”。这样,在该渐进屈光力镜片中的眼球侧的面的近用部,设置有镜片纵向的表面屈光力和镜片横向的表面屈光力的正负为相反的鞍状部14。
鞍状部14和其它部位的表面屈光力的“正”或“负”的符号按照上述那样即可,其值的大小不特别限定。各个部位的表面屈光力的值基于在上述工序的光学设计中被提供的项目固有信息、佩戴者固有信息等来确定。
此外,在近用部中,配置鞍状部14的位置等也不特别限定。鞍状部14的位置和范围与近用部的位置和范围相同地基于在上述工序的光学设计中被提供的项目固有信息、佩戴者固有信息等适当地划定。
另外,鞍状部14设为以在不含散光成分的面中明显化的方式设置。
例如,在上述的设计工序中的作为外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双面设计步骤(S2)中,在镜片内表面(凹面)为球面的情况下(没有散光处方的情况、散光矫正面配置在镜片外表面的情况等),在镜片内表面作为鞍状部14的形状部分明显存在。即,镜片纵向的表面屈光力和镜片横向的表面屈光力的正负为相反的形状部分清楚地表现为形状而存在于镜片内表面。然而,在镜片内表面为散光矫正面的情况下没有该限制。通常,散光的矫正是通过与散光轴对应而倾斜地配置的复曲面(或环形表面)来进行的。因此,如果镜片内表面是散光矫正面,则在作为鞍状部14的形状部分中附加散光成分,鞍状部14的形状发生变形而被埋藏在附加后的表面形状。但是,即使鞍状部14被埋藏在包含散光成分的表面,也可以在从该表面除去散光成分后使其明显存在。这是因为,如果在镜片内表面存在作为鞍状部14的形状部分,则即使该形状部分隐含存在,也能够与明显存在的情况相同地得到后述的作用效果。
即,鞍状部14在本来不包含散光成分的表面或者假想地除去散光成分之后的表面中,可以被设置成其形状明显存在。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举出作为鞍状部14的形状处于明显存在的状态的例子,但即使在该形状部分处于隐含存在的情况下,只要是在除去散光成分后变得明显存在,就可以说是完全相同的。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在眼球侧的面(镜片内表面)的近用部的一部分区域具有鞍状部14,具有该鞍状部14的区域部分的镜片横向的表面屈光力成为“负”。即,在镜片内表面中,设置有在镜片纵向的表面内整个区域中保持凸凹透镜形状、并且在镜片横向的近用部的一部分区域中不保持凸凹透镜形状的形状部分(具体而言,朝向外表面和内表面这两个面成为凸状的形状部分)。因此,与在镜片横向也保持凸凹透镜形状的情况(即表面屈光力为“正”的情况)相比,如果是相同的远用度数、下加光度数ADD等,则能够相对地减小镜片外表面的镜片纵向和镜片横向的各表面屈光力的大小(即镜片曲线的深度)。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通过在镜片内表面的近用部的一部分区域具有鞍状部14,从而即使在例如下加光度数ADD大的情况下,与在外表面和内表面中均要保持凸凹透镜形状的情况相比,也能够抑制在物体侧的面的表面屈光力变大(即镜片曲线变深)。
具体而言,如图5(a)所示,例如如果在要实现S+6.00D、ADD+2.00D的情况下,则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在镜片内表面的近用部的一部分区域具有鞍状部14,所以镜片内表面的镜片横向的表面屈光力局部地变为“负”。即,镜片内表面的近用部的镜片横向的表面屈光力例如为-2.00D。如果镜片内表面的近用部的镜片横向的表面屈光力为-2.00D,则镜片外表面的近用部的镜片横向的表面屈光力为+6.00D即可。此时,由于在镜片的外表面中镜片横向的表面屈光力没有变化,所以在远用部中镜片横向的表面屈光力也成为+6.00D。由此,当要实现S+6.00D、ADD+2.00D时,在镜片的外表面,镜片纵向的表面屈光力在远用部中变为+6.00D,在近用部中变为+8.00D。即,即使在本实施方式的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实现S+6.00D、ADD+2.00D的情况下,与一般结构的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情况(参照图5(b))相比,能够减小镜片外表面的表面屈光力(即,使镜片曲线变浅),能够抑制成与外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情况(参照图5(c))相同的程度。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在镜片纵向的表面内整个区域保持了凸凹透镜形状。因此,在镜片内表面具有鞍状部14,抑制镜片外表面的镜片曲线变深,但是至少在镜片纵向(即,使视线在远用部和近用部之间移动时眼球的旋转方向),能够享有由设为凸凹透镜形状产生的光学特性上的优点。即,例如与分别在镜片纵向和镜片横向不保持凸凹透镜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光学特性的恶化(像散的发生等)的程度。
(非球面矫正)
但是,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通过在镜片内表面的近用部的一部分区域具有鞍状部14,设置在镜片横向局部地不保持凸凹透镜形状的形状部分,由此抑制了镜片外表面的镜片曲线变深。但是,由于设置有在镜片横向局部地不保持凸凹透镜形状的形状部分,所以例如与分别在镜片纵向和镜片横向保持凸凹透镜形状的情况相比,有产生光学特性的恶化(像散的发生等)的风险。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具有鞍状部14的眼球侧的面优选为实施了对因为该鞍状部14而产生的光学特性恶化进行矫正的非球面矫正的面。
以下,对在眼球侧的面实施的非球面矫正进行说明。
这里所说的“非球面矫正”是用于对因为鞍状部14而产生的光学特性恶化进行矫正。因此,关于不是由鞍状部14产生的、例如用于对因为镜片正反面的渐进屈光力作用而产生的光学特性恶化进行矫正的非球面矫正(以下称为“其它的非球面矫正”来加以区别。),不包含在这里所说的“非球面矫正”中。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不排除“其它的非球面矫正”,也可以与“非球面矫正”不同地,或者除“非球面矫正”之外,在镜片正反面的至少一面实施“其它的非球面矫正”。另外,关于“其它的非球面矫正”,利用公知技术来进行即可,因此这里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作为因为鞍状部14而产生的光学特性恶化,作为代表性的例子,可以举出由于具有鞍状部14而佩戴镜片状态下的由视线与镜面不正交产生的像散或度数误差、在鞍状部14的周边视野产生的成像的变形等。即,“非球面矫正”是执行用于针对作为因为鞍状部14而产生的光学特性恶化的、在镜片佩戴状态下的由于视线与镜面不正交而发生的像散或度数误差、或者在鞍状部14的周边视野产生的成像的变形的至少一项进行除去或减少的矫正。
这样的“非球面矫正”通过在上述工序的光学设计中除S1~S3的各步骤之外还实施基于透射设计的凹面矫正步骤(S4)来进行即可。
透射设计是用于在佩戴者实际使用眼镜镜片状况下获得本来的光学功能的设计方法,是增加用于除去或者减少主要由视线与镜面不正交引起的像散的产生、度数的变化等的“矫正作用”的设计方法。具体而言,通过与视线方向对应的严密的光线跟踪计算,掌握与作为目的的本来的光学性能的差异,实施消除该差异的表面矫正(曲线矫正)。并且,通过重复进行上述操作,能够使差异最小化,获得最适合的解。
通常,直接计算具有作为目标的光学性能的镜面形状是非常困难的,事实上不可能的情况很多。这是因为“具有任意设定的光学特性的镜面形状”未必实际存在。然而,与其相反,求出“具有任意设定的镜面形状的光学特性”比较容易。因此,最初采用任意的方法暂时计算第一次近似面,根据使用该近似面的镜面形状的光学特性的评价结果对设计参数进行微调,接着依次变更镜面形状并返回到评价步骤,反复进行再评价和再调整,能够接近目标的光学性能。该方法是被称为“最适化”、众所周知的方法的一个例子。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对具有鞍状部14的眼球侧的面实施“非球面矫正”。因此,即使在具有鞍状部14而设置了在镜片横向上局部地不保持凸凹透镜形状的形状部分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由其引起的透射像散、透射度数误差、周边视野的成像的变形的发生等的光学特性恶化。
而且,如果实施“非球面矫正”,则在具有鞍状部14而设置了不保持凸凹透镜形状的形状部分的情况下,即在设置有表面屈光力为“负”且从其它部位观察时成为反曲线的形状部分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缓和该反曲线的量(“负”的表面屈光力的大小),成为反曲线的区域也减小。这是因为,由于在实施“非球面矫正”的过程中采用被称为“最适化”的方法,所以能够利用该“最适化”对反曲线的量进行调整,由此能够减小所需要的反曲线的量。即,在对具有鞍状部14的眼球侧的面实施“非球面矫正”的情况下,可以在抑制由鞍状部14引起的光学特性的恶化的同时,作为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整体,能够进行镜片厚度的薄型化,而且可以实现缓和薄型化所需要的反曲线的量。另外,从确保良好的光学特性的观点来看,优选为反曲线的量小,但在本申请的发明人得出的见解中,确认了即使该量最大与下加光度数相同的程度,也能够确保作为眼镜镜片的耐用的光学特性。
另外,这里所说的“非球面矫正”至少对具有鞍状部14的眼球侧的面实施即可。即,由于是用于抑制由鞍状部14引起的光学特性的恶化的方法,所以可以认为对具有该鞍状部14的眼球侧的面实施,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利用眼球侧的面和物体侧的面这两个面来进行“非球面矫正”。
[3.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能够得到如下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在眼球侧的面的近用部具有鞍状部14。即,着眼于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特征性的表面结构,单独地考虑眼球侧的面的镜片纵向的表面屈光力和镜片横向的表面屈光力,在眼球侧的面的近用部设置有镜片纵向的表面屈光力和镜片横向的表面屈光力的正负为相反的形状部分(即鞍状部14)。
这样,如果在眼球侧的面设置局部地不保持凸凹透镜形状的形状部分,则与在眼球侧的面的表面内整个区域中保持凸凹透镜形状的情况(即在镜片纵向和镜片横向,表面屈光力均为“正”的情况)相比,只要是相同的远用度数、下加光度数ADD等,就能够相对地减小物体侧的面中的镜片纵向和镜片横向的各表面屈光力的大小(即镜片曲线的深度)。换而言之,通过在眼球侧的面中的近用部具有鞍状部14,即使在例如下加光度数ADD大的情况下,与在外表面和内表面均保持凸凹透镜形状的情况相比,也能够抑制物体侧的面的表面屈光力变大(即镜片曲线变深)。即,本实施方式的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不局限于对于保持凸凹透镜形状这样的眼镜镜片的一般概念,基于设置局部地不保持凸凹透镜形状的形状部分这样的新构思,通过在眼球侧的面设置鞍状部14来实现该新构思。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即使在采用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表面屈光力变大,能够抑制该渐进屈光力镜片变厚来实现镜片厚度的薄型化,结果实现作为眼镜镜片的美观、时尚性等的提高。
而且,由于鞍状部14是镜片纵向的表面屈光力和镜片横向的表面屈光力的正负为相反的形状部分,所以即使在具有这样的鞍状部14的情况下,与镜片纵向和镜片横向的表面屈光力均为“负”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光学特性的恶化(像散的产生等)的程度。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成为在物体侧的面配置镜片纵向的屈光力变化、在眼球侧的面配置镜片横向的屈光力变化的表面结构。即,具有将与渐进带的长度相关的镜片纵向的屈光力变化配置在外表面,将与成像的摇晃、变形相关的镜片横向的屈光力变化配置在内表面的结构。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能够兼具“外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的优点和“内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的优点,该“外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的优点是能够减小使视线在与不同的距离对应的各视野间移动时的眼球的旋转角,该“内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的优点是能够抑制与不同的距离对应的各视野间的倍率差来减少成像的摇晃或变形。进而,能够复合地有效利用镜片正反面,可以实现在远中近整体上扩大清晰的视野,特别是能够改善镜片周边部的成像的摇晃、变形。
而且,鞍状部14由于镜片纵向的表面屈光力为“正”,镜片横向的屈光力变化为“负”,所以在以兼具外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和内表面渐进屈光力镜片双方的优点的方式将镜片纵向的屈光力变化和镜片横向的屈光力变化分割并配置在镜片正反面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抑制光学特性的恶化程度的同时,抑制物体侧的面的表面屈光力变大(即镜片曲线变深)。
此外,如果如本实施方式中的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那样,至少对具有鞍状部14的眼球侧的面实施非球面矫正,该非球面矫正是对因为该鞍状部14而产生的光学特性恶化进行矫正,则即使在通过具有鞍状部14而存在局部地不保持凸凹透镜形状的形状部分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由其引起的光学特性的恶化。而且,通过在实施“非球面矫正”的过程中采用被称为“最适化”的方法,能够实现缓和不保持凸凹透镜形状的形状部分的反曲线的量,因此能够使光学特性优化,并且充分地保证作为镜片整体的薄度,并且缓和局部地成为反曲线的量,成为反曲线的区域也减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由于作为鞍状部14的形状部分在不包含散光成分的面中明显存在,所以也能恰当地应对散光处方。即,即使在应对散光处方的情况下,作为鞍状部14的形状部分也不会对用于矫正散光的表面形状带来不良影响。而且,即使在应对散光处方的情况下,如果是在除去散光成分后作为鞍状部14的形状部分明显存在的表面形状,则由于存在作为鞍状部14的形状部分,所以也能够可靠地抑制物体侧的面的表面屈光力变大(即镜片曲线变深)。
[4.变形例等]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上述的公开内容是示出本发明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即,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于上述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举出了在物体侧的面配置镜片纵向的屈光力变化,在眼球侧的面配置镜片横向的屈光力变化的表面结构的例子。但是,本发明的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并不限于这样的表面结构,也可以分别在物体侧的面和眼球侧的面分割并分配镜片纵向的屈光力变化和镜片横向的屈光力变化。因此,例如即使是在物体侧的面配置镜片横向的屈光力变化,在眼球侧的面配置镜片纵向的屈光力变化的表面结构,本发明也完全可以同样地适用。在将本发明应用于这样的表面结构的情况下,以在眼球侧的面的近用部中,镜片纵向的表面屈光力变为“负”,镜片横向的表面屈光力变为“正”的方式构成鞍状部即可。
此外,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举出了作为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在物体侧的面赋予了镜片纵向的100%的屈光力变化(即纵向下加光度数),在眼球侧的面赋予了镜片横向的100%的屈光力变化(即横向下加光度数)的表面结构的例子。但是,本发明的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并不限于这样的表面结构,只要是渐进地变化的屈光力分割成镜片纵向的屈光力变化和镜片横向的屈光力变化后,对于各个方向确定最合适的正反两面的分担比率,从而构成一片渐进屈光力镜片即可。具体而言,镜片外表面侧的远用部、近用部的纵向和横向的表面屈光力满足以下关系式:
DHf+DHn<DVf+DVn,且DHn<DVn,
或满足关系式:
DVn-DVf>ADD/2,且DHn-DHf<ADD/2
即可。因此,例如即使是以在物体侧的面的镜片纵向的渐进作用的分担比率和眼球侧的镜片横向的渐进作用的分担比率至少超过50%的方式设定的表面结构,本发明也完全可以同样地应用。在将本发明应用于这样的表面结构的情况下,构成鞍状部的正曲线的量和反曲线的量根据分担比率的比例来调整。
此外,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镜片外表面侧的远用部、近用部的纵向和横向的表面屈光力满足的关系式,举出DHf+DHn<DVf+DVn的例子,但本发明的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至少满足关系式DHn<DVn即可。即,如果本发明的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满足关系式DHn<DVn,则可以为DHf+DHn>DVf+DVn、DHf+DHn=DVf+DVn。
实施例
接着,举出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具体地说明。但是,本发明当然不限于以下的实施例。
图7是具体地示出以下说明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镜片设计条件的说明图。
如图例所示,在以下说明的实施例1、2和比较例1、2中,设想了如下的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将镜片几何中心设为原点(0,0)的情况下的远用度数测量位置F的坐标值(单位:mm)为(x,y)=(0.0,8.0),近用度数测量位置N的坐标值(单位:mm)为(x,y)=(-3.4,-14.0),远用度数S(单位:D)为6.00,散光度数C(单位:D)为0.00,散光轴AX(单位:度)为0,下加光度数ADD(单位:D)为2.50,镜片厚度(单位:mm)为6.0。此外,在以下说明的实施例3中,设想了除上述的镜片设计条件之外散光度数C为-2.00的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
图8是具体地示出实施例和比较例中的镜片表面屈光力的说明图。图中的各项的含义如下所述,单位均为D(Diopter)。
DVf1:物体侧表面的远用度数测量位置F1处的纵向的表面屈光力;
DHf1:物体侧表面的远用度数测量位置F1处的横向的表面屈光力;
DVn1:物体侧表面的近用度数测量位置N1处的纵向的表面屈光力;
DHn1:物体侧表面的近用度数测量位置N1处的横向的表面屈光力;
DVf2:眼球侧表面的远用度数测量位置F2处的纵向的表面屈光力;
DHf2:眼球侧表面的远用度数测量位置F2处的横向的表面屈光力;
DVn2:眼球侧表面的近用度数测量位置N2处的纵向的表面屈光力;
DHn2:眼球侧表面的近用度数测量位置N2处的横向的表面屈光力。
(比较例1、2)
这里,首先对用于与本发明的实施例相比较的比较例1、2进行简单地说明。比较例1是以往的一般的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比较例2是在比较例1中实施了矫正光学特性恶化的非球面矫正(相当于已说明的“其它的非球面矫正”)的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
如图例所示,在比较例1、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为了在表面内整个区域中保持凸凹透镜形状,镜片纵向和镜片横向的各表面屈光力均为“正”值。
(实施例1)
实施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是在镜片内表面的近用部的一部分区域具有鞍状部14的镜片。从图8中可以明确,由于实施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具有鞍状部14,所以在镜片内表面的近用部的一部分区域中,镜片横向的表面屈光力变为“负”。
更详细地,实施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镜片内表面的近用部的表面屈光力如图9和图10所示。
图9是具体地示出实施例1的镜片内表面近用部的镜片纵向的表面屈光力的说明图,图10是具体地示出实施例1的镜片内表面近用部的镜片横向的表面屈光力的说明图。另外,图例仅示出以近用度数测量位置N为中心的一部分区域的表面屈光力的具体值。
从图9和图10中可以明确,在实施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在镜片纵向的表面屈光力为“正”,保持凸凹透镜形状,并且在镜片横向的近用部的一部分区域中具有表面屈光力为“负”的部分(图中粗线框内)。
图11(a)是示出了实施例1的镜片表面的表面屈光力的具体例的说明图。另外,在图中,图11(b)也示出了比较例1的镜片表面的表面屈光力的具体例子。
从图11中可以明确,由于在实施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在镜片内表面的近用部的一部分区域中具有鞍状部14,该一部分区域的镜片横向的表面屈光力为“负”,所以与如比较例1那样在镜片内表面的表面内整个区域保持凸凹透镜形状的情况相比,即使是相同的远用度数、下加光度数ADD等(参照图7),也能够相对地减小镜片外表面的表面屈光力的大小(即镜片曲线的深度)。对于这一点,从图8中也可以明确。因此,实施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与比较例1相比,能够容易地实现镜片厚度的薄型化。
(实施例2)
实施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是在镜片内表面的近用部的一部分区域中具有鞍状部14,并且实施了对因为该鞍状部14而产生的光学特性恶化进行矫正的非球面矫正。即,实施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是在实施例1中增加了非球面矫正的镜片。因此,从图8中也可以明确,在实施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在镜片内表面的近用部的一部分区域中,镜片横向的表面屈光力成为“负”。
更详细而言,实施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镜片内表面的近用部的表面屈光力如图12和图13所示。
图12是具体地示出实施例2的镜片内表面近用部的镜片纵向的表面屈光力的说明图,图13是具体地示出实施例2的镜片内表面近用部的镜片横向的表面屈光力的说明图。另外,图例仅示出以近用度数测量位置N为中心的一部分区域的表面屈光力的具体值。
从图12和图13中可以明确,在实施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在镜片纵向的表面屈光力为“正”,保持凸凹透镜形状,并且在镜片横向的近用部的一部分区域中具有表面屈光力为“负”的部分(图中粗线框内)。
因此,在实施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也与实施例1的情况相同地,相比于比较例1能够相对地减小镜片外表面的表面屈光力的大小(即镜片曲线的深度)(参照图8),并能够容易地实现镜片厚度的薄型化。
然而,在如实施例1的情况那样,为了镜片厚度的薄型化而仅设置鞍状部14,与如比较例1、2那样在表面内整个区域中保持凸凹透镜形状的情况相比,有产生光学特性的恶化(像散的产生等)的风险。
图14是示出实施例1、2和比较例1、2的透射像散分布的具体例的说明图。关于图中的显示,在镜片上的半径25mm的圆内的区域中,坐标的间距为5mm。此外,等高线的间隔为0.25D。
如图例所示可知,与比较例1、2的透射像散分布(参照图14(a)、(b))相比,实施例1的透射像散分布(参照图14(c))在镜面内的周边部像差增大。
实施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是实施了用于消除这样的像差增大的非球面矫正的镜片。具体而言,实施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进行了用于除去或减少通过具有鞍状部14而在镜片佩戴状态下的因为视线与镜面不正交而产生的像散或度数误差、或者在鞍状部14的周边视野产生的像的变形的至少一项的矫正。另外,设为实施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还一并实施了不是由鞍状部14引起的“其它的非球面矫正”。
如图14(d)所示可知,通过实施非球面矫正,实施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能够得到与比较例2的情况(参照图14(b))大致相同的透射像散分布。
图15是关于实施例1、2和比较例1、2对经过近用测量基准点的水平剖面上的透射像散的具体例子进行比较的说明图。
根据图例可知,在实施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经过近用测量基准点的水平剖面上的透射像散也与比较例2的情况大致相同。
即,实施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能够实现镜片厚度的薄型化,并且实现与比较例2的情况大致相同的光学特性。
而且,在实施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即使在具有鞍状部14而设置了不保持凸凹透镜形状的形状部分的情况下,也对具有鞍状部14的面实施了“非球面矫正”,因此缓和了由鞍状部14产生的反曲线的量(“负”的表面屈光力的大小),成为反曲线的区域的面积也变小。具体而言,将不实施“非球面矫正”的实施例1的情况下的镜片内表面近用部的镜片横向的表面屈光力(参照图10)、和实施了“非球面矫正”的实施例2的情况下的镜片内表面近用部的镜片横向的表面屈光力(参照图13)相比较,可知即使是相同的远用度数、下加光度数ADD等(参照图7),实施例2相比于实施例1,表面屈光力为“负”的部分(图中粗线框内)的范围窄,而且“负”的表面屈光力的绝对值整体上也小。即,由于实施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是对具有鞍状部14的眼球侧的面实施了“非球面矫正”,所以在抑制由鞍状部14引起的光学特性的恶化的同时,作为双面复合渐进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整体,能够实现镜片厚度的薄型化,而且可以实现缓和薄型化所需要的反曲线的量,成为反曲线的区域也减小。
(实施例3)
实施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与实施例1、2的情况相同地,在镜片内表面的近用部的一部分区域中具有鞍状部14。但是,实施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与实施例1、2的情况不同之处是处方为散光度数C=-2.00,散光轴AX=90°(参照图7),在具有鞍状部14的镜片内表面侧配置了散光矫正功能。
图16是具体地示出实施例3的镜片内表面近用部的镜片纵向的表面屈光力的说明图,图17是具体地示出实施例3的镜片内表面近用部的镜片横向的表面屈光力的说明图。另外,图例仅示出以近用度数测量位置N为中心的一部分区域的表面屈光力的具体值。
从图16和图17可以明确,实施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在镜片纵向和镜片横向的表面屈光力均为“正”值。
但是,实施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是在镜片内表面侧配置有散光矫正功能的镜片,特意采用了散光轴AX为90°的例子。这是因为在散光轴AX为90°的情况下,由于在镜片内表面的表面屈光力追加横向的表面屈光力为“正”的散光成分,因此镜片内表面整体的表面屈光力向“正”的一侧偏移,结果鞍状部14的特征隐含存在。因此,关于实施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考虑虚拟地从镜片内表面除去了处方的散光成分。散光成分的除去例如通过从除去前的各点的表面屈光力(参照图17)利用矢量减法运算减去处方的散光矫正所需要的表面屈光力来进行。另外,这里的矢量减法运算利用公知技术即可,省略其详细方法等的说明。
图18是具体地示出实施例3的镜片内表面近用部的镜片纵向的表面屈光力(其中除去散光成分后)的说明图,图19是具体地示出实施例3的镜片内表面近用部的镜片横向的表面屈光力(其中除去散光成分后)的说明图。另外,图例仅示出以近用度数测量位置N为中心的一部分区域的表面屈光力的具体值。
从图18和图19可以明确,在实施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在除去散光成分后,在镜片纵向的表面屈光力为“正”,保持凸凹透镜形状,并且在镜片横向的近用部的一部分区域中具有表面屈光力为“负”的部分(图中粗线框内)。即,在除去散光成分后,在镜片内表面作为鞍状部14的形状部分处于明显存在的状态。
这样,由于实施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在除去散光成分后的面(即不包含散光成分的面)中具有明显存在的鞍状部14,所以即使该鞍状部14在包含散光成分的状态下隐含存在,也与实施例1的情况相同地,能够实现镜片厚度的薄型化。更具体而言,在实施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与实施例1的情况相同地,通过在镜片内表面的近用部的一部分区域中具有鞍状部14(即使是该鞍状部14为隐含存在的状态),与如比较例1那样在镜片内表面的表面内整个区域中保持凸凹透镜形状的情况相比,即使是相同的远用度数、下加光度数ADD等(参照图7),也能够相对地减小镜片外表面的表面屈光力的大小(即镜片曲线的深度)(参照图8)。因此,实施例3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与比较例1相比,能够容易地实现镜片厚度的薄型化。
附图标记说明
1:渐进屈光力镜片(眼镜镜片);2:物体侧的面(外表面);3:眼球侧的面(内表面);11:远用部;12:近用部;13:渐进部;14:鞍状部。

Claims (6)

1.一种渐进屈光力镜片,
其包含物体侧的面和眼球侧的面,
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至少具有近用部,所述近用部具有用于观看近处的屈光力,
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物体侧的面包含渐进屈光力作用的镜片纵向的屈光力变化,
在所述眼球侧的面包含渐进屈光力作用的镜片横向的屈光力变化,
在所述物体侧的面中,在将近用度数测量位置N处的横向的表面屈光力设为DHn,将纵向的表面屈光力设为DVn时,满足关系式DHn<DVn,并且,
在所述眼球侧的面中的所述近用部具有所述镜片纵向的表面屈光力与所述镜片横向的表面屈光力的正负为相反的形状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形状部分中,所述镜片纵向的表面屈光力为正,所述镜片横向的表面屈光力为负。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物体侧的面中,在将远用度数测量位置F处的横向的表面屈光力设为DHf,将纵向的表面屈光力设为DVf,赋予下加光度数ADD时,满足关系式DVn-DVf>ADD/2,且DHn-DHf<ADD/2。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其特征在于,
满足关系式DHf+DHn<DVf+DVn。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其特征在于,
至少对具有所述形状部分的所述眼球侧的面实施非球面矫正,该非球面矫正是对因为该形状部分而产生的光学特性恶化进行矫正。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形状部分是在不包含散光成分的面中明显存在的部分。
CN201580054337.3A 2014-10-10 2015-10-09 渐进屈光力镜片 Active CN1070035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09351 2014-10-10
JP2014-209351 2014-10-10
PCT/JP2015/078753 WO2016056649A1 (ja) 2014-10-10 2015-10-09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03544A true CN107003544A (zh) 2017-08-01
CN107003544B CN107003544B (zh) 2019-08-13

Family

ID=556532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54337.3A Active CN107003544B (zh) 2014-10-10 2015-10-09 渐进屈光力镜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203523B2 (zh)
EP (1) EP3206078B1 (zh)
JP (1) JP6483147B2 (zh)
CN (1) CN107003544B (zh)
WO (1) WO2016056649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05945A (zh) * 2020-11-23 2021-03-16 魏炳松 一种双面复合减薄变焦近视镜片的制备方法
CN112703444A (zh) * 2018-09-28 2021-04-23 豪雅镜片泰国有限公司 渐进屈光力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CN112930494A (zh) * 2018-09-28 2021-06-08 豪雅镜片泰国有限公司 渐进屈光力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CN112930495B (zh) * 2018-09-28 2023-09-29 豪雅镜片泰国有限公司 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系统、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和渐进屈光力镜片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66137B2 (ja) * 2019-09-26 2024-04-12 学校法人北里研究所 サーバ装置、発注システム、情報提供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03796A (zh) * 2005-06-24 2008-06-18 Hoya株式会社 双非球面型累进折射率透镜组及其设计方法
CN100487524C (zh) * 2002-05-28 2009-05-13 Hoya株式会社 两面非球面型光焦度递增透镜
US20130083288A1 (en) * 2011-09-30 2013-04-0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Optical Lens, Method for Designing Optical Lens,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Optical Lens
JP2013218004A (ja) * 2012-04-05 2013-10-24 Hoya Lense Manufacturing Philippine Inc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および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の設計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18353A (ja) 1992-10-02 1994-04-28 Kiyoshi Yamaguchi 多焦点レンズ
JP3617004B2 (ja) 2002-05-28 2005-02-02 Hoya株式会社 両面非球面型累進屈折力レンズ
JP3882764B2 (ja) 2003-02-19 2007-02-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
JP4301399B2 (ja) 2003-09-11 2009-07-22 Hoya株式会社 眼鏡レンズの性能評価方法及び眼鏡レンズの設計方法
JP4973027B2 (ja) 2005-08-22 2012-07-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
KR20130020846A (ko) 2005-11-18 2013-02-28 호야 가부시키가이샤 성형품의 제조 방법, 유리 소재, 및 유리 소재와 성형형의 면 형상 결정 방법
EP2130090A4 (en) * 2007-03-07 2011-11-02 Pixeloptics Inc MULTIFOKALLINSE WITH A REGION WITH PROGRESSIVE OPTICAL STRENGTH AND A DISCONTINUITY
DE102008022010B4 (de) * 2008-05-02 2014-10-09 Michael Penczek Asphärische optische Linse sowie Brille mit wenigstens einer derartigen Linse
JP2010097205A (ja) 2008-09-17 2010-04-30 Tokai Kogaku Kk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の設計方法及び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87524C (zh) * 2002-05-28 2009-05-13 Hoya株式会社 两面非球面型光焦度递增透镜
CN101203796A (zh) * 2005-06-24 2008-06-18 Hoya株式会社 双非球面型累进折射率透镜组及其设计方法
US20130083288A1 (en) * 2011-09-30 2013-04-0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Optical Lens, Method for Designing Optical Lens,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Optical Lens
JP2013218004A (ja) * 2012-04-05 2013-10-24 Hoya Lense Manufacturing Philippine Inc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および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の設計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03444A (zh) * 2018-09-28 2021-04-23 豪雅镜片泰国有限公司 渐进屈光力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CN112930494A (zh) * 2018-09-28 2021-06-08 豪雅镜片泰国有限公司 渐进屈光力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CN112703444B (zh) * 2018-09-28 2023-02-17 豪雅镜片泰国有限公司 渐进屈光力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CN112930494B (zh) * 2018-09-28 2023-07-28 豪雅镜片泰国有限公司 渐进屈光力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CN112930495B (zh) * 2018-09-28 2023-09-29 豪雅镜片泰国有限公司 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系统、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和渐进屈光力镜片组
CN112505945A (zh) * 2020-11-23 2021-03-16 魏炳松 一种双面复合减薄变焦近视镜片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206078B1 (en) 2020-05-20
EP3206078A4 (en) 2018-06-13
US10203523B2 (en) 2019-02-12
EP3206078A1 (en) 2017-08-16
JPWO2016056649A1 (ja) 2017-06-22
CN107003544B (zh) 2019-08-13
WO2016056649A1 (ja) 2016-04-14
JP6483147B2 (ja) 2019-03-13
US20170293159A1 (en) 2017-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03544B (zh) 渐进屈光力镜片
JP4973027B2 (ja)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
CN101203794B (zh) 双面渐进多焦镜片系列的制作方法
CN110573937B (zh) 可调渐变镜片及设计方法
CN102650748B (zh) 渐进屈光力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JPWO2014097851A1 (ja) 眼鏡レンズ
CN104220923B (zh) 渐进屈光力镜片以及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
CN108469690B (zh) 一种基于微区间的多视轴渐变焦眼镜片设计方法
JP5822483B2 (ja) 眼鏡用レンズ
JP5822484B2 (ja) 眼鏡用レンズ
JP2019211543A (ja)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の設計方法
JP2016026324A (ja) 眼鏡用レンズ、眼鏡、眼鏡レンズの設計方法、及び設計装置
CN102681207B (zh) 渐进屈光力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JP5822482B2 (ja) 眼鏡用レンズ
AU2014275090A1 (en) Non-progressive corridor bi-focal lens with substantially tangent boundary of near and distal visual fields
CN105190411B (zh) 用于散光眼镜镜片的制造装置和制造方法
CN103309053B (zh) 眼镜镜片和眼镜镜片的设计方法、制造方法和设计系统
US9746694B2 (en) Lens set, method of designing len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ens
CN113406737A (zh) 联合菲涅尔透镜和眼睛佩戴物
CN106796359A (zh) 渐进屈光力镜片、其设计方法及制造方法以及渐进屈光力镜片制造系统
JP2006178245A (ja) 乱視矯正用眼鏡レンズ
TWI753564B (zh) 無累進狹帶之漸進多焦點鏡片
JP2015135529A (ja)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JP2011070234A (ja)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
JP2005202130A (ja) 乱視屈折力レン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